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官窑 > 导航 >

元代有无官窑瓷?

元代有无官窑瓷?

古代瓷器官窑 元代瓷器鉴别 瓷砖墙面

2020-08-13

古代瓷器官窑。

引言:元青花拍卖价位的节节攀升,拍卖记录的不断刷新,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元青花、疯狂追逐元青花、甚至不惜冒着赝品之险收藏元青花。但收藏者在收藏、研究元青花的同时或许还有着这样的困惑,诸如:元代有没有官窑瓷?元代设立的“浮梁瓷局”是否属于官窑?“浮梁瓷局”为何而设?等等问题。

元代有没有官窑瓷?“浮梁瓷局”属于什么性质?过去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往往因为元青花和枢府瓷作为商品大量外销而认定浮梁瓷局所属各窑为民窑,浮梁瓷局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官府所需瓷器采用“官搭民烧”方法解决,入籍工匠在从事民窑生产时“有命则供,否则止,课税而已”。时下甚至还有将典型元青花列入民窑图录的实例。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元代景德镇继承宋代风格,大量生产青白瓷,多数出自民窑为不争的事实;还有一批施青白釉、纹饰简单、草率、青色偏灰的小件青花瓷,主要销往东南亚,今天我国各地墓葬也有出土,烧造时间几乎贯穿整个元代。从烧造特征看,亦当为民窑产品。

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官窑及其官窑瓷器呢?

元王朝在统一南方的前一年——公元1278年,就决定在景德镇设立全国惟一的官方制瓷机构——浮梁瓷局。这个“浮梁瓷局”是什么性质呢?元人笔记中提到景德镇的“御土窑”,指的是新发现的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麻仓土)被官府控制,只供给浮梁瓷局所属瓷窑使用,为元廷生产瓷器,这些瓷窑就称为“御土窑”,它与同期的民窑在地位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据《元史》记载,元代典章制度明文规定:凡“双角五爪龙”纹,“臣庶不得用”。那么,凡出现双角五爪龙的元代瓷器标本并有窑具堆积的地方,就可以认定为浮梁瓷局的生产基地。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得知,珠山明清御窑厂遗址北侧,此类瓷器与窑具的堆积最为丰厚,并出土了不少元青花五爪龙纹标本。此外,湖田窑刘家坞中段、市区落马桥、中渡口、曾家弄等处,除出土元青花五爪龙标本,还有枢府瓷印花五爪龙纹等。因此,浮梁瓷局所属各窑,当为官窑性质无疑。

浮梁瓷局的官窑性质,还可以从元青花出现的特异纹饰的分析中得到印证。著名学者刘新园先生曾在《元青花特异纹饰和将作院所属浮梁瓷局与画局》一文中,作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元青花纹饰中带火焰的马纹,是从帝王仪仗中的“玉马旗”上直接临摹而来的;缀珠纹是对蒙古贵族礼服上的珠绣花的模仿;云肩纹是元代官服上的“衬甲”或“云肩”的忠实临摹;芦雁纹是元代军官服装胸背花纹的临摹;莲池鸳鸯纹亦为贵族织锦服装和被面上常见的花纹。来源于织锦、刺绣的元青花纹饰还有牡丹、灵芝、鸾凤、麒麟、白鹭、角鹿、鲤鱼、百合、牵牛、竹叶等。以上纹饰,按照元代的典章制度,严格规定了不同官级的不同服饰,凡皇帝使用的,其他人就得禁用。如《元史·顺帝二》记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夏四月丁亥诏谓:“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这些特殊的纹饰,只有皇帝和贵族们按严格规定使用,民间窑场擅自将这些织绣花纹移植到民用工艺品上是绝对不允许的,而典型元青花中却大量出现,只能说明得到了元廷的特许。表明浮梁瓷局作为全国惟一一处为皇室服务的瓷器生产基地,正是元代的官窑。Www.taOcI52.com

元代的官窑青花:造型普遍胎厚、体重、硕大雄浑;青花釉多白里泛青的透明釉,釉质莹润;所用青花料来自西亚的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有晕散或铁锈斑现象;装饰风格受西亚工艺美术影响,纹样布局繁密、层次多,瓶罐类自上而下有5至9个装饰带,盘碗类采取同心圆形式装饰。从底心至口沿也有3至6个层次。这种构图形式看似丰满,但结构严谨、虚实相间、水路清晰、主次分明。其装饰题材,除前述特异纹饰外,人物纹样主要来自元曲和杂剧故事,有的直接来源于小说、剧本的版画插图;辅助纹样中则多带宗教色彩,如八吉祥、杂宝、八大码等。

