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大师推动陶瓷产业发展传播陶瓷文化

陶瓷大师推动陶瓷产业发展传播陶瓷文化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0-09-03

陶瓷文化。

陶瓷大师推动陶瓷产业发展传播陶瓷文化

国家组织专门力量,分现批在全国各地的陶瓷发源地评选出了几百外的陶瓷大师,其实就是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确需要一些热心此项事业,又在专业水平上有一定造诣的资深人士的参与才,而陶瓷大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实际用场方面,主要也是表现在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就是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更加快速,一个就是对传统的陶瓷文化进行更加广泛的传播。

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更加快速,要有继承,要有创新。从继承的角度来看,陶瓷大师手里有着传统的技术,有着对传统的陶瓷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结合现代陶瓷产业发展的实际,也就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符合实际的一个需要。而在创新方面,陶瓷大师的作用自然也是最重要的,创新首先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创新首先是要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创新,陶瓷大师把继承与创新两个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推动陶瓷产业发展得更加快速。

传播陶瓷文化,陶瓷大师以此为荣,因为肩负着陶瓷大师的名号,就对传播陶瓷文化有首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广泛的国内与国际的交流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一些资深的陶瓷大师还会通过讲学、授课的方式进行交流,当然在国际的交流方面,也有很多有经验大师们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专业水准的提高,各种交流形式的多样化,都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方法。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唐山陶艺大师畅谈陶瓷产业发展


日前,唐山市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希舜格外激动,在第十七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召开前夕,一份唐山市陶瓷产业振兴规划让他对唐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对本届陶博会也充满着期待。请听记者雅昆的报道。

这份《唐山市陶瓷产业振兴规划(2014年-2020年)》是由市工信局委托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规划编制的。由国内十余位陶瓷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这一规划进行了评审,并原则通过,刘希舜就是专家评审组成员。说起唐山市陶瓷产业振兴规划,正在为陶博会参展做准备的刘希舜大师非常兴奋(录音:这回咱们市委市领导亲自到各厂调查研究,在国际、国内方方面面进行比较,底数非常清楚。对咱们唐山陶瓷的发展制定了一个六年发展规划,这最咱们他陶瓷是个喜事。把唐山陶瓷作为重点来抓,我想,咱们唐山陶瓷振兴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刘希舜从事陶瓷艺术创作50年,在艺术上孜孜以求,刻苦精进,在日用陶瓷和艺术陈设瓷的设计、制作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多件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出访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及贵宾。他的代表作“三月藤花”釉下泼彩青花大瓶更是被业界奉为经典之作,成为学习的范例。他还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研制工作,为唐山陶瓷在全国成为日用瓷的龙头老大地位和北方瓷都的命名做出了很大贡献。谈到唐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刘希舜说唐山市陶瓷产业振兴规划以园区建设为主线,将会改变我市陶瓷企业小而散的局面(录音:在规划里有新的构想,有唐山陶瓷产业园区的发展,包括丰南园区、开平园区、缸窑路的风情街。它以现代管理的思路,以园区的形式,从政策上、规模上、思路上,将来形成一片产区,解决小而散的局面。)

刘希舜说,规划还对缸窑路陶瓷一条街进行了整体设计,将依托唐山陶瓷产业发展历史打造一条集陶瓷创意、展示、销售、旅游为一体的陶瓷文化风情街,建成永不落幕的陶博会。(录音:比如缸窑路,这一片老的陶瓷产区,将来要规划形成陶瓷产业一条街,集旅游、销售、展示方方面面为一体,将来成为唐山的一个亮点,唐山的这么多日用瓷、艺术瓷就会有一个集中向社会展示的平台,从而带来唐山陶瓷的第二次繁荣。

推动德化窑陶瓷文化产业大繁荣


11月2日,“2011中国瓷都·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在德化开幕,近百名国内外博物馆馆长及从事陶瓷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瓷都,进行主题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的研讨活动,以共同推动德化窑陶瓷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该研讨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省文物局、德化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包括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东方艺术馆馆长、法国国立艺术馆、德国德累斯顿陶瓷艺术博物馆、韩国庆山博物馆等在内的7个国外馆藏德化瓷的12名博物馆馆长,以及台湾博物馆、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在内的近70名国内馆藏德化瓷的博物馆馆长以及众多陶瓷文化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活动。

