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 导航 >

马未都鉴定瓷器

马未都鉴定瓷器

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马未都古代青白釉瓷器 古代瓷器马

2020-02-20

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马未都鉴定瓷器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古董瓷鉴定可以通过传统的实物上手目测鉴定方法来判断,眼力鉴定,此种鉴定方法是通过一些对于瓷器有丰富研究以及鉴赏经验的鉴定专家或资深收藏者来进行鉴定。通常在鉴定古董瓷器可以通过瓷器的款识、器身上的纹饰、器型、胎釉等方面入手。

款识:每个朝代款识的书写都不相同,官窑跟民窑的款识也是不相同,现今的传世藏品以及仿品都是以明、清两代的瓷器较多,这些明、清的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年代特征。比如说,明代款识就有“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所以,款识是鉴别断代的方法之一。古董瓷器鉴别真伪的几个简单小办法

纹饰:每个朝代根据当时的民风,特别是当朝帝王的喜好,会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是器身纹饰的题材、内容、手法以及工艺技术等,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固然,纹饰也是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明代初期,永宣时期的瓷器中的青料会有晕散以及下凹的斑痕等当时特有的现象,这是后代的仿品都无法准确仿造再现。清朝雍正时期仿的永宣年间的器物,通常会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的方法来刻意仿较永宣青花的效果,但是因为钴料的不同,也就没办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端。又比如,成化斗彩瓷器的纹饰当中有种“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现象,画人物时衣服的纹路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同着着单衣。这些细微的时代特征,通常会被后朝及现代仿造者忽略。

器型:每个朝代因为民风不同,在器型有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明大粗”的说法,明代风格相对比较粗矿,在于器型上也是比较喜欢粗矿型的,旁边器型都会比其他年代来的大粗的感觉。古董瓷器鉴别真伪的几个简单小办法

胎釉:古有“胎为骨,釉为衣”的说法。我们在鉴别胎质的时候,可从器物底物没有施釉的地方入手,分辨胎土淘炼的纯净度以及烧结的缜密程度。因为每个时代淘炼的方法有区别,明代以前的相比清代、民国时期,胎土中的金属含量以及杂质为较多。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马未都鉴定瓷器”的相关知识,更多瓷器鉴定,请持续关注我们。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马未都:唐青花不是青花瓷鼻祖


市面上的唐青花

中国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青花瓷》,曾一度引发民间对“青花瓷”的收藏热。日前,据四川省收藏家协会数据披露,成都、重庆两地的“青花瓷”收藏爱好者,从去年几百人陡增到今年的上万人。从北京等收藏重镇看,青花瓷的热度还烧到了目前认为历史“最古老”的唐青花上。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对青花瓷是否源于唐代一说,抱有自己的看法。

民间纷纷冒出“唐青花”

有学者认为,从考古发掘来看,全世界完整的唐青花瓷器只有6件: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一条唐代沉船曾经出水了3件,中国、伊朗等地各有1件。但近期民间收藏者却认为不止这个数。收藏家刘景宏藏有一个唐青花蓝彩飞鸽葫芦瓶。他认为这个葫芦瓶就是河南巩义窑出产的唐青花,也是青花瓷器早期的雏形。另一位收藏人士程方舟拥有一款唐早中期平足点状纹盖罐,他在大量翻阅资料后,认为此盖罐属唐代釉下青花瓷。判断依据有四:该罐胎质为陶胎胎质,粗糙易吸水,与唐三彩胎质一致;表面是类似唐三彩的釉面开片,而这样的特点在唐代之后基本消失;盖罐花纹为点状纹,而宋代及以后的青花瓷基本都是用笔画的图案。程方舟说,在放大镜下能非常清晰地看到青花在透明的釉下,而不是含混的“釉中彩”。虽然史书记载扬州曾出土过唐青花,但仅仅只是碎片,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唐青花还是寥寥无几。

