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的里弄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的里弄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2-21

景德镇古代瓷器。

古往今来,景德镇的里弄一直在书写瓷都故事。景德镇的里弄真实妙笔点缀了“瓷都”之名、瓷器之精美。

景德镇祥集弄

史载古代景德镇有“一百零八条弄”。毕家弄、江家弄、彭家弄、方家弄、詹家弄、斗富弄等等,每个名字里面都藏着一个个故事。

每天,如织的人群在古老的里弄里忘返流连,他们穿梭在一个个长满了青苔的小巷子,在寻找过去,在倾听故事,在感悟现在。

考证发现,景德镇里弄的房屋百分之八十都是以烧瓷窑炉废弃的窑砖头修筑的,它们经过几十次、上百次的烈火历炼后就用来建了房子,这种高效聪明的废物利用,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昔日,陶瓷生产手工操作,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坯房、窑屋、红店,遍布街头巷尾,因而形成了街巷里弄多的特点。如今,这些都成为久远的回忆了。taoCI52.com

穿梭在景德镇现存的里弄,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想象得到当时繁荣鼎盛的制瓷景象。当年,许多瓷器走昌江河道,载小船驳运,再转入长江出海,器行九域,誉满全球。殊不知正是里弄扮演了始发地的角色。

景德镇里弄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丰富的内涵。景德镇里弄历经千年的沧桑,更是千年瓷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象征。

我们当仰慕景德镇的里弄,更要心怀崇敬的注视着它们,呵护好它们。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这是地球上唯一的瓷都留给我们万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景德镇里弄是中国陶瓷文化的象征,它的精神就是古朴的灿烂,就是辉煌的不朽。

精选阅读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积淀


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我们是听着瓷都的美名长大的,可能就是由于我们生在这样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从小对景德镇的瓷器有着非常深的感情,所以在考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选择了最深爱的陶艺专业,从此,开始了我们的艺术生涯。回想当年,为我们的选择感到庆幸,现在身处这个古韵悠扬的艺术殿堂,感觉自身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景德镇手绘节节高陶瓷酒坛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他的存在不仅仅是艺术史上辉煌的一笔,更加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最浓墨重彩的文化积淀之一,艺术陶瓷的历史意义甚至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外交史上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说到景德镇制陶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年间,但那时的陶器制品只能称之为“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能自产自用,并不远销,所以那时陶瓷的影响非常有限,几乎并不为外人所知。然后经过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景德镇的陶瓷烧制技术渐渐凸显出来。

到了五代时期,景德镇成为了当时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并且凭其在白瓷高超烧制技术而奠定了自己在制瓷界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为以后景德镇陶瓷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时光荏苒辗转到了宋代,随着那时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陶瓷业的生产销售也出现一派蓬勃景象。那时,宋代全国有宫、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窑独创青白瓷的烧造,并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形成了并列于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龙泉窑等窑系的青白瓷窑系。当年青白瓷窑系影响面之大,在宋代六大窑系中居于首位。景德镇在宋代因创烧青白瓷器而独树一帜,而就是这时,得以用皇帝宋真宗的“景德”年号为镇名,从此“景德镇”称号享誉全球,也由此开始逐步走向全国的制瓷中心。

这时的景德镇制瓷也以近乎鼎盛时期,到了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间,元朝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对景德镇瓷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此时景德镇在制瓷原料上已从原有的瓷土配方加以改进,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形率,并为日后大型器物的烧制创造了条件。元代景德镇瓷业发展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以及红釉、蓝釉、孔雀绿釉等新品种的烧制成功。在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技术创新的重要时期,到了元代后期,全国很多瓷窑已经渐渐消失,而景德镇窑真正成为陶瓷制造业的代表。

历经元代至明代时期,景德镇已几乎成为中国陶瓷制造业的一支独秀。到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镇的瓷器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甚至外销瓷的数量也是巨大的,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尤其像印度尼西亚等地,经常有大批明代瓷器的发现,数量惊人,中东地区同样十分可观。

明代晚期,中国瓷器远销欧美各地,墨西哥在修筑地铁时还发现了明代五彩瓷的碎片。而高质量瓷器的代表便是宫廷所用的瓷制品,那时的宫廷御用瓷几乎全部由景德镇供应。真正代表了时代特征的正是景德镇瓷器。明代洪武年间设置了御器厂以后,为了满足宫廷用瓷需要,为追求最高水准的陶瓷制品,景德镇的制瓷业不断生产新品种,不惜代价提高产品质量,因而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而民窑在此基础上,同样精益求精,到嘉靖以后,宫廷所需的御器——钦限瓷器,实际上是由民窑中“官古器”户烧造的。那时民间的中、上阶层居民,几乎都使用景德镇民窑所产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

