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上的胶 > 导航 >

德化瓷上的梅花装饰

德化瓷上的梅花装饰

瓷砖上的胶 德化瓷器鉴别 古代梅花瓷器

2020-08-05

瓷砖上的胶。

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栽种梅花,《诗经》、《山海经》和《尚书》中都有记载。南朝以后,特别是唐宋以来,梅花以它斗雪迎春的形象大量出现在文学、艺术的作品上。在画家们的笔下,梅花还往往与松、竹在一起,称为“岁寒三友”或以兰、竹、菊一起称为“四君子”。

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对梅花的钟爱之情和咏梅之风,不能不对陶瓷艺人产生影响。明清以来,德化窑把梅花作为一种传统的造型和装饰技艺加以继承和发扬,在各种器物上装饰梅花,用浮雕、堆贴、彩画、模印等装饰技艺,形成德化窑瓷器的独特风格。现介绍几件器物供藏友鉴赏。

清代梅瓶。侈口、细颈、削肩、腹下渐收,足部外撇,形体轩昂,腹两边各贴一狮首耳,外壁堆贴梅鸟纹饰,简练生动,颇为传神,贴花与器物巧妙结合,显得匀称协调,生动可爱。

清代青花“岁寒三友”纹瓶。器物造型挺拔、秀美,梅、松、竹,人称“岁寒三友”,在画家笔下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其装饰与器物浑然一体,格调清新,另有一种典雅清新的韵味。

清代梅花纹碗。运用模印装饰技法,事先在范模上雕刻梅花纹样,压坯成型后稍作修饰,该器物便呈现出相应图案,另有一番风味。

清代粉彩梅鹊盘。主题鲜明突出,趣味盎然,以物寓意,物吉图祥,情、景、物融为一体。“牡丹花开,喜上眉梢”,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是德化粉彩瓷的上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德化窑青花的韵味和装饰情趣


青花瓷器,是使用钴料进行釉下彩绘的瓷器品类。福建德化青花瓷窑址,目前尚未进行正式的科学发掘,但历年考古调查所获标本甚巨,传世作品也时常可见。德化窑釉下青花瓷在明代就已经使用,到了清代已经成熟并趋于精美。

德化青瓷大量生产并成为对外贸易中一项重要的商品。德化几乎所有清代窑址都生产青花瓷,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德化窑的青花瓷花式丰富,取材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类型:

一、历史故事、人物仕女:这里包括有神话传说、游仙图、高士图、福禄寿三星图、婴戏图等和一些描写生产活动和社会风俗的作品,如耕牧、渔猎、攻读之类,有不少窑址生产盘碟上有“志在书中”、“晨兴半柱香”题字的人物画,抒发了当时人们向往仕进、追求功名的思想感情,应为同一时期的产物。有的青花瓷画面楼阁行船纹饰,旁边附上王勃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诗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自然景物:多为小品山水,简洁深秀,充溢着一种清微幽冷、深居逸致的气氛,也表现了自然环境的秀丽风光。有的从日常生活中剪裁出来的小景,配上一句简短但意味深长的抒情语句,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动物图案:较常见的有云龙、云凤、麒麟、雄狮、梅雀、虫鱼、松鹤、蜂蝶之类;云龙、雄狮、麒麟大气磅礴、气魄雄浑;梅雀、虫鱼白山豪放,生气蓬勃,有一种蓬荣滋长的气息。

四、植物图案:德化窑较常用的有梅、松、竹,还有葡萄、佛手、牡丹、牵牛花、葵花、芭蕾、杨柳和瓜果等。

五、其他装饰图案:边饰图案有蕉叶纹的仰叶、垂叶,蓬瓣纹的仰莲、覆莲,还有卷线纹、雷纹等等,还使用了各种以吉浯文字为主题的文字图案,如双“喜”字和“寿”字古篆文,以及一些和宗教有关的梵字或八卦。有的还采取八吉祥的符号作为纹饰。