除元青花外,官窑瓷中还有专为元代军事机关“枢密院”生产的“枢府瓷”,以小足折腰碗盘为主,间有高足杯等,施乳浊偏青类似鹅蛋色的所谓“卵白釉”。枢府瓷以印花装饰为主,有的对应印有“枢府”二字。传世印花器中还发现印有“太禧”、“福禄”等字样,当为宫廷定制的祭祀用品。

从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的标本来看,官窑瓷中还应包括釉里红、红釉、蓝釉、蓝釉戗金彩器以及红绿彩瓷和孔雀绿釉等。

元代的官窑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与明清官窑相比,都有明显的区别。元代在景德镇设立官窑,并非如明清官窑那样只生产皇家用瓷。史料表明,蒙古贵族更对金银器皿感兴趣,瓷器则相对受到冷落。双角五爪龙纹青花瓷不见传世品,说明皇帝对瓷器的需求量极小。那么元王朝设立浮梁瓷局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为元王朝下番牟利生产外销瓷。忽必烈在进军江南途中,就立下了“江南既定,将有事于海外”的宏愿。据《元史·世宗记》记载,全国统一后,即向海外传谕:“诚能未朝,朕将礼宠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为迎合海外之所欲,精美元青花和枢府瓷,都成了出口货物的大宗,形成了传世品海外多于国内;国内所见,除几处窖藏外,个人收藏极其有限,大概原因就在这里。

此外,浮梁瓷局作为官窑,并不像明清官窑那样集中于市中心的珠山建厂、统一管理,而是由400余入籍匠户(官匠)分散建厂,在元廷下达生产任务的情况下,无偿提供贡品瓷,所谓“进御器,民所烧造”,大概指此而言。泰定(公元1324—1328年)以后,政局不稳,在没有生产任务的情况下,入籍匠户还可以生产商品瓷,以维持生计。但是,从珠山御窑厂遗址下层和北侧丰厚的元代窑业遗存来看,浮梁瓷局还是有相对集中的生产基地,明清官窑正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元代青花瓷


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 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另外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该类器件做工精良,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10来层,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绝大多数是窖藏出土。估计是由于当时发生了某些突然变故,在不便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埋于地下保存的。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元 高38.4厘米

估价:RMB3500000----4500000 成交价:RMB6503794

此罐直口,颈部稍高,鼓腹,圈足。通体纹样密满,然层次分明,排列井然有序。肩腹两侧堆贴兽耳,有孔,可供串环之用,器身牡丹花瓣与瓣之问以串珠相隔,花叶硕大,具有元代纹样特征。青花缠枝花卉罐 元 高28厘米

估价:RMBl500000----2200000

此拍品1949年前曾藏于一加拿大银行家处,20世纪六七上年代先后在加拿大、日本展出。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 直径48.2厘米

估价:RMB6000000----8000000成交价.RMBl0582520

此盘菱花口板沿,兜腹圈足,口沿、内壁青花地留白凸起缠枝花开,盘心青花绘鱼藻纹。印花凸起纹饰是元代白釉、卵白釉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移植到青花瓷器上非常少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如此硕大的盘子,适应阿拉伯人的生活习惯,应为元代景德镇窑专为西亚烧制的外销瓷器。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 44.1X5.5厘米

此瓶线条圆润流畅,通体绘青花纹饰。肩部为杂宝纹及缠枝牡丹纹,腹部绘汉代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故事及梅,竹、松、芭蕉、山石等纹样,下部有宝莲纹。虽通体装饰各种图案,但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其艺术成就之高,在元青花瓷中似可夺冠。青花荷鹭双耳罐 元 高37.9厘米

估价:RMB450000----600000

此罐上口缩颈,溜肩鼓腹,收胫浅圈足,肩腹之间饰两兽耳。其口、颈、肩、胫部绘画的卷草纹、缠枝花卉、双脚流云,仰覆莲中的火珠,大如意垂云山的折枝花以及主题纹饰荷塘鹭鸶,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题材,纹饰自然流畅,疏密得当,极富韵味。