唐青花还没认定是“青花”鼻祖

马未都认为,唐青花也好、宋青花也好,都是没有学术定论的事,在现在青花瓷比较火爆的情形下,好多是商家借助概念造势,试图把青花瓷的历史再进行“翻案”。

“我认为他们所说的唐青花跟真正的青花没关系,中间并没有质地、色彩等传承关系。”马未都认为,要说唐青花是青花瓷老祖宗,那就得跟青花瓷原产地景德镇瓷器做下对比,但从他在市场上看到的一些完整的唐青花看,质地上跟真正的青花瓷有很大区别。偶然的相似不能证明什么,孤立的个案也不能成立“源头说”,好多唐青花就是一些类似唐三彩的釉陶,连瓷器都不是。唐三彩里有很多蓝色,一些人认为釉底下呈现蓝色就是青花了,但青花起码得具备若干个要素才能成立。“目前还没见到哪个官方报告确立了唐青花是青花的鼻祖。如果一定要说那是唐青花,那我也只能说,此青花非彼青花。”马未都说,市面上的唐青花跟学术界认定的元代以来的青花瓷还不能扯在一堆说。

鼻祖“元青花”确立青花瓷要素

马未都认为,青花瓷的要素,第一就是必须高岭土烧制,这决定了它的胎细和质地;第二,必须是以金属钴为成色剂,在高温下烧制,一次呈现蓝色,而且最低温度要达到1200度以上;第三,严格一点说,出产区域不该超过景德镇范围。

马未都认为,元青花目前才是学术界广泛认定的青花瓷鼻祖。它的存世量很大,至少有上千件,但大器比较少。从元代以后,到明清的青花瓷,能看到“血缘基因”上的衔接。

青花瓷“起源说”演变

随着对青花瓷器研究的不断深入,截至目前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共有三种说法。

一、“青花元代说”。这是关于青花的最早说法,这一说法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古代文人墨客多喜欢青瓷或白瓷,而不喜欢花瓷。在他们眼中,青花瓷过于花哨和俗气。所以,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关于青花瓷器的文献记载很少,而最早开始研究中国青花瓷器的却是美国人。

二、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浙江的一支考古队在一个宋代的考古工地现场发掘出一堆青花瓷片和几个青花碗,于是“青花宋代说”便由此产生。但经过国家考古研究鉴定发现,这几件出土的青花瓷器属于明朝。所以,“青花宋代说”基本被否定。

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198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在扬州的唐城遗址发掘出了几件残破的青花瓷器,这次考古发现促成了“青花唐代说”的形成。

孔雀蓝釉,高贵冷艳,马未都也在推荐!


在林林总总的釉色当中,有一种釉色,神秘而不失高雅,沉静而不失亮丽,沉静如水,却又光彩照人。它就是——“孔雀蓝”!

业内人把“孔雀蓝釉”又称“法翠蓝”,这种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烧制后呈现亮蓝色泽,像孔雀开屏,绚烂鲜亮,品味高贵,气质优雅!

“孔雀蓝釉”色彩介于蓝绿之间,以孔雀羽毛颜色为参照,釉色偏绿的“孔雀蓝釉”称孔雀绿,釉色偏蓝的则称为孔雀蓝。

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传统色釉,其制品在唐宋时期,经商贸往来带入中原,元初时期,民窑开始烧制。孔雀蓝是低温釉,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施以低温蓝釉,二次入窑方成器。为丰富其表现形式,制作者还常常使用暗刻纹饰、釉上描金等技法进行修饰。

元代时,景德镇也制作过一些孔雀蓝釉器,釉上还烘烤金彩双角五爪龙纹装饰,从出土器物来看,这一时期的孔雀蓝釉生产制作尚处少量试制阶段。

明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官窑体制下,充分的人力物力保证,孔雀蓝釉青花陶瓷生产制作得到了快速发展。遗憾的是,明代晚期一度产量剧减,几近消失。直到清康熙年间,孔雀蓝釉瓷器又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步走向孔雀蓝釉史上的新高峰。

