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青花瓷器的历史简介

青花瓷器的历史简介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08-25

青花瓷器的鉴别。

一)青花瓷器的出现青花瓷器产生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是从事实出发吧。本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发现了一件书有"至正十一年"纪年铭款的元代青花瓷瓶。从此以后,国内外研究我国古瓷器的人,便根据这件瓷器的造型、胎、釉、料色与纹饰方面的特征,把许多传世的、或出土的和这件瓷器的工艺与装饰风格相近的青花瓷器,确定为元代的青花。这只带有年款的瓶子公诸于世以后,中外研究古陶瓷的作为元代创始青花的依据。但是这些青花瓷器纹饰精美,料色浓艳,气势宏伟,无论是装饰还是工艺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元代已普遍出现,而风格固定趋于成熟,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样成熟的青花瓷器,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它一定经历了一个草创的阶段而逐步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青花瓷器的创始时期,近年来有些人根据元代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宋代的青白瓷盛传江湖,造成景德镇瓷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推定青花瓷萌芽于当时已具有质地优良、能清晰以发显青花蓝色透明釉的景德镇宋窑场。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文物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为我们弄清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元大都遗址时,和景德镇陶瓷馆试掘湖田古瓷窑遗址中,都出土了有确切地层关系的青花瓷器。如景德镇陶瓷馆在试掘湖田古瓷窑遗址时,发现有青黑釉下彩绘的影青碗底心残片一块,及影青釉下加褐斑点黑彩的虎形枕等遗物,对研究景德镇瓷器釉下彩绘的起源和青花瓷器的萌芽问题,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由于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早期青花瓷器都是元代景德镇生产的,而景德镇湖田古瓷窑遗址出土的元代青花又与国内外传世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青花瓷器在世界上出现。最晚在我国元代(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并为我国的陶工所制作。二)元代的青化瓷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从湖田古瓷遗址所遗存的大量窑具及瓷器碎片中,可以发现当时印有"枢府"字样的印花器和青花瓷片。在这些瓷片中,有一种青花的纹饰呈灰青色调、瓷质较差,是用土料画成的;而另一种则用笔工整、构图繁复、发色鲜蓝、瓷质细腻,是当时的精致作品。我们推测,这种用土料画成的青花瓷器可能是当时民间用瓷,而发色鲜蓝的精致青花瓷器应该是价格昂贵而远销海外的"人间瑰宝"。由于元青花近年才被人们认识的,因此随着对元青花的了解,扭转了过去人们认为元瓷粗率的错误看法。实际上元代瓷器随着青花釉里红彩绘碗、盘的出现,无是料色、器型、花纹图案都已相当考究。从国内外传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来看,其料色有所谓"苏泥勃青"型的,即蓝里有黑色斑点,线条有晕散现象;有呈鲜艳的蓝紫色的,它非常接近于现代用很纯粹的氧化钴所配制的青料色调;也有呈灰青色的,它可能是使用土料绘成的。就这些情况来看,当时的青料来源比较广阔。元代青花不但料色丰富,而且在器型及花纹装饰上也相当工整细致,有其一定的特色。这一时期比较常见的器物为大盘、瓶和罐。大盘一般折沿,有圆口和棱花口两种形式,这种大盘是当时输出国外的主要品种之一,现在留存在伊朗、土耳其及印度尼西亚的为数颇多。据韩槐准氏《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瓷》一书称:"当时马来亚人习惯,凡遇宴会,例用可供四人至八人共食之大盘"。马欢著《瀛涯胜览》一书亦有"国人……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的记载,因此元代的大盘可能专为外销烧制的。大盘常采用的青花纹饰在花卉方面有菊、莲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竹子和芭蕉一般是和石头画在一起。禽鸟有飞凤、鹭鹚、鸭和鸳鸯。兽类有麒麟和鹿。龙的运用也较多,具有特色,如故宫博物院藏瓷中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见图15)瓶的造型是小口、短颈、丰肩、瘦足,所装饰的龙与十五世纪以后明代龙的形状不同,它的特点是细颈三爪,龙总是和云或海水画在一起。瓶身纹饰多为三组,肩上常为下垂的如意头纹、纹内画花卉;中部画花卉或云龙纹;下部多为莲瓣纹,纹内画莲瓣或八宝。罐的造型多为直口、短颈、阔肩、瘦足,肩上突起双兽面耳,口部、颈部、肩上和足上均装饰得工整细致。如1960年在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青花大盖罐,小口广腹、器身通体作十三瓣瓜棱形,上覆荷叶式盖,盖纽上画垂云纹。盖面主题为折枝花卉,盖边环以卷草花纹。器身口沿以回纹图案作边,下饰如意重云纹。器身主体部分以各种不同种类的花卉作图案,花卉根部衬以山石。器身下部饰仰复莲,仰复莲内分别填以朵花及四叶菊花,两莲中间以回纹带相隔。底足周围环以卷草纹。象这种在一件器物上,盖画七层,器身画十层不同纹饰的大型青花产品,比明清两代考究的工细的青花作品也毫不逊色。又如1970年在北京元大都发掘的青花凤首扁壶,青花托盏及青花大碗,其中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空前希世的佳作。它的造型是发晋唐发来的天鸡壶发展过来的。景德镇的五代及宋代仍有鸡头壶的制作。而元代的陶工们巧妙地继承了这一传统造型手法,配合青花对凤的形象的彩绘装饰,而与壶体结合得十分自然而贴切。使整个凤壶的形象更加生动而富有装饰性。同时吸收了北方民族马蹬壶的扁体造型,这显然与使用对象的生活爱好有关的。它的青花呈色鲜蓝苍翠,用的是当时上等好料,所画笔法工整细腻,也出自绘瓷能手。这样的作品是当时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少量奢侈品,从这些精工的元代装饰样上,可以看出与宋代景德镇影青刻花和定窑印花纹样的渊源关系,如盘上的回纹边,及菊花、牡丹、莲花、云龙、飞凤等纹样造型都从影青刻花和定窑印花纹样脱胎而出。而新出现在壶肩部的大如意加花纹的纹饰则是受蒙古族的文化影响。这种纹样以后一直在明清的陶瓷上出现,成为我国陶瓷装饰上的特有样式。其他如1962年北京市新街口北城墙下出土的青花瓶;1964河北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加紫开光镂空大盖罐、青花八棱执壶;北京市文物管理处1954年入藏的元青花玉壶春瓶;1962年山西博物馆入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罐;1966年江苏金坑出土的青花云龙罐,以及景德镇陶瓷馆最近几年来在湖田古瓷窑址发掘到的大量元代青花瓷器碎片来看,无论从器型、料色、釉水、花纹等方面,足可证明元代青花瓷器的质量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完全是一种成熟定型的产品。元代,由于青花瓷器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其产销情况,元人蒋祁著《陶纪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的书籍)中记述?quot;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拣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由于生产的发展,元代统治阶级对景德镇瓷业的剥削也更为加紧。对瓷窑课税榨取,是极其残酷的,关防也极严密。