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仿品绞胎瓷器鉴别 > 导航 >

掌握古瓷仿品的鉴别要点

掌握古瓷仿品的鉴别要点

仿品绞胎瓷器鉴别 高仿民国瓷器的鉴别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2020-08-13

仿品绞胎瓷器鉴别。

近些年来,国内收藏爱好者大幅增加。琳琅满目的古瓷尤为藏家钟情。于是古瓷仿品也逐渐增加。故而收藏爱好者要擦亮“识珠”的慧眼,多多了解仿品的变化并掌握仿品的鉴别要点。

仿品的一般特征

一、仿品透明釉白地的浮光遮掩。仿品仿制中,造假者最头痛的是遮掩仿品透明釉白地上的浮光,民间称火光,特别是在大片无纹饰区域的白地。这是鉴别仿品需要掌握的关键点。

1.对瓶、罐、镡等底面大面积透明釉白地,造假者制成大量星星点点缺釉小凹圆坑,以遮掩浮光。他们往往在这些底面刷釉或浸釉之前点上星星点点的动植物油脂,再刷上极薄的透明釉,进窑烧成。在明初民窑日用器底部,刷的透明釉也和其他表面一样厚,即使有缺釉的地方,也是针尖一样的小眼而不会是小凹圆坑,针尖小眼也不会星星点点那么多。而且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却没有多少缺釉的小圆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这些只要加以注意就可以鉴别。

2.对上述瓷器底面大面积透明釉白地用色釉或油污来污染,使人们注意不到浮光。如有一对仿民国帽筒瓷品,主纹饰开光外为淡橘红色釉。底面透明釉被故意沾上不少淡橘红色釉的污点。当然也有在有纹饰的地方用色釉或油污来污染。

3.造假者人为去掉仿品大面积透明釉白地区域。本人见到了个大油锤瓶,圆球部分直径20厘米左右,颈部却没有了。很明显,颈部本是大面积透明釉白地,易被人发现有浮光,所以造假者在制作时干脆将这一部分去掉。

4.对大口径香炉等容器内圆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积透明釉白地,造假者考虑到人们观察方便,易发现浮光,便在内圆柱孔表面约1/3或1/2处向下改涂或浅或深的黑褐色釉。在真古瓷上是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5.对大口径香炉、笔筒等容器内圆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积透明釉白地,造假者把透明釉改换成混浊的半透明釉,甚至几乎接近不透明的混浊釉。这种方法也被造假者用于处理赝品瓷器的底面,但这种混浊釉本身也有很大浮光。

6.对小型器物,如小茶壶,造假者在壶柄、壶嘴等透明釉白地,干脆用砂纸打磨,有的几乎磨至胎面,造成久用陈旧的样子。但这些冒充使用茶壶磕碰磨损的地方,正是人们使用时不大可能磨损的壶柄和壶嘴。

7.造假者在大面积透明釉白地用砂纸等稍加打磨,或对青花瓷器全部打磨的事也常有发生。鉴别时要注意用放大镜察看擦痕的平行线。

二、对仿品故意致残。造假者往往把目标盯在新入市的收藏爱好者身上,常在仿品口部制造小破损,稍加分析就可知是钢丝钳夹坏的。有的花瓶斜闭合裂纹是先用金刚石刀划开再敲击裂开的。

三、仿品在工艺上不合常规。如明代和清初罈罐等小口深腹瓷器都用盘泥条法制作,内壁留有盘条压合的凸痕。但仿品有的无此凸痕,有的凸痕形式不对,欲购者应该留心。对大口花瓶等较大瓷器,颈下部内接中可用手触摸鉴别,真品较粗糙,仿品一般接口较好。

四、不少新的粉彩仿品,由于造假者为降低成本,打底的玻璃白很薄,并且加上的彩色调和油也少,因此色彩从浓到淡到白的逐渐过渡区域很少,甚至没有,粉彩凸起的立体感也很小,与真品一比较即可鉴别。

