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揭开景德镇御窑的秘密

揭开景德镇御窑的秘密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8-25

景德镇古代瓷器。

古代欧洲人,用蕉叶当食具,当中国的瓷器远渡重洋,在各国亮相后,帝王抛了金银珠宝,异色的眸子中闪着惊奇的光芒。于是,意指瓷器的“china”在外国人眼中代指了中国。大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奉皇命将大量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传及36个国家和地区,并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美洲,景德镇瓷器由此震撼了世界。但景德镇只供皇族生产的官窑或者御窑场所究竟在哪儿,一直以来成为人们探索之谜。

1982年的春节前夕,也就是中国民俗中的小年那一天,古陶瓷学者刘新园路过景德镇市珠山区一个工地时,不经意一瞥,发现一个不同于其他陶瓷碎片的堆积地层。这无意中的发现,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江西省继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再次获得此殊荣的又一考古新发现。困扰陶瓷研究学者多年的景德镇官窑遗址也就此逐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动人心魄的发现WWw.TaOci52.Com

景德镇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生产地之一,千百年火与土的煅烧,成就了令世人瞩目的瓷器,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官窑瓷,更是收藏者一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景德镇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一平告诉记者,景德镇官窑创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灭亡后,清王朝继续拥有官窑烧制皇家用瓷,直至清王朝灭亡,官窑的窑火延续了632年。废弃后的官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在遗址上的频繁活动与开发,曾经专供皇家用瓷的官窑和其设施、地面建筑逐渐消失,直至荡然无存,替代它的是遗址上密密麻麻的大楼与民宅。传说中的官窑遗址也在景德镇的土地上消失,留给后人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官窑瓷器。

直至1982年,在中国古陶瓷和陶瓷史研究上独树一帜,为国人更为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人物刘新园,凭着他对瓷器研究的执著,终于发现了官窑遗址所在的位置。可以说这是上天对他执著研究古陶瓷的一种回报,也完全可以说是他多年研究古陶瓷所养成的敏感,让他领略到御窑的丰富文化内涵。

1962年从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新园,被分配到景德镇陶瓷学院讲授文艺理论。陶瓷学院位于湖田古窑遗址附近,几座硕大的古窑包悄然无语,已经难以寻觅那“村村陶、处处窑”的踪影。但千年的陶瓷艺术已深深地将刘新园吸引,他渐渐对景德镇历史生出无可遏制的浓烈兴趣。1964年,他被调到景德镇陶瓷馆从事陶瓷考古研究工作。

1982年春节前夕小年那一天,景德镇市政工程处的工人们在珠山区原景德镇市政府大门西侧铺设地下电缆线,当推土机沉闷地刨过地表时,工人们想着的是尽快做完手中的活好回家与家人团聚。当推土机刨起一层层满是碎瓷片的地表泥土时,他们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因为景德镇的瓷片实在太多了。这时的刘新园恰好路过,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刘新园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被刨开的地表层,一条宽约12至30厘米的全是瓷片的地层掠过他的眼帘,那不是垃圾,也不是景德镇处处可见的渣饼堆,而是洁白亮丽的碎瓷片!刘新园不顾一切地跳下了被刨开的地层,他的眼睛发亮了,挥舞着手高叫着:再也不准刨!再也不要推!要推就从我身上推过去。

就是这样一位对千年古陶瓷有着执著追求的人的无意一瞥,使得景德镇官窑遗址撩开了冰山一角。李一平副所长告诉记者,当刘新园发现这块有别于其他瓷片堆积地层后,考古人员火速赶到了现场。经过仔细鉴别,大家认为可能是景德镇官窑遗址。于是,当即要求工地停止施工。为了不遗漏小的残片,考古人员用米筛将堆积区内的泥土统统筛选。由于发掘的瓷片较多,当时连存放的地方也没有,陶瓷考古人员只好把它们放到自己家里,并请家人帮助清洗。

为了深入研究明清官窑,全面了解官窑的生产原貌,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2003年10月至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江西景德镇珠山区明、清御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刘新园任发掘领队。期间,在珠山区发掘面积788平方米,最深的探方达到5米多,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遗物。

官窑中的绝世孤品

景德镇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的官窑遗址,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房屋建筑等。江西瓷业公司是景德镇首次出现的官民合办的新型企业。另外,在御窑遗址中还发现了永乐青花釉里红终结瓶、红釉盖盒、黑釉刻花香炉以及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等,都是未见传世的瓷器,是极为珍贵的孤品。

