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巴蜀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巴蜀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2020-02-21

【www.taoci52.com - 陶瓷文化】

富庶的巴蜀大地是我国最早使用陶器的地区之一,陶瓷艺术历史星光熠熠。这里既有享誉中外的大溪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又有历史上各个时期著名的窑口:隋唐时期的成都青羊宫窑、琉璃厂窑,邛窑系的固驿窑、十方堂窑诸窑,雅安芦山窑,乐山西坝窑,都江堰玉堂窑以及重庆涂山窑系等等。从闻名遐迩的汉代陶俑和东汉青瓷,到唐宋时期的三彩、釉下彩以及宋代省油灯和彩绘大器、西坝窑的窑变釉陶瓷,再到明清、民国的荣昌安富黑釉金沙釉陶器,这些陶瓷精品无不显示出巴蜀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巴蜀地区的陶器历史已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重要的有原始社会晚期到商周巫山的大溪文化以及夏代晚期的三星堆文化。在重庆寸滩、西昌礼州等地,也出土了大量红、灰、黑陶器。到东汉时期,摇钱树和极富艺术价值的陶塑俑、画像砖,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兴盛和歌舞升平的景象,如东汉“击鼓说唱俑”,造型生动,工艺娴熟,被定为国家级文物。由汉至南北朝,巴蜀青瓷逐步发展。大邑白瓷受到唐代诗人杜甫的赞美:“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载《全唐诗》卷226)。唐朝至五代的邛窑、青羊宫窑更是异彩纷呈,无论是生活实用器具,还是瓷塑佛像均釉色丰富,造型多变。邛窑釉下彩的装饰艺术,为唐宋陶瓷的兴盛开辟了道路。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巴蜀各窑口器物造型种类繁多,生活用器、文玩陈设无所不备,特别是夹瓷的省油灯、碟形灯,省油又美观,体现了巴蜀人民的生活智慧。此时,玉堂窑和琉璃厂窑极为繁荣,特别是绘于大件器物上的釉下三彩,手绘鱼纹、卷草纹、忍冬纹、牡丹纹等精妙生动。从宋代开始,重庆涂山窑以及广元瓷窑铺窑的黑釉瓷(天目瓷)也很快走向极盛时期。明清时期直至民国,荣昌安富镇的花釉陶继续延续着巴蜀陶瓷的辉煌。

一、巴蜀的世俗文化底蕴

所谓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以四川盆地为中心,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包括周邻地区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多元复合文化的总汇。

巴蜀地区人杰地灵,产生了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作为民间艺术的川剧、四川清音极富地方特色;川菜作为四大名菜系之一具有重调味的特点,所以泡菜和花椒成为巴蜀人不可或缺的佐菜调料;茶文化和酒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茶文化最早记载始于西汉,源于四川邛崃山脉蒙山之上,为茶圣陆羽所推崇;巴蜀盛产的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美酒更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巴蜀文化双口壶

二、以器造型——陶瓷器皿的形体之美

中国的陶瓷艺术博大精深,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从美学上来看,造型与装饰构成了陶瓷艺术的重要审美内容,陶瓷造型特指器物的造型样式,即“在一定的创作观念和意图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运用某种陶瓷工艺材料,运用一定的工艺加工艺术,通过对形体、空间、构件等形式结构的确定和处理,创造出有用的和有意味的器物形态和样式。”陶瓷造型之美首先来自直观上的感应,它具有模拟——具象——抽象的创作过程,由“象形取义”的具象或“天马行空”的抽象形体结构组成,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既给人以一种感性的“意会”,也在不断寻找一种理性的尺度。

陶瓷造型重在和谐,工艺材料、功能效用以及装饰要做到和谐统一。构成造型和谐的要素有对称、均衡、比例、尺度以及节奏等。陶瓷造型既要注意形式与功能的一致性,又要关注整体和局部、局部和局部的统一性。从具体的器物来看,粗犷的美感、精巧的细节、体块的穿插、轮廓线条的变化和流畅性、点的运用、体量的感觉、因形体转折产生的光线和明暗,以及质感的冷暖感,都起到了塑造陶瓷造型美的作用。在体量、比例、点、线、体块和光影构成的空间里,我们仿佛能抚触到时光的流转,获得“单纯但不乏味,丰富却不琐碎”的视觉美感。

三、巴蜀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从汉代的陶壶、唐朝的三彩、宋代的梅瓶以及明清的瓶、尊、碗可以看出,陶瓷造型具有规范化和程式化的造型形式,但因各地生活习俗、文化的差别,体现在陶瓷造型上,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造型样式和特点。巴蜀陶瓷因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特性,在陶瓷造型上体现出极富个性的“川渝味”。巴蜀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丧葬文化、民俗文化、文人文化、驿站文化寄托于陶瓷食器、酒器、茶具、明器以及文房用具之上,生动地映射出巴蜀文化的光辉。

(一)巴蜀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中华饮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一枝奇葩,饮食用器非常丰富,有鼎、敦、钵、碗、盏、碟、盘、杯、罐、壶等。巴蜀地区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尚麻辣、重调味的偏好,其陶瓷食器也呈现出相应的造型形态。

说到巴蜀食文化就不能不说四川泡菜,据说有关历史记载最早在商周时期。《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剥”和“菹”就是腌渍加工的意思。泡菜可说是巴蜀家家必备的传统美食和佐料。腌制泡菜的器物

泡菜坛也正是重庆“安陶”之名产o“安陶”泡菜坛造型以实用为上,兼顾美观。装坛后的菜品不渗透,保鲜保味,给人朴实亲切之感。泡菜坛的造型与东汉至南朝期间江南的双唇罐造型非常相似: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斜、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比较有趣的设计在于其盖子的折边处理,所谓“折边式”盖子,就是“利用口部的转折边,作为盖子的放置之处”。“安陶”的柳氏菜坛和周氏菜坛还具有不同的造型风格,柳氏菜坛器形饱满,胎体薄,口底灵巧,珠圆玉润,精致细腻;而周氏菜坛身材高挑,柳条腰形,曲线流畅优美,纹饰常用卷草纹,意如狂草,意趣天成,龙飞凤舞,狂放不羁,充满生命活力。

