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 导航 >

民间瓷鼻烟壶艺术 中国鼻烟壶的始祖

民间瓷鼻烟壶艺术 中国鼻烟壶的始祖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 艺术瓷砖

2020-08-05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在所有质地的鼻烟壶中,除玻璃胎外,即以瓷胎最为丰富了。和玻璃相比,除了不透明之外,瓷鼻烟壶几乎具有玻璃鼻烟壶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事实上,瓷鼻烟壶比玻璃鼻烟壶出现得更早,因为在鼻烟传入中国之初,人们便习惯用盛药的小瓶来盛装鼻烟,这些小药瓶均为瓷质。人们在改变了瓷药瓶的原有作用之后,不再称之为药瓶,而是改称为鼻烟壶(瓶),这些小药瓶便是中国鼻烟壶的始祖。

青花、青花釉里红鼻烟壶

目前所知的瓷胎鼻烟壶中以青花鼻烟壶最为丰富。陶瓷类鼻烟壶在清代产量很大,康熙年间青花鼻烟壶较多见,单色釉、珐琅彩鼻烟壶则较少见,很多不写款。雍正、乾隆年间青花鼻烟壶画工比康熙时更工整,题材使用广泛,产量大,青花发色纯正。道光年间青花鼻烟壶虽然产量超过前期,但水准却大打折扣。此时除少量官窑器外,大多产品瓷质疏松,画工也欠严谨,款识多是书写堂款或是图记款。光绪至民国年间所制青花及青花釉里红鼻烟壶,釉色偏白,画工多不精,精品如凤毛鳞角。现代新仿品,底足款识多以细笔平描,釉面光亮,画面上人物、山景、房舍等多先以细笔勾勒轮廓,再在所勾勒轮廓内加绘青花。

青花缠枝葫芦纹葫芦形鼻烟壶清中期高4·5厘米估价:RMB6000-8000成交价:RMB41800

葫芦形鼻烟壶,圆底无足,小巧精致。通体绘青花葫芦纹,藤叶缠绕全身,因葫芦多子而寓意"子孙万代"。配荷花形象牙座

青花釉里红鼻烟壶,俗称“青花加紫”鼻烟壶,现代仿古制品的主要生产地是景德镇的一些小窑。青花釉里红鼻烟壶中的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多先用细线画出轮廓,再往轮廓里添釉里红。这类新仿瓷质鼻烟壶一般釉面较亮,古玩行称之为“贼光”。另外,人们将青花鼻烟壶的制作法和釉里红鼻烟壶的制作法结合在一起,便可制成青花釉里红鼻烟壶,在某些装饰题材上,青花釉里红比单纯的青花或釉里红更能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延伸阅读

陶瓷文化:歌德2011秋拍推出鼻烟壶专场


北京歌德2011秋拍《空纳万物——鼻烟壶专场》将于2011年12月3日晚8:30在北京昆仑饭店会议中心举槌开拍。

此专场是从东京一个私人收藏家处征集,总85件。与此收藏家的谈论当中得知这批珍贵的鼻烟壶是他得祖父所收藏,并且鼻烟壶只是他祖父收藏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很小的一部分。这批烟壶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材料种类很多:瓷、玻璃、玉、玛瑙、水晶、翡翠、青金石、犀角、珊瑚、象牙、琥珀、葫芦、漆、蚌壳、果核、端石,铜胎珐琅、内画,应有尽有。大部分为清中期所制。其中几件为乾隆宫廷御制。而且每一件都可谓是同类中得上品,从这批鼻烟壶的挑选看得出此位收藏家的品味很高,在鉴赏鼻烟壶方面一定具有很高的天赋。

拍场上,以玉石、珊瑚、金、铜以及漆制、葫芦,牙角类的有机材质鼻烟壶数量很少,精品更是罕见。此次专拍不乏精品呈现:其中清乾隆御制核桃雕云龙纹鼻烟壶,此壶体轻,雕琢繁复精美。以核桃制鼻烟壶极为罕见,目前所见只有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所藏有一件。2010年香港邦瀚斯推出的“玛丽及庄智博鼻烟壶珍藏拍卖”中第一件拍品清乾隆御制胡桃核鼻烟壶成交60万港币。另一件清乾隆匏制龙纹鼻烟壶,范制模纹精细,皮色熟旧,为典型造办处器。用葫芦范制的鼻烟壶传世品数量极少,去年香港邦瀚斯春拍,清代御制匏制葫芦胎象牙口双夔寿纹鼻烟壶以16.8万港币成交。漆制鼻烟壶拍场上流通品数量极少。是次有一件精品。清乾隆剔红人物图鼻烟壶,此件烟壶属于一套乾隆朝宫廷早期漆器烟壶系列。其它种类也不乏精品。有清中期翡翠光素鼻烟壶,清雍正铜胎画珐琅包袱纹鼻烟壶,清中期端石花卉诗文鼻烟壶,清乾隆珐琅彩云龙纹鼻烟壶,清乾隆苏作白玉雕松鹿纹鼻烟壶,清乾隆苏作玛瑙俏色雕花鸟鼻烟壶,马少宣水晶内画人物百岁图鼻烟壶等。

