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中国文人画与景德镇陶瓷

中国文人画与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9-02

景德镇古代瓷器。

浅绛彩艺术:开启艺术瓷的个性时代

景德镇的艺术陶瓷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与创新。从史料记载的1700多年前的“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至今,它完成了从实用功能审美到精神文化审美的升华。历经岁月的凝练与历代工匠的努力,工艺上多次变革与创新,瓷画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得以在工艺陶瓷上绽放和抒发,使瓷有了新的艺术内涵,给作品赋予了新的灵魂,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浅绛彩艺术:开启艺术瓷的个性时代

由于浅绛彩艺术摈弃了粉彩分工细、工艺强,以发样照描的工艺过程,从清咸丰年间兴盛以来,一度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的主要品种,它是由具有较高素养的文人亲力亲为,以绘画形式表现的陶瓷艺术门类。早期浅绛彩瓷画各家都是善在纸上挥毫泼墨的画家。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新安派画家加入景德镇瓷艺界之后,他们把文人画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及审美旨趣带进瓷上彩绘,于是深化了艺术陶瓷的新文化语言,也为景德镇的文人画开辟了先河,改变了历代陶瓷没有艺术家、只是皇帝宫廷喜好意识和朝代年款的表现形式,使艺术陶瓷有了新的装饰语言,一度成为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的高潮。

这批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俞子明、汪少棠等为代表的浅绛彩艺术名家,他们放情笔墨之中,展胸中丘壑、吐纸上烟云。其代表作中多以瓷板画作为多,瓷瓶略少,如程门咸丰五年(1855年)所画瓷板画《溪锁绿烟》,以简约恣纵之笔绘两岸青山,突出文人画之逸气,营造出“山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的意境。后期浅绛彩名家,有潘棠、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等,他们有少许浅绛彩作品传世,主要是承接浅绛彩之先河,在新粉彩创作思路上对民国时期的文人画艺术陶瓷创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浅绛彩在陶瓷工艺表现技法上的浅尝辄止,精于书画而忽略了画与瓷的有机结合。使得民国初年浅绛彩已渐哀微,至20世纪20年代已被新粉彩所取代。但是正由于浅绛彩文画派在陶瓷艺术上的表现,使瓷艺装饰逐渐走出了图案纹样的古老形式。落款钤印打破了工匠在瓷器上不画姓名的传统,开启了艺术陶瓷以个性艺术为主题的先锋。

珠山八友:从陶瓷装饰转向陶瓷绘画

进入民国时期,受文人画派浅绛彩的影响,一些陶瓷艺术家努力将宋元以来的中国画形式,借鉴和移植到瓷画中来,并加以创新,使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出现了新的面貌,1928年秋,由王琦、王大凡等人组织成“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月,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集图》上题诗云:“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兰竹、花卉鱼虫兽马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得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结社求变创新的宗旨。

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表现在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画家的审美旨趣,虽然他们对传统绘画各有不同,但艺术基调是相同的。他们不因袭守旧,作品能突现个人主体意识,显示个人艺术风格。如王琦作品题款中常常写到摹黄慎笔意,而他后来的人物画却能在黄慎的基础上自成一格;王大凡参酌吴友如、钱慧安的画法,却能自出机杼;刘雨岑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任伯年的笔墨技巧。他们娴熟地运用粉彩材料,掌握瓷用油性特点,能在坚硬光滑的瓷胎釉面上,表现出绘画艺术的韵致。

另一方面,他们努力继承传统粉彩填色技艺,保持粉彩料色莹亮的风采,使之和谐地与绘画结合起来。高雅的绘画风格配合独特的粉彩填色工艺,形成珠山八友陶瓷艺术的新样式。他们以瓷作画、以画入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陶瓷艺术家们文人画的精神追求取向。珠山八友对传统瓷艺采取兼容并蓄的现实态度,将商品化与世俗化融为一体,由陶瓷装饰艺术转向陶瓷绘画艺术。

新时代:笔墨随时代而书

新中国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陶瓷艺术文人气息的作品可谓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陶瓷绘画形式与工艺装饰手法并存,釉上、釉下各种工艺材质有机结合,融入人民的审美生活。

一件件具有时代气息的文人画陶瓷艺术作品面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美术家王步、胡献雅、余文襄、汪以俊、龚耀庭、时幻影、毕渊明、赵惠民、王锡良、陈先水、傅尧笙等,他们以笔墨写心声,以造化制新图,创作题材更多是现实生活内容,如好风光、农家乐、军民情等,给文人画陶瓷艺术创作注入一股新鲜空气,他们创作手法多样,题材广泛,工笔写意兼容、诗书画印一体,造型多样;他们更注重的是观察生活、凝炼生活,如王步作品青花《田园绿波》绘青菜萝卜,以大写意的笔法和大面积的分水技法,浓淡层次分明,线条抑扬顿挫,其色因窑变意趣成天,画面左上竖题“田园风景绿茵波,铺叠窗前一望中,如此青春如此日,好将生意比东风”文人画的表现形式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另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不少著名画家在访问景德镇时都在陶瓷上留下了他们墨迹,以瓷作画,如朱纪瞻、林凤眠、唐云、梅健鹰、祝大年等,他们的融入对于景德镇陶瓷文人画的创作起到了提高和推动作用。同时由于景德镇的陶瓷美术教育也进入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注重从基础美术的启蒙教育,并注重写生,为陶瓷美术创作培养了新的人才,增进了新的理念,使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在开发研究新工艺、新文化、表现形式,做好了准备,陶瓷艺术作品的文人画气息又融入了更多创作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新一代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艺术创作人才,不断开拓新的艺术领域,新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取向引起了艺术内容与形式、煤质与风格的变化,加上绘画界那种活跃扩张的态势都不断撞击着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思维。陶艺家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利用多种多样的工艺材质的特殊性和综合装饰手法,引发一派争奇斗艳的蓬勃生机,人们把借物言志的表现形式广泛用于陶瓷创作当中,融入“有我”的艺术境界,陶艺家用彩笔构筑起自己的家园。

