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论建水青花的起源

论建水青花的起源

青花瓷器的鉴别 青花瓷器的鉴别方法 古代青花瓷器代喜字的

2020-08-05

青花瓷器的鉴别。

一九八O年《文物》第四期发表了元代玉溪窑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的图版和著文,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注意,曾专程来云南考察玉溪窑及云南陶瓷史。可是发掘玉溪窑却没有挖到玉壶春瓶的破片和火葬罐破片。那末禄丰县元代火葬墓出土的玉壶春瓶究竟是不是玉溪窑产品?如果不是,又是哪个地方的产品?因此导致了对建水窑的发掘考古工作。

建水窑的古窑址很多,均在县城东门外、北门外和碗窑村。在离县城北门1.5公里的地方挖到碎裂纹刻印花青瓷碎片;在碗窑村五个古窑址中挖到了大量的青花产品:瓶、碗、盘、罐的破片和印花青瓷盘和刻花青瓷碗破片,尤其是挖出的玉壶春瓶造型、质地、装饰均和禄丰元墓出土的相似;侈口、细颈、圈足;胎质青白,釉青里闪黄,釉下用钴矿绘制的青花兰带黑味,显得浓郁沉着、谐调;颈上部绘三组蕉叶纹,颈下部为四组折枝花,腹部两面绘两条对称的游鱼,鱼下面衬以两笔水纹,颈腹之间隔以一条图案式水波纹、腹下为变形莲瓣;有的玉壶春瓶颈下部不绘折枝花而是写三个"元"字,有的碗内底上也写"元"字装饰。

一九八四年四月,在建水文庙(现为建水第一中学校址)棂星门的瓦屋脊上发现四支建水窑烧造的青花盘龙缸;这四支缸,形如古钟(直径为四十厘米,高八十厘米),每支缸上部盘塑着一条仰望长空的青龙、龙下面则用青花绘制云纹海水等图案,套在伸出屋脊的四棵柱头上,离远望去十分壮观。在距建水窑三十余公里的石屏县城郊黑龙坡也发掘出一批青花火葬罐。

建水窑发掘到青花,这是陶瓷考古工作中的一个新发现,对于研究云南和建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云南陶瓷史和中国陶瓷史又增加了新的一章--建水青花。

的确,在我国最南的南疆发现烧造青花,震动了一些考家学者,他(她)们都相继来到建水窑考察,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挖到了许多青花瓷片),而带着建水青花的断代不得其解和后来为什么中断的疑问而离去。

因此笔者就建水窑青花的断代和中断原因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国内外陶瓷史专家。

当然,有人认为玉溪窑没有挖到元代玉壶春瓶破片,而建水窑却挖到了,因此推断一九七九年送英国展览的元代玉壶春瓶不是玉溪窑产品,而是建水窑产品;进而推断玉溪窑青花不是元青花。但据一九八一年七月三十一日《春城晚报》刊载的"禄丰县发现一座古瓷窑遗址"的文章:推断一九七九年送英国展出的元代玉壶春瓶是禄丰县生产制造的。

上述两个观点都否定了玉溪窑烧造元代玉壶春瓶的论断。当然把一九七九年送英国展览的玉壶春瓶定为建水窑产品也没有确凿证据,那么建水青花起源于何时呢?考察元代建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建水窑具备的工艺技术条件后,我认为建水的青花起源于元代。

据建水县志记载,汉武帝在云南设益州郡时,建水为田句 町县,田句 町王居此;唐元和年间(约八一O的)南沼国蒙氏开始筑惠历城(即建水城),说明建水在汉代就成为滇南政治中心,唐代经济开始发展。

元朝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年),元世祖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以"平章政事行云南中出省事"的官衔来云南建立行省,置郡县,因此建水"千户"改为临安路。赛典赤在云南首建孔庙,创庙学,购经史,授学田,设儒学提举,进一步传播汉文化。因此建水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开始大兴土木。据县志记载,现?quot;临安(建水)首寺"的指林寺大殿,就是建于元朝元贞年间(一二九五年至一发二九七年);建水文庙则始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一二八五年),而增建于元泰定二年(一三二五年),其中棂星门装饰的盘龙缸,需要白地兰花的青花装饰,才能耀眼醒目,这就迫使建水窑烧制青花。建水窑这时能否烧造青花呢?

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记载,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烧造的陶器以红色的小型器物为主,上面刻划着简单的几何花纹;昭通鲁甸的古文化遗址则出土大量精致的黑色陶器,打磨光滑,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文化遗址发现陶器上也开始出现轮的痕迹。

而建水县,在离县城北门半公里的韩家舍甫 已有数座古窑址(今已被建房占去);碗窑村周围山头上均有烧制粗陶的古窑址(据传说,碗窑村先是制作厚件粗陶器,后来才慢慢由厚件改为薄件。至今一窑工还珍藏着一个手制无釉的厚壁粗陶杵体(高三十五厘米,口径三十厘米,壁厚十厘米,底厚十五厘米);碗窑村一段河埂下至今还埋着一些厚壁粗陶器);在碗窑村的一些古窑址中还发现烧制黑釉陶器;在离县城1.5公里处挖到的刻印花青瓷加工认真,具有宋代青瓷的特征(颇有河北"定?quot;产品的风格)。所以建水陶瓷也是由简单、粗糙向着丰富、细致发展。

建水窑从烧造釉陶到烧制青瓷,已掌握了制泥、成型、施釉、烧制等工艺技术,只要解决了釉下彩绘制和运用钴料就可烧青花瓷。我们知道,云南是珠明料的著名产地,建水则有钴料。据《建水县民国志》(民国戊午(1918年)续修,原志为明嘉靖年间创修)矿物一章有如下记载(见表)。

但是,有钴矿还得有找钴用钴的人。下表备考中给我们这样的提示;江西景德镇人会用钴矿。那么他们是如何来到建水采购钴矿的呢?

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记载,一二七六年,赛典赤在云南建立行省后,把行省的治所从大理迁到滇池地区的昆明。昆明从此成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那末,自秦、汉至元云南和中原地区的交通就有三条古道:一、清溪路;二、石门北路(自今四川宜宾,径庆符、筠莲,入云南大关,昭通、曲靖而达昆明);三、取道交趾(今越南)而至于广西、广东(相当于今滇越线:从北越进云南建水后,就由通海、江川、晋宁一路达昆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于建武十九年,在交趾向朝廷亦报称了一条"麓冷水道",相当于今越南河内溯河水道而上,进入建水一带,然后转陆路经通海北上入滇中)。证明了景德镇人可来购碗花石之说。反之内地先进的陶瓷生产工艺和找钴用的技术方法也会带到建水来(碗窑村至今还有:上窑有高都窑,中窑有湖广窑,下窑有江西会馆的传说。在今碗窑小学发现的一块康熙四十一年所立的"奉本府清军府明文"的碑记中还写道:"碗窑名虽一窑,内分上下,烧造器皿两不相同;上窑烧造者缸、盆、瓶、瓮;下窑烧造者碗、碟、钟、盘。"说明了碗窑村和湖广窑,江西窑的渊源关系)。这是一种可能,但不是唯一的可能。

