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鸡油黄瓷器鉴别 > 导航 >

鸡缸杯从酒器到满地鸡走

鸡缸杯从酒器到满地鸡走

鸡油黄瓷器鉴别 古代与鸡有关的瓷器 古代瓷器缸

2020-02-21

鸡油黄瓷器鉴别。

2014年4月8日,一只鸡缸杯藏品在香港苏富比以2.8亿港元拍卖价格震惊于世。10月21日,买家刘益谦决定联手景德镇御窑元华堂,全球限量制造6900只和6900对高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然而,随着鸡缸杯的声名鹊起,景德镇出现了当地百姓嘲笑的“满地‘鸡’走”的乱象。

明成化鸡缸杯taOcI52.cOm

一只诞生于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的小小酒杯,500多年后的今天,不经意间在全球的古玩收藏界、陶瓷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掀起了一阵难以名状的追逐浪潮,更被参加2014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专业人士称为“鸡缸杯”现象。

近日,笔者走进了景德镇市著名的御窑陶瓷工艺传承机构——御窑元华堂。这是一座依山坡而建的普通的手工作坊式工厂,大门外没有任何可供辨识的招牌,车间旁是一栋高层豪华住宅,著名的仿古瓷制作大师向元华和他的家人就居住于此。而举世闻名的限量版高仿“鸡缸杯”就将诞生于此。

车间很大,分为上下三层,底层有几个年岁较大的工人聚精会神地在修坯,二楼十几名工人在聚光灯下一笔笔描绘,工作台前,排放着一只只精巧的鸡缸杯,走上三楼,偌大的车间略显空旷,十几名女工占据着车间内的一角,她们和二楼的工人一样在仔细描绘着杯上的图案,在她们芊芊十指的巧绘下,一只只鸡缸杯栩栩如生脱颖而出。

整个生产流程看似非常简单,但工人们却都在全神贯注地工作,车间里没有任何的杂音。一位年轻的女工告诉笔者:“这是纯手工上料的第三道工序。能亲手制作‘6900工程’很荣幸。”景德镇瓷工喜欢把重要的生产任务比喻为“某某工程”,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毛瓷就被誉为“7501工程”。

从车间出来,笔者和几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商人在四楼的会议室里见到御元堂董事长向元华。他穿着朴素,不苟言笑,身型消瘦,精神矍铄。没有客套,他侃侃而谈:“景德镇是历代官窑瓷器的烧造地,一件官窑制品从选料、拉坯、成型、修坯、彩绘、上釉、烧制……少说也要经过70多道主要工序,细分的话更要达到近200道工序,鸡缸杯是明成化年间中国瓷器的巅峰代表作,其烧制过程非常复杂,它需要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勾画出图案纹样,然后入窑,以1300℃的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次入窑以900℃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整个制造工艺无与伦比。”

鸡缸杯何以名扬天下

1949年前后,香港收藏家仇炎之用1000元港元,买下了一对被许多人认为是“假货”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据赵汝珍著的《古玩指南》记载:“明成化窑斗彩鸡缸杯,现存仅三只。”成化斗彩瓷器,基本上都是官窑产品,在明代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据相关资料,1980年,仇炎之家属将这对鸡缸杯送上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一只拍了418万港元,另一只拍了528万港元,刷新了当年中国瓷器成交纪录。前者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后者则在1999年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917万港元被瑞士收藏家裕利兄弟购得,再次刷新中国古瓷拍卖纪录。时隔15年后,2014年4月8日,这件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又被拍卖,拍卖价格达到了创纪录的2.5亿港元,加上佣金达到了2.8亿港元。后经苏富比证实,买家为上海龙美术馆的创立人刘益谦先生。

10月21日,刘益谦在得手鸡缸杯后仅半年,就决定联手景德镇御窑元华堂,再做惊世之举:由刘益谦名下的上海龙美术馆出品,景德镇御窑元华堂承制,全球限量制造6900只和6900对高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不过,刘益谦并没有来到景德镇出席盛况空前的启动仪式,而是委托自己的夫人王薇来到景德镇。业内人士评价,这是中国陶瓷艺术界强强联手的一次合作,刘益谦拥有举世闻名的鸡缸杯,而以生产仿古瓷闻名业内的元华堂也将名利双收。

