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文化 > 导航 >

白十源:收藏时间财富和文化

白十源:收藏时间财富和文化

陶瓷文化 白瓷砖 古代瓷器收藏

2020-02-19

陶瓷文化。

“我是半个闲人。”本刊记者约坦博艺苑董事长白十源访谈的时候,他这样说。“你看什么时候方便就过来吧。”

在北京这个忙碌的都市里,在很多人还为稻粱谋,为生计奔波的时候,这“半个闲人”的工作和生活引起我的好奇和遐想,当然,同样让人遐想的,是他独特又丰富的收藏。

等到进入海淀四季青桥侧白十源的古韵悠扬的徽州大屋子里,时间好像停止了。外面是车水马龙,一进去,快节奏变成了“慢生活”。

徽州祠堂“乾坤挪移”

坦博艺苑所在的徽州大祠堂,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现在,她已从遥远的安徽搬家到了京城。在进入白十源先生的办公室前,我们必先经过她的前厅、大厅和后厅。

这座粉墙青瓦、曲径回廊的徽州古建筑,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子之中。门侧有旧时的人力车,门口有高高的门槛。越过门槛,走过前厅,来到大厅,可以发现空间豁然开朗,富丽堂皇,一座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大戏台在外侧。这戏台贴金洒银,鲜艳灿烂。两旁木柱以鼓形石为基,两两相对,延伸到台口。台基高约两米,正面用青砖砌成,左侧有台阶,可上戏台。台中有屏风隔板,将台口分为三间,正中一间大,左右两间稍小。在戏台两边挂着王世襄所作的两幅对联。一幅是“坦对人生真自在,博参物理入圆通”,另一幅是“坦荡真君子,博渊乃学人”。中间是刘墨的一幅国画。

在灯光的映射下,戏楼空灵通透、暖意融融,虽然此时无人,却似有人影幢幢、语声铿锵、辗转往来。而启功、王世襄、文怀沙、黄苗子、范曾、黄永玉等名人题写的“坦博艺苑”四个字的匾额,装饰风格各异,悬挂在戏台两边的回廊上边,很是协调。

整个祠堂中,白墙、飞檐、木雕、石刻、书画,杂而不乱,错落有致,古意盎然。

穿过祠堂,我们进到最里面书房里,见到了笑容可掬的白十源。落座后,他一边给我们煮茶,一边给我们介绍他的宝贝收藏。

白十源告诉我们,祠堂作为缅怀先祖、加强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一种特殊公共建筑,在徽州地区盛极一时,它和官厅、寺庙、书院、牌坊等都是当地最高级的建筑。徽州建筑深蓄儒家文化的底蕴,沉淀了中国上千年博大精深文化,让他热爱、痴迷。当上世纪90年代,安徽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拆旧建新的浪潮中,徽式建筑面临被毁灭的境地,他下定决心去保存、恢复它们。目前复原的只是其中之一。

在安徽买了这祠堂后,白十源组建专业的施工队伍把它分拆“搬家”至北京。期间,每一个零件都经过认真标号,分头组装,恢复原貌,连屋顶的破旧瓦片,都在原来位置上。偶有朽坏的柱脚,为了牢固安全,也是用老木头修旧。整体的修复也是由安徽专业的老建筑工匠领衔进行,保持了徽园祠堂的古典原风原味。

这样的祠堂价值多少?记者有些好奇。白十源没有给我具体的估价,但给我举了一个例子:1996年,美国波士顿碧波地博物馆从徽州搬走了一个民居,建了一个建筑,当地给它评估为3亿美金,那个建筑连这个祠堂面积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更令人惊诧的是,白十源称这样的整体性的徽州建筑,他收藏了200多套。

“私家博物馆”名品荟萃

白十源工作的案头摆放着一套功夫茶具。他表情轻松,慢悠悠地给我们泡茶。叙谈总是伴随着一道道茶香而来。

徽州古建筑只是白十源收藏中的一部分,坦博艺苑的藏品相当丰富,可谓跨越古今中外。以创作群体划分,其收藏上至皇家贵族传承,下至民间大众珍奇。以创作时代划分,其收藏可追溯至唐、宋、明、清。古籍善本中不乏《红楼梦》的清刊纪元升记刊本、《佩文韵府》的康熙刊本、《东周列国志》的道光手抄本等。字画精品中既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等已故名家大师的真迹,又有范曾、墨客、崔自默、蒋山青等现当代国内外富于升值潜力的名家艺术精品。

最让白十源珍视并引以为豪的藏品之一是来源于南亚的佛教原始佛经——“贝叶经”。白十源称之为“旷世圣典”,“佛学最原始的经典就记录在贝叶上,盛唐时,唐玄奘一个人从印度带回657部。整个唐朝,传入中国的贝叶经不下千部。我们现在应该也有上千部,数万片。我们希望能在北京择机建立一个贝叶经文化博物馆,让这些文化珍品得以研究、展示。”

看来,如此数量的贝叶经又是一笔价值难以估量的财富,同时,它的传承和传播又是一项宏伟的计划。

独辟蹊径的“收藏之道”

白十源并非出生于收藏世家,祖上也不是书画、艺术界名人,20世纪的社会动荡,他也没有遗产继承。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收藏达人,积聚了那么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呢?

收藏首先来自于兴趣。白十源好古,曾有人略带夸张地说,他看到古老的好物件时就“迈不动腿”了。相比于黄金、珠宝,白十源更看重艺术品的价值。“为什么千百年来所有的人都喜欢书画、陶瓷等古董,肯定是有它的吸引力,精湛的工艺水准和文化的精髓都在里面。古代如此,现在也不例外。”

因此,白十源乐在其中,“它本身给你快乐,你通过学习了解后更快乐,周围的人受你影响,夸奖你、赞美你也很快乐,还有,物件一天天增值,也有一番快乐。”

毋庸讳言,艺术品的保值增值效应对商业社会的人来说,肯定有其吸引力。对收藏家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头去看自己的藏品的增值,也一定是个有趣的过程。白十源1979年买了一个瓷器,才5块钱,2007年奥运会前拿到拍卖市场去,卖到了1920万,几十年增加了近四百万倍。

收藏做得成功,恐怕无法单单靠运气。中国之大,做收藏的人也很多,做成白十源这样规模的人却为数不多,原因何在?

“收藏是判断的艺术、等待的艺术、认知的艺术。”白十源说。“我早年做收藏的时候,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执着一点,更专注一点,更全力以赴一点。”www.TaOCI52.cOm

白十源把自己的收藏经历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十年。白十源跟随王世襄、启功等文物鉴定专家学习、交游,跟在他们后面买了一批珍贵的艺术品。最初,一幅李可染的作品才50多元钱,齐白石的作品也只有几百块钱,启功等老先生的作品还没被重视起来,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这些作品的价格有的从几百元翻到几万元了,有的从几千元钱变成几十万元了,涨了一百倍,甚至一千倍。

改革开放之初,正是中国商业财富积累的初期。有的人成了“万元户”,就开始招摇和显摆,开始争着吃好饭、开好车。而白十源却不一样,他把自己积攒起来的大部分金钱用在了艺术品收藏上面。上世纪80年代他做电子产品贸易,90年代做石油化工生意,以及后来做各种投资,都没有忘记投资艺术品。

1992年以后,中国开始有了拍卖公司、拍卖会,书画作品的价格涨得很快。“我当时就认为是天价了,所以就不敢买了”,白十源经过自己的判断,及时止步。

恰在此时,在安徽等地有不少精美的老房子被陆续拆迁,很多人去买构件。白十源也开始买建筑。和别人不同的是,别人是一块一块地买物件,白十源是整体建筑一起买,连根带瓦,甚至带墙皮一块买。整个九十年代,他一直在徽州地区收集这些建筑。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左右的时候,徽州古建筑也被保护起来了,存量也非常少了。白十源的这个阶段也结束了。

至于怎么会想到要用这种整体购买的方式收集徽州建筑?一是因为白十源认为整体建筑的价值很高,兼具工艺技术之美和文化的内涵。另外,这种收藏的方法在上个世纪,美国人早就已开了先例,曾经买下英国伦敦的一座桥,整体搬迁到美国亚历桑那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到了2000年至2010年,白十源又开始了自己收藏的第三个阶段,以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收集为主,从范曾到现在的一些新锐艺术家,如墨客、蒋山青、崔自默等,他们的大量作品都被白十源纳入囊中。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白十源也有所偏向,国人以世界的视角创作的作品,以及西方人创造的中国题材艺术作品都是他比较关注的。对于当代的一些较为“另类”但不是很美的艺术品,虽然市场热捧,白十源都不怎么看好。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语见《史记·货殖列传》),是中国古代早就有的商业思想,白十源的收藏成功之路,似乎正合了这个八个字。

看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记者第一次去坦博艺苑的时候,正值寒冬,大厅里没什么人,悄然而肃穆,人站在那里,不知不觉地会整个地安静下来,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这种古宅,含有历史的内蕴、文化的气息,于是有了一种致人宁静的气场?