在窑座方面,则是"窑之长短,率有相数,官藉丈尺,以第其税"。"兴烧之际,按藉纳金"。在关防方面,则"窑有尺籍,私之者刑,釉有三色,冒之者罚。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瞒,则牙商担夫,一例坐罪。"这样,就使当时"巨商,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官之利羡,乃有倍蓰之亏时耶"。同时,元统治者滥发元基金的纸币--中统钞、至元钞,这种纸币给景德镇瓷业工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当时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即当时真实的写照。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在元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的环境里,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明代的青花瓷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自明以来,景德镇压倒了历史上一切著名窑场,一跃而为全国造瓷事业的中心。如果说元代的青花瓷器曾动摇了青釉瓷器的地位,那么从明代起,景德镇的白地青花瓷器,开始压倒了历史上的青瓷。以后,青花瓷器的制作日多,青瓷的制作便逐渐减少了。青瓷的商业市场上甚至下降到这样的程度,据《明会要》记载:当年一个处州青瓷碗在海外的价值一百五十贯,一个青花白瓷碗就要值三百贯,一个青花白瓷碗的价格比青釉瓷碗高一倍,而青花瓷器却又比青釉器更容易烧成。所以青花瓷器打败了处州青瓷。景德镇能够在十四世纪以后发展成我国瓷业中心,这就毫不奇怪了。随着青花瓷器的发展,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进入空前发展的程度。据记载,当时景德镇被称为"江南雄镇。"后人记述这里的繁华情况是:"毂击肩摩,四方云集,巷连鳞接,万户星稠,诚江右一大都会也。"据说当时官窑和民窑将近三百所之多,年产瓷器数十万件。生产情况是?quot;昼间白烟蔽空,夜间红焰熏天""终岁烟火相望。"产品则是:"器成天下走。"商市争售,并远销世界各国。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若夫中华器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明代景德镇的瓷器最主要的就是"青花",从这些情况来看,明代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才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阶级。"景德镇的陶工,正是明代的丰富多彩的青花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明代所制作的青花瓷器,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按照它的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的不同时代特征加以区分的话,那么,可以把明代的青花瓷器分为:一、明早期(永乐至宣德);二、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明中后期(嘉靖至万历);四、明末期(天启、祟祯)。这四个时期的青花用料来源不同,呈色有显著的区别。明早期入明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洪武二年,在镇设立御厂。其所制瓷,只求精工,不计成本,专供宫庭贵族享用,这种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青花瓷器是明代瓷器的主流,这时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日臻精美。明初的青花瓷器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宣德时期的作品上,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而《景德镇陶录》云?quot;宣窑青花最贵。"可知明瓷第一种的"宣德窑"是以"青花"为代表作的。"宣德青花"的特征为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散晕现象及深色晕点(即使用所谓"苏泥勃青"型的青料)。很象中国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一样,加上错落有致的晕点,笔线自然浑化,别具风趣。的描绘技法上,是采用画笔描线与涂染,画面上表现深浅关系是用笔拓出来的,这是宣德及以前的青花绘瓷技术上的特征,因当时还没有发明运用浑染(分水)法。所绘内容多缠枝花卉瓜果,也有画一些人物、园景、鱼禽、走兽、海涛云龙等图样,配以一定的边脚图案,在盘碗上又往往里外都画,使整个瓷器装饰得比较丰满而庄重。又多作大缸、坐墩、大盘、大花瓶等大件器皿,加上浓重浑厚的青花装饰,更显得气势磅礴,创青花艺术一代之奇。如故宫博物院藏瓷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天球瓶(见图16),其造型坚实硬朗,端庄舒展,装饰以青花缠枝,用笔流畅,用料有浓淡,墨色浑然而庄重,使整体显得丰盛而又秀丽,是一件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明中期到了十五世纪六十年代成化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个新的转变。在选料、成坯、烧制上都比较讲究。制瓷技术也更加熟练,瓷胎做得细腻轻薄,有所?quot;青花纸薄洒盏之制。"器型趋铅轻灵秀巧,在绘瓷技法上从单一的画笔,发展为用细笔画线,另用大笔分水的肴痉ā6运挛铮谙呙璧幕∩霞由掀皆鹊纳妫够姹硐值酶由钢拢⒃黾由?浅不同的色调,更接近于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效果。在青花色料上,改用平等青料,相传为景德镇邻县乐平的坡塘青。其呈色秀雅,成为一种淡描青花,虽无宣青的明艳凝重,亦清丽可爱。《饮流斋说瓷》说:"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犹当却步也。"这可成化"青花"虽不及宣德,便也有其胜人之处。正德时期出现了一些青色比较浓艳,装饰比较丰满的作品,据《窥天外乘》等文献记载:正德时已从云南得到西域"回青",但从装饰风格上来说,大致上与成化相同。成化以后,中等器物的花纹普遍使用渲染(景德镇今称"混水"与古文献同),那时候的青花碗盘一式"动累百千",为了要"画款相同,"不致"参差互异"(《陶冶图编次》),故把彩绘青花的手艺分割成"画者只学画而不学染,染者只学染而不学画。"(同前注)随着技术上的精进,专业分工上更为精细,据《天工开物》中说:"共计一坏工力经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过手七十二",可见分工之细达到何等程度。明代景德镇陶工曾以其特有的"分工",为人类制造出多少精美的青花器。明中后期到了十六世纪二十所代以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海外贸易的发达,当时青花器的生产量空前扩大。青花艺术的格调也更显得华丽繁缛,这表现在官窑瓷器上的大量龙凤图案。器形也变得更加复杂,除了制作大件瓷器外,还增加各种形状的镶器。更创富丽华贵的青花五彩瓷器,艳极一时。所用青料是回青。经过淘炼的回青,并加以江西所产的石子青,所青花色调极浓艳,有的呈堇青色有的带紫红色,与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迥乎不同。其造型与纹样,也都以繁复异于前代。明代景德镇的民窑青花非常发达,画风豪放雄伟,制作浑厚朴实,是官窑瓷器莫及的。明代中叶以前的民窑瓷器,有许多不写款,在还可以查考得出来的明代著名的民窑,有明中叶嘉靖、隆庆所间的崔公窑,制品精好。到明代末期,政治腐败,国势动乱,官窑生产几乎停顿,重工精致的瓷器很少出现。相反,当时民窑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精彩作品,所绘花鸟草虫、山水人物小品,构图简洁清丽,寥寥数笔,生趣盎然。青花色调也很净丽青翠,另有一番民间简朴清新的情趣。四)清代的青花瓷器清代的青花瓷在明代青花卓越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绘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成就。