元代青白瓷和卵白釉


元代青白瓷的生产中心仍在江西景德镇。江西其他地区及福建、广东也都有生产,故有“江河川广器尚青白”之说。元代青白瓷的胎釉特征与宋代有所不同:瓷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增加,烧成温度更高,胎质更白,器物很少变形。釉为石灰----碱釉,即在釉料中掺人适量的草木灰,使釉中含有碱金属钾和钠,同时降低氧化钙的含量。由于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釉色比宋代略白,但不如宋影青的玉质感强烈。器物造型除碗、盘、瓶、炉、罐、枕外,还新出现了扁型执壶、葫芦形执壶、多棱壶、笔架山、动物形砚滴等。造型特点是厚重饱满,由于器物胎壁加厚,显得釉层较薄。元代青白瓷比较注重装饰,普遍采用印花、刻花、划花技法,其中以刻印串珠纹最有特色。此外还有褐色彩斑装饰。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烧成的一个白瓷品种,常有人误称为"影青"。它的特点是:胎体厚重,胎质坚硬细密,釉面失透,釉色白中微泛青,如卵白色。卵白釉瓷器多为小件器,如浅式盘、折腰碗、高足碗等,造型特征是小圈足,足壁厚,削足规整,底心常有小乳钉状突起。装饰方法主要是内壁印花,以缠枝花卉最常见,也有少量龙纹,有的因为釉子很厚,故纹饰模糊,不甚清晰。很多盘碗在内壁口沿处相对印"枢府"二宇款,传世品中还有"太禧"款,均为楷书,这类器物又被称为"枢府器"。"枢府"是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太禧"是元代专掌祭祖之职的"太禧宗禅院"的简称,带这类款识的应是元代官府定做或征用的瓷器。由于这类瓷器制作精细,又有官府名称,加之所印云龙纹饰均为五爪龙,被后人认为是元代官窑的产品。无论是否官窑所产,元代烧制白瓷的成功经验,为以后釉下、釉上彩绘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枢府窑凸花盘 (一对) 元 直径 13·5厘米

估 价 :RMB30000一50000成交价 :RMB26400

枢府款 青白瓷观音坐像龛 元 高20·6厘米

估价:RMB70000一90000

观音脸庞丰满圆润,神态安详,衣裙线条流畅。通体施青白釉,釉色光泽柔和。 青白釉观音坐像 元 高65厘米

坐像胎体由三块组成,头部、腰际接痕明显。通体施青白釉,晶润光洁,如冰似玉。观音体态硕壮,广额丰颐,面部塑造极为传神,胎体的帔帛、长裙线条流畅,衬托出优美的形体,是元代景德镇瓷塑艺术的杰作。

元代青花瓷的分期


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进程,是有待于我们依据更多的实物和文献予以科学说明的课题。由于对许多虽属细节但又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的未知,我们难以跳开这些隐秘而对整个元青花发展线索作出正确判断。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元青花的历史背景、工艺方法、性质用途都十分复杂,使元青花发展的过程在时间顺序上表现为相互交叉叠合的多层面的统一。也就是说,名义上的时间顺序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模糊的和逻辑意义上的。

元代青花瓷在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工艺不断变换,依照器物的销售对象采用过不同的原料。从釉面看,有青白釉、白釉和卵白釉三类;从青料看,有进口苏泥勃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类。元青花上釉面的不同和青料的差异及两者的组合情况,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延祐期青花、至正期青花和元末期青花三个阶段。

(一)、延祐期青花瓷

青花瓷在整个元代的早中期缓慢发展着,从元初(1271年)到元后期至元(1335-1340年)间的六七十年间,工艺粗糙的青花瓷断断续续地被生产出来,是成熟元青花的准备阶段。

延祐期青花处于元代青花瓷的成熟过程中,尚具许多工艺上的初创性和原始性,特征可以归纳为:

1.施青白釉,釉色或稍透明或稍混浊,青白色或灰黄色。

2.采用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含灰或青中含褐,有些则是青料浅淡处青灰,青料厚重处青褐。

此外,延祐期青花除用青花线描装饰外,还采用堆塑刻画等辅助手段。这时期青花纹饰仅见牡丹、灵芝、缠枝菊、莲纹、如意纹等花卉图案纹,不见人物纹和动物纹,构图简单,画面疏朗。

延祐期青花在工艺上的基本特征是施青白釉和采用国产青料。延祐六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瓶集中反映了元代前期青花的工艺和装饰特征,是这一阶段青花瓷的代表。1276年元前至元丙子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像已具备延祐期青花的基本特征,是元青花延祐期的开始。1348年元至正戊子青花罐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仍属延祐期青花范围。

目前已知有纪年款或纪年墓出土的元延祐期青花,都属特殊订烧的器物或随葬器。同时,在海外出土、发现的元青花藏品中,都未发现过符合延祐期特征的器物。因此延祐期青花的性质有两点是可以认定的:一是仅限于国内使用,还未作外贸商品;二是仅限于少量烧制,还未作大宗商品进行规模生产。