显然,白十源是迷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他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导致了他的一定使命意识。“前三十年我走了收藏的路,后三十年想走一条弘扬的路。”白十源说。他不想仅止步于收藏。

现在的坦博艺苑,只是白十源宏伟计划中的一个样板间。

“我们最终的理想是复原10个徽州古村落,配合上园林水系、古亭古桥、石牌坊,做成十个徽州古建筑文化博物馆,把它放到世界各地,把中国优秀的思想、人类的艺术结晶展示出去,让大家了解,让大家感受到、接触到。”

白十源觉得中国传统在21世纪会出现一个“文艺复兴”。 “今天又进入中国盛世的前沿,又是一个变革期,下面这个时代,东方文明是个上升期 ,东方文化结合西方先进和管理的技术,可能迎来人类的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给我们一个使命,去传承和传播优秀的文化传统。”白十源从容不迫地说。

和西方的比尔·盖茨等经商成功后献身慈善事业相似,白十源在经商成功之后转向文物和文化典籍收藏、传播的事业。或许,我们可以说,他收藏的不仅是“时间”和财富,还关系到民族的文化传承。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白明:收藏之乐在于“赏”


明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鱼藻纹瓷盆残片

表面上看,收藏是件很平淡的事情,然而,每一件珍贵藏品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正是收藏魅力之所在。被人们戏称为“片儿白”的瓷器收藏家白明认为:收藏是一种文化,是考古学的补充,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不久前,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白明的个人博物馆,听他讲述收藏的经历和故事。

先有片儿,后有白

白明的个人博物馆——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面积仅有428平方米,在这不大的空间里,陈设着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珍贵的古陶瓷标本1200余件。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你会感到这些静态中的标本是那样鲜活,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一段段历史的沧桑。

白明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片儿白”,是因为他收藏了各个朝代的瓷器碎片6万多块,而这些瓷片绝大部分都是白明自己“捡”回来的,他对古瓷片的痴迷到了令人无法想像的程度。他把玩着自己心爱的瓷片动情地说:“瓷片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悟,我上感天,下感地,中间感瓷片。‘片儿白’,说的不好听是个外号,说的好听点是我今天做收藏文化的一个标志,算是我的一个符号。人家为什么不管我叫白片,是因为先有片儿,后有白,没有瓷片标本做依托,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片儿汤。所以说,我感激古人给我留下的碎瓷烂瓦给我带来的感悟和知识,给我带来的所有这一切。”

白明随手拿起一块瓷片:“这一小块瓷片是我花6000元买的,是北宋时期的大宋汝窑标本。大宋汝窑非常少,它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20年,全世界现存的大宋汝窑不会超过60件。它们没有雕工,没有华丽的造型。都是盘子啊、碗啊的。大宋汝窑非常难做,皇帝对大宋汝窑的要求非常严格。宋朝被金兵逼过长江后,大宋汝窑就成为非常名贵的东西了,汝官窑不是今天才值钱的,在当时就非常昂贵,南宋时的汝窑一点儿也不比今天便宜。有个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评价南宋,他说了8个字,南宋时期从文化到社会,从物质到财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块汝窑标本,别看是一块瓷片,是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况下出炉的,其价值何止6000元!”

这些瓷片单独拿出一片来你也许很难体会到它的分量,但是当我们按着历史的年轮将它们排序起来时,就构成了一段物化的历史,就形成了一条真实的历史长廊。因此,在白明眼里,这些瓷片在传递着一种理念,一种信息。每一块瓷片,都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基因,他收藏的古瓷片目的就是要“拼对文明碎片,链接文化基因”。

一个纯粹的收藏者

与其他收藏者不同的是,白明更注重收藏中蕴含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30年前,白明走进了收藏,30年来,他痴心不改,顶着巨大的压力前行。现在他已收藏了各类瓷片6万余件。6万余件是个什么概念?1年365天,10年3650天,30年共10950天,白明平均每天至少要收藏6块瓷片。经济条件的限制,亲友们的不理解,甚至一些同事的白眼,他都一笑置之,坚强地走了过来。

当谈到对收藏的理解时,白明说:“每个人走进收藏界的想法和目标是不一样的。有人为了怀旧,有人为了传承,有人为了文化,我觉得90%以上的人还是看重价值。而我应当说是个纯粹的收藏者,我看重的是瓷片中蕴含的厚重文化。收藏里面讲4个字收、藏、鉴、赏。最近这两年,电视中的收藏节目都是在‘鉴’,某人纤细小手一举:请看专家给出的最后价格是多少多少……这样的‘鉴’当然也是一种文化,但它是夹杂着金钱味道的文化。我觉得收藏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赏’。我们中国这么多收藏家,这么多收藏群体,据说有7000万,其中有多少能认识到 ‘赏’字?如果我们能够刻意地把我们的学识、我们的心态,朝‘赏’的天平倾斜一点,收藏的现状会比现在高雅得多。鉴当然也是文化,但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因为赏是一种无欲的境界。我的瓷片至今一片也没卖过,我坚决不卖,一片都不卖。我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我收集这一类瓷片,让人们了解这一段历史,这才是我想做的事。”

收藏投资是长线

谈到何为成功,白明似乎露出了几分苦涩,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体会是三百六十行有三百五十九行是干出来的,只有一行是玩出来的,那就是收藏。但这个玩,有时是惊心动魄的。我要告诉那些正准备或已经进入收藏市场的人们,收藏不是股市,股市可以炒短线,今天买了明天卖,但收藏不行。不要听某人离奇的故事:用20元买了一件康熙年间的瓷器,转眼间赚了几百万啊!这样的事有没有?有,但是几十年难得遇到一次的。全国7000万藏友,几十年才会有这么一次机会,就会叫你赶上?而且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这种偶然性将会越来越少。我不反对将收藏作为一种理财投资的手段,但一定要理智,千万别抱发横财的心理,要知道,真正的藏品现在进入流通的实在太少了,加之行家又这么多,磨盘大的雨点很难落到你头上,搞不好就可能上当受骗。所以,搞收藏也得摸着石头过河,先从小件物件入门,渐渐积累经验,待经验丰富起来后再放开手脚,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搞收藏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把收藏看成是玩,其实也就是一种玩。所以,如果你要在收藏上投资,一定要放长线,而不是短线。”

白明告诫广大藏友,初涉收藏,难免要交些学费,不交学费就想成为收藏家是不现实的。“我曾说过一句话叫‘一惊一咋搞收藏’,有时候,你可能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到了一件不错的藏品,可能当时你还没有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经专家品评后,你会大吃一惊,这一惊是惊喜。有时候你打了眼,花很大的价钱买了个赝品,这就会一咋,这一咋是惊咋,这时候千万要保持冷静。收藏界的水太深,有时还挺浑,搞收藏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即使是名家也有打眼的时候,吃一堑长一智,没打过眼的人是成不了收藏大家的。”

如今,白明已经是收藏界的“腕级”人物。白明的博物馆已经营了近10年,他的两本著作也已出版,近几年来,白明又多次在电视上亮相。现在,白明正在计划将自己的著作《打眼》搬上银幕。

