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是什么 > 导航 >

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

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

瓷砖是什么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好瓷砖

2020-02-20

瓷砖是什么。

康熙瓷,清康熙朝(1662-1722)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康熙时始把景德镇窑恢复,并派专员监造,专员有藏应选、郎廷极。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不论在造型,色彩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仿制历代名器。同时首创了缸豆红、珐琅彩。康熙瓷釉是浆白釉,釉厚有小棕眼。色彩有五彩(无粉),素三彩(绿、黄、淡紫、茄紫),珐琅彩(就是料彩),一道釉祭红、郎窑红、宝石兰、宝石绿、缸豆红、素黄的东西也是有名的。

康熙瓷不仅新品辈出,且在传承中国古陶瓷的精髓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古陶瓷在17世纪经历转变期,清康熙一朝60年,前36年恰逢转变期的后期,在这期间,瓷器风格已从明代形质古雅、釉质肥腴转变为气度高贵、釉质清丽的清代风格,瓷器书款工整,许多产品形成定制,为后代的必烧之器。康熙瓷器承上启下,在工艺、纹样、型制等方面的创新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青花瓷的分水画法

康熙朝青花瓷将分水画法演绎得愈加完美。分水画法又称混水,从绘瓷工艺分析,青花尤以山水纹最具特色,虽然仅用青料一色,但因有浓淡色阶而具丹青之韵。混水所用的毛笔头比一般的毛笔大,以便于含水。绘画时,笔尖不沾瓷坯,而是拥着一汪青花料游走,青料的浓淡程度不同,烧成后就有了浓淡的色阶。制釉原料是不透明的白浆水,在高温下它才会变得透明无色,所以青花瓷在烧成后才能看到效果,这于绘画技法上无疑难度颇高。

实际上,少数元青花的青花发色就有浓淡之别,显现出一定的层次感。但是,元代到明嘉靖以前的大多数青花瓷上,淡的地方多用渲染的笔法,色阶层次少。至康熙朝,分水技法才大量出现,浓淡过渡自然,色阶层次多,淡处近似水痕,青花瓷由此更加具有水墨丹青之韵。

单色釉形成系列

东汉时期烧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是最早的瓷器品种,在之后的千余年岁月中,单色釉瓷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元代,才烧制成蓝釉瓷和红釉瓷。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成功地烧制出黑釉瓷、茄皮紫釉瓷、瓜皮绿釉和天青釉瓷等品种,但是釉色不匀,烧成率低,而有些品种,在晚明时期断烧。清康熙官窑,形成了红釉瓷、黄釉瓷、绿釉瓷、蓝釉瓷、紫釉瓷、黑釉瓷和仿宋代名窑系列的单色釉瓷,每个系列的单色釉瓷又自成体例。它们成为每朝官窑瓷的必烧品种,清雍正、乾隆官窑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

造型尽显盛世风采

清康熙瓷的瓷胎比重大,手感重,高大造型的器物所占比例比较大,各式观音尊、凤尾尊、棒槌瓶、大花盆是其特色造型。最具代表的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纹尊。尊无款,传承有序,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帝60大寿而作。胎体厚重,从内壁可以看到肩、腹部各有一道接痕。万寿纹尊以青花书整整一万个寿字,排列横平竖直,字的大小随着造型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字体有大篆、小篆、鸟虫篆、金文、殳书等,计有二三千种不同字体的寿字,且笔画清晰。万寿纹尊将皇帝的威严,臣子的虔诚,窑工的智慧集于一器,体现出康熙官窑高超的烧瓷水平,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纹样饱含人文意蕴

清康熙朝的纹样受版画、书画、青铜、家具等其他工艺品的影响,多绘富有人文意蕴的博古纹、刀马人物和山水纹样,这在康熙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在清康熙官窑中还有一些其他官窑中少见的传统人物纹样。在一件清康熙官窑斗彩人物纹花盆上便可看见这样的纹饰。此花盆整体造型为两面对称的六棱式,沿面为菱花口式,平砂底。腹部绘传说人物纹。花盆的正面绘和合二仙图,寒山、拾得两位僧人,怀抱寿桃,手持荷花,笑口大开,满心欢喜溢于画外,令观者感怀。侧面的戏金蟾纹,人物形象生动俏皮,溢满笑意的眼神,红红的笑口,手舞足蹈的姿态,这一切都以劲挺的青花线条勾勒,极富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纹饰是在以前官窑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独特意蕴引导陶瓷向意韵深远,气质清丽风格发展。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玻化砖是什么 玻化砖特点是什么


