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当代陶瓷艺术错位的审美

当代陶瓷艺术错位的审美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2020-09-01

陶瓷艺术。

中国瓷业在历史上曾数次达到颠峰,并成为后人引以为傲的历史丰碑。然而,近年来,陶瓷艺术的审美几乎处于错位或倒退的状态,伪传统陶瓷艺术四处狂舞。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经历着种种曲折,原因就是物质化的审美正逐步取代精神与物质双重领域的价值标准。在国内诸多媒介与平台上,伪传统陶瓷艺术链条上种种文字和声音如迷雾般笼罩,诸多群体成为利益链上的一环,物质化的审美惯性最终成为禁锢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阻力。

当今中国的艺术陶瓷领域布满了水墨画与油画作品的陶瓷复制品,这些人工制品实际上是一种“伪传统陶瓷艺术”。与之相对应,反映时代人文面貌与状态的当代陶瓷艺术发展非常缓慢。可以看出,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质化的审美。

这既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诸多苦难紧密相关,也是现实中浮躁心态的体现。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农业经济与仕而优的价值观念在诸多的朝代更迭过程中,其所携带的物质化的审美似乎也成为了一个传统,它集中体现在对官爵、财富、长生的畸恋中,福、禄、寿、喜这4个字从文化层面上伪装了那份畸恋。

放眼“伪传统陶瓷艺术”制造者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个群体近乎疯狂的抄袭、照搬、嫁接着各类艺术家的水墨画、油画、装饰画,仿古陶瓷艺术与伪传统陶瓷艺术两者本质上的区别与所显现的社会意义是很明晰的,但在贪欲的驱使下,不断有人在故意混淆这些概念以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由此揭示出伪传统陶瓷艺术的功利性与消费性。伪传统陶瓷艺术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体的自由与尊严,严重阻碍着人们审美价值的提升与艺术创造的发展,更可怕的是造成了物质化审美价值体系的蔓延与沿袭。

萦绕在国民脑海中的“中国陶瓷”好似不过如此,千百年来的审美一度异化至此,审美陷入消费性、功利性的重复。其所具有的功利性与消费性,在急功近利的漩涡中,群体只注重交易的结果而忽视事物的发展过程。功利性的普遍存在,形成了对个体独创性与创造力刻意忽略的定律,为抄袭和剽窃他人的成果做好了舆论基础。

纵观当代陶瓷艺术与伪传统陶瓷艺术所反馈出的讯息,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终究替代不了思维,更替代不了艺术创作。透过各种工业化、机械化产品大量泛滥的现状,可以感受到最珍贵的情感在消失。一方面我们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在远离唯美与自然,虽然这也是事物两面性的凸现。这更加说明了陶瓷艺术的规范化,替代不了审美的多元化,复制品替代不了原作,机械也永远代替不了手艺。本土的历史、人情世故与独特的传达无可替代,最为重要的,是个体的独立思维。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紫砂艺术的审美观问题


宜兴紫砂陶艺术源于宋,历明清两代至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丰富、完美,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观问题。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具有它的独特性,如泥原料的蕴藏占尽地利;成型技法以泥片镶接及拍打身筒为主要的成型方法,区别于其它陶瓷行业的各种成型法则。并联系到装饰上的文化层次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宜兴紫砂工艺所已具备的审美因素。面对一件具体的作品如何来加以鉴赏呢?譬如茶壶这个砂艺最著名的品种形式,从传统的造型来分析,在每件器形的结构中,根据造型艺术的理论和法则多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主体与附件如壶的鋬、嘴、口、盖、底、足的子等等的配置关系,各个方面的比例适当与否,外轮廓线的结构上的缓冲过渡,明暗面的技法(即制做手法)处理,空间与实体所形成的虚实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无穷的推敲,使对象(器皿或壶)蕴含着丰富的美感。

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神、形、气、态这四个要素形成,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廊,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韵,一样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瘦、肥、低、高、刚柔、圆、方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的两个方面。若壶艺之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较量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盎或平,壶身的或高或矮,侧重从沏茶茗饮的方便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平是盎,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有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性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到美的本质以後才始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作出发点,才能中肯地赢得普遍爱好砂艺界的共呜。

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适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要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地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作为具体范围的内容来考虑的。

