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名瓷哥窑居首

宋代名瓷哥窑居首

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哥窑瓷器鉴别

2020-08-13

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宋代瓷器有哥窑、汝窑、官窑、定窑和钧窑五大名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哥窑。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个别哥窑名瓷破损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宋哥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宋代哥窑瓷既如此名贵,那当时其窑址又在何处呢?Www.tAoCI52.cOm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云:“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裂,即开片也。”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为解此疑问,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后世因章生一之哥窑声名大噪而以之命名为南宋修内司官窑所出的这批名瓷,应有穿凿附会的成分。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绚丽多彩的宋代名瓷


宋代瓷器绚丽多彩、百花争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收藏界人士莫不竞相收集。

“钧、汝、官、哥、定”是闻名于世的宋代五大名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器物多为鼎、沪、洗、盆、盘、碗、瓶、人物、尊等。产品贵在窑变画,画为天然非人力所绘,有“钧瓷无双”之说,元代起南方即有仿钧器皿,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宜钧为陶胎,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广钧亦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层铁锈色底釉,故釉面颜色较深且有兔毛纹状。炉钧是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烧的一种低温釉,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胎色洁白,釉较薄,光泽性强,缺乏宋钧高温那种厚重奔放感。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汝州而得名,所烧陶瓷精美绝伦,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传世品全世界仅存60余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国、日本等博物馆收藏,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着纯结、平安、吉祥和富贵。对汝官瓷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艺术涵养。汝瓷烧制技术失传800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

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官瓷有别于汝官瓷,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北宋产品胎薄而轻,胎色洁白。白釉呈乳黄色,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纹为多,常见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讲究对称,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北宋早、中期定窑覆烧法尚未出现,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垫烧的砂粒或支烧痕。北宋后期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宋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称为"粉定",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也较高,几可乱真。区别之处是景德镇仿定瓷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除五大名窑的瓷器外,宋代耀州窑、磁州窑和北宋黑釉制品也是宋瓷收藏品中的重要部分。耀州窑是北宋时期执中国青瓷生产之牛耳的窑场,青中闪黄的色调是其特有,刻花技艺犀利刚劲、精湛高超,纹样线条宽厚,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在宋代同类技法中首屈一指。在有层次的化妆土上剔刻纹样是宋代磁州的一大特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其装饰风格。黑釉是宋代南北窑场的重要品种,其中油滴和兔毫是其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铁结晶形成的,成功之作很难得。

宋代哥窑瓷器


南宋 哥窑灰青釉海棠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瓷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三百件左右。

新用户手机号码注册,即可免费获赠2017全年《紫禁城》电子杂志

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在《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瓷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南宋 哥窑灰青釉贯耳八方穿带扁壶 故宫博物院藏

浙江「龙泉哥窑」

一九五六年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对龙泉窑系的主要窑址进行过多次科学发掘,清理了大窑、溪口、金村等处窑址,发现黑胎、白胎龙泉青瓷。黑胎青瓷之胎质极薄,所施青釉较厚,釉面莹润明亮,粉青、灰青色釉面上均有大小不等的细碎片纹,亦发现有厚胎厚釉之器。

宋 哥窑青釉弦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上称此类青瓷为龙泉仿官,也见于文献,但从未称之为哥窑,因为它与宫廷旧藏的宋代哥窑瓷器风格不同。有的学者因文献中有「章生一在琉田主烧青瓷,而曰哥窑」的说法,于是将其定为哥窑;有的则又将其定为仿官窑或就是官窑。依此而论,窑址发掘品也就出现了「官」、「哥」不分也难分的现象。有的文献,如《遵生八笺》亦有此说。显然,将其定为官窑或哥窑都不合适。而传世宋哥窑也有官、哥不分的情况,当更有新说。

哥窑米黄釉葵瓣口盘 心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传世宋代哥窑瓷片的化验结果是:其化学成分与窑址出土的瓷片显然不同。此后,对龙泉窑青瓷系的其他窑址也进行了发掘,发现有类似的开片纹青瓷,于是又出现了龙泉窑青瓷有可能、或就是宋代哥窑的新论点。

