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 导航 >

简述古钱图案和文字在陶瓷器上的运用

简述古钱图案和文字在陶瓷器上的运用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古代陶瓷器

2020-08-19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我国的古钱,形式多样,而以形制为圆形方孔的钱币流通和使用的时间最长。从秦朝开始废除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货币,统一为外圆内方的“半两钱”,直到清末“宣统通宝”,乃至“民国通宝”共流通了两千一百多年。

关于钱币图案和钱文书法,如何动用于陶瓷器上,虽然在不少古瓷上已显见诸多,但它的始末,作些探讨,是有些意义的,本文试就这方面不揣浅识略述一二。

陶瓷与钱币一样,也多以圆形器为主。这除其本身便于轮制以提高产量之外,其造型艺术、美学观念与钱币也是有相似之处。

钱币图案作为装饰艺术之一种,具有鲜明的写真性和装饰性。它象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现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们主观愿望的理性。比如,古钱多以圆开明出现,则自古来人们视圆为美满、团圆吉祥之意而广泛采用。

凡考古工作者只要一提到花纹砖,就知道大多是东汉一刘宋时期的墓砖,其实这种花纹砖多是由网纹与钱纹相间排列组合而成的一种纹样,孙吴、西晋和南朝时期的建筑用陶继续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砖瓦形制一般较小,汉化的大型空心砖已少见。最普遍的是长方砖,多青灰色,约长35、宽17、厚5厘米左右。有些上面印有五铢钱纹,斜线或线纹间加双十字斜线的纹饰。这种钱纹,主要是起装饰作用,但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地主庄园的经济面貌,社会崇尚厚葬。恰如晋人成公缙在《钱神论》中所说:“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窑址遍布各地,名窑产品繁多,景德镇这时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宋代瓷业的繁荣,一方面是宋代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又是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反映。”

宋代钱纹就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成为宋瓷中常见的装饰题材的,“钱纹,为宋瓷飞用装饰题材,是宋代商品生产发达的反映,钱纹多做盘碗的边饰,也有作为主题纹饰的,多安排在器物的腹部。还有一种古钱锦纹,”其结构严谨,华缛富丽,多装饰在瓶、罐的肩部或碗、盘的口沿。

宋瓷中以钱纹为装饰不仅仅见于景德镇窑,还屡见于北方的许多民窑。河南鹤壁集窑就是较大的一处,它创烧于唐而终衰于元,五百年间从未间断。它也是我国最早(唐代早期)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场。其器物常见的纹饰“有弦纹、回纹、曲带纹、钱纹、莲花叶纹、乳丁纹、网纹等,这些纹饰与造型学紧密配合,多流行在器物的边缘及颈肩,底足处而作为边饰或间饰,对主题纹饰起烘云托月的作用。”其中的“白釉釉下黑彩划花彭型座面下,正中部为折枝牡丹,周围环饰古钱纹。牡丹寓意如前述,钱纹为当时商品生产发达的反映,这两种图案配置在一起,突出了发财致富、荣华富贵的寓意。”

与宋瓷同时的辽瓷中所用装饰纹样也是异常丰富的,一般多装饰在刻划,模印的器具上,以牡丹、野芍药为主。“此外,还有水波、流云、游鱼、蝴蝶、仙鹤、葡萄、草花、圆钱纹等,一般的多作为辅助花纹,也有偶尔作为主要装饰的。”

到了元代,钱纹装饰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烧造技术日臻成熟的元代青花瓷器上,“元青花的纹饰,分主纹与辅纹二类,瓶、罐的腹部和盘心为主要纹饰,其它的辅助纹饰。……辅纹有卷草、锦地、回文、钱纹、浪涛、蕉叶、莲瓣、云肩、变形莲瓣缠枝花卉等。”用钱纹装饰在青花瓷上,比起刻划、模印等装饰手法,给人的印象将更加鲜明、醒目、突出。此时还有一种杂宝(含钱、锭、元宝),及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品,其纹饰也始见于元瓷。

到了明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更加发达,人们渴望发财致富的心情更加迫切。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满足人们的这种欲望,在陶瓷上运用的钱图越加普遍,艺匠们绘制它,镌刻它,商人们兜售它,贩卖它,其出土和传世品的数量都超过以前。

这时的景德镇“所产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彩瓷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明代瓷器彩绘,以图案为主,图案的纹样有植物纹、动物纹、云纹、回纹、八宝、八卦、钱文、璎珞、锦地和梵文、波斯文字等等。”今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万历年间的五彩镂空莲花纹盖盒(高11.4厘米、口径21.3厘米),盖即为镂孔的钱币图。

“正德以后,民间用瓷碗陪葬的习俗风行……瓷碗花纹除人物、双凤、花鸟、鹤鹿、虎以及田螺等各种动物外,与有方胜、钱纹、海涛等图案。”而在上海明代墓葬出土中“不仅发现多层青花人物圆盒,而且还发现多层银锭式青花盒。”

在江西广昌明代青花瓷窑中则出土瓷灯两种(无座和有座)“无座者似为灯罩,顶部排列三个小圆孔,供透光散烟之用,……圆筒罩壁绘缠枝菊花图,空间竖写有“辛丑年制”款,款旁为一组镂空锦纹图案,供油灯透光用;在锦纹图上下各有‘卍’字,其中间又排列着三个古钱纹,构成一幅完整对称的图案,并在罩肩上筒底上各划两周弦纹加以烘托,显得典雅秀美。“

到晚明时,瓷器装饰中的杂宝“已不限于八宝,而内容多样,有钱文、祥云、灵芝、卷轴书画、鼎、元宝、锭、珠、犀角、磐、方胜、红叶、蕉叶、珊瑚等等。”这些只能说明,其装饰手法更趋复杂,其装饰寓意更为浓烈。

