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德化瓷器鉴别 > 导航 >

关于何朝宗的思考瓷都德化

关于何朝宗的思考瓷都德化

德化瓷器鉴别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厨房的瓷砖

2020-08-05

德化瓷器鉴别。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在惠斯勒画《切尔西码头·银灰色》之前,伦敦没有雾。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在何朝宗之前,世界上没有瓷塑,也没有德化。在以陶瓷器型演变为主线的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中,“以瓷塑人”的窑口凤毛麟角而艺术家却不乏其人,唯明代“善陶瓷像”的何朝宗以其传世极少的瓷塑杰作,赋予了陶瓷艺术以更完美的品格,从而奠定了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成为举世公认的雕塑艺术大师。一、两种精神交映成辉何朝宗的世身与他的作品一样让人扑朔迷离。关于他的记述,年代较早的仅有三处:“……同时又有何朝宗者,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迦大士天下传宝之。”——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六·明艺术。“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善制陶像,有僧迦大士,天下传宝之。”——《福建通志》艺术传·陶瓷·明(道光旧志)。“有何朝宗者,善制陶像,人争宝之。”——乾隆《晋江县志》晋江乡土志。这些文字向我们传递这样的信息:何朝宗是一个长期寓居泉州附近(以至晋江人把他归入“晋江乡土志”)“善陶瓷像”、作品“天下传宝之”的艺术家。至于何朝宗乃何方人士,一个“或”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有许多后世研究者将他与德化乐陶村的何氏联系起来,移花接木地把乐陶何氏的祖先稼接给何朝宗,并推断他的父亲善泥塑、木雕、瓷塑,推断他自幼从父学艺……甚至演绎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传说。让人遗憾的是乐陶何氏族谱并没有记载何朝宗的片言只语,连乾隆《德化县志》对何朝宗也只字未提。尽管我们没有证据确认何朝宗是德化人,但是从其传世作品来看,其材质无疑是明代德化窑的“猪油白”。因而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何朝宗是一个用德化“猪油白”进行瓷塑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何朝宗的瓷塑因德化“猪油白”材质而艺术魅力倍增,以至“天下传宝之”;德化“猪油白”因何朝宗的瓷塑而驰名中外,被誉为“象牙白”、“中国白”。自然物质的美与人类崇尚艺术的精神理想相互交映,熠熠生辉,成为千古绝响。德化窑成就了一个艺术天才,一个艺术天才把德化窑艺术带入了一个顶峰,从这个意义上说,何朝宗是德化的。二、中国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何朝宗之前的宗教雕塑,几乎是清一色的大型雕塑。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窟等石窟佛雕,乐山大佛、泉州老君石佛等摩崖石雕,苏州保圣寺《罗汉》等塑壁,寺观里的泥塑佛像、木雕佛像……基本上都是大型雕塑,它们大多会集大批能工巧匠,耗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这些大型宗教雕塑及雕塑群并非个人的独立创作,而是一大批人的集体创作。况且,从功能上看,此时的宗教雕塑艺术是服务于宗教和政治,艺术的意义是从属的,工具性的。而何朝宗的每一件瓷塑作品从取材、构思到制作的全过程都是独立完成的,他的作品服从于材质,服从于内容,服从于人类的精神诉求,体现出艺术独立的、自主的品质特征。因而,说何朝宗是中国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并不为过。何朝宗的瓷塑推动了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瓷塑以白中泛黄、温润如玉的德化“猪油白”为材料,因其略带暖色调,与东方黄种人的肤色相近,使远离尘世、不食人间烟火的观音菩萨,从庄严肃穆、一尘不染的佛堂走进人间、走进百姓的生活。其温润如脂的釉色,似乎让人能感觉到,观音丰腴而富有弹性的肌肤散发出来的沁人体温。何朝宗按照中国人的面孔和衣着打扮来塑造观音。现存泉州海交馆的《渡海观音》,椭圆形面庞,丹凤眼,悬胆鼻,樱桃小嘴,额缀一珠,头顶盘髻并贯一如意,披巾罩首,衣裙裹体,胸前横一串珠饰,衣褶作打结状,完完全全一个中国美女的形象(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尤其是双手藏于袖内作左拱之势,与当时妇女的“万福”之礼何其相似。他的瓷塑作品的衣纹处理,摒弃了非人间烟火气味很浓、线条重叠绵密盘屈的“曹衣出水”,采用了或粗或细的线条表现衣纹裙带飘举的“吴带当风”,使观音与世俗相近。何朝宗瓷塑将神秘的宗教净土与人间的世俗融合,加上小型雕塑便于家庭供奉,让人们亲切地感到佛在家中、佛在眼前、佛在心中。三、白描似的雕塑何朝宗的瓷塑,成功地借用了中国画中“线”的表现方法,使衣纹如毛笔描画的一样,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线,相对于点来说,是一个过程,完整地暗示了生命的规律,是最有抽象性与概括性的造型手段。何朝宗瓷塑作品的衣纹刻画,圆柔自若,宛转流畅,且不拘一法,灵活自然。不仅衣服质地的轻薄、厚重之感能真切地刻画出来,更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表现人体的动态、身段,巧妙地利用衣段的特征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性格。单是《渡海观音》那一裸足,便可见一斑:趾圆而纤细,脚背丰腴,特别是大脚趾那弯曲的美妙线条,优美而富于肌肉与皮肤机能的感觉,充满了动感,使观音更具生命活力。值得一提的是“S”型构图的成功运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渡江达摩》与藏于泉州海交馆的《渡海观音》,便是“S”型构图的经典之作。“S”型源于古代的太极图,它具有上升性、前进性、周期性、回归性等特征,历来被视为最美的图案。“S”型构图的方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因应而生,衣纹的“线”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收则紧密细致,放则空旷粗犷。疏处大面积“飞白”,很有“团块”的体量感,极具想象空间。由于人物白描“线”的绘画元素被有机地吸收利用,因此,重复、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韵律等形式美因素在何朝宗瓷塑上形成了多样性统一的和谐之美。四、罗丹旷世巨作的源头从罗丹的《巴尔扎克像》,我们不难看到何朝宗《渡江达摩》的影子。台湾著名歌手黄舒骏写过一首《未来的街头》的歌词,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有一天他在罗丹博物馆中/赫然看到一尊小小的达摩/站在巴尔扎克雕像后/透视他心中的脆弱/他热泪盈眶/他终于懂/罗丹旷世巨作的源头……”。歌词叙述的故事可能是杜撰的,但是正如卢贤生先生所言,“当时法国已对中国的造型艺术产生兴趣,东方美术中的达摩祖师、钟馗以及佛雕像中的袈裟僧披等,都给罗丹以新的启示。”流传广泛的“罗丹砍手”的故事,说明了人们对巴尔扎克的雕像没有露出双手的关注。在西方人物肖像雕塑中,不露手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当时的西方人难以接受“没有双手”的巴尔扎克。而何朝宗恰恰是中国雕塑史上“不露手”的开山鼻祖。现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何朝宗款“不露手”作品至少在10件以上。当我们把《巴尔扎克像》与《渡江达摩》放在一起审视时,便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基因图谱”是如此的相似。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一改西方古典雕塑的写实风格,运用了前所未有的东方的写意艺术语言,创造了一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作品虽被西方艺术界抨击了近半个世纪,但罗丹最终还是被公认为“近代雕塑之父”。难道是何朝宗流派的瓷塑艺术启发了罗丹,使之有了《巴尔扎克像》的创新之举,使《巴尔扎克像》成为西方近代雕塑的开山之作?这种推测大可成为我们研究西方雕塑艺术的一条重要线索。小小的一团泥巴,经过一窑柴火的洗礼,不经意间竟然煅造出一件件不朽的艺术珍品,也煅造出一个艺术大师——一个可与罗丹、米开朗基罗相提并论的世界级雕塑大师。这似乎不可理喻,然而它不是传说故事,而是历史事实。