(二)至正期青花

元代青花瓷成熟于14世纪中期的至正年间,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外贸需求的激发。至正期青花反映了元青花的最高成就,是元代青花瓷的主体和代表。

至正期青花的典型器物很多,但有纪年款或纪年墓出土的,仅一对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和至正十一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连座三足炉两例。

作为工艺上完全成熟的至正期青花,从原料、制作、绘画、烧成都达到完美的程度。不仅有大型的所谓"至正型青花",也有和至正型青花工艺上相同,装饰风格上相似的小型青花器。

至正期青花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1.施含青的透明釉(白釉),不同于晶莹厚润的青白釉,又区别于乳浊失透的卵白釉。另见用青白釉的小件器。

2.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翠丽鲜艳,略含紫,线条边缘有流散晕化,积青处见蓝褐斑。

另外,至正期青花装饰上以线描青花纹饰为主,部分使用堆塑、模印、刻画等辅助手段。采用模印方法的,仅限于直径40厘米以上的大盘。纹饰多样,有花卉、人物、动物几类。构图繁密,盘自内向外,瓶颈自上而下有数层甚至十几层纹样。

因此,至正期青花的特征是施含青的透明釉(个别青白釉),用进口青料,后者尤为基本特征。必须强调的是,至正期青花不仅包括以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代表的大型青花器即所谓至正型青花,还应包括这一时期生产的工艺上和至正型青花相同的中、小型青花器。20世纪后半期在国内陆续发现的元青花器中,就有相当数量的这类中、小型青花器。

至正期青花的上限目前尚难精确界定。据至正初的一些青花器仍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烧制是又欠精的情况来看,成熟的至正期青花应开始于至正初或稍后,即14世纪40年代。至正期青花的下限大约结束于14世纪50年代,即至正十二年或稍后的一段时期。从至正十二年起,景德镇地区战争不断,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政权实际已控制了景德镇,连年兵火不仅影响了以外贸为主要目的的青花器生产,也切断了进口青料的来源,致使至正期青花过早终结。

与延祐期青花不同的是,至正期青花的商品属性更加明确。

(三) 元末期青花

元末因战事导致生产条件的变化,青花制作中采用了多种原料制作不同的器物以适应不同的销售对象的方法,从青料看有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两种,从釉面看有白釉、卵白釉和青白釉三种,其中进口钴料基本用于白釉青花,国产钴料基本用于卵白釉和青白釉青花。这样元末就有进口青料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五爪龙纹青花器和内暗花外青花器)、国产钴料卵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东南亚出土的小型青花器)和国产钴料青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国内出土的一些小型青花器)三大类。至于其他青料和釉面的组合情况仍然存在,但比例很小。

从青料看,元末期有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用于大型器或制作精致的中小型器,国产青料均见于中、小型器。

从釉色看,元末有含青的透明白釉、卵白釉和青白釉三种,透明白釉青花基本用进口青料,卵白釉和青白釉青花基本上用国产青料。用于青白釉的青料呈色大多浓重深黑,有铁锈斑。

从纹饰看,透明白釉进口青料器沿袭至正期青花的装饰风格,但基本不用模印涂青的方法,画面较至正期青花稍疏朗。卵白釉国产青料器纹样以白描性质的简笔花卉纹为主,青白釉国产青料纹样稍复杂,采用勾勒点染或简笔白描画法。

由于元末期青花用料和需求的多样性,使产品的特征呈现复杂化,这样,当我们从抽象概念向具体推移,对某一件元末青花进行判断时,会出现和上述三类标准器有异的第四类、第五类甚至更多的归纳,这正是元末期青花瓷特征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什么是元代“枢府”瓷?


什么是元代“枢府”瓷?

到元代瓷器,人们自然会想到元代青花,实际上,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在当时极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常命景德镇窑烧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则供,否则止”,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称之为“枢府”釉。

元代“枢府”瓷制作规整,品质优良,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因“枢府”釉属乳浊釉,故纹饰不太清晰。“枢府”瓷与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显得尤为精致,修足规整,足底无釉,底心有乳钉状凸起,胎体厚薄适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长期以来,因“枢府”瓷传世品极少,元代“枢府”瓷仅为文博界所了解认识,1982年在安徽省歙县曾出土一批窑藏元代“枢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盘,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元代“枢府”瓷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国内外陶瓷界的极大关注,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看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著名古陶瓷鉴定家李辉柄说:“元瓷珍品的不断发现,逐渐纠正了因长期缺乏考古资料而形成的元瓷量少质粗的偏见,改变了陶瓷研究中重宋、明而轻元的倾向。”