玻化砖是什么?玻化砖特点是什么?装修建材种类繁多,有业主了解到玻化砖,但是不清楚玻化砖到底是什么样的,玻化砖有什么特点。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玻化砖和玻化砖特点,让大家对玻化砖有更多的了解。

玻化砖是什么?什么是玻化砖?

玻化砖是抛光砖的一种,与釉面砖在家装市场上的地位几乎是平起平坐的。因为抛光砖的一大特点就是硬度强与其他瓷砖,可以说抛光砖是所有瓷砖中硬度最强的,而玻化砖作为抛光砖中硬度最强的一种,自然其实力不可小觑。玻化砖经常被用在卫浴空间或者厨房,就是因为玻化砖的另外一个优点,防滑性能。对于家有老人的家庭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玻化砖特点是什么?玻化砖的特点:

1、色彩艳丽柔和,没有显著色差。而自然花岗岩因为成岩时间、岩层的深浅不同色差较大。

2、高温烧结、完全瓷化生成了莫来石等多种晶体,理化性能稳固,耐腐化、抗污性强,历久如新。花岗岩因为自然构成,成材时间、风化程度等不尽相同,导致致密度、强度不一,运用两年后逐步失去光泽,外表磨损粗糙,难以清洁,影响雅观。

3、厚度相对较薄,抗折强度高,砖体轻盈,建筑物荷重减少。而自然花岗岩强度较低,轻盈,增添了建筑物的荷重,且会给运输、铺贴等过程带来一系列的艰苦。

4、无有害元素。花岗岩是自然矿物,长期埋藏于地壳深处,未经高温烧结,故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如长期接触会有害身材健康。

广彩瓷的特点是什么?


广彩瓷的特点是什么?广彩瓷始为中国明代的广州三彩,以后发展为五彩,并在清代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彩瓷吸取了民间优秀的工艺图案和戏剧艺术的舞台装饰手法,具有浓郁的东方民族特色。1514年广州瓷器首次传到葡萄牙。17世纪是广彩瓷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

当时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根据外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再经700-750℃烘烤而成。这是一个专为外销而生产的品种,因而纹饰更多地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以浓烈的色彩和弯曲曼妙的线条迎合当时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图案纹饰有花鸟、人物、纹章、风景等等。早期色彩以红绿为主,金彩较少。嘉庆以后色彩增多,大量使用金彩。

广彩瓷器的器型主要有餐饮用具,包括各种碗(汤碗、调酒碗、冰碗等)、盘、壶(茶壶、奶壶、咖啡壶等)、杯、烛台(用于餐桌装饰和照明)、果盆等;也有一些成套的餐具或咖啡具、茶具、奶壶等;以及陈设用器,如瓶、花盆等。纹饰题材有徽章纹、人物纹、花鸟纹、风景纹、动物纹等。

徽章纹瓷器又称纹章瓷,是由欧美国家的皇室、贵族、社团、城市、军队首领等把象征或代表自己权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图案烧制于定做的瓷器上面,作为自己独有的标志。纹章瓷主要分为名人徽章、机构或公司徽章、省城徽章、军队徽章。名人徽章多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定做,省城徽章多由荷兰、美国定做,机构或公司徽章主要由荷兰、美国定做,军队徽章仅见于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印度的某些部队定做。根据国内现有的出土资料来看,景德镇出土的明万历末年青花纹章瓷碎片是目前能见到最早的纹章瓷实物资料。但也有一种说法,最早的纹章瓷是现存葡萄牙的一件青花徽章纹玉壶春瓶,是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I1495-1522年)定做,其徽章是带有他姓名的浑天仪,寓意他将控制全世界。无论如何,最早的纹章瓷是在明晚期时由欧洲人向景德镇定做的青花瓷,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乾隆以后景德镇已很少见这类瓷器。而广彩的徽章瓷在乾隆、嘉庆时产量较大,主要还是由欧洲人定做,美国人定做的广彩徽章瓷出现在十九世纪以后。徽章图案一般放置于盘子的内中心,也有的放于边饰的中心位置,或碗、瓶的外腹部中心。也就是说,以它为主要纹饰,周边再附以其他边饰。