到了清代,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为突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景德镇不仅始终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业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晚清六朝时期,陶瓷当数光绪御窑器最为精良。那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仿古风颇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清末到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仿古器沿袭旧制,继承中亦有创新。清末民初兴起的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的面貌,追求一种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开创了陶瓷彩绘文人画派的先河。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30年)前后,文人派的新粉彩瓷便成为景德镇美术陶瓷的主流。

说到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就有必要举例一些代表陶瓷种类。景德镇的陶瓷至宋起发展壮大,其中宋朝以青白瓷为代表,这青白瓷晚清后又称之为“影青”、“隐青”等,其特点是釉色如玉,白中泛青。青白瓷的制作水平已超出当年其他南北名窑的制作水准。据现代测试,宋景德镇湖田、湘湖青白瓷标本瓷胎的白度达到76.5%,釉面透光度达到1.19%。为此专家评价:“宋代青白瓷不仅远远超过了越窑,使釉的质感达到了如玉的要求,而且也几乎具备了与玉器无别的质地”。

而提起精品陶瓷就不得不提青花瓷了,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笔触之间极富层次。青花瓷的发展至元代才趋于成熟,目前真正的元青花存世量极少,有着极其高的收藏价值。永乐和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永乐瓷以青花、鲜红釉和甜白釉最为著名,并新创了低温黄、绿釉彩瓷的新品种。宣德器更为成熟,品种大大增加,其发色浓艳深沉的青花瓷成为明代青花瓷之冠。这时新创的品种有斗彩、青花填黄、青花填红、洒蓝、天青釉等。成化瓷器是明代瓷器发展的又一高峰,其瓷质细润晶莹,薄如蛋壳,品种以青花和斗彩著称,此时青花呈色淡雅,别具一格,而斗彩在宣德基础上达到了明代的顶峰,其代表的器物有鸡缸杯、天字罐等。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珐琅彩瓷试烧成功。尔后又将画珐琅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粉彩瓷。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其技艺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装饰精巧秀逸,显得异常柔丽高雅;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的明艳、青花的幽靓争妍斗艳,相得益彰,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雍正时期研制成功的高温窑变釉,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之后历经民国直至现代,景德镇的制瓷业,仍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景德镇的陶瓷涉及领域越来越宽广,不仅是日用陶瓷、观赏收藏类陶瓷,甚至工业航空航天类陶瓷都有着景德镇瓷器的身影。

各式各样的陶瓷精品,融入在中国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在工匠手中飞速旋转的轴轮上铸出一件一件半成品,然后在画工笔下用明艳绚丽的色彩描绘出唯美意境,在千年不息的熊熊炉火中烧制出“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的陶瓷成品,不论是陈列在展厅的橱窗内,还是摆放在普通人家的餐桌上,都将它那亭亭玉立的姿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陶瓷的出现、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荣耀。千年瓷都,经久传承;瓷魂永存,代代相袭。

景德镇陶瓷文化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景德镇,这个因瓷而名满天下的江南小城,一千多年来不断上演的传奇,已经成为世界陶瓷工业史的一个符号。

景德镇因瓷而名,陶瓷产业支撑着这座城市走过了千年。传统制瓷工艺有过七十二道工序的说法,其中,拉坯、利坯、画坯等任何一道工序,没有数年的功力,均难成气候。

两千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融工艺、书法、绘画、雕塑和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

景德镇青花瓷花瓶仿古摆件

景德镇瓷业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与突破。在制瓷技艺上,宋代创烧了白里泛青、莹润素雅的“影青瓷”,使“景德窑”“不胫而走、天下皆闻”,从此跻身于全国名窑之列。元代创烧了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结束了我国只能烧素瓷的历史。明、清两代先后创烧了斗彩、五彩以及郎窑红、美人醉等一系列名瓷,显示了不竭的创新活力。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于陶瓷装饰,领风气之先。在生产管理上,元朝设立“浮梁瓷局”,开创了瓷政先河。明朝创办御窑厂,对陶瓷生产进行明确而又细致的分工,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按照流水线作业完成,催生了我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清朝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用瓷放入民窑中搭烧,促进了民窑的较快发展。正是这种“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的创新精神,使景德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景德镇瓷业之所以历千年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门户开放、兼收并蓄。

在陶瓷历史发展长河中,景德镇能工巧匠和艺术家灿若群星。“风火仙师”童宾、督陶官唐英、“珠山八友”等名播四海。现在,景德镇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国家级大师就有数十人之多,而众多陶瓷艺术类教授、副教授和一大批省市级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以及街头巷尾许多默默无闻的老艺人和民间艺术家,更让这座城市充满了艺术魅力。他们世代传承,不停地耕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驾驭陶瓷材料和工艺的本领,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浓郁东方艺术风范的艺术珍品。

八方汇聚之才,推动了景德镇不断前进的脚步。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之路,因为我们的共同参与,明天会更加美好。

