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残瓷赏析

残瓷赏析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8-25

瓷砖墙面。

时代在变,收藏观念也应随之而变,昔日收藏家不屑一顾的清晚期官窑器,已在当今拍卖会上占了相当比例。在大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下,古物变得越来越稀少,尤其是易碎的瓷器,历经岁月沧桑,大量的物件粉身碎骨后与泥土为伴了,而存留于世生命力顽强的那部分,经过兵荒马乱劫后余生者也难免身负重伤。近年来国内拍卖市场上有残、有修、有补的陶瓷拍品比例上升,且价格不菲,足见收藏者对瓷器品相的要求正在走向理性化地趋势。非五大名窑不藏,除明清官窑不收的理念标准,已成昨日的陈旧意识。古玩行“瓷器起了毛,不值半分毫”的老话,也在陶瓷收藏热升温的大背景下,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伤残的瓷器由于“残不失其真,残不失其美,残不失其珍”,也就自当“残不失其值”。正如同人们接受断臂维纳期赐于人的美一样,收藏者以一种新的理念包容着伤残瓷器带给的缺憾。笔者收藏品中有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两只青花罐,虽均残缺,但存世量较为有限,愿发表同析共赏。

1、明代嘉靖青花婴戏纹罐

明世宗嘉靖一朝共45年,是明代仅次于万历时期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皇帝。在嘉靖时期,中国制瓷业继续向前发展。随着中国瓷本主义因素逐步增长,官窑器的烧造由御窑厂独家制作而改为一部分钦限瓷器,以“官搭民烧”的方式由民窑来完成,这样原本御窑厂所垄断的工艺、技术、原料难免流入民间,使官、民窑之间的界限变得不像明初以来那样分明了。

这件青花罐高40厘米,口径20.5厘米,最大腹径39厘米。直口,溜肩,砂底平修稍下凹,器身内外满釉。肩腹纹饰分为三层:肩部绘嘉靖时期典型云鹤纹一周;腹部则画着十八个形态各异的男童戏耍、玩闹画面,极为生动活泼:骑竹马拉车、玩提线木偶、蒙眼捉迷藏、放风筝、敲花鼓、玩莲、持花、戏水、提鸟笼,有两位捧盆者不知在玩什么游戏无法解读。再看两位读书的小儿郎,一个聚精会神,另一个则掷书于地双眼斜看,心不在焉的样子;下腹部则画嘉靖、万历时期独特的仰莲瓣一周。此罐由口至底裂为两半,经粘接合而为一。

对于这件大罐的年代判断,笔者作如下分析:胎质较粗,胎体厚重,器外用手可摸到接痕。釉面发青而无肥润光泽感,即就是通常所讲的嘉靖时期在前朝后世瓷器中不多见的有皮无肉的釉面特征。胎釉结合处火石红呈橘黄色。纹饰部分已如前所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男童那硕大的脑袋和长衫(除一着肚兜者外),颇显出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罐的青花发色微微泛紫,但总体上又发色青灰,这是大多数嘉靖民窑青花器含回青料者的普遍特征。 TaoCi52.CoM

2、明代万历青花树鸟纹罐

明神宗万历一朝48年,是明代皇帝中执政最长的。万历时期官窑的生产分前后两个阶段,在万历三十五年以前官窑瓷的产量极大,在此以后官窑趋于衰退。但同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的生产从质到量各方面却有惊人的发展。

这件青花树鸟纹罐的口、颈部残损较甚。其高18. 5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18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此罐总体造型扁圆,唇口,丰肩,砂底浅圈足。腹部接胎痕明显可见,胎釉结合处火石红呈橘黄色,釉面青亮。青花料为典型的石子青发色,微泛黑灰。肩、腹、颈三层纹饰:颈部以变形卷草纹装饰;肩部四开光辅以锦地纹陪衬,开光内各画小鸟一只站立枝头;罐腹两松两竹对画,松竹之间40余只小鸟神态各别;或振翅欲飞,或两首相望窃窃私语,或呆立枝头若有所思,或减速欲落,或急飞穿林而过,或回头张望——好一幅鸟王国的热闹场面,把个万历朝瓷器绘画繁密的时代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件青花树鸟纹罐的可贵之处,首先是其独特的造型,腹径大于高度,矮胖却不显笨拙,无意中多了几分沉稳。其次,这种器型、纹饰的青花罐十分珍稀,在国内未见资料发表,国外仅见1991年拍卖资料中一件与此罐造型、纹饰相同者。最后,它那繁而不杂、密而不乱的树鸟图主题纹饰,更表现出同万历五彩一样的艺术特色。似入密林,曲径通幽,画中有画,景外有景。这种用树木山石将画面分割但又连成整体而避免单调的全景处理方式,对后世官窑瓷器也影响。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收藏古瓷从残瓷开始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收藏者甚多,但是,古瓷器收藏是一门学问,如果不了解古瓷收藏的规律、不重视古瓷理论的学习,难免会上当受骗。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收藏者的古瓷收藏都是从残瓷开始的,那么,收藏残瓷究竟有没有意义?残瓷收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习标本

