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磁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磁州窑系形成于金代

磁州窑系形成于金代

磁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磁州窑瓷器 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2020-08-12

磁州窑瓷器鉴别。

金三彩刻花兔纹枕 作者:黄卫文 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组副研究馆员

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在先后征服辽与北宋后曾统治北方淮河以北地区达百年之久,由于与南宋王朝长期并立,宋代北方著名的定窑、磁州窑、钧窑和耀州窑等窑场都在其版图之内,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窑场金人统治时期的产品往往与两宋时期的产品不易区分,造成人们或多或少对金代陶瓷产品特征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过,随着更多金代纪年陶瓷传世品的发现,以及众多金代墓葬、窑址等考古资料的发布,人们对金代陶瓷生产面貌的认识开始逐渐清晰。

总体来看,金代陶瓷是在承袭辽与北宋制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冮官屯窑等东北地区的金代早期窑场,辽代已有生产,其金代产品普遍质量较粗,主要为民间日用的碗、盘、碟等,而瓶、罐、壶类器则多带有双系、三系或四系,烧造品种以白釉、黑釉、酱釉、褐绿釉为主,器物多素面无装饰,釉面不匀,器外施釉多不到底。

而金灭北宋后,统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华北地区,北宋时期的北方名窑如定窑、磁州窑、钧窑、耀州窑等在金代仍延续生产,大部分窑场的产品质量和艺术水平不仅依然堪比北宋时期,部分精品甚至超过了北宋,而且这些窑场的生产工艺和艺术风格开始大规模影响到其他瓷窑的生产也主要是在金代。如金代磁州窑瓷器造型虽基本仍延续着北宋时期的器式,但北宋时期盛行的剔、刻、划花等装饰技法,到金代开始减少使用,而典型磁州窑类型的白地绘黑花技法则普遍流行,这种简洁朴实的黑白两色,以绘画形式表现的装饰技法,不仅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殊艺术魅力,而且无疑对后世以元青花为代表的彩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以磁州窑产品为代表的白釉釉上加绘红、绿、黄等彩色的红绿彩、金三彩等器,过去旧称宋加彩,现在看来这一品种的出现和广泛生产主要还是在金代,它对其后景德镇窑元代红绿彩及明清五彩、素三彩等品种的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受磁州窑产品及其艺术风格的影响,迄今在河北、河南、山西、宁夏、甘肃等地都发现了许多烧造磁州窑类型瓷器规模很大的金代窑场,可以说“磁州窑系”的形成即是在金代完成的。

延伸阅读

陶瓷文化:定窑系的形成过程


定窑是我国古代有五大名窑之一,以精湛的工艺和优美富丽的装饰而闻名,对当时的陶瓷生产也有极大的影响,定窑系就是受其影响而形成的。今天小编就为您讲一讲定窑系的形成过程。

图:定瓷刻画大号孩儿枕

当定窑瓷器盛名于世的时候,许多瓷窑开始竞相仿效,烧制定窑风格的产品,其中以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的定窑为代表,有山西省境内的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盂县窑和四川彭县窑。平定窑烧制的白釉印花婴莲瓣纹碗;盂县窑的刻划花莲花、鸟纹碗,印花牡丹纹碗;阳城窑的化妆土白瓷折腰盘,刻花菊瓣纹盖;介休窑的白釉印花婴戏牡丹、缠枝花卉小碗;四川彭县窑的白釉刻划双鱼纹、莲花、牡丹、萱草纹碗、盘,印花花鸟纹、莲池鱼鹅、孔雀、鹰及折枝花卉纹碗、盘等都与定窑白釉刻、印花器物的工艺、装饰风格相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定窑系。