据《景德镇陶录》说:"陶至今日(清朝)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卷五),青花瓷器以康熙时期的作品最为突出。康熙十九年清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器型大小不一,式样繁鑫,青花瓷器的料色,似今云南珠明料的色调,具有鲜丽明爽之感,青花器物的纹饰,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斋,称为清代三冠。其器物样式,一变明代风貌。造型多为挺拔硬朗的形式。如棒锤、芭蕉、凤尾、花觚等式样,多硬直及方体器型。与当时清丽、明朗的青花装饰名副其风格能取得相互协调统一。青花的色调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娇翠欲滴。画法精细挺秀,分色层次增加,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表达出纯熟的绘瓷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瓷青花锦鸡牡丹凤尾尊(见图19)和青花人物山水纹盖罐(见图20),都是康熙时的典型作品。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形象作概括、夸张的加工,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再以多种深浅料色。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料色成为后来模仿的标准。《陶雅》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卷上),《饮流斋说瓷》也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说彩色第四),可见康熙青花是独步清朝的,《陶冶图说》中有两条说到"青料",第八条采取青料说:"瓷器无分园琢其青花者,有宣成嘉万之别,悉藉青料为绘画之需而霁青大釉,亦赖青料配合,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两郡所属诸山。………其江西、广东诸山间有产者色泽淡薄不耐煅炼,止可画染市卖粗器。"第九条拣选青料说:"用青之法,画于生坯罩以釉水,入窑烧出,具成青翠。若不罩釉,其色仍是黑色,窑火稍过,则所画青花多致散漫…?quot;。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生产上着重于釉上五彩、粉彩的制作,并得到高度发展,青花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已失去以前的优势。但仍有一部分制作得非常精细的作品。如故宫藏瓷雍正青花团菊纹盖罐(见图21),造型匀称,团菊图案纹样格式布局匀整而灵秀。乾隆青花梅鹊纹表果瓶(见图22),其造型系乾隆时的典型风格,一变康熙时的挺硬格调,而运用柔和线条,使器物造型隽秀。其纹饰梅鹊出自康熙而较细腻写实,趋于自然写生,也为乾隆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当时盛行仿古之风,多仿明代宣成作品,虽有仿得极精者,但终究缺乏新意和原来自然流畅的笔调。有许多民间窑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写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样。这时的青花色调变化比较多,大致上雍正比较轻淡沉着,乾隆时比较鲜蓝浓艳。乾隆后期,由于封建制度已面临末日,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相应的衰落下来,除了当时的民用青花瓷器还保持着清新、朴素的风格之外,官窑青花瓷器,追求自然主义,纹样繁琐,反映了统治阶级腐朽、低级的审美趣味。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内反动派的摧残,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一蹶不振,久负盛誉的青花瓷器,也失掉了往日的光辉,到解放夕,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几乎到了停产地步。五)结语综观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的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青花瓷器是景德镇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罪证。历代统治者均在景德镇设立专为统治阶级烧造奢侈品的御器厂,并设有督陶官吏驻厂造办。它是当时劳动人民一项沉重的负担,据邑志记载:"大小工匠约有五百,奔走之力不下千计,"以致"民以陶病久矣。"可见御器厂每年要役使一千余人替皇家卖力,沉重压榨人民。督陶官吏"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对景德镇的劳动人民横征暴敛,百般压榨。元代著名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就是劳动人民深受灾难的真实写照。明嘉靖末期,地方上加派随粮带征的银两,弄得"公私苦匮",民穷财尽,成为扰民的苛政。万历十九年一次就加派瓷器二十三万九千多套、件。万历二十七所宦官潘相来镇督理陶务,潘相和他的爪牙王四到处滥征商税,盘剥窑工,因烧造青花龙缸,致逼陶工童宾赴火而死。万历时期有个叫王敬民的官员曾上疏皇帝"奏罢烧造奇器淫巧。"(《浮梁县志》)"陶政篇")这种疏奏,并没有使统治阶级减轻对景德镇劳动人员的压榨,反而变本加厉,仅在嘉靖二十五年所烧造"御器"追加的费用就高达十二万两白银,合大米205,480石,相当于当时贫苦农民的一十三万七千人一年多的口粮。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龙缸,就是当时景德镇陶工烧造的,烧造这口龙缸,需银五十两,等于当时一个陶工六年的工资。清代顺治八年,江西道额造龙碗,官书上说:"得旨方与民休息。龙碗解京,动用人夫,苦累驿递,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这是清初入关收买人心的冠冕话,其实北京雍和宫佛座前之青花云龙香炉,上楷书"顺治八年江西监察奉政敬造,"又有青龙大碗数件,都是顺治八年额造的东西,并非名胜官书所说:"与民休息"了。皇家的御窑厂,劳动人民的地狱。御窑厂的成就,是建筑在残酷的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浮梁县志》沈怀?quot;窑民行",对当时景德镇陶工生活的写照是:陶工们吃的是"粝食克苦肠,不敢问齑韭",而工作方面则还是"心向主人倾,力不辞抖擞"。到了老、病,毫元元保障,他们有的"服务二十年,病老逢阳九。飦粥先谁供,死况思槥车卯。弃我青山阳,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觉,显晦竟微茫。狼狈于此极,速愿归异乡"。清代民谣:"坯房佬,坯房佬,淘泥作坯双手拢,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根草。"这些都是景德镇陶工生活的血泪写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加紧对劳动人民的掠夺,也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明、清两代中,几乎年年都有规模大小不等反抗发生。如从明万历二十七年由烧造龙缸逼死陶工童宾而激起民变起,景德镇劳动人民就坚持了四年之久的反封建专制斗争,至到万历三年,陶工一万余人包围了御窑厂,火烧御窑厂,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清嘉庆期间御窑厂青花画坯工人王子真领导?quot;毛银改纹银"运动,清乾隆间茭草工人的"白围裙运动"嘉道间的"知四肉"运动等,都显示了景德镇陶工们斗争的顽强性。历史事实清楚的告诉我们,是谁发明创造了青花瓷器?是谁使青花瓷器得到发展?发明它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人;不是那个督陶官史,而是千百个劳动的陶工。青花瓷器是几个世纪以来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劳动、发明与坚强斗争的产物。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新的历史时期的青花瓷器


