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唐三彩特点

唐三彩特点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三角 古代瓷器的特点

2020-02-20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也是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那么人们经商可能就是从东往西,从西往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有关。

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Www.taOCi52.cOM

唐三彩这一种工艺品的特点,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这个造型是鸡头器皿,从现在的考证它当时是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但是作为中原地区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来制作,并且人们的使用可以看到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唐三彩有哪些特点


体态丰腴,面如满月,柳眉凤目,悠然娴雅这几个词语是唐三彩女立俑的真实写照。繁花散尽,岁月不老,唐三彩女立俑已经走过了一千多个春秋。而唐三彩男装女俑虽是女儿身,但却偏爱男儿装,身着宽大的男式圆领长袍服,也掩饰不了她婀娜多姿的体态,无数游人都曾经在博物馆展柜前为之驻足,被唐三彩男装女俑的精妙绝伦所打动。

这些陶俑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秘诀,就是唐人震古烁今、闻名中外的艺术成就——唐三彩工艺。三彩器主要流行于唐朝时期,将当时社会生活的形态完备呈现,故而后人将之称为“唐代三彩釉陶器”,简称“唐三彩”。唐朝的厚葬之风盛行一时,不仅是达官贵人,老百姓亦是如此。人们喜欢生前喜欢的物件制成器件随葬,成为长久的陪伴。一样样,一件件都是有讲究的。

唐三彩不仅仅体现了古人们博大精深的智慧,更是体现了唐朝自信包容的时代精神。一座城市的历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唐朝在这里强盛起来,唐三釉也在这里烧制而成。烧制唐三彩的窑口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地区,长安的称为“西窑”,洛阳的则称为“东窑”。唐三彩的做工比较细腻,造型非常别致,调色技法极具韵味。

三彩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产物,由于施了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再加上低温烧制而成,色彩比较稳定。所以一般来说,三彩器是不会受到湿度和腐蚀的太大影响。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需要将素坯放入窑中焙烧,陶坯烧好了以后再上釉彩。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黑、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然后再次入窑,烧至八百度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比较大,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相互交织浸润,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的色彩,因此烧出来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不少传统工艺渐渐没落。唐三彩亦是如此,但是中国不能没有唐三彩,我们需要好好保护和传承唐三彩工艺。

唐三彩介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在国际大舞台的历史中的第一个号称全球鼎盛的时期。唐朝经济非常繁荣,在文化上也是百花齐放。唐三彩是唐朝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当时的一种彩陶工艺品。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的唐三彩的外观造型非常生动,也非常逼真。

唐三彩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由于它烧制于唐代,所烧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黄、绿、白三种颜色,所以得到了唐三彩的名称,实际上,它所用的色彩还包括蓝、赭、紫、黑等。这种彩色釉陶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而制作成功的。之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供时,终于烧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当时的国际场上,唐三彩就已负有盛名,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竞相收藏。之后,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令人惊叹。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唐三彩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它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呢,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的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胎质。唐三彩胎质白中泛浅红、浅黄色。胎土细、实,含有矿物杂质。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胎质洁白、细腻,无风化现象。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唐三彩这一种工艺品的特点,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这个造型是鸡头器皿,从考证它当时是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但在中原地区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来制作,并且从人们的使用中可以看到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随着唐王朝的减亡,唐三彩也随之消失。唐代以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在北方地区流传繁衍,其中包括契丹民族的三彩和北宋三彩,还有金代的金三彩等,但它们的艺术水平与唐三彩相比较为逊色,风格也有较大的区别。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考古界的挖掘,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曾经挖掘出来过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那么这种文化传流到国外也对他们的陶瓷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在日本和朝鲜。日本奈良时期曾经仿制中国的三彩制作出来过三彩器物,当时被称为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时期也仿造中国的三彩制作过三彩的器物,叫新罗三彩。

正因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收藏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也得以继承和发展。

唐三彩作为一种陪葬用的瓷器风靡了世界,是中国古代文明征服世界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色泽艳丽、富有生活气息、外观造型非常生动的唐三彩让今天的我们啧啧不已。

唐三彩有三美


唐三彩在唐代非常盛行,得到许多名人雅仕、达官贵人们的喜爱,釉色为黄、绿、白三种颜色的多彩瓷器为什么在唐代那么受到人们的喜欢呢?唐三彩有三美——色彩美、造型美、装饰美。同时唐三彩瓷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代表了中国民族的智慧以及瓷器制造技艺。

唐三彩久负盛名,其一源于其造型美。而这则归根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如轮制、模制、雕塑及黏结等技法的成熟运用,使其加快了创新步伐;又因唐三彩继承了深邃洞达、极态尽妍的汉文化,融会贯通了豪迈奔放、达观质朴的异域文化,形成了橘黄典重、雄浑灿烂的大唐文化。