哥窑遗址之谜至今尚未解开,研究者各执一说,似乎都有道理。学术问题的讨论应允许「百家争鸣」,集思广益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宋代哥窑瓷器的独特风采

宋代哥窑瓷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过,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致,可分为灰、油灰、黑、赭诸色。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胎呈土黄色,似欠火力。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面均开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

故宫博物院藏 典型传世宋代哥窑米黄釉贯耳八方壶釉面所开“金丝铁线”纹

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攒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映出胎骨的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瓷器之一绝,除宋代「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代哥窑瓷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代哥窑瓷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铁足」。

哥窑青灰釉葵瓣口盘 底

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支钉数量以三个、五个为多,略大者如洗等则达六个、七个,鼎、炉的器里也多留有数量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盘、碗器形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最为风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出口器和奓斗,尤以葵口折腰碗最为典型,多见于越窑、汝窑、官窑、定窑和耀州窑瓷器,八方杯造型见于钧窑瓷器,贯耳瓶、壶、鼎、炉、洗等也为宋初所盛行,与上述诸窑一样精致。可见,「宋哥窑」瓷器系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南宋 哥窑灰青釉葵花式盘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窑瓷器约有五十余件,其中多为宫廷旧藏,少数来自社会流散,计有盘口弦纹瓶(原系私人收藏,一九四〇年征集自扬州)、锥把瓶、贯耳瓶(分椭圆、六方和扁方三种)、投壶式小瓶、戟耳炉、鼎、盘、碗、洗等。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原宫廷遗留的各种造型哥窑瓷器约一百九十余件(其中个别时代或许有误)。

一九九二年初,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曾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传世品),预先曾到日本等地展览,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稀世珍品。拍卖前,港埠收藏家区百龄先生曾陪同笔者前往观赏,确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与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藏品类似。

清 张为邦 岁朝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对历代古器都进行过鉴别欣赏,诸如书画、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无不留有其鉴赏痕迹,或书写或镌刻御制诗句,瓷器中尤以汝、官、哥窑瓷器为多,有的还刻有甲、乙、丙、丁等字,揣度这些珍品的优劣。有的器物还附带有明代收藏家项子京(元汴)字样的紫檀嵌金器座。清宫秘藏两幅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绘《弘历鉴古图》,画面中都有传世宋代哥窑和官窑瓶、炉、盘等,可见这些瓷器在乾隆时期已经十分珍贵。乾隆皇帝御制诗中亦有专门评论哥窑与仿哥窑瓷器的诗句,如:「铁足腰圆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而今景德翻新样,复古成不易云云。」

清乾隆 御笔辛丑岁朝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早在两个世纪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认识到这些器物具有早年遗物的特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谓传世宋代哥窑绝非是元、明时期产物。我们期望,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能够发现哥窑遗址,那时才能完全拨开所谓「宋哥窑」的迷雾。

原文作者:耿宝昌(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著名陶瓷专家)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7年12月刊《宋代哥窑瓷器赏鉴》

《紫禁城》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春晚上“国家宝藏”的《丝路山水地图》到底是何来历?

宋代哥窑瓷工艺特点及市场分析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它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此外,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元、明、清的记载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虚乌有……因此,哥窑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个不解之谜。但无论如何众说纷纭,哥窑瓷器珍贵的珍贵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宋代哥窑瓷特点

哥窑以其“金丝铁线”独领风骚。所谓“金丝铁线”,主要是指器身上分布着众多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大片纹线呈深黑色,小片纹线呈褐黄色。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哥窑仿品辨析

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的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之外,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一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市场分析

哥窑的存世量很少。据统计,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其中,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全世界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万港元的天价。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的价格还要高。这两年在内地的拍卖市场上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场对拍品的争议,成交价格总是维持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宋代哥窑瓷器妙在何处?


