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用什么上釉 > 导航 >

投资古瓷要注意什么

投资古瓷要注意什么

古代瓷器用什么上釉 瓷砖注意 古代瓷器用什么土做的

2020-08-13

古代瓷器用什么上釉。

现今,做瓷器收藏、投资的人越来越多,有些是多年收藏,有些是刚刚涉入的投资者。对于这些刚刚进入收藏市场的人来说,就相当于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跨进了一条河,所以,救命的工具,傍身的技能就一定要掌握。今天小编为您介绍的就是投资古瓷要注意什么,对于刚入行的投资者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收藏瓷器时要选好,什么样的瓷器可以作为投资品来收藏,什么样的瓷器是不具备升值空间的,这点一定要分辨清楚。

第一要“古”。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或称古玩(现代收藏称现玩)、古董。远古的器物是历史文物,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

第二要“稀”。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汝瓷。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各国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均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要数元代青花彩瓷了。

第三要“美”。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而汝、官、哥、钧都是以青釉取胜。然而,定瓷精品之所以珍贵,倒不仅仅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精美的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纹饰。而汝瓷的精美,可谓宋代瓷艺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注重古朴典雅,又追求造型美丽,把东方美学特有的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元代青花和清代彩釉瓷器,也都是以精美而闻名,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藏量,但价格也都不菲。

第四要“俏”。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十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或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价格已达几十万或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另外,国内古瓷的拍卖价近年来虽然不断升高,但与国际拍卖价相比,还是较低的。后者往往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古瓷的市场前景看好,升值潜力仍较大。

编辑推荐

古砚的收藏与投资 细节之处慎重考虑


砚台收藏一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传统砚的形制极其多样,从早期的平板砚到后期的多足砚,从六朝的辟雍砚到唐代的箕形砚,再到宋代的抄手砚、太史砚,明代的门字砚,清代的随形砚,这些以端石、龙尾石、洮河石及松花江石等材料制作的砚台,都是收藏者十分看好的经典品种。

传统砚台的收藏与投资市场以内地为主,中国古砚在海外与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大致存在五年的时间价差,海外收藏家走的是经典珍稀的收藏路线,而内地收藏家则以一般性藏品为主。虽然内地参拍的砚台藏品件数不多,但精品砚台的成交价稳步上升。2002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方清康熙菠萝纹砚以5万元人民币成交;2004年北京瀚海迎春拍卖会上,一方清康熙绿端石夔龙纹砚以76万元人民币成交。从近年来的拍卖成交数据看,中国传统古砚的价格正在逐渐走高。

如何确定古砚是否有投资收藏价值?

确定一方砚台的收藏投资价值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第一就是材质。目前,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中国古代砚台的拍卖价格较高,且大多是端砚。第二是古砚的雕刻工艺。雕刻越精,价格就越高。第三就是古砚的品相、造型。一般来说,方形、圆形的砚台要比不规则的砚台价格贵得多。

哪些古砚值得投资收藏?

中国传统古砚收藏有南北流派之分,一般来说,安徽人青睐龙尾砚,山西人推崇澄泥砚,广东人喜欢端石砚,而湖南人则看重祁阳砚。出自名家之手或名人收藏的砚台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收藏古砚,除了应注意砚台本身的石料材质、雕工技法及造型外,像古砚外部装饰的紫檀盒、盒里的小题签等都是应注意的细节。

对“砚贵有名”应如何理解?

人文背景对砚台的价值影响非常大。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就是如果砚台上面有铭文,价值就会更高。许多名人对砚台,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更是格外喜爱,他们会在自己使用过的砚台上留下诗文或警句。也正因为如此,增加了砚台的人文价值。2001年,上海拍卖的一方唐云先生新刻书画的宋老坑端砚的成交价是8万元人民币;中国嘉德一方清初端石井田砚以12万元人民币被买走;一方纪晓岚铭清端石日月长方砚的市场估价达7万元至10万元人民币。

如何评估古端砚的投资收藏价值?