精选阅读

寻访瓷都德化“窑神”林炳


古代中国是个信仰多元神的国家,所谓“万物皆有灵”。那么,乡乡烧陶窑、人人用瓷器的中国,有没有“窑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窑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窑工林炳演变而成的窑神;而且至今人们供奉不断,所用的供品还是创新的瓷器。

德化县城关东南不远处,有个称为“福全山”的山头,陶土丰富,树林茂密,溪水横流,是建瓷窑的好地方。山下的宝美村,古称“瑶台”(我们认为,“瑶台”当是由“窑台”的谐音演变而成)。“福全山”古称“覆船山”,以形状似翻转的古船覆地而得名。“覆船”有些不吉利的味道。而古代烧窑确有相当风险,窑工难免心存种种忌讳。后有人在山下盖“福全堂”,便以谐音之故,变“覆船山”为“福全山”。“瑶台”后也改称“瑶市社”,属德化县“在坊里”。从“坊”、“市”、“瑶(窑)”等字眼不难看出,宝美村历来为德化陶瓷生产及销售的集中地。福全山东麓有个“祖龙宫”,供的窑神就是“窑坊公”林炳。

林炳是北宋德化窑工。他的先祖林禄系中原人士,于东晋时南迁福建,任过晋安郡(今福州)太守,死在任上,追封晋安郡王。约在唐太宗至武则天执政期间(公元627-712年),林禄后代迁到德化,后来又因故举族外迁,仅事瓷的林炳留住“福全山”下瑶台(又称草埔尾),看来他对瓷艺情有独钟。

把普通窑工林炳推上陶瓷工艺革新舞台的,当是泉州“市舶司”成立后海外贸易对陶瓷的大量需要。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至元丰8年,陈珃复知泉州时,请立市舶司,从此泉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的起点。时已隶属泉州的德化县,陶瓷业发展获得契机。宋神宗之后的宋哲宗实行变法,进一步鼓励商贸出口。原先朝廷规定:“以金、银、缗钱、铅、杂色皂、瓷……等”与外商交易,瓷放在第6位。此时新规定:“凡欲购买外货,不用金银铜币,以帛、锦、瓷、漆之属博易。”瓷器已从第6位上升到第3位。在此情况下,如沿用德化原先普遍采取方形或条形的平顶单窑烧瓷技术,产量有限,必然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于是,林炳决心率先大胆尝试建拱大窑。

林炳的革新试验屡次失败,拱大窑一点火就塌顶。但林炳毫不气馁,日夜在破塌的窑前观察和思考。传说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的一天,林炳苦思无所得,竟然昏睡在窑前。却梦见一仙女飘然而至,并解开衣襟,露出一对又圆又大的乳房,一手指着塌顶的瓷窑,一手指着自己的乳房,似乎要说什么,却又如烟雾般飘走了。林炳醒来,忽有所悟,便决心把窑砌成象乳房那样的圆拱顶形状,两旁砌“窑奶”用于添加木材。结果成功了,没有发生塌顶现象。以后,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将几个窑串起来,终于形成龙窑的雏形。消息传开,各地窑工争来讨教。林炳不存私心,道出隐秘;且不辞劳苦,奔走指教。当别人问他灵感从何而来,他就说是梦中仙女指点。在旁人的一再追问下,他信口说这仙女就是九天玄女娘娘。原先窑工供奉的是自古“陶河滨”的圣贤“舜”——虞圣大帝,从此又増加供奉九天玄女娘娘。后来林炳应聘赴江西传授技艺,一去杳无音信。德化窑工们认定他已升天而去,便在当地所建“玄女娘娘庙”(又称玄女宫)中,塑林炳像在玄女之侧,以作纪念。从此,林炳被尊为“窑坊公”。

中国瓷都德化陶瓷业古今谈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辖18个乡镇、202个村(社区),面积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万。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作为民窑典型代表的德化窑,在中国民窑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考古工作者曾在德化城区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

唐末五代,德化制瓷业就开始发展,出现了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

进入宋元以来,制瓷工艺已采用轮作、模印和胎接技术,以龙窑和“鸡笼窑”大量烧制各式瓷器,陶瓷业已初具规模,德化瓷大量涌入国际市场,畅销海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提到: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根据近40年来的普查,迄今德化县已发现西周以来历代古瓷窑址239处,古陶窑址6处,窑址遍布德化县各乡镇。1976年发掘的屈斗宫古窑址,窑基全长57.10米,宽1.40-2.95米,共有为17间。宋元时期德化瓷产品以青白瓷为主,主要是国外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器型主要有碗、盘、炉、盒、壶、军持等。这些瓷器造型优雅,釉色晶莹润泽,温润如玉。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德化窑烧制的白瓷驰名于世,其釉色纯净,釉面晶莹剔透,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有“象牙白”、“猪油白”之美称,西方则称之为“中国白”(Blancdechine),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和“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明代又是德化窑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他们的瓷塑作品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

进入清代以后,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开发了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和色釉等品种,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德化县各地,出现了“一笼白瓷一箱银”的喜人景象。据文物普查,德化县青花窑址有177处,为历代以来窑址数的最高峰。德化青花瓷大量销往中国各地与东南亚以及非洲各国,清嘉庆德化诗人郑兼才《窑工》诗描绘了当时外销瓷的盛况:“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德化窑青花瓷以其装饰图案题材取材丰富、构图简洁舒展、笔法洒脱豪放,画风朴实大方等独特的艺术魅力,倍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民国时期,由于战祸连年,民不聊生,德化瓷的生产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陶瓷市场日趋萧条,瓷业每况愈下,已无明清时期的盛景。尽管如此,在德化窑民国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瓷雕老艺人苏学金、瓷雕艺人许友义三兄弟、彩画艺人郑少陶等即是当时的佼佼者,1930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系列瓷雕,形态逼真,开创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纪录。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传统瓷雕重放异彩,明代象牙白复产成功,建白瓷、高白瓷、瓷雕被誉为现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

现状分析:改革开放异彩纷呈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化县把陶瓷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在领导力量、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使传统技艺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有机结合,陶瓷产业得到培育、发展和壮大,生产总量和出口产值不断扩大,初步形成陶瓷产业集群。按照“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发展思路,陶瓷种类不断开发。按照“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原则,相继开发出红釉瓷、色釉瓷、结晶瓷、红壤陶、釉下彩精陶、轻质瓷、低温瓷、中温瓷、精密陶瓷、玉瓷、自生釉骨瓷等新种类。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大力发展出口工艺瓷的同时,出台对生产高档日用瓷企业购买生产设备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日用、半日用瓷及工艺日用瓷,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生产总量和出口产值不断扩大,201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65.68亿元,其中陶瓷产值108.51亿元,出口交货值80.8亿元,其中自营出口值达2亿美元,陶瓷企业达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初步形成陶瓷产业集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化民营陶瓷企业快速发展,陶瓷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相继开发出红壤陶、釉下彩精陶、轻质陶瓷、稀土生态陶瓷、纳米陶瓷、耐热陶瓷、精密陶瓷等新产品,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陶瓷生产格局。德化陶瓷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强劲的活力在中国同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业也成为德化县的支柱产业。

传统瓷雕:早在明代,瓷雕塑已经成为一项独特的工艺。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意”的传统技法,运用洗、捏、雕、镂、刻、塑、刮、削相结合的技法,把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净,蕴含着美好、健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具有独特的风格。德化瓷雕取材广泛,品种多样,现代、历史、神话等题材数不胜数,各种动物、花鸟、盆景、花篮琳琅满目,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出口工艺瓷:根据世界各国不同的艺术风格、民俗风情制作而成,自宋元时期始德化窑即已大量外销,既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系列,又有家居、花园等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堪称为浓缩的西洋工艺美术史。