唐三彩的色彩之美: 搭配好釉彩是关键 奥妙之处在窑变

唐三彩,其色彩之美至关重要。三彩釉陶的最大特色在哪?就在于高度发挥低温铅釉的性能,运用黄、绿、白、褐、蓝等多色铅釉,做成复杂华丽的装饰。

由于唐三彩的彩釉流动性大,不同颜色的彩釉处于一种互相掺杂、相互融合的状态中,玉石便产生了“异色兮纵横,奇光兮灿烂”的瑰丽缤纷的奇异现象,这种多色彩釉混合的现象,正是唐三彩的奥妙之处,入窑一色,出窑万千,这种窑变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的画面。

由此可见,使用釉彩是唐三彩色彩之美的关键,而搭配好釉彩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此,只有将釉彩搭配得精细而准确,做到浓淡相宜、轻重适度、明暗适中,才能制作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

唐三彩造型之美

从唐三彩具体的造型而言,常见的造型有人物形象造型、动物造型和器物造型三大类。就人物造型来看,若按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等级来划分的话,有少女、贵妇、文官、武士、侍女等人物。单就侍女的造型来说,人物的表情有着千差万别。如侍女的形体有胖瘦、立坐之分,其姿态行走,有梳妆、演奏、跳舞之别;就表情看,有喜怒哀伤忧愁之态;共性方面,她们的态度是谦虚而卑微的,因为她们是侍奉主人生活与娱乐的。

从唐三彩女俑的造型看,一般为釉色厚重、面颊丰满、体态丰腴,而肥硕艳媚成为一代美人的标志。因此,三彩女俑都被塑造为“丰颊腴体”的胖俑。大唐盛世,实行了比较开朗和开放政策,这种开放之风也在妇女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有的妇女偏爱戎装,有的喜好男装,有的喜爱胡装,虽然爱好不同,但都喜爱娇艳而华丽的服饰。

从唐三彩的动物造型看,马与骆驼居多,马是艺匠最熟悉并塑造最为成功的对象之一。它的特点是头瘦臀圆、膘肥体壮、骨肉分明、线条流畅。或饮颈长啸,或低头啃草,或扬蹄奔跑,或驰骋疆场,其中尤以雄健奋髦、矫健似龙的骏马最为出色,可谓唐三彩的珍品。再看骆驼的造型亦十分丰富,一般为昂首阔步、任重道远的模样。有的驮载乐队,有的满载丝绸,都各具神态,它们是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工具。

唐三彩器物的造型质量要求也很高,如碗、盘、瓶、壶,个个玲珑剔透、晶莹可爱。

唐三彩的装饰之美:贴花刻花纹盘等技法造就美中之美

如果说唐三彩的色彩美主要是指它的釉彩流动所造成的千变万化之美,那么装饰美则是指釉彩美自然流动所造成的美,再加上各种精美图案,以及贴花、刻花、纹盘等技法而造成的美中之美。

就其装饰美而言,有几下几种,一种是图案与彩带装饰。用笔敷各色釉汁画成彩色斜线,由交叉起来的斜线构成网状菱形、方形、三角形图案,或在器物的外壁上划分几个部分,构成不同的图案,有的为竖线,有的为平行线,构成总体规整和谐而又美观的图案。而彩带装饰,是用各种釉彩在器物上画成彩条,经过高温形成条状自上而下的彩带。这种彩带由于器物表面的凸凹与起伏,釉彩的轻、重、浓、淡,相互浸润和流淌,由上而下流淌成一条条斑驳淋漓的彩带,形成变幻莫测,自然天成的垂流条纹,绚丽无比。

一种是搅胎工艺装饰。何谓搅胎?亦称为纹胎。这是一种技艺要求较高的工艺。具体是先选用白、褐等不同颜色的瓷土,再把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有规则地搅拌在一起,随即将泥料切成薄片,一层一层叠压和泥块,并用模具拉坯而成形而后入窑烘烧而成。

另一种是多种工艺综合装饰。即在同一器物上把模印、捏塑、贴花(刻花、印花、划花)彩绘等工艺结合运用,形成多姿多彩的三彩艺术。

唐三彩不仅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而且通过神奇的造型、缤纷的色彩、华丽的装饰,充分表现了人和物的精、气、神,给人以神奇、灵动、飘逸,呼之欲出的感觉,使唐三彩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和谐统一。

唐三彩虽然有三美,故其唐三彩老瓷器价值也高,有不少赝品唐三彩古瓷充斥市场。在鉴定唐三彩真假的时候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 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即变颜色,2. 自然的千年陈旧感,3. 从露胎处的土锈鉴定。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鉴定唐三彩瓷器。

富丽凝重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按质地分类,它应属于琉璃。唐三彩的烧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两次烧成,多运用于结构复杂、器型较大的器物,即先在1050至1100℃的窑内素烧,上釉后,于800至900℃的炉中再烧;另一种是做好坯后直接上釉,在900℃左右的温度下烧成。后者器物的胎质不如前者坚固,用手指甲就可以划出痕迹。

