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 导航 >

艺术品鉴定市场乱象调查:有证书的大部分是赝品

艺术品鉴定市场乱象调查:有证书的大部分是赝品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艺术瓷砖 什么是瓷砖

2020-02-19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一边欣欣向荣、一边乱象丛生;精确地描述了目前的文物字画收藏市场。同样的瓷瓶不同的评价机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鉴定结果,是利益推动还是另有内幕?鉴定市场究竟是怎样的乱?谁应该来监管?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杨乐山采制的新闻焦点《艺术品鉴定的战国乱象》对艺术品鉴定市场的乱象进行了深度报道。

同一瓷瓶交1000开康熙年间鉴定书

交200开民国年间鉴定书

前几天,济南市民王先生拿着家里收藏的一个刻有清朝康熙年间字样的瓷瓶找到了记者。王先生拿着两份不同机构开出的鉴定证书:“一份是上次一个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来济南搞活动的时候我去弄的,上面就是说我这个瓶是康熙年间的。这一份是前两天我去济南古月楼艺术会馆鉴定的证书,上面说我这个瓶子是民国年间的,我就很纳闷,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王先生手中所拿的瓷瓶据王先生自己介绍是老一辈留下的,具体时间和出处他也不知道,出于好奇,他才去做了鉴定,可同样的瓷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鉴定证书?

王先生对记者说 “当时上海这个公司,他告诉我要给他1000块才能开鉴定证书。但另一家公司告诉我只需要200元负责鉴定就可以。”这让记者心存疑虑,这证书是鉴来的还是买来的?

随后记者根据王先生提供的电话,拨打了两家公司的电话,但上海那家公司已经成为了空号,而济南这家公司却十分明确的告诉记者,他们的鉴定证书没错,王先生的瓷瓶绝对不会是康熙年间的瓷瓶,王先生之前所持证书绝对是造假的。

艺术品鉴定乱象调查

业内人揭秘:有证书的大都是赝品

鉴定证书也可以造假么?带着疑问,记者随机到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古玩城等地方走访,却发现各个鉴定地收费不一,鉴定费用从五十到几千元不等,如要出具证明从一千元至上万元都有,有的按件收费,有的按鉴定价格比例收取,所依据都说是“行规”.也有人说“假的一律不开证书”,也有说“看看再说”.

“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一位在英雄山文化市场古玩店店主对记者这样说。“行里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为什么有证书的会是赝品呢?这位店主的一席话,让记者恍然大悟。“一般来说,证书是两种,一种是获奖证书,这个肯定是真的,但特别少而且特别难拿。另一种就是买的了。现在好多骗子机构,就靠这个赚钱,比如你刚才问的那种,就是为了收他的高额鉴定费,特意把假的当成真的来开证书。当然,这种证书也就只能蒙蒙你们这些外行。”

开假证书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么?店主说:“这个圈就是这样的,你拍板说那是战国的也没错。真真假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且我给你开个证书,最多是我眼力不行,看错了,我没什么责任可负啊。”

艺术品出鉴定后可参加拍卖

拍卖公司不需要为拍品真假承担责任

一些艺术品一旦被鉴定为真品或者鉴定的价值较高,就可以参加拍卖,而拍卖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却不需要为拍品的真假承担责任。济南常青藤律师事务所律师宋洪昌认为: “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收藏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同样也使得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有了可乘之机。”

没有利益驱动,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有利益驱动,专家怎么说都可能。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伪专家趁乱混迹其中,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

“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一是与鉴定资格零门槛直接相关。二是缺少相关法律制裁造假。因为证书不同于古玩,那种是直接假货坐真欺骗,证书毕竟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因为国家还规定,所有民间机构出台的鉴定证书都没有法律效力。”

艺术品特殊性决定鉴定的难度

仪器无法测定只能靠专家经验

既然没有法律效力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找专家做文物鉴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如此庞大的市场,谁来为收藏者们把关?艺术品鉴定市场缘何如此混乱?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张波这样对记者说:“最大的原因,就是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比如和田玉吧,根据国家颁布实施的”和田玉国家标准“,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软玉都符合”和田玉“定名规则。中国青海、俄罗斯、韩国等地出产的玉石中和产自新疆和田的玉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根据国家鉴定标准,仍可被称为”和田玉“.”

张波随后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所存的鉴定方式,都无法完全鉴定一件古玩的价值,年代越久越无法鉴定:“瓷器如果坐飞机,通过安检扫描和高空磁场就会产生变化,检测生产年代,数值能相差几千年。青铜器,按照某个年代器皿金属含量制作,机器检测也只能说内含成分和哪个时期的相符。书画鉴定,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画风非常接近,或者一个人有意模仿另一个人的,通过仪器无法测定,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专家经验。”

在百度搜索“文物鉴定师培训”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就成了“资深鉴定师”,“专家”的出炉实在是再简单不过。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

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

而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他们中许多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可国家文物局却称,他们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

宋洪昌说:“我国法律目前关于文物方面的规定非常少,除文物保护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对鉴定工作中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只是在文物局系统内部适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鉴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鉴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鉴定和出境鉴定这个层面,民间文物鉴定工作确实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鉴定机构不具备基本条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不必为鉴定行为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加上个别机构、个人为私利故意作出虚假的或不负责任的鉴定,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对这个混乱的市场,不论是艺术家还是经营者,都表示了乐观。但至少现在,这个新兴市场,正是在“混乱”的支撑下欣欣向荣。行业立法固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可制度与法规却是规范这个行业,保护这个行业的唯一出路。不要等到鉴定市场只有假没有真,只有欺骗没有诚信的末路。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揭秘艺术品鉴定三乱:伪证书 伪专家 伪机构


鉴定乱象:皆因利益唯上

9月17日,“徐悲鸿油画伪作”一事被曝出。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7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出的《人体 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有人认为实际上是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某位同学的习作。该画在2010年6月拍卖时,被称“由海外著名藏家提供,是徐悲鸿油画写生一个重要的代表。”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及徐伯阳出示的“背书”。

此前几日,“金缕玉衣”骗贷、故宫副院长等专家估价24亿一事被曝光。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找人用零散的玉片穿成“金缕玉衣”,并通过相关人的介绍,找到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鉴定专家来作鉴定,鉴定专家给出评估价24亿元。以这件“金缕玉衣”做担保,谢根荣向银行前后骗贷10亿余元。

2007年1月14日,有报道称,一位张先生经一文物鉴定有限公司专家孙学海鉴定,花2.5万元为自己的27件各类瓷器开具了12张真品“鉴定证书”,可拍卖公司和许多陶瓷鉴定专家都说是赝品。张先生再找那家鉴定公司和那位专家,对方仍坚持自己的鉴定结果。张先生找到了工商部门但调解无果。

2004年9月24日,据本报报道,刘书勤于2001年以120万元价格从李世元手中购买了一件有中国书画家收藏协会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两份权威鉴定的汝窑笔洗,后被鉴定为赝品,刘书勤遂报警。北京市延庆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的罪名将李世元起诉,法院宣判李世元无罪。

……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如此庞大的市场,谁来为收藏者们把关?艺术品鉴定市场缘何如此混乱?