该所工作人员岳峻对整个官窑遗址的发掘了解颇深。他说,在发掘的遗址中,窑炉遗迹一组6座,均为葫芦形,坐东朝西,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皆为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这组窑炉遗迹的年代为明洪武中期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在官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岳峻介绍,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中明代早、中期的数量多,也是这次出土瓷器中的精华所在。种类上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釉、黑釉、紫金釉、白釉、黄釉、青釉、仿哥釉、仿宋官青釉、青花和斗彩瓷器等。器类也有梅瓶、瓶、僧帽壶、梨形壶、罐、小罐、碗、盘、方盘、杯、靶盏、盒、炉、觚、爵、花盆、栏板等。胎细釉润,纹饰丰富多彩。器物上多刻写、书写年款。有不少瓷器品种,如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小罐等,为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不见,是极为珍贵的精品。另外,还出土了其他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标本,均为以往所不见或罕见之官窑遗物。刘新园曾称,此次考古发掘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多年来数十次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大批埋藏在地下的官窑瓷器碎片纷纷出土,残碎的瓷片重量就达10余吨,考古人员从10余吨元代至明代的官窑瓷器残片里,复原出官窑瓷器1000余件。这些经修复的官窑瓷器部分已经在景德镇市的龙珠阁内公开展览。

龙珠阁负责展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出的这些修复瓷器中,有白釉三壶连通器、影青地刻海水青花龙纹罐、釉里红梅竹纹笔盒等未见诸传世的孤品,有集素雅与华贵于一身的白釉金彩器。而祭蓝地釉里红龙纹高足杯、刻有“永乐二十一年”纪年的黑釉三足香炉、白釉瓷等均为首次面世的珍品。记者还看到一个永乐青花梵文大勺,长33.5厘米,勺子上写满了梵文吉祥经文。又比如青花龙纹大缸,高75.5厘米,这是迄今出土的明代官窑瓷器中体积最大的一件。在明代,烧制这种瓷器的难度非常大。修复后的这件瓷器,其腹部绘有两条双角五爪赶珠龙,隙地饰有流云,龙腾云飞,气势恢宏。

编辑推荐

揭开古代景德镇陶瓷官窑神秘的面纱


古代欧洲人,用蕉叶当食具,当中国的瓷器远渡重洋,在各国亮相后,帝王抛了金银珠宝,异色的眸子中闪着惊奇的光芒。于是,意指瓷器的“china”在外国人眼中代指了中国。大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奉皇命将大量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传及36个国家和地区,并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美洲,景德镇瓷器由此震撼了世界。但景德镇只供皇族生产的官窑或者御窑场所究竟在哪儿,一直以来成为人们探索之谜。

1982年的春节前夕,也就是中国民俗中的小年那一天,古陶瓷学者刘新园路过景德镇市珠山区一个工地时,不经意一瞥,发现一个不同于其他陶瓷碎片的堆积地层。这无意中的发现,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江西省继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再次获得此殊荣的又一考古新发现。困扰陶瓷研究学者多年的景德镇官窑遗址也就此逐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动人心魄的发现

景德镇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生产地之一,千百年火与土的煅烧,成就了令世人瞩目的瓷器,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官窑瓷,更是收藏者一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景德镇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一平告诉记者,景德镇官窑创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灭亡后,清王朝继续拥有官窑烧制皇家用瓷,直至清王朝灭亡,官窑的窑火延续了632年。废弃后的官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在遗址上的频繁活动与开发,曾经专供皇家用瓷的官窑和其设施、地面建筑逐渐消失,直至荡然无存,替代它的是遗址上密密麻麻的大楼与民宅。传说中的官窑遗址也在景德镇的土地上消失,留给后人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官窑瓷器。

直至1982年,在中国古陶瓷和陶瓷史研究上独树一帜,为国人更为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人物刘新园,凭着他对瓷器研究的执著,终于发现了官窑遗址所在的位置。可以说这是上天对他执著研究古陶瓷的一种回报,也完全可以说是他多年研究古陶瓷所养成的敏感,让他领略到御窑的丰富文化内涵。