日用瓷:顾名思义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瓷。德化窑日用瓷主要有餐具、茶具、灯具等,胎质洁白细腻、纯净温润,装饰技法多样,无论是洁净温润的白瓷,还是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尽显高贵典雅。

陶瓷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城区集中,大城关的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一是旅游发展呈现新气象。随着陶瓷经济的发展,德化陶瓷名声鹊起,陶瓷文化旅游也水涨船高。二是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城区人口的聚集,加大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供应,旧房交易市场活跃,咨询、评估、经纪代理、装饰装修等房地产服务业得到发展。三是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由于德化地处山区,而陶瓷需要通过港口远销海外,交通运输业随之迅速发展。

基本经验:传承发展相互促进

德化陶瓷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其传承形式主要为:

一、文化传承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从生产印纹陶器到德化窑的形成,历经几千年。德化窑是德化陶瓷文化的载体,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唐代青瓷,宋代青白瓷、影青瓷和黑釉瓷,元代青白瓷,明代和清代所产白瓷已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白”,其实已是“国瓷”了。此时,青花瓷和彩瓷也已进入鼎盛时期,1999年,在南中国海发现的古沉船“泰兴”号,就打捞出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伴随着瓷质的不断提高,瓷雕技艺也日臻精湛,明代瓷圣何朝宗便是德化的瓷雕大师,他雕成的观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现在德化的瓷雕大师们很好的运用了何派传承下来的洗、捏、雕、镂、刻、塑、刮、削八种技法,雕刻成各种惟妙惟肖的艺术品。1915年,德化瓷雕大师苏学金的梅花瓷雕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为中国争得殊荣。德化白瓷以洁净细腻、温润典雅、晶莹剔透、如脂似玉被誉为“中国白瓷之冠”而著称于世。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业获得新生,陶瓷艺术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已成为我国出口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名瓷品种不断涌现,瓷雕艺术突飞猛进,在国内、国际的各种瓷雕艺术评比中捧金夺银。苏清河、柯宏荣、陈仁海等一批瓷雕大师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许多瓷雕艺术品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赠品。德化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发展最迅速、后劲最强的瓷雕艺术产业基地。1993年,时任总理的李鹏欣然提笔,书下“德化名瓷、瓷国明珠”的题词。1996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授于德化县“中国陶瓷之乡”、“中国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二、技艺传承

德化县矿藏异常丰富。已发现的矿藏达40多种。与陶瓷生产有关的高岭土、瓷石、紫砂矿、白埴土、石灰石、钾长石、叶蜡石、硅石、黏土、石英石等,储量大,品质优良。其中高岭土已发现92处矿产地、127个矿点,总储量1亿吨以上,其瓷土品质优良,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洁白细腻,为陶瓷业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德化县山多水足,为陶瓷制作提供充足的水电能源。德化是世界白瓷的重要产区之一。德化的白瓷素有“中国白”的称号,“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它工艺精美独特,瓷质洁白坚硬,造型雅致,色泽莹润,是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聪慧的德化人师承传统,不断地开拓创新,重振泉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雄风,陶瓷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成功地恢复了明代的“象牙白",研制出了白中闪黄的新瓷种,取名为“建白”(“福建白瓷”的意思)。德化的陶瓷艺术也相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翻开了陶瓷研发的崭新画卷,相继研制出高白瓷、宝石黄、莹玉瓷、玉白瓷、纹片瓷、松柏瓷等几百种,为优秀的德化瓷雕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资源。与此同时,德化的传统工艺制作手法在德化瓷人手中得到传承,并随着瓷质的研发、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着。德化人在继承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制作技术精巧、瓷雕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多彩,德化陶瓷工艺百花齐放的时代也随之到来。

四大创新:构图材质手法工艺

德化窑瓷雕以塑造人物著称,人物形象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高超的雕塑技艺、独特的纯净瓷质和典雅可爱的形体,在我国瓷雕艺苑中独树一帜。人物瓷雕是德化窑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为了体现德化瓷土特有的材质,德化窑瓷人大多围绕着体现独特的材质感而采用各种制作手法,但每一种制作手法的采用,均是为了体现德化瓷土材质的美,在此之上再来注重人物整体造型,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达到静中有动、形神兼备的效果,赋予作品很强的感染力。总的来说,德化瓷雕作品的表现手法注重于“线”的运用,突出“线”的表现力,讲究“线”的起伏和走向。在立体的雕塑中,以“线”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德化陶瓷雕塑比较突出的特点。而随着新材料的出现、新窑炉的改造,出现用“面”塑造的“纹片瓷”,它讲究整体,线条简练,利用纹片的线条来丰富和装饰作品,而作品局部(例如面部等)则刻画准确,细致入微,使得整体构图新颖,气势舒展。“纹片瓷”以写意手法来表现,追求大面积写意与局部写实的结合手法,更好地体现材质和制作手法的结合统一:以整体形态塑神、势,以写实的细部来塑情,“面”之中的纹路变化和细部写实的表情相得益彰。而每件“纹片瓷”作品的纹路都不尽相同,更显出了它的独一无二和珍贵。另外,近几年兴起的“纤维烧成法”也为德化瓷塑增添了更多的光彩。它利用德化优质透亮的材质和稀土的结合,在德化传统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服饰仿真的装饰。制作者选择适合这种制作手法的题材,来表现材质所体现出来的表面肌理效果。而服饰的不同色泽则源于稀土的掺配、服饰的里外层次和色泽,在与人物主体白瓷的相互衬托下,相辉争艳,服饰表面所产生的细微纹路恰当地体现各种质地的服饰材料,人物动态产生的衣服纹路合理传神,最终效果惟妙惟肖,观者很难分辨其是陶瓷还是服饰布料。再加上制作者选择的题材都是为了体现“纤维烧成法”的制作手法,所以制作出来的作品有更强的视觉效果,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观。

工艺复杂又非常流利的传统工艺瓷、相得益彰的“纹片瓷”、逼真的“特艺薄胎瓷",把德化独有的材质和创作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这些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表面误差现象,因其特有的效果形成了另一种表现方式,对其继续研究的结果创造了一种新的制作手法:“松柏瓷”。这也是由于德化瓷塑材质洁白细腻温润,造就瓷土的可塑性较差,在印制的过程中,因人为压力和模具之间产生的不均匀,容易在瓷塑表面产生细小的纹路。传统的印装制作在这步之后的湿胚上都要进行填补修整,使之表面整洁光滑,而且填补的时候还要求填补者十分的认真和细致,否则容易在烧制时出现气泡或者瓷塑开裂。但“松柏瓷”正是利用这种天然的误差纹路,利用瓷土各部分干湿不同的原理,有意将纹路转为装饰性的制造手法,从而在一件造型完整的作品表面产生一层细小的纹路沟,之后再根据作品的造型外观及其题材所体现的意境选择合适的颜色稀土,填入细小的纹路沟,之后,用清水擦洗表面。擦洗的过程中,流入凹区细小纹路的颜色稀土无法擦去,在烧制成功后,却创造出一种天然的装饰效果。这种效果新奇自然,犹如松柏树树皮生长的纹路一样,故取名“松柏瓷”。采用此种手法制作的作品,由自然纹路、颜色稀土和部分区域表面瓷质洁白的这三种手法共同作用、互相搭配,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它虽然没有传统瓷雕的衣纹,却以单纯的瓷塑美和呈现天然纹路的制作手法,达到了作品的材料自然性和理想性的统一、整体与细节刻画的完美结合。