除学术研讨会外,活动期间还将举办“故宫博物院德化瓷精品展”、“德化古窑址标本展”、“德化窑民间收藏展”以及“博物馆馆长论坛”等配套活动。

德化陶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泉州海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德化窑是中国“民窑”的代表,千年窑火不熄,已发现商周、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古窑址239处,遍布全县18个乡镇,历代窑址之多、分布之广、烧制规模之大,冠于全省,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据了解,故宫博物院现收藏德化窑瓷器700多件,其中明代德化窑瓷器200多件,堪称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地方窑瓷器的一个亮点。故宫博物院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陶瓷陈列专馆以来,一直都开辟明代德化窑瓷器陈列专柜,所展出的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达摩立像、观音像等,经常引来大批中外游客驻足观看,赢得他们交口称赞。此次故宫博物院与德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精品展”,共有25件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精品参展,并有20多幅馆藏精品图片,涵盖有明、清瓷塑,器形五彩、青花等,这是故宫旧藏德化窑瓷器首次回归故里,为本次研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从11月1日至15日的“德化窑民间收藏精品展”,也将展出近200件德化窑历代古瓷珍品,集国内众多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德化窑精品,其中13件何朝宗精品更是几百年来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

德化作为“中国白”的故乡,在世界瓷坛独树一帜,享誉天下。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硬陶、印纹陶的制作,商周时期有了原始青瓷的生产,唐代生产青釉瓷器,到宋代开始烧制青白瓷器。明代的窑工在传承、吸纳先前陶瓷技艺的基础上,使德化窑白瓷达到巅峰,其胎釉浑然一体,胎质洁白细腻,釉色乳白如脂,色泽光润明亮,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洁白、温润、明净、精巧、秀雅的明代德化白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在国内以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产生巨大影响,被欧洲一些国家的宫廷、贵族争相收藏,并引发了长达三百年的欧洲仿制史。德化白瓷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白”(BlancdeChina),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正如英国古陶瓷研究专家P.J.唐纳利所言:“单看‘中国白’瓷本身的内在美就足够了,而不必进一步看它的声望,依靠它的特色,‘中国白’在瓷器当中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往往是无可比拟的”。

德化不仅是中国白的故乡,更是瓷艺术的摇篮。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利用大自然馈赠的优质陶瓷材料,依靠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带着美的眼光去寻求、发现、挖掘,不断探索和实践,创作了美仑美奂的艺术精品。明代何朝宗所创作的作品《渡海观音》,人物形象构造比例协调、形象完美;刻划人物特性由表及里、细腻生动,轰动世界瓷坛,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瓷塑名家苏学金、许友义等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屡获金奖,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瓷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陶瓷生产格局。“德化名瓷,瓷国明珠”是199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对德化窑瓷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如今,德化陶瓷业发展迅猛,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率先成为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陶瓷业成了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在开幕式现场介绍道,举办此次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对发掘和弘扬陶瓷文化,进一步加强陶瓷技艺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尤其对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乘着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的春风,德化人民倍感振奋,我们正凝心聚力,跨越发展,把德化陶瓷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吴深生激情满怀地表示。

加快推动陶瓷产业升级


提高行业竞争力

“发展升级”,是加快发展与加速转型的战略任务,是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轮驱动,其核心是产业升级。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千年瓷都,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发展升级”要求,就应当以加快推动陶瓷产业升级为抓手,大力提升文化影响力、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引领力。