清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清代瓷器,不论官窑或民窑,以寓意和谐音象征吉祥的图案,使用得比明代更广泛。”绘图多讲究画必有意,如绘上蝙蝠,铜钱即“福在眼前”,绘上毛笔、银锭,如意即“必定如意”,有的则直接在器物上题写“招财进宝”等吉祥语。这种社会习俗和欣赏习惯为钱图在瓷器上更广泛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钱图不仅屡见于碗、盘、罐、盒、盆等饮食器、贮藏器上,还屡见于凉墩、香薰、瓷枕等陈设品上。其装饰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绘描,一种是镂孔。绘描多用在饮食器、贮藏器上;镂孔多用在陈设品上。图案纹样主要也是两种:一种是“四出钱”;一种是连环钱。在排列上讲究工整、对称、乃至于夸张、变异和延绵不断。作为主题纹样时多绘于器物的腹部和顶部;作为辅助纹样时,多绘于器物的口、边、盖或肩部。不论是作主题纹或作辅助纹,均少见于器物的内壁或下部。以上这样的摆布,不仅符合人们的视线,易为人们经常见到,而且符合我国制瓷工艺实用的装饰相结合的美学总法则的。今上海博物馆还藏有一件景德镇御窑清代乾隆年产的斗彩描金莲花纹兽耳盒(高6.8厘米,口径27厘米),腹部给有缠枝莲组成的钱图,其色调艳丽清逸,钱纹醒目工巧,是同类器中的精品,给人以图案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古代陶瓷百图》中也介绍了一件清代康熙年制的素三彩薰,是以绿色锦纹为地的三彩器,主调绿色有恬静、安祥之韵味,加上对比强烈的黄紫色和排列整齐的镂孔钱图装饰,给人一种古朴、雅致的美感。至于摆设在厅堂里的各式凉墩,镂孔的钱纹多装饰于墩面和墩腹,这样做,不仅在烧造时可以避免爆裂变形,利于散热均温,提高产品质量,而且烧成之后,置于殿堂之上,客厅之中,也显得华贵富有、富丽堂皇、典雅庄重,清新隽永,深受人们的青睐。(图一)为光绪年青花缠枝莲瓷墩,(图二)为光绪年粉彩龙凤纹瓷墩。江西武宁文管所还藏有一件晚清粉彩仕女图瓷枕(图三),正面为仕女扑蝶图,两侧为镂孔的连钱图,整个瓷枕清新淡雅,格调古雅。

除瓷器外,晚清以来传世的陶器为缸、坛、罐、钵等大容量的器皿外饰钱纹的就更多了。

综上所述,钱图纹饰在陶瓷中的广泛运用是连续的,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钱图不仅是一种具体图象,而且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种观念上的文化形态,社会越发展、商品经济越发达,这种文化观念表现得越强烈、越突出。

钱币上铸有文字是我国文化发达的具体反映。古钱的面、背以文字为主,与西方古钱的面、背以图案为主迥然不同,它是我国货币文化的特有现象。钱文在钱币上的排列布局非常符合中国文字框式的装饰意味,给人以平衡、周正的感觉。钱文大体呈两字或四字对称,均以正方形的孔内等边线为基准书写铸造,无论旋读或对读,都很规范、稳定,而色环的圆边,又呈现出流动和统一,可以说是静中有动、柔中寓刚。

钱文书法在瓷器上的应用也是很早的。有人认为书法在陶瓷装饰上的应用是受青铜器铭文的影响,即起源于古代的彝器,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瓷文尤其是款识主要是受古钱文的影响,这一点更为许多专家所认可。

陶瓷是较易体现书法艺术的材质,又是最好永久性地保留书法艺术的材质,因为陶瓷一般是不会腐烂和风化的。因此,陶瓷上的文字历来受到人们的注目,它对于瓷器的断代、窑口的认定和真伪的辨别,对于中国陶瓷史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款识是瓷器上装饰的附属物,好的款识与美的装饰画面相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增强器物的艺术性的美感。款识仅就表达的内容,可分为纪年款、堂名款、吉语款、陶人款、赞颂款和花样款六大款。款识中有一种形制特殊的款识——金钱款,就是按制钱形式相列文字对读的四字款,这种款识多用于纪年、吉语和赞颂三大类,尤以纪年款为最。这三类款识有时一同题写在器物上,有时则单独分写,在应用上较灵活多样。

在陶瓷图案纹样装饰的空白处或器物的底部写上诗句、吉祥语或生产的年号,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习俗的,考古材料证明,此种风俗由来已久。现存最早的纪年陶壶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在陕西省长安县未央乡出土的,即公元前137年西汉时期烧造的,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了。到西晋永安三年(公元307年)还出现了“富且洋、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万岁未见英”纪年吉祥语款的青釉谷仑罐。

宋元时瓷器上的吉语款则为“金玉满堂”、“寿山福海”、“佛光普渡”、“家国永吉”等这些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信奉都有关联。

入明以后,随着彩瓷的发展,在器物上落款之风已很盛行,款识多加讲究,种类也日见复杂,从客观上分析,多种着色剂的发现和使用是其原因之一,然更多的则是社会的需求。自永乐年间开始,受古钱文影响的古钱款始得流行,款式多效古钱样,文字书写成篆书或楷书、最早的金钱纪年款是篆书的“永乐年制”。

到明末清初,瓷器上以文字作装饰已成一时习尚。已见的明清两代金钱款多以四字对书于穿孔四周。明代的金钱吉语款是嘉靖、天启、正德年间的“长命富贵”,天启年间的“天下太平”,万历年间的“德化长春”等,金钱纪年款则是“永乐年制”、“成化年制”等特别是成化瓷,后来的伪品甚多。而清代的金钱纪年款是楷书的“康熙御制”、篆书的“乾隆年制”,这两种款识多见于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珐琅彩。还有“雍正年制”的金钱纪年篆书款则主要题写在花盆的底部。另有一种“灵仙祝寿”盘,底款四方为“寿”字,中间亦为“寿”字,其排列组合即为钱形金钱款式多为十字形,但有的为“四出”钱,有的为单轮钱,有的为重轮钱,有的中无内部,有的中有内廓,并非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此外,器物的底部多为圆形,底中另绘一方形图案式款识,本身也构成一幅钱币图(图四),文字读法多为旋读,但也有对读的,当然这种图像只是意念上的。