人物纹有中国人物和西洋人物两大类,是广彩瓷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中国人物图一般人物较多、气氛较热闹,有家庭生活、宴乐、祝寿、郊游等场景,人物多绘汉装,少数绘清装。西洋人物有花园春游、神话故事等题材。花鸟纹也是广彩瓷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包括有花无鸟、有花有鸟、花蝶、花鸟蝶等图案。风景纹有中式风景和西洋风景两大类。中式风景有山水、庭院、航船以及写实的十三行图等等,西洋风景有远景或近景的城堡、庭院等。动物纹较少,主要有鹿纹,也有少量龙凤纹。广彩的鹿纹与景德镇青花的写意鹿纹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写实的笔法把鹿的体形、肌肉和机敏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彩装饰的艺术特点,体现在构图、用色、纹饰内容三个方面。

在构图方面,嘉庆以前有构图丰满和疏朗两种特点并存的现象,道光以后,则基本都是以丰满为主,较少留白。无论是构图丰满还是疏朗,厂彩瓷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注重边饰和开光(广彩行业称“开斗方”)的运用。广彩瓷器的边饰非常丰富,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龙风纹、龟背锦纹、锦地开光纹(内绘山水或人物)、开光纹、各种带状图案纹等,各种碗、盘、杯、壶、瓶等器物都非常注重边饰的使用。广彩瓷器的开光,在道光以前与景德镇瓷器的开光比较接近。同治、光绪以后流行的开光是以大红、大绿绘带状花蝶图案作十字开光,开光带的边缘饰以连续的C字形花纹,在开光内再绘人物或花鸟图案。有的构图遵循对称的原则,而有的则故意采取不对称的画法。广彩纹饰的这种线条繁复、浓彩厚涂的特色,应该说与十八世纪欧洲社会的洛可可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洛可可(Rococo)源自法语洛克(Rocaille),是一种用贝壳或鹅卵石做成的装饰,常用于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人造山洞或花园,后来传入法国。作为一种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绘画、建筑和雕刻风格,洛可可的特征是连绵的叶形花纹,过度地使用卷曲和自然的形式,制造轻柔、精致、优美、高雅的格调。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使用C形和S形曲线,以及贝壳或其他自然物体的线条作为装饰。洛可可风格于十八世纪率先在巴黎兴起,成为遍及建筑、装饰、美术、音乐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艺术风格,并迅速从法国宫廷蔓延到欧洲各地,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这股时尚之风之所以能迅速蔓延,也与当时欧洲的政治形势不无关系。

经过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和新教改革后,在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神权统治大为削弱,宗教的束缚也大为松弛,各国君丰逐步把昔口掌握在教会手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现实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中。商业的繁荣使富人阶层、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热切希望以财富融入上层社会,由此而导致了享乐之风的蔓延。此时虽然仍是君丰制,但民主的思想和个性的追求逐渐在社会各阶层渗透。此时追求轻松、享乐和个性化成为时代理想。

法王路易十五曾说出“在我之后管它洪水滔天”,“现世一周的享受胜过死后八百年的荣耀”等“名言”。洛可可风尚以优雅、轻柔、华丽、欢快为特质,充满了畅快和享乐的艺术效应。而这种艺术风格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从流行于欧洲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形式蜕变而来。巴洛克艺术同样大量使用藤蔓般的曲线,尊崇的是对称的原则,但它在专制制度下体现的是严肃和拘谨,蜷曲的蔓藤所表达的情感是痛苦的扭曲。洛可可艺术从巴洛克艺术中继承了曲线的运用,但尊崇的是不对称原则,各种线条体现出优美流畅、欢快淋漓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宽松社会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广彩瓷器的纹饰构图会有对称与不对称共存的怪异现象。

