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瓷都景德镇

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8-18

景德镇古代瓷器。

【历史变迁】

古代 景德镇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昌南陶瓷因此得名)。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开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

近代及中华民国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中华民国时期的1916年,浮梁县治从旧城(今浮梁县)迁至景德镇。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1930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曾在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193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合作,于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办事处,北部山区的瑶里设有留守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和浮梁县的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鄱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景德镇瓷器】

◆瓷器产品简介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景德镇瓷器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精选阅读

瓷都景德镇 制瓷的开山始祖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坐落于黄山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是闻名海内外著名的瓷都,与佛山、汉口和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由于这里所产青白瓷的质地优良,便以皇帝年号命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至今。东晋人赵慨把越窑的制造技艺带到了景德镇并进行了多项改革,因其为制瓷行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故被后人奉为“制瓷师主”。明朝洪熙元年即公元1425年,镇民在御器厂内修佑陶灵祠即师主庙,赵慨被尊为景德镇制瓷的开山之祖,且詹珊作《师主庙碑记》记述此事。曾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曾作“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以及文化,景德镇官方也将他的诗句作为宣传之用。

【瓷器文化】

“CHINA”为中国的英文名称,而其小写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是出自于江西省景德镇的古称“昌南”,由此可见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景德镇位于黄山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自古便有“瓷都”的美名。自汉朝开始烧制陶器,以及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著名的诗人陈志岁在《景德镇》一诗中所写“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为青花、玲珑、粉彩以及色釉,以其独特的“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艺术风格闻名于海内外。据相关史料所载,自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均携带了大量瓷器,尤以景德镇瓷器为主,使得中国的陶瓷名扬海外,更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

【传统习俗】

景德镇自古便以一瓷二茶而远近闻名,随着制瓷行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瓷业习俗中,瓷与茶也是密不可分的。景德镇制瓷做坯古时被分为圆器和琢器,其中以琢器坯房德工人生活最为艰苦,工作没有保障。在每年的岁末,即中国农历的十二月期间,老板都会请被留下的工人去喝茶,而没被邀请喝茶的工人,就表示着来年将被辞退失业,因此以后便将老板年底请工人们所喝的茶叫做“留人茶”。旧时在陶瓷行业中,开工生产被称为“起手”,在开工之后不久,大约于每年的4月间,老板都要请工人们喝一次“起手茶”,或是吃一次“起手面”,并要求工人们努力干活。“留人茶”与“起手茶”均是用来约束瓷业工人们的一种方式,起源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但其却是在陶瓷行业中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传统技艺】

景德镇自古便被称为“瓷都”,其手工制瓷工艺主要分布于景德镇市的城乡各地。早在宋代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最重要的成型工序便已经初步建立,后经过多个朝代千余年来的发展与进步,景德镇的制瓷业已集历代名窑之大成,并融合了各地制瓷技艺的精华,形成其风格独特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有着非常强的专业化程度,极其细致的行业分工,其中最为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其生产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与东西方各地区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纽带,已于2006年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艺术】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是指景德镇各个朝代民窑瓷器的造型艺术、装饰方法以及纹饰绘画等,是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窑就是指由民间所经营的瓷窑,其是相对于宫廷或是官窑而言的。景德镇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出现过非常有名的民窑,在明清时期,景德镇的民窑便已经成为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瓷中心。景德镇民窑陶瓷的美术装饰方法主要包括胎体绘画装饰、釉下彩绘画装饰以及釉上彩绘画装饰,其重点在于对陶瓷纹饰的绘画,主要的绘画题材主要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吉祥寓意以及文字图案等六大类。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Diy诉瓷都魅力。


“玩陶瓷很开心,来学校一年多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陶瓷体验活动,这四天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来体验,真的学到了好多。”一位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同学边收拾着工作台上的零碎物品边说道。