较明宣德、成化时期,清康熙时期孔雀蓝釉烧造的釉色变化更加丰富,或深沉葱翠,或清雅明快。除了日用器之外,觚、雕塑等非日用品等也出现了此类釉种。

建国后,景德镇建国瓷厂和雕塑瓷厂将孔雀蓝釉再度发扬光大,并表现在以瓷瓶和雕塑为代表的器物上,让更多的人来领略这一釉色之美!十大瓷厂解体后,尽管也有私人作坊再度仿制生产,其釉色却再没了计划经济时代厂瓷的自然和神韵,显得低级、呆板。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也在其观复博物馆和相关宣传平台上推广此类器物,让当年有些数量,如今已经停产的孔雀蓝釉瓷再度进入大众视野!(林文/文)

马未都说汝瓷


我国古代有五大名瓷,分别是: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热爱收藏的人对这五大名瓷都是非常熟悉的。

马未都是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和现任馆长,是著名的收藏大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私人收藏品颇多,对各种藏品的见解也非常独到。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就是马未都对国宝汝瓷的品评。

汝窑的特征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

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有别于一般瓷器的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一般的情况下,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因为它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带纹饰的汝窑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形,洗中间刻着两条相对的鱼。因为它釉厚,刻的鱼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时期宫廷画谱的记载,说它是"如意暗花"纹。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把两个鱼头看成两个如意头了,所以记载成"如意暗花"了。这种汝窑洗,现在全世界有两件,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什么是马未都收藏价值高的瓷器?一般不轻易示人


古玩行有句俗语:一瓶子二罐子三盘子四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说碗和盘子是制作难度最小的,制作成本也是最低的瓷器,那为什么碗不如盘子有价值呢,因为盘子放在支架上具有观赏价值,而碗的观赏价值并不是很高,罐子的制作难度要高于盘子和碗,所以罐子的制作成本也很高,罐子的市场价格也要高于盘子和碗,花瓶的制作难度最大,也就是说花瓶的制作成本最高,那花瓶就是制作成本和制作难度最高的瓷器?那比花瓶制作难度更高的还有吗?答案当然是有!就是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瓷塑也叫雕塑瓷,由于古玩市场收藏古代瓷器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需求量也日益扩大,雕塑瓷的价格也随之稳步攀升,雕塑瓷可以说是大收藏家的最爱,就连轰动收藏界的马未都马爷也收藏了不少雕塑瓷,雕塑瓷不仅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还有很大的升值潜力,从投资的角度看,未来是非常有前景的,除了这些以外,最最重要的是雕塑瓷还具有文物参考价值,瓷器界给人最神秘,信息量最少的是单色釉瓷器,由于单色釉瓷器上面的信息量太少,所以单色釉瓷器的仿品可以说让人很难判断,雕塑瓷与单色釉瓷器恰恰相反,雕塑瓷上面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一件手工做的高等级的雕塑瓷,上面运用了各种制瓷技法,让人目不暇接。

这件就是马未都马爷收藏的一尊雍正年间的观音瓷塑,这件瓷塑据马未都在收藏马未都节目当中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这件观音瓷塑身披窑变,而恰恰就是这个窑变让这尊观音增加了神秘感,这是雍正时期的窑变,这个时期的窑变从颜色到观音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窑变呈现出一种红蓝相间的抽象对比色,观之让人很快进入一种奇幻的世界,马未都在节目中透露,红蓝相间是雍正年间窑变瓷器的标准的鉴定方法,马爷直言清代早期的佛造像有当年宋金时期的味道,面部比较丰满并且比较鼓,眉毛和眼睛之间比较紧凑,表情像是在思考,此尊观音整体感觉非常安静,身体也非常放松,衣着也非常松弛,马爷这件观音瓷塑表达了自在观音的基本形态,马爷还拿出了一个手电,按照一个有规律的轨迹从不同的角度照射观音时,发现观音的面部出现了不同的变化,由沉穆变成笑意满脸,观众看后恍然大悟,十分神奇。