广彩瓷器绘画以浓彩厚涂为特征,这或多或少是受了西方油画的影响,使它与效仿中国画的青花瓷、粉彩瓷大相径庭。虽然它是在五彩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但又因融入了西洋绘画技法而与五彩瓷区别显著。广彩的用色以红、绿、金、麻色(用红与黑色调配而成,根据需要可调出酱、褐、棕、橙红、橙黄等深浅不同的色调)为主。全红(仅见干大红,即景德镇的矾红。胭脂红可能因为太鲜艳而不适合全器使用)、全绿或全麻色的器物偶有所见,但更多的是各种色料互相搭配使用。岭南地区四季如春,花红叶绿、花繁叶茂是岭南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广彩瓷器在用彩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十八世纪销往欧洲为主的广彩瓷中,麻色的运用尤其突出。麻色或单独使用,或加金彩,或与其他色料搭配使用,所占比重不小。建筑物的墙面、柱子通常都用麻色以工笔细线一点点挑画,使其阴阳面和立体感更为凸显(景德镇五彩或粉彩均使用色块平涂和渲染的方法)。而康熙晚期至乾隆时期的景德镇外销瓷中,类似釉色的酱釉或芝麻酱釉瓷,尤其是外酱釉内青花的瓷器也大量销往欧洲。可见,欧洲人对这种棕色系的暖色调是情有独钟。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温馨、惬意的视觉效果,与洛可可风尚的欢快、轻柔之风不谋而合。

进入十九世纪,广彩的主要外销对象从欧洲转向美国,与欧洲以社会上层为主要消费对象不同,广彩瓷器在美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美利坚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当时美国广为流行的金色调装饰风尚,导致了广彩瓷器以浓烈的大红、大绿、大金为装饰风格的转变,尤其是金彩的使用空前突出。到了清末民初,岭南画派的画家们开始介入广彩瓷器的创作,在广彩绘画中融入中国画的技法,使广彩画面中出现了类似浅绛彩和新彩的特点。这种探索为广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彩因是外销瓷,因而其纹饰内容极具个性:一方面它因中国元素而吸引追逐中国趣味的西方人,另一方面又融入西洋元素来迎合西方品位。因此它的纹饰图案既有着一定的传统模式,又因不同的外销订单和外销市场而式多奇巧、岁无定样。就技巧而言,广彩较之景德镇彩瓷更多地借鉴西方绘画技法,明快的色调、写实的笔法、透视法的运用、阴阳面的表现都令它与传统彩绘瓷大为不同。就内容而言,仍以充满中国传统风格的花鸟纹和人物纹为主流。

花鸟或花卉纹,在中国古陶瓷中有花开富贵、生机盎然、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尤其是花蝶纹在广彩中大量出现,因为蝴蝶的发音,在广州话中蝴与“福”谐音,蝶与“耋”同音,因而寓意福寿与富贵。在十九世纪以后的广彩瓷器中,比较流行一种花鸟图案布满器身,画面基本不留白的装饰风格。这种装饰手法在景德镇粉彩瓷器中也有出现,创烧于乾隆,称“百花不露地”或“万花锦地”,而在广彩中还有一个动听的叫法——探花及第(地)。这类纹饰更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广彩瓷器在绘花鸟纹时,较之传统的景德镇瓷器画风更为写实,笔触更加细腻,并且增加了曼妙曲线的运用,这些都是西方绘丽技法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所致。广彩瓷器的人物纹与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人物图纹己大不一样:后者是基本上每个都有实际内容,描绘的是戏剧故事、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或是表现文人避世清高的高士图。而前者是不一定有实质性内容,只是家族宴乐、祝寿贺喜、书画棋琴、春游休闲等画面,完全没有康熙瓷器刀马人的严肃与激扬气氛,而是以轻松、休闲、欢快的世俗生活场景,既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生活理想,也迎合了洛可可风尚轻松享乐的精神追求。

建盏纹饰的特点是什么?


