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黑陶

黑陶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0-07-29

大理石瓷砖。

 黑色陶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就已开始生产,但数量很少,胎体较厚,颜色不太黑。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生产一种夹炭黑陶,质地比较粗松。黑陶主要流行于父权制氏旅社会的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造型精美,漆黑光亮,胎壁较薄,有的薄如蛋壳,称为蛋壳黑陶。黑陶的原料是中砂性粘土、河流沉积土,经过精细的淘洗、充分的提炼和陈腐,陶坯成型以后要仔细修刮和打磨。在陶窑中焙烧时,开始用氧化火焰,使胎体硬结,在烧窑即将结束时,火焰控制力还原焰,并用浓烟熏翳,经过相当时间的渗炭,即烧成黑陶。黑陶的还原比值大于红陶,但小于灰陶,渗炭使胎体孔隙含有相当多的炭微粒。这些炭微粒很细,表面面积大,能把照射到胎体上的所有光波全部吸收,从而导致胎体变黑。至于黑陶表面呈现的光亮,主要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时,用鹅卵石或兽骨作成的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效果。打磨不仅使胎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填平补齐,而且让原料中的云母片、石英等物质的颗粒平行排列于坯体表面,这些矿物颗粒有反光作用,平行排列就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因而出现光泽,所以黑陶表面熠熠发亮。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湖北屈家岭等文化的黑陶器有碗、盘、盆、鼎、甗、高柄杯、斝、罐等。胎体比较厚实的作品是生活中的实用器具,胎体薄如蛋壳的则是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黑陶的艺术性与彩陶不同,主要持征是造型端庄,线条优美,通体墨黑,熠熠发光,工艺难度比红陶、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黑陶生产主要用快轮成型,其主要生产时间为公元前2700年至前2000年前后,商、周、战国、秦汉时期也都有生产。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黑陶陶艺


黑陶:有灵魂的陶艺

黑陶艺术中,最令人着迷的是香格里拉尼西的藏族黑陶。尼西黑陶的历史,通常认为只有一千多年。不过,在几年前一次考古中,尼西乡附近的开香村发掘出了距今三千多年的陪葬黑陶制品。黑陶用料很讲究。一般来说,都是采用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尼西黑陶的用料,则只有一个出处,那就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一种独特的红土。

作为香格里拉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黑陶一直都卖得很火。尼西乡通往奔子栏渡口的公路两旁,有许多当地人经营的工艺品店,大部分都是全木结构。这天午后,在尼西乡通往奔子栏渡口的公路旁,多名外国友人正在一家黑陶艺术品店前选购黑陶。

这家黑陶店的主人是一个年轻美丽的藏族姑娘,名叫七林卓玛,她的这个店开了三四年,全家人借此小康了起来。她说,她家并不是自己做黑陶,只是经销。如果能产销结合在一起,利润就更加可观了。

说到黑陶的生产制作,当地最有名的艺人是孙诺七林。孙诺七林是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花甲之年的他,做陶已达50年之久。小时,其他的孩子做陶纯粹是为了玩,而他,一开始就把这当成是“艺术”来对待。所以,他做出的每一件黑陶,都是精湛的艺术品,都有灵魂。不过遗憾的是,这次我们没能见到这位民间的艺术大师。

据说,有科学家研究出,用黑陶锅煮东西容易保留食物的自然成分,若常年使用黑陶的各式餐具、炊具,可不生百病。不管这是科学还是“神话”,一个大的趋势是,近20年来,日本、美国、欧洲的客人都来买黑陶,整个尼西,几乎没有哪家村民不靠黑陶吃饭、不靠黑陶发家致富。

阅读延伸: 现代黑陶艺术演绎龙山文化

有灵魂的陶艺——黑陶

梅岭窑中国黑陶陶瓷产品 精美陶瓷工艺品

黑陶文物欣赏


黑陶的烧造,与灰陶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

这件猪纹钵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由夹炭黑陶制成。

这是一件重要而又别致的陶器,1975年出土于陕西华县太平庄,为泥质黑陶土制成,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

