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 导航 >

五大名瓷 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

五大名瓷 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瓷砖墙面 瓷器的鉴别方法

2020-08-10

【www.taoci52.com -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 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鉴别方法


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是哥、汝、官、定、钧。因为存世的瓷器非常少,所以见不到实物,因此给瓷器鉴别带来了难度,今天给大家说一下宋代五大名窑瓷器鉴别方法,方便瓷器爱好者怎么鉴别五大名窑。

1.定窑

定窑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东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曲阳自唐代起属定州(今河北定县),故名为之定窑。窑址距曲阳县城30公里,地处太行山东麓余脉。定窑瓷是我国最早的白瓷之一,是唐代开始,五代时发展,宋代盛行,除白瓷外,也烧酱釉、黑定、绿定等有色瓷器。定窑瓷在元中期已停烧了。定窑瓷器有的在底上有“官”、“新官”、“易定”的款字。定窑器、器形多、胎薄、釉有泪滴痕,有竹刷痕迹。在器面上有刻划的纹饰和印压的纹饰。纹饰线条活泼、流畅,在薄胎上的刻划深度适中,造型轻巧而又静雅,如龙头净水瓶、圆盒、盖罐等大小十分适中,花纹非常流畅,瓷枕与其他瓷胎造型都十分精美。

在曲阳烧出的定窑的胎瓷后,各地窑口大量学习制作,仿出了很多和定窑瓷相差不大的白胎白釉瓷,也烧制了一些酱釉,绿釉的定窑式样的瓷器,如:北方的辽制作了很多类似定窑的产品。但是由于工艺、技术、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原因都达不到真正的定窑标准,所以人们也同样称这些其他的窑产的定窑式产品为定窑系产品。因此要掌握真正定窑产品的特征才能在实践中认出真定窑产品还是窑系的产品。

定窑唐、宋釉的区别

唐定色灰宋发黄,宋时泪滴灰点唐。

南宋生硬北唐轻,黑定无色暗点藏。

注解

唐朝就有定窑,那时和宋早期的定窑相似釉色显白中泛灰,有灰点,北宋时发黄,南宋时瓷较硬重,而北宋和唐时较轻,黑定几乎无泡,黑中有灰白麻点。

定窑釉的老化

浮亮釉层脱不匀,釉面可见蝇翅纹。

气泡两层下层小,水泡在上鱼籽匀。

釉像油漆下干泡,鉴别定窑眼有神。

注解

表层釉老化后的亮度和脱釉处的亮度差别大不均匀,细看可见到脱釉处像苍蝇翅膀纹一样的小块块,俗称蝇翅纹,气泡上层比下层的大,上层是有亮度的水泡像鱼籽大小,下层是小干泡。釉面有点像油漆刷过的。有的件几乎全是干泡。

定窑看口看釉

定窑芒口胎白腻,积釉泪痕黄如玉。

注解

定窑芒口就是器的口沿没有釉,胎是白色、有牙白、赭白等等。胎和釉面细腻,有积釉泪痕呈流淌状、黄如白中微黄的玉色。

绿定鉴别

缘定胎色宋白黄,宋时泪滴厚釉长。

釉绿不均南北宋,釉绿若厚大泡藏。

注解

晚唐朝时就有绿釉器,宋代绿釉定瓷胎白中泛黄,绿釉明显不均有流淌现象,釉厚的地方泪滴较长,厚釉部位釉大泡。

真假定窑瓷

假定真定可辨说,真假泡儿差不多。

真定竹刷泪滴活,防品刷滴假相多。 注解

真泡亮光难见底,防泡见底光不多。

高仿得假定窑可辨认,真的定瓷泡光亮不见泡底,虽然真定釉面无贼光,防定贼光纹呆拙。泡大小稀疏差不多,但是单个的看一个泡的形状色泽是不一样的。假的从泡的外层能看到泡底部,而真的是不能看到泡底的。从器件的外壳也可看出色泽是否有贼光,真的纹饰竹刷,泪滴显活泼,假的呆板明显有假相。

定瓷年代窑系原因

唐定显白带泛灰,白青青白早宋成。

泛白用煤北宋晚,定窑系中各一堆。

定窑瓷中有鎏金,色料铜铁绿红黑。

唐代烧的白中泛灰,有的有灰点,白中泛青,泛青的在宋代时烧出,北宋晚期用煤烧过。定窑系是指各有窑的省仿烧的定窑器,但不能和河北曲阳的精品比。曲阳烧的为正宗,对镶嵌的器件要看锈色及撕开的端面,这样可以鉴别镶嵌金属器是真是假,定窑有镶嵌的器品。

定窑各年代釉层的观泡

定窑早期白泛青,层上大泡亮如珠。

深层布满小实泡,大泡齐列但稀疏。

乳白牙白鱼籽小,大小都有深小珠。

但比泛青泡要少,牙白层间大小出。

注解

早期定窑器件白中泛青上层泡大而亮,深层布满小实泡(干泡)大泡整齐而稀。乳白釉和牙白釉的泡像鱼籽,也可说像小蚂蚁卵,大小泡都有,小珠泡在深层。但是泛青色重的釉泡就少。

定窑观泡简句

小泡深密鱼籽珠,大泡青亮齐又稀。

乳牙二白大小泡,泡少层间大小出。 注解

同上,只是句子缩短,为方便背诵、记忆。

黑定紫定篇

紫定白定泡不同,黑定紫定少泡溶。

黑紫釉少才有泡,脂挂紫金土砂行。

好似松香绞砂形,黑紫以铁来呈色。

控温掺铁比列灵,定窑瓷美变无穷。

注解

定瓷分白定、黑定、紫定、绿定、蓝定等。黑定和紫定是很突出的。在宋代烧成并且非常成功,都是白胎,器形很代表时代,是古瓷器中难得的。用三四十倍的显微镜看,在釉薄的地方有泡,色彩深的地方几乎看不到泡,泡大、小都有,每件器物之间也不一样,但它们釉层下都像松香调砂一样的雾沼沼的釉层。这要用定窑的各种特征去鉴别。但黑定紫定都是铁烧制成的,色度和沾紫金砂土釉浆的多少,和含铁情况有关。

白定、甜白、康熙分辨泡

三种泡儿一个相,胎色泡亮三种样。

青白黄干亮分清,甜白显干定泡亮。

康熙胎黄灰又干,釉色器底各有样。

注解

白定、甜白、康熙瓷的泡情况差不多,但是定窑亮泡多,甜白、康熙亮泡和定窑相比要少,康熙时期的瓷器的胎和泡黄灰色,而甜白显白和青色。当然从釉色,足型胎釉上也可以增加分辨因数和内容。

2.哥窑

在考古界和瓷器的专家目前多数认为南宋时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建窑,兄建的窑为哥窑,弟建的窑为龙泉窑。

哥窑紫口铁足、器形多仿青铜器,造型古朴典雅,有尊、瓶、簋、炉、洗等。以供器为多,哥窑是宋五大名窑之一,专家学者对北宋哥窑认为这种类型的瓷最早源于河南省,而南宋官窑在浙江、乌龟山。《宋元瓷器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一书中说:迄今未找到确切的窑址。哥窑瓷器和官窑有些相似。如:都开片,都是金丝铁线,都是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以支钉为主,都是紫口铁足,都是古朴典雅。南宋产品都是浙江乌龟山一带烧造。