原因之一就是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说到鉴定就不得不说仿制造假。民国、清代以前的仿制多数出于兴趣爱好而非赚钱,民国以后渐渐混乱,不再讲究以前的工艺、材质、纹饰工艺。尤其近些年开始出现各种高仿、中仿、低仿。其中低仿的,用玻璃、石头或者玉髓、次的玉料,运用染色,化学物品的侵蚀等方式加工成玉器,一般人也难以识别。即便是真玉也不好断定,以和田玉为例,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的“和田玉国家标准”,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软玉都符合“和田玉”定名规则。中国青海、俄罗斯、韩国等地出产的玉石中所含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组成结构与产自新疆和田的玉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根据国家鉴定标准,仍可被称为“和田玉”。业内对此有个不雅的比方:整个昆仑山脉好比一头猪,新疆的和田玉就是猪的里脊肉,而其他地区产的好比其他部位,同样的成分,但吃起来,口感是不一样的。

而瓷器如果乘坐飞机,通过安检扫描和高空磁场就会产生变化,检测生产年代,数值能相差几千年。青铜器,按照某个年代器皿金属含量制作,机器检测也只能说内含成分和哪个时期的相符。书画鉴定,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画风非常接近,或者一个人有意模仿另一个人的,通过仪器无法测定,专家经验也不尽然全对。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一行,要相信专家,但不能迷信专家。”

另外,一些艺术品一旦被鉴定为真品或者鉴定的价值较高,就可以参加拍卖,而拍卖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却不需要为拍品的真假承担责任。这是因为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收藏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同样也使得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有了可乘之机。

证书之伪:无权威作用

记者近日到北京琉璃厂街走访,刚进街口,路边就有人低声询问:要画么?记者被告知,无论想要什么样的画,哪怕古今中外任何大家的名画,都可提供。记者跟随卖画人转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很小的门店里,店主拿出一幅幅未经装裱、却署有顾恺之、阎立本、吴道玄、李苦禅、林风眠、范曾等名家名字的画作,毫不掩饰地说:“这些都是仿的,都是当代大师教授级画家画的,装裱后一般人根本看不出真假。”当记者问道,是否可以出具鉴定证书时,店主说,到外面大街上随便找一家做鉴定的都能开,只要交钱。

记者询问了几处后发现各个鉴定地收费不一,鉴定费用从五十到几千元不等,如要出具证明从一千元至上万元都有,有的按件收费,有的按鉴定价格比例收取,所依据都说是“行规”。也有人说“假的一律不开证书”,也有说“看看再说”。

“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一位在琉璃厂街浸淫三十几年的古玩店店主对记者说,“行里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与之相关的艺术品鉴定行业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确认所购是否真品,另一方面,像记者这样“知假买假”并欲求“真品鉴定”的人助推了该行的火爆。

专家之伪:无资质要求

鉴定证书靠不住,给出证书的专家呢?在百度搜索“文物鉴定师培训”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就成了“资深鉴定师”,“专家”的出炉实在是再简单不过。

文物鉴定早年就是一门生意,是从旧中国的文物买卖行业脱胎而出的。目前市面上的专家大概可分为研究型学者,实战型专家,自学成才型草根三类。研究型专家多在博物馆里工作,近水楼台,过手的东西量多质精,但与市场交流不够,证伪往往不是研究人员的主业。早些年琉璃厂街最有眼力的权威,大都是旧时候各家古玩店的伙计出身,今天市场上不少人还是这些老人带徒弟带出来的,这类实战型专家鉴定凭感觉。

泰斗级的专家都打眼?专家还能不能信?“没人相信老师会看走眼”,一位曾受杨伯达指点的收藏爱好者如是说。“金线是真的,玉也是真的,金缕玉衣就是真的”,上文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古玩店老板说,“这个圈就是这样的,你不拍板说那是战国的也没错。真真假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没有利益驱动,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有利益驱动,专家怎么说都可能。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伪专家趁乱混迹其中,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

“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与鉴定资格零门槛直接相关。职业道德方面还要靠行业的自我规范和约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马更新提出,要规范这种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并纳入国家执业资格体系,通过统一规范、专项分类的资格考试,组建专业鉴定队伍,从基础层面先杜绝“伪专家”。

机构之伪:无审批环节

在北京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街等地有很多鉴定机构,哪家才是权威机构?位于国子监院内的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民间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等级效力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像他们这样由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中心也一样。

记者采访了国家文物局新闻宣传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超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范围的事情,责任由从事该工作的委员个人承担”。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

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中国文物信息中心一项针对全国80余家文物鉴定中介机构的调查显示,有的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有的自称经过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还有许多鉴定中介机构挂靠在某某协会之下,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国家文物局称,他们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

我国法律目前关于文物方面的规定非常少,除文物保护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对鉴定工作中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只是在文物局系统内部适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鉴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鉴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鉴定和出境鉴定这个层面,民间文物鉴定工作确实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鉴定机构不具备基本条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不必为鉴定行为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加上个别机构、个人为私利故意作出虚假的或不负责任的鉴定,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难以追责:无惩罚机制

文物造假对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赝品暴利的诱惑下,“勤劳致富”的价值观正在被“一夜暴富”的金钱观取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道正在被“骗术为王”的流氓手段替换。难道法律就拿他们毫无办法么?

“艺术品本身特性决定了鉴定工作不能用科学的指标来精准衡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宏认为对鉴定人的错误鉴定无法用法律来调整,除非“鉴定人在鉴定前明知委托人制假售假并与之同谋”构成诈骗罪,但实践中也很难证明鉴定人的主观方面是否有这样的“故意”。

马更新认为,拍卖法的规定,仅考虑了拍卖公司作为中介机构不宜对拍卖品承担责任,对竞拍人、消费者来说显失公平。国外拍卖法也是如此规定的,但拍卖公司可以自定“三年、五年内如发现是赝品可收回”。目前情况下,消费者只能依据合同法维护自己权益,但也需事前双方约定有“如为赝品可退”条款。马更新建议政府应组织行业协会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机制,包括鉴定机构如何认证、设立,设立后如何去规范、管理,遇到争议如何解决等问题,如何确定鉴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出现分歧后,纠纷的解决渠道、方式、程序等。

若干年前的时代,没有电视、电脑、手机,古人生活之外的娱乐唯有金石玉器、花鸟字画,就这也只是王公贵族阶层的专属。“说到底,这是一个‘玩’的行当”,“这个圈资本说话”。改革开放以后,普通百姓积累了一些财富,投资艺术品成为可能。加之近年来西方资本对其掌控的国内艺术品标价炒作、抛售,动辄几千万、几个亿的天价成交,刺激了国内一干人等的投机心理。玩雅、投资、意欲捡漏一夜暴发,形成了不同阶层齐动员的全民收藏。

任何一个法学家都会承认,再健全的法制也不可能调整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投资、收藏艺术品亦如是。所以,在愈是热闹的时候,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对待艺术品投资,别到最后成了那“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中的一个。

江西艺术品鉴定需要“国字号”认证吗?


如果你是个收藏爱好者,手头上有一件艺术品。你一定想知道:这件艺术品的价值几何?或许你会找专家去鉴定,但专家的鉴定结果真的靠谱么?

艺术品真伪鉴定究竟谁说了算?鉴定过程又该有何种程序?最终给出的估价是否有参照系?这些闹心的问题,官方试图给出解决之道。今年4月文化部决定在北京、浙江、江苏、湖南、陕西和广东六省市将设立权威鉴定机构,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江西未能入围“国字号”认证试点省份,意味着艺术品鉴定还将停留在民间鉴定的路上。

赝品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市场

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工艺品事件,原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炮制的估价24亿元“金缕玉衣”事件,所谓的汉代玉凳拍出2.2亿元天价、宋徽宗《千字文》被疑作假等事件,一再将那些新高迭创的拍卖会变成了赝品闹剧。

在去年3月,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江西景德镇作为陶瓷造假重灾区赫然在列。同时,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据省内艺术会所洪雅轩负责人介绍,在景德镇,不少瓷器作坊不仅接受高仿的高级定制,亦能批量生产各种瓷器。北京各大古玩市场的作旧瓷器大都出自这里。其价格从低档的200-300元到高档的3000-5000元不等。一般贩子只卖中低档的仿品,或者高仿中的残次品。而高档产品则被高手甚至个别专家买断了,然后进入拍卖场,或被经济实力强的人收藏。有人曾经把价值几千元的高仿元青花卖出500万到600万元的价格。