历史地看紫砂陶的工艺技术鉴赏,一向是区分著三个层次:一、高雅的陶艺层次。它必须是形神兼备、合理有趣、制技精湛、雅俗共赏、引人入胜,使人爱不释手的佳器,方能算得上乘;二、是指工技精致,形式完整,批量复制市场的高档次商品;三、是普通产品,即按地方风俗生活习惯,规格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制技一般,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日用品。这里着重讨论的是艺术品。在一件器物的内容和形式上,它包含着多方面因素的内在联系,形式的完美与制技的精湛固然是第一要素,其次是有在完整器形上加以装饰,使作品锦上添花地丰富观感。首先要审视纹样的适合,其次是装饰的取材(一是指用何种材料;二是指题材和内容),以及制作的手法,这些都是具体而细微维系到创作者的素养水平与鉴赏者的著眼力。

简约地举一些例来阐明,譬如说:砂艺的传统装“陶刻”,首先思考反映铭题的内容,必须是体现出切情切理的文学词藻,书法和绘画的美妙以及格调的高超,镌刻刀法、金石韵味的精到,能使人对器物的欣赏玩味无穷。而且真正由名画家,绘画之茶壶,必须是一个画面一个壶,经过反拓,或批量印刻已失去意义,那要视乎经营者的信誉及以作者本身艺术素养。诸如摹仿自然界形象性的雕塑制品,兼及装饰在几何形体上的贴雕、浮雕,图案的刻印板,以及釉料彩绘,其它材质的镶嵌,抽象的陶艺构思。任何艺术形式,都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居高临下地来看待品评砂艺和鉴赏砂艺,使作者与热衷砂艺的爱好者,相互感触以便领悟制壶艺术的真谛。

近年来随着对砂艺热潮的兴起,传统的茶文化与陶文化的推广,热爱紫砂艺术的人士日益众多。较高档次的佳作生产,究属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各界人士玩赏上的需求,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因此出现社会上极少数缺乏艺术道德的工匠,串通一些不讲商业道德的狡商市侩,不择手段地乘机猎取暴利,假冒名家印鉴,各种等级的劣质精品,充斥市场,蒙蔽众多热的砂艺爱好者的眼睛。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辨伪问题。识别砂壶的真假,一如鉴定书画,首先从提高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理性即培养自己的学识素养,以资提高审美观感;第二是多方交流、互相观赏某些名家的杰作,提高感性,探讨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技擅长,使用原料泥色的习惯性,印章的规格特征,把握关键性的依据,逐渐积累经验。明眼人自然而然地不难识别真假的。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会有他的独到一面的过硬功夫,这是指艺术的和技巧的两个方面。这些内在的要领,就是所谓个人的风格和韵致,也就是所谓灵感。作伪者是绝对不易得其要领的。倘若说一个存心佗伪的人,如果能够有超越的领悟,那么他自身巳是个了不起的大家了,又何必要假冒别人而湮没自己呢?!所以我敢大胆地说,真的,生来就是真的,假的永远也真不了。只有没出息的作假货者。作假这种行为是绝对可耻的。

另外尚须附带约略讨论砂艺历史上的仿古作伪问题(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期),也曾出现过一阶段摹仿古代名家作品的热潮。有以名人传器摹仿复制的;有凭古玩商人根据砂艺史籍记载的品名,通过意匠地忆测构思设计制作,签署历代各名家的名款或伪仿印鉴加戮的。诸如此类的作品,在笔者从业数十年来的观感研究所得,总结如下数点:其一、凡是意仿明代作家类型的壶,无论在技艺上、泥色上都是远远超过历史原作。因为社会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事物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更是长足地提高著。所以将摹制品与明代传器相比较,都显示出后代摹仿品的优越水平。至于清初延至中期的几位杰出的大家,如圣思、陈呜远、邵大亨等的旷代佳作,尽管复制者技巧有多么精工,终觉得在神韵上有所不逮,不免宥于玉与燕石的差别。但是这类作品流传至今日,一旦偶为好事者所获得,当然还是很有赏玩珍藏的价值的。它应当有别于现代的假冒伪造的膺品,亦更异于近年出现的借图谱伪造再仿的技低质劣产品的假中之假,用以自欺欺人。好事考诚然不可不千虑慎辨,以免受骗上当。否则,将沦为“玩物丧志”。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拉拉杂杂,提出以上的一些主观的见解,公诸砂艺同道以及热衷于砂艺的人士供作参考,并希广闻博识的同仁们,有以教我,实厚望啊。

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观看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

