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仿古瓷砖 > 导航 >

当代仿古瓷剖析——兼说“目鉴”与“科学”

当代仿古瓷剖析——兼说“目鉴”与“科学”

仿古瓷砖 瓷砖仿古 瓷砖墙面

2020-08-13

仿古瓷砖。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它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古瓷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华夏文明的缩影,历来受人青睐,其中美仑美奂的稀少精品,更被视同珍宝。古瓷在商品社会里,既是一种特殊商品,又是一种财富,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升值。所以,中国古瓷成为古今中外公私收藏家的追逐对象。然而,出于崇古与牟利,自我国明代以来就出现官方与民间伪造、仿制古瓷的现象。

最近20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沉寂多年的民间收藏日益复苏,制作仿古瓷之风愈演愈烈,这不仅给正常的收藏事业与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无穷的困扰和危害,给爱好者和消费者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更有甚者,它不可挽回地败坏了中国古瓷优秀艺术传统的美誉。因此,我们必需联合起来采取对策,依法打击这一社会公害。否则,长此下去,这种以假乱真的假古董,将会殆害千秋万代。

在目前红红火火、林林总总的“新、假、破”仿古瓷中,当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仿古瓷数量最多、品种最广、技术最佳、影响最大。现按其制作水平,我将所见仿古瓷分成臆造型、摹拟型、复制型三种不同形式来剖析之:

1.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由于它属随意制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质量较差。其造型古怪,装饰别扭,款识稀见,工艺粗糙,给人以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此类瓷器容易让初学者或好胜者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抛出一些诱人或激将的话语,说这种东西难得、少见,或连国内几家大博物馆都没有,怕你也看不懂等等。

2.摹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由于它系根据图片制作,不仅形象一样,而且连尺寸大小都一致,质量尚好。这对那些爱好钻研书本知识的人来说,尤易受骗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拿出书本给你观看,使人深信不疑。但这类瓷器的底足不过关(因不少图录上没有底足照片),釉质也不对,有的“太白”,有的“过亮”,缺乏旧器的风采。

3.复制型:特点是有形有神。由于它不仅对照实物,请专家分头合作精工细作制成,而且还有一道专门做旧中的工序,故而维妙维肖,几乎可以乱真,此类瓷器俗称高仿品,新名词叫“克隆瓷”。加上出售者除炮制出一套生动的流传故事外,还送上一本高价拍卖成交的图录,以此来引诱那些贪心暴利的大款或占有欲较强的大收藏家上钩。

实践证明,最好的作伪高手,也会存在缺点和破绽,只要我们在鉴定时冷静仔细,全面分析;另外,鉴者还要见多识广,善于总结,才能练成一双火眼金睛。

如何防止对仿古瓷的上当受骗?我从造型、绘画、胎釉、款识、工艺等方面,总结出五种瓷器不能要。

1.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而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

2.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要能,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

3.胎体份量太重的不能要,古瓷份量一般也有规范,例如:明代永乐瓷轻、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轻;清代康熙瓷重,雍正瓷轻,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较康熙瓷轻;而胎体份量过轻的也不能要,说明瓷胎质量有问题。

4.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但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

5.款字书法不象样的不能要,因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于书写毛笔字的缘故;而款字书法写得太毕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过电脑做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瓷器扣之声音十分响亮的不能要,此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元末明初大件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再有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因为这些都是作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而已。

现在,海内外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中国古陶瓷鉴定是目鉴重要还是科学技术重要。目鉴,这是目前国内的主要鉴定方法。有人说这种方法不科学。记得前不久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曾对我说,你们目鉴本来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工艺,这些经验不是无根据的凭藉主机臆断,而是建立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基础上的。因为你们头脑里就有个数据库。我非常赞赏他的这个观点。

