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名瓷器 > 导航 >

河南地区古代名窑简介

河南地区古代名窑简介

古代名瓷器 古代名贵瓷器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2020-09-02

古代名瓷器。

登丰窑

在今河南省登封县,故称登封窑。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而终烧于元代。主要是烧制白瓷,兼烧黑釉瓷、三彩陶器。其中白釉珍珠地划花最具特色。产品有瓶、罐、洗、碗、杯、枕等。其胎呈灰白色。白釉是白中泛浅灰黄色调。装饰技艺有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还有柳斗杯剔花,有两不同的技法:一是在坯胎上先剔刻纹饰后上化装土,再上釉,烧成后即成为白瓷剔花器;二是在坯胎上先施化装土,然后才剔刻纹饰,再施透明釉,烧成后即成为白褐相间的柳条纹饰,工艺致精致美。

另外,白釉绿彩的瓶、碗、壶、钵、罐的产品数量也不少,其釉白润而亮,加以绿彩,显得淡雅纯净。

修武窑(当阳峪窑)

今河南修武县当阳峪。烧瓷于宋代,烧制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绞胎等品种。

特征:

1、 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妆土;

2、 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纹饰流利洒脱,尤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方块形组成的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为其它瓷窑所不见;

3、 绞胎器的特征是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对称整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

鲁山窑

在今河南省鲁山县,故名鲁山窑。始烧于唐代,经五代、两宋而终于元。主要烧制花釉瓷、白瓷和三彩器等。产品有拍豉、瓶、壶、碟、炉、钵、枕、碗、盘等。该窑产品特征是:胎质较粗,胎色浅灰褐;釉色有黑釉、白釉和三彩釉等。唐代花瓷釉色黑褐,上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有的象一朵白云,有的象一片树叶,有的象一簇浪花,自然生动、写意成趣,即有名的鲁山花瓷。

北宋至金时窑场扩大,产品更加丰富。装饰上除直线纹曲线纹外,也有划花、印花纹等。到元代还烧制白地黑褐彩器和红绿彩碗等。唐、宋、元的器物均具有它本朝代的工艺特征风格。

官窑(汴京官窑)

疑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中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是有关宋代官窑最早的文献瓷料。顾文荐为南宋人,记录前朝之事,应是比较可靠的。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李辉炳等亦都有专文论及此窑。但因历史原因,北宋皇城已为黄河数次决口之黄土所埋,该窑窑址已不可考,终成千古疑案。

北宋官窑又曰汴京官窑,烧造时间应是公元1111-1125年之间,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日开封)。有的学者认为根本就没有北宋官窑,传世北宋官窑器应是汝官窑。但从传世尊、碗、洗等器物来看,北宋官窑器有它自身的特点。北宋官窑的釉色、胎质都与官汝窑不同,而且釉层较簿,并有“紫口铁足”,只有在裹足支烧这一点上相似。加上现在官汝窑址已真相大白,看来汝官窑的产品与北宋汴京官窑的产品是不好混为一谈的。汴京官窑是存在的,只是窑址未发现,暂时得不到证实而已。

汝窑

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宝丰县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

根据发掘证实该窑从北宋初年创烧,历经宋、五代、元代后停烧,又在北宋中后期约有20年左右时间为宫廷烧御用瓷器,即汝官窑瓷器。以烧青瓷为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除烧青瓷外还烧白瓷、黑釉、三彩、珍珠地划花、白黑花以及白花青瓷、天兰釉钧瓷等多种产品。民窑为一般民用品较多的碗、盘、合等,官窑有洗、碗、盘、登、合、钵、盏、盏托、金口瓶、鹅颈瓶、椭圆水盒 、尊、方壶、圆壶等。

