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越窑青瓷名天下

越窑青瓷名天下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古代青瓷器教案

2020-08-19

古代青瓷器。

火,让人类告别了一个茹毛饮血的时代;火,给人类开启了崭新的天幕。熊熊燃烧的烈火,激发起人类灼灼的灵念,于是,当精气、血脉融和一起的刹那间,华夏大地上伴随着文明之光的陶器便应运而生。

当人们发现陶器固有的缺憾以后,瓷器文化的胚芽便在制陶业的土壤中徐徐萌动。随着釉的发明,伴以烧成温度、焙烧气氛、胎釉收缩技术的娴熟,原始瓷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横亘在浙江东北部。其时,越国稳固,杭州湾南岸便成了原始瓷的中心产地。至东汉中晚期,从原始瓷蹒跚走来的成熟瓷器终于在浙江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创烧成功。随着制瓷技术的播撒张扬,一个颇具规模的瓷窑体系迅捷在宁绍地区形成,其伟岸雄风一直接续到北宋,它就是人们普遍所称的越窑。

“人从月边去,舟从空中行。此中人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沈吟黄绢语。”上虞境内,一条以东汉孝女曹娥命名的江流,不仅记录了文人墨客寻山问水的雅兴事,更是见证了越窑青瓷的兴衰史。时移世易,俟及三国西晋,青瓷的烧结中心仍在曹娥江中游地区,考古人员发现窑址达140余处,比东汉增加了近3倍。三国鼎立后,“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农业的发展为制瓷业提供了保证,而人口的增长和厚葬风的盛行又使瓷器的需求量相应增加。此外,曹娥江中游一带瓷土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令瓷器生产急剧发展,以至迎来了晚唐五代的全盛期。其时,在青瓷的发源地上虞,涌现了一大批如袁宜、范休可、项霸等制瓷名匠。在六朝建都的南京以及附近县市有大量出土。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赤乌十四年(251年)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器身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字;江苏金坛县出土的一只青瓷扁壶,器身两侧分别刻有“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紫是鱼浦(在上虞白马湖)土地”等铭文。

青瓷令人迷离如痴,衍变一个萦纡不绝的春日梦幻,是源于釉。青瓷之釉,从初期不稳定的青、青绿、青黄到呈现青中微泛绿的雅色调,从釉质粗杂到细腻纯静,从釉的发色滞涩到均匀润泽,从中镶嵌着窑匠们对大自然独到的观察和感悟。是啊,这融和着山水之色、大自然灵魂之色的青绿,一旦沾染附着于瓷器,自是提升了青瓷的品位。当青瓷精品芸芸,几成贡品时,它便赢得了“秘色瓷”的口碑。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难怪唐代诗人陆龟蒙写下《秘色越器》诗,赞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陆羽《茶经》则评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为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对越窑青瓷的溢美之辞,不也是对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美的使者——窑匠们生动的褒奖么?

如果说,青釉之华已经够让人折心动容的话,那么其造型之巧和装饰之丽,则更令人叹为观止矣。那千姿百态的造型,那变化多端的装饰,似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是的,造型无不演绎一个政局一个社会不断变异的主题,装饰莫不点染人们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相互碰撞的观念。走进上虞博物馆青瓷陈列室,笔者看到,一件西晋青瓷佛寺罐上装饰着一组舞蹈胡俑,他们的头部用一个范子印成,而身体其余部分则捏塑成各种姿态,或抖擞击鼓,或翩然起舞,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自然和谐,自不待言。青瓷的装饰可谓巧夺天工,各尽其妙,无论循规蹈矩的印纹印花还是潇洒飘逸的曲线纹饰,不论异曲同工的浮雕贴花抑或别开生面的点彩绘彩,皆打破了青瓷装饰单一的审美格局,开辟了新颖的别有洞天,为瓷器的装饰艺术注入了永恒不息的活力。

当青瓷出落得楚楚动人的时候,它终于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跨越古代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1976年和1977年,在朝鲜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中国元代沉船,其中陶瓷器计6463件,青瓷占一半以上。远在埃及的开罗郊外福斯塔遗址,发掘出从唐代到清代的中国陶瓷片,达22000多片,最多的是越窑青瓷。著名的土耳其托普卡珀宫博物馆,收藏有8000多件中国陶瓷,最显眼的就是越窑青瓷。

