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六招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

六招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8-13

瓷砖墙面。

1.古瓷纹饰、刀法自然流利

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作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釉上彩瓷一般达100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5.有的赝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为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下痕迹,仿古瓷金色则艳丽耀眼。

编辑推荐

古墨的分类、鉴别和收藏


笔墨纸砚在中国自古以来俗称文房四宝。而古墨在文房四宝中行二,足见墨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古墨,因难以保管,而明清原版墨品极为稀少,不被人们重视,一般藏家很少涉足。近年来,随着古玩收藏的兴盛,古墨的收藏也逐渐升温。2008年6月29日杭州西冷拍卖会,一锭清兰亭高会御墨以11.2万元成交,古墨的收藏越来越被藏家看好。

墨的种类

由于各朝各代制作墨锭的特征不同,所以分类标准不统一。

因不易保存,唐宋以前的名墨极为罕见。目前,古墨收藏与流通的主体当属明清墨。

贡墨是指制墨名家为得宠于皇上,不惜工本制作,以进呈与皇上或上司,因此,这类墨品也应值得收藏。

礼品墨是指装饰性强的墨品,一般寓意吉祥、造型美观。礼品墨可分为三种:一为寿礼墨,二为婚礼墨,三为赠送学生之用墨。凡属精品之作,藏家都可酌情收藏。

御墨是皇家所用之物,属于优质高档墨品,自清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有制作。由于墨品精良,藏家首选御墨。

玩赏墨是指制墨名家或社会名流请人专雕墨模,特制名墨。因质量佳,形态奇,小巧玲珑,典雅古朴,也是收藏家热切索求之物。

自制墨是指观赏与自用之墨。墨品多选用上等烟炱所制,主要是馈赠师友,同好及自我收藏、使用。因此收藏此墨极为不易。

再和墨(又称再造墨)是指墨家所得优质墨加以粉碎、蒸煮、加胶、加料、杵捣、压模重制,其质量多系佳品,藏家也可以关注收藏。

此外,还有彩色墨、药墨、单锭墨与成套墨之分。

如何鉴别古墨?

收藏古墨,应采用多种方法辨别古旧与新仿,以防上当受骗。

首先是看墨品,包括制墨的时间、墨名、墨类、墨色、墨的形态、大小、轻重。墨的光泽泛紫色则是优质墨。看墨的表面有否损伤、断裂。“墨霜”与“冰纹”均是墨品曾受潮的现象。如表面暗淡、老重,证明是一锭古墨。

其次是闻墨品,古墨由于含有多种中药材,藏家一闻即有一股馨香扑鼻而来,这就是中药味产生的香味。后代所制墨品常有一种怪味。大多是用冰片掺之,味浓烈含凉,人闻后有刺鼻之感。而古墨的香味,淡雅沉朴,很是舒畅,人久闻而不厌。

再次是比墨品,古墨老旧、厚重,图案字迹清晰、规矩,香气沉朴。而仿制墨(即后代制墨)由于质差工少,与古墨又天壤之别,一比就一目了然。

古墨的保管方法

古墨,由于墨品存世时间较长,收藏古墨首先要注意温度和湿度,不宜放在干燥或过于潮湿的地方。其次,古墨易破易碎,不能压碰。一般都要做锦盒,用宣纸包装入盒存放。另外,古墨要放置在避光、背阴的地方,避免透风,也不能放在高处,以防跌落损坏。

收藏古墨,还必须掌握明清各朝制墨大家墨派和墨号,最好有墨谱对照,防止伪造者以新充老,移花接木,蒙骗藏家。

辩证看待仿古瓷


当今陶瓷艺术品市场存在这样的误区:谈仿色变,评仿嗤鼻,见仿生怒,恨不能一锤击碎,再踩上一脚。其实这些并非明智之举,对待仿古瓷品,最好还是持唯物辩证态度:对那些以仿充真,牟取暴利者,当然要加以揭露;但对那些标明仿古瓷品,而且由高手制作,工艺精美,则应另眼相看了。

