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艺宝瓷砖 > 导航 >

大胆说用力炒 鉴宝专家表演好

大胆说用力炒 鉴宝专家表演好

艺宝瓷砖 瓷器鉴别课 东鹏瓷砖价格表

2020-08-14

艺宝瓷砖。

近年随着艺术品市场大热,民间收藏兴起,鉴宝类栏目也风起云涌。

自江苏卫视2002年在全国最早推出《家有宝物》之后,算上央视《鉴宝》、北京卫视《天下收藏》、湖南卫视《艺术玩家》,最多时全国鉴宝栏目多达50个。

最近,电视鉴宝类栏目再次成为众矢之的,起因是央视《寻宝》栏目专家毛晓沪被指知假售假。此前,江苏有一个盗墓贼被抓后坦言,是看了鉴宝类节目才下定了盗墓的决心。

鉴宝类栏目究竟怎么了?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此类节目黑幕重重。

鉴宝专家:演技是第一要务

记者20日调查了解到,不少电视鉴宝类栏目组挑选专家一般只有两条标准,其一要能说会演,其二要有一定知名度。上海瓷器鉴定专家高阿申几年前曾是央视《鉴宝》、湖南卫视《艺术玩家》等鉴宝栏目的特聘专家,但最后他毅然选择了离开。

“怪就怪我不敢大胆说。”在接受采访时,高阿申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就说一只明代瓷瓶吧,究竟是明嘉靖还是明万历的东西,我认为还需要商榷,但有专家就直接敢说是嘉靖,因为嘉靖比万历要早。还有就是估价上我比较保守,几千块的东西我不说上万,但有专家敢开口就三万五万。”最终高阿申离开,敢说者留下。

有人笑称,现在很多鉴宝节目的专家都是“演技派”,鉴起宝来怎么说得让人振奋就怎么说。但“演技派”未必就是“学术派”。高阿申对记者透露,现在很多栏目制片人自己并不懂鉴宝,他们选择专家也只能以“出了几本书”“具有何种头衔”为标准。

鉴宝栏目:专家和藏家勾结

“演技派”专家注重节目视听效果,鉴起宝来却格外粗糙,于是难免经常“打眼”。此方面最著名的是在一档鉴宝类栏目中,专家曾将署名“吴作人”的一幅《牧牛图》鉴定为真迹,并给出高达25万元的估价。结果吴作人妻子、著名书画家萧淑芳直接出面,指出此幅《牧牛图》是赝品。

高阿申有时也会关注鉴宝类栏目,他发现专家的“打眼率”还是很高的。有一次他就看到专家将一只高古青瓷瓶鉴定为真,并称此瓶为“国宝级”,“其实单看青瓷瓶的淌釉,就会发现并不古朴,倒颇有现代气息。”

据记者所了解的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有一些鉴宝栏目的专家已和送宝观众(可能原本就是托儿)进行勾结,将赝品说成真迹,再通过电视平台,将这种作假效果放大,以蒙骗看重电视公信力的藏家。

据上海《青年报》

鉴定专家分类

目前在国内,做鉴定的专家分为好几类,由于级别不同,价格也不同。

大体分为一般专家、省级专家和国家级专家;也有分为专家、专家的弟子和实习生,还有分为市场实战的专家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而且,各家鉴定中心对一般专家的理解不同,有的将一般专家理解为该中心的工作人员,有的理解为实战派的专家,有的理解为是中心指派的专家;因为如果持宝人指定某专家鉴定,还需要交纳价格不菲的点名费。

目前鉴定界最纠缠不清的就是实战型和研究型专家之争,到底谁的眼力和鉴别力更胜一筹?难有定论,只能根据持宝者自己的喜好去做判断。

津网

鉴宝嘉宾毛晓沪否认卖赝品

晨报讯(记者 吴影)据《新京报》6月8日报道,北京刘先生起诉央视《寻宝》节目鉴宝嘉宾毛晓沪。

刘先生诉称,2004年3月,他花387万元从毛的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1只。刘先生说,2005年8月,他聘请5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鉴定此碗。专家称毛晓沪曾带两只这种汝窑瓷钵给他们看,被当场指出是假货,并指出瓷钵的主人和造假者就是毛晓沪。2008年6月,刘先生再次找国家级专家对该碗进行鉴定,专家认为该碗系赝品。毛晓沪于2008年8月被警方拘留,15天后被取保候审。刘先生称,现在警方还没侦结此案,自己只有向法院起诉。丰台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毛晓沪,1951年生人,被称为古陶瓷界实战派鉴定家。曾担任央视《寻宝》、《艺术品投资》以及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等节目的特约鉴宝专家。