青花图案的配置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缠枝花、折枝花果、团花、散花等各种花式布局,缠枝有时作为边饰图案,有时作为填充图案,有时又转变为散花式的图案,纵横往复,婉转流转,飘扬流转,构图优美,在图案的装饰上以白底勾青花的数量最多,也有少数是青底白花的。

德化窑青花瓷器的款式,多半写在器物的底部,最常见的是两个字的商号款。这些商号款,基本上都有生产发展、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产品精美的含意。也有以画代字的款(如画小兔、秋叶、双鱼、火焰)和其他画款,这种不写字的款,从全国来说,多半是明代中期以后的瓷器上才有的,到了晚明时期盛行起来,这种画代字的款,在德化窑还是普遍被运用的,晚明时全国出现的印章款,在德化窑中应用也很广,此外还有写年号款的,如“成化年制”、“康熙二十五年知德化县事鄞县范正辂选制”等等。

德化窑青花瓷都以生动优美的姿态跃然于瓷面,这是与其构图布局和笔墨意境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协调、统一、完美的整体分不开的。

在构图的装饰上注重青花纹样与白地之间的青白对比。德化窑产品质地洁白,以白见长。瓷工们在没计时注意使这一质地的特点得到充分的表露,因而以白底青花的数量居多,同时,青花大都质朴洗炼,保留较大的白地空间,显示白瓷的魅力。花纹与白地均衡地彼此穿插,青白虚实配置疏密有致。在少数青地白花的装饰上,则注意花的纹饰轮廓形象的刻划,达到清晰、明朗而不繁杂。通过大小疏密的块面,使青白配置和对比上具有节奏的韵律美,青白相间,辉映成趣。

在构图的内容上注意根据器物的用途,选择不同的装饰题材和装饰部位。盛放食品的盘、碗、碟、盏等多选取鱼水、蔬菜、瓜果、龙凤和恰宜的纹饰图案。瓶、罐等器物,则较多选用山水、人物或花鸟之类的题材。在酒壶的取材上,画上一人蹲在树荫底下,旁边置一酒缸,使人一看就有酒意三分,耐人寻味。香炉多为宗教的产物,装饰则有八卦、八宝、金刚宝杵等纹样。

德化窑民间青花,善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寥寥数笔,出神入化,把形神、情景、意趣这三个艺术的基本要素融为一体,表现了民间青花重生活、重情趣、简炼朴实、处理大胆的作风。

德化窑青花瓷普遍采用陶车快轮制作成型。器物造型规整,作风比较稳重敦厚,形体线条柔和,并出现挺拔峻峭的器形。底足较规整,足根平切或滚圆。德化青花钴料多取江浙料,也有地产金门料,或混合料。发色基本有两类:一类比较鲜艳,色彩浓重,或泛紫或聚集有黑色斑点,此类釉色比较深沉稳定;另一类比较淡雅,浅蓝或蓝中泛灰,色稍浓处或带有黑色斑点,两种呈色皆出现有晕散的情形。

德化陶瓷坯上的台湾创意釉


春节期间 陶瓷备受关注

春节的到来,在德化陶瓷街上可以看见游客、消费者们还是会对这些陶瓷店铺还是停下来赏析一番。

日用陶瓷在精致化的同时,讲求题材、器型、风格的创新;传统神像雕塑融入新观念,对材质、釉色、烧制技艺等均以现代科技加以改良;历史人物题材的变革最为突出,无论是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还是三国里的桃园三兄弟,都被以当代视角重新观照,于夸张变形中寄寓文化情怀,令观者耳目一新。流连陶瓷街、陶瓷工厂和艺术家作坊,能强烈感受到这座戴云山下的小城,正涌动着文化创新的思潮。

此情此景,让人联想到台湾陶瓷重镇莺歌。

德化和莺歌都是以产瓷闻名,二者隔海相望,不仅气质相似,关系上也情同手足。德化是三大古瓷都之一,“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润如玉、声如磬”的德化瓷,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扬名于世。莺歌陶瓷发端于清嘉庆年间,将陶瓷技术传入其间的正是泉州一吴姓人家,他们渡海来到蕴藏大量陶土的莺歌,在当地开铺授徒,开始“点土成金”的生涯。