已有十余年收藏历史的藏家肖先生介绍,流入江西本土古玩市场的赝品主要来源,明清瓷主要来自江西和福建,江西以青花瓷福田窑白瓷为主,福建以青花、德化、龙泉、建窑为主;近几年时兴的“主席用瓷”仿品主要来自醴陵。而字画方面,目前主要充斥字画市场是近代名家和当代名家的赝品,近代名家以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为主,主要来自地下工厂,他们采取的是流水作业,每人画一小部分,最后经烟熏、染色、虫蚀等作旧处理,再编一段故事便上市兜售了。而南昌本地书画造假主要是黄秋园、陶博吾、彭友善、胡献雅、梁邦楚、杨石朗等的赝品,但造假水平不高。近几年这些前辈书画家的假画最多,假画的来源和交易渠道非常复杂,时常是文人、画家、古玩商交织在一起。真真假假,以致画家直系亲属都看不懂。还有一些通过较为专业的造假,然后进行多重包装和推广,并靠多次拍卖成交记录来给作品“洗白”。

鉴定权威缺乏“专家”满天飞

回顾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便会发现,过去是一个公立博物馆服务缺失和私立鉴定机构大行其道的局面。

1949年后,新中国第一代鉴定家,是国家文物部门所认定的书画鉴定小组成员,其中包括启功先生、谢稚柳先生、杨仁凯先生、徐邦达先生等等。他们这一代的鉴定家恰恰是与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当年国家要对各地文博部门的藏品进行统计和查点,就成立了这样的一个书画鉴定小组,从故宫到省级博物馆,乃至地市级文物商店库存的古代书画全面进行统计和审定。后来这项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是书画鉴定小组依然存在,其最初的功能就是为所在的文博部门和其他地方的文博部门征收古代书画作顾问,可谓纯学术意义上的鉴定家。

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尤其是1990年代中国拍卖业的引进和展开,书画鉴定小组的成员无疑成为当时书画行业的鉴定权威,他们执掌任何一幅书画作品的生死大权。随着老先生们的相继故去,书画鉴定小组又补进了新的成员,但是仅仅书画鉴定小组的这几位成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和人们的需求,于是,各种各样的鉴定机构相继成立,各种鉴定家也如雨后春笋,一下子就冒长起来。

据闲耘画屋申建平先生介绍,目前,一些鉴定家只是写了几篇关于鉴定的文章,便摇身一变,成为“鉴定专家”了。很多拍卖公司在图录上为了向买方推广宣传某件拍品,他们就请来美院或研究院的著名理论家们来撰写专文,成为某一作品“广告词”。通常,这些理论家们并不具备鉴定的眼光,即便引经据典,但是它可能就是一幅假画。同时,拍卖公司推行“霸王条款”而并不承担相关责任,一句“投资有风险”,便将卖方的责任一推而尽。再者,电视节目上的所谓的鉴宝专家,他们信口鉴定、估价,对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多关键性的错误引导,几位专家在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可能在一分钟内就立刻给出一个答案,无疑不符合鉴定的科学性。

鉴定管理试点如何操作?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去从事鉴定活动的。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因此,民间的鉴定行为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的行为。

今年3月份,“艺术品市场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艺术品鉴定、备案、评估等问题展开研讨。4月,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且列入文化部今年重点工作。今年5月底,北京市文化局批准了5家单位成为北京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这也是首批“国字号”认证的鉴定机构。这一举措让多年来呼吁建立第三方鉴定机构的愿望得以初步实现。这一举动也被认为是去年年底文化部宣布将起草《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延续。

江西资深收藏家肖先生称,此次江西没能入围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省份,也就意味着,今后江西的艺术品鉴定还将在民间鉴定的道路上行走。不过在当前全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一盘棋”的局面下,藏家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藏品找这六省市的权威鉴定机构鉴定。

而权威“第三方鉴定机构”的出现,远非一句话那么简单。在肖先生看来,试点只是试探一个标准,这个事情做起来不容易,操作难度很大。在试点单位出来后,很多人质疑他们不是正规的文博单位,为什么可以做鉴定?鉴定手段是依赖科技,还是依赖专家眼力?怎样收鉴定费?如果艺术品只有一张“身份证”,实行艺术品登记,登记管理机构的权力自然放大,在目前处处缺少监督机制的体制下,登记管理机构会不会权力寻租?谁来鉴定“鉴定机构”,在没有进一步细化的说明前,北京首批五家鉴定评估机构的权威性也在业界存在争议。艺术品鉴定要不要官方认证,目前仍在艺术品投资市场是个大争议。

鉴定“国字号”道路漫长

艺术品鉴定、文物鉴定十分复杂。事实上鉴定难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目前很多专家都不是真正的专家。

采访中,不少藏友认为,凭鉴定专家的经验其实也可能闹出笑话,“汉代玉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个专家签了字鉴定了,连故宫有的专家都说是真的,却忽略了基本常识,汉代都是席地而坐的,违背考古学常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大量伪鉴定专家活跃在艺术品交易与鉴定市场。记者通过走访古玩市场发现,只要给钱,一些专家不论真伪都出具鉴定证书。事实上,国家早有规定,所有民间机构出台的鉴定证书都没有法律效力。

南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品大藏家表示,真正的鉴定家必须是大收藏者,就像真正的大收藏家必须是鉴定家,若顾文彬、吴平斋、吴湖帆、张伯驹。而那些所谓的专家,个个俨然权威,还像模作样,在人家画边题个跋什么的,用句俗话来说“拿人家儿子当兵,打死不伤心”。他既不买单,还能拿“小费”,说真说假,虽非信口雌黄,却也多少有点“意马心猿”。而且艺术品鉴定作为一门特殊学术,岂能跟着感觉走,你权威明清,未必也知宋元。在他眼中,迷信鉴定专家倒不如听听在民间的大藏家和买家的建议。这位藏家认为,综合目前艺术品市场的特性,这次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难度很大,如何规范艺术品的鉴定,道路还很漫长。

鉴宝乱象调查:亟待规范的“鉴宝”


核心提示: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成交……2011年上半年,古玩市场天价作品频现。

与古玩市场的火爆相对应的是,各种鉴宝节目也充斥着大小电视台的黄金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鉴宝节目不下20个。

但是近日,北京一位古玩爱好者将鉴宝专家、央视《寻宝》节目嘉宾毛晓沪起诉至法院,让人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关注鉴宝类节目。

近日,本报记者对北京“鉴宝”相关行业进行了深入采访,结果令人吃惊……

什么是宝?什么人能慧眼识宝?什么人能怀着朴素的科学求真意识鉴宝?

随着鉴宝类节目通过媒体走进寻常百姓家,真实与谎言、科学与虚假、智慧与利益,伴随着科普性,一起糅杂到了“全民收藏”当中。

我国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发出忧患之声不能怪我们知识水平不高,只能怪我们的投资环境不好。改变现状只能靠行政部门的介入干预,清理整顿混乱的局面,以此来保护藏家,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引发官司的“汝窑碗”

“现在案子到法院了,我只期待法院给我一个公正的判决”

2011年5月下旬,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刘健将鉴宝专家、央视《寻宝》节目嘉宾毛晓沪起诉至法院。

事件起源于2004年3月。刘健称,当时他参加了一个古董培训班,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前来讲课,他通过杨静荣认识了毛晓沪,并花387万元从毛晓沪的手中购得一只“宋代汝窑碗”。事后,经数位专家鉴定,此碗属赝品,并指出造假者即为毛晓沪本人。

随后,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的法人代表毛晓沪在博客上发表声明称:“事发前,我从来不认识这位刘先生,也没和他打过交道,更没有收到过他的387万元货款。故宫杨静荣从没向我介绍过此人,我也不知到什么‘古董培训班’。刘先生的碗从谁手里买的,刘先生自己清楚……但到法庭上就需要证据了……”

6月23日,记者来到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该中心主任沈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毛晓沪目前在美国出差,并强调“毛老师自始至终没见过、也没与这位姓刘的先生打过交道。”

但沈平证实,一个香港人有一只汝窑碗,确实委托毛老师卖过,“一个姓沈的人从毛老师手里花86万元接过去的,故宫的杨静荣老师搭的桥。”

交易前,该中心对碗进行了鉴定。毛晓沪和杨静荣用传统的眼测鉴定,此外,国家博物馆和地质科学院的两位专家用仪器进行了科学鉴定。四位专家一致认定,该碗就是宋代汝窑!