浙江西湖之秀美、黄酒之醇美、哥窑瓷器之幽美,向来是为人所称道的。而哥窑在名窑林立的宋代拥有这么大的名气,它妙在何处呢?这就要回到千年前的宋朝,去探究其中奥妙了。

1.哥窑赏瓶,成交价格RMB6,185,984。口径5.5cm;底径6.2cm;高14.6cm。

历史悠久的浙江龙泉,向来是有制瓷的基础与条件的,所以自宋而始,龙泉哥窑的青瓷,无论是日常的碗罐瓶杯,还是专用的香炉盘器,都是藏家的心头好。而哥窑瓷器之器型,也确实非流俗之辈,不仅是造型“端而雅”、很脱俗,譬如琮式瓶之优雅、贯耳瓶之奇特、鬲式炉之古拙、莲瓣碗之精美……更在器形之外,多了几分历史感,端庄而不至于沉闷,精致而不流于浮华,这也正是一方水土的沉淀在哥窑瓷器形上的体现。

2.哥窑双兽耳方扁瓶,成交价格RMB1,174,100。高:22.3cm。

哥窑瓷器有名,还在于其所出的器物装饰非凡。除了刻划、拉线、堆塑等常见的装饰外,哥窑瓷器的色彩本身就是最夺目的装饰。层层叠加施釉的方法是很多瓷器会用到的,但哥窑瓷器的工艺更好,所以出来的成品也更让人惊艳。哥窑瓷器青釉是那样浓而不沉、深而不僵的青色,如山水深处的青翠,也如夜雨袭竹的苍绿,更兼有几分诗人王维“空翠湿人衣”的意境。这青色是极幽深极有古韵的色彩,而在这绝美的青色之上,又创造性地继续出了温婉的粉青、悠然的梅子青等釉色,这一批顶级釉色的出现,不仅是哥窑瓷器的骄傲,更可以说是青瓷的骄傲了。

3.哥窑菊纹碗,成交价格RMB4,605,750。口径12cm;底径5.5cm;通高9cm。

而除了器形、装饰和色彩上的美之外,哥窑瓷器还有特别之处。一般来说,烧窑时都要避免釉面的开裂,保持光亮明洁,而哥窑瓷器就奇在此处——哥窑瓷器的釉面仍是光洁的,但会有细碎而优美的开片,被后来的爱好者们称之为“百圾碎”,最细小的纹路甚至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这就是“鱼子纹”,收藏家们偏爱的纹理。或许从某些层面上来说,釉面的开片是缺点,但哥窑瓷的开片却如此浑然天成、宛如天赐的肌理,只有经过哥窑的高温才肯展示给大家。这是一个时期陶瓷技艺发展的最好证明——如果制作哥窑瓷器的工匠们没有掌握开片的规律、没有各个步骤间的完美契合、没有精密的计算与安排,何以能够人为去制造“开片”的效果呢?所以哥窑瓷器也美在此处,不仅是造物之神秀,亦是工匠们智慧之结晶啊。

4.修内司哥窑八方贯耳瓶 ,成交价格RMB3,815,010。口径8.7cm;底径7.3cm;高22.1cm,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层开片自然。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造型优雅大方,保存完好,实为现代收藏不可多得之珍贵藏品。

名窑有五,哥窑处其间而不减其光辉,在陶瓷史上,可谓长明之星,也可谓收藏家们永远珍视的“天青色”。

5.宋哥窑三足炉,成交价格RMB3,168,373。口径11cm;高7.8cm。

6.哥窑八棱小瓶,成交价格RMB3,058,880。口径3.4cm;高9.6cm。

7.宋哥窑水丞,成交价格RMB3,055,500。宽10cm。

8.哥窑青瓷高足碗,成交价格RMB21,172,320。高10.4cm;直径13cm。

9.元哥窑海棠式洗,成交价格RMB2,702,500。宽9.8cm,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宋瓷虽没有唐代之恢宏气势,然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于静谧中散发出不饰粉黛、洗去铅华之自然之美,正如宋人所体现出的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一样,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宋瓷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虽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凈,是古人尚玉之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

10.哥窑花口洗,成交价格RMB877,800,成交时间。高6.5cm 口径16cm。

宋代名窑景德镇青白瓷注子注碗


龙泉窑在浙江这片有着深厚青瓷工艺基础的土地上,宋代又诞生了龙泉窑青瓷。龙泉青瓷继承了汉唐五代以来越窑青瓷的优秀传统,再经过对原料的筛选和烧制技巧的提高,烧制出如玉石般温润美丽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代表着中国古代青瓷工艺的巅峰。

