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 导航 >

盛世收藏与专家鉴定

盛世收藏与专家鉴定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古代瓷器收藏 瓷砖与地板

2020-02-19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盛世重收藏。如今欣逢盛世,一股突如其来的收藏热席卷神州大地。报刊荧屏的推波助澜,更使人觉得:十三亿中国人要人人成为收藏家了。我一直怀疑,是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收藏一番?尤其是经多如牛毛的“专家”们忽悠后,这股神奇的收藏热简直势不可挡了。

市场也跟着旋转起来,许多以往根本不值钱的物什,一下子就变得向价值连城的方向奔去。特别是神仙难断的玉器,更是成千倍成万倍地暴涨。连过去只划为石头类的黄龙石、泰山石,也一并升格为黄龙玉、泰山玉,那价格自然直线飙升,拦也拦不住。收藏已经不幸堕落为不再耐心欣赏物质的内在美感,而直白地追求“值多少钱”了——突显了浮躁的社会心态。

最奇妙的是,伴随收藏热的升温,凭空诞生了无数的“专家”,令你眼花缭乱,不知信谁好。幸亏媒体曝光了故宫有专家“鉴定”了上亿的伪金缕玉衣;书画界有美术学子习作被充为标价几千万元的徐悲鸿大作……这才揭下了所谓“专家”的金缕玉衣,其实只是搂钱的文玩骗子罢了。

说起来有趣,我本人就曾于2003年11月下旬,在中央电视台二套《鉴宝》节目中讲过《瓷片的收藏》。说老实话,在下并非什么瓷器专家,仅只是记问之学而已。谁知此后,竟有各地多人与我联系,找我探讨瓷片学问。讲一讲相关知识可以,但我坚持绝不对瓷片进行所谓鉴定,以免误人子弟,误导真伪。出于良心良知,我终于没有放荡成“专家”。现今的某些“专家”,假使有了类似的秀场,大概是绝不会轻易放过的。举例如上,只是想说明切莫轻信所谓的专家,如此而已。

专家的良心大坏,搅得收藏界藏污纳垢。无形中,为广大普通民众设下了收藏陷阱。专家们所收的鉴定费越来越高,甚至到了给钱就为你发证书的地步。而那珍贵的鉴定结果,到最后只能是连个屁也不值了。学术上的诡异多变,应该说是一个民族在科学道义上的悲哀。

在现实收藏中,一些“专家”大肆宣扬“捡漏”奇迹,实则机遇寥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花几百元就买得一件西周青铜器,上千元就购得唐伯虎的美人画作?绝大多数是花了冤枉钱,“打眼”收来赝品而已。

就普通消费者而言,所谓收藏,适宜浅尝辄止。果真有祖传宝贝,也只适合深藏不露。大不该轻易“露白”,以致失去珍藏的价值。归根结底,收藏,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玩玩可以,别一味死钻牛角尖,以免落得倾家荡产而敝帚自珍,最终悔之晚矣。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瓷器收藏迎盛世


瓷器收藏历来具有“厚古薄今”的特点,近两年中国古代瓷器拍卖纪录不断被刷新,然而当代瓷器拍卖纪录却一直停步不前,这与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火爆程度极不相称。今年春拍拍卖公司都加大了当代瓷器的征集力度,重量级作品的出现有望推高当代瓷器的整体行情,当代瓷器很有可能成为今年春拍市场的一匹黑马。

2000年以前,藏界比较关注古代瓷,2000年以后,藏界收藏现当代瓷的居多,一位藏家告诉记者,现当代瓷器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古瓷比较难鉴别,年轻藏家对老瓷吃不透。古瓷器收藏家梁戊年告诉记者,古代瓷器极具韵味,但现当代瓷器也值得收藏。比如当代瓷里面的“釉下五彩瓷”,是清中晚期的一种创新,相对于过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鲜艳、晶莹润泽、永不掉彩三大特点。这在10年8年之前都很少人关注,但随着藏界的重视,现在已经属于珍贵之物。瓷库专家告诉记者:“其实古当代瓷器可谓各有千秋,古代瓷器比较重工艺,笔法工整,现代瓷则比较贴近生活,表现活泼。现代瓷在创作手法上也比较随意,像画中国画出身的工艺美术大师郑薄,就打破陶瓷的传统,把画的风格融入到陶瓷里面”。

由于收藏价值高,增值快,瓷器收藏一直被藏家所青睐。改革开放以来,瓷器更是受到投资者的热捧。投资热增大了瓷器的升值空间,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几十年时间,瓷器在国内藏市的价格竟然涨高了100多倍。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个品相不错的官窑碗市场价一般不会超过100元,如今,这样的“宝贝”没有万元根本就拿不到手。有人2003年以1000元购得的一个清中期的官窑小瓷瓶,2006年就以2万元价格出手,而在今年的一次“小拍”中,这件小瓷花瓶的成交价竟然达到了4万元。2006年11月,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由佳士得公司拍卖,以1.51亿港元成交,而此碗1985年5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卖时,成交价仅为110万港元,20年的时间,价格就翻了130倍。