五、清初一些紫砂器外表加涂珐琅彩。一些仿者可能不知什么叫珐琅彩,仿的紫砂器外加的是颜色相似的五彩。只要加以区别,真赝自明。

六、一些仿明代回青带铁锈斑的青花瓷器鉴别的办法是,真品的铁锈斑在青花料厚积的地方,而仿品铁锈斑出现不太规律,青花色淡的地方也出现铁锈斑,而浓的地方又不一定出现。这是因为仿品青花料中所加的含铁成分是人为的,难以准确控制比例。

七、从一些仿品的器形、纹饰与款识标记等综合来鉴别,识出其器形、纹饰、胎釉、款识、标记的互相矛盾处。如有的仿品造型与纹饰皆是清初器,纹饰青花中却做上明代器上才有的铁锈斑:有的仿品仿的是清代的造型与纹饰,却在底款上用明代变体篆文印章款,或明代窗格式款,有的仿品仿的是清初器,底款印上嘉庆民窑印章款;也有的在仿明代瓷器底部用上嘉庆民窑印章款或双圈款;甚至有的在明代印章款或清嘉庆民窑印章款上同时再加上双圈。这些双圈款大多双圈之间靠得很紧,有相交的,有的双圈还带有铁锈,无奇不有。

八、从刻字上鉴别。在过去,有几个儿子媳妇的大家庭多见,所以在各自使用的碗碟等器物上刻字以区别。聚餐后放乱的碗碟凭刻字加以区分。或者,一个村同姓的祠堂每年祭祀后聚餐,餐后碗碟等也以刻字分归各家,一般都不刻姓氏,只刻名字,或只刻名字中的一个字,以示区别。仿古瓷乱刻,如一只痰盂底下刻了姓名,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痰盂不会有共用搞错的时候。有的刻上“X”等符号,这在旧中国也是不可能的。有的仿清初瓷器,刻的字却是用民国时的细金刚钻加工的,刻的点很细。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会对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无祠堂名号也会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九、豆青地青花花瓶仿品也常见,纹饰从花石到人物都有。仿品大多都有大的纹片,大概是未掌握豆青釉膨胀系数的关系。而且仿品的纹片是干净的,因为时间新,还未渗进灰尘、污水。

十、有的称不上古瓷仿品,而是伪古瓷,生造纹饰和器形等。如魂瓶(皈依瓶),其上塑有清代造型的浮雕龙,并施以各种色彩交混的高温花釉,居然五彩缤纷。也有号称明代龙纹瓷盘,龙纹竟画的是类似马王堆出土蟠螭镜图纹。

延伸阅读

古墨的分类、鉴别和收藏


笔墨纸砚在中国自古以来俗称文房四宝。而古墨在文房四宝中行二,足见墨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古墨,因难以保管,而明清原版墨品极为稀少,不被人们重视,一般藏家很少涉足。近年来,随着古玩收藏的兴盛,古墨的收藏也逐渐升温。2008年6月29日杭州西冷拍卖会,一锭清兰亭高会御墨以11.2万元成交,古墨的收藏越来越被藏家看好。

墨的种类

由于各朝各代制作墨锭的特征不同,所以分类标准不统一。

因不易保存,唐宋以前的名墨极为罕见。目前,古墨收藏与流通的主体当属明清墨。

贡墨是指制墨名家为得宠于皇上,不惜工本制作,以进呈与皇上或上司,因此,这类墨品也应值得收藏。

礼品墨是指装饰性强的墨品,一般寓意吉祥、造型美观。礼品墨可分为三种:一为寿礼墨,二为婚礼墨,三为赠送学生之用墨。凡属精品之作,藏家都可酌情收藏。

御墨是皇家所用之物,属于优质高档墨品,自清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有制作。由于墨品精良,藏家首选御墨。

玩赏墨是指制墨名家或社会名流请人专雕墨模,特制名墨。因质量佳,形态奇,小巧玲珑,典雅古朴,也是收藏家热切索求之物。

自制墨是指观赏与自用之墨。墨品多选用上等烟炱所制,主要是馈赠师友,同好及自我收藏、使用。因此收藏此墨极为不易。

再和墨(又称再造墨)是指墨家所得优质墨加以粉碎、蒸煮、加胶、加料、杵捣、压模重制,其质量多系佳品,藏家也可以关注收藏。

此外,还有彩色墨、药墨、单锭墨与成套墨之分。

如何鉴别古墨?