这件仿铜黑陶罍,出自郑州二里岗遗址,黝黑光亮的质感给人一种凝重典雅的感觉,颈、肩部一道道的弦纹和腹部细致的兽面几何纹,与青铜器十分相像。

黑陶骑马女俑,由墓中出土的石质墓志可知,墓中所葬者为元故耀州同知王世英和妻子萧氏。

这对黑陶骑马女俑大小相当,造型基本一致,只有细微的差别。都是黑陶制品,乌黑润泽,讨人喜爱。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壶,目前我国出土的黑陶文物制品以龙山文化出土最多、最为精致。

蛋壳陶,器壁极薄,最薄处接近蛋壳,但质地却极坚。因其薄如蛋壳,故称为蛋壳陶。据实测最薄处仅0.2-0.3毫米,可称为是巧夺天工,被赞誉为史前时代的黑科技。

陶瓷品种知识——黑陶


黑色陶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就已开始生产,但数量很少,胎体较厚,颜色不太黑。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生产一种夹炭黑陶,质地比较粗松。黑陶主要流行于父权制氏旅社会的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造型精美,漆黑光亮,胎壁较薄,有的薄如蛋壳,称为蛋壳黑陶。黑陶的原料是中砂性粘土、河流沉积土,经过精细的淘洗、充分的提炼和陈腐,陶坯成型以后要仔细修刮和打磨。在陶窑中焙烧时,开始用氧化火焰,使胎体硬结,在烧窑即将结束时,火焰控制力还原焰,并用浓烟熏翳,经过相当时间的渗炭,即烧成黑陶。黑陶的还原比值大于红陶,但小于灰陶,渗炭使胎体孔隙含有相当多的炭微粒。这些炭微粒很细,表面面积大,能把照射到胎体上的所有光波全部吸收,从而导致胎体变黑。至于黑陶表面呈现的光亮,主要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时,用鹅卵石或兽骨作成的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效果。打磨不仅使胎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填平补齐,而且让原料中的云母片、石英等物质的颗粒平行排列于坯体表面,这些矿物颗粒有反光作用,平行排列就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因而出现光泽,所以黑陶表面熠熠发亮。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湖北屈家岭等文化的黑陶器有碗、盘、盆、鼎、甗、高柄杯、斝、罐等。胎体比较厚实的作品是生活中的实用器具,胎体薄如蛋壳的则是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黑陶的艺术性与彩陶不同,主要持征是造型端庄,线条优美,通体墨黑,熠熠发光,工艺难度比红陶、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黑陶生产主要用快轮成型,其主要生产时间为公元前2700年至前2000年前后,商、周、战国、秦汉时期也都有生产。

黑陶怎么鉴别与保养?


黑陶怎么鉴别与保养?一看造型。造型是鉴别黑陶收藏价值的第一位。梁先生说,黑陶的各种造型或者代表一种身份地位,或者代表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黑陶中的鸟形壶,是代表氏族的图腾。

二看品相。这些在当时用来作为器皿的实用性黑陶制品,在贵族死后通常用来作为陪葬品,历经四五千年的掩埋,受到地层的叠压、器物与泥土黏在一起,出土几乎无完物,因此,品相成了黑陶价值鉴别的第二要素。

三看图文。有些黑陶上还雕刻有当时的一些图文,有的代表氏族的图腾,有的则是一些原始文字。黑陶艺术的几何图案可以追溯到仰韶半坡时代的彩陶艺术,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这种几何图案的原始物象,如蛇衍化为龙,鸟衍化为凤以及蛇衍化为鱼,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并逐渐转化为带有韵律的线条。这些带有特定含义的图文,增添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看做工。古代黑陶制品的厚薄,反映了它的特定含义,薄如蛋壳的黑陶制品,是先人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学者表示,到目前为止,黑陶中最为珍贵的数山东出土的“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此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一毫米,最薄处仅零点二毫米,重仅二十二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而现代工艺品则以其工艺的精细程度来决定陶器的价值。现在的工艺品陶器多是从雕工、刻工上下功夫。一件好的作品,装饰和造型非常吻合,气势上一气呵成,线条十分流畅,肌理的处理上也十分到位。

黑陶的保养:

黑陶的保养与一般陶器的保养差不多,陶器是易碎品,同时,易受尘埃、紫外线等侵害,如果保养不当极易损坏。因此,收藏陶器应加强保养。

1.收藏室内温度不稳定或温差过大容易损坏陶器,室内的温度宜保持在17-25℃左右,湿度宜在50%——60%,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5%——6%,过于干燥和潮湿都不利于陶器收藏。

2.强烈的紫外线容易造成陶器表面颜色变化,釉层脱落。所以,要防止和减少强光对陶器的照射。收藏室的窗子最好挂上不透光窗帘,或采用有色玻璃。

3.过量的灰尘,易对陶器形成一定的损害。造成器物表面变色,所以对陶器应定期除尘,陶器最好存放在柜中或框架上面。

4.陶器容易破碎,其耳部、把部、口部等部件较脆弱很容易发生断裂,因此不宜经常用手直接角蟆,挤压这些易碎部位,搬动陶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磨擦。

5.古陶器除少数传世品,大部是地下出土的,由于长埋地下,易被盐类及其他杂质侵蚀,土壤中的部分化学物也易吸附在器物表面,所以在将陶器收藏入室前,应先进行清洁、消毒并进行干燥。

6.如果陶器某些部位产生裂纹,器壁或器表出现风化、彩绘和釉层出现剥落,应及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继续扩大。对易破损的部位也应及时进行预防性加固。

神秘黑陶彰显独特魅力


神秘黑陶彰显独特魅力

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被国内外考古、历史、文物专家公认为龙山文化最高水平,被国家定为国家宝藏。黑陶以其独有的古朴、凝重、优美、典雅而为人们所钟爱,成为炫耀名第身份的主要标志,被誉为“陶之魂”。山西黑陶历史悠久,制作精良考究,精选黄河岸边的红胶泥为原料,一件作品的制作前后历经选土、发酵、抛光等9道严格的工序,以其端庄稳重的造型、古朴厚重的色彩,成为陶制品家族的贵族阶层,明清两代曾为皇家贡品。现在许多人正是因为黑陶的这一特点,将此陈放在办公室,体现主人高雅的审美素养,同时也令外人顿生敬佩之情。山西黑陶制品曾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金奖,,赢得海内外文化名家和广大消费者的欣赏和青睐,纯手工的黑陶工艺品已远销日、美、台湾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挖掘历史底蕴 彰显黑陶魅力

作为黄河流域文化支流的黑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渊源龙脉。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作为黄河流域文化支流的黑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渊源龙脉,更是承担着 “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的历史重任。从原始黑陶的兴起到战国时期的奢侈品,黑陶由简陋的生活实用品变为阶级贵族夸耀财富、显示地位的身份象征,古朴典雅、庄重优美的器皿成为达官显贵、文人骚客手中把玩的宝贝。或许是战乱,或许是更为坚固的青铜器的出现,在那样的时代下,黑陶慢慢淡出历史,甚至其特有的烧陶工艺也几近失传。但是它独特的文化气息却让无数藏家学者不停探寻,于是沉默地下多年的黑陶工艺,与现代制陶技艺相融合后,终于又散发出它特有的光芒。在经历了历史洪流中的兴衰之变后,黑陶在一代代陶艺人手中渐渐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具有历史感。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黑陶艺术已经成为珍贵的艺术品。黑陶以其独有的古朴、凝重、优美、典雅而为人们所钟爱,成为炫耀名第身份的主要标志,被誉为 “陶之魂”。

工艺制作繁琐 还原黑陶历史

现代陶艺也在像各种艺术一样寻找着自身的定义,而黑陶作为古代与现代融合的艺术品,其价值也在现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的古朴与壮美使观者安定心神,感受宁静而致远的豁达。而鉴别黑陶收藏价值的第一位便是造型,好的藏品必定有它特有的文化内涵,或者所能代表的身份地位,这样才能使作品本身道出它的魅力与故事;其次要看品相,黑陶的光泽是利用手工压光来提取的,只有压出的光泽才能保持长久,在烧制后才会更黑更亮,从而具有 “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质。