瓷器收藏的高回报率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据了解,我国目前藏市,以收藏瓷器为主的“捧瓷大军”,数量已经达到近千万之众。(

谁来鉴定“鉴定专家”


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公开称,南宋官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壶王”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为赝品。这一说法立即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因为,6年前,包括长沙窑大执壶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在内的600余件文物,也是经过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和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戢四位文物专家共同鉴定,才被收入南宋官窑博物馆中。同为故宫专家,冯小琦和杨静荣却给“壶王”的真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成为这一事件的焦点。

“研究员不等于鉴定专家”

中华全国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主任王立军认为,这件事专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最根本的问题则是,全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机构能够鉴定专家。“研究员不等于鉴定家。”王立军认为,如今大多数有名望的专家都来自博物馆,拥有研究员等职称,但是其中许多人是依靠资历评上的,而没有经过鉴定的实战考验。王立军认为,博物馆今后要重视培养鉴定专家,而不只是研究员。

“鉴定专家缺乏标准”

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认为,“广义上的鉴定专家定义是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博物馆研究员,但狭义的专家定义则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熟悉市场的能力,最好是喜好收藏的人”。

李彦君举例,细数历史上的著名鉴定专家,郑振铎也好,郭沫若也好,张伯驹也好,都符合狭义的鉴定专家定义。“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来鉴定专家,人家下围棋也有段位,厨师也有几级,艺术家也是一样,为什么鉴定专家没有?”

“鉴定专家必须要有一定市场经验”

古陶瓷鉴赏家周继海认为,出土文物的鉴定过程比传世的要复杂得多。“除了要掌握出土瓷器的胎、釉、彩特征及工艺手法的特点、艺术风格的水准,还要对出土地方的不同以及器物受沁程度的不同等因素来考量。”周继海介绍,如今无论是土沁还是土疤,作假者都可以做出来,这逼得专家必须要有一定的市场经验才好做出判断,光是看理论书籍是不够的。

赶上盛世尽享收藏


我们不知道,中华五千年文明,究竟留给我们多少精美的艺术珍品;我们也不知道,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有多少人醉心于艺术品收藏,但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的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逐年向好,以及民间收藏热情的空前高涨。据雅昌艺术市场检测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十年来整体走势始终向上行,各大拍卖行春拍总成交额由2000年的不足7亿元,一路飙升至2009年的68.8亿元。艺术品拍卖市场早已进入了“亿元时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盛世收藏”艺术品交易专版与您见面了。在本版展示的藏品,都是经过省文物总店以及本报鉴赏专家精挑细选的。这其中有古今名家的书画作品;有传承千年的官窑瓷器;有巧夺天工的玉器、杂项……尤其是今天在本版展示的齐白石等名家作品,更是省文物总店馆藏多年的精品,其珍稀程度和升值潜力不容小觑。这些艺术品通过报纸展现在您的面前,您可以观赏学习,也可以现场鉴赏。如果遇到中意的藏品,您更可以出手收藏,巨大的升值潜力将会让您欣喜不已。

为保证本版的权威性,我们特别邀请了诸多收藏界专家作为特别顾问,他们是:陈梗桥,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研究室主任,从事书画鉴定与研究工作,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宋玮,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鑫桂,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高延军,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教研室教授,从事书画鉴赏40余年;胡彦彬,山东华夏文化收藏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从事瓷器、玉器、杂项收藏鉴赏30年。

都说“盛世兴收藏”,就让我们共襄盛世,尽享收藏之乐吧。

民国瓷器的收藏与鉴定


民国瓷器的收藏,在国内已初具规模。那么,在当今藏家眼中,民国瓷器收藏到底如何理解?藏家入手又该注意哪些问题?本刊特别采访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崔凯先生,请他梳理出当今民国瓷器收藏的基本面貌。

特殊时期的民国瓷器

“洪宪瓷”的烧制时间,学术界历来有争议,有的认为是民国五年(1916年)烧造,有的则认为是在袁世凯登基之前。我认为,在袁世凯登基之前,郭葆昌就已开始烧造“洪宪瓷”,后在全国骂声中停烧。

现在看,“洪宪御制”这种款式,基本上与当时社会环境不太相匹配。袁世凯倒台之后出现的“洪宪年制”瓷器,基本风格也是按照康雍乾时期的粉彩风格来做,但做工比“居仁堂”款的“洪宪瓷”粗糙得多,很多都是各字号成批量地生产。

真正的“洪宪瓷”目前市场价格严重滞后,市场前景看好,有比较高的收藏价值。同样是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的产物,“康德”年款瓷器(伪满洲国宫廷用瓷,“康德”为伪满洲国年号,在日本烧造),收藏爱好者可以有选择的收藏,但作为投资来说,这类瓷器受众面太小,尤其是作为一段负面历史的载体,作为投资不应是首选。