白瓷收藏渐入佳境


随着收藏理念的转变,现代瓷器以其精美造型、价格合理以及富有升值潜力在收藏市场上日渐火热。而作为中国白瓷的代表——德化瓷,因收藏价值被人进一步挖掘出来,已逐渐走向高端市场。

精品价格连年攀升

中国瓷器制作历史悠久且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白瓷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展示出自然天成的美感。

笔者曾在浦东一家著名陶瓷店里,看到了多款造型精巧、装饰典雅的白瓷器具,包括香炉、茶叶罐等,也有一些白瓷摆件,如花瓶、神仙佛像、古代名人像等。它的瓷胎多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具有胎质致密、釉色清亮等特点。这些白瓷的外壁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并缀以名人书法,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该店主说道:“白瓷的使用最为普遍,其质白色润,线条柔顺,雕工精湛。作为工艺品,它的市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一些工艺大师的作品由于限量发行,价格连年攀升,有的精品已经突破百万元大关。”确实,随着公众对当代艺术陶瓷的需求增多,加上对外艺术交流频繁,德化瓷中的“中国白”越来越被世人知晓,收藏行情也渐渐火起来。

德化白瓷原料枯竭

据专家介绍,目前德化白瓷烧制原料正逐步走向枯竭。高纯度并富含玻璃质的戴云山脉瓷土,是造成德化瓷白净、透光的主要原因,由于千百年持续开发,已使优质瓷土日渐稀少。前几年,普通高岭土仅为每吨300元至500元,如今价格已上涨10多倍。另外,技艺精湛的瓷匠并不多,所以上佳的“中国白”作品越来越少,升值空间也被收藏界普遍看好。

“相对于景德镇、龙泉窑等瓷器"大腕"来说,德化瓷的收藏市场还未完全成型,收藏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一位白瓷研究者对笔者说:“十几年前,德化瓷收藏群体很小,多数人对有年代的藏品知之甚少,这几年关注德化瓷的藏家慢慢多起来,尤其是一些商人专门收藏德化瓷,他们往往起点较高,有的还从国外拍得真品。”

目前,现代瓷器工艺品的价值正在提升,收藏群体也逐渐扩大。那么,对于初入行的收藏者来说,收藏现代瓷器应从哪里入手.业内人士建议,收藏者不要急于出手,要多看(展览)、多走(产地)、多听(经验),除了知悉瓷器的材质、做工外,还要结合作者的情况来分析。对于刚入行的收藏者,买东西不要在乎大小、价格,而要选择主题突出、工艺不错的作品,也可以从日用瓷精品如茶具、碗盘等入手,这类瓷器的价格相对较低,而且还可以美化家居。

宣德蓝釉留白一束莲纹十棱笔洗


宣德时期的祭蓝堪称完美,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玩性十足的宣德皇帝才有如此的奇思妙想,用极其高昂的蓝宝石和铜相结合的方式来烧制祭蓝。

这种祭蓝釉色泽深沉,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被后人推崇为宣德年间三大色釉名品之一,是后世蓝釉之楷模。既然称之为名品,当然就有它的独到之处。祭蓝釉是用真正的蓝宝石磨成粉,通过瓷器这种介质来体现。由于蓝宝石价值不菲,成本极高。后朝便没有延续用此作为原材料,这使得宣德祭蓝独步天下且影响深远。

通过200倍放大镜观察釉面,可以看到蓝宝石发出特有的光泽,透亮无比。有了蓝宝石的加持,和炉火纯青的工艺,使得祭蓝有超乎想象的视觉盛宴,让人爱不释手。

此蓝釉留白一束莲纹十棱笔洗,造型呈十菱葵瓣形规整隽美,洗心内壁亦施蓝釉留白一束莲纹,白蓝相间,分外夺目。整器颜色深沉浓艳,纹饰在滋润亮泽的蓝釉下若隐若现,美不胜收。底足落双圈书“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楷书款。

宣德 蓝釉留白一束莲纹十棱笔洗 尺寸:

口径:19.4cm

高:5.3cm

足径:16cm

德化白瓷的研究、收藏和投资


刘幼铮与英国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兹探讨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是一个未得到国人重视的世界遗产,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

世界各国:十六世纪开始,以法文“中国白瓷”的最高荣誉,命名了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BLANCDECHINE。此后,这个称呼不仅延续至今,而且被中国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场合统一使用。凡是冠以此名的瓷器,无一例外,就是她!几百年以来,她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皇室般的尊崇乃至爱戴、仿效。几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知名的博物馆的收藏中,都必有她的身影;世界各地的拍卖场上,甚至较正规的网络拍卖,也都必有她登场。她已然成了国际文化遗产中的经典项目。这种文化现象,世界少见,中国仅有!

17世纪“何朝宗印”印章观音立像高51.5厘米13.12万英镑2005年11月8日伦敦佳士得

我国:这位白衣天使,从唐代以降千余年来,就一直以其民间素颜,默默辛勤地为代代百姓生产他们的必需品;自宋代以降近千年以来,就开始以其超凡艺术,夜以继日地为世界各地承担着创烧数以千万计的外销货,为天朝赢得了滚滚白银,为中华赢得了罕有的国家荣誉。尽管如此,千余年来,她始终没沾半点皇天的“宠幸”,始终与“国字号”无半点关系。或许就是缘此,国人们对世界给她的名声视若罔闻,还毫不客气地把她打发回了戴云山中狭小的德化县——非官窑的地方窑口之一。这种文化现象,世界未见,国人盛产!

文化前行的路径可以出现迂回,但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却是世界潮流。迂回和弯路一定会更张为柳暗花明。在这一过程中,最正确的办法就是进入事实,接纳事实,体会真理,收获前行。

明万历观音坐像高43.2厘米22.8万美元2007年3月20日纽约苏富比

独有的窑业资源和技术

德化白瓷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是由德化窑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德化的瓷土矿产资源是独特的。-德化县地处戴云山区,境内分布有高岭土环形矿,拥有最优质的高岭土,是烧造白瓷最理想的配方比例,这是德化窑瓷得天独厚的特殊资源。据记载,德化瓷土磨细漂净即可直接制坯,不须调和其他原料;大都较软,不需太高温度,即可成瓷;颜色洁白,可省漂制手续,均其优点。但其质软,故易变形。德化地区的瓷泥制作工艺也是极为独特,首先是把瓷土原料用水碓舂细,然后放入沉淀池,其中上面部分的细颗粒称软土,下面部分的粗颗粒继续再舂细,再沉淀,直到能够使用为止,由此可见制作工艺的复杂和精细。尤为珍罕的是,距今七百多年前的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录了十三世纪德化窑的瓷泥制作过程:当地窑工“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因此,挖泥堆土的人,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这种瓷泥的制作传统,一直延续到明代后期。

由于瓷土本身的特点,德化瓷窑形成了独创的窑炉结构系统。从已发现的窑炉遗迹看,德化瓷窑分为龙窑和分室龙窑两种形式。龙窑因其升降温和流速快,可以维持还原气氛,使得宋元德化白瓷釉中含量极少的三氧化二铁较多地转变成低价状态,而呈现浅淡的青色,即青白釉。据测定:德化瓷属于软性瓷,历代德化白釉瓷的烧成温度变化不大,都在1250-1280℃之间。其烧成温度不能过高,因为温度高会导致瓷坯变形,所以烧制温度受到严格控制。而景德镇瓷器的烧制温度要高一百多度。

17世纪“何朝宗印”印章观音坐像高34.5厘米10.92万欧元2009年6月12日兰佩尔茨

到了明代,分室龙窑进化为阶级窑。分室龙窑依斜坡建筑,阶级窑则呈阶梯状建筑。它在节约燃料、提高温度、控制气氛和增加产量方面都比龙窑优越,对德化白瓷釉质量和产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阶级窑在明末传到日本和朝鲜,日本称为“串窑”。清代则是龙窑和阶级窑兼用。

