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热酒瓷器古代 > 导航 >

国内紫砂热的兴起及其思考

国内紫砂热的兴起及其思考

热酒瓷器古代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厨房的瓷砖

2020-08-13

热酒瓷器古代。

宜兴紫砂是民族文化的奇葩,这一特殊的工艺美术产品,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紫砂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热。宜兴紫砂是国之瑰宝。紫砂泥料为宜兴独有,紫砂工艺也为宜兴独有。宜兴紫砂原来是依赖中国的茶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工艺美术产品,而由于自身的特点,后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紫砂艺术”,成为了造型艺术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紫砂艺术的核心是特殊的泥料材质和“泥片成型法”。紫砂艺术又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它是集金石雕塑、书画诗词于一身,终于成为东方文化的带有标志性意义的艺术品。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紫砂的关注和研究,与时俱进。首先是新闻出版界的关注。关于紫砂研究的专著很多,有有关古代紫砂壶的专著,也有现代紫砂壶的作品专集。如《蒋蓉陶艺》等。

国内外关于宜兴紫砂的报道很多。《人民日报·海外版》、《扬子晚报》、《新民晚报》等经常有报道。介绍新作品,介绍紫砂大师和艺术新人。宜兴还多次举办过国际陶艺研讨会,与国际陶艺家探讨紫砂艺术。美国纽约、底特律等地的华文报纸及有些国际陶艺刊物还陆续刊载关于宜兴紫砂的文章。欧美陶艺家还组团到宜兴来亲自看,亲自做紫砂。他们称之为陶艺的“寻根之旅”。紫砂还“触电”,进入了影视创作。影响比较大的,如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栏目组拍摄的6集紫砂专题片。文艺性的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热播了40集。有关省市的电视台也经常有关于宜兴紫砂的专题介绍播出。国家博物馆和地方博物馆、文化部门,也专门到宜兴征集紫砂藏品。这些既是紫砂文化的魅力,又极大地丰富了紫砂文化。

二.市场热。紫砂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分类分工逐步明朗化。使用紫砂对健康有益,深得人们喜爱,购买的人大量增多。有些产品常常处于热销之中,如紫砂茶壶、紫砂花盆等。过去,紫砂壶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茶叶一起销往国外的。现在的紫砂市场是遍布各地,直到海外。产茶叶的地方肯定有紫砂壶,如广东、云南、福建等地。不产茶叶的地方也有紫砂壶,如东北等地。在大都市的工艺品商店,在边疆地区的旅游景区,都可以看到宜兴紫砂的身影。海外市场也逐步扩大。在海外的华人聚居地,或某些商店里也都可以买到宜兴紫砂。在旅游风景区紫砂产品也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旅游工艺品之一。宜兴丁蜀镇作为宜兴紫砂的唯一的产地,市场分工逐步明确。做高档壶的做高档壶,做一般商品壶的做一般商品壶。做花盆、花瓶的就做花盆、花瓶。这样也便于市场批发。这是市场的需要。市场热也为宜兴增加了无限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做壶的人多了,分工明确了,这又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和扩大。

国内大型茶叶和紫砂推介会的召开,也促进了展销市场的扩大。上海、广州、大连等地,都召开过茶文化博览会、紫砂展示会、大师作品展览会等,而且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其市场意义十分明显。

三.收藏热。据多家媒体报道,宜兴的一把紫砂壶曾经拍到60万元的拍卖成交价。即使这把壶是黄金做成,也卖不到这个价格,但紫砂就能够。巨大的经济利益是激发紫砂收藏热的主要动因之一。人们看到紫砂就像字画古玩一样,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也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文化收藏是紫砂收藏热的又一大原因。紫砂所具备的文化艺术特点是人们喜爱紫砂的又一理由。国务院有关机构曾多次到宜兴征集定制紫砂作品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国礼”,或者作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品。国务院办公厅还向制作者颁发收藏证书。国内主要的大博物馆都收藏了宜兴紫砂壶,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都收藏了紫砂的传世名作。中国国家博物馆还保管着传世名作“供春壶”。国家文化部和国家博物馆都专门到宜兴征集现代紫砂作品,作为巡回展展品,并永久典藏。大量的是民间收藏。过去一度是港台地区收藏较多,而现在在内地也掀起了紫砂收藏热。看经济实力,有人喜欢名人名作,有人喜欢古代旧壶,有人喜欢文革时期的紫砂壶,有人喜欢紫砂花盆,也有人喜欢当代紫砂陶艺作品。有许多人是分门别类、专题收藏。过去曾经由台湾、香港等地收藏的一些大师名作,也有回流内地的。收藏热可见一斑。现在宜兴的紫砂制品每天源源不断地运销外地,还有许多人直接到宜兴购买。

以上种种,宜兴紫砂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紫砂从业人员大量增多,紫砂作坊或工作室大量增多。新品新作层出不穷。而且近年来的紫砂业有个明显特点,国内比海外热。说明国内市场和购买力已经被逐步调动起来了。形成“紫砂热”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紫砂本身的特点。紫砂壶既是日用品,又是艺术品,它对人有一种亲近感。人们逐渐对紫砂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紫砂艺术品既可以陈列于殿堂馆舍,又可以把玩摩挲。紫砂与中国茶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能够非常容易地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社会上各阶层的人都有爱好宜兴紫砂的理由。

2.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购买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也在提高和发展。他们在艺术和审美方面的需求在大量增加,而紫砂艺术品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的发展。为人们装扮生活提供了经济实惠而又有艺术品位的最佳选择。

3.新闻媒体及社会宣传力度的加强。紫砂艺术,紫砂文化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媒体功不可没,仅以电视这种非常普及的强势媒体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凡是有艺术鉴赏及收藏投资类节目的电视台,都介绍过宜兴紫砂。有些还不止一二次。如中央电视台的“艺术品投资”、“鉴宝”栏目就经常有紫砂出现。经常有紫砂露面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强势媒体格外关注;二是持有紫砂的人也很多。这是紫砂文化的大普及。关于紫砂的各类出版物大量刊行。紫砂艺术和工艺已经被采用为学校关于美学和艺术素质教育的教材,如200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陶娃学紫砂》。国外媒体的介绍,国外陶艺家的推崇也大大增加了紫砂艺术的国际影响。

4.宜兴紫砂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及他们的敬业精神。紫砂工艺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手工工艺。几百年来一直保持手工制作的传统,这也是紫砂的价值之所在。紫砂仍然保留着作坊(工作室)或家庭式工场的生产模式。他们都开动脑筋,尽量生产出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产品。近年来更是竞争激烈。不仅本乡本土的有文化的年轻的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外地人员包括美术院校的毕业生也到宜兴以紫砂为生。这提高了紫砂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逐步改变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他们热爱紫砂艺术、敬业精神不断强化。