新一代的陶艺家思路敏捷,表现手法奇妙多样,视野开阔,中国文人画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对陶瓷艺术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新的文化融入新的追求,每一件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陶瓷作品,都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中国文人画对陶瓷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感悟,只有更多地吸收其他众姊妹艺术的营养,才能积累丰富的文化素养,创作出更具文人气的陶瓷艺术作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瓷器上的文人画


“浅绛”本是中国山水画的术语,指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淡赭、花青、藤黄等冷色彩渲染而成的山水画。国画中的“绛”即赭红色,又染以浅色,故名“浅绛”。

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或“浅绛彩”,是借用中国画的术语,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种彩绘瓷器。它以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画纹饰后,再染上浅淡的赭石与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色彩,经低温烧制而成,画面彩料甚薄,色调清淡柔和,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不过,浅绛彩瓷画的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山水,还能表现人物、花鸟、禽兽等等。

这种瓷器上的浅绛彩瓷画,属于瓷器上的文人画,尤其是那些浅绛写意山水画,别有一种意境,气韵不凡,开辟了一条瓷器上绘画的新路子。由于浅绛彩瓷画的诞生,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在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拓展了空间,它在中国的瓷画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时间大约为70年左右。

浅绛彩瓷画与文人画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与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相融,作者一般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的题材有山水、花鸟、古木、竹石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浅淡色彩写意为多。代表画家有唐代王维、元代倪云林、明代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他们的画作充满诗情画意,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晚清、民国初年,景德镇的浅绛彩瓷画家为显示自己非凡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趣味,将诗、书、画相结合的文人画这一形式移植到瓷器上,直接以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写富有诗意的画图。瓷画气韵生动,刻画传神,用笔用墨设色精妙,富有层次感。他们的画作或以宋元以来的纸绢绘画为粉本,或拟“四王”、“扬州八怪”等的笔意,或拟同时代的赵之谦、虚谷、任熊等海上画派的风格,并开创了瓷画上题写诗词、干支年月与作者署名的先河,有的还在落款处绘有印章。瓷画的大师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人,既是浅绛彩瓷画的先躯者,又是当时的代表性画家。名家尚有:王凤池、汪藩、周子善、俞子明、任焕章、余焕文、蒋玉卿、汪章、马庆云、敖少泉、李瑞山、方家珍、颜筱云、潘植南、周筱松、汪照藜、徐善琴、高心田、汪友棠、许达生、黄铭光、高恒生、仙槎等。

这类浅绛彩瓷画创一代新风,摆脱了传统粉彩的“匠气”,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浅绛彩瓷画的题材

浅绛彩瓷画的题材摆脱了以往瓷画匠人以版画、年画为范本的单一画法,采用宋元明清及同时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为摹本进行彩绘,打破了官窑的清规戒律,开拓创新,已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鱼虫及清供博古等各类画科。

山水类远追元代黄公望、倪云林,近摹清代“四王”。一般选取山林的幽静小景,如云山飞瀑、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渔舟风帆、茂林修竹,寺院亭阁、山间农舍等。点景人物多用红色或青色,十分醒目,如曳杖老者、携琴高士、骑驴老丈之类。画面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一种逸趣,令人清心静思,神往不已。

人物类多写意作品,仿黄慎、任伯年等的画风。仕女图有少女沉思、吹箫、春困、弹琴等,且仿效道光年间著名人物画家改琦、费丹旭的风格;高士图有“米芾拜石”、“渊明爱菊”、“竹林七贤”、“踏雪访梅”、“携琴访友”等;仙怪图有“加官进爵”、“福禄寿”等;反映百姓生活的有“渔家乐”、“耕织图”、“垂钓图”等。

花卉翎毛鱼虫类,大多取材于传统的寓有吉祥之意的图案,效法恽南田、华秋岳、张熊等的构图与笔法,如“富贵白头”,“喜上眉梢”,“八百千秋”,“安居乐业”,以及“柳间春蒸”、“绶带海棠”、“果蔬图”等等。

另有明清两代流行的清供博古图案,也出现在瓷面上,这些图案与当时“海上画派”的风格相类似。

浅绛彩瓷的器型、胎釉及款识

浅绛彩瓷的器型甚多,大小不一,有高达75厘米左右的方瓶等,也有仅仅几厘米高的水盂、小酒杯等,汪友棠的小瓷板画《秋江帆影图》只有7厘米见方。

浅绛彩瓷的器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陈设观赏瓷,如瓷板,琵琶尊、象耳尊、鹿头尊,兽头环耳瓶、方瓶、六方瓶,文房四宝(水盂、笔筒)等;一是生活日用瓷,如帽筒、盆、盘、碗、壶、杯、盖碗、盖盅、酒墩、香炉、烛台等。

早期的浅绛彩瓷,大多瓷胎较厚,瓷质较疏松,釉面为橘皮釉(釉面呈微微起伏的波浪纹)。绝大部分瓷器的口沿以一圈金边为装饰,但金边大多已脱落。名家所绘浅绛彩瓷,与一般的瓷器有所不同,瓷质釉色滋润细洁。民国初年的浅绛彩瓷与早期已有不同,瓷胎较薄,瓷质较细,釉面光滑。

浅绛彩瓷的款识有底款与画面题款两种,底款指年号款、堂名斋号款,画面题款指瓷画上作者的题款。

年号款,即模仿历代官窑纪年款的方式,书写于器物底部。一般用楷书或篆书书写,如“大清同治年制”、“同治年制”、“大清光绪年制”、“光绪年制”、“官窑内造”等。这些底款有的是伪托款,与实际年代不符,应该以画面题款中的干支纪年为准。底款有带边框,有不带边框。

堂名斋号款,即书写于器物底部的堂名、室名、斋名、轩名等,或制作者的室名,或收藏者之印。制作者的室名如“友竹轩作”、“心萱堂印”、“光绪庆云书画”、“庆云书画”等,收藏者之印如“筱园珍藏”、“靠苍阁藏”等。

这里再提一下浅绛彩瓷画上作者题款的书法。瓷器上的书法,一直以来只是瓷器上的局部装饰而已。可是,浅绛彩瓷画题款的书法已不同旧时格局,充满艺术趣味,不仅有楷书、行书、隶书,还因受到当时书法家与金石学家的影响,出现了篆文、金文及其释文。