(二)巴蜀茶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西晋文学家孙楚在《出歌》里写到:“姜桂茶藓出巴蜀”,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可见巴蜀茶为茶之珍品。成都附近出土的东汉“观伎画像砖”,主客问放置着两个三足杯,器沿各置勺一把,是茶文化在巴蜀地区盛行的最早记载。青羊宫窑出土的东汉“麻布纹双系储罐”内外施釉,直口短颈,广肩鼓腹平底,并有粗犷的双桥系。唐代邛窑“彩绘鱼形茶碾”作为碾茶工具,是典型的“象形肖物”的创作:流线的鱼形,鱼尾有双鳍,鱼头部分有穿孔,身体部分内凹有粗糙凿纹,便于碾磨。整个器物“鱼游天上餐云影,树倒波心濯练光”,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以半发酵茶饼压为细末,茶汤白沫多者为上品,黑釉与白沫相互衬托,黑白分明,故黑釉瓷茶盏最为合用。斗茶所用的各种黑釉碗盏,以福建建窑的黑釉系列茶具最受欢迎。而在巴蜀地区,涂山窑系之“安陶”宋代遗址中的黑釉盏碗,其釉面乌黑发亮,修胎精细,有脉脉细纹。从造型上看,盏腹较深,直口内侧壁向外壁面靠拢形成一条线角的唇边,平底,为斗茶之佳器,证明了曜变天目并非建窑所独有。重庆涂山窑系、川东巴县姜家窑、蒲江窑、琉璃厂窑、邛崃十方堂窑都有出品黑釉瓷器,尤以涂山窑窑址最多,产量最丰富。涂山窑系除延绵十几公里的黄桷垭窑址群外,还包括清溪、姜家场、荣昌瓷窑里、合川炉堆子、涪陵蔺市等众多窑址群,它们大多为宋代瓷窑。

(三)巴蜀酒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

巴蜀地区盛产美酒,在战国至东汉该地区墓葬出土的青铜器、画像砖和画像石中,表现酿酒、贩酒、饮酒的画面屡见不鲜。成都平原史前遗址出土的陶质酒具,水井街酒坊遗址出土的大量明代、清代陶瓷酒具和餐具,说明巴蜀大地无疑是我国最早掌握蒸馏酒技术的地区,拥有着先进的酿酒技术和醇厚的酒文化历史底蕴。

巴蜀地区陶瓷盛酒工具很多,有罐、钵、瓮、尊、爵、杯、盅、壶、觚、瓶等。有高贵的盛酒器梅瓶,有造型别致的鸡首壶,还有趣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西坝窑倒流壶。五代到清代,倒流壶经历了由柿形、瓜形到梨、桃形的转变,其流嘴由短变长,壶流位置由肩部滑向下部,经历了由玩赏到实用,到渐脱离功能性再回归观赏性的历史进程。倒流壶造型上无盖,上尖下大,其原理为底部注入酒,与壶中的通心管相连,灌酒时将壶倒置,灌满时将壶扶正,酒便可从壶流中倒出了,而底部的倒入孔同时又起到了通气的作用。西坝窑的宋代玳瑁釉倒流壶尖顶、长流、周身玳瑁斑块、雍容华贵、意趣天成,实为陶瓷艺术之精品。

邛窑系的玉堂窑酒壶造型极为多样,有唐代早期的短流、饼足、无柄、复式系的黄釉双系无柄壶,又有壶身椭圆乖巧别致的绿釉直把壶,有似梨、似瓜,体圆似贵妃或体瘦若貂蝉,形态各异,造型多变,釉色丰富,特别是双流壶较为多见。

荣昌“安陶”的宋代沥彩执把壶,为轮制,壶盖为手捏,胎体为红泥,简易碟形盖,有盖口和两个气孔,肩部用白泥浆沥彩装饰花卉图案,壶身分为上下两部分,壶颈为梯形圆柱状,上窄下宽,下部为大肚椭圆形,其壶流嘴曲线弯度明显基本无“嗉”,壶把在肩部将上下两部分连接,曲线优美,适合手的捏拿,如随意书写的数字“3”,平底略凹,重心在下,放置平稳。此酒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感,是荣昌陶器千年历史的铁证。

(四)巴蜀市井文化与陶器造型艺术

巴蜀地区的省油灯、市井文化的把玩小品、宋三彩陶俑等陶瓷造型和装饰艺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情趣及社会风尚。丧葬习俗亦是地方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战事、人口迁徙等因素塑造了巴蜀陶瓷艺术“世俗化、现实化和实效化”倾向。

巴蜀的省油灯作为陶瓷艺术的杰作之一,为历代诗人所赞誉。汉代灰陶省油灯灯柱较高,盏沿的短嘴与柱内相通,可注水,中空设计。邛窑在唐代开始烧制省油灯,爱国诗人陆游在《陆放物翁全集·斋居纪事》曾写到:“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过半。”其造型虽其貌不扬,却设计精巧,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盏有夹层,油盛放于坦弧形的表面,前有短嘴,柄在盏弧内与嘴在同一侧,水由此注入夹层,可利用夹层中的水来降低油温从而达到省油效果。省油灯在唐代邛窑、十方堂窑、玉堂窑等皆有出土,工艺稍有不同,或绿釉、褐釉或黑釉,或厚或薄,或有柄无柄,或将流嘴捏成龙头形以增加装饰性,但省油灯的原理大致相同,凸显了巴蜀人民的生活智慧。

在重庆荣昌安富镇刘家拱桥一带的“瓷窑里”宋代遗址,曾出土大量的陶瓷,其中有黑釉单盘式油灯和青釉油灯、民国绿釉灯、民国朱砂釉三足香炉等。民国高足绿釉灯造型敦朴古拙,底部为圆盘,可接滴油,高足下方有执把,便于拿握,上方油灯肖茶壶造型,好像执壶结构重组。巴蜀地区香道盛行,除灯具外,各式陶瓷香薰、香炉等香器,文人雅士的高古瓷砚,装饰把玩器无所不有,丰富了市井休闲文化。