收藏古墨,应采用多种方法辨别古旧与新仿,以防上当受骗。

首先是看墨品,包括制墨的时间、墨名、墨类、墨色、墨的形态、大小、轻重。墨的光泽泛紫色则是优质墨。看墨的表面有否损伤、断裂。“墨霜”与“冰纹”均是墨品曾受潮的现象。如表面暗淡、老重,证明是一锭古墨。

其次是闻墨品,古墨由于含有多种中药材,藏家一闻即有一股馨香扑鼻而来,这就是中药味产生的香味。后代所制墨品常有一种怪味。大多是用冰片掺之,味浓烈含凉,人闻后有刺鼻之感。而古墨的香味,淡雅沉朴,很是舒畅,人久闻而不厌。

再次是比墨品,古墨老旧、厚重,图案字迹清晰、规矩,香气沉朴。而仿制墨(即后代制墨)由于质差工少,与古墨又天壤之别,一比就一目了然。

古墨的保管方法

古墨,由于墨品存世时间较长,收藏古墨首先要注意温度和湿度,不宜放在干燥或过于潮湿的地方。其次,古墨易破易碎,不能压碰。一般都要做锦盒,用宣纸包装入盒存放。另外,古墨要放置在避光、背阴的地方,避免透风,也不能放在高处,以防跌落损坏。

收藏古墨,还必须掌握明清各朝制墨大家墨派和墨号,最好有墨谱对照,防止伪造者以新充老,移花接木,蒙骗藏家。

吉州窑古陶瓷鉴别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窑岭如山似岗,密布在永和镇西侧。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窑五代创烧,明代末年终烧。整个窑系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烧造历史。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

一,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征

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古陶瓷研究者谓其“粗松,似陶”,更有学者认为其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这些观点虽然偏颇,却正好指出了吉州窑胎质的本质特征。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现代吉州窑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

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二,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除胎质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区别,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老器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上年岁久远,多有使用磨损痕,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如何鉴别光绪青花仿康熙细辨胎釉


广州藏家陈先生收藏的一对青花折沿碗,经专家鉴定,并非同一时期所生产,虽然器形差异不大,却是一件为清康熙年间所制,一件是光绪年间仿康熙制品,但都是值得收藏的佳品。

据资料记载,康熙年间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能工巧匠辈出,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精品迭出,瓷绘艺术日趋多样化,尤以青花瓷器彩绘更能体现康熙时期的风格特征。而光绪时期因当朝政权腐败,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退,其中烧制的瓷器大多为喜庆应酬之瓷,体现在制瓷工艺上,也是制作粗糙,除了仿前期,没有更多的建树。通过这两件青花折沿碗的对比,能够很清楚的看出两朝瓷器制作的区别来。

为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辨别清康熙时期与光绪时期青花瓷器的风格、特点,本期特邀著名鉴藏家麻利先生对此进行鉴赏。

藏家自述:

前不久,我在文物店购得一对青花碗,价格不菲。因为器件十分精美,人物生动细腻,我当宝贝收藏陈列,得到不少藏家朋友赞赏。我想请教专家:这对青花碗的准确年代及收藏价值。广州市陈先生

专家鉴赏:本期专家:厦门国拍副总经理、著名鉴藏家 麻利

这对青花山水人物折沿碗,一为康熙朝所制,一为光绪时仿康熙制品,其器型、纹饰基本类似。碗均为折沿,浅弧壁,高圈足,底足有刷一圈酱釉。碗内口沿绘一周梅花竹叶锦地纹,碗心绘山水图。碗外壁绘青花人物图,人物似为三星,人物中间有一仕女。此件康熙青花碗,其人物以写意法绘就,绘工潇洒流畅,青花成色浓艳深沉,釉色青白,釉面均匀,釉质较肥厚、光亮;其胎体厚实、坚质、细腻,足际刷一层酱釉乃是清早期的一种特色;碗内心所绘的山水图几笔点染,充分体现了康熙时期青花山水画法的特色。