笔者喜爱古陶瓷收藏与研究,对元代“枢府”瓷从古陶瓷专著中有所了解,可是让笔者与元代“枢府”不期而遇却是意外的惊喜,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笔者先后收藏到了两件精美的元代“枢府”瓷碗,一件收藏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人们只注重清代青花瓷和宋代青白瓷的收藏,当这件元代“枢府”碗在市场出现时,并不被人们所认识,而其圆浑古朴的造型、蛋壳般的釉色和碗内纹饰深深吸引了我,仔细观察纹饰后发现在纹饰中分别印有元代“枢”、“府”二字,确实令人大吃一惊,再看它的制作工艺确实具有元代的风格,于是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使笔者捡了个“漏”。后来又在城建工地上陆续捡到一些元代卵白釉瓷残片,这些出土的残器与前所得“枢府”碗比较均具有共同的特征,笔者深为没有失之交臂而庆幸。时隔6年之后,笔者又一次与一件元代“枢府”折腰碗相遇,于是它又成了我藏品中一件“宝物”。两件“枢府”碗又一次验证了古玩收藏真可谓是可遇不可求也。今将这两件元代“枢府”碗和笔者捡拾到的卵白釉瓷片介绍给同好共赏。

“枢府”瓷折腰碗高7.7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6.3厘米,敞口,斜腹,折腰,圈足。此器采用印花工艺在内腹壁为一周回纹,在回纹对应处印有“枢”、“府”二字,回纹下为一周连体花瓣纹,折腰处与内底形成一个斜圆地,内印云龙纹,龙纹小头,鹿角,无发,细颈,躯体瘦长有力,三爪。龙体身披火焰纹,昂首曲身腾飞于祥云之中,气势恢宏。此云龙纹与元青花的云龙纹造型基本相同。器外壁腹部显露一道弦纹,将腹部分为上下两层。腹壁见拉坯旋纹。体施卵白釉,釉色呈鸭蛋青色,釉层失透,釉面莹润。圈足厚实,无釉,足端平切,外削一刀,内壁微外斜,底心有旋纹及乳钉状。

折腰碗,是元代—个常见的品种,以“枢府”瓷折腰碗制作最为精美,此器可谓是一件典型之器,此器口部至折腰处,胎体厚薄适中,折腰下部稍厚重,造型庄重大方。腹壁纹饰较底部纹饰清晰,纹饰图案构图布局讲究,图案精美,气度不凡。胎质洁白坚致,制作精良,充分体现出“枢府”瓷的官用之品质和其蕴藏的艺术魅力。

“枢府”瓷口碗,器高7.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6.2厘米。口微外撇,深弧腹,圈足,足底无釉。在器内壁印回纹和花凤纹,在回纹中对应两侧,印有“枢”、“府”二字,回纹下印双凤花卉纹,图案为花与凤相配,形成花与花、凤与凤对应状,器内底心微凹,内印一只飞凤。纹饰不太清晰,“枢”、“府”二字相对清晰,釉色以白乳浊色为基调,白中微泛青,釉色匀净,釉呈乳浊感,光泽温润。器外壁隐约可见粗犷有力的拉坯旋纹,圈足规整,足端平切,外足端小削一周,足心有小乳钉状,见铁褐斑和火石纹。此器造型端庄浑圆,胎体厚薄适中,制作精良,亦是一件典型的元代“枢府”瓷。

卵白釉瓷除供官府外,也流通于民间市场,笔者在桂林城建工地上也发现和捡拾到一些元代卵白釉瓷,图七是一件卵白釉残瓷盘,残器还保存小部分盘壁,估计盘径在16厘米左右,采用印花装饰,内壁印缠枝花卉纹,底心为折枝团花,纹饰构图美丽生动,纹饰不太清晰,釉色如鸭蛋青色,呈乳浊感,釉面温润。从残器断面观察,可见洁白坚致的胎质,胎体厚薄适中,圈足无釉,足端平切,内足壁外斜,底心微凸,中间有小乳钉状。虽为残器,仍可见其制作规整,造型和纹饰颇为雅致,若为完整器不失为一件精美之作。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元代卵白釉的出现,为青花、釉里红奠定了基础,虽然它让位给了青花瓷,但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依然为人们所赞美。元代“枢府”的陶瓷工艺品因传世品极少,故在国内外艺术拍卖会上极少露脸,它的市场价位仅能以宋元青白瓷和明甜白釉瓷的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参考,2003年7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明永乐甜白釉暗花凤纹盘以77.6万港币成交,由此估测,制作精美的元代“枢府”瓷器其市场价格也是不菲的。物以稀为贵,作为元代“官”瓷,“枢府”瓷将会进一步得到收藏界的认同。

