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 导航 >

新石器时代陶器蛋壳黑陶杯 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

新石器时代陶器蛋壳黑陶杯 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瓷砖厚度

2020-08-26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反映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以及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该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蛋壳黑陶杯

山东龙山文化遗物------------蛋壳陶的含义是指器皿的厚度如蛋壳一样,那么这种名字分明是不符合几千年前古人赋予它真正存在的含义。今天我们给了它这样的名字“蛋壳陶”,虽然不确切,但是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没有任何人作为旁证的今天,也只有如此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几千年前是没有轴承这种东西,拉坯造型是离不开轴承,轴承作为承载轮盘唯一最稳定的配件是人所共知,那么没有这样的先进设备还能制造出这样薄的器皿我们不得不承认祖先技艺的高超极致!

·蛋壳黑陶杯

一般的陶器都是使用当地的粘土原料,蛋壳陶细腻的粘土颗粒直径是没有超过1mm的,那么在还没有丝网的四千多年祖先使用什么工具过滤陶土的?现在仍然没有人知道,如果说猜测那就多了去,更不确切的种种所谓评说都很多。大家知道,陶器的烧成温度要在900℃以上,否则这蛋壳陶保存不到这年头,远古时期祖先会使用耐火材料吗?另外,高温环境下烧制的蛋壳陶不变形,并且还有镂空工艺于压光融为一炉,这又印证了四千多年的祖先在温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艺方面已经具备了绝世水平。它是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艺的典型代表,迄今,很多艺人都难以达到。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说明它在当时就是一种极高贵的用品,并非常人可以享用,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那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而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即已掀开文明的曙光。

中国古代的陶制品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颜色纯正,举世闻名的蛋壳黑陶杯是其中的杰出之作。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小编推荐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精致之制作 蛋壳陶杯


·蛋壳陶杯

这件高柄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这件高柄杯的造型体态轻盈,挺拔秀丽,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代艺术珍品。

·蛋壳陶杯

蛋壳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龙山文化制作蛋壳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了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几乎没有渗水率,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员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也是相当困难,可见龙山文化时期掌握烧制蛋壳黑陶技术的工匠,一定是当时的尖端人才。蛋壳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发展而来,多在墓中发现,但并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单独摆放,不与其他的随葬物品混杂,其位置显要。蛋壳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断这类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应是龙山文化时期富贵人家享用的随葬礼器。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纹饰为重,乃以造型和工艺见长,风格简洁爽利,应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中国古代陶器中,有一个群体特别与众不同,它仅见于山东境内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遗址,可能与此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有关,也是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它就是蛋壳黑陶,而高柄杯又是其仅有的一种器形。这件蛋壳黑陶杯的器形可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如倒置的花蕾。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形态纤巧秀致,有一种动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就是今天仿制,也不是易事。而且,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使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改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发光。加上采用镂孔和装饰纤细的划划纹,它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

·蛋壳陶杯

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说明它在当时就是一种极高贵的用品,并非常人可以享用,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那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而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即已掀开文明的曙光。中国古代的陶制品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颜色纯正,举世闻名的蛋壳黑陶杯是其中的杰出之作。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公道杯 一杯茶里见公道


公道杯,古代汉族饮酒用瓷制品,闻其名,便可知其意,主要是为了均匀茶汤的浓度、平衡茶水的多寡。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古代公道杯

明代洪武间,官府在景德镇开设“御器厂”,亦名“御窑厂”,专门为皇宫制造御瓷。当时的景德镇隶属于江西浮梁县,临近的都昌、抚州、丰城、乐平、鄱阳等县的瓷工听到景德镇开办“御窑厂”的消息后,纷纷聚集到景德镇,其中以都昌、抚州的瓷工人数为最多。御瓷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凡是选到“御窑厂”的瓷工都是一些制瓷手艺高超的能工巧匠,经他们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种。

公道,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天下是大家的,公平、客观、合理,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是最基本的法则。这样的思想不仅在文学、戏剧当中,还体现在生活日常的器物里,正如:公道杯。

公道杯

据说古时人们就用公道杯对付贪酒者,因为用公道杯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相传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有一天特宴请他的开国功臣们。席间,朱元璋拿出瓷质酒杯为众臣斟酒赐饮,徐达第一个上前领赏,他一来好贪杯,一来日恃功高,竟让朱元璋把杯中酒斟得满溢,谁知他刚端起酒杯,这酒竟泄漏光了。而其他人喝这杯中酒,只要不斟满酒尽得甘醇。众人百思不得其解。朱元璋笑说:“此乃景德镇御器厂奉朕之命所造的九龙公道杯。圣人曰:谦受益,满招损。众爱卿今日一试其公道,以为如何?”

