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磁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金磁州窑

宋、金磁州窑

磁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磁州窑瓷器 宋定窑瓷器鉴别

2020-08-05

磁州窑瓷器鉴别。

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系,以河北磁县磁州窑为中心,窑场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广有分布。江西吉州窑南宋时也烧造磁州窑系风格的瓷器。磁州窑系诸窑多是综合性瓷窑,兼烧白瓷、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品种。

白瓷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品,造型以盘、碗最多见,也有瓶,罐、水盂、镜盒、玩具等。白瓷以其胎釉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仿定窑产品,胎土经过淘洗,比较细密,胎色白或黄白,釉层较薄,釉质莹润,除底足外通体施釉,其中优质品与定瓷差别很小;另一类是粗白瓷,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呈土黄或红褐色,杂质明显,胎上有一层化妆土,多是内壁施满釉,外壁施半釉,有些器物外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瓷胎、化妆土、白釉3个层次。

黑瓷也是磁州窑产品的大宗,这类产品的造型以罐、碗、瓶为主,也有盘、壶和玩具。胎质粗糙,胎色黄褐,胎体厚重,釉层较厚,黑色纯正。大多数器物是里施满釉、外施半釉,也有些里外均施半釉,有些罐类内壁施釉仅过口沿。黑釉碗除纯黑者外,还有一些油滴、兔毫、玳瑁斑等窑变装饰。绿瓷产量不大,大都是金代产品,主要造型有盆、盘、瓶等。

釉下彩绘是磁州窑独具特色的装饰手法,以釉色分,有白釉釉下彩和绿釉釉下彩以彩色分,则有黑彩和褐彩图案,以花卉纹居多,如牡丹、荷花等,也有一些动物图案,如鱼、蝴蝶、芦雁、鹭鸶等,还有少量龙、凤,人物很少见,主要是枕面上的婴戏图。宋代磁州窑的纹饰真切生动,具有生活情趣,最值得一提的是瓷枕的枕面纹饰,除了常见的荷塘小景、风芦鸣鸟、竹菊牡丹以外,最精彩的是婴戏、马戏、动物等纹饰。此外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警句格言等。宋、金磁州窑还生产三彩器,尤以金代为多。

州窑卧童 宋 长6.5厘米

估价:RMB3000一5000

童子呈伏卧状,身上以褐彩绘简洁的纹饰,面部表情生动,身仕比例匀称恰当,形象天真可爱,反映宋朝写实的审美取向及雕塑造型艺术的水平。 磁州窑白地黑花孩儿垂钓纹枕 北宋 29*22.l*l1.8厘米

枕呈椭圆形,枕面出檐,中间微内凹,平底露胎。枕面周边绘外粗内细的两道墨线,内画童子垂钓图。童子头梳刘海,身着紧袖长衣,手持鱼竿钓河中游鱼。 磁州窑剔花盖罐 宋

估价:RMB3000一8000

此罐丰肩鼓腹,至底渐收。胎骨厚重,形制硕大。通体施化妆土,其纹样是先在化妆土上划出轮廓线及细部,然后将花纹以外的化妆土剔出,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图案醒目地凸出器表,白色的纹样与深色的胎色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浮雕的装饰效果。主题纹样为缠枝花卉纹,腔部饰莲花纹,图案布局严谨,易,刻花刀法娴熟,堪称一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宋、辽、金、西夏陶瓷


(一)、白瓷系诸窑瓷器的特征

1、定窑系

①定窑:唐代曲阳窑发展到宋代而成为以烧白釉印花瓷器为主的著名窑场,因属宋定州而得名。

胎:白色微黄,较坚致,火候不太高,一般为1150±30℃,未完全烧结(生烧),这是因为胎土中氧化铝(Al2O3 )含量高而火候又不高的缘故。

釉:定窑兼烧白釉、黑釉、酱釉(紫定)、绿釉等品种瓷器,以白最多,亦最有特色。定窑白釉在北宋早期白中泛青(以木紫作燃料,烧还原焰),滋润莹泽,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定窑白釉的特点是有蜡泪痕--釉在高温下流,降温时停止流动而凝结在釉面的蜡泪痕状釉渍釉点。滋润莹泽的米白色釉现蜡泪痕,这就是典型定窑器的特征。

器型:定窑多是碗、盘、枕、炉、盂等日用生活器皿。其他种类器极少。

纹饰:大约从唐末五代起,我国瓷器更加注重器物的花纹装饰,往往一个窑(或窑系),一个地区在某个时期常用某些图案纹饰装饰而形成窑口、地区特色。某些纹饰又为某个历史时期全国通用、贯用,成为时尚,形成时代特征。这些我们将在第二编予以介绍。定窑的花纹饰技法,晚唐五代(曲阳窑)以刻花为主,北宋早期以划花、刻花为主,北宋中晚时期及南宋(金)以印花为主,成为定窑一大特色。定窑印花的特点是: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淅,工整素雅,密而不乱,讲求对称。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纹饰内容多为花卉(牡丹多,莲、菊等次之),其次为动物,如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鱼等等,再次为婴戏。

工艺:瓷器的成型,装烧工艺,对鉴定瓷器的窑口、时代等均有一定意义。宋代定窑的装烧工艺更有一些特色。北宋早期,定窑 烧粗瓷用三岔形支钉垫(叠)烧,器物里心留有三个支钉痕。细瓷用匣钵一匣一器正烧。北宋中、晚期创用支圈覆烧迭置法,简称覆烧,碗、盘等口沿不施釉,称"芒口",其他部位满釉。精细的芒口器用金、银、铜等镶边,称为金扣、银扣、铜扣。金代后期定窑又创匣钵涩圈叠烧法,即在器物里心挖去一圈釉使露胎,另一器的圈足正好置露胎圈中,烧时器与器便不会粘连。覆烧和涩圈叠均是为了提窑烬装烧量,而这种工艺上的不同又正好为鉴别器物时代留下可靠的特征。

②介休窑:窑在山西省介休县。宋代晚期受定窑影响烧白釉印花瓷器,其胎呈浅褐色,

胎体较薄,釉白。器型以碗、盘、盏等日用生活器为主,而以小件盏、洗为多。印花饰也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但不太讲究均衡对称。碗、盏里心、圈足各有三个细小支钉痕,这是介休窑的独特支烧方法,为其特征之一。介休窑从宋代至清延续千年,产品种类丰富,造型纹饰也很有特点。宋代的黑釉瓷,白釉釉下褐彩瓷、褐釉瓷产量也不小,褐釉盘洗的四面饰婴戏荡船纹,为此窑 所独有。

③阳城窑:在山西阳城县。宋代以烧白瓷为主,产品器型,花纹多仿定窑,胎较灰,用化妆土。有的器用五支钉垫具叠烧,器里、器足大都留有支钉痕,而且支钉痕较大,这是与定窑不同的特征。

④彭县窑:位于四川彭县磁峰乡一带。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宋代仿定窑,主要生产白釉印花及划花印花瓷器。刻花以双鱼为主,印花以花鸟衔草,凤穿牡丹等最有特色。磁峰窑白瓷胎灰白,较粗,釉白中泛青灰,不大滋润。主要用五、六撮砂粒支烧,碗盘等里心留有一圈砂粒痕。也用覆烧,但无芒口,伤是在碗盘足部垫砂,另一碗盘覆于其上,里心也留支烧砂粒痕。

