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大清康熙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清康熙青花瓷器鉴别

清康熙青花瓷器鉴别

大清康熙瓷器鉴别方法 青花瓷器的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02-18

大清康熙瓷器鉴别方法。

目前,我们看到的康熙清花瓷,大量为民窑器,存世的官窑器极少,清代的贵族大家使用的优质青花瓷,一般来自民窑中的“官古器”。关于康熙瓷的鉴定,笔者多年在文物交流的一线工作,结合自己的实际,得出一些经验。总体上从胎、釉、型、画、款、色、等诸多方面认真入门,不难入手。

在说这些之前,康熙瓷器的神韵必须重点一提。官窑瓷是优中选优,皇帝本人文治武功,才华盖世,自己的御用器,气质自然是雄魄伟杰,这反映在各种器物的胎体、釉色、画风等各个方面,而民窑器也承袭了这一主要的特征。这一雄的主基调也贯穿了康熙年代60多年。鉴定康熙瓷器,应从胎、釉、形、画、色、款等几项来入手,细心的慢慢体会其中的韵味。胎体康熙一代历经61年,前期胎体虽然较精细,瓷质坚实紧密,但仍未能摆脱明晚期厚重的特征。到了中晚期,才变薄,接近于雍正的轻薄俊秀。

康熙款仿古青花瓷花瓶梅瓶

现代的高仿康熙瓷器物,其胎体厚薄均匀,入手沉稳凝重,胎薄却过于轻薄。胎体有粗细两者,细的不像真品的滑润细腻,细抚摸其有粗糙的感觉,从胎体上很难区别其真伪。

釉质康熙器,釉质细润,紧密融合于胎骨的上面,截然一体。有白色釉、清色釉、粉白釉的美称。这种釉色在现代仿品中不易见得。现在运用的是一般的透明釉,虽也细润,但是火气太大,显得格外刺眼。现在的仿品,做旧手法很多,对于火气的处理,一般采取打磨或酸性药水浸泡,打磨处理,表面有细微的划痕,浸泡的表面过分粗糙老旧。

形康熙瓷器的造型之多,品种之多,比明代的宣德、嘉靖、万历三代有过之而不及,可以说开启了造型之先河。其中,官窑器的另一个特点:多小件,少见大器,而民窑青花器物的造型丰富多样,又多见大器。我们通常见得棒槌瓶,大方瓶,风尾尊,观音瓶也大多数出之民窑。古瓷的鉴别,以形为第一,看釉、色、胎、口等后者对于前者,犹如服饰和人身,根本要素不对,再加上服饰不和时代,就可以判定真伪了。

另有几点造型上的特征值得注意:(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痕,及黑疵。目前所见的现代仿品一般均有底釉,旋纹不明显。至于黑疵,据一些专家的介绍,现在能做的到的,目前仿品中尚未发现带明显的黑疵点的。(2)瓶、罐之类的器物底足。往往是有二层台的硬折角,清末民国及前些年的仿品依旧无法做到这样的硬折角。当下这些年头,新仿品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点,但也许是不知名的原因,或者是技术上的原因,其折角处,还是不够角,给人一种弱的感觉。

康熙款青花瓷龙纹将军罐

画工由于康熙一代,跨越了61年之多,其器物上的画工,早、中、晚期画风有所不一样,大致看来有以下的规律可循:(1)早期的纹样图案以云龙、山水、楼阁、缠枝、莲纹居多。盘、碗、内壁则多绘图案,画面绘画保留着崇祯、顺治的遗风。皴法依旧,山水的线条很是粗放,画面格局充实而且紧密,给人紧凑之感,空白留的少。山水近看浓深,远色较淡。(2)中期的绘画水平较早期大为提高,明晚期的遗风开始渐渐退尽,这时期的官窑御用品的绘画,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格调大大提高。在康熙27年,官窑停烧,一批画师大家回到了民间,使这一时期的青花器皿精彩多姿,浓淡深浅,阴阳向背,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于不受官窑的严制约束,民窑也烧造出一大批精品,风格飞扬跳跃、挥洒自如。(3)康熙晚期的青花绘画技法以深染多见,譬如:山水在浓笔勾勒后,再用淡笔,在景物上加以渲染,以形成晕散的效果。另外,“斧劈皴”的画法在晚期较为多见。

