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磁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民间生活气息的典范——磁州窑

民间生活气息的典范——磁州窑

磁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磁州窑瓷器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2020-08-21

磁州窑瓷器鉴别。

磁州窑是宋代民间常见、而今在世界各国的大博物馆或陶瓷鉴赏家的藏品中多有收藏的一种白色胎地上绘、划黑花纹样的瓷器。它以质朴、豪迈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虽然它的影响曾遍及大江南北,乃至朝鲜、日本、泰国、越南许多窑场,而且千余年来一直未断烧造,然而过去却很少见于文献,因此不如“五大名窑“那样为人重视。最早也不过在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与谢肇氵制《五杂俎》的笔记内略有所记。

关于磁州窑址所在,由于历代地区的划分不同,以前是在河南彰德府的磁县,于今则属于河北邯郸市。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人士对它的研究,现已有了相当的认识。它的主要特点和贡献是,能用粗劣的一般原料在比较灰褐的坯胎上加以白色“化妆土“,绘画或剔、刻、划花纹,烧制成美观、实用而且价廉的盘、碗、盆、罐、壶、枕、瓶之类的日常用具,品类丰富,技法多样。它们的装饰题材平易近人,格调清新,并且能用当时流行的诗词歌曲作主题纹饰,不仅为广大群众所欢迎,也为后来的瓷器装饰树立了成功的榜样。因而自北朝迄今延续约一千五百年,而未断烧造,形成了国内庞大的“磁州窑类型”的体系。例如:河北曲阳的燕川村窑、临城的南程村窑、河南焦作市的当阳峪窑、禹州市的扒村窑、鹤壁市的鹤壁集窑、登封的曲河村窑、山东的枣庄窑、山西的介休窑、临汾窑、内蒙古的赤峰窑、安徽的宿县窑、江西的吉州窑、广西的合浦窑等窑址出土的器物中,有些类似磁州窑风格而不易区分。特别是在朝鲜、日本和西洋曾有所谓“绘高丽Yekaulie ”的名称,是指一种白釉绘画黑花的瓷器。在日本还有所谓“绘唐津“以及“雕三岛“的名称,指的是绘、划黑色或褐色花纹的瓷器,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到磁州窑影响的作品。据说元代1271年—1368年 期间,暹罗泰国 国王还曾派人来中国招聘磁州窑工匠前往传授制瓷技术的史实,都说明它的影响非常深远。

我也曾于五十年代去过那里数次。但主要是为了探视在磁州窑工作的亲属,无暇作窑址的考察。而正式的实地调查是开始于1977年的《中国陶瓷史》编写工作。当我们最初抵达这千年古窑——观台窑址时,正是春意阑珊的四月天气,到处俯首可拾的各类瓷片使人记忆犹新。对于陶瓷考古工作者来说,哪怕是获得几片精品,也会忘记一天的疲倦。虽然归途中所乘的吉普车曾一度陷入漳河畔的泥淖中,眼看夜幕将临而有露宿或落水的危险,可是脑海里依然闪现着这古窑址的自然风光和磁县文化馆(今已改名磁县博物馆)的珍贵宝藏,以及难得一见的滏阳河元代沉船中的许多陶瓷器皿。例如一件书写“清风细雨,黄花红叶”八个字的白瓷盘,用简练的抽象词句,使人仿佛在盘上看到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产生无限遐想。又如一件当地出土的“金磁州窑长方形白地黑花鹰兔纹枕”所绘飞鹰、逸兔与风吹草动的生动画面,和一件施加绿釉的八角形“金磁州窑诗文枕”,上书“蜂飞花下至,鹤引水边行”,字体好似米芾书法,清劲雅健,非同一般,均堪称磁州窑瓷枕中书画妙手的上乘之作。联想明人陈继儒《妮古录》中所误当作“定窑”的白定瓶上“仁和馆”三字,说是“字如米氏父子所书”的故事,亦可窥见米字书法沾溉弘远、泽及陶瓷装饰的一斑。