仿古瓷就是后期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仿古之风,早在宋代就很盛行。自元末明初以来,出现一种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种,即仿古瓷。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古瓷造型、纹饰、年款等均一一模仿,一丝不苟;二是只模仿造型、纹饰等,但不仿写年款;三是造型、纹饰等皆不模仿,但仿写年款。仿古瓷品历代都有,而且延续数百年至今已成为博物馆珍藏的艺术品。日本箱根美术馆收藏一件官窑瓶,见于《世界陶瓷全集》宋代卷,实为明代景德镇民窑仿官器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窑器物中,原典藏名称为宋代官窑的粉青三层方壶,但从传世官窑器物及窑址发掘情况来看,此件当为明清时期的仿品。如此事例,不胜枚举。而今,我们总不能因为它们是清代仿品而将它们从博物馆清除出去,甚至砸碎吧?殊不知清代仿品至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古董了。

历史上仿古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明代、清代康雍乾三朝、清末至民国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明代仿古瓷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景德镇官窑仿宋代官、哥、汝、定、钧、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为主,不重视仿其造型,其中以宣德、成化时期的仿品为多见。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特设“仿古作”,比之明代,瓷器仿古之风更甚,范围包括宋代五大名窑及明代各朝的瓷器。部分仿品因按宫廷旧藏原样仿制,以致真伪难辨。宋代五大名窑仿品,数量较多,且釉色的仿制相当成功。康熙朝仿明代各朝年款几乎无所不至,如“洪武年造”、“永乐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达十多种,尤以仿写成化款、宣德款多见。品种以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为多。

清末和民国时期仿古瓷大量涌现,品种多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末光绪、宣统官窑瓷器,大多有仿。部分仿品水平较高,行家高手也难辨真伪。此时生产的“后挂彩”瓷器尤其值得注意,因其胎是旧的,彩是后来添加上去的,更难鉴识真伪。

应该说景德镇所生产的各类陶瓷,不论是景德镇当代名家艺术陶瓷,日用瓷,还是陈设瓷、现代瓷还是仿古瓷,从广义上讲都是一种艺术品,一种陶瓷文化,当然也包括陶瓷的传统文化在内,它们无论是大是小,是粗是精都应有它的特性,有它的品位,有它的文化内涵,有它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应该有制作者的匠心、才华及水准,正因为这样,景德镇瓷器(包括仿古瓷)才会人见人爱,流传久远。

从上述的例子和观点出发,在市场上有条件有选择地收藏一些当代仿古陶瓷,应该也是有意义的。

古瓷鉴定


古瓷鉴定的主要内容

1、断代:即鉴别某件古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古瓷中,多数器物上没有落年款,有的器物上落有年款的。前者首先是解决断代问题,后者有辨别真伪的问题和伪品的仿造年代问题。对景德镇古瓷的断定,一般要求按如下时代来区分:五代,宋朝早期、中期、晚期,元朝前半期、后半期,明朝与清朝要求按照帝王年号来分期。但按照帝王年号分期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决不意味着产品所具的特征是随着帝王的更换而变化的,而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陶工的一代代地更新而渐渐变化着的,是沿着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艺术发展常规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断代时,掌握产品演变的总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考古学上的广泛应用,近十多年来已使用了"烈释光(TL)法"测定古瓷的烧造年代,误差可达到10%以内,但这种方法往往要在器物上钻孔取出少量的标本,有损害器物。另外,对那些"后加彩"、"后烧款",或受到过暴晒、加热等干扰的器物,是不太适用的。在目前情况下采用目测仍是十分重要的,即是用科学仪器对古瓷断代推广了,也必须和人的实际鉴定经验相结合,正如医学上先进的诊断仪器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临床诊断一样。

2、断真伪:名窑产品影响其他窑口的生产,这是在商品生产中常见的事,如景德镇五代生产的"蟹壳"青釉瓷,在胎、釉、造型等方面都深受越窑青釉瓷的影响,但这并非仿古生产,从古瓷鉴定角度来说,是属于窑口的问题,不属断真伪的内容。断真伪是区分有意仿制前代产品的赝品。即把"仿古器"与"真器"识别出来。景德镇明朝成化御窑厂仿宋朝龙泉哥窑纹片瓷极似。正德时开始写"宣德年制"等寄托款,嘉靖、万历以来更盛。清朝雍正、乾隆仿古瓷的水平很高,唐英所督造的御窑厂,"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景德镇陶录》)。清末和民国,仿古生产有不少专门的小作坊,有的达到了乱真水平,此时的对外货易也几乎成了古董贸易了。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致使传世的"古瓷"中赝品充斥,鱼目混珠。我们在古瓷鉴定时就要认真去做"去伪存真"的工作了。