评估古端砚的投资收藏价值,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坑种材质:古端砚中的老坑实属凤毛麟角,历代价格只升不降,一般其价格都是10倍以上于坑仔岩与麻子坑。而坑仔岩与麻子坑的价格又5倍以上于其他各坑。已绝产的端砚坑种也价格不菲,如绝产于清初的明代宣德年间开坑的宣德岩坑,价格等同于坑仔岩与麻子坑,有时甚至略高一点。

什么是反瓷


“反瓷”亦称“生瓷”或“素瓷”,反瓷瓷雕是一种用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纹饰,直接以素胎生烧的瓷器。明代万历时期景德镇窑始烧,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烧反瓷雕瓷文房雅玩为多见。这件反瓷龙舟属于瓷雕或瓷塑,是一件颇为别致的瓷器圆雕艺术品。 反瓷初胎土是用典型的景德镇高岭土制成,矿物组成部分除高岭石外,还含有多量石英和云母,以产于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胎土淘炼精细,胎质细密,有滑腻感,烧成的反瓷制品,如骨似玉,别具特色。 古人曾有“邢瓷类银、越瓷类玉”和“邢瓷类雪、越瓷类冰”之说,反瓷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无釉彩,但洁白来自天然;它器型小而结构复杂,但又疏朗有余不见窄。陶瓷史上以德化白瓷、石湾广均以及景德镇加彩瓷塑最著,清代雍正朝协理景德镇窑务的六十四为著名的瓷雕家,瓷雕在乾隆期最盛行。

探访中国古瓷源


德清原始青瓷专家在天津发现来自他们家乡的宝贝

原始青瓷堆塑罐

德清仿青铜器的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变体云纹罐

亭子桥古窑址发掘现场

两件事不可思议,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原始青瓷,原生地竟然是在八百年来从不产瓷的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二是瓷祖级的德清原始青瓷,存世量凤毛麟角,就连德清博物馆里展出的也多是残件,而在千里之外的天津,在一位隐士的手里,却藏有数目可观的德清原始青瓷。

尽管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前者已被中国陶瓷界最权威的专家们确认,实属中国陶瓷史考古研究的重大发现;后者是湖州市专门研究德清原始青瓷的专家沈梦荣不久前来津寻宝的重大发现,他万没想到,在“文革”那充满政治恐怖的年月里,一位天津人能去他的家乡,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在民间寻找并保护了那些珍贵的国宝。

日前,记者赴湖州采访沈梦荣,走访德清县博物馆,了解天津这位藏家早年收藏的青瓷是否为中国最古老的原始青瓷?

无瓷之地竟是中国最古老的瓷都

7月14日,冒着大雨,记者随天津几位原始青瓷爱好者,沿太湖西岸,驱车前往浙江湖州。烟雨蒙蒙,除了山峦,湖州的乡野就像被浸泡在无边无际的湿地里,灰瓦白墙,舟桥荷塘,村村是水乡。一路上记者总想,此地无瓷,大概是受邻省瓷都景德镇的影响,多少年来,此地据说连个粗瓷大碗都不出,怎么会是中国的瓷之源?瓷器不是青铜器,它的生产和发展从未中断过一天,如这里是它的发祥地,怎会彻底的绝迹?

接待记者采访的,是湖州人沈梦荣。

沈梦荣40多岁,清瘦,寡言,是当地专门研究德清原始青瓷的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的弟子。

湖州市的一座大厦里,有沈梦荣一间工作室。防盗门打开,室内靠墙的格架上摆有形形色色的青瓷,熏、壶、罂、罐、堆塑的谷仓等,件件精美,泛着迷人的瓷光,给人以遥远的遐想。沈梦荣说:“这就是两千年前产自我们德清的原始青瓷,你看它们一件件多美?可惜多少年来不被社会所认识,因此也就得不到重视,专家眼里它是稀罕的古瓷,农民眼里它是一个既不值钱、也不好使的粗瓷,田间劳作碰到了,拎回家随便一扔,个别的或许还嫌不吉利把它一锹打碎呢,搞到现在,想找一件完整器很不容易。可你们天津,我没想到竟有那么一位朋友,藏有我们德清那么多精美完整的原始青瓷!”

