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什么是瓷砖 > 导航 >

什么是艺术风格?

什么是艺术风格?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好瓷砖 瓷砖是什么

2020-02-18

什么是瓷砖。

艺术的风格是指什么?是指自已独创的,独有的,与他人不同的,有自已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例如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各有不同的特色,只要一开唱,听众就知道是什么剧,绝不会搞混。又如歌坛,真正有独特风格的歌星,一开口就知道是谁唱的,那怕是唱同一首歌,如邓丽君,她非常独特的个人演唱风格,至今被人们难以忘怀。陶瓷粉彩山水画艺术正是如此,由于每个画师的用笔用墨,构图设计,绘画方法都不一样,从而构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四点因素:

1、要依据自己的天赋确定自己的风格。每个人的天赋是有区别的,有些因素是先天具有的,例如唱歌要有好嗓子,这是天生的,没有这个条件也成不了歌星,即便有好嗓子,但每个人的嗓音是不同的,没有那种嗓音,也唱不出个性味。粉彩山水装饰也是一样,也要根据自已的天赋,当你有了美术的天赋,进入了钟爱的陶瓷绘画行业,创造自己的个性风格也就不难了,接下来就是运用自己的天赋及领悟能力来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

2、要创造而不是模仿。在从艺过程中,开始通常都有一个模仿过程,喜欢某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就喜欢去模仿他,但是不能老是模仿,模仿得越像,就越没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崇师时是模仿,从艺时是创造。所以要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自已的风格,这才是从艺的真正水平。在绘画中,主要去摸索新的用笔用墨方法,新的构思画法,例如,我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中,觉得陶瓷粉彩艺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细腻处特细腻,画得越细腻越具美感。粗犷处特粗犷,越具个性,犹如中国画。故而触动了我进入了陶瓷粉彩绘画行业,在研究摸索的道路上,从而创作了“小溪幽趣”,“溪山风光”,“山林清音”等系列陶瓷粉彩山水画作品。就“小溪幽趣”的创作思想而言,当我游玩在圣地时,锦秀山川打动了我的创造激情,通过思考,根据山脉的变化规律,运用水墨晕染、线、皴等法,采用大块面的水墨交融画法进行创作,抒发其所想所感。以湖泊溪水来衬托主题,小舟悠悠荡漾,远处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小屋在云雾缭绕的山川中虽幽静,但静中有动。画面采用了细腻的层次,来显现湖光山色及远近质感。创作目的歌颂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江南风光,实际创作目的是;以湖光山色来衬托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3、风格要迎合大众审美观。做任何艺术,如果大多数人不喜欢你创造的风格,只是孤芳自赏,这种创造是失败的,没意义的。“珠山八友”为什么那么成名,因为他们独有的绘画风格,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瓷上文人画风,成为中国灿烂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类艺术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在陶瓷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珠山八友”开创了现代陶瓷绘画的先河,是因为他们创造的风格很符合大众审美观,他们无论是对于文人画派的继承,还是对提高陶瓷艺术的文化品格,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种继承和发展,在中国陶瓷美术史上,无疑是一种新的创造,迎合了大众审美观。如果只是搞怪猎奇的乱创,虽然看似有风格,但因不符合大众审美观,也没有生命力,只能昙花一现而已。

4、要研究历史,研究艺术规律,研究社会潮流。艺术的发展历史是根据社会潮流变化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唐代人物画以胖为美,而现代就变了,再去画胖美人人们不会喜欢的,古代文人画以水墨为主,现代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画面色彩层次更丰富了。所以多研究历史,掌握历史规律的演变,作品才会有说服力,只凭自己空洞的想象是不行的,它会逾越历史,作品杂淡无味。

陶瓷绘画个性风格的形成,有自然因素的存在,但主要是建立在艺术家长期研究,追求所得到的心得与自我性格特性巧妙融合的基础上的,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技法功底、丰富社会阅历和广博的素材积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形成过程。这个形成过程是漫长的,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没有捷径可走。所谓“十年媳妇熬成婆”,非此不能达到,个性风格特点不可能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能形成,俗话说:“不经历风雨,何以能见彩虹”。这个形成过程也是快乐的。虽然形成个性风格特点的过程长一点,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劳,但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艺术上的进步抵消了长期付出所带来的辛劳,带来的是成功的希望和信心。有句话说的透切:“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收获”。