尤为别致的是一件印有“张家造”戳记的“金磁州窑题词长方形枕”,上面用篆字、楷字混合书写《人月圆》词一阕: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如梦,仙肌胜雪,云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此枕词意缠绵悱恻,充满沦落天涯、思念故国的悲伤之情。据该馆张子英馆长考证,这一阕《人月圆》词为宋人吴激入金邦被羁留,在燕山张总侍御家宴会上,见到原为宋宣和殿小宫姬的侍儿歌唱抑郁可怜,彼此处境相似而有感之作。此词流行一时,为磁州窑匠师抄录在磁枕上流传后世。据《中国人名大词典》称:“吴激,字彦高,米芾之婿。工诗能文,字画俊逸,得米芾意。尤精乐府,造语清婉。将宋命至金,以知名留不遣,命为翰林待制”。对照读来,至今仍令人不禁为之感叹。而米家书法之为磁州窑匠师们情有独钟,于此不难理解。或许是米字那种豪迈矫健的风格,更符合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当地人们的审美要求,也未可知。

在传说自明代开始发达起来的彭城镇即今日邯郸陶瓷公司所在地 ,同样有着宋、金、元瓷片的大量遗存。例如在其附近的杏花村就曾与宋代天禧1017—1021年 、元丰1078—1084年 铜钱一起出土过白地绘黑花、宋三彩、黑釉等许多瓷片。而最有代表性的是附近响堂山文物保管所藏的一批瓷枕。其中一件“金磁州窑白地黑花诗文枕”上面写道:

长忆离家日,双亲拂背言。

过桥须下写,有路莫行船。

未晓先寻宿,鸡鸣早看天。

古来冤枉者,尽在路歧边。

这首诗生动地刻画出一幅游子背井离乡、思念双亲的愁苦心情,同时也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行路之难与社会不安的景象。

另一件“元磁州窑题《山坡羊》词四系瓶”上面写道:

晨鸡初报,昏鸦争噪,那一个不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都上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见了。词寄山坡里羊 

此瓶不仅书法刚劲有力,酷似当时的书家鲜于枢、冯子振的书风,而且在抒情写意上也代表了磁州窑的传统风格,都为研究当时社会民俗提供了绝妙的参考资料。

1983年再赴彭城出席“磁州窑学术研讨会”时,曾有人赠以东艾口窑址所得一残枕片,上书“思齐”二字。按枕面位置推测,当是“见贤思齐”四字成语。类似如此正视人生、自强不息而富有上进精神的语句,写在磁州窑器物上的事例尚属少见。特别是一般多是潦草的行草书,书法奔放有余而端庄不足。而且以标明器物用途或吉祥成语,以及明哲保身、吟风弄月或悲观厌世之作居多。而此枕书法一笔不苟,大有“颜筋柳骨”之风,正所谓“书为心画”,用严谨之字写郑重之句。可能是一些战乱逃亡的士子隐身在工匠的行列里。例如金代磁州窑枕中常见的署名“漳滨逸人”之流,以其刚健有力之笔,写下了这铁中铮铮的语句,用以自勉或以之劝世,同时也反映出世乱纷纷、人心思治的迫切心情,可以说是一件别开生面、十分难得的作品。

此外,在参观各处窑址时,又在观台窑址得一新奇品种——白地褐彩划花残片。作法与一般白地绘划黑花有所不同,迄今在国内外尚未看到有如此作法的完整器物据说以前曾有遗物传世,声价十倍云云 。对比1980年在定窑燕川村窑址所得的一件类似的残片“白地绘划黄花”残片,在绘划技法上大同小异而略有区别。前者是先划花然后画彩,后者则先画彩然后划花,因而在风格上乃有自然生动与拘谨规整之分。类似这般罕觏的残器,即使在以后的正式发掘之物中也未见报导。以后直到1989年与本院研究生再去定窑,1995年与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们再去磁州窑考察,乃至去年冬季重访磁县博物馆时,仍然无缘重见一片。只是在国外藏品中,曾经见有定窑类似而技法不同的完整文物而已。