总之,钱文书法在陶瓷上的应用也是较为复杂的,从明代开始,景德镇之官窑器铭文都重视书法写字,铭款也较为讲究,这除了官窑器为宫廷自用外,有时还当礼品赠人的原故。到清代,则更为严格,楷书多数工整,流行馆阁体,篆书多为铁线篆,这些都从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款识的内容,增强了款识的美感,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钱文字法对陶瓷款识装饰艺术的影响。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陶瓷器物上的风景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

李健强作品 澄怀味象

春云祥和净生远新

以打造人居空间为己任的陈设艺术,其内涵颇为广泛,陶瓷便居其一。器物、摆件、挂件、贴饰……不一而足。大河收藏推出陈设艺术陶瓷系列报道,为您细细述说陶瓷上的艺术及陈设中的艺术陶瓷。 ——编者

从新石器时代素朴的陶,到釉色或斑斓或明丽的钧瓷、粉彩、青花,瓷色及描绘镂刻装饰手法百花齐放,陶瓷装饰艺术,随着人们对空间艺术品位需求的追逐,不断提升。上期说过墙上的艺术,本期来聊聊器物的艺术。

陶瓷器物进入陈设空间

景德镇每日熙来攘往,每一间个性的艺术家工作室内,可能都有一位从另一个遥远的城市飞来的商人或者设计者在洽谈、碰撞、合作,最终诞生新的艺术作品,而后进入国内乃至国外某个商业空间或公共区域内,让过往的人驻足、观赏,揣摩古老中华的神秘陶瓷魅力。

相比于工厂化生产的陶瓷,这种陶瓷大师作品,似乎更受高端消费青睐,市场需求也是长盛不衰,“大师作品都是提前订制,大师们都很忙,订单接不过来。”正心堂负责人李鲲鹏说。

在国香茶城,“正心堂”一二十年前就涉足现当代艺术大师瓷。采访间隙,一位陈设设计师恰好来挑东西,“太好了,都很喜欢!”他的业主需要这些艺术气息的东西来布置空间。负责人李鲲鹏介绍,这些艺术气息浓厚的陶瓷大师作品,近些年市场越来越好。有的客户还特意飞去景德镇等地专门定制。

画家跨界画瓷成产业景观

李健强,著名书画家。平日也创作陶瓷绘画作品,在他笔下不论卷缸、天球瓶、梅瓶,还是文房小件、笔筒、笔洗,都体现他纸本绘画的思想,或萧散淡远,或清丽祥和,不论釉下青花,釉上粉彩,都传达出传统文人精神意志和生活意趣。在他的画室“云心禅堂”,随处摆放着他的瓷画作品。或茶桌上的碗钵,寥寥几笔的人物,大片留白;有枯枝小景,疏疏落落一两行文字。阳光洒进来,器物之上,分明流淌的是艺术家本人的一种生命体悟。

为什么喜欢瓷器上的画?保存久,不易变色、不会变老变质;再一个,瓷上作画和纸张不同,由平面到立体,构图关系完全变了,材质、料性的掌控等,不是简单地把纸本上的画移植到器物上。“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李健强说,“当然,不论材质的变化,都要保持与艺术家个人的生命体悟一致。”

据了解,目前画家尝试画瓷的现象并不鲜见。在景德镇,书画家、艺术家参与陶瓷创作成为一个产业景观。“因为人的创作介入,让物有了灵性。”正心堂早年签约的一批瓷画作者,均有美术专业背景,而今市场表现不俗,市场价值也水涨船高。

追溯古陶瓷之美

在如今的神垕、汝州,钧瓷、汝瓷的烧造依然兴旺发达……千变万化的钧瓷釉色,汝瓷那淡淡的天青色,如今已不仅仅是艺术瓷的专利,这里大量出品的生活实用瓷中,经典色、经典造型随处可见,并且融入今人的审美和喜好又进行了调整。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保庆表示,我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烧制工艺虽原始,但彩陶纹饰的变化丰富,整体上稚拙、淳朴、豪放。水波纹、旋涡纹、鱼纹等纹饰、题材全是从生活中来。此外,像后来宋代磁州窑系的黑白花、剔刻,元青花的多层次装饰、明清的彩绘瓷及各种颜色釉瓷;明前期釉上红彩、釉上黄彩和青花金、银的彩瓷,成化斗彩瓷,正德素三彩,万历青花五彩,鲜艳的康熙五彩,淡雅柔丽的粉彩瓷器,清宫廷御制的珐琅彩瓷……纵观历史长河,陶瓷艺术绵延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显示了当时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

弘文设计公司设计总监王政强说,作为艺术陶瓷,今后和装饰如何结合,陈设设计师是一个关键。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馆都收藏着精美的中国古代瓷器,而如何将东方文化展现给世界,带领中国当代文化真正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去是当前课题。

香港筑详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设计总监孟祥凯,经常去神垕、汝州等地观摩研究陶瓷的烧造过程,很着迷古老的陶瓷魅力。“公司设计案例中经常用到陶瓷器物,最近还打算组织员工去景德镇住一段,学习参观。”

对于陶瓷在陈设中的作用,孟祥凯认为,艺术瓷的陈设能够非常直接地打造视觉中心,让空间起到“聚”的作用,提神儿。“比如汝瓷的颜色非常好搭配,灰灰的,在新中式中,一下子就成为视觉中心,感觉非常到位。”

王本立,西元绘空间设计总经理、设计总监,对于水墨画也研习多年。在他的设计案例中,非常擅长将古典元素进行当代理念的重新解构运用,糅合出不同韵味。他举例说,现在考虑做禅意、中式空间的业主多,但如果中式空间完全按照新中式去搭,会有点飘。全部放入红木,再加上建筑上的梁、天花,又会太凝重,很闷。但放入汝瓷的青、蓝,透一下,就能很好地调剂。钧瓷中窑变出来的蓝色也很适合,并且让空间磅礴起来,不小家子气。