“满地‘鸡’走”乱象背后

然而,随着鸡缸杯的声名鹊起,景德镇出现了当地百姓嘲笑的“满地‘鸡’走”的乱象。

在景德镇的大场小市,在一些瓷器店里,在一些名人作坊,几乎一夜之间,仿制得惟妙惟肖的鸡缸杯堂而皇之的摆上了货架,且价格之间相差巨大。一位多年经营仿古瓷的朋友告诉笔者,近些年来,景德镇仿古瓷非常好卖,尤其是精仿古瓷,价格不贵,且都是根据经典名瓷作仿,比起一些价格不着边际的文人艺术瓷更抢手。鸡缸杯精巧细致,很上档次,适合各类高端人士把玩,且经过收藏界多次炒作,自然成为陶瓷市场上的抢手货。

笔者对景德镇市场上的鸡缸杯做了一番了解,比如,御窑元华堂的限量版目前价格很贵,每只带编号的鸡缸杯6900元,每对鸡缸杯13800元,一只某著名古窑生产的所谓柴窑烧制的鸡缸杯开价仅1200元,而另一只几乎一模一样的气窑产鸡缸杯开价才420元。在一些街边陶瓷店内,一只鸡缸杯才卖百十元人民币。在几个低档的瓷器卖场,一些摊主竟然对粗制滥造的鸡缸杯来了个批发大甩卖:100元两对!

景德镇的业内人士对满地“鸡”走也颇有微词。一位颇有研究的景德镇学者说,仿制和造假一直都是景德镇陶瓷无法避开的尴尬话题,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青花、粉彩、釉里红等瓶瓶罐罐,再到各类大师的艺术作品,直至眼下的鸡缸杯,几乎所有的名瓷都会出现各类仿品,甚至造假,都无法避免和难以躲过伪作市场的冲击和低俗廉价的蹂躏。而仿制和造假因为理念的差别,制造工艺的不同,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一位在某陶瓷广场开店的业主笑着说:“鸡缸杯是国宝,名气那么大,又不是哪个人的专利,只要有经济利益,就会有仿制,大师卖得贵,我量走得快,各赚各的钱!”

鸡缸杯走红,也带动了景德镇“小器精品”市场的“单杯时代”出现。近年来,市场上一些精美高端、单只价值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小茶杯,成为商界、文人、收藏家的追捧,并由此产生了一批非常著名的品牌(因而受到国家专利保护)。景德镇《东方陶瓷》执行主编黄茂军说:“传统的瓷器都是手工制作,且大多是量身定做,这和现代工业的规模化生产截然不同。‘为一人而烧’和‘为一群人而烧’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感觉。”

他说,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本该是“单杯时代”的翘首,而不该沦为没有标准且不设底线的地摊货。

精选阅读

明代成化皇帝御用酒杯 端庄婉丽清雅隽秀斗彩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成化斗彩鸡缸杯

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成化斗彩鸡缸杯

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杯壁饰图与型体相配,疏朗而浑然有致。画面设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叶绿、水绿、鹅黄、姜黄、黑等彩,运用了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线并平染湖石,以鲜红覆花朵,水绿覆叶片,鹅黄、姜黄填涂小鸡,又以红彩点鸡冠和羽翅,绿彩染坡地。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收五代画师黄荃花鸟画的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

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颇为名贵。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鸡缸杯的名贵,引来仿制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代无不仿烧。康熙时仿品最佳,从造型到纹样都贴近原作,鉴别时须从造型、胎釉、色彩及款识上仔细品察。

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 明代成化皇帝御用酒杯斗彩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

之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成化斗彩鸡缸杯

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成化斗彩鸡缸杯

此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杯壁饰图与型体相配,疏朗而浑然有致。画面设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叶绿、水绿、鹅黄、姜黄、黑等彩,运用了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线并平染湖石,以鲜红覆花朵,水绿覆叶片,鹅黄、姜黄填涂小鸡,又以红彩点鸡冠和羽翅,绿彩染坡地。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收五代画师黄荃花鸟画的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

·成化斗彩鸡缸杯

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颇为名贵。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鸡缸杯的名贵,引来仿制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代无不仿烧。康熙时仿品最佳,从造型到纹样都贴近原作,鉴别时须从造型、胎釉、色彩及款识上仔细品察。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浅谈古瓷里的“鸡文化”