毛晓沪6月9日在博客上对被诉一事发表了声明。

毛晓沪称状告自己的刘先生,自己从来都不认识,更没有收到过他的387万元货款。而自己从未仿制过汝窑碗,更没有卖过仿品。毛晓沪称指控自己可以但要拿出证据来,否则自己可以起诉他诽谤。

在声明中毛晓沪透露,自己从小在故宫长大,太了解某些故宫专家了,“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就把毛晓沪的仿品当真品收藏了,当我把真相告诉他们后,从此他们就得了‘恐毛症’,如果他们听说东西来自毛晓沪,就再也不会承认是真品了。”

对于这场诉讼,毛晓沪说:“此事已不是一件普通的民事诉讼案,是体制内专家与体制外专家的一场博弈,我已做好捍卫真相的准备。”

有观众看鉴宝节目学盗墓

南京宁西村地理位置很偏僻,村民大多靠种茶为生。

今年4月,派出所民警在走访时,有村民反映了一个蹊跷的情况。“最近,我们的茶叶地被人挖了很多大坑,不会有人来偷我们茶树吧?”

民警发现,在这些坑洞旁边的土里有一些散落的瓷器碎片,在一些深坑内部还有青砖露出。“当时我们分析,这里可能有古墓,那些人可能是盗墓贼。”办案民警介绍说。

派出所联系了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来到现场勘察。专家经勘察认定,茶园地下应该是一个东汉末年的家族墓葬群,这些大坑很有可能就是盗墓贼新挖的盗洞,从现场看,盗墓贼应该还没有得手。

最终,经民警蹲守,7个盗墓贼,民警抓了5个。经审查,这伙盗墓贼都是邻居,以潘某为首,他们长期流窜江宁、宝应、句容等地盗墓,曾盗掘过多个古墓葬。挖到过一些铜镜、瓷瓶、陶罐等物,都以很低的价格出手了。

据潘某交代,他平时在家务农,盗墓是他的“副业”。平日潘某喜欢看央视的鉴宝节目,觉得古董很值钱,就跟几个朋友提出一起去挖古墓“发财”。其余几人都想着能一夜暴富,都同意了。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是潘某“自学成才”,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风水之术,对土色的辨认也有了些许了解。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专家鉴宝——瓷器收藏未必越老越好


专家手中即是明晚期的古瓷

日前,在石家庄市博物馆陶瓷厅每月例行的鉴宝活动中,确实有藏友带来了一些古物,经专家鉴定后也是真品,可是专家给出来的估价却是很低的。这使得有些藏友搞不明白为什么年代久远的东西却不怎么值钱了?

其实,年代对一件古玩的价值并不起决定作用。试想如果年代决定一切,那是不是两千年前普通民家的一把小凳子也该价值连城呢?瓷器在收藏领域受到青睐,是因为它除了历史价值之外还有艺术价值,含有当时工匠的精湛技巧所表现出的艺术美感。因此瓷器并不仅仅是作为生活用品而存在,更多的是以艺术品的形象来出现。

而在这次鉴宝活动中,藏友带来的古瓷确是明晚期的,只是它们是死人陪葬时用的冥器,其上没有任何图案纹饰,而且还有破损之处,所从收藏的艺术价值上来考虑,这些古瓷不会只因为年代的久远而价值翻番。

笔者再次着重落笔此处,是想提醒各位藏友在收藏诸如瓷器之类的古玩时不要执著于年份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更多的还要考虑其艺术价值与保存的完好程度。

专家来鉴宝 只辨真伪拒作价_


摘要:“没想到惠州藏家的收藏这么丰富,特别是有几位藏家的藏品让我惊讶。如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是真正的和田白玉;还有一个汉代的四角樽,都是珍品。”昨日,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梁戊年来惠州免费为市民鉴宝时赞叹。一天的活动中,惠州市民带来求鉴定的藏品有数百件。

“没想到惠州藏家的收藏这么丰富,特别是有几位藏家的藏品让我惊讶。如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是真正的和田白玉;还有一个汉代的四角樽,都是珍品。”昨日,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梁戊年来惠州免费为市民鉴宝时赞叹。一天的活动中,惠州市民带来求鉴定的藏品有数百件。

听闻梁戊年在惠州市博物馆免费鉴宝,昨日,不少惠州收藏爱好者大包小包地把自家珍藏的宝贝都搬来了,为的是要过过专家的慧眼。还有不少市民前来看宝物,听知识。

“刚才有个人带了一包玉来做鉴定,都是好玉,听说是家传的。”记者来到现场时,仍有围观者在感叹。据介绍,这位藏家的藏品就包括梁戊年提及的珍品———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不过记者到达时,这位市民已经离开。