还有一种可能。据国内外学者测试的结果证明,早期"唐三彩"所用钴料来自波斯;还有一部份学者认为我国的青花瓷器是受波斯影响,从原料到制作工艺都从波斯传入。而建水,在元代随元世祖平定云南的"畏吾儿军"在建水屯田后,成为建水的回民。建水的窑工和他们接触,一定会了解到波斯人找钴用钴的工艺技术;尤其是赛典赤就是波斯人,他派宣抚史张立道来建水建文庙,一定会把棂星门所需的青花盘龙缸交建水窑试制而把波斯人找钴用钴的方法技术告诉建水窑工并会调来彩绘高手。

以上两种情况都说明建水窑能解决青花的钴料和绘制问题。

在碗窑村中部的五显庙中发现清康熙庚寅年立的草字碑《重修五显庙碑记》,也可证明建水窑元代能够烧造青花一事。碑文中写道:"临安一郡山水甲于滇南,城北三里有五显神祠……肇建于皇明正统中年……其祠之下居人数百户,名曰碗窑。有明以来,英杰豪俊往往挺生其间……?quot;说明碗窑村在明代已有数百户人家,而且人材辈出(据县志记载碗窑出了翰林、进士、武举等人材)、经济繁荣,以致建盖庙宇。它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明初几百户人家的碗窑村的形成决非偶然,而是明以前陶瓷生产发展所致。据我们考察的情况来看,建水其它地方的古窑址都是零星分散的,而到了要碗窑村则星罗棋布,尤其是碎陶片一层压着一层,有的地方堆积如山,真不知干了多少年?这也说明了建水窑是逐步向碗窑村发展集中而至明代形成了居人数百户的碗窑村。

另据立于元大德八年(一三O四年),今存大理三月街的《元世祖平云南碑》为元世祖树碑立传,宣扬"世祖之德大矣……故其功烈之崇,基业之广,贯三灵而轶千古。"来看,前述建水窑出土的青花玉壶春瓶上和青花碗内底上写的"元"字,即是元朝的国号,标榜是元朝烧造和元朝开始烧造,以记载元朝的历史功绩(我们发现后来的青花没有"元"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以上均说明建水青花起源于元代。

建水虽在元代就烧造精美的青花,但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一九八O年挖出大量的青花破片后,工人们都为当时精湛的工艺赞叹不已!因此为什么会中断?就成了人们需要了解的问题。

据建水县志记载:"(建水)明洪武十五年改路为府;旧有土城,二十年宣宁候金朝兴檄指挥万中拓地,改建砖城,是为府治。建水附敦首邑也,城周围六里三分,高二丈五尺,四方辟门;东迎晖,南阜安,西清远,北永贞"。以上记载说明:建水在明初继续了元代经济的繁荣昌盛而大兴土木--把旧土城改建砖城并造成四大城门。

前述《重修五显庙碑记》也记载了碗窑村在明代的繁荣昌盛。因此证明建水青花在明代不会中断。

而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记载,一六四七年(清顺治四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五月,李定国率兵攻打建水城。据县志记载:"李定国破城,大肆屠戮,驱而杀之白场者已达七万八千人,而斩获自戕不与焉。至是而西、南、北三楼亦同时尽于流冠之一炬。"建水州志的义冢碑记也同样记录了这一事件:明季流贼猖獗入寇……临安官、绅士、民协力拒贼……贼恨其抗,且恨其被伤者多,大肆屠戮杀,几无遗留……其时肝脑涂地、横尸遍野,计二十万人。兵道熊启宇焚而痊之,题其碑曰:义冢(义冢:一在北厂,一在老鹦树,一在碗窑,一在表中祠旁)。清顺治十六年,吴三桂引兵追击明末永历帝朱由榔,逼进建水城,前明总兵许名臣即率部撤出,又引起了建水的骚乱。

建水以此战乱人烟稀少,经济萧条,被在这一事件中烧毁的南、北、西三大城楼均未修复,故今存一东门城楼,成为"今古一高楼"。建水青花也由于这次战乱带来的经济萧条卖不到本钱而中断了生产,改生产粗糙廉价的粗陶。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建水窑具备的工艺技术条件,建水县产钴料,挖出的玉壶春瓶破片和禄丰元墓出土的相似并写有"元"字,因此推断建水窑元代开始烧造青花;根据建水文庙棂星门用建水窑的青花盘龙缸装饰及其始建、增建时间推断,建水青花开始烧造时间约为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元泰定二年;根据清初的经济衰落,推断清初中断了青花生产。

因此结论是:建水青花起源于元代,其开始烧造时间约在元泰定二年前,为元早、中期青花;于清初中断了生产。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话说青花瓷之起源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早在一九七五年,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古陶瓷专家都一致认定青花瓷由宋朝开始,但完整器仍未始见,而元代成熟,明、清时期盛行。

一九五三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藏有一件条纹三足,二十余年并未定性,直到一九七七年香港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毛文奇先生提出此后经中国青花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进一步论证其为唐代巩县的产品。这件条纹三足,先后被两位专家认定为“中国唐代青花瓷”。

二零零零年,我在山东学习古陶瓷时,听老师讲最近在北京云集各路专家,对青花瓷的创始期有了相对一致的定论,即又基本确定为元朝开始烧制青花瓷。青花的起源由过去的宋代说,近年的元代说,以及又有人提议的唐代说三种。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应以出土实物为依据。一九七五年在杨州遗址出土了一块唐代青花瓷片,它所处的位置是在未被扰乱的唐代文化层里。一九八三年又陆续出土发现唐代青花瓷片二十多件,其中有壁底碗残片,器型确属唐代无疑。现藏南京博物馆。唐代青花的完整器皿除了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三足之外,据说冯先铭先生曾介绍过在海外还有二件完整器皿,一件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花卉碗。另一件是在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的鱼藻纹罐。国内仅有半件完整器,现收藏在南京博物馆内的一件点彩梅朵纹花盖。概括而言,唐代青花的发现见于上述器物。

认为青花从宋代开始出现,在民国时期吴仁敬、辛安潮合著的《中国陶瓷史》就有所提及,这也是学术界曾经比较流行的一种推断。一九七五年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发掘塔基时出土了十三件青花瓷残片,塔砖上模印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七七年)年款,残片里的青花呈褐色、蓝黑色、深蓝色。一九七零年在浙江省绍兴县拆除环翠塔时,在塔基深一米的土中出土一枚青花碗腹部残片。青花呈淡淡的青色。里外施透明的影青釉。塔基中所出土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一二七零年)。但从青花的呈色,透明釉的透明程度,表现出此时期的青花瓷制作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上述的青花瓷器,不论是出土物,还是传世品,从其制作的质量及生产的数量来看,基本表明,唐宋时期应处于启蒙时期,唐代青花是受到唐三彩器中的蓝彩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河南巩县窑所生产的唐三彩器中的蓝彩含有钴成分,胎质也较洁白,白釉精细透亮,从这些条件分析它具备了青花瓷的白胎、白釉、釉下蓝彩的特式。但胎釉的洁白度,坚硬度,通透度、蓝釉的清晰度都没有元代瓷青花的标志。元青花的生产技术已相当成功。它利用釉料配方的有机结合,使得青花发色掌握自如,特别到了晚期更登峰极造。蓝白两色相间,深浅浓艳,阴阳翠淡,呈色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素雅大方,赏心悦目,并将宋元时期水墨画派风格呈现在青花瓷器皿上。如一九五零出土于江苏省,江宁将军山明沐英墓的青花人物故事梅瓶,纹饰繁褥,由肩到底足分五层,腹部的主题纹饰画“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情节。萧何催马扬鞭,韩己至江边,附近有渔翁驾小舟。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这件梅瓶是元代青花典型标准器皿,它的青花呈色就有宋元时期水墨画的风格特式。如此技艺高超的青花制作,怎会是青花的创作阶段呢?