在著名的彭城响堂山还保存有北齐550年—577年 修建的石窟造像。总计南北响堂共有石窟十六座,大小造像三千余尊,不仅造型优美,雕刻的飞禽走兽也栩栩如生。而且殿亭楼阁依山构筑,石洞幽深。而北响堂山高约800米 有一洞窟尤为壮观,但破坏较甚。另一洞窟满壁刻字,可惜光暗不易辨认。细审其书法,近似北周《经石峪》之豪放古拙,,惟觉瘦硬过之。而佛像雕刻服饰犹如曹衣出水,似可透见骨肉。这都是研究建筑、石刻和书画艺术不可忽视的宝贵文物。

离开彭城后,驱车驰行30里直达邯郸。一路上思想起唐人岑参的诗句:“客从长安来,驰马邯郸道”,“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而不禁神往。

邯郸位于河北南部,过去一度曾隶属河南彰德府,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早在公元前546年的名著《春秋·谷粱传》中就已见于记载。战国时期赵国于公元前386年建都此地后,历时158年之久。闻名已久的丛台、学步桥、回车巷、吕翁祠等名胜古迹,历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市内今人民公园中的“丛台”,虽然已不像古诗中形容的那样荒凉令人感伤,但仍不自禁地联想唐李远诗中所说: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尽,树绕漳河掌上来。

管弦变成山鸟口弄,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里唯知长碧苔。

目睹今日修整一新、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登临其上,放眼四周,但见台前松柏夹道,东望滏阳河,西眺紫山,因而对壁上嵌刻的“滏水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大字体会益深,顿时觉得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台西有小湖,湖东北有“七贤祠”,祀有蔺相如、廉颇等燕赵先贤。仰慕之余,还想再去蔺、廉狭道相逢的回车巷与黄粱一梦的“吕公祠”等处浏览一番,但时间有限,只能徒涉遐想。直到1982年再携研究生重去磁州窑考察时,方得顺路去“学步桥”一览胜景。

据文献记载,“学步桥”原为木桥,明万历时期始改作石拱桥。两侧有石栏,栏板上浮雕人物走兽,柱头上雕刻狮子形态互异。桥名来源于《庄子·秋水》篇韩国寿陵少年因学邯郸人步法而失态的典故。站在桥下留影之余,不由得又思及李白所作“寿陵失本步,笑急邯郸人”的名句而浮想联翩,感怀不已。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瓷器研究的典范


瓷器研究的典范

——评《中国磁州窑》一书

《中国磁州窑》(上、下卷)

主编:叶喆民

副主编:马忠理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中国磁州窑》一书,由磁州窑研究专家、考古学家、工艺实践家通力合作,历时四年,终于出版。这是陶瓷考古界的大事,它表明磁州窑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在系统性、深刻性和科学性方面,成就十分突出。

第一,资料全面,基础扎实。

磁州窑中心窑场考古发掘的全部资料都用上了,当年河北省邯郸市文物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系联合发掘时,马忠理先生就主持发掘,编写报告、写有关论文,他付出很大精力。其后,又对观台周围窑址作系统的调查,对北方各省磁州窑系开展了系统的资料收集工作。王兴、马小青先生对文献汇编、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品收集很细致,有许多新资料很难得。

第二,历史脉络清晰。

由于有考古发掘资料作依据,正确运用考古学的层位学、标型学的原理进行分期研究。将磁州窑的历史分为五期,每一期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典型器物的比例,造型特征,花纹内容进行排比研究,分期比较科学,符合磁州窑历史发展的实际。