德化白瓷的胎釉特质和景德镇所烧瓷器完全不同,看上去有软糯之感,而景德镇的产品都很硬。而且德化白瓷的胎釉结合非常细密,胎釉之间的分界线几乎看不出来,浑然一体,加之烧制温度偏低,最后形成有如玉石般温润的感觉。而观察景德镇瓷的横截面,则胎是胎,釉是釉。德化瓷釉配方是自成传统和体系的,是德化工匠几百年来针对本地瓷土特点而积累的经验。经仪器测定,德化白釉中钾的含量与胎中钾含量相近,有的还更高些,从而使得釉生成的玻璃相指数很高。

宋至元明德化瓷器胎釉最显著的特点是碱金属含量相当高,特别是K2O含量在6%上下,是中国所有瓷窑中指数最高的,它可以有效地降低烧成温度,但易导致成品的变形;铁、钛氧化物含量低,尤其是Fe2O3的含量是中国所有瓷窑中最低的。这一成分上的特性,使得德化白瓷的白度增高。德化白瓷的硅铝比超过5倍,碱性氧化物含量高,导致德化白瓷瓷质为软质瓷。

明代德化白瓷的成分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同时期景德镇的白瓷也有区别。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二是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代景德镇的白瓷则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胎釉成分的不同,特别与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和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德化白瓷比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

明代德化胎釉成分结构的独特性,加之相匹配的独特的窑炉烧成技术,才得以产生出胎釉结合致密,质地半透明并有象牙白釉色的独特效果,使得德化白瓷的品质日臻完备,造就出继宋白瓷之后中国白瓷的代表和托举出世界瓷艺技术的巅峰。

17世纪文昌帝君坐像高38.4厘米26.65万美元2010年9月17日纽约佳士得

烧制历史的脉络

宋元德化窑以生产出口瓷为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里记载说:“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被称为刺桐的泉州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由于他带回了德化白瓷和著述中的宣传介绍,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学者将德化白瓷特称为“马可·波罗瓷”。德化白瓷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到了明代,德化窑陶瓷生产进入又一个高峰期。特别是从明中期开始,德化窑烧制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而当时出现的一批雕塑艺术大师,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等,更将德化瓷雕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自明晚期,德化开始生产青花和五彩瓷,特别是青花瓷,汇入中国外销瓷的大潮中,广播海外。

入清代,德化瓷业臻至全盛,窑场作坊遍布县境各地。白瓷雕塑沿袭了明代烧制技法,涌现了一大批名师高手,他们所雕塑的人物以及文房杂器皆十分精致雅观。德化窑自明末至乾隆年间所烧制的白瓷具有同等优美质感,但到乾隆后期随着国力的衰退,社会生产力的衰减,制瓷工艺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渐渐失去一些独特的传统生产方法。

民国时期,在德化窑出产的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系列瓷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开创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纪录。

17世纪何朝宗印章渡海观音立像高46.7厘米42.6万欧元2010年11月5日斯图加特纳高

国内外收藏概况

由于德化瓷本身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日益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得其在欧洲、亚洲的收藏活动持久不衰。在我国,有关德化瓷器的收藏记录开始于明代,但收藏始终没有形成风尚。国外的收藏家,甚至是皇室成员,对德化白瓷的收藏活动较之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欧洲对德化白瓷的研究早在三百年前就已开始。所以,现存历代德化白瓷的精品,大部分为国外博物馆藏品和私人收藏品。

国内收藏德化瓷的代表性博物馆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另外也有许多私人收藏。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博物馆和私人都有收藏。香港中文大学还曾举办过德化白瓷的学术交流和专题展览。

德化白瓷在刚输入欧洲时,便得到了全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从王室贵族到庶民阶层都热衷于收藏。有数以千计的量化统计资料表明,欧洲各国的大多数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以及众多的私人收藏家都珍藏有德化瓷器。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存有400多套(1255件)德化瓷器,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德化瓷器收藏地。这1255件德化瓷器都记录在1721年目录上。这些藏品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记录在1721年目录上有据可查的器物为奥古斯都大帝藏品以外的其他瓷器,尤其是德化白瓷提供了重要的断代依据,它们不仅是收藏的展现,更加对欧洲瓷器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或20世纪“许云麟制”印章骑龙观音立像高86厘米23.3万欧元2011年11月5日

斯图加特纳高

大英博物馆自1753年起就开始收藏中国的白瓷,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其中一部分白瓷收藏于清王朝灭亡前,另一些则是20世纪的收藏家所赠。该馆收藏了近千件福建德化白瓷,其中主要为明清两朝的器物。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德化瓷器达两千件之多,且多有顶级藏品在其中。例如确为何朝宗制作的文昌帝君坐像,背部钤印标准的何朝宗葫芦形印章,而且有“万历庚午年春”刻款纪年文字,是全世界仅有的一件确切纪年的何朝宗作品。英国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藏有从宋至清代的德化外销瓷器200多件;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馆收藏的德化窑瓷器年代较早且较为珍贵;白金汉宫中的大部分“中国白”同私人收藏品一样,也是属于早期的作品,确切地说有40多件藏品,藏品的质量很高,对于德化瓷器的研究极有价值。英国戴勒姆大学东方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一半以上都是明代的雕塑立件,件件精致。可惜这批藏品在近年已被流散到社会各地了。

法国是接受德化白瓷较早的国家,各博物馆大多都有收藏。如今世界各国对德化白瓷的统一称呼,就源于法语:BLANCDECHINE。法国收藏中最重要的一件是,何朝宗制作的观音坐像,背部钤印标准的何朝宗葫芦形章。

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纽约市政博物馆、芝加哥的艺术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西雅图艺术馆、旧金山德昂博物馆、夏威夷博物馆和各大学的博物馆都珍藏有德化瓷器,其中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有58件,波士顿博物馆有30件左右(包括明代德化著名瓷塑家何朝宗的早期作品)。

丹麦哥本哈根的工艺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瑞典的博物馆也都分别藏有很好的德化瓷器。

除了欧美之外,在亚洲也收藏有众多的德化瓷器。在日本,德化瓷箫现在在日本根箱神社作为“国宝”保存。此外,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出光美术馆等也都有德化瓷的收藏。

17或18世纪何朝宗印章观音坐像高27.5厘米16.205万英镑2011年11月10日

伦敦邦瀚斯

国内外对德化白瓷的研究

在国际上,有关德化瓷的研究是欧洲传统学术课题,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几百年来,欧洲对德化白瓷的研究中,出现了众多的研究者和学术论著,以近代以来为最。

爱尔兰人唐纳利(P.J.Donnelly)是国外德化白瓷收集和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早年移居英国伦敦,一生都在收藏、研究德化白瓷。他的著作《中国白》(BlancdeChine)是已知的第一本研究德化白瓷的专著。该书成书于1964年,1969年伦敦费伯(Faber)兄弟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德化制瓷历史、德化白瓷在海外的藏品、德化白瓷的雕塑技艺以及德化白瓷在海外的影响等,堪称是一部德化白瓷研究的百科全书。在书中他尝试运用西方早期类型学的方法,首次触及了德化白瓷的分期课题。

美国收藏家、古陶瓷研究专家罗伯特(RobertH.Blumenfied)于2002年撰写了《“中国白”:绝妙的德化瓷》(BlancdeChine:TheGreatPorcelainofDehua)一书,涉及面广,内容翔实,对研究德化白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柯玫瑰(RoseKerr)、约翰·盖尔(JohnAyers)主编的《“中国白”:德化白瓷论文集》(BlancdeChine—porcelainfromDehua)收录了包括何翠媚(ChuimeiHo)、郭勒逊(KensonKwok)、埃娃·施特勒伯(EvaStrober)、海蒂(HeidiTan)等人的研究成果,是国外影响深远的研究德化白瓷的论文集,且收录在论文集中的文章都为国外研究德化白瓷的知名学者撰写的,可视为国外德化白瓷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收获。

中国对德化瓷的记载,可以上溯到明代。对德化瓷的系统研究,则始于新中国。

福建省的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和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辛勤耕耘,成果颇丰。主要成果体现在,以屈斗宫为代表的多处窑址的科学发掘和研究,以及大量的田野考察、标本采集整理,出版了屈斗宫的考古发掘报告、德化窑标本大系等田野考古资料等专业著作,给德化瓷的文物研究创建了一个科学平台。