鼻烟壶在清代从创制开始就被视为宝贵的收藏品,受皇帝重视的程度并不逊色于瓷器等其他工艺品。并且很多达官显贵都收藏鼻烟壶,将其视为珍爱。并以鼻烟壶炫其斗有,有的身佩数件,有时日易数次,甚至春夏秋冬应景而佩,按时序数字佩带,每天佩戴的品种不重样。

时至今日,几年前,鼻烟壶拍卖的市场还不大,随着近几年国外的鼻烟壶市场屡创佳绩,比如纽约曾拍的几场“李公伟夫妇珍藏鼻烟壶”,及去年5月28日香港邦瀚斯推出的“玛丽及庄智博鼻烟壶珍藏拍卖”成交100%。中国鼻烟壶的收藏与拍卖也受香港及纽约市场此种热度的影响,拍卖行情从以前价值和价格被低估的情况有很大的转变。从这两年全世界鼻烟壶拍品的成交看,国内的藏家占到了52%,可以看出鼻烟壶市场开始向中国转移。

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介绍


陶瓷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守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和定居的生活;陶瓷的发展史,是人类进化的文明史,它影响着整个人类科学、文化艺术的进程。

陶瓷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审美水准的提高;科技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技。

陶瓷的产生,首先考虑的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和装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情感的需要为出发点,另僻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陶艺发展的开初,本属民间艺术,它根植民间的土壤,来自民间,用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曾有着壮观的发展和规模,中国陶瓷曾征服了海内外的人心、民心,震憾了海内外的帝王将相。

中国皇帝在景德镇曾多次设立御窑厂,为陶瓷的发展、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越到后期,由于统治者审美水准的低下,又要附庸风雅的虚荣心态,形成了一条繁琐、堆砌、做作、空虚的宫庭艺术格式,因此就有官窑民窑之分。

字串5

民间陶艺,尽管经历着各朝的风风雨雨,它仍显示了不平凡的生命力,如今在现代审美趣味的趋使下,在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世界性潮流中,更倍受重视的顽强的发展起来。

字串7

一、民间陶艺的特征

字串8

民间陶艺就地取材、就地制作、土生土长、地方特性、地方习俗很浓的一种群众性创造。

字串7

民间陶艺有结合实用的,也有纯欣赏性的。民间陶艺从造型到装饰,既没有重大的历史题材,也没有现实中的重大内容,它往往反映着人们淳朴的、善良的、理想的、吉祥的愿望,流露着纯真的乡土感情和对人生、大自然的深刻涓涓思念;形式大方、朴素、不加修饰、不求形似、只求意到;用笔弄刀,运用自如,活泼、粗犷、洒脱、自然天成;形象处理,高度简炼、概括、夸张、稚拙之美、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要说现代抽象艺术的发源地在哪里?我看就数民间陶艺了,因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彩陶纹样就是抽象的典型。民间陶艺的选材,往往不求高品格,只求价廉物美,因材施艺,化腐朽为神奇。对于艺术创造来说,材质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加工细致,纯度很高的材质,固然有它用武之地,而粗加工,纯度较底的材质,更能体现粗犷,朴素,原始的材质本身的美,因为这种材质一经火焰烧成后,化学反映复杂表面肌里效果丰富。从而使纯真的感情,自由的艺术风格,得到更好的体现。字串5

景德镇的民间青花坯胎,就是采用含铁质较高的下脚料,使用单纯一种青料彩绘,有料有笔,层次分明,在单纯中见真情,从素雅中见含蓄。再加上使用白里泛青的石灰石釉,一次高温烧成,画面呈现青白相映,晶莹透彻,“娇翠欲滴”,互为渗透,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手艺是民间陶艺的重要特征,只有纯熟的手工技术,手感、才更具人情味,才更能随机应变的体现心灵的感受,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笔迹刀痕的艺术效果,才能更加直接的显示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德-化-陶-瓷-总-站

