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官窑 > 导航 >

洪武瓷器官民两生辉

洪武瓷器官民两生辉

古代瓷器官窑 古代民窑瓷器 瓷砖墙面

2020-08-25

古代瓷器官窑。

洪武时期的民窑瓷器

根据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的洪武时期的民窑瓷器及在景德镇瑶里窑等民窑遗址的调查,可知明洪武时期民窑瓷器品种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盘、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出土的洪武瓷器看,主要有瓜楞罐、双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葫芦形小罐、带钮小盖罐、小圆盒等,大多数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国内发现的日用瓷器造型规格要小,但成型工艺比较熟练,造型新颖活泼。从瑶里窑窑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标本看,其修坯工艺不够精细。底足中心有一乳状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饰不够整齐。有青花碗、坦腹浅碗,碗中心一涩圈,这还是元代叠烧的做法,洪武时期仍在沿用。

从景德镇瑶里窑整个窑址堆积的瓷片废弃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够精细,无论大小器物胎体都比较厚实,颗粒比较粗,但由于瓷土土质好,瓷器的质地优良,胎体的颜色相当洁白,露胎的地方有浅浅的火石红现象。

釉质釉色情况相当复杂,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艺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镇的瑶里窑窑址遗物在斜山坡上,对面是一条河流,瓷片、窑具等废弃物堆积很厚,遗物散落的面积很大,推测应该有许多作坊。其中有相当多的瓷片釉质较粗,白度不高,颜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开细碎片纹。有一些作坊工艺水平较高,有青花、釉里红等类标本,白度很高,质地也细润。无论是哪一种洪武民窑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釉面不够细滑,施釉不够均匀,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缩釉的现象。

洪武时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规书写皇帝年号的情况,所以对青花瓷器,很难判断是民窑还是官窑产品。通过瑶里窑的调查,笔者发现了洪武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因为瑶里窑在离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很远的山区,是-个民窑区。所用的钴料均系国产钴料。从蓝色线条的显色效果看,青花钴料品质不高,不纯净,显色不明快,蓝色发暗发灰,线条有晕散浸漫的现象,有星星点点的黑褐斑。出于大多数瓷器器型不大,作画受到限制因此多绘有简笔花卉。花纹是以粗犷快速的线条画出圆圈、圆弧,组成大朵云纹、缠枝蔓草、人物形象、飞风、团菊、闲花野草等。有的花纹比较疏散,几笔就画出一朵牡丹,叶子有点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芦,但简洁得多。

在瑶里窖址发现釉里红瓷器,即釉下出现釉里红装饰,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类产品,在新加坡福坎宁遗址也发现杯类瓷片标本,风格一致是瑶里窑的产品。瓷器上花纹不多釉里红浸漫、流淌厉害,红得不艳丽,有的是偏暗的殷红色,大多数花纹中心部位发黑,边沿部分发灰,微微显一点红色。花纹比青花更简单,没有见到像青花瓷器那样大圆圈、大弧线组成的花纹,更没有复杂的缠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窑厂的建立

所谓御窑厂,是指皇家或政府办的制瓷作坊,专门为皇宫或统治集团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镇就有御窑厂,就是人们常说的官窑。关于明代御窑厂的兴建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所持的依据也自不相同。有的认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认为洪武以后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还有的认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窑论者,主要依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他又说"以上诸说,多采唐隽公《陶冶图说》。"唐隽公即请雍正、乾隆时著名督窑官唐英。而《重建敕封万硕侯师主佑陶碑记》说:"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另外《事物会原》认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镇地区战争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其地方政权就归于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经登基两年,无论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还是宫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窑基础上组建御窑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国之初,百度待兴,御窑厂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生产的瓷器不一定能满足宫廷的需要也没有正常运转,所以说到建文四年时,用词是"开窑烧造"并不是用"建窑二字。可能在这以前的御窑厂有时开窑,有时不开窑,即有命则烧,无命则让。《大明会典》中《陶器》所载文献很能说明问题:"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由此可看出,这时的景德镇只是供选择烧瓷的地点之一,处州的龙泉也是一个供选择的地点。所以笔者认为,洪武二年御窑厂建立,也生产瓷器,但并没有正常运转。至洪武之末(实际为建文四年)以后,宫廷派中官督窑,按例解京,正常运转,再也没有看到景德镇以外为宫廷烧瓷的记载。

御宫厂建立以后还在不断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说:"……景德镇,宣德初,置御窑厂于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说:"正德初,置御器厂,专管御器。先是兵兴,议寝陶息民,至是复置。"这就说明明初关于御窑厂的事一直都有变化。经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者长期调查、发掘证明洪武御窑确实存在,生产规模并不小,生产了许多优秀的瓷器,并留存下来。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窑厂,一年时间能生产这么多瓷器,能创造出这么多的新品种吗?

洪武的官窑瓷器

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发掘及发掘资料公布以前,人们在对洪武官窑瓷器所知不多的情况下,很多结论都不确定。考古发掘资料公布以后,结合博物馆和民间的藏品资料,归纳起来,洪武官窑瓷器的品种有青花、铁红釉上彩、釉里红、白瓷、红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点

