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揭秘景德镇瓷器发展三大制约因素

揭秘景德镇瓷器发展三大制约因素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9-02

景德镇古代瓷器。

认清拦路虎 做大做强艺术陶瓷产业

随着艺术品收藏尤其是陶瓷收藏的逐渐火热,素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也从观念和行动上加强对陶瓷行业的支持力度,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从目前来看,与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另外两个陶瓷产区——德化、潮州相比,在艺术瓷上,景德镇发展优势并不明显。在厚重的千年陶瓷史面前,景德镇艺术瓷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艺术瓷市场的开拓、销售渠道的畅通以及产业的壮大,都是每一位景德镇人应该思考的课题。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艺术陶瓷以小作坊为主,规模偏小。自1996年景德镇国企改革后,曾风光无限的国有瓷厂已今非昔比,私人作坊开始取代原有大型国有瓷厂,成为景德镇中低档艺术瓷的主要来源地。以2006年为例,当年景德镇有3000多家陶瓷企业,80%生产工艺美术陶瓷,陶瓷企业的总销售额大概在3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只有100多家,年销售额过亿的陶瓷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的陶瓷企业都是小规模的家庭作坊。而以作坊形式存在的,大多是生产低档、伪劣艺术陶瓷。

当前,景德镇缺少规模效应,的确是制约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景德镇云集了全国三分之一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水平在全国乃至世界处于前列,但基本靠家庭作坊生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认为,艺术陶瓷单凭几支画笔,无法做大做强。目前我国日用陶瓷产量三分天下有其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当前生产的日用瓷主要为中低档次,换汇率极低。吴爱华认为,发展艺术陶瓷,首先可以在艺术陶瓷日用化方面作出探索,或对日用陶瓷加以艺术包装,形成产业化规模;其次,进行产业联盟,陶瓷行业内部通过合作分工,整合现代艺术陶瓷的配套资源;再次,向金融部门或民间财团进行融资;或与大型企业搞合作研发,形成合理的价值链,最终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艺术陶瓷创新不足。景德镇目前的艺术陈设瓷以仿古陶瓷和传统的绘画型陶瓷为主,以现代陶艺为辅。不可否认,通过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当代景德镇艺术瓷可谓精彩纷呈。如当代景德镇“青花大王”王步,他创造性地运用“铁线描”的笔法,以大写意法开创“分水写意法”,为当代青花陶瓷艺术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当代陶瓷艺术家在继承优良的传统青花绘制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青花的勾线、分水技法,而且吸收了国画勾、皴、点、擦技法,用枯涩的“焦墨法”(即在画面完成后在极需突出的地方用干笔蘸上焦墨勾勒点擢)表现瘦骨劲石,遒枝老干,荷塘秋叶。此外,还采用“泼料法”作画,一气呵成的“泼料”,在坯上出现奇妙的云霞蒸腾的肌理和酣畅淋漓的效果。

然而,这些创新对于景德镇艺术瓷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调查表明,目前景德镇一些陶瓷设计者相当一大部分通过拜师学艺掌握了陶瓷创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是他们无法吃透中西文化的精髓以及传统和现代的涵义,以至于中国的古典风格发挥不足,西方的现代流派又学不到家,使得设计的产品难登大雅之堂。陶瓷市场都有相当数量粗制滥造的作品,其中包括不少仿制的名家赝品。

中国名瓷网提醒,景德镇艺术陶瓷要实现再飞跃,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如何创作出把民族工艺、民族精神、民族工艺和时代精神、消费时尚、前卫意识有机融合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突破性的艺术陶瓷种类,并引导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艺术市场潮流。景德镇艺术陶瓷需要那种象王大凡、秦锡麟那样的引领潮流的组织者和创新者,去创造出符合一个时代经济和工艺特征的、能够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艺术陶瓷“集结号”效应。

三是销售渠道以小订单和自产自销为主。目前,订单仍是景德镇艺术瓷公开的主要销售渠道,全国各地的很多单位、企业的陶瓷用品都是通过订单形式,由景德镇这些大大小小的厂子完成。同时,在景德镇,大厂拿单小厂加工的现象也很普遍。另外,景德镇工艺美术师(个体户、工作室)平常创作个人作品,如艺术瓷盘、瓷板画、瓷瓶、瓷雕和现代陶艺,遇到大的工程项目就寻找工艺与技术合作以销售定生产。而一般个性化艺术品,则是守株待兔、等客上门,自产自销。景德镇个体私营陶瓷企业还在营销上各自为战,缺乏营销观念,以至于营销渠道单一、老化。