扩展阅读

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的艺术风格


秦俑的雕塑艺术,开创了我国雕塑史上大型群塑的先河。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写实手法

写实是兵马俑群塑的基本格调,兵马俑的形象大小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马相似。陶俑装束如铠甲、战袍等是当时军 队服饰的模拟,为兵马俑所配备的战车、兵器则是真正的实物。从陶俑的造型来看,不但再现了各个兵种的实际阵容,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秦军将卒不同年龄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秦军将卒不同生命体的再现。从身份上分,那头戴鶡冠、身着双层战袍、外披彩色鱼鳞甲,拄剑伫立,昂首挺胸,体魄魁伟,气 宇非凡者,显然是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将军;那些头戴长冠,着战袍,披长甲,面情严肃者,又极可能是善于谋略、辅佐将军的指挥官吏;那些头绾发髻,身着战袍,足穿靴履,手持弓弩,背负箭镞者,为秦军轻装锐士无疑;那些免盔束发,身着战袍,外披甲衣,手持远射或长兵者,显为秦军的重装武士。从年龄上分,年老者,长须可,额头上皱纹数道,显得沉着老练,稳健多谋;壮年者,面阔耳大,天庭饱满,眉字飞扬,显得血气方刚,威猛善断;年轻者,头微低垂,舒眉秀眼,显得性格文静、纯朴。从职能上分,头戴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辔者,是御者形象:头戴皮弁,外披短小铠甲,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蹬短靴,立于马前,抬头挺胸,目视前方,一手牵缰,一手提弓,是机敏精悍的秦军骑兵形象;头绾发髻,身着战袍,外披铠甲,右膝着地,左腿弯曲,体斜转于左侧,双目凝视左前方,是机警、勇捷的秦军中跪姿射箭手形象;头上束发 绾髻,腰系革带,胫着护腿,左腿微拱,右腿后绷,右臂曲 肘于胸前,左臂向左侧直伸,头向左侧,昂首注视左前方,是秦军中立姿持弩欲射的弯兵形象。从民族上分,除绝大多数为关中汉人外,还有深目高鼻,两腮须的“胡人”形象。从面部表情上分,有面带微笑,心满意足者;有呆板木然,毫无表情者;有五官端正,面宽体胖者;有稳健风雅,表情随和者;也有神不守舍、忧疑不定者。这些复杂多样的面部表情和各类兵马俑造型,真实地反映了秦军的实际状况,因而更具写实主义的艺术特点。这是雕塑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运用写实手法所获得的成功典范。

秦兵马俑雕塑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把握上,而且在细部方面也体现了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的特点。如秦俑的发型,有螺旋纹式、波浪式等。发辫有三股、六股,盘曲扭结,走向清楚,丝丝头发,清晰可见,陶俑的发舍有单环髻、双环髻、三环髻、四环髻等等,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束发络髻的各种式样。发髻的带头,有呈扇面形,有为折波形,有的则表现飘摆翻卷。陶俑的服饰衣纹随体曲折,刻画得维妙维肖。甲俑铠甲的甲钉疏密有致,也刻划得丝毫不差。陶俑腰间所系革带和带钩,腿部扎的行縢,以及靴、履等细部,与实际对比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连跪射俑右脚鞋底两端密中间稀的排列,也是基于人脚着地后部位摩擦轻重不同的考虑。像手指上的骨节和指甲等也刻画得十分逼真。就连陶马口中的牙齿这一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也是颇具匠心,塑出六颗牙齿,以表示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把写实主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艺术上的地位和意义,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