根据马未都的透露,请来这尊观音花了很大的精力,就连底座都是民国时期配的莲花座,笔者从业多年见过精品瓷器无数,但是也从未见过类似造像,可见这尊观音的确是稀世珍品,我认为其价值远超雍正时期的官窑花瓶,官窑花瓶同一个种类会制作很多,花瓶至少也都是成对儿制作,而这尊观音造像却是独一无二的。

既然雕塑瓷的价值那么高,那么我们民间收藏家究竟应该如何收藏雕塑瓷呢?其实雕塑瓷收藏范围很广泛,我们既可以按照窑口收藏,又可以按照雕塑瓷的题材收藏,雕塑瓷如果瓷按照窑口区分,可以分为越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吉州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石湾窑、潮州窑等等,每个窑口都有可玩性,每个窑口也都有精品,如果按照题材收藏,可以分为宗教题材,宗教题材主要是观音菩萨、弥勒佛、达摩、罗汉、济公、释迦摩尼佛,道教题材更加广泛,例如太上老君、文财神、武财神、玉皇大帝、灶王爷、土地爷、西王母、三圣母、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刘海戏金蟾、钟馗捉鬼、天女散花、月宫嫦娥、魁星点斗、真武大帝、东方朔偷桃等等,还有人物故事类的雕塑瓷,例如孔子、关公、太白醉酒、渭水访贤、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牛郎织女、花木兰替父从军、昭君出塞、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西厢记、牡丹亭等等,再有就是红色收藏类型,其中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等红色英雄人物都是经典,最后就是仿生瓷塑,仿生瓷塑有鸡、鸭、羊、马、鹿、狮子、老虎、兔子、鱼、佛手、灵芝、寿桃、石榴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雕塑瓷收藏之广泛,无论是按题材收藏或者是按窑口收藏,都是不错的选择。

孔雀蓝釉,高贵冷艳,马未都也在推荐!_陶瓷知识


在林林总总的釉色当中,有一种釉色,神秘而不失高雅,沉静而不失亮丽,沉静如水,却又光彩照人。它就是——“孔雀蓝”!

图|清康熙孔雀蓝釉瓷 大英博物馆藏

图|清康熙孔雀绿釉瓷 大英博物馆藏

业内人把“孔雀蓝釉”又称“法翠蓝”,这种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烧制后呈现亮蓝色泽,像孔雀开屏,绚烂鲜亮,品味高贵,气质优雅!

“孔雀蓝釉”色彩介于蓝绿之间,以孔雀羽毛颜色为参照,釉色偏绿的“孔雀蓝釉”称孔雀绿,釉色偏蓝的则称为孔雀蓝。

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传统色釉,其制品在唐宋时期,经商贸往来带入中原,元初时期,民窑开始烧制。孔雀蓝是低温釉,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施以低温蓝釉,二次入窑方成器。为丰富其表现形式,制作者还常常使用暗刻纹饰、釉上描金等技法进行修饰。

元代时,景德镇也制作过一些孔雀蓝釉器,釉上还烘烤金彩双角五爪龙纹装饰,从出土器物来看,这一时期的孔雀蓝釉生产制作尚处少量试制阶段。

明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官窑体制下,充分的人力物力保证,孔雀蓝釉青花陶瓷生产制作得到了快速发展。遗憾的是,明代晚期一度产量剧减,几近消失。直到清康熙年间,孔雀蓝釉瓷器又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步走向孔雀蓝釉史上的新高峰。

较明宣德、成化时期,清康熙时期孔雀蓝釉烧造的釉色变化更加丰富,或深沉葱翠,或清雅明快。除了日用器之外,觚、雕塑等非日用品等也出现了此类釉种。

建国后,景德镇建国瓷厂和雕塑瓷厂将孔雀蓝釉再度发扬光大,并表现在以瓷瓶和雕塑为代表的器物上,让更多的人来领略这一釉色之美!十大瓷厂解体后,尽管也有私人作坊再度仿制生产,其釉色却再没了计划经济时代厂瓷的自然和神韵,显得低级、呆板。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也在其观复博物馆和相关宣传平台上推广此类器物,让当年有些数量,如今已经停产的孔雀蓝釉瓷再度进入大众视野!(林文/文)