“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说到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价值,著名古瓷鉴藏专家马广彦先生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他认为,想要认识瓷器,就要从伤残瓷器开始,而古瓷器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

马先生说,自从古代瓷器成为收藏对象那天起,古玩界就从“真、善、美、精、稀”这5个方面及其统一来鉴定其文物意义,批判它的商品价格,“瓷器起毛,不值分毫”、“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等这些行内口头禅就是对瓷器的“善”即完整性苛刻要求的集中反映,而且从古瓷器的价格上看,完整与伤残之间确实有天壤之别。

但是,马先生认为,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仍然意义重大,爱好古瓷器的人也不妨从收藏瓷片开始。他认为一般来说伤残古瓷器的真品率是很高的,对于初涉古瓷器收藏领域的人,了解瓷器鉴定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真器,见实物,所以在古瓷器的学习研究中,伤残古瓷器无疑成了初入道者廉价的学习资料和入门的实物向导。同时伤残古瓷器保留着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一件古瓷器,虽局部残缺或粘和有缝,只要它的基本器型和主体纹饰还保留着,就会给人以美的知识、美的享受。对一个古瓷器收藏者来说,正因为这些伤残古瓷器丧失了诱人的金钱光环,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更高。另外,伤残古瓷器还保留着珍贵的文物价值。马先生表示,一件古瓷如果既珍贵又完整,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当它有所伤残而不完整时,却并不一定削弱其本身价值的珍贵性。

价格看涨

古瓷器同其他商品一样,同样的商品,完整者贵,伤残者贱,但是伤残古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再生产,收藏一件,流通领域就少一件,所以说收藏伤残古瓷器一般说来是不会贬值的。谈到残瓷收藏的价值时马先生说,伤残古瓷器的价值一直在上升,而且现在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伤残古瓷器价格看涨的苗头,如果在收藏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瓷器,或是可以起到填补断代或窑口资料空白的难觅之器,都极其可能不断升值,并且如果这类伤残器得到较好的修复,其升值率就会更加可观。

马广彦先生给我们讲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在西安有一位收藏家,他2004年偶然在西安市八仙庵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小堆瓷片,据摊主讲摆在这里已经几个星期了,但鲜有动心者,这位收藏家仔细一看,发现这是一件宋代钧窑折沿洗的碎片,于是他用1700元购得,粘合后,只缺两小块“肉”。洗子内外,大片的窑变红非常稀有。仅仅两年后,此物的市场价格已经在8000元以上了。还是这位收藏家,他于2002年花600元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玉壶春瓶残件现在升值到5000元左右,1998年800元收藏的一件开裂多处的金代磁州窑诗文枕现在的市场价格也不低于6000元。可见,残瓷收藏的升值空间也是很大的,关键是要认准,不要被新货所蒙骗。

要收精品

残瓷收藏虽然有重大意义,但也不能见什么收什么,谈到收藏伤残古瓷器,马先生说首要一点就是要辨别真伪。购买伤残古瓷器虽是一种投资少的收藏活动,但也要保证购得真器,否则花钱买了残破仿品,非但浪费钱财,心理上也比走眼买了完整的仿品更加沮丧。所以,如果是功底不深的初入道者,最好请行家为自己“掌眼”参谋,这样既能买到满意的瓷器,也能从中学到鉴定知识,一举两得。