浅绛彩瓷的历史地位

浅绛彩瓷曾盛行一时,在中国瓷器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功不可没,尤其是在传统粉彩与民国新粉彩之间的承上启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历来陶瓷研究专家对浅绛彩瓷都很重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民国年间,黄矞《瓷史》中指出:“其特品为白地五彩(浅绛彩的别称),而摹古名画,绘以丹青山水、人物、花鸟者,诚清玩之雅具。”“同光之际,以程雪笠绘者为最胜,次则有小轩作款者,不知姓氏,亦卓尔不凡,二子之写生写意不独设色精美,其运笔描神,玲珑苍雅……”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中曾说:“(光绪年间)还出现一类创新品种:水墨五彩(浅绛彩的别称)……色调淡雅,清新明丽;拟八大山人、新罗山人等笔意的人物花鸟和浅绛山水等画面,往往写有题句,并署有干支纪年款和作画人姓名;其余瓷器的绘画风格,深受同时代的赵之谦、虚谷、任熊、任伯年等名家的影响。”

浅绛彩瓷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被新粉彩所替代,但浅绛彩瓷画冲破了传统粉彩的束缚,拓宽了瓷画家的创作思路,开创了一代瓷艺新风。从有关资料看,民国著名瓷画家潘匈字、汪晓棠、汪野亭、王大凡等,都曾师承浅绛彩名师,绘写过浅绛彩瓷画。浅绛彩瓷尽管消亡了,但它的釉上彩技法被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家所传承、发扬、创新,从而诞生了新粉彩这一瓷绘品种。

曾经有人指出,在浅绛彩基础上形成的新粉彩,从艺术上讲未免有“从俗”的倾向。“珠山八友”与浅绛彩瓷画家的不同之处:“浅绛是文人画家所绘的瓷器,而‘珠山八友’则是艺人模仿文人画家在瓷器上作中国画。”(刘新园《瓷板与瓷板画》)

浅绛彩瓷画是文人画家在瓷器上的绘画,属于文人画的范畴,这种瓷画既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境界,又显示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因此,它从一诞生就受到文人雅士的赏识,而今更为收藏家、书画家和文化人的关注。在瓷器收藏中,人们一般都侧重于瓷器品相的完整与否。笔者以为,浅绛彩瓷画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艺术性,与其收藏艺术水准平平的全品相浅绛彩瓷,还不如收藏富有艺术魅力的有次残的浅绛彩瓷。

今天,我们重新面对浅绛彩瓷这朵瓷苑奇葩,更觉得应该充分肯定它的历史地位,还其历史本来面目。那些浅淡柔和、精美素雅的浅绛彩瓷画,尤其是瓷画名家、文人书画家的作品,它们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精华与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史料价值。

陶瓷粉彩文人画的价值及意义


艺术发展至今天面临今天对过去和未来的期待及选择,就象火与泥土通过人的创造之路发生了许多的艺术,最初中国的原古彩陶,在泥士与火凝固烧成一种物质的精神永恒,这种物质同人的意识完美结合,逐步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将精神注入这种物质,形成艺术功能,这个过程就人的生存需要发,即泥土与火在人类最初生活一直延续到今天,并随着人的生活实现人的信念而随着时代在火与泥土这间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景德镇的粉彩艺术在火与泥的烧成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因素,并且将理性和感性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艺术形象的超鸿人微的审美价值。

粉彩文人画是景德镇人为生存智慧性地创造陶瓷装饰技术和吸收其它工艺而开创的材料手段。由于具有一定的饰造形象的能力,因而被艺术家们认定为具有绘画性的艺术。粉彩文人画在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之下已经具有自身的艺术语言、评价标准及公认的艺术价值。

1粉彩文人画的兴起及其价值

粉彩艺术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步入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初至现今不停地吸收借鉴其他艺术营养才得以发展。尤其是受到西方艺术的巨大冲击,粉彩艺术在保留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西方造型基础巧妙地吸收在自己的艺术根基上,因而粉彩文人艺术作品呈传统、现代交融在一起,形成技术、材料特性和艺术为一体的粉彩艺术。

文人瓷画从浅降彩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到粉彩的潘陶宇、汪晓棠、周小松、王琦等兴起之后,逐步构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依赖文化来发展自己的个性。

文人粉彩艺术的兴起同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在不同于原始的装饰艺术逐渐在装饰的特点上依托文化控制视觉的能力,取材于自然的因素。

因此粉彩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形态在精神文化上的过滤摹拟性的创造,实质是依托文化的内化精神选择性地表现。所以文人瓷画不是装饰性的点缀花、叶藤。而是将价值观念扩展到审美思考的经验上,达到艺术的“无为而治”的高境界。

创造一件粉彩艺术作品,今天看来,最重要的是以艺术思维及其创作规范达到目的。

我们可以认为,粉彩文人瓷画在潘陶宇、汪晓棠、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何许人、汪大仓、田鹤仙、毕伯涛、刘雨岑。以及王步在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的各个领域各具自身的艺术风格。他们共同之处在于注重工艺的完美结合,注重文化素质的积累,并且融合哲学思想、典故、文人诗、书画及印为一体的粉彩文人画,倡导个性为高境界,排斥工匠气息,因此为艺术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瓷画的绘画语言。

从另一个角度看,粉彩材料在生产中,粉彩适用于日用陶瓷产品中,然而这同粉彩文人瓷画完全不同,在潘陶宇,汪晓棠及八友之后,他们的弟子进一步发展了陶瓷艺术,例如:王锡良、余文襄、张松茂;李进、汪桂英、毕渊明、徐焕文等一批艺术家不懈的努力,进一步开拓了这门艺术的表现效果和扩大了艺术表现范畴。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注重文化修养,自觉增加艺术功力,吸收色彩和文化的价值并相应的密切的综合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吸收西画的结构,造型基础及体积,明暗光线的效果,配合中国传统线的魅力,达到技巧和艺术整体效果的统一。这样使粉彩艺术增添了许多新的面貌。

