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代各时期瓷器文化特点及鉴定小常识之乾隆时期

清代各时期瓷器文化特点及鉴定小常识之乾隆时期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陶瓷文化 清代瓷器鉴别

2020-08-13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编辑推荐

古代瓷器: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一〉


白釉黑剔划白折枝喇叭花叶形枕北宋长30.7厘米宽28厘米后高22.3厘米前高7.5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枕面为叶形,前端翘起,墩座为规整的五边形。青灰胎。枕面采用剔黑留白划花技法,在黑色地子上剔出并划出三朵大叶喇叭花,黑地白花中黑色深沉,白花鲜明,黑白色彩对比强烈,突出了主题花纹。

黑釉长腹白唇注壶北宋早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白沙唇口长颈长腹矮圈足

白地外壁剔花花口大碗北宋口径21厘米底径9.5厘米高9.2厘米私人收藏

圆唇,荷口,深腹略呈瓜棱形,腹壁稍内曲,圈足。白釉,半木光。裹足支烧。青灰胎。白釉剔花。外壁剔刻缠枝牡丹纹。剔刻技法娴熟、古拙。

白地刻花牡丹纹大腕北宋口径25.5厘米底经6.7厘米高7.7厘米私人收藏

唇口,浅腹,腹壁斜内曲,圈足。白釉泛青灰,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胎质细腻。白釉剔花。内壁剔刻缠枝牡丹花纹,一花头六叶。剔花技法娴熟、古朴。

白釉划曲带波涛纹深腹钵北宋口径14.4厘米足径7.4厘米腹径18.2厘米高16.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敛口,鼓腹下垂,最大腹径下移,腹变浅,高圈足外撇。白釉泛青灰,光亮,施釉不到底。灰褐胎,细腻,坚致。白釉划花。颈下划曲带纹,腹部划连续波涛纹,蓖纹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矮腹瓶北宋口径6.3厘米底径16厘米腹径20厘米高19.3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盘口近平,直颈微束,颈较长,斜折肩,扁腹,隐圈足。过烧而使釉面起泡。黑剔花。白釉泛青灰,有许多酱色铁锈斑,较光亮。裹足刮釉。胎色深灰,坚致。黑彩呈酱棕色,由于彩料的配制原因和过烧而严重晕散。缠枝牡丹纹,肩、腹部各四朵花,花头相对排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酱斑盏北宋口径12.6厘米足径3.8厘米高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卷沿,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斑,外壁为棕红色酱釉,内壁漆黑光亮,布满酱色彩斑。袖色温润,光亮。裹足刮釉支烧。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玳瑁盏北宋口径12.7厘米足径3.8厘米高5.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口沿稍卷,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内底有一小平面,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黑酱色釉,盏内为玳瑁纹,盏外黑釉泛灰,釉色极莹润。裹足支烧。白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兔毫盏北宋末期口径13.6厘米足径4.4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方唇,侈口,斜壁微曲,矮圈足,近似假圈足。釉色漆黑光亮,有小棕眼,施半釉,釉极厚,有垂釉。露胎部施棕褐色护胎釉。棕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

黑釉茶盏金代口径15厘米底径4厘米高4.8厘米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玳瑁斑双耳罐北宋末期口径16.8厘米足径12.5厘米高24.4厘米

直口,凸唇,短颈,三棱形双系,长腹微鼓,矮圈足。黑釉上带玳瑁斑,下腹无釉,外施半釉。下腹部有灰黑色落砂。胎色青灰,坚致。

左:白仿定折腹花口盘宋末期口径13.2厘米足径5.4厘米高5.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腹,上腹内曲,直圈足。白釉泛青灰尖唇,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裹足刮釉。白胎,细密,坚致,有少量杂质和极少的气孔。六曲花瓣口,上腹有瓜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右:白仿定敞口高足碗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9.2厘米足径6.2厘米高8.7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口下有一棱,腹微曲,高圈足近直。三角形支钉支烧。白釉呈灰褐色,有黄色铁锈斑,木光,施满釉。褐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高足碗北宋末期口径11.6厘米足径4.8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沿下斜,浅曲腹,高圈足稍外撇。白釉呈精褐色,有稀疏开片,光润。浅灰胎,稍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小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0.8厘米腹径12.4厘米底径10厘米高10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筒形,尖唇,子口内倾,腹壁斜直,上粗下细,平底。近口部有一圆饼形乳钉。白釉泛青,有大块开片,晶莹温润,子口、底及内部无釉。内外底部均残留三角形支钉痕(套烧)。器物因升火过快而炸裂。浅灰胎。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筒形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5.4厘米腹径17.5厘米高16.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竖长的筒形,长子母口内倾,深腹稍外鼓,近底部有一短短的斜折,大平底。近口部有一附加圆形乳钉,大约是与盒盖对应的标志。白釉略呈青灰色,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子口和底无釉。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仿紫定碗宋中期口径14厘米足径5.6厘米高7.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敞口,斜直壁,下腹圆折,高圈足稍内敛,内底有一平面。有四枚乳钉状支钉痕。内白釉外酱紫色釉:白釉泛青灰,光亮;酱紫色釉,光亮可鉴人。裹足刮釉支烧。口沿芒口,胎白,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直领瓜棱罐北宋口径11.2厘米足径7.6厘米腹径14.8厘米高13.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长直领,球形腹,玉环足稍外撇。卵白色釉,光洁,施釉至下腹。灰胎,细腻,坚致。瓜棱较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素面大盆北宋盆径37.8厘米底径23.8厘米高12.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圆唇,平折沿,双折腹,在腹中部和下部各有一折,隐圈足。内底有五枚较大的三角形支钉痕。白釉稍泛黄,布满小块开片,半木光,盆外施半釉。灰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珍珠地元宝形枕北宋早期长22.4厘米宽10厘米高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枕面曲凹,平底,四侧壁均斜收,侧壁及面、底相接处均以泥条加固,有划纹接痕,每面用一片接成。珍珠地划花。白釉泛青绿,釉厚处呈青色,有细碎开片,釉极晶莹光润。灰色胎,坚致。枕面划卷草纹,两侧壁划半圆形大叶纹,空白处饰珍珠地纹,两端划大叶纹,划纹内填黑褐色彩料,仅上半部填彩。1987年磁县观合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珍珠地划大叶纹束腰形枕北宋长22厘米宽12厘米高11.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两枕端为正方形,其余枕侧壁均内曲,稍缓,边部圆折。珍珠地划花。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和枕端分别装饰卷云纹和缠枝大叶纹。珍珠地划纹内填黑褐色彩料。

123下一页

古代瓷器: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二〉


白地黑花卷草纹大口罐金代口径16.5厘米底径10.5厘米高18厘米

宽唇外翻,缩颈,溜肩,圆鼓腹,下腹斜内收,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较细腻。白地黑花。肩及腹部绘卷草纹一周。黑彩如松烟古墨,绘画流畅潇洒。征集。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兔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6.5厘米底径14.3厘米高14.9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侈口,内部有一凸台,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口部下部和近底部剔曲带纹,之间可见两云头开光:其一剔黑地白兔纹,另一隐见花卉纹。开光间剔卷草纹。一开光为剔黑留白工艺,另一开光为剔白留黑工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5.2厘米底径15.1厘米高16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有二层台,成子母口形,直壁,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上多半部剔刻缠枝牡丹纹,近底部剔刻宝装覆莲瓣纹。剔花古朴自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仙鹤草叶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2.6厘米底径11.1厘米高14.2厘米

圆唇,直口,内、外壁各有一凸棱,直壁,深腹,下腹有一短短的折,浅浅的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有细碎开片,光润,施釉不到底。胎色灰黄,致密。黑褐色彩,绘草叶纹和鸟纹,二叶二鸟。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直壁罐金代口径12.7厘米底经9.4厘米高14.3厘米

方唇,有二层台,成了子母口形,深腹,下腹部外撇斜内折,隐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灰白胎,较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深腹钵金代口径18.5厘米底径10厘米高18厘米

圆唇,直口,直壁,深腹,下腹曲内,隐圈足。直白釉,木光,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致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绘划花龙纹大盆金代口径63厘米底经40.1厘米高22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沿面斜曲,曲腹,瓦圆底,上腹部外壁有一周附加堆纹。白地绘划花。卵白釉,光润。白灰胎,较粗。黑色彩稍发暗,内壁绘划龙纹,底部一条盘龙、流云和一只火焰宝珠,侧壁绘划两条行龙。龙长吻卷曲,四爪张扬,腾云驾雾,相互追逐,气势雄浑威猛。此器形体巨大,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磁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在同类器中仅见。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花荷口喇叭足大瓶金代口径11.4厘米底径17.3厘米腹径20.2厘米高49.6厘米

大荷口,长直颈,丰肩,鼓腹,下腹急收成束腰,大喇叭形足。这是本次发掘中最大的器物之一。白地黑花。粉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黄灰胎,稍粗。焦褐色黑彩,因火候过高而起泡。自颈至腹为缠枝芍药花纹,下腹为菊瓣纹边饰,足部为宝装覆莲瓣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金代口径3.8厘米腹径18.4厘米底径7.6厘米高31.8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从外部看呈梯形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曲收,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稍泛黄,有细碎开片,光亮。裹足刮釉,足底粘有石英砂。黄色胎,坚致。黑褐彩,近底和肩部各有一周菊瓣纹边饰,腹部绘满小卷叶缠枝牡丹纹,有八朵高台牡丹花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金代口径3.6厘米底径9.2厘米腹径18.1厘米高38厘米

小口,宽折沿,沿面斜直,短束颈,广肩圆折,长腹,隐圈足。器表施白地酱褐彩。肩饰菊瓣纹;上腹饰缠枝芍药六朵,花间有小蝶上下翻飞;下腹饰富贵不到头图案一周;下摆为菊瓣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喇叭口小瓶金代口径6.3厘米底径6.8厘米腹径8.8厘米高18.8厘米

卷沿喇叭形口,长颈,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喇叭形圈足。从颈至腹部绘有大叶折枝牡丹纹,花卉上有蓖划花纹饰。黑白相间,纹饰突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金代口径10.3厘米底径8.9厘米腹径19.9厘米高24.8厘米