德清出产的原始青瓷,真是中国最古老的原始青瓷?在沈梦荣的帮助下,记者在湖州和德清地区展开采访。

古瓷,中华文明的一大骄傲。几百年前,世界就是通过瓷器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神秘的国家,并以“瓷器”一词命名。然而在中国的陶瓷史上,中国人自己却多少年来找不到中国古瓷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原始青瓷的发源地。

曾有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陶瓷界把浙江上虞视为中国的瓷之源,因为考古工作者在上虞一个名叫小仙坛的地方发掘出东汉的窑址,里面发现大量东汉时期青瓷碎片。

这结论2004年被江苏无锡鸿山大型越国贵族墓的发掘给打破。因为,在鸿山的7座贵族墓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1700件原始青瓷(注:绝大多数为残件),其中500多件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和140多件原始青瓷乐器,这些瓷制的礼、乐器考古工作者们谁也没见过,这些东西产自哪里?肯定不是上虞小仙坛地区的窑址,小仙坛窑址出土的标本(即碎片)中没有这样的青瓷礼、乐器,测成分,两者胎质所用瓷土不一样;测年代,发现那些青瓷礼、乐器制于战国时期,早于上虞小仙坛窑址500多年。于是考古工作者们开始质疑上虞小仙坛中国瓷之源的地位问题,认为肯定还会存在着一个、或许多个年代更为久远的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址,只是未被发现而已。

其实,早在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德清县考古人员就曾在龙胜村东山自然村亭子桥的田野里发现存有古窑址的迹象。当年农民耕地时常犁出青瓷碎片,当地考古人员前去察看,认出是古瓷片,质量也很高,但凭肉眼断不准其年代,加之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德清地区的古窑就被陶瓷界误认为烧造历史不长,东晋时开始,南朝初期时结束,总共100多年,因此谁也没在意。但他们已经知道,亭子桥地区肯定藏有古窑址。

无锡鸿山大型越国贵族墓那些精美的原始青瓷究竟产自哪里?这问题始终困惑着江浙两省,乃至北京的陶瓷专家们,因为,找不到它们的产地,就意味着中国的陶瓷史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起始点,是一部有失完整的陶瓷史。当时发现于亭子桥的古瓷片就藏在德清县考古工作者的柜子里,可惜信息不灵,极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

2007年年初,德清县在龙胜村东山自然村亭子桥的坡地上辟建经济开发区,施工时工人在土层下意外挖出大片堆积得非常密集的古瓷片。消息传到德清县博物馆,该馆负责人立即赶往那里,看到那些瓷片件件胎质细腻坚硬,釉面明亮匀净,釉色泛青泛绿,烧成的温度像是很高,立刻意识到这绝非一般原始青瓷的瓷片,此处也绝非一般的窑址,于是赶紧报告给湖州市、浙江省两级文物局。不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德清县博物馆,共同发掘亭子桥古窑址,结果发掘出7条长龙形窑炉遗迹,经测是战国时期的窑址。

7条窑炉中,2号窑炉保存基本完整,分窑床与火膛两部分,通长8.7米,向上斜着趴在山坡上。炉址周围散落着大大小小、图案可见的青瓷碎片,有些地方瓷片堆积层厚达近两米,发掘出来,数以吨计。考古工作者尽可能拼接、复原破碎于2000年前的那些原始青瓷,发现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镂孔长颈瓶和罍、尊等,同时还有仿青铜器的乐器,如甬钟、悬铃、悬鼓座、三足缶等。

一看这些精美的仿造青铜器的青瓷礼、乐器,考古工作者们激动起来,这些东西他们似曾见过,一想它们和无锡鸿山大型越国贵族墓中出土的那批原始青瓷礼、乐器有点相像,就把它们拿到一起予以比较,一比发现它们果然相像得如同一炉之物,无论制式、做工、釉色、胎质、品质、风格等,全都一样。很快,亭子桥窑址碎瓷标本被送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理化测试,检测其氧化钠、氧化镁、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等八种化学物质的成分。测试结果,送检标本所用瓷土与无锡鸿山越国大型贵族墓出土的原始青瓷所用瓷土成分相同,证明后者应当是经亭子桥窑址烧造出来的瓷器。古时交通不便,烧造瓷器一般都是就近取土,瓷土相同,可视作是同出一炉。