1962年从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新园,被分配到景德镇陶瓷学院讲授文艺理论。陶瓷学院位于湖田古窑遗址附近,几座硕大的古窑包悄然无语,已经难以寻觅那“村村陶、处处窑”的踪影。但千年的陶瓷艺术已深深地将刘新园吸引,他渐渐对景德镇历史生出无可遏制的浓烈兴趣。1964年,他被调到景德镇陶瓷馆从事陶瓷考古研究工作。

1982年春节前夕小年那一天,景德镇市政工程处的工人们在珠山区原景德镇市政府大门西侧铺设地下电缆线,当推土机沉闷地刨过地表时,工人们想着的是尽快做完手中的活好回家与家人团聚。当推土机刨起一层层满是碎瓷片的地表泥土时,他们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因为景德镇的瓷片实在太多了。这时的刘新园恰好路过,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刘新园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被刨开的地表层,一条宽约12至30厘米的全是瓷片的地层掠过他的眼帘,那不是垃圾,也不是景德镇处处可见的渣饼堆,而是洁白亮丽的碎瓷片!刘新园不顾一切地跳下了被刨开的地层,他的眼睛发亮了,挥舞着手高叫着:再也不准刨!再也不要推!要推就从我身上推过去。

就是这样一位对千年古陶瓷有着执著追求的人的无意一瞥,使得景德镇官窑遗址撩开了冰山一角。李一平副所长告诉记者,当刘新园发现这块有别于其他瓷片堆积地层后,考古人员火速赶到了现场。经过仔细鉴别,大家认为可能是景德镇官窑遗址。于是,当即要求工地停止施工。为了不遗漏小的残片,考古人员用米筛将堆积区内的泥土统统筛选。由于发掘的瓷片较多,当时连存放的地方也没有,陶瓷考古人员只好把它们放到自己家里,并请家人帮助清洗。

为了深入研究明清官窑,全面了解官窑的生产原貌,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2003年10月至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江西景德镇珠山区明、清御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刘新园任发掘领队。期间,在珠山区发掘面积788平方米,最深的探方达到5米多,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遗物。

官窑中的绝世孤品

景德镇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的官窑遗址,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房屋建筑等。江西瓷业公司是景德镇首次出现的官民合办的新型企业。另外,在御窑遗址中还发现了永乐青花釉里红终结瓶、红釉盖盒、黑釉刻花香炉以及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等,都是未见传世的瓷器,是极为珍贵的孤品。

该所工作人员岳峻对整个官窑遗址的发掘了解颇深。他说,在发掘的遗址中,窑炉遗迹一组6座,均为葫芦形,坐东朝西,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皆为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这组窑炉遗迹的年代为明洪武中期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在官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岳峻介绍,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中明代早、中期的数量多,也是这次出土瓷器中的精华所在。种类上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釉、黑釉、紫金釉、白釉、黄釉、青釉、仿哥釉、仿宋官青釉、青花和斗彩瓷器等。器类也有梅瓶、瓶、僧帽壶、梨形壶、罐、小罐、碗、盘、方盘、杯、靶盏、盒、炉、觚、爵、花盆、栏板等。胎细釉润,纹饰丰富多彩。器物上多刻写、书写年款。有不少瓷器品种,如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小罐等,为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不见,是极为珍贵的精品。另外,还出土了其他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标本,均为以往所不见或罕见之官窑遗物。刘新园曾称,此次考古发掘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多年来数十次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大批埋藏在地下的官窑瓷器碎片纷纷出土,残碎的瓷片重量就达10余吨,考古人员从10余吨元代至明代的官窑瓷器残片里,复原出官窑瓷器1000余件。这些经修复的官窑瓷器部分已经在景德镇市的龙珠阁内公开展览。

龙珠阁负责展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出的这些修复瓷器中,有白釉三壶连通器、影青地刻海水青花龙纹罐、釉里红梅竹纹笔盒等未见诸传世的孤品,有集素雅与华贵于一身的白釉金彩器。而祭蓝地釉里红龙纹高足杯、刻有“永乐二十一年”纪年的黑釉三足香炉、白釉瓷等均为首次面世的珍品。记者还看到一个永乐青花梵文大勺,长33.5厘米,勺子上写满了梵文吉祥经文。又比如青花龙纹大缸,高75.5厘米,这是迄今出土的明代官窑瓷器中体积最大的一件。在明代,烧制这种瓷器的难度非常大。修复后的这件瓷器,其腹部绘有两条双角五爪赶珠龙,隙地饰有流云,龙腾云飞,气势恢宏。

