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陶瓷文化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陶瓷艺术

2020-08-21

陶瓷文化。

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我国人民有一个好传统,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和谐、吉祥。因而,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自古及今,一直是陶瓷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和一个基本的文化特征。

祥瑞题材,主要围绕着“福、禄、寿、喜、和合、吉祥如意”等内容而展开。因此,在选择题材表现寓意时,经常选用如下一些事物:珍禽类,经常选用凤凰(百鸟之王,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凤凰相偕喻爱情),白鹤(有清高、纯洁、长寿之喻),白头翁,喜鹊,鸳鸯,雄鹰;名花类,经常选用牡丹(百花之王,象征富贵繁荣)、芙蓉(象征雍容华贵),莲花,梅花,菊花;在芳草类中,经常选用兰草(有香祖之喻、兰孙贵子),灵芝(象征延年益寿)竹木类中,松(象征长寿、气节),竹(竹与祝同音,寓意百岁志喜、百寿安康),天竹(喻天祝,寓意天祝平安、天祝升平);在瑞果类中,常用桃子(常称寿桃,象征寿)、石榴(象征福,有榴开百子之说);在异兽类中,常选用、龙(王、权威、吉祥的象征)、狮(狮与师、诗同音,象征权势和诗书传家)、鹿(鹿禄同音);在鱼藻类中,喜用鲤鱼(鲤与礼同音,鱼与裕谐音,寓意腾达、富裕)、鳜鱼(鳜与贵音),另外,这种祥瑞题材在约定俗成中,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体系。如莲生贵(婴儿抱莲花)、福寿双全(蝙蝠寿字)、竹报平安(小儿放爆竹)、吉祥如意(小儿骑白象执如意)、喜上眉梢(梅花喜鹊)、福在眼前(蝙蝠、喜鹊)、六合同春(鹿鹤、梅花)、麒麟送子(小儿骑麒麟)、连年有余(莲花、鱼)、五子登科(五小儿)、天官赐福(天宫、蝙蝠)、五福捧寿(五蝙蝠围寿字)、多福多寿(一群蝙蝠、堆桃)、福、寿(老人骑鹿持桃)、麻姑献寿(麻姑担桃篮)、鱼跳龙门、丹凤朝阳(凤凰、太阳)、龙凤呈祥(龙、凤)。

扩展阅读

西关民俗文化与紫砂文化


西关与宜兴紫砂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宋时西关已产陶壶,与宜兴紫砂壶都曾远销国外。而荔湾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十三行也曾成为清代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茶叶和茶文化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带动了紫砂文化在西关的流传和兴盛。清代时两广盐运史潘仕成在荔枝湾筑海山仙馆,聚名人雅士品茶赏壶,其时潘家就已画图出样在宜兴定制紫砂壶馈赠宦官宾客。

紫砂文化和茶文化在西关的不断传承和发扬,主要体现在西关人都喜爱用紫砂壶泡茶。用壶泡茶、怡情养性,已经成为广州百姓生活的独特画卷和西关人家的民俗风情。西关人对收藏玩赏宜兴紫砂壶更是情有独钟,风气自古及今,流行不衰,故有“紫砂壶源于宜兴,藏于西关”之说。西关的源胜工艺街、古玩城是全国最大的宜兴紫砂壶经营集散之地之一,每逢周末、节假日,前来买卖、猎藏紫砂壶者,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正是由于西关文化与紫砂文化的独特而深厚的渊源,以及紫砂壶艺术表现的丰富多彩,用紫砂壶为载体来宣传西关文化,展现荔湾现代化商贸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成就,就成为荔湾区开发西关风情紫砂壶(十八式)文化品牌的初衷。从2001年初开发以来,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收藏界的追捧。西关风情紫砂壶(十八式)集紫砂壶制作众家之长,偶合了清代曼生十八式紫砂壶的款数,具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西关风情十八式,每一款造型都精心打造,在传统壶形上创新,达到了文通气贯、形神兼备、形意统一、内敛外现的妙境:荔湾如意壶四平八稳,荔湾得胜壶小巧玲珑,荔红石飘壶古朴旷达,锦绣掇球壶鲜艳夺目,西关碧玉壶展唐代仕女丰腴之美,荔湾宝鼎壶现汉代武士力拔山河之势……