3、断优劣:即鉴别古瓷的质量和价值。质量一一是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烧制时所造成的或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毛病,如变形、裂痕、冲口、阴黄、粘釉、磨釉、缩釉、剥釉、剥彩、脱彩、漏彩、补彩等。价值--是指某件古瓷的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是说该产品带有绝对的烧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对的烧造年代,可作为断代的依据;能证明某一品种的创烧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证实中外技艺交流或反映某一历史事实等。科技价值是说该产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艺发展进程和瓷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反映瓷业的革新、创造和高超的技艺等。艺术价值是看构成产品美的三个基本要素:瓷质、器型、装饰的艺术处理是否高,三者之间是否和谐统一,能否代表某时期的陶瓷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此外,国内外稀少的产品也往往是珍贵品。

4、断窑口:即鉴别产品的产地。唐代陆羽《茶经》,在品茶时同时评论了不同产瓷地区的茶碗,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是在古文献中较早以瓷产地来称道产品的窑口的名称也相随而生,随着瓷业的发展,窑口的命名方法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

(1)以烧造地点来命名。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西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这种命名方法较为普遍。

(2)以某窑的主技者的姓氏来命名。如景德镇唐代的陶(玉)窑、霍(仲初)窑,明代的崔公窑、周(丹泉)窑,清代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

(3)按烧造年代来命名。如景德镇明代御窑通常分别叫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

(4)按产品的攸用者的身份来命名,如官窑、民窑、枢府窑等。所谓官窑,是生产专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来赏赐入贡国及使臣,或赏赐群臣、亲贵)的各种瓷器的窑,也称御窑。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窑,景德镇元代的"御土窑"、"枢府窑",明、清的御窑(又叫官窑、厂官窑)。所谓民窑,是为了满足国内外广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民间用瓷的民营手工业作坊。据《陶雅》说:"民间所卖之瓷器厂人则谓之曰客货。凡所以别于官窑也。官窑之尤精者,命曰御窑。御窑也者,至尊之所御也,官窑也者,妃嫔以下之所得用者也。"

同时期的不同窑口产品,有差别明显的,亦有相近的,这需要我们去加以区分。产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因原料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断窑口主要是看产品的胎、釉特征,其次是看工艺、造型和装饰等诸因素。

青花瓷的发展及鉴别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在大街小巷浅吟低唱的《青花瓷》,不仅以它那温柔委婉的曲调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而且以它含蓄隽永的意境勾起了人们对营造此氛围的为首者——青花瓷浓厚的兴趣。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在我国7000万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当中,以“捧瓷大军”最多,而在瓷器收藏品当中,青花瓷又是收藏者的首选。据悉,清代官窑青花瓷中的珍品在10年内价格能翻上千百倍,这是物有所值,还是市场炒作的结果?在如今鱼龙混杂的市场,如何鉴定青花瓷?记者近日就此问题对中国收藏家协会民族艺术品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孙欣进行了专访。

千锤百炼的“国瓷”

“说起青花瓷,不得不提去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发生的一件轰动全世界的事。一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以1400万英镑落槌,一举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价格纪录,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传统艺术品。”孙欣如数家珍。

“鬼谷下山”之所以具有这么高的市场价值,孙欣认为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历史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决定的。

而青花瓷的文化历史价值又与其科技工艺价值密切相关。火与土的艺术,1100℃-1300℃的高温烧制,这些独特的工艺使青花瓷的文化历史价值得以较好的保存,纹饰千年不变。青花瓷也因此成为了研究中国时代特色和历史风格的最好工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被誉为国瓷。

青花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在明代渐成主流,在清代发展到顶峰。青花瓷的魅力不仅来源于逐渐完善的科技工艺技术,而且取决于逐步成熟的美学艺术。

以唐青花为主要收藏方向的职业收藏家孙欣说:“唐人原本不喜欢蓝色,西域的波斯人和伊斯兰人才喜欢蓝色。在唐代,青花瓷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交换,换取外汇。直到元明时期,一些文人把中国的水墨画艺术用于青花瓷的装饰后,青花瓷才形成了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国人的最爱。”

在目前市场上,元代的青花瓷卖得比较火,炒得也比较热。此外,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传世和出土的青花瓷比较多,收藏爱好者也比较容易接受。

拨开“云雾”见真身

对于大众来说,认识青花瓷的价值容易,但是鉴定青花瓷的价值、真伪却很难,那么如何鉴定青花瓷?孙欣认为,首先要走出“年代越久远的艺术品,价值就越大”的误区。一件艺术品有4种价值:文化历史价值,科技工艺价值,美学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前三种价值决定它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前三种价值的综合判断决定了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而不是越老的东西越值钱。