三彩按时代和地域分,有唐三彩、宋三彩和辽三彩,其中以唐三彩最负盛名。说它最负盛名,也只是清代末年才开始的。以前,人们对它并不认识。由于交通的不便,盗墓者发现易碎的唐三彩,也往往以砸碎了结。清光绪末年,因为修建铁路,洛阳城北的许多汉、唐墓葬被挖掘出来,这样,墓葬中的唐三彩才被带到北京古玩店出售,才引起金石学家、考古学家罗振玉和王国维先生的注意。罗振玉先生在《古明器图录》的序言中指出唐三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便有收藏家特别是外国的中国文物收藏者们,出了高价买走许多珍品,这就吊起了盗墓者和古董商的胃口,一时间盗墓之风盛行,整个邙山被挖得千疮百孔。而做假者看到有利可图,唐三彩的赝品也越来越多。唐三彩在唐代是模制成型的,用真品翻模比较容易;它的烧造工艺相对瓷器而言,也比较简单,再加上真唐三彩的釉色几乎没有一件完全是一致的,造假时对釉色的要求,比对瓷器的釉色的要求低得多,所以,唐三彩成为古陶瓷门类中作假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也最容易使人上当的一个品种。从民国初年到现在,古董市场上,赝品的唐三彩就没有断过,收藏者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唐三彩的釉色有蓝(最为名贵)、绿、黄、白、赭、褐、黑等多种,也有单彩的。它的造型,大致可以归纳为生活用具类、模型类、人物类、动物类等几种。其中又以天王、女子、骆驼、马最常见。唐三彩的造型既是鉴定唐代文物的标准器,又可从中看到当时人们生活的各种方面,比如,唐三彩女俑中的眉毛式样就有很多种,有一种眉毛只是一个小黑点,可能是被称为“垂珠”的一种眉形。

烧制唐三彩的窑口主要有河南巩县、洛阳和西安附近的黄堡窑。巩县生产的唐三彩多用浅黄釉打底,然后用绿、赭等色釉补衬,风格富丽堂皇;黄堡窑的产品多以褐色为主基调,再辅以绿、黄等色,少用蓝彩,釉色凝重而深沉。

鉴定唐三彩时,首先要注意胎子。巩县窑生产的唐三彩用白色黏土做原料,虽然比较坚硬,但因为烧结温度不够,所以敲击起来声音发闷。仿的唐三彩,胎子很杂,有的坚致如瓷胎,有的是红色陶胎,还有水泥和石膏的。唐三彩的釉大多数都有细小开片,不见大的开片,片纹自然均匀。由于大多数唐三彩是墓室中出土的,所以纹路中一般没有浸进泥土,釉层薄而匀,紧贴胎体。而仿制的唐三彩,有的釉太做作,不匀。有的仿品想当然地将唐三彩上涂上黄泥,以充出土文物,遇到这种器物时要十分当心。真的三彩器的刻划纹饰,刻划得很深,有力度,上釉时一丝不苟,不出轮廓线。

唐三彩不是瓷器


唐三彩不是瓷器,而是一种低温烧造的陶器,是一种亮釉,其光泽亮丽柔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釉色斑斓,具有古瓷器表面的莹润感。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唐代也是当时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三彩各种形象的器物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线条流畅,骨肉停匀,神完气足,有着独特的动感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再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唐三彩造型更是不同凡响。唐三彩富有弹性的线条,既流畅又有力的组成形体,变化自然,生机勃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是光辉灿烂大唐文化的一个体现。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则以马和骆驼为多。

古代唐三彩主要用于做随葬的器物,称为“冥器”。唐三彩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其中以西安、洛阳出土最多,长安和洛阳是唐代都城所在,是唐代政治、经济中心,王公、官僚、士大夫以及富商的墓葬集中,所以唐三彩出土的数量也多,因而有“洛阳唐三彩”之说。

唐三彩——古时的三彩之美


唐三彩,是唐代极为盛行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其釉质色泽众多,有淡黄、深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等多种颜色,但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称之为“唐三彩”。

其最早、也最多在洛阳出土,也被称之为“洛阳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里的珍品。

不可否认唐三彩的诞生、兴起在中国陶瓷工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起源也是有渊源的。

唐三彩诞生之前,中国传统的陶瓷技艺已经非常成熟,为其诞生提供了扎实的硬件实力。

当时三彩釉的装饰工艺兴起,与胎体装饰工艺形成完美的结合,这位唐三彩的诞生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基础。

唐代时期,唐三彩被视为一种冥器。贞观之治之后,无论宫廷高官还是民间普通百姓极为盛行厚葬之风,这直接促进了唐三彩在中原地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其胎料选择讲究,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为上料,含有铅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助溶的溶剂,加入铜、铁、钴等金属元素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进行烧制