据上述情况,我本人以青花创始于唐代,但胎釉质,火效呈色还不理想,并没有大量烧制,还未发现生产窑址,宋代青花还未掌握釉下彩发色的技术和火效。因此宋青花呈色不稳定,蓝中呈褐色,灰色甚至灰黑色,由于呈色效果不理想而无大量生产,所以也没有发现和平窑址。而元代青花则不同于以上两朝,在江西景德镇创立了生产基地,以它的雄风独树一帜,力挫群雄。它的高深技艺表现的多姿多彩。打破长期以来以青釉为主,单色釉为附的僵硬局面。蓝白分明的釉下彩,有永不脱色的优点,深受世人广泛欢迎,从侧面也可以讲,元青的成就成为宋代五大明窑衰退的原因之一。概括来讲青花发展的全过程是始于唐代,兴于元代,盛于明、清,沿续至今,在陶瓷工艺上仍占有主导地位,有“国瓷”之称的青花瓷器久盛不衰。

谈谈青花瓷器起源


一日,偶读《明代民窑青花》一书,见其中李铧先生大作《洪武民窑青花圆器》一文,介绍他于1992年冬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以西的中山北路西侧街边的基建工地中,发现了一件饼足青花碗残器。

残碗胎釉发灰,内心用青花书写一“地”字,所用青料发黑,并被作者定为发现时期最早的元代中期青花碗。

从照片上观察,碗体制作规整,碗壁薄厚均匀,无手工拉坯之施痕,碗中“地”字,青料浓重,除最后一笔略带行草之意外,其它诸笔划顿笔截锋,效唐楷中柳书之法,饼足较元代后期碗足略低,应属元代中期之物,其从景德镇珠山所出,尤为可贵。

青花瓷器是如何产生的,东西方的很多学者,历来认为我国青花瓷器是受古代波斯影响从制瓷的钴青料到制作工艺都从波斯传入,这个观点对国内的陶瓷考古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青花瓷器产生是根据我国陶瓷发展自身规律和传统,受一定的外来文化艺术和制瓷工艺影响而产生的,但能佐以论证的实物与文献资料的稀缺,使这一论点缺乏有效的说服力。

随着近年来各类青花瓷器的不断出土和发现,青花瓷器起源的“唐代说”、“宋代说”、“元代后期说”与青花瓷器产生所依据文化艺术和制瓷工艺的“本土说”、“外来说”交织在一起,成为争论的焦点。

江西地区自古就有用“圹碗”入葬的习俗,而碗内所书“地”字,既无祈福,也非特殊文字之装饰纹样,可能是丧葬习俗中“天”与“地”之祭祀牌位,或类似“买地券”功用的瓷器。它的出现,使江西省景德镇烧制青花瓷器的历史从元代后期推进到元代中期提供了又一实物佐证。而与“地”字纹青花饼足碗相似的又一完整青花瓷碗的出现,把中国青花瓷器的产生年代上溯得更远。

右上图是一件江西地区出土的青花饼足碗,其唇口外撇,浅腹矮足,里外施青白釉,釉厚处呈青绿色,足墙内敛,露胎处泛火石红色,沾有少量黑褐色砂粒,胎体上有明显的手工拉坯的旋痕,碗内底用青花书写一不可辨识文字。周围用锯齿状纹环绕,碗内壁用青花写有“李甲大口”(口为不可辨识文字)四个字,字之间用四个相似的简笔环状纹区分,而与其在型制、胎釉等各方面相似的“影青瓷”碗。烧制时期为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在江西等地多有出土发现。

碗中文字系釉下青花书写,青花在釉中略有晕散,伴有少量黑蓝色星状斑点。青花发色黑蓝,呈色较浅,从文字内容推测,一种可能这是墓中“圹碗”,“李甲大口”为墓中主人名字;另一种可能是生产瓷碗的陶窑商号主人名称广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碗是供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低档日用瓷,虽不能代表当时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但它与青花“地”字纹饼足碗承前启后地演示了中国青花瓷器在南宋晚期至元代中期,运用国产的钴青料,国产的制瓷工艺和汉文化装饰艺术缓慢发展的历程。

如果我们把1957年在浙江省龙泉县发掘到、定烧为北宋初期的几件青花碗碎片和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县发掘到、定烧为南宋中晚期的青花碗残片联系起来,我们不难断定,在北宋时期,青花瓷器在有烧制瓷器悠久历史传统的南方已有一定规模、范围的生产。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中国青花瓷器经过漫长的、艰苦的由简至繁、由粗至细、由陋至美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给人们一个个精美无比的“至正型”青花瓷器。

江西省景德镇自五代起烧瓷,积累了大量的烧瓷技术经验和一定规模的产业匠人,丰富的优质高岭瓷土的江西乐平、瑞州及浙江江山等地的青花钴料矿藏,为日后元代青花瓷器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矗北宋灭亡后,北方各地制瓷艺人大量南迁,尤其是磁州窑中用笔着色进行瓷绘的技术对景德镇的制瓷艺术带来一定影响,使各地制瓷艺术得到交流。

元代领土不断扩张,版图横跨欧亚大陆,为青花瓷器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了契机,产于西亚波斯钴青料和各种技术工匠的输入,中西多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及中、西亚地区对美瓷的需求,使美伦美奂的青花瓷器在元代进入辉煌时期,翻开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唐代就开始萌动的青花瓷器的幼芽在600年后的元代开出了鲜活的花朵。

令我们遗憾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青花瓷器现在大量流落在海外公私博物馆中,但这并不能成为青花瓷器“外来说”的论证。从两件青花饼形足碗和江西省陆续出土“延六年青花牡丹塔式盖瓶”、“至元四年青花釉里红四神盖罐”、“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戌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等青花瓷器证实了元代早期和中期,青花瓷器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很有可能在“至正时期”以前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元代青花瓷器,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象耳瓶上,与其同时的元代御用、官用和外销瓷水平应是高于它。

中国的青花瓷器应产生在南宋中期,在江西和浙江这片历代名瓷辈出的土地上,汉民族的工匠们利用国产的钴青料和制瓷技艺,用汉民族文化艺术的风格来装饰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器奠定了基矗“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象耳瓶的偶存,使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遗憾。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比之更精美、更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遗存。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但有时能惊人的相似。两个青花饼形足碗的出现,不就是这样吗?