除此之外,王本立认为,之所以艺术瓷被设计师运用,还源于对手作精神的看重,“现代工业化生产出的产品是标准化的,一个模式,没有味道,而源自古陶瓷艺术的器物,或是追寻以往的时代记忆,或是新旧对比,拉回时空,都是当下陈设的意义所在。”

传统元素在陶瓷酒坛设计中的运用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其中在周代形成并传承至今的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绵延不绝的酒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传统或含蕴民族特色的元素在深刻影响着酒文化的走向和流变。本文欲采撷出传统元素对酒文化影响的一角,试从传统元素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的容器造型、纹饰、色彩等方面的实践进行阐述。

景德镇陶瓷酒坛

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承载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期待。传统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特色和符号象征。比如中国龙、书法、篆刻、脸谱、太极、脸谱、对联、风筝、刺绣以及名著经典人物形象等常被用于酒的包装设计中。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渗透进传统元素来标志不同的风格特色,并且整合出符合当代人感知的审美特质,不仅可以提高酒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而且可以达到“借故推今”的推销效果。

一、传统造型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中,酒不仅是一种切实的物质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或文化的概括。西方文化中有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推崇,而在我们东方对于酒也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恋。不仅有夏代仪狄、杜康造酒之说,而且酒似乎是中国文人骚客才情迸发的催化剂,古往今来借酒感发的经典枚不胜数。发展到现代,酒的种类不仅日益丰富,而且作为酒的重要载体和容器——陶瓷酒坛设计也成为酒文化中不可或缺或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传统造型元素的实践主要包括器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类。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金银器时代以及瓷器时代,各种各样或朴拙、或粗犷、或精美绝伦、或巧夺天工的器物造型不断地被借用到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成为现代陶瓷酒坛设计取法或借鉴的模本。当然这种借用并不是对原型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原型触发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经过艺术的再次加工,创造出契合现代品味的设计造型。如泸州国粹珍品酒的陶瓷酒坛在设计上则是对中国古代梅瓶的借鉴。梅瓶因瓶颈短、口小、瘦底、丰肩仅能插入一枝梅花而著称。在梅瓶基础上启发和构思出的泸州国粹珍品酒的陶瓷酒坛不仅曲线柔美、造型典雅,而且在瓶身加入青花纹饰丰富了国粹酒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除了上述传统器物造型元素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的应用之外,传统人物造型在陶瓷酒坛设计中也是数见不鲜、俯拾即是。一般是在陶制或瓷制的酒容器上施以釉色,利用凹凸变化塑造灵动鲜活、巧夺天工的人物形象。如“李白醉酒”的陶瓷酒坛设计为“诗仙”酣醉瞬间依酒坛而倒的姿态,两眼微闭似小憩似构思诗篇,将李白与生俱来的狂放和不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传统纹饰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纹样是几千年来历史、思想和艺术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丰硕成果,经过民族、民间、民俗美术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璀璨的纹样艺术。在中国传统纹样的民族性或文化性中仍深深地保留着来自远古时代的历史回音,这就是纹样美的形式与有意味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远古初民神化的各种“纹”或纹象之间的承续关系。在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懂得在陶器上画上各种各样的花纹(鱼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来装点生活中的实用器物,而后随着审美意识的逐渐提高和深化,在青铜时代的造型上出现的饕餮纹、夔纹等纹饰,以及后来金银漆器、青花白瓷上出现的更加奢华、精致的纹饰都是不同时代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反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丰富多彩的纹饰形象不但没有被淘汰摒弃,反而不断被赋予与时俱进的内涵和意义,而且当代陶瓷酒坛的设计也越来越倾向于从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纹饰中汲取创作灵感。如“老牌汾酒”陶瓷酒坛的造型设计则是对传统青花瓷的借用和模仿,在白瓷上辅以青花釉色,用象征高洁、淡雅的兰竹笔意勾勒出“汾”字行书体,围绕行书体“汾”字周围的则是多个用篆书设计的小号字体的“酒”字,不仅呈现了中国独有的书法意韵之美而且彰显了“老牌汾酒”浓郁的民族地域特征。

三、传统色彩在现在陶瓷酒坛设计中的应用

从科学来讲,人的视觉往往具有选择性,色彩鲜艳的东西容易最先攫取人的注意力,而较暗淡的蓝色、灰色等则给人厚重、沉稳的感觉。因此在陶瓷酒坛色彩设计中可以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审美需求,对于年轻受众,瓶体的颜色宜以鲜艳、活力为主,而对于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受众,瓶体的颜色适于选择冷色调的蓝色、灰色、土红色等来营造一种浑厚、内敛的风格,所以陶瓷酒坛设计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可以为造型的表现性和艺术性添光加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似乎是人们特别偏爱的颜色。红色的由来和庆祝有关,无论是婚礼上的红窗花、红旗袍还是新年节庆时的红对联、红炮仗、红灯笼都给人一种热情、活力、奔放的感觉。如白云边“凤舞楚天”的陶瓷酒坛在造型设计上采用了战国乐器虎座鸟架鼓的灵感,在色彩使用上则沿袭了传统漆器的特色,瓷制瓶体以黑色做底色,再辅以红色的凤纹阴线刻装点,庄重典雅中又不失活泼灵动。而四川舍得酒业的招牌“舍得酒”瓶身则设计为永不过时的黑白混搭,并且用独具东方审美的浑厚苍劲的楷书表现一黑一白的“舍得”二字,稳重、别具一格而又洋溢着人生智慧,凸显了舍得酒业的品牌战略和特色。

四、结论

综上,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借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秉承“借古推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平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关系,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实践到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不仅有利于传统的延续,更有利于品牌的塑造和提升,从而有助于越来越来的中国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乾隆瓷器上的百花图案


我们最亲爱的乾隆皇帝爱花的程度,在瓷器上是显现无疑!