官汝窑产品特征:胎质细密、坚簿,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其釉色有天青、天兰、粉青几种,因选玛瑙入釉,使釉面抚如脂、视如玉,稀疏的气泡宛若星辰,多开有疏密不等的纹片,少数有鱼棱纹,也有不开片的,其缩釉点呈羊肝色;圈足外卷且比较矮,还有卧足,下圈足和平底足;工艺上有满釉裹足支烧,也有垫烧的。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状,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为3、5、6个,以5个为多,椭圆形水仙盆则采用6个支钉。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器物圈足足端无釉,但少见;在装饰工艺上有少数刻花和划花装饰,还有龙体和乌首等装饰; 少数器物有铭款。见有两种,器底刻“奉华”和“蔡”字款。

其民窑产品不管是制作工艺上,还是装饰技术上都是比较粗糙的。

汝官窑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满釉支烧(芝麻钉)法的先河,还有以玛瑙入釉法,这两者都为后世的官窑青瓷打下了基础。

扩展阅读

宋代名窑:耀州窑


宋代名窑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被誉为“北方刻花青瓷之冠”。“耀州窑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南侧,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唐代,这里已经开始建窑烧瓷,成为北方重要的手工业城镇。后历经五代,至宋代达到鼎盛,金、元续烧,元末明初停烧。从创烧到衰落,耀州窑前后历经800余年,形成了“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

耀州窑特点

耀州窑主要生产民间生活用瓷,自唐代开始以烧造白瓷和黑瓷为主,兼烧有青瓷、三彩器。宋代时以青瓷为主,形成独特风格。北宋晚期虽然刻花、印花并用,但以刻花为主流。在当时,耀州窑刻花、印花青瓷器很受欢迎,风靡一时,声誉与越窑青瓷比肩,许多窑场争相仿造,形成了庞大的耀州窑系。

耀州窑瓷器胎较厚,刻花时产生有斜度的刀痕,上过一层薄釉后,凹处积聚的釉较多,凸处的釉则较少,使图案有深浅、浓淡,显得清晰而富立体感,有浅浮雕的效果,珠圆玉润,这是耀州窑的一大特色。其常用图案如波浪纹,缠枝花卉,鱼、鸟等讲究严谨和对称,常常布满全器,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

宋代耀州窑鉴定技巧

耀州窑在众多窑场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崛起,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优势就在于它自身精湛先进的制瓷工艺——巧如范金的制坯,光泽温润的釉色,犀利洒脱的刻花纹饰。

宋代耀州窑胎色灰白,露胎处呈酱黄色。胎骨薄而坚固致密。其青瓷釉色,质地精细纯净,透明度适中,呈橄榄青色。这种橄榄青,与唐五代“越州上”的越窑“秘色”很相似。器物釉面施釉匀净,釉面多小片冰裂纹,边沿部分发褐黄色,俗称姜黄色。装饰技法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等多种。其中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的是刻花工艺以及与之风格相同的印花工艺。尤其是刻花,刀法犀利、线条简洁明快,刻出的花纹与五代剔雕刻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比定窑略胜一筹。器型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市场分析

耀州窑为北方青瓷主要产地,宋代被列为贡品,远销世界各地,在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在北宋神宗至徽宗年间还成为宫廷贡瓷,可见其地位亦很重要,甚至并不亚于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在文献中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赞誉。今天,随着耀州窑遗址的大面积发掘,人们对耀州窑的认识已经在逐步加深。纵观国内近几年的拍卖市场,成交价在10万元以上的耀州窑瓷器,已经有40件;50万元以上的6件,百万元以上的2件。由此可见,耀州窑价值的回归,指日可待。

安徽地区古代窑址概况


繁昌窑

今安徽繁昌县柯家冲。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

特征:

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

2、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 A、平底内凹。B、圈足平切。C、圈足壁斜切。

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

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

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

宣州窑(芜湖东门渡窑)

位于芜湖东门渡村小镇,西距县城湾沚镇 20公里。镇四周大都是圩田,仅西南方是属于敬亭山支脉的小丘陵,窑址就公布在这些小丘陵上,主要有小山、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窑头山和小竹园六处。烧瓷时间始于盛唐,盛于晚唐、五代,终于北宋。

特征:

1、器物有碗、钵、盏、灯、执壶、四系缸、双系小口瓶、缸、盆、各类俑、建筑饰件等。各窑所烧器物不尽相同,营盘山、康王山以烧注子、壶、罐为主;蛤蟆地则主要烧制碗、钵、碟等类器物;小竹园等专烧缸类器物。

2、因当地瓷土矿含铁量较高,同时又羼和大量赭红色粘土,所以产品胎质为灰黑、铁灰等色,露胎处呈铁红或褐色。釉色以青黄、酱黄、酱黑为基本色调,由于釉料中氧化亚铁含量不同,少数器物出现青灰、青绿、酱褐色。器物施釉前先上一层乳黄色石灰釉,似化妆土,然后施釉。

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王山发现一批印有“宣州官窑”款的宋代瓷罐残件,制作粗糙,似为酒器。古代文献有宣州窑的记载。至于东门渡窑与宣州窑的关系,目前意见不一,主要以下观点:一、从广义上讲古宣州境内有两个窑系;一是泾县窑头岭、窑峰以及繁昌柯家冲、骆冲窑的青白瓷系;二是东门渡窑与琴溪窑的青瓷系。从狭义上讲,宣州窑应是专指东门渡窑。因为宣州窑是为完成特殊任务而设立的窑场,是官办,而其他几处窑是民窑,以烧日用瓷为主。二、东门渡窑为民窑,钤“宣州官窑”款的器物为官府监烧的专用器皿。三、东门渡窑是早期宣州窑发源地之一,琴溪窑是宣州窑工艺水平突飞猛进的鼎盛期;繁昌柯家冲窑是宣州窑的晚期窑场。四、宣州官窑为地方官窑。究竟如何定论,有待于窑址的试掘及更多考古材料的发现。

歙县竦口窑

位于歙县桂林镇竦口村北100米处。皖南唐、宋民间瓷窑。烧瓷年代始于唐,盛于五代到北宋。

产品以青釉盘、碗、盏为主。少数釉色为青黄色或灰色。该窑烧制的青釉器物色调纯正,釉质细腻、滋润,光洁度较好,釉层薄厚均匀。釉面有细碎开片,胎釉烧结程度较好。器内外满釉,仅足圈无釉。五代碗多大口、大足,腹部弧度小,有瓜棱及五瓣葵口的造型,釉色与浙江越窑、江西黄泥头窑接近,烧法也与江西所烧器物相同,都采用支钉垫烧。

绩溪霞涧窑

位于绩溪县城(华阳镇)西北约2公里霞涧村(又名花根村)南面的山坡及高地上。1984年发现,烧瓷时间为五代至北宋的民间瓷窑。

主要品种有青釉、酱黑釉、酱黄釉及绿釉器。其中以青釉为主,器形有各式碗、壶、盘等,釉质细腻、滋润,釉层薄厚均匀,胎釉结合牢固,釉面光洁,有片纹。酱釉器质地粗厚,釉面光洁度较差。绿釉器有罐、盆等。在窑址上还采集到一些酱褐釉拍鼓标本,具有唐代风格。

此外,还有寿州窑(淮南窑)、界首窑…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窑——官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在琳琅眩目的中国瓷器中,"北宋官窑青瓷"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古气盎然,朴人眉于,被视为瑰宝。官瓷是官办瓷窑制器,专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的宫廷御瓷,权臣贵胄也只能望瓷兴叹,可见而不可及。因而高贵、难得便成为人们对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

相传官窑造出以后,宫里的太监便来检查,发现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宫里,供皇室使用。正因为这个,所以,官窑存世量极少。

特点:

1.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2.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明清景德镇官窑,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明清官窑亦称御窑,存世量极少。

3.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窑——定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窑址: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

特点:

1.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

2.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

3.定窑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窑——汝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窑址: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特点:

1.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

2.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窑——哥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窑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特点:

1.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2.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古代瓷器:宋代五大名窑——钧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窑址: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

特点:

1.钧瓷的釉色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

2.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3.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