景德镇:窑烧千年的秘密


要经过复杂的工序细致的工作马虎不得令人赞叹之精妙

华彩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陶瓷,那素胚勾勒的青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釉色渲染的雪月也依然还在静静地流淌。曾经的中国,是那样地令人遐想,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的神奇,而又是什么,让他们生生不息地膜拜这种神奇。

其实,是执着地追寻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神奇,他们创造了绚烂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属于龙之子的壮志豪情。他们从简单的陶器生产摸索出制造瓷器,从原料的改变到温度的提升,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豪华的装饰用品,祖先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追寻。手工制瓷有如下的工艺:从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到最后的取瓷,每一道工序都是复杂的、精细的,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而古人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总会带上虔诚的心灵去耕耘,而正是这样的虔诚创造,瓷器才会更加地美轮美奂,流芳万世。

我们都知道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曾经的辉煌令我们自豪与向往,当我们为着融入全球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传统的灵魂,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再也无法超越的精神……

记录下清代镇窑复烧活动的全过程,发上来,以供观赏。最后说一句,瓷器烧造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古窑里熊熊燃烧的火光,照耀过祖先们的汗水,也照耀着我们会遗忘的眼睛。

陶瓷文化鉴赏-景德镇“御窑”遗址金秋开放


曾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景德镇御窑遗址发掘现场,于近期召开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向游客开放。

御窑也称官窑,是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景德镇御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朝历代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为保护御窑遗址,景德镇正全力打造世界最大的官窑遗址博物馆。根据规划,整个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将分3个时期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工作,即遗址区的考古发掘。

据了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先后两次对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88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文物。出土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房屋建筑等。窑炉遗迹一组6座(已清理出4座),均为葫芦形,坐东朝西,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窑炉均为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这组窑炉遗迹的年代为明洪武中期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而在御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同时,出土的陶瓷文物也非常丰富,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中以明代早、中期的数量最多,也是这次出土瓷器中的精华所在。出土文物的种类较为丰富,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釉、黑釉、紫金釉、白釉、黄釉、青釉、仿哥釉、仿宋官青釉、青花和斗彩瓷器等。器类主要有梅瓶、瓶、僧帽壶、梨形壶、罐、小罐、碗、盘、方盘、杯、靶盏、盒、炉、觚、爵、花盆、栏板等。胎细釉润,纹饰丰富多彩,器物上多刻写有年款。有不少瓷器品种,如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瓜稜小罐等,在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不多见的,是极为珍贵的精品。同时,还出土了其他一些重要价值的标本,均为以往所不见或罕见的御窑文物,这些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实物资料。

主动性发掘景德镇御用窑厂 揭开“皇家瓷厂”的神秘面纱


为完全揭开景德镇明清两朝“皇家瓷厂”的神秘面纱,记者采访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带我们回到发掘的现场,掀去历史的尘土,探寻年代久远的“珍宝”……

“这是首次对景德镇御用窑厂进行主动性发掘,与以往被动的抢救性发掘有很大不同。”樊昌生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当地的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城市改造建设,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但这种发掘是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若碰见有价值的陶瓷埋层,再由考古单位进行发掘,是被动的。随着陶瓷考古研究逐步深入,为揭开明清御窑的布局、工艺流程、产品品种、艺术成就等谜题,有关部门决定对景德镇的御窑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

说干就干!北京大学考古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手行动,一支由17人组成的强大考古队伍很快配备起来。不久,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证也办下来了。

2002年9月,这支考古队开始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历程。修改历史的发现文物考古人员经过考证,确定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地区正是明清御窑厂的遗址所在地。前些年,考古人员就曾在遗址附近挖掘出明代永乐年间的瓷器,那是目前有关永乐瓷的绝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都没有收藏记录。珠山地区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樊昌生回忆,根据文献记载,御窑建于明代洪武二年,即1369年,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之时。明王朝灭亡后,御窑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有,直到清朝灭亡,前后延续542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御窑设施和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樊昌生说,“实际上,我们此次考古发掘的面积并没有5.4万平方米,两次发掘其实只是其中较小的部分。”经考察发现,在珠山北麓至彭家弄以南,即御窑遗址北部一带,有一批旧房倒塌,出现较大的空地,发掘点就选在这里。