第三,全新的内容。

任双合先生的《磁州窑传统生产工艺及制作》一章是磁州窑研究的全新的内容。以往的研究对它原料的性质和开采、粉碎、拣选、淘洗、提炼、成型、装饰、窑炉烧制等认识不深,多是一知半解。有些是用现代陶瓷工艺学去套,对各道工艺程序的特殊性,个性化操作也了解不够。很希望陶瓷工艺实践家现身说法,把他们一生积累的经验、绝技披露出来,使我们对磁州窑工艺上的独特风格有深刻的认识。任双合先生的文章相当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文图并茂,科学阐述,还有现场表演,这是全新的,为陶瓷窑系的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

第四,艺术地再现了磁州窑历史的真实面貌。

本书除收集资料全面以外,编辑、印刷上也值得称赞。朴实无华,详细真实,着重表现磁州窑瓷器的质感。器形的线型结构、胎体质地,制作的工艺过程安排周到,各方面的特征印刷比较逼真。色彩鲜明但毫不华丽夸张,真实又有层次感,翻阅图录就像看到实物一样,让人情不自禁地要把它拿起来研究和欣赏,愉悦之情油然而生,得到很大的精神享受。

经典范文 陶瓷骨骼——高岭土


高岭土是一种制作陶瓷的矿物原料,由花岗岩风化而成。这种瓷土矿含铁量低,有害杂质少,可塑性强,与瓷石搭配,烧成后器物坚硬,非常适宜做陶瓷装饰瓷、高档日用瓷,又适宜做耐压耐酸的工业瓷和化工瓷。作为一种矿物的名称,高岭土的命名源于江西省东北部景德镇市东面45公里的高岭村。

景德镇在宋代景德年间以青白瓷闻名全国,但是至宋晚期,景德镇的瓷业已明显呈现出衰落的景象。由于在元代以前高岭土使用得非常少,南方地区大部分瓷器所用的原料都是单一的瓷石,其铝含量就是从风化程度较深、已高岭化的绢云母中获得,这类瓷石是大自然赋予的理想制胎原料。但宋末时期,风化较深的上层瓷石采掘殆尽,中下层瓷石由于风化程度不深,含铝量很低,故所制的瓷胎在高温下会变形乃至塌陷,而且制品大批色泽阴黄。宋末景德镇很多窑厂因为此原因纷纷倒闭,仅剩下湖田和市区的少数几处窑厂还在勉强维持生产。为了减少变形,继续烧造的窑场不得不采用北方定窑流行的支圈组合式窑具覆烧碗盘一类产品,虽然因口缘无釉“有芒”,不便使用影响售价,为能摆脱困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要么随着原料的枯竭而使景德镇的瓷业陷入绝境,最终在中国陶瓷史上消失;要么找到新的替代原料,使景德镇得以重新发展。可喜的是,元代景德镇陶工找到了一种土质原料,它就是高岭土的前身。这种高岭土所含黏土矿物主要是高岭石,其铝含量在35%左右,耐火度在1700℃以上,经淘洗除去尾砂后,按25%30%的比例与中下层瓷石相配合,正好补充了瓷石中铝氧含量的不足,从而增加了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有利于减少瓷器的变形。高岭土好比瓷器的骨骼,瓷石则是瓷器的肌肉,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造出结实的身体。

磁州窑的介绍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因其主要窑厂位于古磁州(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和磁县一带)故名。磁州地区的烧陶制瓷历史可谓渊源流长。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磁州的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在古磁州地域即现在的峰峰矿区、磁县、武安等地还相继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商周时期的灰陶,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汉代磁州的釉陶已达到了成熟期。三国,两晋和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转化,并开始烧制白瓷。隋唐五代时期,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在工艺和技术上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胎釉质量较北齐已有很大的进步,窑器已由支烧改为笼(匣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时期,并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这里的磁州窑直系窑口生产主要有两大中心:一个是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一个是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观台窑的生产到元代几近衰亡。而滏阳河流域的临水、彭城窑口却一直延续下来,生产规模也日趋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