不少收藏爱好者带来实物求鉴定,也有一些人则带着照片询问能否鉴定,“照片鉴定只能做到三成。”梁戊年回答。

记者还发现,在鉴定过程中,不少藏家会询问藏品的价格,对此,梁戊年都不予以答复,“我只为他们鉴定真伪,不会给他们作价,因为收藏品是无价的。”

梁戊年还提醒说,如今私家作坊批量生产的高仿古玩已经有高达6成的市场占有率,经验不够的收藏者出手要谨慎。

镜头

元代釉里红 可惜是仿品

“梁老,你看看我这个杯子。”昨天,藏家梁先生拿出一个“寿”字杯求鉴定,被确定是清代的物件。“我当初估计是明代的,没想到是清代的,不过也很高兴。”梁先生说,自己玩收藏只有三年多,主要收藏陶器,“其实,惠州玩收藏的人挺多的,只是交流少。”

有位藏家带了元代的釉里红求鉴定,梁戊年看后评定说:“你这个瓷器,如果是真品的话,最少值1300万,可惜这是个仿品,不超过30年。”

专家来鉴宝 只辨真伪拒作价


摘要:“没想到惠州藏家的收藏这么丰富,特别是有几位藏家的藏品让我惊讶。如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是真正的和田白玉;还有一个汉代的四角樽,都是珍品。”昨日,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梁戊年来惠州免费为市民鉴宝时赞叹。一天的活动中,惠州市民带来求鉴定的藏品有数百件。

“没想到惠州藏家的收藏这么丰富,特别是有几位藏家的藏品让我惊讶。如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是真正的和田白玉;还有一个汉代的四角樽,都是珍品。”昨日,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梁戊年来惠州免费为市民鉴宝时赞叹。一天的活动中,惠州市民带来求鉴定的藏品有数百件。

听闻梁戊年在惠州市博物馆免费鉴宝,昨日,不少惠州收藏爱好者大包小包地把自家珍藏的宝贝都搬来了,为的是要过过专家的慧眼。还有不少市民前来看宝物,听知识。

“刚才有个人带了一包玉来做鉴定,都是好玉,听说是家传的。”记者来到现场时,仍有围观者在感叹。据介绍,这位藏家的藏品就包括梁戊年提及的珍品———一对唐代的白玉拐杖,不过记者到达时,这位市民已经离开。

不少收藏爱好者带来实物求鉴定,也有一些人则带着照片询问能否鉴定,“照片鉴定只能做到三成。”梁戊年回答。

记者还发现,在鉴定过程中,不少藏家会询问藏品的价格,对此,梁戊年都不予以答复,“我只为他们鉴定真伪,不会给他们作价,因为收藏品是无价的。”

梁戊年还提醒说,如今私家作坊批量生产的高仿古玩已经有高达6成的市场占有率,经验不够的收藏者出手要谨慎。

镜头

元代釉里红可惜是仿品

“梁老,你看看我这个杯子。”昨天,藏家梁先生拿出一个“寿”字杯求鉴定,被确定是清代的物件。“我当初估计是明代的,没想到是清代的,不过也很高兴。”梁先生说,自己玩收藏只有三年多,主要收藏陶器,“其实,惠州玩收藏的人挺多的,只是交流少。”

有位藏家带了元代的釉里红求鉴定,梁戊年看后评定说:“你这个瓷器,如果是真品的话,最少值1300万,可惜这是个仿品,不超过30年。”

鉴宝专家:60岁以上老人容易买到赝品


“这几年来发现一种现象,就是60岁以上老人容易买到赝品。”日前,羊城晚报记者在鹤山“十里方圆”巧遇央视《寻宝》栏目的权威鉴宝专家、瓷器鉴定大师丘小君,对于眼下玩收藏的老龄队伍激增,丘小君说,不建议60岁以上老人花钱买藏品。

丘小君表示,60岁以上老人容易买到赝品,原因有三:

首先是老年人喜欢听故事。卖者美丽的故事往往是陷阱,如卖家往往拿祖传、拆房子、挖地基时发现、急用钱之类的故事来诱惑买家入手。

其次,是老年人信息不灵通。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会上网,资讯不发达,很多新信息接收不到,现在很多造假都是运用新的科技手段,老年人大多不了解,而自己的知识已经老化了,过去的积累到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第三,就是老年人的眼睛不好使。60岁以上的老人眼睛已经看不准了,新仿瓷器上的贼光、浮光难以分辨清楚,视力的退化是最影响收藏的,这样的话就容易买到假东西。