视觉效果

注重视觉效果是秦兵马俑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兵马俑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基本格调是写实的,但又已突破了“写实”的局限。即写实手法中并不排除雕塑家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可以运用传神、夸张、概括、寓意、象征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对于人体的某些局部特征,并非一味地追求细微 末节的真实,而力求抓住关键部位进行适当的夸张。这种夸张并不让人感到虚假,反而给人一种明晰、洗练之感,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例如,人的眉毛和眉骨本来是没有什么厚度的,但秦俑“眉毛加上了厚度,把眉骨塑得有角有棱。”从视觉上,远看形象明快、清晰,近看并不觉得失实。又如人的拇指本来比较粗短,但秦俑“半握拳的手则有的把拇指塑得很长,高高翘起”。因为这种手形拇指不与其余四指并列,所以在视觉上也不会让人感到不合比例,反而给人一种力感。还有秦俑个个挺胸鼓腹,难道秦军战士个个真的都是大腹便便?但这样塑出来,从视觉上人们也不会觉得不合实际,反而会认为秦军本来就应该是这种精神饱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飒爽英姿。陶马的塑造也是如此,马头方正,棱角显露,两耳短促,双目大而有神,鼻广口阔,马身浑圆,腿部筋腱突出,造型生动逼真,显得异常神骏。面对无言的兵马俑,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产生联想而领悟秦俑雕塑艺术风格的底蕴。

总之,精湛的秦兵马俑雕塑艺术,是在继承了我国古代写实艺术的传统,又在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方面开创新的境界,注重视觉效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趋于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秦兵马俑传给人们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反映出它超群的艺术效果。它开创了大型军事体裁雕塑群像的先河,宏观地把握大场面总体效果的雄浑博大与兵马俑个体细部的精雕细刻之间的关系,不愧为古代雕塑艺术写实主义的典范。它巧妙地处理了静与动的关系,从而使大场面排列和个体形象的塑造更趋和谐,取得了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是古代写实艺术的奇峰。

婴戏”题材古瓷器之艺术风格


我国古民窑烧制在瓷器上的“”题材画面,都好像是一幅幅风俗画,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其线条圆润流畅、笔法飘逸娴熟,显示出古代民窑画师和工匠人员深厚的装饰技艺与功力。

婴戏图陶瓷枕

在我国古代民窑烧制的瓷器中,有一类题材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婴戏”题材的作品。将其说成是“婴戏”题材是缘其表现内容。这类题材的作品,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儿童嬉、娱乐、游戏的内容,充满了生动感人的童贞、活泼和稚趣。有的是描绘了一个场面,有的是突出了一个或数个儿童形象,给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增添了许多动感和趣味性。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民间民俗意愿,与当时市并百姓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贴一起。无论是所反映的内容,还是其艺术特色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民窑瓷器艺术的审美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赏析和研究价值。

一、古民窑瓷器中“婴戏”题材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特征

古民窑瓷器中的“婴戏”题材,或直接截取婴幼儿嬉戏的一个横断面,或直接取材于民俗生活场景。在保存至今的一些古民窑瓷器珍品中有一件“白地黑绘童子骑竹马腰圆形瓷枕”,整个画面绘制的就是一个执鞭男童骑竹马的场面。这一游戏是孩子们最常玩的,孩子只须将一根长棍或是竹杆当马骑即可,至今民间儿童仍保留着这一游戏,成语中也将两小无猜比喻成“青梅竹马”:而另一件珍品“白地黑绘双童戏鸟纹腰圆形瓷枕”上,则是截取了两个儿童捕捉小鸟的场面,也非常有意思。图面中一只小鸟落在了一个穿彩衣男童的头顶,这个男童又惊又喜。他耸着肩,缩着头,笑眯着眼睛,叉开两只小手,想抓鸟又怕鸟飞走,那神态逼真得让人喜不胜收。画面中的另一个全身只戴一个“兜肚”的男童,这个男童全神贯注小鸟,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去捉小鸟,好一副童戏童趣图,让欣赏者如临其境。值得注意的是男童身上戴得那个“兜肚”这是一种纯中华民俗的儿童服饰,现代的农村和山区还保留着这种儿童日常着装,这种着装中包含了浓厚的中华民俗或吉祥寓意,作为一种服饰文化保留并流传至今。此类作品在古民窑瓷器中有很多件,有孩童蹴鞠的、有孩童钓鱼的、有孩童逗鸭子玩的、有孩童酣睡的等等。这些作品,都集中反映了直接取材于民间民俗生活的一个真实场景。这样的特点,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儿童生活的一个侧面。