毛晓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不知道刘先生手里的那只碗是不是我当年鉴定过的那只,他需要拿出证据。”

然而,刘健坚称,他的汝窑碗就是从毛晓沪手里买的,“现在案子到法院了,我只期待法院给我一个公正的判决!”

随便开的“鉴定证书”

“8000元能值吧?”“没问题,鉴定完我把估价给你写上。”“能多写点不,写3万块钱没问题吧?”“可以,应该差不多。”

记者注意到,刘健起诉毛晓沪时,提到他有一张汝窑碗的真品鉴定证书,事后,又有专家给他开据了一张确认该碗为赝品的鉴定证书。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表示,在这个圈子里,证书是给不懂行的人看的,或者一些人为了送礼蒙骗领导的。而在北京古玩界,证书随意买卖已是公开的秘密。不管这个东西是真是假,交钱就能买到证书。一般情况下,证书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花钱越多,证书上标明的估价也就越高。

这位向记者报料的收藏家递给记者一只哥釉高足花口笔洗仿品,“这是个仿制粗糙的笔洗,市场价20元都不值,稍微懂瓷器的人一眼就能辨知其价值。只要你肯出钱,肯定会有人说它值上万块,并且给你开具证书……”

6月25日中午,记者来到北京古玩城三楼的北京各与其古陶瓷鉴定中心。鉴定中心门口贴着一张海报,上面写着“艺术品鉴定师,于晓聪”。简介中称,他曾受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邀请,出席《专家鉴定室》栏目鉴定瓷器。海报旁边还有多张与央视主持人合影照片。

记者捧出笔洗后,于晓聪看了一眼,“我这鉴定得收费!鉴定之后,出鉴定报告和证书。”

“要个证书得多少钱?”记者问。

“别着急,我先看看。”于晓聪拿起桌上的放大镜,察看笔洗的底部,随后又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发蓝光类似手电之类的工具,又仔细察看了一番。

几分钟后,他说:“这个东西开个证书得2000块钱。能定准了年代,这个东西叫什么,我给你写得清清楚楚。”

“我给你2000块钱,光要证书,不要报告,行不?”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8000元能值吧?”记者问。

“没问题。鉴定完,我把估价给你写上(标在证书上)。”于晓聪说。

“能多写点不,写三万块钱没问题吧?”

“可以,应该差不多。”于晓聪让记者去给笔洗拍照,然后交钱办证。

记者注意到,所谓的证书是一张黄色厚纸板。于晓聪说,把鉴定的东西拍照后,贴在证书上,然后他给卡个钢印,并写上估价和评语就算完事了。

有“证书”的仿品

“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证书也是假的,但一般人绝对看不出来,给领导送礼绝对不会被发现。”

记者随后走进北京琉璃厂的胡同内,那里至少有20多名男男女女散坐在路边,不断有人与记者搭讪,“先生买古画吗?便宜,带证书的!”“先生,买高仿画吗,与真迹一模一样,专家都看不出来……”

一名中年妇女将记者引入一条只有一米多宽的狭窄胡同,经过几番拐弯,抵达一个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屋子。屋内墙上挂满了各种书画,在门口处最显眼的是一个铁皮柜子,上面摆着两三摞红色的证书。

她顺手拿出一本,展开里边夹着的一张宣纸,是一幅“范曾”的国画,“这画是仿的,但是证书的照片是真的,两个一模一样。”

“证书也是假的吧?”记者问。

“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证书也是假的。”她笑了笑,“但一般人绝对看不出来,给领导送礼绝对不会被发现。”她答。

离开前,她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边写着“绘画工作室仿范曾、启功、中石、刘大为等各大名家,小甘。”

向西没走出几步,一个叫徐智平的小伙将记者拉入胡同的一间平房,“大哥,我有范曾的《八仙图》。”

他从一个抽屉里掏出一个档案袋,从中倒出了证书和画,“你看,这是荣宝斋的证书,绝对是保真,是我们私下里从旁边拍卖行花钱买回来的。”

与其他仿品相比,这张画卖1600元,是普通仿品的两倍,“虽然贵,但仿得像。真迹就在路对过的荣宝斋里!”为了让记者相信,徐智平亲自领记者去看了真迹。

在荣宝斋一楼大厅内,矗立着2米多高的一幅《八仙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范曾的真迹,售价2000万元人民币。

记者询问真迹的证书,女工作人员说:“荣宝斋作为国有企业,画作没卖出去之前,是不开具证书的。啥时卖出去,啥时再开证书。”

但记者注意到,在琉璃厂的东街,有一家画廊显得与众不同10余名画家现场作画,现场销售。

“绝对的真迹!”我国著名书画教育家、收藏家刘国柱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创意,目的就是为了让买家知晓真假。他表示,这种鉴定证书是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的,因此也不承担法律责任。其证书只能代表某些鉴定人员的个人意见而已。有的专家收了钱之后,明明把真的说成假的,一旦对方找上门,他就会振振有词地说:“就这个水平,学识低,只是个人参考意见……”

“鉴定中心”的骗钱圈套

“不管东西是真是假,只要专家开口说话就得掏钱。”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北京古玩城、潘家园旧物市场、琉璃厂、故宫附近大大小小的鉴定中心多达数十家。这些鉴定中心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几乎都标明“陶瓷及工艺美术鉴定(文物除外)咨询,技术推广,组织文化艺术推广等服务……”

一家拍卖公司的副总经理富先生告诉记者,所有鉴定中心都是打政策的“擦边球”,或者就是超范围经营。

“一件东西拿到专家眼前至少可以赚你两笔钱。一笔是鉴定费,不管东西是真是假,只要专家开口说话就得掏钱!一般情况下收费从200元到数千元不等。”富先生说,这与专家的身份、知名度有关,最值钱的专家有两种,一是上电视的专家,再有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

“第二笔钱是开据证书的钱,一般开具一个证书至少1000元。”富先生称,有的专家为了赚钱,昧着良心把真的东西说成假的,或者把假的东西说成真的。

此外,鉴定中心还有一种骗人的把戏。在鉴宝行业中,除靠眼测外,还要借助高科技完成。北京古玩城从事鉴定的一位老板告诉记者,买家和鉴定中心相互勾结,赚取鉴定费。买家要求卖家将古玩送到指定的鉴定中心进行科技测验,但鉴定费要卖家承担,鉴定中心收取费用之后,将给买家提取一定的比例。

6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天雅古玩城附近一家写字楼内的鉴定中心。办公室卢主任称,每件东西科技检测费为2500元。

“我准备买20件瓷器,如果要指定到你们鉴定中心,对方掏检测费,那么每件能给我提多少?”记者问。

“每件给您提500元!”卢主任说。

向记者报料的老板还透露,有的鉴定中心为了骗取鉴定费,与买家设圈套,把货真价实的东西硬是说成假的,买家就有理由拒绝购买,结果卖家只能白搭检测费。

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国家文物部门并没有批准过任何文物鉴定机构,但现在北京确实有各种鉴定中心多达几十家。他们只是企业行为,工商批准其只提供咨询服务,他们的鉴定证书没有法律效力,同样他们也不需要到文物部门备案,文物部门也没有权力对其管理,只有工商部门有权对其经营范围进行管理。

“专家”也分很多种

“有的曾在故宫扫地、看大门,被开除后,名片上印的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

“故宫的专家都在我们中心搞鉴定。”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称。

经过走访,记者发现许多“鉴定中心”墙上挂的专家标注为“故宫博物院专家”。据了解,有一部分专家只在自己开设的鉴定中心鉴定,还有一部分专家靠走穴来赚钱,在多家鉴定中心挂职。

6月24日,在为清华大学收藏品投资经营与鉴宝高级研修班授课时,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胡德生把专家的构成分为四种人:第一种是正直的专家,“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专家,是不会轻易给别人看东西的,谁请都不去。我就是这样,除非公家请我我才去。”第二种是腐败专家,什么样的东西都给看,给钱就给看,“专家一杂就不专了,杂家永远不如专家。”第三种是“二把刀”专家,虽说有职称,可能是刚刚进来的,这样的人水平还不够;第四种是假专家,“有的曾在故宫扫地、看大门,被开除后,名片上印的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

在北京古玩城进行瓷器鉴定的宋先生则告诉记者,专家鉴定说话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许多人会要求开具证书,如果鉴定结果为真品,他就会在证书写上“此品为某某年代的”,如果为赝品,他就会写上“此品具有某某年代的风格”。“几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在宋先生眼里,语言技巧性很重要,“就是打官司告状,他们都打不赢”。

专家构成人员复杂,专家“说法”又颇具技巧,那么这些专家又是怎么包装出来的呢?