以上三点,只是康熙早中晚期画风的特点,这中间也有画法的继承,风格的渗透,只是作为总体发展的规律,相对应的标尺之一而已。

康熙青花有浓淡的区分,主要有三种,以下为小结:(1)宝石蓝,又称为“翠毛蓝”,这是康熙青花的最纯正的色。过去以为是康熙首创的,但其实在明代末年崇祯以及顺治时期已经见到,康熙青花使用的上等的精选浙料,加上认真淘洗,反复研磨。才使青花发出如此的呈色,好的一色纯蓝,稍次点的是蓝中带紫。(2)偏灰蓝色,这种色调多见于康熙早期,是由于原料配比和烧成气氛等要素未能经严格掌握所致,和宝石蓝相比显得较差。(3)浅淡青花,这种色调康熙各个时期均有,但是以后期居多。现代的仿品中青花发色大多是偏灰,有些发蓝也是没有真品那樣的浓翠,仿品中的山水画也无法达到“墨分无色的效果”。

款识康熙青花款识非常复杂,现的确列为官窑款的有一种,“中和堂”款,有一带有干支年号的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而落款“中和堂”款识的器物,除了古铜彩器物外,多为青花釉里红盘,这种器物在传世品中具有一定数量的,有大小两种。现代仿品中此类小盘已经出现了很多,但是绘画技法却远不如真品,现代仿品的画风松散乏力。最重要的是釉里红的发色不能够达标,大多现淡褐色,显得发灰暗。此外,现代仿品中有直接落“大清康熙年制”款的,但字的功力不够,在书写的过程中局促,极力想模仿,但神韵远远不够。容易辨认出其伪劣。水平较高的,要数仿民窑款的器物,目前所见的一些闲章款和干支记年款,笔法流畅,顿挫有度,大有康熙民窑的风格,应该是当今高手所为。

瓷器的真伪鉴定,应该是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先看实物,上手反复把玩,以此入门,比较可靠稳妥。多去博物馆看藏品,同时结合以书本较为理想。事实上书本只能够提供百分之三十,其余的百分之七十要看平时的实践,大量的实物对比,包括对高仿品的认真比照方可。而这又往往需要大量时间、知识、经验的综合积累了。

精选阅读

之青花瓷鉴别技巧get


之青花瓷

之青花瓷鉴别技巧,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之唐青花鉴定

唐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青花瓷之宋青花鉴定

宋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 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

青花瓷之元青花鉴定

元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青花瓷之明清青花鉴定

明清青花鉴定技巧和方法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文献与传世品均表明,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朝的产品最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

清代康熙朝开始实行了“官搭民烧”制度,即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制品放入民窑最好的窑位中搭烧,促进了民窑烧造技艺的发展。民窑青花数量庞大,在康熙朝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民营窑场数量激增,生产十分活跃,产品质量渐趋精进。在瓷器的表现形式上减少约束,使制瓷工匠们不断进行探索创造,瓷器功能结构更为合理,融实用与观赏性于一体;风格朴素动人,自然浑成,与官窑图案规格化相比整体感强,有很大区别。比官窑显得自由活泼,装饰艺术上独特清新,洒脱随意,大胆的夸张,概括的变形,纯真的想象,活泼的布局,雅俗共赏,超过了官窑。作品主要是满足国内外市场的生活需要,数量上要多于官窑,但质量上要略逊于官窑。

清康熙青花瓷康熙青花花卉纹官窑碗

康熙官窑主要烧造宫廷用瓷,它拥有雄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景德镇御窑厂云集了全国制瓷高手,他们刻意求精,以工精质美取胜,无论复杂简单器物都做得十分考究。官府不仅垄断占有优质的原料,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决不是一般民窑可比,许多御器生产由内廷“发瓷样”烧制,产品不仅满足宫廷帝王的各种需求,同时也包括对文武大臣的赏赐和对外贸易的往来。客观上也促使制瓷技术达到了所烧之器皆具“精莹纯全”的境地。

康熙朝五彩瓷器以及各种颜色釉都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烧造数量庞大,流传范围广,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

风格独树一帜的康熙青花瓷器,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康熙青花瓷器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丽明爽、造型古朴多样、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著称,器物纹饰优美,以纯朴、大方蜚声中外,是清代其他朝所无法比拟的,其生产水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青花瓷器的高峰;也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一、康熙青花瓷器的主要特点