5.全国大推销。宜兴紫砂远销全国乃至世界,与紫砂从业人员辛勤的推销介绍分不开。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边远地区都有紫砂销售点或专卖店或专柜。这既是宣传紫砂文化,又是产品展销。他们的敬业精神表现在“不怕千辛万苦,走过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走进千家万户”上。他们为了“紫砂热”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进一步兴起的“紫砂热”直接结果是宣传了紫砂文化,促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进一步促进了紫砂经济的发展。“紫砂热”的兴起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紫砂是宜兴的一张名片,对改善投资环境、地方文化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为使“紫砂热”向更加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文化和经济双赢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在“热”中进行一些“冷思考”。

思考之一:正确处理紫砂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紫砂热它也是有负面影响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点。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紫砂原料矿藏的无序开挖和过度开采。紫砂泥料是紫砂文化的物质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紫砂矿也是有限的,如果只注意眼前利益,而对紫砂矿进行掠夺式开采,无异于杀鸡取蛋。目前必须从贯彻执行宜兴人大代表关于保护紫砂资源的提案为契机,切实采取措施,保护紫砂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切不因为“紫砂热”而一哄而起。

思考之二:理性地对待目前的价格。目前的紫砂价格比较混乱,高高低低。高价壶达到几十万一把,低的不过几元钱。并是不价格越高越好。紫砂真正地走进具有购买能力的千家万户,才能真正打开广阔的市场。如果只是少数为炫耀自己财富的富裕人物手中的玩物,紫砂艺术必然走上功利和媚俗的死胡同。正确对待价格,有起伏或回落也是正常的。

思考之三:客观地对待紫砂艺术的继承传统和坚持创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正确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传统,紫砂艺术也要兼收并蓄,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真正地永葆艺术的青春。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说收藏界兴起回流热朝,回流真的都是精品吗?


“回流收藏”在近年来成为了越来越热门的一种收藏方式。那么什么叫做“回流藏品”呢?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回流藏品”就是指那些曾经流传在海外的古玩艺术品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之后,又回到了祖国怀抱的中国藏品。现在随着人们对文化包容性的扩大,“回流收藏”的这一范围也逐渐的扩大为从海外进入中国市场的所有藏品。

根据相关的专业的数据统计:我国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通过拍卖回流的古董艺术品已经超过了十万余件,在我国目前内地的拍卖市场中,属于海外回流的古董艺术品也已经占据了总市场的30%左右,其古董艺术品的所赚取的利润也已经超过了50%,在这些回流古董艺术品中,虽然不乏与大量的精品古董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更多的故宫艺术品却是高溢价下的普通藏品,有的甚至还是一文不值的赝品。

近年来,由于“回流收藏”在中国市场十分的火爆,一些海外机构的不法商贩就看到了中国市场,费尽心机的来误导我国的收藏者们,高价的推销他们口中所谓的“精品古董”,这些精品古董还包含一些赝品。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16年由佳士得拍卖公司在美国纽约艺术周期间,所组织的一场“美藏于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中国瓷器”拍卖展会活动,在此次展会活动一共展出了五百零一件古董艺术品,这五百余件的藏品涵盖了从我国古代高古时期直至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瓷器制品,这些海外机构们为了能够多赚取一些中国人的钱,甚至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都拿出来卖,以此来博人眼球,虽说有心的收藏者想购买这件藏品,但是他们当然是不会把镇馆之宝卖给我们。这一事例也是在告诉我们广大的收藏者们,在收藏回流的古董艺术品时一定不要盲目收藏,毕竟海外回流回来的藏品不全是精品,有的连垃圾都不如,甚至有的还是挂羊头卖狗肉。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而导致了中国流失在海外的古董艺术品非常之多。我们也同样可以理解,这些购买回流藏品的收藏者们想要将属于自己国家的宝贝,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祖国怀抱的那种迫切之心。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希望我国的收藏们一定要千挑万选,理性的对待这些回流藏品们,一定不要急功近利,导致人财两空。

最后,也同时建议我国文物管理的相关部门,应当做好关于海外回流藏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回流藏品”的知识普及已经相关的指导工作,让那些海外机构口中所谓的“流转有序”的劣质藏品才能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让那些真正漂泊在外宝贝们早日回祖国的大家庭之中。

明代彩色釉瓷器欣赏及价格:

1:明成化鬪彩月季花高足杯,尺寸:7.7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13,3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2:明万历黄彩描矾红赶珠云龙纹碗,尺寸:直径15厘米;高9厘米,估价:RMB 3,6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0 ,成交时间:2017-12-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碗直口弧腹,直圈足,修足规整,造型考究,线条洗练端庄,是为典型宫碗特征。圈足露胎,坚致细洁,碗底青花双圈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全器施白釉为地,釉面莹润,光亮醇和,匀净细腻,以青花弦纹装饰口沿内外及足墙,分隔出不同纹饰带绘制图案,腹部以矾红彩勾勒云龙戏珠纹,再以黄彩填色装饰,足墙装饰回纹锦地,亦为黄彩描矾红技法装饰。神龙张吻圆目,龙角竖立,须发飘扬,躯干弯曲,遒劲有力,周身火焰灼灼,祥云填饰其间,更显神龙腾云驾雾,凛凛神威,皇室威仪一览无遗。绘制笔触生动,笔意稚拙可爱,感染力极强,方寸之际,神龙跃动,宛若破壁欲出,动感强烈,极为传神。此碗所绘龙纹具有典型的万历时期特点,龙头庞大,鼻部夸张前突呈如意形;龙眼圆睁,眼白面积多,三角形锐利龙眉向上综聚飞起;龙爪壮如车轮,凶悍有力,体现出万历朝尚武的时代气息。笔意潇洒恣肆,云龙古拙可爱,虽无永乐、宣德盛世威武刚猛之气,却独具意趣,为嘉靖、万历时期特有之风格。采用黄彩描矾红装饰,红彩苍雅深沈,一如枣皮之色,为典型的万历特征,黄彩鲜明而不俗,仿若金箔贴附,辅以发色纯正之青花弦纹,配色得当,相映生辉。此种以矾红彩勾勒图案,填施黄彩的装饰手法,脱胎于宋金加彩,当时以红彩勾边内填绿或黄彩的彩瓷,即成为北方红绿彩瓷的主流,也成为其后明代五彩技法之发端。白地描矾红云龙纹在洪武时期即已出现,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所发现的洪武时期釉上红彩龙纹残片,盘壁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证明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成化彩瓷中也出现过以红彩勾勒轮廓的绘制技法,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的明成化五彩莲池禽戏纹盘,没有用青花勾线,内外两面都用红色的颜料画轮廓。发展至嘉靖一朝,此种黄彩描矾红装饰图案的技法也已经出现在嘉靖五彩器中,嘉靖时流行的“黄上红”,即黄釉红彩技法,是以黄釉为地,红彩勾填绘画,并刻意留出黄地图案,用红彩勾描主题花纹轮廓。黄彩似蜜蜡,红彩如枣皮,二者表里相互衬托、重叠,呈现出一种凝厚,柔美的橙红色调。此件万历黄彩描矾红赶珠云龙纹碗所使用的技法,正与其一脉相承。且黄上红一般出现于嘉靖五彩器中,构成整体图案的一部分,而此碗则通体使用矾红勾勒,黄彩填涂,极为罕见新颖。