高水平仿古瓷

清末民国时期是收藏热,为迎合市场,景德镇、龙泉窑、磁州窑、越窑都生产了一批仿古瓷器。有仿两晋时期的青瓷,唐三彩、宋代的五大名窑,仿制水平也比较高。但是,这种仿制品是为了迎合国外市场及当时的收藏趋势,收藏价值不是特别高,可能会逐渐升值,但升值速度有限。

值得关注的是,有一种景德镇瓷画家及当地制瓷名家作品。他们用自己的艺术加工生产出来的艺术品,从造型、釉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人优点,是对古代瓷器的传承发展,这种名家仿古瓷器就有比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还有一点,龙泉当时为了迎合日本人的消费需求(日本人历来比较喜欢中国的龙泉瓷器),仿制了大量宋元时期的龙泉瓷,这批瓷器在民国时期大量销往日本。目前正值文物回流热,从国外回流了很多龙泉瓷器,绝大部分就是这个时期的仿制品,仿制水平非常高。

一件真正的元代民窑生产的龙泉青瓷大盘,目前市场价大概在三四十万左右,而一件民国仿品价格则只有一两万左右,它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花个一两万还是值得的,花三四十万去买当然是吃亏了。

民国瓷的投资分析

从晚清同治开始,浅绛彩瓷器出现。

浅绛彩瓷器的画面构图方式,印章的加盖方式,施彩的工艺,基本上沿袭了当时文人画风,而且画师本人也是当时名家,所以民国瓷器最具特点的就是它的绘画属性,这是当时文人阶层审美情趣的体现。

民国时期,官窑瓷器瓦解,绘瓷名家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百家争鸣,生产出了一批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精美瓷器,以汪晓棠、王步、珠山八友等为代表。从投资角度来说,这些作品,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工艺的精细程度,最起码要超过晚清官窑。从文化背景来说,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折时期,它本身的纪念意义也非常重要。

晚清时期的书画,目前市场价比较看好,一般被归为近现代板块,投资前景也非常好。瓷画这几年的价格比较高,也是受到书画市场的影响,而且这些字画家各有各的风格,比如说,王琦的人物、何许人的雪景、邓碧珊的鱼藻等,这样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肯定会被市场追捧,拍出高价也是比较合理的。

在民国瓷中,珠山八友名家瓷,真正的“洪宪瓷”,国府礼宾瓷是非常重要的品种,在当时价格就已经超过了清末官窑的卖价,奇货可居。

目前明清市场行情看好,高价频繁出现,过亿也不是特别稀奇的事儿。民国精品瓷器相对来说,价格应该还是严重滞后。现在随便一件晚清光绪官窑的赏瓶,价位都在五十万元左右,要知道,晚清官窑历来不被古玩业内称其为古玩,而精品民国瓷在当时就被达官贵人、收藏界所看好。换句话说,民国精品瓷器的品质要高于晚清官窑,但价格则要比晚清官窑低得多。按一般市场行情来说,资金肯定要往低谷流。在能看准,能买到精品的情况下,选择一些民国瓷精品,尤其是民国时期画意比较浓,文人气息比较强烈的精品器物作为投资,还是比较有前景的。此外,蒋介石的祝寿专用瓷——“万花不漏地”,也是一个能捡到漏的门类。

除珠山八友等人的精品力作外,还有一些民间使用的彩瓷,如胆瓶类、盘、碗等日用瓷,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这些民间彩瓷,有一定的存世量,比较容易接触得到,像去古玩市场逛或在亲戚朋友那儿都能见到,作为普通投资者或收藏爱好者,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日用彩瓷因为东西是老的,器物的种类也相对完整。建议想做这方面收藏的藏友,从先买小件东西起,多学习,多看,多了解相关知识。

明清茶器的鉴定与收藏


康熙十二花神杯

宋代曜变天目盏

近年来,“明清茶器的鉴定与收藏”成为一个深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专题,这也许是茶道之风盛行的一个效应。茶器种类较多,最为常见的当属茶杯,在这里主要谈一下茶盏、茶杯的鉴定与收藏。

在唐代以前包括魏晋以前饮茶是作为药用的,这个说法起源于神农氏,魏晋以后茶逐渐由药饮转变为饮料。关于唐代饮茶的习俗,刚刚结束的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 馆“昔年茶事——河南巩义新出唐代茶器”展,正是一个非常直观的了解渠道。展品中有出土的陆羽烹茶图陶俑、各式唐代茶器,通过这些文物,我们更加明确的了 解到唐朝人是以煎茶为主,茶饼经过加工后于釜中煮过再饮。