另一件是光绪青花瓷,人物画法以工笔绘就,但见人物眼眉都描绘得十分清晰,且人物的眼睛乃仿康熙时人物的画法,有眼无珠,即俗称的“康瞎子”,整器青花色泽亮丽,很有点康熙青花的韵味,但毕竟胎质梳松,釉面稀薄泛白,胎土淘洗不干净,故釉面上能看到许多黑色的斑点,仔细察看,就能辨别出这两件青花山水人物折沿碗的不同之处来。

康熙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造型硬挺、爽利、饱满有力,大件器皿更是气魄雄伟。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在风格上是完全协调的。康熙青花瓷器的瓷绘豪迈、刚劲,这与硬挺、爽利的造型统一在一个基调中,这就使其既不同于明代各朝的器物,而又有别于其后雍正、乾隆时代的作品,从而形成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富有鲜明个性的时代特色。清代青花以康熙时为最好,而康熙青花又以中、晚期的为佳。

光绪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经济落后,但在光绪初年就大量烧造官窑器,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为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寿辰又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用的官瓷,在嘉庆以后官窑衰落的形势下,大有中兴之势。光绪仿前朝官窑瓷成风,且产量大,当时青花器中有仿明代永乐、宣德;亦有仿康熙瓷,产量大,故民间有“小康”之谓。光绪仿康熙的青花瓷,胎体均不够坚致,釉面稀薄不匀,缺乏坚硬感,胎釉结合不够紧密,所绘纹饰虽艳,但没有层次,浮而不沉,故仔细对比,能鉴别出来。

青花瓷的发展及鉴别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在大街小巷浅吟低唱的《青花瓷》,不仅以它那温柔委婉的曲调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而且以它含蓄隽永的意境勾起了人们对营造此氛围的为首者——青花瓷浓厚的兴趣。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在我国7000万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当中,以“捧瓷大军”最多,而在瓷器收藏品当中,青花瓷又是收藏者的首选。据悉,清代官窑青花瓷中的珍品在10年内价格能翻上千百倍,这是物有所值,还是市场炒作的结果?在如今鱼龙混杂的市场,如何鉴定青花瓷?记者近日就此问题对中国收藏家协会民族艺术品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孙欣进行了专访。

千锤百炼的“国瓷”

“说起青花瓷,不得不提去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发生的一件轰动全世界的事。一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以1400万英镑落槌,一举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价格纪录,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传统艺术品。”孙欣如数家珍。

“鬼谷下山”之所以具有这么高的市场价值,孙欣认为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历史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决定的。

而青花瓷的文化历史价值又与其科技工艺价值密切相关。火与土的艺术,1100℃-1300℃的高温烧制,这些独特的工艺使青花瓷的文化历史价值得以较好的保存,纹饰千年不变。青花瓷也因此成为了研究中国时代特色和历史风格的最好工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被誉为国瓷。

青花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在明代渐成主流,在清代发展到顶峰。青花瓷的魅力不仅来源于逐渐完善的科技工艺技术,而且取决于逐步成熟的美学艺术。

以唐青花为主要收藏方向的职业收藏家孙欣说:“唐人原本不喜欢蓝色,西域的波斯人和伊斯兰人才喜欢蓝色。在唐代,青花瓷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交换,换取外汇。直到元明时期,一些文人把中国的水墨画艺术用于青花瓷的装饰后,青花瓷才形成了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国人的最爱。”

在目前市场上,元代的青花瓷卖得比较火,炒得也比较热。此外,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传世和出土的青花瓷比较多,收藏爱好者也比较容易接受。

拨开“云雾”见真身

对于大众来说,认识青花瓷的价值容易,但是鉴定青花瓷的价值、真伪却很难,那么如何鉴定青花瓷?孙欣认为,首先要走出“年代越久远的艺术品,价值就越大”的误区。一件艺术品有4种价值:文化历史价值,科技工艺价值,美学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前三种价值决定它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前三种价值的综合判断决定了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而不是越老的东西越值钱。