宋金时代属定窑系的窑还有山西的平定窑、盂县窑等。另外,南宋至元,河南一带窑场亦仿烧定器,称为"新定",景德镇所仿称为"南定"。"南定"胎白细坚致,白釉泛青。

2、磁州窑系

①磁州窑:窑址集中于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彭城镇压为中心的地方。最近 有人研究其烧瓷历史潮流可早到期北朝。但形成巨大规模及特色,则是北宋到元代,以烧制白釉釉下黑彩瓷、褐彩瓷为主,其次还烧白瓷、黑瓷、白釉釉上绿彩等十多种瓷器,而以白釉釉下黑、褐彩瓷成为磁州窑 及磁州窑系的特征。

胎:黄白色,粗松者较多。

釉:白而莹润,较光亮。

器型:主要有碗、盘、瓶、壶、炉、枕等日用生活器,尤以枕为最有名。

纹饰:内容主要是花卉,另有少量游鱼,蝶、龙、婴戏等。磁州窑最有特征的白釉釉下黑花工艺过程是:先在坯体上敷上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用黑彩料绘制纹饰,然后用尖状工具在黑彩纹样上勾划一些轮廓线、花瓣叶脉等,划掉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线条,最后上白色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磁州窑的釉下彩工艺,受唐代长沙窑影响而加以发展,使之更加成熟进步,为元明青花釉下彩技术进一步打下技术基础。

磁州窑纹饰中,最有特点的,是大量的诗文、绘画装饰。这是对长沙窑的继承和发展。诗文内容题材均与社会生活有关,反映市民思想意识,有通俗诗句、民谚、流行词牌,等等。绘画题材多为婴戏、马戏、熊戏,生动活泼,简洁洗练,极富乡土气息。磁州窑用绘画装饰瓷器,为以后我国瓷画艺术开风气之先,影响极为深远。

白釉釉上绿彩、红彩是磁州窑对我国陶瓷装饰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装饰工艺,其作法是:在素白瓷上,用红、绿彩料绘纹样,再入窑炉低温二次烧成。因其彩绘纹样在白釉之上,故称釉上彩。又因瓷器经过了一次高温烧成白釉瓷器,又一次低温烧彩绘纹样这样的过程,所以叫二次烧成的釉上彩工艺技术,是个全新工艺,磁窑在这方面为明清多种彩瓷开创了工艺技术基础。

磁州窑还生产低温三彩铅釉陶器,这是唐三彩的继续,有人就叫它"宋三彩"。工艺技术同唐三彩一样,色彩以黄、绿、褐三色为主。与唐三彩不同之处在:磁州三彩有时不加印花、划花装饰。三彩器型主要有枕、洗、盂、盆、盘等。

②武修当阳峪窑:窑址在河北武县当阳峪一带,故名。其白釉釉下黑花瓷器相当精美。胎以赭灰色居多,用化妆土更必不可少。纹饰以在主题纹外剔刻由方块形组成的几何图案独具特色。

③ 禹县扒村窑:河南禹县。禹县宋代以烧均瓷著名,但扒村窑以烧白釉釉下黑花瓷为主,属磁州窑系,且很有特色:胎有深灰或黄白色,白釉乳黄,纹饰笔调放、简练,有写意画风格。黑彩浓而醇厚,使图案更加鲜明突出。

④登封曲河窑:河南登封县。又有些书上直称登封窑。宋休登封曲河窑以烧白釉釉下黑花、褐花为主。其中以釉下珍珠地划花最富特色;在灰白胎上施一层化妆土,再戳上细密的小圆圈(此即珍珠地),然后在珍珠地上划各种图案,罩上釉入窑烧成。珍珠地划花瓷器是我国宋代有名的装饰精美的高档瓷器。

⑤介休窑:介休窑也烧磁州窑系的白釉釉下黑彩瓷器,褐彩瓷器,还有黑褐彩、桔红彩等,釉下彩色非常丰富,尤以咖啡色、桔红色最有特色,也最珍贵。另一个特点是:介休窑的釉下彩瓷纹饰(彩绘)丰厚,部分凸起。

⑥吉州窑:窑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所以有些文献上又叫永和窑。吉州窑胎质粗松,呈黄白色,产品种类丰富,有黑瓷、青瓷,也烧白釉釉下彩瓷。其釉白中泛黄,釉彩酱褐或黑褐。还有釉下剔花、贴花,均具有磁州窑装饰特点。纹饰多花草、鱼虫、鸟兽、山水,边饰以各种回纹为多。

3、 青瓷系诸窑瓷器的特征

1、汝窑系

1汝窑:汝窑为宋代著名窑场,以文物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于80年代中期找到了宾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一带。与其紧临的临汝县也有部分汝窑窑场。这里因宋为汝州,故名。汝窑烧造时间为北宋中晚期约二十多年的时间,多数精品是专为宫庭造的,所以有官窑性质,有人叫?quot;汝官窑"。

胎釉:汝窑器的胎呈深灰色,极细腻坚致,世称香灰胎。釉厚,多为天青又称粉青)色,色泽有深浅不同。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开细小片纹。汝窑器之精品,均通体施釉,所谓"裹足支烧",足、底部用顶点极细小的支钉烧,支钉痕小如芝麻点,针鼻孔。汝窑瓷这些胎釉特征文献有记载,又为出土物所证实,是鉴定汝瓷的要领。

器型:主要是碗、盘,另有洗、瓶、尊、四足盆等。均为小形品皿。

我们强调指出汝窑器的上述特征是其精品所有,即为汝窑为宫庭生产的"贡器"的特征。作为一大窑场,汝窑还烧造更多的供民用的大路货即商品瓷,这些大路货,胎灰但不如贡瓷细密,釉色除天青外、三彩等,器型也还有枕、炉、罐、钵等较大的瓷器,而且这类产品在数量上要比贡瓷大得多。但汝窑贡器那香灰胎、天青釉、裹足支烧是它的代表产品,形成它的特色,声誉。

这些年古陶瓷学者们研究认为,河南的鲁山、郏县,及宝丰、临汝其他地方均有汝窑风格瓷器生产,也形成了一个窑系。

2、均窑系

1. 均窑,又作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其中心在禹县城之均台,八挂洞,及神 镇等处,宋金时属均州,故名。(又有说因窑址在均台而得名)均窑唐代即已生产,但宋代才规模扩大,产量剧增,形成特色。

胎:宋代均窑瓷胎质不甚细密,色多为灰色或紫褐色。

釉:均窑之闻名于世,是因其在北宋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均釉"。均釉是一种兰色乳光,青中泛红的釉,色调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多种,古人美其名日:"雨过天青"、"月白清风"。均窑在宋代还创造了高温铀红釉,因色泽不同又有朱吵红、胭脂红、海棠红、鸡血红、茄皮紫、玫瑰紫等名称。宋均窑还创造了一种底色釉上有意洒上其他色釉,经高温烧成。蓝色乳光青中泛红的均釉、红釉(均红),窑变釉,是均窑釉的特征,也是其成就。有时几种釉,主要均釉和均红又同时施用,这种均瓷几乎就更为名贵。均窑的釉一般较厚。

纹饰:均窑重釉不重胎,亦不重纹饰。均瓷没纹饰装饰。但均窑的"蚯蚓走泥纹"却十分有名:在釉中有细小弯曲极不规则的看似裂纹的东西。但这不是人为装饰,而是烧成中,胎、釉变化自然形成的。

器型:主要是花盆、盆托、洗、炉、尊、钵等陈设瓷,大小均有,其中 的精品为上贡宫庭者。

3、 临汝窑:

河南省临汝县。宋代大量烧均窑风格瓷器。胎色较浅,有灰白、浅褐二种。釉色青中偏绿,与均窑偏红不同。釉亦较厚。

均窑在元代仍很兴盛,均窑系元代范围更大,这些我们将在下章元代陶瓷中讲述。这里解释几种清时期一些窑场仿烧的均瓷,便于读者比较、鉴别。

宜均:江苏宜兴窑明清时仿烧的均窑风格陶器。釉色有天青、天兰、月白等,极似均釉但或为紫色,或为白色,却与宋代均瓷大不相同。器型有瓶、盂、尊等。

广均:又名泥均,明清广东石湾窑所仿。陶胎,胎色灰暗、厚重。釉色有均红、月白、玫瑰紫,等等,器型鑫为盘、碟、罐等日用器。其特点是釉厚,有流淌,。施釉面釉二层釉。

炉均:景德镇清雍正时创始的一种的仿均瓷,是在至少瓷胎是施低温釉再入炉中第二瓷烧成,故名炉均。所以炉均瓷胎色洁白,釉薄而光亮,不及宋均乳釉厚重深沉。

4、 耀州窑系

1耀州窑:窑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一带。该窑唐代创烧,以白瓷、黑瓷为主,兼烧青瓷、三彩器(三彩较河南产晚些)。宋代以青瓷为主,形成独特风格 。

胎:黄白色和灰白色,以灰白为多,胎质较为坚致,露胎处往往呈酱黄色。

釉:耀州窑瓷器的釉一种青中泛黄的深沉,比较光亮的埒釉, 不同时期又有所差别:宋代青中微泛黄色,较厚;金(南宋)及元代,青釉中黄色加重,成姜黄色,釉层略显薄些。

纹饰:北宋早、中期)以刻花为主,形成耀州窑刻花青瓷的独特风格。耀州窑刻花技法有自己的特点:以刀刻出图案轮廓线,花脉、叶筋再用篦关工具加以刻划。北宋晚期刻花、印花并用,仍以刻花为主。耀州窑刻花的线条活泼流畅,刀锋犀利,刚劲有力有一定倾斜度。所刻图案布局工整,讲求对称,较为繁密。这些均是鉴定该窑瓷器的要领之一。纹饰内容主要为花卉(莲、牡丹、松、竹、梅、菊、水草等),动物(鸳鸯、游鱼、锘恕⒘频龋┘坝は贰1彼瓮砥诘陌蚜ㄊ┳钣刑厣?br> 器型:以碗、盘、瓶、罐、盆、炉、壶、钵、注子注碗等日用生活器为主。

耀州窑的刻花、印花青瓷器,很受当时国内、国外欢迎,其声誉与唐代越窑青瓷不相上下,市场需求量很大,所以当时国内许多地方的窑场争相仿造,形成桓鼍薮蟮囊菀は担钪挠校?br> 2河南临汝窑:已发现三处宋代烧耀州窑风格瓷器的窑址。产品胎灰白和浅褐,较厚;釉色青中泛绿,釉野较厚。纹饰有刻花、印花,以印花为主,也有素面无纹的。纹饰题材多为缠枝、折枝菊花、牡丹及呈圆圈状布局的海水纹。器形以碗、盘为主。

3广州西村窑:这是宋代为烧出口瓷而特设的窑场,其产品国内无论传世品、出土品均极少见,而多见于东南亚等地。西村窑瓷器釉色青中泛黄,但比耀州窑的釉浅淡。胎灰白坚致。纹饰以印花为主,题材多为缠枝菊,风心一朵团花。器物造型和种类与耀州窑运去的。

烧耀州窑风格青瓷的窑还有:河南宝丰青龙寺窑、河南新安城关窑、禹县均台窑,禹县大窑店窑(即文献上的"邓窑"),宜阳窑,广西永福窑、藤县窑、容县窑,江西吉州窑等。这些窑的刻花、印花青瓷有共性,亦各有特色。

5、 龙泉窑系

1龙泉窑:窑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因龙泉县宋属处州,故有些文献上称之为处州窑或处宾。考古工作者在龙泉县发现宋元时代窑址一百余处,是我国一处规模巨大,产品在国内外有极大影响的古瓷。龙泉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到北宋早、中期创烧一种仿越、瓯窑风格的青瓷器。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得到巨大发展,南宋末、元初达到 鼎盛阶段,经明直至清初康熙时始停烧。我们这一章,主要讲它在南宋时的产品特征。

胎:白中泛灰,坚致细密,火候高。南宋后期,龙泉窑仿南宋官窑烧一种灰黑色薄胎厚釉青瓷,但数量很小。龙泉窑器的胎总的特点是较厚,碗盘的底尤厚。

釉: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的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有越窑的风格。南宋中期以后,它创造出两种独蛤特色的石灰碱釉--粉青和梅子青。这是两种纯净的青釉,具有柔和淡雅的艺术效果。这时期的龙泉窑才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风格。

所谓石灰碱釉,是一种釉中助熔剂氧化钙(CaO,即生石灰)相对减少,碱性金属氧化物氧化钾、氧化钠多些的釉。这种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流动性小,可以烧厚釉;还因这种釉在烧成后,釉层中有大量未烧熔的石英小颗粒,小粘土团粒及大量小气泡,当光线进入这种釉层后,产生强烈的散射。所以,石灰碱釉不透明(失透),釉面柔和淡雅,滋润莹泽,如冰如玉,有特殊的美感。

中外陶瓷史家认为:南宋龙泉窑创造的石灰碱釉系统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是我国青瓷工艺的最高成就。我国青瓷发展史上的东瓯缥瓷,唐越窑瓷的"如冰似玉","千峰翠色",五代、宋越窑和秘色,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只是诗人笔下的赞美之辞,也可以说是人们希望和理想的青瓷釉色。只有龙泉青瓷,才把"千峰翠色","雨过天青云破处","如冰似玉"这些数百年来人们对优美青瓷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器型:龙泉窑器型十分丰富,包括几大类:生活用器:碗、盘、盆、碟、盏、壶、罐、钵、渣斗等,文具:盂、笔筒、笔架、砚、棋子等,仿铜礼器(即陈设器):鬲、觚、觯、瓶、壶等。供器:香薰、香炉、烛台、佛像、八仙等。龙泉窑瓷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这是鉴别龙泉窑瓷器的要领之一。

纹饰:如前所叙,龙泉窑瓷釉色很美,以釉取胜,但产品税中纯净的粉青、梅子青釉瓷不很多,虽然许多器的胎釉配方相同,因这种青釉对窑炉内还原气氛 的要求较严、较高,所以很多情况下即使相同配方的瓷器在同一窑中烧成的釉色也不尽一致(此即同窑不同器)。所以龙泉窑还比较重视纹饰装饰,以刻划花为主,还有少量印花、贴花。纹饰题材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彩纹、水波纹、游鱼,印"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龙泉窑的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的时代较早;双鱼中,两鱼同向一般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所刻莲瓣均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工艺上,北宋早期龙泉窑多用支钉支烧,器底留有支钉痕。北宋中期以后至南宋中期,多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帮器物外底无釉,晚期至元代,多用垫饼垫在器足上烧造,足端无釉,这些工艺上的特征,也是鉴别龙泉窑瓷器时代的参考因素之一。

龙泉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当时仿烧者甚众,浙江除龙泉县而外,庆元、遂昌、云和等县也发现有烧龙泉窑风格的瓷器的窑址。此外,江西的吉州窑,福建泉州的碗窑乡窑亦有仿烧者。它们与龙泉窑构成宋代庞大的龙泉窑系。