以现在能看到的资料、与元青花、明永乐的青花相比较,洪武青花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洪武官窑瓷器的造型继承、发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风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壮拙实,很多大型器物的规格超过元代,例如罐类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苏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盖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兽耳盖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见到超过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时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见的。1961年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体形盖罐,通高65.5厘米,口径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馆长期展出。永乐年间则没有见到如此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时期的青花玉壶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类作品,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六头洪武地层出土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直口大碗,口径41厘米、底径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径20多厘米的浅碗相当多。盘类作品,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纹折沿盘口径为59厘米,口径接近50厘米的大盘相当多。当然也有一些口径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结构。有的青花碗继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则挖足较浅,为元代碗类器物所未见。梅瓶是生产比较多的器物,元代规格较多,有的略矮,显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较瘦长,比例有些失调,放置起来不太稳。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圆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较缓慢,下腹至底比较宽,永乐青花梅瓶比例匀称,比较清秀,尺寸规格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洪武梅瓶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庄稳重。青花荷叶盖罐是比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宽肥而粗矮,洪武则比较修长优美,讲究线条的变化。元朝荷叶形盖顶端为瓜藤钮,洪武时则安宝珠形纽,盖和罐体更加和谐优美。执壶类器物有相当一部分除器型较大外,流和柄的结构比元代同类器物做得既拙实,又讲究曲线美。有多层结构的盖,即盖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一个矮矮的台阶。还有盖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盖沿将壶口包住。上面的宝顶既实用又优美有较强的陈设性,艺术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窑青花和元青花相比,从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制作工艺开始注意追求精细,这种现象从洪武晚期到永乐越来越明显。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当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齐。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较整齐,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状突起。在圈足内部构底面施釉,改变了元代瓷器圈足内中心不施釉的情况。

4.洪武青花的钴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绘瓷用的钴料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从景德镇洪武官窑窑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标本来看,大多数蓝色发灰、深沉发暗或灰黑色,颜色不正,但优美、自然、悦目。如果仔细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对照,明显可以看到两者艺术效果一致。景德镇考古发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蓝色不正的同时,胎体质地也比较疏松,釉面有些阴黄,这可能是窑火烧得不均匀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体上作画,运笔疾速,线条上出现凝而不舒的结晶斑块,凡蓝色线条运行的地方,凡出现结晶斑块或斑点之处,釉面微微凹下,发出锡光点,或像铅笔作画时线条上出现铅色浮光。明和元两代相连,朝代的更换不能使某种手工工艺的技巧突然改变。例如元朝景德镇宫窑的工匠,在洪武时仍在烧造瓷器,其工艺技巧和制作习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原料也继承元朝官窑尚未用完的钴料。由于景德镇在元末曾经过激烈的战争,对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虽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前8年地方政权就归顺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刚刚建立,面临许多困难,所以洪武官窑瓷器出观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现象在所难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工作者测试,洪武官窑青花钴料和元青花钴料内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纹的构图特点和民窑花纹不一样,官窑青花花纹构图满,层次多,密集排列,这方面和元青花风格一致。例如一件执壶,从壶盖的盖顶到器物底部,主题花纹相辅助花纹有11层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从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层至5层密密的花纹,碗的里壁也有3层花纹,如果加上将各层花纹间隔的弦纹,卷枝蔓草,花纹可达5层至6层。口径45.8厘米的青花团菊纹大盘,盘沿里外壁和盘底满绘缠枝花纹,并列莲花瓣纹,很有元青花的风格。所以相当长时间人们难以将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开。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现象,香港天民楼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盘,这类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洪武地层也有出土。这类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构图上的新变化。该盘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浅圈足。盘的口沿绘两连续的卷枝花卉,盘沿外壁绘缠校灵芝纹和团菊,弯曲的腹壁绘两连续的牡丹花纹,外壁绘莲花纹一周。盘心最宽平部位的主题花纹是一株茁壮的山茶花,主干壮实,枝叶繁茂,中心两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盘的绘画用笔比较细腻,辅助花纹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之间的距离拉大,牡丹、团菊、灵芝、莲花等花卉画得都比较舒展。盘心虽然宽阔,但只画一株山茶花,周围空间比较大,符合文人画提倡的留白天地宽的法则。洪武时期还有一类大盘,盘心也绘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边点缀幼竹、小草。这是以后明朝画院艺术家们用得最多的构图形式,可见瓷器装饰画向文人画方向发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纹,有缠枝花、团菊、牡丹花、山茶花、灵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栏杆芭蕉、松竹梅、龙、凤、鹊鸟、鸳鸯莲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现有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陶渊明爱菊的四爱图,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携琴访友、蒙恬将军、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先帝明王、忠臣义士、元曲杂剧等人物故事画面几乎不见。元代织锦缂丝上面的图案,大云肩锦,如意头轮廓内填绘荷塘鸭鹅、鸳鸯戏连、水波游鱼等内容出现很少,有的几乎看不到。动物纹样如麒麟、文豹等也极少。明朝规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银瓷碗等器。并不许制造龙凤纹。"御窑厂生产的龙纹瓷器上的龙多是五爪龙,有一些不是五爪龙,也应该是官窑产品。

(二)铁红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宫遗址采集到一件铁红彩云龙纹盘残片,复原之后测量高3.5厘米、口径15.6匣米、足径9厘米。侈口,圆唇,腹壁微曲,成弧形缓慢收束,平底,底部用模具压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浅圈足,圈足平切规整,圈足足边微倾斜。细沙底。胎质洁白细腻,底部露胎处呈浅黄色火石红现象。盘体施细润白釉。在烧成的白瓷上,以铁红彩料绘五爪云龙。龙的特点是头小、嘴长、角小,龙须为四条平行曲线由前向后飘逸向上,细颈长身,四臂粗壮有力,最粗处几乎与身躯一样粗。肘上三条须带飘动。鳞片成扇形层层叠压。五爪成轮形,强劲有力,两龙之间的空隙各有一矮脚流云。盘心绘三朵矮脚云,成品字排列,作逆时针方向移动。画工精细,盘里与盘外的龙基本相叠,可见画工绘瓷时非常用心。这样精细的釉上彩工艺为明代的彩瓷,特别是为矾红彩装饰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红瓷器