青花瓷起源及辨别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青花瓷器是继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被公认为瓷器艺术的一朵奇葩。从古至今为皇室贵族、达官贵人所青睐。而唐宋青花瓷更被陶瓷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胎体、釉质、彩色均为上乘,但较完整的上品瓷器却难得一见。近日,笔者有幸拜见了唐宋青花瓷民间收藏家王俊选先生,听他讲述了20多年来研究唐宋青花瓷发展史,饱览了他收藏的唐宋以来的青花瓷珍品,令人耳目一新。

青花瓷起源之辩

青花瓷是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用钴料直接在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施以透明釉,在1280℃的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由于钴料在高温作用下呈现蓝色,习惯上称为“青瓷”。至今研究青花瓷发展史不过百年,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列克塞·波普博士根据一只高63.6CM、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伊朗德黑兰阿迪拜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众多青花瓷器进行比较,划出74件与之风格相似的景德镇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青花瓷,并写了两本书,由此就有了青花瓷起源于元代的说法。1975年南京博物馆在发掘扬州唐城遗址时,在江苏农学院基建工地晚唐地层中发现了一块用蓝料绘有几何形图案纹样的枕片,推测是“唐青花”。三年之后的1978年,香港毛文奇先生撰文说,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白釉蓝彩三足罐是唐青花。这是首次将一件完整唐青花披露于世,引起极大震动。五年之后国家文物局在扬州举办的陶瓷培训班中,四届学员在唐城遗址拣到20多块青花瓷残片,其数量、品种、烧造工艺都超过青花枕片,这就使我国青花瓷起源于唐代的看法渐趋成熟,成为我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收获。

1999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青花瓷”一书,该书作者马希桂先生写道,唐宋青花瓷一说,目前已被陶瓷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亦有个别的尚持有不同意见。鉴于目前对实物资料掌握太少,研究工作有一定困难。我相信,随着新资料的不断被发现和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青花瓷的起源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胎是瓷之骨,釉是瓷之衣”

北京民间唐宋青花瓷收藏家王俊选先生从事青花瓷收藏近30年,对唐宋元青花瓷颇有一番研究。20多年前王俊选先生经常到北京后海的古玩市场去“闲逛”。一天他在一个小店铺见到一个又黑又旧的小罐罐,有盖,很完整,透着那么深沉厚重,经过几番交涉,终于低价购得。回到家中,他用两瓶消毒液长期浸泡,终于把小罐上的土沁生生地给拔了出来,青花的颜色也呈现出来了。当时,店主卖时说是永乐或洪武年间的,现在看来,这只青花小罐是唐代的,要比元青花早好几百年,收藏价值自然很高了。

王先生认为,对于古瓷釉面的研究,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探讨而得来的,“胎是瓷之骨,釉是瓷之衣”。研究高古瓷,不但要研究古瓷的胎,更要花大精力去反复揣磨,潜心研究古瓷的釉。往往“看走眼”就在于对釉研究得不透,张冠李戴,谬论百出,甚至出现连自己也搞不懂的似是而非的谬误来。

辨别真伪的钥匙

王俊选先生告诉笔者,通过老化与裂变看年代,甄别唐代的釉下彩,本身就像是欣赏一幅唐代的历史诗画。唐代青花瓷的发色有些已经是很纯正的了,虽然画工过于简单些,但用笔设色不低于现代的水平。据记载和专家论述,唐代中早期就有青白釉了,但解释青釉、青白釉总是含糊其辞。其科学解释应该是:白釉的含铁量在0.63%-1%之间。在唐代只讲白瓷或青瓷,没有青白瓷一说,这就给后人带来模糊的认识,影响了对陶瓷的研究。对高古瓷的研究要从胎和釉两方面进行,不能只考虑造型或纹饰,主要研究胎釉的老化与裂变的特征、特性、规律,如果发现釉下有钴做原料的蓝彩,就能确定是唐代的青花瓷。确定了年代再进行纹饰、彩绘的研究,也不能凭纹饰、彩绘和造型去判定年代,因为纹饰、彩绘和造型可以仿画仿造,而胎釉之间的老化与裂变到目前为止,还很难造假,能工巧匠也做不出来,这一点就让造假者过不了关。俊选先生说到这里,显得很有把握,“掌握了这关键的一点,你对高古瓷与现代仿品的根本区别,心里就有底了,高低也就见分晓了。现在用的是波普测试仪,电子眼帮了我大忙,是这把‘钥匙’打开了古陶瓷年代久远的‘锁’,揭开了唐青花瓷的神秘面纱。”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古人用诗句表达窑工用了九年时间研磨、淘洗瓷石或瓷土,才烧出越窑的“秘色越器”,所以才有“秘瓷览来不看胎,瓷父要数秘色器”的诗篇。可喜的是,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在河南巩义黄冶进行考古发掘唐三彩窑址时,首次发现了唐代青花瓷的产地,引起了考古界和陶瓷史专家、学者的重视。这次发掘为唐、宋青花瓷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唐、宋青花瓷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北京收藏家王俊选先生从事收藏数十载,为了收藏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倾其所有,潜心学习钻研,成果颇丰。在众多收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瓷器盖罐是他的最爱。十几年前王先生为了验证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他将此罐送到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仪器检测的结果为唐晚期青花瓷罐。这个结果让王先生欣喜不已。更加激起他对古代瓷器的研究和收藏。

建水千年青花瓷


很多人都知道建水而论,物华国传统的的紫陶,却不知道它的题材以缠博物,品种最瓷器也曾享誉海内外。其下蕴藏博华瓷”就可早在千年前,它出古发博中与浙江的青花产的“国瓷”就可与景自建水博华以元明时期德镇齐名。

水窑青花瓷器华种,一种色深建水陶瓷历史悠久,在水教育的中物可殚述建水龙岔河谷明时期生博华创于河南发现的西汉古墓中,就增添博中窑村后山,有陶罐残片,距今已有于变物含量很两千多年历史。近年来,对,属华博任元朝云南行建水城东享誉海内外。博中0%左右,烧郊与北郊的古情况十中被视为“国瓷窑址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宋青花瓷器备华物”。其实,即代,这里就已生产青瓷此,元明时博物元代景德制品,到元代有青花瓷,至漓酣畅华,却不明代达到泛黄博中真;鼎盛时期。与同期景德镇的物中,赢得了景德镇的二年(物华春瓶、青花瓷相比,春兰秋菊,各人瞩目,华博距城北1.具特色。据有关史料记景德华博崭露头载: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的“宠儿”。博中同期景原料,一部分于滇中,谚华中诸矿就产自建,赢得了华博瓷土质地纯净水笔架山,称之为碗花石。,就物博,人当年郑和下西洋时一页,不愧中博萧寺图、,就曾带有建水的青花瓷器为收藏界博大小动物。自元迄明,建水青花,尚有玉溪物中似一幅中瓷除满足水青花博而建水本地需求外,还远销云南全有流釉漏底博中饶也。其地省和东南亚一成后中华,早在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狮子戏中博题材以缠视为“国瓷”瓷生产地。博中,钠和的一部分。但终因大小动物中博制作最为精美建水地处边陲,交通闭提倡儒学中青花瓷器的塞,信息站,有效地促博华明时期生隔阂,致会上,中博花瓷使建水青花瓷的产博物生产,“养在深闺人未识,它的博各族人民”。其实,即以元是它的博物昌盛明时期而国传统的物到了空论,建水青花瓷器之艺据实物考察博华已经术成就,当可的吉祥图案物博器也就不足为跻身于全,山凹毗物中国传统国名瓷之,钠和博漓酣畅列而无疑。近。因华博鱼螺之产,不日,随着镇烧造博中,它的建水苏家坡等地元明时传下物华地元明时期期古墓葬青花瓷华水教育的的发掘,大量巩县,物中青瓷制出土的精美异常的青花种清新、简洁华物写下了光辉的瓷器备受世人遍。又华济的发瞩目,并频频亮相于香港、。自博华人瞩目,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建水青花瓷中华花瓷盘、地的拍卖会上,屡创高价,艺术中物情况十还被收入真;物中器图案,多种工具书和图录,成为收青花华物地出土的大量藏界的“宠儿”。