如前所述,青花瓷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在技术上改进与提高的结果。它的独特的艺术成就,至今还值得我们总结与继承。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确,珍视我们的历史,珍视我们祖先的劳动成果,这是不能疏忽的。青花瓷器是我国古代陶工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珍品,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优秀传统。

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的双重压迫下,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一落千丈,久负盛誉的青花瓷器,也失掉了往日的光辉。瓷业工人在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双重苦难之下,受到贫困、饥饿、失业的威胁,四处流散,纷纷转业。瓷业生产总额,在解放前夕只有战前1937年的三分之一,降到历史上的最低水平。"青花"工人也由清末的三千人减至一百余人(其中真正搞"青花"的只有十多个人),连曾在御窑厂画过"青花"的老艺人也被近失业,挣扎在饥饿线上。使长期在陶瓷上大放异彩、在瓷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的青花瓷生产几乎陷于停顿。我国优秀的民族工业被摧残到凋败不堪的境地。

1949年人民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结束了我国人民长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中国人民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时代。古老的青花瓷器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犹如草木逢春,欣欣向荣。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青花"开始全面地普遍地发展起来,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建国发来,青花瓷器元论在生产规模,发展速度、科技水平、技术队伍、机械化程度、花色品种以及产量、质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到刘少奇、林彪、"四人帮"的反革命目的是在陶瓷工业战线推行一条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复辟资本主义。广大瓷业工人,坚定地捏卫、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高潮,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数百年来青花瓷的生产,一直是笔彩、柴烧、手工成型,生产工具一直沿袭用着数百年前的原始方法。文化大革命以来,敢于革命、敢于胜利的景德镇瓷业工人,在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在两个阶段、两条路线激烈的斗争中大胆革新,对原料、成型、焙烧等一系列"青花"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革,成功地实现了成型机械化,彩绘以贴代画、料色科学掌握、烧成发煤代柴等新工艺。古老的青花瓷焕发了青春,在仅仅廿多年中使青花瓷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显著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青花瓷制作工艺的巨变

青花瓷器的生产,几百年来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生产方法是:"辘轳成型、手工擂料、画笔彩绘、太阳干燥、松柴焙烧"的原始手工业生产办法。解放后,经过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53年开始,景德镇瓷业便根据常 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初,这一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分散的个体生产青花瓷器的手工业经由联营、合作社(组)、公私合营等形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所有制的改革,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再经大跃进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青花瓷古老原始的生产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滚压成型、动力擂料、以贴代画、烘房干燥、煤窑焙烧",已形成拥有现代设备、工艺、技术的社会主义的青花瓷专业瓷厂。生产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大量生产青花瓷提供了条件。

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制度、企业性质的改变和生产技术的提高,青花瓷器本身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在阶级社会里,掌握青花瓷器的人是有阶级性的。历代统治阶级专门设立官窑,攫取劳动人民创造的青花瓷器去为剥削者服务,所以历代官窑的青花瓷器是?quot;只求精良、不计工本"的贡品,是以陈列瓷为主、发单件为主。毛主席曾教导我们:"为企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坚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正确方向,反对为少数人服务的错误方向。青花瓷器的生产方向则转变为生产"适用、经济、美观"的日用青花瓷为主,同时为满足广大人民生活需要,大量生产了配套的青花餐具、茶具、咖啡具等日益提高。这些大型配套青花瓷的生产达到新的水平。它不仅反映了生产方式,成型、焙烧工艺的改革与提高,青花料色的科学掌握,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优越性。毛主席教导我们说?quot;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⑹紫仁俏づ┍づ┍醋鳎づ┍玫摹?quot;青花瓷生产以日用瓷为主、以配套为主这一生产方向的改变,在青花瓷历史上是一次革命。