巴蜀民间传统陶瓷造型有着与江南陶瓷的细腻和中原陶器的粗犷不一样的气质和神韵。它不强调巧夺天工的技巧和五彩斑斓的色彩,也不精于生动细腻的雕琢,也不具备狂放不羁的中原性格。但它有着民间富庶的平和,带着安居乐业的审美,充满生活的智慧和哲学,也蕴含西南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交织的纷繁。对巴蜀陶瓷造型与生活的研究,有助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审视我们的生活,从一个个简单朴素的陶瓷造型中去发现、理解生活的本质,追求泥土中凝结出来的和谐之美。

扩展阅读

陶瓷人物造型艺术的精神内在


陶瓷人物造型艺术吸取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以“以形写神”的造型原则,使人物画的造型很早就脱离了以形写形的束缚,既不拘泥于形物,又不特别看重视觉对象的真实,丰富和完善了陶瓷艺术造型。在陶瓷人物造型艺术中“线”起着主导作用,线作为人物造型的基本骨架,明确肯定地概括表现了人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形体质感,并且具有强化内在神态特征的功能。同时,线的使用又寄托了画家的情愫,展现了画家的个性与艺术修养,使意与形汇,情与物融。线的变化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具有了很强的艺术可赏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具有了两种基本形态。

其一:人物造型的外在形态与客观对象相对接近,强调形在相对写实的基础上传情达意,力求塑造出的人物形态与客观对象、画家心境达到情感合一。利用严谨工整的造型,相对客观地表现人物形貌,于平和典雅中自然地表达出精神意蕴,使客观与主观、外在美与内在美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如造型相对写实的人物画即属此类。

其二:强调主观体悟,以独抒灵性为主旨,对人物造型进行大胆夸张、概括、提炼,形随意至,以神写形。形的外在表象虽然与客观对象的外型相去较远,但却于稚拙、天真中表达出造型的一种特有韵致。如造型夸张变形的工笔人物画即属此类。

单纯化的人物造型,由于舍弃了繁复的变化使作者的主观意向更加适宜于与造型目的有机衔接,也更加易于表现作者的艺术追求。因此,造型的内涵也就更加丰富。这是着意于光影变化与色彩表现的人物造型所无法比拟的。

人物造型的单纯化主要是指外型与以线概括后的内在艺术表现而言,并不排除细节的刻画,而且也正是由于细节刻画所产生的丰富而微妙的变化,才使人物画的造型简约中寓丰富,既概括简练又十分耐看,造型特征也愈加典型。

线,作为人物白描法唯一的表现语言,从结构出发,以线造型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原则。但由于中国线描艺术特有的东方绘画审美情趣,线的运用既表现了对象,又表现了自身。表现了对象是指利用线各种方式的组合排列,相对准确生动地塑造了形象;表现自身则是指线的组合排列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中国线描艺术特有的表现程式,使线具有了东方意蕴的特有美感,强化了线的形式趣味,而且使线的运用方式带有了个性化的特质。

程式,是艺术规律,也是对线条的组合排列艺术化的制约,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当程式规律的运用与生活物象的特质融汇为一体时,线的运用不仅可以达到表现生活对象的目的,而且体现出了民族性的审美品格,这同时也是东西方绘画用线方式上的明显区别。

元青花王昭君出塞青花罐

陶瓷人物瓷画充分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高古俊逸的人物形象大多都用线性表现,也是陶瓷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如《洛神赋图》人物形象是瓷画造型艺术主体,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人物气质、神态、思想、性格、特征。该作品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故事。《洛神赋图》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此作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体现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特色。此作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线”的运用、环境描绘等表现形式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瑰宝。元代青花梅瓶“追韩信”、“王昭君出塞”青花罐等作品,人物形象着重传神,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形象,人物神情,服饰衣纹的用笔,都有工笔国画的写实,把主题绘画与装饰图案相结合,瓷器的口肩、底足处,都有精细的图案装饰,以八宝、折技莲等图案衬托人物画主题。曲“线”的运用无处不在。

随着御器厂的设立,明代的人物瓷画出现了两种风格,即官窑瓷画与民窑瓷画。官窑瓷画画风规整,形象写实,人物造型形态准确,线条精细。而民窑瓷画人物,以意笔为主,写实作品较少。清代青花人物画,人物形象比较具象。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的浅绛彩人物画,笔意豪放道劲,气势洒脱,有大家风范,人物形象生动。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等文人画家在陶瓷上采用西洋画法,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他们以文人写意画的形式作画,以工带写,线条细劲,境界清远,画风古稚。他们的粉彩人物,笔意洒脱奔放,而人物五官却刻画得精细准确,层次丰富,创造和发展了陶瓷文化。如汪晓棠的粉彩《四爱图》,腹部分别绘四组历史人物故事,即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每组人物的画面人物结构准确、面容丰腴、美髯亮目、肃静传神。服饰的勾画,主要体现色彩与线条的有机结合,色彩不再是仅仅填在线与线之间,而是有所变化,近线处色彩深,依次渐渐变淡,显现出衣褶和明暗变化,由于色彩紧扣着线,线就更加突出了骨力,整体造型更加富有层次。民国时期粉彩瓷受中国画影响,绘画大师以瓷代纸,瓷绘工艺出现了国画艺术效果,并成为一种时尚。

意蕴是人物瓷画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画面形象,体现作者的构思立意。《孔子施教图》粉彩瓷瓶,精细地表现了孔子向弟子们讲述人生哲理的情景。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著名教育家,儒教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儒教的传播,弟子先后有三千人。画面细致地描绘了孔子正襟危坐,神态慈祥地向学生授课,弟子们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教诲的情景。体现了孔子“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弟子们“学而不厌”的学习热情,具有浓厚的儒教文化内涵。作品典型地再现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历史形象,体现出作品的审美价值。

人物瓷画经过历代的发展,其装饰形式、表现题材、人物造型、绘制技法上,各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现代陶瓷艺术有别于传统绘画,但又继承了传统瓷画的优良技艺,在用笔、线描、色彩、图案中,都有传统人物瓷画的形式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又有现代陶瓷艺术的创新。证明了传统人物画的构图、设色、立意、技法存在一定的艺术价值,有不少值得借鉴。当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更新时,传统技法也随之更新,被更新变革的传统人物瓷画更能显示出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瓷画。