记者在一家网站发现,“只要缴纳28800元,经过24天的学习,便可获得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颁发的收藏品投资经营与鉴宝高级研修班结业证。证书上加盖清华大学教育培训专用钢印。”

6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清华大学门外的科技楼。一位叫金龙的20多岁小伙接待了记者,他自称是这个研修班的组织者。

他称,学习结束后可以参加鉴定师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鉴定师资格证。“我们学员参加考试需要交5600元钱,开卷考试,如果去劳动部需要交7800元,闭卷考试。”金龙表示,“开卷考试100%保证通过。两年来,仅清华大学就培训出100多名这样的鉴定师。”

记者就此致电授课教师胡德生:“24天就可以培训一个鉴定师吗?”

“就是两年也不可能培养出一个鉴定师。”胡德生说。“那你又为什么去授课呢?”记者问。

胡德生说,他们请我去讲课,至于其他颁发证书之类的事情并不知晓。他告诉记者,至今他也没有鉴定师资格证。

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有些人为了出名,只要上电视,不给钱也可以,甚至挖关系找门路给制片人送礼,就是要上电视出名,因为如果参与电视台的节目之后身价会倍增。出名之后,为了赚回前期投入的成本,有些专家开始信口开河,不负责任。

胡德生称:“对于上电视的专家,我不予以评论。因为弊病太多,(电视上)说真话容易得罪人。”

“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胡德生说,只有专家才会造假才会卖假。有人曾在网上报料,有鉴定专家把自己收藏的假画作拿到节目中估出高价,欺骗观众。

同样,刘国柱也强调,不要过于信奉电视上的专家。有些专家利用电视平台忽悠人,他们所说的、所给出的估价只代表个人,或者说电视栏目组的意见,并非代表市场。

“宝贝是有限的,这种全民‘收藏’的提法,全世界仅发生在中国,这是一件非常可笑、哗众取宠的事情……”

对于目前鉴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刘国柱认为,电视鉴宝节目的初衷是好的,普及了文物知识,提高了保护文物的意识。但许多节目中,一些专家一味地追求藏品的价值,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盗挖古墓。

他说,艺术品和古董投资是一种潮流,这本身没有错。但是需要理智和知识,即使投资真迹,在交易过程中也会有风险。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肖卫基称,许多电视台都与其有联系,电视上鉴宝节目具有娱乐性,好多东西都是假的,甚至有持宝人请来演员当“托儿”,这些节目把知识性很强、很高雅的收藏变得低俗化。

对于这类鉴宝类节目,他显得很反感:“宝贝是有限的,这种全民‘收藏’的提法,全世界仅发生在中国,这是一件非常可笑、哗众取宠的事情……”

“眼下的鉴宝行业,孰是孰非凭的就是良心!”肖卫基说,在此基础上,大多数专家认为,鉴定一件物件需要两种办法,一是眼学(眼测),二是靠科学的仪器检测。

“单靠一种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主任沈平说,毛晓沪多年来一直推崇二者相结合的办法,采取仪器鉴定,可以通过激光照射检测釉面上的成分来区别新旧判断古今,且对瓷器没有任何损伤,“加上眼测,鉴定结果更准确。”

刘国柱指出,目前文物鉴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当。这个职业因为没有标准化,大部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中,并没有规定文物鉴定过程中哪个环节应负有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也正是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才让一些不良人员钻了空子。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希望文物部门介入鉴定行业。刘国柱建议,首先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其次,对鉴定人才的培养要规范,建立相应的评审制度;清理整顿鉴宝行业的电视节目,打击市场上的各种欺诈行为,树立正确的舆论氛围。

刘国柱说,不能怪我们知识水平不高,只能怪我们的投资环境不好。改变现状只能靠行政部门的介入干预,清理整顿这种混乱的局面,以此来保护藏家,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谁来鉴定“鉴定家”


古玩界有一种论调:“古玩是不打假的”。近日,媒体报道,尽管赝品泛滥,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造假买假,无碍大局。还有一些人,竟公开表示反对打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艺术品收藏市场该不该打假?又该如何打?从艺术品鉴定乱象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其背后的“秘密”。

古玩打假“知易行难”?

日前,央视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文物鉴定黑幕”中“只认钱不辨假”、睁着眼睛说瞎话的鉴定专家,凭借一纸鉴定,可以让一个粗制滥造的200元小瓶,摇身变成“价值连城”的文物。一张鉴定书引来了市场上各种文物鉴定机构层出不穷,不少人盯准了古玩这块大肥肉,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一位行业藏家指出,一些“鉴定专家”为了达到金钱和声誉上的个人目的,“实际上已经成为收藏界的搅屎棍。”他们之中,一些人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少必要的诚信道德。比如,客户请他们鉴定,他们故意低估鉴定物,转手又将客户的鉴定物“骗取”到手;还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只是略懂些皮毛,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也开始自称“鉴定家”。

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研究员夏志峰一针见血地说,“在鉴定这个行当里,经常有人把新仿的工艺品当宝物,说明一些文物鉴定者的操守出了问题。这是利益使然。另外,有些人和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勾连,形成利益联盟。更有甚者,直接和盗掘古墓者串通一气,在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谁来鉴定“鉴定家”?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很多收藏爱好者打假热情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品鉴定没有一定的标准,缺少必要的标准参考,所以真的打起假来才能知道其中的艰难。

夏志峰说,目前文物鉴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准入制度,目前我国的文物鉴定没有标准可依,在行业资格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开一家鉴定工作室和俱乐部从事文物鉴定,几乎没有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工商部门登记或在民政部门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夏志峰认为,这是目前文物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所在,相关法律和政策上的空白亟待弥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协会、鉴赏家协会,以及各种纸质、视频媒体,都在开展鉴宝业务,甚至有个别人,几乎什么都不懂,也能打起大招牌,自封为著名鉴定师、专家,在古玩城摆起了地摊为人鉴宝。有的团体拉大旗做虎皮,用别人的名字支撑门面,比如聘请两位顾问、专家,每月支付300到500元的顾问费,这些团体看起来好像很正规,事实上骗人的事也不少。

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所所长毛晓沪说,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民间文物鉴定行业亟待规范。民间文物鉴定的收费标准、定级标准、鉴定流程等差异悬殊且难以保障鉴定的质量,导致因鉴定而引起的民事纠纷频频发生。

当今文物市场打假已刻不容缓。可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行鉴定师资质考核,也没有打假的人和机构,艺术品收藏市场就像一场足球赛,没有裁判员如何能定输赢?”毛晓沪有些无奈地说。

艺术品打假怎么打?