5、官窑与哥窑

在已有的中国陶瓷史著作中,均把宋代官窑作为特别重要的内容叙述,有些文献上甚至把官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所谓"官、哥、汝、定、钧"。现今古陶瓷界对官窑的问题争论颇烈。本书不是一本陶瓷史著,对有问题的讨论不准备花太多笔墨,仅在本节中对有关官窑、哥窑瓷器的特征作些介绍。

北宋官窑:在我国故宫博物院、台湾省故宫博物院及世界一些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些北宋青瓷器,基本特征是釉色粉青为主,开大片,部分"铁足"。过去学者们把它们称为北宋官窑器。长期以来,关于北宋官窑器的窑口问题聚讼纷纭。最近有人证明,所谓北宋官窑就是汝窑,北宋官窑器就是汝窑中的精品即官汝窑器。此论较为妥当,与文献记载和实物特征相符,本书赞成这一观点。因此,关于北宋官窑瓷器的特征及其鉴别,请读者参阅本章的"汝窑"部分。双由于所谓北宋官窑瓷器地下绝难有出土者,伟世品亦极少,且多藏于前述为数很少的一些大博物馆中,我们的读者们遇见并需要对其的鉴定的几率更少,所以本书略而不述也关系不大了。

南宋官窑:文献记载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有修内司郊坛下先后两处官窑。经过考古工作者几十年努力,于80年中找到并发掘了位于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其瓷器特征是:

胎:呈灰黑色、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较薄,细密,但火候不太高。

釉:南宋前期较薄、滋润,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青灰、青黄、蜜腊等色,通体满釉,用支钉支烧,丁痕小园形,近似于汝窑风格。史称其为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厚度超过胎,多用垫饼垫烧,足端无釉处呈现深灰或灰褐色,即铁足。这即为薄胎厚釉青瓷。

器型:以碗、盘、碟、洗等较多,次为仿秦汉古铜器玉器的造型,为宫中陈设用器。

传世哥窑:文献记载有一种哥窑瓷器,其特征为:土脉细润,制作精细:釉色青,有深浅不同,色深者如粉红,色淡色如米黄,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蟹爪纹与紫口铁足。证之如故宫博物院等大博物馆所藏传世哥窑器,其特征与文献所记基本符合,胎有浅灰、黑灰、土黄色,较厚重,釉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釉层较薄,普遍开有大小片纹,细者叫白圾啐、鱼子纹、有些片纹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名"金丝铁线"。器口和器足色较深紫口铁足,器型有碗、盘、炉、瓶等。时代为南宋、元。这些瓷器,人们对其窑口不一,有龙泉窑说,杭州窑说,景德镇窑说,吉州窑说。最近有人肯定地说传世哥窑器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该论颇有说服力,但因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只找到郊坛下官窑,这个观点还需待将来考古工作进一步证实。

上述传世哥窑器一般博物馆和广大读者很难见到。倒是一种黑色薄胎,厚釉开片,釉的玻璃质较强,普遍有紫口铁足特征,时代从南宋到明代,而以元代为多的称为哥窑的瓷器,比较容易见到,有人认为,这种非宫中传世品的过去定为"哥窑"瓷器,实则是龙泉县大窑和溪口窑的产品,这很值得重视。

讲到这里,我们还要提醒读者注意:现在许多博物馆和收藏者手中,多有一种胎较厚重,开大小片纹,有的还有金丝铁线,亦有紫口铁足的碗、盘等类瓷器,俗称"碎瓷"者,许多乃清雍、乾时期景德镇所仿,其要害是胎骨较白而份量特重,绝非宋元哥窑瓷。这些下一编我们还会讲到。

宋、辽、金、西夏瓷器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宋代著名的窑系有:以生产白瓷为主的定窑系,以生产白瓷和釉下彩绘瓷为主的磁州窑系,以生产红,蓝窑变釉为主的钧窑系,北方生产青瓷的耀州窑系,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和龙泉窑系,及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和生产黑瓷及各种黑色窑变釉的黑瓷系等。除了这些为数众多的民窑外,宋朝宫廷还建立了汝官窑、钧官窑、汴京官窑、南宋郊坛下官窑、修内司官窑、“哥窑”等官窑群。与宋朝同时,中国北方并立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和女真人建立的金,也都有各自的制瓷业。这些地区所生产的瓷器除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受到唐,宋北方诸窑影响的痕迹。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产白瓷而驰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唐代定窑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这是区别唐宋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酱釉、褐釉、黑釉、绿釉等品种,在定窑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传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价值较高。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只是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重要标志。

定窑刻莲花纹盘 北宋 口径16厘米

估价:RMBlO00000一1200000 成交价:RMB1595850

敞口,圈足,芒口覆烧。盘心及内壁刻莲花纹饰,造型生动,布局疏朗典雅。刻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装饰技法,北宋定窑刻花以其线条纤细流畅、刀法娴熟精湛而为宋代刻花之冠。花纹轮廓线的一侧呈单线,另一侧呈双线,双线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这种以复合线组成的刻花是定窑刻花器的一大特征。 定窑白瓷童子诵经壶 宋

定窑产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具。这件壶构思精巧,作人物造型,双目微闭沉思,双手捧经成流,身着通肩宽袖袍衣,衣纹刻划简洁流畅,线条优美,是宋代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定窑印花龙纹瓷盘 宋

此盘呈敞口,圈足,芒口覆烧。盘内壁印云纹一周,盘心是一龙戏珠。整个花纹繁缛精细。 白瓷剔花纹梅瓶 央

此瓶小凸唇,短颈丰肩,器身最大直径在上腹部,至腔渐内收,底内凹呈圈足,形制秀美颀长,为宋代流行的一种瓶式,俗称"梅瓶"。瓶的主题纹样为上腹部的缠枝花卉纹,纹样线条古拙,装饰性极强;剔花手法线条流畅,做工精致。刻花和剔花是定窑和磁州窑常用的装饰手法。

宋、金、元钧瓷的演变


钧瓷,举世闻名。其窑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县(汝州市)境内。钧瓷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烧成的釉色青中带红,灿若蓝天飘舞红霞,故而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瓷迷苦苦追求……。现参照本人搜集到的宋元钧瓷片试析均窑宋、金、元时的演变与鉴别(以民窑均瓷为主)。

一、宋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由瓷片的截断面观察,宋民钧胎色呈土灰色,深一些的泛黑,浅一些的泛白,胎土精细,烧结度好,极少沙眼孔隙,胎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极薄的白色化妆土,修胎薄且匀整。

2、釉色。宋民钧釉色以天青、月白为主调,稍浅的青灰,稍深的青蓝,施釉较厚,一般约在0.1厘米左右。釉面匀净,抚之柔润光滑。高倍放大镜下可见釉中气泡密集,表面的大,深层的小。因窑变生成的紫红斑不规则,色釉浓淡不一,就连同一块斑上亦多有变化,浓者如紫蓝,淡者似桃红。青红二色融合自然,沉入釉中,因此看上去较为含蓄,红斑上象罩有一层薄雾,在大部分青蓝釉色或月白釉色的映衬下,格外迷人。

3、以碗为例,圈足切削方式为足内侧稍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切后宽度约在0.5厘米左右,圈足施酱色护胎釉,足底施釉与器身釉一致,圈足较浅而大的盘或洗,其足底釉上都留有黄豆大小的支钉痕。