下面请欣赏满屏的花花:

看着这种浮夸的纹饰,估计大家又会把它的创烧与那位最近很火的“农家乐审美”皇帝——乾隆帝联系起来。其实钟爱这种百花齐放的皇帝,不止只有乾隆一人哦,实际上,这种纹饰还真不是乾隆皇帝开创的。它的创烧时间是雍正晚期。

请接着往下看~

乾隆:总算为朕的审美扳回一局

为了达到满身是花的效果,器物上花朵的形状、大小、正侧各不相同,繁密之极。这种纹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画出花朵本身,不露出花朵的枝条,看起来像悬浮在空中一样。由于以上两点原因,这种纹饰又被称为“百花不落地”“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

创烧之初的百花不露地纹,其实还没有那么繁密,可以看到少量的地色。

清雍正 珐琅彩万花锦碗

但是乾隆皇帝对这种纹饰发展的贡献在于:他把仅剩的那点地色也填满了花,达到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效果……

清乾隆 粉彩百花觚 南京博物院藏

这种纹饰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雍正、乾隆时期的大清帝国,在统治阶级看来是四海升平,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穷极工巧、繁缛富丽的花纹,正是当时统治者心态的反映。

清乾隆 粉彩百花葫芦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实际上,绘制这种纹饰并不需要多高的美学修养,更重要的是用不同尺寸的花朵画满瓷器表面。相比在瓷器上绘制山水、人物,绘制百花不露地纹样,更重要的是耐心。

清嘉庆 粉彩百花不露地杯

因此,乾隆朝以后的嘉庆朝,乃至更晚的道光、同治、光绪直到民国时期,这种纹样仍然时有烧造。

清光绪 粉彩百花不露地盘

民国 百花不露地杯一对

「粉彩小碎花」是时代审美,它代表了当时清代宫廷御用瓷器最高昂的造假、最尊贵的档次、最贵重的身份。这些皇帝们真是可爱极了~

中国向来讲究“百花齐放”不是么?

色料新彩在陶瓷上的应用


新彩原名叫洋彩,解放以前新彩所用的色料和表现技法都由外国输入,描绘的纹样也模仿西方,作品粗糙,技术不高,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的革新和研究,现在我国不仅能自己生产各种颜料而且在表现技法上,吸收我国绘画的没骨法,工笔画法及写意画法,所谓 洋彩已经失去了它的涵义,因此叫做新彩。

新彩颜料呈色多性能好,既能手绘又可以印制贴花纸,喷花、戳花等方法,对于描绘人物、山水、花鸟图案都没局限性,因此在日用瓷装饰方面大量使用。

一、新彩的色料

新彩颜料是以各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与各种硅酸盐熔剂相配合,经过熔块炼制而成,在使用时就已呈现和烧成后相似的色彩,这给彩绘用色带来不少方便,而且色彩可以相互调配,色彩种类比较齐全,能适应各种绘画的要求,既可以画成中国画的效果也可以画成油画的效果。

在配色时,有的和一般绘画配色差不多,如洋红加海碧能成紫色,薄黄加海碧能出绿色,但有的两种颜色加在一起,由于不同颜料某些成份的化学作用,经过烧成后所呈现的色彩和绘画的配色不一样,如洋红加艳黑成紫色,薄黄加浓黄成翠绿,薄黄加西赤会把赤色吃掉而呈黄色,下面略谈新彩颜色性质和用途:

1. 西洋红:为桃红色,是以金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质较硬,火度烧得恰到好处,呈色非常娇嫩,用于拓粉红花朵。西洋红很难使用,往往油调成渣,水调沉淀。我们在创作中可以根据它的不同性质,不断创造出更好的使用方法,如目前所用的水点洋红,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好方法,效果好,速度快。它可与黄色成赭色,可与大青合成青紫,与代赭色成红赭。

2.玛瑙红:呈色比洋红更紫一些,主要以铬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性质柔和,呈色稳定,便于掌握,是新彩中红色花朵主色,它可与青色合成赤紫;可与海碧合成兰紫,可与艳黑合成胭黑,可与熔剂合成水红。

3.西赤:为朱红色,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此色比较好用,彩、拓容易均匀,它只能与艳黑调成麻色,代赭,小豆茶可接触,其它颜色就不能调用了,假如调人其它颜色中使用,烧成后,朱红色会被其它颜色侵蚀掉。

4.红黄:为鲜明的桔黄色,以铬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性质较软,呈色稳定性较差,烧后火度不到不亮,火度过头无色,这种颜色一般很少使用它。

5.草青:为深绿色,以铬,钴、锑和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多用于画花草中深绿叶子,或配其它绿色,可与金红和冷色颜料调用。

6.川色:为草绿色,性质和草青相同,用于画嫩叶和山川,可与金红和冷色颜料调用。

7.青色:为墨绿色,以铬和钴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呈色稳定,着色强,在新彩中用处很大,可与金红和其它冷颜色调用。

8.海碧:为深蓝色,是以钴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呈色稳定,性质柔和,可与金红和其它冷颜色调用。

9.甘青:为鲜蓝色,是以铬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呈色比海碧浅,可与金红和其它冷颜色调用。

10.代赭:为黄赭色,以铁和锑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呈色稳定,在新彩中用处很大。

11.小豆茶:为紫赭色,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用于点花托。

12.薄黄:为淡黄色,以锑、锡氧化物为着色剂,配以熔剂制成,着色力强,可与其它颜色调用。此外还有浓黄,亦为黄色。呈色柔和,可与其它颜色调用。

13.白熔剂:为无色透明料,是以铅、钾、锌、钙等化合物与石英配合制成的硅酸盐熔剂,性质较软,主要用来配色,颜色中加以白熔剂,能使色彩减淡,降低颜色烧成温度,增加颜色的光亮度。