采访中,一些收藏家、鉴赏家告诉记者,在古玩市场的交易中,已形成了卖假不退、买假自认倒霉、古玩不打假等所谓的“行规”,衍化至今则成为“拍卖不保真”。

上海市收藏协会法律顾问李欣说,“改革开放后,我国古玩市场开禁,而相应的收藏法、鉴定法和行政法规缺失,虽有拍卖法,但法条粗糙,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整个古玩界不知法、不讲法、不守法,"五毒"盛行,有失控的危险。”

北京邦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律师武绍智分析,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机者以可乘之机。“现在缺乏相关的鉴定师资质考核机制,艺术品鉴定只代表专家个人意见,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否被故意高估这个角度,在法律意义上界定困难。”武绍智说,在很多国家,文物鉴定机构和鉴定师的入行门槛都很高,法律规定上对于保护消费者也有完善的规定。

对于古玩的鉴定,李欣建议,要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规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必须对鉴定部门和鉴定专家实行问责制度,鉴定部门或专家对其鉴定的结果,都应该有书面结论。如将赝品鉴为真品,或将真品特别是国宝级的文物鉴为赝品,致使文物流失海外,应该视情节分别作出行政处理、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只有立法建制,才能使古玩文物市场在规范中提高,在提高中繁荣。

是谁使得艺术品收藏市场屡现高潮?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更多的资金与闲钱转向了收藏市场。短短几年,很多跳蚤市场逐渐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收藏市场,小地方的藏家也从数百人迅速壮大到几万人。可见,一股艺术品收藏投资热正在全国悄然兴起。

在收藏品市场要想听到神话并不困难。一幅三尺见方的山水画可以卖到500万;一件半米高的青铜器可以卖到900万。业内人说:“粮油是一分利,百货是十分利,珠宝是百分利,古玩是千分利。”收藏品种类多样,从收藏瓷器到花瓶,从青花瓷到茶具,从紫砂壶、唐三彩到生肖金银币、钧瓷都有人涉足且乐此不疲。

人类对艺术品的兴趣缘于人类对美永恒的追求。古时人们有感于石头的精美,后又钟情于贝壳的亮丽,并花很大的功夫将石头和贝壳琢磨出孔,再用树皮、麻棕将这些东西串连起来,或许就是以后项链的雏形。据省收藏协会专家介绍,中国人对收藏和投资古玩字画的偏爱数千年中从未间断,但形成全国性的收藏和投资热却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北宋末年;第二次是康乾盛世;第三次是清末民初。它们共同的征候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都视收藏和投资艺术品为乐事;从古到今的艺术品大量涌现,古玩的成交相当活跃。

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何翔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今非昔比,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特别是节假日的增多,为人们从事艺术品收藏和投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2年,深圳市率先举办“首届当代名家字画拍卖会”后,各地的艺术品拍卖迅速崛起,拉开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一股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热潮,卷入的群众大约有2000万之众。

省收藏协会专家认为,我国现在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同时投资渠道还有待完善,企业和老百姓的大量闲钱急寻有回报的出路。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显示,当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居民投资方向会渐渐由房地产、股票等转向需有相当专业水平的艺术品。与前三次收藏高潮相比,刚刚兴起的第四次收藏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国力强盛、人们收入提高是这次高潮的主要推动力。

记者揭古玩市场乱象 鉴定专家收钱就签字


2011年2 月21 日下午,浙江省嘉善县的瓷片收藏爱好者郎雪坤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块青花瓷片

2011 年下半年,“金缕玉衣”成了闻名全国的笑话。

五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 亿元的“评估价”,造假者谢根荣凭借假古董真证书,成功从银行骗贷6 亿多元。

“为这件‘金缕玉衣’写鉴定证书,不是能力所限,而是道德问题! 收藏鉴定界收钱就签字的事太多了,当然,专家们可能也没估计到自己的签字会用以诈骗。现在,其中四个专家都把责任推到已经过世的史树青头上,是不厚道的。”近日一个私下场合,一位北京的收藏界老行家向羊城晚报记者这样表示。

收钱就盖章签字,在收藏鉴定界已成了“明规则”。藏家林士民告诉记者:“现在真正的藏家,不会去找专家开鉴定证书,一是专家常常看不准;二是按照1%的估价收取鉴证费,几千元换张纸太不值得。只有想把东西拿去送礼、‘上拍’、谋利益的‘商家’,才会去找专家。”

假如这起“金缕玉衣”骗贷案的中间人牛福忠不在法庭上承认造假,这件“金缕玉衣”谁能证明是假货?

在 藏品鉴定方面,中国目前尚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和鉴定标准,这也刺激了整个收藏界的无德、无良、无序。

乾隆玉玺“八彻耄念之宝”以4045万港元拍卖, 文物鉴定专家李路平认为是仿品(网络图片)遗憾的是, 很多藏家就是爱听故事, 加上从各种鉴定书籍上学来的皮毛学问,便以为拥有一双“捡漏”的眼。

藏品鉴定,本应是辨别真伪、判断价值的严肃课题,然而,当鉴定证书与市场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价格左右、被欲望扭曲。羊城晚报记者与收藏专家亲历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

三亿元的“杯剧”

“有人拿着6 张瓷板画来请教我,问是不是郎世宁的真迹。”上周,一位高仿大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一位浙江富商找上门,想请他鉴定几年前花3 亿元买下的藏品。3 亿元买了6 张不能确定来路的画,这位生意人疯了?!

没疯。大师徐徐道来。浙江富商可不是傻子,卖画人来头不小,连富商也不敢指名道姓。当年卖主主动提出要“转卖”12幅郎世宁的瓷板画,要价6 亿元。富商有求于对方,但出手就是6 亿元,就算是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人恐怕也没这个豪气。最终,富商用3 亿元买下其中6 幅。

如果是真迹,郎世宁的一幅画卖5000万元还真不算离谱。这位历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的意大利人,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2000 年,郎世宁的《萍野秋鸣》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764.5 万港元拍出; 今年河北夏拍中,郎世宁的《乾隆大阅图》底价高达9000 万元。

“问题是,谁见过郎世宁的瓷板画? ”

大师直摇头,看到这些画,他不敢直说是赝品,“太打击人了。我只能说‘没听过郎世宁会烧瓷板,不过,由他设计、别人烧制也未必。’”行内人都知道,如果找不到考据,这几幅瓷板画并无收藏价值可言。

北京古玩城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在古玩城里,有几家店是懂行的收藏者从来不逛的。“全部是假货,还贼贵! ”张老伯有30 年的“藏龄”,曾经“捡漏”(低价买真货)不少,他指着一家门脸不小的店面告诉记者: “这家店是某个外地官员请人注册并专职打理的,店里摆的都是别人送给他的赝品或现代艺术品,真东西(文物)他让别人带到国外上拍。顾客嘛,就两种人,一种是‘棒槌’(北方话, 傻子), 一种是有求于这位官员的人,被介绍过来‘放血’。你说索贿行贿,人家说是正常买卖! ”

通过收藏品买卖曲线索贿,已经成为一些贪官的惯用伎俩。这种手法不仅更隐蔽,也很难定罪。

文强案便是一个典型。纪检和司法机关从他家里查缴的赃物中,文物和艺术品堆积如山。但办案人员核实,仅有3 件是古董和奢侈品, 其 中有一幅张大千的画作,经鉴定价值为364 万余元。对这幅画,文强曾大呼冤枉, 其妻也在法庭上说,别人送画时附有深圳一家鉴定公司的鉴定书,称这幅画是真迹,价值30 余万元。最后,真假难辨、价值难估,如何入罪反而成了难题。

“这就是贪官为什么喜欢收藏品的原因! ”张老伯说,贪官当权时,说它是真,赝品也真,反正总有人想买;贪官出事后,说它是假,真的也假,定罪很难。藏品贿赂实属另辟蹊径。

贪官或许无所谓古玩的真假,真正的收藏者可就有切肤之痛了。

在古玩市场,说故事已经成为卖家的“基本素质”, 给你讲一个玄而又玄的故事,配上漫天要价,买家挑尽各般毛病,拦腰一斩,成交下来,各有所得,也不失为一种乐趣,但不少买家却因为这种“乐趣”而血本无归。

