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意瓷砖 > 导航 >

沉寂后的建水紫陶将再出彩

沉寂后的建水紫陶将再出彩

陶意瓷砖 后加彩瓷器鉴别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2020-09-05

陶意瓷砖。

几次出差的机会,杨子驰都与建水擦肩而过。这个老昆明人一直对建水紫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一直想静静的在建水呆上几天,去深深感悟、体会建水紫陶那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五一长假期间,杨子驰小约三五好友,从春城直奔建水。

残片上的文明

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始于清末,形成的历史距今不过百年有余,源流却十分久远。1988年从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出土的陶饰、陶坠、陶片和1982年从建水龙岔河西汉古墓出土的陶片,都向现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建水境内曾经有过的古老陶艺。

在建水古城北郊有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碗窑。碗窑村始于何年已无从考证,后人只知道这个世代以陶瓷为业的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后的红土坡由东向西绵亘数里沉寂着一大片形迹清晰的古窑遗址和堆积如山的陶瓷残片。在1980年中央工艺美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首次对建水古陶遗址和陶瓷残片进行的叩访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从此,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了古人无意中传递出的历史与文明。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紫陶是用碗窑村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滤浆后成紫红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烧制而成。与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故而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在发展过程中,上个世纪初,有人创造了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上书写绘画,或画梅兰竹菊山水人物,或写唐诗宋词行楷隶篆,以刀作笔再行雕刻,填以白泥刮扫的装饰手法,取得中国山水画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之后又进一步发展,再创“断简残贴”的艺术手法,使建水紫陶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大增。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优点。特别是用建水紫陶汽锅炖出的鸡肉,味道比用别的汽锅炖出的味道更为鲜美。因而建水紫陶汽锅深受外商欢迎,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一带。

翻开建水紫陶的历史,我们欣喜地看到早在上个世纪初,其残贴博古瓶、新玉壶春瓶就被选送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参展。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在近乎苛刻的审评中,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内陈列的四只大花缸,就是建水紫陶产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周总理出国访问,曾携带建水紫陶汽锅、花瓶作为礼物赠送外国朋友。

辉煌后的沉寂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建水紫陶曾经的辉煌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现有生产紫陶的企业主要有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和建水县兴仁建材陶瓷厂两家企业及陈绍康、袁应德、马成林、向进兴、徐荣红五户个体作坊。工艺美术厂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组建的大集体企业,至今仍沿袭着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陈旧体制,而组建于2003年的兴仁陶瓷厂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两家企业都缺乏再生活力。制陶企业各道工序的管理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更多的是以计件付酬为主的作坊式管理。无论哪一道工序,其技能几乎都缘于师傅的口传手授而没有明确的量化检测控制指标。

建水紫陶2004年社会销售总额约200万元共70余万件。目前,汽锅、花盆、餐具等产品主要销往县外省内市场。文具、茶具、花瓶等工艺品主要在县内销售。按现有紫陶市场分析,高品质紫陶产品国内市场年需求量应在20万件,国际市场年需求量在10万件3000万元以上,但是建水紫陶的生产和经营没有形成规模。

紫陶将再出彩Taoci52.com

今年的5月18日,杨子驰在向建水本地人多方打听后,找到了居住在碗窑村曾被联合国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对紫陶工艺具有较深造诣的陈绍康师傅。在陈绍康家中,杨子驰和好友们带着对紫陶工艺的赞赏之情,仔细地鉴赏着陈师傅作品,精心挑选着。他告诉记者:“这是到建水最好的纪念品呀!我要多挑选几件带回家,让孩子们也好好观赏观赏。”杨子驰一位朋友说道:“就是陈师傅这里有些难找,我们是问了好久才找到的。”陈绍康告诉这些外乡人:“县委、县政府已筹集11万元资金,准备帮助我组建‘绍康工作室’了。工作室就建在我们村口的路边。我们碗窑村以后也将建设成集紫陶生产、展销、游览为一体的旅游村。欢迎以后你们能带上亲朋好友来坐坐呀。”