其次,收藏伤残古瓷器要有所选择。须知在民国以前的瓷器中,一般说来时代越近,存世量越多,其中碗、盘、碟之类生活餐具更多。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看,自清代嘉道以后,瓷器质量江河日下,民窑中除了商人专为赢利制作的仿古器外,多无精品,一般收藏价值不高。而明以前的古伤残瓷器、明清官窑伤残瓷器、明清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伤残瓷器、明代及清三代民窑高级伤残瓷器以及各个朝代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伤残瓷器等,皆可列入收藏范围。而且在选择收藏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整的,因为古瓷器的伤残无法预计,在选购时要尽量挑选器型基本完整、文饰基本完整的,以仅有冲口、口磕或腹内仅有炸纹者最佳。

残瓷收藏别有情趣


60年代曾在景德镇工作过,对瓷器有些偏爱,退休之后常去寻找古瓷玩玩,谁知一入此门便交了大量的学费,赝品假古瓷买了不少,感到古陶瓷的学问太深奥难懂,正想打退堂鼓的时候,在一个刚挖成的植树坑旁看见一片破瓷片,忙拾起一看,原来是块青花瓷盘残片,上绘狮身人面兽,还挺完整。这种花纹的瓷盘我在古玩使我萌发了拾瓷片的情趣。从那以后,不管哪里埋管、修路、建成房,我都要去寻觅,七八年下来,有了小小的收获。

明清两朝各皇帝年号的青花瓷的款识,除明代有个别皇帝年号款外,清代全有,就连古瓷学者介绍说古瓷史上很难见到款识的空白时期,我也拾到一片,那就是《大明天顺年造》草书款,用“造”字应是民窑器,但其瓷质却很好。古瓷学家公认元代瓷器不标款识,最早标款识是在明永乐的压手杯上,而我却拾到一片标有一个正楷“元”字的标底残片,杯心青花标的元字第一短横收笔处有很深的近似黑色的自然沉淀。其他几笔青花的颜色都要残淡些,元字之外尚留有一段颜色很浅的青花双圈,再从下部看杯底是无釉的砂底,颜色是浅的砖红色,而且还保留一个用毛笔写成的但我又无法辨识的黑字或者是符号之类,在变色镜上用毛笔书写姓氏的元瓷残片我还拾到几块。除上述正规的皇帝年号款外,拾得的其他款式还有很多,如吉语款、堂名款、符号款、花纹款等等,但这些都不如年号款会自报年岁、宜作标本、借鉴利用。但是年号款也有很多是赝品,比如清代、明国或是明款为了谋利而假托明代的永乐、宣德、成化的款识,也要小心上当,我就有“永乐年制”十来片,“大明宣德”年制近百片,内无一片是真的,“大明成化年制”约500片,只两片是真的。

我把拾来的花纹残片初分了几类,一是人物,有近百片,多是达官贵人、花花公子、仙人、和尚、道士等等,难得的是耿宝昌先生在《明清陶瓷鉴定上册》中介绍的成化年的青花携琴访友梅瓶,我也拾到半个,这是在北京各博物馆也不一定能有机会看得到,可却被我拾到了。二麟等。中国古代的瑞兽麒麟具体是什么形态,现在五六十岁的人都说不清楚,我拾得的麒麟图案是采用的狮子的形状,全身有鳞,背脊上还有一条锯齿形的鳍,脚上无爪而蹄,头上无角但会冒出火焰,也没有锐利的牙齿。看来它是善防御而不善进攻的兽。这也许是祖先出于强万盛自已而不愿侵犯别人的和平心理吧?三是各种植物花卉图案的纹饰,由于这类瓷片获得太多,本想细分而未果,我只是把一些有传统习俗说法的组合在一起作装饰用,如岁寒三友就是用松、竹、梅三片组合在下起而成。四是各种字,五是各种单色釉,主要是蓝釉和红釉,红釉多矾红和祭红。六是较古老的瓷片,比如宋元时的影青、龙泉青瓷、吉州窑的黑瓷,还有南北朝时的青釉和几块圆饼形碗底的残片。

残瓷了有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些大的残片,本身就是一幅可供欣赏的画。我还用两个龙泉青瓷笔架残片粘合成一个新笔架来搁毛笔,用残破青花瓷茶叶罐当砚台磨墨,用帽瓶残段来盛水做笔洗用,这个帽瓶残段上的青花图案的色彩非常漂亮,怎么看怎么舒服,真是久看不厌。

古瓷收藏不能见“残”就“废”


收藏,作为一种特别爱好与雅趣,藏者对藏品完美之追求,乃人心之所向,也是许多行家所倡导的。但纵观如今的“收藏热”,笔者感觉到,曾经的重欣赏、重研究的“学术性”收藏被相当程度地削弱,代之的是更多的人将“投资”、“赚钱”等藏品的附加功能放在了首位。由此,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全品相”要求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