近年来,随着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莺歌陶瓷通过开发文创,成功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如今,莺歌聚集着近800家陶瓷工厂和风格陶艺店,许多店家结合商品展示与陶艺教室,做出富有创意的店面设计,使整个莺歌宛如一座陶瓷艺术博物馆,让人随时可以走入并进行艺术对话。

莺歌是台湾陶瓷发展的缩影,而德化陶瓷与台湾陶瓷的新一轮对话近年来尤为频繁。2006年,海峡两岸提出德化瓷瓶装金门高粱酒的合作构想,次年,德化县在金门成功举办陶瓷展售会,两地商会签下了德化陶瓷制品代销协议书。2008年,德化白瓷鉴赏巡回展在台北举行,这是德化白瓷第一次到台湾本岛展出,苏清河、杨剑民等28位德化当代陶瓷艺术家的400余件作品引起轰动。随后,德化陶瓷业界就“什么样的产品在台湾更受欢迎”的议题展开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2010年,德化县陆续与台湾陶瓷业界签订合作协议,希望借助台湾先进的文化创意理念,参考莺歌陶瓷文化镇的成功案例,对德化区域内的陶瓷产业与创意文化、观光旅游产业进行整合,推动整个产区从“制造”到“创造”、从“工业瓷都”到“文化瓷都”的转变。

与此同时,德化与台湾的民间交流日益频繁密切,一些台商纷纷到德化兴业。邱文星的陶瓷酒瓶开发、赖智忠的陶艺工作室等在当地都享有盛名,台湾著名陶艺大师黄政道等在德化举办了壶艺双联展,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植根德化陶瓷传统优势,借鉴台湾文创理念和转型经验,当地确定了“传统瓷雕商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发展思路。从2011年起,组建高档日用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大多数陶瓷企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鼓励企业生产精细化,当地政府资助企业增加新设备,高中档酒瓶、首饰陶瓷、光波陶瓷等高科技陶瓷产品不断涌现,注入文化创意的产品大大提高了含金量。

此外,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德化已兴建了陶瓷学院等专业院校。与此同时,当地的陶瓷艺人也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之道,在宗教雕塑中追求思想内涵的连紫华、以现代手法营造人文意境的苏献忠、创办“月记窑”当代陶艺中心以汇聚国际新思潮的吴金填等,都是其中代表。民间涌动的创造力渐渐汇成创意大潮。

德化窑瓷


德化窑系产品是中国历代外销瓷贸易的重要角色,产品外销量巨大;德化青白瓷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瓷器产品之一;德化明代创制的阶级窑是最早被外国移植成功的窑炉技术的先祖;德化白瓷是最先被欧亚各国作为本国学习标本试烧成功的先师;德化瓷自宋代以来的千年时空中,以其难以想象的巨大体量和完整的先进生产工艺,提升和改善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推进了世界物质文化的进步;以明清德化白瓷为代表的中国瓷艺产品,成为几百年来世界性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而广为传承和笈藏。

最早开始外销瓷的专门生产和国际运销

德化窑系不仅是最早参与外销瓷贸易,而且是重要角色。始于北宋的成规模的中国外销瓷贸易,其生产地以东南沿海的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各窑系为主。散布在亚非等外销瓷贸易接受国的中国瓷器遗存中,都有德化窑实物,有的地方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且与在中国的德化窑址直接对应。至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地位提升,更是的德化窑系产品的出口量大增,元朝政府更加鼓励对外贸易,至元十四年,在泉州设市舶司,更使身处泉州当地的德化窑系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主力。有学者考证,“宋代以来外销瓷的一大部分,是从泉州登舟发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摇直上,升为世界贸易大港,陶瓷由此外运,数额更大”。那么,位于泉州境内的德化窑及漳州、晋江等窑就承担了泉州的刺桐港的外销瓷贸易的主要生产任务。被欧洲人称为中世纪四大游历家之一的摩洛哥人伊宾。拔都他于至正七年游历中国,约在当年的夏季到达泉州(依张星琅先生说)。拔都他的《游历中国记》中说:“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即泉州)、兴克兰(即广州)二城,乃得诸地山上之土,燔烧而成者。……中国人将瓷器转运出口,至印度诸国,以达吾故乡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也。”此说虽有偏颇,但显示了德化为代表的泉州诸窑在元代外销瓷的影响是何等的巨大。他还说道,他在印度港口所见,中印之间的贸易船只,都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中国的大船可载一千水手和随船士兵,每船皆有四层,公私房间极多,以备商客之用,厕所秘房,无不设备周到。而所有中国的船舶,皆造于刺桐及兴克兰二埠。以此进而推之,元时期的外销瓷贸易,很大份额也在泉州地方经营。