纵览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你会发现不管是釉色装饰,还是彩绘、肌理刻划表现,都以追求自然,再现自然为最高艺术境界。特别是宋代瓷器表现得尤为突出。哥窑的开片瓷追求冰裂纹的自然效果;建窑的兔毫纹,吉州窑的鹧鸪斑追求动物毛纹、斑点的自然纹理;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追求玉的天然色泽与质感;钧窑的窑变釉追求“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自然景象。这些陶瓷艺术品,虽然都是人工制作,有人工因素在内,但看上去却“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始终在追求着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天人合一,并形成了中国人的自然观。我们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园林艺术等方面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在中国,自然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中:“‘自然’就是道,就是无为”;到了汉代,王充《论衡》屡次谈及“自然”,并辟有《自然篇》,专论自然。

在文学艺术方面,有《诗品》“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李白诗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的“自然富贵出天资,不待金盘荐华屋”等等,都是认为自然美是天成的,是人工雕琢达不到的。可见,中国古代文学提倡“自然”,反对人工“雕琢”。在书画艺术方面也有“艺法自然”。东汉书法家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王维《山水决》:“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只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中国传统园林对自然的表现和追求就更为典型。它和中国绘画艺术一样,也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的造园要素是以展现天然形态为美,没有太多的人工雕饰。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自然”。

今日的仿古砖设计也正符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从仿古砖外观特点与抛光砖、瓷片相对照,它更接近“自然”的状态。

给陶瓷名牌纠正错位的机会


一直以来,陶瓷之于中国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它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带功利,不着尘埃,象征着一种修养,一种品位,一种生活态度,中国有多神秘,陶瓷就有多神秘。

然而如今,这种美好之物却有慢慢没落的趋势,套在陶瓷头上的光环,仅仅在历史书上可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行为错位了。

景德镇的困局就是中国陶瓷的困局

中国人都知道景德镇瓷器的地位。但是,目前的景德镇瓷器,却很难承受住景德镇这个盛名。景德镇陶瓷局副局长钟良贵表示,景德镇陶瓷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浓厚的官窑情结,那种不计成本去生产高质量的陶瓷,不参与市场竞争的“官窑质量”思想,在景德镇根深蒂固。另外,景德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闭塞,文化、思想的相对落后,也导致了陶瓷生产的滞后。当沿海地区一些民营陶瓷企业已经在引入资本、细分市场、扩大产业规模时,景德镇却还沉醉于计划经济的概念之中,停滞不前。

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景德镇市为数不多的国有大瓷厂之一。该公司提供的产品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专用,一些产品还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送给外宾,被誉为“现代皇家瓷窑”。但是资金问题已经令该厂伤筋动骨。据了解,现在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了100%,建厂时向银行贷的款到现在还从没还过。办公室主任余根春表示,现在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紧张地进行改制。

其实,景德镇的状况就是中国陶瓷行业的缩影。由于资金、人才、生存需求、思维习惯以及历史包袱的原因,大量低档低质产品充斥市场,品牌乏力,这便是陶瓷大国的困局。

外观质量是日用陶瓷的软肋

我国陶瓷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广东潮州等一批出口瓷生产基地。与许多传统工业一样,陶瓷的发展走了一条低质低价、薄利多销的路。从数据上看,我国日用陶瓷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但出口日用陶瓷平均单件价格仅为0.32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平均0.87美元的水平,为英国、日本的七分之一,法国的三分之一。

中国陶瓷与国外优秀企业的产品差距主要体现在外观、技术工艺和品牌知名度方面。在产品的内在质量方面,我国产品与国外产品差距不大,如热稳定性、吸水率、白度等质量指标并不比国外差,主要问题是产品的外观质量差。国外高档产品基本达到“五无(无斑点、无落渣、无色脏、无针孔、无釉面擦伤)、一小(变形小)、三光滑(釉面、口、底光滑)”的要求,而我国产品的外观质量离此要求仍有不少差距。另外,日用陶瓷在现代生活中不仅仅是实用,很大程度上已被作为艺术品。但我国产品无论花色品种还是式样,都难于跟艺术品相提并论。

在“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工艺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从陶瓷工业整体上,仍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路线,生产以手工、半机械化为主,极大地限制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在品牌知名度方面,我们更有难以弥补的、不可估量的差距。在国际日用陶瓷市场上,美国的“皇家道尔顿”、日本的“诺里塔克”、德国的“罗森塔尔”、法国的“哈瓦龙”等品牌,却非常注重保持历史文化背景,且长期坚持精品化的路子。