景德镇享有“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在宋代以烧造青白瓷为主。这种青白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两色之间,青中寓白、白中显青,所以叫作青白瓷,又称“影青”。景德镇青白瓷与北方定窑白瓷有密切关系,这是由于宋王朝国都从河南开封南迁至浙江杭州后,北方的各类工匠部分到了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他们把烧制白瓷的高超技艺与南方传统的青瓷工艺相结合,利用当地优质的瓷土、燃料和水源,创制出晶莹剔透的青白瓷。这种瓷胎体洁白、致密、精细,透光性极强,使釉色因厚薄不同而发生变化,釉厚处呈青绿色,釉薄处作青白色。景德镇青白瓷晶莹透彻的釉质与定窑象牙白的乳浊釉形成明显的对比,而全靠优质胎质本身形成的白色,使青白瓷成为真正本色的瓷器,为后来各种彩瓷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哥窑宋代名窑中,除六个主要窑系外,需要特别说明的还有哥窑。哥窑瓷的“开片”技法,被誉为一种人为的“瑕疵之美”,在宋瓷艺术中颇受推崇。所谓“开片”,就是釉面的裂纹,它是因釉料中加入特殊添加剂形成的一种釉面龟裂效果。最精美的叫“金丝铁线”,即先在窑炉中冷却形成大开片裂缝,然后在裂缝间填嵌褐色紫金土后造成暗色的“铁线”;出窑后,器物釉面继续出现细小的龟裂,遂又呈现出细密的金黄色小开片,这便是“金丝”。金丝铁线,满布器身,形成哥窑瓷的奇异风格。

宋代瓷器以瓷胎、釉质和釉色最负盛名,同时宋瓷的造型艺术水平也极为高超。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定窑白瓷孩儿枕,塑造了一个仿佛刚刚玩耍累了而伏地休息的童子形象,圆圆的大脑袋偏枕在前屈的双臂上,压在下面的右手中还握着系有长穗的彩球,两腿略微蜷曲,双脚上扬,姿态自然顽皮,造型生动而有神韵。同时,考虑到器物的实用功能,中间凹曲的腰部正好形成适于人头枕的枕面,造型美和实用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风格独特的宋代哥窑瓷器


宋代哥窑瓷器的造型庄重、古朴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独特神奇的纹片为装饰而著称。清代乾隆皇帝曾写下十首赞颂哥窑瓷器的诗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盘》一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另一首《曝书亭集砚铭》赞道:“丛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春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

哥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宋人文献没有哥窑的记载,元人孔齐首次提及哥哥洞窑,他在《至正直记》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看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可见至晚自元未起,哥窑已被认定为宋代名窑,而且当作重要收藏对象。把哥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最早见于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该书有“内库所世故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由于哥窑窑址至今还未找到确切公认的窑址,因此给它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是,我们的先辈们对宋代哥窑进行着不间断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近代我国的陶瓷界、考古界、科技界等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承前启后地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以已故的我国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为代表,在不计其数的凡属哥窑类型的器物中,进行分类、排比、对照中筛选出为数极为稀少的器物,认定为传世哥窑瓷器。这种传世哥窑瓷器指的是元人孔齐在《至正直记》时所记载的“旧造”哥窑瓷器,而不是其他窑的产品,更不是后世各朝代的仿制品。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这些传世哥窑瓷器造型有碗、盘、碟、洗、瓶、鱼耳炉、罐等。烧制时大多采用垫烧工艺,个别用支钉支烧。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铁足的现象,浅灰、土黄的没有紫口铁足。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也有砂米黄、浅灰青、米黄色等。釉面均有纹片,有大小纹片相结合,有纹片非常细小的鱼子纹,有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的全丝铁线,有的纹片仅为一色。纹片按颜色来区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有浅黄鱼子纹等。按开片的形状来区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百圾碎、鱼子纹等。

宋代哥窑瓷器自诞生之后,这种风格独特的瓷器品种盛烧不衰,赓续相继,历代文人雅士为文作诗,赞不绝口。特别是釉面那种层层叠叠、千奇百态的开片纹饰,不但开创了我国陶瓷史上审美的新情趣,而且确有“巧如范金,清比琢玉”之感,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首屈一指。