“辨真伪”、“断年代”、“定窑口”(哪个窑口生产的)、“评价值”是鉴定青花瓷的四句行话。随着市场造假之风的盛行以及造假水平的提高,真伪问题成为了目前收藏家所需承担的最大风险。

鉴定青花瓷的真伪,孙欣介绍目前最好的鉴定方法就是科鉴与目鉴的结合。目鉴就是用眼睛去看胎、看釉、看造型、看材、看纹饰,这是一种传统的鉴定方法。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的科学仪器,运用物质化学或者光学的方法对传统艺术品进行科鉴。

由于一件艺术品有其自然和社会属性,因此,目前比较理想的鉴定方法就是科鉴与目鉴的有机统一。其中科鉴是基础,目鉴是关键。目鉴需要长期实践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科鉴适用于各层次的人群。

除了真伪的问题,孙欣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还要注意市场问题。作为经济主体的收藏家必须要懂经营,对艺术品市场有所了解,对特定的客户群有所了解,在收藏过程中学会以“藏”养“藏”,即以藏品来养藏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宋代真假青白瓷鉴别方法


青白瓷,俗称影青,又名隐青、映青,因其地釉的外观白中微微闪青而得名,是我国宋代窑场分布较广、产量很大、工艺精湛的一个瓷器品种,其珍贵程度虽不能与同时代的汝、官、哥、钧、定5大名窑比肩,但其名气在当时也是远播遐迩。在众多的产地中,景德镇的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窑口所产青白瓷翘楚为最,被世人称之为“假玉器”,是古瓷收藏者队伍中备受青睐的“常客”。景德镇这个古老的制瓷重镇,千年窑火不断相沿承袭,能够生产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传人,在当今难以计数的个体制瓷作坊中,有不少都可以仿制出几可乱真的宋、元时期的青白瓷。许多收藏同好不可能有机会经常接触到各类的仿制品,更无缘能经常到这些作坊去仔细观察,有的人在收藏过程中,按图索骥,“打眼”屡有发生。笔者得地理之便,有空常去作坊集中的地方浏览探访,窥到几许“猫腻”,现不避絮叨之嫌,作些介绍,供藏友们参考。

一、看表釉。宋代青白瓷的工艺以湖田窑“领衔”,因此,现代作坊大多以此为“标型”,千方百计在釉色白中泛青、“莹缜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过犹不及。宋代青白瓷是高钙釉瓷器,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而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釉中氧化钙含量低,在高温下流动性弱,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比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采取人为聚釉,即在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多喷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但这种人为聚釉,釉中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来不自然,形似色块。有的仿品玻璃质感特强,光亮刺眼,与古器“宝光”相去甚远。还有少数作坊采用酸蚀手段去光,结果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察觉。

二、看胎质。众多书籍和专著介绍宋代青白瓷的胎质,都说是洁白坚致细腻,瓷化程度高,这只是相对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工艺水平而言,它与现今瓷器胎质的洁白坚致细腻和瓷化程度相比较,不能类同。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胎质,其实以淡淡的糙米黄和浅灰白为多,由于当时还没有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发明),胎质比不上现代瓷器坚密,这从残器的剖面可以观察领悟,严重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孔隙。另外,宋时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很多器物的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现代仿制的青白瓷,胎质雪白光滑,十分坚挺,这一点是很容易辨别的。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采取在瓷土中掺入微量的色土和细沙粒,以改变胎质颜色和结构;有的则在成品瓷的露胎处,抹上黄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这些只要稍具常识,即可“捉襟见肘”。

三、看底足。从传世器物和出土标本看,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和垫饼置烧3种方法,当代仿品均采用之。前两种因为芒口和涩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好前述看胎质的知识,是不难识别的。而垫饼置烧,有不少人却真伪不辨。需要注意的是,真品的垫饼痕呈淡淡的土黄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图1),而仿品实际上并非用垫饼置烧,而是在匣钵中(有的甚至不用匣钵,直接在气窑中裸烧)烧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饼痕,这种“饼痕”颜色为黄黑色或酱色,特别的深,甚至高出器底,与真品饼痕自然渗出吸附明显不相同。有的更简单,用淡淡的黄色浆水或黄泥涂满器底,以“丑”遮“俊”。还要注意的是,有些有圈足的器物,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根本不符窑艺,这是仿制者一知半解,“狗尾续貂”,自露马脚。