景德镇现代仿古瓷业的文化思考


一、仿古瓷业的现状及疑惑

上世纪八十年代,景德镇陶瓷馆与东风瓷厂合作仿制一批馆藏青花瓷器,拉开了现代仿古瓷业的序幕。到 1993年,仿古瓷专业户多达千余家, 1996年前后又增至近2000家,到现在已经有 3000余家。其中如华弘陶瓷和佳洋陶瓷更是成为仿古瓷业的典范,成立了颇具规模的公司。仿古瓷业在迅猛发展,但市场管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却没有衔接上,往往出现低端臆造的仿品多,小作坊多,以及作坊之间缺乏交流相互闭塞的情况。因而仿古瓷业也造成了一定的乱象,而其中最受人们关注也是人们最误解景德镇仿古瓷业的便是仿古瓷等于假古董。

许多人一听到景德镇的仿古瓷便立刻会联想到一个名词“假古董”,大有谈虎色变的感觉,更有买过赝品的收藏者大呼景德镇的仿古业应该被取缔。诚然,很多仿古瓷最终都会被当做“假古董”来进行销售。但是真正了解景德镇仿古瓷业的人都知道,景德镇仿古瓷业的生产商本身并不会将仿古瓷当做“古董”进行销售。真正将仿古瓷拿去鱼目混珠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销商们,既有来自港澳台的,也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从本质上来说,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只是承担了制造者的角色,而购买者拿去谋求正当或者不正当的利益,那是购买者的问题。

另外,许多从事多年仿古瓷制作的人员一般都热爱古代陶瓷艺术,而且对古陶瓷的研究往往都很深入,是陶瓷文化和技艺的传承者。如上文提到的佳洋、华弘般形成规模的仿古瓷公司,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在仿古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的弘扬做出了不少贡献。因而,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并非洪水猛兽,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市场。

二、传承制瓷手工艺

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作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这意味着人们开始重视手工制瓷,而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了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的传承面临着危机。危机来源于景德镇制瓷业生产工艺的现代化,许多行业已经摒弃了原来传统的制瓷方法。

而仿古瓷业基于其需要惟妙惟肖地模仿古代陶瓷艺术的特殊性质,恰恰成为了当前景德镇传承和发掘传统制瓷手工艺的主力军。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先生说:“想要做好仿古瓷,就要对古代东西有透彻的了解。我面对一件件真品,仔细地琢磨它们,就好像他们在同我讲话。它们告诉我那个时代制瓷工艺的各种信息,严格按照当时的程序做,就一定可以做好。 ”真正的高精仿古瓷业往往需要完全地再现当时制作工艺,使现代人能充分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因而,现代仿古瓷业可以说是最为直接与传统制瓷手工艺发生关系的制瓷行业。通过仿古瓷这个媒介,传统手工制瓷工艺作为一种对历史的回归,其意义显得特别重要。具体说来,要仿制古代器物并使之到位,其胎釉原料和装饰材料就要采用与同时代相同的配制方法而不是现代标准化配方;其成型工艺就必须是手工拉坯、修坯或印坯、泥板成型而不是机械制瓷;其烧成最理想的窑炉还是柴窑,而现代煤窑、气窑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每个朝代之间的制作工艺特点都是有着区别的。如,宋代的青白瓷以拉坯成型为主,而到了元代则以模印为主,优秀的仿古瓷器都会考虑到这之间的差别。因而,通过仿古瓷业生产的这一过程来说,其在传承和发掘传统制瓷手工艺这一方面上是功不可没的。

三、弘扬陶瓷文化

上文提到要想做好仿古瓷业,传统制瓷手工艺的传承和发掘是比不可少的,但是另一方面,真正发展仿古瓷业还需要对古陶瓷的内涵展开深入的研究,包括陶瓷文化的交流。因为一件好的仿古瓷必定是出自古陶瓷研究专家和陶瓷美术家之手。要仿得几可乱真,除了有过硬的传统制瓷工艺水平,还要具备对古陶瓷的鉴赏能力,包括对器物形态、构图、形象、笔意及神韵的超强把握能力。因而诸如黄云鹏、向元华、杨国喜等知名的景德镇仿古专家,都是古陶瓷的鉴定、鉴赏专家,并且对古陶瓷的文化内涵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如佳洋公司在 2003年就注册了“景德镇国际陶瓷交流中心 ”,开展过不少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如2006年就承办了国际元青花会议。并且每年都会聘请国内知名古陶瓷学者或者鉴赏专家来景德镇讲课。另外中心还建立了“景德镇古陶瓷标本馆”和“陶瓷艺术博物馆”,为陶瓷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实物资料。并且现代景德镇具有规模的仿古公司也基本都会建立标本馆、研究中心等等。因而仿古瓷业实际上也是陶瓷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途径。