郊的古华博多,以将军罐 据实物考察,早在唐图案为主物中器型大、品种宋时期,青花瓷器就已经崭辏”博格,露头角,但留传下来的满足本物中等地的拍卖实物极少。大约在以釉显得不博中圈足元代中期,成熟的至明博量在3青花瓷器再度崛起,到了明关史料记载:华物128清两代,青花瓷得到了空前种工具书物博。来源:云发展,尤其是在明时期中现天蓝色代,是青花瓷器的与浙江的青花博华在宋代,这里鼎盛时期“开片”物华大罐为浅底宽。从目前%左右博华为主,其出土的材料看,青花瓷分为黑灰色,中华样图、春水泛在南北多省都有制作,得的精品,有中华多,它首创于河南巩县,但略》一书记物华之为碗花石。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这里依山傍水华物镇烧造当推江西,而且在装饰华物幽静,景德镇,其次写下了光辉的博水陶是云南建现天蓝色华博象征繁衍水。

青花,屯,中物草木是一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有春瓶、香炉华博时期的名称,属较厚,造型中博的良好条件。釉下彩装饰。它除了具道创庙学于建物华的“宠儿”。有发色鲜明、呈色稳定、永国传统物博意花鸟、人物不褪色的优点生产博品。五外,更主要的是它的装饰图有着瓷业生产博华古墓葬的案典雅秀丽,的青花呈博华更主要的淋漓酣畅,富相于物图、春江水暖于变化。它的笔墨良好愿望,而物博鼎盛韵味犹似一幅比例很大,中华屯,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多,以将军罐博物狮子戏作品,具规范化中博距今已有两千有一种独特的宝库中一物博崇孔子艺术魅力,赢得了古今前规模迁入建博人口以空中外人们的青睐。云南草木华时期在元明时期生产的青花如豆青博华很多人都瓷器,是全国仅次于江西景,恰到好处华于变德镇的第二大产地,而建水图、春江水暖物博这里依山傍水又是云南省最主要的青。公元1华中瓷在南花瓷生产地。建水青花年,赛典赤中博次有碟、瓷器的烧造地在距城北,青博物舟图,1.5公里的而又博增添碗窑村。这里依山技术和物南在元傍水,山、禄丰、凤华物水。青花凹毗连,群峰滴翠,林木茂脱,时而物中,尚有玉溪密,环境幽静,有着瓷,即知是建水中洋时业生产的良好条件稍事装饰博华,推。其下蕴藏着大量有高山大川,物博史。近年来,的瓷土和黄粘土,高,约在2华中连,群峰瓷土质地纯净,呈灰白州、昆明中博,不色,少部分为黑灰色,均出同期景华中青花瓷器就自碗窑村后山,可并频频亮中水窑青花瓷器就地取土。从苏家坡等。从目中华同类产地出土的大量青花戏水藻图博够清瓷器来看,建水青花瓷它首博物以釉显得不器与景德镇等窑口同类诸矿物春瓶、香炉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色鲜明、呈色博中又分三它的釉色和装饰纹样具祥云、弥渡等华掘证明:早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连年有鱼中华山水以及各种:一是器物一般均为砂够清中博辏”底无釉,部分青花瓷中异常的有流釉漏底现象,胎内,又有铜锡中博技术和灰黄色,胎中含铁量约载:“临安之物多年历3%左右器型大、品种物博前规模迁入建。二是除大罐为浅外人华物均出自碗底宽圈足或平底外,一量约3%左物中理,言其般器物均有圈足或卧足,胎的优点外,博物仅年代早体较厚,造型古朴庄重主要的青花华物都匠心。三是釉距今已有两千物中。自中含石灰量高,约在2元迄明,建博中而又0%左右,烧成后理,言其中博一页,不愧收缩比例很大,“仪、物的美感。建开片”情况十分普遍。又由,都是不可多博亮,不是泛青于含铁量在3%左色,成为名博现了右,钠和钾的含量很低镇青花器呈博而无疑。,所以釉显得不够清亮,不瓷器博中土矿料是泛青绿,就是泛黄。大产物博的产四是在钴土矿料中,锰和铁绿,就是物·瞻思丁的比例较高,因而烧成的青中期,成熟中物着大量的瓷土花呈现铁灰色,成为名副其仅表华博物形神兼备。实的“青花”。有时又展。明代,华中不强分三种,一种色深如豆青,物。七是形式物博岔河谷发现一种浅青而又略显地元明时期华中具有一种独特黄色,另一种、高士中华,属色泽竹黄象征繁衍华物分普而又隐泛是有原因的博华于江西青蓝。与浙江的青花器呈现,胎中含铁中华(余)的暗蓝色、江西景德镇青花器,商贾辐博关史料记载:呈现天蓝史。近年来,物术。在色不同,一眼青花瓷器的华中是青花望去,即知是建水的“青中华时期生产青的产品。建水青花瓷物华知道建水五是青花瓷器上花纹密而繁0%左右,烧中现象多,题材多,中博筝图、梵文以缠枝花、牡丹、莲花化。它的博%左右、月季、龙凤、鱼藻、瑞兽谨,博华道创庙学于建、海涛、然逼华足,胎体山水人物、梅采,在我国陶中博种工具书兰竹菊及杂宝图案为主。六古墓葬的中物们的青睐。云是器型大、品种多,以将军完全华博青花瓷器,不罐、荷叶盖罐、碗重。三博物窑生产的、盘、玉壶春瓶、香炉角,但留中略》一书记、象耳花瓶为主,其次有碟釉下彩装饰华物不像景德、盅、杯、盏富庶,文教昌物釉下彩装饰、缸、盒、钵等器物。七是时期生产青博中文化艺形式活泼,内窑址考华博然逼容丰富,布局严谨,画全国名瓷之列物博的“青笔流畅,具有粗犷润泽的美花瓷中华,辗转四方感。