画人画心,也就是说刻画人物形象时要把更深层次的人物心态表达出来,使形象具有深度,说白了人物的形象保留着精神气质,精神气质是人物造型艺术的重要之笔。艺术形象是有限的具体,即使人物画得再像,缺少了神态也不如自身的形象。因此,刻画人物,一定要突破形象的形似,使形象深刻地反映生活,以形传神。如瓷画《相马图》,该作展示了伯乐在树林深处草地上相马的神情。在千里马前,伯乐抬头挺胸,眼神被它吸引,眼神就是整个作品中重要的“点”及精神气质。千里马似乎知道眼前的人就是善于相马的伯乐,它腾蹄昂首,显得很激动,这是抒情的写照。伯乐发现千里马的喜悦与他身边围看马匹人的不同神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周围的群马,毛色不同,姿态各异,人物、动物错落有致地安排在画面中,生动地体现了千里马遇伯乐的瞬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该作把人物神智及动物的心态给展现出来了,不愧为佳作。

以上列举的人物瓷画似乎都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确实如此,人物瓷画艺术它在吸收文学素材的同时,以视觉形象延伸了中国古文学,发展了中国文化。陶瓷人物绘画提高了陶瓷工艺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特有的装饰形式,显示出了陶瓷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

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


书法艺术,同样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它在艺术特征方面,与陶瓷艺术的联系,初看似乎不相关。实际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

首先,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它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中国古代美学家对书法的这种特性早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蔡邕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见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破的:“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另外,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陶瓷艺术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黑格尔曾经指出:绘画“只能抓住某一顷刻”,把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莱辛说得更加具体和明确,他说:“绘画在它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记得上,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清楚的理解。”这虽然说的是绘画,但适用于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而且,这正是这两种艺术的特征之一,书法艺术表现得更甚,尽管书法要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要“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站,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尽管要求书法艺术要有如“悬针垂露之异,奔雷附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岩身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但它毕竟是一种抽象性、表现性、虚拟性的艺术。

陶瓷艺术家们,或许从这种比较中,获得对陶瓷艺术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用。

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结合


元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从元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习惯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元朝的陶瓷文化及其对中国陶瓷文化方面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它揭示了社会历史背景对陶瓷文化的影响,为我们陶瓷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远东、日本等国,最后传到欧洲。

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地区是在当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

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时。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址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

二、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绘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晴”,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学习中国人物画对于古装人物瓷雕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古装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湾‘公仔’的传神、古朴和苍劲,德化瓷塑观音的慈祥端庄、衣纹流畅婉转,以及景德镇瓷塑色彩斑斓、富丽堂皇、造型简练、富于装饰性等等,都是从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

三、结束语

元朝的陶瓷文化的成就对促进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及工艺美术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陶瓷生产格局和装饰风格,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陶瓷文化的研究包含历史学,工艺学,美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天下器物,多有装饰。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装饰和器物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在人们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具有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陶瓷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传统陶瓷艺术装饰的基础上的更新与发展,不仅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创作方向与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拓展,而且出现了“百花竞艳,万象并存”的态势,其全新的观念、奇特的创意、丰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制作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现代陶瓷艺术装饰更加强调作品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作用,且艺术家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将更多新的内涵融入到陶瓷艺术装饰作品之中。

一、陶瓷艺术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装饰这个词语,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公元5 - 6世纪,装饰是指修饰、打扮之意。陶瓷装饰简单地说,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那么什么是陶瓷艺术装饰语言,笔者认为,陶瓷产品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装饰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陶瓷装饰设计不同于一般绘画性艺术品创作,它的平面构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体形体上完成的,必须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和部位对装饰绘画的题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立体形态的陶瓷器物及附属的装饰纹样进行审视,使之达到合二为一的完美性,才能称得上成功的陶瓷装饰。因此,陶瓷装饰是一种有局限性、有工艺材料限制及艺术要求的、同时以绘画或雕刻方式来完成的艺术创作,这就是陶瓷装饰的艺术语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含有①观念文化(思想理论,传统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学说);②历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艺术品,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书法、绘画);③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④有关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古代书籍。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会通精神。

陶瓷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是由陶瓷材质、造型和装饰三个基本要素有机统一组成的整体,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文化特征。陶瓷器皿在实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规整、装饰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陶瓷艺术装饰经过数千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其装饰形式基本可以归纳为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颜色釉和综合装饰五大类。

陶瓷艺术装饰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制作技艺、奇特的创意以及全新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装饰创作过程始终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审美创造、审美接受三大环节。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经济发展中,陶瓷艺术装饰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品是陶瓷文化传播使者。陶瓷艺术装饰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艺术不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

二、陶瓷装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纹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岭土制坯,烧成温度达1000多度,素洁可爱的造型与优美的纹饰相结合,逗人喜爱。

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主要朝建筑用陶和冥用陶两个方向发展。当时各侯国大兴土木,亟须大量陶制材料,这样就促进了建筑用陶的工艺水平。秦汉时期,“秦砖汉瓦”更成为制陶艺术的佳话,陕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形体巨大,数量众多,生动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伟的真实面貌。隋唐时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宝。

从商周到汉唐时期的陶器造型来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会,人已成为陶器造型的主体,陶瓷艺术装饰反映了人间生活的千姿百态,陶器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入,体现出汉唐文化的人文精神。

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隋代,中国窑工烧成了白瓷,隋代这项伟大的成就,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以邢窑白瓷最为有名,有“类雪”之誉,开创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诸窑之冠”美称的越窑,在唐代创造了中国青瓷艺术的高峰境界,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经写出这样的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把越窑的青瓷形容成“千峰翠色”,正是对越窑瓷青翠莹润之釉色特点的诗意写照。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静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给人以甜美的感觉;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宣德年间的祭蓝瓷尤为精致。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后期有所发展。康熙时期的青花纹饰采用西洋画技。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雍正时期以清丽妩媚见长,乾隆时期以富丽堂皇为特点。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的图案纹样装饰形式;另一类是以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的工艺转换表现形式。