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在国内外都能见到,但在工艺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从国内各博物馆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较大,有的很大。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罐类作品,规格多样,其高度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东门头出土的釉里红缠枝莲纹大碗,口径达38厘米的就有几件,口径最大的达40厘米。盘类器物有的口径达45.5厘米,盏托类器物口径达19.5厘米。杯类器物应该是小件作品,但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杯,口径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珑的作品不多,社会上有拍卖公司拍卖的洪武釉里红菱花盘,口径达45.7厘米,制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相当于元末明初(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作品多数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几厘米,罐类很少有高度超过10厘米的。在景德镇市区施工现场也有这类小规格的釉里红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类作品的残片。在瑶里窑遗址,有规格较大的碗、高足碗类作品的废弃物,也有比较小的高足杯类作品。估计小型实用的釉里红主要由民间瓷窑作坊釉里红这类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红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红彩(铜红)画出花纹,罩上白釉,高温一次烧成。有红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纹,花纹部分留白,花纹轮廓线以外的地方用铜红涂抹,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特别是花纹为白花花纹以外的地面是红色。青花釉里红都是高温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纹如枝叶藤蔓用青花画出,花朵、果实等内容用铜红画出,罩上白釉,高温烧成。瓷器显示出青枝绿叶(蓝),红花硕果。花纹面铺铺得较开,青花占的位置大,铜红占的位置小,却显主导作用,青花起辅助和烘托作用。

铜红很准控制,洪武时期釉里红工艺水平不如青花明艳和稳定。从发掘资料看,有的烧飞了,有的不红,有的呈黑色。笔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体形大罐,釉里红是黑的,只能从花叶边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隐隐一点红色,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纹像釉里黑。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洪武地层出土的釉里红缠枝纹大碗,有许多烧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显色比较鲜艳清晰,但颜色比较浅淡,相当多的釉里红红色晕散比较严重。

(四)红釉瓷器

明朝政府规定红色为最高等级的颜色。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宫廷规定"服务所尚,以赤为宜"。龙凤也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使用。从社会上保存的洪武红釉瓷器以及景德镇的发掘品看,红釉瓷器烧成是很难的。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一件红釉暗龙纹盘,口径16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珍藏一件洪武红釉印花暗龙盘,口径19.8厘米。盘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两条五爪云龙,盘心是三朵拖尾云。红釉不太厚,印纹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红不够明亮,而是红中闪黄,1988年景德镇在中华路两侧洪武地层出土一件红釉侈口碗,口径20厘米,内壁也印有暗龙,红釉深暗发黑,釉层中因缩釉而出现的棕眼明显。这些都表明洪武时期红釉瓷器虽然精美,但工艺尚不够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古饶器》条载:"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但在社会上及博物馆收藏品中没见到过这类黑瓷。在洪武墓葬、遗迹中也没有发现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会上出现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确认识。刘新园先生在《洪武官窑的主要产品及其特征》中谈到洪武官窑窑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残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与黑釉瓷瓦相近。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镇洪武官窑生产瓷器品种比较丰富,应用广泛。它的工艺成就、艺术新风格的出现,为永乐、宣德及以后官窑瓷器的发展望定了基础。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洪武时期瓷器怎么鉴定?


洪武时期瓷器怎么鉴定?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截至目前,尚未发现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念款的瓷器实物。因此,在明代早起瓷器的研究中,洪武瓷器的真是面膜如何,乃是一桩正在探索的悬案。

由于这一时期的完整起舞很少,过去有人曾经断言:“洪武无瓷器”。但是江西省玉山县发现的“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念款的民窑青白釉罐,突出了游离的反证。

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元末和洪武瓷器的分期问题,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南京市为朱元璋建都之地,因而在那里裹有可能较多地找到该时期瓷器的遗存。近年来,经南京地区同人们的悉心发现和搜集资料整理,积累下丰富的实物标本,为研究洪武瓷器的面向提供了第一首可谓资料,是陶瓷史这断红白的研究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器形特点

洪武时期瓷器的造型多多少少都具有元枢俯窑古朴浑厚的遗风,特别是民窑瓷器最多。

民窑撇口瓶,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

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苯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于世间的永乐瓷卓型,从而体现了明瓷的新风貌。

胎底特征

瓷器的胎土因淘炼会有粗细之差,胎质会表现不一。我们以官窑瓷器来论,瓷化程度是比较高,所以坚固细腻,稍有一些厚重感。

而民窑瓷器则因为火力不足,会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骨断面会呈现土黄色,但是大多数依然还是会略含新质的浅灰白色。

釉面的特征

瓷器釉面会呈青白色,主要为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清白程度各朝会有点差异。如果能把深浅不同的清白度票样总结出来,利用色票来断代,就无异于化学反应中测定PH值时所用的试纸和比色票版,既科学又方便。

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中,有的胎体淘练不精,胎质呈白色或者灰白色,经过厚润的青白釉汁映亲,釉面显示出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者灰白色;而官窑瓷器釉色面虽然也是青白色,但是却比民窑瓷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画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锐目。

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者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釉身面色调不一的怪异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瓷器受火向背不一样,熔融时产生了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明代早起纹饰,大多简历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期,官窑与民窑发展精彩不一。

官窑瓷器的纹饰精细秀美,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的瓷器则别有公田,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天下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

举例子:分析洪武官窑的典型纹饰,可以从洪武官窑红云龙盘为列。龙纹兼具元,明两代龙纹特点,但是器形式不如元龙凶;爪为五爪;流云的云脚粗短(元代较长)。

明洪武精品瓷器赏析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因此在明代早期瓷器的研究中,洪武瓷器的真实面貌如何,仍是一桩正在探索的悬案。由于这一时期完整的器物很少,过去曾经有人断言:“洪武无瓷器。”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元末和洪武瓷器的分期问题,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明太祖朱元璋

过去人们常常笼统地认为元代瓷器粗大、厚重、笨拙,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好像失之偏颇。随着考古研究发掘工作进行,陆续发现了许多细致精巧的器物,尤其是一些青花釉里红品种更使人耳目一新。这也告诉我们,精致细腻的器物和粗糙低劣的器物往往在同一时代杂然并存,以偏概全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明洪武青花花卉纹执壶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学习下洪武时期瓷器的一些特点。