近日,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了以“魅力瓷都 融情陶瓷 走进陶艺 我形我塑”为主题的“瓷心瓷语”陶瓷DIY活动。12月4日至7日每天上午8.30-11.30和下午的2.00-5.00,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实训中心格外热闹,老师手把手教学生们有关注浆成型、手工拉坯、滚压成型、素烧、施釉等陶瓷制作工艺过程,让很多非陶瓷专业的学生近距离接触了陶瓷的制作过程。该活动吸引了近五百名同学的报名参与,每天还有慕名前来参与到同学。

“老师,这个瓶口怎么切啊?”身边传来同学询问指导老师的声音。“拉坯就感觉在玩泥巴一样,虽然没有捏成形,但是过程很开心。”满手沾满泥巴的一位女生一边拉坯,一边笑着说道。一道工艺的完成,不仅要投入时间,还要投入热情,过程远远比结果来的更重要。“这些东西很新奇,吸引着我,制作的过程很开心,作品成型之后很有满足感。”一位女生咧开嘴笑着说,袖口还沾着点点泥巴。

一步步看着自己做的作品成型,同学们总是一脸满足。“参加这个活动,体验了陶瓷的制作过程,也能寻找到一份自己的成就感。和同学们一起玩陶瓷很有趣,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都有很耐心的解答,感觉收获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一位同学满脸欣喜的看着自己的成品,一边和记者分享着。

“参加活动的人很多,他们玩的都很开心,感觉这几天大家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通过近距离的体验,同学们可以感受到陶瓷文化的魅力,同时能够把陶瓷文化与大学生实践相结合,也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丰富,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活动负责人蔡祥发认真地说道。

反映瓷都景德镇陶瓷历史与工业文明的电影


一部酝酿数年、反映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活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御窑根》(暂名)将于今年下半年在我市开拍。“五一”前夕,市委书记许爱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玉玲分别会见了剧组主创人员。

许爱民在市委常委会议室会见剧组主创人员时指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深厚,制瓷技艺独领风骚,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工业城市之一。要反映好这座世界名城、千年瓷都的故事,需要一个强大的创作班底。他要求剧组主创人员要突出主旋律,把握好时代脉搏,深入研究景德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选好主题,找准切入点,打造出反映瓷都景德镇陶瓷历史与工业文明的影视剧精品。

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总编辑施建中说,作为摄制方,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精心打造这张不仅仅是景德镇的“名片”,也是中国的“名片”。

马玉玲在剧组下榻宾馆看望剧组主创人员时勉励大家深入生活,精心创作,不断挖掘,努力打造,早出成果。

据金盾影视文化中心影视部主任、制片人娄红平介绍,电视连续剧<御窑根》是由景德镇“草根编剧”程勤、吴国珊原创,金盾影视文化中心倾力打造的一部弘扬主旋律的文化大剧。这部经典剧目,得到了公安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已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2008年奥运会期间全国公映的重点献礼剧目。届时将向国人和更多的国际友人展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明与瓷都风情。目前,正在组织北京专业编剧与原创编剧对剧本进行精心修改,全剧暂定为25集,由香港上市公司、北京海湾集团全额出资摄制,计划今年8、9月间在景德镇开机拍摄。

千年瓷都景德镇凭亮丽“名片”走出国门


今年以来,景德镇市以弘扬千年瓷都文明为主线,全面推进各项陶瓷展示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挖掘、激活陶瓷文化资源,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

精品展示,打造陶瓷艺术盛宴

2017年新年伊始,景德镇与南京联合举办明清官窑瓷器联展,200多件(套)官窑瓷器在南京市博物馆亮相。3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2017第二届中国瓷画双年展”在景德镇开幕,共遴选出我省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北、安徽等地的30位艺术家的120幅作品,集中展示出当下瓷画艺术家风格独特的陶瓷语汇和艺术魅力。此展随后还在北京、杭州等城市巡展。