入宋以后,越窑制瓷业始式微衰落。其何以奄奄一息,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研究晚期越窑的一个难点。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曾任上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的李刚先生,不仅餐风沐雨、爬山涉水对宁绍地区五代北宋窑址及其地理环境反复进行了调查,还查阅了卷帙浩繁的古籍,最终考证得出:宁绍地区极度繁荣的农业所导致的燃料短缺和工匠雇值上升,敲响了当地制瓷业的丧钟,继而使之默默地消失于杭州湾南岸。

越窑青瓷带着昔日有过的辉煌和曾经的梦想,像那沉闷不变的湖面上的响雷,滚滚而来,远远地陨落在了苍茫的岁月之中。这不免让人将那份不羁情怀无可奈何地溶化在如水一般的月色里。然而,正如李刚先生所言,每一种优秀文化,总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时空中连绵和延展。越窑是衰萎了,然而作为曾经占绝对优势的瓷窑,何以不在技术上起着基因库的作用,通过辐射、传扬,造成一种雄伟的轰鸣,而由于质地的绵密,它填平了听觉的每一道缝隙,并在听觉与视觉的轮换中拟就了跌宕的情节——或在异地踽踽独行,或与他乡的窑业基因相融合而成为保留越窑青瓷某些特征的新瓷种?令越窑的制瓷传统发扬光大的龙泉窑的崛起,交替成为北方青瓷生产中心的陕西耀州窑和河南汝窑的脱颖而出……便是明证。从这个意义上说,釉色清冽而典雅的青瓷是不是瓷器家族中的“母亲瓷”,终令我们自豪、欣慰呢?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越窑青瓷的特点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有仿铜器和漆器。东汉至三国期间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淡淡的

土黄色,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浅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器物纹饰简朴,常见有弦纹、水波纹及叶脉纹等。烧制上多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

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种类特别是冥器非常丰富,如鸡笼、狗圈、猪圈、男女俑等。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而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和重要,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独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

三国末至西晋这个时期的瓷器胎体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弦纹或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鸟兽纹等。网纹起于吴末终于东晋,西晋时盛行。西晋晚期出现褐色点彩,应用十分广泛,东晋时弦纹仍常见。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荷花纹为主,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东晋时有别。西晋时则用锯齿口的盂形垫具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一圈锯齿痕。东晋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现坯件之间只放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器物内底留有圆形泥珠痕迹。

东晋时越窑渐趋停滞,南朝时明显低落,至隋代时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东地区几乎难以找到隋代的越窑遗址。器物种类减少,鸡头壶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冥器不再生产,动物形象大大减少,且多消瘦呆板。以褐色点彩和莲瓣纹为最主要的装饰,莲瓣纹盛行于南朝,折射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恶化,越窑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产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 余处。唐代早期,瓷业生产还未走出低谷,不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大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窑址数量剧增,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在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以及上虞、镇海、鄞县等地相继设立窑场,规模宏大,窑场林立。唐代这个时期瓷器器胎质地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釉层匀净,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纹饰 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在工艺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垫隔,晚期才开始用匣钵装烧,质量大有提高,所烧器物基本满釉,底足内有数个圆形泥珠痕。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器型有碗、盘、盏、杯、盆、钵、壶、罐、盒、水盂、碗、唾盂、灯、香熏、瓶、鸟玩等,釉色纯净,光泽、滋润,“如冰似玉”,隐露精光;器表装饰有刻划花、印花、褐色彩绘和镂雕等;花纹有荷花、荷叶、荷花飞鸟、云、龙鱼等;刻线条流畅粗放,刀法熟练;器物普遍采用匣钵装烧,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装烧。

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装饰题材广泛,有鸳鸯戏荷,双蝶相向、龟伏荷叶、双凤衔枝、鹦鹉对鸣、鹤翔云间、鸟栖花丛,还有人物纹、牡丹纹、莲瓣纹、水波纹、缠枝纹、龙纹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中期,制瓷工艺渐趋衰退,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仍偶见工艺精湛的产品。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装烧,制作粗糙,刻划花纹简单草率,釉色灰暗,缺乏光泽,品种趋向单调,瓷业生产已完全衰落。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龙口、低岭头、开刀山一带瓷业生产再度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龙泉窑的兴起越窑终于停烧。