就拿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来说,偶尔逛过古董店或周末练过府庙地摊者,都会频率较高地听到“品相”一词。什么“瓷器毛了边,不值半文钱”,什么冲线、爆釉、窑封、退粉……都是指的瓷器有毛病。总而言之,在追求精致、清雅、完美的江南人眼里,对瓷器的挑剔疙瘩又疙瘩。许多行内人跑遍全国回来,共同的感受就是:长三角的人买古瓷最忌讳不是“全品相”,“要买一件要像一件,不然将来一出手难卖,二价格难高。”由此,让一些新进入古陶瓷收藏领域者,好的“宝”、“真经”还没吃透,“全品相”的提醒却时时闪念在脑际,甚至奉为金科玉律。

纵然,如果不论品相而“统吃”,那么我们终其一生、倾家所有,也只能收得遗世残瓷之沧海一粟。瓷器易碎,但瓷片却千年不化,因而残瓷、瓷片存世浩如烟海。但也正因为瓷器易碎,千百年来,经历了战乱、生活中的使用与磕碰,一件件完美的瓷器“粉身碎骨”,完好无损者才少之又少。而如今收藏者的队伍在迅猛扩编,有限存世的完美器“吃”进一件市面上少一件,想要淘得完美的精品,其付出的财力非一般爱好者所能承受。而如想收几件不同时代、不同器型者的完美精品,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我们为何不稍稍放低一些自己的要求,在有限的财力里,“淘”等更多乐趣呢?

其实,如果我们退一步,放下“日后靠它升值赚钱”的主要目的,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不必付出多大财力,收到稍微有些“病”但同样是古董,同样拥有历史、审美及至升值价值的诸多古瓷的。因为不管怎么说,这些“白玉微瑕”、相对完整的古瓷在市面上也会越来越少的。

前一阵子,笔者因公出差北京,挤出了一点时间到琉璃厂、潘家园古旧货、报国寺古玩市场去“溜了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摊位、店铺,以千计万计。但稍微一细看,就瓷器来说,“贼光四射,火气冲天”,满眼尽是现仿品,何处见“古玩”?偶尔一只清中期的青花罐,“毛病”很重,开价也要3000元,而在湖州只需200元。在报国寺古玩市场内的“中国瓷器馆”,售卖的瓷器40%有毛病。笔者纳闷其“交易挺多,人气蛮旺”,一位北京玩瓷家倒对笔者的奇怪而奇怪,“有毛病?是的,可有毛病它也是古瓷呀!有毛病跟它的历史年代没关系,跟学术研究没大关系,跟自己欣赏关系也不大,它年年也还在增值。北京每年春天古瓷价格都要涨一拨!”当笔者与其讲到,如毛病大些,在杭嘉湖地区有时只能卖到完美价的1/10价甚至更低时,他有些不能理解。“南方人似乎更强调它将来的售卖,完整器好卖,价格也高,北方人可能更注重其历史与学术价值,是真喜欢它,研究它!”并对同玩的几位说,“我们下回要到浙江太湖边去淘宝”。

在这里,笔者想起了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著名古瓷鉴藏专家马广彦先生所说过的一段关于伤残古瓷器的话。

“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说到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价值,马先生曾说。他认为,想要认识瓷器,就要从伤残瓷开始,而古瓷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他认为一般来说伤残古瓷器的真品率是很高的,对于初涉古瓷器收藏领域的人,了解瓷器鉴定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真器,见实物,所以在古瓷器的学习研究中,伤残古瓷器是初入道者廉价的学习资料和入门的最好实物向导。

对于古瓷有“病”是否要藏入,笔者的观点是:收藏伤残古瓷要有所选择。应看它有没有别样的历史价值?器型是否独特?稀有?胎骨、发色、图案、釉水等,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果它具备了以上一点或数点,而你恰好是喜欢欣赏、业余研究者,不妨“吃”进。在民国以前的瓷器中,一般来说,时代越近,存世量越多。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看,自清代嘉道以后,瓷器质量江河日下,民窑中除了商人专为赢利制作的仿古器外,无精品。而明以前的古伤残瓷、明清官窑伤残瓷、明清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伤残瓷器、明代及清三代民窑高级伤残瓷器以及各个朝代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伤残瓷等,皆可列入收藏范围。在选择收藏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整的,因为古瓷器的伤残无法预计,在选购时要尽量挑选器型基本完整、文饰基本完整的,以仅有冲口、口磕或腹内仅有炸纹者最佳。