现代的公道杯,又称之为“匀杯”、“公杯”、“茶海”。目前已经是茶席、茶会上的重要器具了。如果用壶泡茶,再倒到每人的杯子中,就会出现前面的茶水淡,后面的茶水浓的现象,而有了公道杯,就可以先将壶中的茶水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再分给每个饮茶人,以保持每个饮茶人茶杯中的茶汤口味相同,所以谓之公道杯。

饮酒瓷制品·公道杯

为了进一步发掘陶瓷传统工艺技术,景德镇陶瓷艺人对“公道杯”实行了大胆的改进,原来的杯子龙头角度朝下,装饰单一,且盛水超过杯子容量的70%时所盛之水便全部漏光。经他们反复试验改进的“公道杯”龙角朝上,用青花、粉彩装饰得五彩缤纷,美观之至,且盛水容量也由原来的70%上升为90%。现在的“公道杯”驰名中外,可称得上是一种陶瓷高级艺术珍品。现在,凡是来瓷都观光的游客,见到这种珍品都是赞不绝口,皆为“公道杯”所倾倒。

家居公道杯

公道杯里的茶汤,浓淡均匀,抚慰的是不平的人心。那茶汤含在口舌之间,浸润肺腑的心田,冷和暖却因人而异。不是茶不同,是人心异。

光绪秋操杯


秋操杯-光绪年间为纪念清军秋季操练而特制的纪念杯。在光绪年间曾经举行过几次秋季军事操练,秋操纪念杯,是当时操练后的纪念品。常见到的一种是粉彩牡丹花式,莲花式等。以叶茎为柄,柄为中空与杯相通,又可称为吸杯。在柄的背面用墨书写着操练时间和地点。

陶瓷知识:耳杯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冰裂杯 巧夺天工的残缺美


冰裂杯,杯壁厚实,口缘宽敞,釉薄而质细,釉面上有不规则的细碎层层叠叠,好似竖冰乍裂,立体感很强,极富艺术魅力。同时冰裂纹杯也是南宋官窖的极品。

绿色冰裂杯

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因有二: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原是瓷器烧制中的缺点,但人们有意利用开裂的规律制造开片釉,作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以宋代哥窑产品最为著名。

开片釉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一为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开片据裂纹稀密和图形不同分别称冰裂纹、鱼子纹、百圾碎、蟹爪纹、牛毛纹及鳝血纹等。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棒槌或石头砸其上,冰面就会嘎然一声,出现许多炸裂开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

冰裂纹茶具

将这种纵横交织的纹路首先运用在传统艺术上,并蜚声全球的当属中国的瓷器。其中,哥窑上的开片是极好的一例。所谓“开片”,即冰裂纹,系胎釉膨胀系数不一,导致釉面出现裂纹,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却被制瓷工匠巧妙地用来作为装饰纹,且效果精美绝伦,有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之感。古人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到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为上,梅花片墨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可见它的独特美早就博得古人的厚爱,并将其视为稀世珍品。

陶瓷艺术·冰裂杯

冰裂纹杯是南宋官窖的极品。该茶杯选用天然的陶瓷泥料,运用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具有外形光亮细腻美观,杯壁厚,不烫手,散热快的优点!陶艺中的杯体与釉,如果在配方与烧成上设计不当,两者膨胀系数差异过大,常会造成釉面裂纹。然而刻意造成釉面裂纹,也别有一番风味,在陶艺上我们称之为裂纹釉。

装饰物·冰裂杯

“冰裂釉”与裂纹釉不同,其差异在于前者为多层次裂纹,而后者为单层次。“多层次裂纹”在技术上的困难度可想而知。同时把开水或茶水倒入冰裂杯中浸泡,可令水质口感绵软甘甜。这也是冰裂杯深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香茗芬芳冰裂杯 极富艺术魅力


冰裂杯,杯壁厚实,口缘宽敞,釉薄而质细,釉面上有不规则的细碎层层叠叠,好似竖冰乍裂,立体感很强,极富艺术魅力,在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裂纹,造成犹如花瓣般的层面。