卉民窑瓷器上反映的“婴戏”题材,直接透视出重视喜爱男婴的民间世俗。在我国古民窑瓷器上出现的“婴戏”题材,大多是男婴的形象和游戏,女婴的内容也有但非常少见。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民窑兴盛的时期,虽然市场交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社会意识的进步,但民间民俗中对重视和喜爱男孩的社会氛围是浓重的,这一文化现象和文人们对生男生女的“弄璋之喜”与“弄瓦之喜”表述,都是我国古代男性占主导地位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体现。由此可见古民窑将反映男婴的画面烧制于瓷枕等器品之上,饱含了顺应“祝福人丁兴旺”、“喜悦吉祥”的民俗意愿。

二、古民窑瓷器中“婴戏”题材的装饰艺术风格

我国古民窑瓷器中“婴戏”题材的纹饰构图严谨,主题突出。画面简单,笔法娴熟,乡土气息浓郁,每件作品都显示了古民窑画师们的深厚功力和精湛的装饰技艺,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纵观古民窑瓷器中“婴戏”题材,普遍呈现出风俗画装饰艺术风格特征,我们将其总结为:

以人物为主题、纹饰构图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其画风之简捷可谓是到了惜笔如金的地步。每一幅图都是一幅完整的人物画。其主体画面直接反映的是人婴幼儿,在画面中,除了婴幼儿的行为有直接关系的客体以外。几乎没有多余的其它内容。例如在白地黑绘童子放风筝八角形瓷枕中,就只有一个放风筝的男婴和一只风筝,寥寥几笔却将其动态画面表现得栩栩如生。又如白地黑绘童子打陀螺纹腰圆瓷枕中,就只绘制了一个手拿小鞭的孩子。

线条流畅、笔法娴熟,整个画面无不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我国古民窑烧制在瓷器上的“婴戏”题材画面,都好像是一幅幅风俗画,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其线条圆润流畅、笔法飘逸娴熟,显示出古代民窑画师和工匠人员深厚的装饰技艺与功力。例如在表现婴儿嬉戏的画面中,采用近似白描的手法进行描绘,是其在本类题材的瓷器中常用的笔法之一,其走笔如行云流水。表现人物身体行态传神逼真、动感强烈、笔触圆润有力;表现人物衣纹飘带,灵活多变、运笔飘逸潇洒。特别是采用宋红绿彩工艺技术所制作的“婴戏”瓷器器品,多以绿调子为主,以红彩为点缀,使构图产生强烈的对比,节奏感和跳跃感跃然于瓷器之上,这样用色突出了色泽的鲜艳和亮丽,同时又形成了强烈的喜庆装饰风格:我国古代民窑“宋博红绿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地位评价问题正在引起陶瓷史研究界高度注意。

什么是琉璃?


习惯上泛指的琉璃,可以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一种是古代的玻璃;一种是陶胎琉璃制品,下文介绍的是陶胎琉璃釉制品。

琉璃是古代山西用来装饰陶瓷器的一种低温色釉。琉璃于战国时已经出。现,在隋、唐、辽时更为流行,明代仍继续烧造。

琉璃器的釉是以铅作为助熔剂, 以含铁、铜,钴、锰的物质作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的。一般都采用二次烧成,即先烧好素胎再施琉璃釉,然后再经低温釉烧而成。

明初宫廷建筑所用琉璃瓦,在陵墓照壁、宗教庙宇、佛塔供器以及器具饰件中,很多都用到琉璃制品。

古代中国的陶瓷艺术的顶峰为什么是汝窑?


今天的主角,其实周董在同一首《青花瓷》中已经唱出来了

当然,天青色不是青花的颜色。周董这首《青花瓷》的词作者方文山自己承认。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汝窑天青釉。

和国民瓷器青花瓷不同,汝窑在民间,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

但只要对中国古代瓷器稍微有了解的人心中。

汝窑瓷器都毫无疑问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地位。

明清时期,就已经有谚云:

“家有千金,不及汝瓷一片”

为什么这么金贵

因为,它就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顶峰

虽然,按照上期我们介绍的知识,它只是低温软质瓷。

那么,为什么它是古代中国陶瓷艺术的顶峰呢?