“辨真伪”、“断年代”、“定窑口”(哪个窑口生产的)、“评价值”是鉴定青花瓷的四句行话。随着市场造假之风的盛行以及造假水平的提高,真伪问题成为了目前收藏家所需承担的最大风险。

鉴定青花瓷的真伪,孙欣介绍目前最好的鉴定方法就是科鉴与目鉴的结合。目鉴就是用眼睛去看胎、看釉、看造型、看材、看纹饰,这是一种传统的鉴定方法。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的科学仪器,运用物质化学或者光学的方法对传统艺术品进行科鉴。

由于一件艺术品有其自然和社会属性,因此,目前比较理想的鉴定方法就是科鉴与目鉴的有机统一。其中科鉴是基础,目鉴是关键。目鉴需要长期实践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科鉴适用于各层次的人群。

除了真伪的问题,孙欣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还要注意市场问题。作为经济主体的收藏家必须要懂经营,对艺术品市场有所了解,对特定的客户群有所了解,在收藏过程中学会以“藏”养“藏”,即以藏品来养藏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古瓷鉴定


古瓷鉴定的主要内容

1、断代:即鉴别某件古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古瓷中,多数器物上没有落年款,有的器物上落有年款的。前者首先是解决断代问题,后者有辨别真伪的问题和伪品的仿造年代问题。对景德镇古瓷的断定,一般要求按如下时代来区分:五代,宋朝早期、中期、晚期,元朝前半期、后半期,明朝与清朝要求按照帝王年号来分期。但按照帝王年号分期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决不意味着产品所具的特征是随着帝王的更换而变化的,而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陶工的一代代地更新而渐渐变化着的,是沿着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艺术发展常规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断代时,掌握产品演变的总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考古学上的广泛应用,近十多年来已使用了"烈释光(TL)法"测定古瓷的烧造年代,误差可达到10%以内,但这种方法往往要在器物上钻孔取出少量的标本,有损害器物。另外,对那些"后加彩"、"后烧款",或受到过暴晒、加热等干扰的器物,是不太适用的。在目前情况下采用目测仍是十分重要的,即是用科学仪器对古瓷断代推广了,也必须和人的实际鉴定经验相结合,正如医学上先进的诊断仪器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临床诊断一样。

2、断真伪:名窑产品影响其他窑口的生产,这是在商品生产中常见的事,如景德镇五代生产的"蟹壳"青釉瓷,在胎、釉、造型等方面都深受越窑青釉瓷的影响,但这并非仿古生产,从古瓷鉴定角度来说,是属于窑口的问题,不属断真伪的内容。断真伪是区分有意仿制前代产品的赝品。即把"仿古器"与"真器"识别出来。景德镇明朝成化御窑厂仿宋朝龙泉哥窑纹片瓷极似。正德时开始写"宣德年制"等寄托款,嘉靖、万历以来更盛。清朝雍正、乾隆仿古瓷的水平很高,唐英所督造的御窑厂,"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景德镇陶录》)。清末和民国,仿古生产有不少专门的小作坊,有的达到了乱真水平,此时的对外货易也几乎成了古董贸易了。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致使传世的"古瓷"中赝品充斥,鱼目混珠。我们在古瓷鉴定时就要认真去做"去伪存真"的工作了。

3、断优劣:即鉴别古瓷的质量和价值。质量一一是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烧制时所造成的或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毛病,如变形、裂痕、冲口、阴黄、粘釉、磨釉、缩釉、剥釉、剥彩、脱彩、漏彩、补彩等。价值--是指某件古瓷的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是说该产品带有绝对的烧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对的烧造年代,可作为断代的依据;能证明某一品种的创烧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证实中外技艺交流或反映某一历史事实等。科技价值是说该产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艺发展进程和瓷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反映瓷业的革新、创造和高超的技艺等。艺术价值是看构成产品美的三个基本要素:瓷质、器型、装饰的艺术处理是否高,三者之间是否和谐统一,能否代表某时期的陶瓷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此外,国内外稀少的产品也往往是珍贵品。