三、陶瓷艺术装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陶瓷艺术装饰形式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可分二类:一类是写意绘画,另一类是工笔绘画。这两种绘画装饰形式都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特征在陶瓷产品上的呈现。唐代长沙窑出现釉下彩绘花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已有相当高水平时期,技法成熟、笔法流畅,一气呵成,自然生动,是唐代民间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划花的精细都是反映了花鸟绘画风正转化为工细的工笔画的鼎盛时期。也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笔古、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陶瓷艺术装饰形式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都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装饰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现。陶瓷艺术装饰反映了中国人文画历史性影响,形成了中国陶瓷装饰特有的艺术风格。

陶器和瓷器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艺术装饰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陶瓷艺术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历代陶器和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虫,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陶瓷艺术装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中国瓷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陶瓷艺术装饰的传承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途经,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给陶瓷艺术装饰赋予新的审美理念、新的表达方式,相信陶瓷艺术装饰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陶瓷艺术与当代语境


对于当代艺术而言,陶瓷的名声很是一般。人们听到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艺术家应该是借用这种材料来表达“历史与现在”、“脆弱的古老文化”等颇为庸常的寓意。

在今日美术馆日前举行的主题展览中,其实也不乏此类浅显易懂的作品。比如李晓峰的《海光》,用破碎的骨瓷片拼凑出一大幅海船图,暗含了“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古代中国的昌盛文明之意。这很容易令人想到艺术家以前创作的同类作品:用瓷片缝制而成的旗袍,当中对中国文化脆弱、矫饰的暗指也非常明确。

同样还有马红娟《呼吸的瓷器》。远看非常标致的一只青花瓷大花瓶,若非仔细盯住很难发现端倪:它会动。整个花瓶先被打碎、再完整地拼凑出来,中间鼓出来的部分会因为瓶中的装置而以人类呼吸的节奏一起一伏——仿佛小动物的腹部。据策展人和艺术家自己的解释,这件作品的意味在于“瓷器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们看到的只是饱胀与收缩这样简单的动态,但由于投射了人类自己对于呼吸的直观感受,因而读解出“生命体”的意义。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很难不去注意到“破碎重整”这个意象。

“当代陶瓷艺术还在刚刚萌芽的阶段,其实展览中有很多作品都还处于‘现代陶艺’的研究领域里面。”独立学者、策展人子贺解释说,之所以容忍此类作品的出现也是为了说明这样的过渡阶段——即陶瓷从过去器物性、装饰性的工艺逐渐发展出独立的当代艺术门类。

他在景德镇进行了三年的实地调研,找来三十余位艺术家,希望可以通过多维度的陶瓷艺术实践,呈现出陶瓷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力。

当初在设定展览门槛的时候,子贺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作品包含但不限于使用陶瓷材料。第二,如果需使用陶瓷材料,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艺术家轻易不得使用陶瓷,就事论事;如果使用了也需要有特殊的原因,说明为什么不可用其他材料来表现。实际上这样就已经把展览想要探讨的问题展现了出来:除了器物之外,还有什么?

傅镭创作的《百晃图》是一个影像作品。他在考察工匠制作瓷器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专门负责拉胚的师傅都会在为泥土塑型的时候陷入冥想状态——随着手中坯胎的逐渐成型,他们的脑袋也会有规律地前后左右晃动。于是他拍下了每一个师傅工作“入迷”的状态,几十个短片并置、在墙上循环播放。

他很明确地讲述了与陶瓷相关的东西,但作品里几乎连陶瓷坯胎都没有出现——而是最重要的,那些器物背后的创造者们。

曹晓阳的《非虚》则必须使用陶瓷材料。为什么不可替代?因为他用的是师傅拉坯之后留下的那块工作板。把正常制作瓷器剩下的土渣废料送进窑中烤制,最终得到的则是被凝固、瓷化了的工作废墟。

策展人认为,当代陶瓷艺术,或者说新的陶瓷艺术,将不再拘泥于发展了千年的民俗主义工艺美术,而更多地涉及陶瓷本身作为实物与材料的历史。其中人们既可以看到历史符号,又可以看到人与泥土的关联。

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3月17日,展期只有短短半个月左右。虽然呈现出了一些想要探讨的东西,但是由于“陶瓷”这个概念动辄就牵扯到上下五千年的宏大叙事,看完之后难免令人感到精神疲惫。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由耿雪创作的短片《灵·照·寂·灭-海公子》,用青花瓷制作出玩具般大小的人、蛇、树木、花草,以停格动画的方式讲述一段聊斋故事。瓷器表面光滑、清脆的质地,与整个故事清冷悚然的气氛配合得恰到好处——惹得人心里发毛,却暗暗叫好。而这种有趣的杂糅是否才是所谓“当代陶瓷艺术”最讨巧的施力点呢?(作者:钱梦妮)

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


图形是组成陶瓷艺术图案的重要元素。在具体的画面构图中具有多样的艺术特征,它协调的色彩以及平衡的结构使得图形传达出经典的民族文化精神。陶瓷艺术的图形不仅是对整体造型上的把握,同时更多的体现在器物表面的构图中。通过多变的陶瓷图形艺术,体现出多样统一、和谐的审美文化。

一、陶瓷艺术的图形特征

陶瓷艺术的图形形态各异,伴随时代的不断变化,它的图形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它的图形特征可以从画面布局以及色彩搭配来研究。

1、平衡的画面构图

陶瓷艺术的画面构图根据具体的造型而定,对于画面的艺术处理,应造型而作。在创作的过程中,画面整体布局合理,遵从着共性中对于个体的凸显,同时又不着痕迹的将个体融于整体之中。通过点线面的构图实现陶瓷艺术的画面结构。

1.1、视觉的整体性

从视觉上讲,陶瓷艺术的图形呈现出整体性的风格,在视觉上给人完整的形象感官。在瓷器表面的图案作品,多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个体,人们通过它可以接收到完整的图像信息,同时在看到这些画面的同时又能够引起人们另外的思考空间。例如:早期瓷器中的简单鱼纹。通过抽象的纹饰人们可以猜测纹饰的原型,这是其带给人们视觉整体性的最大思考。

