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现代瓷砖 > 导航 >

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挑战求突破

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挑战求突破

现代瓷砖 现代风格瓷砖 现代瓷器鉴别

2020-09-02

现代瓷砖。

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挑战求突破

在新一届的陶瓷艺术分享作品中,不断推进的分享实践工作,却让很多业内人士也产生了共鸣。不难看出,很多相关的陶艺资讯都对于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很是纠结,其实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特色,也是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必须走不断发展创新的路,有突破性创意与设计,才会让发展更有实力的保证,而求突破的信心,需要实践来检验,在新一代陶瓷艺术品分享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产品很多,风格各异,但是真正可以说是绝世之作、台柱型作品还是不够多。

走发展创新之路值得陶艺大师们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而突破性的艺术作品要问世,也需要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关注陶瓷业的一个整体的发展,是对于陶瓷文化传承巨大的贡献,而保证陶瓷产业链中的每个一环节都有一个良性的态势,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是对艺术的最高的悬赏,突破性的艺术作品可以传承百世,也需要这样的机会。

来自陶瓷作品分享实际的信息给所有陶瓷产业的人者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且也是当务之急,在任何一个位置上求发展,不断走创新的路子,这样才会有多的机会,来自国际的压力也是对国内陶瓷市场的一个刺激,继承与发扬,还要从创新与突破上找到一未来发展的出路,这样才是对陶瓷产业的一个贡献,也是陶瓷文化发展的必须。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霾都” 肇庆陶瓷面临有史以来大挑战


“不改,是斩断双腿;改了,就是斩断双手!”陈顺满的普通话很“普通”,带着浓重的佛山音,但并不影响他表达自己的万般无奈。

作为肇庆高要市日月陶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企业的窑炉生产线已经停产一半,只有在“煤改气”——从烧煤改成烧天然气后,才能全面复产。

在商场浸泡几十年,陈顺满不是蛮不讲理的人:“当官有压力,要面对全市老百姓的质疑,我们心里也很理解政府;但一定要煤改气,我计算过,一平方瓷砖的成本一下子从4元飙升到9元,完全没法做!”

陈顺满很丧气:“将来?不知道。做得过就做,做不过?关门算了。”

今年一季度,肇庆这座山水之城,空气质量竟然全省“垫底”。在这座“201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到处有人问:“幸福哪里去了?”

政府的铁腕治污随即出台:肇庆陶瓷企业,凡是未完成“煤改气”或未达到环保达标治理的,就地限产50%;今年底前,全市63家陶瓷企业、268条生产线全部升级改造,主要升级手段是“煤改气”。

升级,还是撤离?肇庆陶瓷正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

被霾笼罩

肇庆高要市的白土镇,距离肇庆市中心15公里,其名源自当地自古盛产的“白鳝泥”土,让人联想起陶瓷的白色。

也许正是这有意无意的纽带,让白土镇从2008年开始,成为肇庆市承接佛山陶瓷产业“腾笼换鸟”的产业承接主力军之一。

这里距离佛山近:佛山老板过来,驱车只需半个多小时,白天在白土镇上班,晚上照常回佛山喝“老妈子的靓汤”。这里交通成本低,272省道贯穿全市,直连全国高速公路血脉。这里土地空间大,过去在佛山南庄缩手缩脚、几十米长的窑炉生产线,这里可以直接铺足500米,产能飙升!

陶瓷企业纷至沓来。11家大中型陶瓷企业在白土镇落户扎根,数量占全肇庆陶瓷企业的1/6强。几十条窑炉生产线全天24小时运转,吃进一车车瓷土,又吐出一集装箱、一集装箱瓷砖。在白土镇的政府网站上,“新型建材”成为全镇“五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但如今,繁荣之余,白土镇老百姓感受最深切的是污染——煤炭焚烧和陶瓷打磨切割带来的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物。

白土镇,“变了天”。

从天空俯瞰,白土镇沿着272省道两侧、延绵10多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是一种奇特景象:绿油油的农田被蚕食,若干个几百米长的灰白色、蓝色厂房,横七竖八地钉在大地上,像匍匐吞噬的巨型蠕虫,发出隆隆低吼,每条蠕虫的屁股上,还拖着一两根朝天的“尾针”——烟囱,大口大口地吐出浓烈的白烟,遮云蔽日、恍如战场。在谷歌卫星图上,这一带被白色烟霾笼罩,和西北方翠绿清晰的鼎湖形成天壤之差。