纠正错位的机会已经到来

经过多年来较低层次的商业化发展,中国陶瓷在赢得短期利益的同时,也渐渐毁弃了自己的神秘光环,传统文化与商业利益错位了。

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给了日用陶瓷一个纠正这个错位的机会。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山东淄博华光陶瓷等日用陶瓷生产企业,目前正同台竞技,角逐中国名牌。从竞争对手那里学习,彼此都能成长得更快———各个企业都有这个想法。

当代陶瓷艺术(组图)


捉迷藏刘清云

杜甫庄稼

泥释白明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在英语中成为中国的代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中产生了一批令人敬佩的陶瓷艺术家,他们分布在我国的各个陶瓷产区,作品不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而且在继承和创新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受到了国内外陶瓷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同时,他们还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对推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陶瓷艺术的发展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西风”,直到80年代初才真正产生影响。而在90年代,这种影响力加剧,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

在短短的20年中,中国的陶瓷艺术形成了纷繁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陶瓷艺术在与新技术的结合方面,也显示出了这一古老艺术与时俱进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当代陶瓷艺术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风格,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陶瓷艺术家在创作风格上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创作中求新求变,融入个性风格。

中国美术馆首次独立策划、主办的大型当代陶瓷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和“潮州现代陶瓷设计艺术展”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

“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邀请当代陶瓷艺术家163人,荟萃了当代陶瓷艺术精品240余件。“潮州现代陶瓷设计艺术展”展出40余件作品,向观众展示了潮州市现代陶瓷设计的优秀成果。

潮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陶瓷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陶瓷出口、总产值和销售额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产品畅销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成为潮州的支柱产业。

评论:当代陶瓷艺术的几个问题


在当下,不少人对于陶瓷艺术作品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陶瓷艺术就是在瓷坯或瓷器表面作画。这无疑是一种肤浅的认识。近几年,陶瓷之都景德镇吸引了许多画家来画瓷,持这种意见的大有人在。一件真正意义上的陶瓷作品,应该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艺术与料彩、土、火的结合。瓷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媒介。一些国画界、油画界的“大腕”到景德镇画瓷,有的结果并不理想。因为一个真正的陶艺家,不但要有非常好的绘画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各种陶瓷工艺技能,如对青花料掌握的技能;粉彩填彩技能;高温颜色釉赋彩技能;煤气烧制窑变技能;烤花技能;各种不同尺寸瓶型、板材的温度控制技能等等。虽然烧制有窑火师傅负责,但是对于一个陶艺家来说不掌握自己创作的这类艺术作品的烧制温度和温度技巧变化,往往成功率很低。并不像在纸上、绢上或布上作画,成功与否完全在画家个人,火有其不可控制的一面,特别是对于高温釉的焙烧。

当代的陶瓷艺术家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只绘画,只作新彩画,釉下、釉中青花,或作粉彩勾线作品。这种陶艺家只注重对料彩的控制掌握,是知道怎样在瓷坯或瓷器表面上作画。第二种类型的陶艺家就是懂瓷绘而且懂得赋彩填色的工艺。比如作粉彩瓷板,画好后亲自填彩;作高温色釉作品亲自赋高温色釉。第三种类型的陶艺家是绘画、填彩、烧制全由自己完成,如烧制青花作品,亲自烤花,高温颜色釉瓷板、瓷瓶亲自掌握温度的升降时间变化,陶艺家要掌握作品的命运,必须争取做第三种类型的陶艺家。对于一个国画、油画家来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陶艺家,必须掌握料彩的各种工艺和火的神奇魔力。“火”对于瓷器的成功和艺术表现具有极大的影响。火的烧制效果还受到外界温度、湿度、天气、堆窑、产品的密度、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陶瓷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与作品本身的高度和深度相联系的。这个高度和深度是指文化的高度与深度、艺术的高度与深度、以及工艺的高度与深度。对于一个初入陶瓷艺术市场的收藏者来说,仅仅以画面的效果来确定价格显然是欠缺的,必须从文化、艺术和工艺多方面考量其艺术作品。如果避开其他因素仅从工艺制作角度来考量,釉下青花用料的难度要比使用新彩作画难,粉彩填彩工艺又难于青花用料和用新彩,而高温颜色釉的工艺效果又高于成熟的粉彩填彩工艺,因为高温色釉有不可控的一面,粉彩工艺在可控之中。