“现在老年人一心想买点古董,给子孙留下,有的甚至把棺材本都搭上,下重注买藏品,结果却买到赝品,造成家庭不和,子女埋怨,夫妻吵架。这样玩收藏就影响到整个家庭,另外也给子女留下负担。”丘小君说,有的老年人到死还不醒悟,认为他的东西是真的,最后判定是假的又失望成恨,抱恨终身离开人世,造成悲剧。

丘小君建议,老年人应该以务实的心态,以学习历史文化为主,多看、多参观博物馆,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去满足自己,“不需要花钱去买,如果一定要买藏品,应找懂行的专家帮忙掌眼,一定要严格把关然后再去买。”

故宫专家为上海市民现场“鉴宝”


当得知有故宫专家来上海理财博览会上现场鉴宝的消息后,在11月21日这天,家住上海市青浦区的王老先生特地起了一个大早,带上自己一件收藏了15年的古玉专程赶到上海理财博览会现场,他想让专家“过一下眼”。

“我这件宝贝有不少人看过,但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这次理财博览会主办方《理财周刊》一下子请来了好几位全国知名专家,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所以一定要赶过来。”在排队等候入场的时候,王老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故宫专家现场鉴宝

其实,如此热心的藏宝人并不只是王老先生一个人。记者在鉴宝现场看到,尽管距离正式鉴宝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但早已有百余人带着大包小包子会场耐心等待,会场入口处也排上了近百米长龙,并一直在延长。轮到自己入场时,王老先生回头望了一眼,忍不住小声说了一句:“幸好来得早。”

藏宝者如此踊跃,主要是冲着专家名气而来的。据了解,此次请来的专家都大有来头,均为国内收藏领域内的顶级专家。领衔的叶佩兰被誉为“国宝级”文物鉴定权威,此外还有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陶瓷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诚,玉器石类及古籍善本鉴定专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玉器珠宝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敬之,杂项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研究员张荣,书画鉴定专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宣家鑫,陶瓷鉴定专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陈海波等。

故宫专家热心为上海市民鉴宝

会场上,专家也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为藏宝人解开心中的谜团。“你这副字画是仿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宣家鑫才将一副字轴打开一半,就告诉对方。“海波,你也看看。”王春诚将手上一件瓷器递给陈海波。陈海波连忙掏出一支小手电,翻来覆去地看了三、四遍,点了点头,回头告诉记者:“这的确是汪野亭先生的真迹。”并将其推荐入围“2009上海十大民间藏宝珍品”候选藏宝。宝贝的拥有者竺先生长舒了一口气,“这下放心了。”他说。

故宫专家仔细查看市民“藏品”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鉴宝活动将分瓷器、玉器、书画、杂项四大类别,并最终评选出“2009上海十大民间藏宝珍品”。据主办方估计,首日参与鉴宝活动的市民将超过千人,这是迄今为止上海规模最大的民间鉴宝活动。

专家认真为市民鉴宝

11月22日下午,第二场鉴宝活动仍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二楼进行。

鉴宝乱象调查:亟待规范的“鉴宝”


核心提示: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成交……2011年上半年,古玩市场天价作品频现。

与古玩市场的火爆相对应的是,各种鉴宝节目也充斥着大小电视台的黄金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鉴宝节目不下20个。

但是近日,北京一位古玩爱好者将鉴宝专家、央视《寻宝》节目嘉宾毛晓沪起诉至法院,让人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关注鉴宝类节目。

近日,本报记者对北京“鉴宝”相关行业进行了深入采访,结果令人吃惊……

什么是宝?什么人能慧眼识宝?什么人能怀着朴素的科学求真意识鉴宝?

随着鉴宝类节目通过媒体走进寻常百姓家,真实与谎言、科学与虚假、智慧与利益,伴随着科普性,一起糅杂到了“全民收藏”当中。

我国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发出忧患之声不能怪我们知识水平不高,只能怪我们的投资环境不好。改变现状只能靠行政部门的介入干预,清理整顿混乱的局面,以此来保护藏家,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引发官司的“汝窑碗”

“现在案子到法院了,我只期待法院给我一个公正的判决”

2011年5月下旬,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刘健将鉴宝专家、央视《寻宝》节目嘉宾毛晓沪起诉至法院。

事件起源于2004年3月。刘健称,当时他参加了一个古董培训班,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前来讲课,他通过杨静荣认识了毛晓沪,并花387万元从毛晓沪的手中购得一只“宋代汝窑碗”。事后,经数位专家鉴定,此碗属赝品,并指出造假者即为毛晓沪本人。