火焰是陶艺最具特征,最受制约的一关,所以陶艺也可说是火的艺术,任何不经火的考验,就谈不上是陶艺了。

火是可怕的,但人为的控制它,又能造福于人类,造就着千变万化,神奇莫测的釉彩。钧瓷无双,靠的便是火焰的变化和气氛的控制。制约看起来是坏事,也是好事。人们不可能超越制约的一面,但只要能在制约的范围内去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这才是陶艺的真正语汇。民间陶艺便是最能适应的体现火焰的作用了。

民间陶艺,从立意、选料、造型、制作、装饰、火焰的运用,都是有机的完整的结合,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处理得当,才能产生和谐的,自然天成之美。

字串9

二、景德镇民间陶艺的现状

字串8

a、现代工业的冲击

字串8

自从五十年代初期,将无数个体的,作坊的生产方式,改造成全民的大规模的、号称十大瓷厂(最大的五千人左右)之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工艺流程,也不遗余力随之改造,曾显赫几个世纪,为中华民族为之夺魁的几十座传统柴窑被倒焰煤窑所代替(至今仅保留二座柴窑“,随后手工淘泥,手工拉坯,修坯,手工绘制民间日用瓷,都用机械精制原料,机械压坯修坯,用花纸贴花,用橡皮印花所代替,几乎凡是用手工的工序,都进行了改造,因为手工被认为是“落后的”;同时将景德镇传统的多品种单件艺术瓷、小配套的日用瓷、釉色以白里泛青为主体的产品结构改造成以高白泥釉、大配套的日用瓷为主体的产品结构。于是产量扩大了,数量提高了,然而原料单纯了,温度一致了,装饰规范化了,质量降低了,原有的手工淘泥、拉坯、修坯,民间青花几乎都不见了;更可怕的是这种技艺被淘汰了。景德镇的优势和固有特色几乎被消亡了。字串4

B、宫廷艺术的冲击字串6

景德镇自从有了御窑厂的建立,宫廷艺术就开始产生。这些专为皇宫营造的瓷器,民间不得使用。宫廷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不惜工本,从原料的选择、加工、造型、制作之精工,画工之细微,烧炼之讲究,都是优选最佳;另一方面,画工由原来的自由选择题材内容,自成画风,到完全听从督陶官的指挥、宫廷意趣和画风所左右,于是由自由、泼辣的画风转到工整、呆板,以致到繁琐、堆砌的宫廷艺术画风;同时们误认为,宫廷主张的、喜欢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于是这种画风一直延续至今,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刻板。更令人痛心的是,如今的许多海外华人却误认为这是中国传统陶艺的代表;外贸人员也以画工的多少和画面的繁简来定价格了。

C,文人艺术的冲击字串5

民间陶艺与文人艺术,有它共同的东西,也有它不同的东西,民间陶艺讲究直观、单纯、明快、夸张、趣味;文人艺术更讲究意境、含蓄、诗画、金石相配。在装饰方法上,民间陶艺,当它装饰一个主体的器皿时,它往往考虑的是全局,是面面可观,是与器皿的高度结合;诗书画不同时装饰在一个可视画面上,图章或年号是写在器皿的底款上。这样更能使人感到它们是一个完美的立体的整体。德化陶瓷总站

文人画则不是这样,而是将一个立体的器皿当成平面来装饰,诗书画、印章,同时在一个可视画面呈现,其它的几个面也许就毫无价值。这样的画面往往呈孤立的,有强加于器皿之感。至于民间陶艺那种,自由、洗染、奔放的潇洒风格更是没有。但是文人画的社会基础雄厚,格调高雅,书卷气浓,一旦将其搬到陶瓷装饰上来,也就很快占有了重要的席位。字串7

纵观这些因素,都对民间陶艺的生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的冲击。现在我们要呼吁、要用现代观念来保护和发展手工民间陶艺,要适当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其更具现代人审美心理的现代民间陶艺。

字串7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


蓓蕾挂枝头,花开满园闹处州。对于有着1400多年建州历史的丽水而言,民间艺术宝藏,种类繁多且弥足珍贵。“艺术之乡”的桂冠,戴在丽水的头上再合适不过了。8月中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丽水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毫无争议地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地级市级别的“艺术之乡”。