1、造型特征

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尤以民窑为甚。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苯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于世的永乐瓷雏形,从而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

2、胎体特征

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致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明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

3、釉面特征

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如果能把深浅不同的青白度标样总结出来,利用色标来断代,就无异于化学反应中测定PH值时所用的试纸和比色标板,及科学又简便。

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现,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瓷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瓷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异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异变,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4、图案纹饰特征

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官窑与民窑发展进程不一。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的器物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应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

洪武官窑龙纹兼具元明两代龙纹特点,但其形象不如元龙凶猛;爪为无抓;流云的云脚粗短(元代较长)。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

民窑器心,多草书“福”、“寿”字,也有绘蕉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以及人物、动物等的。主题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简单几何纹。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5、底足特征

洪武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种器足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标志。同时也兴起各种形制的圈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里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土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涂刷而成。这种自然与人为而成的火石红斑,自元代始多见,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叶,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但景德镇制瓷业几经钻研,近年已经初步掌握了使砂底露胎处呈现火石红斑的技术。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洪武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瓷器,截止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传世品与地下发掘物可供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元末明初遗物的不断被发现,这一历史悬案必将得到进一步澄清。

洪武瓷器特征及图片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一朝共31年。自洪武二年(1369年)始,明朝政府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但是目前尚未发现一件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年款的器物,洪武朝瓷器一直未被人们所认识,并有“洪武无瓷”的说法。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和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了洪武官窑标本,经过对考古资料结合馆藏文物对比研究后,我们已大致了解了洪武官窑的风格,初步揭开了洪武官窑器神秘的面纱。

洪武时期瓷器烧造状况

洪武朝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景德镇设置了御窑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它由朝廷督办,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烧制手段和配方都严格保密,对器物的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严格的规定,禁止民间使用。洪武时期瓷器对后世官窑瓷器的制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青花瓷作为民窑在元代主要作为出口和庙宇供奉的订烧器,人们生活中并不使用。从洪武时期或稍早,青花瓷开始大量烧造,并普遍在人们生活中使用,以后历代作为主流品种,一直沿用至今。洪武时期官窑瓷器流传很少,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可定为洪武朝的器物仅有百余件,甚为珍贵。

洪武时期官窑瓷器传世以釉里红为多

从国内外传世品中分辨出的洪武瓷可以了解,洪武时期官窑瓷器以釉里红为多,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的红色作为装饰的,铜元素对窑炉的温度和气氛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釉里红的烧造技术很难掌握,有“千窑难得一红”之称。元代只少量的制作,而洪武朝大量烧造,有些学者认为这与朱元璋的审美是分不开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他有着独特的身世经历,当年朱元璋正是投身到头包红巾的红巾军中才打出了朱明王朝。在朱元璋看来,红彤彤的红色象征着光明和胜利。红色是他朱家王朝的吉祥色,因此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正式颁布以“红色为贵”的旨意,并且朝廷规定“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洪武时期官窑大量烧造釉里红原因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推崇红色,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一书中曾对大明国号的“明”字做过解释,其曰‘明’是光亮的意思,是火,分开是日和月。古礼有祀‘大明’朝‘日’、夕‘月’的说法。千百年来,‘大明’和日月都算是朝廷的正祀。此外“新朝是起于南方的,和以前各朝从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拿阴阳五行之说来推论,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赤,北方是水,属阴,神是玄冥,颜色黑。元朝建都北平,起自更北蒙古大漠,那么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由此可知,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朝,是希望以“火制水”。火的颜色为赤,所以朱元璋偏爱红色。

但这里要提及的是,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标本以青花为多,釉里红较少,与传世情况不同,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当时青花发色烧制不稳定,成品率低所致。但这个时期釉里红也作为主要的瓷器品种烧造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洪武瓷尺寸普遍超越元代

洪武朝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由于匠籍制的继续推行,此时烧造瓷器的是元代制瓷匠人的后代,因此瓷器造型、纹饰、工艺与元代一脉相承。

洪武瓷器的造型,依然带有元代古朴墩厚的风格,常见的器形有大盘、大碗、军持、玉壶春瓶、执壶、盖罐等,洪武大件器物尺寸超过元代器,如罐类,元代器高度多在30厘米左右,而洪武罐一般高度在40厘米左右,有的高达66厘米。碗类有的口径达41厘米。盘类,元代盘径多在30~40厘米,超过45厘米的较为少见,而洪武盘口径超过45厘米的较多,有的达到55厘米。洪武官窑器大件器物气势宏大,反映出洪武时期在器物成型、烧造技艺的成熟。

洪武瓷纹饰题材不如元代丰富

查阅当今我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洪武瓷资料后不难发现,洪武瓷器的纹饰,依然保留着元代简练流畅,豪放生动的风格,只是略显秀气。纹饰较单调,以植物花卉为主,有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莲、折枝花卉等;此时以龙凤纹装饰的器物很少见,目前只见龙纹不见凤纹。元代瓷器上盛行的极为生动的人物故事题材,以及麒麟、鱼、草虫等动物纹样,在洪武瓷器上却都已消失,这或许与当时朝廷禁令有关。例如,《明太祖实录》洪武六年二月壬午条载:“祀礼部申禁教坊司及天下乐人毋得以先帝明王忠臣义士为优戏,违者罪之”。