德化现阶段的陶瓷制作技术,是处于“继承了传统的工艺制作手法,同时又不拒绝接受外来营养”的状态,吸收了西方雕刻雕塑的造型处理方法,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陶艺的手工技艺。随着陶瓷制作技术的多样化及大量现代新材料的进入,利用各种新材料制作特色瓷塑的现代陶瓷制作手法也出现在德化窑。它们大多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结晶,结合了陶艺本身的创意之美和传统德化窑的制作手法,在此之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也获得的一定的经验。新材料的开发和进入为德化窑的陶瓷创作开拓了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红瓷、开片结晶等多种材料运用的窑变系列产品相继得到开发,并投入了生产。无论在工艺技术或艺术创作设计方面,德化窑都得到了提高和拓展,不仅生产出大量优质的出口工艺瓷和日用瓷,同时也有许多优秀的艺术陶瓷作品诞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窑的陶瓷生产得到巨大发展,整个陶瓷艺术创作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和赞誉。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德化窑都会以继往开来之势,为创造新的辉煌而努力奋进。

运作模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现在德化陶瓷产品已销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德化瓷不仅外销做得好,内销也走出了一条具有德化待色的道路。按照“巩固东南亚,拓展欧美日,挺进国内外大都市”的思路,鼓励企业扩大出口。一方面会展经济继续发展。县政府每年拨出专项经费,为企业承担运输费、展位费、宣传广告费等参展办展费用,组织企业到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西安、济南、南宁、哈尔滨、成都、香港、金门、台湾等大中城市或地区举办德化名瓷展览(销、售)会,组织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商交会、津洽会等知名展览(销)会100多场次,在广交会期间专门设立了德化陶瓷工艺馆。组织企业到美国纽约、英国伯明翰、法国法兰克福、意大利米兰、日本大坂等地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另一方面营销网络不断健全。新建了陶瓷街、陶瓷展销城、陶瓷博物馆等窗口,加快国际陶瓷艺术城建设步伐。目前有近千家陶瓷企业加入国际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有5家企业到美国、德国等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拥有自营进出口企业160多家,成为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引导企业走出去,把好的经销商请进来。每年在国内10个不同大中城市设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营销中心等经销网点,现已建立陶瓷经销网点2万多个。

通过代代德化人的的努力,德化陶瓷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虽全球经济有所回暖,但全球消费水平还未完全恢复,作为外向型明显的德化陶瓷受到较大的影响,陶瓷出口还相当的不稳定。汇率的变化、人民币升值等等因素都对德化陶瓷的出口产生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迟缓。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未能抢占高端环节,利润空间小,而且企业管理方式普遍粗放,技术设备仍较落后,用于转型升级的资金有限。产业集群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企业间缺乏有效的联合,分工协作不紧密,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削弱了产业竞争优势。

今后,德化县将围绕打造“中国瓷谷”为发展目标,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品牌经营”为驱动,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陶瓷、高档日用瓷、酒店用瓷和饰品陶瓷、功能陶瓷等,重点培育陶瓷会展经济、小总部经济,打响“中国瓷都·德化”品牌,着力打造世界瓷艺城。

现代龙泉青瓷艺人的思考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这是中国考古界先驱、有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之父”美誉的陈万里先生,对龙泉青瓷的高度评价。2009年9月30日,这是一个龙泉人必须记住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第一而且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位于浙西南部,有着丰富的制瓷资源。三国两晋时期,龙泉的制瓷业继越窑、婺州窑、瓯窑之后,迅速地发展起来。南宋是龙泉青瓷发展鼎盛时期,至清初走向衰落。建国以后,在恢复中国名窑的号召下,由省政府组织国内专家,对龙泉窑青瓷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开发,使龙泉青瓷工艺得以完整地恢复,濒临失传的青瓷制作工艺再次得到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龙泉的先民在这块蕴含千年文化的土地上,借助大自然的生命色——青绿色,制作出被世人称之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罄的青瓷艺术品。其高贵的品质,象征晶莹清澈、温润敦厚的高尚人品,从而陶冶人们的心境。其造型端巧精简,釉色晶莹剔透,充溢自然生机,达到了“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高层次高品位审美境界,实现了国人的审美理想。

从龙泉青瓷诞生之日起,有多少文人墨客,用尽华丽的辞藻来赞美龙泉青瓷。“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她“夺得千峰翠”,色本自然,有天地之大美;她“温润纯朴色形备”,不必有所附丽;“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她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情景交融。

50多年来,龙泉青瓷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不断发扬光大,科技研究、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全面进步,呈现了又一个高峰期。如今,这朵世界陶瓷艺林中的奇葩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正如龙泉市委书记赵建林先生所说的,“中兴龙泉青瓷,我们责无旁贷”。作为现代龙泉青瓷的艺人,应该以“申遗”的成功为契机,本着以史为根,以德为先,以艺为魂,以质为重的理念,在继承中求创新,创新中求发展,努力打造“龙泉青瓷”这张金名片,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创作出更多绿色生态、符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原创艺术品,使得龙泉青瓷这一千年文化品牌,在我们这一代艺人手中,再度走向辉煌。

一、继承传统,以史为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就是现代的。龙泉窑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品种最多的一个窑系。龙泉窑在各个时期烧制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现代龙泉青瓷艺人,要善于去继承传统,用传统的养分来滋润自己。纵观龙泉青瓷的发展轨迹,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三国两晋至五代及北宋初为开创期;北宋初期至南宋中期为发展期;南宋中晚期至明中期为鼎盛期;明晚期至清为衰落期。龙泉青瓷从初创到成熟,从鼎盛到衰落都是沿着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变化,各个时期的青瓷,有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这些各个时期优秀的青瓷作品中,去继承创新,使我们这些现代青瓷艺人的创作有根源,更具有原创性。

现代的龙泉青瓷艺人,要忠实地继承传统龙泉青瓷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青瓷作品的造型、装饰、原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尽量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努力尝试新的突破。时下好多的青瓷艺人,摒弃了传统,觉得去继承传统就是简单的仿古,离开传统去谈创新,作品的意义显得空洞、苍茫无力。其实我们现代陶瓷创作的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为此,真正的现代青瓷艺人,必须以史为根,在植根传统的继承上,亲身去实践,找出适合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

二、德艺双馨,以德为先

立身先立德。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艺,即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艺术技能。现在很多的青瓷艺人,不思进取,急于求成;技艺不高却心气甚高,耻于向同行请教;不读书,不研究,不创新,而是一味的抄袭别人,甚至于只会“签名”。这些状况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青瓷行业的整体声誉。孔子教导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代的先贤已经用他们的经历和对历史的总结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有用,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技能,而在于他的道德修养。

近期中央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选用干部要以德为先。我们的青瓷行业何尝不是如此,一个现代青瓷艺人,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虚心请教,静下心来从事青瓷的创作,切不可心气浮躁。从艺之人,一定要德艺双馨,以德为先。

三、志坚行苦,以艺为魂

艺术家的人生道路是坎坷曲折的,每个艺术家的成名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艺术是属于社会的,陶艺的创作主体,也就是陶艺家的问题。作为现代青瓷艺人应该更敬业,沉下心来,心平气和地探讨青瓷制作工艺的一些规律。熟翻材料,熟悉工艺,拓展材料的表现,拓展工艺的技巧,去掉浮躁,扎实地做,调整创作心态,把艺术的探索纳入个人生活的过程。

作为现代青瓷艺人,要进行“匠”转化为“艺”,把创作艺术精品放在第一位上。青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龙泉青瓷的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为此,我们要勤奋刻苦,大胆创新,开发具有现代意识的青瓷艺术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使得我们的千年传统文化散发出书画时代的气息,并利于世界的前列。

四、品牌文化,以质为重

龙泉青瓷的品牌文化,随着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所显现的价值越来越大。但是一直以来,我们有许多青瓷艺人,却忽视了对品牌文化的维护和爱戴,意义低劣的产品充斥青瓷市场,误导消费者和青瓷爱好者,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现代青瓷艺人的职责。我认为青瓷作品的创作应该注重品质,向高品质发展。对青瓷艺术品的创作,应该符合其基本的规范,并达成一种共识,尤其应该介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文脉的挖掘。在继承传统龙泉青瓷的基础上,把制瓷技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现代青瓷艺人的情感和思想。