14.艳黑:为深黑颜色,是以铁、钴、铬,锰等元素氧化物为混合着色剂,配以熔剂

制成。

15.金水:为金色,是用少量黄金经王水溶解后制成液体再加入铋、铬和其它金属物制成,金水在彩剂中用处很大,不能和其它新彩颜色调用,否则会造成渗化失色,如果大浓了,可略加樟脑油。在色彩描金时,必须把其它颜色都画好,经过烤烧后,才能在色彩上描金,再经第二次烧成,呈色非常好看,金水用于画金边以及用于各种图案上描金。

16.电光水:有粉红、绿、黄、蓝、茶等色,是液体颜色。

新彩的颜色可以相互配合,由于两色的份量不同所发出的颜色也有差别,要在实践中体会,使用新彩颜料必须研磨极细,烧成后手感光滑呈色亦佳,如果烧成感粗涩,说明研磨不细,影响艺术效果。

二、新彩的装饰形式和装饰方法

I、贴花:通常所用的贴花纸

2、喷花、刷花:喷花、刷花所用的模版道理上基本相同(喷花用塑料片,刷花刻纸),不同之处喷花是用喷漆用的喷枪装人新彩颜色进行喷色,刷花是用刷笔,铁丝网以手工进行刷色。

3、描金加彩:先用画笔勾勤图案和平涂颜色经烘炉烧后再加描金。

4、腊印:戳花,用腊印印出图案线条,印好待干后,才可彩色,可用单色和多种颜色。

5、新花:新花就是用园笔和扁笔拓出来各种没骨画和各种花卉图案,通常称为彩花。

6、瓷相绘制:绘瓷相工具有料笔、彩笔、笃笔、扒笔。料笔、彩笔与扒笔和一般釉上彩绘瓷相同,用素描的手法,笔触绘制,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7、陶瓷壁画:新彩是陶瓷壁画制作技法上的一种。陶瓷壁画,从大小上来分,主要有大型和小型两大类,用成千上万块陶瓷板拼成的大型陶瓷壁画,一般都镶嵌在公共场所的大型建筑物上。用几块或十几块组成的小型陶瓷壁画,一般都安装在家庭室内。

用新彩来装饰陶瓷壁画,首先要用胶水调成的料勾线,而后还要用它彩出画面的深浅,明暗来,再用新彩颜色调出自己所需的色料。上色时能一次完成,不能重复,最后就是烤烧,如烤烧出来后色彩和明暗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可加色再烧第二次,二次没达到,还可以加色继续烧,这是新彩的优点,古彩、粉彩就不能多烧。

以上几种彩绘方法,它所用的各种颜色,都是新彩的颜色,还有两种液体颜色也是属于新彩范筹的,金水和电光。

金水除了瓷上边脚画线和描金加彩外,还可以搞腐蚀金边,腐蚀金边是用氢氟酸把瓷面腐蚀成毛面的花纹,再描上金水,烧成后金色成为有非常光亮和减弱光亮的花纹。方法大致是这样:用松节油或汽油把沥青化开 (耐酸物)调成油料,把调好的沥青油料,画好花纹于瓷面,同时在其它不腐蚀部分也涂上保护剂,沥青和保护剂干固后,可用氢氟酸涂布或侵人氢氟酸内,使花纹上留空白的瓷面上得到腐蚀 (需二至三分钟),就可腐蚀到相当的程度。腐蚀完成,放入清水中把残余的氢氟酸洗去,再用樟脑油或汽油擦去腊质,使瓷胎上现出光与毛的两种花纹,在花纹上涂平金水,人炉烧成最后呈光、毛金色相衬托的花纹装饰。

此外还有一种假腐蚀金边,是先用生料、生色等颜色描成花纹,然后塌上金色,人炉烧成,在画颜料花纹处金色发木,着于瓷面的金色则发亮,彼此衬托,形成暗花,并有腐蚀涂金的效果,所以叫假腐蚀。

电光是液体颜色,有红、黄、绿、紫、蓝等色,在瓷面上光泽度和呈色都很美观,不过使用过久易脱落。

电光图案边的画法是锅灰用胶水调成,画好图案,在图案上平涂电光,烧成后锅灰烧掉,现出白色花纹,非常好看。

三、新彩的表现技法

新彩与粉彩表现技法上有所不同,可以用颜色 直接在瓷上一一次画成,用笔方法与写意没骨画法相似。一般常用拖、塌、点、偏锋、卧泼等几种笔法。画没骨画的新花用老油调料,沾樟脑油拓画,主要是用樟脑油,因瓷器没有吸水力,光滑,樟脑油有挥发性,它能把颜色炸开,只要油性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够出一定的效果。没骨画要做到下笔肯定,避免重复和填改,以免烧成后产生变化和肮脏的毛病。

勾叶筋的方法:浓淡叶可用油料塌,待半干后用中锋勾勒叶筋。平涂的深黑叶和浓色绿叶可用竹针和铁针在干后扒出白色叶筋纹。粗者用竹针,细者用铁针,新彩没骨画只要没骨画基本功熟练,新彩颜色是比较好掌握的。

新彩图案的表现方法,图案装饰在普通日用瓷上也占不少的比重,新彩图案有多种操作方法,有勾线加彩图案、有描金加彩图案、有拓彩花卉图案。不过这几种图案都力求简练,花纹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即要表现花纹的优美、精练,又要显出瓷器本身的洁白干净美观,使花纹和瓷器达到统一。

描金加彩图案是先用颜色画成图案(一色或多色),经过烘炉烧一次,再加描金。

勾线加彩图案是先用油料笔勾花纹,待线条花纹干稳固后,再加彩各种颜色。

拓彩花卉图案是比较工整的折技花,花朵和花叶形都接近图案,但构图处理又不是图案。

新彩图案技法主要是彩、涂、勾、拍儿种,彩是把图案花纹体积、明暗、深浅、浓淡用彩笔进行彩色。 涂主要是把花纹色块涂平。勾主要勾线。拍整块淡底色,用羊毫笔蘸老油把色涂平,用丝棉轻轻地拍,拍后使颜色均致而细嫩。