翻开丽水民间艺术的珍贵画卷,丰富程度让人惊喜。其中有以“丽水三宝”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有以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松阳高腔和丽水鼓词为代表的民间戏曲和曲艺;有以处州古廊桥为代表的民间古建筑艺术;有以青田鱼灯舞、畲族稳凳等为代表的民间舞蹈和杂技;有以畲族三月三歌会等为代表的民间习俗;还有以刘基、仙都传说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和传说。

龙泉宝剑,名扬天下。“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万里横戈探虎,三杯拔剑舞龙泉”,不知不觉,龙泉早已成为宝剑的代名词。相传春秋末期,铸剑大师欧冶子遍访江南名山大川寻找铸剑佳地,最终在龙泉秦溪山下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龙泉铸剑用材讲究,良工锻炼,工艺独特。以锋刃锐利、寒光逼人、刚柔并寓、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著称。欧冶子开创的龙泉宝剑传统技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社会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有重要影响,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在我国历史上,属龙泉青瓷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龙泉青瓷起始于南朝。宋代,龙泉的哥窑为全国五大名窑之一,弟窑被誉为青瓷民窑之巨掌。“哥窑”产品釉面布满纹片,胎色灰黑,古朴而庄重。“弟窑”产品釉面无纹片,胎白或底色呈朱红,青润如玉,莹澈剔透。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为我国瓷器制作技术提供了丰富经验。

“国宝”青田石雕最早问世于魏晋时期,以青田本地所产的蜡石为原料,精细雕琢成为名贵的工艺品。如今,青田石雕早已名闻世界。其石材质地细润,脆软相宜,色彩丰富,花纹奇特,其中以灯光冻石最为名贵,价等黄金。青田石雕因材施艺,因色取俏,造型新颖,层次丰富,形象逼真,为石雕艺术之奇葩。

东方陶瓷艺术瑰宝之一的遂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艺术,具有胎质细腻、精雕细镂、纯朴庄重、无釉无彩、古色古香的特色。缙云河阳剪纸工艺精巧,带有浓郁的江南风格,在全国剪纸艺苑中独树一帜。字串7

瓷都景德镇 制瓷的开山始祖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坐落于黄山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是闻名海内外著名的瓷都,与佛山、汉口和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由于这里所产青白瓷的质地优良,便以皇帝年号命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至今。东晋人赵慨把越窑的制造技艺带到了景德镇并进行了多项改革,因其为制瓷行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故被后人奉为“制瓷师主”。明朝洪熙元年即公元1425年,镇民在御器厂内修佑陶灵祠即师主庙,赵慨被尊为景德镇制瓷的开山之祖,且詹珊作《师主庙碑记》记述此事。曾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曾作“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以及文化,景德镇官方也将他的诗句作为宣传之用。

【瓷器文化】

“CHINA”为中国的英文名称,而其小写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是出自于江西省景德镇的古称“昌南”,由此可见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景德镇位于黄山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自古便有“瓷都”的美名。自汉朝开始烧制陶器,以及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著名的诗人陈志岁在《景德镇》一诗中所写“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为青花、玲珑、粉彩以及色釉,以其独特的“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艺术风格闻名于海内外。据相关史料所载,自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均携带了大量瓷器,尤以景德镇瓷器为主,使得中国的陶瓷名扬海外,更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

【传统习俗】

景德镇自古便以一瓷二茶而远近闻名,随着制瓷行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瓷业习俗中,瓷与茶也是密不可分的。景德镇制瓷做坯古时被分为圆器和琢器,其中以琢器坯房德工人生活最为艰苦,工作没有保障。在每年的岁末,即中国农历的十二月期间,老板都会请被留下的工人去喝茶,而没被邀请喝茶的工人,就表示着来年将被辞退失业,因此以后便将老板年底请工人们所喝的茶叫做“留人茶”。旧时在陶瓷行业中,开工生产被称为“起手”,在开工之后不久,大约于每年的4月间,老板都要请工人们喝一次“起手茶”,或是吃一次“起手面”,并要求工人们努力干活。“留人茶”与“起手茶”均是用来约束瓷业工人们的一种方式,起源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但其却是在陶瓷行业中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传统技艺】

