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 导航 >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珐琅彩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碗

2020-08-22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TAoCI52.COm

说 明: 清康熙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7.2cm,口径15.2cm,足径5.7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康熙

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珐琅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创烧成功的,数量极少,传世品十分罕见,尤显其珍贵。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6.6cm,口径14.5cm,足径6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雍正

弧壁,圈足,底有蓝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体极薄,属于半脱胎,内外釉白如雪,莹润如玉。碗外壁一侧绘雉鸡牡丹花,另一侧题墨彩诗句,色彩鲜艳雅逸,画法精工绝伦。画面中心是一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寻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绒光如绢,绚烂夺目。雉鸡的头颈是滕黄色,背部蓝绿相间,腹腿铁红,尾羽赭褐色。周围的山石花草以粉红、藕荷、杏黄、淡黄、水绿等娇嫩颜色相衬托,直如一幅工笔花鸟画般美妙动人。又配五言行草书体诗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丽”及“金成”、“旭映”。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烧造成功,雍正时得到极大发展,自乾隆以后衰落。虽然仅存七十余年,但将中国古代彩瓷发展到顶峰,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彩瓷佳作,此碗便是其中之一。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2cm,口径6.3cm,足径2.3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杯

说 明: 清康熙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内光素无纹饰。外壁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装饰。胭脂红色地上绘3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色作地,彩绘折枝牡丹、菊花和兰草纹。开光外绘折枝花卉纹。施彩以红、绿、蓝、紫、黄彩等为主,色彩缤纷艳丽。外底署胭脂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胭脂彩双方栏。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运用丰富多彩。

珐琅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其制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镇烧造里白釉外无釉的瓷器,送进宫中(个别的使用宫中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再由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涩胎上用进口珐琅料描绘纹饰,然后入窑焙烧而成。雍正以后则以景德镇新创的细白瓷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器,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均署“康熙御制”款。

名瓷欣赏—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娟秀而雅逸的行书诗句,书写在了莹白如雪、温润如玉的胎体上,映衬着“佳丽”、“金成”、“旭映”这几方胭脂红釉的闲章分外鲜艳。然而,将碗转到图案的正面,你才真正体会到这件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的富贵与华丽:一对雌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觅食,雄雉鸡身披锦绣,回首凝望,浑身毛色绚烂夺目,一翎一羽描绘得精细入微。粉红、藕荷、杏黄、淡黄各色牡丹花竞相绽放,花瓣轻透、娇嫩欲滴。如果有幸上手,捧起那半脱胎的瓷碗,感觉如同掬起一汪春水,轻盈而又清润;又如同丝绸滑过手背,细腻而又温柔。

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在康熙晚期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一种新品种瓷器。

起先,绘制珐琅彩的颜料要从欧洲进口,到了雍正皇帝时候,开始拨专款专项研发珐琅彩颜料,终于在雍正六年的七月研发成功,不仅能自炼出与原先进口颜料一样的颜色,还大大丰富了颜色的种类,使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器制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作珐琅彩瓷器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这里不能不提到唐英,他于雍正六年起担任御窑厂的督陶官。正由于他的督窑有功,御窑厂才能烧制出完美造型、白润坚质的薄胎瓷,为珐琅瓷的制作完成首要条件。白瓷胎运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在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又有专人题写诗句、款印,最后入炭炉经600℃炉火焙烧而成。

雍正朝的珐琅彩不惜工本,名手彩绘,名工烧制,一件珐琅彩瓷器烧制成功往往要经历数月时间,还时常由于瓷胎太薄,在二次烧制时极易破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珐琅彩瓷器的数量极为有限。

不得不承认,还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珐琅彩瓷器如雍正朝的那般典雅秀丽,以瓷胎为画绢,布局章法继承了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传统。我们可以用《陶雅》中之语评价雍正朝珐琅彩瓷器:“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欲飞,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艳纤丽,蝶有茸毛,且颈项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我们看到的这件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正是这“四绝”的完美体现!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生产时代: 洪武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釉里红瓷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鲜艳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鉴赏


这只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1-图3),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肥厚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线条略有晕散。整体纹饰极其规整,但细看运笔灵动。款识为“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款,为典型的馆阁体。艺术成就不亚于永宣,冠绝古今,堪称最为精美的雍正官窑御用瓷之一。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1)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得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2、图3)

推荐阅读:

清三代官窑展露帝王心性

鉴定清代雍正乾隆墨彩瓷浅谈

这只小碗可以肯定是雍正帝亲自参与设计的,这纹饰的涵义完全表达了帝王的情怀。整个碗的纹饰分三层装饰,最底层是变体海水纹和仰莲纹,并设计成佛龛和莲台的样式(图4),这与雍正皇帝笃信佛教有关。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身为天子,却起两个法号,自号圆明居士和破尘居士。深通禅宗心法,融法王兼人王之尊于一身。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中唯一一个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并在雍正11年刊行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集--《雍正御选语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体现佛教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佛教的影响,对于御用的饭碗,每天捧在手里,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可以说,他是手中捧佛,眼里看佛,心中有佛。而“佛龛”中并没有佛的形象。一圈的仰莲形成一个莲台的样子,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而这莲台上同样没有佛的形象。