漫话元代青花瓷


说到“瓷都”景德镇对中国陶瓷的贡献,首先得从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说起。因为元代青花瓷产地,虽然另有浙江江山、云南建水及玉溪等地,但无论产量、质量和艺术价值,都无法与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相媲美。青花瓷是一种以天然钴土矿为呈色剂,在白釉坯胎上用毛笔描绘图案花纹,罩透明釉后,入窑一次高温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宋代亦有烧制,到元代臻于成熟。从元代开始,历经明、清,无论官窑与民窑,一直盛烧不衰,成为最具民族文化风格的重要彩瓷品种,深受海内外世人的青睐。

失之交臂的元青花

景德镇虽然在元代已成功烧制青花瓷,但由于史籍缺载和缺乏有明确纪年的实物佐证,人们对它的认识与了解有数百年的历史空白。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到底有无元代青花瓷?如果有,它又有哪些艺术特征?可以说谁也难以说清楚。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揭示这一历史之谜时,颇有些曲折与传奇。

事情首先得从流失到英国的一件带元朝纪年题记的青花瓷器说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霍布逊从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中国青花瓷器中,率先披露了一对形制完全相同的中国青花龙凤纹象耳瓶,瓶高63.6厘米,瓶身绘缠枝菊、蕉叶、缠枝莲、飞凤、海水云龙、缠枝牡丹、杂宝及变形莲瓣等多层图案,瓶颈上用青花书:“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拱”的长篇题记。至正十一年(1351年),为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年号之一。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发现这件青花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向世人宣称,这是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器。这件供奉者在景德镇订烧的瓷器,怎么会流失到英国呢?据知名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讲,这对青花瓶原为北京智化寺的案前供器,1929年被闽籍旅英华侨吴赉熙贩运英国后,被英国伦敦达维德基金会收藏。北京琉璃厂学徒出身、后为陶瓷鉴定专家的孙会元先生生前回忆,这对带款元青花瓷,当年曾在琉璃厂文物市场上流传过,因当时不敢相信元代有青花瓷,谁也不认,后来才流失他邦。

霍布逊的报道过于简单,还缺乏更有说服力的佐证,在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这件带款青花瓷为标准器,对照伊朗及土耳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其它青花瓷器进行了类比研究,把与此青花瓷风格特征相似的青花瓷器定为“至正型”青花瓷。随着标准器的确定和考古的新发现,中国元代青花瓷才逐渐为人所识。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内,国内外的研究学者,进一步以“平正型”瓷风格特征为标准器,通过对比研究,又确认出一批具有“至正型”风格的元代青花瓷器。

如何鉴识元代青花瓷?


对于青花瓷器来说,元代是一个重要的年代。虽然元代以前,在唐代和宋代,已发现有青花瓷器的生产,但是,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才真正达到了烧制的成熟期。20世纪40年代以前,元青花瓷还不大被人注意。至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玻普根据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有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中亚地区土耳其、伊朗宫廷和寺院所藏青花瓷瓶进行研究,将其定为标准器,定出一批所谓“至正型”青花瓷,元青花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正因为对于元青花认识时间不长,因此,历史上没有元青花的仿品,现在市场上见到的仿器,均是当代人所为。

成熟的元青花官瓷胎质紧密洁白,釉色纯净透明,运用进口或国产青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已熟练地掌握了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因此,鉴识元青花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去进行辨别。

元代的青花瓷,特别是其中晚期景德镇窑所烧造的产品,可以代表元青花的最高水平,其胎釉和青花用料上通常有以下一些特点:其胎骨厚重,形制一般较大;胎质坚密洁白,但当时胎料的淘练技术不如明清时精细,尤其在一些民窑产品上,露胎处可见到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官瓷产品情况要好得多,有些铁斑和砂眼,但不影响整体胎质的坚密和洁白度。底足和缩釉处常能见到一种火石红斑;

元青花施釉较厚,但不是十分均匀,烧成质量较好,釉面光亮滋润,给人一种如堆脂般的油润感,这是重要鉴别依据。在釉薄处透过釉面能见到胎上泛出的一种近似肉红的颜色,这一点,也是鉴识元青花和明代永乐瓷的胎釉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如遇釉色干枯单薄,又没有肉红色从釉下透出的所谓元青花,十有八九是后仿之品。