洪武瓷烧造品种丰富

南京明故宫遗址曾出土洪武白地矾红彩云龙纹盘、酱色釉碗和外酱釉内霁青釉印花纹碗的残片标本可证明这一点。其中外酱釉内霁青釉印花纹碗残片标本的发现,为识别洪武(下限建文)时期瓷器提供依据。由标本可知,此碗内壁有模印云龙纹,碗心为暗刻三朵云纹。据此可以认定,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里红外蓝印花云龙纹碗”、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里蓝外褐印花云龙纹高足杯”等都属于洪武瓷。它们共同特点是在器物内壁模印云龙纹,龙均为五爪;器内底暗刻云纹。此种装饰风格与元枢府瓷一脉相承。据此又可以判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及北京首都博物馆藏的红釉印花云龙纹盘,属于这一时期。这些说明,明洪武一朝官窑生产过釉上矾红彩,还有酱釉、霁蓝、红釉等单色釉品种。

明代洪武瓷器鉴赏要诀


洪武瓷器一直是瓷器界收藏热门之一,但是鉴定洪武瓷器的注意事项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今天普及一下洪武瓷器的鉴定要诀,希望对大家的收藏之路有一定的帮助。

明代及洪武釉里红瓷

开片洪武釉里红,虽画元纹五爪龙。

泡杂大泡比元小,落笔中灰边确红。

绘画三法提高快,明代釉厚查飞红。

白地中泡浅又亮,可见护胎釉色红。

底部刷纹显粗糙,高温釉下釉里红。

注解

洪武釉里红有小开片,纹饰像元,但画五爪龙,涂抹红釉中间色泛灰,边沿确红,绘画中的线绘、拔白、涂绘三法已成熟,明代因釉厚、泡亮,泡也就比元代的泡多,但没有温度计不好控制,有飞红现象,底有的有护胎釉,釉呈红色的,有明显的刷迹,有的是糙底。釉厚处有黑绿色斑迹。

洪武瓷器的画工

洪武画艺元代样,画工纹饰器形象。

有点变化也不大,变在料细色层上。

注解

洪武的画工以元为基础,朱元璋虽定都南京,占领景德镇,但是工艺匠、窑工没有随政治上的改变而改变,但工艺匠、窑工在正常的技艺中是发展的,所以在用料、瓷土、和釉料上有发展。

洪武瓷器看釉泡

明代洪武面釉灰,釉里青花带微黑。

好似白地点青花,气泡大小都不一。

釉红青花肥光润,小泡随多相对低。

排列整齐较密集,白中泛青论密稀。

注解

洪武时期釉色显灰色,青花釉里红带微黑色,有一小块小块的黑青色,白釉部分也有虾青色,气泡大小不一。釉里红显肥亮,肥润。小泡较多但都在底层,用三四十倍放大镜仔细看釉面开片,泡密集排列整齐,白釉部分白中泛青。纹饰多数用元代纹饰,有的纹饰局部是明代的,但型、釉是元代的。

洪武瓷看泡简句

洪武釉灰青花黑,大小泡存釉下黑。

红青两釉亮肥润,小泡稍密齐匀低。

注解

洪武瓷釉面显微灰,青花纹饰发黑灰,也有发蓝微灰的青花釉,釉下用镜看大小泡都有,泡色显黑色,洪武红釉和青蓝釉跑显肥润,小泡在周围密齐、匀,在釉最低层,贴胎面。

洪武釉里红

明代洪武少有款,釉里红瓷灰晕散。

莲瓣分开混元代,细查器形和接点。

纹饰层多带元气,镜下观察开片展。

口底不同很明显。

注解

洪武器件有款的极少,釉里红多晕散,莲瓣纹饰的画法是联体,元代则是分开的,细看底部和器件的接点是能看出来,元代有四接五块之说法,元代多数是多层纹饰。白釉部分显虾青色。元代和洪武是一样的,洪武釉里红有开片,口底元代和洪武有的器件已很明显是不一样,如:削刀的精度,口的形状,是梯形还是唇口型。

洪武瓷器传世量不是非常大,但是却是造假业的宠儿,能收藏一件已是幸运之极。要多注意细节,多上手,多看真的,逐渐提高自己的收藏水平。

明洪武瓷器怎么鉴定?


明洪武瓷器怎么鉴定?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了青花云纹残盘和其他一些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则出土了大量民窑实物标本。

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明洪武瓷器鉴定方法:

1、造型特征:明洪武瓷器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明洪武瓷器大件器物较多。

2、釉胎底足特征:明代洪武瓷器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给人以一种柔和悦目。露胎处都可以看见一些星点装或是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从元代开始出现一直沿续到清代以后才完全消失。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3、青花用料特征: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偏浅灰色,有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由于钴料中含有金属锰、铁等杂质的缘故。一部分呈现淡蓝色,色泽稳定,无晕散,色泽浓密处常能见到散布着一些小杂质点,反倒表现出青花的层次。还有一部分是浅淡色中含深蓝点,有少量晕散。

4、纹饰图案特征:明洪武瓷器纹饰绘制布局疏朗,简练流畅,改变了元代多层次布局,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画法工整,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且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明洪武瓷器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各种折枝、缠枝花卉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

5、款识特征:明洪武瓷器有落款的非常少见,官窑器至今未见年款。有一件梅瓶,肩部篆书“春寿”二字。民窑青花器亦未见年款。

雍正瓷器官窑真品的特点都有哪些


作为藏家,首先要知道藏品的特点,这样才能根据这些特点去判断藏品的年代和真假。今天,小编要和大家探讨的是雍正瓷器官窑真品,看看这个时期的瓷器有什么特点,该如何鉴定其真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

1、造型特点

据专业藏家介绍,雍正时期的瓷器造型与康熙朝时期大为不同,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浑厚古拙风格,还变得更加轻巧俊秀。器型之美堪比永乐时期、成化时期的瓷器,可以说是增之一分显拙,减之一分显陋,只见高雅。

2、纹饰图案特征

雍正瓷器官窑真品上的装饰以绘画为多,而且是兼用刻、堆塑、镂雕、印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在绘画上继承了康熙晚期的风格特点,充满清秀典雅之风,书法上更为细腻。纹饰中以花草较多,常见的有牡丹、菊花、九秋、落花流水等,这些都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图案。而施釉方面,层次分明,构图疏朗,图案也非常清晰。