事实上,收藏伤残古瓷也是能够保值、升值的。这些年来,伤残古瓷的价值一直在上升,而且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伤残古瓷器价格看涨的苗头,如果在收藏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瓷器,或是可以起到填补断代或窑口资料空白的难觅之器,都极其可能不断升值,并且如果这类伤残器得到较好的修复,其升值率就会更加可观。半个月前,笔者与数位同好前往浙江博物馆看“徐龙明清瓷器收藏展”,发现有些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从国外拍回来的瓷器,也存在残、冲线、磨口等大小毛病。

湖州的资深藏家陈先生,几天前跟笔者闲聊时,仍懊悔数年前对出现在湖州府庙地摊前一件残瓷的放弃:“典型的康熙青花大花瓶,就是冲了条线,要价200元。我犹豫再三,放弃了。而现在这只瓶,完整器要30万元,冲了线也要几万呐。唉,‘毛病论’误了我,现在就是花上10倍的钱也不知到何处买!”

残瓷片中虾不残


这块画虾的瓷片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从市政管道工地的沟壁上掏出来的。

明代天启年间的这只水草丛中完完整整的虾画得写意传神,有笔有墨,点、线、画的组合,使画面很有节奏感,大片的空白表示一塘清水,计白当黑,意趣无穷,显出了民窑画师非凡的艺术创造能力。

虾的品种很多。江南水乡说虾无非就是通常的河虾,是淡水虾中最重要的品种。河虾又嫩又鲜,营养价值很高,受到许多美食家的赞赏。在水乡长大的人,几乎都有捕虾的经历。在河边垂钓的时候,有时浮子连连点动,钓上的兴许不是鱼,而是一只鲜活的大虾,虽说觉得它的纠缠有些讨厌,但还是非常高兴。用方形白纱布四角扎上石块,再加两根交叉的竹条,扣上香喷喷的诱饵,放入水中,不久提着木浮子拉上来,纱布里就肯定有几只活蹦乱跳、惊慌失措的大虾。用不了多久,下酒菜就绰绰有余了。最简单的捕虾方法,是在长满芦苇或蒲草的浅水塘,往往抓一把水草或芦苇,就有虾合在掌中,它能给人带来一阵又一阵惊喜。

生长在清水里的河虾最是精神,一身青亮,显出一股英气,煮熟了颜色鲜红,还有一种塘虾呈浅黑色,虾壳含铁量高,煮熟了便是大红色。冬天的水沟里极多,捕捞回来,可以炒咸菜,也可磨成浆加上盐,做成麻花酱,到了春天,买几块豆腐浇上酱,放在饭锅上蒸,香气扑鼻,那种滋味,真是难以忘怀。

在现代画家中,齐白石老人画虾堪称一绝。老人为了画好虾,每天观察养在水盆里的虾。他画的虾很透明,水墨韵味亦佳,不知老人有没有见过这个画虾的青花盘子。相比而言,白石老人画的虾有文人画味道,这块瓷片上的虾则更有一些野逸之趣。

古瓷收藏 不能见“残”就“废”


收藏,作为一种特别爱好与雅趣,藏者对藏品完美之追求,乃人心之所向,也是许多行家所倡导的。但纵观如今的“收藏热”,笔者感觉到,曾经的重欣赏、重研究的“学术性”收藏被相当程度地削弱,代之的是更多的人将“投资”、“赚钱”等藏品的附加功能放在了首位。由此,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全品相”要求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

就拿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来说,偶尔逛过古董店或周末练过府庙地摊者,都会频率较高地听到“品相”一词。什么“瓷器毛了边,不值半文钱”,什么冲线、爆釉、窑封、退粉……都是指的瓷器有毛病。总而言之,在追求精致、清雅、完美的江南人眼里,对瓷器的挑剔疙瘩又疙瘩。许多行内人跑遍全国回来,共同的感受就是:长三角的人买古瓷最忌讳不是“全品相”,“要买一件要像一件,不然将来一出手难卖,二价格难高。”由此,让一些新进入古陶瓷收藏领域者,好的“宝”、“真经”还没吃透,“全品相”的提醒却时时闪念在脑际,甚至奉为金科玉律。