五代至宋代越窑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灰白。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但划花线条趋细,刻花装饰亦不盛行,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 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五代至宋时还出现以长条细泥垫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内留有数段长条细泥痕 迹。五代的余姚窑场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场。其造型多为杯、盘、碗、壶、 托、瓶等日用器皿,且以刻花装饰。其纹饰题材以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草虫、花卉为主。釉色纯正,刀法娴熟,工艺精良,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吴越降宋后,瓷器产量减少,宋以后由于龙泉窑的兴起,越窑逐渐衰落。

莹润碧翠越窑青瓷


越窑八棱瓶(唐)所谓青瓷,指的是高温颜色品种之一,其坯料和油料均含有较高的铁的成分,然后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焙烧,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在唐及五代烧造青瓷的名窑,应首推越窑,因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古时属越州管辖、故名,后来便把浙江称为青瓷的故乡。当时越窑烧造的青瓷,独步南天,冠之为“南青”,誉为“瓷器中的贵族”。唐人陆羽在《茶经》中云:“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说明他把越窑青瓷比为鹤立鸡群推置首位。至五代越窑烧造技术日臻完善,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而且还烧造出一种秘色青瓷,更是被宠于庙堂之上,受到世人的青睐。北宋赵令田寺这样写道:“今之秘色瓷,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造的贡奉之物,不得臣庶之用。”

唐代诗人云,“舒铁如釜之鼎,越泥似玉之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把越窑秘色青瓷瓷胎瓷质形容为玉,青釉如千峰翠色。现代瓷器专家陈万里也在他的《中国青瓷史略》一书中写道:“越窑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湖绿色”,把越窑青瓷的特色活脱脱勾画了出来。

越窑烧造的青瓷究竟具有哪些特点?1、釉呈青色、或泛淡黄色,呈玻璃质感,莹润碧翠,匀净柔和;2、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灰白稍带淡黄;3、器物造型多生活用具如碗、盏、壶、碟、盂、盘、罐等;4、多素面而很少纹饰,质朴无华。另外烧造方法,多用松柴烧制,由于火力软而火焰长,烧制中窑内充满火焰,因此釉在熔融呈青色时,受到还原作用。

由于越窑青瓷民间流传极少,故现今如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秘色青瓷,可说是凤毛麟角,价值连城。

总之,越窑青瓷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制作精美、瓷釉晶莹锃亮、瓷质坚薄、富有一种质感,故当时有人以“类玉”“类冰”“千峰翠色”等来形容和称赞它。至于如何鉴定它的真伪,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胎色灰白,色较深、质较粗、且坚硬,制作欠规整;二是釉色为灰青,青中闪黄、绿色等,晶莹锃亮,圆润,釉泡大而稀朗,时有流釉;三是器物的底足呈上敛下敞,作“入”字形;四是装饰多以印花、刻花、划花、贴花等线条细而有力,如“铁线描体”,一般多素面。(宋康年)

越窑青瓷价格及图片


越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早在我国的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烧制了,发展至唐朝时期是越窑工艺最为精湛的时期,也是烧造量最多的时期。越窑烧制出的青瓷与唐朝时期兴盛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的密切,从其瓷器造型、釉色、呈现看都深受饮茶人的喜爱,饮茶的新风尚大大的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形制,制作工艺非常的精湛,在当时越窑所烧制的青瓷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

唐朝、五代时期到宋朝窑址尤为的多,在唐代的越窑青瓷已经烧制的非常精美,得到了众多诗人的赞美以及世人的喜爱。“越泥似玉之甄”、“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等美玉。越窑之初主要制造青瓷,色泽明润如水、温润度极强、色泽中的青中带绿与茶青色较接近。

从三国时期越窑烧造瓷器上看,胎质较为的坚硬且细密,胎骨大多都呈现为淡灰色,釉层施度较为的均匀与釉汁较为的纯净,给人以干净、明亮的色泽。发展的早期纹饰较为的简单,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晚期时纹饰走向了繁杂的趋势,出现了斜方格纹、堆塑等新类型的纹饰,主要用于日用品以及陪葬品两大类。作为代表性青瓷的发展,胎体较为的厚重,胎色呈现的较深,釉层的厚度分布的较为均匀,熏炉就是新出现的新兴产品。