总之,中国古陶瓷鉴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多边学科。在今天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既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味推崇目鉴,亦不能像国外那样全部依靠仪器测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目鉴与科学技术两者有机地结合,以目鉴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解决古陶瓷鉴定中的各种难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件古陶瓷藏品进行仪器测试。一般都采取三个以上文物专家一起鉴定的方法,几个人都认为对或不对的,就不要做仪器测定。几个人不一致时,才需要做仪器测定。为了使仪器测试又稳又准,我认为不仅是非要建立科学数据库,而且还要建立实物标本室。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物标本室比科学数据库更为重要。正如俗话所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真假一对比,就立即露出原形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做好中国古陶瓷鉴定工作的关键是人,故而加强人的思想修养,坚持实事实是的原则,提防一切外来的干扰因素,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就显得更为重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当代仿古瓷几乎都离不开长石釉


当代仿古瓷几乎都离不开长石釉。

长石釉成分

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许多学者认为,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就用长石制釉了,因为他们在考古发掘中发现,那个时期的釉料中含有长石的矿物成分。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对古代制釉工艺的误解。笔者前面所说的土釉,其中也含有长石的成分,但只能叫“黑釉土”。因为它除了含有长石之外还含有其他矿物成分。它是由多种矿物风化而成的土状物质。人们在制釉时,并不是把它作为熔剂使用,而是作为基础釉料。同样,唐、宋以来的中原地区,人们普遍使用的制釉材料是一种叫“本釉”的牙黄色粘土状矿物,磁州窑的白釉、临汝窑的青釉、钧釉、汝釉等等都是用它做基础釉料。古代磁州窑白釉配方是:本釉(基料)+草木灰(熔剂);临汝窑青釉配方是:本釉+草木灰+紫金土(色剂);钧窑青釉配方:本釉+草木灰+紫金土+牛骨灰(辅料)。由此可见,本釉在这里是作为基础釉料使用的。含有长石的黏土并不等于长石。笔者所说的长石是未经风化,在制釉工艺中作为熔剂使用的矿物原料,古人没有能力加工使用,只是在近现代出现机械加工工具后,才开始用于制釉工艺。

长石釉特点

长石釉就是用长石替代草木灰作熔剂配制的釉料,属透明釉的一种。它也是在清代晚期由欧美传人中国的制釉新方法。其特点是釉面硬度高,光亮透明,有柔和感,烧成范围宽(1260-1350℃),高温黏度大,不易流淌,发色均匀,原料来源广,化学成分稳定,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但对于古人来说,长石硬度较高,粉碎加工难度大,只有掌握了近现代的机械加工手段后,才有可能以其配釉。传统灰釉和石灰釉与长石釉比较,其缺点是烧成范围较窄,高温黏度小,流动性大,原料来源复杂,化学稳定性差。特别是从近现代开始,人们使用的燃料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替代了木柴和草料,致使草木灰的来源也日趋紧张。一旦人们了解掌握了草木灰的最佳替代品长石的特性后,就再也离不开它了。

长石釉历史

河南省禹州市神厘镇是当代仿古瓷的重要基地和集散地,可以说是家家仿古,处处冒烟。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大量本地、外地乃至港、澳、台古董客商云集此处,将他们生产的各类仿古瓷输往国内外各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神厘出产的仿古瓷就在香港古董市场上崭露头角了,致使许多港、台行家大跌眼镜,惊呼上当。二十多年前,笔者用三年时间在神厘学习老窑瓷器仿制工艺,发现他们仿制的磁州窑、钧窑、汝窑等瓷器统统使用钾长石做熔剂配制釉料,而不是传统熔剂草木灰,因为那里的山已经是秃山了,根本没有树木可伐。烧瓷所用燃料是煤炭,近几年也开始使用液化气了。尽管如此,他们制作的各种仿古瓷,用肉眼观察均基本达到乱真程度,很难辨清真伪,但用现代科学仪器还是能轻易发现钾长石特有的“指纹”元素。当代各地制作的仿古瓷几乎都离不开用长石配釉。我们不但要知道各地长石的常量元素,更要知道其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这才是古陶瓷痕迹鉴定中的关键所在。