四、看器型。由于青白瓷的生产窑口众多,历时长久,因此其器型十分丰富,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中的品种难以计数,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衍变规律与特征。现代作坊中生产的青白瓷,大多数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但那毕竟是仿品,具备一定常识还是容易鉴别的。让人较为头痛的是少数似是而非的器型,稍不注意,就会弄错。一藏友购得一只青白瓷塔式盖罐(图2),晶莹透亮的色泽,酥光宝晕的胎质,冰裂如砌石般的开片(深埋土层形成的典型特征),白中微黄的胎质,罐内壁粗拙的胎泥连接条疤,平底垫烧的褐黄色饼痕,外壁刻花低凹处积釉呈淡淡的湖青色,都不是现代仿品所能企及的,这些均为“开门”的宋代青白瓷特征。然而,此罐却是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这是因为:在宋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浙江的龙泉窑和陕西的耀州窑等,都曾经生产过塔式盖罐,从出土和存世的器物看,塔式盖罐的罐身一般都为长体形,配上高高的塔盖,比例十分协调;圆体的罐子,其盖一般为扁圆形,有齐边的,有花边的(如荷叶形);有的有钮,有的无钮。而藏友的这只罐,罐身高9 cm,腹径10cm,基本上呈圆形;而塔盖高7.5cm,差不多与罐身的高度相接近,上下比例不适当,看起来很别扭。再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罐身和罐盖的青釉虽然都有开片,但开片的纹路并不相同,而一器物深埋于同一土层中,却形成两种不同纹片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将作何解释呢?我认为,这应该是同一地点出土的两件器物张冠李戴了:圆罐身存盖破,塔盖罐身碎盖存,它们重见天日后,被人为地搭配在一起了,因此,此罐应算作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

当然,除了上述4个方面,还有宋代与元代、湖田窑与其他窑口、装饰技法以及窑艺等方面,需要比较区别的地方还很多,古瓷收藏爱好者要努力通过实践加以掌握。比如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几近脱胎。随文附图3的这只宋代青白瓷刻折枝莲纹碗,器高6.5cm,口径17cm,足径5.6cm,口沿厚只有1毫米强,圈足厚只有2毫米。纹饰刀法恣肆,线条流畅,疏朗空灵,迎光照之,两朵折枝莲花透亮美奂。器口包银铃,由于年代久远,包银已氧蚀发黑剥落,多处有灰白或绿色锈斑。在如此薄的胎体上刀刻纹饰,刻轻纹饰不显,刻重则坯破胎废,可用宋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所言:“宋瓷之佚丽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穷研极丽,几于鬼斧神工。”而仿制的薄胎青白瓷,虽然胎体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采用的是现代制模灌浆法,与宋时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两样,显得规整、匠气、呆板,缺乏灵性与韵致。同时,仿制薄胎青白瓷,其装饰只能是印花或划花,绝无刻花,因为能在如此薄的胎体上刻花者,实在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代瓷工也只能望其项背,叹为观止。

投资古瓷要注意什么


现今,做瓷器收藏、投资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是多年收藏,有些是刚刚涉入的投资者。对于这些刚刚进入收藏市场的人来说,就相当于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跨进了一条河,所以,救命的工具,傍身的技能就一定要掌握。今天小编为您介绍的就是投资古瓷要注意什么,对于刚入行的投资者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收藏瓷器时要选好,什么样的瓷器可以作为投资品来收藏,什么样的瓷器是不具备升值空间的,这点一定要分辨清楚。

第一要“古”。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或称古玩(现代收藏称现玩)、古董。远古的器物是历史文物,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

第二要“稀”。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汝瓷。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各国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均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要数元代青花彩瓷了。

第三要“美”。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而汝、官、哥、钧都是以青釉取胜。然而,定瓷精品之所以珍贵,倒不仅仅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精美的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纹饰。而汝瓷的精美,可谓宋代瓷艺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注重古朴典雅,又追求造型美丽,把东方美学特有的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元代青花和清代彩釉瓷器,也都是以精美而闻名,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藏量,但价格也都不菲。

第四要“俏”。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十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或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价格已达几十万或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另外,国内古瓷的拍卖价近年来虽然不断升高,但与国际拍卖价相比,还是较低的。后者往往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古瓷的市场前景看好,升值潜力仍较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