以东南亚为例,菲律宾专家庄良有先生说,“在菲律宾所发现自北宋至明的福建瓷,数量可观,其中以德化白瓷为最”。他发现,菲律宾发掘出土的北宋青白瓷,和德化碗坪仑遗址下层遗存一致;南宋遗存则大致与碗坪仑上层遗存有对应关系。元时期的遗存大致和德化屈斗宫遗址的遗存相对应。颇有意义的是,菲律宾出土的元时期白釉花卉纹四系瓜棱形罐(元一类罐)和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完全一致(庄文《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2002),这类资料也见J.M.ADDIS:<菲律宾出土的中国瓷器>(《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Society》37卷)。虽然这类器型在德化屈斗宫地层中还没有见到,但据徐本章、苏光耀、叶文成先生证实,在碗坪仑窑址采集相似的瓜棱形的“罐形壶”标本两件,肩部和腹部印莲瓣纹和卷草纹,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完全相同(《考古》1979.2)。以上三个地点的信息证实了意大利这件被史称为由马可波罗从泉州带回去并被欧洲所尊崇的珍品,的确是元代德化白瓷。欧洲大陆的历史传说,穿越千年时空,竟然和东南亚和中国的现代考古发现相拥抱,诉说着他们来自同一个的故乡——中国德化的故事!

最早输出窑炉技术

制坯和窑炉技术在的世界传播,也是德化瓷的一大历史贡献。就目前所知,除德化窑以外,还没发现中国各大窑系的这类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观照。

德化白瓷外销的同时,瓷器制作技术工艺也传播至东西方世界,促成了各国制瓷业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和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宋代德化窑盛行的伞形支烧窑具,使用高12cm、直径8cm左右的黏土柱,支撑一个直径40cm左右的圆盘,圆盘中心又立一柱,柱上再置圆盘,形如多级伞状,如此层叠直至窑顶,高度可达2m左右,每层圆盘的四周放置粉盒、碗、碟之类的小件器物。这种窑具后来传入日本,提高了产品的装烧产量。明代德化由一个个像馒头的窑室单独砌就、而又相互串联的阶级窑,也在明末清初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串窑”的始祖,使当地瓷器的烧制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7世纪左右,欧洲瓷业处于萌芽时期,工艺技术直接师从德化白瓷,并于18世纪初首先试制成功。首先是由德国迈森的匠师柏特格根据奥古斯都大帝的指令完成的。他于1715年左右开始仿制德化白瓷,成功制作了两件,一件是圆柱形烛台,上饰菊花浮雕图案,丝毫未杂入以往流行的烦琐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另一件是五英寸的小型笑弥勒坐像。在柏特格的仿制成功以后,欧洲各国掀起了模仿德化白瓷的热潮,德国的制瓷工匠被各国聘请去,传授德国消化的德化瓷胎釉和窑炉技术。英国的“弓”瓷器工厂和切尔西工厂根据英女王的指令在清干隆五年(1740年)后开始仿制德化白瓷,上饰葡萄、李子等浮雕图案。法国的科得和钱蒂雷工厂、丹麦的哥本哈根厘家瓷器工厂,都吸收了德化窑的工艺技术烧出白瓷器产品。(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

站在这种角度上看,是明清德化白瓷引导和照亮了17、18世纪欧洲瓷业的诞生和发展之路。(刘幼铮《中国德化白瓷研究》)