12 月初,广州文津古玩城,记者对一家店铺的外销瓷表露出“浓厚”的兴趣,老板凑上前来:“年轻人,眼光不错哦! 这个是康熙青花瓷盘,外销瓷,胎质薄挺,画工精美! ”见记者动容,老板又故意把声音放低下来,附耳轻言:“你知道这只瓷盘哪里来的? 千山万水弄回来的! 我弟弟在英国利物浦已经定居20 多年了, 有一天他去一个朋友的庄园玩,帮人家到阁楼里拿烧烤架,突然看到一只纸盒半开着,里面是几件中国瓷器, 他跟我学过几年古董,估计很可能是好东西,就问朋友‘为什么扔在阁楼上’,那个朋友说是‘差点都忘了还有这堆垃圾’。我弟弟马上说‘不如我给你换套新餐具,你把这些给我? ’人家说‘你就当清垃圾帮我清走好了’! 今年感恩节,弟弟带回来给我一看,康熙的青花! 同年代的官窑要几百上千万元! 这件外销瓷这么漂亮,拿去‘上拍’,卖个百万元是没问题的。”

离开店里,记者将偷拍的这套“康熙青花瓷盘” 照片发给一位外销瓷行家,对方马上回电话来: “这是我卖到意大利的高仿外销瓷, 前年的货, 售价是70 美元。”

曾任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成员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曾有一句名言: 我们是在鉴定瓷器, 论东西说话,不是在听故事。但遗憾的是,很多藏家就是爱听故事, 加上从各种鉴定书籍上学来的皮毛学问,便以为拥有一双“捡漏”的眼。南昌大学博物馆馆长、外销瓷收藏家余春明教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 买古董买疯了,倾家荡产,老婆也跟他离婚了,还请我去看,我都不敢跟他说‘全是假的’ ,怕他会崩溃。”

一位观众端详拍卖会预展的展品

看走眼的“掌眼”

“什么叫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 (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 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 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论,有“六看”:看造型; 看胎釉;看工艺; 看纹饰;看彩料;看款识。很多人认为“眼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景德镇,不少高仿大师对“眼学”鉴定一笑了之。

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 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吴树告诉记者, 他认识一位台湾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个人的画———吴镇(元代画家, “元四家”之一),吴镇几十年间换了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画风为什么改变,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专家? 这才是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 十项全能, 能不出错? ”

再 说科学鉴定。对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 (误差几百年,不能鉴定明清古玩) 、微量元素、冷光谱、X 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学手段,却有先天不足。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其致命软肋。黄云鹏拥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馆,里面几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师傅”。相比这种规模的资料贮备, 不少科研机构的数据库就相形见绌了。吴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据他了解, 即使是样本较多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在元青花瓷片方面, 也仅仅完成了200多片的数据分析,历朝历代瓷片样本才1000多片。

古画的鉴定同样很难。在广州原西关古玩城开了多年店铺邱老板对技术鉴定不屑一顾。“现在的高仿古画,用的都是当时朝代的古纸,科学鉴定的结果必‘真’无疑! ”

随便买的“证书”

随便在网络上找一找,便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鉴定网站。记者随便点开一家留着北京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中×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发现“专家团队”里的好几十人,个个都是收藏鉴定界如雷贯耳的大腕,叶佩兰(故宫博物馆研究员,长于鉴定瓷器)、夏更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名列其中,总顾问还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但在网站介绍中,隐去了“原”院长的“原”字。

这家中心声称可以进行各种藏品鉴定,“眼学”和科技鉴定都行,收费标准都是2500元/件。还提供照片鉴定服务:只要把照片发到电子邮箱,同时把鉴定费200 元汇到中心的账户上, 两三天内就有答复。

“这种公司太多了,运作方式都差不多:打着几个名人的旗号, 平时常常参加些所谓的‘公益鉴宝’活动,随便给藏家看看东西,实为推销鉴定服务。你的东西要被认真鉴定,最终还得到公司或者中心去‘放血’。”林士民告诉记者。记者还真在网站上发现,这家中心乐于“公益鉴宝”,前不久还拉着专家们去天津走了一遭,接下来又到著名的“热钱”投资地鄂尔多斯举行大型“公益鉴宝”大会,在鄂尔多斯网上,羊城晚报记者找到了这次免费鉴宝活动的消息:市民可以免费鉴定两件藏品,但现场不提供鉴宝证书,专家不与收藏者合影。

“公益鉴宝”靠不靠谱? 吴树曾拿了两件藏品去体验,结果看到的是典型的“钓鱼游戏”—— —在 北京世纪坛举办的一次鉴宝大会上,吴树带着一只唐三彩粉盒、一件“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 排队等候一位拥有众多国字号头衔专家的鉴定。两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专家,对方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下了结论:“唐三彩粉盒,‘老的’(古物), 没意思, 不值钱!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假的,要是真东西,那是几千万的活儿! ”但专家又不经意地问:“这个烛台花多少钱买的? ”“6 万多! ”吴树佯称。“6 万多? 我劝您呀,想买真正的好东西、值钱的东西,没有一定的门道只会是劳民伤财! ” “您能给我一个联系方法吗,有时间我去向您讨教。” 专家立即递给吴树一张名片。

几天后,吴树来到专家的办公室,这次他又带了两样东西:一件唐三彩贴花小罐;另一件还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和前几天鉴定的那只赝品是一对, 但青花料有些晕散,更符合苏麻离青料的特征。来到办公室鉴定, 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 每件东西鉴定费300 元, 若要开具鉴定证书, 另外再收3000元。吴树发现, 这位专家鉴定有规律可循,只交300 元鉴定费但不开鉴定证书的, 东西往“紧”里看,一般说成是仿品或高仿品;而对于那些交3000 元开鉴定证书的, 一般都鉴定为真。

3000 元买一张证书,值吗? 吴树解释,这是藏品估价的敲门砖。

一般来说,如果藏家要想把藏品“上拍”,或在送礼时证明其身价,一张“鉴定证书”是绝对不能少的。藏品有专家“掌眼”并签字画押,可信度能提高不少。

由是,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挣“二道”钱。

吴树暗访的专家便是这么个角色———交完600 元鉴定费后,专家表态: “这只唐三彩小罐还不错, 这只烛台嘛也还有一眼! (行话,意为初步印象不错) ” “不知道能不能拿去上拍? ”吴树提出要给烛台开一张鉴定证书。专家说: “没问题! 严格说起来您这件东西也不是百分百符合真品的所有特征。当然,由我这里开出鉴定证书,拍卖公司还是会收的……” “那您就给我开两张吧,我想把这两件东西都给‘上拍’……”

交完6000 元钱, 专家让助手把东西搬进另外一间房子,只见里面已经摆了 几十件瓷器和玉器,全部是藏家们拿来鉴定、准备送拍的。在送拍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吴树的两件东西排在200 多号。根据委托拍卖合同,藏家自愿委托将物品送交拍卖, 按照委托拍卖物品的保留价收取1%的保管费和其他手续费。青花烛台专家估价600 万元,吴树给出保留价300 万元,连带那只唐三彩小罐,一共付给这位专家所在的鉴定公司3 万元。

吴树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登记自己物品那页纸上的交费总数,委托起拍价至少五六百万元,按比例计算,20 位委托人总共交费大约是50 多万元。鉴定专家的助手含糊地告诉吴树,这笔钱他们能拿到1/10 左右。拍卖掮客费加上鉴定证书的费用, 光一页纸上登记的客户,这位专家就能有10 万元左右进账。

隐于市的“高手”

据了解, 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 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 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 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 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 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 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 件绘有人物形象, 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 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 怎么就知道总数了? 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 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 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 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 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

揭秘文物市场鉴定乱象:互不拆台成潜规则


一张连“伪作”都算不上的学生习作,竟然成了徐悲鸿的作品进入国内知名拍卖公司的殿堂,高调地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两件随便找来一些玉片串起来的所谓“金缕玉衣”,就被几个著名专家“评估”为24亿元。这不禁令人慨叹:艺术品和文物鉴定的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近来,“金缕玉衣骗贷案”、“徐悲鸿假画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此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过专家鉴定的唐代“壶王”,也被指为赝品;不久前,曾经创下近现代书画拍价新纪录、以4.225亿