从器物和欣赏者的角度来说,一件优秀的仿古瓷器能够满足人们的对古代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因为真正优秀的古代陶瓷艺术毕竟只占少数,高端仿古瓷的出现能使更多古陶瓷爱好者有机会体会到陶瓷文化的魅力。并且会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即欣赏者开始鉴赏仿古瓷的仿真程度,研究仿古瓷和古代器物的差别。而这样的鉴赏培养和审美需求恰恰促成了陶瓷文化的升华和延续。

四、仿古瓷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文物、古玩、艺术品收藏的兴盛,国内外学者对于古代陶瓷艺术的鉴赏和研究的深入,爱美、慕古、尚古的心理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懂并且欣赏古代陶瓷艺术。而优秀的古代陶瓷艺术品稀少且价格高昂,少则数十万上百万,多则千万过亿。可以说大多数喜者都难以购买或拥有,甚至难以见到。一件可以乱真的仿古瓷器,既具有和真品相似的价值,又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而且可以是多数人可以消费得起的。因而这种满足人们尚古情结又适合大众消费的仿古瓷自然会有市场需求。

再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上各代的仿品瓷,如今都成了有价值的文物。文物界所谓的唐仿、宋仿、明仿、清仿等历代仿制品中的杰作,目前也都成了价值连城的藏品,现在就连民国仿、六七十年代仿也一样成了收藏的热门。而很多高仿制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其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了。如 2003年国家博物馆首次限量仿制 30款馆藏国宝,其中有 10件瓷器仿制品,全是景德镇出产,完全复制了清代烧瓷的全套工艺——手工制坯、手工绘画、柴窑烧炉,可以说除了烧制的年代不同,其余与原品几乎没什么不同了。由于仿制的是绝世珍品,请的是当代最优秀的工艺师精心制作,并且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监制、绝版限量发行,所以 2005年4月份仿品在北京和天津等地展出时极受玩家推崇,一个星期内所有样品被购一空,并且市场销售价格一路飙升,仅几个月涨幅就达 25%以上。

但是总的说来,景德镇的仿古瓷业还是有着很大提升空间的。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大陆衍生品产值超过 500万人民币的博物馆仅有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家,这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年 3到5亿的销售额有着巨大的差异。这说明了,包括仿古瓷业在内的艺术品衍生产业还是属于初级阶段的,同时也说明了国内的衍生品市场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而作为国人收藏的一大热门陶瓷,仿古瓷业作为衍生产业在将来也必将有着更大的提升。

结语

景德镇仿古瓷的历史悠久,尤其是到现当代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兴旺的原因与收藏热以及市场需求是分不开的。当然也因为收藏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了很多收藏者对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景德镇的仿古瓷业是洪水猛兽。但事实恰恰相反,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对于传承陶瓷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传承传统制瓷手工艺和古陶瓷内涵研究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来说也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因而,正确理解现当代仿古瓷的文化内涵,对于景德镇的仿古瓷业以及陶瓷文化的健康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景德镇陶瓷中的“扒花”


景德镇陶瓷做工精美,深受国内外的喜爱,而在景德镇陶瓷中有一种工艺,我们称其为“扒花”,“扒花”属于粉彩艺术中的一种装饰形式,工艺最为精、细。该技法是在保留传统粉彩装饰技法的基础上,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草纹后,在色釉底上锥刻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再加绘粉彩花卉纹。除运用了勾线、平填等技艺以外,其制作工序还包括制坯、素烧、喷釉、轧道,之后还要经过二次高温烧成,再贴纸、勾线、绘画,按照作者的设计要求刻划出底子纹样后在其上施以不同的色釉。“扒花”包括制坯、素烧、喷釉、轧道、填色、写字、底款等20多道工序,其成本比起普通粉彩瓷的成本高出2/3,不愧有“锦上添花”的美誉。

景德镇“扒花”又叫粉彩轧道,就是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珠联璧合。“扒花”是出现于乾隆时期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术。在高温烧制的白瓷上,用粉彩满绘,再用针装工具细细地刻画纹饰,然后再进行低温烧制。“扒花”的扒,就是在釉彩上做精细地刻画。这一个“扒”字,仿佛让我们看到扒花匠师凝神静气,手中稳稳拿住扒花针,眼睛紧紧盯住器物,一针一针,认真创作的工作场景。这种装饰方法一般都是满装饰,纹饰细小。对匠人而言,是一种重复、枯燥、细致的苦活,既费眼费神,又须全神贯注,心手相应,一丝不乱。一个细小的失误,就有可能破坏整件器物的美观。比如哪一针稍重,有可能在烧制后,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剥落。对于“扒花”工艺而言,这意味着全部的失败。

