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传世瓷器痕迹鉴别 > 导航 >

传世应龙纹冰鉴和翼象纹扁壶(二)

传世应龙纹冰鉴和翼象纹扁壶(二)

传世瓷器痕迹鉴别 瓷器鉴别课 古代瓷器龙纹是笑脸

2020-08-19

传世瓷器痕迹鉴别。

明宣德青花翼象纹扁壶

该器作扁平果实形,短颈、唇口,正面鼓腹,背面平底。肩部两侧贴塑对称螭耳,背面露胎砂底,底中心有下陷园脐,内阴刻篆书“宣德年制”四字款,上罩泛青色白釉,脐内釉面有道窑裂。正面肩下有二道同形弦纹凸棱,把腹面分为内外大小两区。口径7厘米,腹宽25.6厘米,侧宽8.8厘米,通高38厘米,通体以青花装饰海水纹,颈至肩部和外区均饰旋涡海涛纹,内区主题纹饰为海水白象纹。白象六牙双翼,仲出前躯双足,昂首奋力在海涛中搏击游弋。两侧面饰缠枝莲纹。罩釉白润青亮,积釉处呈湖绿色,有桔皮纹和棕眼。青花发色翠兰艳丽,有晕散现象,深处有黑褐色锡光晶斑。胎骨细腻厚实,细砂底润滑无旋痕,有较大块火石红和黑褐色星点(图六)。

上述海涛缠枝莲纹见于故宫博物院传世永乐海水缠枝莲青花扁壶(图七);海水六牙翼象纹则与景德镇珠山路宣德御器厂故址所出的宣德初期海涛怪兽纹青花大盘雷同(图八)。而阴刻宣德篆书四字款,又见宣德御厂故址所出的淡青釉靶盏青花篆字款⑥。根据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对宣德御厂故址所出的标本分析,认为宣德篆书四字款风格具有永乐篆书款的遗风,其烧造年代应早于宣德楷收六字款⑦。

因此,这件青花翼象纹扁壶当为景德镇明宣德御器厂早期的制品。

在我国占代器物的装饰艺术中,以大面积海水纹作为底饰,曾见流行于宋元时期的达摩渡海和八仙过海铜镜⑧。明代初年,与渡海有关的事件,莫过于郑和下西洋的盛举。宣德六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在福建长乐树立的自传式《天妃灵应之记》碑中说:“和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⑨。可见,郑和把旅途历险海洋风浪的真实情况,写实地作为素材反映在御器厂的陶瓷装饰艺术中,所以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器多作海水纹,特别描绘波涛翻腾的海浪纹,尤为精美。

那么在海水中游弋长着双翼的六牙白象,又是什么怪兽呢?文献资料表明,白象在古代印度是高贵种姓的象征。在佛教经典中,讲述有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曾降生为各种仁禽义兽转世为佛陀的本生故事。这些本生故事是印度和亚洲诸国佛教艺术中重要的题材⑩。《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尔时,菩萨观降胎时至,即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巴尔胡特佛塔围栏《托胎灵梦》浮雕,就是表现一只六牙白象从摩耶夫人(佛陀的母亲)的右肋进入母胎的画面(图九)。由此可见,六牙白象是佛陀菩萨的化身。我国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大足石刻的普贤菩萨的坐骑,就是六牙白象。

而这只六牙白象的背上却长着双翼。从画画上看,白象的双翼与前述冰鉴上的应龙纹双翼不同。应龙的双翼是有羽毛的,属于道教仙禽凤凰、丹顶鹤的特征。而白象的双翼则是肉翅,这种没有羽毛的翅膀,见于哺乳动物的蝙蝠。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佛教诸菩萨中,五白罗汉的前身是五白蝙蝠⑾。说明蝙蝠是印度佛教的神物。我国云南丽江纳西族宗教典籍东巴神谱中,就有这种受印度占代文化影响的白蝙蝠骑雕神像(图十)⑿。蝙蝠是我国民间“洪福齐天”的吉祥物。在明清铜镜纹饰中,往往是以“五福呈祥”的形象出现。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种受西亚文化影响长着双翼的印度佛教神兽也在我国佛教艺术中出现。现存法国卢浮宫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唐代佛像麻布上,就绘有带双翼的神兽狮子形象⒀。历经海上风险的郑和,除了祈求本土道教海神天妃妈祖护佑外,也希望外来宗教佛祖亦能助他战胜狂风巨浪,确保海途平安。在郑和随员巩珍《西洋番国志》中,记述他们在哑鲁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所见,“山林中出飞虎,大如猫,皮毛灰色,有肉翅连生前后,足如蝙蝠,能飞不远”。郑和很可能受这种热带动物形象的启示,把同为佛教神兽的六牙白象和蝙蝠的特征揉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种类似应龙一样的神物,作为他们海途中的保护神。