建盏(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盏纹饰的特点是什么?

建盏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建盏斑纹是在还原气氛中通过窑内13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而自然形成的,是建窑的杰出成就。由于这类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易于出现变化,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窑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纹的建盏是很困难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几率也非常低。

曜变建盏纹饰特点

建盏的曜变斑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它像光晕,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自由,能冲破形的束缚。曜变斑的主要特征其实是“影像”,而不是“形状”。这些“影像”是结晶物质在釉面剧烈动荡留下的踪迹,实质是“形状”剧变的结果,所以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可以说是无形之形,无状之状。这些“影像”隐隐绰绰,清晰不一,飘忽不定,玄之又玄。与老子所描述的深层灵物的行踪相似。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曜变斑在釉面上的分布也最无规律,最不均匀。曜变是国际公认的瓷釉艺术的“神品”,现代陶艺家经过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至今还无人能烧制。可见人们获取真正能“传神”的物的能力极其有限。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铁红晶花到曜变斑,斑纹的边界和形状从有确定到不确定,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样。构成斑纹的物质由集中到分散,不自由到自由。浅层的斑纹由于形状较单一,一件作品中虽然斑点很多,但到处一个样,其实只要少数斑点就可代表。即使器型很大,实质不大。所以多未必多,大未必大,这是有中无。深层的斑纹则反之,是无中有。

鹧鸪斑建盏纹饰特点

鹧鸪斑是建窑产品中较为名贵的产品。鹧鸪斑的羽毛颜色在北部呈紫赤相间的条纹,胸羽则有白点正圆如珠,这种胸羽的正圆白点为其他鸟类所没有。建盏的“鹧鸪斑”即指釉面呈献出类似于鹧鸪鸟胸部散缀正圆白点的形状。但鹧鸪斑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盏釉面,学界仍有争议。

鹧鸪斑形成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合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银色斑很容易变灰或消失,甚至在一个斑点中(即很小的范围内)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斑点的边界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变化都很大。高温时,结晶物质在釉面漂游,分分合合,在纵向突起又沉入,突起变灰色,沉入就消失。所以鹧鸪斑形状变化剧烈无常,有明显的立体感、层次感。它的烧成受坯、釉、窑温和还原气氛的严重制约,烧成范围极窄。鹧鸪斑建盏不同部位的斑点优劣差别大,很不均匀。

油滴建盏纹饰特点

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析出晶体所致。呈赭(zhe)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银晶斑者称“银油滴”。

华北油滴受气泡机理控制,斑点形状与气泡破裂后釉面状况有关,一个斑点中结晶物质分布从中心到边界没有明显的规律变化。华北油滴斑点形状受到窑温制约,如果温差较大,不同部位的斑点差异也变大。斑点的边界虽然都在同一平面上,但不定呈圆形,所以形状变化比铁红晶花大。华北油滴的烧成难度比铁红釉大。如果烧银色的华北油滴,其斑点很容易变灰色或消失,变灰的斑点突出釉面,消失的沉入釉中,其斑点的边界变化幅度较大,所以形状变化较大,它受到窑温和还原气氛的制约,烧成范围就更窄。

兔毫建盏纹饰特点

建窑兔毫斑纹不仅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纹边界在平而上的变化比油滴大,尤其还存在纵向变化,即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各种各样。兔毫建盏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即碗上部的斑纹较密,下部较稀,分布不均匀。褐色兔毫的结晶物质是填充在一串类似鱼草的钙长石晶间,这串鱼草征釉浅处易浮出釉面,在釉深处就沉入釉中。而且这串鱼草既把结晶物质套住,又使结晶物质相互隔开。结晶物质是分散的,既不像华北油滴堆积在一起,也不像铁红晶花有序排布,只有浮出釉面的结晶物质才能靠拢。优秀褐色兔毫盏的烧成受坯、釉、窑温的制约,烧成范围很窄,难度很大。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建盏纹饰的特点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元代哥窑的特点是什么