3:明万历青花五彩双龙戏珠纹盖盒,尺寸:长35厘米;高10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RMB 8,165,000 ,成交时间:2018-04-30,拍卖公司:上海匡时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上海匡时2018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单排楷书款。

此件盖盒应为当时青花五彩官窑中的一件代表作,万历一朝好制盒子,各式各样,有圆盒、方盒、菊花式盒、蛐蛐盒、菱形盒及方胜盒等,因其型制的不同,有果盒、文具盒、笔盒、调色盒等之分别。此盒即为方盒一类,造型规整,呈长方形,上下作套合设计,底部外延成台座,应为宫内文房用具。此种器形设计颇为精巧,但于烧造却非易事,需将泥料做成合适大小后以釉泥粘合而成,故温度等要求很高,稍有疏忽便有开裂变形,成品率极低。盒盖正面及四壁皆以青花五彩绘制双龙戏珠纹,笔法老辣,各色对比强烈,收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盖内以五彩绘一枝梅花,别具文人意趣,甚是精彩。此品胎体敦实厚重,釉面肥润,以五彩填色。青花色调深沉蓝艳,深入胎骨,为典型高级钴料之特征。构图繁而不乱,一如万历五彩常见之绚丽。其施彩风格豪迈,繁缛华丽,色泽浓妍,变化丰富,红彩苍雅深沉,一如枣皮之色,为典型的万历特征,绿彩厚润而翠意闪现,极具厚实质感,绝无晚清仿品之飘浮黯淡,黄彩鲜明而不俗,仿若金箔贴附。笔意稚拙可爱,诸彩相配得当,相互辉映。所见诸龙飘逸灵动,极具神采,自有万历时期粗犷之风格。

4:明万历五彩龙凤呈祥大圆盒,尺寸:29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HKD 6,894,100 ,成交时间:2002-04-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春季拍卖会。

5:明万历斗彩八吉祥莲花纹碗,尺寸:16.8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6,020,000 ,成交时间:2012-04-04,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一)。

钤印款识:《大明万历年制》款。

6:明成化斗彩龙纹罐,尺寸:高18.4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600,000 ,成交时间:2016-06-05,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天”楷书款。

这件“明成化斗彩龙纹罐”为明代成化彩瓷珍品,无论器物外形之精巧,或是青花五彩点染之意境,均经典地代表着成化官窑瓷精巧秀雅之美。成化器以玲珑、轻盈的小品居多,而盖罐十分罕有,本器圆口丰肩,腹部浑圆,线条张弛有度,外壁满绘青花龙纹,点缀以缠枝瓜果纹,造型俊逸,分别以黄、绿、红彩点染盖钮、瓜果、枝叶及上下莲瓣。青花发色纯美淡雅,外底以圆润中锋运笔,藏锋写出“天”字款,大字楷体,笔画遒劲挺拔,这一款识及书体贯穿成化始终,为明代一绝。与此件作品相类者十分稀见,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花九秋图盖罐可做比较,纹饰则与另一件平盖斗彩罐相类。属成化官窑斗彩器珍品。

7:明嘉靖五彩婴戏图罐,尺寸:高14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4,420,000 ,成交时间:2017-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楷书款。

罐短颈,丰肩下敛,浅圈足。外壁五彩绘通景婴戏图,八子尽情于庭园中嬉戏,或骑木马、或执荷叶、或打陀螺等,每人姿态各异,生动传神。肩饰蕉叶纹一周。足内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8:明嘉靖斗彩菊花纹杯(一对),尺寸:直径5.8厘米×2,估价:RMB 1,6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0 ,成交时间:2016-12-06,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嘉靖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

此种斗彩杯仿自明成化年间,与成化葡萄纹杯一样为斗彩名品,属于御用酒器。后朝多有仿造,而嘉靖的极为少见,此品为嘉靖官窑细路瓷器。杯敞口、深弧腹、圈足,杯体轮廓线由口至足渐内收。外壁饰四组菊花纹饰,这种四面堆画折枝花果纹饰者古有“锦盆堆”、“锦灰堆”之称。此杯上的每个菊花由八片叶子衬托出一朵盛开的花朵,叶片舒张,呈现向上伸展的姿态,与秀巧的杯子相配,恰到好处。菊花则填绘黄色花蕾,而花瓣的颜色每朵不一,以两青花与两红彩相间排列。纹饰以青花勾勒出外轮廓,后填彩,设色明丽淡雅,纹饰生动。菊花为明清宫廷瓷器的常见纹饰,时至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古人认为菊花之所以在干燥的秋季盛开是有它“驱邪”、“解毒”的功效。又菊花是“隐逸君子”,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精神境界,为历代文人仕大夫所追求。清代雍正皇帝在他的《雍正行乐图册》中也有采菊东篱的画像,可见明清时期菊花在宫廷艺术之中颇有一席之地。与本品类似的斗彩菊花杯在北京故宫中有藏,明成化、明嘉靖的皆有,代表明清御窑斗彩瓷器工艺。

9:明嘉靖黄地红绿彩鱼藻纹方碗,尺寸:宽12.5厘米,估价:RMB 1,600,000 ~ 2,600,000,成交价: RMB 3,565,000 ,成交时间:2016-06-07,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此式方斗杯是嘉窑创新之作,造型新颖奇巧,全杯为斗形,口沿微撇,稍鼓腹,近足处采用圆角渐收,方形圈足。全器罩以枣皮红釉为地,主题纹饰以黄彩绘鱼纹,红彩勾其纹理,水藻以黑彩描其轮廓,填以绿彩;足内留“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方斗杯器型特殊,此造型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候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可利用拉坯技术,只能泥塑成型,制作工艺复杂,且受技术局限大多器型不规整。自嘉靖后便较为少见。