在这批弟子之后,新的后起之秀在受过完整的绘画基础教育之后,把色釉的天然效果巧妙地同绘画精神相结合,达到妙趣天成的效果,出现了许多新面貌有价值的作品。

2粉彩文人画的艺术创作与视觉规律

陶瓷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必须把某些局限变成智能创作,使艺术和工艺技能相结合探索出若干的文化精神价值,表现出粉彩艺术的精美,玩赏的特点,充分挖掘粉彩艺术的丰富审美内涵,达到伴随生活审美持续性的要求。所以粉彩技能是靠经验的积累才能自由的创作,尤其强调师传的技术经验,另外,在材料加工和绘制过程中,控制绘制油性的经验,加上填色的技术,这些基本靠经验的传授。因此粉彩艺术在创作思维至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价值上,创作者都必须根据材料的经验积累,以最终的理想效果思考艺术形式及艺术体材。并且配合制作材料,使技法达到表现艺术情感的目的。粉彩艺术在这里说明艺术思想必须同瓷胎泥性、加工材料、思考创作目的和通过“火”的烧成,才能形成一整套有机的联系,才能恰到好处地创作出理想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粉彩艺术强调粉彩的韵味,也就是线与面,墨与色相互渗透,使线与墨色,色相混合的整体效果显示出来,强调白的空间表现内容的价值,为主体充分显现形象及环境整体视觉效应的过程,注重视觉规律,所谓“计白当黑”“知其白,守其黑”正是使艺术视觉效果给人欣赏的直接性与内在心理相联适应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审视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增加感性的愉快和理性分析双重的满足。

这是内在的艺术哲学价值。

现代粉彩文人艺术仍然在保留中国画线饰造结构的传统,同时使线结构不同于形体块面的结构方式,即控制块面、色彩、明暗在线结构之中,承担空间形体任务,又承担结构的任务和强求其内在变化。这样韵味就显示了内在的价值。从总体看,色彩、调子、形状以及线都通过整体到局部渗透,视觉双回复整体交差的过程,成功的粉彩作品提供了许多的审美品味的过程和创作的价值。

3粉彩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及品味的规律

粉彩文人画的艺术性不是直观装饰性。因为粉彩文人画的艺术发展同现代环境密切相关。如原始社会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经受自然的种种分割,及解脱自然环境的直观精神使现代人同原始人在具象和抽象有明显的区别。这样原古时期人化精神的超越性在彩陶纹式上的图腾价值,以直线、弧线等抽象图案为主。然而现代环境生存逐渐处在以直线和抽象几何空间建筑里,间隔了自然环境,回归自然就形成了现代精神的表现主体。粉彩文人瓷画恰恰以自然时空综合文化的因素作为创作的依托,使自然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独特内在语言出现,粉彩文人画在现今环境才得以发展。因此注重表现精神特征的审美价值,将更多把自然的和宇宙作为一体的象征,粉彩文人画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构筑绘画意识的艺术哲学语言,并透过工艺为特征而具有艺术的内涵表现,创作的价值。因此装饰意识只是外在特征,而不是内涵。所以文人粉彩艺术适应新文化环境正长趋直入的发展。可以认为粉彩文人画艺术在审美的规律提供时代的美学价值。

文人粉彩艺术注重品味的价值,然而品味反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时空感,因而伴随着生活活动中通过感官反映感觉性质,它的客观社会性通过感官特征极为突出和重要的是文化特征,在综合的感观基础显示其文化的价值。品味至使审美视觉整体同局部构成互补的关系。这就是艺术和工艺材料构成依据,使审美感觉存在价值及思想的特点。因此粉彩材料的美感同技巧密切相关。所以色釉高雅,韵味,厚重在粉彩艺术中显示性格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粉彩艺术语言区别于其他艺术而显示自己的内在审美魅力。

4粉彩文人艺术的发展

粉彩文人画艺术正经历艰苦的考验和价值的评判。现在不是补充血液的问题,而是从冷藏的状态中沸腾起来,追求艺术对粉彩文人画的本源。必须确认这门艺术上升更高一层的艺术格调,并且把具有艺术膨胀和张力的高标准和不断递进的状态和谐地形成粉彩艺术的语言。创作者必须带有浓重的气质去融合人与自然的创造能力。

粉彩文人画最初受传统文化逐步发展起来,也把各种各样的技艺反复比较筛选,精心创作,选择成功的经验及效果,区分陶瓷艺术家和匠人。这就是说陶艺家必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思想和素质为前题,把自身的情感和感知至器官的人化自然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成功的作品必须具备创造和表现艺术的素质。王琦的粉彩文人画虽然脱离黄慎的影响仅差一步,然而英年早逝仍使他在今天看来,他是第一个表现现实体材的人。

我们必须承认,粉彩艺术是陶瓷艺术中最具饰造形象能力的艺术,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至今景德镇仍然是艺术瓷绘制作中心。粉彩艺术是这个中的轴承。尽管现代艺术思想及潮流变化莫测,但粉彩艺术仍以传统精神稳步发展至使陶瓷艺术具有雄厚传统底蕴。

总之,对粉彩文人画的分析认为:今天粉彩艺术的潜力仍然无原则要艺术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把握工艺材料,严格规范艺术的创作规律、面对现实、面对外师造化来表现粉彩艺术语言。只有排斥拼凑资料的画面游戏,培养综合的修养及加深功力,完善工艺技术和材料的开发,注重摸索陶瓷绘画的语言,不断更换调整及淘汰不成熟观念使粉彩艺术一步一步走向正规的创作之路。

粉彩文人画在景德镇近代陶瓷艺术历史变化发展中正稳步前进,并且如磐石一般支撑着陶瓷艺术的内在动力,尽管文化潮流风云变换,然而粉彩艺术仍不知不觉地稳步发展。

陶瓷粉彩文人画的价值及意义_陶瓷知识


艺术发展至今天面临今天对过去和未来的期待及选择,就象火与泥土通过人的创造之路发生了许多的艺术,最初中国的原古彩陶,在泥士与火凝固烧成一种物质的精神永恒,这种物质同人的意识完美结合,逐步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将精神注入这种物质,形成艺术功能,这个过程就人的生存需要发,即泥土与火在人类最初生活一直延续到今天,并随着人的生活实现人的信念而随着时代在火与泥土这间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景德镇的粉彩艺术在火与泥的烧成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因素,并且将理性和感性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艺术形象的超鸿人微的审美价值。