德化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平凡之土为高贵圣洁,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友好往来的伟大桥梁。

规模巨大的出口量

德化瓷既是出口贸易历史最长的,又是在出口瓷中占到很大分量的,加之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大量德化瓷实物,因此德化瓷的出口量,其规模是巨大的。目前还没有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历史以来的外销瓷贸易的总数,但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单体案例,感受到德化瓷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贡献。

世界各地海域古代沉船的发掘中,几乎都有德化瓷现身。

——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出水大量宋代德化窑产品

——1975年在韩国新安发掘南宋商船,出水1万多件宋代瓷器,其中一部分是德化窑产品

——1984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海域发掘“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属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52年沉没。出水瓷器14万件,内有大量德化白瓷和青花瓷。

____1986年开始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的发掘,持续了十年。这条船隶属于瑞典东印度公司,它于1745年1月11日从广州满载中国货物启程回国,同年9月12日沉没于哥德堡港区。据唐纳利(P.J.DONNELLY)说,船上载有福建德化瓷商品。

——1999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印尼一侧的中国海海域发掘中国清代“泰兴号”沉船一艘,除去残损的65万件,获德化瓷器35万件,由斯图加特纳高拍卖公司悉数拍卖;

——2007年在阳江海域发掘的南海一号南宋商船沉船,出土大量外销瓷器,其中德化瓷占大宗

——2005年平潭海域碗礁一号的发掘,出水清早期德化窑系的青花和五彩瓷器1.6万件,

——2009年南澳海域南澳一号明代商船的发掘,出水大量德化窑产品

根据有关资料推断,德化瓷的外销量也是巨大的。

——欧洲对华贸易中最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与德化瓷生产关系十分密切的贸易公司。根据该公司来往信函统计,估计在1602至1682年的八十年中,有1010万件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等地销售。这其中很大部分应是德化产品;

——根据英国资料,172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哈雷孙号(Harrison)从厦门港运载了十余万件瓷器回国。其中肯定是以德化窑产品为主。

浅谈近现代,梅花在陶瓷上的千变万化


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历来受到国人的喜爱。梅以其迎霜斗雪、铮铮傲骨、坚贞不屈而成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历代咏梅的佳句车载斗量。“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一枝梅捎去春讯,也寄上对友人的思念。“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梅花落》成为笛中名曲。“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让人触摸到早春的气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富有哲理思辨的意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活画出陆游的豪放和对梅的喜爱。毛泽东同志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把梅花拟人化,一反“已是黄昏独自愁”的萧瑟意境,显得开阔自信。

张松茂《和靖咏梅》(局部)

以梅入瓷,瓷梅结合由来已久。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第十二月为腊梅,杯身题诗云: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均为康熙御用酒杯,花卉出以青花五彩,明艳雅丽,玲珑雅致。故宫收藏的一只雍正青花釉里红梅瓶,绘岁寒三友,题诗云:竹有擎天势,苍松耐岁寒。梅花魁万卉,三友四时欢。青花釉红相映,赏心悦目。

迨及近现代,梅花深受陶瓷艺术家热爱,成为最常见的表现体裁和内容。“寒到十分清到骨,始知明月是前身”。其独傲风霜、凌寒飘香的品性,不仅仅是真实写照,也是一种精神象征。民国有珠山八友之一的田鹤仙开山拓荒,继之王鹤亭、张松茂大师开宗扬名,再经当代各位陶艺家开枝散叶,各具风格,蔚为大观,成为瓷画界的一大亮色。

梅鹤形影不离,缘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田鹤仙、王鹤亭均擅梅花,而名字中有鹤,梅鹤双清,实是巧合和缘份。田鹤仙自号荒园老梅,斋名古石,擅山水,后专攻梅花,出类拔萃。他曾经道:生平事事多迟钝,画到梅花不让人。自谦中暗藏自许,作品有《红梅图》《老梅图》《墨梅图》《岁寒三友图》等。王大凡题诗赞曰“山水清晖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无双”。王鹤亭为瓷都名画家八虬之一,曾拜康达为师。上世纪40年代,作品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美国总统罗斯福,一举成名。专攻花鸟虫草,尤擅梅,号梅花大师,大型瓷板画“梅花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笔下梅花劲俏挺拔,千姿百态,用笔老辣,设色雅丽,有《天寒有鹤守梅花》《六鹤同春》《暗香飘影》等。