宋代哥窑瓷器图片及价格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宋瓷虽没有唐代之恢宏气势,然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有不饰粉黛、洗去铅华之自然之美。正如宋人所体现出的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一样,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宋瓷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虽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凈,是古人尚玉之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

宋代 哥窑葵花洗 2013-09-01 估价: 1888-2988万 成交价: 3248万

根据文献记载,哥窑是出自南宋的一种奇特瓷器,其产地就在龙泉。文献的记载引起了龙泉的盗挖狂潮,据说当年这个不大且僻静的地方,聚集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古董商,他们将挖掘到的瓷器甚至瓷片一起成堆运走。古董商所运走的瓷器和瓷片中究竟有没有文献中描述的哥窑瓷器,已经成谜。哥窑与汝、官、钧、定一起,被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然而,与其他4个已经找到窑址的窑口不同,大名鼎鼎的哥窑,其蛛丝马迹竟然只能在文献中寻找。哥窑被传是宋代名窑,然而迄今所掌握的宋代文献中,却没有任何关于哥窑的记载,这成为有些学者怀疑哥窑是否为宋代名窑的一个理由。

宋代 哥窑纸槌瓶 2013-10-27 估价:1000万 成交价: 2300万

经典哥窑釉面滋润如酥,冰凉柔滑,光泽柔和,气泡自然开裂,紫黑色胎,釉面厚,圈足与胎体同为紫黑色,表面含有铁红锈色(铁足, 火石红色),呈现哥釉虽历经千百年,光泽依然柔和如新之特征,金丝铁线满布,开片裂纹自然均匀,细小(百极碎, 鱼仔纹),釉面与胎体紧密贴合,梅花型五面突出,外观浑圆,大器端正,充分显示古人高超设计与烧制精工技巧。保存良好,底色如白玉,裂纹自然千变,器型世上仅见,哥窑难得之技巧。关于哥窑瓷器最有特色的断纹来历,龙泉当地演出的戏剧里存在这样一种说法:章氏兄弟都烧制青瓷,虽然品质都很好,但因为哥哥忠厚,所以他烧制的瓷器销量更好。弟弟嫉妒哥哥的生意,为了出气,偷偷往哥哥的窑洞里泼凉水,于是出窑后的瓷器上出现了这种奇特的断纹。说起断纹时,说还有一种说法,即弟弟在釉缸里放了一把黏土,由此导致了瓷器开裂。在看来,这是外行的传说,实际上这种断纹烧制的工艺极其复杂。

对瓷器有所了解的人们都知道,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因工艺复杂、身世神秘,所以传世量最为稀少。据估算,宋代传世哥窑目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仅几百件,以致多年来拍卖市场屡屡出现哥窑逐高的天价。2004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哥窑六瓣葵花盘,被一日本收藏家以146万美元购得;2010年苏富比在伦敦以100万英镑拍过一件宋代哥窑瓷;近年最贵的有成交记录的价格大约是3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

宋代 哥窑三羊开泰尊 2014-07-26 估价: 1200-2400万 成交价: 1200万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

哥窑五足洗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哥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器的造型庄重、古朴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独特神奇的纹片装饰而着称。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却被匠人加以利用,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以至倍受推崇,后朝历代均有仿制。

耿宝昌谈宋代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有在文献《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

(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有关哥窑的文献

元代至正23年(1363年)刊《至正直记》,记述作者于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宜兴)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明代洪武时曹昭著《格言要论》,提到“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如董窑,今亦少有。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明代宣德年间,宫廷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汝、官、哥、钧、柴、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云:“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绝冠当时,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此为章生一、章生二最早之说。

明代嘉靖45年(1566年)刻《七修类稿续稿》中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唯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

明代万历19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在谈官窑时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清代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称:“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即开片也,釉以米黄、豆绿二色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凤唇,其釉极厚纯粹,万千年而莹泽如新。元末明初,既唐英屡有仿制,然远不及宋型之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名瓷哥窑居首》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名瓷哥窑居首》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代哥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