钧窑的兴起


河南 许昌 御钧鼎

钧窑的兴起是和唐代鲁山花瓷的烧制成功与发展密切相关。花釉瓷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斑点有的排列规整,有的随意点画。由于大多装饰在深色釉上,浅色的彩斑更显得清新典雅。这类花釉器的器型有罐、双系壶、花口瓶、葫芦式瓶、三足盘、腰鼓等,而以壶、罐为常见。罐类又多双系,一般造型丰满,配以大块彩斑,气势庄重大方,具有典型的唐代风韵。

唐代花釉瓷器的出现,为钧瓷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尤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发展,使钧瓷手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官窑兴起,民窑林立,各地窑口,竞相争辉,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皆在河南境内,其中钧瓷以窑变美妙的艺术,不仅受到民间的青睐,更受官廷的偏爱,并把钧窑垄断为官窑,到了北宋晚期,特意在钧瓷的故乡--禹州城北门里的钧台附近设窑,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品。由于宫廷以豪华奢侈为尚,选料严格,不计成本,工艺要求更高,由生产原系为民间烧制的碗、盘日用生活器皿,也主要改烧各式花盆和盆奁儿,以及尊、瓶、炉之类的艺术陈设品。所烧钧瓷禁止在民间流传,当开窑都由官府派职官把关监选,合格者当选,其余一律砸碎就地深埋。从此大家只好望窑生叹,然钧瓷的声望更高。造型端庄,技艺娴熟。窑变美妙,琳琅满目。变化之多,难以胜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尤以红、紫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争芳斗艳的花园里独树一帜。根据对钧台窑的考古钻探与发掘获得的资料证明,钧瓷的兴盛之日,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亦即钧瓷的黄金时代。

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


德化位于福建省东部,地近东南沿海,毗邻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州、泉州、厦门。德化烧瓷始于宋而终于清。产品丰富多彩,独具风格,自创烧以来,就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是我国南方一处著名的烧瓷窑场。

德化窑之所以能够在宋代创兴,并在以后数百年间盛烧不衰而名扬海外,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制瓷工艺的提高等等。除这些前提之外,笔者认为,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跟海外贸易及适应瓷器外销的经营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宋代立国以后,由于陆路阻塞,十分重视海外贸易,视此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朝廷曾派内侍到海外招徕贡市贸易。元祐二年(1087年),宋哲宗正式批准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泉州港的海外通商事务,这样从政治上确立了泉州成为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从而促进了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宋代是我国瓷业生产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南北各地瓷窑像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所产瓷器不但用于国内需要,而且很多瓷窑的产品大量出口。泉州以其优越的交通条件和政治经济形势,吸引着福建及其邻省地区瓷窑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泉州。伴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达,海外交通开拓到哪里,瓷器就输送到哪里。在对外贸易中,瓷器成为与丝绸并驾齐驱的重要商品。与泉州进行贸易的有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和非洲东海岸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35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中国瓷器。在对外贸易中,瓷器仍然是重要商品。

明清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时期。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交通史上空前未有的盛举,这次大规模的远航贸易开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对后来东西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海路交通自进一步拓展,瓷器的外销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行销的范围还是数额。都远远超出了宋元时期。虽然泉州港这时期在海外交通的地位趋于衰落,但是泉州地区的陶瓷器仍然通过民间商人或其他途径大量输往海外。明代主要从福州港、漳州月港输出,明末以后改从新兴的厦门港。这一时期德化窑的烧瓷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主要烧制白瓷和青花瓷。特别是明代烧制的白瓷,尤为精美,代表了全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

生产这种优质白瓷是和德化所产的制瓷原料是分不开的。德化产的瓷土,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瓷胎致密,洁白如玉,透光度极佳;由于釉料中含铁量特别低,含钾量高,焙烧时又采用中性气氛,所以自瓷釉色更为纯净。从外观上看,釉面柔和莹润,如脂似玉。它的白与景德镇的产品不同。景德镇的白釉是“白里微泛青色”,而德化的白釉是“白里微泛黄色”,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或“象牙白”之称,流传欧洲后,法国人又称“鹅绒白”和“中国白”。其油润滋嫩、半透明的质感,令人赞不绝口,“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人我国之后,伴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又传到了日本;南洋群岛的人民很早就信仰佛教。为了适应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宗教信仰这一需要,明代德化窑在继承传统式样的基础上,大量生产各类佛像。其中观音数量最多。观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典描写她法力无边,经常变幻不同的法相,穿戴不同的服饰,作出不同的姿态,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普渡众生,有所谓“三十三观音”之别,白衣观音就是其中之一。德化瓷土优良,很适合烧制圣洁的白衣观音。所烧制的观音,洁白无瑕,温润如玉,充分展示了其超凡脱俗、慈悲为怀的大度气韵,给人以力量、信赖和希望的感受,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崇敬和信仰。

当时瓷塑名师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和陈伟等,尤以何朝宗塑像最为著名。他所塑的观音,造型优美,微妙传神,既肃穆大方,又慈祥和蔼。雕工自然细腻,衣纹深秀,飘然若生。有送子观音、渡海观音、施露观音等,或坐或立,姿态各异。除观音外,还有达摩、弥勒、罗汉、如来等佛教塑像,均极精致,各具神韵。这些塑像输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当时在国外市场上都是热门货,各方高价争购,也有一部分由华侨携带出国,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白瓷送子观音;在日本的基督信徒中,当作玛丽娅的圣像而大受欢迎,其需用量之大,几乎达到惊人的程度。观音、达摩、罗汉塑像同样深受东南亚一带教徒、僧侣的欢迎。这类塑像领尽风骚,被称为“东方艺术之精品”,视若拱璧,有“天下共宝之”之誉。

当中国的青花瓷出现于国际市场时,很快征服了伊斯兰世界。这是因为蓝色所象征的崇高、神秘、静肃与伊斯兰教所宣传的教义相适宜,迎合了伊斯兰民族的审美趣味。德化窑在明代后期又大量生产青花瓷器,其产品不但输往东南亚,而且远销非洲,

17世纪以后,为了适应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德化窑又模仿英国、荷兰、德国的陶器和金属器皿的造型,大量生产酒壶、咖啡壶、水罐、啤酒杯和碗,产品畅销欧洲市场。