第二、青花瓷生产和研究达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景德镇的青花窑器,虽凶庞凭玫睦罚ソ邢低车乜蒲а芯渴瞧斗Φ摹G嗷仙肆苣颜莆眨丛谘细窨刂粕魍骋环矫姹睾跏俏薹ò斓降氖虑椤K怨糯那嗷ǖ鞑坏虏煌诔苫苫煌诩尉福尉赣植煌诳滴酰词故峭皇贝那嗷ǎ饕蚕嗖钇脑丁T谏罩拼笈商撞肥保氪锏讲飞骰疽恢拢阌谂涮祝蚴欠浅@训摹M保耸视ο执纳ひ眨绻ブ视粤先匀徊捎迷吹呐浞剑虿荒苁视裉斓纳蟆=夥藕螅诔5闹厥酉拢愦蠊と撕图际跞嗽倍晕夜酶菏⒂那嗷ù山辛丝蒲а芯亢透慕〉昧艘欢ǖ某杉ǎ菏紫妊芯亢透慕饲嗷ㄔ希サ那嗷ㄓ昧希蟛糠植捎锰烊活芡量螅庵痔烊活芡量蟮某噬榭觯鞘芷淠谠诔煞钟跋斓模ú煌兀n芡量蟮闹柿亢茫噬忝览觯恢柿坎睿噬慊业浞⑸榭觯肆苣芽刂啤R莆账姆⑸榭觯杈啻紊粘芍螅拍艽筇蹇闯觯孪任薹私狻R虼耍颗芡量笤谑褂弥埃匦攵啻问陨詹藕谜缴<由项芡量笥胍业氐念芡量蟪煞窒嗖詈艽螅词故峭坏厍⑼皇逼诔霾念芡量笃涑煞忠餐煌飧嗷系氖褂眉芭渲拼春艽罄选L烊活芡量蟮某煞智榭霾坏跋斓角嗷ǚ⑸一崾顾蚰持衷蛟谄渌矫娌娜毕莶灰卓朔H缧虑嗷ㄋ玫"苏泥勃青"色料,其在呈色方面虽然浓艳凝重,似乎无可非议,但因其成分的某种缺陷,烧成后往往在花纹线条处产生大小不同的点、块状铁瘢,料线越厚,这种现象越严重,而且都程度不同的缺釉缺陷(不但以手指抚摸可以感到釉面有高低不平,粗糙剌手的感觉,即用肉眼观察也可以明显见到这种工艺上的缺陷)。同时,由于宣德青料的氧化铝含量较低,在烧成后容易产生炸线(线条晕散开来)现象,影响花纹线条清晰,破坏原来纹样效果。这两种现象,过去曾被一些不了解生产实践的文人和把青花瓷器当作古董来尝玩的陶瓷鉴尝家们所渲染和欣尝,称之为宣德青花的特点,再加上古董商的捏造事实、制作伪器,伪说和伪器的传布,把人们对青花瓷器的鉴尝搞混乱了。这种具有工艺缺陷的青花,曾为人们大量模仿过。实际上,这种现象都是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科学研究而无法克服的工艺缺陷。今天我们处于科技比较发达的新时代,完全有办法克服这些属于工艺上的缺陷,所以今天我们不能而且也不应该模仿这种青花的特点。解放后进行青花料的试验研究时,除了个别情况配制这种仿古青花外,无论用使什么原料,都避免发生上述两种缺陷,而又保证发色青翠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配制。所以现在生产的青花瓷都很少发现铁瘢,炸线现象。其次,随着成型烧成及产品的改变,青花瓷在坯釉配制上,也相应获得改进和提高。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随着隧道窑焙烧青花瓷器的普遍推广,青花瓷釉的配制,已从过去以釉果、釉灰为主的青白釉,改进为以长石为主加以传统配料成分的长石白釉,使青花发色清晰明朗,釉面洁白光润,同时又保持了传统青花釉的特点;加上在原料精制方面,采用了真空练泥,使胎质更为致密坚实;在成型方面,采用了真空创造了条件。这些改进与提高,使青花瓷器在釉面白度、机械强度、致密度和热稳定性等方面,均超过了历史水平。特别是在煤窑代替柴窑焙烧青花瓷的革新过程中,能让表花适合煤窑烧成,使青花釉质和色料的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不但解决了以煤烧成白瓷青花的关键性的困难问题,而且积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为适应各种窑炉的烧成,进一步提高青花的质量创造了条件。现在,已基本上解决了青花配料问题,只要用几种普通原料,便可以配制出不同风格的青花色料,色调的深、浅、沉、艳都可依靠物化分析掌握它的规律,可由人工科学掌握。改变过去单用天然钴土矿,在发色调整上的被动局面。新法配制的青料,还可以克服天然钴土矿对烧成条件变化敏感性较大的缺点,则对烧成条件的选择较小,既可以在柴窑烧成,也可以在圆窑煤窑和隧道窑烧成,同时也不受高窑位的影响。这就给大量生产配套青花产品,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有利于青花瓷生产向自动化迈进。

第三、青花瓷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解放以来,在常的重视与关怀下,组织了青花艺人归队,培养了新生力量,扩大了青花技艺人员队伍。新老技艺人员和设计人员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著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深入三大革命实践,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开展了批判地继承传统,大力地进行创新活动,使祖国久负盛誉的青花瓷器这朵工艺鲜花开得更加美丽。

青花瓷器的装饰艺术,是一门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民族艺术,它与人民群众的审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历史上的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器,都有该时代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解放后的青花瓷器装饰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决定了它创作题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它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同时做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批判地继承了青花瓷的优良传统,但是,在陶瓷美术创新问题上,是有着尖锐的斗争的。刘少奇、林彪、"四人帮"在文艺领域散布了许多反动谬论,反对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陶美创作,陶瓷工人批判了修正主义的文艺观点,坚持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创作,取得了创新的巨大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内容与形式、造型与装饰的创新

解放后,在青花瓷器装饰的内容题材上进行了数次革命,特别是经过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消除了反动的、黄色的和丑恶的画面。代之而起的是新内容和新题材。其中有歌颂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反映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的图景;宣扬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表现祖国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等为题材的新画面。如在承担建国瓷任务时,所创作的青花海棠边,便是吸取传统经验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产品。青花海棠边餐具,是以边花装饰形式出现在器物的观面部位,取四方连续纹样的一部分,二方连续的一个单元,既是新的图案纹样,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青花餐具装饰中是一个新的创造(见图14)。为国庆十周年设计的青花双梨花餐具,也是一个以全新姿态出现的成功画面,是一种吸取民间青花活泼简练的艺术手法的淡描花,它仅以侧开的二朵梨花加上左右六片浓叶而组成的朵花,根据器皿上的观面部位。这种青花装饰手法,颇具特色,在艺术形式上剔除了繁琐、堆迭、庸俗、陈旧的东西,创作了健康、活泼、美观的新形式。在历所出国展鉴中也涌现许多优秀的画面,如青花釉里斗彩?quot;葡萄"画面(见图8)采用青花囤藤叶,釉里红画葡萄,用此画面装饰过瓷瓶,也装饰过圆盘,效果都较突出。这幅青花斗彩画面,博得不少人的赞扬,认为这是象征新中国风华正茂、繁荣昌盛的好作品。