6月5日,“国之瑰宝”——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展首展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涵盖了古陶瓷标本、仿古经典器物、现代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和高科技陶瓷等五大板块,集中呈现了364块古瓷片、316件(套)仿古瓷、现代日用瓷、艺术陶瓷和高科技陶瓷。

今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各种配套展示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有以“景漂”现象为主题的“景漂”国际陶艺家作品邀请展;有以展示和研究皇家黄釉瓷器为主要内容的明清御窑黄釉器对比特展;有以展示大学生创意陶瓷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陶瓷艺术精品展等。

对外交流,助推陶瓷文化走出去

4月7日,“故宫瓷器——皇帝御用”暨“景德镇御窑陶瓷特展”在荷兰代尔夫特王子纪念馆开幕,这是景德镇与代尔夫特2017年友城交流项目,也是中荷双方为庆祝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而举办的系列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展览为期4个月,共展出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文物120件(套),展品涵盖了景德镇五代、宋、元以及明代各时期的珍品。

每年6月份的第一个周末,欧洲陶瓷集市以及Westerwald陶瓷博物馆节暨欧洲陶艺展在德国城市赫赫尔-格伦茨豪森举行。赫赫尔-格伦茨豪森是欧洲最大的陶土产区,制陶历史已经有900年。景德镇作为友好城市而应邀参展。此次展览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制瓷工艺带到了德国,对两个城市在陶瓷艺术领域以及陶瓷教育领域交流具有推动作用。

7月5日至8日,“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在德国柏林KPM皇家瓷器工场举行,100余件(套)陶瓷作品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使景德镇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近代景德镇瓷业


[摘要]:从清末到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仿古器皆习旧制,继承中亦有创新。彩绘以仿康熙青花为佳,仿乾隆五彩为多。颜色釉仿制更为突出。雕塑瓷在发扬原有的堆雕、玲珑、镂雕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雕塑的技法,取得新的成就。

从清末到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仿古器皆习旧制,继承中亦有创新。彩绘以仿康熙青花为佳,仿乾隆五彩为多。颜色釉仿制更为突出。雕塑瓷在发扬原有的堆雕、玲珑、镂雕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雕塑的技法,取得新的成就。

清末民初兴起的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的面貌,追求一种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开辟了陶瓷彩绘文人画派的先河。稍后,以王晓棠、潘宇为代表的文人派改用粉彩颜料绘瓷,从而大大地扩大了色彩领域。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30年)前后,文人派的新粉彩瓷便成为景德镇美术陶瓷的主流。

瓷苑名家王琦于一九二八年邀集数位志同道合者组成“月圆会”,每月十五聚会一次,研讨画艺,绘瓷作画,时人雅称其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一说是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八人:另一说是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何许人、毕伯涛八人。尽管说法不一,然而,这十位艺人在当时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珠山八友”等人各有所长,风格迥异,技艺精湛,艺术成就名噪海内外。他们的成功,把景德镇的粉彩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景德镇陶瓷纹饰集锦


几何纹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样,称为几何纹。如三角形、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篦纹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大量采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瓷窑产品,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联珠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形为联串的双圈圆珠组成。盛行于晋代南方青瓷器物上。

莲瓣纹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扣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不同时代的莲瓣纹其风格又有所变化。如有的修长,有的宽硕等。

缠枝花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枝茎缠绕,叶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花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为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大行。

把莲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成的画面,称把莲纹。始于北宋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卷草纹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采用。

蕉叶纹以芭蕉叶图案组成的带状纹饰。宋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题材,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均广泛采用,一般装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回纹以形如“回”字组成的带状纹饰。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等几种,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元明清时沿用。

璎珞纹璎珞原是观音菩萨颈颈或胸前的佩饰,形如串缀的珍珠。元代移值于瓷器装饰上,或用瓷泥小圆珠粘贴于瓷坯,哐用瓷泥细科粘贴后刻划横段面体,有较强立体感,是元瓷断代的重要标志。明以后多用笔绘,嘉靖时尤多见。