4月28日晚,肇庆市副市长范汝雄带队突击检查白土镇,并随机抽取镇上企业——新时代陶瓷厂排污数据,发现当晚21时40分,新时代的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物排放均超标,前三天的数据,也发现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现场会议要求:全镇所有陶瓷、锅炉企业大排查、大整改。

时隔1个多月,记者再到白土镇,发现情况并未改观。

6月5日晚上10时,整个珠三角刚下完大暴雨,肇庆端州市区里,到处是负离子的清新。但在白土镇的宋隆工业园,空气中浓浓的焦硫味依然呛人。

宋隆工业园是白土镇主要的陶瓷工业区之一,长约2公里的园区主干道两侧,依次排列着宏润、蒙娜丽莎、新时代、将军等多家陶瓷企业。在这个本应万籁俱静的时间点,工业园里依然喧闹,员工、卡车进进出出。一位保安告诉记者,“这里每家企业都是三班倒,24小时开工。”

工业园的益健堂药店里,看店的小伙子百无聊赖地正在上网。电脑桌上、屏幕上落着一层白灰。“擦不干净,天天都擦。但这里太脏了,一天下来鼻孔都是黑的。”小伙子皱着眉头,望了望门外蒙娜丽莎的两尊“烟炮”,“说是限产一半,我看他们白天老实,晚上还不照样开足马力?有钱不赚,傻的啊?”小伙子告诉记者,工业园长年缺工,“你只要想上班,不用任何工作经验,随便找间厂问,准有活儿干……都不愿意来、来了也走得快,收入虽然高,但灰尘太大!会得慢性病。”

将军陶瓷是工业园里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员工3000多人,工厂占地4000多亩。厂区宿舍楼外贴着6月5日更新的招工启事,最低收入也有近3000元,空缺职位总数过百。保安听说记者有兴趣来上班,很是高兴,“你明天带上身份证来报名!现在太晚,行政部下班了。这里管理严,但是收入也高,一天工作8小时,住宿免费,水电费一个月十几元,食堂快餐老板有补贴、每顿自己给3元。一个月净收都有3000元,不比毕业的大学生差!”

将军陶瓷对面是宏润陶瓷。两条烟囱正在大口吐着浓烟,白龙的下侧还泛着黄色,这是氮氧化物过滤不净的标志。记者隔着马路朝烟囱拍了几张手机照片,自动闪光灯不慎启动,一条从天而降的光柱立刻直射身上,顺着光柱回望,宏润厂房四楼的铁栏杆里,两个男人打着强光手电正在朝这边看,他们一边交头接耳,手上似乎还抓着对讲机。

同样,当记者驱车接近工业园最里的“新时代陶瓷”厂区时,门口的保安也立马探出头来,满脸警惕和防备。

6月6日上午,记者又来到白土镇。和晚上相比,烟霾更加明显:半空中从下而上的白烟,和天空的白云已经连接起来,浓烟滚滚向西北扩散,而那边正是市中心的方向。据了解,肇庆长年吹东南风,而陶瓷企业集中的白土、回龙镇,正盘踞在肇庆的“风口”位置。

沿着272国道,冷水村、马安村、沿塱村一带,记者数到冒烟的烟囱就有20多根,许多烟囱冒出的烟还带着黄色、灰色的底子。

在顺胜陶瓷厂门外望进去,整个厂区的地面和房子都是黑黑的。中午12时,一位20岁出头、穿着黑T恤的男员工抽着烟、拖着拖鞋走出厂门,“我们这里都不买白衣服,晒在衣架上就已经熏黑了!问我干嘛吸烟?反正不吸这支也在被迫吸那支,活儿累,解乏,无所谓了!”他掏出火机、指了指身后的吐着浓烟的烟囱,“啪”一声打上火,又点上一根香烟。

在272国道对面,几家陶瓷厂因为相对隐蔽,排污更加肆无忌惮。金成陶瓷不仅烟雾蒸腾,还直接向围绕着厂房的河沟里排污水,形成一条“油污护城河”。

最后通牒

治理污染,是顶在政府头上的达摩克斯宝剑。

33岁的肇庆环保局长陈金銮满脸疲倦,看上去足有40岁,跟人说话都冒着火星、噼里啪啦的。

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环境学博士,正在遭遇他人生中也许最艰难的时光。他是肇庆的“救火队长”——虽然他的博士论文《氨氮的电化学氧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研究的是污水处理,但当下肇庆面临的首要环境困境,来自大气。

肇庆,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4年第一季度被扣上广东“霾都”的帽子——PM2.5季均浓度79.32微克/立方米,相当于北京的2/3,全省倒数第一。