陶瓷美术是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反复较量的一个阵地。多少年来陶瓷美术工作人员狠批了修正主义路线的表现和影响,深入三大革命斗争实践,广大的青花艺人坚持文艺的"三为"方向,创作了许多反映祖国大好河山、伟大建设成就、各条战线上新人新事以及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如知识青所牧鸭图、苏州园林千圾瓶、北京天坛、颐和圆千级瓶、桂林山水、庐山风景千极圾缸、春意满山村鸡心坛等都是以新内容为题材的青花画面。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在青花瓷器造型的创新上,也是成效显著。无论是日用瓷或陈设瓷,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以配套的茶、咖啡具、中、西餐具等日用瓷更为突出。

第二是在青花瓷装饰表现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青花老艺人王步的青花大写意的作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多地吸取了中国写意画的构图、笔法特点,及他对青花绘瓷操作的纯熟技巧,充分发挥了这种工艺的特长主,用淋漓酣畅的料色,使画面表现得极为生动韵致。他的操作方法,是先用大分水笔或甚至用汤匙把青花料水涂烧在坏胎上,有似图画的泼墨法,然后再勾线条,浑然一体,产生很好的笔墨效果。他创作的大号写意青花作品,如芋头、丝瓜四方瓶(见图4)葡萄圆盘、牡丹圆盘、等,都具有构图颖、层次分明、色调浑厚、笔力刚劲、画间生动的特色。在构图上往往摒除一切非必要的配景,以突出主题描写某一特定对象为重点,用简练的笔墨,通过青白的对比,把画面表现的极为生动而富有装饰性,如他提画的年鱼,就在一块盘子当中光画这么一条鱼,通过他高度的表达能力,使盘子装饰得非常美丽,而感到年鱼的生动可爱。其它常画的田园蔬果、花鸟等作品,也都非常概括而提练,成为他非常可贵的画风,为青花艺术丰富了新的表现手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广大青花工人鉴于青花普遍采用手工笔彩的方法效率很低,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对此进行了多次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在,除一些高级青花和特种工艺品外,则采用印花、贴花等操作代替手工描绘,大大提高了工效,为青花瓷大量生产开拓了广阔的途径。

此外,解放后的青花瓷在产品配套和制作精细上也达到了新的艺术水平。如青花瓷是从解放前的单件产品扩大到现在产品配套齐全。历史上青花瓷器是以单件产品为主,而现在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青花料色的科学掌握,发展为几十件配套的茶具、咖啡具和百余件的中西餐具,大量地供应国内外市场,以满足国内广大工农兵和外贸的需要。

第三是青花瓷特种工艺的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

青花装饰虽然应用最广,但装饰薄胎碗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用青花绘制薄胎碗需要很高的青花绘制技巧,稍不小心就会弄破泥坯。尤其是碗心绘画更难,作画、分水均需悬笔,这种悬笔要画出细致工整、生动有力的线条和分水时水分掌握恰当,是需要长时间的锻炼的。文化大革命后青花艺人敢想敢干,在壁薄如纸的碗上绘上青花图案串枝牡丹,而且内外都要装饰,碗心是圆形牡丹的适合纹样;碗心周围是一圈芭蕉边;碗内勘咴凳且坏来栈ㄍ及副撸煌獠勘咴凳且惶趸匚票撸恢屑渲饕糠质谴δ档ぃ蒲拦鄞蠓健4ο咛趿鞒7炙呐ǖ愦吻逦鲎笆渭八反矶记∪缙浞郑艘郧逖拧⒍俗校?0)。薄胎青花工艺精湛,妙艺惊人,是陶瓷中的特种工艺品。

此外,青花大件产品的烧制成功,也是解放后制瓷工艺的新成就。现在生产的有二米高的青花大瓶和大口的青花瓷缸等。这些高大产品过去是非常罕见的,现在生产的大件青花产品既精细又壮观,达到新的艺术水平,表现了景德镇青花工人的英雄气概。

这是值得一提的青花斗彩、青花玲珑等各种派生的青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使青花更加丰富多彩。"青花斗彩"和"青花玲珑"器,都是从青花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变格,它的产生、发展和效果,都直接与青花有关,所以说它是派生的青花艺术。它和青花一样,解放以来,同样得到发展和繁荣,在装饰品种和技法上更加丰富。

青花斗彩,是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它在釉下青花的基础上加上釉上彩绘,构成清雅而艳丽的装饰风格。如有名的成化"斗彩"和嘉靖、万历的"明五彩"等,是景德镇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传统产品之一。今天在美术陶瓷中仍占重要地位。解放后,青花斗彩的技艺人员在装饰内容上,努力创造了赋有社会主义时代新意的图案。如为北京饭店生产的青花斗彩大型整套中餐具,是以青花构线,斗古彩矾红花头、大绿叶子,娴静中又显华丽,式样优美大方。此外,尚有青花斗粉彩、青花斗新彩等,使沉静的青花与艳丽的釉上彩色相互调和,争艳斗美,效果很好。

青花玲珑,是在宋代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玲珑器配以青花装饰,更为朴素大方、玲珑透剔、另有佳趣。但在解放前,景德镇只有一家窑户生产,品种只有小酒杯和罗汉汤碗,日产量不到40件。解放后,青花玲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现在景德镇市有专门生产青花玲珑的专业瓷厂,1974年出口青花玲珑产量达1500万件,品种有花瓶、花钵、皮灯、餐茶具等几十种。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在这种玲珑器上的青花纹样,内容题材广泛,除了图案、花鸟、山水外,还有描绘各族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此外,玲珑加腐蚀金和玲珑加彩等新品种,使青翠明艳的青花玲珑器,显得富丽堂皇。

革命在深入发展,时代在飞跃前进。在党和领导下青花瓷器必然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发出更灿烂的光辉。

青花瓷的历史及款识


【历史】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梧桐”是指青花传统画的名称,“梧桐”为呈吉祥之意,这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句而定的。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江南的园林风光做了理想的描绘:近处是石桥杏仁、花鸟树林、楼台亭阁,远处是层峦叠嶂、平波荡舟,如此湖光山色,确有“白浪青峰非人间”的意境。艺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将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幅画面上,运用吊珠图案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纹样。整个画面构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优秀画面除“梧桐”外,还有芙蓉、海棠、满莲、敦煌、双龙、锦葵、金鱼等装饰,或丰满严谨、端庄秀丽,或挥洒自如、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1)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2)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4)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5)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景德镇青花瓷器纹饰的历史“佛缘”