1、青花瓷的胎,釉。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针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一些笔筒底部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坯痕迹。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两面斜削呈尖状,呈内直外斜式足,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或微内敛,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釉,圈足宽厚。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呈滚圆式足。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2、青花的呈色。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如香炉,器身纹饰往往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他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这种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而成,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其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极富层次,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画,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淡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康熙时期也流行仿烧,也仿明代青花,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浓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虽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色调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二、康熙青花瓷器的装饰

康熙青花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花纹描画有独特的表现才能和创造精神,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艺人水平上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种多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情趣观念。这种不加修饰,自然、纯朴、流畅、富于艺术气质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次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陶雅》曰:“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更多地注入现实,反映世俗生活、山村小景,情景交融。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植物花卉纹饰中有:牡丹、菊花、莲花、月季、桃花、石榴、玉兰花、松竹梅、秋叶纹,竹石蕉叶、折枝花果、洞石花卉,讲究虚实、疏密、聚散的变化。四季花卉寓意“四季平安”,牵牛花、灵芝、缠枝莲、缠枝菊、缠枝宝相花、十二月花卉等。既有缠枝,也有折枝,擅于将自然界的花卉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变形夸张的表现手法。动物单独画的不多,用色普遍较重,多数是与花卉组合描绘在一起,既和谐自然,又非常生动有趣,如松石鹤鹿、鹤鹿同春、雉鸡牡丹图、松鼠葡萄、海水异兽,更多是仿宣德风格,鸳鸯卧莲、荷莲鹭鸶、三狮图、狮子穿花、牡丹狮子、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鹤桃纹、龙穿花、风穿花、麒麟蕉叶、松虎纹等。

人物故事:人物讲究“形神兼备”。有牧童放牛、仕女图、十八罗汉、神仙、指日高升图、祝寿图、文人墨客、携琴访友、琴棋书画图、五老图等。人物的面部描画的不是很端正,周围常衬以亭台楼阁、远山近水、树木花草等自然风景。仕女形象一般是温婉、优雅姿态,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似朱点,在图案中比例较大。有戏婴、教子、游园、执扇、乘凉等。婴戏图,充满童趣,纯真质朴、活泼而有趣味。很多是庭园嬉戏、儿童姿态多端,手中多举莲、打伞、放风筝,也有四妃十六子、百子图等,寓意多子多福。许多民窑器中常看到“莲生贵子”图,小童胸前挂围肚,有的坐在莲花上,有的一手举莲,具有子孙昌盛之意。人物纹中以渔家乐图和耕织图最具代表性,前者描绘渔夫们各种欢乐的劳动生活场景,有饮酒吃鱼庆丰收,渔舟唱晚、渔翁得利、捕鱼图等。画面清澈、淳朴、平和,弥漫着丰富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有的人物形象不求逼真,而意态平淡自然,迹简意远,神情流动。

三、康熙青花瓷的款识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早期青花一般不书帝王年号款,偶见以宫廷或御花园中的斋堂落款,不带双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楷书,主要是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三行六字。晚期青花即有三行六字,也有双行六字,后者往往不画双圈,还有少量的“大清年制”四字楷书款这种四字款在颜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黄釉碗和青釉瓷器盖碗等。康熙款总的风格是一般色泽稍浅淡,字体清晰,瘦长,端庄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写法有“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下半部的四点有直点和顺点两种,前者居多。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比较大,上下不是很紧凑,顶天立地,时代特征鲜明。

民窑青花的款识比官窑要复杂,区别很大,多数不书写年号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很大关系。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即所居的“斋”、“堂”、“室”、“轩”,还有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多数是写在底足,画有双圈,无双圈线的极为少见。少量是在碗心,常见:“碧云堂制”“睢善堂制”“嗅德堂制”“拙存斋”等。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传胪首唱”“益友鼎玉雅制”“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有些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爵杯、香炉、荷花等图案标记。盘、碗的足内常写“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绘笔、银锭、如意来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绘杂宝、方胜等。