景德镇自古便被称为“瓷都”,其手工制瓷工艺主要分布于景德镇市的城乡各地。早在宋代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最重要的成型工序便已经初步建立,后经过多个朝代千余年来的发展与进步,景德镇的制瓷业已集历代名窑之大成,并融合了各地制瓷技艺的精华,形成其风格独特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有着非常强的专业化程度,极其细致的行业分工,其中最为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其生产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与东西方各地区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纽带,已于2006年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艺术】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是指景德镇各个朝代民窑瓷器的造型艺术、装饰方法以及纹饰绘画等,是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窑就是指由民间所经营的瓷窑,其是相对于宫廷或是官窑而言的。景德镇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出现过非常有名的民窑,在明清时期,景德镇的民窑便已经成为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瓷中心。景德镇民窑陶瓷的美术装饰方法主要包括胎体绘画装饰、釉下彩绘画装饰以及釉上彩绘画装饰,其重点在于对陶瓷纹饰的绘画,主要的绘画题材主要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吉祥寓意以及文字图案等六大类。

中国海瓷艺术


张永庆,出生于1978年,200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霍春阳、贾广健、何家英、周午生,其作品细腻、生动、传神。2010年作品《竹林鸣归》获滨州市首届花鸟画展一等奖;2011年《故园秋意图》入选山东第十五届新人新作展。现为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郝晓芳,女,山东潍坊人,1986年12月生,2009年毕业于学院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获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擅长工笔花鸟创作,师从学院余建荣、冯美庭教授,深得其艺术要领。作品《花鸟系列NO.2》在博览会展出并收藏,多件作品被景德镇市陶瓷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中发表学术论文三篇。现任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从事陶瓷釉上釉中工笔绘画。

山东海瓷集团位于山东无棣经济开发区,是一家集产品制造、艺术品开发、文化休闲旅游、海洋资源利用、生活家居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属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旅游饭店协会成员、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产品主要包括中国海瓷艺术、系列旅游产品、酒店用瓷、出口瓷、礼品及家庭用瓷、航空瓷等系列,5000余个品种。

海洋贝瓷又称“中国海瓷”,是继陶瓷、骨瓷之后世界第三大新瓷种。海洋贝瓷的原料中富含大量珍珠成分,含钙量极高,有如脂似玉之感,拥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的美誉。海洋贝瓷中富含的钙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而且天然抗菌、无铅无镉,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陶瓷。同时还具有白度高、透明度好、热稳定性强和机械强度高等优良性能,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最好瓷种,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中国刻瓷艺术发展历史


“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这句古话像是为刻瓷量身定做的。何谓刻瓷?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特制刀具在烧制后的瓷面上进行雕刻的技艺,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瓷器上的刺绣。

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凡是能着墨于纸上的事物,无不可“绣”于瓷器之上。叮叮咚咚,叮叮咚咚,经过一番刀雕斧凿,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艺术家们称赞其“触有手感、观有笔墨”,既有“金石趣”,又有“笔墨韵”。

字串9

“刻瓷起源于18世纪,只有200多年历史,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属年轻一族,但是它的萌生与远古的甲骨刻字、青铜铸雕,秦汉的刻剥玉,唐宋元明清的木雕、牙雕、石雕等装饰技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陶瓷馆研究员王一君介绍。

字串5

是的,与其载体——瓷器相比,刻瓷确实太过年轻了。

字串6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别喜欢的瓷器上题诗,用以寄情抒怀。为使御迹能保留长久,宫庭艺人就想办法将墨宝刻于瓷器上,从而真正产生了刻瓷。

字串4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专门培训刻瓷人才,当时的教师是著名刻瓷艺人华约三。其后,刻瓷艺人戴玉屏、陈智光、朱友麟等,都是华约三的学生。

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已经鲜有人掌握。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立说:“上世纪60年代以前,江南民间偶见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工匠,从事在碗内或碗底凿刻姓氏的手艺,也算是一种刻瓷,只是十分简单粗糙,算不得是一种艺术。”

字串4

日前,由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孙兆宝创作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刻瓷作品在淄博完成。作品以黄河、泰山为题材,长2.6米,宽1.2米。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社会上提倡解放思想、推动生产力的时期,人们开始释放出沉积已久的热情和能量。”从事刻瓷创作和研究20多年的苏州刻瓷艺人陆震宇说,“一时间,沉寂了多年的刻瓷艺术也和其它的艺术一样,重新出现在诸多媒体上。”

改革开放使刻瓷获得重生。北京、上海、淄博、青岛、南京等地又重现刻瓷的身影。各地陆续涌现出有名的刻瓷艺术家。其中数淄博的刻瓷艺术最为成熟,刻瓷产业最为发达。

字串8

为什么是淄博?字串7

“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看淄博”。

字串8

有着8000多年陶瓷生产史的淄博,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谋求陶瓷工艺的发展,当初定了两个发展方向:一学江西景德镇的粉彩,二学湖南醴陵的釉下彩。不过,由于淄博本地的陶土、烧成等因素不适合发展这两项工艺,寻找新的陶瓷工艺迫在眉睫。

