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笔架价格 > 导航 >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古代瓷器笔架价格 古代瓷器环形笔架 石湾窑瓷器鉴别

2020-09-02

古代瓷器笔架价格。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位于潮州市城东笔架山西麓。是北宋时期我国南方陶瓷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是研究我国南方陶瓷业生产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宋代潮州陶瓷制造业达到高度水平的标志。其生产技术如阶级型窑体结构和漏斗状匣钵,为后人提供了广泛的研究课题,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遗址1953年发现后,省考古研究部门经过几十年的考古调查,至1986年在笔架山区域先后发掘清理了11座。窑址均系长条式斜坡型或阶级型龙窑,其中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十号为阶级型龙窑。建窑时依山势挖一条长条斜坡深沟,两侧用长方形砖砌墙,单隅。全窑长在30米至100米上下,其中三号窑室残长65.5米,十号窑室残长78米。窑灶总倾斜度为14~17度之间,窑床一般分为3至15段,宽2.15至3.16米不等,从出土瓷器看,窑温约在1000至1300度左右。

笔架山窑遗址出土、采集的陶瓷器,釉色多样,品种繁多,且分别或综合采用通花、划花、浮雕、剔雕等各种先进手工技艺。釉色有白釉、影青釉、青釉、黄釉和酱褐色釉等五种。器形有碗、盏、茶托、盘、碟、杯、灯、炉、瓶、壶、罐、孟、水注、粉盒、人像和玩具等。

笔架山宋窑遗址规模宏大,反映宋代潮州以至我国南方陶瓷生产发展已达到高峰,且成为水运外销,对外交流的基地。

编辑推荐

大窑龙泉窑遗址


大窑龙泉窑遗址是中国宋代至明代龙泉窑的代表性窑址,位于浙江省龙泉县西南小梅镇东北10里的大窑村一带。大窑龙泉窑遗址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53处。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至元初。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龙泉窑逐渐衰落。清代中叶以后停烧,历时七、八百年。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是宋元时期著名窑场之一。早期受越窑、瓯窑和婺窑的影响,烧制与三窑特征相似的瓷器。南宋中期以后,烧制了有自身特点与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青瓷釉色的质地达到完美的程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从此窑场数量成倍增长,生产得到很大发展,终于形成一个新的青瓷窑系,影响遍及江西、福建等地,产品远销东亚、东非、阿拉伯诸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窑窑址生产的产品工艺精湛,质量高,为龙泉窑其他窑址所不及,是龙泉窑的中心。20世纪20年代,龙泉窑窑址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陈万里于1928~1940年间曾多次对龙泉窑窑址进行调查。1958和1981年两次文物普查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窑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1959~1960年对大窑龙泉窑窑址进行了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炉和窑具 窑炉有龙窑和阶级窑两种,上部已残。宋元时期的窑炉均为龙窑,依山坡建造,窑身狭长,前后倾斜。前端为火膛,中间为窑室,后部为排烟室。火膛平面呈半圆形。窑室前墙正中开狭长的火门,火门下有进风口。窑室似斜长的甬道,宽2米左右,窑底呈斜坡状。两侧窑墙用砖或匣钵砌筑,墙中开设窑门。窑门和投柴孔的数量,视窑的长短而定。排烟室由烟火柱墙和后墙组成,烟火柱墙有出烟孔,排泄窑内的烟与废气。在大窑遗址发现一座南宋时期的龙窑,共有9个窑门,其中8个开在东壁,1个开在西壁,且与烟囱接近。可以看出当时装窑和出窑都集中在一边。这和场房、出入道路有关。至明代,窑炉结构有了变化,出现了半倒焰式的阶级窑。已发现的一座早遭破坏,仅见尾部两室和一个烟囱。窑体前宽后窄,室与室之间有二堵挡火墙,前一堵下部砌有烟火弄7个,后一堵挡火墙用匣钵砌成。有了挡火墙,使火焰的流向由平焰改为倒焰,使窑内温度均匀,延长保温时间,宜于烧制大件器物。

承德避暑山庄现古窑遗址


据了解,在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至城关门之间一段坍塌宫墙的施工现场,发现了多块刻有“五窑”字样窑印的青砖,专家分析认为,避暑山庄宫墙所用的大青砖都生产于五窑沟皇家古窑遗址,而不是从外地运来的。这再次证实了五窑沟皇家古窑在修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证了五窑沟皇家古窑遗址珍贵的历史价值。

承德兰义和老人和老伴王枢坤是当地对五窑沟研究最全面的专家,十几年来,对五窑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据兰义和老人介绍,8月22日,他和老伴在避暑山庄丽正门至城关门一段抢修坍塌宫墙的施工现场经过时,发现部分大青砖上刻有“五窑”字样的窑印,约有20多块。这一发现让他感到十分震惊,在他十几年的古窑研究中,在一个区域、一个建筑物上发现这么多相同的窑印,这还是第一次。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兰义和此前的推断,充分说明丽正门至城关门之间的宫墙所用的大青砖都生产于一地,即五窑沟皇家古窑遗址,而不是从外地运来的。

兰义和说,此前“五窑”窑印在两个地方发现过,第一次是在五窑沟皇家古窑遗址,第二次在碧峰寺遗址。然而,此前两次“五窑”窑印的发现,从数量上很少。如今,一次发现这么多“五窑”窑印还是第一次。“这一发现,更进一步证实了五窑沟皇家古窑是伴随着避暑山庄的建设需要而产生的理论。”

兰义和介绍,避暑山庄宫墙修建时间在相关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但说法不一,均没有准确或清晰的记载。他综合《钦定热河志》(民族师专校定本)、康熙朱批的奏折、《清史稿》等文献的记载认为,避暑山庄宫墙的始建年代应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或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这两者之间,兰义和倾向于后者。

依据兰义和多年对避暑山庄文化的考察与研究,五窑沟皇家古窑的始建年代与避暑山庄宫墙的始建年代是一致的,都属于当今所称呼的项目施工前的准备时期,或称其为前期工程。由此,兰义和推断带有“五窑”字样窑印的大青砖,应当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用罚两广总督噶理的赃款修建宫墙时使用的,所以这砖一定是当时已经窑火鼎盛的五窑沟皇家古窑所生产的,绝不是从外地运来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