时代发生了变化,生活空间在扩展,青瓷艺术表现领域在拓宽,对制作技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独特的一个现代青瓷艺人在艺术语言和风格的创立,应该具有现实性和当代意义,陶艺家作品风格也应产生转变。陶艺家因学识、气质、对形式的敏感、综合修养的不同,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会产生变化,但是,“以质为重”是青瓷创作永恒的主题。我们所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要坚守质量的主题,而绝不能惟利是图,以次充好,让低俗粗劣的青瓷产品,流入市场,那样,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们的整个青瓷行业。

作为现代青瓷艺人,我们要努力建立起精品意识,并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浮躁,把握好创作心态。同时,加强对外界的交流,虚心请教,不抄袭,扎扎实实搞创作。现代龙泉青瓷艺术,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青瓷艺人应该深刻认识和掌握龙泉青瓷的特性,培养现代青瓷的意识,把龙泉青瓷文化推向前进。因此,作为现代青瓷艺人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同时,青瓷艺术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龙泉青瓷发展的每一步都浸润着龙泉制瓷人的心血和智慧,龙泉青瓷的每一项成就都与龙泉制瓷人不断探索,勇于探索是分不开的。“不断创新,吸收提高,推陈出新,开放自信”是龙泉青瓷永葆青春的法宝。对于一切外来的优秀工艺技术,凭着开放的姿态为我所用,吸收提高;对于一切优秀的传统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对于一切高新技术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嫁接融化。龙泉青瓷的后继者明白,要让传承一千多年的龙泉青瓷技术继续发扬光大,发展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这也是龙泉青瓷带给我国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思考


一、钧瓷文化产业的含义钧瓷文化产业的含义:为社会、公众提供钧瓷产品、钧瓷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根据这个含义,钧瓷文化产业的涵盖范围包括:提供钧瓷或钧瓷文化产品的活动;炻瓷、日用高白瓷、建筑卫生瓷、园林古建筑瓷、高低压电瓷、耐火材料、陶瓷原料、釉料、工具和机械装备的生产与销售;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与交流、产品设计与开发、会展及旅游。钧瓷不仅仅是一个工艺美术品种,同是也是禹州的一张名片,是祖先为禹州留下的一个品牌,是禹州对外的一个形象概念。我们要理直气壮的叫响钧瓷文化的品牌;把钧瓷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钧瓷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今日仍继续烧制。在钧瓷的发展过程中,有鼎盛时期,也有衰退时期,也曾停烧过。但每一次的复苏和兴盛,都离不开钧瓷艺人的执著和追求。钧瓷艺人用求变的心理创造了“窑变”工艺,改变了以往单一色釉瓷的局面,便形成了钧瓷釉色高温窑变的特点,才使钧瓷有了独立的历史地位。正是这种“窑变”,形成了历代钧瓷艺人创新求变的艺术风格。为了振兴钧瓷产业、繁荣钧瓷文化,当代的钧瓷艺人在传承历史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更是在创新求变。烧成工艺在变,施釉工艺在变,造型随着时代的脉搏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变化,正是由于变,千变万化才使我们的钧瓷有了五光十色。钧瓷艺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创新求变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钧瓷文化的内核,体现出禹州人的一种精神风貌。把钧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充分挖掘,形成钧瓷文化产业,它将成为禹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二、发展钧瓷文化产业的文化背景(一)什么是工艺美术人类文明不断跨越历史长河,工艺美术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也不断反映着人类发展史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生产、科学文化、美学思想的状况,更真实地反映着人类生活方式及审美意识的演变过程。工艺美术是一个复合词汇,既包括了工艺,所谓百工百艺,也涵盖了美术,所谓造型艺术的概念。“工艺美术”虽然包括了“工艺”和“美术”两个部分,但它却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工艺美术应具备对一定物质材料作艺术加工的因素。其显著特点表现为工艺与美术两者相互制约下的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工作部门和学科。工艺美术非常明显地兼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造型艺术之一,是美化大众生活的重要艺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时一刻也不能没有工艺美术。举例来说,一个人的一日生活,从早上唤醒自己的闹钟、身边的卧具、直至起床后使用的洗漱用具和餐具、穿戴的服饰以及携带的各种盛物的包,甚至包括交通工具……几乎都属于工艺美术,或与工艺美术设计有关。从工艺美术包括的品种来看,它有着比其它造型艺术都更为突出的广博性。工艺美术堪称夕阳产品、朝阳产业。夕阳产品承载着历史文化,产品越古老价值越高。朝阳产业预示着今后的发展前景,陈设工艺美术的消费主体是富裕阶层,“千元点”后的富裕阶层人数增多,恩格尔系数变小,对工艺美术的消费量必然增加。工艺美术能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各地必然重视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振兴。李铁映副委员长在北戴河会议上讲:在座的大师,你们是艺术家,你们的作品是艺术品,你们所从事的行业是新型的朝阳行业,你们所从事的产业是有着光明前途的产业,我愿意把它称作是古老的文化、新型的产业,来定位我们今天的工艺美术事业。(二)工艺美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个部分。 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为“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为“外围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为“相关层”。工艺美术制造业和销售属于“相关层”全国这三部分2005年的工业增加值比例是25∶23∶52。我省郑州市三部分的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3.0∶17.4∶59.6。发展文化产业离开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所在的相关层,将失去半壁江山。(三)工艺美术的分类一种分法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将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陈设工艺美术和赏用结合的工艺美术。另一种分法是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将工艺美术,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两大类。

、传统工艺美术的分类又有两种分法一是计划经济时期把传统工艺美术划分为二十五大类。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各类首饰、漆器工艺品、人造花类、画类工艺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抽纱刺绣机绣工艺品、工艺鞋帽时装、手工染织及机织工艺品、地毯挂毯、剧装道具、烟花炮竹、工艺伞扇、工艺装饰灯具、民间工艺品、旅游工艺品、其它工艺美术品、工艺美术品用非金属矿、其它工艺美术品原料、美术陶瓷工艺品、玩具、乐器、工艺镜、包装装璜。二是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把传统工艺美术分为十一大类。按十一大类的分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分工艺雕塑、刺绣和染织、织毯、抽纱花边和编结、艺术陶瓷、工艺玻璃、工艺编织、漆器、工艺家具、金属工艺和首饰、其他工艺美术。2、现代艺术设计分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数码艺术、工业设计、服饰设计共五大类。(1)视觉传达:含广告设计、装饰设计、包装设计、商标设计、书籍装帧等。(2)环境艺术:含室内外装饰设计、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展览展示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等。(3)数码艺术:含网络艺术设计、动漫画设计、影视传媒设计、商业摄影等。(4)工业设计:系指产品设计中的日用产品、家电产品、家具、灯具、交通工具等外观设计。(5)服饰设计:含鞋帽设计、染织设计、妆花设计、首饰设计等。(四)陶瓷

陶瓷可以说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统称。

中国工艺美术史告诉我们,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工艺,从奴隶社会就开始了陶瓷工艺的历史,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最重要的工艺品种之一。

通过对什么是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工艺美术的分类和陶瓷的简要介绍,可以帮助我们充分理解钧瓷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三、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禹州市神垕镇被授予“中国钧瓷之都”。

禹州市是中国钧瓷产品的发源地及重点产区,为了提高我省钧瓷的社会知名度,2003年原省经贸委、省轻工行业办、联合下文开展申报工艺美术特色区域的活动。根据禹州市神垕镇政府的申请,经专家评审,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神垕镇为“中国钧瓷之都”。通过“中国钧瓷之都”称号的授予,使禹州对外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二)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标准制度建设。

现在钧瓷行业已出台了《钧瓷生产标准》、《中国钧瓷名窑评比暂行规定》、《陶瓷装饰工国家职业标准》、《陶瓷装饰工培训教材》、《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方案》。

