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钧瓷器 > 导航 >

传统经典钧瓷器型介绍

传统经典钧瓷器型介绍

古代钧瓷器 古代传统瓷器 瓷砖介绍

2020-08-19

古代钧瓷器。

关于钧瓷的器型叫法,很多钧瓷爱好者以及了解瓷器的人都不是特别完全了解,甚至是售卖的人也并不完全能叫正确。通过对这个瓷器市场的了解发现,很多传统瓷器的器型名字都被叫错了,大多都是随心所欲的命名,甚至是看着像啥就叫啥。下面带大家简单认识一下传统经典钧瓷器型的名字,希望能提升大家对钧瓷的正确认识。

观音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传说观音菩萨曾用此瓶普度众生而得名,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其线条流畅温润,深受喜爱。此件钧瓷观音瓶窑变出现经典的鱼子纹,釉色清新素雅,更是妙不可言。

梅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玉壶春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玉壶春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前期器型多承袭宋制,晚期颈部粗短,下腹部肥大。明,清的瓶式大致相同,口侈、颈较宋短,腹大足肥。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贯耳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贯耳瓶是古代工匠烧制的瓷瓶之一。流行于中国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

葫芦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喜爱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

柳叶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胆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纸槌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纸槌瓶是宋代十分流行的瓶类制式,因它形制尤如造纸打浆时所用的槌具故而得名。又称做直颈瓶,一般用于陈设插花,是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一种瓶型,一直流传至今。

天球瓶

传统经典器型之一,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以上为一部分中国传统器型的简单介绍,希望其中所介绍的内容能帮到大家更清晰的了解其相关文化,后续本站会陆续更新相关知识,大家可持续关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品味钧瓷茶具,感受传统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又是瓷国。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从此浓得化不开。冲泡一杯佳茗,配具必不可少,尤如绿叶之于红花,彩云之于明月,有映衬之妙。古时痴迷茶艺的文人雅士,无不把茶具的选择搭配,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钧瓷繁荣发展的大宋时期,茶文化同样风行天下。然而其时,钧瓷与茶道,就像两条平行线,未曾交会。本文将带您一起品味钧瓷茶具,感受传统茶文化。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民间俗话,最早始于宋朝。可见,早在宋朝时,饮茶之风就已盛行于民间,成为百姓居家与柴米油盐同样重要的生活元素。

看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就要看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以精细见深广。在宋朝,在深厚的民间基础上,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宋朝文人的生活别具品味。他们在仕途与现实的夹缝中,找到了比追求权力和财富更有意义的事情——寻求雅致、自然、随性的生活。舟车运来好水,摆上精美茶器,围炉品茶闲话。一壶好茶,将宋人生活中的仪式感发挥到了极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人最懂“慢生活”。

驿路边,一座凉棚,几张方桌;一片摇曳在风中的”茶“招牌,几个匆匆赶路到此歇脚的饮茶客。这番场景,似乎是宋人生活的经典重现。饮茶赋诗,琴棋书画;耕读传家,闲话桑麻。

在品茶者看来,茶具不仅要有实用功能,更有鉴赏把玩的趣味。随着陶瓷文化的发展、时代人文的变迁,茶具在风格上随之变化。

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闻名于世。

壶,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有着很重的吉祥寓意。收藏的壶多了,意味着壶壶在福,多壶多福,吉祥如意。

钧瓷之美,美在形与意。其形也,古朴典雅,端庄秀丽;其意也,窑变天成,气象万千。钧瓷有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其釉色自然天成,而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独一无二。

从前,在人们印象中,好茶具似乎都来自南方。似乎只有山水旖旎的江南才能孕育符合茶性、水性的茶器。其实不然。而今,在中原钧瓷之都,也能生产出精美的茶具,将钧瓷之美融入茶文化,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身,开创另一番实用美学的新天地:钧瓷茶具。

钧瓷壶极具观赏价值,且无论是谁,手中有一把好壶,既可把玩,又可品茗、交友、观赏、馈赠。钧瓷壶因实用性强、价格不高,更为钧迷、钧友所青睐。最值得称道的是,世界上所有人收藏的钧瓷壶,没有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正所谓“钧瓷无双,钧壶无双”。

钧瓷茶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相映生辉、极富诗情画意。传统钧瓷厚重、大气,釉色可以温润如玉,传统茶具雅致、大方。

钧瓷入茶道,从殿堂级的观赏器发展出可观赏、可把玩的养生艺术品分支,钧瓷茶具大大丰富了茶器类别,钧瓷茶具也逐渐进入高端饮茶人士的茶桌。

钧瓷的这些杯型你都见过吗?