作为黑陶工艺品,雕刻也是体现工艺最好的见证,以其工艺的精细程度来决定陶器的价值,是判断现代陶器作品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刻工看,要看刀法是否干净无毛刺、深浅是否均匀、宽窄是否一致,不能出现涩刀、顿刀现象;从雕工上观察,就要注意是否能把图案通过雕刻的手法展现出来,加以镂雕的映衬使作品更加立体,让人感觉繁而不乱。在经历了岁月的呵护后,黑陶越发黑、发亮,越显其珍贵,其制作之精细,造型之优美,都渗透着浓郁的东方审美的气息,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山西神秘黑陶 弘扬龙山文化

山西黑陶愈加厚积薄发,明清两代曾为皇家贡品的黑陶烧制,已经被列为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资源之巨而著称于世,又以大量民间传统艺术而令世人瞩目。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就是这块厚重的黄土造就出了一代代能人巨匠,而近年来,山西黑陶愈加厚积薄发,明清两代曾为皇家贡品的黑陶烧制,已经被列为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更是屡屡在国际国内斩获大奖,用它的浑然天成来阐述山西黑陶的温婉与灵气。

传统的手工陶艺,站在现代的角度看,是可遇不可求的。当陶土经过重新塑造后,在手上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气时;当传统与现代技艺真正相融后,在纯黑幽静中显出丝丝优雅庄重之美时,现代黑陶那古朴方正的造型和材质本身的自然和谐之美,不正是历代藏家不倦追求的那份“本真”吗?

收藏新品黑陶 潜力畜势待发

黑陶艺术品厚重的历史价值和丰美的文化价值有机地融合,未来的升值收藏潜力还在处于上升期。现如今,出于对古代文化的追求和心灵的享受,黑陶收藏逐渐成为藏家的新时尚。黑陶造型一般以端庄典雅为主,颜色更是古朴大气,整体呈现凝重安适的氛围,而现在收藏市场上看到的多是现代黑陶工艺制品,价位还不是很高。一般普通的大器型黑陶,市场价位在几千元,普通器型的价位在几百元钱。可以说,在黑陶艺术品上,厚重的历史价值和丰美的文化价值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黑陶未来的升值收藏潜力还在处于上升期。

黑陶散发着一种原始气息的古拙的美,正是这种真实朴素的美,恰恰符合了当今社会追求的返璞归真的时尚美,从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新宠之一。

良渚黑陶壶的修复


1986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一批新石器时期(距今6000至4000年)良渚文化的玉器、石器、陶器.其中一件黑陶双鼻壶弥足珍贵。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作为随葬品人土埋葬,历经四、五千年,由千上海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再加上地层叠压、器物与泥土粘在一起,出土时几乎没有完整者。少则碎成几十块。多则碎成百十来块。发掘时,考古人员连泥带土切割成比器物稍大些的土块,现场略做处理,然后送进工作室或专业场地做进一步处理。

修复时,首先将器物与泥土分离,将陶片器物取出。在土块上浇少量水,使上质湿润软化,用富有弹性的牛角刀剔去泥块,或者用小型皮管接通水源,边冲边洗。水管要细,水流要缓。泥土软化后将陶片逐一取出,再用软质毛刷蘸水后仔细清洗。清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灰沙陶、酥陶不得入水清洗,以防陶器人水后散架;其二,彩绘陶、加彩陶器不要入水清洗,以防色彩掉落;其三,细刻花的陶器要谨慎处理,不得使用质地坚硬的刷子洗刷,小心图案被处理模糊。冲洗完毕,将陶片的接茬处处理干净,以防拼接时错位。

清洗时既要将器物表里处理干净,又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面貌。

接下来是拼合粘接,拼接的方法有三种;由底至上,即底部、腹部、颈部、口沿一块一块逐步向上拼合粘接而成;或由上至下,口沿:颈部、腹部、底部逐一完成;另外也可以局部拼接,整体合拢。对破损严重、块数较多的器物。可将器物的各部分分类拼接,由小而大逐块拼接,最后整体合拢。对于破损特别严重的器物,可以将碎片逐块编号,按编号顺序逐块拼接,最后整体合拢。