这一发现,震动了中国陶瓷界。因为,与上虞小仙坛东汉古窑址相比,此发现把中国发明瓷器的时间向前推进了500年。一时间,德清县成了中国陶瓷界关注的热点,以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为首的国内顶尖的考古学家们先后两次聚集德清县,考察亭子桥古窑址,研究哪里是中国的瓷之源?最后认定是德清。

这期间,学术界对德清为瓷之源的认定产生争议。有学者认为,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文化、地理存有很大差异,原始瓷的起源极有可能是多元的,未必仅这德清一处。然而就在争议中,德清考古工作者又拿出了德清武康镇龙山村火烧山古窑址出土的瓷片,那些瓷片烧造年代更早,约在西周中期。此窑址发现于1984年,考古发掘于1997年,当时由于没人关注瓷之源的话题,瓷片出土后束之高阁,如今拿出来认真鉴定,不想一下子就把中国发明瓷器的时间推到了2500年以前。然后这还不止,今年年初,浙江考古工作者又在德清东林镇老鼠山,发掘出一座经测定为商代早中期的古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又把中国人发明瓷器的时间提前到3500年以前。到此,德清牢牢戴稳了瓷之源的桂冠,至少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更早的古窑址之前,学术界对此再无争议的声音。

神秘的德清古窑

7月16日,记者和天津几位原始青瓷爱好者,在沈梦荣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德清县,实地探访亭子桥古窑址。天津那位藏家收藏的原始青瓷,经沈梦荣鉴定,基本上全是德清烧造的瓷器,其中好多器物不仅个体硕大,而且设计得很美,通体显露着一股令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神灵之气,一看便知是宫廷或是贵族才会拥有的奢华之物,记者就想知道它们是否也是出自这神奇的亭子桥窑址?同时,记者也想亲眼看看2000多年以前,吴越的先民们是在怎样的一个地方创造了这至今仍在熠熠闪光、灿烂夺目的神物?

可惜天公不作美,细雨蒙蒙,乡道泥泞,沈专家是个地道的书生,不辨方向,不熟地理,带着车队七拐八绕,越走越迷糊。最后没辙,一行人只好去访德清博物馆。

德清县城不大,却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博物馆。此县不出瓷,却曾是世界最为古老的瓷都,因此原始青瓷是这座博物馆最主要的展品,该馆辟有一间很大的、题为《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展》的展室。

展室中展品不多,而且显得非常可怜,完整器为数不多,看到的多是修复的残件,有的一个罐子,通体全是白色的石膏,支离破碎地镶嵌着几块瓷片。记者有拍自天津那位收藏家所藏原始青瓷的图片,比较柜中的展品,发现虽不形同,但却非常神似。古人制瓷,手工作业,创作凭灵感,往往一器一形,难有完全雷同的作品。但其工艺制作的水平和方式,艺术表现的手法和风格以及制瓷的理念和思想,全都以其特定的符号注在那一时代的作品中,仔细看,会发现它们尽管形不相同,相通相似的地方却有很多。

自从意识到德清是中国的瓷之源,浙江省,尤其是湖州、德清的考古工作者们,在德清掀起一股调查和发掘古窑址的热潮,结果发现了大批的古窑址。譬如去年,在发掘亭子桥和火烧山古窑址的基础上,考古工作者又在德清调查了60多个古窑址。排查这些古窑址,发现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年代序列,证明德清烧造瓷器的历史,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续不断一直到隋唐,乃至宋。除年代之外再看规模,纵观德清地区大大小小数百古窑址,无论生产规模,还是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特别是亭子桥窑址是专为王宫贵族烧造瓷器的官窑,皆可证明早在商周时期德清地区就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制瓷中心,是中国最古老的瓷都。