如上所述,德化窑的工匠们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吸引外来文化,研究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断对产品的釉色、造型、装饰进行设计,使之尽量投合消费者的爱好和要求,因此其产品始终得以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大开。正是由于赢得了如此广阔的销售市场,从而又推动了德化窑瓷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明清时期德化的烧瓷窑址,已由宋元时期的33处猛增到152处,窑址数量之多,居泉州诸县首位。

唐三彩的兴起原因


唐三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成熟的陶瓷制品,其中以唐代的三彩最为著名,成就最高。那么,唐三彩为什么在唐代兴起呢?唐代具备哪些条件呢?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复苏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个朝代,时间比较长,疆土也比较辽阔,经济繁荣。我们都知道,有稳定才能有经济的发展。唐朝君王统一天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战乱,人民生活稳定,这些都是唐三彩兴起的大环境。只有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才有时间和精力研究高超的制瓷艺术。

陶瓷业的发展

上面提到了,唐朝这个时期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然陶瓷业也是如此。在唐代,陶瓷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陶瓷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原来的基础上,陶瓷大师们研究如何制作一些新品,对陶瓷烧造认真钻研。这是唐三彩诞生的必要条件。

陪葬的需要

唐朝的后期,特别重视陪葬。尤其是高官或者王爷,死后都要有大量的陪葬品。而唐三彩是其中之一,因为唐三彩的颜色比较鲜艳,看起来活灵活现,而更多的用于陪葬之中。这也催生了唐三彩的大量制作和技艺的不算进步。

所以,现在发现的唐三彩中很多都是从墓葬中发现的。唐三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代表着较高的制瓷工艺,也间接体现了唐代的一些生活特色。

款识的起源及其发展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发现一些刻划符号。如仰韶文化类型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发现各种刻划符号270个。此外,山东龙山文化,以及上海马桥、浙江良渚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不少刻符;青海省乐都、甘肃省半山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了彩画符号。这些刻或和彩画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也是我国陶瓷款识的滥觞。商周时代,瓦和陶器上的刻字,多数为编号,少数为人名。春秋战国时期的砖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各地都有发现,逐渐增多。秦汉时期的陶器和砖瓦的文字非常丰富,所涉及的内容亦较前广泛。陶器上的文字绝大部分内容是反映陶手工业的情况,如器物的编号或记号(一、二、三……等),制陶手工业的官署名(左司空、右司空、大水、北司等)、作坊名(安陆市亭、栎市、杜亭等)、陶工名(义渠、伙、成、苍等),另外还有地名(宜阳、新城、蓝田等)、器物所有主名(北园吕氏缶、下贾王氏缶等)、器物置放地名(宫厩、大厩、丽山〓宫等)等等,在瓦当和顺上还开始出现一些吉祥语(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延年益寿昌等),大凡后世的款识类别,此时大多已具备,开了中国陶瓷款识的先河。目前所见瓷器上最早的款识是浙江省鄞县出土的一件东汉青瓷双系盘口壶,底足刻有隶书“王尊”二字。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如南京赵士岗墓出土的一件越窑青虎子,其腹训刻划“赤鸟十四年(251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款铭,不但有纪年,并且有烧制地点、工匠名等内容。浙江省绍兴古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谷仓,顶部的龟碑正面刻划“永安三年(260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款铭,内容包括纪年以及祝愿的吉祥语。南京清凉山吴墓还出土一件熊形油灯,上刻“甘露元年(265年)五月造”的款铭。这是三件十分难得的具有纪年款的器物,它为我们正确断代提供了标准器。其款识的共同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近草书。

西晋时烧制的一种青瓷扁壶,各地有不少出土,形制奇特,短颈,扁腹,广底,两侧各有系由于发现有的器物底部刻划有“先姑〓一枚”、“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的款铭,才使我们知道,这种青瓷扁壶在当时称为“〓”。汉代文献上记载有一种罂,《汉书》颜师古注:“〓,长颈罂也”。但罂究竟是何物?长期以来不得而知。1972年南京化纤厂晋墓出土一件青瓷长颈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由此使我们得知器的名称和器物属主的名字,原来这种长颈壶,即称为“罂”,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代陶瓷款识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在釉下用彩书写的款铭出现。从窑口来看,刻划者多数为越窑,用彩书写者以长沙窑为多。其内容不仅有纪年款、人名款、产地款,还有带有商品广告性质的款铭。字体绝大多数为草书,楷书少见。刻划与写的部位皆不固定。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有三行文字:“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847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改换。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越窑青瓷罂,腹部刻划“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17字,详细地标明了制作日期、器名、价值。浙江宁波出土的一件印花碗,碗内底有“大中二年”四字,则为内容单纯的纪年款。此外,还有刻划文字的青瓷墓志铭,内容有纪年、人名、事迹等等。

唐代长沙窑以彩书写款识,很多具有商品广告性质,这是长沙窑的一大发明,如“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言满天下无口过”等等。在外销器物上,还用阿拉伯文书写“真主最伟大”,以适应和迎合阿拉伯人民的需要。

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中有刻“盈”、“翰林”字款,或书写“翰林”字款的产品,“盈”是宫廷内“大盈”库的简称,表时它们是官府的用品。此外,1978年浙江省临安发现了吴越王钱廖之父钱宽的墓葬,出土19件白瓷,多数底部有’官”或“新官”字样的刻款,这批晚唐时期的白瓷精巧细洁,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款识的含义也清楚地告诉了人们。

五代越窑青瓷中也有刻“官”字款的器物发现,如浙江省临安五代墓出土的一件越窑双系瓶,腹部刻划“官”字款。

唐代至北宋河南瓷窑生产一种瓷忱,枕底往往刻有某家作坊制作的款铭,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瓷枕,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传世品中还有刻“裴家花枕”四字的。宋代瓷器款识远较前代为多,铭文内容有作坊标记、工匠姓名、制作年月、唐诗宋词、吉祥语句、宫殿名称和宫廷用瓷专用款铭等等。总的特点是款识文字趋于简明,仍以刻划款为主,但书款逐渐增多,印款亦较前期增如。

关于汝官窑问题的几点思考


汝官窑是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造御用青瓷器的窑场。它是宋代汝窑最耀眼的核心部分。后世称誉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所谓“汝为魁”,指的就是汝官窑烧制的产品。汝官窑烧造时间短暂,烧成的青瓷产品质地优良,传世品数量极少。加上过去长期没有找到窑址所在地,因此对人们来说,汝官窑一直是个最吸引人的谜团。近十几年来,在陶瓷考古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汝官窑遗址所在,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大规模地考古发掘,揭开了这一沉睡近千年的名窑的神秘面纱,写下了二十世纪陶瓷考古最辉煌的华彩乐章,同时也为新世纪的陶瓷考古吹响起最激荡人心的进军号。