四、新彩的绘制过程

在陶瓷装饰上,由于瓷器器型和瓷质的特点,加上需要大量复制生产,所以它设计起稿,往往直接在瓷上进行,因为这样更便于结合器型来考虑画面与人的视线关系,以及构图上均衡、完整、节奏等艺术上的要求,同时可以一个纹样翻拍到同样器型上去,统一规格,便于大量复制生产,所以在绘瓷前,必须要经过起图、升图、做图、拍图这几个过程,然后才能在瓷上用颜色一致。

起图:用淡黑水草拟出构思纹样(就象用铅笔在纸上起稿)。

升图:构思出来后用浓墨在起好的淡墨水上勾一次,升图是去粗取精,把不要的线条删去,对整个画面的造型再做一次提炼,最后达到定稿的目的。

做图:定稿后,用两层拍图纸(无光毛边)打湿,待干湿适宜后,拍下瓷上的图稿,复拍成正稿。

拍图:假如要复制生产,待拍下来的图稿干后,用一种少胶浓墨在上面重描一次,再浸湿,可拍几百件瓷器。

有些人认为,陶瓷新彩装饰是一项简而易学的技艺,孰不知,会则易、精则难,要学会的确是比较容易的,但绘制出来的画面是刻板的画面、缺乏生气,新彩装饰也绝不是一项简单的艺术,它要求作者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和练就一手精湛的技艺,熟练掌握颜料配制、绘制技艺、烤烧等全面的工艺制度。

规范陶瓷器颜色的表述


这是一个很浅显却又经常接触的问题。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这个经常碰到而又带普遍性的问题,在一些教科书和实际操作中还不太规范,不易掌握。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谈谈。

文博界目前对陶瓷器颜色的表述,归纳一下,不外乎中国画颜料系列,更多的则是自然色。所谓自然色,是指自然界动植物、生物等等所具有的颜色。运用这些颜色描述瓷器,有的准确地表达了陶瓷器的颜色,有的则由于地域的差别或某些动植物本身色调的差别,使学习者不着边际而难于把握。因此,从事很多年文博工作,由于没有见到过某种植物而概念模糊,无法表述,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对号入座。这种情况,一是有些教科书本身应很好地规范一下,怎样下定义才易于普及和学习;二是教科书与教科书、专家与专家之间互有差异,对同一种植物或颜色称谓不同、叫法不一。

前者暂以《文物博物馆专业基础课纲要》有关单色釉的表述为例:“黄,有蛋黄、娇黄、瓦(琉璃瓦)黄、鸡油黄、姜汁黄等。”我们知道,姜汁黄近于柠檬黄,是一种淡淡的黄;而鸡油黄呢?则稍比姜汁黄浓重一些(其实也差不多),而娇黄尤其使人难以把握;那么“蛋黄”,是指生蛋黄中泛红那种色调,还是熟蛋中近乎土黄的那种“蛋黄”,这很容易产生歧义。“琉璃瓦黄”又由于地域、土质、施釉技术、火候的不同而呈现的黄色也是不同的。所以,琉璃黄也使人难以把握。又如“霁红”、“霁蓝”,但又有“祭红”之谓,也应该统一一下才好。“洒蓝”又是一种什么颜色?再如分类上,青色的“天青、蟹青、豆青、冬青”是指一种动物、植物或物体,较好把握;但又与表示程度的“翠青、灰青、碧青”放在一块,也不科学。以上表述法,多半是沿袭以前的叫法,习惯了,没有人总结归纳,约定俗成吧。

有些颜色,又由于专家的习惯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以景德镇窑口为代表的青白瓷是一个较为丰富的概念,它应包括枢府釉在内的白中泛青的一系列瓷器颜色,但枢府釉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内涵,与其它青白釉不同。但往往人们把它们对立起来叫,把枢府釉以外的青白瓷叫青白瓷,好像并不包括枢府釉,这是不妥的。枢府釉从釉色上讲仍属青白瓷系列。

综上所述,瓷器的颜色表述一定要遵循简单明了的原则。就是说,我们借以类比的动植物或其它物体,最好是常见的、易见的。有些已渐被历史淘汰,如“胭脂水”,是否可以用现代常见的颜色来代替,有的植物在某些地区则很难见到,要选一些易见的东西作类比,容易捕捉其特点。用什么样的方法呢?特殊的颜色,不用某些动植物则难以准确描述的,仍可沿用。如孔雀蓝、蟹青、瓜皮绿等。这里面似乎有一个规律:太凡用动植物颜色作类比的多是单色釉。

那么,介于两者之间或有两种颜色,一主一次、一多一少这样的色调应该如何表述呢?是否可以采取主色调先表述,放在措述词的前边,次要的较少的颜色放在措述词的后边。如以黄为主但微微泛黑的叫黄褐色,以红为主微微泛黑的叫红褐色,以此类推。总之,这种主色调在前,少的、次要的放在后边是一个原则性的提法,特别是介于两者之间,或者两种颜色兼而有之瓷器表述方法,往往在实践中会出现一些特例,这要靠大家共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较为规范的表述方法,以期为陶瓷器颜色表述的规范化做一点推进和改进工作。

陶瓷器如何修复


古陶瓷修复这门工艺,在过去常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行业内历来是以口手相传的方式,不光是工艺,连原材料都是保密的。不过,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古陶瓷修复工作添上了翅膀。大道至简,老子妙用无穷的“道”,使古陶瓷器的修复方法不再复杂。

古陶瓷修复分考古要求和艺术要求。考古性修复对修补过的地方,要求原貌是原貌,而修补过的地方一目了然,追求清清白白。艺术性修复则不然,它追求的是尽可能地不让人看出任何缺残破绽,并且要给观者感受到修复如旧,有完整器的那份无穷美感。民间修复一般是采用后一种艺术性修复方法。