磁州窑瓷器面向大众,品种繁多,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首屈一指。磁州窑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多样装饰技法,即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尤其是其中的白地黑花,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具有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并为以后元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磁州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画师们采用及其潇洒的手法和高超精湛的画技,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奇瑞兽、山水人物、戏曲故事、诗词曲赋、警句谚语、婴戏杂技等绘于瓷器之上,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国内及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成为声震鼓劲、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

2003年磁州窑被国家命名中国十大名窑。

经典范文 漫谈仿古瓷的收藏与投资


仿古瓷,即仿其釉彩、仿其器型、仿其纹饰或兼而有之,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种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工艺现象,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官方都大量存在,因而仿古瓷存世很多。它主要萌芽于两宋,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前期,衰落于清代后期。总之,其基本上存在于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后半期,并对这一时期瓷器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古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仿古瓷条目中说:"后期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称为仿古瓷。仿古之风,早在宋代就很流行,当时已出现了大量仿制商周青铜器,同时一些地方瓷窑也不乏刻意仿古者。"另如《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仿古瓷条目中说,仿古瓷即"仿占代或后期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而烧制的瓷器,仿古瓷宋代已盛行……"其实,中国古代仿古瓷指的就是那种在中国古代瓷器发展过程中,一个时期的瓷器里出现模仿这个时期以前瓷器工艺的制品。 当今陶瓷艺术品市场存在这样的误区:谈仿色变,评仿嗤鼻,见仿生怒,恨不能再踩上一脚。其实这些并非明智之举,对待仿古瓷品,最好还是持唯物辩证态度:对那些以仿充真,牟取暴利者,当然要加以揭露;但对那些标明仿古瓷品,而且由高手制作,工艺精美,则应另眼相看了。 仿古瓷品历代都有,而且延续数百年至今已成为博物馆珍藏的艺术品。日本箱根美术馆收藏一件官窑瓶,见于《世界陶瓷全集》宋代卷,实为明代景德镇民窑仿官器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窑器物中,原典藏名称为宋代官窑的粉青三层方壶,但从传世官窑器物及窑址发掘情况来看,此件当为明清时期的仿品。如此事例,恕不一一枚举。而今,我们总不能因为它们是清代仿品而将它们从博物馆清除出去,甚至砸碎吧?殊不知清代仿品至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古董了。 现代仿古瓷制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理由有六点:(一)看造型 我国古代各时代的一些独特器形,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只有准确复制真品的器形特征,才是上品。(二) 看装饰 包括装饰方法、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三) 看胎观釉 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也存在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可能完全一致,这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鉴定时,应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以及敲打声等。(四) 看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提高,各种新工艺、新窑具、新式装烧方法层出不穷。(五) 看款式 常见款式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吉言款,题画款等。落款常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六)看总的时代风格 地方风格、个人风格往往会形成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有助于分辨作品的高下。 纵观当代精品仿古,无论是从泥,胎,釉,以及制作和装烧的方式,都传承了古人的陶瓷制作手法,无论从审美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也再现了仿古陶瓷独有的魅力和精髓。敬请陶瓷爱好者了解仿古,关注仿古。在有条件下也可选择收藏当代精品仿古瓷,那是一种乐趣,同时也是很有意义的。

贴近民间的晚清瓷器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工艺达到顶峰。康熙朝的青花、五彩、素三彩,雍正、乾隆朝的粉彩、珐琅彩、古铜彩等,都堪称一代之奇。

清朝晚期(1862—1908)为适应民间婚嫁的需要,瓷都景德镇烧造了成双成对的瓷瓶、瓷罐,即俗称“大路瓷”的晚清瓷。品种为将军罐、花觚、双耳瓶,并分青花、粉彩、五彩。图案有人物、花卉、山石等,大多赋予美好祝愿,有富贵白头(牡丹与白头翁)、锦上添花(锦地绘牡丹)、岁岁平字(开片碎瓷)、富禄寿(蝙蝠、桃与佛手)、万发富贵、大吉大利、金玉满堂等,画法潇洒、随意,不拘一格,极为丰富。