1.2、个体布局的多样性

在陶瓷艺术的图案中,每一完整的画面是由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起到衬托作用的纹饰,展现整体面貌的主题构图,它们在画面布局中是彼此依赖共存的关系。由具体的物体简化出的纹饰,形态各异,飞扬的姿态恰如纹饰在舞蹈一般,刻画在陶瓷作品的表面,表现出多样的图形特征,深层次的展现动态均衡的审美文化。

2、协调统一的色彩

色彩是构成瓷器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风格艳丽、华贵的唐代瓷器,还是朴素淡雅的宋代陶瓷,它的色彩始终遵循着协调统一的画面追求。

2.1、传统五色的运用

赤、黄、青、白、黑是传统的五正色,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色彩文化内涵。运用在具体的陶瓷艺术中就是将五色按照时代的审美观,进行不等分的放于图案的构图中。例如釉彩中颜色丰富多样,在多变的颜色中创造出清淡雅致或者风格瑰丽的陶瓷图案。

2.2、素雅的水墨

唐宋之后的瓷器艺术图案深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宋代之后倾向于意境悠远的水墨山水,于是这样的艺术风格使得陶瓷艺术的图形风格发生变化。素雅的水墨并不是单纯的指它的颜色像水墨一般呈现出黑白相间的图案,它主要是指淡雅的水墨风格。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可以说是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品,在青白对比的图案中展现出文人雅致的情怀。

3、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陶瓷艺术的图形通过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营造出艺术的感染力。这样的图画能够在美丽的图形之外传达深刻的精神,与欣赏者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的艺术情感。陶瓷艺术的图案造型追求清新的艺术风格,它以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技术、奇特的创意,呈现出与外部整体造型浑然一体的风韵。

二、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内涵

图形在陶瓷艺术产生之初就一直伴随,形色各异的图形局域不同的审美特征,但是深究其暗含的文化则是最为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儒道释三大主流文化的思想体现在陶瓷艺术中,是超越于日常生活的艺术体验。陶瓷艺术的美学思想超越了日常生活经验后的积淀,以艺术的方式传达出生命精神的境界。

1、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

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其深层次的方式存在于艺术、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其内容是具象的图案还是抽象的思想。都需要以最鲜明的形式体现出来。陶瓷艺术将儒家倡导的礼制文化以及道家洒脱的精神气质融为一体,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陶瓷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它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别而存在,传统的制作工艺对于现代的制陶技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流传至今的每一件陶瓷都是古老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深层系的文化内涵,艺术是记载文化的载体,它的图案富含中国传统意义的象征性,在每一时代的制作中,传递着不同的审美倾向。

中国的陶瓷就像是一朵美丽的奇葩绽放着无限的光彩,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蕴”,在精神的感召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陶艺风格。它并不是孤立静态地记载着传统的文化,而是在时代变化动态的和谐中展现出民族文化的象征、追求美好的愿望。

2、吉祥如意的象征性文化

象征性是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儒家孔子的礼制文化赋予传统思想更多的延伸意义。而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习惯,能够通过一物而思考其背后暗含的意义。恰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倡导的传神性,在陶瓷艺术中,颜色的不同会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民间流行的各类鱼、凤等图案,采用谐音等方式寓意象征美好的意义。在这些象征性的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2.1、吉祥图案的寓意性

传统图案在运用的过程中充满审美和文化寓意的双重含义。吉祥图案在陶瓷艺术中运用广泛,题材分为人物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等组合类。多样的吉祥图案虽然题材各异,但是它们巧妙地运用人物、花鸟、自然的日月星辰等,将图形与吉祥的寓意完美的结合。这些图案通过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蕴含着祈福纳意的吉祥文化。

吉祥图案的寓意运用人类丰富的想象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它的构成本着图必有意,而意必吉祥的理念,富、贵、寿、喜是竭力追寻的目标。陶瓷艺术中的吉祥图案借用图形的寓意性传达出艺术文化的特征。

富是财产富有的象征,同时也寓意着丰收的美好希望;贵,表示的是权力、功名,寓意升官;寿,是对身体平安、延年益寿之意;喜,传统所说的八喜都蕴含在其中。这四大寓意体现在具体的陶瓷艺术中,有的是整幅图案所包含的意义,有的是图案的局部纹饰所表示出来的含义。陶瓷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富贵花开图案,年年有余的喜庆画面,龙腾虎跃的权力象征,都是寓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局部的纹饰中,祥云嵌八宝纹、龙拥祥云等都寓意着权贵。通过对陶瓷艺术吉祥图案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吉祥图形的文化内涵。

2.2、符号文字的象征性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是根据这一思维模式而创作出来的。汉字的构成就具有象征的特性,运用在陶瓷艺术中将其象征性发挥到装饰性的图案中,进而表达出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谐音双关为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提供了广泛的素材。由于汉字的谐音特性,一个读音之下往往有众多的汉字,于是相近的汉字可以提供特殊的文化含义。在图形中经常出现的喜鹊就是谐喜,桂花取桂之意,柏树则是“百”,在图案之中穿插这些汉字不仅使得图案的构成更加平衡和谐,增加装饰性,同时也能够使得其蕴含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内涵。

3、和谐的审美文化

作为中华瑰宝的陶瓷艺术将审美文化发展到极致,在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中力求达到和谐的视觉审美效果。和谐是传统美学中的核心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受到中国传统的阴阳统一观念的影响,同时倡导中庸的文化体系,衍生出和谐的审美文化。陶瓷艺术从早期的简单图形到后期发展成熟的装饰艺术,它的图形一直体现出传统审美文化。

3.1、多样统一性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内容多样的融合体,在形态各异的图形表现形式中,传达出统一的文化观念。多样统一使得审美文化具有兼容性,陶瓷艺术在开始之初就分为黑陶和彩陶。每一种陶瓷在图形上都是变化多样,每一时期的陶瓷制作者根据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制作出风格各异的陶瓷图形。