粉彩文人画是景德镇人为生存智慧性地创造陶瓷装饰技术和吸收其它工艺而开创的材料手段。由于具有一定的饰造形象的能力,因而被艺术家们认定为具有绘画性的艺术。粉彩文人画在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之下已经具有自身的艺术语言、评价标准及公认的艺术价值。

1粉彩文人画的兴起及其价值

粉彩艺术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步入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初至现今不停地吸收借鉴其他艺术营养才得以发展。尤其是受到西方艺术的巨大冲击,粉彩艺术在保留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西方造型基础巧妙地吸收在自己的艺术根基上,因而粉彩文人艺术作品呈传统、现代交融在一起,形成技术、材料特性和艺术为一体的粉彩艺术。

文人瓷画从浅降彩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到粉彩的潘陶宇、汪晓棠、周小松、王琦等兴起之后,逐步构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依赖文化来发展自己的个性。

文人粉彩艺术的兴起同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在不同于原始的装饰艺术逐渐在装饰的特点上依托文化控制视觉的能力,取材于自然的因素。

因此粉彩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形态在精神文化上的过滤摹拟性的创造,实质是依托文化的内化精神选择性地表现。所以文人瓷画不是装饰性的点缀花、叶藤。而是将价值观念扩展到审美思考的经验上,达到艺术的“无为而治”的高境界。

创造一件粉彩艺术作品,今天看来,最重要的是以艺术思维及其创作规范达到目的。

我们可以认为,粉彩文人瓷画在潘陶宇、汪晓棠、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何许人、汪大仓、田鹤仙、毕伯涛、刘雨岑。以及王步在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的各个领域各具自身的艺术风格。他们共同之处在于注重工艺的完美结合,注重文化素质的积累,并且融合哲学思想、典故、文人诗、书画及印为一体的粉彩文人画,倡导个性为高境界,排斥工匠气息,因此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瓷画的绘画语言。

从另一个角度看,粉彩材料在景德镇陶瓷生产中,粉彩适用于日用陶瓷产品中,然而这同粉彩文人瓷画完全不同,在潘陶宇,汪晓棠及八友之后,他们的弟子进一步发展了陶瓷艺术,例如:王锡良、余文襄、张松茂;李进、汪桂英、毕渊明、徐焕文等一批艺术家不懈的努力,进一步开拓了这门艺术的表现效果和扩大了艺术表现范畴。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注重文化修养,自觉增加艺术功力,吸收色彩和文化的价值并相应的密切的综合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吸收西画的结构,造型基础及体积,明暗光线的效果,配合中国传统线的魅力,达到技巧和艺术整体效果的统一。这样使粉彩艺术增添了许多新的面貌。

在这批弟子之后,新的后起之秀在受过完整的绘画基础教育之后,把色釉的天然效果巧妙地同绘画精神相结合,达到妙趣天成的效果,出现了许多新面貌有价值的作品。

2粉彩文人画的艺术创作与视觉规律

陶瓷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必须把某些局限变成智能创作,使艺术和工艺技能相结合探索出若干的文化精神价值,表现出粉彩艺术的精美,玩赏的特点,充分挖掘粉彩艺术的丰富审美内涵,达到伴随生活审美持续性的要求。所以粉彩技能是靠经验的积累才能自由的创作,尤其强调师传的技术经验,另外,在材料加工和绘制过程中,控制绘制油性的经验,加上填色的技术,这些基本靠经验的传授。因此粉彩艺术在创作思维至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价值上,创作者都必须根据材料的经验积累,以最终的理想效果思考艺术形式及艺术体材。并且配合制作材料,使技法达到表现艺术情感的目的。粉彩艺术在这里说明艺术思想必须同瓷胎泥性、加工材料、思考创作目的和通过“火”的烧成,才能形成一整套有机的联系,才能恰到好处地创作出理想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粉彩艺术强调粉彩的韵味,也就是线与面,墨与色相互渗透,使线与墨色,色相混合的整体效果显示出来,强调白的空间表现内容的价值,为主体充分显现形象及环境整体视觉效应的过程,注重视觉规律,所谓“计白当黑”“知其白,守其黑”正是使艺术视觉效果给人欣赏的直接性与内在心理相联适应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审视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增加感性的愉快和理性分析双重的满足。

这是内在的艺术哲学价值。

现代粉彩文人艺术仍然在保留中国画线饰造结构的传统,同时使线结构不同于形体块面的结构方式,即控制块面、色彩、明暗在线结构之中,承担空间形体任务,又承担结构的任务和强求其内在变化。这样韵味就显示了内在的价值。从总体看,色彩、调子、形状以及线都通过整体到局部渗透,视觉双回复整体交差的过程,成功的粉彩作品提供了许多的审美品味的过程和创作的价值。

3粉彩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及品味的规律

粉彩文人画的艺术性不是直观装饰性。因为粉彩文人画的艺术发展同现代环境密切相关。如原始社会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经受自然的种种分割,及解脱自然环境的直观精神使现代人同原始人在具象和抽象有明显的区别。这样原古时期人化精神的超越性在彩陶纹式上的图腾价值,以直线、弧线等抽象图案为主。然而现代环境生存逐渐处在以直线和抽象几何空间建筑里,间隔了自然环境,回归自然就形成了现代精神的表现主体。粉彩文人瓷画恰恰以自然时空综合文化的因素作为创作的依托,使自然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独特内在语言出现,粉彩文人画在现今环境才得以发展。因此注重表现精神特征的审美价值,将更多把自然的和宇宙作为一体的象征,粉彩文人画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构筑绘画意识的艺术哲学语言,并透过工艺为特征而具有艺术的内涵表现,创作的价值。因此装饰意识只是外在特征,而不是内涵。所以文人粉彩艺术适应新文化环境正长趋直入的发展。可以认为粉彩文人画艺术在审美的规律提供时代的美学价值。

文人粉彩艺术注重品味的价值,然而品味反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时空感,因而伴随着生活活动中通过感官反映感觉性质,它的客观社会性通过感官特征极为突出和重要的是文化特征,在综合的感观基础显示其文化的价值。品味至使审美视觉整体同局部构成互补的关系。这就是艺术和工艺材料构成依据,使审美感觉存在价值及思想的特点。因此粉彩材料的美感同技巧密切相关。所以色釉高雅,韵味,厚重在粉彩艺术中显示性格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粉彩艺术语言区别于其他艺术而显示自己的内在审美魅力。