与王鹤亭以绘就梅花的姿容和神韵见长有别,张松茂大师主要刻画梅之精神与骨格。其《百花争艳》大型釉上彩瓷板,以牡丹、梅花为主,牡丹雍容盛开,梅枝苍劲峭拔。衬以香兰、山茶、栀子、水仙、迎春等,点缀蜂蝶,画面密而不繁,紧凑有序,布局谨严,错落有致。集十余种花卉于一体,毫无堆砌臃塞之感。让人仿佛置身春花绚烂、春景怡人之境。

《和靖咏梅》瓷板遒枝拙干,白蕊点点,铁骨冰心,倍见精神。和靖拄拐杖携一小童,登山而咏,几缕淡云浮在远天,五只仙鹤一掠而过,恬然自适,勾人隐逸之思。满幅冰姿玉影,纤尘不染,“疑是林逋手自栽”,与和靖先生的精神气质恰合。

赵惠民先生的《中国百花仙女》彩盘,其中一幅以梅花神寿阳公主为主图案,披红裘,执枝条,左侧一株梅茎,红蕊纷绽,右侧几茎梅枝旁逸而出,两只白羽丹顶鹤一昂立一蹲伏。整个画面云雾缭绕,去尽烟火气,宛若仙境。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的梅花系列,多次获奖,并被各大美术馆收藏。其梅花主题作品运用泼釉创作梅干,不重勾画,而重写意,有凹凸堆雕之感,独具创新创意,风格一变。红地褐干白蕊,抽象具象交融,满纸繁芜,而意境顿出。

“秋从夏雨声中入,春自寒梅蕊上寻”,梅是春的使者,有“独占人间第一春”之誉。市非遗传承人钟宜彬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创作的粉青堆雕梅花斗彩天球瓶,一株精神矍烁的龙形老梅屹立天地间,傲霜斗雪,朝气蓬勃,愈见劲拔。书“独立·民主·自由·第一春”九字,寓武昌起义结束千年帝制为华夏迎来新春天,巧借红梅“只把春来报”的深意,热情讴歌中华民族的新生。松茂大师《春讯》大瓷板,纯绘老干新枝,盘根交错,俯仰欹侧,遒劲瘦硬,如游龙,如铁干,如瘦石,而梅点纷繁,或含苞,或吐艳,呈现欣欣向荣、一片生机之景。

梅雪相伴,皑皑白雪映灼灼红梅,是何等的一个清明之境。踏雪寻梅是古时文人雅趣之一,也是陶瓷乐于表现的体裁。何许人《骑驴赏梅图》,茫茫天地,山癯水瘦,一人一童一蹇驴,独向清寒,可见爱梅之切。凌宗正大师擅长雪景山水,扇形瓷板《踏雪寻梅》获日本恩巴现代艺术馆在景德镇组织的陶瓷名作展览会一等奖。邹宝林《宝琴立雪》瓷板,剪取《红楼梦》中描绘宝琴的经典画面——“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背景是大雪覆盖的楼阁。人美雪白梅清,几疑置身瑶台。

7501毛主席用瓷除著名的水点桃花外,也引入了梅元素,有一款翠竹红梅纹用具,含茶杯、盖碗、渣斗等。画面造型据说由老艺术家黄海云、舒松水勾画,竹茎梅枝、翠叶红蕊交错,简洁明快,在光洁的釉面上占据一隅,落落大方,愈增其洁。梅红发色纯正,艳丽欲滴,据说是经特殊配方和专业煅烧,几经试制才成功的。

在景德镇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下,瓷梅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创意倍出。有青花、釉里红、粉彩、青花釉里红、青花斗彩等,有墨干红蕊,褐干白蕊,粉干红蕊,青花干红白相间,甚至纯粹青花。千姿百态,行云流水,令人目不暇接。

梅为传统吉祥之物。梅蕊五瓣,故有“梅开五福”之说,与绶带鸟构成“梅花双寿图”“寿梅图”,枝头缀以喜鹊寓意“喜上眉梢”……

愿这朵苍劲、秀逸的“老花”永远绽放在瓷苑,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世人带来吉祥、喜气、福寿!