4、碗口沿修胎较薄,有尖刃感,故口沿或有楞角的部位因釉水垂流而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边圈再往下渐变成天青色,至足肩处积釉较厚。

二、元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元民钧瓷胎色由断面观察多呈深灰色,甚者呈黑灰色。据文献记载及本人手头的实物资料表明,河南禹县钧台一带的窑口温度高烧制的钧瓷胎,基本上是深灰色或灰色,而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林县鹤壁等窑口烧制的钧瓷胎多是灰白或灰黄色,胎土稍粗,烧结后多有空隙,胎与釉之间施有白色化装土。

2、釉色以天青或月白为主,其他青中泛白、泛蓝、泛黑、泛紫、泛红的亦有所见。施釉稍薄,一般在0.07厘米左右。釉面桔皮纹明显。肉眼可见釉内气泡大而疏以及釉水流动痕迹。有的几成油滴或兔毫纹。窑变釉红斑较为飘浮,颜色鲜艳,红色与青色几乎不相融合,看上去较机械呆板,似人工贴画而成。

3、碗类器物圈足较宽厚,内外皆不施釉,切削方式为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后里高外低,挖足后足心留有一明显乳突痕,乳突周围可见疏密不一的旋纹。圈足截面呈八字状。

4、碗类器物口沿较厚,成圆状而光滑,因垂釉而呈浅灰、褐灰或褐黄色宽带边。修胎草率,胎青厚重。施釉不到底,近圈足处露胎,露胎处以上有较厚的积釉痕,多一侧更为显著。

三、民窑宋钧与元钧的区别

通过对上述钧瓷片的观察分析,可将宋民钧与元民钧的区别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宋民钧胎色大多呈灰色,胎土细,胎骨薄,修坯规整。元民钧大多呈深灰色,胎土粗,胎骨厚,修坯草率;

2、宋钧釉水厚,施釉到底,釉面细润光滑;元钧釉水稍薄,施釉不到底,釉面桔皮纹显著;

3、宋钧大部分圈足底心平坦且施釉,足墙施有酱褐色护胎釉,元钧圈足底心有乳突痕,且不施釉;

4、宋钧窑变红斑动感强,青蓝釉与红釉能彼此相融。以紫红色居多,且含蓄深沉。元钧窑变红较呆板,色调单一,多艳丽飘浮。

必须指出的是,要学会把上述局部特征综合成整体面貌来认识,才能更准确地区分宋钧与元钧的不同。做伪者常常是只顾一点而忽视整体的制作,故往往留下不少漏洞。以上是我个人对搜集到的宋、元钧瓷片观察分析所得,描述出来供瓷友们鉴赏时参考,我常常在欣赏宋、元钧窑瓷片时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梦幻般地将片片玛瑙熔化成瓶、炉、碗……,眼前出现宋钧的俊秀、典雅、飘逸、元钧古朴、雄浑、豪放……。

宋与金、元钧瓷的区别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堪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质量,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

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匀,厚的则过度,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似人为之作,形成彤云密布之景象,或聚成物形,不及宋钧窑变美妙自如。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底芯也露胎。

元代钧瓷也偶有少数精品,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带“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的钧瓷双耳炉,及北京城出土的窑变双耳联座瓶最为代表。钧瓷双耳炉,侈口,直颈,圆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安有双耳,颈部有三个雕帖的麒麟,造型饱满。在器体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这在钧窑瓷中是少见的,为断定它的烧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钧瓷双耳联座瓶高63.8厘米,瓶的口沿为花瓣形,长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微收,下联五孔座,两肩对称处安有双耳,肩腹两侧还饰有对称虎头图案,额头有一“王”字。器表满饰天蓝釉,颈、肩、座等部位出现紫红窑变彩斑。

从以上两件元代钧瓷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元钧器形不仅较之宋、金时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窑瓷器中是不见的。通过食物对比,我国可以看出元钧与宋钧的主要区别在于:

1)宋钧大多为满釉支烧,底足刷有酱色护胎釉;元钧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

2)宋钧釉厚而匀;元钧釉厚而垂。

3) 宋钧胎釉细腻;元钧胎釉粗糙。

4 )宋钧器体上的紫红窑变弥漫全体;元钧则聚成块斑。宋钧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体;元钧釉浓处起斑彩或条纹,浅处仍见水浪。

纵观整个元代钧瓷的生产,数量都较之宋金时期有发展和提高,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为钧瓷艺术增添了新发内容,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是,钧瓷精品已属凤毛麟角之作,至元末已逐渐丧失了艺术生命力的钧窑瓷器。

陶瓷知识:宋、金、元钧瓷的演变


钧瓷,举世闻名。其窑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县境内。钧瓷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烧成的釉色青中带红,灿若蓝天飘舞红霞,故而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瓷迷苦苦追求。现参照本人搜集到的宋元钧瓷片试析均窑宋、金、元时的演变与鉴别。

一、宋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由瓷片的截断面观察,宋民钧胎色呈土灰色,深一些的泛黑,浅一些的泛白,胎土精细,烧结度好,极少沙眼孔隙,胎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极薄的白色化妆土,修胎薄且匀整。

2、釉色。宋民钧釉色以天青、月白为主调,稍浅的青灰,稍深的青蓝,施釉较厚,一般约在0.1厘米左右。釉面匀净,抚之柔润光滑。高倍放大镜下可见釉中气泡密集,表面的大,深层的小。因窑变生成的紫红斑不规则,色釉浓淡不一,就连同一块斑上亦多有变化,浓者如紫蓝,淡者似桃红。青红二色融合自然,沉入釉中,因此看上去较为含蓄,红斑上象罩有一层薄雾,在大部分青蓝釉色或月白釉色的映衬下,格外迷人。

3、以碗为例,圈足切削方式为足内侧稍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切后宽度约在0.5厘米左右,圈足施酱色护胎釉,足底施釉与器身釉一致,圈足较浅而大的盘或洗,其足底釉上都留有黄豆大小的支钉痕。

4、碗口沿修胎较薄,有尖刃感,故口沿或有楞角的部位因釉水垂流而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边圈再往下渐变成天青色,至足肩处积釉较厚。

二、元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元民钧瓷胎色由断面观察多呈深灰色,甚者呈黑灰色。据文献记载及本人手头的实物资料表明,河南禹县钧台一带的窑口温度高烧制的钧瓷胎,基本上是深灰色或灰色,而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林县鹤壁等窑口烧制的钧瓷胎多是灰白或灰黄色,胎土稍粗,烧结后多有空隙,胎与釉之间施有白色化装土。

2、釉色以天青或月白为主,其他青中泛白、泛蓝、泛黑、泛紫、泛红的亦有所见。施釉稍薄,一般在0.07厘米左右。釉面桔皮纹明显。肉眼可见釉内气泡大而疏以及釉水流动痕迹。有的几成油滴或兔毫纹。窑变釉红斑较为飘浮,颜色鲜艳,红色与青色几乎不相融合,看上去较机械呆板,似人工贴画而成。

3、碗类器物圈足较宽厚,内外皆不施釉,切削方式为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后里高外低,挖足后足心留有一明显乳突痕,乳突周围可见疏密不一的旋纹。圈足截面呈八字状。