粘接陶器的粘接剂品种较多,有乳胶、虫胶、清漆、502快速胶及环氧树脂胶等。

目前修复用胶一般是环氧树脂胶,该胶由甲乙两组组成,甲剂为粘接剂,乙剂为固化剂。接比例调配胶体,取少量环氧树脂涂于陶片拼接处,用力合拢,使之凝固。使用环氧树脂,宁少勿多,涂胶完毕,用棉花球沾酒精,将多余的胶体理干净,常温下2至3小时,胶体便完全固化。

拼接粘合后的残缺部位,需补缺复原,不论是考古发掘品,还是传世品,补缺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不可主观臆造。补缺的原则是宁缺勿滥,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目前陶器补缺材料一般采用石膏。

取医用橡皮碗,操作时先放水后放石膏,将石膏粉沫均匀地撒人水中,以水浸没石膏为准,用不锈钢工具搅拌调匀、不得有沉积物,不得留有气泡。调至浆糊状时,迅速将石膏糊填入残缺部位,速度要快,切人要准,动作要轻。常温下10分钟左右,石膏即发热固化成形。待石膏定型后,用金属利器将多余部分清除,修正造型,轻微的凹凸不平处可用木质细砂纸打磨,直至平整,补缺即告完毕。

一般考古发掘品修复残缺处用白色石膏处理,使补缺处与原器有明显的区别。有些器物需展览陈列,用矿物质颜色做进一步做色,使补缺处与原器物颜色相近,以增加展示的艺术效果。

龙山瑰宝:黑陶与蛋壳陶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发明了陶器。陶器的诞生促进了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也扩大了对陶器的需求,加速了制陶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可以验证不同文化时期的先民生产、生活中使用过不同形制的陶制器皿。大汶口、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二者在制作成型工艺和烧造技术方面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黑陶文化。

大约五千年前,陶器的生产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非专业小规模烧造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专业制陶群体。陶器从创烧开始只能烧制红陶产品,逐步向能够烧造灰陶、白陶、黑陶转化,陶器的装饰功能越来越强,精美程度也越来越高。黑陶制品的出现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器物审美的更高追求。经过砑光打磨、高温烧制、渗碳着色等工艺烧造出来的黑陶,具有前所未见乌黑发亮的金属光泽。大汶口文化时期黑陶的成功烧制,为蛋壳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它仅为典型龙山文化所见,并非所有薄胎陶器皆为“蛋壳陶”的专家结论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高柄杯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高度在25厘米以下的高柄杯重量一般不超过70克。当然也有例外,高度超过25厘米的高柄杯,一般重量在100克以内。除高柄杯之外,其他器形的薄胎黑陶能否称为蛋壳陶呢?因为许多不同器形的薄胎黑陶当年并没有被收录到考古文献和资料当中,国内博物馆也没有系统地展示过这些薄胎黑陶。根据这些薄胎黑陶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平,有相当一部分与蛋壳陶高柄杯同属一个时期烧造,我们认为这些薄胎黑陶也应同属蛋壳陶范畴。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厚度和重量。笔者个人的观点是:不论什么器形,薄胎黑陶的厚度在0.2至1毫米之间,单件重量不超过100克,原则上都可以称为“蛋壳陶”。

大汶口文化在历史分期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地层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陶胎已经很薄。但是,大汶口文化的薄胎黑陶无论从器形,还是制作的精美程度,以及陶胎的厚度,都不能与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相提并论。如果说黑陶诞生于大汶口文化,蛋壳陶则代表了典型的龙山文化。

黑陶和蛋壳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低山丘陵与河流冲击平原的交汇处,以潍坊、临沂、淄博和青岛地区为主。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黑陶品种在这里延续烧造上千年,应该有很多可供考据的地方。比如:窑址遗迹、遗存堆积以及与遗存堆积相关的地层年代关系等等。但是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任何一项关于黑陶或蛋壳陶窑址的发掘报告。难道窑址真的荡然无存?遗存真的消失无踪?值得考究。事实上,山东有大量的出土黑陶器物存在,就证明了一定会有窑口存在。