出水的德化青花瓷


日前在报上读到一则新闻:170多年前沉没于南中国海的清代商船“的星号”被打捞出水,捞获了35万件德化窑烧造的青花瓷。这是世界陶瓷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发现。部分瓷器珍品将于今年11月17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城拍卖。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谈一谈清德化青花瓷。

据史料记载:“的星号”船长50米,宽10米,重1000吨,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巨型帆船。1822年1月满载着住在印尼各国富商订购的价值连城的德化青花瓷从厦门港出发,朝古称爪哇的印尼驶去,在中沙群岛触礁沉没,除了少数人员侥幸获救外,其余人员均罹难。

德化紧靠福建沿海。这里河谷深邃,溪涧密布,山峦叠嶂,森林葱绿。一条大樟溪入闽江到福州,一条桃溪入晋江到泉州,交通便捷,素有“福建瓷都”之誉。

德化唐代建窑,宋元时期有较大发展,从碗坪仓及屈斗宫两窑遗址发掘来看,都烧青白瓷。明代德化“象牙白”的问世,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轰动,特别是以何朝宗为代表的“象牙白”瓷,把德化白瓷推向了白瓷生产鼎盛时期。到了明中晚期,受到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生产工艺的影响,勤劳智慧的德化瓷匠开始研究试烧青花瓷器。德化盛产高岭土,这是生产瓷器的主要原料。在德化境内已发现103个矿点,大都不含硫化物,属于最优质的高岭土。入清后,清政府平息抗清活动,鼓励发展生产,扩大贸易,加上国内外市场需求青花瓷,使德化青花瓷窑迅猛发展。清代青花窑址竟达177处之多,为历代窑址最多的一个时期。

德化青花瓷属釉下彩绘,以含钴的矿物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1300℃左右)焙烧而成。清康熙、雍正、乾隆是德化青花瓷的繁荣期。此时青花瓷器取代白瓷成为瓷业的主流。康熙51年殷式训《瑶台陶烟》云:“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乘闲每上峰头望,几道青烟向暮飘。”

德化的白瓷,瓷土淘炼精细,胎体呈洁白色,分量较沉,这是德化白瓷生产的基础。它采用一种单纯的安定宁静的青色颜料,通过民间匠师灵巧的手笔,在白素坯上描绘图案,上釉烧成后融合于釉质中,在光润的瓷面透出明快的花纹,表达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理念,展示了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图案主要有山水、人物、动物、植物、宗教杂宝、吉祥文字等。山水图案多绘于瓶、罐、炉等较大器皿的外壁;人物图案多绘于盘碟类浅平底的器物内里;其他图案多见于碗、杯、盂三类小件器的腹部。

德化青花瓷在工艺上受景德镇窑的影响,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青花发色常有晕散现象,呈色不一致,鲜亮的较少,大多发色灰蓝,有的暗淡,这可能是使用含钴的石墨作青料的缘故。清初后,德化开始从外地进口青料,改变专用本地钴料的状况。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奔放,画面单纯朴实,粗犷大方。造型自然不笨重。施釉采用全器满釉,足缘刮釉;涩圈削足;底足露胎,内外全釉等。

清德化青花瓷数量颇大,至今古玩市场上常常可以见到,价格也不算昂贵,收藏者稍加留意,即可觅到。

德化仿古瓷的主要品种


德化的仿古瓷主要是应香港、台湾、宁波、广州、厦门、福州、泉州、仙游等各地古董商和东南亚一带的侨商特订而制作的。多数产品为商户提供样品或图片和要求给作者进行仿制,例如民国期间德化著名的瓷雕艺人许云麟(即许友义、许裕源)就曾为香港的“玉成轩”、“源源”等古董商户承制过多种多样的仿明仿清德化瓷雕产品。