纵然,如果不论品相而“统吃”,那么我们终其一生、倾家所有,也只能收得遗世残瓷之沧海一粟。瓷器易碎,但瓷片却千年不化,因而残瓷、瓷片存世浩如烟海。但也正因为瓷器易碎,千百年来,经历了战乱、生活中的使用与磕碰,一件件完美的瓷器“粉身碎骨”,完好无损者才少之又少。而如今收藏者的队伍在迅猛扩编,有限存世的完美器“吃”进一件市面上少一件,想要淘得完美的精品,其付出的财力非一般爱好者所能承受。而如想收几件不同时代、不同器型者的完美精品,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我们为何不稍稍放低一些自己的要求,在有限的财力里,“淘”等更多乐趣呢?

其实,如果我们退一步,放下“日后靠它升值赚钱”的主要目的,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不必付出多大财力,收到稍微有些“病”但同样是古董,同样拥有历史、审美及至升值价值的诸多古瓷的。因为不管怎么说,这些“白玉微瑕”、相对完整的古瓷在市面上也会越来越少的。

前一阵子,笔者因公出差北京,挤出了一点时间到琉璃厂、潘家园古旧货、报国寺古玩市场去“溜了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摊位、店铺,以千计万计。但稍微一细看,就瓷器来说,“贼光四射,火气冲天”,满眼尽是现仿品,何处见“古玩”?偶尔一只清中期的青花罐,“毛病”很重,开价也要3000元,而在湖州只需200元。在报国寺古玩市场内的“中国瓷器馆”,售卖的瓷器40%有毛病。笔者纳闷其“交易挺多,人气蛮旺”,一位北京玩瓷家倒对笔者的奇怪而奇怪,“有毛病?是的,可有毛病它也是古瓷呀!有毛病跟它的历史年代没关系,跟学术研究没大关系,跟自己欣赏关系也不大,它年年也还在增值。北京每年春天古瓷价格都要涨一拨!”当笔者与其讲到,如毛病大些,在杭嘉湖地区有时只能卖到完美价的1/10价甚至更低时,他有些不能理解。“南方人似乎更强调它将来的售卖,完整器好卖,价格也高,北方人可能更注重其历史与学术价值,是真喜欢它,研究它!”并对同玩的几位说,“我们下回要到浙江太湖边去淘宝”。

中国红瓷赏析


曾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中国工匠为了烧一种红色大瓶历经艰难,一位工匠女儿怜惜其父劳作艰辛,不惜纵身跳进炼炉火海,这个用生命换来的红瓶便是陶瓷史上有名的祭红,它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红瓷。

红瓷,是中国特有的瓷器品种,从专业术语上讲,红瓷又称釉里红。顾名思义,红瓷以中国传统的大吉大利大红色为主色,大红的瓶身上裹着用黄金等贵金属烤制而成的精美图案,整件器物洋溢着富贵、吉祥。红瓷历史悠久,凝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蕴含高超的艺术功底,是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是当代瓷器珍品。

悠悠红瓷跨千年

一般人认为,中国瓷器以青蓝白诸色闻名,红色为主色调的瓷器并不多见。事实上,中国红瓷历史源远流长。红瓷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晚唐的始创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极盛期、当代的复兴期等几个特性明显的阶段。

据考证,红瓷历史可追溯到1100多年前的晚唐。20世纪70年代末历史学家在中国湖南湘江边的铜官小镇发现了多处晚唐陶瓷窑址,从中发现了中国瓷器釉下彩的最早身影------也就是中国红瓷的最早记录。

红瓷始于晚唐,但从工艺角度分析,红瓷的技术成熟期是元朝。元朝景德镇发展并创新了前朝以来的釉里红技术,开始了批量生产釉里红的历史。

明清是红瓷发展的极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极盛期,本朝釉里红大多色呈较淡,红色晕散,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明宣德是釉里红瓷发展的又一高峰,该时期红瓷创新性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

清代在红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康熙朝,自明成化以来的红瓷技术日渐走下坡的颓势一举得以遏止,并得以继续向前发展。清康熙红瓷制造工艺相当突出,该朝红瓷成品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较为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

清雍正是新中国建国以前红瓷发展史上最高峰期。雍正朝所所制红瓷在工艺上达到历史最高峰,其红瓷成品红艳,尤其是青花釉里红在色彩、设计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调浓淡不但很鲜亮,且时有晕散。