一般而言,“扒花”是刻画单一的连续纹饰,最常见的是卷草纹、金钱纹、锦地纹等。“扒花”的花,指的就是这个。如果要刻画不连续的画面,比如在锦地纹中夹以龙纹凤纹乃至花鸟鱼虫,难度就更大。这种装饰手法,在单一的色釉上,远看并不显著,近赏方能细细品玩,体现出一种含蓄的意韵,不禁令人赞叹能工巧匠的技艺精湛和陶瓷艺术的魅力与活力。

景德镇的“古彩”陶瓷装饰


古彩是我国瓷器釉上彩绘较古老的一种装饰方法,俗称—‘硬彩’,也是景德镇传统瓷彩绘艺术之一。古彩创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就有很漂亮的低温三彩(黄、绿、紫)颜色釉。至宋代又出现优美的红绿彩绘。入明以来,陶工们总结了唐三彩和宋红绿彩绘的经验与釉下青花(蓝色)相结合,在一件陶瓷艺术品中出现了红、黄、绿、紫,蓝五色彩,人们称它为“五彩”,后称‘古彩’。成化时,古彩又与青花在纹饰上相互配合,产生了‘斗彩’,万历五彩更是五彩缤纷。至清康熙年间,古彩盛极一时,并且创造了“古翠”,代替了古彩中青花的蓝色,完整了古彩的基本颜色。五彩至康熙时大盛,这时五彩称“硬彩”或‘康熙五彩’。雍正以后,称‘五彩’、‘硬彩’为"古彩"。技法上也较明代有了进一步提高,趋于成熟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釉上彩绘风格,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古彩的风貌。

古彩的用色和图案组织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整个画面都是用不同粗细的线条组成,色彩对比强烈,色彩浓艳,线条刚健挺拔,浑为一体,构成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古彩颜色都是使用国产原料配制而成,基色为红、黄、蓝、绿、紫五色。但在运用时,可在这些基色的基础上配制出较多的颜色变化,丰富古彩的色相。

一般常用的颜色有大绿、淡大绿、苦绿,淡苦绿、深水绿、水绿、古黄,淡古黄,古翠、淡翠,红头紫、蓝头紫和雪白(雪白为透明无色颜料)等,以上均为水填色。用色时,除少数需接填色外,大部分为平填不分深浅,填时必须—笔压一笔地顺序填平,厚薄均匀,比粉彩的填色要填得厚些。 “古彩矾红在明和康熙时用牛胶水调料,民间称“胶水红”,·到雍正时用油调(冲香油)叫“油红”,深淡可根据装饰纹样需要自然运用。为使画面富丽堂皇,古彩中常用“本金”(即黄金粉),又名‘枯赤’,使用时用大蒜汁或胶水调用,平填画线均可,不宜有深淡之分。烧后用玛瑙笔沾水刮亮或用细砂擦亮。古彩使用的毛笔均是景德镇瓷用毛笔厂特制的,一般的书写毛笔不能用。古彩笔法奔放,形象概括简练,具有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风格。

古彩烧成温度比其它釉上彩绘烧成,温度要高,约在770一800℃。烤烧后色彩呈现玻璃状,有坚硬的质感,所以又称之为“硬彩”。

古彩强调装饰性,描绘对象往往采用夸张手法,线条刚劲醒目,色彩浓艳夺目。设计中要达到这一效果,主要是靠描线和配色表现。各种物体造型及人物神态,质感,虚实,阴阳等,都是以线条的粗细、顿挫、疏密,长短,点子大小和松紧来描绘的。画线一般用红色(西洋赤)和黑色(珠明料,又称生料)两种,均以乳香油调成使用。勾线不要求有深淡之分,线条宜画得凸起,雄健,挺拔,宛如中国画中的“铁线描”一样,用笔中锋,强调笔力,料色要深。图案装饰在古彩中有着重要地位,几乎每件古彩作品都有图案边装饰配合,使画面和边脚纹样交相辉映。

景德镇陶瓷花纸设计的理念


日本教父级设计大师黑川雅之曾经说过:“比起设计师的能力,设计意识更重要。”可见,设计理念引领了设计的道路和方向。景德镇批发网认为,景德镇日用陶瓷贴花装饰设计的创新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景德镇贴花陶瓷酒坛

设计的民族化

陶瓷花纸设计必须扎根民族的沃土,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厚肥料,才能焕发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陶瓷花纸装饰设计创作的丰厚沃土和肥料。国画、青花瓷、景泰蓝、剪纸、刺绣、年画、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吉祥图案、神话故事、古老传说等传统题材,这些都带着浓浓的景德镇味的文化符号,融合在日用陶瓷的装饰设计中,这样的产品才能在世界陶瓷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形成无法替代的竞争力。陶艺家陈复澄教授说:“我国陶瓷设计必须要创新,但要坚持民族化,坚持传统。没有民族的设计,不可能在世界占一席之地。没有传统的设计就是没有根基和生命力的设计。”植根于传统文化,立足于民族特色,景德镇的陶瓷花纸装饰艺术定能绽开令人瞩目的灿烂之花。