古代“秘色瓷”之谜剖析


在越窑空前繁荣的晚唐时期,一位孤傲不仕、倜傥不羁的雅士陆龟蒙以《秘色越器》一诗尽情讴歌了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此诗用卓异的笔触为越窑扬起了一面鲜艳的大旗,同时亦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的“秘色”之谜。五代人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诗中对余姚上林湖(今属慈溪)出产的“秘色茶盏”赞美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氵贲。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徐夤的生花妙笔折射出这样一个事实:“秘色”在五代人的头脑中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换言之,“秘色”成为谜,是五代以后的事。

由于五代吴越国钱氏统治者曾用大量的越窑青瓷向中原朝廷进贡,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后,世人普遍认为“越上礻必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礻必色”。显而易见,在宋人的心目中“秘色”是与钱氏供奉划等号的。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持不同看法。赵令畤的《侯鲭录》云:“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比见陆龟蒙集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时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这条记载指出“秘色”出现于唐代,否定了“秘色”与五代吴越钱氏进贡的因果关系,但未触及“秘色”的含义。嘉泰《会稽志》则说:“越州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作之,臣庶不得辄用,故云秘色。按陆鲁望集越器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已有秘色,非钱氏为始。”此记述的最后结论虽与《侯鲭录》相同,然它并没有将“秘色”与进贡直接挂钩,也就是说,“秘色瓷”的使用者除了中原统治者外,还包括吴越国王。嘉泰《会稽志》是南宋时期的一部内容可靠、资料翔实的方志,所以它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在谈论“礻必色”时所得出的结论与前面两部书相同,不过,它认为“礻必色窑器”出现的原因是“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磁”。叶  的《垣斋笔衡》所述与《负暄杂录》基本一致。在宋人有关“秘色”的论述中,当数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最为怪谲,该书云:“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号秘色。又曰出钱王。——唐陆龟蒙有进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传杯。则知始于江南与钱王皆非也。” “李王”即唐朝帝王,“钱王”为五代吴越国王。赵彦卫的论述将青瓷器、唐朝帝王与“秘色”联系在一起,又引用陆龟蒙的诗以说明“秘色”并不创始于江南以及五代吴越国王。这句话不啻隐语——它隐含的结论是:“秘色”创始于唐朝,产地在北方。《云麓漫钞》的这条记载存在明显的错误:(1)陆龟蒙诗的题目并未标“进”字;(2)该书的作者对“越窑”的所在地一无所知。可见,寡闻和臆想导致赵彦卫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此外,曾忄造的《高斋漫录》等书均述及“秘色瓷”,其文字与《侯鲭录》大同小异。

综观宋人有关“秘色瓷”的记载,可以归纳出这样六点:(1)虽然世人普遍认为“秘色瓷”是吴越钱氏烧造并专用于进贡的瓷器,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秘色瓷”出现于唐代,故不是五代吴越钱氏所烧贡瓷的专名;(2)“秘色瓷”的使用者包括中原帝王和吴越等方国的统治者;(3)各书在指明唐代已有“秘色”的同时,没有述及它的本义;(4)《侯鲭录》中“今之秘色瓷器”的提法,暗示了五代吴越国烧制的“秘色瓷”有部分流传至宋代,当时不难见到;(5)陆龟蒙诗里的“中宵”或作“中霄”,“斗遗杯”或作“斗传杯”,“好向”或作“如向”,这说明此诗在宋代已广为传抄,并被作为“秘色”之名的本源;(6)宋人引用的陆龟蒙诗之标题中均没有“秘色”二字,这表明,此诗当时已家喻户晓,故各书作者在引用时有意省略了“秘色”二字,否则“唐时已有秘色”的结论就不能成立。

说瓷“耳”


陶瓷器的部位有口、颈、肩、腹、胫、足之分,颈肩部常有附加部件,名之为“耳”。耳多见于瓶罐类器物。《考工记·栗氏》:“其耳三寸”,疏:“此釜之耳,在旁可举。”设“耳”原是起到提举的作用。