千年瓷艺当代复兴

20世纪初,由于战乱等原因,相传千年的中国红瓷工艺一度失传。20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挽救并发展中国独有的传统红瓷炼制工艺,中国科学家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红瓷工艺再造的艰辛探索。

1998年,中国科学家攻克了陶瓷大红色釉不耐高温的世界性难题,烧出了色泽鲜艳、表面纯净的大红色瓷器,失传近百年的中国红瓷得以在20世纪末得以重生。这一技术实现了中外陶瓷艺人百年的大红梦,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

2002年,陶瓷大红釉料高温分解试验成功进行----在1250摄氏度的高温中,陶瓷大红釉料没有明显的分解,首次解决了瓷器炼制须要1200℃以上的温度,而大红色料在800℃就分解的世界难题。自此,中国红瓷在21世纪的今天走上全面复兴之路。

同年,大红色釉正式通过专家组鉴定。这种瓷器被意味深长地命名为中国红。中国红的诞生,再次验证了中国陶瓷在世界上领先者的地位。

中国红瓷造就非凡价值

中国民间自古有“红瓷诚可贵,代价实在高”一说,充分体现了红瓷的非凡价值。中国红瓷因其工艺独特、材质贵重、炼制极具艺术造诣,因而是非常珍贵的艺术珍品。

中国红瓷解决了瓷器炼制须要1200℃以上的温度,而大红色料在800℃就分解,稍有偏差色相便不正,过温色即去的世界难题,其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成就了红瓷的非凡地位。

在工艺方面,中国红瓷更是体现了艺术珍品对高超工艺的“苛刻”追求。红瓷烧制难度很高,工艺复杂,通常要四次进炉:一是素烧;二是釉烧:三是红烧:四是金烧。每一环节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中国红瓷器在烧制3件中才能产出1件成品,大型成品中10多件瓷坯中才能有1件成品,所谓“十窑九不成”。近乎苛刻的制造工艺与极低的成品率,彰显中国红瓷稀缺性与珍贵性。

红釉的材质是用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金属钽是比黄金还贵的稀有金属,且红瓷上的图案是用纯度在99%以上的金烤制而成,中国红瓷从用材方位就体现了高贵艺术珍品的品味与内含的现实价值。

中国红瓷通身玉如凝脂,细白晶莹,通身图案栩栩如生,是中华传统绘画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技术、工艺、材质及艺术综合造就了中国红瓷的非凡价值。

不世奇珍引领风尚潮流

“千窑一宝”的中国红瓷在现代社会,因其独特的制造工艺、高超艺术水平、炼制的稀缺性、材质的贵重性越来越受到中西方各界欢迎,尤其越来越受到收藏界主流人群及尊崇高品质时尚潮流人士的欢迎。

中国红瓷业已成为中西方主流人群高品质风尚潮流的主风向标之一。

粉彩残瓶也盛春


我收藏有两件清代宣统年间御制粉彩玉壶春瓶残件,口沿缺损,以下部分均完整无损。

第一件为粉彩花蝶纹玉壶春瓶,原本应为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稍微外撇。瓶残高24厘米(应为29厘米至30厘米),足径12厘米,口径无法测量(应为8.7厘米)。瓶体成型技术较好,胎薄质细,胎体洁白,釉色滋润匀净,有少许波浪纹。颈部器内有上下接口的痕迹。瓶体绘牡丹、玉兰、海棠花卉及蝴蝶两对,颜色艳丽富有层次,线条穿插流畅利落。花朵以涂地法绘制,花瓣有阴阳向背及浓淡深浅的变化。花叶以渗入法绘成,有反侧之光。底足规整圆润,器底正中有两行竖式红色楷书款:“大清宣统年制”6字,字体工整清秀,笔画精到,一丝不苟,为清代流行的“馆阁体”。

此类器物见收入图录的有两件: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为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人认为,这是宣统在位3年中生产的质量精良的瓷器之一。这件玉壶春瓶残器与两大博物院珍藏的同类器物无论是器型、图案、款识都一模一样。