到了宋代饮茶习惯发生改变,改为点茶,又称斗茶。把茶末置于盏内,用茶瓶注汤点之, 称之为点茶。在宋代饮茶流程中可以看到,人们将团茶碾碎后置于盏中,注入沸水以茶筅充分搅拌,使之均匀混合,形成乳状茶叶,表面形成极小的白色泡沫,犹如 白花布满碗面,使茶膏不易散去。在这样的习俗中,黑色的茶盏因为方便人们观看茶膏而受到喜爱,其中就以福建的建盏尤为出名。现藏于日本的中国宋代建盏已成 为日本国宝级文物,比如,著名的宋代曜变天目盏,此盏黑如星空上的蓝色天目,被形容为“一手可握的宇宙”,这样的曜变天目盏确实十分珍稀,类似的器物目前 我国只有杭州市出土的半只曜变天目盏;另外,油滴天目盏和兔毫盏也是建盏中的著名品种。从鉴定的角度来看,流传有序的建盏与盏托传世品目前多存于日本,在 国内能见到建盏多为出土器物。所以现在古玩市场可以见到的建盏多为窑址出土,多有残疵,出土痕迹明显:口沿有磨损,多数包银口、铜口;反之若品相相当精 美,又无可靠传承记录者多为可疑。

宋代建盏之外,还有江西吉州窑的木叶盏也堪称名品,这种在盏心有一枚木叶的木叶盏烧造技法自宋代后其实已失 传,我个人认为木叶盏只有两种造型,一为斗笠型,一为束口盏。因为直至20年前左右我国才重又 和田金黄皮白玉子将木叶盏烧制成功,所以现在市场上的木叶 盏多为 料《独占鳌头》挂件仿品。由于宋人十分钟爱饮茶,故宋代茶盏种类

很多,除了建窑和吉州窑以外,龙泉窑、景德镇 和田玉的保养知识网上有不窑、定窑、钧窑等均有相当著名的茶盏作品。 少,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所到了明代饮茶风俗发生改变,由煎 以我们从原理上去把握如何保养才是根本。

防范磨损的原理。机械损伤除了不要摔打和碰撞外,还要避免划伤。玉器是肯定不怕用硬的布来擦拭的,但即使是用柔软的丝绸织物来擦拭清理,也要确保织物是 干净的、不附着有硬质颗粒异物,以免擦拭时划伤玉器。我们推荐用毛刷来清理或清洗,最好选用白猪鬃的有机刷子干刷,一般情况下用普通牙刷也行。因为生活中 到处都有硬度作者简介: 明代永乐时期 高于玉石的颗粒存在,比如石英颗粒刘越,著 青花缠枝莲纹 的硬度就高于玉石,在擦拭玉石时名瓷器鉴定专 压手杯  不要压着坚硬的颗粒摩擦玉器是家、作家,北京大学问题的关键,而不是擦拭的布考古学系硕士毕业,曾是否坚硬,再硬也不会伤害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玉 器。另一方面就像用公司工作多年,历任瓷器工艺水来洗眼镜一样,避品部总经理和陶瓷部总经理,遍访免 了 擦 拭 伤世界各地鉴定瓷器,策划组织各类重要 害。有的保拍卖上百场,过手大量瓷器珍品,具有丰富的 养知识实战经验,在业内有着重要影响。曾出版畅销 还小说集《骨董时光》和长篇小说《龙缸》。本文 系刘越在苏州为之堂微信访谈时的讲稿。

茶、点茶转变为品茶,由茶饼改为散茶。散茶成为主要茶类。唐代为煎茶,宋代为斗茶,明代称之为品茶。引 用方式由“煮饮”改为“冲泡”,在这样的改变之下,我们今天熟悉的小巧轻便的茶杯开始流行起来了。唐宋时期饮茶用具与流程较为复杂,所以,饮茶是文人士大 夫所为。到了明清时期饮茶一事逐渐走下神坛,更加日常化与大众化,深入平民百姓之家,民间茶风多为集体式、欢快式、平民式的饮茶,我称之为“俗饮之风”。 不过,“俗饮”之下的明清茶具工艺水平却显得更高些,其中也有几件著名之物。

首先,就是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压手杯的得名与其 形制有关,压手杯有统一制式:杯口直径9.2厘米,高4.9厘米,底足直径3.9厘米,这个尺寸恰好适合一个成人手心向下一握,而且永乐时期压手杯杯壁较 厚(以保证茶汤不会烫手),握在手中有压手感,故称压手杯。故宫收藏的永乐压手杯数量不过三四件。根据明代文献《博物要览》记载,压手杯杯心画双狮滚球者 为最上品,画鸳鸯者次之,画花心者再次之。故宫收藏的传世品的杯心为狮子滚绣球,篆书“永乐年制”款,苏州博物馆也藏有一件杯心为花心的永乐压手杯,而杯 心画鸳鸯者目前尚未得见。

第二个,就是拍出天价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2.8124 亿港元,买家为上海收藏家刘益谦,此杯为近15年来市场流通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只。由于成化斗彩鸡缸杯十分出名,所以本朝以及后代都有仿品,且多为官窑。清 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官窑均有斗彩鸡缸杯仿品,不过康熙、雍正两朝的仿品均落本朝款识,乾隆时期的鸡缸杯则完全改变原有造型和构图,也是拍卖场上极受欢迎 的名品。