4粉彩文人艺术的发展

粉彩文人画艺术正经历艰苦的考验和价值的评判。现在不是补充血液的问题,而是从冷藏的状态中沸腾起来,追求艺术对粉彩文人画的本源。必须确认这门艺术上升更高一层的艺术格调,并且把具有艺术膨胀和张力的高标准和不断递进的状态和谐地形成粉彩艺术的语言。创作者必须带有浓重的气质去融合人与自然的创造能力。

粉彩文人画最初受传统文化逐步发展起来,也把各种各样的技艺反复比较筛选,精心创作,选择成功的经验及效果,区分陶瓷艺术家和匠人。这就是说陶艺家必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思想和素质为前题,把自身的情感和感知至器官的人化自然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成功的作品必须具备创造和表现艺术的素质。王琦的粉彩文人画虽然脱离黄慎的影响仅差一步,然而英年早逝仍使他在今天看来,他是第一个表现现实体材的人。

我们必须承认,粉彩艺术是陶瓷艺术中最具饰造形象能力的艺术,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至今景德镇仍然是艺术瓷绘制作中心。粉彩艺术是这个中的轴承。尽管现代艺术思想及潮流变化莫测,但粉彩艺术仍以传统精神稳步发展至使陶瓷艺术具有雄厚传统底蕴。

总之,对粉彩文人画的分析认为:今天粉彩艺术的潜力仍然无原则要艺术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把握工艺材料,严格规范艺术的创作规律、面对现实、面对外师造化来表现粉彩艺术语言。只有排斥拼凑资料的画面游戏,培养综合的修养及加深功力,完善工艺技术和材料的开发,注重摸索陶瓷绘画的语言,不断更换调整及淘汰不成熟观念使粉彩艺术一步一步走向正规的创作之路。

粉彩文人画在景德镇近代陶瓷艺术历史变化发展中正稳步前进,并且如磐石一般支撑着陶瓷艺术的内在动力,尽管文化潮流风云变换,然而粉彩艺术仍不知不觉地稳步发展。

陶瓷与中国文化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这是由陶瓷的特性决定的。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的摄人心魄的中国陶瓷文化大型交响乐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 。

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那陶塑的猪、牛、狗,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表达着文明的演化与发展。摩娑这些与实物逼真无二的作品,想象着先民的困惑、喜悦和奋争,那在洪荒、野蛮中奔突与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陶塑奇迹秦兵马俑,那刚毅肃然的将军,那牵缰提弓、凝神待命的骑士,那披坚执锐、横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发、目光正视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风神骁骏、横空出世的战马,共同组成的方阵,张扬着力量,张扬着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烟四起的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想象着秦国军队那种风卷残云、吞吐日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它尽管是一个军阵,但它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记录着那个时期的历史。

汉代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呈现出与秦代不同的时代特征。陶塑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其场景的塑造,都不像秦代陶塑那样注重写实,力求形态的逼真和细节的刻划,而是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精神内涵,注重传神之处的刻划,不拘细节的真实,强调动势和表情语汇在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表现出一种豪放雄迈、飞扬流动的美学格调,而这正是汉代的时代审美特征。

"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俊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正是那个时代审美习尚、哲学观念的反映,明清时期的斑斓与柔丽,是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使然(熊廖《陶瓷美学与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它本身是一部中华民族与民族心理的缩影,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民族心理、文化现象的反映!

绘画界与景德镇互不买账 瓷与画火药对话


众所周知,景德镇的瓷器历史悠久,天下闻名。但当代景德镇瓷画的水平怎么样,各界人士的看法大相径庭。画家批评工艺美术师的作品俗气匠气,今不如昔;工艺美术师则说画家是外行,不懂装懂。反正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谁对谁错不重要,关键是瓷画艺术必须发展、如何发展。

本期《美术周刊》特别策划了该专题,既有现状的概述,也有各方的争鸣。目的只有一个:让瓷与画平等和谐地对话。

瓷都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令国人骄傲,让世人惊叹。

如今,它却不断受到书画界人士的尖锐批评。中国书画与瓷器同根同源,都是中华民族的两大艺术瑰宝。在无数慕名前往景德镇的人群中,书画界人士尤其多,他们的看法显然值得重视。

绘画界与景德镇互不买账

“几年前在景德镇待了半个月,去看了几位朋友的作品。我始终感到从上个世纪开始,景德镇的瓷器艺术走向了衰落,不客气地讲,只留下‘景德镇’三个字。”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绶祥说。

陶艺家、画家白明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他们依旧固化传统,迷恋技术,不开放心态接受外来的文化,景德镇就完了。”

“景德镇现在关注的是益,而不是瓷艺。”《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张公者认为。 “今天的景德镇在收藏家的眼中成了制造假古董瓷的基地。”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王邦华认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精品意识。他说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东西很好,但由于产量小、宣传少,外面几乎很难见到。各地市场中见到的都是那些打着“景德镇制”牌子的工艺瓷,器型、画工都很粗劣,而且价格极低,这严重影响了景德镇瓷器的品牌形象。

面对绘画界的批评,多数景德镇的工艺美术大师们认为他们看到的只是地摊文化,不懂瓷画工艺技术的复杂性。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说:“真正代表景德镇的好东西,画家可能没看到。”

景德镇市美协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反驳道:“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除了要有一定的绘画修养,还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学习、掌握陶瓷技术。这个技术在画家看来是工匠做的事情,我们对此很不服气。陶瓷的粉彩,外地有几个人可以弄得出来?其中深奥的技术,甚至有人一辈子都不能掌握。”

也有不少人说画家们不懂装懂。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吕金泉举例说:“毕加索曾在西班牙的陶瓷工厂,花了两年时间学拉坯、学制釉。国际大师都能那么虚心地学习陶瓷的技艺,更何况以前从来没有摸过陶瓷的画家?他们在绘画领域有成就,但隔行如隔山,有些话完全是外行话。”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舒立洪认为,景德镇与其他曾经辉煌的产瓷区的区别在于,它是一座有着极大文化包容性的城市。景德镇“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不是闭门造车。一门艺术维系了一个城市千年的历史,放眼世界,这是绝无仅有的。