它的图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陶瓷的整体形状。它们或是椭圆的器皿,或者是线条柔和的花瓶,或者是形状优美的装饰品等等。这些形状各异的造型,都是艺术家在结合器物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到美学上的追求进行创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指,器皿表面的图案。绘制的图案类型有以中国古代神话题材为主的八仙过海、美人图,还有以自然为题材的优美风景,更有多种多样的龙、凤动物图案,这是传统审美文化对热衷自然、崇尚美好在具体陶瓷作品的体现。

3.2、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唐宋之后的陶瓷艺术,开始把绘画的风格转移到图案的构造中。绘画艺术一直遵循的“神韵”,个体与自然外界的和谐统一,寓情于景的情怀,也成为陶瓷艺术的美学追求。陶瓷作品在通透的颜色之上配有鱼水纹、云雷纹,刻画、透雕等自然地装饰图案,使得陶瓷艺术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美,这与传统文化追求物我统一的美学境界不谋而合。

陶瓷的图案构成中,色调、构图配合的和谐统一,含蓄而内秀,力求一种艺术的自然美,显现出道家形而上的自由宇宙观念。道家美学崇尚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禅学追寻生命的永恒,在大的生命宇宙观念下,陶瓷艺术显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无限亲近。陶瓷艺术图案上的自然美感,是民族审美文化对于个体自在生命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在陶瓷艺术中的具体显现。

陶瓷是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图形变化反映着传统审美文化的变迁。它是艺术的载体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它的发展变化就是民族审美变迁的真实写照。陶瓷艺术不仅仅是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产物,通过对美学的不断追求,陶瓷艺术更是文化产品的代表。它平衡的结构布局,协调的色彩搭配营造出如诗般的意境,表现审美文化的精神,蕴含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陶瓷艺术的辉煌与失衡


六十年代,在距景德镇市百余公里的万年大源仙人洞出土了中国大地最早的陶瓷——大口深腹圆底罐及众多的陶片。这是新时期早期遗存下的文物。这处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已出现原始朴拙的绳纹装饰、刻画格装饰、附加堆钻石。这些距今九千至一万年的简陋线条,揭示了当时的人类已有了审美需求,已开创了使用图画语言来表达某种感觉的美术创作先河。这地处荒郊黄土岗的陶片实是后世震惊全球的华夏陶瓷艺术的源头。此后,陶器的纹饰逐年演变,战国时期彩陶文化已具相当水平,如河南洛阳烧沟战国墓出土的彩绘陶壶,在壶的上方颈部,是对称而多变的规则几何连续纹,在壶的腹壁,这绘有类似孔雀尾毛的图案,其中较粗的曲线勾勒色界,斜行而较细的立线勾勒出羽毛,羽毛组合成雀尾,与雀尾对应的是鸟头,线条回环婉转流畅,多变而不零乱,已具变形艺的雏形,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才能和熟练的技巧,至今仍具有极强的感染魅力。

陶器的制作导致了瓷器的出现,出土实物和窑址表明,中国瓷器的故乡在浙江,商国之际已有原始瓷器出现,这种原始瓷器可视为陶与瓷的过渡产品,至东汉,瓷器生产已基本成型,浙江上虞东汉窑的产品碎片,表明中国瓷业称雄世界近2000年的历史已经开始了。

瓷器绘画自六朝早期的青瓷釉下彩开始。在未烧成的坯体上用色料彩绘,然后施盖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的瓷品,称为釉下彩。由于色彩不暴露在外,又有釉层的保护,故瓷面不会在使用中被磨损,百千年后仍然保持原貌。釉下彩出现初期,由于缺乏精品,并不为社会完全接受。从出土文物的施彩比例看,人们似乎更喜欢无彩的瓷器。景德镇地区的窑厂在唐代已有烧制白瓷的名声。《景德镇陶录》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中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供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唐代釉下彩产品的代表窑址应算湖南长沙的铜官窑,这是的瓷画具有很强的绘画性,颇具中国画写意特色,构图注重传神。如浙江宁波出土的铜官窑釉下彩壶,壶腹画有一头幼鹿,它弓身翘尾,前蹄跃空跃起,伸颈反顾,双耳竖立,两眼大睁,眼白几占全眼,黑眼球成为一条线,一边跳跃一边警惕观察看四周动静。其他动物禽类,作者注重刻画他们的瞬间动态,注重小品性的情趣,人物画也十分注重神态,尽管这些作品绘制水平不均衡,有些画的基本功不够好,但其中已清晰地显露出作者美化瓷品的同时也追求着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美术效果,它应是中国陶瓷画艺术的正宗。

始于唐代的青花瓷,标志陶瓷装饰进入举世瞩目的辉煌时期。青花以天然钴料为色彩,烧后呈蓝色,青花装饰主要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笔法处理图案与图画,运笔技巧具有鲜明的国画风格。青花瓷画,在我国古代瓷画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市元代中晚期以后的青花瓷艺术中心,此时的青花烧结技术完全成熟,绘制技艺对汉唐也有所发展,此后青花图案历年增多,经明代的鼎盛之后,到清代图案款式已数以百计。长期使用青花瓷器皿的中国人民,已形成民族欣赏习惯,以至直到今日青花瓷仍是众多地区喜爱的品种。

清代出现了粉彩瓷,它使用加入砷的白色彩料对各种色彩“粉化”,如大红变粉红等,使色彩湿润柔和,这样色彩的种类也在原五色上大大增加。雍正、乾隆之后,粉彩已风行民间,这种瓷画工整严谨、重填彩、重工笔、色彩铺盖全器皿,具有典型的宫廷富贵味。

笔者不惮其烦地追述历代瓷艺,意在表明做出下面阐释时没有忽略我国传统陶瓷画的赫然业绩。

在由各代陶瓷绘画器皿组成的历史画廊中,人们可以发现,凡是能够直观地较为强烈地表达作者创作个性的绘制,都难以承传。不仅上文所提及的富有个性变形的味的战国陶壶图案未能进一步发展为艺术的抽象,而且像铜官窑所绘制的富有生活情趣,表现制作者独特视角的绘制,也未能形成流派。