于是形成了黄、绿、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质,也有的器物只有其中一种或两种颜色,但大多器物釉质以黄、绿、白三色相间为主,所以古称之为“唐三彩”。

唐三彩釉色浓艳绚丽,是我国陶瓷业的艺术瑰宝,其主要以动物,如马、骆驼,生活器皿和不同的人物形象为素材,形成别具一格,富有生活气息的陶艺品。

其作为国海外交流之物远传四海,是我国传统工艺的国际交流者。

钧瓷不做“唐三彩”


自古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荣昌钧瓷坊烧制的“祥瑞瓶”、“乾坤瓶”和“华夏瓶”分别成为过去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国礼;近年来各地举办的文物拍卖会上不时传出钧瓷珍品以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高价成交的消息:作为宋代五大名瓷“钧、汝、哥、官、定”之首的钧瓷依然高贵不可方物。

郑州北古玩城中,钧瓷一摆就是一地,一件尺把高的观音瓶,要价只有三五十元甚至十几元;无数办公楼、写字楼、饭店、银行的大门两边,都立着高达米余的钧瓷大花瓶。物以稀为贵,钧瓷好像不值钱。

这让人想起了唐三彩。唐三彩出土至今不过百年,却已从当年赠送外国领导人的国礼堕落成了地摊货,再无人以之为荣。钧瓷会不会重蹈覆辙?

用原产地保护划个圈

原产地域保护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它通过确定产品生产标准,以法律形式规定原产地域以外的生产者不得使用、假冒受保护的产品名称。

2003年9月,钧瓷获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钧瓷这一名称再不能随便使用:地域上限定在包括钧瓷发源地神篨镇在内的八个乡镇;工艺上必须保持自然窑变,不能人为控制。

“为此,2004年,省质检局出台了钧瓷生产技术标准,省艺术行业协会出台了钧瓷艺术标准。至此,钧瓷正品、精品、珍品、大珍的等级标准得以确立。以往那种精品、珍品满天飞的情况得到了初步遏制。”禹州市陶瓷局某负责人说。

创新才有出路

对于钧瓷,没有哪个问题比创新更能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

“造型创新上,过去只有瓶瓶罐罐,去年涌现新造型180多种,其中57种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有了专利,别人不能模仿,量少才能价高。”那位负责人说。

“创新首先是造型创新,这是对钧瓷文化的丰富,但不是凭空的,要与时代审美口味吻合,不能停留在古代的时代内容上。”禹州钧瓷研究所所长张金伟说:“有了新造型,还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才能确保成果不被胡乱模仿,不走样,从而一方面保护利益,一方面确保艺术品位。”

造型创新推动了工艺创新。“由于烧制工艺落后,古代有钧不足尺的说法,超过一尺的瓷器就烧不成了。祥瑞瓶刚设计出来时,很多专家都说不可能烧成。因此,必须创新工艺,否则新造型同样烧不出来。”荣昌钧瓷坊总经理苗峰伟说。

在钧瓷研究所和荣昌的珍品展览室里,不仅有观音瓶、将军瓶等传统造型,还有人物、动植物以及各种其他造型,钧瓷从玉雕、雕塑、青铜器等艺术和其他瓷器品种中吸取了不少的创作灵感。

做阳春白雪 不做下里巴人

钧瓷烧制素来讲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自然窑变,故而极难控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存在技术或艺术缺陷的残次品是否砸碎,代表了对钧瓷发展道路的不同认识。

在众多钧瓷厂商把十几元的钧瓷推向市场时,苗峰伟说:“钧瓷是艺术瓷,就要走阳春白雪的路线。”荣昌门前建有钧魂台,里面全是被砸的碎片。据他介绍,2000年开始砸瓷,砸了几万元的货,被人当成傻子,现在一年要砸价值上百万元的次品,像祥瑞瓶,前后共烧坯26000多件,只留了999件,其余的连同模具全被毁掉。“我的理想是一年烧10万件,只保留36件,其他的全部砸碎。”他说。

“荣昌要走劳力士、轩尼诗之类的国际顶尖品牌的路子,我想尝试一下,给其他钧瓷生产厂家做个示范。”苗峰伟这样描述他的品牌路线,“其实,这也是一种创新,是把传统的艺术品和现代的市场运作结合起来。”

“越是残次品,利润越高,这是为什么地摊上也有钧瓷的原因。”张金伟说:“同时,也要烧制一些大路货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但不能影响整体品位,一定要有高品位的精品引导,没有这个,必然走唐三彩的老路。唐三彩的没落,不是因为量大,而是因为没有创新,没有精品提升其品位。”

低温釉陶器: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黄色,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这三个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黄色通肩大衣。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三彩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三彩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