每一款设计都深刻融会了西关民俗文化的精髓:既有禅宗初祖达摩西来登岸的西来初地,又有见证清代广州对外贸易繁荣兴隆的粤海关大楼;既有昔日荔枝湾如诗似画的旖旎风光,又有西关大屋趟栊门满洲窗的眷恋情怀;既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名园胜景,又有新年贺岁喜庆吉祥的风俗民情……可以说,十八式作为一个完整的紫砂壶系列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紫砂收藏珍品。

磁器口古镇中浓厚的文化气息


磁器口是重庆的一个古镇,在重庆只有一个白天的时间,我却游览了两回。

第一次是在上午临近吃午餐时跟着导游去的,时间很短,但古镇的繁华却使我一直割舍不下。下午是自由时间。午饭后,我们几个人又再次来到磁器口,这回时间充裕,可以让我们好好享受着古镇浓厚的文化气息。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古镇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朱允文避难曾隐修于镇上宝轮寺,故又名龙隐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美誉为“小重庆”。磁器口距繁华的重庆主城区仅3公里,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是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独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地貌的旅游胜地,是交通便利、休闲娱乐、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镇上建筑极具川东民居特色,石板路与沿街民居相依和谐,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为商贾大户居所。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一条平平仄仄的青石板路,弯弯曲曲地自然延伸,有如蛇形。千年来,一块块石板被爬坡上坎的路人磨得油光发亮,分辨不出纹理,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古镇上,青瓦灰墙、木格花窗的建筑随处可见,大红的灯笼也挂满了石板路的两旁。灰白墙、枣红柱、翘角楼、麻布幌子、小青瓦……古香古色的格调似乎能重温明清时代老重庆的风貌。镇上的老人们则延续着旧有的习惯,喜欢坐在屋门口,摇着大蒲扇,摆开龙门阵,享受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抗战时聚集了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曾在镇上就读。《红岩》小说华子良原型从古镇码头险脱魔爪。现在,华子良塑像和华子良陈列室已经成为古镇的两大景点,供中外游客参观瞻仰。

现今磁器口古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沿街店铺有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在磁器口的茶馆里总会传出评书艺人的精彩段子,声声贯耳,满堂生辉。到磁器口泡茶馆也成了一种风尚,而茶馆里的评书人、惊堂木、盖碗茶、八仙桌,还有茶客凝神的表情,都成了磁器口流动的风景线。

沿着石板路一步一观望,视线全被路两旁密密麻麻的特色小店和风味小吃挡住了,风格迥异的店面、花招迭出的招牌、一路吆喝叫卖,真是“舟车蚁聚万商显身手”。任何人走在这条石板路上都会驻足下来,任何一家商铺都有可能激发购物的念头,因为这里的工艺品店不仅包容了重庆的特色产品,还装满了来自贵州、西藏、云南的民间工艺品。从以画人物写真、素描、速写钢笔画等为特色的“古镇画廊”到卖民间粗布衣、小挂件的“淑绣坊”,从经营彩陶、字画、古玩的“古绿轩”到以竹雕艺术品著称的“小李子竹雕”……

磁器口的小吃别有洞天,曾有一句诗吟道“忆三宝至今香盈肘”。诗中的“三宝”指的是椒盐花生、毛血旺和千张皮,这三种小吃被称为“古镇三宝”,在古镇人们的心中,吃的分量可见一斑。当然,古镇还有许多美食,豆瓣鱼、麻花鱼、毛凉粉、鸡杂……这些不仅仅是一道道精美爽口的小吃,更是一个个优美的传说。店铺最多的是“陈麻花”,最有趣的是有五家“陈麻花”连在一起,牌匾都差不多见,墙上也挂满了各种证书,但只有一家是顾客排了长队,想必这家才是正宗的吧。字串9