随后,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的法人代表毛晓沪在博客上发表声明称:“事发前,我从来不认识这位刘先生,也没和他打过交道,更没有收到过他的387万元货款。故宫杨静荣从没向我介绍过此人,我也不知到什么‘古董培训班’。刘先生的碗从谁手里买的,刘先生自己清楚……但到法庭上就需要证据了……”

6月23日,记者来到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该中心主任沈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毛晓沪目前在美国出差,并强调“毛老师自始至终没见过、也没与这位姓刘的先生打过交道。”

但沈平证实,一个香港人有一只汝窑碗,确实委托毛老师卖过,“一个姓沈的人从毛老师手里花86万元接过去的,故宫的杨静荣老师搭的桥。”

交易前,该中心对碗进行了鉴定。毛晓沪和杨静荣用传统的眼测鉴定,此外,国家博物馆和地质科学院的两位专家用仪器进行了科学鉴定。四位专家一致认定,该碗就是宋代汝窑!

毛晓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不知道刘先生手里的那只碗是不是我当年鉴定过的那只,他需要拿出证据。”

然而,刘健坚称,他的汝窑碗就是从毛晓沪手里买的,“现在案子到法院了,我只期待法院给我一个公正的判决!”

随便开的“鉴定证书”

“8000元能值吧?”“没问题,鉴定完我把估价给你写上。”“能多写点不,写3万块钱没问题吧?”“可以,应该差不多。”

记者注意到,刘健起诉毛晓沪时,提到他有一张汝窑碗的真品鉴定证书,事后,又有专家给他开据了一张确认该碗为赝品的鉴定证书。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表示,在这个圈子里,证书是给不懂行的人看的,或者一些人为了送礼蒙骗领导的。而在北京古玩界,证书随意买卖已是公开的秘密。不管这个东西是真是假,交钱就能买到证书。一般情况下,证书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花钱越多,证书上标明的估价也就越高。

这位向记者报料的收藏家递给记者一只哥釉高足花口笔洗仿品,“这是个仿制粗糙的笔洗,市场价20元都不值,稍微懂瓷器的人一眼就能辨知其价值。只要你肯出钱,肯定会有人说它值上万块,并且给你开具证书……”

6月25日中午,记者来到北京古玩城三楼的北京各与其古陶瓷鉴定中心。鉴定中心门口贴着一张海报,上面写着“艺术品鉴定师,于晓聪”。简介中称,他曾受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邀请,出席《专家鉴定室》栏目鉴定瓷器。海报旁边还有多张与央视主持人合影照片。

记者捧出笔洗后,于晓聪看了一眼,“我这鉴定得收费!鉴定之后,出鉴定报告和证书。”

“要个证书得多少钱?”记者问。

“别着急,我先看看。”于晓聪拿起桌上的放大镜,察看笔洗的底部,随后又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发蓝光类似手电之类的工具,又仔细察看了一番。

几分钟后,他说:“这个东西开个证书得2000块钱。能定准了年代,这个东西叫什么,我给你写得清清楚楚。”

“我给你2000块钱,光要证书,不要报告,行不?”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8000元能值吧?”记者问。

“没问题。鉴定完,我把估价给你写上(标在证书上)。”于晓聪说。

“能多写点不,写三万块钱没问题吧?”

“可以,应该差不多。”于晓聪让记者去给笔洗拍照,然后交钱办证。

记者注意到,所谓的证书是一张黄色厚纸板。于晓聪说,把鉴定的东西拍照后,贴在证书上,然后他给卡个钢印,并写上估价和评语就算完事了。

有“证书”的仿品

“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证书也是假的,但一般人绝对看不出来,给领导送礼绝对不会被发现。”

记者随后走进北京琉璃厂的胡同内,那里至少有20多名男男女女散坐在路边,不断有人与记者搭讪,“先生买古画吗?便宜,带证书的!”“先生,买高仿画吗,与真迹一模一样,专家都看不出来……”

一名中年妇女将记者引入一条只有一米多宽的狭窄胡同,经过几番拐弯,抵达一个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屋子。屋内墙上挂满了各种书画,在门口处最显眼的是一个铁皮柜子,上面摆着两三摞红色的证书。

她顺手拿出一本,展开里边夹着的一张宣纸,是一幅“范曾”的国画,“这画是仿的,但是证书的照片是真的,两个一模一样。”

“证书也是假的吧?”记者问。

“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证书也是假的。”她笑了笑,“但一般人绝对看不出来,给领导送礼绝对不会被发现。”她答。

离开前,她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边写着“绘画工作室仿范曾、启功、中石、刘大为等各大名家,小甘。”

向西没走出几步,一个叫徐智平的小伙将记者拉入胡同的一间平房,“大哥,我有范曾的《八仙图》。”