哥窑出现于宋朝,为宋朝五大名窑之一,其出品的瓷器更是在中国瓷器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哥窑瓷器一直备受藏家的喜爱和追捧。宋代哥窑是哥窑的开始,而元代哥窑则是其辉煌的延续,因而,在现代收藏中,元代哥窑的价值极高。

哥窑最早的记录文字来源于元朝,即元至正二十三年,孔齐《至正直记》中提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现代学术认为,这里提到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就是我们所说的哥窑。元代哥窑的主要特征有四点,分别如下:

一、无光釉

属于无光釉,但看起来却像酥油一样,有光泽。其色调非常丰富,而且多样,像米黄、粉青、奶白等都是元代哥窑中的经典。

二、特殊纹线

在元代哥窑中有一种特殊的纹线叫做:金丝铁线。这种纹线看起来就像是网状开片,又像冰裂纹一样,在明代《格古要论》曾提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宋朝龙泉县,有两个兄弟,自小随父亲学习手艺。老大吃苦耐劳,深的父亲真传,老二则比较活跃,但也学的一身本领。等父亲过世之后,兄弟两个分了家,各自经营一个窑洞。

因为是兄弟,所以当地人为了区分两人制作的瓷器,就将老大称为哥窑,老二成为弟窑。兄弟两个同时烧制青瓷,各有名气,但是老大因为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所以,在烧制青瓷方面的名气反而比弟弟高一些,甚至传到皇帝的耳边,让皇帝龙颜大悦,并钦定哥哥为皇家烧制青瓷。

老二心眼小,羡慕嫉妒,于是趁哥哥不注意,将粘土扔到哥哥的釉缸中。哥哥用了这样的粘土釉,结果烧完之后发现,瓷器表面都裂开了,裂纹也是有大有小,看起来毫无规律。老大很难过,但痛定思痛之后,他决定重新烧制。他泡了一杯茶准备休息一下,没想到不小心撒到瓷器上,让裂纹变成了茶色,后来老大又试着将墨汁涂上去,又变成了黑色,这样就不经意间形成了闻名后世的金丝铁线。

三、釉中有气泡

元代哥窑的釉层通常都比较厚,而且含有气泡,就像是珠子一样。

四、紫口铁足

即胚体大多是紫黑色或者是棕黄色,足底却是黑色的。

以上四点就是元代哥窑的四大特征,也是其独特、珍贵的表现。在现代文物收藏中,元代哥窑是非常稀有的存在,无论是收藏价值、市场价值都极高,收藏者众多。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宋代的哥窑在后世受到人们的青睐,元、明、清时期有许多模仿者,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被称为仿哥窑。虽然它们的生产工艺无法与宋代哥窑相媲美,但它们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你知道哥窑生产出来的瓷器都有哪些明显区别于其他陶窖制作出来的特征吗?

1、元哥窑

元代瓷器一般粗糙,瓷体一般厚而松,哥窑产品的胎体厚重,胎体是松散的灰黄色,即使是那些比较小的瓷器也缺乏灵活性。釉面装饰多为浅灰白色,釉质薄,浑浊沉闷,仿佛是火候不够的感觉,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均匀、不干净。裂细纹片,开口较乱,色调不清,缺少宋代哥窑那种开口自然明亮、整齐的效果。

1996年,杭州老虎洞中出土了一些遗迹,老虎洞遗址可分为三个时期:南宋、元初和元末。其中,南宋遗物为修内司官窑,而元初、元末的主要遗物仍与官窑瓷器外观相似,说明元代老虎洞继续生产仿制官窑物品。

元代晚期,有一种容器与流传下来的哥窑非常相似,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就其中使用的一些化学物质来说和原先的哥窑是一样的。都有有浅灰色,深灰色和黑色的胎色,釉色多为蓝灰色、粉蓝和天蓝色。

2、明初仿哥窑

明初,与元代相似,南京沐英墓出土的双耳长颈瓶,有月白釉、薄釉、开片,上有紫黄褐的釉色。器具多为外倾和不规则倾斜设计。扬州博物馆还收藏了从明墓出土的同一对文物,这些物品的釉面与南京明故宫和凤阳明皇陵的釉面相同。