6月5日,“世界环境日”,陈金銮向专题调研的几十位省人大代表、肇庆市人大代表解释“肇庆怎么了”。

据《西江日报》5月31日报道,经过环保部门近两个月的昼夜奋战,肇庆环境指数正在向好:4月份空气质量达标天数83.3%,PM2.5月均浓度61微克/立方米。

但是,这个数值距离国家空气新标准规定的二级限值35微克/立方米,还有几乎一倍的差距。

耗时150年,伦敦才彻底摘掉“雾都”的毒帽;但对于肇庆来说,150天似乎都太长,老百姓和政府都很急。肇庆给自己的目标是:环保指标2015年达到珠三角中游水平。

会后,疲惫的陈金銮面对记者的约访,礼貌而坚决地说“不”:“现在不是说的时候,好的、坏的都不合适多说,现在是‘做’的时候。”

首当其冲的是陶瓷企业。据悉,全市陶瓷企业用煤量约占全市工业企业的近4成,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占全市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

肇庆陶瓷企业主们,收到了史上最严厉的环保“通牒”:凡是未完成“煤改气”、或未达到环保达标治理指标的,勒令限产50%。全市63家陶瓷企业的268条生产线,要求在年底前按标准完成升级改造,其中绝大多数生产线要求实现“煤改(天然)气”。位于核心区的鼎湖区、高要市的总计40余家陶瓷企业,升级改造时间更为紧迫:9月底前完成、并通过验收。(蒋铮)

成本之困

高要市日月陶陶瓷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中型企业,据其网站介绍,专业生产高档内墙砖系列产品,出口销售占公司总销售量的80%以上。

董事长陈顺满说到转型升级,很无奈。“不是我们不想改,是改起来太贵!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以日月陶生产的瓷砖计算,如果改烧天然气,首先要一次性改造锅炉,“我这样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大概改造成本是100多万元,大企业比如新时代,估计要上千万元。”

但这还不是“煤改气”的成本大头。窑炉生产线一台生产线压机的成本就是5000万元,更头疼的是气贵!同样的热值,煤炭的成本只有天然气的一半不到。陈顺满说:“这样算下来,我企业生产的瓷砖,每平方米成本要提高4.5至5元,厚一些的瓷砖,成本要提高6元。目前,日月陶目前1平方米瓷砖的制造成本,不过是4元!

“(肇庆污染这么厉害)他当官的有压力,要面对全市的压力,我们心里也很理解政府;市政府要清洁生产是好事,我都举手赞成。毕竟生活在这里,谁不想环境好一点?现在如果整个地区改、全国一起改,大家一起来环保,也无所谓;就怕有的地区改,有的地区不改,形成不公平竞争。如果肇庆改,德庆、广宁不改,山东、江西不改,我们的产品在价格上就没有竞争力,就很难找活路。”

“现在建材陶瓷行业竞争激烈,广西、湖南、福建、山东的成本本来就比我们低:比如山东,电比广东便宜,煤更不用说,580元/吨的煤质量比我们900元/吨的还好,我一个月烧4000吨煤,和山东的成本差价就是200万元;山东的人工成本只有广东的80%。成本上已经悬殊,如果我们改烧气,成本差异就更大了。倒逼下来,只有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否则只能关门。”

“做陶瓷的人不是没有环保意识,但我们也要生存。我们也知道政府不是想管死我们,但现在本来利润就只有两三元每平方米,怎么再找空间?所以我们都说,‘不改是斩断双腿,改了就是斩断双手!心里很矛盾!”

为了配合减排,日月陶已经减产一半,并正在改造,脱硫已经达标,但粉尘依然超标。“希望赶紧恢复生产。但如果一定要煤改气,包括日月陶,很多厂都觉得能开就开,不能开就停。提高质量、品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告诉记者:“肇庆治理污染,对整个陶瓷行业都有很大震动。很多企业主怨气比较重,因为政府当初让企业进肇庆的时候,并没有要求煤改气,现在突然说改就要改。一家产能比较大的陶瓷企业,一条生产线总投资额要2亿元以上,如果退出不做,也最多能回收几千万元,1亿元就化水了。

“现在肇庆的陶瓷产能很大,按照250条生产线计算,一天的产能就是500万方。如果改烧天然气,成本大约要提高2000万元/天,就目前陶瓷产品价格来说,烧天然气根本无法生存。