他从一个抽屉里掏出一个档案袋,从中倒出了证书和画,“你看,这是荣宝斋的证书,绝对是保真,是我们私下里从旁边拍卖行花钱买回来的。”

与其他仿品相比,这张画卖1600元,是普通仿品的两倍,“虽然贵,但仿得像。真迹就在路对过的荣宝斋里!”为了让记者相信,徐智平亲自领记者去看了真迹。

在荣宝斋一楼大厅内,矗立着2米多高的一幅《八仙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范曾的真迹,售价2000万元人民币。

记者询问真迹的证书,女工作人员说:“荣宝斋作为国有企业,画作没卖出去之前,是不开具证书的。啥时卖出去,啥时再开证书。”

但记者注意到,在琉璃厂的东街,有一家画廊显得与众不同10余名画家现场作画,现场销售。

“绝对的真迹!”我国著名书画教育家、收藏家刘国柱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创意,目的就是为了让买家知晓真假。他表示,这种鉴定证书是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的,因此也不承担法律责任。其证书只能代表某些鉴定人员的个人意见而已。有的专家收了钱之后,明明把真的说成假的,一旦对方找上门,他就会振振有词地说:“就这个水平,学识低,只是个人参考意见……”

“鉴定中心”的骗钱圈套

“不管东西是真是假,只要专家开口说话就得掏钱。”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北京古玩城、潘家园旧物市场、琉璃厂、故宫附近大大小小的鉴定中心多达数十家。这些鉴定中心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几乎都标明“陶瓷及工艺美术鉴定(文物除外)咨询,技术推广,组织文化艺术推广等服务……”

一家拍卖公司的副总经理富先生告诉记者,所有鉴定中心都是打政策的“擦边球”,或者就是超范围经营。

“一件东西拿到专家眼前至少可以赚你两笔钱。一笔是鉴定费,不管东西是真是假,只要专家开口说话就得掏钱!一般情况下收费从200元到数千元不等。”富先生说,这与专家的身份、知名度有关,最值钱的专家有两种,一是上电视的专家,再有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

“第二笔钱是开据证书的钱,一般开具一个证书至少1000元。”富先生称,有的专家为了赚钱,昧着良心把真的东西说成假的,或者把假的东西说成真的。

此外,鉴定中心还有一种骗人的把戏。在鉴宝行业中,除靠眼测外,还要借助高科技完成。北京古玩城从事鉴定的一位老板告诉记者,买家和鉴定中心相互勾结,赚取鉴定费。买家要求卖家将古玩送到指定的鉴定中心进行科技测验,但鉴定费要卖家承担,鉴定中心收取费用之后,将给买家提取一定的比例。

6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天雅古玩城附近一家写字楼内的鉴定中心。办公室卢主任称,每件东西科技检测费为2500元。

“我准备买20件瓷器,如果要指定到你们鉴定中心,对方掏检测费,那么每件能给我提多少?”记者问。

“每件给您提500元!”卢主任说。

向记者报料的老板还透露,有的鉴定中心为了骗取鉴定费,与买家设圈套,把货真价实的东西硬是说成假的,买家就有理由拒绝购买,结果卖家只能白搭检测费。

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国家文物部门并没有批准过任何文物鉴定机构,但现在北京确实有各种鉴定中心多达几十家。他们只是企业行为,工商批准其只提供咨询服务,他们的鉴定证书没有法律效力,同样他们也不需要到文物部门备案,文物部门也没有权力对其管理,只有工商部门有权对其经营范围进行管理。

“专家”也分很多种

“有的曾在故宫扫地、看大门,被开除后,名片上印的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

“故宫的专家都在我们中心搞鉴定。”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称。

经过走访,记者发现许多“鉴定中心”墙上挂的专家标注为“故宫博物院专家”。据了解,有一部分专家只在自己开设的鉴定中心鉴定,还有一部分专家靠走穴来赚钱,在多家鉴定中心挂职。

6月24日,在为清华大学收藏品投资经营与鉴宝高级研修班授课时,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胡德生把专家的构成分为四种人:第一种是正直的专家,“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专家,是不会轻易给别人看东西的,谁请都不去。我就是这样,除非公家请我我才去。”第二种是腐败专家,什么样的东西都给看,给钱就给看,“专家一杂就不专了,杂家永远不如专家。”第三种是“二把刀”专家,虽说有职称,可能是刚刚进来的,这样的人水平还不够;第四种是假专家,“有的曾在故宫扫地、看大门,被开除后,名片上印的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

在北京古玩城进行瓷器鉴定的宋先生则告诉记者,专家鉴定说话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许多人会要求开具证书,如果鉴定结果为真品,他就会在证书写上“此品为某某年代的”,如果为赝品,他就会写上“此品具有某某年代的风格”。“几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在宋先生眼里,语言技巧性很重要,“就是打官司告状,他们都打不赢”。

专家构成人员复杂,专家“说法”又颇具技巧,那么这些专家又是怎么包装出来的呢?