青花瓷器的装饰艺术


(一)青花装饰的色彩效果

青花瓷是以一种单纯的青色彩料,描绘于白瓷素坯上,再上透明白釉,经高温烧成。所绘青料,溶合于釉质中,在洁白光润的瓷面,透出鲜丽的青色花绘。只见青白相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瓷器表面明净光洁,不怕食品酸碱腐蚀,便于清洗,能永葆美丽的特点。这是青花瓷器作为日用器皿的独特的长处。然而,青花色彩的本身,也有它的特殊作用。对各种色彩,都往往有各民族的爱好与时代特色,并结合实用要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艺术效果。青花瓷器,历经数年百年,古今中外赞誉不衰,是有它一定作用因素的。特别是作为日用饮食器皿的瓷器,在彩色上除了美术欣赏外,更重要的考虑该色彩的实用上清洁卫生的美。白色是一种最洁净的颜色,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虽然出现了那么多性能优良的材料,但白瓷作为饮食用具的独特地位未有丝毫动摇。青花装饰于白瓷,只是打破了白瓷的单调,使白色瓷器更加优美,并且不影响斗净这一适于饮食用具的可贵木质。这种青花白瓷,使人联想到清清流水映蓝天的美景,往往与清洁、明净联系在一起。与我国民间流传的蓝印花布一样,都反映出人民对净丽、朴素的色彩的爱好。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青花瓷器更是深受欢迎而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不仅是饮食器皿,同时还喜欢青花喜字坛,作为实用而又是逗人喜爱的摆设品。

青色是一种安定宁静的色调。青花装饰于白瓷,更显出它的明艳、清丽。在现今各种室内场合配置中,表现出良好的色彩装饰效果。能起到艳而不俗,鲜而不佻,明朗而安定,既能近赏,又能远看,能够达到远看颜色近看花的作用。设想一个普通的房间里,有木质的案几架柜、床铺桌椅,以及被褥、窗帘等织物,一般偏向于棕褐红黄等色调,这当中有几件青白瓷器陈列其中,一定会显得特别清新优美。或于庄重的会客厅中,有几件较大一点的青花瓷器,能起到调节色彩情调作用,使肃穆中增加活泼的气分。尤其是象国家大的宴会场合、广阔富丽的大厅,重色的木质家具、洁白的台毯,台面上放满着五色缤纷的鲜花和丰盛的菜肴,再加上青花瓷器,就会大起生色。对周围富丽的环境,能起点缀和衬托作用。在整个大厅色调的乐曲中,奏出几个响亮的音键,组合成丰富协调的旋律,为整体增色,而决不是喧宾夺主。所以解放以来,景德镇为国家用瓷、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及各大宾馆等,制作了大批成套青花餐具、陈列瓷和日用瓷,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贡献。

青花瓷的蓝,是一种纯度较高,给人以鲜明、莹澈之感的蓝色,所以对其呈色有幽靓、苍翠、浓艳、青翠、幽菁可爱、妖翠欲滴等等形容。但又不是一种纯粹单一的蓝色,因为在作为着色剂的钴土矿中,尚含有铁、锰等其他着色元素,因而呈色是微带一点绿味的饱和蓝色,也有的是微带一点紫味。这就形成了青花呈色所谓典雅、隽永、柔和、淡雅的又一方面,即色彩的淳厚、含蓄,决不是一种肤浅、单调的色感。由于钴土矿来源的不同,以及釉料、烧成气氛、操作手法的差异,致使各历史时期及现今生产上的青花呈色各有不同的特色,大致上可分以下几种典型色调:

① 宣德青花的深蓝色。青色比较凝重、透骨,色彩效果上比较庄重有分量。1956年陶研所曾为国家用瓷制作过这种色调的青花瓷器,效果很好。

② 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蓝色。青色比较清淡、雅致、匀净、秀美。适宜于装饰精细轻薄的瓷器,在雍正及清代末期都曾经大量仿制过这种淡蓝色的青花瓷器,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现在,在大量生产的高级日用瓷及精细的艺术瓷上,仍有成功的运用。

③ 嘉靖万青花的浓蓝色。青色浓艳强烈,尚不露火气,远效果比较好,适宜于大件粗壮的作品,青料调制不当,容易接近于纯钴氧的色调。

④ 康熙青花的鲜蓝色。青色明净、鲜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鲜蓝而不火气,是理想的我国特产珠明料的色调。现在生产上配料,一般以这种色调为标准。

⑤ 纯氧化钴的蓝色。青色浓蓝而泛红紫,比较刺眼而浮浑。所以不用于高级青花瓷器的生产。但由于青料配制简单,发色显明,仍大量应用于普通青花蓝边碗的生产上。

其它,釉下五彩中使用的海碧、天蓝等与青花呈色比较,其色鲜艳,轻快有余而沉厚不足,不够含蓄而少韵致,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国外某些青花瓷的呈色,大多接近纯氧化钴的蓝色,显得浮燥火气,缺乏深幽、明净的美感。