那么清代有什么著名的茶杯呢?有,比如最有名的康熙十二花神杯、最昂贵的珐琅彩茶杯。

珐琅彩茶杯的鉴定应注意两点:其一为款识,款识为料款,蓝料或红料四字款,若不是料款为珐琅彩可能性极小;其二为胎质,珐琅彩杯素胎于景德镇烧制,然后优选精品运进北京清宫造办处进行绘画烧造,因此杯子可谓百里挑一的精品,如果一只“珐琅彩茶杯”出现杯口不圆、有釉刺等明显瑕疵,那么其为珐琅彩真品的可能性就极小。

清代的著名茶杯品种还有雍正时期的官窑素色釉小杯、墨彩小杯等,精工细作,也是海内外藏家追求的小器美物。

对于普通藏家而言,还有一个品种其实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存世量相对较多的清康雍乾三朝外销瓷。事实上,外销瓷在明代晚期开始大量行销海外,清朝早期实 施海禁政策,一度出现停滞,直至康熙中晚期逐渐恢复海运政策,康熙时期精美青花瓷器外销到欧洲,大量精品被保存下来,具有明显中国画风,使用起来古意盎 然。

其中有一类康熙外销青花瓷杯,制作尺寸很小,小器大样,胎釉质量精细,并非生活日用器。此种瓷器其中一类精品底部多带“玉”字款。根据英 国著名的古陶瓷研究专家柯玫瑰考证,这类精致康熙青花瓷为“娃娃屋”配备的陈设品,而“娃娃屋”则是17世纪晚期欧洲贵妇们用微缩瓷器来装饰的房屋模型。

明清茶器收藏的过程中,该如何区别酒具与茶器呢,普遍来说,一些特殊器型的杯子其实是用来饮酒的,如方形的斗杯和把杯;其他器型的杯子并无定论,喝茶喝酒两相宜。

鉴定文物水有多深 “鉴定专家”该由谁鉴定?


文物鉴定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人们更关注“鉴定专家”该由谁鉴定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被专家质疑为赝品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全民收藏时代,鉴宝节目满天飞,鉴定专家层出不穷,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难辨、参与造假、卖鉴定证书等新闻也层出不穷。文物鉴定凭眼力和科技检测到底靠不靠得住?在收藏红火、造假猖獗的时代,文物鉴定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鉴定“鉴定专家”

参与杭州“壶王”鉴定的四位专家,均出自文物系统,其中张浦生和李伯谦是业内权威,然而质疑者杨静荣也是故宫专家,文物鉴定“国家队”内部起纷争,反映出文物鉴定之难和公信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

“国家队”尚且无法取得一致认识,而在社会上,各种文物鉴定培训班和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批批鉴定专家“新鲜出炉”。电视荧屏上,各路鉴定专家轮番登场,为捧着“宝贝”的藏家们掌眼。只是,不少“电视专家”只是在荧屏上风光,据称,他们中的不少人上了拍卖行的“黑名单”,经其鉴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张蔚星告诉记者,国家承认的鉴定专家基本只有三类:一是国家文物局主导的文物鉴定委员会,最为业界认可;二是文化部认证的鉴定专家;三是各省级或市级文物部门主导的鉴定委员会。法院和海关在办案时首先考虑这三类专家。按照现行法规,这些专家只对文博系统而不对社会和私人开展鉴定活动,因此各类鉴定活动和鉴宝节目,只能算是“群众文化活动”,出马的专家要么是来自权威机构“走穴”,要么就是天马行空的草根专家。

在文博界,关于鉴定乱象的各种故事也在流传:西部某省一位鉴定专家,自己写考证文章,将自己的一把颇有争议的青铜剑高价卖给博物馆;河南省一位知名专家,指导亲戚烧制仿古瓷器,而他则为买家开具鉴定证书;一位著名画家的专场拍卖会上出现大量赝品,画上均有其后人题跋,家属竟凭此赚钱……

《谁在收藏中国》作者吴树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在北京市场买“古董”,只要给3000块,鉴定证书随便开。他曾花几百元买了件仿品,竟顺利通过拍卖行鉴定,经过几个朋友哄抬,一只"元青花梅瓶"拍出了988万元“天价”,虽然是自卖自买,却使赝品有了辉煌的拍卖纪录。拍卖行要的是著录费和佣金,拍品越多、成交价越高,收入也越高,因此不惜知假拍假。他感慨:现在文物收藏这么热,可是谁来鉴定“鉴定专家”呢?

“眼学”靠不住,科学暂时也没辙

传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专家眼看手摸,凭感觉和经验,俗称“眼学”,然而花样翻新的造假手段,让专家们防不胜防。

每个门类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北京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作鉴定。

“眼学”靠不住了,科学检测又如何?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这些年纷纷上马,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仪器就无从辨别。即使其他门类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说,陶瓷照X光一秒钟就可以“变老”100年,很容易骗过热释光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曾经测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话。化学成分分析也不灵验了,景德镇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现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镇,你可以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

吴树告诉记者,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检测的年代是距今8000-10000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学检测时却变成了几万年前,原因是该陶器在国内检测时受到了辐射。显然,“一次性”的科技检测结果很难进行验证,也就不大可靠。科技检测更大的难题在于缺乏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如果不为各类文物建立数据库,确立检测标准,就像没有指纹库,就无法进行指纹检测一样。