还是先说答案:

汝窑瓷器身上体现的是古代中国哲学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故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为顶峰。

我们来看汝窑瓷的身世。

我们说的汝窑,严格说来,应该叫“汝官窑”

传说它是艺术皇帝宋徽宗一声令下创造出来的

传说当大臣请宋徽宗指示要烧出什么釉色的瓷器时

徽宗皇帝说: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什么叫“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

皇帝一声令下,窑工们绞尽脑汁最终造出了汝官窑瓷器

对此徽宗大为满意。

能让大艺术家宋徽宗满意的艺术品,是这样的

实际上,在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时代,汝窑已经开始烧造了,

但精品大多出自徽宗时代。

自然,贵为官窑,自然是精品。但精品不代表艺术水平高。

什么是陶瓷釉?


陶瓷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态薄层。是一种硅酸盐,陶瓷器上所施的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为原料,经研磨、加水调制后,涂敷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使陶瓷器增加机械强度、热稳定性、介电强度和防止液体、气体的侵蚀。釉还有增加瓷器美观和便于洗拭、不被尘土粘染等作用。釉的种类繁多,按配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食盐釉;按配制方法可分为生料釉、熔块釉;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观特征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结晶釉、变色釉、裂纹釉等;按坯体种类可分为瓷器釉、陶器釉、炻器釉等。我国陶瓷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有长石釉和石灰釉两大类。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金属物的不同以及烧成气氛各异,釉色有青、黑、绿、黄、红、蓝、紫等。古代的白瓷是接近无色的透明釉。陶瓷釉大致上有这么几种:

彩釉: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蓝色釉、800 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

釉上彩:就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摄氏600 度至900 度温度烘烤而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

釉下彩: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 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 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 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里红: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绘画图案,然后施透明釉,高温还原焰烧成。

斗彩:.斗彩.是在青花加彩工艺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 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先放在窑内用高温烧成青花,然后填上 彩料,再由烘炉低温烘烧制成。它由淡描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组成画面,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使斗彩堪称瓷器中的绝化精品。

开片:即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300 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

结晶釉:釉烧后,在釉层中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晶体。这种以结晶为特征的釉称结晶釉。釉的底色与晶花颜色不同者称复色结晶釉。也可采用施底釉和面釉来制造复色。结晶釉成因是产品烧成过程中釉内的结晶物质熔融后处于饱和状态,在缓冷过程中产生析晶,从而析出美丽花纹的结晶。此类釉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颇受人们喜爱与赞赏.

什么是裂纹釉?


开片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油这种产品。开片又称冰裂纹, 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百圾碎 百圾碎为冰裂纹的一种,即裂纹釉中纹路繁密,开片较为细碎者。这个名称起于宋代之哥窑,景德镇窑仿哥窑之后,即一直沿用。

陶瓷是民间艺术吗?


陶瓷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印度、希腊、波斯、西南亚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

陶器的发明

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从技术上来讲,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准备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要“定居”。因为陶器不易携带,既笨重又容易破损。当然,陶器的生产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

有人推测,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涂上黏土,经过火烧之后,黏土部分很坚硬,进而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以烧制成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偶然发现用手捏成的器物经火烧之后变得结实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发现了陶器。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质地粗糙,厚薄不等,掺杂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用以烧制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据这些陶片中存在的矿物,以及测量少数陶片的烧成温度,可以确定这些陶器的烧成温度大致在700°C。在这些遗址中没有发现窑炉遗迹,可以推断是平地堆烧的。器型都是用盘筑或手工捏成型的罐、钵之类的小型陶器。虽然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大大地改进了原始人的生活质量。

距今5、6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制陶业以比较发达,已发掘的陶窑遗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为部落集体所有。烧制陶器的黏土是经选择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制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制。到了仰韶后期开始出现慢轮修整。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在陶窑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烧烤,火力也比较均匀,减少了陶器的龟裂和变形。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最能反映当时制陶水平的是细泥彩陶。它表面呈红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独特,可见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此外这些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解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和生产的可靠信息。