 艺术源自于生活,我们中国引以为傲的瓷器上的纹样很多都是现实生活里的各种事物的个性化反映。鸡在中国古代算是一种瑞兽也是一种常见的家禽,“金鸡报晓”等成语体现出广大人民对其的喜爱。接下来就为大家简要分析一下我国古代瓷器中的“鸡文化”。

 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鸡”字。《韩诗外传》卷二中讲道,“首戴冠者,文也;足附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的德行和英姿,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赏识。

 人们对鸡既然喜爱有加,鸡的形象自然也就很早地出现在陶瓷作品中,鸡腿瓶、鸡首壶、鸡心碗等器皿在汉代就开始大量制造。但是,鸡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不会早于元代。

 进入明代,鸡的形象便大量出现在瓷器纹饰中,成为这一时期瓷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明永乐、宣德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彩料和彩绘技术大大提高,以及白瓷质量的提高,昂贵的彩绘瓷更加流行。最具代表性的为成化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成化时代,斗彩器的颜色品种多、且能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这些因素致使羽毛色彩繁多的鸡能够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最负盛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就在此时期诞生并发扬光大。

 清代饰有鸡纹的器物以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四朝较为常见。前代鸡纹与明代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雍正官窑的艺术成就极高,构图的层次分明,图画内容若小品,清新写意,色彩淡雅明丽,线条细腻流畅,画工精湛,生动活泼。

 中国古代瓷器上的纹样图案选择无比丰富,有名人轶事神话传说,也有山水风景各种动物。中华瓷器文化就像一块偌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寻与发现,其中的种种精妙之处让大家欣喜不已。

画鸡源流与陶瓷绘画中的装饰美


鸡是人类饲养最普遍的鸟禽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了解甲骨文中有“鸡”字,养鸡在我国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至少已有几千年,同时也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鸡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在中国绘画中“鸡”与“吉”谐音,兆示大吉大利,喜庆红火。在花鸟画中鸡的画作以“大吉图”居多,或工或写,或登高鸣唱,或篱间漫步,或花丛追逐嬉戏,或带领雏鸡到处觅食,自由自在,生机盎然。

一、历代画家笔下的“鸡”

描绘鸡类的卷轴面属于花鸟画科的分支翎毛类。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画科,在此之前,以鸡为主的绘画题材就已广泛流行,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画鸡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因时代和时节的不同,其内容也各有不同,从消灾驱鬼的宗教功能,到政治上的礼教作用和艺术上的审美享受应有尽有。唐代,画鸡已不仅仅是一种个别的绘画题材,它和其他翎毛、花卉、草虫等题材形成了独立的画科——花鸟画,使这一画科专业化、行业化,这是古代花鸟画史的新开端。画家们常常把鸡置于生机盎然的花竹丛中或与其他家畜相伴,表现出和谐的自然生态。

五代画家开始注重精细人微地刻划鸡的外部特征和好斗的特性,为宋人的写实艺术奠定了基础。如南唐画家梅行思,“工画斗鸡,至于爪起项引,回环相击,宛有角胜之势。”西蜀画院待诏画家黄筌的写实能力当时惊倒四方,黄筌十分擅长精绘珍禽的个体活动。据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载,广政癸丑岁(953年),黄筌在八封殿四壁画花竹兔雉鸟雀,竟引得白鹰从调鹰人臂上频频振翅扑啄,蜀主惊叹不已,命翰林学士欧阳炯撰《壁画奇异记》颂扬黄筌的画艺。这种富丽缜密的画风和安详平和的意境在北宋前期皇室的倡导下统治了一百多年,直到神宗朝(1068—1085年)的花鸟画家崔白才打破了这种缺乏生气的格局。他将禽鸟、走兽等动物置于富有野情野趣的自然环境中,动物之间互有照应,产生出饶有兴味的情节。

传为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轴堪称北宋宫廷绘画的精粹。《芙蓉锦鸡图》轴的写实技巧十分纯熟,笔法细腻而不滞涩。山鸡胸腹的红色使主体部分明显突出,与朱色印玺相呼应,雉鸡的白颈又与白菊、白芙蓉花相辉映,在变化中求统一;山鸡周围的芙蓉枝叶均作双勾;再用墨绿轻描淡染,不作细笔,以简笔衬托出雉鸡繁密精细的斑纹;粉蝶以浓墨勾画,醒目而不刺眼,给画面带来了生机盎然的活力;线条皆以中锋细笔勾成,劲挺刚直,花叶用碎笔勾点出外轮廓,俯仰翻侧,各具其态,统一在精雅柔丽、工整繁密的风格中。画幅的右上方书有宋徽宗瘦金体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鸳。”据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云:鸡有五德。画家将鸡所具有的动物本能赋予了人类的五种社会属性:即文(花纹)、武(英姿)、勇(勇猛)、仁(护雏)、信(报晓)。显然,赵佶是借用此图向臣子们宣扬封建礼教思想,这是宋代朝廷灌输忠君思想的具体反映。