3、明永乐仿哥窑

永乐时期,仿制哥窑是景德镇皇家窑厂的一项新工作,它具有白胎轻、釉色白亮、裂纹大等特点。看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永乐青花漏管,漏管是哥窑的风格。

4、哥窑

最为关键的特点就是生产出来的瓷器有釉面开孔的现象,原先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而后来人们对其裂开规律有了掌握后,故意让其开裂,从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宋代哥窑釉光彩夺目,釉面分为厚线和薄线两种。术语“冰裂”通常被称为“金丝和铁丝”。

哥窑瓷有紫色的纹路,质地薄,此外还有油灰色、米色、粉蓝色三种釉料,表面布满裂纹。这是哥窑最重要的特点,如果是没有薄膜开口和金丝铁丝的话就不是哥窑了。

清代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清代瓷器的特点是什么?1、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硬朗挺拔,雍正时的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则显规整,工艺复杂。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例如康熙时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如双鹿尊等,是康熙时期独有的。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特点和风格。

2、胎体,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例如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瓷器露底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除。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底,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3、釉面,不及明代肥厚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白莹,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呈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4、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常常以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另外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5、款识,清官窑多署皇帝年号款,多六字、四字的,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例如康熙楷多篆少,前期字体宽大,笔画粗重而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渐趋清秀。雍正时期楷,篆并用,款识己定为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是早期流行的款识,款的书法一般写得柔弱略草,也有少数款写得工整有力。六字两行围有双圈或方框竖写的,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乾隆以后篆多楷少,大多书写规整,笔道严谨,根平竖直,书法生动。嘉庆瓷器款识基本承袭乾隆款识特点:以篆书六字三行为主。官窑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多用青花书写,也有红彩、金彩及刻款。还有少量楷书款。道光时期多篆书,少有楷书。篆款书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楷书款,圆润工整,篆书款,六字三行横排的,无圈栏;六字一行横排的,多数落于器外口沿下或中腰。楷书款,多六字三行横式排列,围以双圈环,有青花、金彩、红彩款及刻款。白釉器青花款与刻款兼有,刻款为六字楷书两行竖式。窑变釉、茶叶末釉及炉钧釉器是刻款,为篆书六字三行横式。

原始青瓷的特点是什么?


原始青瓷的特点是什么?瓷器的兴起和繁荣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原始青瓷是在生产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属于瓷器初创阶段的产品。它以瓷石为原料制胎,通过盘条、慢轮拉坯等方法成型,经过1100℃左右的高温烧成。与东汉时期出现的成熟青瓷制品相比,原始青瓷的烧成温度偏低,胎体的烧结尚不够致密,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施釉较薄且易脱落,制作工艺显得比较原始。最早的原始青瓷大约在商代开始出现,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东汉时期。考古资料表明,原始青瓷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其中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出土较多,而考古发现最早生产原始青瓷和生产窑址最为集中的则是浙江地区。

商代

原始青瓷使用瓷石为原料,使用盘条、慢轮、手工捏塑等成型工艺,在器物内部形成较比粗糙的轮制修坯痕迹,胎色呈青灰和黑灰等色,施釉较薄,装饰以素面为主,间有少量菱形的云雷纹、斜角相交的席纹、方格纹、拍印纹等明显保留了从印纹硬陶脱胎出来的痕迹。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的数量增加,显示了其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胎釉特征变化明显,釉面玻化程度显现,但釉层还比较薄。除了豆、盂、钵、罐、瓮等常见造型之外,开始出现尊、簋等仿青铜礼器的造型。纹饰上打破了较早以前的素面,开始出现简单的刻划和贴塑等纹饰。这一时期器物的主要装饰特征是普遍装饰有几道粗疏的弦纹,之间有篦划纹,有的贴几个小泥饼,此外还见有折线纹、席纹、方格纹和拍印纹等。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这个时期,原始青瓷的数量急剧增加,在保留以前纹饰的前提下出现了大量的S形贴塑纹,代替了小泥饼的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他还有篦点纹底内有粗松盘旋的痕迹,大件器物的外底刻划有符号。施釉多不到底,釉面薄厚不均,有釉面凝结的现象。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