设计的国际化

景德镇品牌应该重视“国际化”,景德镇历来是陶瓷的象征,现今,加入了WTO的景德镇更加紧密地跟世界融合在一起。商品需要把国际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陶瓷花纸设计者要进一步考虑到销售地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审美取向、经济水平、国际潮流、时尚元素等等。这对创立品牌,提升声誉有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的个性化

个性化元素在日用陶瓷设计装饰上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越是能张扬个性,概念与众不同的图案往往成了日用陶瓷销量制胜的关键。个性化思潮的飞速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灵感源泉和创作空间。陶瓷花纸设计可以结合文化内涵、品质内涵、艺术风格等设计出各种风格,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审美的人对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需求。由于地理、气候的不同、人种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历史、文化的不同、传统观念的不同,都会引起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设计中应该注意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各种知识,把民族和传统变成一种图案,或者设计元素加上现代的设计语言,重构成新的富有时代性的艺术花纸。

设计的时尚化

时尚能引导主流社会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与产品的传统元素一脉相承。同时,又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日用陶瓷花纸设计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喧嚣的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让人们的身心更加渴望接近自然。于是,对产品的生态、环保方面的需求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专家指出,日用陶瓷的花纸设计将朝“四个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全面健康化——从追求美化耐用到追求健康;节能环保化——绿色安全、无害化的陶瓷产品将受到推崇;设计时装化——“陶瓷时装化设计”为人们带来时尚和个性生活空间;互动人性化——使用方便、充满人性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成为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元素为日用瓷的花纸设计打开一条更为宽阔顺畅的道路。

设计的艺术性

艺术与商品的完美结合给消费者带来强大的情感力量。图形创意是平面设计中的关键,同样也适用于日用陶瓷花纸设计。创意图形直接提升了产品的整体效果和内在张力。通过图形化符号的视觉设计表现,趣味性和装饰性进一步增强着人们对产品的感性判断力。在日用瓷的花纸设计中可以利用各种平面元素,在方寸间努力拉伸视觉空间。那些充满美感和新奇想象力的图形创意注入到日用陶瓷装饰中,形成产品风格各异的外观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景德镇明清时期的陶瓷造型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无论从数量、造型、花面都是一个非常昌盛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制瓷高峰阶段。为什么景德镇瓷器在明、清时期能够有这样好的成就。主要是景德镇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制瓷能工巧匠和继承了中国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优良传统发展起来。

在瓷器造型方面,景德镇在明、清两代成就显著,出现了名目繁多的优秀品种,表现手法也多样。直到今天仍然保存了不少的实物和资料,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如果说景德镇瓷器造型一直到现在依然有着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特点。保留着独到之处,这都和明、清两代的景德镇瓷器造型分不开的,可以说景德镇明、清两代优良的传统和精湛的技艺,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明、清两代的瓷器更注重于装饰,而对于造型是忽略的,这对于更全面研究景德镇最昌盛时期的陶瓷是不全面的。

在瓷器的群体设计中,我认为造型与装饰相比较,造型是首位,造型决定着器物的基本结构和形态,决定着器皿的功能效用,造型与原料的性能和加工技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景德镇在明、清两代的瓷器中,有许多优秀的造型。为当时的各种彩绘,提供了与其相适应的坯胎,才会取得这样的效果。

景德镇明、清两代的陶瓷造型相当丰富,出现了许多过去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新造型。这些造型中也包括了原来在传统造型基础上,加以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新造型。在当时他们继承了唐、宋两代的青瓷和白瓷的造型样式。同是梅瓶造型,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产品,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比较高,形体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大直径在肩部之下,口部的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特点比较突出。明代的梅瓶造型口部浑圆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的线条,有的微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感觉稍向外撇。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特点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造型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造型,虽然也有所变化,区别于宋和明的样式,但就这一类造型本身来论,却是不如明代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有些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协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造型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传统的样式,进一步演变,新的造型样式应该在符合造型形式规律的前提下,才会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形成自己的特点。

在景德镇明、清两代的瓷器造型中之所以能够出现一大批具有一定规范化特点的造型,可以说这是瓷器造型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具有一定的格律和程式,但却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因而仍不失其丰富多样。

纵观景德镇明、清两代的瓷器造型,给人一个鲜明而完整的印象,风格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如果再进一步仔细分析的话,其中每个阶段也不尽相同。比较典型的永乐、宣德时期造型朴厚端庄、气魄宏大。明代时期造型秀逸、典雅、精巧别致。康熙时期造型严谨、规矩、刚健有力,形体表面挺括光洁,雍正时期造型精致、工整,形体柔中寓刚,细部清晰,另有独到之处。每个时期的风格虽然有别,汇集在一起都是和谐的,构成了各个时代的风格持点,丰富多样而又协调统一。