一万年前,原始窑烧制时,由于陶坯与大量空气接触烧成的陶器为红色,成为红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红、白、黑等绘纹形图案,入窑烧制后花纹附着于器物表面,称彩陶。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制陶工艺的珍品是黑陶这种陶器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烧制这种陶器的关键工艺是在烧成后期,用泥封窑顶,同时渗水入窑,烟熏渗碳。

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后期,在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一种印纹硬陶。由于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对增加,因此烧成温度达1100°C。到了商代印纹硬陶开始大量生产,它吸水率外型美观、坚硬耐用,成为深受欢迎的陶器品种。

陶器的应用

陶器作为一种器具首先用于生活之中,所以一开始陶器多制成罐、碗、盆、钵等用于烧煮、储藏、饮食方面的用具。在许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各类炊煮器、食用器、盛贮器,这些都是满足先民们生活需要的用品。这一用途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在许多文化遗址还发现了陶网坠、陶纺轮、陶子弹等生产工具,陶网坠用于捕捞,陶纺轮用于纺织,陶子弹用于打猎。这表明陶制品已从生活领域跨入生产领域。

商代以后,陶器的最大用途是用做建筑材料。商代早期已出现了陶水管,晚期又出现三通陶水管,这些都是用于地下排水系统。

西周初期,筒瓦和板瓦已经出现,随后瓦当也问世了。这就使屋面的建筑材料有了新的格局。此后几千年,屋面建筑大都是这一格局。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砖块。陶制建筑材料,如砖瓦在秦、汉有了更大的发展,“秦砖汉瓦”成了建筑的基本材料。

陶器由于易于加工,人们在制造陶器时一开始就注意到美观的需求。最早的尝试就是在陶坯成型后,处于半干时用手和水将表面抹平,甚至在表面涂一层泥浆,即所谓陶衣。彩陶的出现,更增加了陶器的审美价值。陶塑作为一种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如河母渡遗址出土的陶猪、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头像等。到了商代,陶塑得到更大的发展,种类增加,形象更加生动逼真。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秦代制陶工人的杰作。原料就地取土,未加调配。使用如此一般的黏土烧制这样巨大的陶俑而不变型,历经2000余年不损坏,这说明当时制陶技术的精湛、高超。

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特殊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形象驰名于世界。这种“唐三彩”陶器是用白色黏土做胎,施以含铅的低温釉,釉中使用铁、铜、锰、钴等多种金属作呈色剂,在750-850°C低温下焙烧而成。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在制作时还采用了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的技法,巧妙的制成五彩缤纷,鲜艳奇目的器物。

陶器的耐火特性以及它易成型的优点,使它成为冶炼青铜时的陶坩埚和铸造青铜和铁器的陶范。从商周开始直到今日一直是人们使用的耐火材料。

瓷器的发明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中国陶瓷业对世界的影响

我国初唐时期,瓷器便由海上和“丝绸之路”输入到西方去了。公元8世纪,我国瓷器已经传到阿拉伯、印度、波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国。

五代时瓷器传到朝鲜。与此同时,制瓷技术也被引进。朝鲜工匠在学习中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烧制成功了优美的“翠色”瓷器。唐代的陶瓷在日本出土的很多,南宋时期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在福建学习制瓷,回国后建窑,烧制出黑釉等瓷器。

在南洋一带,如印度尼西亚曾出土晚唐、五代的青瓷和三彩陶器。文莱也发现过唐代黑釉、青釉瓷器。马来半岛也发现过唐代的瓷器。

11世纪,我国造瓷技术传到波斯喇吉斯,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地。15世纪后半叶,中国的造瓷技术才传到意大利的威尼斯。从此,欧洲的造瓷技术便得到迅速发展。

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指与生物体或生物化学有关的新型陶瓷。包括精细陶瓷、多孔陶瓷、某些玻璃和单晶。根据使用情况,生物陶瓷可分为与生物体相关的植入陶瓷和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生物工艺学陶瓷。前者植入体内以恢复和增强生物体的机能,是直接与生物体接触使用的生物陶瓷。后者用于固定酶、分离细菌和病毒以及作为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使用时不直接与生物体接触的生物陶瓷。