走在博物馆里,读着古瓷的历史,琢磨着古瓷的遗存,记者心里突然生出很多疑问?譬如,商周期间青铜器盛行,吴越两国不乏铸造青铜的技术,为何这里却用青瓷替代青铜,仿制了很多瓷质的“青铜器”?资料上专家们说,这是因为苏浙一带制造青铜的矿产不够丰富,越人将青铜用于兵器、农具的生产,制作为贵族陪葬的礼、乐器,越人能省就省,故以青瓷代替,体现了越人务实的精神。对此记者存有另外的猜想,越人再省,省不到王宫贵族,古人视陪葬为天大的事情,金银财宝尚且不惜,会舍不得使用几件为数不多的青铜?是否会有这种可能?越人在那时就已知道青铜埋于地下易于锈蚀,而青瓷才是万年不朽的宝物,因此故意用青瓷替代了青铜。再就是,商周时代达官贵族家里饮食器具多用青铜器皿,久之人体摄铜过度,出现了特殊的“富贵病”,严重者伤及性命,是不是越人聪明,及早意识到那种“富贵病”的病因,为长寿有意在饮食器具的选材上舍弃青铜,改用轻盈洁净的青瓷呢?德清出土的原始瓷里,好多一看便知是贵族生活使用的盅、钵、碗、罐、盘、壶、杯,包括结构复杂的温酒器。

另外,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德清规模如此庞大、业绩又如此辉煌的一座瓷都,宋代之后为何销声匿迹,变得无影无踪?沈梦荣告诉记者说,估计是燃料的原因,烧窑得用好木材,德清烧造陶瓷上千年,当地可用的山林大概都被烧光了,没了燃料,它只能换地方。资料上有专家的另一种说法,那就是瓷土的更新,让德清窑在当年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优势。瓷器制造业发展到宋代,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随后进入白瓷时代,德清地区缺乏生产白瓷的瓷土,面对竞争束手无策,不得不走向没落,直至灭亡。对此记者也有一个猜想,那就是记者发现不等出现瓷土之争的年代,德清烧造青瓷的技术就已开始衰落,原因极有可能是战争的结果。但凡战争,必有掠夺,二战时美国几乎掠走德国所有科技人才,战国时期更是如此,制瓷是当时的高科技,制瓷业是创税的大户,好窑工自然会是战胜国掠夺的人才,德清位于吴越之间,吴越两国争战不断,德清城池沦陷一次,人才便被掠夺一遍,到最后,德清优秀的窑工流落得到处都是,那些窑工异地生根,最后整个吴越乃至楚国的瓷业遍地开花,德清本地的实力反而被掏空。

总之,德清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沈梦荣指着博物馆展出的古窑址分布图告诉记者说,亭子桥古窑址建在苕溪岸边,埋在无锡鸿山越国大型贵族墓中的那些精美青瓷,当年就是在这亭子桥的古窑里烧好后,通过这条苕溪“漂流”到无锡的。同样,通过苕溪,德清的原始青瓷也流向了四面八方。但它怎样“流”,也“流”不到北方啊,因为那时还没有京杭大运河。那么天津那位收藏家手中大批的德清原始瓷又是哪来的呢?适当时机,本报本版会向读者揭露其中的秘密。

远在天津的发现

陶瓷界定义,东汉之前的才算原始瓷。东汉,距今1800年。瓷器易碎,1800年的瓷器,幸存下来的数量极少,不碎的更是寥寥无几。前面说过德清博物馆馆藏的德清原始瓷,完整件没几件。去年9月浙江省文化厅、文物局、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瓷之源——德清原始窑址考古成果暨原始瓷精品展》,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南京博物院等好几家单位,才为这个展览凑出了300余件展品,可见这原始青瓷何等稀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多少年来在我们这个以瓷为荣、以瓷傲世的国度里,原始青瓷从未得到社会的重视,就因在人们的眼里,其质朴的仪表华丽不过那些青花粉彩,价格更是无从谈起。乱乱哄哄的收藏热,把一个崇尚文化的古老国度变成了急功近利、充满铜臭的市场,瓷之瑰宝的桂冠,多被戴在那些年轻漂亮的青花粉彩头上,与瓷祖级的原始青瓷们无缘。十年前记者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看到一件很小的、西晋时期的青瓷盅,被单独展示在一个很突出的展位上,罩着厚重的防爆玻璃。记得该馆派出的讲解员还曾这样询问过在场的几位中国人,说:“我们不明白,贵国拥有如此古老的瓷器,而贵国收藏界为何却狂热地收藏元明清才几百年历史的瓷品?”