3、胎体特点

在雍正时期,工匠们在制作瓷器的时候,都会精选瓷土,经过多重加工才会进行烧制。具体工艺包括精细选料、研粉、澄浆、制坯等,每一道工序要求都极为严格,烧制的时候温度也是有固定数值的,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将会失败。这也是雍正时期瓷器完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经过合适的火候烧制,才能形成胎体坚白细润、胎壁薄轻、成型规整的瓷器,否则也不能说这时候的瓷器堪比永乐、成化白瓷。雍正时期的瓷器胎体均一,小件一般都非常玲珑,仿照的是宋代名窑胎体,而大件则更为古拙,实用性很强。这时候的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胎体都讲究均一细腻,因此都非常漂亮。

4、釉面特点

此时的官窑瓷器釉质莹润,釉面多为纯白色。青花瓷的釉面,为了追求美感,还加入一些创新,比如橘皮纹,这种纹饰看起来积釉比较厚,像云雾一样,因此也被称为是朦釉。

5、款识特点

在雍正时期,瓷器的款识种类非常多,官窑一般都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以及雍正御制这三种,其中大清雍正年制用的是楷书、篆书两种字体,晚年的时候还出现了双行双圈或者是双框的模式。

关于雍正瓷器官窑真品的特点,本文就和大家分享这么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建议直接选择专业正规的古玩交易平台,这样既能了解更多专业知识,还能学到更多经验,丰富自己的收藏。

雍正瓷器官窑拍卖成交价格:

1:清雍正珐琅彩万花锦纹盌,尺寸:10.1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18,7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雍正年制》蓝料款。

盌上绘满铺盛开之菊、莲、牡丹花卉、蓓蕾及枝叶,寓意百花呈瑞。西洋多喜用「mille-fleurs」(万花)称号。然清宫之「锦地夹彩」、「万花堆」或「锦上添花」等称谓似更能表现花卉相互堆栈、不留空隙之图象布局。雍正夹彩器极之稀罕,并不常见,或许和雍正帝尚好传统古雅构图,多于过度华奢和复杂设计之喜好有关;也可能出于以多色彩料绘画如斯精妙细密图案时,所要求之高度准绳所致。现器应可入于此系列中少量极其成功和出色制作之一。夹彩技法至乾隆一朝更趋成熟,现藏巴黎吉美博物馆之乾隆粉彩「万花锦」纹罐可数其中至臻美器之一。

2:清雍正珐琅彩暗凤蓝料山水图盌,尺寸:直径9.4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HKD 16,863,750 ,成交时间:2004.04.26,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3:清雍正鬪彩“如日方中”高足杯,尺寸:8.6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15,22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雍正年间,景德镇御窑烧瓷工艺推陈出新,追源溯流,化古为今。试将本品与图录中的明成化斗彩高足杯比较,立见明清两朝之别。雍正之器略较成化杯大,撇口更为明显,高足饰凸弦纹雨节,较明代器多一凸节,足外侈却略微。雍正帝偏爱自然祥瑞纹饰,因此或略嫌成化斗彩的典型图样较严肃呆板。雍正皇帝夺嫡即位,朝野众说纷纭,胤禛或因此对寓意等事较为敏感多虑,且笃信祥瑞之说。巧匠在杯外绘红红旭日 ,在云彩中徐徐冒起,寓意旭日高升,祥瑞之意不严而喻。有别于成化器的杯足留白,本品足上绕书寿字,寄语延年益寿,更悦君心。

4:清雍正斗彩松鼠葡萄纹葫芦瓶,尺寸:12.2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15,220,000 ,成交时间:2012.04.04,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一)。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5:清雍正青花矾红彩海浪纹九龙图大盘,尺寸:直径47.5厘米,估价:RMB 9,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0 ,成交时间:2017.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本品圆盘,规整硕大,浅壁折沿,矮圈足。此盘正面以青花绘海浪翻滚,其上绘就五爪巨龙,跃现盘心,欲夺火珠,色取矾红,泳于钴青海水波涛,活灵活现。盘壁内外同绘四龙,五爪与三爪龙各二,穿梭于青花卷云之间;其中有带翼应龙,三爪,尾有鱼鳍。盘心龙纹由侧身变为正向,翻腾巨浪不再遮掩龙体,凸显其矫健霸气。施彩矾红,以增强游龙与钴蓝海水卷云之视觉反差,且更显祥瑞。盘沿巧饰波涛海水纹带一道,使不同饰纹元素之间更具凝聚力,配之整器贡绘九龙图,气势恢弘;底施白釉,书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圈楷款。