蓝卫兵提出,如果要改天然气,必须要全国一盘棋,如果其他省、市还是烧煤,那么肇庆企业根本竞争不过。他还希望政府不要简单的“一刀切”,要按照全国陶瓷产业的投资回报规律设置缓冲期,建议政府通过减税、天然气补贴等方式,帮企业渡过转型升级的难关。

关于肇庆陶瓷企业“煤改气”的补贴问题,记者发现了三种不同的版本。

2月11日,肇庆市市长郭锋在“全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表态,“对2014年12月31日前完成‘煤改气’改造并使用天然气的陶瓷企业,每一条生产线一次性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肇庆都市报》3月12日报道称,实行“煤改气”的企业依法享受亏损弥补、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核查涉及“煤改气”企业的收费项目,应取消的予以取消,能降低的予以降低;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煤改气”改造并使用天然气的陶瓷企业,每条生产线将可得到一次性的财政补贴。但记者没有从网上查得报道说的文件。

肇庆市环保部门、肇庆市陶瓷企业主分别告诉记者,“煤改气”没有任何补贴。

老产业面临新生机 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面对国内外陶瓷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长杨自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何炳钦等专家分析认为,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

一是陶瓷产业发展空间加大,老产业面临新生机。在我国,未来几十年,城乡发展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小康目标的实现,人们对陶瓷的需求也自爱不断增加,给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较大的空间。特别是高档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长。

二是个性化产品逐步主导市场,日用陶瓷越来越具有收藏价值。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个性化,对茶具、餐具等陶瓷用品的需求也趋向个性化。婚庆、节日等专用陶瓷需求将有答复增长。目前婚庆陶瓷市场已经趋火,供求两旺。

三是高科技产品引领国际市场,拉动我国陶瓷产业大发展。欧洲等陶瓷产业的高科技化趋势,必将对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促进我国陶瓷产业走科技兴业的路子,企业生存对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高科技产品成为主流,很多高科技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高科技产品走俏大众市场。

四是民族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石,陶瓷产品将在不断吸收民族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化品位。无论是日用陶瓷还是艺术陶瓷,文化品位越来越高,陶瓷产品将不断在吸收民族民俗文化中更新换代。

五是我国必须在与国外的竞争中求发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胜劣汰的步伐加快。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外陶瓷产品将会大量进入我国,很快我国大中城市的高档商场都会看到外国的高档陶瓷,我国企业面临竞争压力加大。但由于外国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我国同类产品,外国企业会依靠科技优势展开和我国企业的竞争,拓展我国市场。在我国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淘汰步伐不断加快,企业生存时间缩短。在这种竞争中逐步形成国外以中高档陶瓷为主,我国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国内外企业高档陶瓷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

新事物挤兑陶瓷市场 中国陶瓷面临严峻挑战


陶瓷作为日常用品与传统商品,就其材质上讲近百年来仍未有改变。

据了解,虽然从商业上及品种上出现了一些诸如炻器、高强度瓷、铁炻器、微波炉炊具瓷等,但其材质与使用功能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范畴,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新型餐茶用具的陶瓷替代物。如变性纸用品、耐热玻璃用具、塑料器皿、不锈钢壶碟等。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新兴事物大量地挤兑陶瓷商品市场。由于生活方式的需求及工业节奏的加快,塑料餐茶具被广泛采用,在东南亚地区,香港及其他地区的大宗快餐与饮食业都已不再使用陶瓷了,市场上出现了高档陶瓷的高价和低档地摊陶瓷的贱价相映照,陶瓷行业的资源利用更值得思考,这预示着21世纪陶瓷商品市场的走向给中国陶瓷今后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另外,据有关调查显示,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已广泛地被陶瓷行业发达的国家所采用,在陶瓷商品贸易营销上著名品牌占有绝对优势,这些名优产品为世界各国所共识,在市场销售的高档商品中占有明显的份额。

在近20年来,陶瓷生产发达的国家为维护既有的名牌效益与保护本国资源并有利于环保,大量地输出资本、技术与人才,在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环保意识薄弱的国家建厂生产,其产品以原产国品牌销售世界各地,获高额利润,在东南亚、南美就出现了许多日本、德国的独资厂及合资厂,在21世纪这种势头还会更加剧烈,中国陶瓷的今后发展不得不考虑会面临更强劲的竞争对手。