推动陶瓷文化资源与创意融合,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最为广泛、最为深远。1700多年的陶瓷烧造历史,给景德镇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展示好老祖宗留下的陶瓷文化瑰宝,在历史文化中注入现代元素,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是陶瓷产业升级的新境界。应加快完善陶瓷博物馆体系,以综合博物馆为核心、分类博物馆为补充、艺术馆和画廊为延伸,打造陶瓷文博之城,充分展示景德镇乃至全国各个时期、各个门类最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制品及瓷业民俗,更好地推动陶瓷文物保护、技艺传承和瓷业文化挖掘;加快打造陶瓷文化街区,以历史老街区和现代工业遗存为依托,重点建设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提升樊家井、老鸦滩等陶瓷作坊集聚区,打造展示陶瓷文化生态的“活博物馆”;加快保护陶瓷古窑遗址,以兰田唐代龙窑遗址、落马桥元青花遗址、御窑厂明清窑遗址等为重点,对151座古窑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建设古窑遗址公园,以便清晰地展示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窑口发展脉络;加快建设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把陶瓷总部、陶瓷会展和博览中心、陶瓷文化创意基地等集聚起来,进一步完善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创作、展览、交易等功能;加快发展陶瓷文艺展演,以瓷乐队等为基础,整合做大演艺公司,打造一台全面展示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和民情风俗的晚会,并进行常态化演出;加快完善陶瓷主题休闲功能,依托陶瓷博物馆、文化街区、遗址公园、创意新区、文艺展演等,大力建设具有购物、休闲、体验等功能的消费场所。

推动陶瓷产业生产和研发一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文化的传承、科技的转化,离不开承载的产品和产业。“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之所以被称为瓷都,就是因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陶瓷教育、研发、产业、市场体系,实现了文化技艺的集聚和转化。推动陶瓷产业升级,就要加快形成以陶瓷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基础,以高技术陶瓷为支柱,以高档日用陶瓷和陈设艺术瓷为主体,以建筑卫生陶瓷为辅助的陶瓷产业新格局,加快把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一要大力促进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以国家新型工业化陶瓷制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陶瓷工业园区扩园强区,坚持引进外来企业和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并举,提高陶瓷产业承载力。当务之急是主动对接央企、世界500强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引进行业龙头,积极扶持本地高科技陶瓷企业。二要大力推进陶瓷科技协同创新。以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学院这三所高校和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等各级各类陶瓷研究机构为依托,以陶瓷企业为主体,做好产学研用一体化文章,建立更多的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陶瓷领域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同时,加快建设政策共享、布局科学的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培育经营实体,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三要大力实施陶瓷品牌发展战略。加强陶瓷产品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景德镇”牌证明商标和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等传统名瓷商标,以及“景德镇瓷器”地理标志的吸引力和品牌效应,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提高产品竞争力。四要大力扶持陶瓷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国家税务总局对景德镇陶瓷比照文化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陶瓷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同时,不断完善陶瓷原料、燃料保障体系及物流配套体系。

推动千年瓷都地位和功能升级,提升国际引领力

“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在历史上,景德镇为世界陶瓷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只有再现“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精品荟萃、器走天下”的历史盛景,景德镇才能继续引领世界陶瓷走向。一要着力建设国际陶瓷博览之城。继续办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不断扩大其知名度。二要着力创建世界创意城市手工艺之都。景德镇申报世界创意城市手工艺之都工作已于今年启动,这将为进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景德镇被确定为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也将进一步提高瓷都的知名度,促进陶瓷文化交流。三要着力拓宽海外陶瓷之路。“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历史上,“海上陶瓷之路”树立了景德镇的国际形象。景德镇应积极实施更高水平的“走出去”战略,组织有内涵的参展团队,举办有水准的国际论坛,输出有特色的陶瓷产品。四要着力打造全球陶瓷人才之家。科技和文化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景德镇是国内目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设计大师以及陶瓷工程技术类高级工程师、教授和研究员最多的城市,也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陶艺大师,聚集了成千上万的陶艺人才。强化尊重人才、尊崇大师的文化氛围,更加重视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使景德镇成为陶瓷人才的圆梦之所,为瓷都集聚磅礴的发展正能量。五要着力提升国际旅游人气。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今年成功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景德镇应抓紧推进浮梁高岭—瑶里创5A级景区,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让“千年瓷都”成为游客优先选择的旅游目的地。

复兴陶瓷文化 加快产业发展


10月24日上午,2014·第五届中国陶瓷艺术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名家名作展在我市隆重开幕,副市长辛琰出席活动。