但是还是有区别的。如:哥窑看起来有出汗感觉、哥窑器口比官窑厚。

官、哥两窑在鉴别上是可以区别的。这要认真、细心是可以鉴别的。如:官窑看起来上扬,而哥窑不是这样,哥窑厚重,官窑口薄等。这些都是区别的依据。这要反复的认识实践才可以练出眼力,感性经验是需要长期实践的。

官哥瓷区分

官哥区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

紫口铁足官哥有,官窑口薄釉竖用。

器形古朴口上扬,胎薄是官确坚重。

哥窑出汗线左旋,胎体不薄确厚重。

器口釉凸有水渍,官窑釉亮哥出汗。

官哥区别要慎重。

注解

对官窑哥窑要抓住几个主要的区别点。官窑的器形多数是由青铜器发展来的,哥窑不是单从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窑两窑的瓷器都出现紫口、铁足,也都开片,都是灰胎,这是共性,但有几个重要的不同点:

口:官薄、口釉淌、竖向水渍,口上扬;哥口厚、釉厚有横向水渍。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没有汗相。

开片:官竖线长、横线短、线方向不定,横线根粗稍细;哥竖线长、横线短、竖线多左旋。

胎:官薄,但坚重;哥厚,没有官坚密重。

哥窑

哥窑窑址没发现,明显金丝和铁线。

鱼籽蟹爪百圾碎,胎体厚薄都可见。

粉青月白米黄色,釉面光泽如肤汗。

注解

哥窑金丝铁线明显,泡似小小鱼籽、有蟹爪纹、俗称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黄都有。釉面有肤出汗的感观。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近些年有报道说窑址在浙江省乌龟山。

哥窑看泡线型口

小泡密乱不太均,大泡均称浅层守。

哥窑水渍支钉有,水渍顺着口沿走。

细碎纹片鱼籽纹,紫口铁足汗光瞅。

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过汝。

哥窑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红有。

还要观察线走向,假的釉子过于厚。

区别需要多过手,铁线多向左旋走。

大线多黑上下行,小线横行短小走。 开片大小粗细清,内反线迹小钉钮。

大线小线分两色,各条都对别离手。

哥窑小件比较多,杯盘洗瓶确都有。

小泡零乱不太均,大泡均匀浅层守。

注解

哥窑的器件口上大多数有水渍,水渍顺着口沿走,存在着显白色的水渍。(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迹。)有细碎纹片、紫口铁足,有皮肤出汗一样表层的釉光,这是最明显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钉烧造,器件厚和重都超过汝窑,胎显香灰色,多数铁线由上而下显现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迹小的线多横行的是,短的小线,断线不长。有支钉是隐现的印迹,有支钉的件不一定是铁足。而垫圈的出铁足的多、哥窑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而汝窑大多数一直裹到足底,大线左旋和窑车旋转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关,通过大小线、器件的器口也可区别官哥窑的器件。

哥窑观泡

哥窑气泡像官窑,区别层上把泡瞧。

泡大层浅变化小,均匀不深认哥窑。

注解

哥窑的釉泡像官窑,不同点是大泡层浅变化小,均匀。

哥窑简句

哥窑像官但层上,小泡均匀少变样。

注解

同上篇。

官哥互比

竖官横哥看水渍,官大哥小来观器。

薄胎厚釉是官窑,相比双薄哥窑毕。

玉质滑润是官窑,薄釉出汗哥窑遇。

官线短毛不横穿,金线根粗尖确细。

注解

官窑的口上水渍竖着淌,哥窑水渍横向走,胎釉厚是官窑,特别是口上扬而薄,而哥窑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扬,玉质滑润是官窑的特别之处,釉相比哥窑比官薄,但哥釉显出汗,官窑金线几乎不穿竖线,金线短,根粗稍细像牛毛纹。

官窑

官窑是北宋兴起的一个官用窑,但北宋的窑址有说在河南开封地下的但至今没有找到,南宋的窑址在今杭州乌龟山西麓,南宋郊坛故址附近,故名郊坛下。对北宋官窑址迄今没定,因此说法不一,在宁云龙编著、杨静荣作序的《宋元瓷器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一书中又说根据史料和调查认为修内司官窑应在山西降县一带。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造型十分丰富、有香炉、鼎式炉、洗、瓶、尊、簋、盘等。造型古朴,其造型显得上扬,仿商代青铜器的器形多。胎随厚,但口薄挡手,胎密、质坚,胎色灰、灰黑、体重、有开片,称金丝铁线。铁线竖着走,金丝横着走,但金丝不穿过铁线。若穿过铁线,铁线是有距离的断线。开片中有蟹爪纹、冰裂纹、鳝血纹、百圾纹、鱼子纹等。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支钉痕迹比汝窑大而圆。支钉以三、五、七奇数为多见。烧制中用紫金土化妆胎表。

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米黄色、釉面厚而晶亮,官窑基本没有发现带款识的。足底有釉。其支钉露胎处,因化妆土的原因小小的支钉处反映的色灰、黑、香灰都有。

在宋代以后历代都仿烧过,但都不能烧出宋代所特有的特征和古朴的神韵。

3.官窑

紫口铁足官窑现, 釉细润厚超胎限。

瓷器足部本无釉, 烧后黑色都可见。

口部釉薄显胎骨, 粉青翠青价上万。

口诀也很清楚,器口薄,釉也薄,胎重,达到釉最薄,圈足无釉,有黑灰胎,也有开片,特点是金线粗糙并且稍细,不穿过铁线,粉青、翠青贵重。

官哥窑瓷辨

官哥难分不好瞅,一提就知有没有。

紫口铁足官更显,胎薄竖重紫薄口。

注解

官、哥之分,用手一提重量,再看口的厚薄及水渍走向,就可以断清楚是哥窑还是官窑,官窑口薄体重,水渍竖着走,而哥窑水渍是横着走。

宋官窑瓷

体薄如定口上扬,釉如龙泉淌口旁。

开封修内郊坛下,胎重坯薄产地详。

重超几倍薄如定,记住特点和特长。

亮如龙泉又似钧,开片如哥口薄当。

北宋胎薄南宋厚,南北宋朝可分详。

注解

器体口上扬,口的釉有流淌迹,有书称北宋官窑产在河南开封,南宋产在杭州乌龟山修内司郊坛下,胎质至密而重,相当定窑的几倍,亮如龙泉,也如钧,开片如哥窑,口薄、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

官窑瓷鉴

官窑胎薄光透坯, 釉厚多层有垂滴。

金线较多铁线少, 铁足深层香灰坯。

天灰蓝青如蜡润, 传世收藏沿世袭。

注解

官窑很少见。特别贵重,口诀中已基本说清特征和感观,书中说:“官窑几乎没有出土的,大部分是传世的。”