(三)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钧瓷)队伍的现状。

现在从事钧瓷造型设计、制作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共有49名,1989年由河南省轻工厅认定的有1名,2001年由河南省轻工行业办认定的有2名,2002年至今由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认定的有46名。大师的平均年龄45岁。

(四)每年一届的中国钧瓷文化活动加大了钧瓷的宣传力度,是钧瓷文化产业对外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1、2004年举办“首届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

搞好钧瓷产品的创新,提高我省的钧瓷产品整体水平,对钧瓷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11月18日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中国钧瓷”评定委员会和禹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首届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展示了我省钧瓷行业的精品,给钧瓷行业的同行提供观摩研究的机会,推动了钧瓷行业朝着重质量、重继承、重创新的道路健康发展。这届展评会共有60家企业和个人参加,参评作品850件,评出珍品90件。

2、2005年举办“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活动。

在成功举办了2004年“首届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后,为了加大禹州对外的宣传力度,拉动经济的发展,2005年,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中国钧瓷”评定委员会和禹州市人民政府又共同举办“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活动,禹州市人民政府并将此活动写入了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的活动保留了“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增加了11月18日的“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活动开幕式”,参观了“钧官窑遗址”和“中国钧瓷(柴窑、煤窑、气窑)烧成工艺展示”,开展了“河南省陶瓷手工成型工技能大赛”、“2005年中国钧瓷名窑评选活动”、“‘我爱禹州,我爱钧瓷’冠名征文比赛活动”等活动。

通过宣传周七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禹州钧瓷的发展。

3、2006年举办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

2006年中国钧瓷文化节的活动主要有五项。一个开幕式活动,一个三省联合的活动,一个省级的大赛,一个市级的大赛及钧瓷产业发展研讨会。

第三届文化节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为了打造“钧瓷文化”的品牌,在前两届活动的基础上,将本届活动定为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表明这项活动每年都要开展一次。

(2)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邀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国家级协会)做为主办单位,是为了将文化节活动办大做准备。

(3)邀请浙江、河北、河南三省的行业协会将“中国五大名窑陶瓷作品展”活动放在禹州召开,一是可以与同行切磋技艺,二是可以扩大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的影响。尝试一下办文化节的不同模式。

(4)“河南省工艺品、旅游品设计大赛暨钧瓷创新作品展评会”主要评创新作品,目的是加大钧瓷创新的力度,给我们的大师和院校的老师增加一起探讨钧瓷发展的机会。

(5)“许昌市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手拉坯、造型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保证钧瓷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禹州的钧瓷文化产业,有一个叫的响的名字“中国钧瓷之都”,有一套标准制度,有一批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队伍,有一个对外宣传活动的平台——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这所有的一切,给我们下一步发展钧瓷文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钧瓷文化产业

(一)发展钧瓷文化产业时机已经成熟。

1、中国的“工艺美术品消费时代”已经到来,由此会带来行业的振兴,发展趋势将出现国内的规模消费拉动国际市场的繁荣。这个判断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必然带动工艺美术品的消费提升,目前的各种机遇正在带动市场大规模扩展。二是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内涵的工艺美术品的需求正在持续上升,国际收藏投资热点必然会转向以世界一流工艺水准制作的中国工艺美术品。三是发展工艺美术产业,我国有排他性的优势条件,既可以提高我国的绿色GDP规模,又可以低成本大批安置人员。

2、省八届党代会提出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跨越。加快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实现两个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河南省振兴工艺美术产业实施纲要(2006—2010)》是我省建国以来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振兴工艺美术产业的纲要。《振兴纲要》的出台是在中央促进“中部崛起”和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下颁布的。《振兴纲要》的颁布标志我省的工艺美术产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振兴纲要》明确了发展钧瓷文化产业的目标和任务。

(二)加快发展钧瓷文化产业,要解放思想,转变老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法。

我认为可以把钧瓷文化产业做为一个虚拟企业来进行管理。这是讲的“虚拟企业”和“管理”,是一种思维方式。如何把钧瓷文化产业当做“虚拟企业”来抓,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建立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统领协调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个机构可以申请钧瓷的证明商标,把生产钧瓷、销售钧瓷的厂家、商家以及钧瓷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管起来。

2.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发展的机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按服务主体和服务性质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1)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供的职能服务;政府各部门转变职能推出的公共服务项目;各级财政资金扶持、支持的服务项目。(2)公益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机构受其主管部门委托提供的非营利性服务;行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向政府反映中小企业的需求和建议,按政府要求和企业需要开展的行业自律和依法维权服务。(3)商业性服务。社会各类中介机构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按市场规律从事的商业化服务。

3.要针对钧瓷文化产业研究出台政策。比如说,关于产业人才的培养,政府可以出资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培训班,人才培养后可以到企业去工作。大师的带徒补贴等。

4.政府加大对钧瓷的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参加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展会,以及在主流媒体上宣传。

(三)政府和行业一起打造“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的品牌。

今年的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我们还要研究明年的活动如何开展,文化节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运作的模式等,要打造钧瓷文化的品牌,形成钧瓷文化产业,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大师的共同努力。

(四)开展好各类活动,促进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

1、竞赛活动。例如:工艺品、旅游品设计大赛、手拉坯技能大赛。

2、评比活动。例如: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河南省杰出手工艺品奖章、中国五大名窑陶瓷作品展、中国钧瓷名窑评选活动。

3、宣传活动。河南工艺美术馆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对外展示和交流的平台。2006年搞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钧瓷名家助残义卖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了大师的社会知名度。河南工艺美术馆集中展示了河南的工艺美术品,各级领导看过后,都为我们河南有这么好的技艺精湛的工艺品而赞叹。

(五)抓好工艺美术大师队伍的建设。

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认定机制。

(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从事工艺美术工作艺人的最高荣誉称号。评审工作始于1979年,此后,1988年、1993年和1997年由原轻工业部(总会)和国家科委共同主持评审了三届。据统计,四届共评出204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有两名,一名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已去世的刘富安大师。

1997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17号),规定对符合条件并长期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国务院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可以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从1997年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至今已有9年。其间,2000年7月原国家轻工局拟组织评审,后因机构改革而中断。2001年以后,原国家经贸委为组织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和协调工作。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据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会同国家民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资委成立了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审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评审的组织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艺美术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地方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申报组织和推荐工作。

我们省成立了以省政府王春生副秘书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有省中小企业服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人事厅、省民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中小企业服务局,负责和国家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办公室对接。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产业〔2005〕2627号文中,关于大师的申报评审条件第2条规定,获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主管部门评定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满1年,才有资格申报。

(2)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是从1989年开始的。1989年10月原河南省轻工业厅、原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主持,首次评审了我省的工艺美术大师。2001年7月由原省轻工行业办主持第二次评审了我省的工艺美术大师。

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2004年12月23日,成立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依据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关于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评定工作的批复(豫中小企〔2005〕44号),开始了我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工作。

我省现共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52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都是由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认定的。我们的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荣誉称号,认识到身上的社会责任,要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钧瓷行业有了国家级大师,这不仅是大师个人的荣誉,而是整个钧瓷行业的。说明我们的钧瓷水平达到了国家级的水平,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政府认定一个大师,就是在这个行业树起了一面旗帜,它必然会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2、要实现匠人向艺术家的转变。

我们在看一副字,知道这副字是谁写的,书法家,某某某,看一副画,这副画,画家,某某某,但是看到一件艺术品,一件工艺美术品,不知道此作品是谁做的,名不见经传,不登大雅之堂。我和大师接触的较多,他们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往往表现的不自信。我们不要再走自己设计,然后自己制作,底款上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的事,要向宜兴的紫砂壶学习,自己做的壶,就刻上自己的名字。