冰裂杯

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因有二: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原是瓷器烧制中的缺点,但人们有意利用开裂的规律制造开片釉,作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以宋代哥窑产品最为著名。

开片釉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一为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开片据裂纹稀密和图形不同分别称冰裂纹、鱼子纹、百圾碎、蟹爪纹、牛毛纹及鳝血纹等。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棒槌或石头砸其上,冰面就会嘎然一声,出现许多炸裂开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

冰裂纹茶具

将这种纵横交织的纹路首先运用在传统艺术上,并蜚声全球的当属中国的瓷器。其中,哥窑上的开片是极好的一例。所谓“开片”,即冰裂纹,系胎釉膨胀系数不一,导致釉面出现裂纹,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却被制瓷工匠巧妙地用来作为装饰纹,且效果精美绝伦,有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之感。古人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到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为上,梅花片墨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可见它的独特美早就博得古人的厚爱,并将其视为稀世珍品。

冰裂纹杯是南宋官窖的极品。该茶杯选用天然的陶瓷泥料,运用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具有外形光亮细腻美观,杯壁厚,不烫手,散热快的优点!陶艺中的杯体与釉,如果在配方与烧成上设计不当,两者膨胀系数差异过大,常会造成釉面裂纹。然而刻意造成釉面裂纹,也别有一番风味,在陶艺上我们称之为裂纹釉。

装饰物·冰裂杯

“冰裂釉”与裂纹釉不同,其差异在于前者为多层次裂纹,而后者为单层次。“多层次裂纹”在技术上的困难度可想而知。同时把开水或茶水倒入冰裂杯中浸泡,可令水质口感绵软甘甜。这也是冰裂杯深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鸡缸杯从酒器到满地鸡走


2014年4月8日,一只鸡缸杯藏品在香港苏富比以2.8亿港元拍卖价格震惊于世。10月21日,买家刘益谦决定联手景德镇御窑元华堂,全球限量制造6900只和6900对高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然而,随着鸡缸杯的声名鹊起,景德镇出现了当地百姓嘲笑的“满地‘鸡’走”的乱象。

明成化鸡缸杯

一只诞生于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的小小酒杯,500多年后的今天,不经意间在全球的古玩收藏界、陶瓷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掀起了一阵难以名状的追逐浪潮,更被参加2014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专业人士称为“鸡缸杯”现象。

近日,笔者走进了景德镇市著名的御窑陶瓷工艺传承机构——御窑元华堂。这是一座依山坡而建的普通的手工作坊式工厂,大门外没有任何可供辨识的招牌,车间旁是一栋高层豪华住宅,著名的仿古瓷制作大师向元华和他的家人就居住于此。而举世闻名的限量版高仿“鸡缸杯”就将诞生于此。

车间很大,分为上下三层,底层有几个年岁较大的工人聚精会神地在修坯,二楼十几名工人在聚光灯下一笔笔描绘,工作台前,排放着一只只精巧的鸡缸杯,走上三楼,偌大的车间略显空旷,十几名女工占据着车间内的一角,她们和二楼的工人一样在仔细描绘着杯上的图案,在她们芊芊十指的巧绘下,一只只鸡缸杯栩栩如生脱颖而出。

整个生产流程看似非常简单,但工人们却都在全神贯注地工作,车间里没有任何的杂音。一位年轻的女工告诉笔者:“这是纯手工上料的第三道工序。能亲手制作‘6900工程’很荣幸。”景德镇瓷工喜欢把重要的生产任务比喻为“某某工程”,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毛瓷就被誉为“7501工程”。

从车间出来,笔者和几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商人在四楼的会议室里见到御元堂董事长向元华。他穿着朴素,不苟言笑,身型消瘦,精神矍铄。没有客套,他侃侃而谈:“景德镇是历代官窑瓷器的烧造地,一件官窑制品从选料、拉坯、成型、修坯、彩绘、上釉、烧制……少说也要经过70多道主要工序,细分的话更要达到近200道工序,鸡缸杯是明成化年间中国瓷器的巅峰代表作,其烧制过程非常复杂,它需要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勾画出图案纹样,然后入窑,以1300℃的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次入窑以900℃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整个制造工艺无与伦比。”