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说的是钧瓷品茗杯的名字是跟它们的形相联系的。

茶杯,是用来盛茶水的用具,水从茶壶而来,倒进茶杯,之后给客人品尝茶水。这个对于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往往是我们每天接触的,反而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作为茶杯来说,有大小不一,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有材料不同等,乃至每个杯子的名字都不同。今天小编从杯子的杯型带大家了解它们的名称。

1.压手杯

杯的一种样式。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于手,故称“压手杯”。

3.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也高于上一个。

4.折腰杯

是用于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从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5.斗笠杯

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6.六方杯

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窑。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7.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

8.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型,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黏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于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9.鸡心杯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系明代产品,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11.鸡缸杯

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花雌、雄鸡及雏鸟,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12.爵杯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翅,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耳。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13.罗汉杯

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制作,使之既具有细腻、柔和的效果。因而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14.卧足杯

卧足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15.铃铛杯

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16.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斯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17.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

以上钧瓷杯由茗钧堂【白胜利】大师制作!

钧瓷的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钧瓷生产工序多,烧制不易。从选料到烧成产品,其间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 这也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原因。

钧瓷的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综其大略,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如下几道大的工序:

1.原料加工

⑴选料。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⑵把原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瓷土堆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矿石料需入轮碾进行粗碎,成砂粒状或粉状。有的需遮阴、防雨、防尘等。

⑶细磨。把各种原料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成为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2.造型设计

钧瓷传统造型以盘、钵、碗、炉、花盆等器皿为主,追求端庄大气、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开创了钧瓷艺术新的表现领域。钧瓷造型有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上千个品种。

3.制作模型(手工拉坯则不需要模具)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素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形。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使其凝固而成模。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也可用于脱坯成形。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4.泥胎成形

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形有注浆成形、拉坯成形、脱坯成形等几种方法。

⑴注浆成形: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少顷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体。

⑵拉坯成形:在转动的轮盘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为主要传统成型方法之一。

⑶脱坯成形:又称印坯成形,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紧贴在模型内壁压实,对接成形。脱大瓶时须把泥搓成泥条置于模型内,并拍打成合适厚度的坯体,连续不断地重复这种过程,逐渐扩展坯体,直至最后把整个大瓶脱成。

⑷徒手成型:是指用手工捏制、雕塑等手法进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于小件或异型器皿的制作。

5.素烧施釉(这里将制作钧瓷釉省略,不同窑口有各自釉料的秘制配方)

⑴素烧: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

⑵上釉: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6.高温烧制

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也就釉烧。温度一般在1280℃~1300℃。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则普遍采用气烧,直到任星航恢复柴烧工艺后,宋代的制钧烧成秘密才得才破解。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钧瓷的烧制目前主要有气烧、煤烧、柴烧、碳烧几种工艺,具体区别请查看文章:(钧瓷气烧、煤烧、柴烧风格特征)

7.成品出窑

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钧瓷技师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兔毫盏瓷器介绍


兔毫盏瓷器介绍,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 “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宋徽宗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冲云:“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宋代饮茶用盏之一。造型为敞口,深腹,汪圈足。因胎厚色黑,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贡”字样。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兔毫盏是一种特殊的黑釉瓷器,以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烧造的最为著名。宋代黑釉瓷器极为流行,这与当时的饮茶风气有关。宋代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内,再冲入沸水,水面便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代从皇帝到文人,都喜爱“斗茶”,即品评茶叶质量的好坏。

中国瓷器上的经典植物纹饰


中国瓷器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是它的烧造工艺,更重要的是瓷器上精美的纹饰,今天主要介绍中国瓷器上的经典的植物纹饰,这些纹饰不但精美,而且瓷器纹饰还有美好的寓意。 

宝相花

我国传统瓷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蕉叶纹

词条概要: 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缠枝

词条概要: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凤穿牡丹

词条概要: 凤穿牡丹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传统纹饰。凤凰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凤穿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高37.5cm,口径15.5cm,足径15.4cm。

罐直口,溜肩,圆腹,圈足,有盖,盖圆顶,宝珠形钮,盖与罐子母口相合。盖面绘缠枝牡丹花与变形如意纹,罐口绘朵花4组,两两相对,腹部主题图案满绘凤穿牡丹花纹。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

此罐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生动活泼,凤凰图案用笔奔放,简洁凝练。此罐之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意纹