2002年11月的一天,一处房屋建筑遗迹从表土层的泥土下“浮”了出来,这让考古队员惊喜不已。该房屋建筑遗迹坐西朝东,面街,南北长达18米,东西宽有17.4米。其建筑讲究,柱础均为石质,石柱还分大中小三号,四壁则用清代小窑砖砌筑而成。

这是什么房子?民居,御窑办公地,或是贵族宅邸?考古队员开始查阅大量的史料。终于,在民国八年(1919年)《景德镇窑业纪事》上,考古队员查到了第十三章《江西瓷业公司营业状况》,上面记载的情况表明,这处建筑极有可能是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的遗址。御窑遗址附近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回忆,这里正是当年的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的遗址。这个遗址虽是近代遗址,但它毕竟是景德镇首次出现的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公司”则是当时出现在瓷业界的新事物。

这个建筑物的出土,也修改了当地史志的错误记录。樊昌生说,从遗址的墩间填土中出土的“大清光绪年制”款御窑瓷片可知,其建筑年代不会早于光绪年间。《景德镇市志略》中称“江西省瓷业公司于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而在该遗址出土的瓷器残片上有“戊申年江西省瓷业公司试造”的字样,经考证,戊申年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这也就证实了江西瓷业公司至迟在1908年就投入生产,纠正了地方史志记载的错误。

再现的落选贡品

“此次发掘有可能对今后的陶瓷收藏造成一定影响。”樊昌生说,从出土的遗物来看,永乐官窑只有少量的可见年款,而宣德官窑遗物几乎每件都有六字楷书款和四字篆书款。把此次出土的文物与以往的发现相比,这两个时代生产的梅瓶“体态”也颇有不同。以往的鉴赏家、商人谈瓷器鉴定时常说“永宣不分”,事实上不仅可分,而且容易分。

此次从官窑中发掘出来的珍品都是分坑放好的碎片,考古人员再将其粘对。显然,这些珍品都是经人为破坏后加以填埋的。那为什么要把它们敲碎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古陶瓷专家刘新园介绍,景德镇官窑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和原料,烧造出代表当时先进水平的瓷器。为绝对确保瓷器的品质,当时官窑必须超额烧造,每百件成瓷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绝大多数瓷器次品、试制品和贡余品都要被集中砸碎后填埋。樊昌生说,把相同的遗物放在一坑内集中销毁是为了便于清点和核实被销毁产品的数量,以便结清账目,同时也可避免产品流向社会或引起民窑模仿。这种用黄土掩盖落选贡品的做法并不是景德镇明初御窑厂独创的,而是始于南宋官窑制度之一。

未完的发掘故事

从2002年9月-12月、2003年3月-12月,考古队的两次发掘总面积只有788平方米左右,还有更大的区域尚未涉足。

江西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彭适凡说,在遗迹中有明永乐时的四座葫芦形窑炉,窑砖规制相同,窑门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用坑、片两种方法埋藏永乐、宣德、弘治落选贡品,且出土物品类单纯。他认为,这些应该和当时的官窑制度有关,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字串7

考古人员查阅了大量的中外史志,从这些书中的有关记载来看,明清御厂的北界在珠山北麓,至今还有残墙依稀可见,也就是说考古队此次发掘的地点不在御窑厂的范围之内。一组明初葫芦窑、众多明朝落选贡品的出土,证实明初官窑已跨越了珠山北麓。目前尚未发现明初御厂的北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范围比晚明—清代御窑厂要大得多。因此,此次发掘绝不会是对景德镇御窑遗址的最后一次发掘,更广阔的空间等着考古队员去探寻……

景德镇,在她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陶瓷珍品、陶瓷文化,足以让她“举世独尊”。可也正是因为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一些不为人知的陶瓷孤品深深地被埋入地下……2002年开始,几家考古单位联合对景德镇明清两朝的御窑遗址进行了首次主动性发掘,许多孤品得以再现人间,而此次发掘也入选了近日揭晓的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景德镇瓷器的历史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瓷都景德镇


【历史变迁】

古代 景德镇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昌南陶瓷因此得名)。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开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

近代及中华民国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中华民国时期的1916年,浮梁县治从旧城(今浮梁县)迁至景德镇。1927年~1929年景德镇曾一度称市。1930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曾在景德镇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193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合作,于1938年在景德镇设有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办事处,北部山区的瑶里设有留守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和浮梁县的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鄱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