陶瓷艺术作品的文化高度和深度,是指作品的精神内涵。艺术作品要有作者个人的思想,陶艺家个人的思想深度决定作品的思想深度。陶瓷艺术的形式的美要打动人,给人以美的感动的就自然具有了艺术的高度。艺术好的效果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决定于艺术境界,陶瓷艺术作品的高格调和高境界形成的艺术效果,即是艺术的深度。

陶瓷艺术作品的工艺高度和深度,主要表现为工艺的难度,不易被人掌握的工艺,或创造性的新工艺自然就具有了高度和深度。比如,能自如掌握高温颜色釉的烧控温度和窑变效果的艺术家就非常难得。再比如失传的珐琅彩工艺,谁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谁就掌握了这一工艺的制高点,其作品的价值自然就会很高,因为别人搞不起来。所以,对于任何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只要某工艺达到极致其价值都高,表现出的艺术效果也必然渗透其中。青花料层次分明,其厚重深沉处能力透瓷板;粉彩亮丽动人,入骨三分,立体效果跃然瓷上;高温色釉色彩丰富柔和,凝重奇妙,变幻莫测;新彩如水墨画韵感十足等等,相对于同类作品其价值都高。可以举一些例子,如:李菊生作品的高温色釉的工艺与生动的人物造型作了完美的结合;黄秀乾作品中境界的营造和工艺效果;陆履峻把青花的厚重发挥到极致;朱乐耕致力于高温色釉作品的研究;李晓聪粉彩山水绘画与工艺相融、相和的特点;饶伟华探索的人物创作和大面积高温色釉的艺术效果等等优秀的陶瓷艺术家,都走了一条扎实艺术之路,所以价值高。

在当今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有两种倾向需要克服。一是注重书本和名人之作的临摹,缺少外出的写生;二是重视陶瓷固有特点的工艺锤炼,缺少绘画与工艺完美结合的探索。在第一种倾向的陶艺家中往往把珠山八友等陶瓷作品作为最高典范,或者把国画(包括历史上的经典)作为范本加以临摹。这必须明确临摹的目的。是单纯取画面?是寻找画面与工艺的契合点?还是把传统经典用陶瓷工艺更辉煌地复制到瓷器上,让人得到一种在绢或纸上找不到的感觉?从创作的主流来说,应该让陶瓷艺术作品走出书本,提倡陶艺家外出写生,让陶艺作品具有时代特点。

在景德镇,许多陶艺家简单地走现当代前辈们走过的路,这是没有前途的。近几年已有不少青年陶艺家认识到这个问题。比如说用古彩工艺创作的作品,除了工艺上有别于粉彩、新彩、高温色釉外,其他没有特点,应该积极寻求古彩工艺与形式美的契合点,不能死守阵地。这需要年轻一代陶艺家去大胆实践,使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更丰富。从广义上说,陶瓷艺术作品的创新主要是指器形的创新,釉彩的创新,各种工艺的创新等等。而狭义的陶瓷艺术作品创新,是指用新的工艺创造出历史未曾出现过的精美艺术作品,如历史曾经为之努力而创烧成的祭红作品,珐琅彩绘作品等。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首要是完善和恢复明三代、清三代历史上最好陶瓷产品的品质,特别是在工艺方面的完善;第二,实现珐琅彩瓷的历史水准,把这一失传的优秀工艺继承起来。对陶瓷产品的认识,要从绘画的角度转移到绘画与工艺的结合上。并且,深化对陶瓷艺术作品的认识,不但是陶艺家的事,也是收藏家、陶瓷爱好者、市场经营者的事,甚至是文化美术官员的事。至今陶瓷绘画作品尚没有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列入中国美术的一个分支,也说明它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陶瓷艺术作品有其神秘不可控之特点和独特的艺术美,应在当代各种美术形式大家庭中有一席之地。(雨木)

当代陶瓷:艺术投资的“潜力股”


珍珠彩是陶瓷釉上装饰的新形式,它以新的材料和新的装饰手法填补了景德镇釉上彩装饰的空白。

今年夏季,拍卖业两大巨头佳士得、苏富比伦敦拍卖会都推出了中国瓷器专场,中国瓷器成了伦敦市场的主角。与此同时,国内瓷器市场也成绩斐然。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国内近1亿的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爱好者中,“捧瓷大军”比例居前,未来几年内瓷器价格将依然保持高涨的趋势,瓷器投资正当时。