从造型和装饰的总体角度看,每一个时期的造型装饰,大体都是相当适应的,造型与装饰风格有着内在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研究景德镇明、清两代的瓷器,应该对造型和装饰都给以同样的重视。但是从现状来看,正如前面所说的,不可否认的是,一直存在着重装饰轻造型的这种偏向。无论从文物考古角度来看还是从陶瓷设计角度来看,对造型方面的研究远不及对装饰那样重视和深入。这种现象应该逐步纠正。从造型和装饰的客观出发,完成好整体设计。

景德镇明、清两代的瓷器造型中,颜色釉瓷器造型极为精彩的作品也不少。这部分作品无任何装饰纹样,却以造型比例匀称和形体的简洁含蓄著称。结合颜色釉,构成和谐完整的效果,造型本身的装饰性也加强了自身的形式感。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看到明、清两代瓷器造型的成就,也可以看到造型在陶瓷工艺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景德镇陶瓷雕塑的几点思考


瓷雕,也可称为瓷塑,在众多的雕塑材料当中,尤以瓷雕最为灵活多变,也最让人们期待,

一、景德镇的瓷雕

在上世纪中叶,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几乎被佛教题材的罗汉和观音题材一统。当时雕塑瓷厂生产的雕塑瓷大多是三星、罗汉、观音、西方三圣等。笔者还记得,年少时总能看到一对对蓝色的狮子瓷器和供奉在大堂上的观音像,或摆在家里的五子罗汉和福禄寿三星,它们是那么惟妙惟肖。

宗教艺术的盛行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这类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已很难满足大众的需求。景德镇陶瓷雕塑界亟待着新的突破。

周国桢教授给景德镇带来了一股新风。1954年,从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的他在来景后立志结合时代精神创作一批更具生命力的作品,如他在1955年,结合中国“除四害”运动以及公私合营的进行,塑造了作品《弹弓手》和《迎春》。

观音、罗汉一统天下的景德镇陶瓷雕塑局面最终被打破。上世纪,雕塑瓷厂以创作水浒108将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以曾山东、何水根为代表的景德镇传统雕塑力量在当时非常强劲,而以周国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刘远长等也成为了全中国乃至世界的风云人物。

时至今日,景德镇陶瓷雕塑陷入一个怪圈:贵的没别人的贵,便宜的也没别人的便宜。尽管,一些出自景德镇名家之手的陶瓷雕塑作品可卖出高价,但鲜有如佛山一名大师将十六只蚂蚁卖到八十万之多;而我们的工业生产不如对方,自然成本就高出他人,也造成了便宜没人家便宜。

这并非是市侩的议论卖价,而是从侧面了解景德镇陶瓷雕塑的市场认可度,及发起由此延伸的一些思考。

近些年,有许多技艺精湛的瓷雕艺术家纷纷转行,他们不再搞雕塑,转而在瓷板、瓷瓶、瓷盘上作画,究其原因,这是市场份额引导下出现的一个怪相。

景德镇陶瓷批发市场上有句口口相传的话:一瓷瓶、二瓷板、三瓷盘、四小件、五雕塑,在众多陶瓷艺术门类中,雕塑被排在最后。

二、几点思考

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责怪陶瓷雕塑艺术家的不坚持,作为从事雕塑十余载的笔者,对个中辛酸深有体会,这辛酸处不仅仅是物资上的,还有精神层面的。

曾经,笔者在外参加各大艺术盛会的时候,常有顾客询问:这个瓷器是谁做的?答曰是国家级大师XXX画的。人家再问:“我问的是这个花瓶是谁做的?”结果,一语问倒在场很多艺术家。

在当今的景德镇,许多艺术家只记得一味崇尚“创新”,却忽略了我们一直处于领先的传统工艺。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工匠八方来”,工艺的集大成让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然后才造成如今“艺术家八方来”的盛世。

因而,我们不能忽视传统工艺,应该尊重那些能沉下心“做手艺”的人,要给他们公平的待遇,比如也可以将传统工艺做到极致的人评选为国家大师。

陶瓷雕塑首先也是手艺活,只有好的手艺,才能将好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否则,光有好的想法,也只能是无米之炊。

同样是在艺术展览会上,有人指着一件“哈哈佛”问笔者是谁做的,笔者很自豪的说,这是我们刘远长大师的作品,因为从泥巴到成型再到施釉、烧制全由他一人完成。笔者佩服的不仅是刘远长大师的创意,更对他对传统技艺的精到把控和细节处理感到由衷钦佩。