字串9

1975年春天,淄博瓷厂一位酷爱美术和书法的年轻工人张明文,偶然间受到启发,在一个瓷瓶上刻了一株梅花,并配上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用墨上了色,被前来参观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翟荫塘看到后,当即定下300件刻瓷作品作为国礼。

字串9

“那时,厂里把当年分来的5位美校学生划给我,成立了刻瓷组,由我传授刚掌握不久的新技术。”如今66岁的张老回忆起往事历历在目。刻瓷就这样在淄博传授开来。

作为淄博刻瓷的创始人,张明文不仅改进前人的刻瓷工具,发明了钻石扁形刀,还摸索出多种刻法如大写意刀法、水墨刻法、钻刻冰纹敷色法等。2002年,他61岁时又开创了在薄胎瓷器上刻瓷的先河。2006年12月,他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为中国刻瓷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30多年来,淄博已有超过3000名专业从事刻瓷艺术的工作者,还有数千名业余爱好者,加起来近万人热衷于刻瓷艺术。著名刻瓷艺人有张明文、冯乃江、李梓源、朱一圭、马林、纪荣福、罗晓东、王长永等。其中,李梓源刻制的鲁青瓷5头文具在1982年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陶瓷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字串9

1985年,淄博以刻瓷研究为主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的研究机构——淄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为了便于刻瓷艺术走向市场,淄博成立了许多专门的工艺公司,对刻瓷工艺品进行包装、宣传和出售。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刻瓷产业的发展,对相关企业也采取了免税等政策。字串6

政府推动刻瓷产业发展是件好事,但是在产业化的浪潮中怎么保证刻瓷艺术不流失呢?对于这个难题,作为当代大师,张明文的思考是:“刻瓷艺术工作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艺术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对市场化问题,能引入经纪人机制最好,艺术家只需要埋头搞好刻瓷艺术,经营市场则交给经纪公司去打理,这也符合市场规律。”字串4

艺术决定价值

字串7

艺术家把艺术搞好,公司把经营打理好,这样怎么会不受市场欢迎呢?

字串7

据了解,在今年春拍和去年秋拍上,中国嘉德、中拍国际、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华辰等几大拍卖行都推出了刻瓷藏品,其中有大量刻瓷精品涌现。一只清刻瓷描金山水人物纹大碗在前不久中拍国际拍卖会上就以9.9万元高价拍出。

字串7

张明文没想到,自己创作的《敦煌归真》会以50万元的高价被北京的一位收藏家收购。“10年前估计只能卖几千块钱。”张明文表示,当时他觉得收价太高,自己降了5万元,不过对方最后还是给了50万元。而据业内人士估计,未来几年,该作品价格很有可能突破百万元。字串5

为什么刻瓷藏品价格逐渐走高?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刻瓷艺术融汇了金石、书法、绘画等艺术,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具有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再者,刻瓷工艺难度大,过程复杂,往往需要花费至少一个月甚至几年来完成一件作品,而且清代以来刻瓷存量很少,所以升值潜力大。

字串5

“刻瓷艺术近年来得到较大的发展,随着产业的发展,其藏品地位也被接受,特别是海外市场更为认可。”王一君表示。

33年前,张明文在瓷器上刻下第一刀时,并没有想到这门名不见经传的“雕虫小技”会在自己的手上发扬光大,重新焕发生机。

德-化-陶-瓷-总-站

他说,刻瓷艺术能够发展到今天,得益于淄博政通人和及乡亲们的理解、支持、呵护和鼓励——是这些,推动了刻瓷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字串9

