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瓷器碗 > 导航 >

碗中宇宙惊为天人 之曜变天目茶碗

碗中宇宙惊为天人 之曜变天目茶碗

古代瓷器碗 古代瓷器青花碗 古代瓷器粙碗

2020-08-26

古代瓷器碗。

·曜变天目茶碗

之曜变天目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市)东部。今属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人斗茶用的。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

·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的烧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碗壁上面的耀斑是在釉下一次高温烧成的,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会闪烁出迷人的七彩光晕。当初,烧瓷高手们为了使得原本略显沉闷单调的黑瓷也能具有丰富华丽的纹饰,就采用了“曜变”技术。所谓“曜变”是指烧制成功的黑瓷器物能在光照之下,于器表薄膜上焕发出黄、蓝、绿、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但要使得成品瓷器的表面上出现宛若天际彩虹一般的缤纷效果,必须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一种非常薄的铁结晶膜。可惜南宋灭亡后,这种制瓷工艺就失传了。所以现在人一直觉得曜变天目茶碗的制作是一个历史工艺之谜,但中国的确在800多年前就已烧出了如此精彩的陶瓷器物。

其实,天目与建盏,在日本茶道文化中是两种不同的瓷器,《君台观左右帐记》中即有记载。曜变因为对窑温、烧造气氛等条件要求极高,所以极为难得。目前,传世曜变建盏仅四件,均由日本保留下来。在对建窑的考古发掘中也发掘有曜变盏的残片。

·曜变天目茶碗

这种曜变天目碗据说有3只,流传到日本之后,立马就都成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宝物,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所得,毁于本能寺之变,剩下一只是德川家康传下来的秘宝,后来被三代将军家光赐给了春日局。这个碗在明治年间被三菱总裁岩崎小弥太所得,但是他说,这是天下的名器,不是我配用的,所以一生都没用它喝过茶。

小编推荐

古瓷中的色彩王者—瑰丽奇幻的曜变天目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瓷器大国,出产的各种精品瓷器数不胜数。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被誉为诸名瓷之首的曜变天目釉,其颜色瑰丽迷幻,工艺复杂精巧,是古代高超制瓷工艺的绝佳代表,堪称古瓷中的色彩王者。

天目釉是瓷器家族里的特殊成员,以曜变、油滴、兔毫最为名贵,而曜变又居于诸名瓷之首。有人说 “南宋时期的曜变天目,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妖异瑰奇得不像是人间之物”。

何为曜变?以研究黑釉陶瓷器享誉盛名的谭瑞林先生著述:“曜变就是黑瓷器物在光照下,从器表的薄膜上所焕发出来的黄蓝绿紫等色融糅在一起的彩光。黑瓷产生曜变的局限性更大,除产生曜变的条件外,玻璃质感强的黑亮釉,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这种釉在烧制过程中,在特殊条件的作用下,更能形成一种极薄的铁结晶膜。没有这层薄膜,迎光就不会出现如虹一样的异彩。”

曜变天目釉的特点是,在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这些斑点四周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而且从器皿的整体来看,也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仿佛是一只变色龙。

曜变天目茶碗是宋代茶道的一种珍贵用具。宋人喝茶的方式和今天不同,是冲着喝的。中国在明代之后,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废止抹茶,茶具也就失去了依托,只有日本商人愿意重金收购,于是顶级的茶碗都被卖到了日本,成了日本历代传承的珍贵收藏。

由于曜变天目釉的色彩之丰富,工艺之复杂,其制造技艺自南宋以来失传了将近700年之久,而这项精湛技艺直到前两年才被一位苦心专研的老人林礼腾“复活”出来。曜变天目釉堪称中国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梦幻变化的色彩和复杂的制作工艺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极其罕见。

青花瓷中的窑变之美


1、异彩纷呈的色彩美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对窑变产生异彩纷呈的色彩效果的真实写照,窑变异彩纷呈,依据中国的五彩理论,窑变最突出的色彩有赤、青、白、黄四类,黑色则较为少见。赤,即红色系,紫为红之变色,也属红色系,如:海棠红、郎窑红、祭红、胭脂红、宝石红、鸡血红、火焰红、茄皮紫、玫瑰紫、葡萄紫等等。色彩是陶瓷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直接而生动地传递了美感,给人最震撼的视觉冲击。

15头青花园林咖啡具套装

2、疏密相间的肌理美

经过窑变,陶瓷在肌理上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有釉面上的开片和行纹。开片是青花瓷入窑烧制时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釉面上呈现出裂纹,以及网状纹路的现象,如:冰裂纹、袈裟片、百极碎、春风化雨等。行纹则是因为制作者用不同的原料,多次分层施釉,在高温下釉料融化纵横流淌,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产生的自然生动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菟丝纹、蟹爪纹、鱼子纹、龟背纹、锦华纹等。这些开片和行纹眼观似裂冰碎玉,如碎若锤击,手抚摸在其面上却润滑如凝脂,错落有致、高洁纯粹。