逛了3个小时,有点累、也有点饿了,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进一家挂着“磁器口小吃”牌子的小餐馆。5个人点了排骨火锅、爆炒肥肠、毛血旺、香辣鱼、青菜、米饭、5瓶啤酒,总共只花了100元,实在是便宜。而我们进餐时,店主人一家就在一旁唠着家常,完全不避讳我们这些外人,或许他们以为我们听不懂,或许他们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无需做作和掩饰。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走进磁器口,耳目所及皆为特色与民俗,因商而兴的这座千年古镇如今成了重庆一景,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虽然为了旅游需要,磁器口增加了许多商业化的色彩,但在新潮的外表下,古镇的内涵仍伴着岁月流转熠熠生辉。

陶瓷文化:宋代哥窑特色介绍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众所周知的特点。除此之外哥窑也以釉色取胜,哥窑瓷器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同时期的哥窑也略有不同,今天瓷库中国小编为您介绍的就是宋代哥窑特色。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图:龙泉青瓷瓷器—哥窑青瓷全手工拉胚扁茶壶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图:龙泉青瓷哥窑开片束腰小口瓶

哥窑瓷器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釉面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60年代时,浙江省文物考古单位曾对龙泉大窑等几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不少黑胎片纹青瓷,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但与另一部分传世的哥窑器物相对照,这二种哥窑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有不同之处。为此,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收藏品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器称之为“传世哥窑”。

传世哥窑瓷器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烧练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而目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用支钉烧成的。这一闻名世界的传世哥窑的产地迄今还未发现,尚待文物考古学者的分晓。

紫砂文化:说说紫砂纪念壶的民风民俗


“大灵豹壶”徐秀棠制

“盛世宝鼎壶”鲍志强制

以紫砂壶为代表的陶瓷文化,承载了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习俗,同时又体现时代的发展和具有当代意义的创造。在紫砂壶艺领域中有一大类属于纪念意义的壶体造型,业内称之为“纪念壶”。它既融入了鲜明的民风民俗,又不停留于传统的层面,而是不断地将文化修养、社会活动、人生阅历充实到壶艺创作中,形成开放的心境、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感,用紫砂壶传递纪念的主题。

中华民族历来对佳节、寿喜、婚嫁和重大庆典活动等都有欢庆、志喜、祝贺的优良传统。从诗赋文章到书法绘画可谓根繁叶茂。而宜兴紫砂也同样如此,数百年来用喜庆文化元素创制的紫砂纪念壶就不胜枚举。如民间的“五蝠蟠桃壶”、“子孙满堂壶”、“高寿梅桩茶具”、“福泉壶”、“大吉壶”、“鸳鸯归春壶”、“龙凤吉祥壶”等,都是对福寿吉祥的祈愿。资料显示,清朝皇宫也同样喜欢这类的紫砂壶,例如为乾隆寿庆而定制的“荷莲寿字壶”、“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清嘉庆的“飞鸿延年壶”、“粉彩百果壶”等。可见喜庆元素在宫廷也深受欢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今年的上海世博会,紫砂技艺人员为此创制了许多款式的“奥运壶”、“世博壶”以示庆贺,以紫砂的特质,铭记这重大喜庆带来的哲思和遐想。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有好多东西可以纳入紫砂壶的创作范畴。俗话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许多带有企盼吉兆的象征语境和新年贺岁的十二生肖都可以创制紫砂壶的血肉之躯和鲜活灵魂,脉动着纪念意义。

紫砂壶的上乘境界是现实的提升、精神的载体。十二生肖是紫砂壶的不朽题材。作为中华民族的造化的产物和无穷的韵致。从古至今,许多贺岁的生肖纪念壶,都是把生活中的情趣变化为手下的壶艺,流露出生活景象的信息,而成为心灵与生命律动际遇的产物。今年是农历庚寅年,纪念虎年的紫砂壶可谓千姿百态,精彩纷呈,以虎虎生威、福运多多的寓意而特别受到属虎人的追捧。高级工艺美术师葛军的新品“五福临门茶具”,一壶四杯组成,壶、杯用紫泥和段泥制作,圆润浑厚、饱满丰泽,呈现两色,对比和谐,并装饰有如意和祥云纹样。壶体和杯子里都彩绘虎的或坐、或走,无不生动威武,形象逼真,犹如“四野传高啸,苍茫落照中,疾风思劲草,盛世待英雄”。这5只福虎出自“东北虎王”马彩华先生之手,而“五福临门”四字则由著名书法家都本基先生题写。“虎”、“福”谐音,故将紫砂茶具取名“五福临门”,以祈金虎之年,福进祥门。这是用紫砂塑成的雄健与祥和的祝福。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紫砂壶彰显了厚重的民间工艺元素,蕴蓄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髓,是具有东方色彩和文化气息的张扬艺术神韵的高雅艺术品,因此经常被选做馈赠新朋好友的礼品,甚至是国礼。