评论:陶瓷产业发展需要寻求新的突破点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20年间,陶瓷产业的发展经过几次大的波浪式叠加,粗放式的发展已形成了世界性的产业规模。产品品种齐全,产业配套完善,多个产区重复发展,形成了广东、山东、河北、华东、福建、四川等传统产区及近两年来的江西、湖南、辽宁、山西、内蒙及湖北、河南等新崛起的建陶产业新兴区域。但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受产业调整政策及资源能源的约束,继续这种发展已到了一个极限。即使产业转移,不外乎把一种模式简单或包装后的一种复制。从目前高安、法库等新兴产区的陶业建设看,仍然无法突破这种传统模式的瓶颈。所以,在产业调整及国家宏观调控和世界经济违纪的环境下,业内人士惊呼:冬天来了!而且这个冬天将是比较漫长,众多陶企不得不减产停窑裁员,面对行业的洗牌。回首自己,在冬天的寒流里,自身企业实在不具备抗寒御冷的能力。说得调侃一点,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东西并不多。从目前的整体经济状态看,陶瓷行业要想走出目前的低谷,仅靠等待观望,比拼实力,是难以完全实现的。正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改制转型,产业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点。

以广东佛山为例,当年石湾的国有陶瓷企业在改制转制的大潮中,坐等观望,等国家政策的“救市”,而与石湾一河之隔南庄,通过银行贷款、个人集资、员工身份置换购买、国有资产赎买等,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了国有制向民营的转型,所以在后来的南庄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的时候,昔日的菜农穿起笔挺的西装不停地为自己的企业剪彩。而曾几何时颇具优越感的“石湾人”,开始跨过南石大桥加入了去南庄陶企打工的行列。国有陶企风光不再,而南庄、西樵、小塘等地的陶瓷企业过得红红火火。因为在当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下,国有体制已经不再适应陶瓷行业的发展。这个突破就是改制转型。

从行业的发展历程看,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在当年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的形势下,开始思考仅靠压机越来大,窑炉越来越长的发展思路显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陶企的发展中开始出现了展厅建设、品牌建设乃至一个企业多品牌化的发展。各种广告宣传、活动策划,蓬蓬勃勃。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这一次的产业遇冷,想要从根本上突破困境,正是要寻求新的突破点,产业发展要想再次获得大的提升,就要从产业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从产品繁杂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品牌密集型向品牌强势型转变。而突破点可以选择兼并、收购、股份制改造、国际化合作等。只有这样,淘汰掉大部分低端企业,资源、能源、资金的合理利用,才能使陶瓷产业获得全面的发展提升,从而由做大升化为做强。这才是产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

当代创新挑战钧瓷传统基因


“艺术需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显出其勃勃生机。而创新不是盲目的,必须适合时代的审美趋向。”日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河南省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所长张金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自宋代以来,钧瓷已经在坎坷中发展了1000多年,到了今天,人们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无视这一时代变革来发展钧瓷艺术,很可能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发源于禹州市神垕镇的钧瓷,素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享誉业界,与“汝、官、哥、定”一起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不过,在最近20年的艺术品“大牛市”中,这一古老的瓷种似乎没有景德镇、龙泉、建阳等其它瓷区的瓷种在市场跑得快,甚至远远落后于宜兴的紫砂陶。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代钧瓷产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也必须依靠匠人们去一一讨论和厘清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方面:

问题1脱离传统的创新能否叫创新

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掀起一股“刘富安热”;而一大批当代艺人的钧瓷作品也通过外交渠道陆续走出国门,让中国的钧瓷艺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在今春接踵而来的深圳文博会、广州艺博会等大型展会上,钧瓷也将照例成为重点参展的瓷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钧瓷正在唤起国内民众对这一传统瓷种的关注。

不过,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资本的节节渗透,当代钧瓷作品的销量和价格虽然在不断水涨船高,然而,当代人审美观念的改变也在倒逼着这个产业上游的艺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由此也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论。

与前人相比,当代钧瓷无论在釉料、窑炉,还是工艺、釉色和造型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匠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还是在审美上,到底应该回到传统,还是应该摆脱传统的束缚自由创新?