第二件为粉彩花卉纹玉壶春瓶,造型与大小几乎与上器完全一致。其残高为28厘米,足径12厘米。器物造型严谨规整,胎体坚致轻薄,釉色洁白匀净,通体绘菊花、腊梅、山茶等花卉,花朵或怒放或含苞,花枝横斜穿插其中,错落有致,色彩艳丽,构图繁而不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器底正中也有两行竖式6字红色楷书款:“大清宣统年制”。字体与上器稍有不同,笔法更加规整,字体也更加清秀,可谓排列有致,圆润有力。

上述两件玉壶春瓶款识经与关宝琮主编的《历代陶瓷款识》和熊寥、熊微编著的《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上的宣统红色楷书款相对照,均有宣统款之工整与神韵,应是真款无疑。

玉壶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人们多把此种瓶的创烧年代定在北宋。其特征是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它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宋代以后瓷器中颇具时代特征的典型器物。有资料表明,其时代越晚,则颈越细、腹越大。据《古今瓷器源流考》载:“玉壶春瓶,雅制也。天青、积红者尤居多数。此式大半官窑,甚少客货,而官窑又半纯色釉也。”这说明其时代越晚,则青花、粉彩釉器越多,取其腹大利于彩绘也利于鉴赏。据考,玉壶春瓶高不足35厘米,超过者是为大器,存世更加稀少。

清代宣统皇帝仅在位3年,官窑确曾烧造过瓷器,其中宣统二年专为东西陵烧制过一批白瓷器物,但传世品不多,其器物多为日常生活用具和陈设瓷,其总体质量要高于光绪朝,器物胎质洁白纯净,细密莹润,烧造质量好,瓷化程度高,与现代瓷十分接近。加上胎釉结合紧密,制作精良,色彩鲜亮,绘工细腻,曾留下过短暂的辉煌。

宣统官窑瓷烧制不多,传世品也少,以致于不少地方博物馆都少有收藏。就目前情况而言,宣统一朝瓷器,仿制的也很少见,尤其是瓶类陈列品。

汉光瓷“白鸟”系列赏析


瓷器应发挥瓷器的语言。汉光瓷以其白透润纯为基本特色。

瓷器是材质、工艺、造型与装饰缺一不可的整体,这是一件瓷器艺术品与纯绘画根本不同的地方,汉光瓷选材之精,达到高岭土、长石、石英之极限,前无古人,因为天地之造化,这些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资源,应倍加珍惜。惜泥如金,制泥与成型工艺精良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文化人喜欢汉光的白瓷,其原因是造型的完美和造型的形体对材质优点的充分体现,瓷器的装饰更应与材质、造型相结合,所谓装饰不是纯绘画的概念,在瓷器上装饰不是把瓷当纸,单纯强调其绘画性,让人观赏的不单纯是绘画,更是让人欣赏瓷器,因为有了瓷器上的装饰,使瓷器更加完美,更加体现瓷器工艺的完整性,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是瓷器,而不是绘画的某一局部,这就是瓷器的整体美感。

让装饰绘画与瓷器更完美地结合,这是李游宇创作汉光瓷“白鸟”系列的一种想法,一种探索,他选择了鹭鸶、和平鸽、丹顶鹤、鹦鹉等白色鸟为题材,在白色里找灰层次,在釉下彩里作没骨与工笔。

陶瓷的绘画不是真正的绘画,很大程度上是制作,极其工艺化,釉下工艺的特殊工艺既不能像画家酣畅淋漓地挥笔,也不能层层渲染,而是严格按工艺特点制作,充分把握釉下有色金属在高温釉下的窑变效果,如白鸟羽毛的淡茶色,画上去却是浓重的暗红色,黑色的线条烧出来是白色,画上去的效果也与烧出来的效果完全不能画等号,这是釉下彩的精妙之处。这些并不难掌握,熟悉工艺研究、研究工艺反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强调的是陶瓷的装饰意味。

白鸟的白不是画上去的,更多是留出来的或是刮出来的,汉光瓷瓷质很白很透,所有的白色颜料反而没有瓷质白,尤其是不透光。白瓷上白鸟,背景色一减再减,减到能衬托白鸟即可。白鸟的构图亦如图案一样是适合在器皿的形体上,因而是装饰的,是特意安排的,只是让画面看不出安排的痕迹。

白鸟系列的整体效果是装饰瓷器,鸟不会从瓷器上夺人视线,让人看完整体,然后视线引入画面。明代青花大缸“月下追韩信”,首先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大缸的气度和装饰美,其次才是生动的故事画面。白鸟系列是向古人学习的一个心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残瓷赏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残瓷赏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