这两年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一批出土的汝官窑瓷器标本,并对有关汝官窑的文献和专家学者们的文章进行了认真地学习和思考,下面是我们对汝官窑一些问题的学习心得,写出来就教于专家。

一、关于汝官窑烧造时间的问题

汝官窑在历史上烧造的时间很短,这已是人们的共识,无须多言。但这段时间短到什么程度?专家们说是 20年,最早提出这一要领的是陈万里先生。他认为:从徽宗的崇宁五年(1106年)往上推到哲宗的元祐元年(1086年),在此二十年间大概是宫中用汝州所烧青窑器的时代,冯先铭先生接受了这一说法,并在文章中使用,此后,很多专家写文章谈到汝官窑烧造时间时,都使用了这一观点。

我们很想知道专家们为什么将汝官窑的烧造时间定为20年,而且有什么根据将其定在元祐元年至崇宁五年。但专家的答复却很模糊,难以令人信服。冯先铭先生写道:“已故的陈万里先生曾经根据北宋人徐竞《奉使高丽图经》的成书于宣和五年(1123年)以及书中有‘汝州新窑’一语,推断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元祐(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二十年之间。”我们实在看不出这种推断的合理性。徐竞的书成於徽宗宣和五年,此时书中尚明白地写有“汝州新窑器”,陈先生也认为这就是汝官窑瓷器,为什么他反而又将汝官窑烧造的时间下限提前到1117年前的崇宁五年去了呢?至於为什么要将上限定在元祐元年则没有讲原因,真是令人费解。

关于汝官窑烧造的问题,除徐竞书中记载以外,另两条便是叶寘和陆游的记载。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这两个人都是南宋人,说的是一回事。但陆游讲的离谱了点。因为在北宋时期定器确入过禁中,这是事实。不但定器、钧瓷、建窑瓷、耀州窑瓷都入过禁中,“唯用汝器”的说法肯定是站不住的。但他二人讲的又应该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合理的推测应是:在某个时候,某位大人物(应该是皇帝)认为定瓷不好用,不要再入禁中了。改用汝州烧的青瓷器,那么这位大人物是谁呢?我们算来算去,觉得还是应以徽宗为宜。从性情、学识、艺术教养和爱好来讲,哲宗似乎都不是这块料子。只有徽宗这位风流天子能干得出来。他在位期间,做出了无数此类事情,他通琴棋,精书画,治国无方却善於搞艺术。为整理花园搞花石纲,到了激起农民造反的的程度。因此在宫里用厌了定窑瓷器,换个胃口改用汝州青瓷还不是小菜一碟的事情?另一个我们应注意的情况是:徽宗信奉道教,自封道君皇帝,已到了入迷的程度,道教尚青,对白色的器物不感兴趣。因此他排斥定窑,改命汝州烧青瓷器是合乎情理的。那么他何时下的这个命令?我们没有根据不可妄说,但大致应在他自封道君皇帝以后。根据徐竞书中所述,我们认为汝官窑在宣和五年时还应该在烧造。按以上推断,紧跟着,又一个问题来了,那就是北宋官窑的问题。也是南宋人的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对这条记载,人们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这个官窑就是汝官窑;另一就是在汴京城内设窑,但产品仿汝窑,或者有人干脆觉得这个官窑的工匠设备就是从汝官窑带去的。从此汝官窑就停业了。

我们认为:说北宋官窑就是汝官窑。并非没有道理。顾文荐讲的“京师自置窑”,确实可以理解为京师在汝州自己置办的窑场。如同明清时期京师在景德镇“自置”的官窑一样。这样,就与叶寘“遂命汝州造青窑器”的记载对应上了。同时在时间上是宣(和)政(和)间,正是徽宗“大干”的时候,与徐竞记载的时间也对上了。

即便是徽宗确实在汴京城内置了内窑,工匠设备从汝州运来。按常理来推测,汝官窑也不应会立即倒掉。我们应该看到,整个汝州窑不是从设立汝官窑时才发展起来的。而是因为汝窑北宋后期瓷业生产已很发达,青瓷生产水平已经很高,才被京师看上而“命烧”的。从发掘的材料来看,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是它挤走了定窑。在徽宗时期,经济繁荣,名窑林立,竞争激烈,即便是京师另行置内窑,做为汝州来说,汝官窑这块牌子仍是全国属最硬的,因此仍然会极力保住,决不会停烧的。再之对宗徽来说,他既是个对艺术享乐精益求精的人,又是个多多益善的人。在汝官窑生产期间,他在宫中除使用汝州青器外,尚且还使用钧瓷、建窑瓷等。那么他即使在皇城内自置窑,也决不至于会立即将汝官窑停烧,这样做不符合他的性格。

那么汝官窑究竟何时停烧?我们认为应在靖康事变发生以后。此时北宋王朝覆灭。整个国民经济都遭受毁灭性打击,全部汝州窑的瓷器生产都难以为继了,“汝官窑”这个国字号企业当然也要灰飞烟灭了。

如果我们以上的推测不错。汝官窑从政和年间开始烧造,毁于靖康年间金人的战火,其存在的时间还不到20年,最多只有16年光景!

二、汝官窑的性质问题

对于汝官窑的性质,人们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它就是朝廷置办的官窑,产品专门为宫廷服务;另一种意见认为其与定窑一样,仅承接朝廷定烧,属于民窑。后者的根据有两点:一点是南宋人周辉有《清波杂志》中记载的“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第二点是此次清凉寺村发掘,一些同志参观后认为,发掘面积有限,却挖出那么多座窑炉,感到窑炉较小,与想象中的皇家御窑场规模相差较大,认为是束属私家窑场?