陶瓷文化鉴赏-浅议明代磁州窑系酒坛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巨大的民窑体系,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和峰峰矿区,磁州窑自北朝始,历经隋唐,到宋金元时期繁荣昌盛,经明清至今,绵延不断,历千年不衰。充分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磁州窑产品种类繁多,造型古朴,装饰丰富,既有粗犷豪放的一面,又不乏精致细腻,风格自然新颖,乡土气息浓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众所喜爱的陶瓷艺术世界,故迅速流传至各地;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的陶瓷产地竞相模仿,逐渐形成了以磁州窑为中心的瓷窑体系。正因为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所占据的特殊地位,对磁州窑产品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古陶瓷研究的热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一带的磁州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结合各地墓葬出土器物的对比分析,目前,我们已对磁州窑历代陶瓷发展过程,烧造品种,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天津文物公司曾征集磁州窑系酒坛数件,其中两件带有纪年款,为我们研究、认识明代磁州窑系的作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下面对明代磁州窑系的代表作品——瓷酒坛予以浅析。1、“戊子年马做造”酒坛通高66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22厘米,最大腹径46厘米,敞口,平底,肩部有十三个支钉痕,经实测酒坛可容水一百斤。颈部和肩部均为弦纹和水波纹。肩上部两道弦纹间有行书“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程村匠人马做造大样酒坛,戊子年造”字样。肩部以花纹隔成五个开光,每个开光内行书两字,“此酒填平闷海,推倒愁山”。腹部绘有水波纹和卷叶纹。根据《明史·地理志》,潞安府在元代为潞州,明嘉靖八年始升为潞安府,领八县,壶关即为其领县之一,据此这件酒坛可考证为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此酒坛带有匠人姓氏和烧造时间,地点,迄今尚不多见。(天津文物公司征集)2、“丙子年马做造”酒坛通高6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22厘米,敞口,圆唇,直颈,鼓腹,平底,颈中部绘弦纹,弦文上下各绘一周波浪纹,肩部绘弦纹,水波纹三周,外围行草书“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程村匠人马做造大样酒坛,丙子年造”字样。除“丙子年造”四字连排外,其他字间皆以竖线纹相隔,转肩处设八组菱形开光,内书“壹坛酣酢,美味高酒”,每开光内一字,开光间上下点缀以变形的花叶纹,腹部绘卷草纹和水波纹。该“丙子年”应为万历四年(1576),此酒坛与天津文物公司征集的“戊子年马做造”酒坛同出于一匠人之手。造型,纹饰,工艺也极其近似,实为难得。(图1)图2)3、“壬戌孟冬”造酒坛通高66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21厘米,最大腹径45厘米,敞口,圆唇,直颈,肩部一周有支钉痕15个,平底,颈、肩部及上腹部均为水波纹和弦纹。肩上部两道弦纹间行书“岁次壬戌孟冬初旬吉日扶风郡自造”字样。每字间隔饰草叶纹,转肩处设十二个开光,每个开光内书一字:“宣红高酒,美味香田(甜),福好长运。”腹部绘有水波纹和卷草纹。此酒坛与“戊子年马做造”、“丙子年马做造(图1)”酒坛的造型、装饰极其相似,“壬戌孟冬”应为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62)或天启二年(1622),以前者的可能性较大,(“岁次”即哪一年,“孟冬”为每年阴历的10月份),“扶风郡”为陕西地区唐代以前曾用名,因磁州窑系属民间窑,工匠们写书用词都很随意,所以此酒坛的产地还应定为陕西一带,烧造时期为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图3,图4)(天津文物公司藏品)4、“酐酢高酒”铭酒坛通高62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23厘米。肩上部四个菱花形开光,每开光内1字,内分别书写“酐酢高酒”四字。(图5)我们把以上的磁州窑系酒坛及在文物市场上常见到的磁州窑酒坛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它们的制作工艺特征及装饰风格有较大的相似性:1、这批磁州窑酒坛沿用了宋、元以来磁州窑最富特征的白釉黑花(褐彩)的装饰手法,白釉黑花装饰工艺是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运用到了瓷器上,以笔为工具,用极为自由粗犷的画风来表现民间喜闻乐见的装饰内容。