唐朝以及五代时期迎来了属于越窑的快速成长发展时期,当时研制出的“秘色瓷”就是越窑当时青瓷最为出名的产品。胎质提纯度较高、细腻度较强,表面的光泽度也较高,釉色主窑呈现为半透明状态,釉层较薄但分布均匀,刻花的兴起、题材的多样化,艺术风格较为的强烈,艺术色彩也较为的浓郁。釉色的前期主窑是以黄色为主,而后期则是以青色为主,装饰的初期也是以素面为主,而后期则是以堆贴尤为的盛行,这也是唐朝时期越窑青瓷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越窑青瓷凭借着胎质细腻、造型高贵典雅、质地如玉著称于世。釉色为黄或青都没有纹片的出现,都使用的是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方法,生动性以及刻画的细节部分十分的到位。器物中常见的有碗、盘、罐等类型,还是特色的瓷器如执壶、瓷砚等实用性的器具,都深受大众的喜爱。越窑青瓷的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高超的烧制技艺以及对于材料的把控得心应手。

越窑青瓷市场流行趋势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同时与唐代精美工艺品和文苑艺术交相辉映,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

越窑青瓷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考古调查证明,它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省的宁绍地区。(即唐代明州慈溪县上林湖,五代时划归越州,唐代亦称越州)是中国主要的青瓷发源地。在这片古窑厂中,保留着丰厚的陶瓷遗存。当时的陶瓷不但坚固耐用,而且质量较高,有耐酸碱,盛食不变味,易洗涤等特点。瓷器表面细腻光滑,滋润似玉,呈半透明色,极富美感。因此,六朝时期有“陶瓷时代”的美誉。东汉后期,烧制青瓷的技术已基本成熟,在迅速发展和工艺长进的基础上,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的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制瓷业的地域由南向北,几乎遍及全国。因此促使它不断发展,呈现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局面。

六朝青瓷的造型,一般说来比较单纯而相对稳定,变化不是太大,样式也不算太多。早期的瓷器因袭两汉旧制,显得拙朴规整,淳厚稳重,只有西晋青瓷造形丰富,承前启后,艺术性又特别强,设计方面做到了在实用的条件下适当注意美观大方。总体感觉清新典雅、柔和轻巧。

到了唐代,各个艺术门类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越窑青瓷在唐代辉煌璀璨文化的影响下,又有了突出的成就。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窑的代表作品。隋唐五代的越窑可以说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窑场扩大、作坊激增。

越窑青瓷处,官府设立贡窑,其产品地位空前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并跻身于社会上层的生活领域。也由于越窑产品与金银、宝器、丝绸、珍品并列,使越窑成为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首。许多文人纷纷吟赋作诗来赞美越窑。如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许浑的“越瓯秋水澄”;郑谷的“茶新换越瓯”;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了越窑瓷的釉色特点。或碧玉般晶莹,或嫩荷般透翠,或层峦叠翠般舒目,等等。

所以,越瓷作为茶具风气很是盛行。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畴。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反映了“千峰翠色”的诗句。

越窑青瓷有什么特点?


越窑青瓷有什么特点?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有仿铜器和漆器。东汉至三国期间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淡淡的

土黄色,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浅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器物纹饰简朴,常见有弦纹、水波纹及叶脉纹等。烧制上多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

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种类特别是冥器非常丰富,如鸡笼、狗圈、猪圈、男女俑等。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而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和重要,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独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

三国末至西晋这个时期的瓷器胎体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弦纹或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鸟兽纹等。网纹起于吴末终于东晋,西晋时盛行。西晋晚期出现褐色点彩,应用十分广泛,东晋时弦纹仍常见。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荷花纹为主,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东晋时有别。西晋时则用锯齿口的盂形垫具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一圈锯齿痕。东晋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现坯件之间只放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器物内底留有圆形泥珠痕迹。

东晋时越窑渐趋停滞,南朝时明显低落,至隋代时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东地区几乎难以找到隋代的越窑遗址。器物种类减少,鸡头壶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冥器不再生产,动物形象大大减少,且多消瘦呆板。以褐色点彩和莲瓣纹为最主要的装饰,莲瓣纹盛行于南朝,折射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恶化,越窑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产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余处。唐代早期,瓷业生产还未走出低谷,不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大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窑址数量剧增,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在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以及上虞、镇海、鄞县等地相继设立窑场,规模宏大,窑场林立。唐代这个时期瓷器器胎质地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釉层匀净,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纹饰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在工艺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垫隔,晚期才开始用匣钵装烧,质量大有提高,所烧器物基本满釉,底足内有数个圆形泥珠痕。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器型有碗、盘、盏、杯、盆、钵、壶、罐、盒、水盂、碗、唾盂、灯、香熏、瓶、鸟玩等,釉色纯净,光泽、滋润,“如冰似玉”,隐露精光;器表装饰有刻划花、印花、褐色彩绘和镂雕等;花纹有荷花、荷叶、荷花飞鸟、云、龙鱼等;刻线条流畅粗放,刀法熟练;器物普遍采用匣钵装烧,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装烧。