对汝官窑的性质,我们觉得其还应是官窑,不是民窑,在当时,生产此类瓷器的窑炉并不需要很大,不能用窑炉大小来定其官民窑性质,再说,这一群窑炉很集中,生产一样的产品,正可见皇家窑场的规模和档次,通过此次发掘,我们还可以看到出土的瓷片很多。按照北宋晚期的名窑来说,其仅在生产中形成的废品率决不致于如此之高,我们感觉到:这些瓷片都较小,象是被人有意识砸碎的。这就与后来明代官窑的做法有点相象了。周辉是南宋人,其记载汝窑“供御拣退方许出卖”是否可靠尚值得存疑。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就说它是民窑,因为晚到清代乾隆年间,官窑的次品都是可以拣退出卖的。并没有人怀疑乾隆官窑的性质。

还有一点应提及的:在安徽淮北大运河的考古发掘中,河道里出土了一大批北宋时期各种窑口的瓷器,包括有很多民汝窑瓷器,但却没有一件汝官窑瓷器出土,一片都没有!当时大运河是南北方瓷器贸易最主要的水路通道。北方民窑产品依赖这条通道大量南运。许多是为了外销。汝官窑瓷器却不见踪影,说明它不是一般的商品瓷,从而也确定了汝官窑是皇家御用的官窑性质。

三、汝官窑的来龙与去脉问题

前面已有所述:在汝官窑尚未建立之前,汝州一带已有很发达的制瓷业了,其生产青瓷器的水平很高,方能被朝廷看中,这是汝官窑生产的技术来源。但皇帝并不是把一般的汝州青瓷器拿来用,而是要生产指定产品。对于使用青瓷器的徽宗来说,其在宫中选样品自然是非越窑莫属。在五代末至北宋初,吴越小王朝生产的越窑秘色瓷大名鼎鼎。其用这种瓷器对北宋大量进贡以求取和平。到北宋末期,这类贡品已消耗很多,宋徽宗以此为样本让汝官窑生产新产品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我们用五代末至北宋初期吴越国生产的越窑秘色瓷标本与汝官窑青瓷标本对照,发现二者关系极为密切。特别在碗、盘类器物的底足造型上,汝官窑学越窑简直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十分之相像,在很多汝官窑瓷器的釉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越窑的影子,有的釉色是很接近的。只不过两个地方釉料中的成份有所差异,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因而造成汝官窑瓷器的釉色终究无法与越窑完全相同,反而异化出新的美丽来,汝窑的天青、天蓝釉色远远超过了越窑釉色的美丽,这是时代的进步,同时我们仍要说:它是学习越窑的结果。

靖康之变后,汝官窑在战火中毁灭了,但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朝廷“袭故京遗制”,在杭州又建立新的官窑,新产品以汝官窑瓷器为范本,使得汝窑的制瓷技术和瓷器风格又得以在原来的越窑老家流传下来。这真是风水轮回,转了一个圈又回来了。是历史的巧合吗?我们在南宋官窑-主要是修内司官窑瓷器的身上,又发现了汝官窑瓷器的浓重痕迹。从器物造型到釉色,从釉面的开片到釉内的气泡,我们均可以看到这种血缘关系的踪影,宛如当年汝官窑学习越窑一样,然而也正是同样的原因,南宋官窑学汝官窑却并非全似汝官窑,也发生了变异,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风格,比汝官窑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吧?

四、“芝麻挣钉”、“蟹爪纹”、“寥若星辰”及其它

提起汝官窑瓷器的鉴定特征,大家都会想起著名的“芝麻挣钉”痕、“蟹爪纹”以及釉内气泡“寥若晨星”等特征。

所谓“芝麻挣钉”痕,又有称“芝麻花”的,是存在于汝官窑瓷器底部,因用支钉工具支烧而形成的痕迹。瓷器生产中用支钉支烧的工艺并非自汝窑始,早在六朝隋唐就有这种工艺了。与汝官窑同时代的其它窑场,如耀州窑等也有此种工艺,但为什么只有汝官窑瓷器上的支钉痕才称为“芝麻挣钉”痕呢?这是因为其它窑场的支钉都比较粗大,留下的支钉痕也大,只有汝官窑所使用的支钉比较精巧,因此留下的痕迹小,故以“芝麻”相称。我们认真观察比较了汝官窑瓷器的许多支钉痕后,感到古人给其起名的“芝麻挣钉”不仅是形容其小,还另外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这种支钉痕均略呈椭圆形,确实头如芝麻;二是汝官窑的支烧具为一圆环,支钉竖立在环上,三、五、六个不等,其较尖,制做精细,钉尖与瓷器部接触的面积很小,瓷器烧成后,釉冷却将支钉与瓷器粘在了一起,必须用力拉环具才能将支钉尖与瓷器分开。因此这种痕迹是支钉挣脱后才形成的。我们很佩服古人观察之细微,其起名用字,一个“挣”字传足了神,我们观察这种“挣钉”痕,还发现钉痕的断面颜色都比较白,远较瓷器的胎色白,也比支钉自身的胎料白,我们怀疑汝官窑瓷器在施釉前是否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

所谓“蟹爪纹”,是指象螃蟹爪一样的纹路,它是汝官窑瓷器釉面开片(又称冰裂)造成的。“蟹爪”不是指螃蟹的大腿,更不是其前臂上的两个大钳。蟹爪是指螃蟹的小腿,其光滑、硬直、尖锐。当我们面前摆放着整盘螃蟹时,满眼都会看到这种短而硬直锐利的线条,在放下镜下观察,汝官窑瓷器釉面的开片纹路就是类似这种样子,其线条直折细硬,非常有特色。因此我们认为所谓“蟹爪纹”,就是指汝官窑瓷器釉面上的这种开片纹路。一些古代典籍搞错了,理解为釉面上的沙眼。现在一些专家学者的文章也这样叙述。我们感到是不妥的。无论如何,瓷器釉面上的沙眼是毛病,凡有沙眼的地方,釉面多晦暗不平整,我们无法将它与蟹爪纹联系起来。其实“蟹爪纹”是一种美丽的开片,是汝官窑瓷赖以为装饰的优点所在,决不会是沙眼之类令人丧气的釉病。我们发现,汝官窑瓷器的釉越是烧制成熟,这种美丽的蟹爪纹越繁密,形成一道风景线。

汝官窑瓷器釉中的气泡,常常可见到大而稀疏者。古人称其为“寥若晨星”,确实很形象。但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汝官窑瓷器的釉中气泡并不总是那样疏朗,那样“寥若辰星”。这种现象往往只存在于釉烧得正熟,釉面光亮,釉色天蓝或天青的器物上,其余则常常仍是釉泡密集而小,与其它瓷器的差不多。我们还发现,无论是瓷片还是传世品,汝官窑瓷器的釉很少能烧成内外一样者。一般总是器内的釉色精美,器物背面的釉色差一些,有时甚至相差很多,为何会形成这种状况,希望能得到行家的指点。