云形纹饰之一。如意是古人使用的器物,其形为长柄微曲,接灵芝或云朵形头。宋代以后一些工艺品上的云朵图案往往绘成如意头的形状,称如意云。  

团花

词条概要: 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双犄牡丹

词条概要: 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清早期瓷器上绘制的牡丹内心花瓣分向两边,呈双犄状,俗称为“双犄牡丹”。始于顺治时期,盛行于康熙朝,乾隆朝已经不见双犄牡丹的画法,后成为瓷器断代的一个标志。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缠枝莲

词条概要: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卷草

词条概要: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

卷草纹

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蕃莲

词条概要: 具有西域风格的莲花图案。

璎珞纹

词条概要: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璎珞原是用丝线将珠石编串成多缕的颈部装饰物。《晋书·林邑国传》载:“其王服天冠,被璎珞。 ”将璎珞形像用于塑像或其它器物作装饰纹样称璎珞纹。其始见于元代宗教人物的瓷塑上,明清两代在青花、五彩、珐华器上大量出现。

鱼藻纹

词条概要: 在陶瓷发展史上,鱼纹出现较早,新石器时期陶器上已有发现,以后历代沿袭。“鱼”、“余”同音,具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含义。鱼藻纹成为各个时期瓷器装饰的传统题材,在明清两代尤为常见。

八宝缠枝莲纹

词条概要: 佛家吉祥物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称为八宝,以八宝为主体图案,间以缠枝蔓延的莲花为辅,称为八宝缠枝莲纹,是一种传统的吉祥纹饰。

回纹

词条概要: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双勾

物象外沿以墨线两笔勾勒出轮廓的中国画技法。

菱形开光

词条概要: 我国瓷器普遍采用的装饰手法之一。宋代以后较为流行。一般是在锦地上有规则地空出数量不等、形状各异的白地,用线条勾出轮廓,称为开光。开光内绘各种纹饰。在一件器物上有二、三、五、六、八数目不等的开光,开光形状有长方形、方形、菱花形、扇形、桃叶形等。其艺术效果是使开光内的纹饰更加鲜明突出。宋金时期河北磁州窑、陕西耀州窑、江西吉州窑都采用开光这一装饰方法,有的不采用锦地,直接在器物上刻划开光,用以突出器物的主题纹饰,增强装饰效果。

袱系纹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上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常见于珐琅器、玻璃器、瓷器等等。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比较喜爱的各类器皿都会要求造办处专门配做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装,并将器物的名称、年号刻在匣盖上,以示珍藏。袱系纹的流行应该与此有关。 

中国瓷器上除了经典植物纹饰,还有动物纹饰、人物纹饰、婴戏图、八宝图、还有山水人物、渔樵耕读、耕织图、十六子、百子图、博古、八仙、八宝、三星人、云龙、穿花龙、九龙、九龙闹海、海水龙、云鹤、团鹤、云凤、凤穿花、云蝠、团蝶、牡丹、凤牡丹、丹凤朝阳、水仙、兰草、兰石、石榴、莲池荷花、并蒂莲、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兰花、团花、团菊、折枝、牡丹、缠枝莲、山石芭蕉、山石 .牡丹、秋叶怪石、山石竹鹊、花卉蝴蝶、喜鹊梅花、海马瑞兽、雄鹰独立、鹰石、三鱼、荷花翠鸟、花鸟、锦维牡丹、松鹿、松鹤、松鹰、松下老人、二老赏月、人鹿、仕女、牧牛图、三羊开泰、五子登科、米带观砚、山高水长、万寿无疆、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双燕、五谷丰登、年景、松寿梅、重阳菊花、七夕图、狮球、海兽、天鹅、天马、花蝶、葫芦、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灵芝、葡萄、蟠躏螭、朵花、梧桐、缠枝花、团莲、把莲、勾莲、冰梅、草虫、鱼藻、蝈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庐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读书、仕女歌舞、印谱、秦砖汉瓦、金石文字、皎洁明月、银河在天、七珍八宝、寿星、钟尴、罗汉、二老图、五伦图、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庆寿、眼麟、福禄寿、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莲、西蕃莲、苟药、芙蓉、富贵白头、松下三老、合和二仙、刘海金瞻、竹兰梅菊、子孙葫芦、竹林七贤、四灵、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厢记、三国演义、封神榜、文王访贤、水浒、空城计、隋唐演义、陈平卖肉、木兰从军、加官进爵、赤壁赋、饮中八仙、大乔二乔、四妃十六子、婴戏百子图等。

宋代定窑瓷器经典器形碗


宋代定窑瓷器的器形很多,尤其在宋代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定窑瓷器碗不仅是定窑白瓷釉色的,还有黄釉、褐釉、黑釉、紫釉、红釉、绿釉、金花、鹧鸪斑、加彩、白釉刻划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绘黄花、内外刻花、内外划花、内外印花、外刻内印花、白釉酱口、黑釉酱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绘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绘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等。