中国古代历来强调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功用,尽可能在画中蕴含特定的道德观念和人伦思想。宋人画雌鸡与鸡雏的关系,也寄寓了有关的“仁”的道德观念。

明代画鸡名家多自宫廷画家之手,如吕纪、周全等,皆属精丽华贵的工笔画风。近代画派画家任颐等,大胆尝试以水墨写意画鸡,笔墨放逸而不失灵秀。徐悲鸿大写意笔下的雄鸡,在风雨萧索中鸣唱,则象征着画家渴求光明灿烂的新世界。现代画家齐白石水墨淋漓的没骨鸡雏,展现了新的生机。齐白石的弟子、当代画家陈大羽则以略带夸张的造型和雄浑的笔墨挥洒出昂首 。

综上所述,以鸡为题材入画,艺术上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由宋代的工笔到元代的墨笔兼工带写,明代再折返为工,直到近现代才使写意画鸡成熟起来。画家们从这些寻常所见的弱小生命里感悟到许多人生哲理、道德品性、生活理念以及艺术情趣、生活乐趣等,其中的思想内涵因时代、个人而异。总之,画鸡的题材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是激情和奋进、安详与平和,从中可窥探到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二、鸡在陶瓷绘画中的装饰美

如果我们溯源最早鸡的艺术形象,该数陶和瓷。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造型新颖的鸡形灰陶壶,而且先民们还在器身上刻画点线纹作羽毛状,让人产生形象的联想。以鸡形作为装饰的瓷壶始于西晋,流行至唐代初年。壶的流做成鸡首状是晋代瓷器的一大特色。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很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经过东晋到南朝,原来是装饰性的实心鸡首,已经演变成为与器体相通的流,在壶体肩部的一惻塑造了一个鸡首,张嘴啼鸣:与之相应的另一侧安置了一个把手,塑造成卷曲的鸡尾形状。壶腹多为圆饱形状,象征鸡身。有的壶身上还有褐釉彩斑作为点缀,色泽晶莹均匀,自然而有层次感,形态生动,仿佛一只雍容而可爱的锦鸡立于面前,分外亲切。隋代的鸡首壶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

中国陶瓷史上最有名的品种之就是明代成化鸡缸杯,烧制水平高超,胎极精致细薄,施釉极晶莹润白。鸡缸杯在当时就十分名贵,皇帝使用得属万里挑一。据明《神宗实录》载:“神宗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斗彩”瓷器,是在当年景德镇御窑经高温烧制的雪白的瓷器胎体上,用成化时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画轮廓线,高温烧第一次,再以艳丽的红、绿、黄等色填在釉上,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入窑两次,增加了烧制成本,而且破损率高,这也是鸡缸杯身价不菲的原因之一。以鸡为题材,是家庭和睦或功名富贵的象征。鸡缸杯器型通常是撇口、敛腹、卧足,杯身以斗彩绘雌、雄鸡相伴护雏觅食图, 画面衬以太湖石、牡丹、幽兰,色泽鲜亮而柔和。