4、碗类器物口沿较厚,成圆状而光滑,因垂釉而呈浅灰、褐灰或褐黄色宽带边。修胎草率,胎青厚重。施釉不到底,近圈足处露胎,露胎处以上有较厚的积釉痕,多一侧更为显著。

三、民窑宋钧与元钧的区别

通过对上述钧瓷片的观察分析,可将宋民钧与元民钧的区别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宋民钧胎色大多呈灰色,胎土细,胎骨薄,修坯规整。元民钧大多呈深灰色,胎土粗,胎骨厚,修坯草率;

2、宋钧釉水厚,施釉到底,釉面细润光滑;元钧釉水稍薄,施釉不到底,釉面桔皮纹显著;

3、宋钧大部分圈足底心平坦且施釉,足墙施有酱褐色护胎釉,元钧圈足底心有乳突痕,且不施釉;

4、宋钧窑变红斑动感强,青蓝釉与红釉能彼此相融。以紫红色居多,且含蓄深沉。元钧窑变红较呆板,色调单一,多艳丽飘浮。

必须指出的是,要学会把上述局部特征综合成整体面貌来认识,才能更准确地区分宋钧与元钧的不同。做伪者常常是只顾一点而忽视整体的制作,故往往留下不少漏洞。以上是我个人对搜集到的宋、元钧瓷片观察分析所得,描述出来供瓷友们鉴赏时参考,我常常在欣赏宋、元钧窑瓷片时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梦幻般地将片片玛瑙熔化成瓶、炉、碗,眼前出现宋钧的俊秀、典雅、飘逸、元钧古朴、雄浑、豪放。

【陶瓷文化】宋金时期仿定窑白瓷的辨别


宋金时期定窑白瓷质量高、销路好,引来很多窑场仿烧,诸窑仿品各有特点,有些足以乱真。井陉窑窑址在今河北井陉天长镇等地,宋金时期井陉窑白瓷质量比较高,产品外观特征与定窑很相似,特别是印花装饰与定窑几无二致。可以肯定,以往断定为定窑的产品,有些应该是出自井陉窑。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磁县观台镇、东西艾口村、冶子村、彭城镇等处,该窑仿定白瓷从造型、装饰到仰、覆支圈烧的装烧方法皆仿定窑,胎釉都比较细,不施化妆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定瓷胎体细白而密度大,磁州仿定瓷胎体白而泛黄,瓷胎发糠,细度白度皆不及定瓷;釉比定瓷略黄,有些显粗,光洁度不及定瓷,有些釉质细润者有宋金定瓷所少见的开片,但无垂釉(泪痕)现象。山下窑窑址在河北临城城南山下村,属于广义的邢窑窑址之一。与定窑产品相比,山下窑白瓷制作稍嫌粗糙,划花、印花均不如定窑同类器物精美,图案亦不如定器清晰,胎釉的颜色明显泛青灰,胎的石质感较强。该窑的装饰技法和烧造方法明显受到定窑的影响,特别是烧造方法与定窑几乎是同步发展的。龙泉务窑窑址在北京市门头沟区,这是一处辽金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胎色纯白,釉色白中泛黄,与定器相似,但胎的硬度高于定器,石质感较强,有些瓷胎呈灰白色,刻划花刀法不如定窑熟练,有的花纹粗糙,釉的亮度较大。介休窑窑址在山西介休县洪山镇。介休窑白瓷以碗、盘最多见,宋初器物胎壁较厚,晚期受定窑影响生产印花白瓷,胎、釉均较细,比较典型的图案有婴戏牡丹、婴孩荡舟等。霍窑霍窑与彭窑实为一窑,一以窑主姓命名,一以地名命名,为元代窑场。明初曹昭《格古要沦》云:“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器,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比青口欠滋润,极脆不甚值钱,卖骨董者称为新定器。”彭窑窑址在山西霍县陈村发现,产品胎土细白,薄胎,釉色洁白,有素面,亦有一些印花器,胎质比较松脆,极易碎。烧造方法有与定窑相同的涩圈叠烧,还有定窑所不见的支钉叠烧,支钉胎质很细,碗盘一类器内底多留有支钉痕迹,甚至有支钉粘连,一般是4至6个支钉,以5个最为多见。繁昌窑窑址在安徽繁昌柯家冲和城西骆冲,繁昌窑是宋元青白瓷系中的一个重要窑场,其产品主要是青白瓷。但骆冲窑产品在外观上很容易与定器相混淆,粗看几乎没有差别。这类器物胎色纯白,但比定瓷稍粗,釉的质感与定器相仿,白中泛青,有些积釉处近乎水绿色。碗类多为圈足,口沿作成仿定式唇口,有些器物外壁雕刻莲花瓣。这类东西应当是仿定产品,不宜名之曰青白瓷。景德镇窑该窑两宋时期以烧造青白瓷著称,窑址在今江西景德镇市郊,五代时期景德镇窑白瓷白色纯正,釉白中透青,胎透光,胎质较软,常有变型器物;采用支钉烧法,碗底留有支钉痕迹。南宋景德镇窑有一种近乎于白釉的器物,从装饰手法到烧造工艺都模仿定窑,这类器物不应该再属于青白瓷,很可能就是文献{己载中的“南定”。它们的胎色白于真定,但色泽柔和,而且透光性好,胎质细;釉的玻璃质较强,多为白中透青,也有些略呈黄白色,除芒口或底足外施满釉,工艺精细,无泪痕。支圈覆烧器胎壁较薄,支圈很细。盘、碗多见划花装饰,南宋至元也有一些印花。吉州窑窑址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印花白瓷胎质与定瓷相似,但胎呈灰白色,釉质稍粗,比定瓷略显稀薄,呈乳白色,比定瓷显青灰,无泪痕。印花图案多见凤凰牡丹,图案部位凸起较薄,施釉后纹饰略有含混,不如定器图案层次清晰。印花白瓷的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仿定瓷覆烧,再一种是摞烧,摞烧器外底处理较粗,施釉不到底,无釉处刀痕、气孔、杂质清晰可见。内底无涩圈,但有一周以细砂间隔的叠烧痕迹,这类器物的时代可能已属于元初。彭州窑窑址在四川彭州市磁峰,产品精者釉色洁白,粗者釉色白中泛灰。装饰有刻花、划花和印花,刻花多见双鱼纹,也有花叶、折枝莲、莲花瓣、缠枝牡丹、萱草等,在技法上往往是刻、划并用。印花图案多见花鸟,有飞鸟衔草、凤穿牡丹、莲池鱼鹅、孔雀、鹰和各种折枝花卉等。装饰题材和图案布局都模拟定窑。彭州窑的制作工艺是先拉坯成型,坯件半干时刻划或模印纹饰全干后再施釉,制作工艺颇有特色。

金缮手艺人宋文辉:让残缺文物重生


几条金线蜿蜒攀爬在茶盏内壁,夺目却不耀眼;一条赤龙蜷卧在琉璃珠上,灵动却不突兀……走进海口民间文物修复师宋文辉的工作室,陈列在壁橱之内的一件件精致独特的杯盏引人注目,它们都是宋文辉以金缮的技法修缮的古玩。

如果不是略有耳闻,很难看出它们先前是已经破损了的文物。在宋文辉眼中,破碎了的文物有别样、可塑的美。金缮,是他钟情的修复文物的方法,那些缝隙、缺口被并不突兀的金粉覆盖,焕发出不同于先前的独特美感,一件完整且具有韵味的全新作品诞生,兼备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我坦然接受它的残缺,精心修缮,它得以重生,或更具生命力。”宋文辉娓娓道来,所谓金缮其实是用天然漆黏合器物或填充缺口后,在漆的表面敷上金粉,它既是中国古代漆艺的延续,也是文物修复的其中一个分支。