马未都:故宫新藏品令人大开眼界


故宫西路自打开放就一直封闭着,荒草丛生,小兽出没,不走到这边难以想像许多角落的荒凉。故宫这些年游客连年增长,人满为患,故宫就下决心整治西路,以便能向广大游客开放。

今天恰好北京是难得的蓝天,国家文物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联合邀请了一批网络名人参观故宫,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率队做了主人,带众人先参观尚未开放的西路,尽管有些地方尚未完工,但已能看出大致面貌,院落整洁,房屋大都粉饰一新,有些展馆已经摆进了新展品,想必未来开放的日子能让观众大饱眼福。

故宫真是家大业大,藏品繁多,随便拿出些东西就让人瞠目结舌。许多东西都是第一次面世,崭新如昨。参观中我与几位同行者聊天说,这种东西一离开故宫背景,几乎没有人敢认,都会说是新仿的,甚至有一路“专家”会信誓旦旦地说知道谁仿的。比如展出的这批唐卡,其中一部分刺绣作品乾隆年间由宫廷造办处做好后马上包装入库,此次是二百多年来第一次打开,其新程度让人不敢相认。还有瓷器、金佛、镶嵌器,个个都是“库出”。

“库出”是过去古董行业对从未开包装的瓷器称谓,当年景德镇许多官窑烧好后进京马上入库,不知多少年后才由后人打开,这种瓷器往往足涩剌手,釉面贼光,对行家算是大考,大部分人都不敢认这种“库出”瓷器,谁知今天故宫博物院将这么多好东西“库出”,让观众与行家大开眼界。

故宫远眺北海白塔

故宫金顶

铜鎏金无量寿佛座屏 清康熙

粉彩无量寿佛 清乾隆

嵌松石佛八宝 清乾隆

马未都说陶瓷 讲述收藏乐事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艺术品价格首推绘画,因为绘画是纯粹的艺术品,而陶瓷属工艺品。中国是个特例,可能是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与陶瓷有关……对陶瓷而言,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一捧土摇身一变成了国宝,这国宝包含着多少智慧、劳动,甚至牺牲。 ——马未都

马未都爱收藏,也爱说收藏,在这他为读者展示了中国陶瓷的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各种充满趣味的文化历史知识以及收集文物中的乐事。

陶器诞生 陶瓷文明 曙光初现

偶然的发现

烧造陶器仅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偶然发现。用火时,火旁边的黏土成为板结状,变得非常硬,这个特征被古人发现了,所以他就有意识地把这个黏土提炼出来,把它做成一个造型,搁在火里烧,越烧温度越高,越烧东西就越完美。这就是陶器的发明,距今不足一万年。正是这个发明,开创了中国陶瓷史的一个先端。因为有了陶器的发明,才有了后面瓷器的发明。陶瓷从科学意义上讲,是两种东西,一种是陶,一种是瓷。

陶器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易碎,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吸水。比如说古人也喝粥,母亲盛了一碗粥,出门就叫:“小二,赶快回来喝粥吧!”再回头一看,粥成干饭了!原来陶器把水给吸掉了。所以,古人在长时间摸索陶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改变它的吸水率。今天能够残留的陶器痕迹,就剩下一个花盆了。我们要利用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保证花能茁壮生长。

陶器产生的一个最好的背景是黄河流域。这是我们民族、我们祖先的一个发祥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黄河流域沿岸的文化;沿着长江流域的,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仰韶文化有一个“人面鱼纹盆”;马家窑文化有个著名的“小口尖底瓶”,五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开始用这么漂亮的东西来提水了。

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属于灰陶。和红陶相比,灰陶硬,灰陶是在它烧制的最后阶段加了一道工艺,泼水闷制,使它的硬度增加。兵马俑都用灰陶烧制,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以今天的工艺烧造这么大型的兵马俑,都还有一定的难度。