元青花使用的青花钴料有国产和进口两种。国产钴料产地以浙江、云南、江西为主,由于内含成分高锰低铁,因此发色灰暗。这些大都为云南玉溪窑、浙江江山窑所生产的民用瓷;元青花官用瓷所使用的进口钴料俗称“苏麻离青”,主要用于生产外销瓷,少量流入国内市场。这种料的特点是低锰高铁成分,烧成后其色料全部熔融于釉中,形成蓝色玻璃相。青花绘画大都采用涂抹的方法,发色浓艳,但在蓝中也泛出一定程度的灰度,有晕散现象,青色浓厚之处,常有黑色铁斑析出,产生一种点染似的特殊效果。这种效果,是检验是否运用“苏麻离青”料的一个依据,但烧造得好的精品元青花也未必一定有黑色斑点析出,铁质黑斑毕竟是一种缺陷,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所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就都没有黑斑,因此,鉴识元青花所用的进口料,黑斑既是一个重要特征,但又不是唯一的依据。有人说是用的两种料,即用“苏麻离青”料的有黑斑;而用“苏泥勃青”料的则没有黑斑。这种说法是无知的表现。本人以为,并没有什么两种进口料,两种叫法只是翻译的不同,而有无铁斑,关键还在于烧造技术上的差异。鉴别时主要还是要看这种青钴料在釉下的熔融状况。真品烧造得好的元青花看上去就像蓝宝石一样闪闪发光,既好看,又耐看。

发现元代官窑?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吻合!


元代瓷器,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景德镇窑和龙泉窑。景德镇元青花可谓脍炙人口,龙泉元青瓷也扬名海内外,在欧洲甚至成了名流贵族追逐的奢侈品,其风头之劲,绝不逊色于今人对LV CUCCI等品牌的追求。

元代景德镇,主要产品是卵白釉瓷器,元青花和元釉里红瓷器。也有少量的元五彩和蓝釉瓷器出现。是否有红釉瓷器?目前由于缺乏科学考古发掘资料和传世品,尚不得而知。

元代官窑乾隆御提诗贯耳壶(拍卖品)

卵白釉瓷器又称枢府瓷,因釉色似鹅蛋白,呈现白中微泛青的色调而得名。又因器物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主,常可见纹饰间有枢府二字而得名。

"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枢密院为元朝最高军事机关。元朝重军事,枢密院的权位可想而知。枢府卵白釉瓷就是枢密院在景德镇窑定制的用瓷。卵白釉枢府瓷由朝廷设置的"浮梁瓷局"监造。

卵白釉瓷器还有“太禧”“玉”“福禄”等印花铭文。有"太禧"铭文的,这是太禧宗禋院(元朝专掌朝廷祭祀机构)定制的用瓷。

元代官窑贯耳壶(海外)俗称哥窑

元代,由于是蒙古人入住中原,除了忽必烈早期喜好汉文化以外,终元一朝,元政府对于原金宋统治区域的汉人,南人,始终采取放羊式的松散管理。各地由中央政府选派一名蒙古人充任达鲁花刺,其余官员就由原地的汉人南人担任。所以,元代不像历代汉族王朝,拥有完备的各项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元代是否有官窑,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绝大多数学者不承认元代有官窑。元代景德镇的浮梁瓷局,级别才有九品,地位很低,景德镇烧制的瓷器是否是元代官窑,确实无法证实。

达鲁花刺,出自《元史·世祖纪三》。

蒙、元职官名。指镇守者、镇压者、制裁者、盖印者。转而有监临官、总辖官之意。 汉译"宣差"。元代汉人不能任正职,朝廷各部及各路、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或个别出身高贵的色目人充任,以掌实权,汉人、南人一律不得任此职。

《元史·世祖纪三》:"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 汉人充总管, 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清袁枚《随园随笔·元知府或有或无》:"所谓达鲁花赤者,国言荷包压口,取管辖之义。称州达鲁花赤曰监州,县达鲁花赤曰监县。"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说景德镇以外的窑口。

元代老虎洞官窑碗底部(俗称哥窑)

1996年9月,在杭州市凤凰山西北万松岭附近发现一座古代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3次考古调查与发掘。该古窑址坐落在一处2000多平方米的山岙平地,已清理出龙窑窑炉3座、素烧炉4座、作坊1处、釉料缸2个、瓷片堆积坑24个,以及生活用的灶、住房等一大批遗迹,整个瓷窑工程非帝王官府不能为。

根据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

尤其重要的是在元代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带有八思巴文铭记的窑具,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因此,老虎洞窑址很可能也是传世哥窑的产地之一。