这种转变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设计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别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我们准备办一些讲座,请我们的大师去讲课。还准备搞一系列的活动,使我们的大师有一个从匠人向艺术家转变的质的飞跃。

3、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河南工艺美术馆要积极为大师服务,成为大师的经纪人。

《河南省振兴工艺美术产业实施纲要》提出:“重点发展工艺品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实施工艺美术品经纪人制度,利用1至3年时间,在全省建立一支规模较大、作用明显、业务素质较高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工艺美术品经纪人队伍。”

[匈牙利] 阿诺德·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中说的明白:“没有中介者,纯粹独立的艺术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中介范围很广,可以说“每一个在作品和接受者之间建立联系的人(或体制)都在完成某种中介功能”。没有他们,艺术欣赏者就不可能接触到艺术品,更不可能真正懂得和欣赏艺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艺术消费者,往往首先是艺术购买者。

许多事实证明,一些艺术新秀的脱颖而出,一举成名,甚至于颇有艺术功底却不为人知的艺术家终于得到了自己应当得到的知名度,往往是不同程度地借助于商业中介的力量实现的。例如某中介机构、特别是著名的中介机构的刻意推荐,和艺术批评家有组织有目的介绍宣传,使一些原先名不见经传但有艺术功底的人物广为人知,从而使他的作品能够交换到较高的物质报酬。

在今天的形势下,指望单单依靠艺术上的投入和实践,艺术的美学的不断探索,便想跻身知名艺术家行列,实际上已经非常困难。

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没有商业中介及文化中介的帮助,想较快地成功实际上已经不可能。

对于已经名声远播的艺术家来说,想要完全割断与艺术商业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想要不借助商业中介而直接将自己的高层次的精神产品交换成相应的物质利益,实际上也已经不可能。

我们的工艺美术大师,钧瓷做的好,但效益不好,他能算是成功的吗?我们的这个行业要做大,运作思路要改变。我们的大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需要实行经纪人制度。

关于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上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有不对的地方希望批评指正。

斗彩瓷有何特点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陶瓷史上最为盛名的斗彩是明代成化斗彩,其中斗彩鸡缸杯更是精美绝伦,这与成化瓷器修胎极精致细薄和施釉极晶莹润白有关。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艺术价值极高的斗彩瓷器制作。斗彩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的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华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根据目前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斗彩瓷器最早出现在明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活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传承的思考


景德镇生产的陶瓷,历史上价比黄金,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本文就景德镇优秀的陶瓷历史文化的现状到传承进行分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文化传承的现状

悠久的文化和历史需要传承和发扬,并造福社会和百姓。景德镇人在传承景德镇优秀陶瓷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将新鲜的现代元素融入到景德镇陶瓷文化中,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如今的景德镇陶瓷绘画作为陶瓷的一部分已经存在于艺术品之列了,这就是一种优秀的现代传承。

二、关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1.文化传承和发扬要善于挖掘和包装

传统的景德镇陶瓷文化给景德镇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了景德镇人民得天独厚的物质回报。但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不是光吃老本就够了的,这样只会坐吃山空,必须要与时俱进。要传承,要发扬就必须到现实中找到文化发展的时代烙印,让现代文化和传统历史有机结合起来。为了更好的弘扬陶瓷文化,让现代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区域的人能够享受到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成果,我们就必须对景德镇陶瓷历史加以挖掘并结合现代时代元素进行丰富和包装,让陶瓷文化得以更好的延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遗址保护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

做好三闾庙明清古街的修复。目前三闾庙明清古街存在一些问题:①大部分的古建筑已经被居民翻新,除了前面是保存了古遗迹之外,房屋的后部分基本全部都是新的小洋楼,破坏了原有的明清古建筑的形态。②道路失修。三闾庙明清古街本来是体现当年“器成天下走”的繁荣盛况,但是现在却因为道路失修其可进入性相当低,古码头到瓷都大桥的道路汽车无法进入,而且路窄小不堪,且常年受雨水冲击,导致塌方现象,让古迹更显凋零。③欠缺整体规划。现在看到的三闾庙明清古街只是一些散落的明清古建筑单独的存在,没有很好的整体规划,游客走进这里无法感受当年的瓷都风貌。④环境污染较大。当地的居民缺乏保护意识,垃圾堆紧挨古码头和长江河岸,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三闾庙古街

在三闾庙明清古街的遗址保护上,我们可以做到以下方法:

①加强保护管理。三闾庙明清古街中的居民房屋和村落的所有建筑维持现状,不准扩建和改建,为今后三闾庙明清古街的整体保护和展示创造条件。

②修建道路,增强三闾庙明清古街的可进入性。修宽修固从瓷都大桥道古码头的道路,使游客更好的进入古遗址。

(2)发展规划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相结合

御窑厂遗址是古代的景德镇陶瓷人留给现代景德镇人最好的财富,所以我们必须以保护御窑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做好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承。

首先,新老城区可以分开建设。合理利用老城区现有的土地资源,在保护原御窑厂旧址的基础上,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家园式陶瓷园区。使御窑厂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打造成一片文化传承片区。使游客一到老城区就能欣赏到以御窑厂为龙头的整片陶瓷文化。其次,在新城区建设新型的陶瓷研发中心,研发新型产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两所高等院校开设陶瓷艺术、陶瓷文化课程。这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才缺失问题下最有效的措施。再次,建设御窑厂陶瓷产品展示和文化交流中心。例如:可以做好御窑陶瓷文化节及陶瓷民俗文化讨论会的形式扩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此外,做好整个园区的旅游推动工作,使园区的作用不光是生产陶瓷,还可以让游客看到陶瓷生产的过程,这也是陶瓷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瓷”文化打造和传承

在景德镇做好“瓷”文化的打造和传承,这一产业链对于景德镇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陶瓷产业作为景德镇的支出产业,在注重陶瓷工艺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挖掘陶瓷文化特色,在全市打造出千年古镇的“瓷”文化。

景德镇昌南湖公园

比如昌南大道的陶瓷文化墙、昌南湖的青花瓷塔都非常有景德镇的地域特色。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没有来过景德镇的人对于这个千年瓷都都是充满想象的,认为景德镇应该遍地是碎瓷片、随处是制瓷老艺人、到处是瓷文化。所以,我们可以统一景德镇的瓷灯柱、瓷垃圾桶的风格,使这些基础设施风格更统一。所有的公厕可以仿造古窑风景区的厕所,以窑砖或仿窑砖来建,符合千年古镇的文化特点。新建的商品房和楼宇特别是酒店更是要风格统一,可以以仿古瓷片镶嵌在房屋的外墙上,打造统一的“瓷文化”风格。路与路之间的名牌和雕塑都可以和瓷相关,使外地人一走进景德镇,就会深深的陷入这种千年古镇的瓷文化中不可自拔。

②关于瓷文化的传承其实是景德镇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景德镇的手工制瓷工艺已经越来越少了,在年轻的群体当中,懂瓷的就非常少了。所以,现在弘扬陶瓷文化必须从教育抓起。建议在中小学课堂中加入景德镇陶瓷历史、景德镇陶瓷文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课程,使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弘扬。

2.发掘民间陶瓷作坊文化

瓷器是中国的标志,而陶瓷作坊堪称是景德镇的标志和象征。景德镇的制瓷业就是由一座座作坊组成的。与其说它们是一种物质生产的流程,倒不如说是精神生产的反映。

景德镇陶瓷作坊集中的是一种制瓷工艺。而陶瓷业的兴衰对以瓷为业得景德镇是直接的。至解放前夕,景德镇只剩下103个处于停产的瓷窑,昔日的官窑,官搭民烧的情景无处寻觅,陶瓷业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建国后经营好的陶瓷作坊给景德镇带来经济机遇,并能生产出大量举世闻名的精美瓷器,这是景德镇陶瓷作坊的重要作用。