偶得用指尖对话历史

至今,宋文辉依然记得他初次接触金缮的兴奋心情。那是2014年年底,一位朋友宝贝般地与他从日本带回的一件高古瓷茶入(即“茶叶罐”),他一见便喜欢上了。

“这是一只通过金缮修复的瓷器,缺口被一朵金子制成的樱花填充。”宋文辉回忆道,那件作品的工艺造型带给了他很大的视觉冲击。原本就喜欢茶道、收藏文物的他决心系统学习这项修复技艺。

在学习过程中,宋文辉了解到,中国最早出现金缮是在清朝时期,金缮以中国古代漆艺为底,却在日本发扬光大。与文物修复讲究的原貌修复不同,金缮则是要接受文物裂痕等不完美之处,并借助漆、金粉等材料使它外形完整,同时对文物进行艺术提炼,通过造型、工艺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

第一次尝试,宋文辉选择修复的是一只自己淘来的北宋当阳峪茶盏。试验从摸索最基本的原理开始,由于是初次尝试,宋文辉反复比对漆的颜色,努力使拼接更完整,让缝口更贴合,反复打磨修复部位使其更平整等等。完成整个金缮过程,他花了一个多月。

“这是金镶出来的吗?真特别!”当宋文辉向要好的朋友展示自己第一个金缮作品时,听到最多的便是好奇和赞美,这也带给了他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宋文辉运用金缮共修复了20多件文物,有不同朝代的茶盏、玉器、水晶、琉璃,它们有的被摆放在橱柜里,有的融入了宋文辉及朋友的生活,再度成为茶具、饰品。

在做金缮时,宋文辉总爱一个人待在工作室。他说,自己与文物的对话需要独立空间,让自己沉静下来,细细端详每一个碎片、每一件文物,用心读懂它们的故事,从而抓住每一个迸发的灵感,打造独一无二的造型。

等待对金缮最虔诚的尊重

做金缮,急不来。

宋文辉在一个酷爱收藏的家庭长大,对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出身的他来讲,金缮最考验的是耐心。

无论是清理器物、预拼、拼接、补缺,还是修整、补漆、装饰、绘线、罩光等等,每道工序完成后都不能着急进行下一步,需要等待少则几天多则一周的时间。“就像伤口,缝合后要留有愈合的时间。”宋文辉说,不仅如此,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也是反复揣摩试验的结果,每一步都需要精细地打磨,文物“涅槃”的过程,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以修补一颗战国时期的琉璃“蜻蜓眼”为例,宋文辉把步骤拆开来讲,用漆糊完成了拼接和补缺后,要将器物在荫房中静置一周时间,这么做是为了让漆糊高度粘合。在打磨掉溢出来的漆糊后,为了让修补的部分看上去更加充盈,这时候就要再添一道补漆的工序。基本的造型完成后,再晾几天就能绘线贴金了,这也是金缮的关键步骤。宋文辉说,贴金有涂金粉和贴金箔两种方法,他一般选用金粉。

对修复这颗钟爱的琉璃珠,他的追求远不止贴金这么常规化。“我时常盯着琉璃珠的裂痕思考,要怎样才能让这裂痕看上去更艺术?”宋文辉说,看了许久他发现裂痕的纹路很像一条赤龙。要在直径约2公分的琉璃珠上绘制一条金龙,耐心和细心成了最考验宋文辉的地方,“慢工出细活,这怎么能急得来嘛!”

不管是面对一般碎裂的金缮,还是加了更多创造性工艺的金缮,所耗时间相差并不多。“有时,我也会在同一时间内修补多件文物。”宋文辉说,但像琉璃珠这类繁复的器物,他更愿意花上一个多月时间单独修复。

愿意等待和有耐心,是做金缮绕不开的课题。爱上金缮后,慢慢地,急脾气的宋文辉逐步参悟,进而专心致志并乐在其中,性情也愈加淡然了。

敬畏肩负责任传承工艺

一件件精美文物,经过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宋文辉手中重换新颜,不失原味却又精彩独特,才得以让我们能与残破的文物来一场“文化的相遇”。

目光穿透时间,指尖对话历史,对文物以金修缮的过程充满了活力与创造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如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所传达的,一切的独具匠心,都来源于对文物的敬畏,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金缮,我认为它是纯粹而干净的,文物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敬畏它。”宋文辉说,金缮让我们在修复文物时接受文物的不完美,却又让我们不断追求让文物重归美的自由,这也正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精气神。

闲暇之余,宋文辉总爱细细端详修复好的文物。与先前不同,如今他与这些修复好的文物之间多了属于他们之间的独特回忆,淘宝的过程、修复的过程、再创造的过程、文物涅槃的过程……

伴随着一件件金缮作品的完成,宋文辉也迎来了身边要好朋友的委托。宋文辉就曾帮一位朋友修好了伴随她20多年的玉佛,让这块玉佛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她。“或许修复文物让‘金缮’本身更有价值、更受人瞩目,但修补一些有意义的非文物又何尝不是一种满足呢?”

近些年,金缮更多地走进国人视野,宋文辉也或多或少地接到一些朋友想跟着自己学习金缮的讯息,这让他有所思考。他逐渐意识到“金缮”将不只是自己的爱好,作为一门传统工艺,他也希望金缮可以被更多人学习和传承。

“如果有需要,我会毫无保留地将我所学教授给喜爱金缮的人,让这门中国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宋文辉说。