宗教是构成民风、民俗的要素和原形,尤其是浩如烟海的民窑瓷器纹饰的演变,更能体现出宗教“与时俱进”的历程。就像最早的国家管理人员、城市、文字几乎都源于祭祀、宗教活动一样,景德镇瓷器纹饰的历史也在祭祀、宗教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它们作为一种维持封建统治理想的手段而反映在瓷器上,每个时期的流行纹饰都充分体现出“宗教”思想的主题,并伴随着日常用品一起融入到中国人的世俗生活中。

佛教产生于印度奴隶社会,却大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国佛教自东汉至元期间与传统文化长期对立融合蜕变为“中国佛家”。它成为不少亚洲国家“佛教”的策源地,其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堪称空前绝后。中国的本土文化,诸如儒家理论、鬼神思想、帝王政治、民风民俗、文学艺术……都在中国佛家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佛教“大慈大悲,成佛度世”的思想,借助于儒家“仁者爱人,内圣外王”精神的荫护而逐步深入人心,最终构成了一个“治世以儒,修心以佛,养身以道”三教合一的格局。

众所周知,浙江龙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所建金沙塔塔基出土三件青花碗的残片,无论其是否为当时所造,经上海硅酸研究所检测它们均是以国产钴料製作,这可能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佛教徒供奉的青花器。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延六年(1319年)“青花”牡丹纹塔盖瓷瓶,现经测试其为铁料绘画。该器是依墓主崇尚的佛教思想而订烧的明器,墓主曾停葬一年零七个月,其停葬时间超乎寻常,是否因瓷瓶当时很难烧出令人满意的蓝色而改用铁料?

果真如此的话,景德镇青花瓷的诞生应在1320年之后。同馆另一件佛教徒舒氏生前所用的双耳连座三足炉,其下限为至正八年(1348年),青花发色已明显成熟。杭州出土至元丙子(1336年)三件青花观音菩萨像、江西波阳出土的一对青花云龙莲池带座梅瓶、安徽青阳出土的青花玉兔纹带座净瓶均为佛教供器。除达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青花泰定四年(1327年)款外,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景德镇青花瓷“元统三年”(1335年)款也是佛教供碗。

以上众多迹象表明,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与佛教有着密切关,而它们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历史意蕴,以及均为国产钴料(尚待确定)绘画绝非偶然:钴料为铜铁的伴生矿源,元代以前中国瓷器便使用以铁、铜元素绘画,其间偶然获得钴料的提炼方法,并早在唐代河南巩义窑的唐青花上彩绘。著名的唐代画家吴道子是佛画艺术的集大成者;唐代画家尉迟乙僧将中原与西域画风结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成为把西域彩色晕染与中国线条造型相结合的典范;从隋唐开始,莫高窟佛像壁画中的人物上多以深蓝色染发鬓;藏传佛教的缂丝画亦多以“蓝色”铺地;中国画颜料中的蓝色和瓷器上使用的“回青美者”均习惯称之为“佛头青”。

现代科学证实蓝色竟可以使盲人降低体温,自然也可以使正常人冷静下来思考人生,尤其在“出世”佛教徒心中“青”似乎已成为抽象了的佛,青花瓷很可能便是自东汉以来崇尚青瓷(青瓷是陶器发展为瓷器的必由之路)的佛教徒把“青色”(绿)升华为蓝色的产物。

陶瓷知识:青花瓷的历史演变


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明正统青花松竹梅纹罐

明景泰青花八仙庆寿纹罐

明天顺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明成化青花团花纹卧足碗

明弘治青花茅山道士图三足香炉

明正德青花人物套盒

明嘉靖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

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

明万历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

陶瓷知识:青花瓷器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概况


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青花标本要说我国成熟的青花瓷器,唯有元代青花是终极青花这点不用怀疑。但要追溯青花的历史渊源,我们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1983年说起。当时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前后在扬州的唐城遗址发掘出了几件残破的青花瓷器,这次考古发现促成了唐青花概念,把青花的产生从元代上升到唐代时期。首先,唐青花出于巩县窑址和扬州遗址两地。在巩县,唐青花不但发掘了窑址和遗物,并且还与唐三彩共存。因此,巩县是唐青花的生产地无疑。扬州位于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是唐代四大港之一,为唐代海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唐青花集中出现于扬州,除了生产地巩县,不见于其它地点,这可以解释为,唐青花是专门为外销而制作。后来,从印尼黑石号唐代沉船上发现的中国唐代青花小盘(带化妆土类的),其一是产品发现在阿拉伯商船上,本身就属于出口阿拉伯地区的产品。其二是从纹饰来看,明显受伊斯兰蓝彩陶器的影响。包括唐代同时期、同船打捞的湖南长沙窑,部分也受阿拉伯器形和纹饰的影响,这就是商品自身的属性(改变别人或者被改变,以获得销售)。由此可见,唐三彩、唐青花、长沙窑也是唐代开放社会中,中国与阿拉伯地区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结果和历史见证。后来,由于唐代中晚期社会的动荡和朝代的更替,唐代青花瓷器如昙花一现,迅速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按照中国历史上所有陶瓷都有必然的延续性。我们很多人在想,也包括1929年首先发现元代青花瓷器的英国学者霍布逊(R.L.Hobson)在内,总以为既然唐代首创生产了青花瓷,顺理成章宋代也应该有此传承。1929年霍布逊在老家具杂志发表发现元青花的论文之后(其实1929年之前也有其它学者发表元青花的相关文章,并没有引起学术界注意),一直纠结在这种惯性思路中寻找唐青花、宋青花与元青花相互关联的证据,没有办法对元明青花进行分类和区分。随后致使美国两位民间学者抢占先机(姓名省略),最先区分了部分欧美早期收藏的元明青花瓷器。后来美国弗瑞尔博物馆的学者波普先生利用美国两位民间学者的区分法,先后考察了瑞典、伊朗、土耳其之后,完善了这种思路。从而出版了两倍著作,奠定了他在元青花国际研究领域的特殊地位。但美国弗瑞尔博物馆的学者波普先生也有点自私,不但在著作中极力攻击英国学者霍布逊和大威德,还对发现元青花瓷器区分法的美国两位民间学者极力掩饰。霍布逊(R.L.Hobson)先生从1929年到1941年去世为止,本着英国传统学术研究考对考古证据的重视,期间虽然一直寻找唐青花之后宋代青花瓷器的重要考古证据和相关历史资料,无奈当时中国正直抗日战争激烈阶即便委托大威德来中国做古董生意的机会,调查调查宋青花和元青花的的一些证据,大威德被战乱时期大量廉价抛售的中国古董给迷住了,那有功夫干这事(其实大威德193几年考查研究中东地区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瓷器,也出版著作,由于著录中元明青花区分很混乱,后被波普批评为漏洞百出)。对发现中国元代青花瓷器具有重大意义的霍布逊(R.L.Hobson)先生,在寻找宋代青花瓷器和元青花考古可靠证据的梦想中无可奈何的离开人世。从学术研究的严谨角度来讲,虽然霍布逊先生没有像波普那样用绘画风格和器形为主,把元青花从原来笼统的明代青花瓷器中分离出来,但他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再说波普先生的元青花分类法最终是不是完全都能正确区分开元明青花瓷器,由于景德镇元代青花窑址遭遇建设扰乱和破坏(有些掌握窑址地层的民间学者,还没有公开资料),到目前的学术界和收藏界也都存在异议。但波普抛开唐青花和宋青花的困扰,单纯的研究元代和明代青花瓷器,作为一个博物馆官方学者,在当时考古资料和中国本土元青花实物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也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当时元青花受到阿拉伯青花彩绘陶器的影响没有?阿拉伯工匠来中国景德镇参与的机会有没有呢?我想阿拉伯地区与中国从唐代就开始文化交流,元代时期的阿拉伯人很多穿梭于两个地区,影响自然是有的,但不是主要因素。因为,从核心利益、政治、宗教、文化战略考虑,参与的程度很有限。我们都知道,古代对瓷器制作和烧制工艺是极其保密的,这是中国称为瓷国唯一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和民生利益的重要内容之一。否则,元青花从诞生到成熟就不会经历28年漫长的摸索期和发展期了。如果有阿拉伯的烧制青花陶器工匠参与,能用得了28年时间吗?