此时的加工水平提高,生产开始使用快轮成型,胎体薄厚均匀,器物内部可以看到细密的螺旋纹,即快轮拉坯成型的痕迹。仿青铜礼乐器制品的数量增多。盅、碗杯、盂、盏、盘等以素面为主。大型礼器、乐器出现了C形纹、蟠螭纹、夔纹、饕餮纹,铺首啣环等为东汉以及两晋时期的这种装饰开创了先河。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原始青瓷,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器物釉面多为褐绿色、酱紫色。制品造型以盘、碗、壶、罐、鼎、瓿、盒等为主,同时还生产谷仓、猪舍、羊舍和牛、马、犬等瓷塑明器。器物肩部除流行装饰双耳外,还常装饰有弦纹、水波纹、凤鸟纹、动物纹等。西汉中期有半环形耳、S形堆纹、水波纹、狩猎图、云气纹、神兽飞鸟,线条娴熟流畅,自然生动。

宣德瓷器款识的特点是什么?


宣德瓷器款识的特点是什么?“年款”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一种在瓷器上印上帝王年号的艺术形式。明代年款大体有两种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并且锥刻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为以后明代历朝乃至清代题写年款的主要形式。除口沿、器肩、器腹等无圈框年款外,宣德官窑瓷器上以青花、红彩在器心、器底位置题写的年款,有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椭圆、莲瓣等边饰。从文字排列看有直行和横书两种。总之,宣德年号款的款式种类之多,为明代历代款式之最。此种现象正说明宣德是“年款”起初阶段,尚没有固定的规范格式形成,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宣德款遍器身”的说法。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

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

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

寄托宣德款的时代特征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也是对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特征的研究。

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开始,字体不如宣德款遒劲,显得方正宽博。具有正德款写款特征。明正德仿宣德官窑制器,因为“年”字的书体是正德的特色(虽然不是绝对),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笔一小平右点,在正德瓷器上常书写成一小横。万历民窑青花仿款,笔画豪放跌宕,青花双圈紧靠圈足,线条无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书款多为明正德、天启、崇祯等朝寄托款及后代仿制。“德”字“心”部加一横的,基本可以断定为后代仿制。至于部分仿宣德款较为成功,是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处理,字体的特征、书法,都极忠于原器,所以鉴定时如不注意其制作、造型、纹饰及釉色等项,即易鱼目混珠,被蒙骗过去。而正德以后,至民国大肆仿造。其款识带康熙楷书款风格为最多见。

从写法看,字大而工整,字间布白舒展。不象真器款识,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势的六字双行,常显高低错位之分。康熙楷书仿款,双圈青花粗细浓淡一致,首尾无明显的接笔痕迹。“大”字的撇画横笔以上出头过于长;“明”字月部第二笔横、竖、勾转折处,具有宋体的外拓性;“制”字下“衣”竖提后直接写捺,或者“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连接一线;万历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书笔画不同真款横竖粗细大致相同,而显示出横细竖粗特征。在仿宣德青花款的发色上,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采用了吹釉工艺,釉面薄,青花发色浓艳明丽,不见了铁锈结晶斑。至于后贴款的鉴别方法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写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为历代对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的特征。仿品的款识往往带着时代书写风格,不是显得字间结构软弱无力,就是体现不出宣德本朝的那种书法韵味。如果我们牢牢记住各个朝代款识最典型的书写青料(或彩料)的深浅、浮沉的呈色变化,和其习惯性写法以及款识的内容、排列格式、字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便可以结合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来考虑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处于朝代交接之际,存在着专人延续写款的情况了。虽然说眼下仿制的风气非常猖獗,制作一件宣德瓷器似乎也并不那么难。但是假的总归是假的,它们总免不了有“过”或“不及”的毛病。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年款的书写真伪仍不难发现其间的差距,瓷器的“真”、“伪”鉴别也不出例外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