4、断窑口:即鉴别产品的产地。唐代陆羽《茶经》,在品茶时同时评论了不同产瓷地区的茶碗,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是在古文献中较早以瓷产地来称道产品的窑口的名称也相随而生,随着瓷业的发展,窑口的命名方法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

(1)以烧造地点来命名。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西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这种命名方法较为普遍。

(2)以某窑的主技者的姓氏来命名。如景德镇唐代的陶(玉)窑、霍(仲初)窑,明代的崔公窑、周(丹泉)窑,清代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

(3)按烧造年代来命名。如景德镇明代御窑通常分别叫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

(4)按产品的攸用者的身份来命名,如官窑、民窑、枢府窑等。所谓官窑,是生产专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来赏赐入贡国及使臣,或赏赐群臣、亲贵)的各种瓷器的窑,也称御窑。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窑,景德镇元代的"御土窑"、"枢府窑",明、清的御窑(又叫官窑、厂官窑)。所谓民窑,是为了满足国内外广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民间用瓷的民营手工业作坊。据《陶雅》说:"民间所卖之瓷器厂人则谓之曰客货。凡所以别于官窑也。官窑之尤精者,命曰御窑。御窑也者,至尊之所御也,官窑也者,妃嫔以下之所得用者也。"

同时期的不同窑口产品,有差别明显的,亦有相近的,这需要我们去加以区分。产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因原料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断窑口主要是看产品的胎、釉特征,其次是看工艺、造型和装饰等诸因素。

高古瓷的古朴含蓄之美


北齐橄榄绿釉浅浮雕乐舞人物扁壶

唐代猴子柄茶杯

唐代黄绿釉罐

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古瓷器,主要以唐、宋、元瓷器为主。 对于高古瓷器的定义,一直存有分歧。一种看法认为,高古瓷应是指南宋以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标准,只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的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器仅指唐宋时期制作烧成的瓷器。 中国高古陶瓷的诞生与发展历经了漫长的沧桑岁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远古人类粘土陶器的起源,历经商周的萌芽期,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原始期,直至隋、唐、宋末元初的成熟巅峰期期,有约近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陶瓷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深深影响世界陶瓷史发展的源头,是华夏文明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及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

北宋象牙白釉刻莲花纹葵口盘

北宋仿定窑黑釉盘

宋金磁州窑双耳罐

宋元吉州窑褐釉上画梅花碗

辽三彩双鱼盘

金仿钧窑青绿釉碗

金磁州窑红绿釉上彩花卉盘

金代深色釉带氧化铁釉上彩罐

金代定窑象牙白釉模印刻花双鹿纹盘

金代定窑白釉模印祥纹折沿盘

元磁州窑褐彩花卉盘

元高足杯

元青白瓷观音

从艺术角度看,高古瓷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含蓄、内敛的美,它不像明清瓷器通过图案色彩等直观元素去表现美感。与明清瓷的华丽、秀美不同,高古瓷表现的审美趣味更多以朴拙、含蓄为主。

古瓷鉴定中的工艺痕迹辨识


在景德镇第三期古瓷鉴定研修班结业典礼上,面对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一位来自上海的学员说:”参加这期研修班的最大收获就是深入了解了古瓷制作的工艺过程。熟悉不同时期的不同制瓷工艺及其留下的工艺痕迹,就像医生熟悉人体解剖一样重要,否则,就无法准确判断古瓷的生产年代及其真伪。”