制作工艺是先在胎坯上加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深、浅褐色彩料勾出图案。器外施透明釉,形成了釉下彩绘的装饰效果,黑白反差强烈,层次感极强,图案醒目。2、常用纹饰为水波纹,花草纹,鸿雁纹,鱼纹和辅助性的斑点纹等,以及行草书题记。一般坛的颈、肩及腹部分别用粗、细弦纹分隔成不同间距的装饰带。民间匠师挥洒随意,装饰内容与形式活泼,风格多变。3、胎体多为砂胎,俗称“缸胎”,内有细砂粒,器壁厚重。4、釉色大都呈乳白色,有的偏黄或灰白,釉层较厚,且不均匀,一般施满釉,少部分近底不施釉,底足无釉。5、造型皆敞口,圆唇,下部内收成平底,形体硕大,腹部肥阔,容量较大。目前发现的磁州窑系酒坛上的墨书题记,有的标注有具体的时间,如“大明万历十年制”,“万历岁次辛丑年造”,“丙子年造”,“戊午年记二月”,“戊子年造”,“壬戌孟冬”等;有的则标注具体的生产地点,如“潞安府壶关县程村”,“程村自造”等。结合在今山西壶关、襄垣等地发现的元明时期磁州窑窑址群分析,绝大部分应该出自今天的山西长治地区,及陕西一带,制作年代为明代晚期。这批酒坛之上的墨书题记内容庞杂,大体可分为具有广告性质的词语、吉语、警语等数类。其中具有广告性质的词句数量最多,如“坛利(里)黄白酒,开坛十里香”,“壹坛酣酢,美味高酒”,“壹坛高酒”,“壹色高酒”,“清香高酒”,“美味第一”等,它们与宋代以来铜镜等类遗物上宣传自身高质量的广告词句不同,并非宣传酒坛本身,而是宣扬坛内所盛酒的品质,估计很可能是专为酿酒作坊而制作的。明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日趋活跃。人们商业活动的参与意识大为提高,上至官宦,下至兵民,皆积极经商,使商品生产更为细化,生产方式更为灵活。这批酒坛上的广告词句就是这一状况的具体反映,对研究明代的商业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亦充分显示出当时华北地区黄酒、白酒的生产已达到相当规模,是探讨明代酿酒业生产状况的新资料。这批酒坛上彩绘的吉语和警句,内容庞杂,大都浅白直露,且颇多俗语,民间乡土气息浓烈。有的词句诙谐有趣,故而深受百姓的喜爱。“春日当耕不种田,夏日徒身凉处眠,秋天赖(懒)堕(惰)不收什,冬忍饥寒莫祭天”等警句,则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另外像“广招云外三千客,味压江南百万家”亦颇具气势,显示了制陶匠师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它们对探讨明代中晚期华北地区的民风民俗及社会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明会典》、《嘉靖彰德府制》等文献记载,这类磁州窑系瓷酒坛,曾“浮于滏,达于卫,以售他郡”,“岁造磁坛纳于光禄寺”。宣德年间,光禄寺每年所需的数万件酒坛,其中相当一部分由磁州窑系窑场所造。虽然目前故宫等处尚未发现与这类明代磁州窑系酒坛相同的产品,但二者产地、原料、制作工艺等均相同,故应大体相近,皆胎质略粗,装饰活泼随意,这在设御厂,专烧瓷器供应内廷和官署的明代,是难以想像的。究其原因,应有以下几点:1、瓷酒坛属储酒器,与盘、碗等日常生活用品有所不同,绝少能登堂入室。2、磁州窑瓷器与明景德镇瓷器相比,绘画内容简明抽象,虽着墨不多,同样情趣盎然。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的装饰,在日益精雕细琢、工整端丽的明代瓷器中更显别具一格,同样值得人们的赏识和重视。3、明代虽以景德镇为中国的制瓷中心,但因自然条件局限,烧造大件瓷器颇为不易,与这类瓷酒坛规格大体相仿的明代龙缸为例,目前在景德镇珠山等地御窑厂遗址中就曾发现有一大批这类龙缸残片,为烧制时的废弃物。王世懋在《窥天外乘》中记述:“嘉靖间,回青虽盛,鲜红土用绝,烧法不如前,而上忽命烧大缸,围至五六尺,所用土料,青料既多,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坐是为虚费甚钜,而人莫敢言。”烧裂夹扁者,“百不得一”,“百不得五”。现存的这类大器亦极少。而磁州窑大批量生产酒坛、酒缸,酒瓶,是与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分不开的。磁州境内蕴藏大量的制瓷原料,除大青土外,更多的是耐火土,因其质地粗,只能用作制作窑具及缸坛一类大器的粗胎材料,故也称作“缸土”。同样重要的是,这里还分布有丰富的碱土资源,它可用作护胎泥料(化妆土),用来弥补陶瓷胎面粗糙,污点及质地不够洁白等缺点。磁州窑系的匠师们将这两种自然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使其产品花色品种丰富多彩,弥补了景德镇烧造大件器物的不足,产量十分可观,得以与当时的“瓷都”景德镇并驾齐驱,获得“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和“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美誉。另外,磁州窑所属境内富含烧造瓷器的燃料“煤炭”并以煤层浅,储量大,质量佳著称。所烧造大器成本较低。而且,这里地近京城,又有漳河、滏阳河等水系,便于水上运输,使大批瓷器源源不断的输入京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保证了磁州窑窑火千年不熄,在当时瓷业生产中占据独特的地位。