蛋壳陶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中沉积的细泥。其细腻程度甚至超过现代工艺生产的陶土,而且这些陶土中绝不含粗砂或其他杂质。陶艺匠人采用快轮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经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儿、划花、锥孔、镂空、捏塑、贴塑、粘接、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艺烧造而成,吸水率较低。出土器物历经数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蚀,器物表面光洁如新。

许多蛋壳陶成品胎体可见极其细密的同心圆拉坯痕迹,证明制作使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快轮拉坯技术。其薄胎成型技术成为历史上最早使用快轮技术的典范。据现在的制陶技术显示,要顺利拉出厚度在0.2—0.5毫米左右的薄胎陶坯几乎是不可能的。景德镇明清官窑的薄胎瓷底部厚度也有1—2毫米左右,拉坯至口沿处才不足1毫米。除非用模制注浆成型工艺,否则照原样仿制蛋壳陶,技术难度令今人无法想象。

蛋壳陶的砑光和渗碳着色工艺使器物表面产生了黝黑发亮、具有金属光泽的视觉效果,这个现象与同时期各个不同文化类型的红、白、灰陶的状况迥异。独特的渗碳工艺将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器物胎体的微孔里面,使经过砑光的胎体表面形成更加致密光洁、细腻光润的黑色保护层,令蛋壳陶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蛋壳陶,一切都近乎完美,无可挑剔。在四五千年前的陶器时代,人们头脑中还少有金属的概念。这种神秘的、黑色的金属光泽无疑给人们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无限敬畏的、不可轻举妄动的虔诚心情去审视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蛋壳陶。

蛋壳陶胎体制作精细,器形多变,薄似蛋壳。制作蛋壳陶对于陶土原料的挑选、采集、运输、保管、制坯以及成坯以后对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耐受性都有极高的要求。由于成型工艺复杂,估计只有少数人掌握蛋壳陶的制作工艺,因此,部分类似的产品甚至出自一人之手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蛋壳陶的纹饰以弦纹、竹节纹、凹凸纹最为典型常用。尤其竹节纹的制作水平堪称空前绝后。纯粹用手工在0.5毫米厚的坯体上均匀分布竹节纹,使之等宽、等圆、等弧。做工非常精细规整,变径处的处理自然得体且胎体厚度内外一致,绝无扭曲变形造成外观缺陷的作品存世。精美绝伦的竹节纹饰对商周以后青铜器的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器形复杂的青铜器都采用竹节纹作为装饰,与蛋壳陶的竹节纹完全吻合。

蛋壳陶的镂空工艺更加精妙。在不足1毫米厚、半干的坯体上镂出非常规则的图形,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才能成功,难度可想而知。镂空的图形有圆形、菱形、楔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水滴形等几何图形,当时人们用什么样的形象思维方式来表现这些图形?我们今天还无法破解。

蛋壳陶划花的纹饰有几何条纹、波浪纹、鱼纹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划花工艺是在坯体整体砑光之后,剔地划几何纹饰。使乌黑发亮的器表形成比较强烈的视觉对比,明显增加了器物表面的装饰效果。但是,这些划花工艺是在厚度只有0.5毫米左右的陶坯上进行的,很多器物给人的感觉是一触即破。

蛋壳陶还有贴塑鼓钉、盲鼻,捏塑鸡冠耳、环形耳等等不同的装饰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诞生于原始社会的蛋壳陶集各种装饰艺术和制作工艺于一身,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因此被视为古代东方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由于蛋壳陶的烧成工艺繁复,成品器形丰富多彩,对于青铜时代以后的陶瓷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以高柄杯为例:杯口平折宽沿,杯身通常卵圆形收底,也有少数为折腹底,高直柄,外撇高圈足。这类器形发展到唐、宋、金时期,在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系的瓷灯中还能找到类似的器形,可见其传承年代之久远非比寻常。其他诸如:直口瓶、长颈瓶、花觚、三足鬲、双耳簋、高足杯、玉壶春瓶等器形都有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蛋壳陶从原始陶器的粗、大、笨、重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不仅空前而且绝后。我们研究中国陶瓷史时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环节,忽略了蛋壳陶为后世发展陶瓷业奠定的美学基础与价值。