6:清雍正粉彩福寿纹碗,尺寸:直径14.4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0 ,成交时间:2011.11.17,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直口,弧壁,深腹,圈足。粉彩装饰,盘内外壁绘桃蝠纹,一株枝繁叶茂的桃树,盘根错节,由碗外壁弯曲盘内,粉花绿叶,六枚嫣红熟透的硕桃悬挂枝头,五只红蝠展翅飞舞。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清末陈浏《陶雅》记有:“庚子后,所出五彩过枝之盘碗甚多,有桃实八枚缀于枝上者,索价亦甚巨。过枝云者,自此面以达于彼面。枝干相连,花叶相属之谓,皆雍正官窑也。”蝠桃图为清代瓷器装饰典型的吉祥图案,粉彩器常有绘制,雍正、乾隆两朝均有烧制,画意内容相同。硕桃取“寿”之意,“蝠”与“福”谐音,五只蝙蝠装饰,寓意“五福临门”、“五蝠捧寿”之意。雍正器有绘六或八枚桃纹,多绘有八桃,乾隆时期常绘九桃,故有“雍八干九”之说,雍正装饰桃纹器物,有盘、碗、橄榄瓶、天球瓶等。此类福寿纹器应是万寿节的用品。“过枝花”是瓷器纹饰的一种特殊构图方式,这种内外壁或器身与器盖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似花枝越过墙头,故称为“过墙龙”、“过墙花”,装饰技法新颖别致,有独特艺术风韵。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过枝花画法“成化开其先”,但传世器未见成化时期的器物。目前传世品以康熙朝斗彩“御赐纯一堂”款凤竹纹碗为最早。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较为流行,有过枝花卉、花果及龙纹等。道光、光绪时期有过枝葡萄、懒瓜纹常见。粉彩瓷始创于清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迅猛发展,雍正粉彩由玻璃白在彩绘画面打底,用传统绘画中国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色彩丰富,以娇艳柔丽名重一时。粉彩装饰图案丰富,纹饰有山水人物、花草虫蝶等。造型精巧玲珑,胎体轻薄,釉面莹洁细润,敷彩新嫩,纹饰绘制精工,纹饰画意生动,寓意吉祥,色调清丽淡雅,清新隽雅,为雍正粉彩器的上品。正如陈浏《陶雅》评论雍正窑器有:“雍正窑极精之脱胎瓷画。有四绝焉。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笔画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盆娥细。睫有耸毛。且茎茎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

7:清雍正仿汝釉弦悬纹贯耳方壶,尺寸:高68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0 ,成交时间:2011.12.16,拍卖公司:北京盈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贯耳瓶造型是仿古代青铜器中的投瓶。宋代以后,贯耳瓶的造型被借鉴到官窑瓷器上,此后一直沿用至清代。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开始仿制宋瓷。清雍正朝复烧,唐英《陶成纪事碑》中记载由皇宫内廷发旨定烧仿宋釉青瓷。这件贯耳瓶,瓶为扁方形,直口微敞,下腹略鼓,圈足较高,略外撇,颈两侧各有一管状耳,称为贯耳。胎质坚硬,致密。通体施青釉,釉色纯正,细润如玉。釉面有开纹片,此即是模仿宋瓷纹片效果。器物口,颈、腹、足部有突起的弦纹作为装饰。器型典雅,是乾隆时期官窑瓷器中的典范之作。

8:清雍正青花如意耳荔枝纹抱月瓶,尺寸:高26.5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14,160,000 ,成交时间:2018.10.02,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8秋季拍卖会。

雍正青花选料精细,工艺严格,「参古今之式,汇以新意,备储巧妙」,成就非凡,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永宣青花的「苍妍雄浑」之品格最得雍正青睐,此器着意不落款,令人极难分辨,是媲美前代之佳作。本瓶器型端庄隽秀,壶细口,直颈,扁圆形腹,椭圆形圈足,平砂底无釉,釉汁匀净淡雅,细腻莹润。肩部饰对称的如意形双耳,许之衡称为「口际飘双带」。口沿青花花纹装饰,颈饰蕉叶纹,肩与底部皆绘海水纹,主题纹饰的折枝荔枝亦是以永窑为范,谐音「利吉」。

9:清雍正青花如意折枝瓜果纹梅瓶,尺寸:高26厘米,估价:HKD 4,800,000 ~ 6,500,000,成交价: HKD 14,100,000 ,成交时间:2009.12.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9秋季拍卖会。

青花如意折枝瓜果纹梅瓶瓶小唇口,短颈,丰肩,敛腹。通体四层青花纹饰,颈饰海水纹,肩绘如意云头组成的莲瓣纹,腹部饰折枝瓜果纹八组,足墙绘如意云头组成的蕉叶纹,纹饰间以弦纹相间。此瓶造型优美,青花呈色鲜艳,构图疏朗,描绘细腻。尤其肩部和足墙以如意云头组成的莲瓣、蕉叶纹,最为别致,令人赏心悦目,及具欣赏价值。

明代洪武瓷器鉴别方法


明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历史承上启下的朝代,明代瓷器最著名的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这两个朝代瓷器后代仿造的最多,所以对应瓷器鉴别也最难。今天介绍一下明代洪武瓷器鉴别方法。从简单入手,打开瓷器鉴别的大门。

明代洪武期官窑瓷器的胎质与元代相仿,皆为白色,又比元瓷更要白一些,胎质缜密,胎壁也相应要薄些;但与永乐官窑比则又显得粗厚而疏松,胎体中有针眼状细小裂隙。民窑器胎色灰白,胎质显粗,胎体也较厚。纵观明代瓷器的胎质,早中期较为精细,胎壁也稍薄些,到晚期则胎质逐渐转为粗糙,胎壁也变厚些。洪武期瓷施釉肥润,一般施青白釉,釉面白中泛青,民窑器尤甚。由于施釉较厚,圆器口沿均见积釉。民窑器由于胎体淘炼不精,杂质多,故釉面显青灰或灰白色。由于此期施釉肥厚,洪武期瓷釉面给人一种特别温润柔和之感。特别是官窑器釉面常见细碎的自然开片纹,底部常见刷有一层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白色,光泽感不强。民窑器多为沙底,可见明显的修刀痕。仿品胎质或粗或细,官窑器釉面常过白或过灰。开片也可仿出,但纹里不见土侵,或人为作伪。洪武朝的传世品中釉里红器较多见。但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所谓洪武釉里红器,十有八九系后仿,因此,要特别小心谨慎。釉里红器创烧于元代,在洪武朝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由于属初创时期,烧制多数不成功,除极少数发色较红外,大都颜色淡而发灰,有的甚至呈暗黑色,常有飞红现象出现。在绘制手法上,在元代时,因不能控制飞红现象,因此较多采用拔白的涂抹绘法。而到了洪武朝,铜红料在烧制过程中的飞红现象已大都能得以控制,因此,用线描法来绘制图案增多。绘制精美的釉里红器,尤其是一些大器,大都是官窑器,一般釉面应有无色细开片。有些制作方法值得注意,在洪武的釉里红器里,除玉壸春瓶、玉壸春执壸和一些口径较大的碗做成釉底外,一般均为沙底。但又常在盘碗的沙底上刷上一层护胎釉浆,烧成后呈红色,多数能见明显的刷纹。官窑青花器在当时要少于釉里红器。洪武青花所用之料多数为国产料。极少数为色泽明快的淡蓝色,而大多数为发色浅淡,有的蓝中泛灰黑,这是该朝青花的一个特征。多数民窑器青花发色泛灰,有的纹饰中出现较大的斑块状黑青色,釉面均呈灰乳色。由于色料中杂质所致,使得釉面着彩处也产生高低不平之状。在制作上与釉里红器一样,可参照来鉴识。