元代磁州窑瓷器


元代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甘肃等地都烧磁州窑类瓷器,产量很高,有的相当精美。元代磁州窑瓷器的胎体厚重,略显粗糙,多灰黄色,施白色化妆土、釉面白中闪灰黄,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元磁州窑白釉黑花瓷上有的还加有淡红褐色彩,这是宋、金磁州窑所没有的。另外,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面极易剥落。白釉绘黑花瓷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乌、诗句等等。

元磁州窑瓷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玉壶春瓶、高足碗等。其中盘、碗、罐、盆、瓶的圈足很厚,底足无釉,旋削不平整,底心都留有鸡心凸起及旋削中工具突然离开后的痕迹。元磁州窑的罐一般最宽处在上腹部,下腹部急收,底很小,给人以站立不稳的感觉。瓶的口、底一般较小,腹大,呈橄榄形,具有辽、金遗风,只是略显矮胖,颈肩之间多有柳叶形四系。瓷枕比宋、金时期的长,多绘人物故事,有的瓷枕底有“张家造”、“古相张家造"等戳印款。“古相张家造”是元代独有的戳印款,宋、金时没有。元大都出土的磁州窑白釉黑花方扁壶,小口,圆唇,溜肩,肩有四系,底足为长方形,正面绘云龙纹,背面绘云凤、细部用锐器勾划,两侧绘卷草纹,纹饰潦草豪放。

明代---形成全国烧制中心


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其时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宏大。在全国十余省开设的四十多处瓷窑场中,除浙江龙泉窑仍以青瓷为著,其他窑场多因技艺停滞而萧条,或因战祸困扰而沉没,惟有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抑人之短,扬己之长,形成全国的烧造中心。

金代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的区别


元代天青釉钧瓷双系罐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

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堪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

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紫砂盛行于何年代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这件壶的质地、制法,可与羊角山出土标木相比照,它的胎体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黏附着"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烧制紫砂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吴经墓出土的这件壶,对于鉴定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时鹏、董翰、赵梁、元畅是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陶工,号称"四大家"。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说:董翰始创菱花式壶,赵梁多制作提梁式壶。他们的作品都有传世,当然不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很注意鉴别考证。

时鹏之子时大彬是供春以后最著名的陶艺大师。他生活在万历年间,所用陶土杂有炮砂,制壶不务妍媚,朴雅坚致。最初仿供春作大壶,后识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等人,接受品茶、试茶理论的启发,一反旧制,专做小壶。这是紫砂壶艺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茶论里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伦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与时大彬同时代或稍晚的李茂林、李仲芳、惠盂臣都迎合时代的风尚制作小壶。

磁州窑:黑与白的艺术


 “我画了一辈子的画,还不及磁州窑这几笔。”一代写意大师李苦禅晚年看到磁州窑遗珍后,如此感慨。

作为我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邯郸磁县、峰峰矿区等地的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始于北齐,历经隋唐,盛于宋金元,经明清至今,炉火延续千年不熄。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白地黑花褐彩的独特工艺,在古代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与当时的五大官窑: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哥窑并驾齐驱。同时,在广泛的生产传播中,磁州窑的技艺还影响到了朝鲜、泰国、越南、日本等国,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景德镇作为官窑的代表,闻名中外,磁州窑作为民窑的代表也享誉九州。素有“南有景德镇、北有磁州窑”之称。

火与土的结晶,黑与白的竞演,在千年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磁州窑艺术。出土的各个时期的磁州窑产品,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的成熟程度。磁州窑虽属民窑,但同样担负起了为各阶层服务的职能。邯郸磁县北朝墓群出土的磁州窑文物,说明其已进入皇族的生活。现今保存的金代大龙盆雕有龙纹图饰,显然是皇家的用品。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各大博物馆均收藏陈列有磁州窑精品器物。

近年来,邯郸市加强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其中重要的一笔就是磁州窑携手台湾法蓝瓷推出的种种陶瓷艺术新品。以白底黑褐彩绘为特点的磁州窑,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为陶瓷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而源于台湾的新型陶瓷法蓝瓷则以大胆多变造型为特点,颇受时尚人士青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