2007年“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宜兴范家壶庄受博览会组委会之托,制作了11把紫砂壶,作为国家礼品赠与与会的11个国家领导人,成为一个亮点。这11把国礼紫砂壶,并分别取名为“和平”、“团结”、“平等”、“合作”、“共进”、“和谐”、“和顺”、“繁荣”、“丰硕”、“共享”和“持续”,造型柔顺优雅,设计灵秀精妙,而且蕴含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团结共进、平等合作、和谐发展的主题精神。

“和平壶”以圆润为基调,用段泥制作,呈梨皮色,绿色的橄榄枝贴在壶身,可爱的和平鸽塑在壶盖上,展翅欲飞,神态可掬,寓意着安逸祥和的景象。“共享壶”展示了天地方圆的大千世界中,我们共有同一个地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合作壶”,壶体圆中有方,呈12个面,分别刻有包括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内及其东盟10个国家元首的签名,如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缅甸总理梭温、老挝总理波松等。壶上还镌有博览会的标志性互惠共赢的象征。

展示中国陶瓷文化 彰显瓷都地域特色


3月1日,景德镇市委书记刘昌林在听取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展陈项目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紧紧围绕瓷器、瓷业、瓷都的主题,强化文化知识传播功能,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打造成展示中国陶瓷文化、彰显瓷都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

景德镇市领导颜赣辉、汪立耕、于秀明、黄康明、余乐明、熊皓、刘朝阳等一同听取汇报。

在听取项目工作汇报和观看4个概念设计方案专题片后,刘昌林对展陈项目工作取得的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要求。他指出,实施展陈项目,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又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要把展陈项目与博物馆空间及外部改造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和完善博物馆的功能。要按照博物馆的定位,在彰显景德镇地域特色的同时,充分展示中国陶瓷文化。要加强对陈列内容设计和展陈方式的研究,超前做好文物资源收集和开发工作,提高展陈水平。要淡化娱乐功能,强化文化知识传播功能,注重简洁、大气、实用,避免奢华、浮躁、俗气,力求节约、节能、环保。

市长颜赣辉就展陈项目提出了要求:要依法依规做好项目招投标工作;要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组织项目设计和施工;要切实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用。

陶瓷产区应该努力体现陶瓷产品文化特色


2004年是景德镇命名1000周年,这时候也是产业相当困难的时期,我和其他景德镇市民一样,难免对当地政府有所埋怨,又对产业下滑有所伤感。然而,这时候的景德镇政府也在市政建设上做了几件让我高兴和满意的事情。比如,将主要街道的水泥电灯杆换成陶瓷电灯杆,各条街道的电灯瓷杆花色不一样,使人一上街,就感受到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感受到了瓷都的一种特别气息。另外,在西部、西北部进城的地方制做了大型陶艺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在街道中间,有的在街道两侧的小山壁上,我觉得这些大型陶艺作品成本并不高,但效果很不错。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特色体现出来了,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近又到了景德镇,发现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特色愈加浓厚了。比如有些酒店特别是农庄式的酒店地下铺贴了青花瓷碎片,有些窗台也用青花瓷(应该不是正品)累叠起来形成一根根圆柱状,让人感到清新可爱,让人感到这里是青花瓷的城市,是瓷都。而这种装饰效果,还是变废为宝的结果。我们减少了一份垃圾,收获了一片美丽。