看纹饰有利于在鉴识时作断代的参考。但,看纹饰必须是在胎釉、制作、老气等方面都基本认定之后的一种断代依据。

洪武朝瓷器的纹饰,以花卉纹为多见,在花卉纹中又以扁菊纹和緾枝扁菊为主,洪武时所画的菊花均成椭圆形,而且是两圏花瓣,在元朝则是单瓣的,这是与前朝相区别的一个时代特征。其它也见緾枝牡丹、西番莲、草叶、灵芝和鱼纹等。洪武期的扁菊和牡丹均留白边,扁菊的花蕊绘成细方格状。与元代不同的是,洪武期的折枝或緾枝莲叶纹都画成螺丝状,不同于元代的葫芦形;在大小上是元代是大花大叶,而洪武时则明显缩小了。仰莲瓣纹在元代是每瓣都分开绘的,到洪武则已大都不再分开,而是合用一条边线,并出现了双勾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蕉叶纹为双茎,中间留空白。云纹大都还保留着元代的风格,为勾边留白的长尾蘑菇云,后期的云脚变短。洪武龙纹已不如元代时凶猛,爪为五爪,而在元代绝少五爪龙,多数是三爪。洪武的回纹为一正一反的两方连续。民窑的碗上多见画意随便而率性但颇见气势、深淡有序的云气纹,仿品常画得拘谨而小气,两相比较,一看便知。在洪武器上不见松竹梅、庭院芭蕉和飞凤等纹饰,如发现这些纹饰,均是后仿之品。要提醒的是,前面说过,纹饰只是一种断代的参考,主要还是要看胎釉、彩料和器物的老化程度。这一点,在鉴识时务必要注意。

瓷器发展到了明代,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尤以景德镇窑的发展最为明显。洪武朝是明代的第一个朝代,洪武时期在景德镇已有本朝官窑瓷器的烧造。洪武期处于元末明初,因此,识别洪武瓷器,既要注意其与元代瓷器的区别,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与典型的永乐瓷器鉴别混淆。

明代洪武青花瓷器详解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土黄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较平滑。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趋淡,有极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质玻化程度较高,釉面极少有开片现象,釉面细腻、洁净。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盘、碗等圈足挖足较浅,足壁较厚,足跟平切,部分底足中心仍有鸡心点,有些里心仍有用砂圈叠烧法留下的涩圈,呈浅红色(俗啊称窑红)。这时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洪武青花瓷以绘制为主,辅以堆贴工艺。洪武青花瓷纹饰绘制布局疏朗,简练流畅,改变了元代多层次布局,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画法工整,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且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

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各种折枝、缠枝花卉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还有一种采用器内阳文印花,器外青花装饰的做法。

洪武青花的主体纹饰有龙纹、山石纹、牡丹纹、梅花纹、竹纹、松树纹、菊花纹、山茶纹、月季纹、莲纹、芭蕉纹、海水纹等。辅助纹饰有卷草纹、缠枝灵芝纹、双层莲瓣纹、忍冬草纹、回纹、如意云纹、宝相团花纹等。

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八八七一八二七六二五。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

龙纹大多以云龙纹绘饰,形象不如元代凶猛。龙头小、细颈、蟒身、作腾飞状,头部描绘简单,独角或双角,龙头大多有后掠的披发,晚期绘有竖发。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较多,爪之间绘得较分开,呈车轮状。鳞呈小圆弧形,留白边,立体感强烈。常伴有云纹,云形粗短,呈品字形排列,向一侧弯曲。

山石纹绘画手法基本和元代相似,略细瘦一些,在花朵的顶部荷花瓣的一侧留白,呈现出花瓣间的间隔和花朵的层次,四周补地子的花叶是较细瘦的螺钉形卷叶,比元代的更为写实。

芭蕉纹蕉叶宽大而丰满,蕉叶中心的主茎脉双线勾绘成平行竖线,中间留白不填色,两片蕉叶间叠有一片蕉叶,叶尖稍圆,叶子边缘绘成细碎且密集的锯齿状,轮廓线用复笔渲染。

莲花纹花蕊有石榴形、圆形,四周绘有连珠纹的圆形花蕊。花瓣绘成麦粒形或变形莲瓣形。叶子比元代瘦小些,像螺丝形。菊花纹以扁菊花为多,扁菊花纹呈圆形,花心绘斜网状或螺旋状。花蕊外部用双线勾描轮廓。花瓣有两层和三层,最里层为白色小花瓣,只用线描而不上色;外层花瓣填色,每个花瓣顶部和一侧都留白边,表现出花瓣的层次。菊花叶子一般绘成葫芦状,叶子两侧各有一或两个分叉,显得画面较活泼。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偏浅灰色,有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由于钴料中含有金属锰、铁等杂质的缘故。一部分呈现淡蓝色,色泽稳定,无晕散,色泽浓密处常能见到散布着一些小杂质点,反倒表现出青花的层次。还有一部分是浅淡色中含深蓝点,有少量晕散。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也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洪武瓷器官民两生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洪武瓷器官民两生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官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