秦代的兵马俑,兵俑以及马俑,大小都与实物一样。比如兵俑的身高,矮的有1.68米,高的到1.87米,跟今天的人的身高几乎一致。只有秦代做了这样跟真人大小一致的兵马俑。后来的两汉都有俑,但一般情况下,俑都比较小,东汉最大的俑大概只有真人的二分之一大。

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的一个宝藏,这些俑的面部都非常个性化,不是千篇一律地从一个模子里磕出来的。所以说,当时的工匠对陶器、雕塑的理解是登峰造极的。

唐三彩

汉代以后,陶器有了突飞猛进的改进,那就是在陶器上施釉,减弱它的吸水率。凡是釉里含铜的釉陶,烧出来就呈现绿色;凡是釉里含铁的,烧出来就呈现黄色。

汉绿釉的出现,影响到中国陶器中最重要的一支——唐三彩。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是瓷器,其实它跟瓷器无关,就是一件典型的釉陶。唐三彩的 “三彩”,不是三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主要色调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白色等。唐三彩的烧造温度,大概达到1100度。一旦温度提高,硬度就能提高。

唐三彩是专门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汉代是中国厚葬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西汉。唐代是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为了厚葬,唐代大量烧制俑、动物和各种器皿,所以唐三彩的品种无所不有。其中唐三彩马尤为突出。

唐代人非常喜欢马。比如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其中两骏在20世纪初被盗到美国。另外四骏已经被打碎了,准备运输出国时,被政府截住了,现在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这六匹骏马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六匹马,战功卓著,最后做为浮雕在昭陵千年供奉,从唐代一直到民国初年。结果被破坏了,非常可惜。

以上我们大致介绍了陶器,陶器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比我们更早的时候,西方已经有陶器出现了。可是,瓷器却是中国人发明的。

早期瓷器 变土为金 独步天下

原始青瓷

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出现了。科学上可以认定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距今两千年。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因为釉里含铁元素,烧后呈现青色,当时去不掉这个颜色。含铁量越高,颜色就越深,由绿逐渐到黑。

要是你天天捧着个黑碗吃饭,心里肯定会很沉重,你老想:我怎么老捧着个黑碗吃饭?所以,瓷器的整个生产过程,其实就是摆脱黑暗的过程。首先要让它白起来,一定要变得悦目。这是瓷器最开始的简朴的美学追求。

南青北白

到了唐代,中国瓷器形成一个对峙,这就是“南青北白”: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唐代瓷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唐代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要用铜做钱,不允许用铜制造别的东西,碗也不让铜做了,这样瓷器就发展起来了。

唐代的“茶圣”陆羽认为“南青”就是越窑,“北白”就是邢窑,南越北邢。这两大窑口,是中国陶瓷史上两朵奇葩,堪称并驾齐驱。

唐代的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主。唐人陆龟蒙有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颜色的青翠漂亮。邢窑在今天河北省管辖区域内,唐代为邢州所管辖。邢窑有一种底下写“盈”字款的,是皇家御用瓷器。邢窑中还有翰林院专用的“翰林”款白瓷,都是邢窑中非常重要的作品。

宋代南北官窑民窑 各有千秋 分庭抗礼

寥若晨星的汝窑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首个高峰期。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即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宋代五大名窑是汝、官、哥、钧、定。汝窑排在第一,“汝窑为魁”。

汝窑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名气很大,并且非常稀少,因为汝窑只有二十来年。南宋人周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说“近尤难得”。南宋人都觉得汝窑很难得,那今天就更为难得了。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

汝窑因其稀少,所以非常珍贵。此外,据《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我们知道,玛瑙是很贵重的材料。而汝州就产玛瑙。所以,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从未记载过任何其他瓷器在釉中使用过玛瑙。但科学角度上玛瑙究竟能不能对釉色产生好处,至今没有结论。

磁州窑的宋枕

宋代民窑有八大系统,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北方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四个窑系;南方是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以及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四个窑系。

实际上北方窑口非常多,只不过在学术上没有划分。人们就把北方广袤土地上所有烧造民间用瓷的窑口,统称为磁州窑。磁州窑的装饰手法很多。而文字装饰是其他窑口非常罕见的。这种书写的文字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体现了宋人的哲学:祈求家国永安,愿意过一种安定的生活。