陈绍康说的这些是建水县委、县政府提出将紫陶建设成为名牌产品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为使建水紫陶产业快速发展起来,2003年州政府在昆交会上争取了一个展位,展出了兴仁陶厂的紫陶产品。昆明的茶马王集团和龙生集团两大茶叶经营商当场就签了订单,随后四川、海南、台湾等地客商纷纷打电话订货。2004年,州财政局分别给兴仁陶厂、工艺美术陶厂补助25万元和10万元的紫陶项目开发资金。建水县以推出名师名品、走精品之路为战略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组织制陶企业研发生产三个不同层次的紫陶产品。此外,县委宣传部还出版发行了《建水紫陶》大型画册,为把建水紫陶产业再一次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打下了宣传造势基础。去年10月12日,由建水县委宣传部、文体局、经贸局、旅游局和县文联等部门共同发起的建水紫陶研究会正式挂牌成立。此举旨在组织联络全县与紫陶生产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共同把建水紫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今年5月16日,建水县委专题研究了建水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其中做强建水紫陶业即为重点之一。建水紫陶研究会提出的建水紫陶产业化开发意见书中提出,发展建水紫陶产业的主体,归根结底还是企业。产权不清、职权不明的经济体制,已经成为阻碍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瓶颈。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分管工业的副县长亲自抓县工艺美术陶厂的改制工作。另外按照“前面展销、后面生产、中间游客参与”的布局,局部调整北部发展区规划,将碗窑村建设为紫陶生产、展销、游览之旅游村。随着建水紫陶文化产业规划的制定出台、紫陶销售市场的扩展以及古窑遗址、碗窑陶瓷生态村和现代陶瓷生产制作工艺等建水紫陶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水紫陶将真正作为一种活着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精选阅读

建水紫陶的地域文化特性


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产地云南建水是中国著名的传统陶瓷产区,云南最长、最大的古龙窑址就位于建水碗窑村。建水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制陶,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学者、著名艺术家杨大申教授领队考证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联合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对碗窑村落古窑址进行挖掘、考古得出结论:“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作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家庭中当然一员的建水紫陶,是中原文化与云南本土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是深藏于祖国西南边陲一隅的“艺术奇葩”。它独具魅力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是其基因。

古滇文化对建水紫陶影响深刻,特别是古滇国青铜文化。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滇国的青铜文明已相当发达。其中以铜鼓与贮贝器为代表,贮贝器顶盖上的写实性场景中的人物、动物是当时古滇民生产、生活、乃至战争的真实写照,器物周边的图案、图纹等装饰直接影响了传统建水紫陶的器型设计与图纹装饰。古朴而雄浑的造型,灵动而神秘的图纹成为创作建水紫陶的力量、源泉。云南的岩画,魏晋书法对建水紫陶的影响,神秘而原始的仓源岩画,中甸岩画,思茅岩画的人物、动物和图案造型,混钝而神奇,简约而雄美。闻名全国的曲靖市晋“二爨”碑,昭通市汉代孟孝琚碑与东晋写实壁画古拙的书法与绘画也被书画家引入紫陶创作。质仆的书法,拙雅的陶感,二者相得益彰。滇国的民风、民俗也引入了建水紫陶的创作中,如具有本土神话色彩的“云南纸马”、以及“云南剪纸”、“云南皮影”的题材与内容等;云南少数民族喝酒、喝茶、抽水烟筒的器皿等也融入紫陶的造型中;滇民族载歌载舞的画面也包含在紫陶的装饰上;常见的庙会上活灵灵的动物,小娃娃的玩具都是用陶土和釉料制作的。

彩云之南的云南,地处云贵高原,风光无限,崇山峻岭,山高水险;热带、亚热带雨林更是动植物天堂,建水紫陶好多精彩的造型就是艺术家观察、借鉴了多姿多彩的红土高原的动植物的形态,花卉的艳丽与奔放。建水紫陶的绞泥作品,更是直接来源于多姿多彩的深情的红土地,水的白,山的青,让人进入梦幻般的仙境。独有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是建水紫陶的一大特色。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图腾、信仰也深深地影响着建水紫陶的制作与创意。云南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多种教又并存。本土的、外国的,如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傣族佛教等,这些也极大地丰富了紫陶创作的源泉,并拓展了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