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装饰题材广泛,有鸳鸯戏荷,双蝶相向、龟伏荷叶、双凤衔枝、鹦鹉对鸣、鹤翔云间、鸟栖花丛,还有人物纹、牡丹纹、莲瓣纹、水波纹、缠枝纹、龙纹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中期,制瓷工艺渐趋衰退,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仍偶见工艺精湛的产品。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装烧,制作粗糙,刻划花纹简单草率,釉色灰暗,缺乏光泽,品种趋向单调,瓷业生产已完全衰落。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龙口、低岭头、开刀山一带瓷业生产再度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龙泉窑的兴起越窑终于停烧。

五代至宋代越窑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灰白。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但划花线条趋细,刻花装饰亦不盛行,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五代至宋时还出现以长条细泥垫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内留有数段长条细泥痕迹。五代的余姚窑场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场。其造型多为杯、盘、碗、壶、托、瓶等日用器皿,且以刻花装饰。其纹饰题材以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草虫、花卉为主。釉色纯正,刀法娴熟,工艺精良,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吴越降宋后,瓷器产量减少,宋以后由于龙泉窑的兴起,越窑逐渐衰落。

古越窑青瓷有什么特点?


古越窑青瓷有什么特点?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同时与唐代精美工艺品和文苑艺术交相辉映,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

越窑青瓷是中国瓷器艺术品中一个小的分类,古越窑青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东汉后的三国时期的古越窑青瓷胎质坚硬细腻,釉水纯净以淡青色为主,少数烧成温度不足。釉色中黄釉或青黄釉色很少见,釉层均匀并且釉水与胎体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脱落现象,这说明当时已经成熟掌握高温还原技术,而且控制高温烧制的时间温度点已经很稳定。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赵士岗四号墓出土的青瓷虎子,提梁采用堆塑手法制作成一只奔虎,背部弯曲更显造型有力。南京清凉山出土的青瓷羊,身躯肥硕,昂首张嘴,四肢卷曲伏地形态安详,青釉色泽清亮透彻。还出土的一件刻划“甘露元年”铭文的熊形灯,江苏吴墓出土了器形复杂的谷仓青瓷等,都代表了这一时期青瓷烧造的成就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晋时期,因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制作更加精湛,品种益加丰富,由此青瓷可以满足更多阶层的需求。尽管青瓷窑场的增加和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扩大,青瓷也因市场的因素变得不再高昂。但是,对于动荡社会的普通百姓来说,还是没有条件享用的。那些造型复杂,刻画精细且形状独特的青瓷器物,制作困难,费工费时,显然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随便拥有的。西晋时期的小件青瓷,精巧玲珑,形态优雅的笔筒、瓷砚及各种明器,是为文人和世家子弟专供的产品。因此,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很明显的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东晋时期的青瓷产品,基本沿袭西晋时期的制作工艺和造型特点,只是在产品形式和使用功能上丰富了很多,说明青瓷逐渐向市场更加迈进,呈现普及化的趋势。三国、西晋时期,曾经大量烧制的明器基本停烧,说明世俗文化里厚葬之风,正在经历一场因观念的变化而逐渐改变。常见青瓷器形如罐、壶、碗、盘、钵、盆、洗、碟、灯、砚、水盂、香炉、唾壶、虎子、动物造型烛台等,适用对象向普通生活需要贴近。釉装饰方面,西晋后期出现的褐彩点釉青瓷效果,在东晋时期得到广泛使用。

南朝时期,青釉瓷烧造方面没有过多突破性,基本仍保持之前的制作工艺标准,胎质细密,胎色呈灰白色,通体施以青釉。主要产品有碗、盘、盏、盏托、壶、罐、鸡头壶、唾壶、虎子等日用青瓷器。较前期不同之处,是南朝佛教盛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特别是对南朝时期青瓷造型风格和装饰题材内容影响深远。