陶瓷器物之“耳”式样丰富,时代特征明显。新石器时代彩陶罐的扁环耳,西周原始青瓷上的索耳,在宋代官、哥、龙泉等窑的瓷瓶上衍变为贯耳、鳅耳;元代瓷罐上采用铺首,明永乐、宣德、正德年间瓶上的戟耳,嘉靖时的兽耳、活环耳都颇为新颖;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瓷工艺精湛,设计出螭、象、羊等象形耳。

一、“耳”的分类

按制作工艺特征可分为:

1.平贴式:贴在器物的表面,外形如浮雕。常有铺首式耳。铺首是门上用以衔环的底盘,作兽形,其作用是铺首与衔环碰撞而发出声音。罐类器物多选铺首耳。平贴在器物上,略高于表面的又称“呆耳”。

2.粘接式:一般为动物图案“耳”和带状“耳”,有象耳、螭耳、凤耳、鹿耳、牺耳、如意耳、贯耳、绶带耳、出戟耳、套环耳等,突出于器体之上。

二、“耳”的制作工艺

首先用设计的“耳”式样制成模,将泥料入模,印坯成型为部件。第二步要分辨器物胎体在做坯成型时的旋转方向,再确定“耳”在器物上的部位,粘接时充分把握并确定“耳”与器物底面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以确保烧成瓷后“耳”是垂直向下,不偏不欹。第三步彩绘(釉下彩)、上釉、烧成瓷或上釉、烧成瓷、彩绘(釉上彩)。

随着烧制工艺的进步,套环耳由粘环发展到活环。比如元代、明代的兽耳套环,嘉靖时相似的兽耳套环下垂,制作时刮削掉“耳”与“环”相接触处的釉料,挂着烧成后,即成为活动之环,但留下欠釉露胎的瑕疵。到清代乾隆年间工艺有了革新,在“耳”与“环”都上满釉后,用细小的支钉撑住活环,留下小的空间,避免“耳”与“环”之间接触而釉溶粘连,烧成后敲掉支钉,不易看见无釉支钉截面。

器物的“耳”与器身用泥粘接附着并形成棱角,烧成后常在耳部出现裂痕或缩釉、缺釉的毛病,所以烧制成本高的高温铜红釉没有带耳器物。带环耳的器物工艺难度大,不易制作,较不带环耳的器物更少些。

三、“耳”的审美与文化内涵

“耳”的造型可分为写实式和变形式两种。元青花兽耳盖罐常以模塑兽耳作衔环状,再用青花绘怒目、张口、露牙、扬须,增添了器物狞厉神秘色彩。明宣德梅瓶上也偶尔效仿。饰以写实式“耳”的器物,如著名的明弘治黄釉描金牺耳尊之牺牛耳,清代流行的“象耳”等。

常见变形式的“耳”有螭耳、夔耳、象耳、如意耳、绶带耳等。动物图案式“耳”贴于器物两侧,头部向上,有攀援之势。这类耳的两端粘接于器物的颈肩之间,它把一定空间包容在“耳”中,作为器物形体的一部分,构成器物实体与“耳”包容空间的虚实形态对比。而带状本身亦在空间有凌空飞动之感,与器物本身产生动静的变化。

“耳”的造型与瓶体造型有密切关系,两者主次要呼应协调有变化。“耳”的装饰也体现艺人独具之匠心。因为“耳”在器物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乾隆年间,皇帝还直接下旨令改动“耳”的式样。乾隆七年(1742年)八月二十九日,太监高玉交“青花白地双云耳六方尊”一件,传旨:“此尊花样、款式甚好,着唐英照样烧造几件……其尊耳子不好,着唐英另改好款式耳子。再照此尊款式、花样收小些烧造几件……”(据《清档》“乾隆纪事”)。青花龙纹寿字螭耳六方尊应是唐英遵命依原样改“云耳”为“螭耳”后烧造数件中之一珍品。