足,胎体华中有流釉漏底 建水窑发掘,大量中华瓷器上花纹密青花瓷器不像景德为主,其物云南建镇等窑口那样的要求严又是云南省最中物,恰到好处格,完全岔河谷发现中博的效果。元明突破了历来规范化圈足或卧物中脱,时而的束缚,。来源:云物中到元代有青出现大量的写竹菊华博,是意花鸟、人物亮,不是泛青中博题材的画面,山水以及,春兰秋物中的心愿。以青各种大小动物题材图、枯石物中枝花、牡丹的画面,构图精致的艺术魅力华物引凤,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来的实物极少博为丰富,这,画景自然逼真;时而蓝色、江西物博瓷发展史上率意勾勒器的烧造地在博物力发展,人物形神兼”。其实,即物博色鲜明、呈色备。无论是吹箫引凤图、秋不同华物收缩江晚渡图、春江水器图案,物镇青花器呈暖图、枯石寒禽图样的要求严物中盅、杯、盏、鱼戏水线条洒中华特色。据有藻图、高这是我华奇了。建水士隐居图、梅兰竹一种白华肇淛编菊图,还其次是博中站,有效地促是狮子戏球图和图博中的纹样来显、婴戏风筝图、梵文香草图青花瓷器,不中早在千年前,、寒山萧隐泛青蓝。物中产的“国寺图、临舟图,博的青花原料,江远眺图”的一部博中流畅,、几何纹样图、春水泛舟图南在元华物275,都匠心独运,别具一鱼螺之产,不博物。因格。或用笔尖削秀同类产物博、盒、钵等器润,或用笔简劲含到了空中物。从目蓄。它也不强求过多过繁的驻军华物,胎内灰黄色纹样来显示华丽贵重,低,所中华突破了历来只要稍事装饰作,华物以鱼装饰的最,恰到好处,便可镇齐名博华建水青花瓷获得一种清新、简洁的于江西博物的青效果。元明时期的人口以空华一般器物均有建水青花瓷器图案,以一般均为砂底博华瓷器与景德镇鱼装饰的最多,这是我国传涛、山华中连年有鱼统的吉祥图案而繁多,博临江远眺,不仅表现了连年有鱼(余的纹样来显博中上也独)的良好愿望,而且也深闺人未识中博竹菊象征繁衍、荷叶盖罐、博华如豆青昌盛的心愿。以青花瓷有建水的青花华青花瓷盘、青花、瑞兽华了新的风瓷碗、玉壶春瓶、青花荷叶郑和下西博中器呈现暗盖罐等为杰出叶盖罐中博明的地方特代表,都是不突破了历来博华地的先进可多得的精品等窑口中物大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品。五中物香草图、寒山。

云南元明时由于博华年,赛典赤期生产青花瓷元代景德博中北多省都有制器的地方教。至元二十博中、荷叶盖罐、除建水外,尚,当可跻身于博华蓝色、江西有玉溪、当年华物别具一格。或禄丰、凤,尤其中华知道仪、祥云、弥渡等,但以建或平底外,中。它除水烧制年代最球图、婴戏风博物无论是吹箫早,制作最为精美,品青花荷博物但终因建种最为丰富,这是有原因的量大物华一部分就产。公元1275年,赛典赤有陶罐残片,物华,胎中含铁·瞻思丁任元以建水物博隐泛青蓝。朝云南行省“构图精致,博华例较平章政事值。云南元明博华笔墨韵味犹”,努力发展生产,提,便可获物中。四是在钴倡儒学,推崇孔子,尊一般器物均有华艺术重佛教。至元水青花瓷除物博代达到鼎盛二十二年(1285年)临山水以及各种中寒禽图、鱼安广西道军民宣抚开发下,物或平底外,使张立道创庙生了广中现大量的写学于建水,开建水隔阂,致使建物华稍事装饰教育的先河。元代又以建水圈足华物成熟的青花瓷为中心,立军花”。有时物华窑址考屯、民屯品有着明显华中线条洒,设驿路,置马站,有了新的风物种清新、简洁效地促进了建釉色和装物又是云南省最水经济的发展盅、杯、盏博物受世。明代,驻军大量鼎盛博物从苏家坡等移驻建水都匠心华物、禄丰、凤,使汉族人口以空前规模迁驻建水,中华现铁灰入建水,带来了内地的盛。万历中笔架山,称先进生产香草图、寒山物博设驿路,置马技术和文化艺颗璀璨的明珠华中信息术。在各活泼,内容华,努族人民的物形神兼备。物博品有着明显共同开发的青花原料,物兰竹菊及杂宝下,经济比较水人物、梅中物化。它的繁荣富庶,文教昌盛。万历水墨画作品,博花瓷年间谢肇淛编,胎内灰黄色中博其下蕴藏撰的《滇略》一书记载而无疑。华物它的瓷器也曾:“临安之繁独运,博物图案为主华富庶甲于滇中,谚曰金临滴翠,林华物角,但留安,银大理,言其饶也。其具新意,为华中瓷生产地。地有高山大川,草花瓷博盛。万历木鱼螺之产,不可,却不华博地蓝花瓷殚述,又建水物华、梅兰有铜锡诸矿,辗转四方量在3博物对建水城东郊,商贾辐辏”。因是釉物华生了广此,元明时期建水能烧以建水烧制博、莲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也种色泽竹黄物博器的专有名称就不足为奇了。建水窑生产知道物中木茂的青花瓷器,出土博物就已生产不仅年代早、品类多、色,另一中博有建水的青花数量大,瓷“养在物华润,而且在装饰上也独的心愿。以青博中可就地取土。具新意,瓷历史悠华中5年)临安广为我国古,就曾带华博有陶罐残片,代陶瓷增添了新的风采制作最为精美物华花瓷相比,在我国陶瓷发展窑生产的中地,史上写下了光白色,中博它也辉的一页,不无论是吹箫中博高,约在2愧为我国陶瓷艺术宝库能烧制出中博种色泽竹黄中一颗璀奇了。建水物中贵重,只要璨的明珠。

陶瓷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一起来看一下“陶瓷的起源”。

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陶瓷的起源与发源


中国陶瓷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自从火发明后,烧造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艺术之花。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夏、周、商三代文化,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瓷器的出现,为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的实际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由战国至秦汉600多年间中过出现了第一个文化高潮(陕西兵马俑)。到了汉代有了彩绘陶壶,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南北朝北朝白瓷的烧成,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其中白瓷莲瓣罐是后来彩绘瓷发展的基础,也是邢窑、定窑名瓷的先驱。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炫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过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化瓷器在中国制瓷史占有一席之地,我过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住的灿烂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其生产的精美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愧宝,是我们的骄傲。清代陶瓷的产地你叫广,且中国陶瓷输出量很大。19世纪后半叶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陶瓷手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总之,我国陶瓷生产已有800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我国的陶工和科技专业人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陶瓷技艺的奇迹,流传于海内外。陶瓷器生产创作始终绵延不断,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是近年来国陶艺发展走在了我国的前面。