宋代瓷枕多,最早有人认为瓷枕就是给死人睡的,因为瓷枕非常硬。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原因是很多枕头上有字,比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又如:“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些提醒的话写在枕头上,就是给人个提醒。

我们今天觉得瓷枕硬,没法枕。其实古代人枕硬枕头是有传统的,史书上记载司马光就睡一种“警枕”:截一块圆木头,枕在脑袋下,上面还坠一个铃铛。铃铛一动,你就醒了。司马光之所以能写出《资治通鉴》,就因为睡了这枕头,珍惜光阴啊!

宋枕的造型最为丰富,有动物形的,比如狮枕、虎枕;有人形的,比如孩儿枕、仕女枕;有几何形的,比如长方、八方、云头等各种随意造型。瓷枕上画的内容也丰富,有画熊的,还有反映当时民间生活的,如垂钓、蹴鞠(踢球)。

景德镇窑

宋代南方民窑也有四大体系,第一是饶州窑,世称景德镇窑;第二是龙泉窑,青瓷;第三是建阳窑,就是建窑,以黑盏著称;第四是吉州窑,跟北方磁州窑有点儿相似。

饶州窑,现在称景德镇窑。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但很粗糙。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记载。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挖出来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高岭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是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

景德镇原来总处在模仿的阶段,不是青瓷,就是白瓷,但在北宋以后,开始走上创新之路,开创了一种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颜色偏蓝。这对景德镇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青花瓷 一统江山,君临天下

“鬼谷下山”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罐,成交价折合人民币2.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创造了单件工艺品的最高价。

元青花为什么价值连城呢?第一,是它的题材决定的。战国时期的军事奇才王翊,号称“鬼谷子”,大名鼎鼎的孙膑(孙子)就是他的徒弟。当时燕国和齐国交战,齐国人孙膑被燕国俘虏了。齐国就求他的师父鬼谷子下山救徒。这青花罐画的就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第二,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一个先河。鬼谷下山罐的颜色、画艺、质量,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第三,就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民国时期,一个荷兰军官在北京无意中买了这个罐。之后带回国放在阁楼上近一百年。2005年专家发现它是一个元青花才请出来拍卖。在卖之前,这罐子一直在他们家装CD。

青花之谜

由于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的成熟烧造,为元青花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基础。青花的创烧有宋代创烧说和唐代创烧说,但地点都不是景德镇,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见完整器,而残存的碎片的胎质跟景德镇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所以不能认为所谓的唐青花、宋青花跟元青花有直接关系。

元青花有很多谜: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它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为什么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元青花为什么题材众多:花卉、走兽、戏剧故事、人物等等,无所不包?为什么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人猜测这些都和蒙古习俗有关,蒙古人崇尚蓝色,并且和波斯来往密切;蒙古人性格粗犷,好大器……

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因为有市场需求,元青花才迅速膨胀。后来明清两代,瓷器都是以青花为主。青花瓷有很多优点:在元青花之前,陶瓷没有这么漂亮悦目;青花花色稳定,成品率高,工艺上有所突破。同时,青花质地优良,极具市场竞争力。元青花一反宋代那种含蓄美,大胆奔放,开辟了陶瓷的一条新路。元青花出现后,一统江山,确立了景德镇的瓷都地位,700年来无法撼动。

永宣时期:明瓷器第一次高峰

明代青花每一时期都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受政治影响,尤其受皇帝本人影响很大。永乐皇帝朱棣的气魄非常大,这影响了明初永宣时期瓷器的烧造,尤其给青花瓷定了一个基调:尺寸大。已知最大的永乐盘子是68公分;永乐瓷器的形制,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永乐瓷器的纹饰内容呈现出强盛的态势,彰显出开国时期的一种精神。