瓷与画历来关系紧密

历史上,景德镇陶瓷与中国绘画关系紧密,相互影响,明清以来尤其明显。

南宋以后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到江浙一带,日渐凸显的文人画艺术,影响了毗邻江南的景德镇,一批擅长文人画的匠人被景德镇官窑、民窑所重用,景德镇因此成为彩绘瓷器的中心。

舒立洪说:“各种画风流派、工艺技法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调和,安静地沉淀后是精彩的绽放,这一收一放的节奏正是景德镇艺术不断发展和攀登的步调。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珠山八友,他们将文人画的情思,技法与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法相融,形成各具面目、各擅胜场的历史发展高峰。”

据景德镇市美术馆副馆长、高级工艺美术师钟振明介绍,明代的文人画远没有宋、元时期的成就,有不少文人画向媚俗方向倒退,缺少文人性格。而景德镇民间青花瓷的写意画,却以洒脱飘逸的画风受到世人注目,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

建国后,林风眠、王个簃、朱屺瞻、唐云等名画家曾到景德镇。当年陪同他们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如介绍说虽然他们在艺术上有那么高的成就,但到景德镇厂子里见到一般工人都是恭恭敬敬的,“我们是在这里学习的,你们是我们的师傅。”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下,名家绘瓷被看成是艺术为大众服务的现实版。

画瓷为什么这么热

景德镇与画家的对话,随着时代变迁,悄然变化。

今天,画家们怀抱对千年瓷都的仰慕,一拨又一拨来到景德镇,其中不乏天然亲近瓷器的情结,但更为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艺术市场的崛起。

据景德镇市千祥云陶瓷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华介绍,画家们来景德镇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种是艺术相关机构组织承担全程费用,画家以作品回报;一种是地方接待名家;一种是画家自费负担差旅、画瓷的费用。

白明认为画瓷如今这么热和市场推广大有关系。名画家的瓷瓶已经炒到了好几十万元,这不可能不影响画家画瓷的心态。龚华介绍,景德镇大师级人物不少在北京有专卖店,精品的价格高达数十万元。

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首都博物馆文物资源调查征集部主任王春成曾多次到景德镇进行传统制瓷工艺流程调研。他说:“市场影响了人的创作心态,同样是不惜成本进行创作,过去是为了艺术,而现在是追求利益。”

与过去相比,与画家们直接对话的瓷艺工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工匠。据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俞海青介绍,目前,景德镇各种民间社团、协会颁证的从业人员有16万余人,由政府颁证的大师数十人。名家基本经过院校美术教育,他们大多是在陶瓷学院接受教育,在校期间接触过书法、篆刻、国画等,这是院校必备课。从全国各大美院来的毕业生也有,以陶瓷相关专业为多。未经过院校教育的名家大多出身于“陶瓷世家”,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少年时随叔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学艺。舒立洪说:“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由于有高等学府的现代教学系统支撑,已冲破了传统师承的定势;由于有现代科技和时代思想的不断涌现与注入,已突破了传统工艺的藩篱。”

技术仍然重要吗

俞海青每年接待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并教他们绘瓷,这些都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数画家只是玩玩票。据传,李孝萱来景德镇画瓷,就因为画得速度快而被瓷厂的老板看好,要以月薪千元聘请。当时在一旁的何家英说:“你把瓷厂给他,他都不会来。”

俞海青说:“画家们绘画功底很好,但工艺掌握很不够,一般来讲,一个画家掌握最基本的工艺需要花几天,要做好就需要下功夫钻研了。艺术就是金字塔,有些传统工艺经过了千年的历史。像我现在掌握的工艺经过了世家三代人的传承,也不太可能轻易外传。”

俞海青说出了工艺美术界的看法,很多画家也觉得不懂瓷的规律,限制了自身绘画功夫的发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画家范治斌说:“瓷质和泥胎不同于宣纸,釉彩也不同于国画颜料,那些善于运用生宣氤氲效果,或擅长于色彩表现的画家,面对胎瓶时显得束手无策,所绘出的作品往往大打折扣,甚至失败。此外,平面绘画习惯会不自觉地带入立体的瓷绘过程中,这种结果导致作品虽然画在了柱体瓷瓶上,但视觉感受并不丰富立体,不能做到‘环睹皆成佳构’的艺术效果。”

在自叹技术不如人的同时,画家们批评景德镇瓷画陈陈相因。俞海青表示:“这种批评也对也不对。对的是景德镇很多艺术家不创新,作品没有个性,照搬别人的东西,造成陶瓷千篇一律的面孔。但这多半还是民间艺人所为。”

白明并不认为技术多重要,“如果你做的是艺术品,技术只要够表达艺术观念就好了。”他说,艺术的本质是创新,景德镇目前审美陈旧,创新活力不足。艺术家的进入为景德镇注入了活力,但是景德镇心态不够开放,以技术来抵御新思维。景德镇市美术馆副馆长钟振华将白明视为学院派,认同“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的观点。

在探讨绘画对于瓷艺发展影响的同时,龚华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瓷上绘画越来越繁复,陶瓷的瓷性被大大地忽略了。他强调,即便没有绘画的装饰,瓷器本身也具有艺术价值。

此图为“珠山八友”之一毕伯涛的瓷板画。“珠山八友”在继承景德镇优秀陶瓷传统的基础上,以扬州八怪为典范,以海派艺术家为榜样,冲破明清官窑的藩篱,吸收西方陶瓷艺术技法,不断尝试新材料,创造了近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巅峰。

1928年,一位客商到景德镇预订瓷板画,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等,每人画了一幅瓷板画,很多人看了非常惊讶和喜欢,请他们八人继续画。此后,他们成立一个瓷艺社,称为“珠山八友”。实际上,“珠山八友”前后共有10人: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和刘雨岑。

德昌陶瓷堪与景德镇媲美


德昌陶瓷堪与景德镇媲美

在西昌市文管所馆藏里,有2只一般人难得一见的盖碗茶杯。

仔细端详茶杯,发现瓷质非常好,透明、油润。市文管所负责人说:“德昌陶瓷胎薄,是精品。”