多年来,在宋代定窑瓷器遗址考察发现的遗存还有:仿钧、绞胎、绞釉、素瓷、宋三彩陶器、仿辽三彩陶器等。

宋代北宋定窑划花鱼纹大碗

宋代北宋定窑划花螭纹碗

宋代定窑黑定金银彩茶盏

宋代定窑紫定柿釉金彩蝶牡丹纹茶碗

精选了宋代定窑瓷器两种釉色的碗和茶盏。分享给喜欢艺术品收藏的藏友,尤其是喜欢中国宋代瓷器的藏友。

元明清瓷器鉴定要点之一:器型


古陶瓷仿制,大多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用陶瓷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青花--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青花蓝地白花缠枝莲托寿盘(明嘉靖)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天球瓶、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插屏、笔架、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盒、笔架、笔洗、砚台、水丞、颜色碟、印盒、颜色仓(俗称温盂)等多种多样。更有大瓶、大罐、大鱼缸、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型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壶、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1/2-1/4。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民国动物纹饰瓷器介绍及鉴赏


民国时期饰有动物纹饰的器物较多,不仅有陈设瓷、日常生活用瓷、文房用具,而且大量的瓷板亦以动物为题材,这里所讲的是狭义上的动物,即以走兽和水生动物为主。民国动物题材广泛,有龙、凤、狮子、虎、鹿、马、羊、犬、猴、兔、猫、松鼠、四灵、鱼、蟹、蛙等。接下来我们将欣赏十二个动物纹饰。

一、龙纹饰

民国外胭脂水内粉彩龙纹盘

民国外胭脂水内粉彩龙纹盘发色极为清亮,圆边浅盘。上画粉彩云龙纹图案,龙鳞龙发可见精细。盘边纹饰极为精美,盘背干净完整,可见当时工匠技艺水平之高。

二、凤纹饰

民国青花夔凤纹摇铃尊

民国青花夔凤纹摇铃尊 为小口,细长颈,丰肩,筒式腹。以青花绘对称夔凤纹。凤首饰华丽凤冠,口中衔环,身体尾羽展开作夸张修饰。底足以青花书“静远堂制”四字篆书款。本品为仿康窑官瓷之器,古雅之气自然流露。

三、狮子纹饰

民国五彩狮子兽耳瓶

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其威武凶猛、优美健壮的体态令人敬畏,继而崇拜。狮子纹饰寓意祥瑞之兆,象征权利与威严。

四、虎纹饰

民国粉彩双虎壶

民国粉彩双虎壶,毕渊明,民国时期著名的“珠山八友”之一。此壶画片中两只猛虎穿梭在巍峨山中,灌木从生,绿松帚风,斑斓猛虎锯齿电目,虎威雄风展现无遗。画作对于猛虎的描绘尤为精湛,处理“撕毛”时的剔、勾、擦、晕的绘画技法娴熟纯粹;对猛虎在仲夏之季的深山原野中,出山觅食的形态描写生动自然、惟妙惟肖,咄咄逼人的气势彰显无遗,显示了深邃的瓷绘功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此壶壶钮为两寿桃,其下肩与壶底部皆绘红彩卷草纹配篮彩十字纹,遥相呼应搭配,壶嘴处绘有寿字纹饰。

五、鹿纹饰

民国粉彩百鹿尊 (一对)

民国粉彩百鹿尊圆口,器形以下渐广,垂腹,圈足,肩部饰双螭龙耳,胎体厚重,釉面洁净,造型端庄。腹部满绘粉彩百鹿图,衬以山林、小溪、灵芝、花草等景物。远山叠嶂,巍峨高缈,山峦起伏,山路蜿蜒而下,树林茂密,韵松如海,溪流回环,苍松翠柏下大小群鹿出没其间,百鹿神态各异,或嬉戏,或奔跑,或觅食,或小憩,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粉彩绘画技法高超,景致丰富,层次清晰,疏密有致,鹿群绘制灵动自然,写实鲜活,体现了极为高超的绘制功力。整器做工细腻,釉质温醇细洁,敷粉柔和莹润,用色考究,图案清丽典雅,端庄古朴,画工精细娴熟,极具艺术魅力。古人视鹿为瑞兽,寓有长寿之意。唐宋瓷器上已出现鹿纹,广泛流传是在元代。百鹿尊由百鹿图尊简称而来,因“鹿”与“禄”谐音,故又称“百禄尊”。

六、马纹饰

民国粉彩诗文松荫放马图玉梅瓶 (一对)