但另一方面国内的古瓷收藏又面临一定的困境:一是精品瓷器价格高不可攀,目前精品官窑的青花、粉彩价格动辄百万元以上,一般收藏者难以望其项背;二是珍品真品存世极少,瓷器造假猖獗,收藏古瓷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三是起点高,投入大,投资周期和回报率难以预期,赢利不易。在这一现状下,专家建议,藏家不必只盯住古瓷,收藏当代陶瓷也有广阔的升值空间。

当代艺术陶瓷异彩纷呈

中国瓷器工艺发展到当代,技术水平和设计理念都有很大的提高,历代名窑经过各地的大力开发和产品创新,纷纷展现出各自的当代艺术特点。

现代龙泉青瓷,以徐朝兴、毛正聪等大师为代表,在继承龙泉青瓷传统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粉青、梅子青釉层丰富细腻,滋润如玉,是当代青瓷最高境界。

当代钧瓷独树一帜,青蓝错杂,红紫相映;醴陵瓷釉下五彩,斑澜剔透,美不胜收,出现了晋佩章、陈杨龙等一批代表人物。

中国传统“瓷都”的景德镇更是人才济济。景德镇云集了21名国家级大师:王锡良、李进、张松茂、戴荣华等,他们或在省市、地方陶瓷研究院中勤奋创作,并作为骨干承担国家陶瓷教育和科研重任;或传师授业,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创作精英,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景德镇瓷器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青花瓷色泽青翠欲滴,花纹清新雅致,釉彩晶莹柔润;粉彩瓷色彩粉润柔和,画式丰富细腻,蜚声中外;薄胎瓷薄如蝉翼,透如玻璃,最具特色;还有釉里红、古彩、窑变、高温色釉、综合陶艺装饰等等,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作为当代“中国瓷都”的潮州,近年也有不俗表现。前不久,当代艺术陶瓷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期间举办了潮洲专场。这次展出邀请当代陶瓷艺术家163人,既包括老一辈的陶瓷艺术家王锡良、庄稼、周国桢、张守智、陈贻谟、戴荣华等,也包括活跃在陶瓷界的一批中青年陶瓷艺术家。当代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既有浓郁的传统意味,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如戴荣华的“凤纹红绿彩八寸瓷盘”,以红绿二色装饰器皿,大写意用笔,吉祥喜气。黄松坚的四件人物套“春夏秋冬”,捏塑玲珑柔美,人物的“兰花手”纤纤欲出,衣饰、发饰均为模印浮雕粘贴而成,层次丰富,剔透玲珑;四件作品各具特色,华滋朴雅。廖洪标的“老子论道”,表现老子演讲时的动态,造型生动传神,釉彩变化丰富,面部无釉胎土呈色润泽,达到了石湾胎土自然呈色的最佳效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说:我们将目光锁定在那些很好的继承了传统技艺的老一辈陶瓷艺术家身上,抢救性地收藏他们的作品。

这些精品之作将会见证当代,进入历史。

瓷器投资看准“潜力股”

有人说,当代瓷器即使工艺水平高,但毕竟不是古董,升值空间有限。其实不然,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先生在北京“合璧兴”陶瓷艺术馆的一次讲座中谈到,从近些年现代陶瓷大师精品的价值曲线可以判断,价值呈加速上升之势。以景德镇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例,上世纪80年代末普通规格作品在千元之内,90年代末在1万—3万元,而2006年已攀升至10万—20万元。

从投资角度分析,目前当代陶瓷市场价格较低,国家级工艺大师的陶瓷原创作品上至几万,下到几千元都可以购得,不存在贬值的问题,适合个人小额投资或进行系列、专题收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收藏人数的不断增加,价格势必会大大上扬。而且,当代瓷器无官窑民窑之分,无真品赝品的困扰,投资风险要小得多。投资当代瓷器,无异于持有一只后劲十足的“潜力股”。

当然,要挑到一只货真价实的“潜力股”,也需要眼力和知识。若是品种没选对,可就有云泥之别。当代瓷器的收藏投资在品种选择上尤为重要,像大师和名家作品,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下产生的代表作和精品等都值得关注,如纪念新中国成立期间制作的专题瓷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由国家权威部门组织烧制的各种纪念瓷,有收藏证书及编号或由故宫博物院等权威部门和大师监制的艺术陶瓷等都是值得收藏的。