论金代磁州窑


中国河北省南部的磁州窑,即观台窑、冶子窑、艾口窑、彭城窑等窑场,和与它相类似的烧制白化妆陶瓷的河南省鹤壁窑、修武窑、密县窑、禹县窑扒村窑、宝丰窑、鲁山窑,处介休窑、榆次窑、第治窑等,山东省淄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省萧山窑等窑同类制品一般都以磁州窑名称呼,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上述窑唐末、五代时期开始生产民众使用的生活器皿,在北宋时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制作风格,并烧出精美的优秀制品。但是有明确年款和遗留作品甚少,故唯依照多项推论方能寻觅其制作风格的主脉。尤其是金代磁州窑陶瓷,与其它诸窑一样迄今几乎未作过具体研讨。生产日用杂器的磁州窑与青瓷、白瓷不同,其用作入葬明器少,年代明确的磁州窑陶瓷罕见。首先研究金代磁州窑是1958年进行的观台窑址调查。由于是临近土木工程前的紧急调查,仅在地沟以下五米深处找到七层地层,第一~第二层为元代、第三层为金代、第四层以下为北订时代。在第三层年代确定的线索为出土了金代正隆钱币,制作风格比元代地层远为优美。出土的纹饰瓷片中,刻划花草花纹饰碗、盘类较多,刻划花为始于北宋的装饰技法。照片中有刻花莲花纹钵、地纹为梳蓖纹,使主体纹饰更为突出。此种技法亦见于巨鹿出土陶瓷中。可以说在12世纪刻划花纹饰很流行。只是窑址出土的纹样粗放,很可能是12世纪后的产品。白地剔花与使用铁颜料的白地剔花在金代也很流行,但仍缺乏确实的根据。非常优越地体现金代磁州窑特色而引人注目的是毛笔绘画的白地黑花。白地黑花技法始于北宋末期,但在金、元时期最流行。金代初期出现许多制品。但现在仍然缺少区别北宋后期与金代初期白地黑花的线索。白地黑花纹饰如意头形枕中可看到装饰味很浓。日本大和文化馆藏鲶鱼纹枕、欧洲布朗迪基博物馆藏纹枕,日本箱根美术馆藏牡丹蝶纹枕样等都是在大块白地上以黑色轮廊子分明地表现主题纹饰,再以刻划表现纹饰的细微部分。这种的黑花纹饰与白地黑剔花很相似。笔法流畅更添加自由活泼的气氛。加入剔线的白地黑花陶瓷一直流行到元、明代。金代白地黑地蓖花的魅力在于其舒畅、恬静。后世蓖花纹则显粗糙、紊乱。金代12世纪磁州窑的制作风格有鱼藻纹深钵、蝶纹钵、牡丹纹吐鲁瓶、鱼藻纹吐鲁瓶等类似许多优美制品。12世纪白地黑花制品,有一件可作重要比照物的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虎形枕,枕底面写有"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口家"墨写文字,可推为制于1162年以前。此枕上的墨款曾感到有些靠不住,但前些年在美国有机会目睹同类枕,从其雄健的制作风格可看作是12世纪后的作品。尤其枕面的水鸟图笔法娴熟简练,优雅地表现出悠闲的水边情趣味。鸟纹样常出现在枕画上,即使有细微差别,但都是金代作品。收藏于美国的虎形枕面上绘出的停立枝头的鸟纹样,画风稍显粗略。与此相同画风的鸟纹样出现在有"张家枕"铭款的瓷枕上。以此类枕为比照,另外几件"张家枕"或"张家造"款的瓷枕均可看作属12世纪后期或13世纪初的作品。还有一件带铭款的白地黑花三人物枕藏于费拉黛尔匪亚美术馆,铭款写"大写十八年(1187)仍然是12世纪后半期作品。纹饰以轻松笔触绘成白描风格,是有画尖的工匠或画匠消遣性作画,很难再看到第二件。仅用线条以白描绘人物的瓷枕很多,其中大多是金代之作。以细密笔触将山水画、故事情节中的人物画以白描绘在长方形瓷枕类的制品均属元代作品,与此类追认的画风为13世纪后半期。白地黑花瓷枕中有的枕面画有花鸟画,枕侧则大笔绘出草叶纹。此类草叶纹多出现于河南禹县扒村窑品,若将此类瓷枕花鸟定为金代之作,那么绘类似草叶纹的瓶、壶、钵等亦属同时期作品。整体绘草叶纹的瓶等制品上,其舒畅欢快的笔调形成白地上浮现漆黑纹饰的情趣,更能充分显示出此一时期磁州窑的美。还有以迅急笔法绘出牡丹折枝纹的梅瓶类,因其颇具魅力的意匠而受人珍视。也在有瓶身刻划文字,以梳篦纹地、上下还快笔绘有黑花的制品。此类作品过去均被看作北宋作品,但从其与瓷枕联系来看应当是金代作品。有铭款的马罗博物馆藏的大师傅口瓶,上?quot;淳佑11年"(1254)墨书文字。黑花草叶纹很简略,似属晚期作品。与其相比远为拘谨却雄浑有力绘出的牡丹纹瓶类,不妨看作12世纪的作品。此种绘风或许简便,快速。但纹样翻转且笔划很少,显示出最有效的形式。日本横河博物馆藏牡丹纹瓶是很好例作,它与现代日本人纹饰类似U庵只娣缱啡弦欢刃纬杉丛诤艹な奔洳捎霉Q讣被婊暮诨ㄎ蒲谡鼋鸫恢绷餍泄?推断黑花年代的又一线索是宋红绿彩陶瓷。即以红、绿作釉上彩绘的磁州窑制品类别。根据某些制品上"泰和"、"正大"铭款,可以为属于13世纪初到中期制作的金代红绿彩。以碗、盘多,时代稍晚的陶俑类也很多。其产地据冯先铭先生研究有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登土壤曲河窑,山西高平八义镇窑、山东德州窑等。山东淄博磁村窑也出土过红绿彩。上述五处窑场红绿彩各具何种特征?制作时间孰先孰后?陶俑所占比例?尚有很多疑问。宋红绿彩的产地问题应该说还是很暧昧的。从遗品看,细微之处的制作风格有各种差别。主题纹样在技法上的表现方法基本一致,不存在明显的制作风格变幻与展开。对此笔者重作评论:我认为宋红绿彩纹样形式大致分为两、三种,不会有更多品种。如颜色采用、纹样多以红画出,再加以绿补色,时而使用极少量的黄,完全是附加色彩。纹样表现分两种:一是取轮廓绘画,二是直接以笔腹绘画。红绿交叉使用此两种画法。各行其是简便,属简略画风表现。纹样常以简便、形式化绘出的具有流畅、动感、急感的线条,与鲜艳的色调一直构成纹样主题。红绿彩画风与白地黑花有许多相同处。它没有与刻划花与白地黑剔花技法结合,而与黑花方法各有千秋。从红绿彩简便与形式化画风观察,可以想象它继黑花流行后将其成果以更扩展的形式重开新篇章。红绿彩生产时间,根据泰和元年(1201)和正大七年(1230)墨款遗例,属13世纪作品。从金元出土文物看,此种遗例甚少。山西侯马金墓出土一件中央写有"清"字的红绿彩碗。该墓用砖与附近有大安4年(1212)题证墓葬用砖相同,故可推断为13世纪前半期作品。蒙古国卡拉克尔木遗址曾出土许多宋红绿彩碗、盘碎片。该遗址为蒙古第二代太宗(窝阔台汗)1235年初建城池之地。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将都城移到大都(北京),不久成为地区性小城市。此地盛时为13世纪中叶,但此地亦出土有被认为是14世纪产品的元青花与青瓷碎片,故宋红绿彩年代尚不能确定其下限年代。其上限可定为13世纪上叶。主要生产时期基本在13世纪。金代磁州窑系窑场均生产过华美的宋三彩陶瓷。当然它承继了唐末、五代三彩的系谱,也是辽三彩的延续。现在尚无严格的区分出金三彩的线索,暂以宋三彩称呼。金代遗址中亦有少量墨书款金代三彩陶瓷。其制作风格与特色,如若确定为金三彩,即应研究其下限与及它同元三彩的区别。因此眼下对宋三彩与无彩的研究往往取折衷的方法。1956年西安郊外有至元三年(1266)墓志的段继荣夫妇墓出土的一件三彩瓷枕。近来蓑丰以其为主要线索将马发罗科罗博物馆藏三彩婴戏纹枕等定为金三彩。不过在横河博物馆藏至元6年墨书铭三彩兔纹碟及至元3年枕之间,如果插入蓑丰氏谈到的维克多得亚阿尔马特美术馆的兔纹碟,就可以搞清楚元代初期13世纪后半期一批三彩作品的年代问题。如是说蓑丰谈到的金三彩瓷枕不如说定为无三彩更为妥贴。中国方面的文献将北京房山、河南济源等地发现的类似瓷枕均介绍为宋三彩。报告举出确定年代的根据。中国研究人员似乎统一这一见解而通用。美物罗帕里坦美术馆藏有一件瓷枕,枕面绘鸟纹,侧面为印纹。瑞典与日本都藏有此类瓷枕。枕侧面印花有斜格子纹,也有相类似的如广田博物馆藏的牡丹纹枕。蓑丰将此类印花全部定为金代后期,13世纪的三彩。不过笔者认为仍然无法否定它们有可能上溯到12世纪,应该说磁州窑三彩陶瓷仍然留下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金磁州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金磁州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磁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