艺术性修复方法首推专家修复方法。但古陶瓷修复这活计如果请专家,价格可不菲。一个裂缝冲口,就得要上个千儿八百的。如再需修补个官窑器,或修复后的陶瓷器价格能喊上万元的话,专家的要价就不会是小数目了。所以,修补前好好端量一下,否则就不必去花这么多钱,自己动手修补一下就得了。

修复古陶瓷方法,主要步骤无外乎先将所有的碎片与器物的关系用纸头描好,再剪下拼接成图,看各碎片之间的关系做好记号。再找出碎片接口哪有斜面,必须属于先粘接的第一块。有些部位异物沉积而产生黑斑线,需特别清洗。可用双氧水或者“84消毒液”先将主器物上的裂纹缺口清净。尽可能地将缝里的色差减弱,这样粘接后的吻合面就没有痕迹。再对碎片处用棉花条吸双氧水或者“84消毒液”敷在黑斑线上,将黑色物质“钓”出来,一般半小时即可。如遇黑色深沉,多换上几次棉花条,反复进行清洗,直至黑色彻底洗尽为止。注意每块残片及残片的几个接合面,都要用双氧水清洗擦净。粘接前,要等待残片的几个接合面都干燥了,再用适合于陶瓷器的环氧树脂或者502胶粘接。瓷片间的结合处尽量少涂胶,以防空隙过大,合拢时走形错位。

如果遇上有缺口需补缺的。可用瓷粉、石膏粉或者家用祛污粉等矿物长石材料研磨出的石粉,加白色环氧树脂拌合成软泥片。再按缺口的图形压制缺片供补缺用。或者用牛角刮刀随型补缺。固化后的多余坚硬部分,用软轴雕刻机轻松自如地就能将其修补平整。补缺后用木砂纸打磨平整,缝隙处用瓷器腻子填平,最后用细质水磨砂纸磨平作色。过去使用的粘接剂多为天然植物胶,修复后的瓷器接缝有易变色缺憾,一眼就能辨出做过“手脚”。现在粘接时,多使用无色透明的环氧树脂和高分子合成材料,不容易变色,手感,观感均跟原来的器物没什么两样。而且后补的材料敲击时,也有瓷化很好的金属声。

对修补过的地方上釉,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得配制好瓷釉,一般是将硝基漆与三倍乙酸乙酯调匀,如果原物件釉子泛青或者泛土黄,就需要加点丙烯漆颜料,在小玻璃杯中调匀。色要准,上釉动作要干净。一般用精制不掉毛的毛笔剪掉笔尖,舔成平锋。运笔要快要匀称,一笔到位,尽可能不重笔。要补青花的,先上一层薄釉,在釉上画青花。接着再上—遍釉子。上釉需根据原瓷釉面的厚薄,反复进行,直到与原器一样。对瓷化程度高、收藏价值好的青花白釉瓷,最好用补牙的光敏固化复合树脂和牙粉,其色泽稳定,粘结性强、瓷化效果好。用这种树脂材料,可不能采用马弗炉加温复烧固化,因为胎和釉容易受热炸裂。所以只能采取牙医用局部冷光固化的方法。

修补瓷器的行活“瓷配瓷、陶配陶”。这样的补缺方法一般用在价值较高的精品上。即烧制一块和原器相同的瓷片,选好花纹色泽基本是一致的,切割打磨成型后补缺上去。不过,自古“瓷配瓷”补缺的方法都是一竿子到底。从清洗、拼接,到补缺、打底、做旧,烧制都由一个人揽下。因此,求人难不如求自己。论补缺方法的效果简洁方便、成本低廉的话,还是用石膏补缺的好。尽管强度不够,釉面缺乏瓷质感,但经济实惠是一大特点。所以民间对低档陶瓷的修复补缺,不妨自己动手修补一试。

陶瓷器型——耳杯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饮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名称逐渐通俗化为“耳杯”,到唐代的时候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这时形制已有改变,用途也已不作为实用器,只作为礼器或摆件。

陶瓷器的收藏与欣赏


陶瓷器的收藏与欣赏瓷器演变过程:

早在一万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原始的陶器,湖南黔阳高庙出土的距今近八千年的黑陶罐上就装饰了成熟精美的鸟纹刻划图案和变化各异的几何纹刻划装饰带。这说明古人掌握了烧造工艺后,立即考虑的就是器物的美化与装饰,体现了人类对美的原始追求。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与创新,新品种新器物亦不断出现、演变,使陶瓷一步步走向了今天的完美。

瓷器演变过程:

至宋代,瓷器烧制技术完全成熟,达到一代高峰,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形成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宋以后,又逐渐形成了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因为宋代以前的高古瓷器很少流到市场上,所以明清陶瓷的收藏与欣赏便成为了市场的主题。

金元汝窑象耳瓶

宋末元初官窑弦纹贯耳瓶

哥窑方胜瓶

定窑印花双鱼碗

钧窑碗

如何欣赏瓷器:

一, 欣赏一件瓷器,首先要从微观上对造型、胎质、釉色、图案纹饰、施釉着彩等工艺特征和艺术手法进行观察,还要注意烧造的火候、釉面的光泽感、开片、釉泡等方面的变化。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瓷器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对任何一个微小变化的忽视都可能产生你对藏品认识的巨大影响。

二, 从宏观上要注意器物造型的时代特征、比例关系以及同时代器物风格特点之间的关系,比较胎体的质感重量,釉色的厚薄与光泽变化,画面图案的神韵与位置,着彩的特点与线条的流畅性。即便是轻叩胎体的声响,也是欣赏过程中必须把握的环节。

陶瓷器品种繁多,收藏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目的地进行系列化的收藏,其艺术性、趣味性才能凸显出来。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将最普通的泥土通过火的烧制成为高雅的、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和装饰品。通过对古陶瓷的欣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艺人高超的造型技能,感受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智慧与才艺,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简述古钱图案和文字在陶瓷器上的运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简述古钱图案和文字在陶瓷器上的运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