鉴定界急需建立诚信体系

文物鉴定之乱,源自全民收藏虚火太旺;而文物鉴定之乱,又为全民收藏火上浇油,甚至误导大众收藏理念。艺术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宝运动。据估算,全国搞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当作投资,穷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财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为“雅贿”之物。这样的“收藏运动”,本质上是打着文化幌子的财富游戏,用文物垂钓金钱,用金钱丈量文化,这种心态必然会折射到鉴定界。

连续多年调查文物市场的吴树认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赝品,鉴定专家和赝品同样泛滥,这是个极大的讽刺。他说:“这么多人搞收藏,文物哪里来?无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据法律规定,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卖真的出土文物就违法;如果是假的,卖赝品属于商业欺诈,也犯法。整个行业都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解决鉴定之乱,出路在于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专家建议,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和教师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鉴定师会被取消资质,终身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而中国赝品成灾、证书泛滥,却从没有鉴定专家被问责,更有一些道德堕落的所谓专家,亲自参与了制假售假活动。因此呼吁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对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扰乱市场的专家,必须摘下他们头上的“光环”。

男子投资千万搞收藏 专家鉴定99%藏品是赝品


2010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秋拍会上,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未落款的一幅书法作品,拍卖出4亿多元天价,没过多久,又有人出价9亿元购买,如今收藏市场火爆可见一斑。那么岛城的收藏市场如何?又有多少人在搞收藏?得需要多少资金进行运作?

案例

四套房陶瓷器大都是假货

“铜镜是今年刚刚热起来的收藏品之一,也是目前升值最快的收藏品。”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山东分会会长徐信平介绍,青岛的一位收藏家年前在国外以4200万元港币,也就是30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得了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一面汉代铜镜,目前世界范围内应属最贵。“就在2011年年初,被中国古铜镜收藏家冯毅先生收回。”

固然,岛城收藏界人士众多,拥有交易上千万元藏品实力的收藏家大有人在,但单有热情却没有好眼力的人,同样不计其数。徐信平表示,无论什么样的收藏家,在收藏道路上总有看走眼的时候,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是绝对承受不起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烧钱游戏。

“一次聚餐认识了一位岛城大企业的二当家,他一开始不喝酒,但交换完名片之后,他立即连干三杯,并直接拉着我来到他家,看他收藏的宝贝。”徐信平说,这位企业家一下购买了四套连在一起的套二户型房屋,从一进屋直到结束,摆得满满全部都是陶瓷器,投资过千万元。“不过很可惜,他的收藏品99%都是假的。”

赝品

提醒

没一个亿别想投资收藏品

“当然不敢讲实话啊,那样打击性太大了!”徐信平说,岛城收藏界像这位企业家一样拥有极高收藏热情的人数量十分可观,他建议在购买名贵品时,一定要邀请专家帮自己掌掌眼,避免这种毫无意义的投资。

“我跟好多人说过,你手上的存折里没有一个亿,别想投资收藏品。一旦接触高额收藏品,动辄就是上百万元,风险虽然不如股票市场大,但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坚决不行的。”徐信平表示,自己从十几岁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受到爷爷影响开始学习古钱币知识,“这一学就是十几二十年,直到现在我才敢说看走眼的几率很小。”

面对三大书柜的古钱币收藏鉴别书籍,记者不禁感叹,不但要有相当实力的资金作为后盾,还要有一双鉴别真伪的火眼金睛才能在收藏界有所收获。

“有人专门靠一双眼睛挣钱。”徐信平称,自己认识一位业内人士,如果被人邀请帮忙鉴别收藏品真假,每件收藏品要收取12%的费用,“100万元的拍卖品就要收12万元,他也是圈内培养出两名亿元收藏家的名人,相信光帮忙的费用,就不少于240万元。”

市场

岛城参与资金过100亿元

“以前哪有什么艺术品投资,喜欢的东西放在手里把玩收藏,根本不会快速地买进卖出,而现在藏品由于大量资金的注入,已经被市场化,而且越来越猛烈。”岛城一位拍卖界人士表示。“近几年,收藏市场风生水起,拍卖市场上屡现天价,光收藏岛城注册的就有上百个协会,每个协会都不低于100人,多则四五百人,加起来人得多少?除了这些人,还有一批不显山不露水手中掌握大量现金的艺术品投资商,也有数百人。”做收藏行业近30年的岛城连藏协会会长杨德胜说。

徐信平称,据他了解,岛城收藏界具有一定实力的可过千人,单单古钱币收藏保守估计数字就要在300人以上,“平衡一下,如果每一位都有1000万元资金的话,300人就有30亿元资金,这还仅仅是我的保守估计”。据岛城天麒阁拍卖行总经理赵连群介绍,岛城参与收藏品投资的人群总资金过100亿元,“毫不夸张”。

“正常的收藏买进卖出周期一般会是两三年,因此行情不会出现眼下这种短期暴涨的局势。眼下这种短期暴涨显然是投资行为而不是收藏行为。”赵连群认为,投资客撤离楼市、股市,总要为资金找一个去处,而艺术品收藏投资又有高额回报,所以,这些资金涌入收藏领域,推动艺术品市场加速进入了亿元时代。