这种一面鼓腹一面作卧底的扁壶造型,无疑是传承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青花园形扁壶,但其外形却很少见。赵世亮主编的《中国占代瓷器·什器卷》(深圳摄影出版社)收录一件清雍正黑地加彩叶形壶(图十一)与其相似。我们查遍植物图鉴也未能找到叶尖作弯钩状的植物叶形,其形象倒酷似现今市场上美味的南国珍果—芒果。《辞海》:芒果,又称莽果,原产于印度,为热带果实。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秣菟罗,(又作马图拉,印度佛教历史名城)“土地膏腴,稼穑是务。奄罗果(芒果)家植成林,虽同一名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⒀。在印度佛经《鲁鲁鹿本生》、《祗园布施》等佛教本生故事中,芒果树和芒果成为他们的神树和圣果⒁。现存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的桑奇佛塔东门《桑奇药叉女》雕像上,就有果实累累的芒果(图十二)。

郑和出生于伊斯兰教家庭,自幼入宫,长期生活在皇觉寺和尚出身的明太祖开创的宫廷里,佛教气氛浓郁,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他改皈佛门,自称“奉佛信官”。历史记载,郑和出使西洋36个国家,其中11个是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锡兰山岛(今斯里兰卡),这些地方都是崇信佛教的国度。为了完成外交使命,他还以佛教徒身份取名“速南吒释”的梵文法名。在郑和七次出访西洋的诸国中,印度的古里和锡兰山岛是他到过次数最多的地方。清宣统三年(1911年),斯里兰卡加里镇发现一方《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该碑用汉、泰米尔、波斯3种文字,记载郑和使团对这个南亚佛教岛国佛教寺院捐赠了大批金银丝绸和宗教用品⒂。在郑和随员费信《星槎胜览》所记载与西洋各国的交易品中,青花白瓷就是古里和锡兰山国所需的物品。

永乐青花圆形扁壶,其原型当出于伊斯兰文化铜扁壶。这种带耳环的铜扁壶本是伊期兰教徒朝觐时背在身上的饮水壶。就像近代军队使用的行军壶。郑和把它引进中国原汁原味地用陶瓷加以仿造,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实用意义。而景德镇永乐御器厂烧造这种精美青花圆形扁壶,当是郑和出使西洋时代表明朝皇帝赐赍给信奉伊斯兰教国家的贵重礼品。为了适应佛教国家宗教信仰需要,郑和把原来为伊斯兰造型的永乐青花园形扁壶,改造成具有佛教内容的六牙翼象纹的芒果形扁壶,赠送给像锡兰山岛一样的佛教国家。

这种造型奇特、纹饰怪异的青花扁壶,应是宣德时期郑和在景德镇御器厂预订的外销产品。由于底脐釉面发生窑裂成为次品,按规定应予销毁。但作为御器标志的宣德篆字款阴刻在底部圆脐胎内,因罩泛青色釉较厚,字迹不易发觉,竟逃过验收官员的审查,而作为一般民窑产品保留下来,辗转流入民间,实属万幸,可宝珍之。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釉里红​龙纹扁壶


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虽仅短短十年却政治较安稳,经济开展较快,天下充足。杰出的经济根底为科技、文明、艺术的开展打下了杰出的根底。这段时间制瓷业获得了较大的开展。出产出了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与冠绝一带的宣德红釉和彩色,在陶瓷开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备受国内外人士的赏识和注重,充分体现了我国陶瓷高明的技术造诣。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现红色,因此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对窑室中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开始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

到宣德期间,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摆脱了元末明初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颜色,构成鲜艳的宝石般的红色。因为对铜红釉的呈色技术把握得极好,纹饰的浓妆淡抹均能游刃有余,即是淡描,亦颜色鲜亮,纹饰明晰。这期间还有以白釉剔花填红料作纹饰,烧成后图画凸出白色釉面的办法,呈色鲜红。清乾隆年唐英编《熏陶图编次》称这种办法为“宝烧”。可知宣德期间对釉下铜红烧制把握得对比纯熟,到达游刃有余的程度。