现代瓷器要重视艺术价值

瓷器是艺术的载体,不仅在于胎质和制作工艺,绘画艺术水平也不能忽视。名家绘瓷始于近代,盛于当代。名画家将画直接画在瓷胎上,集绘画艺术和工艺艺术品于一体,收藏这类瓷器显然是一种时尚,一种品味。

在选藏这类瓷器时,首先要看做工是否精美,器型是否别致,瓶、罐、筒、碗、盘有何特点,瓷胎的厚薄如何;二是看胎釉,现代名家的瓷画作品,十分注意胎釉的细腻和洁润;再看瓷上的绘画如何,是否运笔自如,线条流畅,层次鲜明,色彩清新,体现出独特的风格。总之,好的瓷,好的釉,好的光泽,好的画作都是选择名家绘瓷必须考虑的因素。名家的瓷绘不可能批量生产,存量极为有限,其稀有性决定这类瓷器的经济价值较高。

当然,瓷器收藏也不完全是为了保值。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陶瓷艺术品也与其他艺术品一样,以能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为最高标准。古语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把玉比作高尚的人格。很多现代人都喜欢瓷器,因为高品质的瓷器总是具有玉一样的质感和含蓄的光泽,温和柔润的色泽让人感觉舒适,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这也是中国瓷器文化的审美理念。

总之,一件好的瓷器应该能长久把玩,与环境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代艺术陶瓷前景可期


据介绍,当代国际陶瓷艺术中心目前总投入已达3000万元。

“虽然投入巨大,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何云正认为,现代商业竞争已经进入了模式竞争阶段,如果没有一个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模式,是必败无疑。“尤其对于我们这个新生的陶瓷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何云正认为,在管理方面要更多地去融入文化创意的概念,作品要体现南京本土的特色,更要引入大量艺术家资源提升品牌号召力。

目前,中国的陶瓷企业很多,但是有竞争力的很少,尤其是在艺术陶瓷领域。据介绍,目前艺术陶瓷行业,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即广东长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另外还有一家知名企业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

“长城集团主要做艺术瓷出口,国外有一定的消费群体;法蓝瓷的作品很有创意,飘逸、自然、无为,有中国文化内涵,而且现当代的艺术元素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学习。”何云正清醒地认识到,相比之下,他们的作品中古典和传统的元素是够了,但是现当代元素还远远不够。

今后,他们还会在设计上下足功夫,一方面借助知名艺术家的资源,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设计师团队。

对于前景,何云正充满信心。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艺术陶瓷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何云正告诉记者,3000万的投资在5年之内应该是可以收回来,按照规划,到2014年他们的销售将达到5000万元。

陶瓷文化:当代艺术陶瓷的市场瓶颈


十几年前,景德镇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作品最高可以卖到几千元,而2006年,他的一件挂盘的价格是20多万元,今天的价格则在40万元左右。景德镇陶瓷大师的作品在十几年时间里,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大多业内人士对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评价却是:问题很多,接盘者少,知音难寻……

当代艺术陶瓷的市场瓶颈

作坊买卖占主导

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真正发展也就是近五六年的事情。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当前艺术陶瓷的经营模式并不利于市场发展。目前,当代艺术陶瓷市场主要由两种模式构成:大师作坊买卖和代理经营。迄今为止,大师作坊买卖仍占主导。

“大师们在自己家或者自己工作室卖自己的作品,可以说不无尴尬。”北京龙泉青瓷艺术馆馆长韩小英说,“而且,这样的模式并不利于市场扩大。一个大师对自己作品的推介能力有限,作坊销售也首先将地域给限制住了。”

大师作坊买卖有着历史的原因。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主任饶晓晴分析:“平常人是存钱养老,艺术家是存技术养老。一方面,他们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技艺传人;另一方面,更喜欢做自己的经纪人,把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

作坊买卖之外的另一模式就是代理销售。2000年以后,有人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经营艺术陶瓷,他们往往跟景德镇、龙泉等艺术陶瓷产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直接通过大师得到货源。不过,这种代理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

2002年,来自浙江龙泉的韩小英投资500万元,在北京成立了龙泉青瓷艺术馆,代理包括徐朝兴在内的龙泉青瓷大师的作品。韩小英说:“在代理商与大师之间,大多没有一个严谨的协议,合作都依赖于双方的交往,个人因素太多造成这种合作方式不稳定。”作为代理商,他们没有定价权、也不能要求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在外地销售陶瓷,必然要进行推广宣传。然而,代理商的投入却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比如说,当通过宣传推广打开市场之后,如果代理商与大师合作出现问题,对代理商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何况大师们在接受代理的同时,也仍在自己家里销售作品。在价格上,很容易跟代理商产生差异。至于签订严谨协议的经纪人制度,在艺术陶瓷领域还需要时间。