官窑看纯

官窑开片不简单,官窑横线少横穿。

官窑横线稍上细,好似牛毛认真观。

注解

器体薄、口显上扬,口沿边用手摸,有挡手感、口边釉有向下淌痕迹,口薄像定窑,相传产生在河南开封修内司郊坛下、胎至密而重,相当于定窑器的几倍、釉面好,光亮如龙泉,也像似好的钧釉瓷,开片如哥窑,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横线(金线)不穿过竖线(铁线)金线常有蟹爪纹,有的线如牛毛。纯的官窑器,烧的又好,又是宋代的很难找到。

官窑辨别

官胎黑褐灰浅灰,胎质坚密不是吹。

哥窑官窑重超汝,官窑坚重哥难追。

用手一颠知*,不离十才有真威。

造型端庄大堂用,小巧秀薄庙供威。

紫口铁足胎不厚,补口釉凸口褐灰。

开片线色是内出,器物少雕仿铜威。

开片色多大小有,多层泡儿釉中披。

官窑少有入土器,多是传世土来非。

釉色月白天青青,褐青黄青各青灰。

官窑历史多地烧,胎釉多变不是非。

注解

官窑胎黑褐、灰、浅灰都有,这是从露胎的足看的情况,胎质坚密,它同哥窑一样重量超过汝窑,但重量比哥窑还要重一些,用手一颠就感到重,造型古朴端庄,常用在殿堂礼祭当供器。一般小巧,胎重器口沿显薄,紫口铁足胎坚而比哥窑薄,外口的釉有凸起不平感,也有口不是紫色而发黄褐灰的,开片线迹由内应力运动而出,很少雕纹饰,大部分部件仿青铜器,开片大小都有,泡多层,不均。

官窑器入土的少,多传世器,器多月白、天青、褐青、黄青、灰青,这是因为官窑是很多窑烧的关系,所以胎色、釉色也多。元、明、清也都制作过官窑器,但都带有本朝代的特征,不能和宋官窑相比。

官窑哥窑区分的方法

历史官窑难区分,金丝铁线一样真。

紫口铁足也一样,口薄是官无汗真。

注解

官窑瓷、哥窑瓷是很难区分,因为两窑瓷器的特征很相似。但重点观察瓷器的口沿,从口沿的厚薄、釉水渍的走向、釉面是否出汗,是可以区别官窑瓷、哥窑瓷的。

官窑看泡简句

官窑泡密大小见,深浅不匀都显现。

官窑看泡大小都有,深浅不均,密而乱,以中小泡为多。

注解

看官窑

官窑横线少交穿,横线若穿竖短弯。

线迹尾端渐渐细,胎薄釉厚香灰般。

釉质如同玉质感,晶莹比哥亮晶鲜。

线迹多显鳝血红,胎薄体重别放宽。

裹烧支钉多而小,紫金胎土口紫先。

胎色釉色有多种,三地烧造都是官。

官窑比哥器件大,大小区别也须参。

注解

官窑器的开片横线很少穿过竖线,如果横线穿过竖线走向时肯定竖线断开了很大距离,或者是竖线转弯了。开片的线末端是渐渐变细。

胎是香灰色、胎薄而重,特别是官窑器的口薄、胎质至密坚硬,釉子亮晶、线迹如鳝鱼血,裹足釉子、支钉烧钉迹较小,口显紫色,因用紫金土烧造而成,胎色除灰色还有多种色但都偏灰,有酱粉色时圈足部位也是酱粉色的。烧官窑器有三个地方烧造。

官窑篇

亮如龙泉薄如定,用手一提非常重。

开片如哥质坚硬,且看紫口庙堂供。

注解

官窑釉好而亮,体重、古朴像青铜供器,开片坚硬。口沿薄如定窑,有挡手感,但没有超过哥窑。仿青铜器的造型多。

4.钧窑瓷器

钧窑瓷在北宋时就生产,到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继汝窑之后在河南禹县(当时称钧州,故名)。以当时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为最有名。烧制品为最好,是烧制皇室用瓷。这种窑的瓷先烧素胎,出窑后施釉进行二次烧制,以铜掺入釉料,使其产生泛红色的釉面。在高温下产生窑变现象千变万化,有玫瑰色、有天蓝色、天蓝葡萄紫、有自然流淌出的蚯蚓走泥纹、底上有蟹甲绿和记大小规格的数字,如: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恰似数字款。钧窑器造型古朴典雅、釉面自然。

以宋早期到目前的历史长河中。钧瓷的出现量、仿制量都有所增加。要能认出宋代好的钧瓷器件也不是很简单的事。这要有断代能力才能分辨出来是宋代的还是元代的、明代的。要了解钧瓷的特点,才会知道钧瓷时代特征,也要学习鉴别技术。

钧窑

胎骨坚如铁,铜红釉器也。

叩之出铁声,紫褐浅灰结。

二次烧为绝,蓝青白如雪。

变化万色云,曲流为特写。

釉淌补裂纹,蚯蚓曲爬也。

玛瑙掺釉中,万花的世界。

注解

钧瓷几个朝代都烧,要找宋代的就要注意鉴别,看宋代的各种特点,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釉流淌有旋涡,有蚯蚓走泥纹,窑变万千像万花筒,釉中含铜。

钧瓷几个朝代的不同

钧瓷宋元明清烧,代代不同各有招。

宋钧胎釉为最好,元差清细神韵孬。

元钧胎粗又含砂,清钧细制胎又糙。

注解

钧瓷在历史上几乎没间断过,但是人们追求的是宋代的钧瓷,但是很少,而元钧和清代钧窑是有区别的,如果分代是可以分的。如:宋钧釉好、胎好,元钧粗糙,清钧过细,但釉面及瓷器的神韵是不够的。

宋钧

钧窑常常带斑红,高温釉中含有。

红斑蓝釉有过渡,蚯蚓走泥纹路行。

蟹甲青斑胎泥细,高岭土久亿年成。

注解

钧窑红斑是釉中含铜所出现的,红斑和其他釉色交接处有一过渡的是宋代的。元代的过渡差一些。有蚯蚓走泥纹,有蟹甲绿,足有满釉的少,胎质有泥质成为宋产。砂质的为元代的。应该说,钧瓷和景德镇瓷用的高岭土瓷胎是有区别的,和其他窑口用料也不一样。

宋元钧瓷鉴

宋钧釉活到圈足,元钧釉呆不到足。

宋器简单少雕琢,红斑过渡蟹青熟。

蚯蚓走泥兔毫在,瓷胎色釉鉴自如。

宋钧窑釉活,釉到足圈、元钧釉呆板露足多。宋器少雕琢,蚯蚓走泥纹明显。有的是兔毫纹,红斑有过渡边沿,有蟹甲绿,釉好胎如泥为宋。足粗走泥纹不活为元。

钧瓷五色

玫瑰红色海裳红,天青粉青月白青。

窑变出色十几层,各色釉亮白不明。

注解

配釉采用铜磷铁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制,分层挂釉,使釉层结构复杂多变。钧窑五色:天青、粉青、月白、海裳红、玫瑰红,如果再加上交叉色那就多了。钧瓷号称千年不变色,证明釉好,但白色部位不太亮,胎釉常常带有棕眼。