青花只有在白色瓷持的衬托下,更显出它的美丽。因此瓷质的白度与色调对青花的艺术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理想的青花白瓷的瓷质应该是洁白透明而微带青绿色,所谓白中泛青,是景德镇传统的青白釉瓷质,能使青花透澈、鲜明而协调。单纯的高白度瓷质,往往觉得与青花对比较强,不够和谐。当然也并不反对用高白度瓷质作青花,要是釉色透润,也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白而带蒙,会使青花失透,发色昏沉。所以青花效果的好坏,对选择白色瓷质、釉料有很大关系。这种清洁、素静的蓝,和光洁、莹润的白瓷相结合所产生的特殊彩色效果,是青花瓷器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青花装饰和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毛笔

富于弹性,有锋、含水性能优良的毛笔,对于中国造型艺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绘画的光辉成就和中国书法都能够独立成为一种艺术,是与毛笔工具的运用分不开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有关用毛笔的技法理论:所谓一笔之下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之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顺、逆、拖、擢等等。形容笔墨之异有:悬针垂露、奔雷堕石、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这种驾驭毛笔的特殊技巧和丰富经验,运用到景德镇的陶瓷上来,创造了划时代的青花瓷产品。在某一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毛笔与白瓷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中国绘画和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了。扩大了陶瓷装饰的题材范围和意境。丰富了陶瓷装饰的手法。对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蓝印花布和青花一样,具有民间艺术质朴、健康、爽朗、大方的气质,同样地以单纯的蓝白两色作为手段,而蓝印花布的纹样笔笔到家,处处实在,但能于板中见活,静里寓动。青花则得毛笔之功,流动清婉,酣畅淋漓,可以以虚写实,笔不至而意达;借笔势之蜿蜒、起伏、顿挫、转束,另辟一番境界。静的可以写到万籁俱寂,天地无声,动的可以写得风驰电坼、地震雷鸣,大的可以画出烟波万顷,重峦迭障。细巧可至毫发俱备。纵横交错,层出不穷,极尽毛笔挥洒之能事。这与宋代磁州窑的黑花、红绿彩的彩绘用笔有显著的区别,无论在装饰题材和意境,表现的手法和效果上都较前有了飞跃的发展变化。

由于不同的描绘用笔,而使各历史时期的青花装饰产生多样的艺术效果。元青花的气势磅礴,笔势飞动,讲求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即使是云纹、海水、回纹、二方连续那样需要规矩的图案纹样,也是大致规整而已。其用笔纯熟,悬肘运腕而写,挥洒自如,转折有致,笔墨功夫非一朝一夕可就。但在青花料彩绘所不可避象的痕迹--浓淡层次少,精致的产品也不例外,料性不匀,浓淡不一,笔痕清楚,画线、填色同出一笔,连画带填,而无分水技法。这种用笔纯熟,而料性较生的现象,是元青花十分明显的一个标志。

永乐、宣德青花用笔较工整,但却未至刻板。虽无元清花用笔之豪放,但自然明朗,娓娓而出,别具匠意,十分明丽动人。这时也还没有分水技法。分手技法的出现,及所谓学画不学染,学染不学画的分工,从画面效果判断,该是成化以后的事了。

成化以后,呈色清亮,与用笔拓填之作品迥然不同,大片蓝色,采用分水技法;分水时,笔峰不触及坯面,只以笔稍引导涌至坯上的料水,以使形成所需要的形状,让料色自然沉淀于坯上,故能得到清亮爽目的蓝色。这种分水技法的出现,即染和画的分工,是青花彩绘技法的一大进步。成化青花呈色清亮,嘉靖、万历浓艳,至康熙而被称为娇艳欲滴,恐不单色料来源之别,是与分水技术法的出现及熟练掌握也是有关系的。这种染画的分工,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青花彩绘技法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

民间青花用笔流利豪爽,点染错落生动。明代制瓷工艺的分工精细,画青者画染分工,专一于一两种纹样的绘制,达到高度熟练的技巧。故能于用笔之时,成竹在胸,一气呵成,如风舒云卷,痛快豪爽。青花艺人笔下的山水、走兽、人物,都是唯取其神态,纵笔描绘,不假修饰,于熟练中自求变化,故多即兴之笔而意趣万端,形成民间青花瓷画十分显明的一个特点。