瓷之“耳”或“环耳”也受到文人关注。以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瓶史》中云:“瓶忌有环,忌放成对。”同时代的张谦德在《瓶花谱》中也持相同的观点。大概是环耳器物颇有家堂香火之气息,用于插花者,讲究参差变化,意态天然,两者凑合终不伦不类。

器物之“耳”,不仅仅是器物形制之一部分,与器物上的装饰题材和艺术构思一样,还是文化的载体,蕴含有深邃的内涵。瓶上之“象耳”寓“太平(瓶)有象”之意,瓶上之“如意耳”挽下垂飘带(或系“”字形),寓“万代(带)”之“平(瓶)安如意”。

明弘治黄釉描金牺耳尊,牺指古时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畜,(色纯曰牺)牺牛,就是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作为明代宫廷祭祀之器,此尊的肩部两侧对称的牛头形“耳”较为真实具体,尊通身也施以纯黄釉,烘托了庄严而肃穆的气氛。清雍正青花祥云白龙纹夔凤耳瓶,青花勾绘祥云,用刻划法表现的云中白龙,瓶肩塑夔凤耳,复以青花点睛描羽,瓶上“龙凤呈祥”一派瑞气。

雍正年间有一种特殊的“鸠耳”,以上尊“耳”作鸠首状,或为具象的鸠鸟形,其内涵颇为丰富。在古器物中,有以鸠鸟造型作装饰的玉器“鸠杖”。一说见《水经注》卷七引应劭《风俗通义》:“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鸠鸟对汉高祖有救命之恩,因此作鸠杖以扶持老人。二说见范晔《后汉书·礼仪志》:“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之以麋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噎是食塞咽喉,明文震亨《长物志》解释云:“盖老人多咽,鸠能治咽故也。”

清乾隆玉鸠首杖雕刻一鸠鸟栖于弯杖上,杖下端为一上仰的羊首,羊口承接杖与鸠,杖上还刻有乾隆御制五律诗,配有紫檀木座,座底也刻有同一首诗。此器为仿汉玉鸠首杖(见《西清古》)。诗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收录于御制诗四集卷十九),《题和阗玉鸠首杖头》:“铸铜及削玉,(原注:内府有汉铜及玉鸠首杖头)鸠首杖头为。养老汉朝制,贡珍西域驰。因他食葚譬,(《诗经·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葚,桑实。据说鸠吃了桑葚能醉,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此句是说《诗经》早有借鸠食桑葚为喻而在此引发启示。)启我教民思。设曰资扶策,将留待异时。(原注:予尝有八十五岁归政之志,彼时或需杖扶持,今则无藉乎此也。)”作为官窑器青花尊之鸠耳,自然包含有此诗的真意,传达了乾隆皇帝提倡从汉代以来就形成的养老、敬老的制度。

陶瓷之“耳”,由最初实用性发展到装饰性,由直观的审美性到深隐的文化性,反映了我国“器以载道”的厚重文化底蕴。

圣陶坊陶瓷全面剖析 如何挑选仿古砖


仿古砖实质上是上釉的瓷质砖,用带着古典的独特韵味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为体现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厚重,仿古砖通过样式、颜色、图案,营造出怀旧的氛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那么如何挑选仿古砖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详细讲解下吧!

选购仿古砖首先要看质量。鉴别优劣仿古砖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测吸水率,听敲击声音,刮擦砖面,细看色差等。

倒水:测吸水率最简单的操作是把一杯水倒在瓷砖背面,扩散迅速的,表明吸水率高,在厨卫间使用就不太合适,因为厨房和卫生间常处于水环境中,必须用吸水率比较低的产品才行。

敲划:好的产品用手敲击后发出清脆的声音,即使用硬物划一下砖的釉面,也不会留下痕迹,而且同批砖片色差非常小,光泽纹理也十分一致,这样,就比较适合大面积整体铺装,塑造出和谐大气的美学效果。