鸡缸杯何以名扬天下

1949年前后,香港收藏家仇炎之用1000元港元,买下了一对被许多人认为是“假货”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据赵汝珍著的《古玩指南》记载:“明成化窑斗彩鸡缸杯,现存仅三只。”成化斗彩瓷器,基本上都是官窑产品,在明代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据相关资料,1980年,仇炎之家属将这对鸡缸杯送上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一只拍了418万港元,另一只拍了528万港元,刷新了当年中国瓷器成交纪录。前者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后者则在1999年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917万港元被瑞士收藏家裕利兄弟购得,再次刷新中国古瓷拍卖纪录。时隔15年后,2014年4月8日,这件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又被拍卖,拍卖价格达到了创纪录的2.5亿港元,加上佣金达到了2.8亿港元。后经苏富比证实,买家为上海龙美术馆的创立人刘益谦先生。

10月21日,刘益谦在得手鸡缸杯后仅半年,就决定联手景德镇御窑元华堂,再做惊世之举:由刘益谦名下的上海龙美术馆出品,景德镇御窑元华堂承制,全球限量制造6900只和6900对高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不过,刘益谦并没有来到景德镇出席盛况空前的启动仪式,而是委托自己的夫人王薇来到景德镇。业内人士评价,这是中国陶瓷艺术界强强联手的一次合作,刘益谦拥有举世闻名的鸡缸杯,而以生产仿古瓷闻名业内的元华堂也将名利双收。

“满地‘鸡’走”乱象背后

然而,随着鸡缸杯的声名鹊起,景德镇出现了当地百姓嘲笑的“满地‘鸡’走”的乱象。

在景德镇的大场小市,在一些瓷器店里,在一些名人作坊,几乎一夜之间,仿制得惟妙惟肖的鸡缸杯堂而皇之的摆上了货架,且价格之间相差巨大。一位多年经营仿古瓷的朋友告诉笔者,近些年来,景德镇仿古瓷非常好卖,尤其是精仿古瓷,价格不贵,且都是根据经典名瓷作仿,比起一些价格不着边际的文人艺术瓷更抢手。鸡缸杯精巧细致,很上档次,适合各类高端人士把玩,且经过收藏界多次炒作,自然成为陶瓷市场上的抢手货。

笔者对景德镇市场上的鸡缸杯做了一番了解,比如,御窑元华堂的限量版目前价格很贵,每只带编号的鸡缸杯6900元,每对鸡缸杯13800元,一只某著名古窑生产的所谓柴窑烧制的鸡缸杯开价仅1200元,而另一只几乎一模一样的气窑产鸡缸杯开价才420元。在一些街边陶瓷店内,一只鸡缸杯才卖百十元人民币。在几个低档的瓷器卖场,一些摊主竟然对粗制滥造的鸡缸杯来了个批发大甩卖:100元两对!

景德镇的业内人士对满地“鸡”走也颇有微词。一位颇有研究的景德镇学者说,仿制和造假一直都是景德镇陶瓷无法避开的尴尬话题,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青花、粉彩、釉里红等瓶瓶罐罐,再到各类大师的艺术作品,直至眼下的鸡缸杯,几乎所有的名瓷都会出现各类仿品,甚至造假,都无法避免和难以躲过伪作市场的冲击和低俗廉价的蹂躏。而仿制和造假因为理念的差别,制造工艺的不同,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一位在某陶瓷广场开店的业主笑着说:“鸡缸杯是国宝,名气那么大,又不是哪个人的专利,只要有经济利益,就会有仿制,大师卖得贵,我量走得快,各赚各的钱!”

鸡缸杯走红,也带动了景德镇“小器精品”市场的“单杯时代”出现。近年来,市场上一些精美高端、单只价值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小茶杯,成为商界、文人、收藏家的追捧,并由此产生了一批非常著名的品牌(因而受到国家专利保护)。景德镇《东方陶瓷》执行主编黄茂军说:“传统的瓷器都是手工制作,且大多是量身定做,这和现代工业的规模化生产截然不同。‘为一人而烧’和‘为一群人而烧’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感觉。”

他说,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本该是“单杯时代”的翘首,而不该沦为没有标准且不设底线的地摊货。