德昌所产瓷土品质高,故有“德瓷”之称。民国时期《康导月刊》曾载:“德昌瓷业,土质优良,堪与景德镇成品媲美。”

盖碗茶杯外表普通,“松鹤延龄”、“可以清心”字也寻常,不过盖上印有“德昌公司”,和杯身上的“乙酉春汉壁制于德昌公司”表明了其产于德昌,时间是1945年,主人是德昌当时的名人张汉壁。还有2件金瓜茶壶,上面有“西康”“汉壁”等字。其瓜形造型精致,上有柳扬燕飞图。

德昌瓷器制造始于民国初期。1914年德昌镇人曾硕安集资白银一万余两,创办德瓷公司于德昌土门子;张百禄便集资白银两万余两,创昌瓷公司于德昌角半沟。两公司都是请的江西景德镇技师。据说当时两厂互相攀比,办事铺张,特别是昌瓷公司每日杀猪宰羊。技师住麦岔去窑处约有20里,来去都要轿子滑竿接送。为稳定工人,瓷厂常锣鼓相伴。两厂所产日用细瓷器皿,甚受社会欢迎。后来,两厂均以大窑烧制技术无法解决,至1917至1918年间先后倒闭。

1939年,刘文辉在西昌设宁属屯垦委员会,为开发财源,决定开发宁属工业,德昌瓷被列入开发项目。

1940年,宁属屯委会与地方商人合资10万元,成立德昌瓷业有限责任公司,于土门子设厂,在四川延聘技师。通过小型烧制试验,1941年底首窑成功。所产器皿胎薄,色白,质地轻轻盈细嫩。

接着小批量生产,成品除本地销售外,还在西昌西街设一门市,由屯委会教育组长周星五家代销。品种以碗、盘、杯、碟、茶壶为大宗,又增加了花瓶、笔架、瓷盒、观音、罗汉等工艺品。因为造型美观,质地非常好,被誉为川瓷上品。

瓷业公司也造一些精美的东西,如有一种睡佛肚里能装水,即当茶又供摆设,很受欢迎。还有一种裸体美人立像,造型优美,如东方维纳斯,一出窑便被抢购一空。

该公司还为客户订制铭文瓷品,可按客户要求在瓷器上题字作画,作馈赠礼品。张汉壁是当时德昌地方势力代表人物,西昌市文管所内藏的有“汉壁”字样的瓷器,应该是他向公司订制的铭文瓷品。

曾经的“德瓷”辉煌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因为当时投资环境差,政局动荡,矛盾众多,加之管理与技术条件还落后,造成了“德瓷”最终沉寂。而不多的“德瓷”成品也随之流散,西昌市文管所所藏的几件茶具、碗盏也更显珍贵。如今,德昌规划要建一个陶瓷厂。德昌有陶瓷生产的基础,且当地原材料非常好,加上现代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德瓷”有望再现辉煌。

游历景德镇 感受中国陶瓷文化


游历景德镇 感受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汉唐以来以盛产陶瓷而著称于世,景德镇在明代时就与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

说起景德镇当然离不开陶瓷,但只有到了景德镇才能感受到陶瓷的无穷魅力。在景德镇可以看到距今一千多年历代的民窑、官窑,其中规模巨大的龙窑遗址,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瓷乐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古窑博物馆还是在窑里古镇,只要你一低头,可以看到脚边都是各式各样碎瓷片,当地人说,景德镇是建在一千多年大小瓷窑留下的瓷器上面。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是踩在历代遗留下的古董碎瓷片上旅游。

景德镇因烧制皇家御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是称雄瓷业千年的中华瓷都。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这座城市的一切都突出了景德镇瓷器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她本身的陶瓷文化底蕴。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这里陶瓷的品质,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是流行音乐中透出的对她的眷恋,在景德镇的街道上游走,随处可以发现,配以青花为主色的瓷柱路灯、瓷窑模型,无处不彰显瓷都的底蕴与个性。茶花是景德镇的市花,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一如这个城市,秀外慧中,绚丽却不轻浮;人杰地灵,厚重却又灵秀。

景德镇所产的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謦”的独特风格,举世无双,且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郭沫若曾赞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景德镇陶瓷馆

景德镇陶瓷馆是一座陶瓷专业性博物馆,收藏景德镇历代陶瓷珍品18000余件,系统展示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史。参观完毕后,可顺路到附近的陶瓷大世界,陶瓷大世界是综合型陶瓷大市场,是景德镇高档陶瓷艺术珍品展示、观赏、购物、艺术交流及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参观时间约1.5小时。

陶瓷历史博览区

陶瓷历史博览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由陶瓷历史博物馆和古窑组成,有历代古陶瓷珍品陈列,也有传统镇窑展示和手工成型制瓷工艺演示,还有瓷碑长廊、祖师庙、天后宫、古窑群、风火仙师、致美轩等景点,参观时间约2小时。

景德镇古瓷精品即将赴法参加中国文化年


法国总统盛赞中国陶瓷文化

为庆祝瓷都千年华诞,市文化局、馆、景德镇官窑博物馆即将在5月中旬赴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燃烧的辉煌——景德镇古瓷精品展”。法国总统希拉克热爱中国文化,获悉这一消息,专门致信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表示祝贺,并盛赞“瓷器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它使得中国文化闻名世界,尤其闻名欧洲”。中法文化年中方总负责人、文化部长孙家正也为赴法景德镇古瓷展题词,称赞“中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明,其中陶瓷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代表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本次景德镇古瓷展是赴法中国文化年十大文物展览之一,江西省唯一的赴法中国文化年项目。该展系我市首次赴欧洲大陆的文物展,汇集了宋、元、明、清的60件瓷艺精品,其中一级文物12件。展览筹备期间就已激发了英国、西班牙、希腊等许多国家艺术爱好者赴法观展的兴趣。参展的著名古瓷品种有元代青花龙纹梅瓶、明代宣德五彩鸳鸯莲池纹盘、清康熙十二月花神杯、雍正粉彩八仙笔筒、乾隆粉彩葫芦瓶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文人画与景德镇陶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文人画与景德镇陶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