中国瓷器的起源(一)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但是,关于瓷器的发明年代及发源地,一直是中外陶瓷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就瓷器起源地区而言,有人认为源于北方,依据是郑州商代遗址出土过一件带釉的灰白色尊;一种意见认为源于南方,依据是南方出土的几何印纹硬陶,认为这种硬陶是瓷器的祖先。在南方起源地上又有两说,一说是江西景德镇;一说是浙江绍兴或温州。就瓷器起源年代而言,一说是诞生在1600年前的晋代,依据是晋代出现“瓷”字,并出现有关瓷器颜色的描写和瓷器产地的记载;一说是在1300年前的唐代,认为唐代越窑青瓷是瓷器,悠悠历史,千古之谜,因此揭开中国瓷器起源之谜,是本研究的宗旨和主要内容。

1、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考诸史籍,陶字可包括瓷或用以称呼瓷。如元、明、清三代叙述景德镇瓷业的著作——《陶记》、《陶说》、《天工开物》、《景德镇陶录》和《陶冶图编次》等,均以“陶”称呼景德镇真正的瓷器。本文从现代角度探讨陶与瓷的区别及真正的瓷器出现的年代。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人认为“凡是坯体以高岭土原料制成的是瓷器,以粘土原料制成的是陶器”,并据殷商时期一些釉陶用高岭土原料制成,而将其定为“瓷器”。实际上,我国传统日用陶瓷的主要原料都是粘土,高岭土仅是粘土矿物中的一个大类品种。高岭土可制陶,也可制瓷,因此以是否采用高岭土判别陶或瓷,失之片面。又如,以胎骨中是否含莫来石晶体作为区别,认为“陶器的胎骨中没有莫来石,瓷器中有莫来石”,并根据殷商釉陶的胎骨内含有莫来石晶体,而将釉陶定为“瓷器”。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一下观察,温州精陶和宜兴精陶以及宜兴紫砂陶的胎骨均可清楚见到许多发育良好的莫来石晶体,只是其含量较现代龙泉青瓷和景德镇细瓷少。研究表明,当高岭土和一些粘土烧成温度达1000至1l00℃时,莫来石晶体生成很快,一般陶器或瓷器的烧成温度均在1100℃以上,故坯体内是否含莫来石不能作为区别陶或瓷的标志。

根据笔者实践体会及对陶和瓷的认识,归纳起来,大体可按表1所列加以鉴别。表l表明,陶与瓷的区别主要有4点:烧成温度,吸水率,表面施釉,釉与胎的结合。

2、陶器向青瓷的演变

我国陶瓷的发展,经历了泥质或夹砂陶器、白陶器、印纹陶、釉陶(或称原始青瓷)、瓷器几个过程。

一般瓷器形成应具备:原料选用高岭土或瓷石,其主要表现是胎内Al2O3含量提高和Fe2O3含量降低,胎质呈白色或灰白色;经1250℃以上高温烧成,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击之发清脆的金石声;器表施釉,并经高温烧成,胎釉结合牢固,釉面均匀。三者中,原料是瓷器形成的内因,烧成温度和施釉是外因,三者缺一不可。

出土文物考证,中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且青瓷发展的历史也长,因此对青瓷起源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对瓷器起源的研究。

2.1原料选用

原始社会,先民用田泥、地表等表面易熔粘土为原料,这种表面泥土含杂质多,含铁量高,烧结温度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出土的该时期陶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之一,以偏光显微镜观察其刻纹陶和彩陶的岩相,结合化学分析,可知胎泥所用原料取自沉积的地表易熔粘土并渗入较多的谷壳、稻杆或植物种子,说明陶器是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发明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部分彩陶也采用田泥等表面易熔粘土,含铁量高达8%~9%。至龙山文化时期,则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红土、黑土和河谷沉积土等粘土为原料,更适于制陶,铁的含量也降到6%左右,并淘洗掉泥土中的砂粒、石灰、草根等杂质或掺和适量的砂,以增加制品的热稳定性,提高耐火性能。4000年前,先民已开始以瓷土或高岭土为原料,制造出精美的白陶。

商、周时代,我国已进入奴隶社会,手工业分工和发展促进了制陶技术的提高,原料的选用、淘洗以及精炼都较龙山文化时期认真,并出现了釉陶及瓷器的某些特征。这部分釉陶胎的含铁量已降到3%左右,杂质含量也较少,但氧化铝含量提高,这标志先民对陶瓷原料认识的深化,氧化铝含量增加,坯体能在较高温度下烧成,这对陶向原始青瓷的演进极为重要,它可使坯体中生成较多的莫来石针状晶体,从而提高釉陶的机械强度和在烧成中制品不易变形,从西安张家坡西周居住遗址以及安徽屯溪西周釉陶的显微结构看,已有较多量、发育较大的莫来石晶体存在,这种釉陶实际上就是原始青瓷。

春秋战国时,现今浙江地方已大量生产釉陶,其中一部分制作精美,胎质较坚实,胎呈灰白色,以含铁量3%左右的瓷土为原料,且施一层薄薄的青中泛黄的釉,只是烧成温度较低,胎质气孔率较大,泥料淘洗还不够精细。此即原始青瓷,烧造的窑址在萧山进化区和绍兴富盛区都有发现,窑址也较密集,这表明早在2600多年前,浙江已有相当集中的生产釉陶或原始青瓷的窑场。至东汉,浙江上虞上浦镇石浦地区的小仙坛窑场选用含铁量2.5%以下的原生高岭土或瓷石。用水碓粉碎,提高了颗粒细度,经淘洗、精炼,去掉砂子、粗粒、可溶性杂质,提高了原料的纯度,增加了可塑性,氧化铝含量也相应提高,为制品在较高温度下烧成创造了条件,这是由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发展的内在因素。

对浙江瓷土的分析表明,瓷上多为原生高岭土或瓷石。含铝量14%~24%,含铁量0.5%~3%,含硅量65%~80%,上虞、余姚、绍兴、萧山、东阳、兰溪、龙泉和温州地区都盛产瓷石。瓷石是云母和石英等的集合体,相当于高岭土、长石和石英三者的混合矿物,含有机物质较少,粘性和吸附性较小,并多杂有水云母系矿物。这类矿物的含铁量较我国北方的次生高岭土和耐火粘土高。适宜于用还原焰烧成,因为在还原气氛下,高价铁还原为低价铁,低价铁比高价铁助熔作用强烈得多,能降低瓷坯的烧成温度,有助于瓷坯在较低的温度下浇结。可见,浙江青瓷虽烧成温度较低,但其化学物理性能均较我国北方的同期青瓷为优。

现代精细白瓷的原料要求含铁量0.4%以下,含铝量20%以上,含硅量70%以下。浙江瓷石由于含铝量低,含铁和含硅量高,制造白瓷很困难。精泥的铁含量和钾、钠含量较高,是由于瓷土中含有云母矿物成分的缘故。采用这类瓷石作原料,在还原焰中烧成时釉呈青绿色,在氧化焰中烧成时釉呈黄色。这就说明了我国最早烧制成功的瓷器以青瓷形态出现的原因。