钧瓷“危”中求“机”-小杯大商机


一个需要正视的事实是,当下的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陷入低迷。一方面,少数品牌影响力大、转型快的大窑口虽然不比前几年,但势头依然强劲;另一方面,包括中小窑口特别是新窑口在内的一大批窑口,由于受经济下行等大环境的影响,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危机,危机,危险和机遇总是孪生兄弟。面对危机,钧瓷人如何反躬自省,弥补自己的发展短板?面对危机,每一个具体的窑口怎样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面对危机,钧瓷产业怎样“危”中求“机”,走上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带着这些问题,特组织本次《钧瓷“危”中求“机”系列谈》,以期通过汇聚各方智力,打通制约当前钧瓷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从而给各个窑口带来理性、科学、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助推钧瓷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小杯大商机-跳刀纹杯-白胜利/制

钧瓷圈的朋友年底聚会,细数经济寒流下2015年依然能赚到钱的钧瓷厂家,概括起来有四类企业。

一、诞生国礼级产品并有良好政商圈人气的厂家。

二、烧成稳定、釉色超群、以大路产品为主、针对众店商的厂家。

三、有独特的泥釉配方技术和娴熟的手工制瓷技艺的“夫妻”小作坊。

四、“跟着下,不害怕”,一味仿制别人专利造型,不求创新,满足市场的“偷窥”欲而赚些银两的厂家。

品茗杯

这四类企业,我比较推崇夫妻小作坊。我有一个学生,是手拉坯高手。去年年底,他约我到他的作坊喝茶。一到他家,我就傻眼了。三条七十年代砌成的青砖窑洞就是全部的厂房。环窑洞的四周是青砖垒就的火炕,火炕上面是光洁如镜的米色地板砖,地板砖上有序码排着尺寸不同的生坯茶盏。同一类茶盏的口径都丝毫不差,仿佛同一模具浇铸成的。看我吃惊的样子,学生说:“老师,这没有什么,比数学上的微积分容易多了。一年中每一天都干这个,熟能生巧,一年能拉几万只杯子,咋拉不好?不过,这两年生意不好做,烧大路货费力不赚钱。琢磨之后,决定精工细做,一天只做三二十只杯子,烧成之后,再精挑细选,选出十只八只,每一只能卖到100到150元,虽然产量小,但利润可观!”学生继续说着,内容是什么,我却听不进去了。我一个二千多平米的生产车间,用了七八个一线工人,创造的利润竟赶不上我的学生,这真是思路决定出路呀!

接下来,学生又说:“老师,眼下钧瓷礼品没有前几年火了,你那里生产条件好,不如多烧些实用器。”隔壁也是小作坊,新开发了双层保温养生杯,杯盖是网上定制的,现在订单排队,半立方的窑炉产值能达到一万多。人家很有头脑,杯子刚试烧成功,就跑到国家陶瓷质检中心做了全方位的质检,质检合格后,第一时间就挂到了网上,真厉害呀!第一个月就赚了五万多,学生越说越有劲,兴奋异常。我知道学生是对我好,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就像当年我恨他们不成才一样。

双层保温养生杯-李朝斐/制

回家的路上我想,钧瓷说到底还是艺术品,艺术品的市场比起生活用品市场就小得多了。在艺术品市场日益萎缩的今天,艺术品生活化,应该是钧瓷产业发展的方向。钧瓷茶盏、钧瓷养生杯的横空出世不就是很好的说明吗?

当然,这次转型是需要下些工夫的。无论是产品的款式、功用还是价格,都要以市场为导向,做全方位的调整。调整的同时,自己的内功也必须练好,就像我那位学生。人家整年累月只拉圆圆的茶盏,其它一概不做,几年下来名气就出去了,只要提到姓牛的茶盏谁不叫好!叫好的还是他那两只茶盏般溜圆的眼睛,光溜溜泛着水光,我真的疑心是长时间做茶盏影响的。只要功夫下到,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达摩的九年面壁不就生生地在冰冷的岩壁上映出了活活的“佛影”吗?