此次活动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陶协陶瓷艺术委员会、山西省陶瓷工业协会、晋中开发区共同支持,中国《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社、中国陶瓷艺术高峰论坛组委会主办,山西翔龙黑陶工艺品有限公司承办。活动为期三天,来自全国各地40余位专家教授、陶瓷艺术大师、著名陶艺家、著名陶瓷艺术评论家将围绕复兴中国陶瓷文化,如何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等问题,展开广泛的研讨和交流。

辛琰指出,晋中文化底蕴厚重,制陶历史悠久,此次高峰论坛和名家名作展落地我市,为推进我市的陶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我市陶瓷企业能够借鉴现代的制陶理念,学习先进的制陶工艺,全面提升我市陶瓷的产业水平,使全市的陶瓷产业能进一步优化整合,形成优质的批量生产地,全力推进我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强劲崛起的陶瓷产业推动法库城镇化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该怎样发展,是当今全社会的重要话题,而辽宁省法库县在近10年来,通过发展陶瓷等产业,增强了县域经济活力,强力推动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沈阳市辖下的法库县,虽然有出产陶瓷的历史,但多少年来陶瓷产业似乎已经灭迹。2002年,法库举全县之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历经10年,陶瓷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至今已获得“中国陶瓷谷”的美名。

目前辽宁省很多重点工程,如十二运场馆的外立面,沈阳桃仙机场的T3航站楼,沈阳的地铁,使用的都是法库生产的瓷砖、陶板。

“一块800毫米X600毫米的瓷砖,相当于1亩苞米地的收入,甚至比1亩地的收入还要高。”沈阳市副市级领导、法库县委书记冯守权这样形象地说法库的陶瓷产业。

2012年,法库陶瓷工业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300亿元,累计引进陶瓷及配套企业186家,建成20平方公里,含12大类27个品种的现代陶瓷生产体系,市场覆盖中国东北及俄罗斯、美国、蒙古、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成为中国黄河以南最大陶瓷产地,东北亚地区最大的领军型陶瓷生产、研发、销售基地。

随着陶瓷产业发展,法库正在建设规划300万平方米的中国陶瓷谷大市场,是集陶瓷建材产品贸易批发、零售、仓储、展示、配送等功能于一身,博览、会议、办公、餐饮、娱乐、电子商务等配套综合服务设施完善,东北地区最大的集群式、现代化专业陶瓷市场。现已陆续投入使用的135万平方米,建有店面1580个、库房近1500个,商铺715家。

有钱人来法库投资,没钱人来法库打工。2012年,法库陶瓷工业直接安排就业近7万人,其中农民工就业人数占据绝大多数,不但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还极大拉动了城市餐饮、商贸、楼宇经济等发展,有效提升了法库城镇化发展速度。冯守权说,预计到2015年,法库陶瓷产业将建成千亿产值规模,吸纳更多的人到法库来。

冯守权说,“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就需要工作,那么工作的岗位在哪里?就业的渠道在哪里?法库找到了答案,就是发展工业。

强大的陶瓷产业,给法库解决了产城结合的问题,解决了房地产城镇化的问题,这或许就应该是中国人追求的真正的城镇化。

记者在采访中获知,法库是辽宁省唯一获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发展改革试验区”。这个“试验区”所要摸索的就是加快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率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的道路,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法库县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使用清洁能源的县——冯守权这样告诉记者。

在发展陶瓷产业的同时,法库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目前法库经济开发区是辽宁省唯一的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全国20家这样的园区,法库是唯一一个省级开发区,排在第5位,其余19家全是国家级开发区。

法库通过陶瓷产业,还有通航产业及其他一些相关产业,有效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陶瓷大师加强横向交流有利于陶瓷文化的广泛传播


陶瓷大师加强横向交流有利于陶瓷文化的广泛传播

从2003年以来,国内举办了两次陶艺大师评选的活动,共评选出来陶艺大师几百名,分别代表着国内各地不同的陶瓷艺术高端技术水平,而且也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广泛传播的一个媒介,特别是从陶瓷文化进行交流提高的方面,陶瓷大师一直起到十分积极的一个作用,特别是从继承和发扬陶瓷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来权衡和考虑,陶瓷大师的作用更加积极有效,也是对于陶瓷文化传播来说,也更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自古是传统的陶瓷文化传播的载体,陶瓷大师的评选活动之后,全国各地相关的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因为各地陶瓷的文化基础不同,资源关别也有很大,特别是陶瓷生产技术水平差别也非常大。而经过专业水平的交流,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有一些技术的亮点就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一个传播,特别是通过这样交流,现在全国的陶瓷文化也有一个核心,成为一个精髓的整体。