品质过关后,花色、图案、规格、风格的选择搭配就看主人的喜好了。仿古砖一般都经久耐用,会陪伴家人很长一段时间,只有赏心悦目的杰作才经得起流行的考验。

挑款式:仿古砖一般以文化类型来分类,共有浪漫欧洲、原始非洲、神秘埃及、古印度风情、儒雅中国、古巴比伦王国等七大系列,据圣陶坊陶瓷小编了解,目前比较流行的是浪漫欧洲和儒雅中国系列仿古砖。色彩是设计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因为它决定了某种情绪,还代表了一定的风俗习惯。图案也是文明的标志,出现在仿古砖面上,在墙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引导着人们的想象力,感受古典魅力。据了解,目前最为流行的仿古瓷砖其款式有单色砖和花砖之分。单色砖主要用于大面积铺装,而花砖则作为点缀用于局部装饰。一般花砖图案都是手工彩绘,其表面为釉面,复古中带有时尚之感,简洁大方又不失细节。此外,复古的气息通常也通过砂岩质地的砖饰来体现。

挑搭配:砖的尺寸,原则是小房间使用小尺寸的瓷砖,大房间使用大尺寸的瓷砖。在视觉上,大块砖使表面扩展,小块砖能丰富小空间;但是时下流行的趋势,仍是以大块砖为主,因为人们喜欢视野开阔一些。

相信你们现在知道如何挑选仿古砖了吧!家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选择好的仿古砖装修至关重要,所以在选购时,必须多留心眼,同时也货比三家!

瓷器鉴藏:说一说永乐甜白


成化斗彩与永乐甜白的顺序应该是颠倒过来的,因为没有永乐甜白便不会有成化斗彩。但世事无常,成化斗彩又一次博得大名,还是缘于一场天价拍卖。上海藏家刘益谦日前将以2.8亿港元拍得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报关入境,又以此杯品茗“吸口仙气”,自是引起藏界轰动。

不过,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富贵风流与茶无关,一则此杯最宜饮淡酒,本身就是明成化帝的御用酒杯;二则此杯素胎便是名闻天下的甜白瓷,其珍贵之处在 于明净素雅、雅致内敛,不能因为斗彩之色泽艳丽而忽视了甜白的温润肥厚。而且,甜白瓷本身便价值不菲,在2013年苏富比成交作品中,一件永乐甜白釉暗花 撇口碗便以604万港币锋芒渐露。自此,永乐甜白与成化斗彩在成交价格上虽然还有较大差距,但资深藏家与拍卖市场已经意识到二则系出同门。

历史上但凡富丽堂皇崇尚文治的中原王朝,在瓷器制作方面都会留下惊艳后世的瓷中珍品。永乐甜白釉之所以有名,完全因为明成祖朱棣的个人偏好,一 代帝王的品味对于瓷器的影响极大,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故而永乐白瓷制瓷工艺上精益求精,取得了极大发展。这种白瓷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 影,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所以“甜白”瓷因此而得名。甜白瓷是一种素色釉瓷,按中国传统瓷器分类中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等诸多类别中,属于白瓷 系。它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隋唐,白瓷烧制日趋成熟。延展流变至明代永乐,制瓷工匠们殚精竭虑,使得 白瓷达到了“脱胎换骨”的境地,并将“脱胎”研制为特殊的制瓷工艺,即薄胎细白瓷。这种瓷器的胎体薄到几乎看不到的程度,似乎脱去胎体,仅剩釉层。永乐时 期景德镇窑烧制的白瓷中出现了半脱胎状,白瓷脱胎,从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到装窑烧成,工艺要求极严。旋坯最为艰难,紧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 过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

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 色彩来。清代对明代白瓷的描述比较具体,形容白色的有牙白、奶白、莹白,形容质感的如象牙、牛奶、堆脂或玲珑剔透,把永乐、宣德时期的白瓷概括得淋漓尽 致。