记者在一家网站发现,“只要缴纳28800元,经过24天的学习,便可获得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颁发的收藏品投资经营与鉴宝高级研修班结业证。证书上加盖清华大学教育培训专用钢印。”

6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清华大学门外的科技楼。一位叫金龙的20多岁小伙接待了记者,他自称是这个研修班的组织者。

他称,学习结束后可以参加鉴定师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鉴定师资格证。“我们学员参加考试需要交5600元钱,开卷考试,如果去劳动部需要交7800元,闭卷考试。”金龙表示,“开卷考试100%保证通过。两年来,仅清华大学就培训出100多名这样的鉴定师。”

记者就此致电授课教师胡德生:“24天就可以培训一个鉴定师吗?”

“就是两年也不可能培养出一个鉴定师。”胡德生说。“那你又为什么去授课呢?”记者问。

胡德生说,他们请我去讲课,至于其他颁发证书之类的事情并不知晓。他告诉记者,至今他也没有鉴定师资格证。

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有些人为了出名,只要上电视,不给钱也可以,甚至挖关系找门路给制片人送礼,就是要上电视出名,因为如果参与电视台的节目之后身价会倍增。出名之后,为了赚回前期投入的成本,有些专家开始信口开河,不负责任。

胡德生称:“对于上电视的专家,我不予以评论。因为弊病太多,(电视上)说真话容易得罪人。”

“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胡德生说,只有专家才会造假才会卖假。有人曾在网上报料,有鉴定专家把自己收藏的假画作拿到节目中估出高价,欺骗观众。

同样,刘国柱也强调,不要过于信奉电视上的专家。有些专家利用电视平台忽悠人,他们所说的、所给出的估价只代表个人,或者说电视栏目组的意见,并非代表市场。

“宝贝是有限的,这种全民‘收藏’的提法,全世界仅发生在中国,这是一件非常可笑、哗众取宠的事情……”

对于目前鉴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刘国柱认为,电视鉴宝节目的初衷是好的,普及了文物知识,提高了保护文物的意识。但许多节目中,一些专家一味地追求藏品的价值,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盗挖古墓。

他说,艺术品和古董投资是一种潮流,这本身没有错。但是需要理智和知识,即使投资真迹,在交易过程中也会有风险。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肖卫基称,许多电视台都与其有联系,电视上鉴宝节目具有娱乐性,好多东西都是假的,甚至有持宝人请来演员当“托儿”,这些节目把知识性很强、很高雅的收藏变得低俗化。

对于这类鉴宝类节目,他显得很反感:“宝贝是有限的,这种全民‘收藏’的提法,全世界仅发生在中国,这是一件非常可笑、哗众取宠的事情……”

“眼下的鉴宝行业,孰是孰非凭的就是良心!”肖卫基说,在此基础上,大多数专家认为,鉴定一件物件需要两种办法,一是眼学(眼测),二是靠科学的仪器检测。

“单靠一种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主任沈平说,毛晓沪多年来一直推崇二者相结合的办法,采取仪器鉴定,可以通过激光照射检测釉面上的成分来区别新旧判断古今,且对瓷器没有任何损伤,“加上眼测,鉴定结果更准确。”

刘国柱指出,目前文物鉴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当。这个职业因为没有标准化,大部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中,并没有规定文物鉴定过程中哪个环节应负有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也正是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才让一些不良人员钻了空子。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希望文物部门介入鉴定行业。刘国柱建议,首先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其次,对鉴定人才的培养要规范,建立相应的评审制度;清理整顿鉴宝行业的电视节目,打击市场上的各种欺诈行为,树立正确的舆论氛围。

刘国柱说,不能怪我们知识水平不高,只能怪我们的投资环境不好。改变现状只能靠行政部门的介入干预,清理整顿这种混乱的局面,以此来保护藏家,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鉴宝专家教你辨认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盛世兴收藏”,近两年来,各家电视台的“鉴宝”栏目红红火火,每天都有百姓抱着自己收藏的古玩艺术品请专家鉴定。2011年,《富春山居图》的两岸合璧再一次让人感受到中国博大文化的魅力,也让国人看到了内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和向往,同时这又为艺术品市场添加了一把火。

出于对文化的传承,中国民间历来有收藏的传统,而到了今天,艺术品收藏投资时代已经进入了最兴旺的时候。

据统计,我国的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已经增长到7000多万,每年的交易额超过人民币400亿元,以至少每年10%到20%的速度迅速递增。业界人士称,艺术品收藏将成为今后最赚钱的投资之一,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现在正是收藏的好时候。不少收藏家都这样感叹。

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讲,该如何鉴定古瓷器呢?