植入陶瓷又称生物体陶瓷,主要有人造牙、人造骨、人造心脏瓣膜、人造血管和其他医用人造气管和穿皮接头等。

植入陶瓷要求其一要与生物体的亲和性好,即植入的陶瓷被侵蚀、分解的产物无毒,不使生物细胞发生变异、坏死,不会引起炎症、生长肉芽等。二要在体内有长期功能,且可靠性高,即在10年~20年的长期使用中,不会降低强度,不发生表面变质,对生物体无致癌作用等。三要易于在短期内成形加工。四要容易灭菌。陶瓷不同于金属,它具有强共价键性质,即使在生物体内苛刻的化学条件下,也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排异反应迟缓,具备长期使用的机械性质。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相比,生物体陶瓷耐热性好,便于进行高压灭菌。

目前已经实用的植入陶瓷的品种如表所示。

植入陶瓷的品种、用途

氧化铝陶瓷和单晶氧化铝 表面为亲水性,与生物体组织有良好的亲合性人造骨、人造关节、接骨用螺钉

磷酸钙系陶瓷(磷灰石质陶瓷) 类似于人骨和天然牙的性质、结构,可依靠从体液中补充Ca2+、PO 等形成新骨,可在骨骼接合界面产生分解、吸收和析出等反应,实现牢固结合人造骨、人造关节、人造鼻软骨、穿皮接头、人造血管、人造气管等

其他陶瓷(碳,CaO-P2O5-SiO2、Na2O系玻璃、微晶玻璃等) 具有生物稳定性的碳有很好的生物体亲和性 人造心脏瓣膜、人造骨、人造牙等

生物工艺学陶瓷主要应用的有多孔玻璃和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用作固定酶的载体;多孔陶瓷可用于细菌、病毒、各种核酸、氨基酸等的分离和提纯,还可用于处理生活用水。

陶瓷人工关节

现在,人的关节万一损伤,可以换上人工关节。正像机器损坏了,换个零件那样。以前人工关节一般用不锈钢之类的金属材料制成。在气温变化时,特别是遇到阴雨天,装上这种金属关节的人,往往会感到酸痛。这是因为人体里的液体(称为体液)酸碱度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并与金属关节相互作用,产生电解现象,使人体的局部生理状态紊乱,引起不适的感觉。

如果采用陶瓷材料来制造人工关节,就没有这种痛苦和烦恼了。陶瓷不怕酸碱腐蚀,也不导电,无论体液酸碱度如何变化,对陶瓷都不会起作用。

不是任何陶瓷都可以作为人工关节材料的。凡是生物医学材料,除应满足一定的理化性质要求外,还必须满足生物学性能的要求,即生物相容性要求。

凡是可作为生物医学材料的陶瓷,称为生物陶瓷,它们可用于制造体内修复器件和人工器官,在化学成分上,生物陶瓷通常由存在于生理环境中的离子(钙、磷、钾、镁、钠等)或对人体组织仅有极小毒性的离子(铝、钛等)所组成,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陶瓷的种类很多。例如,氧化铝生物陶瓷强度大、硬度高、摩擦系数小、耐磨性好,适合于制造人工关节头和臼等对耐磨性要求高的修复体、牙种植体、耳听骨修复体、骨螺丝等。氧化锆生物陶瓷不仅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其断裂韧性和强度均优于氧化铝陶瓷,用其制作的髋关节头比氧化铝陶瓷的小20%左右,从而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更长的寿命,主要用于关节、牙等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学家还研制成功了等离子喷涂氧化铝、氧化锆人工骨与关节陶瓷涂层材料,并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陶瓷艺术家要打造自己的风格


黄景锋 青花釉里红瓷瓶《喜讯》

中国陶瓷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陶瓷艺术不断创新的历史。

然而,漫步我国主要陶瓷店铺和主要艺术陶瓷市场,那些毫无新意,放之万代而皆准的翎毛,山水、花卉、走兽几乎充斥着所有陶艺画面;似曾相识,题材雷同的作品比比皆是;陶艺装饰的人物画、人物雕塑,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就是西施浣纱、昭君出塞、古典仕女,无新意可言;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更好地把握,创新性不足,尤其缺乏当代(时代)元素。