【景德镇瓷器】

◆瓷器产品简介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景德镇瓷器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景德镇瓷器的分类


景德镇的制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制造出来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名,在果然的知名度也是响当当的,因此景德镇又有“瓷都”的称号。

1、宋代。宋代最为出名的瓷器是影青瓷,所谓影青瓷,是在五代烧制耳朵青瓷以及白瓷的基础之上烧制而成的。影青瓷一直有“素肌玉骨”的美称,是我国的陶瓷史上一种非常珍贵的品种,正是因为有影青瓷的出现,景德镇也顺利地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2、元代。元代的时候,景德镇又烧制出了两种瓷器,一种是青花瓷还有一种是釉里红瓷。不论是青花瓷还是釉里红瓷,都是非常具有特色并且十分名贵的瓷器品种。当然,这两种瓷器不单单可以单独出现,在制作的时候还可以将两者相互结合,制作成青花釉里红,极其美观并且具有特色。另外,元代景德镇在高温颜色釉的方面也有突破,出现了卵白釉、红釉、蓝釉、金釉等等。

3、明代。到了明代,景德镇广泛地吸取外来文化,创造出来很多创新品种、造型以及装饰,这也使得景德镇站在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在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出了玲珑瓷,到了成化时期,在玲珑瓷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进而成功烧制出了青花玲珑瓷。

4、现代。景德镇在民国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整个低潮期,但是到了现在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变多,规模也在变大,很多传统的工艺也在逐渐地再次被发扬光大

景德镇瓷器是从汉朝开始烧制的,到了宋朝和元朝已经迅速地发展了,而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景德镇已经成为了全国的致瓷中心。直到今天,景德镇瓷器仍然赫赫有名,在工艺和技法上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全国制瓷业的蓬勃发展。那么,景德镇瓷器共有几种分类呢?

1、青花瓷。青花瓷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瓷器之一,它的原料是含氧化钴钴矿。青花瓷的成熟时期是在元代,在学术界,基本上也都承认元代的青花瓷是青花瓷的鼻祖,虽然在之前的唐宋两代也有青花瓷产生,但是它们并不具备青花瓷所必备的元素,因此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青花瓷。

2、粉彩瓷。粉彩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又被称为是软彩瓷,是在康熙晚期出现的一种釉上彩的新品种,流行至今。

3、斗彩瓷。斗彩瓷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彩瓷。“斗彩”以此最早出现于《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

4、颜色釉瓷。颜色釉瓷是在釉中加入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之后就会产生某种颜色,所以称之为是“颜色釉”。颜色釉有很多种类,例如豆青、影青、钛黄、象牙黄、翠绿、孔雀绿、窑变花釉、茶叶末、西洋红、胭脂红、等等……

5、珐琅彩瓷。珐琅彩是从国外传入的,之后被人称之为是“古月轩”,它是专门为清朝宫廷制作的。珐琅彩是宫廷的垄断瓷器,所需要用到的白瓷胎是景德镇御窑场所特制的。

6、变色釉彩。变色釉彩是以非常高级的细瓷的白釉来作为积釉的,用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来作为它的着色元素,烧制而成之后釉色会随着光源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7、古彩瓷。古彩瓷又叫硬彩,它的色彩晶莹,有着十分强烈的色调对比,形象非常夸张。

8、新彩瓷。新彩瓷旧称是洋彩,是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出现的,引自国外,因此画面上极其具有西洋风格。

9、雕塑瓷。雕塑瓷是通过雕塑烧制而成的立体陶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狮、象等陶瓷工艺品进贡到皇宫之中了

景德镇的四大名瓷是哪四大?它们分别是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以及青花瓷,下面小编就一一来为大家介绍。

第一种:粉彩瓷。粉彩瓷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粉彩瓷是先在白瓷上面勾画出图案轮廓,再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接着把颜料施在上面,根据需要用笔将颜色洗开,这样人物的衣服或者是花瓣就会有浓淡感以及明暗感了。

第二种:玲珑瓷。青花玲珑瓷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宣德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并且发展的。玲珑瓷玲珑剔透,闻名中外。

第三种:颜色釉瓷。颜色釉瓷就是依靠釉水色彩变化来装饰瓷器。在釉料中调整微量元素的含量就可以将釉色进行改变。通常,颜色釉有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

第四种:青花瓷。青花瓷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青花瓷的名声都是响当当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