与此同时,诸多专业学者和民间文物专家,依据各自占有的实物资料和地方人文资料,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和论文,极大丰富了对德化瓷的认知和研究,提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同时,他们以文人的真挚之心,竭尽全力为德化瓷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鼓与呼。老前辈孙瀛洲、叶文程、林忠干、徐本章、王冠英等诸位先生给世人留下的专著和论文,是我们后学的永久财富和治学楷模。当代的陈建中等诸位同人在田野和研究领域贡献了大半生,现在仍然固守在德化瓷的故土耕耘不辍,是德化瓷研究领域的中坚。

我的《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一书,搜集了在世界各地所能找到的4200件德化白瓷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学原理进行统计,利用考古学的排队、分期、谱系等手段,推导出德化白瓷分期断代的立体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把国际德化瓷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明“何朝宗印”印章观音立像高37.4厘米52.925万英镑2012年5月17日伦敦邦瀚斯

鉴定要点

鉴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在传统鉴定习惯和要领的基础上,建议大家大胆尝试我在书中提供的鉴定模型,进行多要素的运作,最终推出结论。亦即把经验感觉和模型运作结合起来。

可以进入模型的要素有器型胎釉和局部特征两大类。举例而言:

梅花

梅花是德化瓷装饰题材中最为典型的。由于梅花这一题材其涵盖的器形种类特别多,实物资料甚丰,所以可以作为德化白瓷分期断代中重要的局部特征之一。

《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一书中排了18式梅花,总的规律是,从早至后,花瓣从瘦削至丰腴,花蕊的表现越来越大,枝干也有变化,开始的时候很简单,到后面越来越复杂。

明早期用于瓷器装饰的梅花,带有明显的写实主义色彩,花瓣是主要着眼点,大部分瘦而窄,上边有凸起的棱线,花蕊只是用一个点或者不大的半球样式来表现。枝干简约,原型极似单瓣的腊梅。在制造过程中,艺术创作为着重点。

到了明中期这类梅花瓣型开始有了变化,花瓣的棱线逐渐丰富,瓣面的起伏凹凸也有了不同的式样,甚至出现了半球体的花瓣和内凹形花瓣,而且花蕊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从小点或不大的半球体到明显的半球体样式,花朵的数量增加到三至五朵,枝干从单枝进展到二枝,构图重心移向下部。这些都表现出这一时期瓷器表面装饰的梅花制作越来越趋向完善精致,灵气十足。

明末至清初,清中这段时期,德化白瓷上梅花花瓣和花蕊的造型达至顶峰,无论是花瓣的凹凸,还是花蕊精致、多样的程度,都是前朝所不及的,这一时期的梅花最为美妙,几乎集合了德化瓷梅花的所有特征,尤其是对花蕊的塑造,蕊茎、蕊头交错出现、并列出现,繁杂的蕊芯为亮点,点缀的整朵梅花跃然于器物上,更加生气勃勃。

清中期开始,德化窑对梅花的表现趋于程式化,这期间德化瓷的生产和创作已经深受商品化的影响,而到了清晚期更显示出呆板、图案化、符号化的倾向,最具体的表现就是花蕊呈饼状出现在器物上,完全丧失了当初艺术创作的灵气,整体上也不再有早期的自然活泼之感。

以上梅花这一局部特征的演变过程显示出德化瓷中梅花题材自身的变化历程,呈现出这时期创作者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的风气变化。

山石

山石题材是德化白瓷雕塑中常见的要素之一,最常见的是出现在观音立像中。山石题材使用的年限也很长,自明至清、民国绵延不断。所以它也具备了分期断代的基本条件。

我们根据山石造型变化的规律,排出了它的序列。总的来看,山石的造型起步于写实,其标本就是太湖石。关于明人对太湖石的理解和解读,可以用林有麟《素园石谱》一帧予以佐证。林有麟是明万历年间人,他所绘的这幅“太湖石”,也可作为我们断代的参照。明中、晚时期山石的创作者是将山石作为重要的创作内容来对待的,而且融入了明人对山石“石龙近于禅”(林有麟语)的哲学理解,山石“芜而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雨境界”,融在德化白瓷的纹理之中。

及至明末,德化白瓷对山石的处理风格逐渐出现简化和线条化的趋向。洞石的形状(即太湖石那种拉长的孔状),逐渐缩小成圆孔状。到清代中期以后,山石的风格似乎又有了向写实方向的回转,但明中晚期的那种风格基本固定趋同现象消失,表现为每件作品中山石形态各异,没有了统一的章法和规范。最重要的是,清晚期以后的作品中,创作者对山石的哲学理解表现出肤浅和躁动不安的心态和社会风气。

所以,山石这一局部特征的确包含诸多的内涵,既能作为断代的依据之一,又能帮助我们解读明人、清人、民国人、现代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及各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思潮。

印章款识

印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定手段。在中外研究者工作的基础上,笔者搜集到的德化白瓷印章款识(前述范围内花款未列入)共有葫芦章、叶形章、方章、圆章、刻划章5种。

例如,何朝宗印章的存在时间从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期,长达200多年。这个时段的大部分显然不是何朝宗的创作期。可以认为,在这200多年中的第一个50年是何朝宗直接创作的最大范围,而后150年均为何朝宗的继承者的创作期。所以在何朝宗印章的29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何朝宗本人所使用的。诚如国内一些专家所言,在世界范围内的钤印了何朝宗印章的作品数以千计,但真正可以确认是何朝宗作品的最多也就百件左右。

“溥及渔人”、“博及渔人”这类款识的印章比较复杂,在明清之际甚至于明末就已出现,而近现代以苏学金为代表的苏氏家族一直将“博及渔人”作为自己的传统用章,直至民国和现代。这期间长达近400年的跨度中,都有使用,这个谱系,在我书里已经厘清并做了分期和断代。

此外,还有璎珞、面相、题材等要素的演变规律,都是断代的抓手。

总之,要尽量多地寻找器物所包含的一切特征,把它放进分期谱系中去对号入座。多个要素推导结果的交汇点,就是该器物断代的最终结论。

18世纪释迦牟尼佛立像高84厘米149万港币2012年10月9日香港苏富比

德化瓷的收藏和投资

说到德化瓷的市场投资,我感觉国外比较热,价钱比较高;中国比较冷,价钱比较低。另外,国外市场上的德化瓷比国内所见的质量要好。原因就是中外美学观念不同,社会风气不同,还有历史传统不同。但是,导致这些不同,除了民族文化差异,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国人对文化价值(包括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价格走向)的把握水平不高。而德化瓷的美学价值是世界瓷雕艺术的巅峰,早已被世界公认,所以这个认知上的差距,才导致了中外市场的差异。雕塑是德化瓷的精髓所在,其特点是唯美天然,自然天成,带给人内心的宁静,而且天然地带有东方气息。因此我相信,国人赶上这一步,是早晚的事。

检查十五年来国际拍卖市场中,德化白瓷每年的主要成交记录,可以清楚地看出价格变动的曲线和不同器型的价格差。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资料,1997年3月纽约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渡海观音立像“(H:50.8)成交价29,900美元;12月伦敦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如意观音坐像”(有印章)成交价19,550英镑;9月纽约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持经观音立像”成交价16,000美元;4月北京嘉德“清17世纪丁水奇珍印章狮耳香炉”(明晚期印文山水珍藏)成交价11,000元人民币。

1998年11月香港苏富比“清17世纪何朝宗印章观音立像”成交价460,000元港币;3月纽约佳士得“清17-18世纪渡海观音立像”成交价21,850美元,“清18-19世纪文殊菩萨坐像”

(18世纪)成交价8,625美元;4月香港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佛立像”成交价69,000元港币

1999年11月香港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博及渔人印章菩萨立像”(H:83.2)成交价402,500元港币;7月北京翰海“明晚16世纪仕女坐像”(17世纪如意观音)成交价187,000元人民币;9月纽约佳士得“清17世纪坐莲观音像”成交价16,100美元;