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白地绘划花。卵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遍身有焦黄色落砂,坚致。深黑色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口部为半圆形团花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0厘米底径9.1厘米腹径19.7厘米高25.6厘米

大口瓶。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绿釉绘划花,鲜绿色釉,有米仔开片,晶莹润泽,透明度高。灰褐胎,坚致。黑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在绿釉之下,黑彩显得极黑。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喇叭口大瓶金代口径12.8厘米足径13.2厘米腹径17.5厘米高32.8厘米

卷沿大喇叭口,长颈上带三道凸弦纹,广圆肩,长腹,下腹稍收,矮隐圈足。鲜绿色釉,如嫩柳新荷,有细碎开片,光润透明,有少量缩釉,底部露出白釉。灰褐胎,细而疏松。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仿定花口小盘宋末金初口径13厘米底经10米高2.1厘米

方唇,腹壁稍内曲,大平底。白釉泛青灰,半木光。裹足支烧。褐白胎,胎质细腻,但有肉眼可见之小气孔。六曲荷口,瓜棱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凸线纹双耳大口罐金代口径18.4厘米足径11.7厘米高26厘米

凸唇,高直领,带凸线纹的片状双耳,鼓腹,十分丰满,矮圈足。黑釉凸线纹。釉色漆黑,光亮如镜,内外壁施釉均不到底。露胎部施浅酱黄色护胎釉。胎色灰黄,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三彩伽棱频迦金代通高45.1厘米基座直径13.2厘米

伽棱频迦又称妙音鸟,人面禽足,卷发中分,着耳饰,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腹部以上为人形,双手合十,袒胸,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身后有双翅;腹部以下为鸟身,鹰爪,长卷尾,尾上羽毛丰厚卷曲,似凤尾。下为圆筒形基座,筒两侧有圆形大镂孔以便在房脊上固定。施黄绿釉,头发为黑釉,面部和胸腹肌肤为淡黄色釉,衣、身、尾及底座施深绿色釉,翼及腿、爪为褐黄色釉。釉色层次丰富、鲜亮润泽。广泛用于石窟、寺庙等建筑。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红绿彩坐佛瓷像金代通高61.3厘米像高42.6厘米座高18.7厘米最宽25.3厘米底座宽21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面部施金彩。释迦牟尼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三重仰莲高座之上,手势为降魔印,袈裟上彩绘荷叶、荷花及云海纹,莲座下为红绿黄彩绘的须弥座,其上彩绘荷叶、荷花及曲带等纹饰。绘画细致,制作精美,是目前国内外磁州窑红绿彩器物中最高大者。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文殊菩萨骑狮坐像金代通高42.5厘米像高30.3厘米座高20.2厘米最长22厘米底长16.6厘米底宽10.5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文殊菩萨瓷像头缺失,修复。手持一枝带绿叶的莲花,结跏趺坐于上饰绿边布的狮驮仰莲座上,下有青狮坐骑相承托。青狮前侧有一似武士的狮奴头戴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疆绳,侧身叉腿昂首仰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普贤菩萨骑象坐像金代通高45.5厘米像高26.9厘米座高18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普贤菩萨手持一柄带绿彩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驮仰莲座上,下有六牙白象坐骑相承托。白象前侧有一似武士的象奴头戴黄彩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缰绳,侧身叉腿昂首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123下一页

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三〉


白地黑花芦雁纹豆形枕 金代 长31.2厘米 宽20.5厘米 高11厘米

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直壁,平底。器表施白地黑花。周壁绘卷草纹;枕面以一条宽带和一条细线纹为边框,其内以简洁流畅的线条黑绘一只展开双翅的大雁正衔着芦草在飞翔。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芦雁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8.9厘米 宽18.1厘米 前高8.1厘米 后高10.5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器表施白地黑花。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绘一只展翅的大雁正衔着一枝芦草在空中飞翔;周壁绘卷草纹;素底有上荷叶、下荷花阳文“张家造”窑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喜鹊登枝豆形枕 宋末金初 长31厘米 宽22.7厘米 高12.7厘米

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直壁,平底。周壁无纹饰,枕面以两条细线为边框,内绘花鸟图,花树分布于左右两侧,小鸟居中登于花树之上。墨色浓重,形象逼真。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喜鹊登枝八角形枕 金代 长27厘米 宽21厘米

此枕只有枕面,枕面呈八角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框内绘一只喜鹊正栖息在树枝上。喜鹊在栖息时还警觉地望着前方,神态生动,画面逼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竹雀纹豆形枕 金代 长30.5厘米 宽21.5厘米 高13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与枕侧壁圆折角相接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直白釉,光润。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双文武线开光,开光内绘竹枝叶,竹枝上立一只长尾鸟,回首眺望;枕侧壁绘卷草纹。绘画生动、形象。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水鸟纹如意形枕 金代 长30.5厘米 宽22厘米 前高9厘米 后高12厘米

周壁圆弧,前侧壁中部略凹,两端略翘。器表施白釉黑绘。枕面以精细三道曲线纹勾出边框,开光内绘有一只纹饰漂亮的小鸟,站在水草上正回头张望;周壁上、下边框内绘卷草纹。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麻雀纹如意形枕 元代 长29厘米 宽22.5厘米 高13厘米

如意形枕,枕面稍稍出檐,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加黄彩。白釉,光润。白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五线如意形开光,第二线和第三线间勾画点线纹,开光内绘一只登在竹枝上的小麻雀,小麻雀头部黄彩渲染,较为少见;枕侧壁绘卷草纹;枕底部印有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绘画细腻、简洁、明快、传神。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麻雀纹豆形枕 元代 长30厘米 宽20厘米 高12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澹,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开片,枕上部有褐色火滓。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两条豆形边框线,内又勾画三条如意头形开光,边框线和开光之间勾画点线纹,开光内绘一只登在竹枝上的小麻雀;枕侧壁绘细线卷草纹。绘画简洁、传神,充满情趣。1988年磁县冶子村元代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双鸟纹豆形枕 元代 长26厘米 宽23厘米 高12.5厘米

周壁圆弧,前侧壁中部略凹,两端略翘。器表施白釉黑绘。枕面以多条曲线勾出边框,开光内绘有两只长尾鸟在花丛中嬉戏;周壁上、下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面露胎,并印有上荷叶、下荷花的“张家造”窑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釉黑绘划花海兽衔鱼豆形枕 金大定五年(1165) 长32.3厘米 宽24.5厘米 高13厘米

豆形,周壁圆弧,前侧壁略凹,顶面两端略翘,中部前倾,平底。器表挂白釉,上施黑褐色彩绘。枕面周边抹角处绘波浪式柳枝叶纹,中间为黑地划花海兽衔鱼纹图案;周壁弦线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面露胎,上有“大定伍年四月十三日,买到枕子一个,坚考至记口”墨书题记。

素胎鱼纹扇形枕 金代 长36.5厘米 宽20.2厘米 高10.8厘米

枕的前侧壁和两端面无纹饰,后侧壁有奔狮和缠枝花卉的模印图案。枕面划单边如意头形边框线,边框线内划一条游动的鲤鱼,四周划有简笔的水波纹。面上有四道流釉痕迹。磁县都党乡冶子村金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摩竭脊饰 金代 通高38.9厘米 筒瓦底宽16厘米

兽首前瞻,犬齿突出,上吻微上卷,两前爪支撑于筒瓦上,鲤鱼身,布满鳞片,双翼,腹下加一支柱,身体倒立状。黄棕胎,坚致。眼珠和鼻尖施黑彩,嘴角有通气孔。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素胎倒立海狮脊饰 金代 通高33.5厘米 筒瓦宽16.9厘米

红灰胎。海狮前爪着地,倒立于筒瓦上,后爪高抬,尾巴上卷着一个类似线轴儿的物品。海狮两耳低垂,嘴唇紧闭,犬齿突出,膛目前视,身上无鬃,在前后腿及腹部刻纹,表示鬃毛,腹部下加一支柱以支撑住倒立状身体。体形健壮,神态逼真。立于屋脊之上,既能镇宅压邪,又是一组造型生动的艺术脊饰构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倒立海狮脊饰一对 金代 通高33.5厘米 筒瓦宽16.9厘米

一对海狮前爪着地倒立于筒瓦上,后爪高抬,尾巴上卷着一个类似线轴儿的物品。海狮两耳低垂,嘴唇紧闭,犬齿突出,膛目前视,身上无鬃,在前后腿及腹部刻纹卷鬃毛,腹部下加一支柱以支撑住倒立状身体。红灰胎。眼珠和鼻尖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蹲狮脊饰模范 金代 通高30.8厘米 筒径12.2厘米

狮蹲坐龇牙,瞳目前视,脑后披卷鬃,横卷尾。底部是筒形台座。黄白胎,疏松。器表施化妆土,眼珠和鼻尖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蹲狮母范 北宋中期 残高12厘米 残宽8厘米

模具,母范。胎白,细密坚硬。狮瞳目前视,张口露齿,项下系一小铃,脑后披卷鬃,前腿直立,后腿残。造型逼真,活灵活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狮纽盖熏炉 狮纽盖 金代 高13.7厘米 口径10.6厘米

方唇,覆钵形盖,顶部塑一蹲狮。狮张口,香烟可由口部散出,设计、模印均精巧。棕褐胎,坚致。狮项、胸前的宽带和小铃施黑彩。盖面模印覆莲瓣。狮身被流上黑绿色窑汗。

熏炉:金代。高15.4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11.3厘米。尖子口内敛,宽平肩,钵形炉身,束腰,模制台形喇叭足。模制贴塑。褐色胎,坚致。外壁有一条被流上的黑褐色窑汗,炉身贴塑宝装莲瓣三层,足上部模印覆莲瓣,下部模印缨络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狮子莲花座 金代 高16.8厘米 长11.5厘米

狮子立于梯形台上,瞪目龇牙,卷尾,着鞍,鞍上驮钵形仰莲座。模制并有贴塑。棕黄胎,粗而硬。狮背驮的座上贴塑仰莲瓣。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狮子莲花座一对 金代 高16.8厘米 长11.5厘米