相关链接

青岛收藏地位名列全省第一

“青岛的收藏地位,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名列前茅。”徐信平说,收藏大省分别为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而不是大家印象中北京、上海等收藏品拍卖交易最火爆的地区。

“陕西、山西和河南省的地位超越山东省,但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收藏地区,青岛毋庸置疑是全省旗舰,而且在全国也是佼佼者。”这个地位形成的原因,徐信平会长分析称,第一是青岛人在大型拍卖会上拍得太多上百万元的藏品而闻名,第二则是青岛本身出了不少文明国内外的书画名家。

“像去年北京秋拍会上,青岛籍画家李兴邦的一幅画就拍出了28万元的价格,还有一位80多岁的张正墨老先生,他的画在北京圈内十分有名,至少都能拍出10万元。像范曾老先生又会长期定居青岛,苏伯群大师也安家青岛……”徐信平称,越来越多的圈内名人在青岛聚集也是青岛在收藏界地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专家声音

收藏什么藏品升值速度迅猛

到底什么样的古董才能成为增值迅速的收藏品呢?增值速度又有多快?

徐信平说起了最了解的古钱币收藏,“一般来说,一个季度就会升值一个点,但这个点是多少,要视藏品而定。要成为收藏珍品需要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分别为少、真、美,一是要符合稀有品行列,二是一定是真品,三是收藏品品相要好,要精美,要存在较高的艺术品欣赏价值”。

“当然,什么热,什么价钱就涨得快。前些年流行的和田玉、羊脂玉,价格炒得比黄金都高。最近又流行古钱币,安阳的钱范作为古钱币的鼻祖,去年春拍100万元流拍了,紧接着秋拍一下从130万元跳到了200万元。其中虽不乏炒作成分,但主要原因是参与收藏品拍卖的人群在迅速增长,藏品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徐信平说。

专家详解瓷器鉴定方法


近日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被质疑“误砸文物”引发不少争议。前日,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四位专家,对展出的被砸赝品进行了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些确为现代仿品。

近年来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催生了民间鉴定环节的蓬勃发展,电视台鉴宝类节目也是由此而生。究竟怎样的瓷器鉴定才算权威,瓷器文物专家又是依靠什么鉴定法宝能判断一个瓷器的真伪,本报专访相关专家以期揭开瓷器鉴定的真相。

【两种鉴定方法】

传统眼学以经验为主

瓷器收藏风气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或更早。而随着收藏系统化,专门辨别瓷器窑口、年代的研究随之而起。此后由于利益驱使,“瓷器作伪现象”也应运而生,对瓷器的鉴定扩散至对真伪的辨别上。由此,也产生了鉴别古陶瓷最传统的方法。藏加网执行总裁彭晓阳指出,这一类传统经验鉴定方法被称为标型学或眼学。

一直以来,瓷器鉴定专家的鉴定法宝便是依靠“目、手、耳”三者并用,并依靠世代相传的鉴定理论及与大量实物接触所积累的经验,通过与传世“标准器”的比对来判断被鉴定品的年代、窑口、真伪。此外,窑址出土标本、考古学出土文物也成为比对的“标准器”。

技术鉴定用仪器说话

而上世纪50年代后,比较系统的古陶瓷的科技研究逐渐展开。类似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研究院的冶金陶瓷研究所内成立了中国古陶瓷研究小组,即后来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科技检测方法正式介入到古陶瓷鉴定中。故宫(微博)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小琦专门研究古陶瓷,她告诉记者,目前关于古陶瓷的技术鉴定有很多,包括测成分、测年代的。

“技术鉴定对古陶瓷鉴定有一定的帮助”,冯小琦指出故宫博物院在2005年陶研中心成立时购进一批仪器,近两年开始运用到对古陶瓷的鉴定上。前年开始,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他们利用无损检测仪器完成了对50余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测试工作,“这对故宫官窑研究还是起到一定的帮助,利用仪器检测,我们发现部分官窑的成分属于河南。一直以来学界认为是南宋官窑,但接近河南的就应该是北宋时期在北方生产的”。

■孰优孰劣

两种方法综合使用最可靠

不过冯小琦和彭晓阳都赞成,尽管技术鉴定这一后起之法在鉴定古陶瓷上有一定作用,但也不能取代传统经验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不足。

其中,专家的传统经验鉴定更多地建立在个人经验、经历上。鉴定者是在建立了标准器体系的情况下比照鉴定的。鉴定者长期接触了大量古陶瓷标准器后,在脑子里建立了数据库囊括了古陶瓷各个时代不同窑口的本质规律。由此,鉴定者鉴定时间长短、接触“标准器”的多少都成为鉴定关键。

而技术鉴定也需要不断的实战积累,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国技术鉴定起步较晚,数据库积累得不多,因此也存在不足。相比之下,牛津大学的检测由于起步早,数据库积累得多,相对更有信誉度”,冯小琦告诉记者,在两种鉴定方法都有不足之下,最可靠的是将两种鉴定方法综合使用。