景德镇瓷器的历史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陶瓷文化:景德镇官窑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唐宋时期,景德镇瓷器进入宫廷,备受皇帝喜爱。明清时烧造出大量的精美御用瓷器,景德镇也从此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官窑的烧造工艺是十分高超的,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

图:龙泉官窑大龙盘高档挂盘

官窑是相对民窑而言的。官窑则指专门为宫廷制造御用瓷器的皇家御窑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这里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的赏识,于是用他的年号来重新命名。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皇家指定的瓷器烧制厂,而且是这500年间唯一的御用瓷器定点窑址。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正式设立景德镇官窑。经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扶植,这里达到空前的繁荣。

景德镇官窑每年运到京师的瓷器成千上万,这么多的瓷器,当然并不是皇帝一个人享用。宫中簿册记载,这些瓷器有的直接搬进御膳房、御茶房,有的分配到紫禁城的各个宫殿陈设摆放,还有大量向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宫苑以及太庙、陵寝等分派,更有不少由皇帝拿来赏赐皇子皇孙以及文武百官。清朝皇帝还经常把瓷器作为外交礼品送给各国,比如康熙帝送给法王路易十四、乾隆帝送给英王乔治、慈禧太后送给美国使臣和日本皇后的礼品中,都有大量珍贵的瓷器。

御用瓷器非常讲究式样,景德镇官窑烧造的大部分瓷器由承办皇宫御用器物的内务府造办处出样。这些瓷样都是根据皇帝的旨意由宫廷画师绘制的,叫画样,有的还做成形象逼真的木样、漆样。官窑接到宫里送来的图样后,严格依照式样烧制。有时内务府直接将清宫旧藏瓷器发往景德镇,叫官窑仿照已有成品式样烧造。另外,景德镇瓷匠有时也会设计出新的花色品种进呈皇帝。

清朝皇帝对官窑瓷器十分重视,常常直接指导和修改瓷器画样,在雍正、乾隆时的宫廷生活档案中,这样的事经常见到。这里我们透过几个例子,来看看雍正帝对瓷器画样的要求是何等细致乃至苛刻。其一,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二十四日传旨:“藤萝花,再画珐琅器皿时,不必画此花样。”其二,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传旨:“青山水茶园、酒园俱好,再画些。”其三,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初十日传旨:“此瓶上龙身画的罢了,但龙须太短,足下花纹与蕉叶亦画的糊涂,嗣后再往清楚里画。”

以往有一种说法,官窑烧造出来的次等瓷器,都砸碎销毁了。实际情况怎样呢?明代中期以前确实如此,官窑稍差些的瓷器,皇帝不想用,别人也不能用,都砸碎销毁了,所以后来在景德镇的窑址附近能发现埋有成堆的明代官窑瓷片。但从明朝中期之后,官窑烧造出来的次等瓷器就不砸了,而是进行变卖。

景德镇陶瓷茶具


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

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礼品与景德镇瓷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景德镇曾烧制过供中共领袖毛泽东使用的“毛瓷”、上海“APEC”用瓷。

1951年,景德镇制作的“水浒故事瓷盘”由当时的中共领袖毛泽东作为国礼赠送给前苏联领袖斯大林,后该瓷器为俄罗斯国家博物珍藏。

1970年,时任中共副总理的邓小平将景德镇的青花文具作为礼品赠给日本皇太子和日本首相福田。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当时的中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以景德镇的青花餐具赠与泥克松。

2002年,中共总书记江泽民访美时,将景德镇的釉中彩“吉祥如意”餐具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布什。上述事件,景德镇官方将其作为荣耀,在介绍景德镇陶瓷历史和文化时大加引用和宣传。·郭沫若与景德镇陶瓷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文化。当时郭沫若的言辞在中国大陆有较大的影响力.,景德镇官方也将他的诗句作为宣传景德镇及景德镇瓷器产品的一种权威印在一些宣传性的出版物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