狮子立于梯形台上,瞠目龇牙,卷尾,着鞍,鞍上驮钵形仰莲座。模制并有贴塑。棕黄胎,粗而硬。狮背驮的座上贴塑仰莲瓣。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武士脊饰 金代 残高23.6厘米 宽17.6厘米

躬腰蹲坐,双手撑于膝上,做负重状。头上应顶物品,残失。上身赤膊,腰围“抱肚”,下着裤,座下的瓦件残失。棕红胎,粗疏。眼和头发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蹲坐力士脊饰 金代 残高23.6厘米 宽17.6厘米

力士弯腰蹲坐,上身赤膊,腰围“抱肚”,下着裤。座下的瓦件残失。头顶应负重物,所以力士两腿蹲坐,两手扶膝,用力向上,给人一种力大无穷的感觉。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蹲坐武士脊饰 金代 通高28.4厘米 筒瓦长21.2厘米 宽14厘米

横坐于筒瓦之上,微侧头,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残)上举,赤膊,仅腰间围“抱肚”。棕红胎,粗疏。头发和眼珠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点黑彩拍鼓童子瓷像三件 金代 左一高7.8厘米 左二高8.3厘米 左三高8.4厘米

小童坐地,腹前置鼓拍击。着窄袖绰子,头留“鹑角”。模制。黄色胎,粗而坚硬。眼、眉、发和鞋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伏卧和骑鼓童子瓷像 伏卧童子:金代 高6.8厘米

伏坐童子盘坐,着左衽窄袖团衫,束腰带,下似着裤,侧伏于一圆形蒲团上,闭目安睡。模制。棕黄胎,坚致。

骑鼓童子:金代 高10.6厘米

骑鼓凳童子,圆形鼓凳,童子骑坐于上。着窄袖左衽团衫。模制。棕黄胎,坚致。眼、眉、嘴、鞋尖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菩萨头母范 金代 宽6.5厘米 厚6.5厘米 高14厘米

面相圆润,高鼻,凤眼,眼珠以凹代鼓,小嘴与鼻翼同宽,颊部丰满,头戴花蔓冠,梳包发髻,额与耳后露发。颈部做成不规则圆柱形。整器为实体,雕镂而成。黄灰胎,细密,坚硬。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黑彩菩萨头像 金代 高9.3厘米

头戴花蔓冠,梳包髻,丰面,高鼻,额有“白毫’,小窝,颈较长,颈内有孔。此器完整,应是插附于分制的菩萨身上。模制。黄灰胎,稍粗。发与眼珠等部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菩萨模范:金代 宽9.3厘米 厚5.7厘米 高16.9厘米

头戴莲花高冠,梳高包髻,面相圆润,柳眉凤目,领下刻有三道褶纹。面部半模范。黄白胎,疏松。

小鞍马模范:金代 残长12.8厘米 厚4.6厘米 高11.2厘米

鞍、橙俱全的马立于长方板上,颈部有长鬃。黄白胎,疏松。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鸳鸯戏水小枕模范 金代 模宽29.1厘米 深9.5厘米 残高15.3米

鸳鸯形枕模范。鸳鸯头向前,羽翼清晰,身下有水波纹,喻示游于水中,背部有一粗管,以此印出粗柱,是用来承托叶形枕面的。这种鸳鸯形枕十分罕见。灰褐胎,粗疏。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抱婴妇女立像模范 金代 宽12.2厘米 厚8.7厘米 高26.5厘米

抱婴妇女瓷塑模范:妇人站立,梳包髻,着左衽团衫,腰束带,下着长袍,怀抱一婴儿,妇人双手抱住婴儿腰部,小儿双腿隐于衫内,小臀外露。造型生动,极富生活气息。棕红胎,疏松。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武士脊饰模范 金代。模高16厘米,宽14厘米。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龟鹤齐寿”大盘模范 金代 直径31厘米

盘模范为圆形,内刻六瓣花式盘形,宽平沿,浅折腹。黄灰胎,坚致。沿部刻出阴文卷草纹,盘底部刻六瓣花形边框,框内两边是“龟鹤齐寿”四字,中部刻“福”字,字下方刻卧鹿一只,寓意“禄”,上方刻一龟,下方刻一仙鹤。此盘整体表现“福、禄、寿”题材,文图并茂,十分生动。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摩竭脊饰模范 金代 宽23厘米 高30厘米

摩竭脊饰模范。绿釉和素胎器中均有摩竭脊饰,从模范可见身、翼、足、瓦是分制然后接合的。摩竭身体半模范。黄白胎,疏松。嘴、眼、身上的鳞片及尾鳍都十分清晰,证明摩竭是一次模制而成,不需在成型后再加工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婴戏牡丹纹长方形枕模范 金代 长45.5厘米 宽15.5厘米 厚2厘米

为长方形枕的瓷模。边框内两个婴儿徜徉在花丛中。雕花精细,布局合理,形象生动。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缠枝牡丹纹枕母范 金代 宽41.7厘米 高11.2厘米 厚0.6厘米-0.8厘米

弧边长方形枕前侧壁纹饰母范。灰白胎,细而坚硬。边部有宽1厘米的边框,中部为缠枝牡丹纹,花头两朵向下,一朵向上。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双狮纹枕端模范 金代 长22厘米 前端高15厘米 后端高13厘米

为长方形瓷枕两端的模范。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荷塘花盆母范 金代 上宽21厘米 下宽14.4厘米 高12厘米 厚1.3厘米

花盆的侧壁母范。呈梯形。黄灰胎,坚致。荷塘纹。下图右是白釉印荷塘纹残花盆。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模印花盆 金末期至元初 上口长19.8厘米 下口长13.2厘米 高11.2厘米

花盆呈梯形,方凸唇,腹壁倾斜,四壁印有变形牡丹纹,盆沿有流釉。凹凸分明,主题突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兽脊纹花盆 金代 上口长19.5厘米 下口长12.1厘米 高10.5厘米

花盆呈梯形,方唇,敞口深腹,腰壁斜直,下部微束。器物上有流釉。盆的前立面边框内印兽首纹。造型古朴,粗犷豪放。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仙鹤山石纹长方形花盆 金代 口长边长26.9厘米 口短边长14.4厘米 底长边长16.7厘米 底短边长8.4厘米 高12.6厘米

花盆呈梯形,方唇,敞口,腹中深,腹壁斜直,平底。黄白胎,稍粗,疏松。长边壁模印花、山石、散草、蕉叶和双鹤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高足圆支架 金代 口径9.8厘米 高13厘米

其功能为摆放工艺品的支架。上部为圆形敞口,圆肩,肩部以下分为镂空状四足,贴塑四兽衔足,四足曲收,至足底内翻成双球,底部有圆形底相连,足间有卷云,状似斜撑。造型夸张,面目狰狞。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镂空熏炉 金代 口径14.5厘米 足径11厘米 高16.5厘米

方唇,直口,浅腹,腹壁垂直,束腰,喇叭形足。黄灰胎,疏松。腹部镂饰龟背纹。盖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宝刹正脊基座 金代 通高20.3厘米 残宽36.7厘米 厚19.9厘米 孔径11.8厘米

正脊中心宝刹下的基座。正中有圆管形插孔,方形凸唇,直颈,制作规整,其上应插人莲台,上承狮像、宝瓶或宝珠,亦可直接插入宝瓶或宝珠。刹座整体做成莲花形,当中为花蕊,两边是垂莲瓣,耸肩,底部上卷或翻球。黄棕胎,胎体厚重,粗而坚硬。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划“天德四年”款佛龛 金代 顶宽22.3厘米 进深19.8厘米 高33厘米

平顶,出檐,前有门;门额、立颊等凸出前壁,门额上做出四枚门簪,中间两枚六边形,边上两枚柿蒂形,无门扇。两侧壁和后壁均为硬山式。无底,应置在有台棱的方形盒座上。本器有镂空、剔刻装饰和用粗棒类工具划刻的宽划纹装饰。棕灰胎,粗疏。门嵋镂雕钱纹,其上的额墙划刻云头和忍冬纹,两侧壁上部额墙纹饰同正面,下部镂空似山华状,中部留单朵草叶纹悬鱼,下部山墙划菱花形开光,后壁通体划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均无纹饰。顶部有细线划刻铭文“天德四年五月五日记杨家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鱼纹如意形枕 元代 长26厘米 宽22厘米 后高12厘米 前高9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釉,有火疵痕迹,木光。黄土胎,坚致。白地黑花。枕面随形勾画五条线如意形开光,在第二条和第三条线之间又勾勒点画线。开光内绘鱼藻纹,枕侧壁绘卷草纹,底部印竖式双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素胎划水波游鸭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3厘米 宽16.8厘米 高10.8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素胎,黄土胎,坚致。划花,枕面随形划四条线如意头形开光。开光内水波纹上划一只水鸭子,低首盯着水中;枕前、后两侧壁有凹槽四道。划花技法娴熟,花纹流畅,形象生动自然。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划鸳鸯纹扇形枕 金代 长16.3厘米 宽31厘米 高9.6厘米

扇形。土黄胎。枕面随形开光,开光内运用划花技法划一只鸳鸯戏水,画面生动形象,枕后侧壁模印荷花、荷叶。实为一件难得的古代艺术佳作。磁县观台镇墓葬出土。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黄绿釉划游鹅纹单边如意头形长方枕 金代 长33厘米 宽16.8厘米 高16.8厘米

通体施绿釉,素底,前侧壁和两端面无纹饰,后侧壁施黄绿釉,形成黄绿相间的浮雕图案,两个壶形门内分别雕饰飞奔的鹿和追赶的虎。枕面划四道单边如意头形边框线,边框线内划水波纹和游动的鹅。造型独特,纹饰丰富,色彩斑斓,可惜烧出有脱釉。1958年磁县白塔乡柳儿营村金代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划波浪纹印缠枝牡丹弧边枕 金代 长32.2厘米 宽17.7厘米 高11.3厘米

枕面为扇形,以三条线为边框,框内划波浪纹。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大部施绿釉;枕后侧壁模印缠枝牡丹,施黄釉。1988年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墓葬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划水波纹扇形枕 金代 长34.6厘米 宽20厘米 高13厘米