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高足杯”


元 青花赶珠龙暗龙高足杯

高足杯,最早作为酒具使用,有陶瓷、金属、玉石等诸种材质。元代高足杯俗称“马上杯”。

元 龙泉窑青釉褐彩高足杯

它是蒙元嗜酒习俗的见证,它是元代制瓷业大发展的象征;它的造型迥异于前代同类作品,在元代,它还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和卵白釉的新品类;因元代天才瓷匠的潜心琢磨,得以独创出世所罕见的品种;同时,它也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元 青花诗文高足杯

最早高足杯始于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其中黑陶高足杯是目前已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高足杯。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高足杯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黑陶高足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时随着酿酒技术的进步和饮酒之风的日渐盛行,酒器也随之得到不断地改进,经过历朝历代的积淀,衍生出名目繁多的杯类酒器,高足杯也是其中之一。高足杯材质不一,不仅有陶器,还有青铜、金银、漆器、玉等质地,不同材质的高足杯在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

隋 白釉高足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对这种上部为杯或碗形,下部为高柄当足的器物,早期的历史文献不见记载,直到五代十国的周羽冲《三楚新录》才出现“高足碗”的名称。

唐 青釉花口高足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铜酒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就有高足杯;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盛行,漆制高足杯频频出现;秦汉时期,玉质高足杯风靡一时。进入南北朝以后,青瓷烧制的杯类产品大量涌现,及至隋唐宋金时期,都有高足杯出现的痕迹。

宋 白釉花口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藏

元 龙泉窑青釉高足杯

明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高足杯

1271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同时也带来了以高足杯作为酒具的器用习惯,这种用五指抓握的豪迈饮酒方式与宋人斯文的饮酒方式截然不同。与前代瓷质高足杯相比,元代高足杯的器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杯身敦厚似碗状,长柄小圈足的造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蒙古人喝酒一向豪迈,高足设计便于五指抓握,即使骑在马背上,也可以大口豪饮。此外,修长的把柄便于他们系于腰间或挂在马背,因而高足杯也被称为“马上杯”。

不过,随着政权的稳定,蒙古将士无需再在马背上把酒言欢,伴随入主中原的步伐也一并登堂入室,改为靶杯,大一点的还用来摆放果实。草原文化的审美趋向,也使得元代陶瓷出现了许多新面貌,从品种到纹饰、器型,无不与宋代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元 龙泉窑青釉褐斑高足杯

元 龙泉窑青釉八宝纹高足杯

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高足杯在元代极为盛行。从考古发掘来看,南北窑口皆有高足杯出土,但就元代高足杯来说,以江西景德镇窑和浙江龙泉窑为多,其中,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丰富。有人对元代青花瓷的器形数量做过统计,得出“就国内所藏元青花总数说,高足杯约占22%”的结论。

元 卵白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

元 卵白釉印花五爪龙纹高足杯

构思奇巧当属高足转杯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中原的陶瓷工艺也受其影响而发生改变,元代陶瓷工艺也随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造型到装饰,有了诸多创新,更多地体现出蒙元文化的特征和符号,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作为统治阶层的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元 釉里红斑高足杯

元 釉里红菊纹高足转杯

元代的景德镇窑高足杯不仅在釉色上创造出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等,还在器型上独创出精美绝伦的高足转杯。高足转杯的足与杯底结合处不同于一般的高足杯,杯底心有一圆锥状“公榫”,嵌入足端的“母榫”中,杯体可左右转动。

元 龙泉窑刻花一束莲纹敛口高足杯

1984年江西省南昌县小兰乡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转杯,该杯整体似高足盘托高足杯,杯直接套坐在盘中杯足上,杯体可左右转动,可谓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为南朝青瓷中难得的珍品。

元 釉里红彩斑堆塑螭纹高足转杯

1980年11月江西省高安县发现的元代窖藏,出土瓷器239件,其中高足杯54件,包括青花高足杯9件,釉里红高足杯2件,卵白釉瓷高足杯14件,龙泉窑高足杯29件。其中的釉里红彩斑堆塑螭纹高足转杯就是一件迎合草原民族的生活习性而生产的高档工艺品。“古代草原民族居住于毡房和帐篷之中,他们席地而坐、就地而卧。当尊贵的客人到来,他们会用外壁堆塑有龙纹或特殊装饰的高足转杯盛着马奶和美酒,转动杯身,当龙杯纽朝着谁,那他就是今天帐房内最尊贵的客人,这是蒙古人最尊崇的待客礼节。”

元 青花一束莲纹高足杯

历代高足杯的最高典范——元代青花

在草原文化及农耕文明的共同作用下,产品质量提高,数量增加,特别是元代青花和釉里红高足杯,成为历代高足杯的最高典范。

它们作为酒文化的衍生产品,既反映了酒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揭示出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在特定条件下,从激烈碰撞逐渐走向相互交融的历史物证。