仿古瓷所仿制的都是前代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优秀品种。德化仿制明代的艺术白瓷居多,有各种不同造型的观音、如来、弥勒、达摩、罗汉、三大士和八仙、寿星、关公等佛像和八卦炉、鼎式炉、竹节炉、三足炉、筒形炉、狮纽、狮耳、兽足及仿青铜器造型和装饰的鼎炉、爵形杯、花瓶以及运用堆贴、浮雕技法制作的梅花杯、八仙杯、牡丹杯、八仙壶、平心盌和瓷箫、瓷笛等精巧产品,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除仿制明代白瓷产品外,亦有一些前代釉下青花仿制品,诸如圈彩山水人物香炉、八宝博古香炉、山水笔筒、山水花瓶、博古花瓶、满彩缠枝牡丹茶盌等等。防制产品的造型、瓷质基本与原作一致,制作、装饰工艺精细,基本达到形似质似而且神似的程度,后人要加以鉴别,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极易产生谬误。例如,我们收集到的一件狮耳花瓶,瓷质白中蕴红,莹润如玉。胎体厚重,具有很好的半透明度,造型、瓷质、制作工艺完全与明代产品一致,釉上刻有“康熙十七年赛谢”字样,此件到底是明代所制,收藏者至康熙十七年才作为谢神供品献给寺庙或是康熙十七年所制值得推敲。

德化瓷中的龙纹饰


福建德化窑陶瓷中,龙被大量地融进陶瓷这土与火的艺术之中。德化的雕塑工艺品以釉质和形态取胜,龙的形象常常运用于雕塑中,例如立龙观音、游戏观音、伏龙罗汉等,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除雕塑工艺品外,德化陶瓷主要为各种日用生活器皿,这些器物的装饰通常刻、划、印并重,因器而异。龙的形象亦时常运用于器物的装饰或造型当中,诸如龙凤、云龙、龙鹤、双龙戏水等纹饰及龙凤花瓶、龙瓶、蟠龙烛台、双龙灯具、龙嘴壶、龙虎爵形杯等造型器物。装饰艺术大多粗犷而自然,草率而富有情趣;造型同样别致精巧,意趣盎然,形神兼备。

装饰是德化窑彩绘工艺技术成就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龙在德化窑釉下青花、五彩、粉彩等装饰中也是数不胜数。五爪龙是统治者的专利,德化民窑彩绘中的龙只是四爪或三爪的,不能超越五爪的等级制度,但画风的粗犷,呼风唤雨,飞翔腾跃,比官窑的瓷器更显得生气蓬勃。

康雍时代的龙形体大,气势磅礴,用顿捺皴点笔法渲染龙游浮云,翻腾转侧,一身三现,身上披布鱼鳞状的甲片,雄浑而矫健。乾隆时代摹古之风盛行,仿前朝景德镇成化、弘治情调。出现特殊的双龙纹,刻划细长的腰身,后半尾部是花叶状或凤尾形,轻盈绮丽,俗称香龙。这时期的莲塘游龙也灵活敏捷,一龙或双龙游戏于池塘中,曲折的水波丝丝缕缕,繁密布置,有的则以青地白花的形式构图,显示出池水中的游龙动态。

雍正至道光时期德化窑流行火珠云龙,往往从器里延伸到器外,被称为过墙龙;烈焰升腾,珠光放射,龙身蜿蜒,或奔走或飞腾,有时在底部划出起伏的海浪,使整个画面呈现出跳跃式的动感……凡此种种现象,无不说明龙被广泛地运用于德化窑陶瓷的造型或装饰上。

德化窑白瓷的鉴别


何为“中国白”

“中国白”产自福建德化。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一说为湖南醴陵)齐名。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德化白瓷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如何鉴别德化窑白瓷

A目视表面观察

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B迎光透视观察

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C釉面光亮度观察

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D从制作工艺上观察

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瓷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E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

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分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

一是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

二是闻,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他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

三是舔,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德化瓷上的梅花装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德化瓷上的梅花装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上的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