枕面出檐,如意头形侧壁内斜,为绿釉枕的半成品,模印花装饰。前侧壁和两端无纹饰,后侧壁模印三组荷花图案。枕面以三条线为边框,框内划水波纹。磁县观台镇墓葬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蓖划水波纹豆形枕 金代 长30厘米 宽21厘米 高I2.9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但枕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与枕侧壁圆折角相接,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结合蓖划花技法,木光。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开光,开光内黑地上蓖划水波纹,微波荡漾,波光粼粼;枕墙四周绘卷草纹;枕底部印有“张家造”窑戳,模糊不清。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釉蓖划水波纹豆形枕 金代 长25厘米 宽18.7厘米 高11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划花。白釉泛黄,有开片,光润。白褐胎,坚致。枕面随形双划线开光,开光内蓖划水波纹,微波荡漾,波光粼粼。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鹰捉兔图》豆形枕 元代 长28.4厘米 宽22.5厘米 高11.3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但枕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出檐,两端微微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直白釉,木光。黄土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双线开光,开光内又勾出三线如意头形开光,两组勾线之间四边点画线填充。开光内绘一只空中展翅的雏鹰正向一只在芦苇、草丛和山石间飞奔的野兔俯冲。画面动感强烈,扣人心弦。枕侧壁绘细线卷草纹。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婴戏纹如意形枕 金代 长31厘米 宽23厘米 前高9.5厘米 后高12.5厘米

周壁圆弧,前侧壁中部略凹,两端略翘。白地黑花。枕面以三道曲线纹勾出边框,开光内绘一戏鸟的儿童。小鸟立于儿童的头顶,儿童架着两只胳膊,任鸟儿在头顶上嬉闹。十分逗人喜爱。周壁上、下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部印有“张家造”窑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铁锈花《童子放风筝图》八角形枕 金代 长30厘米 宽21厘米 高12.9厘米

枕面为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铁锈花。白釉泛黄,木光。青灰胎,坚致。枕面有文武线随形开光,开光内绘一童子手持线轴放风筝,奔跑中正回首看飘飞的风筝;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绘画用笔稚拙、洗练,颇有一番童趣。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枕侧县都党乡冶子村出土。1988年磁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婴戏纹元宝形枕 元代 长7.5厘米 宽21厘米 前高11.3厘米 后高12.1厘米

枕面与枕底呈梯形,呈元宝形。枕面以两道双线及斜抖纹为边框,框内描绘在一片杂草丛生的郊外,一儿童正俯下身子捕捉蚂炸。儿童小心翼翼的神态十分逼真。周壁绘细线卷草纹。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绿釉黑花书诗文八角形枕 金代 长30厘米 宽20厘米 高12厘米

枕面为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绿釉黑花。色彩鲜艳,光润。土黄胎,坚致。枕面有文武线随形开光,开光内黑彩行楷书“蜂飞花下至,鹤引水边行”;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磁县都党乡冶子村金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书诗文八角形枕 金代 长27.5厘米 宽18厘米 高10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枕面施白地黑花。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填草书“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周壁无纹饰;底部印有“张大家枕”窑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书诗文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0.5厘米 宽23.5厘米 高14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四条如意头形开光线,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行书田园楹联“一架青黄瓜,满园白黑豆”;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书【如梦令】词八角形枕 金代 长34厘米 宽21.5厘米 高12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与枕侧壁圆折角相接,两端翘起,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彩头泛黄。直白釉,光润。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勒四条八角形开光线,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行书【如梦令】词一首:“为向东波(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印有竖式“张家造”窑戳。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书【菩萨蛮】回文词八角形枕 金代 长29厘米 宽20厘米

前壁高8.5厘米,后壁高11厘米。枕面呈八角形,前、后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侧壁较直,后壁上侧有气孔,平底。白地黑花。顶面沿八角形外沿绘出略向内弧的宽带和细线纹双层边框,其内填苏东坡【菩萨蛮】回文词一首,行楷:“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侧壁绘连续卷草纹,线条流畅;底部露胎,上有竖式上荷叶、下荷花阴文“张家枕”戳印。河北省邯郸市私人收藏。

古代瓷器: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三〉


白地黑花芦雁纹豆形枕金代长31.2厘米宽20.5厘米高11厘米

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直壁,平底。器表施白地黑花。周壁绘卷草纹;枕面以一条宽带和一条细线纹为边框,其内以简洁流畅的线条黑绘一只展开双翅的大雁正衔着芦草在飞翔。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芦雁纹八角形枕金代长28.9厘米宽18.1厘米前高8.1厘米后高10.5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器表施白地黑花。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绘一只展翅的大雁正衔着一枝芦草在空中飞翔;周壁绘卷草纹;素底有上荷叶、下荷花阳文张家造窑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喜鹊登枝豆形枕宋末金初长31厘米宽22.7厘米高12.7厘米

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直壁,平底。周壁无纹饰,枕面以两条细线为边框,内绘花鸟图,花树分布于左右两侧,小鸟居中登于花树之上。墨色浓重,形象逼真。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喜鹊登枝八角形枕金代长27厘米宽21厘米

此枕只有枕面,枕面呈八角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框内绘一只喜鹊正栖息在树枝上。喜鹊在栖息时还警觉地望着前方,神态生动,画面逼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竹雀纹豆形枕金代长30.5厘米宽21.5厘米高13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与枕侧壁圆折角相接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直白釉,光润。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双文武线开光,开光内绘竹枝叶,竹枝上立一只长尾鸟,回首眺望;枕侧壁绘卷草纹。绘画生动、形象。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水鸟纹如意形枕金代长30.5厘米宽22厘米前高9厘米后高12厘米

周壁圆弧,前侧壁中部略凹,两端略翘。器表施白釉黑绘。枕面以精细三道曲线纹勾出边框,开光内绘有一只纹饰漂亮的小鸟,站在水草上正回头张望;周壁上、下边框内绘卷草纹。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麻雀纹如意形枕元代长29厘米宽22.5厘米高13厘米

如意形枕,枕面稍稍出檐,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加黄彩。白釉,光润。白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五线如意形开光,第二线和第三线间勾画点线纹,开光内绘一只登在竹枝上的小麻雀,小麻雀头部黄彩渲染,较为少见;枕侧壁绘卷草纹;枕底部印有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绘画细腻、简洁、明快、传神。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麻雀纹豆形枕元代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2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澹,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开片,枕上部有褐色火滓。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两条豆形边框线,内又勾画三条如意头形开光,边框线和开光之间勾画点线纹,开光内绘一只登在竹枝上的小麻雀;枕侧壁绘细线卷草纹。绘画简洁、传神,充满情趣。1988年磁县冶子村元代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双鸟纹豆形枕元代长26厘米宽23厘米高12.5厘米

周壁圆弧,前侧壁中部略凹,两端略翘。器表施白釉黑绘。枕面以多条曲线勾出边框,开光内绘有两只长尾鸟在花丛中嬉戏;周壁上、下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面露胎,并印有上荷叶、下荷花的张家造窑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釉黑绘划花海兽衔鱼豆形枕金大定五年长32.3厘米宽24.5厘米高13厘米

豆形,周壁圆弧,前侧壁略凹,顶面两端略翘,中部前倾,平底。器表挂白釉,上施黑褐色彩绘。枕面周边抹角处绘波浪式柳枝叶纹,中间为黑地划花海兽衔鱼纹图案;周壁弦线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面露胎,上有大定伍年四月十三日,买到枕子一个,坚考至记口墨书题记。

素胎鱼纹扇形枕金代长36.5厘米宽20.2厘米高10.8厘米

枕的前侧壁和两端面无纹饰,后侧壁有奔狮和缠枝花卉的模印图案。枕面划单边如意头形边框线,边框线内划一条游动的鲤鱼,四周划有简笔的水波纹。面上有四道流釉痕迹。磁县都党乡冶子村金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摩竭脊饰金代通高38.9厘米筒瓦底宽16厘米

兽首前瞻,犬齿突出,上吻微上卷,两前爪支撑于筒瓦上,鲤鱼身,布满鳞片,双翼,腹下加一支柱,身体倒立状。黄棕胎,坚致。眼珠和鼻尖施黑彩,嘴角有通气孔。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素胎倒立海狮脊饰金代通高33.5厘米筒瓦宽16.9厘米

红灰胎。海狮前爪着地,倒立于筒瓦上,后爪高抬,尾巴上卷着一个类似线轴儿的物品。海狮两耳低垂,嘴唇紧闭,犬齿突出,膛目前视,身上无鬃,在前后腿及腹部刻纹,表示鬃毛,腹部下加一支柱以支撑住倒立状身体。体形健壮,神态逼真。立于屋脊之上,既能镇宅压邪,又是一组造型生动的艺术脊饰构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倒立海狮脊饰一对金代通高33.5厘米筒瓦宽16.9厘米

一对海狮前爪着地倒立于筒瓦上,后爪高抬,尾巴上卷着一个类似线轴儿的物品。海狮两耳低垂,嘴唇紧闭,犬齿突出,膛目前视,身上无鬃,在前后腿及腹部刻纹卷鬃毛,腹部下加一支柱以支撑住倒立状身体。红灰胎。眼珠和鼻尖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蹲狮脊饰模范金代通高30.8厘米筒径12.2厘米

狮蹲坐龇牙,瞳目前视,脑后披卷鬃,横卷尾。底部是筒形台座。黄白胎,疏松。器表施化妆土,眼珠和鼻尖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蹲狮母范北宋中期残高12厘米残宽8厘米

模具,母范。胎白,细密坚硬。狮瞳目前视,张口露齿,项下系一小铃,脑后披卷鬃,前腿直立,后腿残。造型逼真,活灵活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狮纽盖熏炉狮纽盖金代高13.7厘米口径10.6厘米