2000年7月北京翰海“清观音童子坐像”成交价88,000元人民币;3月纽约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休闲作观音”成交价8,625美元;11月北京嘉德“晚明16世纪观音像”成交价79,200元人民币。

2001年10月纽约苏富比“清晚期19世纪文殊菩萨坐像”成交价32,950美元;10月纽约佳士得“清17-18世纪如意观音坐像”(钤四字印章,17世纪)成交价22,325美元;11月阿姆斯特丹苏富比“清17世纪雕阿拉伯文鼎式三足香炉”成交价21,000荷兰盾;12月北京翰海“清关公坐像”(17世纪)成交价39,600元人民币。

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清17世纪何潮、溥及于人印章休闲作观音像”成交价306,800元港币;6月上海敬华“清观音立像”成交价154,000元人民币;7月北京翰海“清休闲作观音”成交价143,000元人民币

2003年11月纽约博得富“清中期18世纪文殊菩萨坐像”成交价38,188美元;10月香港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十八罗汉山子”成交价262,900港币;10月上海崇源“明何朝宗印章送子观音坐像”(清)成交价154,000人民币;11月北京华辰“乾隆如意观音坐像”成交价143,000元人民币;2月伦敦苏富比“清17-18世纪舞蹈人物立像”(17世纪)成交价12,000英镑。

2004年4月上海敬华“清晚期19世纪文殊菩萨坐像”成交价330,000元人民币;9月纽约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送子观音坐像”成交价19,200美元;12月北京翰海“清17世纪渡海观音立像”成交价154,000元人民币。

2005年11月伦敦佳士得“清17世纪何朝宗印方印章渡海观音”成交价131,200英镑;5月香港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溥及于人印章观音坐莲像”成交价480,000港币;7月伦敦佳士得“清17世纪横笛”成交价31,200英镑;11月伦敦佳士得“清17世纪何朝宗印方章休闲作观音”成交价18,000英镑;(上海博海2005年12月25日拍卖的“明成化德化窑双耳香炉”以187万元人民币成交,但未知确实。)

2006年5月香港佳士得“嘉庆时期德化许云麟印章文殊菩萨坐像”(清晚期)成交价480,000港币;3月纽约苏富比“清18-19世纪渡海观音立像”成交价45,000美元:3月纽约佳士得“清18-19世纪观音罗汉山子”成交价26,400美元。

陶瓷收藏:南青北白的形成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应当在隋代。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发现了一批白瓷,这些白瓷虽然还带有若干青瓷的特征,但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要好得多。胎釉中的含铁量减少,烧成温度有所提高,施釉技术也有改进,增加了器物的白度与坚硬度。瓷器的造型较前大为丰富,可以看出器物成型工艺有显著的提高。晚于张盛墓13年的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瓷器中,有青瓷,也有白瓷。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巳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无可怀疑地应称作白瓷。这批白瓷中以龙柄双连瓶和龙柄鸡头壶为最精。双连瓶的造型奇特,制作精致,龙柄鸡头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青瓷的传统器形,但却换上了白色的新装。西安郭家滩隋大业六年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白瓷盖罐更是隋代白瓷的成功佳作。如果以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始,到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为止,仅仅经历了33年的时间,白瓷就迅速地烧成功了。隋代白瓷的烧成为唐代白瓷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5月,在内邱与临城交界处的贾村,发现了隋代白瓷窑址一处,该窑烧制的白瓷,既有灰白色胎上用化妆土的白瓷,也有洁白瓷胎不上化妆土、非常精致的白瓷两种。烧制的碗均为深腹、直壁、平底,与北方隋墓出土的白瓷碗相同。隋代白瓷窑址在唐代邢窑范围内发现,证明在邢窑唐代白瓷尚未出现以前,白瓷在这一地区已经发展起来。贾村隋代白瓷窑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隋代白瓷窑的空白,证明隋代烧成功了白瓷,而对研究北方唐邢窑白瓷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早期白瓷发展到了隋代,如果把它作为烧成期的话,那么从唐代开始就应当进人了它的发展时期。隋代白瓷突破了传统青瓷的格调,为唐代白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白瓷较之隋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唐代烧白瓷的窑址,尽管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迄70年代尚未发现,但北方邢窑白瓷不仅在当时已成为风靡一时的"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而且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还陆续出现了烧制白瓷的瓷窑。因此,白瓷的生产在北方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标志着我国瓷器进人了青瓷、白瓷并肩齐名的新阶段。唐代瓷器生产的成就,与邢窑的出现以及北方白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邢窑在隋代已烧制白瓷,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唐代邢窑白瓷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它与其它白瓷窑不同,如河南的巩县窑等,在烧白瓷以前都是烧青瓷的。因此,邢窑是北方最先烧成功白瓷,并把它提高到"白如雪"的发展水平的重要瓷窑。故称其为北方白瓷的代表。

河北内丘县城关与临城县贾村隋代白瓷窑烧制的白瓷基本相似,同属于一个系统。烧制的直口深形平底碗与北方隋代墓葬中出土的碗相同。唐代著名的邢窑就是在隋代内丘与临城烧造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邢窑白瓷胎质细腻洁白,制作精细,陆羽在《茶经》中形容它"类银"、"类雪",是非常恰当的。随着邢窑白瓷的烧造,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都陆续出现了烧制白瓷的瓷窑。白瓷在北方地区普遍生产,标志着我,进人了一个白瓷生产发展的新阶段。

隋代,白瓷虽已烧制成功,但青瓷仍居主导地位。至唐代,由于邢窑白瓷生产的发展,才出现了白瓷与青瓷齐头并进的趋势。人们对于"类银"的白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茶经》中"或以邢州处越州上"一语,即反映了这一点。从考古资料看,湖南、浙江等地的唐代墓中,均出土了不少北方白瓷。湖南与浙江在唐代都是青瓷的重要产地,尤其是盛产越窑青瓷的浙江临安的唐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白瓷,这说明在北方白瓷生产发展起来以后,受到上层封建官僚的重视,他们向北方瓷窑定货,并把白瓷运到了南方。

唐代北方白瓷窑,除著名的邢窑与定窑外,还有一些白瓷窑也有很大发展,如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这样在北方就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在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于是就有"南青北白"之说。唐代这种"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后来由于江西景德镇开始烧制白瓷才打破了这个"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唐代白瓷以邢窑器最为有名,上引唐李氧《国史补》说"内邱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

50年代以来唐墓里出土了不少白瓷,尤其陕西、河南、河北出土的白瓷更多,其中有些白瓷可能属于邻近瓷窑的产品。一些精致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阳薛家庄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盏托等,与祁村窑烧制的器物在造型、釉色以及玉璧形底碗中心施釉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特别是盏托的制作精工,在其它白瓷窑中还未发现,可见它们应是祁村窑的制品。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带"盈"字款的碗底残片,与内邱城关邢窑遗址出土者相同,应为邢窑的制品。

现经河北省邯郸文物鉴定研究所初步测定结果来看,它的白度大约在70度以上。

邢窑白瓷胎的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与同时代的其它白瓷相比显然是偏低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胎釉的烧结度与白度均要超过一般白瓷。