近几年,少数有识之士开始注意到原始青瓷的珍贵,湖州的沈梦荣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

早些年,沈梦荣热衷收藏元青花,并已修炼成研究元青花的专家。后来其老师耿宝昌告诉他其家乡的德清原始青瓷才是真正的瓷之瑰宝,他才改变研究方向,卖掉自己所有的元青花,去民间一件件地苦寻德清的原始青瓷。几年下来,沈梦荣收集到不少品质颇高的原始青瓷,他以为自己已是原始青瓷最大的藏家,不想天外有天,天津一位收藏家收藏的德清原始青瓷数量远远超过他。

今年5月,上海有关文化部门配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搞了一个全国性质的古博会。沈梦荣把自己一部分藏品亮在那个古博物会上,卓尔不群的原始青瓷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观众中有位天津朋友,告诉沈梦荣说他家也有一些这样的古瓷。沈梦荣不信,古博会结束后他飞到天津,到那位天津朋友家一看,顿时傻在那里,半屋子原始青瓷,件件完整又精美,而且几乎全部是出自他们德清。

沈梦荣无法想象这么多的德清原始青瓷,是怎么到了这远在千里之外的天津?当他听说这些东西是上世纪70年代这位朋友去太湖流域从民间一件件收集、背回天津的,而且40年来一件也没卖,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知道,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是这些原始青瓷惨遭厄运的时候,人们知道它们都是过去封建帝王将相使用的器物,在“破四旧”、“砸烂封资修”的狂热中,它们的下场几乎全是被砸碎,不想却有一位年轻的天津人,敢在那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他的家乡,抢救性地保护了好多的原始青瓷。他对天津这位朋友说:“您是保护德清古瓷的功臣,您为保护这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链接

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处于瓷器的发明阶段。制作工艺与陶器特别是南方的印纹硬陶关系密切。但是它却与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选择的是一种含熔剂较少的黏土做原料。这种黏土称为瓷土或高岭土。烧成以后胎色灰白,胎体表面施上一层人工配制的石灰釉,和胎体一道经高温烧成,颜色为黄绿色、或青灰色,光亮透明。

我国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经出现原始青瓷,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工艺上逐渐摆脱了原始状态,并从陶器生产中分化出来,建立了独立的作坊,成为一种新兴的瓷器手工业。战国时期虽然采用轮制成型,但拍印纹饰后器物内壁凹凸不平,釉厚处呈青绿色,薄处呈灰青色。初期主要有豆、碗、尊、罍、罐、盆、瓮、壶、簋等饮食器。北方由商至春秋,原始青瓷种类变化不大。江南地区在商代晚期器形种类明显增多,出现双耳簋、盂、浅盘、深圆腹圈足尊、盉等,战国时出现鼎、钟、盉等仿青铜礼器。江西清江吴城还出土瓷双孔刀和纺轮。器物多以素面为主,兼有水波纹、附加堆纹、叶脉纹、网纹、方格纹、蓝纹、S纹、乳纹、圆圈纹等。

六招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


1.古瓷纹饰、刀法自然流利

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作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釉上彩瓷一般达100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5.有的赝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为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下痕迹,仿古瓷金色则艳丽耀眼。

高古瓷欣赏 古代瓷器知识


目前在行业圈内,大家似乎约定俗成地认为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瓷器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存在的各种条件,瓷器的产生年代应定在东汉。

因此高古瓷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科学意义上的瓷器标准,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

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应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在内,而是仅指隋唐五代唐宋时期的制作烧成的瓷器。另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内涵更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