3、变幻莫测的神秘美

独具一格的窑变青花使得清新淡雅的青花瓷更具一抹神秘的色彩,其艺术效果是不可预想的,它往往超出人们的意外。青花瓷经过窑变,各种色彩的微妙变化和合理搭配,产生丰富、厚实、富丽、华贵等丰富的美感。窑变器物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在相应的器型上流动熔融,色彩纹路交映出奇。色浅处,韵质流转;色浓处,显山露水,浑然呈现出一幅惟妙惟肖,奇绝无比的图画,摄人心魄,意境深远。同是一个蓝色,有像蓝天碧水一般的天蓝色,也有雨雾般渐渐晕开梦幻一样的天青色,更有仿佛淡淡月光一般的白色。另外,即使是同一种器型,同一种釉色配方,装在同一个匣钵内,窑工一旦将其放进窑内,要烧出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纹路,事先都是无法预知的,一切取决于烧成时的温度、湿度、气候、燃料、气氛的强弱、升温的速度等因素。

天目瓷 皇家御用品茶神品


天目瓷也称“天目釉”,是以铁质黑釉烧制的陶瓷,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天目山带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后来人们把黑瓷统称天目瓷。

天目瓷

天目瓷器釉色名,结晶釉的一种。胎质粗糙坚硬,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黑或褐色釉釉层中透射了状若兔毫的自然结晶釉纹。因其釉中闪现出各种变幻莫测的色彩,又称有黄兔毫、红兔毫、蓝兔毫、黑兔毫等。是在底釉上透出黄、红、黑等色流纹流丝,自然流淌,恰似兔毛悬浮在釉面上而得名。因产率特别底,所以显得特别名贵而受人欣赏。建安的黑釉茶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烧造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当时只在建安产茶地区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区划为贡茶产区,建立了北苑茶园,黑釉茶盏也被专门进贡给朝廷。

随着宋代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北苑茶园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地,产品层出不穷,以追求冲泡后的茶汤色白为佳,常以“似雪”、“胜雪”赞之。这种独特的茶文化极大地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烧制,茶盏的新品种也不断被烧制出来,除了乌金釉盏,后来烧制的兔毫盏成为当时最流行产量最大的建盏品种,这点可以从建盏窑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盏得到证实。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便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天目瓷茶盏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较丰满。

精美天目瓷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也有加强口沿强度,防止烧制变形的工艺上的考量,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饱满,手感厚重,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盏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村中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窑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从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器物类型有碗、枕、灯、罐、盆、盏、瓶、小玩具和缸等

天目瓷瓷器纹路

从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拣选到的器物标本看,具有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釉质新颖而富于变化,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北宋末至金代为鼎盛时期。它的制作手法分别受南方吉州窑系、河南禹州窑及北方磁州窑系的强有力的影响,从而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是继焦作修武当阳峪窑之后,又一处宋金时期北方民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天目瓷窑遗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李封天目瓷器,是河南天目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颜色釉中的贵族 古代帝王之物黄釉瓷


·黄釉瓷

之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

·黄釉瓷

黄釉瓷即使在叛乱不断的嘉靖时期,也严禁民间使用,民窑即使可用金彩,也不可以用黄釉瓷。明黄色是黄金的颜色,中国封建朝代里,从唐朝开始,明黄即是皇帝专用颜色,黄袍被当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黄者,君之服也,它是皇权的象征,唐高祖李渊以黄袍为常服,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帝位,满清时期,龙袍、龙椅、龙旗、御辇、羽盖、圣旨、琉璃瓦盖皆为黄色,直至现在,它和红色都是能代表中国的主色调。

·黄釉瓷

·黄釉瓷

烧制方法:

一种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然后再烧制,另一种是在已烧制的施黄釉。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明代黄釉瓷可以分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三个时期。

一、工艺方面:(难)

1 、黄瓷烧制难度很高,工艺复杂,通常要四次进炉:一是素烧;二是釉(白)烧;三是釉(黄)烧;四是金烧。十窑九不成。

2 、黄瓷的形成难。黄釉在800度要分解,黄瓷在1450度的高温下成瓷,难中之难。

二、瓷质方面:(好)

陶瓷通常以烧制温度来划分其优劣低温陶、中温精陶、炻中、高温白瓷、强化瓷、高温细白瓷、玉瓷、黄瓷在1450度的高温下烧成,玉如凝脂,足显珍贵。

绚丽多姿的唐山天目釉瓷


油滴天目釉瓷“文房四宝”——荣获“第五届河北省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每套系国外市面价值2万元以上。