民国粉彩诗文松荫放马图玉梅瓶端正隽雅,成对而存,难能可贵,可资参照。瓶小巧精致,胎白质坚,通体施白釉,正面以粉彩绘郎世宁笔意松荫放马图,林荫下骏马健硕,姿态各异,悠闲自得,栩栩如生,背面题:“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句首红料钤印:“朵云轩”、“御制”,句尾压尾印:“郎世宁”、“恭绘”。用笔纤细精湛,纹饰细腻灵动,设色明妍鲜亮,布局疏朗饱满。瓶上诗文出自明朝第一状元吴伯宗《荣进集》卷二,“大驾春巡诗应制”。

七、羊纹饰

民国粉彩三羊开泰如意耳瓶

民国粉彩三羊开泰如意耳瓶撇口,长颈,溜肩,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部置对称象耳。肩部为如意云头纹,腹部通景粉彩绘三羊开泰图,胫部绿地粉彩绘如意云和花卉纹,足墙绘缠枝莲和卷草纹。中国古时羊与祥通,三羊开泰图,为传统吉祥装饰纹样,三羊谐音“三阳”。“三羊开泰”取材于《易记》:“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取其否极泰来,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象更新之意,为吉亨之象,此瓶三羊开泰图绘艳阳高照,光芒四射,参天古树之下,三头白羊,神态各异,其间衬以山石、四季花卉纹等。

八、犬纹饰

民国粉彩洋犬题诗盘 (一对)

民国粉彩洋犬题诗盘为一对,敞口弧腹,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口沿内以青花绘一周灵芝纹饰,内部开光粉彩装饰图案,底书乾隆年款。盘内主题纹饰为洋犬图,只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树地野花怒放,喜鹊立于高枝,对树下的一只洋犬附身鸣叫,洋犬身姿矫健,脖绕皮套,尾部上卷,一足离地,作惊异回首状。空白处墨彩诗文:“枝摇惊犬吠,花放系禽鸣。”并红彩郎世宁印文。其西洋绘画的艺术气息浓厚,配以诗文令人更觉雅气,乃民国上品精瓷。

九、猴纹饰

民国粉彩灵猴献寿纹灯笼瓶

灯笼瓶又称灯笼尊,是仿自灯笼的造型而得名。此瓶造型敦厚稳重,民国粉彩灵猴献寿纹灯笼瓶瓶口外撇、短颈、丰肩、长圆腹、圈足。颈部黄地粉彩绘缠枝花卉纹,肩部大小如意头纹,错落有致。瓶身绘有多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姿态优美,侧旁洞石之上立一棕色灵猴,灵猴一只手臂置于额前,做探望状,神情好奇,眺望远方一蝈蝈,以灵猴作为题材的瓷器作品,不为多见,本品巧思立意,殊为难得,整体图案布局疏朗有致,构思巧妙,色调考究,绘画精细入微,是不可多得的民国粉彩精品。

十、猫纹饰

民国仿珐琅彩猫蝶诗文瓶

民国仿珐琅彩猫蝶诗文瓶题识“闲折海榴过翠径,雪猫笑戏风花影。饱卧花间兴有余,小庭扑蝶露芬芳”、钤印“佳丽”、“寿古”、“香清”、“乾隆年制”款。

十一、松鼠纹饰

民国薄胎粉彩松鼠双寿御题诗瓶

瓶式取自康熙之柳叶瓶而稍加变化,胎体极为轻薄,釉质洁白莹润,十分适宜绘画如此精细的瓷画。主题纹饰为松鼠寿桃纹,虽主采国画之法,然西洋绘画之写实气息浓厚,其背配以墨彩诗文一首,钤“世宁”“碧露”两方朱文印,令人更觉雅气,乃民国上品精瓷。

十二、鱼纹饰

民国邓碧珊作粉彩鱼藻纹笔筒

粉彩鱼藻纹笔筒呈圆筒形,直壁,平底,内凹圈足。通体绘六尾鱼和一只虾悠游在几簇藻萍之间,画面没有波涛,也无潋影,在悠然恬静中透出一派生机。一面墨彩草书「山外斜阳半沉,清潭一为绿阴阴,此时我也知鱼乐,不是雷同庄子心。」署「时在庚午仲秋月铁肩子邓碧珊绘于珠山图画公会并题之西轩」,钤「碧珊」朱印;另一面墨彩草书「墨仙精神砚作胎,都从笔底写出来。自知不是烟波客,何事朝朝傍钓台。」署「庚午仲冬碧珊写晴窗读书楼之西轩」,钤「邓氏」朱印。圈足内凸起弦纹一周,中红彩《铁肩子》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