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极高的境界。近日深圳永乐有幸征集到一件釉里红龙纹扁壶,口径:8.5cm 通高:44.5cm 底径:13cm,肩部以楷书落“大明宣德年制”。瓶腹较宽,重心低垂,瓶颈细长,造型优雅。釉里红以淡绘的呈色技法表现出红龙翻滚于云海之上,形象极为生动、威猛,具有威慑感。宣德龙纹是整个明代官窑器物龙纹中最富有生气的,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龙身舒展修长,身姿矫健,张力十足。

成化斗彩应龙纹碗


成化时期的官瓷甚美,需要我们静心去细细品味,会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的文化底蕴有多少,观赏时所带来的感悟就有多深。此时的官瓷釉色温润超玉,绘画中的线条则像一幅画一样美,线条挥洒自如,这需要何等的功力才能成就如此?

一个朝代的东西可能价值并不同,成化早期的官瓷总有不足的地方,中期烧制的官瓷则最完美,不论工艺积累,还是技术水平远比早期成熟,到了成化晚期由于政局混乱,从而导致制瓷工艺衰退,呈现出来的韵味也不同,所以成化中期的官窑瓷器乃巅峰之作。

款识则都是楷书款,没有篆书款。款识比如“大明成化年制”,并没有“成化年制”四字款。而其书法书写也是笔酣墨饱,入木三分让人大呼过瘾。

成化斗彩应龙纹碗,则是鼎盛中期的代表作。器型端庄秀美,胎体轻薄,质坚而均密,通体施透明釉,釉面腴润莹泽,釉色白晰明净。其外壁涂绿彩两只应龙,龙体盘曲威武,神采飞扬,栩栩如生,空隙则饰青花祥云,颈部一圈仰莲纹,碗心绘团装勾莲。整器装饰充实,笔划精丽,花纹工细,自然奔放。

成化 斗彩应龙纹碗 尺寸:

口径:14cm

高:7.3cm

足径:6cm

成化斗彩应龙纹天字罐


成化斗彩冠绝古今,开一代彩瓷先河,其首创的“天字罐”、更属奇珍影响深远。在清档记载中写作“成窑天字罐”。罐直口、丰肩、圈足,施釉莹润透亮,腹部饰两组龙纹,龙纹以青花绘就,双翼飞展,昂首阔步,四周大小云纹飘散,均以绿彩绘就,青花勾边。颈、胫部边饰为规整的蕉叶纹,青花勾边绿彩填色,上下呼应。底部书楷书青花“天”字款。

“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个字。“天字第一号”通常指最大的、第一、最好、最高等等意思。成化天字罐首先肯定是官窑器物,为皇权贵族所用,“天”字款显示了瓷器做工质量、使用对象等多方面的至高、第一、尊崇,彰显社会对皇权的崇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青年时做过和尚,其登基后对佛教有意加以扶持,成化时期佛教文化流行甚广。“天”在梵语中称“提婆”,与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等同义,系“十界”之一,构成佛教密宗法义。

龙乃不凡之物,五百年为角龙,有翅膀千年方为应龙,更是龙中之贵。罐腹以绿彩云纹间饰,青花二应龙穿游其间,肩与腹上下各绘一道红彩莲瓣纹,釉质白润,画意生动,明丽悦目,堪称一代绝品。

成化 斗彩应龙纹天字罐 尺寸:

口径:5.7cm

高:10.3cm

足径:8cm

水墨和青花都是我国独一无二的传世佳品


青花瓷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色泽清新,纹饰优美。青花瓷明净、素雅,与中国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最能体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和情境,故多为文人们赏玩、赞美和收藏。

青花瓷有着浓郁的东方味、中国味,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运用写意的手法,通过对似与不似之间的演绎,诠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它具有兼收并蓄的绘画意境美。白底蓝花,静静伫立,像美丽的仙子,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激情和律动。可以说每一种青花纹样,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此外,青花瓷蕴含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精神美,与我国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一样,青花瓷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那些自由奔放、活泼流畅的线条中不难看出中国画与书法的笔墨情趣与精髓在其间巧妙的运用,构图虚实相生,有情有趣,以寥寥数笔构成佳作。如艺术大师创作的民间青花瓷《垂钓图》就是先以远景描绘出云雾山峦和水面,然后点出近景,对于垂钓者虽着墨不多,却把那悠然自得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整个画面笔墨淋漓,气韵生动,情趣横生,意境深远,让人神驰遐想。