上面说的是针对景德镇陶瓷雕塑所处外部环境的一点认识,还有内部因素的几点思考:①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引导和培养市场上,我们做得还有所不够;②是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许多人都是单兵作战,有些人市场好,有些人市场相对较差,然而,当我们拧成一股绳时,相信只要实力过硬,好的会更好,差得也会变好;③是没有形成真正的地域特色和风格,我们还不及德化中国白、佛山公仔个性鲜明,一望便知。

三、好的现象

也有一些好的现象。近些年,一些当代名家、雕塑家纷纷来到景德镇,如范曾、吴为山、黎明、韩美林、姜宝林等,他们也创造了一些作品,从某意义上来讲,他们给景德镇的陶瓷带来了不同的艺术语言,增添了不少色彩,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

前些年,雕塑瓷厂开办了陶瓷创意集市,即如今的陶瓷文化创意园,在陶瓷界特别是雕塑界,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很多好的创意在这里诞生,让人感受到“原来瓷器也可以这样做”。它们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诸如陶瓷文化创意园的诞生给景德镇留住和吸引了不少人才,不少学子留在了景德镇,不少追梦者也来到了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品牌化探究


陶瓷产业作为景德镇市的支柱产业,对于当地经济、文化、人文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却面临着种种考验。文章就以景德镇市陶瓷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景德镇陶瓷产业品牌化发展的因素分析,进而为解决如何提升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品牌这一问题提供合理建议。

一、影响景德镇陶瓷产业品牌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景德镇陶瓷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整个区域的陶瓷产业在做大、做强、做专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影响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技术因素,主要是由技术决定的生产的规模经济水平;(2)需求因素,主要指市场规模及其增长速度;(3)进入壁垒,包括品牌意识;(4)政策因素,主要指政府对市场在产业层面的干预。

(一)技术因素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分析,影响其发展的技术因素主要有:(1)自然条件,如高岭土等原材料的不合理使用、生态环境的破坏;(2)资本装备,如生产设备的相对落后及专业人才的缺失;(3)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的缺乏、市场供给的变动、运输渠道的堵塞;(4)社会政治历史条件,如当地人思想的固步自封、计划经济的长期作用、国营企业经营的弊端。

(二)需求因素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开放,市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消费者对产品的差异化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个性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各个陶瓷产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便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陶瓷产品的样式及功能。景德镇工艺陶瓷虽然在这几十年内发展迅速,年产值逐年升高,但是同整个市场需求相比,它仍然是缓慢增长。

(三)进入壁垒

景德镇陶瓷产业由于品牌意识的缺失,使得外来企业很容易进入。景德镇大多数陶瓷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并没有把目光放得长远,加之各个企业也未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从而造成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当前发展状况仍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由于景德镇陶瓷产业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他们并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只是借助其他企业的商标而从事贴牌生产。这种只注重生产而不注重营销的方式将会使企业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因为他们丧失了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不能及时从客户那里得到产品的反馈信息,进而无法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映。

(四)政策因素

从政府扶持力度上看,景德镇市政府在对陶瓷产业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一定限额,这里的陶瓷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小,主要是靠自己而兴起,当然也有一些政府采购。从政府的思想观念上看,景德镇市政府在面对陶瓷产业时,思想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从政府的税收体制上看,景德镇市政府并没有放宽对陶瓷企业征税,这就会使得陶瓷企业所获取的税后利润较少。从政府融资体系上看,在对中小陶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应的融资政策。

二、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品牌化之路

通过对影响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本文通过4个方面来探究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品牌化之路,来消除制约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打造能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区域品牌。

(一)技术的改进

由于景德镇市交通不是十分便利,高新技术的流动相应受阻,相关的专业人才及优秀的管理人才相对稀缺,信息交流不能够有效传递。景德镇虽然有一些高校,如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但学校所培养的大多数人才却由于种种缘由而未能植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而是转向其他陶瓷产区了。这些就会导致陶瓷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工艺未得到优化。一个成熟的工艺技术会带来优质的产品,进而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一旦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就会推动企业不断地更新技术,以此获取长足发展。这种良性的推动作用会给企业带来属于自身的品牌,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需求的提升

由于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投资过多,再加上全球的经济不景气和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致使其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需要通过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来消化这么多产能。面对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大对产品在样式、功能等方面的设计,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产业的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指挥棒,它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迅速获取市场的有效信息,从而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它也是区域品牌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龙头企业,也就不会有区域品牌了。

(三) 增加进入壁垒

虽然“景德镇”是一个响亮的金字招牌,但是随着区域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使得这一金字招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那么应该如何重塑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呢?这是每一个景德镇陶瓷产业在位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四)政府的政策导向

在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中,景德镇市政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如景德镇市将通过高附加值品种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大景德镇陶瓷行业产品结构调整,通过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全市陶瓷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通过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基地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以及布局集中的陶瓷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