方唇,覆钵形盖,顶部塑一蹲狮。狮张口,香烟可由口部散出,设计、模印均精巧。棕褐胎,坚致。狮项、胸前的宽带和小铃施黑彩。盖面模印覆莲瓣。狮身被流上黑绿色窑汗。

熏炉:金代。高15.4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11.3厘米。尖子口内敛,宽平肩,钵形炉身,束腰,模制台形喇叭足。模制贴塑。褐色胎,坚致。外壁有一条被流上的黑褐色窑汗,炉身贴塑宝装莲瓣三层,足上部模印覆莲瓣,下部模印缨络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狮子莲花座金代高16.8厘米长11.5厘米

狮子立于梯形台上,瞪目龇牙,卷尾,着鞍,鞍上驮钵形仰莲座。模制并有贴塑。棕黄胎,粗而硬。狮背驮的座上贴塑仰莲瓣。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狮子莲花座一对金代高16.8厘米长11.5厘米

狮子立于梯形台上,瞠目龇牙,卷尾,着鞍,鞍上驮钵形仰莲座。模制并有贴塑。棕黄胎,粗而硬。狮背驮的座上贴塑仰莲瓣。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武士脊饰金代残高23.6厘米宽17.6厘米

躬腰蹲坐,双手撑于膝上,做负重状。头上应顶物品,残失。上身赤膊,腰围抱肚,下着裤,座下的瓦件残失。棕红胎,粗疏。眼和头发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23下一页

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二〉


白地黑花卷草纹大口罐 金代 口径16.5厘米 底径10.5厘米 高18厘米

宽唇外翻,缩颈,溜肩,圆鼓腹,下腹斜内收,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较细腻。白地黑花。肩及腹部绘卷草纹一周。黑彩如松烟古墨,绘画流畅潇洒。征集。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兔纹筒形直壁罐 金代 口径16.5厘米 底径14.3厘米 高14.9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侈口,内部有一凸台,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口部下部和近底部剔曲带纹,之间可见两云头开光:其一剔黑地白兔纹,另一隐见花卉纹。开光间剔卷草纹。一开光为剔黑留白工艺,另一开光为剔白留黑工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筒形直壁罐 金代 口径15.2厘米 底径15.1厘米 高16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有二层台,成子母口形,直壁,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上多半部剔刻缠枝牡丹纹,近底部剔刻宝装覆莲瓣纹。剔花古朴自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仙鹤草叶纹筒形直壁罐 金代 口径12.6厘米 底径11.1厘米 高14.2厘米

圆唇,直口,内、外壁各有一凸棱,直壁,深腹,下腹有一短短的折,浅浅的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有细碎开片,光润,施釉不到底。胎色灰黄,致密。黑褐色彩,绘草叶纹和鸟纹,二叶二鸟。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直壁罐 金代 口径12.7厘米 底经9.4厘米 高14.3厘米

方唇,有二层台,成了子母口形,深腹,下腹部外撇斜内折,隐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灰白胎,较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深腹钵 金代 口径18.5厘米 底径10厘米 高18厘米

圆唇,直口,直壁,深腹,下腹曲内,隐圈足。直白釉,木光,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致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绘划花龙纹大盆 金代 口径63厘米 底经40.1厘米 高22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沿面斜曲,曲腹,瓦圆底,上腹部外壁有一周附加堆纹。白地绘划花。卵白釉,光润。白灰胎,较粗。黑色彩稍发暗,内壁绘划龙纹,底部一条盘龙、流云和一只火焰宝珠,侧壁绘划两条行龙。龙长吻卷曲,四爪张扬,腾云驾雾,相互追逐,气势雄浑威猛。此器形体巨大,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磁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在同类器中仅见。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花荷口喇叭足大瓶 金代 口径11.4厘米 底径17.3厘米 腹径20.2厘米 高49.6厘米

大荷口,长直颈,丰肩,鼓腹,下腹急收成束腰,大喇叭形足。这是本次发掘中最大的器物之一。白地黑花。粉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黄灰胎,稍粗。焦褐色黑彩,因火候过高而起泡。自颈至腹为缠枝芍药花纹,下腹为菊瓣纹边饰,足部为宝装覆莲瓣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金代 口径3.8厘米 腹径18.4厘米 底径7.6厘米 高31.8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从外部看呈梯形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曲收,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稍泛黄,有细碎开片,光亮。裹足刮釉,足底粘有石英砂。黄色胎,坚致。黑褐彩,近底和肩部各有一周菊瓣纹边饰,腹部绘满小卷叶缠枝牡丹纹,有八朵高台牡丹花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 金代 口径3.6厘米 底径9.2厘米 腹径18.1厘米 高38厘米

小口,宽折沿,沿面斜直,短束颈,广肩圆折,长腹,隐圈足。器表施白地酱褐彩。肩饰菊瓣纹;上腹饰缠枝芍药六朵,花间有小蝶上下翻飞;下腹饰“富贵不到头”图案一周;下摆为菊瓣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喇叭口小瓶 金代 口径6.3厘米 底径6.8厘米 腹径8.8厘米 高18.8厘米

卷沿喇叭形口,长颈,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喇叭形圈足。从颈至腹部绘有大叶折枝牡丹纹,花卉上有蓖划花纹饰。黑白相间,纹饰突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 金代 口径10.3厘米 底径8.9厘米 腹径19.9厘米 高24.8厘米

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白地绘划花。卵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遍身有焦黄色落砂,坚致。深黑色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口部为半圆形团花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 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 口径10厘米 底径9.1厘米 腹径19.7厘米 高25.6厘米

大口瓶。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绿釉绘划花,鲜绿色釉,有米仔开片,晶莹润泽,透明度高。灰褐胎,坚致。黑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在绿釉之下,黑彩显得极黑。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喇叭口大瓶 金代 口径12.8厘米 足径13.2厘米 腹径17.5厘米 高32.8厘米

卷沿大喇叭口,长颈上带三道凸弦纹,广圆肩,长腹,下腹稍收,矮隐圈足。鲜绿色釉,如嫩柳新荷,有细碎开片,光润透明,有少量缩釉,底部露出白釉。灰褐胎,细而疏松。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仿定花口小盘 宋末金初 口径13厘米 底经10米 高2.1厘米

方唇,腹壁稍内曲,大平底。白釉泛青灰,半木光。裹足支烧。褐白胎,胎质细腻,但有肉眼可见之小气孔。六曲荷口,瓜棱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凸线纹双耳大口罐 金代 口径18.4厘米 足径11.7厘米 高26厘米

凸唇,高直领,带凸线纹的片状双耳,鼓腹,十分丰满,矮圈足。黑釉凸线纹。釉色漆黑,光亮如镜,内外壁施釉均不到底。露胎部施浅酱黄色护胎釉。胎色灰黄,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三彩伽棱频迦 金代 通高45.1厘米 基座直径13.2厘米

伽棱频迦又称妙音鸟,人面禽足,卷发中分,着耳饰,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腹部以上为人形,双手合十,袒胸,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身后有双翅;腹部以下为鸟身,鹰爪,长卷尾,尾上羽毛丰厚卷曲,似凤尾。下为圆筒形基座,筒两侧有圆形大镂孔以便在房脊上固定。施黄绿釉,头发为黑釉,面部和胸腹肌肤为淡黄色釉,衣、身、尾及底座施深绿色釉,翼及腿、爪为褐黄色釉。釉色层次丰富、鲜亮润泽。广泛用于石窟、寺庙等建筑。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红绿彩坐佛瓷像 金代 通高61.3厘米 像高42.6厘米 座高18.7厘米 最宽25.3厘米 底座宽21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面部施金彩。释迦牟尼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三重仰莲高座之上,手势为降魔印,袈裟上彩绘荷叶、荷花及云海纹,莲座下为红绿黄彩绘的须弥座,其上彩绘荷叶、荷花及曲带等纹饰。绘画细致,制作精美,是目前国内外磁州窑红绿彩器物中最高大者。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文殊菩萨骑狮坐像 金代 通高42.5厘米 像高30.3厘米 座高20.2厘米 最长22厘米 底长16.6厘米 底宽10.5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文殊菩萨瓷像头缺失,修复。手持一枝带绿叶的莲花,结跏趺坐于上饰绿边布的狮驮仰莲座上,下有青狮坐骑相承托。青狮前侧有一似武士的“狮奴”头戴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疆绳,侧身叉腿昂首仰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普贤菩萨骑象坐像 金代 通高45.5厘米 像高26.9厘米 座高18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普贤菩萨手持一柄带绿彩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驮仰莲座上,下有六牙白象坐骑相承托。白象前侧有一似武士的“象奴”头戴黄彩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缰绳,侧身叉腿昂首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男婴造像 金代 高33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颈佩金黄色如意形项饰,上身着花衣,下体赤裸,腰腹及腿部被四道巾帕捆缚。绘画细腻,眉眼灵动,活灵活现。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双手抱小羊羔坐鼓女童像 金代 高15.8厘米 底径4.5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女童头梳髽髻,身着右衽上衣,双手抱一只小羊羔,右腿骑鼓边,左腿盘坐于瓷鼓凳上。面目生动形象。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双手合十骑鼓女童像 金代 高15.4厘米 底径4.2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女童头梳髽髻,颈戴项圈,身穿彩衣,合掌于胸前骑坐于鼓凳之上。面目生动,形象机灵可爱。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020)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双手抱狗侍立童子像 金代 高15.5厘米 底径4.5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头梳髽髻,颈戴项圈,身着对襟上衣,前腰束围裙,足登黑色长筒靴,右足稍踮起,双手右侧搂抱一只可爱的小狗,歪头目视前方站立。神态生动,俏皮可爱。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夹盒侍立童子像 金代 高16厘米 底径4.5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髻发,内着右衽白衣,外罩直领绿开襟红长窄袖衫,前腰束白围裙,左腋下夹一黄色黑彩边方盒,双手放于腰间,稍缩颈弯腰斜视前方。神态生动专注、谦恭。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送子观音坐像 金代 高22.9厘米

身着素色服饰,一手持花,一手自然下垂,神态慈祥。1973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汽车队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官人作揖像 金代 高21.6厘米

头戴官帽,蓄八字胡和垂须,身披红袍,双手抱拳,神态自若。1973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汽车队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绿釉划大叶纹水波纹束腰形枕 金代 长26.2厘米 中宽9.5厘米 头高13.4厘米 中高10厘米