建水紫陶的根是它的五种颜色的泥料,这是只有当地才特有的原料,这是紫陶真正的氧份。它们含锰、铁等金属成分高,适合氧化,还原烧。泥料制作之细腻是其它陶瓷所不及的,紫陶烧成温度1250℃。所有这些,保证了它的质地致密,能打磨并能抛光,达到一叩之金属声响,湿润如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云南人性格真诚、耿直、朴实、好学,而且民风纯朴,这些元素奠定了建水紫陶的人文素养。建水陶人创作出大气、粗犷而有情趣的古朴、拙雅的建水紫陶。

在成型手法上,建水紫陶艺人们更是博采众长,基本涵盖了所有的造型方法:拉环、灌浆、压模、盘泥条、打泥片、雕塑、手捏等。

综上所述,建水陶瓷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其重要养分;其独特的五彩泥料;所处的地理位置,云南的山山水水,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王国;神秘的古滇文化;多民族丰富、神奇的民间文化,风俗等所有这些决定了建水紫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性与人文的价值取向。艺术家们在造型设计、成型、书画、图纹装饰、依笔默刻填色泥、修坯、烧成打磨都融入了地域元素,原创出极具云南地域标识与文化魅力的紫陶艺术品。

建水名家紫陶跨进“万元时代”


白忠贵解析紫陶行情。

本报讯首席记者肖宇辉摄影报道今年以来,建水一线名家紫陶跨进万元时代,但是相对于宜兴紫砂还有巨大价值差距,云南省紫陶研究会专家建议大众收藏、投资重点关注四类最具升值潜力的品种。

记者昨日从云南省紫陶研究会获悉,今年云南建水紫陶收藏、投资持续升温,近年紫陶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工艺面貌不断改善,当前建水紫陶在文化艺术品市场特别是省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如日中天。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以来建水一线名家的紫陶工艺美术品全面进入“万元时代”。

省紫陶研究会副秘书长、省工美协会员单位紫品轩负责人白忠贵介绍,今年建水紫陶一线名家的工艺精品跨进“万元时代”,进入这个级别的代表性工艺美术师有10余人,分别是陈绍康、马成林、向进兴、陈学、向炳成、徐荣洪等。建水紫陶历史悠久,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但是在2000年以前因复杂原因产业发展十分低迷,近几年市场持续升温并成为收藏、投资关注的热点,今年一线名家精品更是炙手可热。

记者采访多家紫陶代理商,经营者普遍认为“万元时代”其实不算高。因为,古玩陶瓷早已进入亿元时代,传统书画今年迈进亿元时代了,最有可比性的江西宜兴紫砂大师作品也进入千万元时代了……身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一线名家大师作品才在“万元”关口徘徊,可想而知将来上升潜力还有多大,“万元时代”只是市场蓬勃兴起的开始。

以位于园博花鸟市场的紫品轩为例,这里代理着马成林、向炳成、杨春丽等名家的紫陶精品。现在,紫品轩万元以上的紫陶主要销往北京、深圳、上海、成都等市场,一线名家紫陶由于数量有限而经常不能满足省外市场的需求。同时,省外藏家对于建水紫陶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意识也明显超过本土藏家。

白忠贵建议大众收藏、投资关注四类品种:一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建水老陶,以向逢春、王定一、叶子湘等为代表的大师遗作,该品种有价无货最稀贵;二是当代大家和实力名家作品,如马成林、向炳成、陈学等,该品种当前保值、升值前景可观;三是单件作品工艺独立完成度较高的紫陶,建水紫陶主要有六道工序,工艺师单件作品独立完成度越高越好;四是名家书画艺术陶,书画艺术和紫陶工艺结合完美的作品,具有较大升值空间,如陈鸿翎书画紫陶市价已突破2万元。

中国第一本介绍云南紫陶的专业书籍――《云南建水紫陶》


云南网讯由马行云编著的《云南建水紫陶》于近日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云南出版集团打造“中国四大名陶―紫陶”的第一本专业书籍;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云南建水紫陶历史、文化、工艺、名家、作品的专业书籍(精装本、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98917号),现已在全国新华书店正式开始发行。