第二层纹饰是海水纹(图5),分为基础纹饰与主题纹饰。佛是长生的,佛也是没有具象的,海水纹自是无形的、永生的。福山寿海,当然也是所有帝王孜孜追求的。

第三层纹饰是主体图案(图6),画的是缠枝芭蕉。《杂阿含经》卷十中有以下的譬喻: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叶,佣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锋,叶叶次剥,都无坚实。因此,芭蕉在佛教中常比喻空虚无有。而佛教追求的就是“四大皆空”。但是作为封建帝王,他能“目空一切”吗?显然不能,他有江山社稷,有黎民百姓。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需要和谐稳定。芭蕉结子一条心。因此用芭蕉来表达他的心愿,就是君臣联手,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大清江山!因而,绘画缠枝芭蕉于饭碗之上,足见他用心良苦。另外,芭蕉叶振摇的形态也被用来形容心中的忧虑不安,那么雍正皇帝他忧虑什么呢?那自然就是饭碗里装的食物了。如果百姓都能丰衣足食,他自然可以高枕无忧了。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4、图5、图6)

可雍正皇帝心中的佛到底在哪里呢?民以食为天,君只是天子而已,因此在他眼里,众生皆有佛性,碗中之物就是天,黎民百姓就是佛,因此每餐捧起饭碗之时,也就是他对天、对佛进行虔诚供养之时。古时天子尚且如此,如今太平盛世,我等自然更应对天、对佛心存敬畏了。

参考阅读:

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清雍正)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

雍正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6.2cm,口径12cm,足径4.6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雍正

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内壁白釉无纹饰。外壁施黄彩地,纯净无瑕,上绘梅花一株,虬枝横斜,红、白两色梅花娇美艳丽,一侧题五言诗:“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诗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寿古”、“香清”二印。底足内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珐琅彩的色地装饰手法,与绘画相结合,设色艳丽,绘画精细。

珍罕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现身中拍国际


2011年7月17日,作为今春北京拍卖季的收官之拍,中拍国际推出的“元明清瓷器珍品及古董珍玩拍卖会”。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了。海外回流、流传有绪,且全世界与本品同类的大罐总数不过十三例,这一系列货真价实的噱头是否会成就又一件天价元青花?此外,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碗、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清康熙釉下三彩风云际会橄榄瓶、俄罗斯公主旧藏清乾隆碧玉贴金镂空香薰等百余件奇珍异宝也将同时与藏友见面。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珍罕元青花大罐现身中拍国际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新颖精致的工艺和豪迈奔放的气魄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段不朽传奇,反映了十四世纪中国对外瓷器贸易的盛况,是中国高超的制瓷技艺与外域的实际需求的完美结合,其形制、用途和钴料都是外来的,但它又无处不浸透中国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心灵创造,无处不焕发着中华文明的光华。蒙元之世,朝廷与中西亚地区政治经贸往来最为密切,尤其元文宗登基之后,两地文化互动交流成就斐然。元青花瓷器的创烧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联系骤增不少积极因素,在当时两地商旅往来的路上,斑斓夺目的青花瓷器闪现出的迷人光芒,伴随着悠然的波斯音乐运至中东诸国,当年交流的盛况可由当今保存的《贩瓷图》得以窥知。

十五世纪《贩瓷图》局部,土耳其Saray图书馆藏

元青花瓷器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西亚伊利汗国)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雄健著称,其中大罐一类堪称代表。此件中拍国际征得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为元青花大罐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其气息古朴雄浑,口沿绘以一周回纹,有别于常见的栀子花纹,肩部装饰六朵缠枝莲纹,罐身主题纹饰为六朵缠枝牡丹纹,胫部则是十瓣仰莲纹。布局繁密而有序,笔意酣畅洒脱,所绘牡丹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花明亮妍翠。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本品青花与纹饰制作工艺方面颇具自身特色,展现了元青花丰富多彩的另一面。元青花发色因钴料提纯加工工艺与烧成气氛的不同从而展现出多重风格,与常见的浓重如墨、深入胎骨、锡光斑斑的青花不同,本品属于浓妍泛微紫、少见锡光类型,而这类淡雅风格的器皿在元青花当中约在三分之一左右。另外,青花纹饰涂绘以前存在不同的工序,举凡所见浓重型元青花瓷器当中典型的牡丹纹饰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立体效果,但以本品为代表的淡雅型元青花瓷器则是直接以青花绘画,青花发色妍丽却不浓重如墨,由此可见选择何种类型的钴料装饰,在绘画以前工匠已经有清晰的决定。

目前存世所见与本品同类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总数不过十三例,按照上述工艺风格的区分应存在两类型,一为浓重刻划者,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青花发色极为浓重,纹饰事先刻画;一为妍丽淡雅者,例如包头市博物馆藏来自燕家梁出土的大罐、菲律宾出土的大罐。以上所列诸例纹饰大体一致,唯局部边饰稍有变换,例如口沿装饰栀子花纹饰为最常见,但上海博物馆藏品的浪涛纹和本品的回纹则是同类之中极为罕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