这批俗称“大路瓷”的晚清瓷历经数百年烧制,传世本应极多,但一是年久难以保存,二是战乱损失,加上自然磨损,后世见到的完整品愈来愈少。尤其是十年动乱中,全国大规模破“四旧”,使大批的文物遭到彻底破坏,虎口余生的尤其是精品更是少而又少了。官窑或精品瓷虽好,但量少价高不宜摆设把玩。晚清瓷虽不很精致,但出自民间工匠之手,贴近生活,看着亲切,风味不同,尤其中老年人,在记忆里大都有它们的影子,久居海外的同胞收藏几件晚清瓷器,抚摩着它也会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

目前,由于国内收藏界不重视的缘故,晚清瓷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它应有的价值,百年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波小小的涟漪,但在世间也需三四代的交替,收藏晚清瓷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亲情的体验。

在大连,陶瓷文化“嗅”到春的气息


我们在这里做这件事只为两个词“文化”和“责任”,因为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底蕴内涵,而责任则是将优秀的文化提高丰富、延伸开去的人文依赖。中国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CHINA是中国,china是瓷器,在这个开放的能够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城市,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份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陶瓷文化。

上周六上午,天津街大连硕麟古玩艺术品广场门前,大连市中山区首届陶瓷文化周的开幕式同样用的是传统的锣鼓、大舞台上的盛装高歌拉开帷幕的,但是,此时,在场的人们心中都明白,要想让陶瓷这一传统优秀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需要的是长期脚踏实地地做事。

17世纪初,一本名为《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赞美中国瓷器时说,瓷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当然,瓷器的可爱不仅是它那“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外形,还有融会了阴阳五行的内在品质、跨越了3000余年的传统工艺以及在其间沉淀的厚重底蕴。本次陶瓷文化周亦秉承此旨,不仅要展现陶瓷的外在之美,更要挖掘出陶瓷文化的深层魅力,进而推广,以供大连市民认知、品味。

陶瓷文化周开幕当天,在陶瓷精品展示现场,名家的代表瓷作一一呈现,陶瓷爱好者驻足观瞻,陶醉其间。吴国兴先生的现代艺术瓷作《万壑松云图》古朴淡雅;宋士群先生的综合装饰瓷作《鱼乐》舒张自然,上海草曷轩艺术陶瓷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创制的大红釉瓷更是让人心醉,观者由不禁止步,到叹为观止,再到不忍离去,过了许久,那片醉人的红色仿佛仍在眼前闪动。

吴国兴陶瓷鉴定知识讲座中,大连陶瓷爱好者与景德镇瓷艺专家共坐一处,围绕着陶瓷展开话题,虚心请教,耐心回答,真诚交流。讲座结束时,一位老人走到讲台边,就“瓷器中的釉”这一问题向吴先生请教,一打听才知,老人名叫于国成,今年已经86岁高龄,当天8时刚过就赶到活动现场,就想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解决心中悬而未决的问题。

陶瓷文化周是一个媒介,通过它来增进滨城人们对祖国陶瓷这一优秀文化的了解。在瓷器鉴定知识讲座中,我们看到了瓷器爱好者侧耳聆听的专注;在精品瓷器展示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观者眼界大开的惊奇和不绝于耳的赞叹;在瓷绘制作体验活动现场,我们看到了人们在画笔点染间的投入与冲动……