釉面晶莹光润,色泽经久不变。近日,在唐山陶瓷艺人刘文坦的工作室里,记者有幸一睹我国已失传七百年的陶瓷神品——铁系黑釉曜变天目瓷。

刘文坦介绍,天目陶瓷难以烧制关键在于炉温难以控制,温度稍有闪失,成品就会擦肩而过。窑内每次烧制瓷坯几百件,因春夏秋冬季节不同,最后烧制的成品数量也不同,成功率最高仅为30%。因其烧制工艺精深,每件成功瓷品都是收藏家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孤品”。

曜变黑宝石天目釉瓷——阳光下看,碗内有唐代失传至今的“秘色光”。

曜变蓝圈天目釉瓷——和现存日本的宋代曜变天目茶碗相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斑点,二是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光彩。

曜变蓝圈天目釉瓷

木叶天目釉瓷——宋代传统名瓷,碗内有杨树叶图案。

茶叶末天目釉瓷

兔毫天目釉瓷

玳瑁天目釉瓷——碗内为福建沿海海龟背图案

曜变红宝石天目釉瓷

曜变红宝石天目釉瓷

曜变鹧鸪斑天目釉瓷——瓷品有正点鹧鸪斑、类鹧鸪斑等品种。

陶瓷知识:圹碗


圹碗——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窑青花小碗。明末多见,工艺粗率,绘画豪放潇洒,多绘山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天目瓷 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天目瓷也称“天目釉”,是以铁质黑釉烧制的陶瓷,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天目山带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后来人们把黑瓷统称天目瓷。

天目瓷茶具

天目瓷器釉色名,结晶釉的一种。胎质粗糙坚硬,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黑或褐色釉釉层中透射了状若兔毫的自然结晶釉纹。因其釉中闪现出各种变幻莫测的色彩,又称有黄兔毫、红兔毫、蓝兔毫、黑兔毫等。是在底釉上透出黄、红、黑等色流纹流丝,自然流淌,恰似兔毛悬浮在釉面上而得名。因产率特别底,所以显得特别名贵而受人欣赏。建安的黑釉茶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烧造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当时只在建安产茶地区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区划为贡茶产区,建立了北苑茶园,黑釉茶盏也被专门进贡给朝廷。

天目瓷·碗

随着宋代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北苑茶园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地,产品层出不穷,以追求冲泡后的茶汤色白为佳,常以“似雪”、“胜雪”赞之。这种独特的茶文化极大地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烧制,茶盏的新品种也不断被烧制出来,除了乌金釉盏,后来烧制的兔毫盏成为当时最流行产量最大的建盏品种,这点可以从建盏窑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盏得到证实。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便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天目瓷茶盏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较丰满。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也有加强口沿强度,防止烧制变形的工艺上的考量,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饱满,手感厚重,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盏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李封天目瓷

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村中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窑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从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器物类型有碗、枕、灯、罐、盆、盏、瓶、小玩具和缸等

从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拣选到的器物标本看,具有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釉质新颖而富于变化,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北宋末至金代为鼎盛时期。它的制作手法分别受南方吉州窑系、河南禹州窑及北方磁州窑系的强有力的影响,从而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是继焦作修武当阳峪窑之后,又一处宋金时期北方民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天目瓷窑遗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李封天目瓷器,是河南天目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陶瓷之美


陶瓷造型优雅,釉色莹润,彩色好,绘得精,所以就美,这些说法都对,但还不够全面。我们所说的“美”,不单是要悦目还要赏心,就是说,一件美的陶瓷,看着它,我们不单感到愉悦,而且会因之而感动。

陶瓷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的东西,有古老的遗留,也有新时代的制品,姑勿论新旧,只要能乐人动人,就美。并非是所有的陶瓷器具都能乐人动人,陶瓷不像被称为“纯艺术”的音乐、绘画那样,作者的主观愿望与情绪较容易融入作品中去,因此能相对容易把握创作成果。陶瓷就不同,往往是陶艺家充满创作激情,把作品原稿完成了,进窑烧制时心情是忐忑不安。开窑时,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发现烧成品与自己的愿望相距太远,更有甚者,所有的心血都化为乌有,这种沮丧是可想而知的。

陶瓷的美从陶瓷制作最先的构思开始,到绘制,再到烧制,最后成品,这一连串的环节都必须灌输进作者满腔的创作激情。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哪怕是稍许的懈怠,都会影响到陶瓷的品质,使其最终的美大打折扣。一件好作品出来了,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鉴藏、摩挲而能完好无损,这又添进了无数人的情志,作品社会美的价值因此得到提升。至于那些制作工艺复杂、成型和装饰难度大的制品所体现的材质美和艺术美的水平就更高。

陶瓷之美,美在陶瓷制作者的辛勤构思和耐心经营上,美在劳动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完美的崇高精神上。任何一件陶瓷艺术品都是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都透露着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