现在国内国际的陶瓷营销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必将给陶瓷业带来新的挑战。艺术陶瓷企业要有合适的营销策略。要在市场定位、目标市场的选择,陶瓷业的营销组合、营销管理,营销战略等方面不断改进。营销的目的就是创造差异化,包括产品差异化、品质差异化、渠道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形象差别化等,要改变景德镇艺术陶瓷行业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并积极拓展其他如代理、经纪人、拍卖、连锁店、展销等多元化的销售形式,做大做强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收藏景德镇瓷谨防三大陷阱


景德镇陶瓷一直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收藏保值潜力。然而,一些不法商贩却将假冒伪劣的景德镇瓷和正品景德镇瓷器混杂销售,让普通消费者难辨真假。这里提个醒:购买景德镇陶瓷制品要防“三大陷阱”。

陷阱一:外地制瓷假冒景德镇制瓷。各地陶瓷市场的不法经营者,往往抓住消费者喜爱景德镇制瓷的心理,用一些低劣的外地瓷与景德镇陶瓷混杂在一起销售,时有人擅自雕刻“中国景德镇”、“中国瓷都”、“南国瓷都”、“景德镇监制”等字样的图章,作为一些外地瓷的底款。

陷阱二:利用假证书将低档次陶瓷冒充高档次陶瓷销售。目前艺术陶瓷市场各种证书五花八门,如“景德镇艺术陶瓷名人名作证书”、“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名作证书”、“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证书”等等。证书的版本各不相同,有软皮精装本,有超薄压膜本;有贴着照片、盖着钢印的,有景德镇陶瓷协会颁发的,也有各制瓷公司印制的,甚至有作者自己印制的。这些证书鱼龙混杂。在市场内的一些门店,任何一件瓷器,几乎都能随意配上任何陶艺大师的证书,而证书和陶瓷作品却完全脱节。

陷阱三:对作者的身份任意拔高,以抬高陶瓷作品身价。一些民间艺人在证书上摇身一变成了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些市级工艺师变成了省级高工,有的在作品证书上还编造作者获得所谓“国家一级画师”称号,有的则臆造作品获得各级别的奖项等等。据一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商贩在作品证书上记载的职称和荣誉根本不是作者本人的,而是作者师傅的,甚至是师傅的师傅的。不法商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凭空抬高瓷器的价值,牟取暴利。

收藏景德镇瓷 谨防三大陷阱


景德镇陶瓷一直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收藏保值潜力。然而,一些不法商贩却将假冒伪劣的景德镇瓷和正品景德镇瓷器混杂销售,让普通消费者难辨真假。这里提个醒:购买景德镇陶瓷制品要防“三大陷阱”。

陷阱一:

外地制瓷假冒景德镇制瓷。各地陶瓷市场的不法经营者,往往抓住消费者喜爱景德镇制瓷的心理,用一些低劣的外地瓷与景德镇陶瓷混杂在一起销售,时有人擅自雕刻“中国景德镇”、“中国瓷都”、“南国瓷都”、“景德镇监制”等字样的图章,作为一些外地瓷的底款。

陷阱二:

利用假证书将低档次的陶瓷冒充高档次陶瓷销售。目前艺术陶瓷市场各种证书五花八门,如“景德镇艺术陶瓷名人名作证书”、“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名作证书”、“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证书”等等。证书的版本各不相同,有软皮精装本,有超薄压膜本;有贴着照片、盖着钢印的,有景德镇陶瓷协会颁发的,也有各制瓷公司印制的,甚至有作者自己印制的。这些证书鱼龙混杂。在市场内的一些门店,任何一件瓷器,几乎都能随意配上任何陶艺大师的证书,而证书和陶瓷作品却完全脱节。

陷阱三:

对作者的身份任意拔高,以抬高陶瓷作品身价。一些民间艺人在证书上摇身一变成了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些市级工艺师变成了省级高工,有的在作品证书上还编造作者获得所谓“国家一级画师”称号,有的则臆造作品获得各级别的奖项等等。

据一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商贩在作品证书上记载的职称和荣誉根本不是作者本人的,而是作者师傅的,甚至是师傅的师傅的。不法商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凭空抬高瓷器的价值,牟取暴利。