而目前,国内文博界还是更偏向传统经验鉴定。据冯小琦介绍,目前故宫在做瓷器藏品鉴定时,往往会请四五位专家进行鉴定,并采取一票否决制度。其中对于争议比较大的,就会借助技术鉴定这种辅助手段。

■专家支招

过去文博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即鉴定文物时听文物界专家的。不过目前冒名顶替的专家很多,一定要认清专家身份。同时,一些专家现在也会混水摸鱼,明明是研究青铜器的就不要去鉴定瓷器了。

——谢辰生(著名文物专家)

具体到瓷器鉴定来说,每个专家也是各有专长。鉴定时找专家一定要了解清楚他们的专长。比如鉴定越窑就要找当地的瓷器专家,因为他们一直实战在第一线。

——冯小琦(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

权威的鉴定也包括广义的市场,对于藏品的多次买卖就是个多次鉴定的过程,最终留下来的应该是相对可靠的。

——彭晓阳(藏加网执行总裁)

【存在问题】

1

民间缺乏权威的鉴定机构

收藏热令古陶瓷鉴定成为一个重要环节,相应地也有各种类型的鉴定机构应运而生,类似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等等。对于公众来说,究竟哪一家鉴定机构相对权威,结论或许要令人失望了——因为没有。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还没有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而类似权威的国家鉴定委员会这种机构又从来不对民间鉴定。由此,对于民间鉴定来说,也就没有所谓的最权威的机构。

【存在问题】

2

急需文物鉴定的相应制度

目前国内民间文物鉴定权威鉴定机构的缺席原因,谢辰生认为是我们的制度还没跟上时代发展。谢辰生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他告诉新京报(微博)记者,当时起草文物保护法时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因此也便没有民间鉴定需要文物鉴定资质、资格这一方面的考虑。谢辰生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制定一套规矩,类似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

实际上,今年3月底,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年度重点文物工作进行通报时指出,要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推动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不过,昨日国家文物局新闻与宣传处李姓工作人员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管理制度目前还没建立。

而据记者了解,一些不是在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保障下建立的鉴定机构也面临着撤并的危机。比如,2011年8月12日文化部发布公告撤销了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

鉴宝节目中,藏家往往都信心十足地拿着宝贝,讲述所藏瓷器的来龙去脉及个人见解,不过有些却在专家几句话之间被解构成赝品。这时,观众一定和电视节目中那位藏家有着共同疑问:专家仅凭肉眼鉴定便能鉴定出真伪,他们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本报特邀故宫博物院冯小琦以该院所藏的清代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为例,详解肉眼鉴定瓷器的“四必看”——即看造型、看装饰、看胎釉、看款识。

【瓷器介绍】

“各种釉彩大瓶”,也号称“瓷母”,是乾隆时期烧造。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底径33厘米,被认为是如今世界上仅此的唯一一尊。全器共有16道纹饰、15种釉彩,腹部还彩绘了12幅吉祥图案,是我国官窑瓷器中器形最大、釉彩种类最多、工艺最复杂的瓷器。

第一眼:看造型

冯小琦指出,每个时代的瓷器都有其标准器形,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尊瓷器瓶是洗口,长颈,长圆腹,这种器形在乾隆时期特别的多。

第二眼:看胎釉

冯小琦指出,此尊大瓶所使用的釉包括多个时代的品种。从烧造工艺上看,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这只有在清中期才能做到。

第三眼:看装饰

这尊瓷器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很多,有釉上彩和釉下彩。其中,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

与此同时,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其中不少装饰是乾隆时期才出现的。

冯小琦表示,这如此多的釉色、繁复的装饰都是乾隆年间的特点,各种纹饰画法也是乾隆时代常用的。

第四眼:看款识

此尊大瓶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三行款,这几个款识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词汇辨析

胎质疏松、画工拙劣、有作旧痕迹、没有古物风格的造型、线条生硬的轮廓,款识书法的无力……这些词汇是专家鉴定判断赝品时经常使用的,缘何赝品会胎质疏松,作旧痕迹又是怎么造成的?新京报专访相关专家为之一一辨析。

胎质疏松:彭晓阳指出,古代陶瓷的胎质比现代陶瓷要致密,因为从材料工艺学来说,古代陶瓷材料的淘洗、研磨过程决定了胎质的密度特征。对此,冯小琦也指出,现代瓷器烧造中由于温度达不到一定程度会造成胎质疏松的现象。不过,古陶瓷胎质也因胎不同窑口、不同窑位、不同瓷土而有疏松和致密之分。

作旧痕迹:冯小琦介绍,一般新瓷器都有很亮的光泽,古陶瓷由于时间长久就没有了这种亮的光泽。为此做赝品的就会用各种方法去掉这种“光”。主要是用强腐蚀性的酸去“咬”。咬是行话,其实是在瓷器上刷一层酸把瓷瓶表面的“光”去掉了,“同时还有用茶水泡、用碱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