清末民初,一批有国画修养的文人墨客进入景德镇,大大影响了当时的传统绘画,其后陶瓷绘画工作者更加注意以中国画的形式入画。珠山八友之一毕伯涛的作品《金鸡喜唱太平歌》粉彩瓷板画,毕伯涛笔下的雄鸡,每一只都挺拔俊秀、威风凛凛,远看有气势,近看有笔墨。阔笔纵横、水墨淋漓的羽毛,配上那朱砂色的鸡冠子和炯炯有神的眼睛,愈发显现出它雄赳赳气昂昂、勇于拼搏的品格。如老艺术家万仁保的作品《声报三秋晓》粉彩瓷板画,中国画形式构图,画面绘一颗粗大的梧桐树,从左侧斜出伸向画外,树后一丛月季,几竿竹枝疏斜穿插。树下雄鸡,或挺胸昂立,或低头啄食,或向前奔跑,生动而富有情趣。右下角的小草坡上几块石头,几株野花,扩展了画面的空间,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生活非常仔细。画面布局下实上虚,运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质感,以横向扁笔作梧桐树干,以拓绘、彩染、勾勒、点彩等多种方法刻画公鸡。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先生,他画的鸡个个雄姿英发,气宇轩昂。初观之,如马之奔腾:又观之,有鹰之凶悍;再观之,见虎之王气;喙之尖锐,爪之强壮,冠之鲜红,羽之浓密,眼之明亮——在熊钢如先生那里的鸡已是志高气傲的尤物,再加上以陶瓷为作画的载体,莹润的釉色与画面相融汇,更是使作品熠熠生辉,清新明丽,给人以美的感受。

从日用瓷到国画瓷的华丽转身


丹凤朝阳  

坐落于博山区八陡镇的山东福泰陶瓷有限公司每周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各种流派的名画家。

他们把自己的画作挥洒在陶泥胚体上,形成国画瓷。国画瓷突破了几千年来画画只在宣纸上的传统模式,又以另种姿态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国窑,国学,国画,国瓷。这是福泰人最新的八字理念。把国画画在国瓷上传承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完美集合,面对炽热的字画收藏市场,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既便于保存,又便于欣赏的国画瓷也许将独占鳌头,引领福泰实现从日用瓷到艺术瓷的华丽转身。

转型蜕变

2010年陶博会,福泰的骨瓷正式被授权使用“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地域品牌,一年过去了,这个品牌给福泰带来了什么?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分量却无法估算。”福泰董事长苏希敬开门见山地说,品牌的评选有很高的标准而且每年抽查,这就督促企业抓好产品质量,做好技术研发和设计,由政府认可的品牌非常有战斗力,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不用推广,全国各地都来预订产品。

“福泰的日用瓷已经不再做普通市场,全部为高端产品,我们制作的日用瓷每样都是精品,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把产品作为作品,每次采访苏希敬,他都时刻把这句话放在嘴边。

福泰人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步入福泰的展厅,犹如进入艺术殿堂,日用瓷晶莹剔透,花色精美,一款外形玻璃内胎骨质瓷的水杯,配上孔孟经典话语,立刻彰显了它的艺术魅力。

“做到目前,淄博日用瓷已经非常好了,而且塑造了很多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但艺术瓷的发展还是淄博瓷业的短板,落后才要迎头赶上。”苏希敬说,存短就意味着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就意味着这也许就是淄博瓷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点。

今年3月,市委明确提出把陶瓷琉璃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发展的产业思想。福泰陶瓷董事长苏希敬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转型机遇,他决定通过整合国画、陶瓷人才资源,实现国学、国窑与国画的完美结合,不但为“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更为画家在新的胚体上寻找新的创作高峰夯实根基。

华丽转身

2009年在市政府的推动下,福泰与青岛大学共同组建了工作团队开启了福泰的艺术陶瓷之路,如今福泰陶瓷已从全国范围内包括淄博本地的国画家、工艺美术师中选择12人进行签约。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这些大师陆续与福泰陶瓷签订联合创作的协议,开始为期3年的国画瓷创作,福泰陶瓷高价买断签约大师合同期内的全部陶瓷作品,保证产品的高端和唯一性。

采访时,福泰陶瓷刚刚在河南省博物院举办了堪称全国规模的个人瓷画展,现场作品均出自河南省著名山水画鸟画作家师行坤与福泰陶瓷,前往观摩的全国陶瓷界、书画界、收藏界人士无不为之震撼,国瓷与国画的结合打开了艺术陶瓷的空间。

据介绍,福泰还将为其他大师举行全国巡展,按照市场化、品牌化的运作模式,打造企业和大师在全国艺术陶瓷领域的品牌,“这种合作形式的创新性以及所创造的艺术陶瓷产品,不仅对博山,乃至对整个淄博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画家直接在瓷器上作画,对色彩、瓷种要求都很高,而挑战这些难度福泰都已把工作做足,苏希敬说福泰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重视对瓷种、画面、器型的改造与设计,尤其是福泰独家研制的色料色釉几乎能满足画家对色彩的所有要求。在福泰展厅里记者就见到了师行坤画家的作品“喜上眉梢”,线条流畅,色泽鲜亮。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幅作品是手拉胚型,对技术要求很高,和这幅作品一样,福泰艺术陶瓷的新产品都有力地佐证着福泰艺术陶瓷创新与研究的高起点,在瓷种上烧成温度达1400度的高白瓷及塑型极强手拉坯成型工艺等,再加上绘画釉下青花、豆彩、釉下五彩、粉彩等工艺的运用,实现了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现代工艺与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形成福泰艺术陶瓷的一个最大亮点。