这种景观在石湾也有,但还不够醒目,比如石湾公园里有废陶瓷脸面累叠起来的墙体。九十年代佛山张槎还有用碎瓷砖铺贴的院落,石湾还有水泥餐桌上用碎地砖来装饰,都颇有特色,可惜这种景观太少了一点,应该保留并发扬光大。

中国的陶瓷产区多矣;有特色的陶瓷产区也有不少,宜兴的紫砂、河南的钧瓷、龙泉的青瓷、云南的黑陶等等。其实,不一定非要陶瓷产区和特色陶瓷,只要是生产陶瓷的地方,都可以考虑变废为宝。将废旧的陶瓷用于市政比如人行道或其他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宏扬陶瓷文化,体现地方特色,也是节能减排,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日本人总是告诫自己资源贫乏,千方百计节省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能身体力行呢?勿以善小而不为嘛?

中瓷网有消息说;天津和平区有一座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去年被人用7亿余片古瓷铺贴成了一座全球独一无二的古瓷博物馆,消息中的图片清楚地告诉我们,这座古瓷博物馆也用了大量的青花瓷瓶累叠成圆柱状,又将圆柱连接成富有特色的墙体。哦,原来不一定是产瓷的地方也可以如此这般!当然,我们也不一定要用古瓷片去装饰,用好瓷瓶去装饰,废旧的瓷片和花瓶同样可以创造美丽壮观的效果。

陶瓷文化:元朝的磁州窑文化


元朝的磁州窑依然烧造,与宋朝比较起来,就是体积庞大,这跟元人的大吃大喝精神有关。蒙古人不光尚白,还尚蓝,所以孔雀绿釉也非常流行。孔雀绿也叫孔雀蓝。河北彭城出土过一件元代磁州窑四系壶,壶上写着一首元曲:“晨鸡初报,昏鸦争噪,哪一个不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都上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见了。”这说明了每个人在生活当中看不破红尘,天天都在这里闹,都争名夺利。这件陶瓷壶上的元曲写得非常生活化。

山东蒙城还出土过一件元代米黄釉罐,这个罐上这样写道:“猛听得情人呼唤,小妹妹不得方便。你敲得窗棂儿连声响,险些儿不着爹娘瞧见。唬得我站立在门前,亲亲不知在哪边?听了一声心肝肉儿,唬得奴浑身汗。告哥哥你且回家也,小妹妹不得回转。听言,好夫妻不得团圆。”这是一个小说,表明当时有追求爱情,向往婚姻自主的意愿。

通过瓷器中的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一种很有意思的规律。唐代的长沙窑上写过唐诗,宋代的瓷器上写过宋词,元代的瓷器上写过元曲,到明清以后就是小说。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整个文学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楚。它是由非常含蓄、高雅到非常通俗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渐变的。

元朝人的性格就是粗犷直率,所以元代的中国瓷器也具有这个风格。粗犷,造型大,重布局,不重细节,这是元代瓷器的特点。

陶瓷文化:老窑瓷:唐代瓷器的兴盛和艺术特色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唐代制瓷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瓷器烧制技术迅速发展。制瓷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在唐代不少地方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这时各地制瓷中心有了窑名,反映出唐代瓷业的兴盛和不同的艺术特色。

唐代青瓷以越窑和长沙窑最为着名。唐代早期越窑瓷器胎体呈淡灰色,紧密细致,釉汁很薄,均匀缜密,温润似玉,青绿色,有的略闪黄。器型还有隋代的风格,立型器多瘦高,碗都大口浅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内敛,平底。唐中晚期的越窑瓷,胎体比以前更致密,灰白色,釉面均匀光润,有鳝鱼黄、淡青和青绿等色,通体施满釉。这时的碗、盘多撇口,底足宽矮,像玉璧,中间小圆内凹中施釉。底足有三、五、七个不等的方形或条形支钉痕。晚唐时出现了荷叶式或花口式盘和碗,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刻、堆贴和镂空纹饰的,以划花为多,常见纹饰是花鸟、山水和人物等。