德化陶瓷中的龙纹


福建德化窑陶瓷中,龙被大量地融进陶瓷这土与火的艺术之中。德化的雕塑工艺品以釉质和形态取胜,龙的形象常常运用于雕塑中,例如立龙观音、游戏观音、伏龙罗汉等,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除雕塑工艺品外,德化陶瓷主要为各种日用生活器皿,这些器物的装饰通常刻、划、印并重,因器而异。龙的形象亦时常运用于器物的装饰或造型当中,诸如龙凤、云龙、龙鹤、双龙戏水等纹饰及龙凤花瓶、龙瓶、蟠龙烛台、双龙灯具、龙嘴壶、龙虎爵形杯等造型器物。装饰艺术大多粗犷而自然,草率而富有情趣;造型同样别致精巧,意趣盎然,形神兼备。

清雍正德化瑞兴款过墙龙盘

装饰是德化窑彩绘工艺技术成就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龙在德化窑釉下青花、五彩、粉彩等装饰中也是数不胜数。五爪龙是统治者的专利,德化民窑彩绘中的龙只是四爪或三爪的,不能超越五爪的等级制度,但画风的粗犷,呼风唤雨,飞翔腾跃,比官窑的瓷器更显得生气蓬勃。

康雍时代的龙形体大,气势磅礴,用顿捺皴点笔法渲染龙游浮云,翻腾转侧,一身三现,身上披布鱼鳞状的甲片,雄浑而矫健。乾隆时代摹古之风盛行,仿前朝景德镇成化、弘治情调。出现特殊的双龙纹,刻划细长的腰身,后半尾部是花叶状或凤尾形,轻盈绮丽,俗称香龙。这时期的莲塘游龙也灵活敏捷,一龙或双龙游戏于池塘中,曲折的水波丝丝缕缕,繁密布置,有的则以青地白花的形式构图,显示出池水中的游龙动态。

雍正至道光时期德化窑流行火珠云龙,往往从器里延伸到器外,被称为过墙龙;烈焰升腾,珠光放射,龙身蜿蜒,或奔走或飞腾,有时在底部划出起伏的海浪,使整个画面呈现出跳跃式的动感……凡此种种现象,无不说明龙被广泛地运用于德化窑陶瓷的造型或装饰上。

瓷都考“古”


我玩收藏有个心得:要提高鉴别能力,除了多读多看多问多过手以外,最好能到藏品的源头了解一下。比如要明辨端砚和歙砚,去过肇庆和歙县的几个砚坑,回来便一目了然;目睹了某书画家的运笔过程,以后判别该书画家的作品就更心中有数。玩了几十年旧瓷,近来碰到不少这些宝贝的“孪生兄弟”,真摸不着头脑,不得不到它们的出生地看看了。

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刚刚降下帷幕,但城里城外仍是瓷器的天下。横街窄巷下山村跑了几天,对时下的仿古做旧有了见识。抛开市区内的金昌利、陶瓷一条街以及樊家井那千百家前铺后坊当众做旧的大路货不说,就乡下几家作坊所见,其技艺之精,实在值得写几句与收藏同好交流。

在市郊李家坳,一幢幢新建的洋房,单家独户的民居,园庭整洁花木扶疏,叫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些楼房的后面都是惟妙惟肖的高仿瓷的产地。朋友带着走进一户大院,转过前庭,我眼前一亮,但见窑变亮丽的钧红、雍容沉着的祭红、爽朗畅快的郎红、变化神奇的豇豆红,还有典雅的天青、滴翠的吉绿……色彩缤纷、器型各异,密麻麻摆满在院地上。随手抄起一只祭红高足碗,圈足内赫然青花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别”款字、釉色、造型,无一不与印刷图录酷似,连那底足上釉胎之间的火石红也活灵灵地泛了出来。要不是釉面“贼光”刺眼,底足芒刺锋利,真不敢相信是眼前这位中年老板烧出来的东西。

中年人挺厚道,虽知我们不是大买家,也一一向我们介绍了经营之道和生产流程。他是仿古而不做旧的,一只祭红高足碗才卖30元,若加上像样的底款,就要卖60元,因为写款的师傅要以字论价。至于高手写的,更要20元一字。由于使用石油气作燃料,窑温和还原焰都好控制,所以如今的高温单色釉成品率极高。客人可来样订造,定多少烧多少,几乎没有次品和存货。问及做旧,他淡淡一笑:“这活儿挺简单,拿垫饼窑碴一磨,芒刺便没了,用药一泡,火气都消啦,我何必去做!”如此容易乱真,怪不得近年来明清高温单色釉瓷渐渐失去了玩家的宠爱。

楼房的后园很大,搭了几个工棚。那一堆堆瓷土和釉料是买现成的,根据仿造的要求配搭使用。拉坯、车胎、吹釉,全是手工操作,只是用电动机取代了脚踏手拉,那条窑也在工棚里,容积约有七八立方米。石油气一点燃,十几个钟头后就能烧出成品。

看到作坊里有几位姑娘正在瓷胎上描青花,老板说,这不是他的主要产品。见我们感兴趣,便领我们到隔壁家开眼界。

邻居是一位更年轻的老板,家里还辟了一间小小的展室。博古架上,是一个青花瓷系的世界。定睛一看,朦胧晕散的元明青花占了大多数,而我的目光被吸引到一侧:那浓淡互托翠艳非凡的月影梅花碟,好典型的康熙蓝;那用中锋一点一画细细画出来的山水大尊,不是雍正青花吗?而一只黄地青花大盘和一对斗彩花瓶,更映射出满身蛤蜊光……除了斗彩,加彩的后工序,这些名瓷全出于他的家庭作坊!

年轻老板对历代釉下彩很有研究,从苏勃泥青到珠明料到氧化钴,从含铁量高的瓷土到精细的高白泥,说的有板有眼,各时代的器型笔法和风格也娴熟在心。介绍他的产品时,还拿出40倍放大镜和旧瓷碎片让我对照仿品和瓷片的釉泡。我问他为什么仿明的多仿清的少,答曰仿明青花更容易过关,烧石油气也可以应付。至于像样的仿清代瓷,则要烧木柴,烧柴成品率低,周期长,成本太高了。我拿起一只斗彩碗,写的是乾隆底款,修坯时连圈足的“泥鳅脊”也做到了。“这就是用柴烧的。”老板说。那蛤蜊光是怎样上的呢?原来到中药铺抓几味,煮上个把小时就行。这碗实在太逼真了,要价800元,问他有没有未做旧的,老板说有,我想一新一“旧”,配成对儿让朋友们参考参考也不错,便买了这么一对,老板却只收了1300元,值!

短短几天,从街边小摊到精品大店,从幸存的国营大厂到乡下的私人作坊,我请教了普通窑工和高级工艺师,目睹了各档次的造瓷流程,获益良多。古代瓷业一直以松柴作燃料,现代用上了煤、油、电。制作也从手工拉胚发展到灌浆成型,这些变化使新旧瓷的辨别比较容易。近几年瓷都的国营大厂纷纷转制,数以万计的师傅工人下岗,制瓷业化整为零遍地开花。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又恢复了。与此同时,艺术品市场为仿古提供了出路,而石油气的使用,解决了土窑烧柴的麻烦,更接近于烧柴的特点。这些,都为景瓷仿古带来了方便。我们鉴别新旧石湾陶,还可以从胎质着眼,因为古时石湾陶用的本地陶土已基本用光,景德镇可不同,即使是如今全民皆造瓷,那瓷土和高岭土几百年后也用不完。如果100家作坊里有一两家高手,慢工出细活,再放到土窑里用柴一烧,就够藏家们打眼的。

好在烧结的时间差异大,认真对比一下,用柴烧和用石油气烧出来的瓷器质感存在着差别。而且土窑毕竟是凤毛麟角,成本又极高,如果是出自土窑的当代高仿作品,也不失其收藏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