国窑、国学、国画、国瓷。福泰陶瓷董事长苏希敬说,福泰的目标就是做好由传统产业型企业向新文化产业的转型,做好这“八个字”,实现国学文化与现代工艺的完美融合,把过去传统密集型产业的单一模式,逐渐向精品化、作品化、高端化的陶瓷文化产品上过渡。

国画瓷,有型、有色、有韵,其艺术价值无可估量,无疑将成为书画界、收藏界的宠儿,成为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中国钧瓷从无到有-从兴盛到零落的浮沉往事


禹州,旧称钧州,明万历三年因避皇帝名讳而改名禹州。它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

历史上,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宋代“五大名瓷”之钧瓷的唯一产地。

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在宋代钧官窑遗址上扩建而成,以庄严、肃穆、完整的仿宋建筑群,再现了北宋皇家钧窑的历史风貌。

禹州境内有200多处古窑址,烧制钧瓷的150余处。宋代钧官窑遗址始建于宋代徽宗时期(即公元1101——1125)原是专为皇家烧造宫廷用品的官办窑场,历史上曾是钧瓷艺术鼎盛时期的瑰丽宝库,迄今已有九百多年。

钧瓷制作工艺精细,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釉色纯润、丰富,可分为红、青两大类,红的如葡萄紫、火焰红、海棠红等,青的如天蓝、天青、米黄等。

推开这扇木门,我们跨越千年,探寻钧瓷烧造的奥秘。

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展出了自唐以来各个时期的钧瓷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让观者得以窥见钧瓷的发展历程、生产工艺及历代钧瓷的特点。

唐代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唐代开始,陶瓷釉色打破了单一的青釉而趋向多样化,唐代花釉成为钧瓷的萌芽,是窑变艺术的前身。

钧瓷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形成了钧瓷“万彩”的窑变效果确立了钧瓷在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钧台窑作为当时京畿附近的三座官办窑场之一,所烧造的适应皇家使用的器物代表了宋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所生产的各式花盆、盆奁、出戟尊、鼓钉洗等陈设用瓷,在造型和釉色上有别于“民窑”性质,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

宋徽宗在位的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州市东北隅的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窑名“钧窑”, 瓷名“钧瓷”。

这个时期盛柴烧的钧瓷是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烧制出青、紫、蓝、红 相互渗透变化的窑变釉,有的器物“内青外紫”施了两种不同的釉色。钧窑烧制品种有炉、瓶、 盆、洗、尊、鼎、盒、枕、盏、杯等十余种,其中花盆居多,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等。

这是宋代已经坍塌半壁的双火膛窑炉,由窑门、火膛、窑室与烟囱四部分组成,窑长3.73米、宽3.31米、高2.10米。窑室呈横长方形,前方设计并列两个火膛。这种地下土质窑,保温性能好、耐高温,是烧制还原焰的理想窑炉。

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对禹州钧台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花盆、出戟尊、鼓钉洗等钧瓷残器,部分器物底部刻有“一”至“十”的数字编号。

随着金兵入侵中原,战乱频发,许多制瓷工匠随宋室南迁,此时是钧瓷辉煌后的沉寂时期。

当社会稳定后,钧瓷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泼斑成晕,变晕成彩”的艺术效果,各地争相仿制。元代钧瓷成为“开元盛世”的象征,统治阶层的审美取向影响了钧瓷的进一步发展。

钧窑在这一历史时期成为百姓的生活用器,当时窑场遍布各地,极大的需求刺激着钧瓷的生产。

明清时期随着南方窑口的崛起,钧瓷日渐式微,鲜少烧制。

昔日匠人已化为尘土,禹州钧瓷却以其出众的窑变效果与艺术魅力吸引着今人不断的探索,延续传统文化、艺术审美与实用相结合当代钧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