元 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元 缠枝菊花纹高足杯

元 青花高足杯

元 青花诗句缠枝花卉纹高足杯

元 青花昭君出塞图高足杯

元 青花龙纹竹节高足杯

天价高足杯的拍卖历史成交纪录

因存世量较少,目前市场上传承有序、精致、保存完好的高足杯才能在拍卖会场上拍出高价,甚至是天价。明代精品高足杯,2010年以前的行情为一件大多在几百万元的价格成交,而2010年以后,一件明代精品高足杯,动辄数千万元的高价,甚至亿元的高价也出现过。

明宣德 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杯 成交价:RMB 9159万

明宣德 青花矾红彩海兽图高足杯 成交价:RMB 6283万

明成化 斗彩番莲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6095万

明宣德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3464万

明 斗彩葡萄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1938万

明成化 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1930万

明 斗彩缠枝莲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1814万

明宣德 青花水波应龙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1919万

清雍正 斗彩“如日方中”高足杯 成交价:RMB 1248万

公道杯盛酒为公道 古代御瓷佳品


“公道杯,古代汉族饮酒用瓷制品。杯中央立一老头或龙头,体内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当于老人胸前的黑痣高度(或龙颔)。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公道杯

公道杯是头体下与杯底连接处留有一孔,向杯内注水时,若水位低于瓷管上口,水不会漏出;当水位超过瓷管上口,水即通过杯底的漏水孔漏光。这种漏水杯,汉族民间称:公道杯,系根据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制成。明代洪武间,官府在景德镇开设“御器厂”,亦名“御窑厂”,专门为皇宫制造御瓷。当时的景德镇隶属于江西浮梁县,临近的都昌、抚州、丰城、乐平、鄱阳等县的瓷工听到景德镇开办“御窑厂”的消息后,纷纷聚集到景德镇,其中以都昌、抚州的瓷工人数为最多。御瓷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凡是选到“御窑厂”的瓷工都是一些制瓷手艺高超的能工巧匠,经他们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种。

御瓷佳品

公道杯的传说:据说,当时的浮梁县令为了讨好皇帝,博得皇上的赏识,指令“御窑厂”的瓷工半年内制出一种“九龙杯”用来进贡皇上,好则赏,不好则罚。指令发出后,县老爷亲自监制。由于“九龙杯”的制造难度大,时间又短,瓷工们个个急得寝食不安。他们日夜研制,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经过三个多月,几十次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看到精制的“九龙杯”,县太爷喜笑颜开,亲自快马加鞭将“九龙杯”送至京城,进贡皇上。洪武皇帝朱元璋看着浮梁县令进贡的艺术珍品“九龙杯”,爱不释手,连声夸赞景德镇瓷工制瓷技艺高超,夸赞景德镇不愧为瓷都之称。浮梁县令由于进贡有功,得到了皇上的赏识,不久便加官晋级,由县令升迁为府台。

圆润如玉

朱元璋得到“九龙杯”后,便经常使用这种珍品盛酒宴请文武大臣。在一次宴会上,洪武皇帝有意奖赏几位心腹大臣多喝一点酒,便特意为他们把御酒添得满满的,而对其他一些平时喜欢直言不讳进谏忠言的大臣则将酒筛得浅浅的。结果事与愿违,那几位被皇上有意照顾的大臣点酒未喝,御酒全部从“九龙杯”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高高兴兴地喝上了皇帝恩赐的御酒。皇帝对此甚是不解,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因为“九龙杯”的公道,洪武皇帝便把“九龙杯”命名为“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公道杯”的典故告诉了人们办事必须讲求公道,为人不可贪得无厌。

公道杯工艺

公道杯的原理:运用虹吸原理制造而成的。为了进一步发掘陶瓷传统工艺技术,景德镇陶瓷艺人对“公道杯”实行了大胆的改进,原来的杯子龙头角度朝下,装饰单一,且盛水不足杯子容量的70%时所盛之水便全部漏光。经他们反复试验改进的“公道杯”龙角朝上,用青花、粉彩装饰得五彩缤纷,美观之至,且盛水容量也由原来的70%上升为90%。现在的“公道杯”驰名中外,可称得上是一种陶瓷高级艺术珍品。1982年,工人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公道杯’轰动日本”的报道,指出此杯深受外商青睐。现在,凡是来瓷都观光的游客,见到这种珍品都是赞不绝口,皆为“公道杯”所倾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