水墨画和青花瓷都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如果将两者的艺术元素加以融合创新,岂不妙哉?于是,很多喜欢创新的艺术大师们不再满足于宣纸上的宣泄,要突破宣纸的束缚,在光滑有弧度的瓷胎上绘画,把创新想法直接带到瓷器作品上来。

国画是平面装饰艺术,虽然也有圆形、扇面的形状,但多半以方形纸张为主。国画只能从左到右,或自上而下的作画。而瓷画却能充分利用瓷胎的立体空间,上下左右、器型内外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装饰绘画。在大型坯胎上,还可以用‘打散合成法’构图,将一件瓷胎分割成扇形、圆形、菱形等多种形状,在不同的部位分别画上人物、山水、花鸟,任意挥洒,在一件作品上显示出多种风格的画面,这是在宣纸上作画所达不到的魅力。而他们俩共同的最大特点就是都为我国特有的珍品,是难得的收藏品。

乾隆粉彩宝蝠纹象耳转心瓶


乾隆帝喜奇好新,大兴精品巧作。唐英出任景德镇御窑督陶官,致力研创奇巧之品,件件均能以悦龙心。在其监督下所制官窑器,塑形、绘饰、施釉、髹彩、烧制,一丝不苟,艺巧技绝,鬼斧神工。

镂空套瓶形饰可谓五花八门。瓷瓶镂空开光,意为从中窥探内瓶绘饰,以达观有限而意无穷之妙。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

此转心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以粉彩绘制纹饰。转心瓶上部为口颈部,撇口,束颈,下外撇。颈部绘蝠、馨、勾莲、宝相花等吉祥图案,口沿描金,绘如意云一周,颈外饰折枝宝相花,两侧贴塑施红釉象首,象首雕琢细腻生动。

转心瓶中部为球形,通体绘饰缠枝莲宝相花,并伴以飞翔的数只红蝠。中部饰四幅圆形开光洋彩镂雕对凤纹,瓶颈与内胆相连,在颈部如意纹下与瓶体分离,可自由运转,通过腹部镂空,可窥见内胆之山水纹,别出心裁,彷佛置入幽幽春景之中。

本品集粉彩,描金,镂空,转心、浮雕等多种工艺,画面繁复而不杂乱,又透露出皇族的威严,简直巧夺天工,美艳非常。该瓶制作于清王朝最为鼎盛的乾隆时期,极尽奢华、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官窑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

乾隆粉彩描金宝相花卷草纹凤首扁壶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形象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透过一个个纹饰、图案、符号,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宗教情怀和民族性格。时至今日,吉祥符号、吉祥图案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无人不用。

吉祥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它的核心在于给予人们更好地生活,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都会表现在吉祥文化中,构成吉祥文化永恒的主题和美好的愿望。

乾隆粉彩描金宝相花卷草纹凤首扁壶,之特殊造型起源于西夏王国,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

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做柄,壶腹则满绘卷草纹宝相花,乍看与凤首凤尾融为一体,展现了凤鸟飞翔于琪花瑶草中的姿态,简洁而生动。卷草纹色彩艳丽、清新雅致,主题突出,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

此壶胎骨坚致、釉质肥厚莹润,造型则颇具塞外风情,整器给人雍容华丽之感,纹饰精细无比,衬托此器型恰到好处,而寓意更为祥瑞吉祥之兆,深得权贵青睐。

用凤首、凤尾构成壶的流和柄,以这种立体表现手法与壶体平面绘画的凤首有机的结合,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可谓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匠心独运。

乾隆 粉彩描金宝相花卷草纹凤首扁壶 尺寸:

口径:8.1CM

高:46.1CM

足径:10.1×14.5CM

清雍正五彩人物纹花盆和清顺治 青花龙纹香炉鉴赏


大家好,观复博物馆是马未都先生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我们不定期为粉丝赠送观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古玩一

清雍正 五彩人物纹花盆

这么精致的花盆很不多见。我们知道,花盆本身是一个很一般的器皿,生活的应用当中肯定陈设瓷是第一位的,如花瓶;其次是日用瓷,如碗、盘、茶壶等。到了花盆基本上就降到第三位了,我们过去花盆都是随便的,阳台上种一盆花,打破了再配一个花盆,而把一个花盆画得如此精致,那显然不是一般人所为,这个花盆年份还很靠前,我这么多年都没有买过这么好的花盆。