记者调查发现,不管是在禹州当地,还是在广州、深圳等全国其它城市的陶瓷市场上,记者看到的当代钧瓷作品,器型多照搬古人的款式,以梅瓶、出戟尊、玉壶春等传统器型为主,在釉色上都是以红色为主调,视觉效果上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真正反映当代性的作品少之又少。对此,张金伟持批判态度:“就目前来看,众多钧瓷厂家依然在生产市场需求量小、没有针对现代人生存生活需要、没有实用性、没有创意设计的传统工艺品,俗艳的色彩与堆砌的器型充斥市场,无法满足时代的审美需求,终将被时代所淘汰。”他认为,只有转变观念、厘清概念、提升技术、强化创意,钧瓷产业才能呈现良性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带动艺术品拍卖、物流、古玩市场、陶瓷机械等相关陶瓷产业链的壮大。

不过,对于目前行业内出现的创新潮流,业内也有不同声音。钧瓷发烧友卫晓峰就认为,现在有很多匠人在釉色和造型等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有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前推进,有的则完全脱离钧瓷的传统创造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对于前者,他持支持态度,但对于后者,他并不认同那是对钧瓷的创新。“钧瓷的传统成色基因是铁和铜,用其它矿物质来在陶瓷上着色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归入钧瓷的釉色体系。”

另一位匠人丁建中则认为,钧瓷的本质就是窑变,只要坚持窑变这个底线,你可以加入任何元素,只要能提升钧瓷窑变效果,都不离钧瓷本质。“宋代早期钧瓷主要是天青、天蓝、月白色,后来铜元素引入钧釉,到清末恢复钧瓷时期,钴元素引入钧釉,到21世纪末我在钧釉中引入铬元素,难道就不是钧瓷了?我不吃螃蟹总会有人吃螃蟹,我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这可以让时间去检验,让后人去评说。”

问题2“大师”满天飞是否有利行业

受下游买家和收藏者普遍看重陶瓷作者的身份头衔的心理影响,近十年来,禹州当地的陶瓷匠人也掀起了一股参评“大师”的热潮。“大师”评选对当代钧瓷产业是利是弊?评上了“大师”就意味着工艺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吗?

此前,国内知名陶瓷学者王洪伟博士撰写的一篇《滥发“大师”帽子成为陶瓷界一道怪异景观》在全国的陶瓷界引起了激烈争论。

“从地方级大师到国家级大师,不同机构协会评选的各类‘大师’称号就有将近20种。但具讽刺意味的是,近百年来,中国大陆日用陶瓷整体上在当代世界陶瓷王国里处于地摊货层级,设计观念落后,质低价廉,甚至为海外陶瓷名牌贴牌生产,成了世界品牌陶瓷的加工厂。中国陶艺在国际上的品质低地位并未因近年来诸类、诸级陶瓷艺术‘大师’的极速‘生产’而有所改观。成千上万陶瓷艺术‘大师’未能创造出世界级的陶瓷艺术极品,未能创造出与千余年前祖辈陶瓷艺人比肩而立的陶瓷器物。”日前,王洪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仍然对目前业内流行的评“大师”风气持批评态度。

王洪伟的观点不无道理。当前,丹麦“哥本哈根”、德国“梅森”、法国“爱玛士”、英国“皇家道尔顿”等陶瓷品牌被誉为世界顶级的陶瓷品牌,这些品牌历史最为久远的如“梅森”创烧也不过300多年,与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根本无法同日而语,但是,这些国外品牌不仅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广受认可,而且价格也卖得非常贵。为什么不像国内有那么多“大师”撑场,他们的陶瓷产业也能发展得那么好,值得我们深思。

“在一大批当代艺人的努力下,钧瓷工艺快速发展,禹州成长为全国最重要的青瓷、白瓷、炻瓷、建筑卫生瓷、园林瓷——特别是高低温颜色釉陶瓷重镇,不仅带动古代汝官窑、钧官窑、耀州窑、磁州窑、唐三彩、黑釉瓷、官瓷、哥瓷、定瓷等历史名瓷的恢复研烧,也大大推动当代钧瓷工艺的繁荣发展。”王洪伟对记者说,以前很多人只知道神垕的仿古瓷做得很厉害,并不知道神垕的当代钧瓷工艺同样获得繁荣发展。王洪伟认为,这一方面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钧瓷烧造长期局限于神垕一镇,政策资源有限、宣传推广不力,当代钧瓷工艺的繁荣发展并不为外界熟知,一直处于封闭“自成长”,与国内国际陶瓷界交流不多。另一方面则由于当代钧瓷作品虽然工艺性强、实用色彩浓厚,但艺术性严重缺失,流通到市场上的很多作品没有明显的时代性,无法取得当代人的审美认同。

他认为,拉动当代钧瓷产业发展“火车头”应该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创新,这不是评一大堆“大师”就能解决的。