一门具有千年以上历史、影响广及全球、接受者数以亿万的绘画艺术,竟然未能出现几群,不,那怕是一伙;不,哪怕只是一位艺术风格卓然独立的艺术大师!在品味这门艺术时,作为传统艺术的传人们,心中恐怕难免不泛出一番苦涩。

数以万计的陶瓷文物揭示着这样一种失衡:瓷画追求从官、从俗、从众,排斥独特个性;追求图案的严整平和,排斥富有创意的变形;追求对器皿的装饰性,排斥绘画艺术的独立性,几乎各个朝代都存在着艺术灵性与王朝统治年限背反的规律:封建王朝越长,体现在瓷画中的创作个性被扼杀的数量就越多,个性作品就越少。清代末年的瓷画,实际上已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情感与形式于陶瓷艺术的构思与创作


情感是陶瓷艺术创作的源泉,作者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创作之中。让观众更好地看见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图。一个优秀的陶瓷创作者,必定有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形式,巧妙的构思,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一、陶瓷艺术的情感影响其艺术的构思和创作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没有情感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情感是艺术家之于其艺术品的羁绊,也是艺术家与观众通过艺术达到交流目的的一个关联。并且,情感同样是艺术家创作与构思的冲动和源泉。在陶瓷创作中,创作是为了表达一种创作者的情感。从陶瓷的构思到它的创作,不仅仅通过形体的塑造来感染人们的视觉,而主要是通过造型中蕴涵的思想,从而影响艺术观众的心里世界。

“国魂”是解晓明博士于1999年创作国魂系列中的第一件陶瓷艺术作品。从情感上说,艺术家当时所处的环境,很多人认为中国陶瓷不行,陶艺不行,陶瓷科技也不行,对于一个中国陶瓷艺术家而言,这样的舆论触动了艺术家的情感,从而促使艺术家产生了艺术创作的冲动,继而创作出了这件作品,完成了艺术家由情感到艺术构思的过程。从形式与创作上说,这件作品是用泥条盘筑的手法盘筑而成,除了颜色釉的丰富多彩,更融入黄沙、食盐,以及一些陶瓷碎片的等等细节,而作品里面的是唐代最鼎盛时期的佛教造像。唐代陶瓷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出去的,而敦煌是陶瓷外传的必经之点。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不仅仅丰富了艺术作品,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陶瓷外传留在历史中的遗迹,也寄托了艺术家希望中国现代陶艺也能像唐代一样辉煌,引领全世界的情感。所以说这样一个作品,完成了情感和形式,构思与创造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二、情感影响陶瓷创作的高度

情感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要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是促使陶艺家进行陶瓷创作的动力,是促使陶艺家在脑中进行构思,继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创作出陶瓷作品的基础。没有情感的作品不是艺术品。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情感于陶艺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陶艺家与陶瓷匠人的区别。所谓陶艺家,就是以陶瓷为媒介进行陶艺创作与设计的艺术家。日本陶艺家藤原毛井曾经说:“正是优雅和个性使一个真正的陶艺家与一个仅仅只是制作陶器的人相区别。一个真正的陶艺家必须能体验和分辨音乐、绘画、文字和哲学中优秀的东西。他只有吸收了这些优秀的东西,方能够将力和个性贯通于他用黏土所制之物。”正如前面所举例的作品——“国魂”,情感通过一定构思与一定的艺术技巧,从而创作出了格调较高的作品。

在陶瓷艺术的构思与创作中,情感是他们的基础,也是决定了作品具有的艺术价值,陶艺家在进行陶艺创作时,主要表现为以陶瓷为媒介进行艺术的探求与情感的表达。所强调的是创新能力的突出和个性的张扬。

三、陶瓷艺术的形式与创作

“从本质来讲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陶瓷作品形式的多种多样,就是为了符合艺术独特性的本质,所以每种形式的陶瓷作品又有很多不同的装饰效果,从而使得同一形式的陶瓷又出现了不同的美感。

造型之美是形式美中的一种,通过不同的造型创作出不同的形式美,紫砂陶瓷艺术大师顾景舟先生说:“茶壶是喝茶的,是实用的东西,但也要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人家工作一天和劳累,捧起茶壶也是一种享受。一把壶,人家今天用明天厌不行,要越用越喜欢,越看越高兴才行。”所以说,在陶瓷作品的构思当中,应该融入这样的思想,从而用更多、更新颖、更美丽的方式创作出最终的作品。

陶瓷艺术历经千年,经过历代陶瓷工匠和艺术家的努力,陶瓷的造型和装饰都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同一个造型有不同的装饰,同一个装饰风格又配之以不同的造型,极大丰富了陶瓷艺术作品的形式。

装饰之美也是形式美的一种,装饰的技法丰富多样,也就决定了陶瓷形式的多种多样,进而使陶艺家在陶瓷创作时有更多的创新。如,刻划花装饰——元代的青白釉刻花莲花纹盘、印花装饰一一隋代的褐釉印花瓷洗、贴花装饰——唐代的模印凤鸟团花纹壶、剔花装饰——西夏的白釉剔花牡丹纹罐、釉下彩装饰——元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罐、青花装饰——元代的青花莲花纹盘等等。多种多样的陶瓷艺术形式也为陶瓷创作提供了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让创作者的情感通过不同的形式更好地表达出来。

“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出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型的概念。”也就是说,通过外部世界对陶瓷创作者的刺激,激起他们的灵感和创作的情感,再经过陶瓷创作者的构思,通过一定的陶瓷表现形式,最终创作出作品。我们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可以看出,形式之美对于陶瓷艺术的创作是多么重要。

所以在陶瓷艺术当中,情感是一个陶瓷艺术作品的生命,是陶瓷艺术作品的灵魂,是陶瓷艺术家创作时内心构思的灵感源泉,决定了陶瓷艺术作品的格调和内涵。而形式是陶瓷艺术作品的“外套”,它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而服务于作品的,当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陶瓷作品的艺术魅力。在陶瓷的创作过程中,把丰富的情感和极具魅力的形式感融合于陶艺家的构思之中,才能创作出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情感与形式是创作构思的方向,也是决定创作最终格调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