珍贵名瓷 藏宝民间


在中国人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渐走向小康社会的今天,包括陶瓷在内的珍贵文物收藏已不局限于国家文博单位与少数收藏家。截止目前为止,我国收藏大军已突破4000万人,其中约有一半以上十分钟情于中国名瓷的收藏,推动着我国艺术陶瓷向前发展。为鼓励与正确引导包括陶瓷在内的各种收藏的健康发展,有报道说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法规,鼓励藏宝于民,并使国家文物保护与收藏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目前,在国内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规模大、档次高、店铺集中的旧货文物市场,凝聚着古代灿烂文明精华的各代名窑瓷器,成为收藏者追逐的目标。如北京的潘家园、报国寺,上海的城隍庙,天津的沈阳道,广州的文昌路,南京的夫子庙等,都已成为国内外闻名、设施齐全、商品琳琅满目、管理完善的文物市场。各类陶瓷艺术品成为收藏界最具代表性的交易品,人气甚旺。这里荟萃有古今各代名窑的瓷器佳品杰作,供人们选购。每逢假日来临,市场人群熙攘、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异常热闹。人们希冀在精芜混杂的旧货或仿古制品中拣漏,买到令自己心仪的藏品。伴随着民间陶瓷收藏业的兴旺,各类公、私立陶瓷博物馆亦如雨后春笋、发芽吐绿。

随着各类陶瓷藏品进入民间,走进平民百姓的柜橱与博古架,国家博物馆收藏亦获得重要的补充与比照。民间收藏家靠藏瓷或珍玩、或保值,在把玩中领略出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文化艺术素养。还有许多收藏者,在藏中学,在学中藏,逐渐形成较厚重的文化品味与考证的功底。他们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甚至弄清了陶瓷发展史中的迷案与疑窦。有的著书立说,为新时期重新构建陶瓷史论而不懈努力。一些新奇且有说服力的观点甚至令国内外专家所瞠目。持续旺盛的民间陶瓷收藏热反映出中国陶瓷文化热的高涨,这对于当前我国陶瓷工业健康与高速发展形势十分有利,同时也使加入WTO的中国陶瓷充满活力。

民间艺术奇葩:山西平定刻花瓷背后的故事


始于唐代的平定古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平定窑刻花瓷因其特殊的材质、复杂的烧制工艺、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而名扬天下。

2006年9月25日,在阳泉市平定县召开的山西省首届民间艺术展演暨中国刻花瓷艺术节上,平定县被命名为“中国刻花瓷之乡”、“中国刻花瓷研究基地”。从此,平定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献名邦”,又多了一项“刻花瓷之乡”的桂冠。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荣誉背后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刻花瓷”这个近乎失传的民间艺术奇葩如何艰难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

平定砂器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秦代就已有生产,唐代始有记载,明清盛名于世,亦有康熙帝御赐“龙字盖”的典故。平定黑釉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珍品,以其黑亮的釉面、古朴的花形、精炼的造型,为古今中外众多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

《中国陶瓷史》载:刻花瓷,其工艺最早起源于唐代,在山西、陕西、河北一带生产。上世纪,中国陶瓷考古专家在山西平定发现了大规模的黑釉刻花瓷古窑址。

《大明统一志》等明清两代诸文献均载:刻花瓷平定窑址始于唐,经五代兴于宋,最终因金国入侵战乱而失传。平定刻花瓷,这一珍贵的民间瑰宝,就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烟云中,在平定黄土地上悄然隐匿。素有“文献名邦”美誉的古州平定,从此空留下了一方不竭的黄土。

时光飞转。上世纪60年代,在山西古陶瓷研究所专家水既生教授的帮助下,平定冠庄陶瓷厂终于恢复了平定刻花瓷手工工艺的烧造。平定刻花瓷这种民间瑰宝终于在平定大地上复生,卜同举、张聪、王根正等一批刻花瓷能手经教授之手培训而出。他们挖掘、继承和发展,一鼓作气,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中,创作了一批黑釉刻花瓷珍品。并以其黑白相间、对比强烈的艺术特色而在同类产品中崭露头角,不仅在国家及省、市相关评选中屡获大奖,而且漂洋过海,远销到了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然而,平定刻花瓷在新纪元中奏出的强音未能延续多久。1988年,山西相关部门以工艺美术为立项,为平定冠庄陶瓷厂投资后,资金却莫名其妙用在了建筑陶瓷上。刚刚焕发生机的平定刻花瓷,就这样因资金不足而再次夭折。

“别人不做,我做。不能把老祖宗传下的宝贝,就在咱这代人手里弄没了。”

1995年,赋闲在家的工艺美术师张聪遥想当年烧造黑釉刻花瓷的盛况,再看看平定、阳泉乃至山西全省手工艺瓷的惨状———原先的艺人们有的改做镜框了,有的改做硫璃瓦,还有的做起了锅碗盆瓮。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难道就真的在咱这代人手里失传了吗?