长沙窑主要生产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此外还有玩具、瓷佣等,种类很多。长沙窑瓷胎细密坚致,磁化程度较高,胎色有灰白、灰黄、灰青、灰红及肉红;釉面润泽,以青色为主,也有蓝、绿、酱、褐、黄等颜色。装饰品种极为丰富,有釉下彩斑、釉下彩绘、印花、贴花、贴花彩斑、刻划、雕刻、镂空等。

长春讨论复兴陶瓷产业 传承东北特色缸窑文化


长春是著名的“文化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给长春带来新的企盼和畅想。晒出民间草根文化的作品和创意,让草根文化的创业激情与政府培育、扶持文化产业的规划和行动有机融合,最终发展、壮大长春的文化产业,我们充满期待。

“在去年底的政协讨论会上,我和其他委员就长春发展陶瓷产业展开过热烈讨论。别看货架上没有长春本土烧制的陶瓷,但市面上这些陶瓷器具,50%以上的生产原材料产自长春周边。”长春市政协委员、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明柱建议,长春应借用本土资源优势,发展陶瓷文化。

资源优势

长春供应景德镇陶瓷原料

李明柱委员介绍,在长春至永吉县70公里的区域,生产陶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资源丰富,土质优良,属于烧制瓷器的上等材料。根据长春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调研结果,该区域的高岭土远销至景德镇、唐山、台湾等地,2010年销往景德镇一地就多达5000多吨,占景德镇生产需要的80%。据勘测部门显示,我省这些陶土资源可供连续采掘200年以上。由于销量好,近年来,陶土价格也由几年前的30多元一吨,翻涨至400多元一吨。

“我到国外出差,购买了一些国外生产的陶瓷商品,咱们的和国外的一比,确实有差距。”李明柱说,长春要多学习国外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李明柱说,日本、韩国、英国,他们制瓷工艺的核心技术是师从我们中国,其产品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优良的技术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市场尴尬

本地难见长春产陶瓷餐具

记者在长春一家商场看到,陶瓷餐具几乎没有长春本地生产的。这些餐具价格不低,一个普通瓷饭碗8至10元,一个陶瓷餐盘15至20元。据介绍,这些碗盘在南方价格并不高,因为是本地产销,而运到长春要加上物流成本。

长春多家超市、卖场销售人员表示,长春地产的陶瓷餐具很少,几乎没有上架的。长春一家大型超市进货资料显示:陶瓷餐具、工艺品80%是产自唐山,还有产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地产陶瓷餐具难觅足迹。

记者走访了中东大市场、北方市场,很少有商家出售地产陶瓷餐具,一是从没听说过长春也有烧制陶瓷的工厂;二是对长春产的陶瓷餐具质量拿不准。长春一大型超市质检部主任方德政介绍,本地陶瓷达不到市场准入标准,普遍质量低、工艺差。“拿出单个餐具对比,要看外形、光泽、细腻程度,长春本地的陶瓷都不如南方厂家生产的好。”方德政说,现在的消费者眼光也高了,外形美观很重要,一套的韩国餐具售价数百元也并不稀奇,卖得是最好的。

昔日风光

兴隆山陶瓷曾远销日本

长春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赵建华翻开史料介绍说,长春兴隆山的瓷器曾经相当不错。

“我卖过兴隆山的陶瓷盘子、碗。但后来不行了,当时本文出处是华夏陶瓷网是一个国营工厂。”经营百货日杂多年的林老板说,当年兴隆山生产的陶瓷,与现在景德镇的名声相差无几,还卖到了日本等国家。

名震一时的兴隆山瓷器为何走向没落?“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逐渐落后,工艺粗糙。当然,其背后还有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等计划时代的影响。”赵建华分析说。

政府举措

派人到景德镇取经

为了复兴长春陶瓷产业,相关部门派长春市文化产业联合会副主席古塵,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到景德镇等地调研学习,并提出“抢救缸窑文化”的方案。

“受益匪浅,为咱们长春的陶瓷文化发展找到了出路。”古塵介绍,长春具有陶瓷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包括景德镇在内的南方很多陶瓷生产企业,不仅对吉林省的陶土原料都很依赖,而且对东北的艺术风格也很喜欢。