当代艺术陶瓷的市场瓶颈

拍卖遇难题

本世纪初,当代艺术陶瓷拍卖开始出现,这为艺术陶瓷市场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但是,在拍卖行和当代陶瓷之间并未形成默契,很多陶瓷大师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送上拍卖会。

当代艺术陶瓷拍卖始于2005年的中工美拍卖会。2007年,中国翰海拍卖公司开拍当代艺术陶瓷。2008年,中国嘉德首次推出了“现当代陶瓷艺术”拍卖专场,成交额1578.4万元,成交率97%。而今,翰海和嘉德已经成为当代艺术陶瓷拍卖的最主要力量。

“当代陶瓷拍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市场新项目,处于初始向成熟的上升过程中。”中国翰海拍卖当代艺术品部总管李卫对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变化有切身感受,“在2007年初拍卖时,拍品多由作者或其家属提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代理人和藏家参与进来。同时,买家也在逐渐增多,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当代陶瓷市场在整体市场中份额的扩大。”

不过,当代艺术陶瓷拍卖也给拍卖行出了不少难题。“首先是价格问题。”李卫说,“由于当代陶瓷长期在一级市场流通,销售价格只在很小范围内得到认可,对于销售之外的更大市场并不公开,还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销售行情,有些作者会把单件销售作为流通标准,因此,在上拍价格上就会存在误差。当代陶瓷拍卖最大的问题,还是作品的量化及作伪问题。当工艺师完成一件作品创作后,往往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复制甚至量化,如果出现‘量产不限量’,就给拍卖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些人为了利益,在仿制名家作品后伪造名家名款,这也增加了征集拍品的难度。”

陶瓷大师们对于拍卖的理解与拍卖行显然有着一定的分歧。

饶晓晴分析说:“现在来讲,艺术陶瓷的拍卖还是一个操作的概念。外围进来的人还是很少,大多是内部人在运作。大师们往往不会拿出最好的东西上拍卖会,因为一旦在拍卖会上拍不到一定价格,甚至达不到自己在作坊的销售价格的话,除了自己蒙受损失外,也无法向以前的买家交代。”也许正是这种大师与拍卖行的分歧,拍卖往往成为很多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的舞台。

当代艺术陶瓷的市场瓶颈

定位定价不明确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的定价,不是来自拍卖行,而是由大师亲自给出的。许多大师都曾告诉笔者:“我不懂市场,我只懂工艺”。可是,这些“不懂市场”的大师却控制着市场最关键的因素:价格。

“十几年来,大师作品的价格涨幅都在30%以上。”韩小英说,“每个大师都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心理定位,同时每年都有一定的涨幅,大概在20%左右,或高或低。涨幅都是大师们自己掌控,其中掌控不准的也不乏其人。”

大师们掌控作品涨幅会考虑市场兴盛的大方向。比如说,有的大师会考虑年纪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少,因此提升价位。有些大师则觉得自己处于艺术造诣的上升趋势中,价格攀升是艺术水平提高的反映。心理价位与市场落差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不会出现在市场上。

“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是秘而不宣的,很多人都见不到,更别提买到。”饶晓晴说,“这种情况出现,一方面是大师们出于寻找艺术共鸣而惜售,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目前市场价位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起码没有达到这些大师们自己的心理价位。”

按照这种逻辑,当代艺术陶瓷,尤其是顶级艺术陶瓷的市场价位可能极为惊人。以当代龙泉青瓷代表人物徐朝兴来说,2005年,他的一件仿宋龙泉青瓷五管瓶曾拍出70万元。现在的代理商店里,其作品的价格从几千元、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据说在其家中成交作品有上百万元价位的。如果这些仍不是最高水平作品的话,那么他的市场价格到底应该是多少?

“现在对于当代陶瓷没有一个准确的艺术定位,也没有陶瓷馆和博物馆在收当代陶瓷,艺术陶瓷还是在走钢丝,没有一个落脚点。”饶晓晴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当代陶瓷艺术错位的审美》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当代陶瓷艺术错位的审美》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