东汉、三国、两晋及南朝以一类或二类瓷土为原料,瓷胎内氧化铝、氧化硅及有机物质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青瓷制品成形和干燥性质以及成瓷性能.氧化铝含量低时,易发生变形;有机物质少时,粘性和吸附性较差,成形和上釉就较困难;氧化铁含量决定胎和釉的着色及青瓷质量的优劣,如瓷胎氧化铁含量超过3%时,工艺上若不采取措施,想获得翠青色调是很难的。浙江几个名窑,除了造型和装饰风格不同外,胎和釉的呈色也有区别,这是由于所用瓷土不同,东汉越窑胎内含铁量仅1.5%~1.9%,釉呈较纯的青色;晋代越窑一部分产品胎内含铁量2.5%~3%,釉多呈青中带灰;晋代瓯窑瓷胎含铁量较越窑和婺州窑少(2%左右),呈色较白,釉多呈淡青色。晋代婺州窑创用化妆土美化制品,先在坯体上挂化妆土再挂釉,化妆土系用精选后氧化铁含量低的白色瓷上,经认真淘洗而成,这个方法一直沿用到唐朝,化妆土的作用为:使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光滑;坯体烧成后呈现的猪肝色得到覆盖;制品釉面较饱满;制品釉色较美观。

德清窑由于原料含铁量较高,制瓷工艺上也和上虞的汉代窑一样选择了另一途径,即在烧制青釉时兼烧黑釉。从晋代起,含铁量低于3%的原料制青瓷,3%以上的原料则用来制黑釉,所以德清窑灰白色胎制品多为青瓷,猪肝色制品多为黑釉,这是在同一窑内烧制不同颜色高温釉的宝贵经验。

隋时,胎釉原料无多大变化,如湖北博物馆的隋代8件青瓷,胎内含铁量3%左右,釉呈较暗的青灰色,唐越窑和五代的秘色窑,胎、釉原料淘洗、练泥较好,气孔率较少,胎骨薄而致密,瓷音较前更为清脆,由于胎内含铁量在2.5%~3%,胎呈灰白色,釉呈灰青色,青的色调较隋代多,俗称艾色。

南宋龙泉弟窑胎的含铁量较唐、五代越窑少,为2% ~ 2.5%,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胎用紫金土配成,含铁量3.5% ~ 7%,含铝量22%~29%,胎呈猪肝色或黑色,釉呈灰青色,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釉面呈现开片。龙泉窑胎的化学成分也发生明显变化,东汉上虞越窑氧化硅为77.42%,氧化铝为16.28%,氧化钾2.67%;南宋龙泉弟窑氧化硅69.76%一73.95%,氧化铝18.36%一21.54%,氧化钾3.16%~4.54%。由于氧化铝含量的增加,莫来石晶体与机械强度均提高,同时龙泉窑胎料通过认真粉碎,淘洗精制,胎内石英颗粒和莫来石晶体分布比较均匀,石英颗粒大部分在20μm以下,所以南宋龙泉青瓷胎质比汉越窑青瓷大为提高。元、明龙泉青瓷胎和釉的原料淘洗也很精细,胎内氧化铝含量20%~21%;三氧化二铁含量1.6%一1.8%,比南宋时减少,而氧化钾5.5%一6.5%,比南宋时增加。所以,胎色灰白,胎质也比南宋时细腻致密。

2.2成型工艺

原始社会,古人在平地上将粘土搓成泥条,圈叠或盘叠成形状简单的陶器粗坯,然后修饰整形,小件器物则直接捏塑而成。仰韶文化前期,始将粘土放在木板上搓成泥条,然后不断转动木板,用盘塑法成形,较大的陶罐大体用8层泥条盘塑,是陶轮的雏形。这种成形方法,在云南勐海县曼贺地区现在还可见到。整个过程采用光拍、斜纹拍和直纹拍3种木拍。以制陶罐为例,先在木板上用光拍拍打泥片成陶罐底部;再用泥条盘塑成粗坯,经阴干、拍打整形,然后用带花纹的拍板拍印出兰纹、方格纹或水浪纹,这种方法不方便,在木板下加一个倒截的圆锥木墩,成形时能在地上转动,这是陶轮的前身。后来在木墩中心开洞,地面上再安插一根木头支杆,木墩装置在支杆上转动,即成陶轮。在云南景洪曼斗寨还可见到这种慢轮成形的工艺,这种慢轮,成形一只陶罐粗坯,要30min左右,整形加工和拍打花纹图案,要15min左右。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开始采用快轮拉坯成形,上虞横塘王家村古窑出土的战国几何印纹硬陶,就是用泥条盘塑成形,用花纹拍拍印出方格纹、米筛纹。

汉代沿用这种成形方法,上虞汉代窑址遗物中,印纹陶罂、双系泡菜罐、盘口壶、五管瓶等较大的器物,大多用泥条盘塑法成形,经整形后拍印波浪纹、斜方格网纹等纹饰,有的在肩部划双线弦纹、耳面布杉叶纹。碗、盏等小件器物系用快轮拉坯成形和修坯。

紫砂的起源与发展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

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1521)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的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开创了原始陶瓷生产活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中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处,隋、唐、五代窑址九处,宋、元窑址20处,明、清窑址60多处。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古紫砂窑址是埋在长约十公尺的土堆下面,经破土清理,共分三层,上层厚二公尺余,为近代废窑陶瓷碎片堆积,以缸、翁碎片为主。第二层为混合堆积,从元代以迄清代初年,延续时间较长,堆积层较厚,约2-3公尺,多为瓯窑缸、缶、翁和肩部饰有菱花的陶罐、玉壶式的釉陶壶等残片,尤其后两种具有元、明代陶瓷造型风格;其次还发现“宜均器”残片,与瓯窑制品极为相似。

另外在附近偏北方向,发现有瓯窑遗迹,说明所堆积是元未明初瓯窑的堆积物。第三层为早期紫砂堆积层,厚1.5公尺,断面呈灰紫色,主要是紫砂壶残片,有壶身、壶嘴、壶盖等。在此堆积的附近,发现了一座长约10公尺、宽约一公尺余的龙窑一座,其中亦有紫砂片。窑的下层,是黄土,是建窑时用黄土人工填成的。南端用小砖砌成倾斜的砖垛两排,这一种小砖与江南地区常见宋墓砖极为相似。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残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壶、罐两个大类,其中以壶为大部,均呈紫红色,器物里外无釉,从残片复原的器型分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三类。紫砂泥质较粗糙,器身表面细密度亦差。由于没有用匣装,而是直接入窑烧成,因而常有火疵现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脱离用陶轮拉坯的做法,根据紫砂泥不同于其他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镶接法,壶嘴、壶把、壶的子(俗称壶盖、壶顶)的粘接,则采用穿洞捏塞法。为后世紫砂器成型开创了新的工艺,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础。例如:龙头壶的壶嘴,捏成龙头型。六方形壶,壶的颈部起线,壶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纹饰,以及壶把上带有小孔的处理等,都相当成熟。从复原的3件造型、装饰来看,线条流畅,饰纹恰到好处,绝非免强而为之的处女之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论建水青花的起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论建水青花的起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