为纪念父母朱元璋和马皇后,朱棣曾在南京建了报恩寺和报恩寺塔,他动用的材料是我们不能想象的——用青花做地砖,非常漂亮。古今中外,用青花作为地砖,目前已知的只此一例。可惜这座塔已经毁于太平天国时期。

永乐皇帝的孙子宣德雅好艺术,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这时的产物。宣德时期,青花瓷逐渐摆脱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造型减少;龙纹也非常凶猛,中国龙纹最为凶猛的就是这个时期。

明早期瓷器对中国陶瓷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永宣时期,瓷器高速发展,其质量和品种被后世公认为是青花瓷器的巅峰之作。

嘉万时期:明瓷器第二次高峰

明朝瓷器的第二次高峰就是嘉万(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晚明瓷器千变万化的造型、醒目的蓝色、贴近生活的装饰,让人喜爱。万历一朝,青花瓷器不计其数,烧造量非常大。有时记载称当时的景德镇“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

晚明时期,16—17世纪,国际海洋贸易发生划时代的变化,欧洲各国都成立海上运输公司抢占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大大刺激了中国瓷器的生产,尤其是青花瓷。明晚期青花极为充分显现出商品的特性,这个特性超过了最早的艺术特性。

万历朝已经是明代的尾声了。满清入关以后,瓷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顺治朝衔接明朝,又为后来辉煌的康熙青花打下基础。明末清初这个时期不足半个世纪,在中国陶瓷史上称之为“过渡期”。

名人访谈:陶瓷收藏家马未都--我是极爱说话的人


《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的十讲很快就播完了。录制的时候觉得很辛苦,时间漫长,没想到播出的时间这么快,转瞬即逝。观众再要听,自己再要听,也得等重播了。还不知驴年马月呢!

最后一讲的结束语,我自己看一遍都深受感动,说得多好呀!这多少有些自恋,自恋我们自己如此美妙的文化。

我是一个极爱说话的人,不管遇上什么人,一打开话匣子就滔滔不绝,也不管人家烦不烦,爱听不爱听。但《百家讲坛》对我是个挑战,有些颤巍巍的感觉。

原因是我不知听众在哪儿。尽管录制现场有观众,但也与我过去在大学、在单位、在其他场合讲课不同。我无法事先知道观众的接受程度,也不知观众的兴趣点。

所以,在《百家讲坛》讲课要照顾四个方面:一、照顾电视台。片子得通过多级审查。收藏是个专业的话题,历史的背景也复杂,说错了不好;二、照顾专家。所有相关专家都可能挑出你的错误,我应把错误降至最低;三、照顾观众。观众毕竟是上帝,他们的兴趣能促使他们有耐心听完,只有听完才对我有意义;四、照顾自己。在以上诸多限制下,保持自己的一贯风格也不轻松。

好在观众宽容,自己认真,市场有需求,一拍即合。

陶瓷篇开播,我自己看了一下,感觉不很满意。问题出在语速过快,想说的太多。我平时说话就快,想到哪儿说到哪儿。45岁前不怕辩论,越有激情越好,越对抗越好。可后来就明显不行了,心力不抵体力,口不从心。所以说,人得服老。

陶瓷是中华民族最富于魅力的器物。它从诞生之日起就率领我们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每一个时代,陶瓷都清晰地将自己的高度标出,让后人看清并记住文明的历程。

真的可以说中国陶瓷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我们今天谈陶瓷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也仅仅是沧海一粟。我真的无法想象陶瓷在漫长的中华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也无法告知观众和读者,陶瓷曾给我们祖先带来怎样的快乐。

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生活中,我们会忽略这些。我们太幸福了,甚至觉得今天的生活可以摆脱陶瓷而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可当你用玻璃、不锈钢、塑料等材料将你所依赖的陶瓷一并替换掉时,你一定会发现生 活忽然变得不美,变得生硬。

别看陶瓷是个坚硬的生灵,在几千年的中华灿烂文明中,她所表达出的意愿,恰恰是我们文明长河中从不间断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沁入人心,愈久弥香;这种努力,柔弱如水,以柔克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马未都鉴定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马未都鉴定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