一位资深收藏家表示,在尚未有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前提下,一定要谨慎,要以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古玩收藏。“一要学懂,二要戒贪,三要冷静”。当面对一件传统艺术品时,首先要弄清它是新的还是旧的,不然收藏或投资是没有依据的;不要轻易相信自己能“捡漏”,抱有“捡漏”、一夜暴富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就会上当。多阅览收藏方面的书籍,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最鲜活的古瓷器真伪对比图、细节图在网上都能找到。还要多逛古玩市场、多接触实物。将着眼点放在器物本身的历史、文化、艺术、工艺价值上,才是收藏的正确态度。

“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多钻研历史,多看多研究古董知识,再多交点‘学费’,才有可能明白一些皮毛。”

辨认古玩瓷器真伪的“秘诀”

要能在古玩市场的茫茫大海里寻找到有价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经磨难,不历练出一双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难识别的。而且由于历代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现今作伪手段不断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古玩,连很多行家都会上当。那么,初涉收藏界的朋友应该从何下手呢?

鉴宝专家、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委员、杭州利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绍尹是一位拥有30多年收藏经验的收藏家。他亲自传授了几条在他多年收藏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简单实用的分辨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第一招: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第二招: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别小看这简单的三招,要真正的活学活用,要经历大量的实战体验,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余绍尹认真地说。

他还反复强调:要学习收藏,一定要熟知历史知识。每件器物的材质、绘画艺术等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当你对那些重大时代的背景、典故、人物乃至技术工艺能力都了如指掌的时候,你才能发掘到古玩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且很多声名显赫的知名古玩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也都是依靠独具慧眼的收藏大师所发现的。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

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从古瓷的底足来判断的方法比较专业,适用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收藏爱好者。

鉴宝专家教你辨认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盛世兴收藏”,近两年来,各家电视台的“鉴宝”栏目红红火火,每天都有百姓抱着自己收藏的古玩艺术品请专家鉴定。2011年,《富春山居图》的两岸合璧再一次让人感受到中国博大文化的魅力,也让国人看到了内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和向往,同时这又为艺术品市场添加了一把火。

出于对文化的传承,中国民间历来有收藏的传统,而到了今天,艺术品收藏投资时代已经进入了最兴旺的时候。

据统计,我国的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已经增长到7000多万,每年的交易额超过人民币400亿元,以至少每年10%到20%的速度迅速递增。业界人士称,艺术品收藏将成为今后最赚钱的投资之一,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现在正是收藏的好时候。不少收藏家都这样感叹。

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讲,该如何鉴定古瓷器呢?

一位资深收藏家表示,在尚未有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前提下,一定要谨慎,要以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古玩收藏。“一要学懂,二要戒贪,三要冷静”。当面对一件传统艺术品时,首先要弄清它是新的还是旧的,不然收藏或投资是没有依据的;不要轻易相信自己能“捡漏”,抱有“捡漏”、一夜暴富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就会上当。多阅览收藏方面的书籍,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最鲜活的古瓷器真伪对比图、细节图在网上都能找到。还要多逛古玩市场、多接触实物。将着眼点放在器物本身的历史、文化、艺术、工艺价值上,才是收藏的正确态度。

“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多钻研历史,多看多研究古董知识,再多交点‘学费’,才有可能明白一些皮毛。”

辨认古玩瓷器真伪的“秘诀”

要能在古玩市场的茫茫大海里寻找到有价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经磨难,不历练出一双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难识别的。而且由于历代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现今作伪手段不断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古玩,连很多行家都会上当。那么,初涉收藏界的朋友应该从何下手呢?

鉴宝专家、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委员、杭州利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绍尹是一位拥有30多年收藏经验的收藏家。他亲自传授了几条在他多年收藏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简单实用的分辨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第一招: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第二招: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别小看这简单的三招,要真正的活学活用,要经历大量的实战体验,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余绍尹认真地说。

他还反复强调:要学习收藏,一定要熟知历史知识。每件器物的材质、绘画艺术等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当你对那些重大时代的背景、典故、人物乃至技术工艺能力都了如指掌的时候,你才能发掘到古玩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且很多声名显赫的知名古玩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也都是依靠独具慧眼的收藏大师所发现的。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从古瓷的底足来判断的方法比较专业,适用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收藏爱好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