老虎洞窑址宋代层,学术界基本上已经公认为南宋早期修内司官窑。但对元代层的研究就比较匮乏了。一般认为,元代层是元仿宋官窑的瓷窑,窑址的性质目前没有定论。

元代难道真的没有官窑吗?元代的哥哥洞窑,哥哥窑又是怎么回事呢?传世哥窑是否就是老虎洞窑址烧制的?目前这些问题都还是学术界未解之谜。

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层出土器物(元官窑)

元孔齐《至正直记》“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这个哥哥洞窑,很有可能就是今天发现的老虎洞窑址。也是哥哥窑出现在文献上的第一次。

由于是元时人说哥哥窑,这则文献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哥哥窑,釉色莹润,釉面有老旧的感觉,和宋官窑很像,一般人很难分清。这也是我们今天去探寻哥窑之谜的密钥。

话转回来。元代是否有官窑呢?如果有,有可能在哪里呢?让我们去历史文献中寻找寻找吧。

《元史》卷七十四的记载:“中统(1260-1263年)以来,杂宋金祭器而用之。至治初(1321年),始建新器于浙江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 这条重要记载,揭示几层如下内容:

1、忽必烈于 l 2 6 0年5月建元中统以来到至治初(1321年)的61年当中,继续使用缴获的北宋、金代、南宋宫廷内附礼器是无可置疑的。这些瓷器就是目前故宫所藏的汝,官窑瓷器的一个重要来源。金人所用的瓷制礼器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靖康之变从河南汴京(开封)掠走的北宋祭器。主要是北宋汝窑和北宋官窑。而宋人所用的瓷质礼器主要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目前学术界所谓的传世哥窑,极有可能是南宋晚期的宋官窑新发明的品种。(传世哥窑极有可能是南宋理宗时期烧制的南宋官窑,里面也掺杂了少部分元代仿品,此论为笔者研究多年的结论,另有论文发布)

2.元代浙江行省,除杭州官哥窑、龙泉所在地而外,还包括九江以东的景德镇浮梁地区(可见史料),那么在浙江行省烧制新器,用来替代原来的祭器的窑口,肯定就是元代官窑。龙泉目前不得而知,景德镇可能是祭器白瓷的重要产地!

3.杭州老虎洞元代层就是元代至治初年为烧制祭器而确立的元官窑!

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葵花洗残件

当我确信,杭州老虎洞元代遗址就是元官窑的时候,更多的就是需要证据了。

证据一,元代层出土器物,多为厚胎厚釉和厚胎薄釉两类,一般釉为单层,配制胎料时让胎特别紫黑有的孩子底足涂上一层紫金土,刻意追求“紫口铁足”的特征——(见《南宋官窑瓷鉴定与欣赏》第63页)。元代老虎洞瓷器仿宋官窑瓷器烧制,是不用质疑的。而《元史》记载的杂用宋金祭器,后来又烧新器,这种新器最大的可能即是和原来使用的汝,北官,南官等宋瓷一样的仿制器。而不大可能是元青花釉里红等器物。

证据二,老虎洞窑址就在杭州,符合《元史》说的浙江行省地理位置。

证据三,窑址出土的窑具极其精美,有的有八思巴文,有的有老虎或鹿纹,还有带元字的垫饼。不是官窑永不着这么精美的窑具。

老虎洞窑址出土精美元代支钉窑具

证据四,孔齐说的至正乙未年,1355年,就在杭州买到了哥哥洞窑生产的仿官窑。文献和老虎洞元代出土的实物可以对照,可见老虎洞窑就是1321年后,元朝廷在浙江行省首府杭州设立的官窑,开始专门用来生产祭祀用的礼器,这种礼器是模仿南北宋官窑制作的青瓷,当时已经绝类古官窑。但是,由于离南宋灭亡,1276年,已经有四五十年的时间,当时掌握南宋官窑烧制技术的老窑工估计已经七老八十了,官窑技术很有可能来自于杭州官窑窑工的子孙辈,所以未能掌握南宋官窑烧制技术的全部,只能部分类似,而不能全像了。

证据五,蒙古语中,官的发音就是“哥”!所以,对于孔齐这样的元代文人,他从市面上听到的哥哥窑,其实就是蒙古语官窑的意思。但由于孔齐不懂蒙语,所以以讹传讹,就出现了“哥窑”这一新称谓。后人再因为各种目的加以演绎,成了“章生一为兄,章生二为帝,兄所陶为哥窑,弟所陶为弟窑”的说法。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


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色装饰贫乏,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烧制难度较大。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霁青釉等 新品种,使景德镇瓷器装饰丰富多彩。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土岑”。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 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代有无官窑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代有无官窑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官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