从这可以反映出,我国陶瓷艺术家缺乏的不仅仅是“文化”、是“知识”、是“理论”、是“思想性”,更缺乏的是艺术家与社会存在的接触、参与、责任和考察、感悟、体验。

之所以出现如此现状,笔者调查研究表明,一是,创新需要冒险,创新成本高、代价大、时间长,而模仿和抄袭,时间短、成本低、风险小、赚钱快,所以,当某一个新画面或某个题材受到市场追捧时,仿佛一夜之间,市场上就会出现雷同的画面或题材,不仅伤害了创新者,还打击了创新者的积极性,导致创新者不多;二是,部分陶瓷艺术家,甚至大师、教授,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只要作品卖得出高价,就顾不了许多,自己画不蠃,就叫学生或子女代笔,自己仅签个名字,导致作品水平不高;三是,部分艺术家成了名人、成了大家后,就成了社会活动家、交际家,在艺术上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吃老本或借鉴国画图册,或借鉴当代艺术,导致作品或千画一面,或题材雷同,或似曾相识;四是,目前我国一些陶瓷设计者,相当一部分只有中专或初中文化水平,其技艺大多通过拜师学来。他们无法吃透中西文化的精髓以及传统和现代的涵义,以至于中国的传统风格继承不足,西方的现代流派又学不到家,使得设计(绘画)的产品难登大雅之堂。

艺术贵在原创,艺术贵在风格。

在过去,历代陶瓷先辈们,不仅创作了许多美轮美奂的陶瓷艺术精品,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旗帜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综观古代陶瓷,那流光溢彩的陶瓷古彩、粉彩、青花、青花釉里红、颜色釉窑变、雕塑、玲珑、薄胎乃至陶瓷形态造型与绘画技法等的屡屡创新,为中国陶瓷原文转载于华夏陶瓷网文化的衍进与发展奠定了重重历史丰碑,彰显出不同历史年代的个性特色。

在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张松茂等老一辈艺术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原创精神和个性风格,同样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王锡良先生长期深入生活体察真山真水实景实物,有条件时便去游览名山大川,但更多的是利用节假休息日,到田头、村舍、山林、旷野,去捕捉自然美和人情美,并将它师法自然,长期写生的成果融汇到陶瓷艺术上,健笔凌云,姿意纵横,形成了一种气魄,一种神韵,一种风格,终成一代大师。

在陶瓷艺术创作上,张松茂先生认为陶瓷美术要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特色,要用自已的语言再现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抒发陶瓷艺家自己的情感和意识。为此,他60 多年如一日,整个生命甚至每个细胞都和陶瓷、粉彩、颜色融为一体,被人称为 “画呆子”。他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绘制作品极为认真细致,哪怕一根线条、一笔色彩,都要自己满意,从不马虎了事。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对瓷都景德镇负责,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

可以说,王锡良、张松茂等大师用自己的原创艺术,打造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陶瓷艺术一代宗师和金字招牌。

在当代,艺术以纯粹“模仿”为途径的年代早已远去,21世纪是人类历史的崭新时代,新的时代理应有新时代的艺术。正是由于每一个陶艺家的观念与思考的方式的不同,就形成了其间风格的多元化,于是我们感受到了种种生命状态的鲜活律动。因此,当代陶瓷艺术家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语言和时代特色,不仅要博古通今、纵贯中西,还要深入生活、熟悉题材、刻苦钻研,练就扎实的绘画功底,更要打破常规,打造自己的艺术风格。正如知名陶瓷评论家绍继梅先生所言:陶瓷美术的语言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不是单薄、粗糙、丑陋、庸俗,而是本色的淳朴与真率。陶瓷艺术家要忠于自己的天性、才能和幻想,忠于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感受,无论工笔、写意、工兼写,或者抽象、异化,都应有陶瓷的特色,有艺术家自己的风格,要充满生机和朝气,才能使陶瓷美术产生永久性的魅力和活力。

当前,我国艺术陶瓷要实现再飞跃,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如何创作出把民族工艺、民族精神、民族工艺和时代精神、消费时尚、前卫意识有机融合起来的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突破性的艺术陶瓷种类,并引导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市场的潮流。

而这当中,陶瓷艺术家的原创精神和艺术风格起着关键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