甜白瓷若加上划花工艺,整个会形成一种镜中花、水中月的飘渺意味,很为现代人所钟爱,拍场上明代永乐甜白瓷屡创天价,而且明永乐以后,宣德、成 化包括弘治年间多有甜白精品,并且康雍乾三朝仿制无数,是以收藏者不但要鉴藏真赝,辨别永乐甜白的特征也是收藏爱好者的必备功课。永乐甜白釉的主要特征从 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胎体的仰光透视,呈现出极为浅淡的粉红色,但又与龙泉窑中粉青有极大区别。二是釉面积釉处呈现虾青色。

与斗彩鸡缸杯类似,传世成化官窑甜白素瓷多是薄胎、盘、碗、杯多见。清代后仿不少,可用明成化款识特征判定年代。清康熙甜白釉器主要仿永乐、宣 德、成化、弘治制品,官窑多署本朝款,也有署永乐款识。其中薄胎者仿的最多,也最好。但清代胎料与明代有别,仰光透视,闪青白色,没有其粉色,这是区别明 清甜白瓷的重要依据。

质疑“名家说瓷”


《宋伯胤说陶瓷》一书中指出:“‘秘色’一词的内涵有四:即造型工致;釉色青而薄匀清亮;装烧精进;为‘供奉之物’。四者兼备一体,不可或缺。唐人称它为‘瓷秘色’。”所谓“秘色”,其实是翠色宝石釉(人造翡翠)的代名词,其科学奥秘是釉料中所含的着色剂——氧化铁,在釉色焙烧时的化学还原反应机理,古时不为人知,这是“秘色”之名的由来。釉是陶瓷材料,它的内涵为釉色和釉质,并与烧成时窑内的气氛(还原焰或氧化焰)有关,与瓷器的造型、使用者无关。由此可见,宋伯胤先生对“秘色”一词内涵的解释,实属“画蛇添足”。

陆建初《古陶瓷识鉴讲义》云:“秘色称谓之流变无准,甚可称殊瓷史,究其因由,一是辞意虚,不似以地名、年号命窑器,切实而专门;二是曾名重一时,易生夸大虚妄;三是一度绝迹,无有标准;四即前无全面深入研究及令人信服的结论。”笔者只认同陆建初先生对秘色称谓的四点看法中的第四点,对其余的看法持相反观点。读懂了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和皮日休《茶瓯》的诗意,知道陆羽《茶经》中所说的“越瓷类玉”,指的是“茶瓯”外表的“翠色宝石釉”;“越瓷类冰”是类比“茶瓯”内壁的无色透明玻璃釉,“捩翠融青”就是青绿色,“巧剜明月”和“圆似月魂”是形容“茶瓯”的造型,“轻如云魂”则是铜骨胎,就不会提出“辞意虚”、“夸大虚妄”、“无有标准”等的错误观点了。

唐代诗人陆龟蒙写了一首《秘色越器》诗,将越瓷的釉色比作“千峰翠色”可谓绝妙,但五代人徐夤不甘狗尾续貂,他在一首七律中用一连串贴切的比喻,把越瓷的釉色描述得犹如美女簪花,若对这首佳作细加咀嚼,便能体会出一个“静”字来,如“明月”与“春水”的组合,分明就是静的意境。《贡余秘色茶盏》诗中所说的“巧剜明月”是形容茶盏(瓯)的造型;“薄冰”是类比茶盏内表所施的无色透明玻璃釉;“春水”则说明用春季的茶叶冲泡的茶汁;“绿云”比喻茶叶中的茶叶(绿茶)。由此可见,李刚先生所谓“静的意境”,实属无稽之谈。

笔者认为,专家学者对“上古瓷器”的学术研究,务必求真务实,不应该把特殊性的瓷器,误认为是普遍性瓷器中的精品。

故宫专家说瓷


汝、官、哥、定、钧”闻名于世,其中“汝、官、哥、钧”为官窑,“定”为民窑。“汝、官、哥、定、钧”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