《云南建水紫陶》由蓝嘉澍(云南省紫陶专家)、王迎新、(昆明《大观周刊》资深记者、云南晋洱茶专家)、许儒慧(云南省紫陶专家)三人作序,分别从紫陶的价值、独特性以及“紫陶”一词的由来和其历史来阐述。全书共分: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与文化、云南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云南建水紫陶与汽锅鸡、云南建水紫陶与普洱茶、云南建水紫陶的鉴赏与收藏五部分,内容新颖、独特的视觉介绍紫陶的历史、文化、工艺、汽锅鸡、普洱茶以及当代30位紫陶名家大师及代表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精美的紫陶工艺,如同在享受眼觉的丰盛晚餐;看着一道道的制作工序,如同亲临其境,去感受制泥、拉坯、装饰、雕刻、填泥、烧制、打磨的过程;看着香喷喷的汽锅鸡,给人以无尽的味觉想像;看着高雅的紫陶茶具,如同与文人墨客在品茶、品人生,乃惬意无比;欣赏陈绍康、刘也涵、谢恒、向炳成等30位紫陶名家的制作作品,感受他们所赋予紫陶深厚的感情、不同的文化,乃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云南建水紫陶》一书的宗旨就是借昆明桥头堡的地域优势,让云南紫陶艺术这门传统的产业、伟大的文明、厚重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民族的工艺得以发扬光大,走向更大的辉煌,创造更大的财富,为云南省打造民族文化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云南紫陶位居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这已成为云南紫陶的一张名片,云南紫陶有别于其他四大名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书画艺术的展示不是写在宣纸上,而是采取阴刻阳填的方法移位到陶坯上,并采用无釉磨光的工艺精制而成。云南紫陶有“体如铁、色如铜、亮如镜、声如磬”和“花瓶装水不腐,花盆栽花不烂,茶壶泡茶愈香,餐具存肴不馊”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精美的陶瓷造型,本身就具备很强的装饰性、观赏美。纵观古今中外的陶瓷装饰手段不外呼有:素坯化粧土彩绘、素坯打磨、素坯镶嵌、素坯挂化粧土施釉、泥坯上堆、雕、刻、印、捏、贴,泥坯雕刻施釉、釉坯雕刻图案装饰、各色厚薄釉系的窑变装饰,玲珑、丝网、印花、贴花,以及丰富多彩的釉上釉下装饰等。陶瓷工艺师们总结出丰富的经验,采用了科学的工艺方法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开辟了广阔的创新之路,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陶瓷文明。

此书系统、深度的介绍紫陶,马行云先生前后两年、29次去古城建水,拍摄了上万张紫陶的资料图片,拜访了几十位紫陶工艺师、紫陶生产企业编著而成;《云南建水紫陶》是了解紫陶、收藏紫陶藏品;经营紫陶产业;发展紫陶经济;感悟云南民族文化的专业书籍。

走进“滇南琼玉”云南建水县碗窑村紫陶工艺之乡


2006年,建水县碗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碗窑村紫陶工艺之乡。

残片上的文明已逾悠悠千年

循着历史的遗迹,我们走进距建水县城约两公里的“滇南琼玉”的故乡——建水县碗窑村,这个闻名遐迩的建水紫陶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这里依山傍水,群峰滴翠,林木茂密,村庄后山有蕴藏量极大的瓷土和黄粘土,制陶可就地取土制胎,有着瓷陶业生产良好的天然条件。

从远处眺望并自高处俯瞰碗窑村,高低不一、参差错落的民房,“填满”了一个山坳。也许没人想到,就在这一片密集的屋檐下,分布着数十家紫陶制品工作室或称紫陶作坊。历史悠久的建水紫陶就在这里发轫、成长并走向兴盛。山坡上面就是静卧了几百年的元代古窑遗址。遗址附近的残片堆积层里,混杂着宋代的青瓷、元代的青花瓷和以明代为主的青釉粗陶残片。碗窑村村后一条有代表性的元代古窑遗址1996年已申报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几座陈旧的古窑、老窑和建于上世纪70年代百余米长的龙窑及所建时间长短不一的大小陶窑,讲述并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

残余的瓷砾,用实物语汇,证实并述说着曾经的岁月。遗址的发掘让这里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唐时明月宋时风。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始于清末,形成的历史距今不过百年余,源流却十分久远。1988年从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出土的陶饰、陶坠和陶片及1982年从建水龙岔河西汉古墓出土的陶片,向现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建水境内曾经出现过的古老陶艺。