阳春4月,景德镇瓷器艺术“远嫁”大连。陶瓷文化周来了,陶瓷精品来了,瓷艺专家来了,代代传承的制瓷工艺来了,千百年历练的陶瓷文化来了。于是,在主办单位中山区委宣传部、中山区文体局、大连日报社副刊部、天津街管理办公室、青泥洼桥街道,承办单位大连硕麟古玩艺术品广场、大连“大观通宝”瓷艺研修院、大连文园大酒店、大连鑫贸祥有限公司、景德镇龙源翔文化有限公司、上海草曷轩陶瓷有限公司的合力下,一个有效的平台搭建起来,悠久的中华陶瓷文化借此得以推广,滨城人的文化品位借此得以提升———良好的陶瓷文化艺术氛围正在滨城渐渐形成。

明代磁州窑的面貌


历来论磁州窑,都以宋代为重点,兼及金元。因为有宋一代,磁州窑的辉煌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实事求是地说,对宋金元磁州窑的研究,依然有待深入,摆在陶瓷界面前的任务还是很繁重的。

从窑址考察与传世实物看,明代磁州窑并未停止生产,特别是民间日用瓷。日本陶瓷研究家长谷部乐尔先生七十年代在其著作《磁州窑》中曾说:“应该说,磁州窑历史的后半部份,仍然笼罩在黑暗中。”我当时读了他的大著后有同感。如今,二十余年过去了,我当时的这种感觉仍未消失。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所见文献资料不多,才一直处于朦胧状态之中?

1985年,我在北京火车站对面邮局新区工地,发现了一个瓷片大坑(当时在地槽看,直观感觉是一个洞),距地面约一米,其中集压着大量瓷片。粗略估计厚约五、六十厘米,长达七八米,宽约一米。关于这个瓷坑的疑问和分析,我已写了《埋了一家瓷器店》,刊于《古瓷片》一书中,在此不专门讨论。这里只说与磁州窑有关的问题。

这个坑里,有大量明磁州窑的碗、碟和盆的残片。有内心与外沿、人物大碗、草书福字小碗、立鹤特大碗、绵羊小碗、双桃小碗以及福字大盆等等。这些瓷片与更大量的青花瓷片混压一起。青花有明显的明代正德,特别是嘉靖特征。如菊花小碗、螭碗、高官厚禄碗、菊花山石碗、萝卜菜花碗等等。特别是发现了“正德年造”和“大明嘉靖年制”字款的碗底(碗心绘有较工细的团螭)。多数瓷片紧压在一起,相互之间不见泥沙,显系从未翻动过的厚土层。可以断定,这个瓷片坑是明代嘉靖时期所埋成的,且极可能在嘉靖早期。

最引起我兴趣的是出土的磁州窑人物大碗。计见二种,一是“簪花仕女”,一是“作揖人物”。两种人物,绘画水平都高,技法娴熟,线条流畅。“簪花仕女”的头部造型令人赞叹,头饰与眉眼都以熟练笔法画成,简练而传神。“作揖人物”碗底数个,绘成效果各不相同,有的已近抽象。均为写意画法,人物周围饰以弧形线条,意不在形,只是装饰画面而已,整个画面十分协调,堪称人物佳作。从同坑出土的青花瓷片特征,特别是嘉靖年款的碗底判断,这批磁州窑的瓷器视为明代嘉靖出品当属可靠。

从以上二例看,明代磁州窑虽已从宋金元的兴旺渐趋衰落,但仍在继续生产,且也不时有佳作出现。还有,史籍记述,明代磁州窑生产了大量酒罐,至今北京潘家园市场仍有出售,也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专题。如果能在窑址发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公开一些研究成果,使朦胧的明代(连同清代)磁州窑明朗起来,做为一个古陶瓷爱好者,这也算一个期盼吧!

磁州窑瓷器的造型特点


磁州窑瓷器的造型特点。

宋代磁州窑瓷器的产量很大,造型也十分丰富,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用瓷,还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娱乐用品及各种瓷塑等。

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瓷枕始见于隋代,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做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

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民间生活气息的典范——磁州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民间生活气息的典范——磁州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磁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