传世官窑有人疑伪

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宋代官窑瓷器不做随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发掘中没有发现。因此对于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有位山东学者认为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都是赝品。此说一出,引起瓷界广泛争论。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传世宋代官窑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窑不带“官”字款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用高锰酸钾去“贼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鉴别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味道。

新瓷器砸碎了卖

人们多以为收藏瓷片不会有假,于是一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卖瓷片。所以说,不要以为是瓷片就没问题。还有一种作伪方法,把瓷器砸坏了,再把它粘起来,好像是一件旧东西。收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手法也多了,应该提高警惕。

唉!仿古瓷


如果你是一名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必然要面对仿古瓷。能否鉴别真伪,是你收藏成败之关键,因此不少人伤透了脑筋,更伤透了心。

有朋友问,鉴别仿古瓷有没有秘诀?我认为没有。为什么?因为鉴别真品与仿品,要靠自己反复对比捉摸,积累经验,实践出真知。有些人对着印刷精美的文物图书搞收藏,以为获得了真传“秘诀”,结果购得了一堆仿品。其实,仿古瓷在某些方面肯定会与真品有相似之处,不然怎么叫“仿古瓷”呢?

如果能够了解清楚仿古瓷的历史情况,增加一些仿古瓷的知识,对收藏爱好者是很有帮助的。

自元末明初以来,出现一种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种,即仿古瓷。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古瓷造型、纹饰、年款等均--模仿,一丝不苟;二是只模仿造型、纹饰等,但不仿写年款;三是造型、纹饰等皆不模仿,但仿写年款,目的无非满足人们崇古的意趣或赚钱牟利。

历史上仿古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明代、清代康雍乾三朝、清末至民国时期、本世纪80年代以来。

明代仿古瓷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景德镇官窑仿宋代官、哥、汝、定、钩、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为主,不重视仿其造型,其中以宣德、成化时期的仿品为多见,仿品有写本朝年款的,也有不写年款的。一类是后代仿前代官窑瓷器,仿写前代款的和写本代款的都有。据考证,后代官窑瓷器上署前代年号款从成化时开始,以后多见。实证有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的仿写“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碗。晚明时期,由于永乐、宣德、成化之瓷器价格不断上涨,有的已与宋瓷价格持平,在繁荣的古董市场推动下,嘉靖、万历时期仿制的永乐、宣德、成化官窑瓷器,数量不少,水平也高。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特设“仿古作”,比之明代,瓷器仿古之风更甚,范围包括宋代五大名窑及明代各朝的瓷器。部分仿品因按宫廷旧藏原样仿制,以至真伪难辨。宋代五大名窑仿品,数量较多,且釉色的仿制相当成功。康熙朝仿明代各朝年款几乎无所不至,如“洪武年造”、“永乐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达十多种,尤以仿写成化款、宣德款多见。品种以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为多。

清末和民国时期仿古瓷大量涌现,品种多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末光绪、宣统官窑瓷器,大多有仿。部分仿品水平较高,行家高手也难辨真伪。此时生产的“后挂彩”瓷器尤其值得注意,因其胎是旧的,彩是后来添加上去的,更难鉴识真伪。

80年代以来仿古之风愈演愈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民国瓷器,几乎都有仿制,而且新仿的品种不断增多,真是防不胜防。仿品水平参差,水平低的较易识别;部分按真品实物由仿古高手仿制的“高仿品”,无论造型、纹饰、手感轻重等都与真品极为相似,再加上人为刻意的做旧,几可乱真。

总观整个仿古瓷的历史,错综复杂,时间跨度大,品种繁多,颇令收藏爱好者,甚至专业工作者头痛。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要准确地对各个时期的仿古瓷加以鉴别非常不易,我们不禁要摇头叹息:唉,仿古瓷!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当代仿古瓷剖析——兼说“目鉴”与“科学”》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当代仿古瓷剖析——兼说“目鉴”与“科学”》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仿古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