这件是五彩,五彩虽然是元代人创烧的,但是经过明、清两朝,给我们的古代人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到今天我们依然享受这种乐趣,这是今人的幸福。这个五彩,颜色变得非常丰富,人画得比较小。刚才那个棒槌瓶,画的贵妃醉酒,那个人物画得非常大,但是到了康熙晚期,到了雍正的时候,从整个画面比例上看,人物就画得相对比较小了。依此判断,这就是雍正时期的一个花盆。

古玩二

清顺治 青花龙纹香炉

这是清顺治年间的青花香炉。顺治到现在有350年了。这个龙的画法非常有意思,叫“一身三现”。我们注意看,前面这一段,龙头这一段从云彩里出来了,云彩盖住了一截身子,中间又出来一截身子,尾巴在后边出现,这就叫“一身三现”。“一身三现”、“一身五现”、“一身七现”、“一身九现”都是顺治时期典型的纹饰,“一身三现”最多,“一身九现”非常罕见。这个炉画得不够精细,制作也比较草率,里头有些黑点。这种粘沙现象在过去的鉴定当中是一个鉴定要素,当时绝大部分瓷器都有这种现象,细沙底,没有挂釉,早年就是一个供器,点香的。

我们每天发表历史艺术文物相关文章及马未都录制的视频,同时发送馆藏品照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到朋友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吧!谢谢你!

明代和清代龙纹瓷器的区别


明清两代出现的龙纹瓷器其龙纹是我国陶瓷的传统样式,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其纹饰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各种各样,例如:正面龙、花间龙、翼龙、五爪龙等龙纹纹饰,而明清时期不仅仅是在龙纹的纹饰上有了快速的发展还在气制作工艺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龙纹纹饰的图案也迎来了属于它的全盛时期。

明朝早期的龙纹纹饰具有着以下几个特点:一洪武朝此类的瓷器流通瓷器数量很少,其瓷器的胎体以及纹饰都和元朝时期的瓷器十分的相似;二是在其永乐瓷器的图案装饰上创新出了属于自己的龙纹纹饰风格,更加的生动、典雅;三是宣德时期的龙纹数量更加的繁多,形式也是更加的多样化,团龙成为其一大特色。

而清代的龙纹纹饰瓷器顺治、康熙时期龙的形象十分像明代时期的风格,比较的严肃、庄重,康熙还有一种过墙龙的纹饰特色,由碗、盘延伸到其外壁十分的独特,且给欣赏者一种严肃之感。顺治时期的龙纹则像鸡爪龙,其鳞像作斑片状,官窑则为五爪龙,而在民窑生产的则为三、四爪龙。明清两代相隔时间较近,在外观上无太大区别,但是在细节以及龙纹纹饰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明代烧制的永乐青花釉里红龙纹是由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从其整体的器型上看其形状矮小且胖,线条感非常的突出且流畅,从其外形上看龙纹纹饰采取的是刻画的方式,其造型十分的敦厚朴实,由于在此之前对于釉里红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的成熟,所以在其釉色上十分的均匀,加入的海水纹、火珠等图案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修饰作用,使其整体的瓶身更加的丰富。明朝时期的龙纹特点主要是:一龙纹的图案身形较胖,图案细致且紧密,在其鳞片上主要采取了留白的手法;二是后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龙头的毛发向上冲,且呈三角状的胡须,在其釉色上出现了青花、红釉、酱釉等多种釉色;三宣德时期的龙纹更加的充满雄性的气息,气势十分强大。

清代的龙纹纹饰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青花大龙眼十分的圆且大,龙的神志由严肃开始走向和睦,部分的龙以素色露出蛇一样鳞片的腹部,嘉庆年间的龙纹纹饰则是更加的偏向于世俗化,形式多样,形成了崇高严肃、至高无上的形象树立在大众的心中,道光年间的龙纹纹饰趋于抽象化,其爪子十分的细且浅,四肢以及其身躯都十分的细弱,而在同治时期其龙纹纹饰则像飞禽般粗腿、细胫成为其标志性的特征,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清代时期不同的朝代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而明代也是这样,这就是它为什么现在还受收藏爱好者喜爱的原因。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传世应龙纹冰鉴和翼象纹扁壶(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传世应龙纹冰鉴和翼象纹扁壶(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传世瓷器痕迹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