张聪心有不甘,于是,他把黑釉刻花瓷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张文亮、伟亮和宏亮三个儿子身上,决心把这一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张文亮17岁初中毕业后到冠庄陶瓷厂做了个专职“玩泥巴的人”,在那里,他跟父亲学会了黑釉配料,跟大爷学会了烧窑,跟舅父学会了手工拉坯,跟厂里聘请的江苏师傅学会了雕塑,跟省工艺旅游纪念品设计班的老师学会了设计,后来还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周淑兰教授为师,系统学习了传统陶艺的装饰技巧。每天,同事们下班后都去玩耍了,只有张文亮独自在厂石头轮子上练拉坯。轮子旋啊旋,泥巴转啊转,飞溅的泥巴像雨点般落到脸上、衣上、裤上,他却觉得那是一段最为幸福的时光,乐在其中。

1994年,张文亮设计制作的手工铁锈梅瓶参加全国首届工艺美术名人作品展。同年秋,他又被北京美院周淑兰教授介绍去北京一家陶艺礼品厂任陶艺师。张聪这时才惊喜地意识到,昔日里那个拖着鼻涕跟在屁股后挖土取乐的小儿,已在快乐的玩耍中从当代制瓷后生里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手工陶瓷工艺样样精通的全能人物。

1997年,54岁的张聪带着28岁的张文亮,在自家破旧的老院里开始了创业,经过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后,经过年年月月的拼搏,张文亮终于在山西陶艺界有了一定名气,他常常接到外地陶艺坊的邀请,有的愿出高薪聘请他合伙去做老板,可张文亮总是说:“刻花瓷的手工技艺好不容易传到我这里,身为刻花瓷传人,决不能让这一民间技艺再次遗失。”张文亮坚持了下来,他还同时带动起了他的两个弟弟宏亮和伟亮以及妻子和弟媳。

如今,张聪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被评委会称作“传统技艺的承传者,新技法、新材料的开拓者”。2007年,在全省召开的首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表彰大会上,张聪荣获“首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而张文亮也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师、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优秀杰出传承人、平定刻花瓷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协会理事、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山西省陶瓷家学会副会长。

目前,张聪的《平定刻花陶瓷传统工艺的著作及授徒培训》项目已被列入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项目。

让“瑰宝”——刻花瓷在传承中永远灿然

平定刻花瓷采用当地黏土,历经几十道工序,用传统而特殊的烧结技艺,纯手工制作而成。该陶瓷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高。采用“湿作法”,以刀代笔,在坯体未干之前刻花,讲求“刀刀见泥”,一气呵成,具有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泥土本色。充分展示了陶瓷本身的材质美、装饰过程的技巧美、装饰形象的简洁美以及与造型紧密相依的整体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教授周淑兰女士评价平定刻花瓷为:“纯粹地道的陶瓷装饰语言。”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张守智先生评价其为“中华陶艺奇葩,山西民间绝活”。

近年来,在张聪、张文亮父子的努力下,平定刻花瓷作品收获了一系列的殊荣:2005年2月,三角刻花瓷瓶获得首届山西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被省民俗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9月黑釉刻花“富贵平安”获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2006年6月,在国家第一个“非遗保护日”活动,刻花瓷“缠枝牡丹天球瓶”被民俗博物馆收藏;同年11月,在第二届北京“文化创意”博览会上,平定刻花瓷张氏传人的作品引起了“国家文保基金会”和“国家博物馆”的高度关注,并达成了收藏刻花瓷意向。2008年4月,张聪的刻花瓷作品“剔花黑釉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性珍藏,这是平定刻花瓷第一次进入国家级殿堂……

更让张聪、张文亮父子欣喜不已、倍感振奋的是,2006年10月,在刻花瓷的传承地,平定冠庄村张家老院——平定文亮刻花瓷砂器研究所成立了。这个研究所以致力于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平定刻花瓷精品为己任,旨在保护和发展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刻花瓷,更好地将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2007年6月,“平定文亮刻花瓷砂器研究所”被省文化厅确定为“非遗保护单位”和“申报主体”进行国家级非遗的申报。

该所成立以来,在保留原有刻花瓷种类的基础上,釉色和品种上又有新的突破,先后推出了窑变刻花瓷、亚光瓷艺、仿古开片、窑变结晶等品种。其中,刻花瓷《龙凤对瓶》、《窑变刻花瓷》工艺已分别申报了相关的专利保护。

前不久,山西省文化厅向平定刻花瓷传人张聪、张文亮父子颁发了镌刻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的金字牌匾。自此,张氏一家对传承、保护、发展和壮大平定刻花瓷事业肩负起了神圣的历史使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