钧瓷辨认

官钧民钧历代钧,断代分钧怎么分。

官钧稳重多下坠,质坚胎硬扣铁音。

多次施釉显肥腻,流淌曲线扶感亲。

蚯蚓走泥有动感,紫红窑变飘渺真。

民钧金钧和元钧,数字大小把器分。

蟹甲绿斑护胎釉,胎质粗糙釉不均。

走泥呆板釉不活,看足釉胎把代分。

金钧胎粗色发黄,足釉半截是元钧。

堆贴镂划重又大,釉淌面粗元代钧。

元后各代仿钧胜,胎粗釉呆器失真。

注解

钧窑代代没停过一直有烧造,也分官钧、民钧。官钧稳重,器有下坠感,胎质坚硬,扣之声音如铁,多次施釉显得肥腻,有流淌的曲线感,手能抚摸到,常有蚯蚓走泥纹,有流动感,有的有紫红色的窑变飘渺如真,底有蟹甲绿斑,有护胎釉,有数字如款号的大小,数小的大,数大的小。民钧和元钧走泥纹呆板,胎质粗糙釉不均。

金钧粗而发黄露胎多。

元钧几乎仅有大半截釉。

元器重而大,喜堆贴纹饰,釉流淌严重。元以后仿品虽精,但纹饰呆板,失真不活。

断代主要原因靠胎、釉、纹饰,如:宋不加装纹饰,元半截釉,金元胎黄褐,显粗糙。

均瓷观泡

均窑铜红大泡出,泡在水流旋涡突。

温润色浅光环围,窑变天蓝泡更疏。

釉色流动不如红,天青泡多密不疏。

大小都见不分层,月白釉中泡不出。

红斑器物泡很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注解

均窑观泡铜红釉是大泡,泡像在漩涡中。温润色浅,有光环围着泡。天蓝釉泡更稀,但釉的流动状态不如红釉,天青泡多密,釉没什么流动感,大小泡都有,几乎在一个平面上,不分上下层。月白釉中泡很少几乎不出泡,红斑器物泡很稀散,蚯蚓走泥纹都是小泡。

钧瓷观泡釉简句

铜红泡大旋涡出,色浅温润环中孤。

变蓝动感不如红,天青泡多大小突。

月白无泡红斑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5.汝窑

汝窑在河南省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宋代时属汝州)故名汝窑。汝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这种瓷胎不太厚、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三彩等,是一种非常不一般的窑口、汝窑瓷釉色好看,而且釉光莹亮,在光照下有不同角度出现不同色度之说。器形以小型为多,常见的为洗、炉、尊、长颈瓶、盂、钵类。

汝窑有开片、底为支钉烧造。

过去认为汝窑在历史上仅烧20余年(在2000年后由铁源著《宋辽陶瓷鉴定》一书中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汝窑烧造时间为北宋初至北宋晚期的150余年,烧造的器物既有宫中传世品,也有民间日常生活用瓷,不反对汝窑的“官窑”性质,又将“民汝”并入汝窑。这种观点是随现代考古挖掘的出现,来认识的,这也是拓宽了人们对汝窑瓷的认识眼界和收藏需求,当然也对官汝、民汝、好的、差的等问题产生了鉴别上的需求。汝窑的款识有“奉华”、“蔡”、“甲”、“乙”、“丙”、“丁”字等,字以微凸雕为佳,在五大名窑中常有以汝窑为魁之说。但如何能鉴赏到好的精美的汝窑瓷和见到一件一般的汝窑瓷是不一样的。人们追求想见到的往往是宋代的最佳的汝窑瓷器。所以人们常说:“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

汝窑河南宝丰县,青色粉豆卵虾现。

胎体薄来釉层厚,玉石质感细开片。

多为仿古青铜器,更有弥足价上万。

注解

汝窑有黑灰色有白灰色,要注意鉴别,因有假的。

识汝瓷

汝瓷形好器件精,撇口撇足汝瓷兴。

制胎口底都外撇,釉厚收撇足不清。

高岭土老系数二,是收是撇看谁精。

坯胎火烘白圾碎,寥若辰星泡亮晶。

注解

汝瓷撇口撇足的好,但要看胎体。因为釉在足根涂留的厚时,就会将撇足误认为是收底足型,那错了,因为足根有时釉厚,其实还是撇足,给人感觉是收底型。汝瓷用高岭土成坯的老化系数是2%,胎釉之间在支钉处可见硅化现象,这是釉好的结果,泡寥如辰星,坯胎烧成小碎开片。

汝瓷鉴八个要点

口撇足撇扣木声,像棉似雾泡晨星。

开片线细隐约藏,气泡玛瑙*鉴。

手工拉坯腰鼓好,釉色可变芝麻钉。

支钉看白护胎釉,胎釉夹层显白坑。

两头收撇中鼓好,支钉硅化白或青。

注解

汝瓷釉满,裹足,扣之木声,口、足都微外撇,气泡中可见红色及其他色。还有玛瑙粒,这些没有熔化彻底的胶状细小粒,在还原温度后以颗粒状存在釉中,好像在釉中含有像玉石的微粒一样,另外还有像在玉石体态中存的棉和雾一样的雾团。支钉小如芝麻,痕迹有点硅化。胎是灰胎开片细,泡若晨星亮而少,都是手拉坯,假的是模具制坯,从器形整体上看中部有点鼓。看支钉位似白色,但胎是灰的,支钉的尖断显白,这是化妆土层显白。还要注意其他因素,可防止漏掉真品。

汝瓷看内相、看底支钉

汝窑釉中有雾棉,釉下雾棉泡等闭。

色粒沉淀釉层下,钉痕硅化要审严。

注解

汝窑釉下有像玉中雾棉一样状态东西,气泡就在这釉层下,釉层下还有微小的蓝或其他色的有色粒状物,这就是所谓存在釉层中的色料粒和玉石、玛瑙、支钉部位有硅化现象,型如芝麻粒。

汝窑官瓷民瓷辨

随光变色迎光红,玛瑙釉中小点红。

足圈外翻芝麻钉,泡亮稀疏才看成。

胎轻边薄扣木声,汝官汝民都算成。

注解

汝窑瓷最奇异之处是随时间的光照变化而变化,在迎光亮照看时出现泛红的色,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有玛瑙粒和卵清一样的特征,有玛瑙的红色粒,足圈内墙外倒、外墙外翻,支钉像芝麻状,泡像云母一样显微黄褐色光亮,泡非常亮,由于光照不能见到泡底。所谓玛瑙粒,也许是化妆用的紫金土造成的褐色泡和颗粒。因不知道过去说的玛瑙粒是用多大倍数的放大镜看的。

汝窑釉层

汝窑大泡有间距,泡泡稀疏不一致。

泡儿坐在圆环上,褐白天青玛瑙粒。

大小不等形无规,眼见色点没融粒。

注解

汝窑大泡间距也大,稀疏的程度不一致,泡都是坐在一个清楚的圆环上。褐白天青釉中有玛瑙粒,大小不一,用三四十倍以上的放大镜看釉,可见釉下有好似没熔成釉的蓝色或其他色的颗粒珠。