由此证明,邢窑典型的"类银"、"类雪"白瓷,胎质坚硬,釉色洁白与《茶经》记载吻合。采用优质原料,制作精致,造型规整。

盘点玉器收藏领域存在的十大误区


现如今玉器收藏者越来越多,但由于买家缺少鉴别玉器的知识,吃了亏上了当买到假玉次玉。玉文化作为从古至今中国传统优秀品德的象征和标准,以及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美观稀有的特性,所以历来一直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宠爱和收藏。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除了玉的象征意义之外,玉也具有非常多的实际用途。民间有“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人们也因此大量制作玉枕、玉坠、玉锁、玉烟嘴,以此健体防病。另一方面,由于玉厉于不可再生的资源,玉石会随着不断地开采而越来越少。作为玉中上品的和田玉,现已基本采不到。众多的玉器商都认为,市场紧缺,供需关系紧张,必然导致玉石收藏价值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玉器无形中已成了“无价之宝”。目前中国玉器收藏者是仅次于书画和瓷器这两大收藏圈之外的第三大群体,并且随着买卖和收藏的日渐增多,新闻媒体对艺术品知识宣传的加强,收藏爱好者对玉器认识渠道的不断拓宽,这些都为玉雕作品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玉器因清新雅致、不落俗套的外观和接福纳祥、情真意切的象征意义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投资渠道的拓宽,玉器成为保值增值的主要收藏品之一,人们对玉器收藏可谓一掷千金。现为广大网友盘点玉器收藏领域存在的十大误区。误区一:盲目求白,看到白玉就以为是和田白玉玉可以美容,可以使人红颜永驻。所以白玉很受爱玉之人的青睐。在选玉送给母亲时,也寄托了一种白玉无瑕的美好寓意,认为玉越白,越值钱。这种选择也是不科学的。这里说的白玉是指含透闪石95%以上的白色软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和田白玉洁白温润,气质高贵,是收藏的宠儿,但有的藏家盲目求白,只要看到白的玉石,就以为是新疆白玉而掏钱购买,其实白玉并非只是和田白玉,青海玉、俄罗斯玉、韩国玉都有白玉,这几种玉与和田白玉的价格相差很多,一些商家往往拿青海白玉或俄罗斯玉冒充和田白玉,收藏者一定要仔细鉴定,以免上当。

误区二:认为羊脂白玉应该是有较高油脂度、有柔和白度羊脂白玉为软玉中之上品,极为珍贵,又称白玉之最。但羊脂白玉是新疆白玉中的极品,白、糯、润、温、细,且数量少,不少人看到很白的玉就误认为是羊脂白玉,其实白玉与羊脂白玉在矿物质成分和化学结构上是有区别的,用仪器测定可以清楚地看到区别,在玉器市场上人们无法时刻用精密仪器鉴定,便渐渐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认为羊脂白玉应该是有较高油脂度、有柔和白度、润泽细腻的新疆白玉籽料。对于经验丰富的行家来说,区分白玉和羊脂白玉不是什么难题,但一般爱好者往往错把白度高的玉当做羊脂白玉,要是买到新疆白玉的话还好,可要是买到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的话,价格就比羊脂白玉低很多了。市场上有用水石冒充羊脂白玉的,但水石白得比较干涩、僵硬,而羊脂玉有油脂光泽,反射光线不强,购买时要注意区分。现在羊脂白玉玉矿已经枯竭,新品不多,以前出产的大都被藏家珍藏,能买到好的白玉就不错了。因此,在购买时要认清优劣,不要盲目追求羊脂白玉,避免花冤枉钱。

误区三:觉得古玉比新玉更有升值空间古玉在拍卖中价格屡创新高,致使一部分人只认古玉,觉得古玉比新玉更有升值空间。所以,大家在选购玉饰品为礼物时,会盲目选择古玉。其实这要综合来看,如果古玉没有很好的题材和历史内涵,其价值不一定比新玉高,一些现代玉雕大师的作品也屡创拍价新高。我们要理性收藏新玉和古玉,找准投资热点,必有升值空间。

误区四:捡漏心理,想买到一件好玉一夜暴富想买到一件好玉一夜暴富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商家在卖东西的时候往往花言巧语,误导买家以为自己能捡漏,捡到“馅饼”了。希望大家投资玉器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求暴富,但求长久,“只要买对,不怕买贵”,今年买的玉看似贵了,但是明年再回头看,发现还是值得。遇到鉴定问题多和专家交流,多学习,眼力高了,投资收益自然就会高了。

误区五:带皮的就是籽料玉品爱好者看到那种有皮的玉就误认为是籽料,这是错误的。过分看重玉皮带来的是造假皮之歪风,用山料甚至其他不好的玉料在机器里滚成籽料外形,再烧上皮子,没有经验的买家很容易上当。大家在购买时要擦亮眼睛,避免把山料当籽料。有的藏家认为不带皮的玉不是好玉,至于需不需要留皮,什么位置留皮,这和雕刻工匠的艺术眼光有关系,作者在设计作品时,根据所雕刻的题材或皮色的位置,来选择是不是需要去掉皮子,皮色不好的话就要去掉,只保留好的玉质,如果皮色美,就可以保留皮子加以巧妙利用,俗称“巧雕”,俏色用得好会锦上添花,大大提高玉的价值。

误区六:很多人追捧和田籽料,轻视山料时下很多人对和田籽料甚为追捧,反而轻视山料,认为山料不润、颜色干白,宁可要一个籽料的小坠也不要山料的大把件,这是有点极端的。和田籽料的价格限制了很多人的购买力,山料的价格这几年迅速增长,相对少之又少的籽料来说,山料的数量还是较多的,大家不妨选择好的山料作为投资对象,升值潜力也是很大的,但要注意有不法商人用加工过的山料冒充籽料出售。

误区七:和田玉硬度高,可以划破玻璃和田玉饰品,外形精美,质地细腻如脂。和田玉又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论到哪都会给人一种体面感,戴上自然心情愉悦,长此以往身心健康。和田玉硬度高,韧性强,可以划破玻璃,有的人在卖玉器时,喜欢拿来划一下玻璃,看到能划动玻璃自身无损的话,就断定为玉,这是不科学的。玻璃的硬度通常为摩氏6度,而石英质玉石、玛瑙、红绿宝石,以及一些人造宝石硬度都在6度以上,就算同等硬度的材料也能互相划刻,显然不能作为判断标准。

误区八:以重计价,忽视其他玉的价格不能单纯以重量计算价格,还要看综合方面的因素,比如玉色、材质、工艺、沁色等方面。一件有历史故事或特殊意义的古玉,或工艺大师雕刻的新玉,其价格都远大于重量所体现的价值。

误区九:玉经过精心雕琢收藏价值更是不容小窥自古有言:“玉不琢不成器”。很多爱玉之人喜欢买玉赠自己的母亲,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培育教养之恩。玉经过精心雕琢,其收藏价值更是不容小窥。可是,有些藏家只认雕工,认为没有雕工玉就不美了,这就有点偏激了。大家都知道田黄石很昂贵,篆刻大师用田黄治印留边款时都尽量少刻字,惜石如金。玉器便是如此,面对有漂亮皮色的籽料,玉雕大师往往都不忍下手,顶多只是去掉杂色,或只打个孔用于佩戴,很多籽料都保持着原貌出现在各个拍卖会中,原石陈设也成为一种美。

误区十:急功近利,落入故事圈套很多朋友到市场上看到心仪的玉,便急于想买下。商家看准时机,添油加醋编造一番故事,让人误以为这块玉有来头,有典故,升值潜力大,不买就亏了,致使买家头脑一热就乖乖掏钱。虽然编故事的伎俩只能对付某些“菜鸟”买家,但这样的事还是屡见不鲜的。

收藏的这十大乐趣,你同意吗?


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张祥琦——峥嵘岁月

收藏活动,注定了收藏者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长期结合的双赢受益,淘宝收集的踏破铁鞋无觅处,珍藏研究的得来全不费工夫,既活动了筋骨,又活跃了思维;既增长了知识,又增强了体质;既增长了智慧,又增值了藏品,如此收藏滋味,能够强身健体,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国外医学临床证明,收藏是治疗慢性病的良方,它对高血压、胃病、神经衰弱、精神烦躁等病症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已有二十多个国家把收藏列入心理疗法的正式科目。有人曾作统计,收藏家、文博专家的平均寿命比常人要高出十多岁,我国的著名收藏家大多高寿。笔者认为收藏有益身心健康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乐”。

寻觅之乐

为了寻找藏品,人们搜求于山川河野,可以陶冶情操;徜徉于市场店铺,可以大饱眼福;浏览于展厅藏馆,可以提升鉴赏品位。纵观各地的大小古玩市场、古玩店、地摊,每逢双休日,大都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为了兴趣也好,为了投资也罢,每一个人都是全神贯注。旧书摊前翻翻捡捡,家具摊前指指点点,陶瓷摊前看看瞧瞧。一件件的宝物看过去,其中滋味,美不胜收。人们管到古玩市场买藏品,不叫买,而叫“淘”。一个“淘”字,把收藏的执著、艰辛和乐趣都囊括其中了。淘的过程就是在希望之路上奔波的过程,就是享乐的过程,“淘尽黄沙始见金”嘛!