元成交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也被有些业内人士怀疑为赝品……

然而,还不止这些。不久前,北京一位藏家刘先生花387万元,从故宫博物院著名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一只,还附带一份由“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然而,此碗却被五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当场指出是假货。目前,刘先生已经向法院起诉,以维护民事方面的权益;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论及近年来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大量的天价赝品,更是数不胜数。

虚假鉴定文物,狮子大开口乱开天价,出具鉴定证书让一般藏品穿越朝代、以假乱真,这是目前鉴定队伍中出现的乱象之一,却足以对成千上万的收藏者造成伤害,也让藏家们陷入信任危机,某些“鉴定师”在世人眼里大失公信。这不禁让人担心:“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有专家“浑水摸鱼”

著名青铜器收藏专家张颂斌先生说:“近年来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收藏投资者对藏品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各类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鉴定专家也相继兴起,这对收藏市场的发展来说本是无可厚非的好事。然而,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有个别机构和个人则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诉求的心理,打着‘鉴定师’旗号的伪专家充斥市场,导致收藏市场遭遇鉴定混乱的发展瓶颈。”

“像中国这样,鉴定组织遍地开花,以收费为目的,在国际上少见。”曾出版多部纪实作品揭露收藏市场黑幕的文化学者吴树说,普遍的做法是,鉴定专家会对被鉴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评估价,因为这与鉴定专家的利益直接挂钩。“目前在业界,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为100元至500元,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万元,根据鉴定专家的名头来,名头越大,收费越贵。”

道德有瑕疵就别混了

张颂斌说:“目前在鉴定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水平不到,另一点是有些人以牟利为目的。有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鉴定往往不准确,因为会受到一些利益驱动。”他说,目前,造假技术发展很快,可以说是鉴定跟在造假后面跑。除了大量低水平的造假,还有些造假高手堪比专家,很容易蒙混过关,有些名头很大的文博专家,可能对市场上的造假情况不了解,往往在鉴定中出现纰漏。

针对市场上有些所谓专家“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普通的说成天价”的状况,张颂斌说,鉴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有些藏品应该由多位专家分头鉴定,写出鉴定意见,并且要进行讨论,出证书要慎重。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过,他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国外文物收藏界,国外的文物鉴定基本采信个人口碑。比如原苏富比亚洲区主席、瓷器鉴定专家朱廉·汤普森,很多大买家就听他一句话,他说对就对,他说错就错。他不可能被一大堆人裹挟着参与鉴定,也不可能为了拿几个钱就放松鉴定尺度。技术上出错可以原谅,道德出现瑕疵,终生就不可能再在文物行业混了。

真真假假,说还是不说

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白云哲先生认为:艺术品与其他商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往往存在“你说真,我说假”的情况,有时候真说不清楚。它的标准不好界定,古玩店的东西也好,拍卖会上的拍品也好,谁鉴定了?鉴定准吗?往往会出现争议,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上打假,往往难度很大。有些“打眼”是鉴定专家业务水平准不准的问题,更复杂的是,有了利益驱动,亦真亦假。有人甚至知道是假的,他还去买假,因为他可以再卖出去。

对于很多收藏者来说,文化市场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促进行业自律;一方面要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工作,让藏家提高鉴赏水平,减少“打眼”的机会。

据一位业内人士称:在鉴定行业,有着“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规矩。也就是说,一个鉴定专家已经开出的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会拆台,而会选择私下沟通。在谢根荣“金缕玉衣”的鉴定上,几位鉴定专家就表示,当时是最权威的史树青先生给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其他专家便不好发表不同意见。在一次民间鉴定会上,记者也曾见到,对于有些专家鉴定过的藏品,其他专家即使发现有问题也不便发表意见,一位专家无奈地向记者透露:“都在一块儿混,不愿弄些得罪人的事。”据说他还因此曾被人找上门来。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难题。

自律和监管均有欠缺

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几乎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首先是无法律管,虽然文化部2009年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鉴定有相关规定,但这部行政规章的内容并未涉及目前广泛存在的民间文物鉴定;其次是无机构管,省文物局只对该局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再次是鉴定者无需承担鉴定责任,即使文物鉴定被确定为虚假,也难以追究鉴定者的责任,因为没有哪条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济南市博物馆馆长李晓峰说:“前几年,在世界博物馆日,他们曾经组织专家为社会服务义务做鉴定,在鉴定中发现90%的藏品是仿品或者赝品,真正够得上文物级别的非常少。现在古玩市场上动不动就是专家,哪来这么多专家啊?”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还需要法制建设。“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有相关法规的规范,才能保障文物鉴定行业健康发展。”

文物鉴定乱象亟待规范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一座颇具知名度的国家二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在多次参观后却对其中部分展品提出质疑。杨认为,馆方所称的长沙窑“壶王”为上世纪90年代仿品。更有一位民间老艺人称,这件“壶王”与他曾经烧制的一些作品十分相似。

点评

:赝品经过“专家”鉴定摇身一变“国宝”的故事并不鲜见。此次“壶王”事件有点意思,连西子湖畔“颇具知名度”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也被赝品忽悠了?综合各方报道,“壶王”事件不复杂,谈不上“迷雾”:日前,杨静荣在多次参观之后,认为馆方所称的长沙窑“壶王”实则为上世纪90年代仿品;据调查,这批文物为2005年所征集,一共600余件,当年“博物馆非常想得到这批文物”,所以“仅仅依据专家口头承诺就给付了捐赠款1500万元”。这与媒体调查发现的鉴定证书日期是2007年3月后补的情况相符。即当年在并无鉴定证书的情况下,博物馆认可了这批“文物”,还由财政以“捐赠款”形式买了单。

这是否说明博物馆当年的急功近利、工作粗疏导致了今日的质疑和争议?可以确定的是“壶王”事件仍在公众关注下不断发酵。媒体继续调查发现“壶王”还有第二把,就在第一把的捐赠者丁某手中,可笑的是这把“品相更好”的“壶王”经“现代科学鉴定为现代仿品”;接着,第三把“壶王”的消息传来,杨静荣在长沙古玩市场见过;再接着,媒体辗转在铜官镇(长沙窑又名铜官窑,铜官镇为铜官窑古窑址所在地)原“陶瓷总公司下属的三厂”老艺人谈志忠那里获悉惊人消息:相似的“壶王”,谈在1989年做过30件(与杨静荣“上世纪90年代仿品”的断语高度契合)且“最终以16元到25元不等的价格进行了处理”!而“壶王”捐赠者丁某也承认,该“壶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购自农民之手”,时间上也吻合。

行文至此,“壶王”是真是假的答案似乎呼之欲出,最简单的求证方法莫过于组织权威专家再来一次鉴定。可问题就出在这个“权威鉴定”上。在鉴定证书满天飞、给钱就能将“上周的”鉴定为“西周的”现实面前,谁才是权威?怎样鉴定才权威?谁又能鉴定、监督“权威们”?最近曝光的一起案件进入公众视野,对“权威”发起了挑战: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5名权威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天价评估,建行两行长由此轻信骗子的经济实力,前后被骗贷共计10亿多元。此案中,“权威专家”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有打开,“权威鉴定”根本没有任何可信度,甚至案发后也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因为一开始他们的“权威鉴定”没有法律效应,他们有所谓的“学术自由”。

民间文物鉴定的法律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市场监管的严重缺失、认钱不认货的学术浮躁、全民收藏投机热潮的推波助澜、造假者的疯狂与猖獗,令艺术品鉴定乱象迭出已然耸人听闻。拥有职称的就叫专家?富有经验的就不会“打眼”?笔者认为,主观判断永远不能替代客观事实,艺术品鉴定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科学评价标准,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法律框架下中立的科学鉴定加之严格的责任追溯制度将会是很好的出路。只可惜,现今艺术品鉴定还是传统方法的天下,科学鉴定推进缓慢,因为只有如此别有用心者才能利用“模糊空间”制造“利润空间”。唉,收藏这碗水很深,再次奉劝各位看官莫轻易入手!如一业内人士所言:现在配有鉴定证书的,一般都是赝品。

且看这场公立博物馆信任危机如何收场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