国粹精华,陶瓷文化的发展也备受到广泛的关注,陶瓷大师们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在最陶瓷文化大发展的今天,他们作用仍然是最积极的,在每年不同季节里组织相关的交流活动,提高各地文化的交流,提高技术的交流,让陶瓷文化得以传扬,让陶瓷制品,特别是陶瓷艺术品可以更好更快发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艺术大发展的阶段,也是陶瓷大师们施展才艺的好机会,加强陶瓷大师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陶瓷文化的广泛传播。

陶瓷大师促进陶瓷产业内部交流增加发展的动力


现代陶瓷大师们的创作源泉

内在动力特性,更能决定最终的发展水平,任何一个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都在实际地进程中起着这样的作用。积极促进陶瓷产业的不断进步,陶瓷人士中大师是重要的一个动力。陶瓷大师身重责,同时在内部不断进行交流以基础上,也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体现在整体的发展方向上,增加发展的后劲,提高专业的技术水平,这是现代陶瓷大师们进行创作的源泉。

陶瓷大师在艺术造诣方面的标准,得到广泛的认可,自成一体,各具风格,所以现在国内的陶瓷市场上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让整个的艺术气氛更加浓厚,而且在艺术的造诣方面,也越来越强烈。增加发展产业的源动力,提升内部交流的效果,还要在陶瓷大师的创作中有所体现,这是现代艺术陶瓷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大师在产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方式。

提高艺术的品味,还要提升对艺术的一份责任感,这是大师们得到名号之后收获成功之外的另一个收获。责任对于有能力的人是一种光荣,而对于没有水平的人,则是一个负担。陶瓷大师的能力是得到充分认可的,所以在实践中可以看出整体的艺术氛围也更加浓厚,尤其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陶瓷产业和陶瓷方化的进步与发展,陶瓷大师在内部交流方面,技术提升方面,都是整体发展的动力。

“文化土壤”更有利艺术陶瓷产业发展


近年来,文化日益成为新的热点,不仅在新兴的文化产业出现了炙手可热的电影营销、动漫营销,在传统的产业,如建陶卫浴等也涌现了“文化+科技”等创新模式。

在首届中国(佛山)文化艺术与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众专家各抒己见,纷纷为文化与产业的对接出谋划策,如把中国传统的书法、山水画融入建筑陶瓷中,形成让人津津乐道的艺术瓷板画;把艺术画中的人物烧制成陶艺作品,实现了平面立体化、虚幻实体化的过渡;把石湾陶艺技术与陶瓷之外的材料结合,冲破视野的局限等。

乍一看,这样把艺术文化与建陶产业的结合,能量巨大,工业产品能够借助文化的影响力,短期内迅速提高市场对产品的关注度,长期内不断升华品牌的品位和内涵,实乃皆大欢喜的一大盛事。

然而问题在于,这些结合只是最基础地把文化与产品结合的方式,究竟佛山的艺术文化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同感如何,是否形成了一种归属感,在大众的心目中到底怎样才是最重要的?论坛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特别指出:“文化与产业对接,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文化的提高。这种提高包含着很多方面,如展示方式、理论体系等”。

的确,文化相当于土壤,产品是种子。只有文化这一土壤肥沃了,营养丰富了,种下的种子生根发芽才能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文化这一“沃土”如何耕耘?潘大师指出,关键还在于人,只有把艺术人才素质全面提升,文化的氛围才能自然地营造与普及。正如汪洋书记提过的:“文化需要树大师,有大师自然会提高,提高了自然会形成产业。”文化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灵共鸣,是一种超越竞争而进入艺术感染的理念,但这种共鸣,必须建立在文化的提高上,没有文化的提高,硬邦邦地把文化与产业结合起来,然而却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触发他们的感悟,最终可能只会造成孤芳自赏的结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大师推动陶瓷产业发展传播陶瓷文化》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大师推动陶瓷产业发展传播陶瓷文化》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