汝窑看泡简句

汝窑泡大亮距乱,环上坐泡玛粒见。

注解

汝窑看泡,泡大亮,距离不均,亮泡的根坐在一个环上,即泡的根部有一个深色的环。在看泡中又可见到没熔好的粒称玛瑙粒。

从釉泡层看汝瓷用釉料

汝瓷泡儿亮晶晶,透明釉下像辰星。

稀疏大小像黄米,定有玛瑙釉层中。

玛瑙共有七种色,难能七色全釉中。

汝瓷气泡亮,像云母一样的晶莹。它在一种比其他釉更好的釉面下面,像辰星一样闪耀,气泡稀而疏,汝窑瓷釉中肯定在胎面含玛瑙玉石一类的东西,它显示在釉层中,因玛瑙有七种之多的彩色,但是釉中显示出来的不一定是七种,而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因此只找红粒也不对。这是釉料决定的。

汝瓷看口足、开片、棕眼

口撇足撇洗盘碗,体轻边薄灰胎显。

芝麻钉痕光变釉,玛瑙作用红色闪。

泡儿瘳若似晨星,看裂还要看棕眼。

小裂白亮大裂深,多看细看别走眼。

注解

口、足都向外撇,是灰胎口薄,芝麻一样的支钉痕有玻化,在不同角度光照时器表出不同色,用三、四十倍的放大镜看有没熔化成釉的所谓玛瑙粒(也许是化妆土的成因引起的),泡少而亮,有裂线(开片)有棕眼,小裂白亮大裂深。

真假汝瓷辨

真品拉坯仿注浆,真纹鳞状仿呆当。

真刻娴熟仿死板,真汝胎灰仿白霜。

灰胎施釉显彩红,胎中微铜化粉装。

真釉变光仿不变,真泡亮晶仿无光。

真多玛瑙仿确少,真口撇侈仿收帮。

真足八字假收足,真有红粒假难装。 真腰弧形仿直板,真线细曲仿粗当。

真线曲隐仿显直,重要应看否变光。

还看玛瑙釉混冻,釉中雾团活不疆。

真汝支钉芝麻型,假汝支钉圆点装。

真汝釉层如雾团,不见胎面雾遮装。

假汝费尽鬼心力,条条都对太难当。

真汝足色也有红,追灰莫样红遭殃。

灰胎施釉显粉红,胎中含铜出粉装。

注解

真汝窑瓷器是手工拉坯,仿汝窑瓷是注浆成形,真汝窑瓷器的鳞状开片很自然,仿得呆板;真的刀工娴熟,仿得死板,真的胎灰,仿得胎白,真的光下不同角度有变光,胎灰白灰,仿得胎洁白,过于轻白,真的泡少而亮,假的足、口向里收;真的圈足八字形,假的直;真的有红色玛瑙粒或其他它色粒,假的无;真的器腰多弧形中间向外鼓,假的死板;真的开片细、曲,假的直又粗;真的开片线细隐在下,而假的明直;真的玛瑙粒,泡向在雾团里,像玉中的棉雾,假的不是;真的有向芝麻一样的支钉痕迹,痕迹有被釉玻化的边沿,胎显灰色,釉裹足,扣之声如木声,足也有灰红色的,因胎含铜色显粉红为真,但是太过于酱红为假的。因此如果迎光看胎土色显微泛红为真。

汝窑简句

胎白釉厚玉碎片,粉豆卵青弥足万。

注解

汝窑的胎是香灰色的,也有白胎的,釉如玉,开片碎,有粉青、豆青、卵青几种色。汝窑瓷本身就有弥足珍贵之意。

汝窑看形听声

胎薄釉薄色天青,釉中开片扣木声。

撇口撇足肚如鼓,灰胎硅化芝麻钉。

注解

汝窑瓷的特点是薄胎,细釉,釉色有天青色、粉青、月白三种,因胎薄,又开片,所以常常是扣之木声,口、足都向外撇,胎是香灰那样的白中泛灰的白灰色,支钉显凹,如芝麻的痕迹,常见支钉处显硅化的状态。(扣之木声是胎薄、开片造成的)

钧瓷窑变之美,位居五大名瓷之首的魅力所在


钧瓷是泥土与火的艺术,一方面,火把泥土、岩石变成强度极高的实用器皿或陈设性艺术品。另一方面,钧釉中含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在不同的窑炉气氛中变化出五彩缤纷的色泽效果,是为窑变。

泥与火,釉与釉色是窑变的全过程,其实质主要是釉色的变化。从科学角度看,窑变现象是指钧釉的乳浊度和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从而使釉变得绚丽多彩的想象,构成各种美妙的流纹和意境;古代文人常以“夕阳紫翠忽成凤”“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等诗句来赞誉这种窑变之美。《》

插图:大荷口玉壶春瓶(高57公分)高子文作品

在众多陶瓷的典籍中,对钧瓷的赞美不能不让人注目,钧瓷是如此的珍贵:“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雅室无钧,不可自夸富”其珍贵的缘由就是因为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以意想不到的窑变艺术区别于汝、哥、官、定等名瓷,长期以来,“南青北白”“雨过天晴”“千峰翠”“秘色”等单色釉占据中国陶瓷的主导地位,而钧瓷在通体一色的艺术世界里产生了变异,打破了恒一的色彩感觉,给人以超凡脱俗的视觉享受,造就了陶瓷艺术品特殊的艺术价值。

民国郭葆昌在《瓷器概说》中对钧瓷色彩的演变做了较多详尽的说明:“钧窑建于宋初,在今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窑,至今尚存。”“钧窑器备众色,而其初旨为天青,以其色重而蓝,后人遂名之曰天蓝。又以青料中含有铜质,锻炼而变绿或红紫者,于是窑变之名生焉。后乃利用铜质而制红紫器,此由变而演进也。”这段文字揭示了钧瓷成为五大名瓷之首的根源,钧瓷吸纳单色釉瓷的精华,又具备窑变釉瓷的灵魂,“器备众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灰等九种颜色,包容天下万物,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插图:直口洗(杨文杰传统煤烧作品)

清代佚名之《南窑笔记》向人们说明“窑宝”的可遇不可求:“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暗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火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直观地道出钧瓷珍品一件难求。

钧瓷窑变之美打破了传统瓷器单一的色彩视觉,有了宛如曙光和晚霞般的色彩,给人意想不到的视觉享受,这就是钧瓷的独特之处,也是其他瓷器种类无法望其项背的原因,也是引领五大名瓷之首的魅力所在。

宋代的“五大名窑”制瓷业繁荣


北宋钧窑天蓝釉墩式碗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形笔洗

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北宋钧窑月白釉渣斗式花盆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博物馆。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大英博物馆 北宋 汝窑碗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宋瓷更像宋词中的婉约派,典雅委婉。宋瓷诸窑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均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无论从比例、尺度、色泽,还是形状上反复推敲,宋瓷都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含蓄典雅的内在美。如果对其形状做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精确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它有一种精妙的柔婉之美。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宋瓷多为青色和白色。青瓷的色泽像翡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泽像光洁的玉,“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宋瓷比明瓷、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雕琢,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宋瓷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北宋 定窑白釉八方四系瓶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小说“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是指语言文字自然淳朴,在平淡冷静的叙述下蕴含着作者敏锐而深邃的思考,使作品不知不觉拨动读者心弦。宋瓷也是如此,它不张扬、不虚华的个性使人联想到翩翩的君子,沉稳却不失个性;它的内敛又好似江南女子的风姿卓韵、典雅含蓄,让人难以忘怀。