简述景德镇瓷器的发展


景德镇向来有着“瓷都”之美誉,足以见得人们对其的评价之高。景德镇陶瓷的烧造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经有了1800百余年的历史。从五代时期起,景德镇开始烧制瓷器。到了宋元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得欣欣向荣。在明清时期,朝廷在珠山建立景德镇御窑,就此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的历史悠久,长达1400余年。隋代景德镇瓷器上面就出现了大象、狮子等走兽一类的瓷雕无不惟妙惟肖,姿态万千。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的传统民俗文化,亦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宋朝开始,景德镇显现了瓷业习俗的雏形,“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盛况令后人称叹不已。到了元朝时期,景德镇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创制了不少经典的釉色品种,比如说元青花、釉里红以及多个单色釉。

在明朝洪武时期,景德镇窑的釉里红瓷器烧造达到了巅峰,不但生产数量大,并且多是大器;在明朝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生产的甜白瓷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垂青,得以扬名天下;在明朝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烧造独步本朝;在明朝成化时期,景德镇窑创制了斗彩瓷,成化斗彩瓷存世量不多,目前主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极少流入民间,故而价值连城;在明朝晚期,景德镇窑的青花五彩瓷烧造达到了巅峰,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生产量最大,但是品相上乘的传世大器少之又少。

到了清朝时期,人们吸取了历朝历代制瓷工艺的精粹,景德镇制瓷业步入了全新阶段。尤其是在“清三代”时期,整个中国瓷器烧造达到了制瓷史上的第二个巅峰。

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局势动荡,整个中国制瓷业陷入低迷状态,景德镇也不例外。不少窑工为了生计不得不转行,但也有不少景德镇匠人依然坚持在制瓷业,为景德镇窑火的传承做出卓越贡献,比如说“珠山八友”。但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这个时期的景德镇窑难出精品。

现如今,景德镇瓷雕工艺的发展已然步入成熟阶段,立体雕、浮雕、镂雕等雕刻手法层出不穷;景德镇瓷器的釉色品种丰富,包括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粉彩等等;景德镇瓷器的艺术风格迥异,或端庄大气,或清新雅致,或富贵华美,或妖冶诡谲......

认清制约陶瓷发展三大问题 避免战略雷区


在日常生活中,打开电视机便看到了宣传品牌的广告铺天盖地,走在城市里也是被品牌宣传资料所包围。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我国的陶瓷行业。目前,各级政府培育品牌、大小企业争创品牌、不同消费者购买品牌,报刊杂志宣传品牌,理论家研究品牌,似乎“品牌热”已在中国陶瓷行业兴起。其实不然,当前在我国陶企中存在着点高面低、有牌无名、重硬轻软等问题,这些是制约陶企创品牌的关键。

一提起“品牌”这两个字眼,很多人甚至很多陶瓷企业老板认为,创品牌都是消费类产品(企业)的事情,非要是大的支柱产业、大的企业,非得是海尔、联想,冰箱、空调、洗衣机这样的企业才能创名牌。小企业、原材料产品、半成品类企业创不创建品牌都无关紧要的,持这一观点的,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尤盛。其实如果把中国陶瓷市场上的企业做一个金字塔式的品牌比喻,那么我国陶瓷行业的品牌工作存在四个方面的层次:第一,金字塔的塔尖只占百分之十左右,这是进入中国市场上的顶尖级的国际品牌和一部分中国名牌;第二,大概有百分之二十的品牌,在市场上非常活跃,非常地被消费者看好的,这就是即将崛起的新品牌,这类新品牌的概念是:创业时间短、成长速度快、产品创新多、市场覆盖广、竞争意识强、宣传力度大、企业文化新、管理团队精、经营战略准、发展前景好;其次有百分之三十有一定品牌意识,但只能称作合格产品;最底层的百分之四十包括三部分:缺陷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

如何做好陶瓷产品的品牌工作呢?其实,企业实施名牌战略要有科学正确的方法,要制定合理的品牌策略,同时更要做好品牌的延伸工作。品牌的策略工作必须提供从品牌诞生到成长壮大的系统指导,它包括:品牌的定位与命名、设计与发布、推广与传播、管理与延伸、评估与提升等多个层面。品牌的延伸,既要注意产品市场定位,又要遵循一定规律。他们之间不仅有着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密切关系,而且是每个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目前我国陶瓷行业品牌战略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广告代创牌,重知名度轻美誉度;质量基础不牢,好大喜功;名牌产品与品牌的认识存在偏差;品牌理念相对滞后,只注重喊口号,而采取实际行动的少;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跑马圈地,盲目扩张;社会乱评奖,滥推荐;品牌的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品牌的管理不规范;一些企业创品牌意识淡薄等等。另外,纵观我国陶瓷企业,发现很多企业在打造品牌方面存在着点高面低、有牌无名、重硬轻软、厂大市小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将会严重制约企业创造品牌。其实,名牌战略有三大功能,它是聚宝盆、指南针、试金石,而我们很多企业家是在培育名牌产品而不是品牌。