佛教自东汉传入,至东晋被梁武帝定位国教,南朝造佛像皈依佛门之风更盛。晚唐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都可以反映佛教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这时期的青瓷的装饰纹样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造型和装饰充分体现了以佛文化为主的题材。由于佛教文化在古代的中国本土属于新事物,很快吸收融合了本土文化艺术形式,由经变题材逐渐过渡到以描述本生故事题材的造型风格中,对后来佛教文化样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运用到青瓷的装饰题材,出现了佛像、飞天等造像艺术内容。忍冬纹、连珠纹结合莲瓣纹等佛教故事中常用题材成为了新装饰题材,经过长期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独特艺术风格的式样。其中,莲花纹样最为突出。莲花纹样在佛教故事中代表了吉祥、圣洁的寓意。

无独有偶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认识里,该题材表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追求。这种深层次的认识上的共识,拉近了精神世界的距离,促使两种不同的文化很快迸出默契的火花,为文化的快速融合注入了增进剂。

宋代越窑青瓷与唐代青瓷如何分辨


青瓷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之一,造型典雅,色泽光润,自古以来就备受大众的欢迎。青瓷自商朝就已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青瓷制瓷工艺逐渐完美,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记。许多藏友在收藏时无法鉴别青瓷的年代。宋代越窑青瓷与唐代青瓷如何分辨。

宋代越窑青瓷刻花纹粉盒

宋越窑青瓷的鉴定方法:在鉴定青瓷的时候装烧工艺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同的窑口它的个性也就不一样,这种个性就为我们鉴别青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装烧工艺上面早起的越窑使用明火迭烧工艺。中唐元和朝发明的匣钵装烧是青瓷烧制史的一次重大的改革,也是装烧工艺的一次重大改革,不仅能够提升青瓷的产量,还能够使烧制的青瓷的品质提升不少。

青瓷的第二个特点:早期越窑的青瓷当中有支烧印记,在使用匣烧工艺之后,青瓷里的就不会有支烧痕迹,增加青瓷的美观性。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特征来判断青瓷的时期。使用匣烧工艺烧制的青瓷的底部会有少于支烧的痕迹。通过痕迹的形状和大小我们可以判断青瓷的制造时期,这对于我们鉴定青瓷有着很重要参考价值。

在唐朝的初期是没有匣钵工艺的,采用的是明火迭烧的方法来烧制青瓷的,所有在唐朝初期以前使用的间隔窑具都是比较大的,它的泥点分隔的颗粒也是比较大的。从唐朝中期到唐朝后期,都是大量使用匣烧的工艺,使用的是薄形间隔具,所以,这个时期烧制的青瓷的泥点更为好看,排列精细。遗留的痕迹就是很好的证据。

鉴定青瓷还可以通过胎骨和釉色来鉴定,青瓷的釉色与釉料的化学组成有关系,还和窑炉中的炉火有关系,唐朝初期,越窑在窑炉结构上有了改善。青瓷不但呈现青色,还在青色的中呈现微黄色或者米黄色。

唐朝中期,由于在青瓷的制造上使用的是匣烧工艺,所以青瓷的色彩多为青色。但是在配料和窑炉上的不同,所以青瓷呈现的颜色也就会一定的变化。

唐朝晚期的青瓷所呈现的釉色晶莹剔透,五代北宋时期的青瓷的色泽大部分为青绿色,北宋晚期的青瓷则会呈现青灰色。

越窑青瓷,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古时统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自东汉开始至宋,延续千余年,有10多道工序,从选土、拉坯、修坯、上釉到烧制,全凭手工艺人长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手感。

越窑生产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越窑青瓷的成熟工艺,使其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釉色的清透适宜刻、印、划花等装饰,以及发展出的褐彩彩绘形式,加之受唐代金银器、丝绸、漆器等手工艺图案等影响,形成了越窑青瓷独特的装饰风格。捏塑的陶瓷雕塑品种在越窑青瓷中数量繁多,成为其造型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

越窑延续烧造了近千年,不仅留存了众多越窑青瓷精品,也传承下来精湛的越窑青瓷烧造技艺。当今窑工在传统越窑青瓷工艺基础上,传承发展了其釉色和造型装饰工艺,保存了刻、划花、褐彩、捏塑等传统手法,发展了青瓷彩绘,不但保护、继承了传统越窑工艺,还使越窑青瓷真正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越窑青瓷名天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越窑青瓷名天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青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