诸多因素造就瓷器辉煌

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宋初实行了“抑武修文”政策,“修文”导致文化的空前高涨,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人们的读书热情激增,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北宋的经济繁荣,为制作高水平的瓷器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的社会氛围造就了宋瓷清新秀丽、典雅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品种。

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

北宋的手工业有官营、民办和家庭副业等形式,其中以官营规模最大。北宋官府手工业专业分工之细为前代所未有。朝廷少府监所辖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文思院,其中仅文思院即领有42种不同的作业班子,包括锦、绣、金、银、犀、象、珠、玉、金彩、绘素、装钿等工艺品种。官府作坊的工匠皆来自民间,其分工之细也反映了民间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所说“五大名窑”,足以代表宋代瓷器的技艺水平。此外,玉器的“巧作”技艺也始于宋代。

宋人龙大渊著有《古玉图谱》一书,就是研究宋代玉器的书。始于唐而盛于宋的雕漆工艺,在宋代叫“剔红”。宋代剔红漆层厚、漆色艳、刀法精,图案花纹具有浮雕感,其艺术风格颇似耀州窑的刻花装饰。宋代盛行缂丝工艺,有许许多多擅长缂丝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形象逼真,除人物、花鸟外,还把书法家的作品表现在缂丝作品中。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比较成熟。”总而言之,宋代各种工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北宋 钧窑天蓝釉盏托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效仿。

北宋初年,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以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努力创制精品瓷器。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都趋向使用瓷器,出现瓷器的大普及。

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变。其造型、釉色、装饰,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北宋建窑兔毫盏

宋瓷的釉色出现了创新且丰富多彩的局面。这时,不仅改进了石灰釉的配方,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石灰碱釉。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汝窑的青瓷,龙泉窑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至于钧窑的乳光釉、哥窑的炒米黄色釉、定窑的紫釉、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黑釉等,使釉色使用空前丰富。

宋瓷的器型有大量创新。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芦瓶、双耳瓶、五孔瓶、瓜棱瓶、胆瓶、琮瓶等,让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装饰手法远远超过唐代。除利用釉色来装饰外,还大量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富于变化。

宋代无论南北方都出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窑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受其所在地区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共同性。

钧窑月白釉长方花盆托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色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瓷胎则以白色或浅灰白色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风格迥异的官窑和民窑

宋瓷有官窑、民窑之分,又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即国家政府办的窑,为皇宫、王室生产专用瓷;民窑即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还包括御窑,比如宋徽宗就开办了御窑厂。北宋灭亡后,宋皇室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后,在凤凰山下也设立官窑。

北宋以前,官方贡器与民间用具只有粗细之别,并无文野之分,至北宋则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个朝着清雅、华贵的方向发展,一个朝着粗犷、豪放的道路前进,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早期它们都是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但是自从为皇室烧造贡瓷之后,便脱颖而出,其工艺之精湛令各地民窑望尘莫及。其中,钧瓷的生产最具代表性,当初它仅是河南地区一座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后来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一带建立官窑窑场,并调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专门为宫廷烧造此种釉色的产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官窑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在工艺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谓“千中选十,百中选一”。即便是成品后还要再行挑选,产品属于非商品性质,并严禁民间使用。其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窑生产则与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缚,工匠来自民间,生产者要考虑成本,看重的是实用价值,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生产随心所欲,产品均供应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这些瓷器虽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别样的艺术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其实,北宋瓷器的发展,还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宋徽宗。“五大名窑”有三个都是他开辟的。

宋徽宗热爱艺术,热爱美。他热衷于色彩,更热衷于自然的意境。对于当时宫廷内比较常见的定窑、柴窑的瓷器,宋徽宗非常不满。于是,他开始广泛搜集天下宝物和各种技术,并在首都东京开辟了官窑。后来,宋徽宗看到汝州烧造的进贡瓷器后很是高兴,就在宫廷内开辟了一处窑口。在原产地的瓷器,叫做汝窑,在宫廷内的这个窑口则叫做汝官窑,也有学者认为,汝官窑就是官窑。

钧窑有官钧窑、民钧窑之分。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又一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当时,禹州有一种彩瓷,颜色艳丽,而且上有“窑变”形成的火焰纹,入窑时,器物都是一个颜色,出来以后则万紫千红,绝没有一件重复的。宋徽宗听了甚是满意,又在宫内模仿禹州彩瓷,修建了官烧钧窑。后来的“黄金万两不及钧瓷一件”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宫廷的钧瓷。

对青白瓷的鉴别方法


青白瓷,俗称影青,又名隐青、映青,因其地釉的外观白中微微闪青而得名,是我国宋代窑场分布较广、产量很大、工艺精湛的一个瓷器品种,在众多的产地中,景德镇的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窑口所产青白瓷最佳,被世人称之为“假玉器”,备受青睐。景德镇这个古老的制瓷重镇,千年窑火不息,能够生产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传人,在当今难以计数的个体制瓷作坊中,有不少都可以仿制出几可乱真的宋、元时期的青白瓷。许多收藏同好不可能有机会经常接触到各类的仿制品,更无缘能经常到这些作坊去仔细观察,有的人在收藏过程中,按图索骥,“打眼”屡有发生。笔者得地理之便,有空常去作坊集中的地方浏览探访,窥到几许“猫腻”,现不避絮叨之嫌,作些介绍,供藏友们参考。

一、看表釉。宋代青白瓷的工艺以湖田窑“领衔”,因此,现代作坊大多以此为“标型”,千方百计在釉色白中泛青、“莹缜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过犹不及。宋代青白瓷是高钙釉瓷器,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而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釉中氧化钙含量低,在高温下流动性弱,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比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采取人为聚釉,即在刻画印花、转角、折弯等处多喷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但这种人为聚釉,釉中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来不自然,形似色块。有的仿品玻璃质感特强,光亮刺眼,与古器“宝光”相去甚远。还有少数作坊采用酸蚀手段去光,结果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察觉。

二、看胎质。众多书籍和专著介绍宋代青白瓷的胎质,都说是洁白坚致细腻,瓷化程度高,这只是相对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工艺水平而言,它与现今瓷器胎质的洁白坚致细腻和瓷化程度相比较,不能类同。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胎质,其实以淡淡的糙米黄和浅灰白为多,由于当时还没有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发明),胎质比不上现代瓷器坚密,这从残器的剖面可以观察领悟,严重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孔隙。另外,宋时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很多器物的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现代仿制的青白瓷,胎质雪白光滑,十分坚挺,这一点是很容易辨别的。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采取在瓷土中掺入微量的色土和细沙粒,以改变胎质颜色和结构;有的则在成品瓷的露胎处,抹上黄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这些只要稍具常识,即可“捉襟见肘”。