蛋壳陶创烧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鼎盛于龙山文化中期,断烧于龙山文化晚期,历经千余年。“蛋壳陶”不是偶然出现的几件特殊器物,它是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器形本身又有它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因此,它成为特定地域内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器时代早期一种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始陶器品种,我们应该重新确定蛋壳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并且加以认真地研究和系统地考察,搞清楚蛋壳陶遗存的分布情况,是否有窑址,存世器物的种类、器形、数量、完好程度等,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

由于出土的蛋壳陶制品稀有,完整器物比历代官窑瓷器和元青花还要少。因此,蛋壳陶又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现代人仿制蛋壳陶的出发点与古人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去复制,其制成品与四五千年前的真品无法比拟。须多看真品,才能提高鉴识能力。如果从来没有上手过真品,对器物也缺乏足够认知,购藏蛋壳陶须谨慎。真仿品区别主要为:

1.陶土原料来源不同:古人采用的陶土是以古河床年久沉积的细泥为主要原料。陶土的细度决定了坯体的可塑性、延展性和成坯后的稳定性。蛋壳陶的坯泥不仅细度均匀,而且不含任何杂质,也无任何孱和料。乃至用快轮将坯体拉至0.5甚至0.2毫米厚度时不坍塌、不变形。如此之薄的坯体在半干状态时还要承受砑光、打磨、剔刻、划花、锥孔、镂空、贴塑、粘结等工序的外力干扰而不破损,可见其陶土质料的品质绝对上乘。精致的坯料是现代仿品可望不可及的。

2.成型工艺不同:仿品形不似神更不似。器形刻意模仿太过呆板,没有自然神韵,更没有手工制作时随心所欲和自然流畅地刮削、打磨的痕迹。大多数器物表面没有砑光。锥孔、镂空、划花不自然,手法拙劣。燃料、烧成温度、渗碳工艺也与古人迥异,成品表面没有黝黑发亮的金属光泽,甚至没有经过渗碳工序而直接着黑色冒充黑陶。大多数仿品胎体厚重,器物表面还须抹黄土作旧等等。最近新出的所谓高仿品刻意追求薄胎效果,然而在器形和装饰工艺方面却不得要领,与真品摆在一起就相形见绌,显得不伦不类了。

有灵魂的陶艺——黑陶


黑陶:有灵魂的陶艺

黑陶艺术中,最令人着迷的是香格里拉尼西的藏族黑陶。尼西黑陶的历史,通常认为只有一千多年。不过,在几年前一次考古中,尼西乡附近的开香村发掘出了距今三千多年的陪葬黑陶制品。黑陶用料很讲究。一般来说,都是采用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尼西黑陶的用料,则只有一个出处,那就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一种独特的红土。

作为香格里拉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黑陶一直都卖得很火。尼西乡通往奔子栏渡口的公路两旁,有许多当地人经营的工艺品店,大部分都是全木结构。这天午后,在尼西乡通往奔子栏渡口的公路旁,多名外国友人正在一家黑陶艺术品店前选购黑陶。

这家黑陶店的主人是一个年轻美丽的藏族姑娘,名叫七林卓玛,她的这个店开了三四年,全家人借此小康了起来。她说,她家并不是自己做黑陶,只是经销。如果能产销结合在一起,利润就更加可观了。

说到黑陶的生产制作,当地最有名的艺人是孙诺七林。孙诺七林是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花甲之年的他,做陶已达50年之久。小时,其他的孩子做陶纯粹是为了玩,而他,一开始就把这当成是“艺术”来对待。所以,他做出的每一件黑陶,都是精湛的艺术品,都有灵魂。不过遗憾的是,这次我们没能见到这位民间的艺术大师。

据说,有科学家研究出,用黑陶锅煮东西容易保留食物的自然成分,若常年使用黑陶的各式餐具、炊具,可不生百病。不管这是科学还是“神话”,一个大的趋势是,近20年来,日本、美国、欧洲的客人都来买黑陶,整个尼西,几乎没有哪家村民不靠黑陶吃饭、不靠黑陶发家致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黑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黑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大理石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