获得之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当得到心仪已久的藏品,那种喜悦的心情对于收藏者来说,远远超过垂钓者忽见鱼儿跃起水面时的甜美心境,真是如坐春风,如醉如痴,喜气洋洋,兴致勃勃。大收藏家张伯驹“变产借债”买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居然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展春园”,并自号春游主人,可以想见藏主得宝之后是何等兴奋,何等畅快!当然,一般收藏者既没有张伯驹的财力,恐怕也没有他的眼力和魄力。但对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来说,自己喜爱的就是“宝”。一位收藏家这样说,得到一件好的藏品,可以增寿三个月。

把玩之乐

工作之闲、茶余饭后,安安静静地把玩藏品,你面对的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叫做“历史”的东西,它完全不同于你在书本上看到的历史,它就在你的面前,你可以用手触摸到它。细细品味它们的造型之美、纹饰之美、材质之美和古朴之美,会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天地如此广阔,遥远的历史不过转眼一瞬,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古玩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每个人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在见到它之前,它已经审视了无数个收藏者。

把玩之中,可以虔诚地聆听历史,明白哲理,走进一个宁静、悠远的世界,领略到一种无尽的遐想和陶醉,使心态得到调整,性情得到修炼,心灵得到升华,达到“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的境界。夏日没有空调也能藉得一丝凉爽,冬日没有炉火也会生出几多温馨,平心净虑,怡气爽神,当把全部意念都倾注于藏品之中时,其作用恐怕不亚于练习气功时气沉丹田一番。

“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周商。端研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宋代的赵希鹄,在他的《洞天清禄集》将把玩藏品带来的乐趣,真是写到了极致。

学习之乐

身在收藏中,不管你是多么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也总会感到知识的缺乏。不管你是专家、行家,阅历丰富、眼力过人,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遗存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面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收藏是一项知识密集型的文化活动,只有踏实学习,虚心求教,锲而不舍,才能不断提高鉴藏水平,才能藏有所得。一个成功的收藏者,必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知识丰富的人,所谓“文眼识古董,收藏品自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藏品本身就是历史的载体,为藏者展示出无限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不仅收藏的是一件藏品,同时你也收藏了一个故事或者一段经历。当收藏者通过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鉴赏水平和辨别能力迅速提高,对收藏活动的规律有了较好的掌握,对藏品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了这件或这类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你便拥有了新的精神财富,一种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研究之乐

收藏不能满足对藏品的简单占有,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藏品艺术形式美的享受上,要在玩赏中品味藏品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探寻藏品所折射的时代气息,由玩赏的乐趣上升为探索研究的乐趣,才是收藏的更高境界。在藏品的海洋中徜徉,通过整理、研究,探索其中的奥秘,对收藏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信手写下,投刊发表,趣味无穷。有的还成为专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著名集邮家马任全的《马氏国邮图鉴》,火花大王季之光的《中国火柴盒贴集锦》、算具收藏家陈宝定的《中国珠算大全》等,都成为有关收藏门类的权威著作。

交友之乐

收藏不是坐拥奇珍,秘不示人,享受独有的自我陶醉。收藏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广交朋友。藏友之间,不论年龄长幼,职位高低,学识深浅,能者为师,有疑虑和不懂的地方,虚心向朋友求教。买到好的藏品,与藏友共赏,几位同好相聚一起,欣赏观摩,鉴别真伪,切磋分析,各抒己见,其乐融融。富余之藏,朋友间互通有无,相互交换,既丰富了藏品,提高了品位,又增进了友谊。就是买了赝品,受骗上当,几个藏友一起总结经验,共同吸取教训,提高鉴赏能力,自己一人交了学费,众友得到教益,那不亦是一件乐事吗?日积月累,朋友的圈子越来越大,交友的乐趣也越来越多。

捡漏之乐

市场上的藏品大都是公开地摆放在明面上,全靠收藏者的眼力去发现。用大大低于藏品价值的价格买进藏品,就算是捡漏。目前古玩市场假货充斥,鱼龙混杂,真伪和优劣全凭自己眼光。即使是淘宝的行家里手,在这良莠混杂、真假难辨的藏海里,也常有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识的时候。

因此,视而能见且见而能识,也就是说能有所发现,那不光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机缘,一种快乐!藏家凭借良好的心态、广博的鉴赏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接受挑战、把握机遇,寻觅那些具有普通人看不到的文化艺术价值的珍品,一旦成功,常有意外的惊喜。特别是这种好心情能持续数月、数年不减,每每提及,快慰无比,经久难忘,也成了藏家收藏生涯的趣谈和佳话。

增值之乐

要说搞收藏完全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不客观的。绝大多数的收藏家也是精明的投资家。众所周知,艺术品收藏是与房地产、股票同样有高回报率的投资活动,古往今来,古玩业都是利润丰厚的行业。中国古代曾经有这样的说法:“粮食生意一分利,布匹生意十分利,药材生意百分利,古玩生意千分利。”从以往历史看,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收藏品投资者,他们以保值增值为目的,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有的经过几年的市场运作发了财,有的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即使你只是把收藏当作业余爱好,看着自己的藏品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价值翻了几番,心中能不乐吗?

休闲之乐

收藏是寓动于静,寓忙于闲,寓学于乐,寓有为于无为的一种文化休闲。古往今来,人类在生存、繁衍、劳作之余,也需要一种精神寄托。人生不可以没有忙碌和奋斗,但也不能没有休闲,终日的忙碌会击垮我们的思维和身体。休闲是对生命的珍惜,对身心的养护,也是为了更加高效地工作。今天,社会竞争的压力,工作生计的繁忙,心力交瘁的浮躁等,需要通过休闲来养精蓄锐。

从容的,把自己投入收藏的海洋,厚重的收藏里,写意了多彩的世界,使你不再会有莫名的烦恼和无言的悲戚。它能让你“闲看月精神,静观山意思”,一份洒脱飘逸谁人能替代?更让人有种“微风洗秋波,风动听鸟明”的怡然自得。诗人陶渊明所感悟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就款款向你走来了。

奉献之乐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就是钱多了就不是自己的了。收藏圈也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是为自己收藏了,而是为社会、为国家收藏。收藏的成就不完全在于藏品的数量多少和价值高低,还在于藏家的精神和品格。藏家以个人之资金,尽毕生之精力,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给自己、给后辈、给国家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既弥补了国家文博部门的不足,保护了历史,又为馆藏文物增加了来源。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等均办起了私人博物馆,将本属于自己个人的藏品让社会共享。

大收藏家钱境塘、孙瀛洲、朱家等,都把自己大量珍贵藏品捐献给国家,充分体现了奉献精神,体现了收藏之真谛,为世人称颂,利在人民,益在国家,此是收藏最大之乐趣也。

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许瑞卿——持经观音/24X19X30

福建省工艺美术师——林建平渡海观音47cm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颜松柳——荷瓶观音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梅影横窗瘦

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柯国镇——达摩渡江

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柯国镇——坐岩自在观音

如对文中作品有兴趣可以联系:

德化县博缘陶瓷文化有限公司

微信:kwt7777

网址:http://

瑞和文物分析如何分辨古陶瓷的年代


瑞和文物销售专家指出: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古陶瓷的年代如何辨别呢?上海瑞和文物销售有限公司介绍,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上海瑞和文物销售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古玩古董鉴定交易机构!

精品陶瓷:历代各窑口瓷器及各代官窑器,以唐、宋、元、明、清官窑及民窑精品瓷器为佳。

高古玉器:元代以前高古玉、A级清代翡翠,要求玉质佳、雕工精、翡翠质地好。

高古钱币:明代以前珍稀版金银铜币、雕母、铜质绝版币,高古钱币模具。

金银铜器:清代以前金银器,青铜器,佛像,铜炉,香薰炉等。

杂项清玩:清代以前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名家紫砂壶,天珠,夜明珠,玺,印章等。

古籍善本:清代名人书画,宫廷书画,近现代名家书画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