桩桩点点的历史陈迹,迄今还依稀可辨。正是吮吸并承接着历史上陶瓷工艺先贤们智慧的琼浆玉露,方造就出精美的建水紫陶,建水紫陶的工艺特点是: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有资料称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它虽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却鲜为人知。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后的曲折兴衰,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碗窑村,老一辈紫陶工艺大师和正在崛起新一辈,继承先祖精良的工艺,发扬光大传统深厚的制陶勋业,重振了建水紫陶往昔的雄风,再使建水紫陶工艺品声誉鹊起。在这个古老村庄,现已有近40家生产紫陶的手工作坊,延续并弘扬着传统制陶工艺已逾千年的悠悠文脉。

卷帙浩繁的史书再续文化产业新篇

建水紫陶制作工艺能忠实地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上世纪初几位碗窑村民间艺人如张好、潘金怀、向逢春等工艺大师和碗窑村各民间紫陶工作室功不可没。几位大师在宋代青瓷、元代青花瓷、明代粗瓷的基础上,继承并总结创新完成了现代建水紫陶一整套制陶工艺,推动了这项产业的兴起并由此带动产生了众多新一辈紫陶工艺师成长起来,他们中还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工艺大师,一生致力于紫陶工艺制作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几位中老工艺师多次以建水紫陶工艺代表身份晋京参加各类轻工产品展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荣获了各级政府授予的高级职称。

继往开来的当代建水紫陶,其陶质和艺术的表现力对各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十分和谐的兼容性,被誉为是一部物化的历史,一种活着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雅的陶质品相:泥料细腻,成品硬度高,不用釉色而打磨抛光;另外,还是特殊而多元的文化载体:以陶为纸,可根据不同器形将中国传统的字画艺术或西方绘画装饰艺术作再次创作,使建水紫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于世,文化艺术的渗入,让建水紫陶脱却了实用的限制而升华为一种艺术经典。

迄今为止,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制陶工艺,仍然是国内外陶瓷领域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工艺,用这种特殊工艺制成的陶品,无论在质地、品相、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方面,都将传统的陶瓷工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将书法、绘画、图案再创作于紫陶上,也让原本单调的陶器获得了较高的艺术附加值,因为文化的渗入,紫陶拥有了生命。盛名于世的历代紫陶珍品,正是因为紫陶上附着了不同的文化信息,因而,欣赏建水紫陶,更多的是欣赏建水紫陶承载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的含量,文化价值的高低,决定着紫陶的最终价值。

行走在碗窑村,谙熟建水紫陶人文历史的建水紫陶研究会会长谢恒,成为我们最好的向导,他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与建水紫陶相关的一切,他使我们多少读懂了一些建水从古至今堆积了不同历史时期沉积物的这部卷帙浩繁的关于建水紫陶的“史书”、“巨著”,站在瓷砾陶片深处,我们感到了历史的深邃。倘若没有睿智的先贤,没有继往开来的一代代能工巧匠,建水紫陶就不会延续至今并成为建水乃至云南的一个知名品牌。而最使我们感动的还在于建水县委、县政府对紫陶产业的重视和支持。

2004年10月,建水县成立了负责建水紫陶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建水紫陶研究会;2005年,建水县委、县政府明确将建水紫陶列为该县两大重点文化产业之一。自当年始,由县委、县政府组织一年一度的“建水紫陶传统工艺技能竞赛”,向社会展示建水紫陶的魅力,鼓励倡导建水紫陶的工艺传承。2006年下半年,该县又将建水紫陶发源地碗窑村申报为州级“紫陶生态文化村”,予以保护开发。去年,建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在碗窑村附近建立“建水紫陶工业园区”,保护和开发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在2005年至2006年间,红河州、建水县两级政府已数次向建水紫陶生产企业(作坊)给予无偿补助投资60多万元,还为建水紫陶的发展设计了远景规划并在多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实践。紫陶研究会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为今后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已设计出远景规划、近期目标,一部分已在努力实施中,以使建水紫陶产业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建水紫陶产业目前年产值近1000万,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规模,力争到2010年实现年产值5000万,使其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品牌这一目标,现实距此还有较远的距离。建水紫陶工艺品质量虽好,但生产方式目前还较落后,生产和技术分散、规模小、滥挖人才、同行相互杀价……其劣势可归纳为“内争资源,外争市场”。要建立起点高、服务连线长、规模大、规范化的现代生产园区,并建立集旅游、体验、推介、销售为一体的“景苑”,已成为当地社会各界的共识并正为此努力。目前征地8至10万亩,建设“建水紫陶工业园区”的方案,已在酝酿之中,近期就将出台。由紫陶研究会主持实施的投入30万元正在建设中的建水紫陶科研实验基地,也已竣工,它可发挥4方面功能:1、紫陶工艺科研研究;2、吸收、吸引紫陶工艺人才,共同参与开发;3、建立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4、展示紫陶历史文化、展示传统工艺,研究紫陶制作高精端产品。总之,集中体现紫陶生产制作的实验性、科研性、展示性、导向性和示范性。