枕呈长方形,两端平直,四面内凹,呈亚腰状。通体施绿釉。枕四面以双线为边框,边框内划大叶纹、短水波纹。枕体绿釉如水,晶莹光亮,凉爽宜人。1974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香山乡佐城村金代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绿釉蓖划花牡丹纹叶形枕 宋末期至金前期 长30厘米 宽20厘米 后高19厘米 前高9.5厘米

枕面呈叶形,枕面上翘愈烈,近乎卷上,下边有近似五边形的小墩座。绿釉蓖划花,有细碎开片,晶莹光润。黄灰胎,坚致。枕面划折枝牡丹,一花三叶,是磁县观台窑第二期典型图案。1960年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缠枝牡丹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29.5厘米 宽20厘米 高11.5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通体施绿釉,周壁绿釉无纹饰,底部无釉。枕面刻缠枝牡丹纹。线条繁密,缠绕有序,富有生机。烧生脱釉。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

黄绿釉枕 金代

绿釉枕面划(摊破浣溪沙)词,另三侧壁为绿釉素面,底无釉,有一道气孔。侧壁模印卷草纹,上黄釉。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

黄绿釉划荷花纹单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5厘米 宽18厘米 高13厘米

枕为扇面形,后侧壁出荷叶形檐,其余三边不出檐,底部平整,无釉。土黄胎,较细腻。枕用黄绿釉划花印花装饰技法,枕面以五条细线随形划边框开光,开光内划束莲、荷叶及水波纹。枕前侧壁模印细密缠枝石榴花,上施黄釉,图案饱满,立体感强,石榴多子,有“宜男多子”之意。磁县观台镇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黄绿釉划三荷花三荷叶纹单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4.5厘米 宽28厘米 高10.4厘米

绿釉枕面划三荷花三荷叶纹,下部有竖线纹,前侧壁黄釉模印缠枝花,另三侧壁为绿釉素面,底无釉。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与黑地白花折枝花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29厘米 宽22厘米 高13.4厘米

枕面为如意头形,枕面与枕侧壁圆角交接,不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与黑地白花技法结合运用。白釉泛黄,木光,缩釉现象严重。青灰胎,坚致。枕面四条线勾如意形开光,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为黑地白花,白花为一折枝花;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一周;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花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1厘米 宽23.4厘米 高13.9厘米

枕面为如意头形,枕面与枕侧圆角交接,不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四条线勾如意头形开光,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绘折枝花;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印有竖式“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与黑地蓖划花折枝花豆形枕 金代 长31.5厘米 宽13.5厘米 高22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但枕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与枕侧壁圆折角相接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与蓖划花技法相结合。施白釉,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双文武线开光,如意形开光内为黑地,在黑地上用竹签划出折枝牡丹花,蓖纹为地;枕侧壁绘卷草纹一周。划花生动、形象。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与黑地白花荷花纹豆形枕 金代 长31厘米 宽22厘米 高12.5厘米

枕周壁呈圆弧形,前侧壁中部略凹,两端略翘。器表施白釉黑绘。枕面黑绘一粗一细边框线,再以细线绘如意头形开光,开光内绘有一朵盛开的荷花,伸展的荷叶上托举着这朵娇艳的荷花,生机盎然;周壁上、下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面露胎,墨书“明昌六年……”题记。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釉黑花花卉纹椭圆形枕 金代 长29.2厘米 宽20厘米 高7.8厘米一11.2厘米

椭圆形,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直壁平底。器表施白地黑花。顶面外缘勾绘出一条宽带和一条细线纹边框,其内以简洁流畅的线条绘出一朵枝叶舒展、花瓣绽放的牡丹;周壁绘卷草纹。底露灰白色瓷胎。1996年邯郸市军分区家属院墓葬出土。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

白地黑花蓖划白牡丹花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5.5厘米 宽19厘米 高12厘米

枕面呈为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加蓖划花。白釉泛黄,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勒粗细文武线八角形开光,开光内为黑地上划牡丹花,蓖纹地;枕侧壁勾画两方连续卷草纹;底部印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枕”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8.5厘米 宽19厘米 高10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周壁绘卷草纹;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框内填黑,一枝盛开的荷花在黑彩的陪衬下,洁白如玉,出淤泥而不染;素底有横式“张家造”窑戳。磁县南来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牡丹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9.1厘米 宽20.6厘米 前高9.8厘米 后高10.5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周壁绘卷草纹;枕面施白地黑花。以粗细三条线为边框,内框填黑,绘一枝斜伸的牡丹花,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素底有上荷叶下荷花阳文“张家记”窑戳。1972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机修厂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划花牡丹纹八角形枕 宋末期 长29厘米 宽20.5厘米 高11.4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周壁绘卷草纹,枕面施白地黑花。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框填黑,绘一缠枝牡丹花,枝叶为划花,花头为白花,花叶外为蓖划花,叶脉清晰,技法丰富。素底有“张家造”窑戳。磁县南开河朱庄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一束莲纹八角形枕 宋末期 长30.5厘米 宽22.2厘米 高12.3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勒粗细文武线八角形边框,内勾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荷花、荷叶;枕四侧壁绘折枝草叶纹。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花”竹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8.5厘米 宽18厘米 高9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直白釉,光润。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粗细文武线开光,开光内绘墨竹一枝,竹枝正中上部书一“花”字,即花与竹,寓意为“花烛”,有洞房花烛夜之意;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印有单线横式长方框“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金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西瓜图八角形枕 金代 长29.5厘米 宽21厘米 高12.9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黄白胎,坚致。枕面有文武线随形开光,开光内绘一只大西瓜,西瓜的蒂用钱纹表示,充满农家田园情趣;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仙鹤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2厘米 宽23厘米 高13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枕面与枕壁圆角相接,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脱釉严重。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四条线如意形开光,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勾勒芦苇水塘边一只回首的仙鹤;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绘画流畅、自然;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窑戳,“张家造”文字不清。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鹤芦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1.5厘米 宽21.5厘米 高11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直白釉,木光。黄土胎,坚致。器表施白地黑花。枕面随形勾画粗细文武线如意头形开光,开光内绘荷塘、芦苇和仙鹤纹;枕侧壁绘卷草纹。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鹤纹枕 金代 长20.4厘米 宽3O.1厘米 前高9.7厘米 后高7.7厘米 端高11.2厘米

枕面呈椭圆形,稍出檐,侧壁为八角形。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半木光。灰褐胎,坚致。酱彩。侧壁为单株草叶,枕面为芦草仙鹤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鹭鸳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7厘米 宽17.8厘米 高17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光润。枕面残,修复。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两道粗细文武线开光,开光内勾勒水塘边芦草丛中一只探首的鹭鸳正在觅食;枕侧壁无花纹。绘画流畅、自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蓖划花芦雁纹豆形枕 金代 长31.5厘米 宽22.8厘米 高12.9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檐,两端微微翘起,侧壁近垂直。划花和黑绘技法结合。直白釉,半木光。白褐胎,坚致。枕面随形双划线勾边框,边框内划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划画芦雁衔灵草向上飞翔,蓖纹为地;枕侧壁黑彩绘卷草纹。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釉黑花书【乌夜啼】词八角形枕 金代 长29.5厘米 宽21厘米 高8厘米-10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后侧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侧壁较直,后壁上侧有气孔,平底。白地黑花。枕面随形粗细线开光,内填词一首,行草,首行题【鸟夜啼】词牌名,后五行书:“天涯苦苦迟留,去无由,过了伤春时序又悲秋。红日晚,碧云乱,思悠悠,怕到黄昏前后五更头。”周壁绘卷草纹,线条流畅。底部露胎,上有横式阴文“张家记”戳印。2002年河北省邯郸市龙城住宅区墓葬出土。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

白地黑花书【如梦令】词豆形枕 宋末金初 长33.7厘米 宽21.8厘米 高9.6厘米-12.5厘米

枕面呈椭圆形,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短檐,侧壁较直,后壁上侧有气孔,平底。白地黑花。枕面随形勾粗、细各一道边框,内填词一首,行草,首行题【如梦令】词牌名,后面书:“曾醉桃源西宴,花落水晶宫殿。一枕梦初惊,人世光阴如电。双燕,双燕,不见当年人面。”枕侧壁绘卷草纹。1974年彭城韩家庄金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书《牧童》诗文豆形枕 宋末期 长29.9厘米 宽20.6厘米 前高8.7厘米 后高10.9厘米

枕面呈椭圆形。白地黑花。周壁饰以卷草纹。枕面以粗细两条边线为框,内草书:“细草烟深暮雨收,牧童归去倒骑牛。”字体清秀,劲拔流畅,舒张有序,堪与大家相媲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篆书诗文豆形枕 金末期 长26厘米 宽21.7厘米 高12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缩釉现象严重。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双线边框,边框内勾三条如意头形开光线,边框与开光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篆书诗文一首:“绣顶聚金不胜情,夏便磁枕自凉生。清魂兴人游仙梦,有象(像)纱厨(橱)枕水晶。”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戮。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一〉


白釉黑剔划白折枝喇叭花叶形枕北宋长30.7厘米宽28厘米后高22.3厘米前高7.5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枕面为叶形,前端翘起,墩座为规整的五边形。青灰胎。枕面采用剔黑留白划花技法,在黑色地子上剔出并划出三朵大叶喇叭花,黑地白花中黑色深沉,白花鲜明,黑白色彩对比强烈,突出了主题花纹。

黑釉长腹白唇注壶北宋早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白沙唇口长颈长腹矮圈足

白地外壁剔花花口大碗北宋口径21厘米底径9.5厘米高9.2厘米私人收藏

圆唇,荷口,深腹略呈瓜棱形,腹壁稍内曲,圈足。白釉,半木光。裹足支烧。青灰胎。白釉剔花。外壁剔刻缠枝牡丹纹。剔刻技法娴熟、古拙。

白地刻花牡丹纹大腕北宋口径25.5厘米底经6.7厘米高7.7厘米私人收藏

唇口,浅腹,腹壁斜内曲,圈足。白釉泛青灰,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胎质细腻。白釉剔花。内壁剔刻缠枝牡丹花纹,一花头六叶。剔花技法娴熟、古朴。