这话是十分中肯的。因为陶瓷是通过工艺过程制作出来的.而不同时期的胎釉原料性能、炼制方法、成型工艺、施釉手法、装烧窑具、烧成窑炉结构、烧成气氛、装饰材料性能及炼制方法、装饰技法等等,并不完全相同.这就必然会留下不同时期的不同工艺痕迹。认识这些工艺痕迹,对于古瓷鉴定与辨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景德镇古代陶瓷制作为例:宋代以单一瓷石成型,烧成温度和烧结程度不如明清;早期碗类仅拉坯、过范、剐足三道工序,有手拉痕迹,不及中后期增加镟坯工序,坯体表面留有刀痕;壶类多拉坯成型,未干时用竹刀压出瓜棱,不很规则;装烧工艺碗盘类早中期多以耐火土(含铁量较高)做成圆饼或圆圈,顶在无釉的圈足内底,吊脚而烧,实物内底留有不规则的“米糊”粘渣;后期采用支圈组合式窑具的覆烧工艺,口沿成为无釉的”芒口瓷”。

元代以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胎,可烧大件器物而不易变形,但由于早期高岭土水洗选矿不精,大件元青花胎体不如明清瓷器细腻。元青花一改宋代以拉坯为主的成型方法.采用过范分段印坯然后泥浆粘接的工艺.瓶罐内壁可见手捺痕迹和分段接坯泥浆挤压痕迹;圈足内底除小件如玉壶春瓶等外,多数为涩底,且由于施釉采用泼釉工艺,釉层有时会出现厚薄不匀现象,釉汁流到底部也需要刮除以防粘连。由于胎体厚重,左手卧撑,右手刮釉不能持久而刮得草率,往往留有未刮净的釉痕。元瓷装烧采用垫饼铺沙工艺,圈足处往往出现粘沙的黑点。元青花以及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的绘制,采用勾线并浓淡拓科技法,两笔之间的重合处料色特深,由于采用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内含一定量的氧化铁,凝聚在料深处往往形成铁锈斑,而且深入胎骨,这与成化以后采用多锰少铁的国产料,并逐步运用勾线分水技法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料色匀净,几乎不存在铁锈斑。当然明清各期由于青花料来源的不同以及绘制技法的差异,其发色效果并不相同。发色效果其实还与釉料成分、施釉方法、釉层厚薄以及窑炉结构。窑位烧成曲线和烧成气氛甚至气温、气压。湿度有关,特别是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和铜红釉的发色,后者更起主导作用。

洪武青花或釉里红,原材料来源及技术都继承了元代,但釉面泛白黄,釉质普遍欠莹润,发色效果多数欠佳,可能与窑炉结构由龙窑向葫芦窑或马蹄窑转型有关,对于窑温和烧窑气氛的掌握还处在摸索阶段。其露胎的涩底大量出现“火石红”,则与湿泥垫饼装烧有关,升温时垫饼中的水分渗入器底,导致器底始终处于氧化状态,坯体中的氧化铁在这种状态下便形成红色。现代试验证明,湿泥垫饼粘老糠灰装烧坯体,烧成后底部露胎处都会出现“火石红”。

永乐、宣德时的瓷器上出现的所谓“桔皮棕眼”,则是由于烧成后期降温加速所致。我们知道,釉在高温下形成液态覆盖在胎表面,而胎内的空气必须冲破釉层泄出,形成一个个气泡。如果降温阶段减缓,气泡周围的釉液会将气泡收缩后所形成的棕眼填满,使釉面光洁,如果快速熄火,因釉液来不及填平而形成所谓的“桔皮纹”,这种情况柴窑中烧成更为明显。

成化釉中所使用的二灰(石灰加草木灰配制而成)最少,所用风化程度最适中的瓷石制釉果,加上烧成温度和气氛最佳,所以釉面肥润莹丽,白里微泛青,质如美玉。

清三代瓷胎中高岭土含量为历史上最高,烧成温度可达1300摄氏度以上,故瓷胎坚实,胎体薄腻、瓷质精美。

限于篇幅,仅举数例以窥全豹。不同时期由于原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不同,瓷器上所留下的工艺痕迹也不同。历史上或近现代的仿古瓷,无论其如何刻意追求仿制品的“乱真”,总是会留下仿制时期的工艺痕迹,准确辨识不同时代的工艺制作所留下的痕迹,有利于解决传统鉴定方法中目测,手触等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断代和辨伪,减少了许多人为的主观因素。从某种意义来说,可以成为鉴定学的一个分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