问题3添加化工料会否影响人体健康

食品行业的乱添加现象大家都广有所闻。实际上,在陶瓷行业,这一现象也时有发生,并且受到收藏者的日益重视。

此前,南方日报曾经报道过,在调泥的过程中添加金属氧化物,是紫砂制作工艺中一种较常见的行为,其目的是使其色泽丰富,提高明度。把原矿紫砂与白泥相拼,适量加入氧化钴,可制成墨绿泥;适量加入铬锡黄,可制成枇杷黄色……至于紫砂矿土中添加化工原料,在低端壶品较普遍。

在钧瓷制作工艺中,也有匠人习惯在原矿釉以外引进其它因素来达到成色和增色的目的,个别匠人甚至直接添加化合物。大家知道,最早的钧瓷是利用铁和铜这两种物质来成色,譬如钧蓝就是铁成色的,红是铜成色的。但是,后来一些匠人在探索中发现,引入铬、镍、锰、钛、钴等其它元素,可以让钧釉的颜色变得更加丰富,或者更容易形成。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些添加是出于艺术创新的需要,有些添加则是为了弥补工艺上的不足。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要完全杜绝添加是不可能的,微量添加对人体无害的物质也并没有那么可怕,但不管是出于哪种目的的添加,都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标准来对添加的量度加以规范。目前,陶瓷行业在这方面规范还远远不够,有些方面甚至还没有起步,仅靠匠人的自律意识来维持秩序肯定是不行的。

新政出台 我国陶瓷产业面对强势挑战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向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在其官网上公布了联系电话和邮箱,该征求意见工作将于10月18日结束。据悉该准入标准旨在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遏制产能过快增长,促进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次的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对建设布局、规模和工艺装备、质量管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对一直困扰陶瓷行业的烟气脱硝、清洁能源、有毒有害色釉料和原料的使用、能源消耗限额、原料运输遮盖、原料堆场、厂界噪声以及清洁生产等方面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该准入标准的推出,将使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根据征求意见稿,在建设布局上,要求统筹区域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力,控制区域产业规模,县级区域原则上不超过80条生产线,地级区域原则上不超过200条生产线。严禁在非工业规划区和城市建成区等区域内新建和扩建项目,己投产运营的未达到准入条件的,应通过整改在2016年底前达到,整改仍未达到的,应依法迁出或关停。

在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上,要求严禁采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中的工艺和装备。原则上单条生产线占地不超过100亩,要求选用《建材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目录》中的技术,配套建设除尘设施和烟气脱硝、脱硫装置,采用能效等级高、本质安全的工艺和装备,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还需采用清洁能源或煤洁净气化技术,严禁使用本质安全性差、热工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高的简易煤气发生炉。窑炉采用高效耐火保温材料和温场自控系统。严禁生产、使用有毒有害色釉料和原料,杜绝重金属污染和放射性超标。

陶瓷行业是一个能耗比较大的行业,节能降耗一直是陶瓷企业的攻关课题,这次的征文章来自于求意见稿将《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52)写进了准入标准要求,并要求新建项目应配套建设余热综合利用装置。年耗标准煤5000吨及以上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应每年提交包括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在清洁生产方面,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建筑陶瓷工艺废水全部回用,卫生陶瓷工艺废水回用率不低于90%,污废水应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或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要求。原料、成品和固体废弃物运输应遮盖、防止遗撒,堆场应加围墙和顶盖。防治粉体制备、压坯成型、抛光修边等重点工段噪声,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

对于产品质量,要求建筑陶瓷产品质量符合《陶瓷砖》(GB/T4100)、《陶瓷板》(GB/T23266)等国家标准,或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瓷质砖产品通过国家强制性认证。卫生陶瓷产品质量符合《卫生陶瓷》(GB6952)、《卫生洁具便器用重力式冲水装置及洁具机架》(GB26730)等国家标准或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五金配件质量稳定、耐用。严禁生产排污管内面没有施釉的卫生洁具产品。产品放射性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严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

目前该准入标准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工作,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于10月18日前反馈到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下一步该标准将在何时出台,还会有哪些修改,也是行业人士最关心的事情。而这次征求意见稿的推出并不是空穴来风,陶瓷企业在对该标准提出意见和建议、关注标准出台的同时,还应对其中涉及的内容早作打算,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大挑战。

产业高速发展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


1至9月,景德镇市陶瓷工业总产值完成45.2亿元,同比增长45.34%,增幅居七大支柱产业之首。出口创汇4801.91万美元,同比增长33.34%,占全市出口总额三分之一强。陶瓷税收大幅增加,完成47414万元,同比增长71.82%。