白釉划曲带波涛纹深腹钵北宋口径14.4厘米足径7.4厘米腹径18.2厘米高16.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敛口,鼓腹下垂,最大腹径下移,腹变浅,高圈足外撇。白釉泛青灰,光亮,施釉不到底。灰褐胎,细腻,坚致。白釉划花。颈下划曲带纹,腹部划连续波涛纹,蓖纹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矮腹瓶北宋口径6.3厘米底径16厘米腹径20厘米高19.3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盘口近平,直颈微束,颈较长,斜折肩,扁腹,隐圈足。过烧而使釉面起泡。黑剔花。白釉泛青灰,有许多酱色铁锈斑,较光亮。裹足刮釉。胎色深灰,坚致。黑彩呈酱棕色,由于彩料的配制原因和过烧而严重晕散。缠枝牡丹纹,肩、腹部各四朵花,花头相对排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酱斑盏北宋口径12.6厘米足径3.8厘米高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卷沿,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斑,外壁为棕红色酱釉,内壁漆黑光亮,布满酱色彩斑。袖色温润,光亮。裹足刮釉支烧。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玳瑁盏北宋口径12.7厘米足径3.8厘米高5.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口沿稍卷,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内底有一小平面,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黑酱色釉,盏内为玳瑁纹,盏外黑釉泛灰,釉色极莹润。裹足支烧。白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兔毫盏北宋末期口径13.6厘米足径4.4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方唇,侈口,斜壁微曲,矮圈足,近似假圈足。釉色漆黑光亮,有小棕眼,施半釉,釉极厚,有垂釉。露胎部施棕褐色护胎釉。棕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

黑釉茶盏金代口径15厘米底径4厘米高4.8厘米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玳瑁斑双耳罐北宋末期口径16.8厘米足径12.5厘米高24.4厘米

直口,凸唇,短颈,三棱形双系,长腹微鼓,矮圈足。黑釉上带玳瑁斑,下腹无釉,外施半釉。下腹部有灰黑色落砂。胎色青灰,坚致。

左:白仿定折腹花口盘宋末期口径13.2厘米足径5.4厘米高5.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腹,上腹内曲,直圈足。白釉泛青灰尖唇,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裹足刮釉。白胎,细密,坚致,有少量杂质和极少的气孔。六曲花瓣口,上腹有瓜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右:白仿定敞口高足碗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9.2厘米足径6.2厘米高8.7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口下有一棱,腹微曲,高圈足近直。三角形支钉支烧。白釉呈灰褐色,有黄色铁锈斑,木光,施满釉。褐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高足碗北宋末期口径11.6厘米足径4.8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沿下斜,浅曲腹,高圈足稍外撇。白釉呈精褐色,有稀疏开片,光润。浅灰胎,稍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小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0.8厘米腹径12.4厘米底径10厘米高10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筒形,尖唇,子口内倾,腹壁斜直,上粗下细,平底。近口部有一圆饼形乳钉。白釉泛青,有大块开片,晶莹温润,子口、底及内部无釉。内外底部均残留三角形支钉痕(套烧)。器物因升火过快而炸裂。浅灰胎。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筒形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5.4厘米腹径17.5厘米高16.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竖长的筒形,长子母口内倾,深腹稍外鼓,近底部有一短短的斜折,大平底。近口部有一附加圆形乳钉,大约是与盒盖对应的标志。白釉略呈青灰色,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子口和底无釉。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仿紫定碗宋中期口径14厘米足径5.6厘米高7.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敞口,斜直壁,下腹圆折,高圈足稍内敛,内底有一平面。有四枚乳钉状支钉痕。内白釉外酱紫色釉:白釉泛青灰,光亮;酱紫色釉,光亮可鉴人。裹足刮釉支烧。口沿芒口,胎白,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直领瓜棱罐北宋口径11.2厘米足径7.6厘米腹径14.8厘米高13.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长直领,球形腹,玉环足稍外撇。卵白色釉,光洁,施釉至下腹。灰胎,细腻,坚致。瓜棱较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素面大盆北宋盆径37.8厘米底径23.8厘米高12.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圆唇,平折沿,双折腹,在腹中部和下部各有一折,隐圈足。内底有五枚较大的三角形支钉痕。白釉稍泛黄,布满小块开片,半木光,盆外施半釉。灰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珍珠地元宝形枕北宋早期长22.4厘米宽10厘米高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枕面曲凹,平底,四侧壁均斜收,侧壁及面、底相接处均以泥条加固,有划纹接痕,每面用一片接成。珍珠地划花。白釉泛青绿,釉厚处呈青色,有细碎开片,釉极晶莹光润。灰色胎,坚致。枕面划卷草纹,两侧壁划半圆形大叶纹,空白处饰珍珠地纹,两端划大叶纹,划纹内填黑褐色彩料,仅上半部填彩。1987年磁县观合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珍珠地划大叶纹束腰形枕北宋长22厘米宽12厘米高11.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两枕端为正方形,其余枕侧壁均内曲,稍缓,边部圆折。珍珠地划花。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和枕端分别装饰卷云纹和缠枝大叶纹。珍珠地划纹内填黑褐色彩料。

珍珠地划折枝牡丹纹卧虎枕北宋长25厘米宽15.4厘米高1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卧虎形枕,一虎伏卧,虎头左向扭,两前爪放于领下,双目圆瞪,嘴微张,背部驮一长方形枕面,长尾盘于后腿旁。模制。釉色粉白,木光。黄褐胎。珍珠地划花,枕面内划大朵折枝牡丹花,珍珠地划纹内填红褐色彩料。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划花流畅自如。

白釉珍珠地划三栏十字大叶纹叶形枕北宋长30.2厘米宽27.5厘米前高7.5厘米后高17.5厘米

枕面为叶形,前端翘起,墩座稍小,为规整的五边形。珍珠地划花,釉色粉白,光润。棕褐胎。花纹分四层,第一层为卷草纹,第二层为钱纹,第三层为斜十字大叶纹,第四层为卷草纹。珍珠地划纹内填粉红色彩料。造型端庄,花纹规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私人收藏。

黑釉喇叭口短流球腹注壶北宋口径8.3厘米底径7.5厘米高22.3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肿唇,喇叭口,长束颈,短流,泥条柄,肩部有一周凸棱,圆球腹,圈足外撇。黑釉不到底,釉光亮。灰褐胎。造型端庄、雅致。

白釉剔半圆大叶纹豆形枕北宋长19厘米宽16.5厘米后高9厘米前高7.8厘米私人收藏

椭圆形,前端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白釉剔花,釉色光润。青灰胎。枕面花纹分三层,上层剔相对大叶,中层隔曲带纹,下层剔半圆大叶纹。花纹规整、古朴。

白釉素面委角形枕北宋长25厘米宽19.5厘米后高9.5厘米前高11.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委角形,两端稍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侧壁近垂直,四角内曲成委。白釉光润。黄灰胎。

白釉书“风吹前园竹”诗文豆形枕金代长26厘米宽11.5厘米后高11.5厘米前高9厘米私人收藏

椭圆形,两端稍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侧壁近垂直。白釉褐彩,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褐彩书写“风吹前园竹,雨洒后亭花”。字体秀丽潇洒。

白釉书“子孝妻贤”诗文豆形枕金代长25厘米宽19.5厘米后高9.5厘米前高11.5厘米私人收藏

椭圆形,两端稍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侧壁近垂直。白釉褐彩,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褐彩书写“父母无忧因子孝,夫无横祸为妻贤”。字体工整,遒劲有力。

白釉书“见贤思齐”文豆形枕北宋末年长30厘米宽22.8厘米后高11.5厘米前高9.5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椭圆形,两端稍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侧壁近垂直。白釉褐彩,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中央褐彩书写“见贤思齐”四字,两侧分别书写“山花插宝髻,石竹绣衣裳”。字体挺拔,遒劲有力。

白釉书“树白梅交粉”诗文豆形枕金代长26.1厘米宽18.5厘米后高11.9厘米前高9.2厘米私人收藏

椭圆形,两端稍翘起,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接,侧壁近垂直。白釉渴彩,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揭彩书写“树白梅交粉,云低雁失行;只将天一色,可共月交光”。字体娟秀、优美。

白地划曲带大叶纹筒形罐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5.4厘米底径11.1厘米高13.7厘米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方唇,侈口,内部有一凸台,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下腹部斜折,平底。划花。直白釉稍泛灰,光润,施满釉。灰白胎,较细。口沿下有一周乳钉纹,中层为曲带纹,下腹一周为连续大叶纹,均加蓖纹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红褐釉喇叭口小瓶东魏口径7.6厘米底径5.8厘米高17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唇口外卷,束颈,丰肩,上腹鼓,下腹斜内收,饼足。红褐釉,施釉不均匀,光润。褐色胎。造型丰满,典雅,是东魏时期的典型器物。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出土。

红褐釉双系盘口壶东魏口径4.5厘米底径4.5厘米高1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圆唇,盘口,束颈,圆肩,瘦长腹,下腹内收,平底,肩部贴两个系,柄残。红褐釉,施釉不均匀,光润。褐色胎。造型修长,秀美。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出土。

酱釉丰肩四系罐东魏口径9厘米底径7.8厘米高1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敛口,沿面略凹,丰肩,瘦长腹,平底,肩部安塑四系。满酱褐釉,上浓下淡,光润。土黄色胎。造型丰满,典雅,是东魏时期的典型器物。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出土。

酱釉丰肩四系罐东魏口径8.7厘米底径7.6厘米高13.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敛口,沿面略凹,丰肩,瘦长腹,平底,肩部安塑四系。满酱褐釉,上浓下淡,光润。土黄色胎。造型丰满,典雅,是东魏时期的典型器物。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出生。

青釉四系堆莲纹盖罐东魏口径10.5厘米底径10厘米高2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贴四个桥形系,腹中部刻外翘覆莲瓣,盖上堆塑双层仰莲瓣。青黄釉,细腻,光润,开片,施釉不到底。灰白胎。磁县大冢营村茹茹邻和公主墓出土。