收藏景德镇陶器谨防“三大陷阱”


享誉中外的景德镇陶瓷,一直是人们居家、收藏和送礼的佳品。然而,一些不法商贩将假冒伪劣的景德镇瓷和真正的景德镇瓷器混杂销售,让普通的消费者真假难辨。

据记者调查,到瓷都景德镇购买陶瓷制品时要谨防“三大陷阱”。

陷阱一:外地制瓷假冒景德镇制瓷。各地陶瓷市场的不法经营者,往往抓住广大消费者喜爱景德镇制瓷的心理,用一些低劣的外地瓷与景德镇陶瓷混杂在一起销售,不少消费者因难辩真伪,结果上当受骗。

景德镇瓷局副局长钟良贵告诉记者,虽然有关部门多次采取措施打击陶瓷市场的假冒伪劣,但这些现象仍然会在“风声不紧”的时候抬头。有的人还擅自雕刻“中国景德镇”、“中国瓷都”、“南国瓷都”、“景德镇监制”等字样的图章,作为一些外地瓷的底款。

陷阱二:利用假证书将低档次陶瓷冒充高档次陶瓷销售。记者日前在景德镇几个大的陶瓷市场做了一次暗访,发现艺术陶瓷市场各种证书五花八门,如“景德镇艺术陶瓷名人名作证书”、“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名作证书”、“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证书”等等。证书的版本各不相同,有软皮精装本,有超薄压膜本;有贴着照片、盖着钢印的,也有没贴照片、盖着红印章的;有景德镇陶瓷协会颁发的,也有各制瓷公司印制的,甚至是作者自己印制的。这些证书,少说也有十来种,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让人吃惊的是,在市场内的一些门店,任何一件瓷器,几乎都能随意配上任何陶艺大师、名人的证书,证书和陶瓷作品完全脱节。一位姓黄的店员把记者一行当成了来采购瓷器的商人,她向我们推销道:“这种笑佛,我们可以给你算便宜点,就40元一个吧。我给你们配上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的证书,到外面少说也能卖三四百元一个。”她一边说还一边打开抽屉找证书,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证书一叠一叠堆放着,塞满了抽屉。

陷阱三:对作者的身份任意拔高以抬高陶瓷作品身价。在景德镇陶瓷市场,记者还发现,一些作品证书对作者的简介、学历、职称、获奖作品等内容任意拔高,随意编造。一些民间艺人在证书上摇身一变成了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些市级工艺师变成了省级高工,有的在作品证书上还编造作者获得所谓“国家一级画师”称号,有的还臆造作品获得各级别的奖项等等。

据景德镇市一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商贩在作品证书上记载的职称和荣誉根本不是作者本人的,而是作者师傅的,甚至是师傅的师傅的。不法商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凭空抬高瓷器的价值,高价销售,谋取暴利。

景德镇发展四大门类陶瓷产业均衡发展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地标

日前,环鄱阳湖自行车大型采访报道团来到景德镇,对这个闻名遐迩的瓷都进行了采访,期间,记者专访了全国惟一为陶瓷设立的局办——景德镇瓷局,该局刘子力副局长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说起景德镇,人们自然想到了“陶瓷”,确实,景德镇是一个具有丰厚陶瓷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早在公元1004年,就因瓷得名景德镇;公元1278年,设立了浮梁瓷局;明太祖洪武二年,开设了御窑厂。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有得天独厚优势条件

刘子力告诉记者,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景德镇这个地方就开始烧制瓷器。千百年来,陶瓷技艺、陶瓷文化传承了下来。发展到今天,景德镇已经形成了陶瓷门类齐全、手工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多样的传统格局。在景德镇这样一座城区人口只有53万的城市,直接从事陶瓷行业的就业人员已达到10万人以上。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人才、地理、声誉、历史、文化、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发展四大门类陶瓷产业均衡发展