中国陶瓷走出国门的战略思考


我国陶瓷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相对低廉的成本使我们的产品在目标市场上具有—定的价格竞争优势。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更有利干我国陶瓷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并且随着我国陶瓷出口贸易的增长,一些进口国为了保护其国内产业不受损害,会对我国出口陶瓷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等方面的问题,国内陶瓷产品出口必须要讲究战略相策略,才能不断开拓陶瓷行业出口的新局面。

首先,要用我们的比较优势去占领国外相对空缺的市场。在建筑卫生陶瓷这—行业中,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德国、瑞士、荷兰。葡萄牙等国是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企业势力比较强大,需求又趋于饱和的市场上,我国陶瓷企业“走进去”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国内陶瓷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注意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瞄准国外相对空缺的市场,比如俄罗斯、印度、东南亚、中亚、非洲等陶瓷工业比较落后、市场潜力大的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起步,然后逐步向发达国家市场渗透。

其次,要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充分的信息,制定恰当的方案。国际陶瓷市场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消费习惯的用户对产品质量、花色品种等方面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中国陶瓷要想取得走出去的成功,必须事先搞好调查研究,摸清国外的市场需求、竞争态势、社会状况和政治风险等因素,及时获得有关市场活动的各种信息和动态资料,科学的认识、分析、了解市场行情和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恰当的“走出去”的方案。

再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定目标,来选择“走出去”的地区和经营方式。“走出去”有很多经营方式,是采取技术合作,还是联合开发,是采取到国外办厂,还是到国外寻找代理商,是实行个性经营、特色经营、虚拟经营,还是独资经营、合资经营等等,都要根据自己实力、内外环境条件、目标定位用国外市场需求来灵活决定。像新中潭、新明殊、鹰牌、东鹏、山东皇冠、四川白塔等这样的企业拥有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较强的资金实力,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拥有广泛通畅的销售网络和价格竞争力,拥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与国际接轨的操作能力,就需要到国际上吸收当代新兴技术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在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同时,在国外设立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并注重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向发达国家市场渗透。

第四,注意灵活运用游戏规则来保护自己。随着我国陶瓷产品出口贸易的扩大,我国陶瓷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更多的反倾销诉讼,这就需要注意灵活运用游戏规则来保护自己。一是国内陶瓷企业要加强团结协作和行业自律,自觉抵制低价出口,在出口策略、出口价格等方面共同进退,遵守共同的底线,防止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和国外的“倾销引诱”,同时还要注意搞好品牌营销,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知名度,提高产品“身价”,减少和预防反倾销的发生。二是坚持走市场多元化之路。即使是一个非常有前途,是潜力的国外陶瓷市场,也不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过快增长,在开拓国外陶瓷市场时,切不可盲目进入,要做到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要在市场开拓的时间、空间和方式等方面灵活掌握,尽量避免某时某地出现的出口业务猛增而导致的反倾销行为。三是要尽量与当地的公司或跨国大公司合作。反倾销是进口国为保护本国利益对出口实施的制裁行为,因此,我们在“走出去”过程中,如果能利用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当地的公司或跨国大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适当照顾当地厂商的利益,这样外国厂商由于参加利益分配也就不会参加反倾销的行为。

对保靖陶瓷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保靖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陶瓷产业,陶瓷产业现已成为保靖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保靖县陶瓷产业群带的形成,由于没有行业商会的规范管理,政府也没有完善配套的相关政策,加之部分陶瓷企业老板经营短期化行为突出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和阻碍了保靖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保靖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陶瓷资源,据省地质矿产部门和山东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实地勘察探明,仅保靖野竹坪乡境内紫砂陶土储量亿吨以上,县境内高岭土、镁质粘土及石英砂等陶瓷原料储量也在1000万吨以上,经十几年来的实际生产应用,其品位优良,大有开发利用价值,前景广阔。

保靖县陶瓷生产企业已由1994年的3家发展到目前的9家,陶瓷酒瓶年综合设计生产能力由1994年300余万件发展到现在的8500万件左右,从业人员由1994年的不足400人发展到现在的4000余人,上缴税收由1994年的3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1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保靖县陶瓷产业已具雏形,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包装容器生产基地,其产品已遍及全国各地,但随着陶瓷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所面临的很多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凸现,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思想观念滞后,市场信息不灵,营销不畅,缺乏前瞻性;二是政府在陶瓷产业方面的造势氛围不浓,没有出台与陶瓷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配套的相关政策;三是生产要素滞后,产品品种单一,质量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保靖陶瓷企业整体工艺技术偏低、产品结构单一且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设备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真正懂行懂管理的人才缺乏;五是部分企业老板经营短期化行为严重;六是企业受资金“瓶颈”制约,开发新产品、投资上新线、购买现代化设备等缺乏资金,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七是没有行业商会的规范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三、发展对策

(一)统一思想,大力营造陶瓷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保靖县陶瓷产业目前已成为保靖县除冶金、电力以外的第三大工业产业,并有发展为保靖县第一大工业产业之趋势。要真正做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一班人思想有陶瓷业、工作议陶瓷业、措施抓陶瓷业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保靖陶瓷业的知名度和提升陶瓷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保靖县真正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名副其实的酒类陶瓷包装瓶生产基地。

(二)充分发挥陶瓷商会作用,更新经营理念,创新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意识。及时广泛地收集包装陶瓷市场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决策和发布,提高企业市场发展的预测能力;其次是组建健全灵活、高效辐射强的营销网络队伍;再次是向外推介会员单位陶瓷产品,组织陶瓷产品展销会和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外引内联,从而改变企业各自为政,竞价销售,无序竞争现状。

(三)整合重组陶瓷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着力扶持一个或多个能带动保靖陶瓷工业发展与升级的龙头企业,条件成熟时,组建一个股份制陶瓷企业集团,带动保靖陶瓷产业结构调整,走高附加值品牌发展之路,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做优保靖陶瓷产业,全面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经营。

(四)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陶瓷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一是要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引导和主导作用,扶优扶强。二是要制定和落实执行统一的税收政策和标准,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三是要制定和落实执行统一的劳动用工政策;四是要制定和落实执行统一的产品市场准入政策;五是要制定落实相应的金融政策。

(五)弘扬陶瓷文化,打造企业品牌。保靖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浑厚。据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省、州、县三级考古工作者在四方城迁陵古址发掘出土的陶瓷表明,被史书称为“蛮荒”之地的保靖县,远古时已有高度发达的陶瓷文化。保靖陶瓷产业应在继承和吸收古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现代企业文化,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先进的企业文化精神、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取代现有作坊式、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扩大产品的销路,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形象,增加企业无形资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国内紫砂热的兴起及其思考》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国内紫砂热的兴起及其思考》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热酒瓷器古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