青釉深腹碗东魏口径8.9厘米底径3.6厘米高7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深腹,直壁,实足。青黄釉,细腻,光润,开片,施釉不到底。近底微露青白细胎。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出土。

青釉蜡烛台盆北齐盘径20厘米底径11.5厘米高1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大盘正中有一粗管,出土时尚存残蜡,盘下有大圈足。满青釉,杂质多,开片。红褐胎。磁县东槐树村高润墓出土。

青瓷龙柄凤首壶北齐口径11厘米底径12.8厘米高46.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盘口,细长束颈,圆肩,鼓腹,下腹斜内收,平底。细长颈装饰三道深弦纹,双泥条长柄,柄端捏塑龙头衔盘口,与柄相对的肩部塑昂首凤,肩部安四个桥形方纽。青黄釉,光润。胎较白,坚硬。造型挺拔、大气。磁县东槐树村高润墓出土。

青釉大罐北齐口径10.5厘米底径12.6厘米高2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唇口外翻,束颈,丰肩,鼓腹,下腹斜内收,平底。青黄釉,施釉不均匀,光润。红褐胎。造型端庄、丰满、大气。磁县东槐树村高润墓出土。

青釉三环足大盘北齐盘径29厘米高9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圆唇,敞口,浅直壁腹,稍内斜,曲平底外凸,三个环足。青黄釉,施釉均匀,细腻,光润,底部不施釉。灰白胎。器形形少见。1985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羊角铺砖厂出土。

青釉四系盖罐隋口径6.5厘米底径7.2厘米高17.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腹斜内收,饼足,肩部贴四个双泥条系,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圆弧形盖,中央安圆平纽。青绿釉,细腻,光润,开片,施釉不到底。青灰胎。

青釉兽面扁壶隋口径3.9厘米底径5.6厘米高11.4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圆唇,直口,短颈,溜肩,扁腹,饼足。肩部通双系孔,腹部连珠纹开光内贴塑兽面纹。面目狰狞、凶猛。青绿釉,施釉均匀,细腻,光润,开片,底部不施釉。灰白胎。

绿彩执壶唐代口径7厘米底径6.8厘米高14.9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圆唇外撇,直颈,溜肩,腹部微鼓,下腹斜内收,饼足外撇。肩颈部安双泥条柄,肩部安小嘴。白地洒绿彩,流淌自然,细腻,光润,满釉。河北省邯郸市砖场出土。

棕黄釉划团花纹行炉五代至北宋早期口径13厘米边径21.3厘米足径11.2厘米高16.3厘米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宽平沿,扁直腹,大喇叭形足。棕黄釉,有小开片,光润,外部施釉至底足,腹内施釉仅及口部。灰白胎,细密,坚致。划花,沿面上划云头状团花,腹部划半圆形团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棕黄釉珍珠地划花行炉五代末至北宋早期口径12.8厘米边径21.2厘米残高9.2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宽平沿,扁直腹,大喇叭形足。棕黄釉,釉色不均匀,温润透明。灰白胎,细密,坚致。珍珠地划花,沿面上划缠枝卷草纹,腹部划半圆形团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白唇行炉五代末至北宋早期口径12.8厘米边径21.2厘米足径10.6厘米高15.6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直口,宽平沿,宽扁腹,腹壁内倾,喇叭形足。黑釉白边,黑褐色釉,转折处呈酱红色(紫边)。沿边部施一道白釉。灰白胎,细腻,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地剔花莲瓣纹行炉北宋高8.9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6.3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尖唇,直口,宽平沿稍下曲,宽扁腹,腹壁稍内倾,喇叭形足,足沿上卷。土黄胎。施白化妆土,上透明釉,施釉不到底,釉光莹润。白地剔花,沿面剔莲瓣,喇叭形足中部有一圆箍。

白地剔花高喇叭足行炉金代口径5.6厘米边径17.2厘米内径8.2厘米底经10厘米高19.2厘米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釉素面炉北宋口径4厘米边径12.7厘米足径7.6厘米高1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圆唇,直口,宽曲沿下卷,长腹,腹壁内曲,束腰台喇叭形足。直白釉泛灰青,有长条状开片,光洁,施釉近底。浅灰胎,细腻,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绿彩斑小灯三件五代末至北宋早期灯沿有绿彩斑片,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釉褐彩梅花点纹小行炉北宋外径10厘米底径3.5厘米高4.3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平沿下斜,宽沿扁腹,较浅,腹壁稍内倾,矮实足,底部稍内凹。白釉酱彩,白釉泛青灰色,半木光,施满釉。褐黑酱彩,沿面饰六点梅花点纹。褐色胎,坚致。1958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褐彩梅花点纹双耳小罐北宋

小口直领,双带耳,鼓腹,下腹急收,矮圈足。腹部有褐彩梅花点纹。1958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褐彩梅花点纹鼓腹罐北宋口径10.2厘米底径6.2厘米高6.7厘米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肿唇,卷沿,束颈,鼓扁腹,下腹收,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褐彩,腹部饰五点梅花点纹。下腹露土黄胎。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褐彩梅花点纹扁腹罐北宋口径10.2厘米底径6.2厘米高6.7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芒口,圆唇,口与腹之间为一周内凹,圆扁腹,圈足。白釉,光润。釉上褐彩,腹部装饰六点梅花五组。青灰胎。器物典雅古朴。1958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酱红釉)弦纹梅瓶北宋口径5.2厘米底经14.7厘米高36.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小盘口,短颈,广肩,瘦长腹,底部较大,隐圈足。棕色酱釉,腹部由拉坯形成凸弦纹,光润,施釉近底。土黄色胎,较较腻。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麻花双耳葫芦口瓶北宋口径1.8厘米足径4.2厘米高9.3厘米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小口内敛,束颈,麻花形双系,长圆形腹,矮圈足。稍残。满身黑釉,光亮可鉴人,施釉不到底,圈足处露粗胎。黄白,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麻花双耳葫芦口瓶北宋口径2.5厘米高22.5厘米

1960年磁县观合窑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现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时代和造型与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第一期发掘出土的葫芦瓶上图相同,只是此瓶釉色乌黑,这是因蘸釉工艺露出一些胎。

黑轴(芝麻、修轴)麻花双耳葫芦口瓶北宋早期口径2.4厘米足径8厘米高24.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葫芦形,方唇,敛口,束颈,瘦长腹,颈部有麻花形双系,圈足外撇。釉墨绿发酱色,半木光,施满轴,蘸釉露胎。黄灰胎,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喇叭口注壶北宋口径14.2厘米足径8.8厘米腹径17.7厘米高30.4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喇叭形口,长颈,束颈有棱,制法为接口。流残,三棱形柄,圆肩,鼓腹,最大腹颈下移,喇叭形矮圈足。直白色釉,光润,施釉近底足。黄灰胎,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喇叭口长流注壶北宋口径13.4厘米腹径15.7厘米足径3.8厘米,高28.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小盘口,喇叭形,长颈,束颈处有棱,长直流微曲,柄残,从根部看为三棱形,折肩,鼓腹,腹壁稍短,喇叭形矮圈足。白釉,木光,施釉近底。胎色不均匀,灰到棕黄色,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古代瓷器:精美奢华的乾隆时期青花粉彩工艺


精美奢华的乾隆时期青花粉彩工艺

乾隆一朝在清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经过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励精奴才犬马,年齿七十有五,气血日衰,医药不能速效。伏念槯务窑工关系重大,现在虽有奴才儿子寅保随任帮办,唯是寅保究系少年,诸事阅历未久,奴才自顾病事,淹缠一时,猝难痊愈,若不及早奏明,设有贻误,则奴才负罪益深,为此据实奏闻,恭请皇上另择贤员,到关接办。唐英写这段话跟乾隆皇帝对他的要求有关,乾隆皇帝想让唐英的儿子唐寅保接班,但是唐英在奏折中说他觉得儿子还是个少年,其实当时他儿子岁数已经很大了。唐英深知这里的责任,如果让儿子去顶班,万一儿子做不好,就会连累所有人。所以唐英就奏请辞职,并希望皇帝另派高明。乾隆皇帝看了奏折以后非常感动,马上就批准了唐英的奏请。唐英得以告老还乡,半年以后就去世了。75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龄了,他从46岁起就接任督陶事,一直干了29年。

在乾隆一朝的陶瓷当中,署唐英款的,有一些是着名的青花瓷器,上面写着沈阳唐英款;还有一种是墨彩的,上署蜗寄老人,这是他的自称,也叫蜗寄居士。凡是署这类款的都是唐英自己烧造着玩的,非常雅,跟我们看到的那种皇家气派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体现了他个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

乾隆时期的烧造了很多精美的瓷器,其中有一件非常着名,它把乾隆时期的多种工艺集于一身,名叫各色釉大瓶,俗称瓷母。

从上到下,这件大瓶包括松石绿、胭脂红地彩粉、仿景泰蓝、仿哥釉、青花、金彩、仿松石釉、窑变、斗彩、豆青釉刻花、霁蓝描金、粉彩、绿釉、珊瑚红地描金、仿官釉和褐彩描金,共16种。

《陶成纪事碑》中记载,雍正年间共有57个陶瓷品种,这上面就用了16个。今天把它当作艺术品来看,可当时烧造的时候可是非常困难的。就像要把窝头、馒头、发糕、花卷、包子等一屉蒸出来,其实不太容易实现,因为每种食物熟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果把它们搁到一起蒸,窝头还没熟,馒头早就蒸开了花了。

烧造瓷器也有这个问题。瓷器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窑变、豆青釉、青花釉、青花都是高温釉,而粉彩、松石绿都是低温釉,必须两次入窑才能烧成,这当中就会有温差。要在最好的位置上把它们的顺序排出来,最后把它烧成,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技术。

这种大瓶经过了无数次试验,总共烧成了两个,一个在故宫博物院里收藏,另一个据说流落到了民间。这件东西在烧造中,颜色搭配非常困难,有极暖的红色、极冷的青绿色,使用窑变得时候红色的面积偏大,使用上面的松石绿的时候面积就偏小,否则容易头重脚轻。今天看来这件东西没什么神奇的,但是在250多年前,古人就有这样高超的技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