在“抢救缸窑文化”方案中,古塵提出,不仅要改良景德镇烧制技艺,还要融合东北地域特色,鼓励本土书画家在陶瓷上创作,将原本在宣纸上的艺术,通过烧制技术,与瓷器完美结合,长久保存。“我们将我省的艺术家请到景德镇,将长白山风光、天池山水画等吉林元素印在陶瓷上,很受当地人欢迎。而且,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艺术家来创作,食宿全免,作品产权明晰,达到双赢效果。”古塵笑谈,这种多赢合作模式,让长春的艺术家创作之路更宽,弘扬了本土文化的知名度。这个模式,明年也将搬回长春,实现南北文化的深入交流。

未来展望

明年用上地产好瓷

“明年,长春将建立一个吉林省当代艺术瓷的陈列馆。”赵建华表示,“还要通过商业元素提升长春陶瓷的知名度。以纪念品为切入点,打造高端纪念瓷系列;计划与电影行业相结合,发行限量礼品瓷器;为集体或个人定制个性礼物;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伪满皇宫定制御膳瓷;为冰雪节开幕定制雪韵风琴纪念系列等。”

古塵表示,明年,长春市的各大商场就将设立古尘陶艺专柜,甚至开设陶瓷连锁店,销售的陶瓷制品也从高端艺术收藏到日常瓷具不等,但价格要比南方瓷便宜一半左右。明年,长春人就可以用到由我们当地生产出的物美价廉的瓷器了。

背景资料

缸窑文化

史料记载,吉林省境内,有个远近闻名的缸窑镇(目前在吉林市龙潭区东北部)。缸窑烧造技艺的传承,自康熙元年(1661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康熙元年,山西、河北发生严重旱灾,许多人携家带口“闯关东”,其中有个人叫赵岩龙,当过瓷窑技术工人,对烧窑制缸颇有研究。1662年4月,赵岩龙逃荒来到溪浪沟,在山坡上结草为庐住了下来,发现了当地细腻油滑的白土是上等制陶原料,便开始烧制陶瓷,溪浪沟后来成为以制缸为业的吉林永吉缸窑镇。日本侵华时在长春兴隆山建立兴隆山陶瓷株式会社,利用缸窑的陶土烧制瓷器。解放后,改建成国营性质的兴隆山陶瓷厂,但由于经营不善,改革开放后解体。

陶瓷文化:跳脱框架的多元文化


在台湾,陶瓷的发展堪称多元化,小至餐桌上的调味瓶,大至收藏品,陶瓷已经不再只是你想象中的碗盆用具,而是从实用产物进化成品味生活的调剂品,有不少艺术家将现代文化加入自己的创意,重新赋予陶瓷这项单纯物种新的生命。

陶瓷的历史沿革

台湾陶瓷的发展历史久远,从土陶器时期到后来的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园文化、卑南文化、十三行文化的石陶器甚至于瓷陶器,台湾在陶瓷艺术上的发展可说是源远流长。

其实台湾的陶瓷发展已有将近百来年的历史,而创作者大多分布在莺歌、新竹、苗栗等地,利用传统的陶艺技术,加上艺术家自有的特色,透过瓷器展现出台湾多种族文化融合的艺术之美。

将农夫与食器结合

过去我们从古迹中挖掘出瓷器来研判历史文化的轨迹,包括宋朝的代官窑瓷器、清朝的青花瓷,每一种陶瓷器背后所代表的趣事、历史文化的演进。现在的陶艺创作多元多样,有的甚至是与日常用品互相结合、让生活中也能充满创意与陶冶身心的情趣小品。

像是曾在文创博览会展出过的吉而好设计的慢活系列,将日常工作的动态与食器做结合,增加生活趣味,有边吃边玩乐的感觉,亦有如装饰及收藏艺术品。如法兰瓷以意境、心境等不同代表,将无形化为有形,将每个作品透过视觉,传达故事本身让人感动的地方。也就是因为这股奇特的力量,台湾陶瓷艺术被推向国际化,受到世界注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