(三)青花装饰的构图布局

从每一件历代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及大量生产的民间青花瓷器来看,从纹样组织,黑白虚实的配置,虽有简胆繁,有工整有率笔,但往往感觉到是一个生动完整的整体。它是数百年来艺人们长期摸索创造发明的结果。不少纹样构图是经过延续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所形成的。作为创作艺人的说,有的一辈子从事这一画面,或几代画这一样式,熟练到不用眼看也一样能画。绘画时只见彩笔飞舞,一只只瓷器脱手而成,一天要画上几百只碗碟。他们对美的追求、人民的爱好是深有体会的。在艺术的创作经验,熟悉掌握青花装饰的构图布局的艺术技巧,可以从无数作品中看到所反映出来的生动和丰富的生活内容,无不与当里的人民生活、精神状貌息息相关的。象不少富有民间情趣的婴戏图,有散点而通景的构图中,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寥寥数笔,把他们舞蹈、欢跳的姿态表现出深窍的生活意境。但也有不少作品,在反映内容上,受时代的局限性,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封建落后的东西。我们必须加以鉴别,去伪存真,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

相传青花的创作绘制,从构图布局、画线、分色整个过程,往往是一手画成的,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上,作坊主为了更多的利润剥削,才使画、染分工,经过大量复制,不断改进,而形成各种定型的装饰画面,表现出整体的协调、完整、统一。如瓶、罐、盘、碗的装饰上,考虑到脚、肩部与器型主体身部的关系,在这些部位适当地装饰各种图案纹样,以作主景的衬托,使主景更加突出而完整。也因此创造了大量的边脚图案。如姜芽海水、火焰宝珠、佛手、芭蕉、如意、回纹、色子、云头、珍珠、锦纹等。而在主体上又以开光、散点、折枝、缠枝、通景、满花等格式加以布局装饰,使整体达到呼应而有节奏。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些图案的组合都有一定的动势发取得相互间的配合联系,如瓶罐的脚部,往往饰以直格莲瓣、佛手、姜芽海水等具有硬直向上动势的纹样。而肩部则饰以复莲瓣、大如意、云头、宽带锦纹等纹样,以示复盖披护,接着颈部又常以芭蕉、叶芽等向上舒展的纹样,而至口部则以小如意、云带、色子、回纹、珍珠、文武线锁口,使整体达到有机的契合,同样的盘、碗、壶、瓶等整体装饰构图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动势。不论采取回旋缠枝、折枝、散点、疏密通景的格式,其动势趋于连绵不断相互贯气,以达到整体完满统一的意境,这点,也许是我们民族艺术的普遍特征之一。如舞台角色的亮相,不管他怎样的伸腿举手,转头瞪目,通过他连贯的动势,达到姿态的平衡呼应,给人以优美的形象,即使是如何奔腾热闹的狮子舞,不管他怎样窜跑滚翻、构图的千变万化,他们总的动势常集中狮子的彩球上,发使整个舞蹈热闹而不烦乱,变化而有统一,以及国画构图上的开合问题,都是通过动势以达到整体的完整统一。

在青花装饰构图中,都可以找到这种动势的规律。如明初常见的一束莲,其花朵枝叶、彩带、根须通过动势的左右转翻,上下呼应组合成一个完满的适合纹样,特别是根须与彩带的上翻,起到节奏的平衡作用,其它各捉缠枝式样,虽回旋转翻变化很多,但动势的来龙去脉迹可寻。通过花头枝叶的穿插安排,常是放而复收,往而复回,以致轻重疏密,达到动势的均衡和安定效果。

在青花装饰构图中,还必须熟悉掌握整体的黑白效果,大的块面问题及纹样组合的黑白空间,也就是景德镇艺人们在创作构图中所谈到的水路问题,虽然水路是指青花纹样上所留下的白地空间,白地空间的疏密大小,也就是相对地由纹样的疏密大小所造成的,这是青花与白地在视觉形象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处理青花纹样时,就要考虑水路的黑白效果,把非纹饰部分的白地,看作与文饰部分同样重要的因素加发对待。正如金石艺术上的分朱布?国画构图上所讲究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在动笔落墨的进修,考虑到整体的黑白视觉形象,同样观赏一件青花作品,青花与白地所开成的整体色调,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是形成形象的决定性因素,如宣德青花的雄健,成化青花的清秀,康熙青花的爽朗,雍正青花的细腻,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

中国瓷器佳代表——青花瓷


“青花瓷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简直可以用“难以磨灭”来形容。”