三、看底足。从传世器物和出土标本看,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和垫饼置烧三种方法,当代仿品均采用之。前两种因为芒口和涩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好前述看胎质的知识,是不难识别的。而垫饼置烧,有不少人却真伪不辨。需要注意的是,真品的垫饼痕呈淡淡的土黄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而仿品实际上并非用垫饼置烧,而是在匣钵中(有的甚至不用匣钵,直接在气窑中裸烧)烧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饼痕,这种“饼痕”颜色为黄黑色或酱色,特别的深,甚至高出器底,与真品饼痕自然渗出吸附明显不相同。有的更简单,用淡淡的黄色浆水或黄泥涂满器底,以“丑”遮“俊”。还要注意的是,有些有圈足的器物,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根本不符窑艺,仿制者一知半解,“狗尾续貂”,自露马脚。

四、看器型。由于青白瓷的生产窑口众多,历时长久,因此其器型十分丰富,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中的品种难以计数,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演变规律与特征。现代作坊中生产的青白瓷,大多数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但那毕竟是仿品,具备一定常识还是容易鉴别的。让人较为头痛的是少数似是而非的器型,稍不注意,就会弄错。一藏友购得一只青白瓷塔式盖罐,晶莹透亮的色泽、冰裂如砌石般的开片(深埋土层形成的典型特征)、白中微黄的胎质、罐内壁粗拙的胎泥连接条疤、平底垫烧的褐黄色饼痕、外壁刻花低凹处积釉呈淡淡的湖青色,都不是现代仿品所能企及的,这些均为“开门”的宋代青白瓷特征。然而,此罐却是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这是因为:在宋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浙江的龙泉窑和陕西的耀州窑等,都曾经生产过塔式盖罐,从出土和存世的器物看,塔式盖罐的罐身一般都为长体形,配上高高的塔盖,比例十分协调;圆体的罐子,其盖一般为扁圆形,有齐边的,有花边的(如荷叶形);有的有钮,有的无钮。而藏友的这只罐,罐身高9cm,腹径10cm,基本上呈圆形;而塔盖高7.5cm,差不多与罐身的高度相接近,上下比例不适当,看起来很别扭。再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罐身和罐盖的青釉虽然都有开片,但开片的纹路并不相同,而一器物深埋于同一土层中,却形成两种不同纹片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将作何解释呢?我认为,这应该是同一地点出土的两件器物张冠李戴了:圆罐身存盖破,塔盖罐身碎盖存,它们重见天日后,被人为地搭配在一起了,因此,此罐应算作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

当然,除了上述四个方面,还有宋代与元代、湖田窑与其他窑口、装饰技法以及窑艺等方面,需要比较区别的地方还很多,古瓷收藏爱好者要努力通过实践加以掌握。比如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几近脱胎。如宋代青白瓷刻折枝莲纹碗,器高6.5cm,口径17cm,口沿厚只有1毫米强,圈足厚只有2毫米。纹饰刀法恣肆,线条流畅,疏朗空灵,迎光照之,两朵折枝莲花透亮美奂。器口包银,由于年代久远,包银已氧蚀发黑剥落,多处有灰白或绿色锈斑。在如此薄的胎体上刀刻纹饰,刻轻纹饰不显,刻重则坯破胎废,可用宋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所言:“宋瓷之佚丽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穷研极丽,几于鬼斧神工。”而仿制的薄胎青白瓷,虽然胎体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采用的是现代制模灌浆法,与宋时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两样,显得规整、匠气、呆板,缺乏灵性与韵致。同时,仿制薄胎青白瓷,其装饰只能是印花或划花,绝无刻花,因为能在如此薄的胎体上刻花者,实在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代瓷工岂能望其项背?

鉴别陶瓷的五大技巧


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

就鉴定来讲,没有捷径可走。但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理智,就是我们获取好方法好捷径的基础。如果没有理性的东西,总想跳跃式的寻找途径、捡些漏,我认为是最危险的。本文主要是论述自己在对古代瓷器“目鉴”过程中积累的心得——痕迹鉴别方法。

对古陶瓷的鉴定来讲,从传统上,不外乎对瓷器的胎、釉、款识、纹饰、烧造工艺、制作工艺、窑口特征几方面来鉴定。有的书上或者有的专家在讲课中,对一些时代特征的分析非常透彻,目前尚难以突破。但是,也很难让人理解。为什么呢?应为所有结论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书。比如说,宋代定窑胎子非常致密,釉色非常莹润,有牙黄色泪痕。莹润到什么程度、致密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你认为润、致密;我认为不润、不致密;没法比,无法量化。如果拿宋代定窑的胎质跟明、清代相比,它肯定胎子不是很致密,烧造温度没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的温度高。

许多收藏爱好者反映,瓷器教科书上描绘的词汇,读起来非常动听,却很难理解。究其缘由,主要是感官的东西太多,缺少量化的标准,很难让人掌握。古代瓷器年代的鉴定取决于什么?是鉴定者的感觉?是鉴定者经验的积累?还是鉴定者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如果说三者都有,依然让人难以理解。于是,不知何时鉴定者在神秘光环的照射下令人敬畏,不止让同行迷茫,更让藏友“敬仰”。由此看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式鉴定证书能有这么大的市场了。

对古代瓷器鉴定是否真的没有标准吗?我认为,鉴定古代瓷器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有广义概和狭义两种概念。

1、广义的概念是类比法。比如说龙泉窑、越窑、临汝窑还有钧窑,每个窑在随着它的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进行类比;同时也可以各个窑之间相类比。由此,得出胎、釉、绘画、款识、窑口及烧造工艺的鉴定方法。关于这五个方面鉴定方法,我认为有关瓷器鉴定的书中已经写的很多了,这里不做赘述。

2、狭义的概念是痕迹鉴定法。是笔者在对古代瓷器鉴定过程中的心得。用观察痕迹的方法去鉴别古陶瓷的真伪,我以为这种方法属于狭义鉴定方法概念的范畴。因为这种方法的特点有两点优势:A、便于入门初学,不掌握基础鉴定方法者应用;B、对具有鉴定古代瓷器能力者,有更上一层楼感觉。

北宋也有五大名窑,不是汝官哥钧定


说到宋瓷,近年来好之者不少。原因无他,宋瓷近年来拍卖价格好像坐上了火箭。定窑卖得好,行间不少人专收定窑。建窑上价了,一下子破建盏身价百倍。汝窑拍出天文数字,市场上汝窑满地跑。

一般人对宋瓷的了解,都是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这五大窑,最早因为明宣德皇帝收藏而出名。五大名窑的说法来自《宣德鼎彝谱》,但开始不是汝官哥钧定,而是柴汝官哥定。,没有均窑。后来因为柴窑世不一见,片柴值千金,而完整器物谁也没见过,所以,钧窑代替了柴窑,敬陪末位。

北宋早期 明州窑(秘色瓷)双系盘口蟠龙纹尊

后来,好事者又把均窑的gdp进了一位,超过了定窑,就有了汝官哥钧定的排名和说法。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在宋朝,早就有五大名窑,但由于历史久远,加上北宋被金国灭亡,这一真相埋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哪怕是真正的陶瓷收藏家和爱好者,甚至于专家,也不知道。宋初,就有五大名窑,而且见于史料。那么是哪五大名窑呢?

答案是 明 越饶 定 青 也就是明州窑 越州窑 饶州窑 定州窑 青州窑。

这里唯一和后世所说的五大名窑共同的,就是定窑,其余几大窑,估计收藏爱好者知之甚少。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这才是宋初五大名窑?