“景德镇在陶瓷产业发展上,与其他产瓷区有所不同。实施的是日用、艺术、建卫、高技术四大门类陶瓷产业均衡发展的模式。”刘子力说,日用陶瓷,传承历史文化传统,注重打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跨地区、跨国的大品牌;建卫陶瓷,求精不求量,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品牌陶瓷;艺术陶瓷是景德镇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景德镇将继续传承发挥青花、粉彩、玲珑、红店佬的看家本领,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另一方面,还将与国际接轨,大力发展国际陶艺,双驾马车协调发展;高技术陶瓷,是景德镇未来发展的重点项目,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通过引进一大批生产研发的领头企业,必将为景德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品牌+产业 景德镇的未来大有可为

说起对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刘子力认为,要发展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首先需要有大品牌,景德镇应当整合优势资源、扶持有潜力和实力的陶瓷企业、个人运用祖宗留下的金字招牌,做大做强品牌。其次是要有产业,光有品牌,没有产业是走不远的,只有把品牌变成商标后,为产业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景德镇到处都是活化石,到处都是原生态,这座城市有着10多万手工业劳动者,早已形成了工匠云集、百花齐放的大文化格局。把这些传统工艺与旅游业相结合,将碰撞出希望的火花,景德镇的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地标

据了解,目前,景德镇瓷局正在打造两个项目:一个是“红店街”,另一个是“雕塑瓷厂”。据介绍,“红店”是景德镇解放前画瓷和售瓷场所,画瓷工称之为“红店佬”,画瓷称之为“画红”。“红店”文化是景德镇特有的本土文化,最具代表人物是珠山八友,最有产业贡献的是艺术瓷厂。“红店街”就是要打造一条前店后厂的粉彩瓷“原生态”制瓷一条街,将历史的工业遗存保留下来,将民俗、手工艺术、文化保留下来,做成有文化品味的、活的博物馆。

而雕塑瓷厂是早些年就已经开始发展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已经发展了有近百个陶瓷文化创意实体入驻,近10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这里开设工作室,不少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的毕业生也纷纷来此。

景德镇瓷局将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参与、推动、完善和改造,把它打造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新地标。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介绍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新厂;老厂;樊家井;三闾庙;高新区等)。“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尤其以“骨瓷”最为有名。骨瓷的瓷质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世”,东汉约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五代时的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景德镇瓷器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薄胎瓷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景德镇雕刻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景德镇青花瓷器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器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景德镇在"集大成"之后,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传播开来,促进了全国及世界各产瓷区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生产体系不愧为中国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走下坡路。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瓷业习俗开始淡化,现已濒临消亡。景德镇传统的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


陶瓷是我国古代最神奇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陶瓷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最早以彩陶的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千百年来,除了作日常使用的器物之外,作祭祀使用的器物也发展得非常快。到了汉朝早期,中国烧造工艺水准大有提高,采用的原料不再拘泥于玉料和和金属,质地坚硬的釉陶开始广泛流传开来,陶器烧造技艺有了明显的发展,“瓷”字至此在我国流行起来。

唐代是我国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烧造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了不少精致的陶瓷。历史资料记载了景德镇窑烧出了精美的白瓷,甚至有“假玉器”之称,由此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有多精美。前些年,专家学者在景德镇发现两处唐代瓷器大型窑址,并且进行了长达数月地挖掘,出土了不少具有考古价值的唐代瓷器。

宋代除了五大名窑之外,还有不少优秀的窑口。陶瓷品种愈来愈多,并且开始大规模地销往海外。在当时宋代真宗皇帝处于对景德镇瓷器的喜爱,就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就这样原来的昌南镇摇身一变成了景德镇,景德镇瓷器从此开始扬名海内外。

元代以来,枢府窑备受重视,景德镇渐渐发展成了全国制瓷产业的龙头,声名远播四方。元代枢府窑烧造出来的白瓷和釉下蓝色纹饰相辅相成,青花瓷开始崛起,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备受人们的追捧和青睐。

明代以来,景德镇制瓷业不仅延续了昔日的风光,并且在工艺技术上不断进取,烧造水准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前期景德镇制瓷业仍然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清三代”时期独占鳌头,烧造水平当世无敌。在中后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景德镇制瓷业渐渐走向了低迷,工艺水平大不如前,只在光绪时期有过一丝回光返照的迹象。

景德镇陶瓷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称著于世,青花瓷是其中声名最盛。虽然不少国人对瓷器知之甚少,但是一提起瓷器他们就会想到景德镇,由此可见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千年瓷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揭秘景德镇瓷器发展三大制约因素》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揭秘景德镇瓷器发展三大制约因素》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