青花瓷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青花瓷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简直可以用“难以磨灭”来形容。

青花瓷长颈瓶

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所以青花瓷在古时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平常人家多将青花瓷作为容器,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多将青花瓷作为装饰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谓各取所需。

青花瓷

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之所以其价格成倍上涨,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如今,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可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了。

康熙龙纹瓷器分析


清代康熙一朝,由于经济贸易发达,于康熙十九年在景德镇恢复御窑厂,在青花瓷的烧制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清康熙款黄地红彩龙纹碗

行龙与云龙、花卉龙、龙凤的关系

在所有龙纹纹饰的瓷器中,行龙纹饰为最简单、最普遍的装饰题材,常出现于盘、碗等器物的器壁,以一条或多条行龙首尾相连绘于器物表面。在此之外,由于瓷器颜色表现丰富,可以出现不同的组合,如康熙款素三彩暗云龙花果纹盘中,将行龙绘为刻划的暗龙纹样式,配以素三彩花果纹样以丰富纹样内容。

在行龙纹的基础上,云龙纹瓷器数量巨大,可以说占了半壁江山。其龙纹形象几乎与行龙龙纹无异,只是在行龙纹饰的留白处增加了若干数量的云纹填补,就像商代中后期青铜器上三层花形式的回纹,并不会影响主体龙纹。如果说瓷器上的颜色会影响到图像的辨识,那么康熙款白釉暗花云龙纹小盅与青花云龙纹碗则更好地解读了龙纹与云纹的关系。

花卉龙纹与行龙纹和云龙纹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装饰系统里的叠加关系。如康熙款黄地三彩云龙花卉纹大盘中的纹饰,盘外侧为首尾相接的行龙纹与云纹组成的云龙纹纹饰,内侧绘各类花卉图案,其中有兰花、梅花、菊花等。这些花绘纹饰分别代表了各种吉祥寓意,各种不同的寓意集于一身。

龙凤纹的出现,看似是一个独立而成的题材,代表着龙凤呈祥的吉祥寓意,但是通过观察行龙纹可以发现,龙凤纹实际上是在行龙纹装饰上的增加。而与花卉龙纹不同,在行龙纹装饰上增加了凤纹,不仅仅是意向寓意的阐述,更组成了一种带有特殊意义的题材。这就像汉字中“明”字左右部分分别是“日”与“月”,两个字的组合,产生了一个新字义一样。龙凤纹纹饰题材的瓷器很多,如常见的康熙款五彩龙凤纹碗、大清年制款白釉暗花龙纹等,其纹饰组成均为龙纹、凤纹、花卉纹饰和极少数的云纹。

独特的团龙、升龙及二龙戏珠

在康熙款黄地素三彩里双龙外团龙纹盘中可以看到,团龙纹均单独以不同颜色出现。就像行龙纹一样,团龙纹往往可以不与其他模件组合使用。相似的团龙纹出现方式见于故宫博物院藏康熙款釉里红团龙纹碗、青花团龙纹螭耳连盘杯、康熙款青花团云龙纹碗等。

如康熙款釉里红双龙纹观音瓶,筒体以白色为底,唯龙纹为釉里红色,双目以黑色点睛。纹饰以向上升起的龙纹为主,龙身呈S形,体型健硕,极具动感。而相同的纹饰在同时期的康熙款青花龙纹梅瓶和青花双龙纹瓶等均有体现,且龙纹走势、形体、结构等相类似。由此可见升龙可以作为独立出现的模件纹饰出现于器身。

二龙戏珠纹饰很早就成为了重要的龙纹装饰之一。康熙款黄地青花双龙纹盘为典型的二龙戏珠纹饰。盘心绘二龙与火球和火纹,形成了二龙戏珠的固定纹饰形式。

海水龙纹的多样性

在海水龙纹纹饰中,康熙款青花鱼龙纹高足盘和康熙款青花龙红海水纹盘的纹饰形式与云龙纹类似,主体纹饰为行龙纹。也许是为了表达水中蛟龙的形象,故将云纹变为海水纹,从而组成了康熙款青花龙红海水纹盘中的海水龙纹形式。而康熙款青花龙红海水纹盘中,海水纹并无太多变化,而龙纹却和行龙海水纹的行龙纹不同,变为了盘龙纹,从而组成了新样式的海水龙纹纹饰。

青花瓷料


(一)苏泥麻青: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