我们要先翻翻史料。《宋会要辑稿》是清嘉庆年间由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官修《会要》之文。《宋会要辑稿》全书366卷,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内容丰富、卷帙浩大,堪称宋代史料之渊薮。也是是宋代三大资料宝库之一。

北宋早期越窑刻划花执壶

《宋会要辑稿》“青瓷库”条有文曰“

”青瓷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青瓷及漆器,以给用,以京朝官三班内侍二人监库。宋太宗淳化元年七月,诏青瓷库纳诸州青瓷,拣出缺璺数量,品级科罪。不及一釐,特与除;破二釐,免决勒陪却给破者;三釐,笞四十;四釐,笞五十;五釐原子,杖六十;六釐,杖七十;七釐已上,不计较多少杖八十。“”

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玄月,“诏青瓷库除封椿、供进外,余者令本库将样赴三司行人,估价出卖。其漆器架阁收管,品配供应,准备供进及榷场转易之用。”(弃定用汝可能就是从真宗朝开始的,本人另有论文《汝窑烧制年代考》已发表在《收藏于投资》杂志上,有意了解的朋友可以去买来看看)

神宗熙宁三年三月,“”诏并青瓷库入杂物库管勾。“史料里提到了五大州的瓷器,早在宋太宗时期就已经成为宫廷御用瓷器。这时候,柴窑蹊跷的不见了,越窑是吴越进贡的。明州窑竟然在越窑之前!定窑可见早在五代就已经成为名窑,邢窑已经消失了。饶州,青州窑又是什么呢?史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明即明州,即今之宁波市;越即越州,今之绍兴市;饶州即今之江西景德镇市;定州即今之河北定县;青州即今之山东青州市。

只有把“”封椿、供进、三司行人“”这三个概念搞清晰后,才能不错理解什么是“供御拣退”这种宋初官窑的根本制度。

作甚“封椿”?《宋史记事本末·太祖建隆以来诸政》“三年八月,置封椿库。帝平荆、湖、西蜀,收其金帛,别为内库储之,号封椿。凡岁终用度之余皆入之,认为戎行饥荒之备。”所以,宋之“封椿”,指朝廷整年的财政收益,凡岁终用度之余,皆封存不消,以备紧急需要。(别为内库,也就是皇帝的司库)

作甚“供进”?指供献宫庭。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是月茄瓠初出上市,东华门争先供进,一对可直三五十千者。”

作甚“三司行人”?宋朝把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所谓行人,古代官职名,掌接待诸侯及诸侯之上卿之礼。《周礼·秋官》有行人。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 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并不是商贾。所谓三司行人,就是主管瓷器的部门官员。

所以,“供御拣退”指出宋代瓷器除了皇帝御用以外,都是出售的。“宋人在文献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可贵’”,摘自南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周煇,何许人也?是否为北宋皇宫专管青瓷库的官员?周煇又根据什么说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呢?

据中华书店《四库全书总目》卷141《子部·小说家类》第1198页:《清波杂志》十二卷,别志三卷。宋周煇撰,煇字昭礼,邦彦之子。…然煇曾经试宏词,奏名见之书末中,或者当时未就官耶。别志又自称曾经至金国,益不成解,或者随出使节行也。清波为杭州城门之名,绍兴中,煇寓其地,因以书名。绍兴为南宋高宗编年,从1127年始,共32年。

五代到北宋定窑刻花盘口短颈瓶

显然,周煇并非北宋朝官员,也非“供御拣退”确当事人,对朝廷“供御拣退”的体式格局,即怎样措置惩罚青瓷,有可能为道听途说之言,加之周煇乃南宋人,对北宋的相识也非亲历,《宋会要辑稿》乃正史,所记载的历史事实,其可托度应该比南宋周煇的杂记更高一些。

由此,我们可以见到北宋时期官用瓷器属于供御捡退。这种制度是有先例的。唐人诗句,《贡馀秘色茶盏》,明显的指出秘色茶盏贡后是有剩余的(皇帝挑剩下的)民间可以见到并购买。

徐夤 (唐)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那么越窑,定窑咱们不去管它,明州窑,饶州窑,青州窑怎么回事呢?

明州窑,就是今天的宁波。宁波也产瓷器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但产,还赫赫有名。

北宋初年,明州窑第一,为宫廷五大名窑之首。那么明州和宁波是一回事吗?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鄮县、鄞县、句章县设鄞州,治鄮(mào)县(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鄞州。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将鄮县分为慈溪、翁山(今舟山定海)、奉化、鄮县四个县,设明州以统辖之。州治设在鄮县(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取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称宁波府。

那么宁波窑被发现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她就是近年来赫赫有名的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

慈溪(Cixi),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东离宁波60公里,是宁波下属的县级市。

由此我们清楚了,据考古发掘表明,五代时期,明州窑是吴越秘色瓷的主要产地。所谓明州窑,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吴越贡器---秘色瓷。这样看来,明州窑在越州窑之上,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饶州窑是怎么回事呢?

北宋饶州窑景德镇刻花花口瓶

饶州是历史地名。饶州,因"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而得州名。春秋为楚番邑(古读PóYì),隋平陈后置饶州,州治为今鄱阳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有"七县之会饶州府,景秀江南鱼米乡"美誉。历史上均为,郡、州、路、府、县治所。历史上饶州,管辖鄱阳(府治)、余干、万年、德兴、浮梁、乐平、余江七县。

景德镇市,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置新平县,新平镇属之,以在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复置,治所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天宝元年(742)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景德镇来名于真宗景德赐名,非为空穴来风。在宋初太祖太宗时期,饶州窑(景德镇窑)已经进贡青白瓷为皇家所用,景德初,得真宗喜爱赐名,应该是真实无误的事情。

搞明白了饶州窑,最后一个就是青州窑了。这个窑,目前由于考古发掘资料匮乏,还属于半知半解之谜。

青州市,山东省潍坊市下辖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临昌乐县,西靠淄博市的淄川、临淄两区,南接临朐,北与东营市的广饶接壤,东北与寿光市毗连,为古"九州"之一。因地处东海和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

淄博历史悠久。古称临淄。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因临淄境内多齐王陵墓,改临淄县为齐陵县,属青州济南郡;临淄为济南郡郡治、齐陵县县治所在地。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西晋时,临淄县属青州齐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

淄博有窑,称为淄博窑。汉代称"博山窑",以琉璃和陶器见著。始于汉。北朝时烧制青瓷,有青黄、青褐等色,制作粗糙。唐代盛烧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制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名传于世。淄博窑应该就是史料记载的青州窑。

这个窑在汉代极为有名,后来就籍籍无名了。唐宋时期一直在烧瓷器,目前,科学考古发掘尚未能进行,不能全面揭露青州窑的真实面目。

北宋山东淄博窑(青州窑)黄釉绞胎乳丁钵

看到这,你清楚了吗?北宋早期,宫廷使用的是明越饶定青 五大名窑的瓷器,这五大名窑是真实不虚,如假包换的宫廷御用瓷器。了解这五大名窑,对北宋早期瓷器就基本上搞懂了。

怎样鉴别汝瓷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以下五点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汝瓷暗花双鱼纹盘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瓷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