元青花从战略意义出发到开始摸索烧制,又到基本成功,再到逐渐成熟,并非像很多人以为的一生下来就是美丽的大姑娘。从延佑六年(1319年)萌芽期【1】,到至正七年(1335年)青花发色和绘制基本成熟【2】,经历了16年的试验摸索期。从延佑六年(1319年)萌芽期到至正七年(1347年)的青花发色完全成熟(字也是此文章很多证据和细节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并未具体和完善,仅仅作为探索交流之用。正式论文会在本人已经编著四年多、现在还在调查完善和继续编著的《中国景德镇元代瓷器》或《元代青花研究丛稿》著作中系统发表。谢谢大家的期待和谅解!

注解:

【1】1975年,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征得湖北省黄梅县元延佑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测定为铁,最终不可确定)塔式盖罐为典型器,罐通高为42.2厘米,盖为七级宝塔式,罐腹为椭圆形,肩部堆塑狮首、象首各一对,兽首间绘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足胫处绘莲瓣纹。从此罐釉面看,属釉层较厚,不透光一类,青料为国产青料,发色蓝中闪灰,堆料处泛褐色斑点,画面简单,画笔虽流畅,但略显制作粗糙。从造型、绘画风格来看与后期元青花瓷器一脉相承。

【2】江西景德镇(乐平)收藏家收藏一件铭文为元统三年(1335年)供碗,器形别致,青花发色发灰(国产料),尤为珍贵,是证明元青花产生在元代中期的佐证实物材料之一。

【3】至正七年置款青花双耳文字盖罐,高30cm,口径16厘米,底径12厘米,罐体最宽处直径约为20厘米,造型精美,色泽光洁透明、白里闪青,釉质细腻如玉,估计为盛酒的器皿。在罐体正面,有用钴料楷书至正七年置等字。该青瓷罐于1987年在四川雅安地区的一个窖藏中出土,但因研究人员的忽略,没有意识到其价值,使其长久被封存在雅安地区文管所库房里。这件国宝竟然默默无闻地尘封库房十多年而无人知晓。1999年9月,因省博要举办四川考古事业五十年成就展,经过国内研究专家发现,才知道是世界已知道最早年款的青花瓷器。

【4】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撰文介绍了大威德先生收藏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1952年,经美国人波普研究,一大批元瓷从混沌的历史中剥离出来。大约过了20年,从元大都窖藏遗址、江西丰城凌氏墓和江苏金坛的元明墓,先后出土了带有纪年款的元青花,元青花的谜底才一点点被揭破。后来介绍,这一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1927年左右分别从北京知化寺流失到英国的。

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简介


江西景德镇素有“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近年来,一些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景德镇,尝试着利用陶瓷这个新载体来体现自己的书画艺术,向世人演绎了“瓷以画传,画以瓷传”,丰富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

拉坯

这些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用青花料在坯胎上进行书画创作,更多地是被瓷本身的魅力吸引,他们抱着尝试新材料、体验烧制乐趣、拓展创作思维的心态进行瓷画的探索,将宣纸换成瓷瓶,平面转向立体,水墨变成了釉料,使自己创作的画作进入了另外一个艺术门类。瓷画创作有一定难度,画家画完是一个感觉,但经过火的烧炼,窑变的过程,烧完又是另外一种感觉,有人做也有天成,也许正是这种不可控的神秘感带给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极大的快感。

利坯

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在瓷器上作画,把中国画的精华直接带到瓷器作品上来,利用绘画技能的优势提升了瓷器的整体形象和品位,带动陶瓷艺人审美意识的提高,开启了中国瓷器艺术的新风气。

打灰

画瓷作为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一部分,整个工序还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等多项工艺。

画青花

装窑

将经过1350度高温烧制好的釉下青花作品拉出燃气梭式窑

青花瓷器的款式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1)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庆、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 “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2)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4)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5)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宋代瓷器简介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花瓷器的历史简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花瓷器的历史简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