工业投资势头强劲。1至9月,景德镇市工业投资项目达213个,完成投资83.01亿元,同比增长139.5%,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列入省“十百千亿”工程的57个重大工业项目投资速度进一步加快,已完成投资38.48亿元,占累计投资的71.76%。工业投资项目和投资额的不断增加,为我市工业积蓄了巨大的发展后劲。

重大工业项目取得突破。景德镇市成功引进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48亿元的多晶硅项目顺利落户、为该市打造光伏产业打下坚实基础。欧文莱建陶高档墙地砖项目、金鸿建陶高档外墙砖项目、金刚陶瓷辊棒泡沫陶瓷项目、莱特高档墙地砖项目、深圳华烨节能照明产业项目、江西金龙化工项目、江西玛德精细化工等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园区。已落户项目进展顺利,金意陶、特地、乐华、圣泰等项目已相继正式点火生产。已投产项目后期发展形势良好。海畅法蓝瓷二期正在抓紧建设,同惠电子二期、隆祥陶瓷三期主体厂房基本竣工,三雄二期即将开工建设。跑部进京项目成效明显。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纷纷获得国家和省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同惠电子“剪切模高频谐振器用压电陶瓷材料及元件产业化”项目获省财政支持430万元;雕塑瓷厂“工业设计中心”项目已获国家60万元资金支持;科宏特陶“高电氧化铌钽陶瓷坩埚产业化”项目已获国家科技部2008创新基金项目80万元资金支持;市振兴公司“日用陶瓷标准化原料产业化开发”项目和“陶瓷窑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分别获省2008年第一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项目资金支持40万元和2008年省财政节能专项资金补助项目资金100万元;通过经贸委系统申报国家优惠政策支持的项目已经有12个通过省经贸委审核转报国家有关部委,4个项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宙核意向;8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已通过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认定,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建筑陶瓷产业路在何方?自主创新是发展之道


相信18日到景德镇瓷博会现场观展的市民都会发现一个问题,相比艺术陶瓷、特种陶瓷等,在展馆里很难找到建筑陶瓷的身影。

很多人谈到陶瓷,都会想到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瓷瓶、瓷雕,而建筑陶瓷往往被忽视。建筑陶瓷如今的发展如何?目前正面临着怎么样的挑战?18日,记者采访了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副主任陈少波,让他谈谈有关建筑陶瓷行业不为人知的故事。

陶瓷产能增长迅猛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陶瓷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在陈少波眼里,近年来,中国的陶瓷产业在不断引进及吸取来自欧洲陶瓷强国的先进技术装备、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在加强自我创新,在新技术运用和产品研发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建筑陶瓷产能得到大幅提升。”陈少波给记者提供了一份数据,这份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全国陶瓷砖生产量达8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9%,销售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陶瓷砖出口超过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达16%。虽然这份数据来自两年前,但不难看出当时全国范围内建筑陶瓷行业的火爆程度。

内外多重因素制约发展

很多人都知道近两年建筑陶瓷生意不好做了,对此,陈少波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首先二套房房贷首付比例和利率已经上调,而三套及以上房贷全面叫停了。”陈少波说,建筑陶瓷是房地产行业的上游产业,也会受到房地产政策的影响。不但如此,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让国内的建筑陶瓷出口业务受到影响,同时,加上物价上涨,导致陶瓷原材料价格、燃料价格和运输成本受到不利影响。

谈完了国内,陈少波谈到了出口形势,自欧盟对华瓷砖反倾销终裁落定,最高关税率达到了69.7%,少的也有30%左右。

无疑,这对于大多数出口欧盟的中国陶瓷企业来说是一个大麻烦,也给出口的建筑陶瓷企业的发展道路上设了铁门,然后加一把铁锁。

产业发展需走自主创新路

陈少波说,2013年是一个新的开始,许多建筑陶瓷企业经历2012年的迷茫期后,已经有所动作,“在原来,大家是靠价格取胜,现在路断了,大家发现,还得靠自己。”

陈少波告诉记者,产品差异是市场良性竞争的基础。只要在研发、产品设计和文化塑造这些前端工作上做到位,就不愁没有消费者。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以价格竞争作为制胜之法,一旦成本上涨,则利润更低,结果只会伤人害己。

对于未来建筑陶瓷的发展之路,陈少波有自己的看法,建筑陶瓷要发展,主要还是得靠自主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手段,才能摆脱传统陶瓷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提高利润率,抢占陶瓷产业的制高点。

“建筑陶瓷要发展,应该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正视自身优点与不足,才能正确把握定位与方向,在今后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挑战求突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挑战求突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现代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