书写了上千年、卷帙浩繁的“滇南琼玉”之鸿篇巨著,今天又将再续写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崭新篇章。

浅绛彩瓷:沉寂在历史风雨中的中国瑰宝


国庆期间,河北沧州众多市民走进市博物馆,参观设在这里的中国首家公立晚清浅绛彩瓷绘艺术馆。全国各地赶来的收藏爱好者更懂这些古物的妙处:浅绛彩瓷不出名,却是真正的珍宝。

展馆负责人张雪介绍,此次共展出165件瓷器,按照人物、山水、花鸟等分为10个专题。筒、尊、瓶、盆、板各类器形都有展品。清人胡夔创作的“一百二十有零图”浅绛彩瓷尊,被公认为晚清浅绛彩绘瓷中最名贵的一件器物,也在展览之列。

“浅绛”,浅意为轻浅,绛指红色。浅绛彩瓷,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用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烧制而成的彩瓷。其艺术效果与浅绛画相似,所以陶瓷界叫它“浅绛彩瓷”。

来自河北沧州的收藏爱好者刘江峰关注浅绛彩瓷十余年,他说:“浅绛彩瓷多用于上层人士之间馈赠,其上大都有题款,能提供详实可靠的文字信息,是那个时代的实物见证,数量又十分稀少,所以非常珍贵。”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军队烧毁位于江西景德镇的御窑厂,原有工匠大多失散。重建时,选派、征集了一批文人画家进入御窑厂从事创作,促使文人画风直接深入到瓷绘工艺当中,这是催生浅绛彩瓷诞生的历史机遇。

专家表示,浅绛瓷绘艺术实现了中国画和中国瓷的完美结合,促使瓷绘艺术从“匠作”层面进入到艺术创作的殿堂,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据专家对现存瓷器分析,浅绛彩瓷最为繁盛的时期,御窑仅有几十名高水平的画师和十余名文人从事浅绛瓷绘。“几位顶级水准的创作者作品总数不超过1000件,同绘画艺术相比,这样的存世数量极少。”张雪说。

目前,国内对浅绛瓷研究的专著甚少,收藏爱好者多是近10年才开始关注。河北省收藏协会副主席陈建欣说:“浅绛彩瓷意外产生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但却成为晚清制瓷业的最大亮点,这样的艺术瑰宝却一直沉寂没能引起关注,相信它的价值今后能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

陶的传说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凡是古代重要的发明,往往把它和“圣人”联系在一起,把这发明本身也当作“圣事”或者“圣迹”。这一点,在《考工记》里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陶的发明,也同样被称作“圣人”之作,当作“圣事”,“圣迹”。这在众多古籍中,记载着有关圣人发明陶器的传说。

女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

神农:神农制陶器的文献,记载在《周书》一书中。据清马啸《经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而种之,作陶冶斤”。清朱琐所著《陶说》卷二引《周书》:“神农作瓦器”。宋《太平御览》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舜:《墨子·高贤下》载:“瓦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其它如《韩非子·难》也有类似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宁封子:据《列仙传》载: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炉,犹有其骨。时人葬其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以上就是专家摘录的有关陶器的传说,欢迎大家来预订陶器。

青花加紫瓷器的特点和价值


12月的“鉴赏沙龙”上,收藏家许先生将自带的一个精美盒子打开,露出的藏品竟然是极为珍贵的青花加紫鼻烟壶。记者仔细观察这套鼻烟壶,它们加起来一共14件,每一件所绘制的纹饰都不相同,多为人物故事和草兽图,鼻烟壶的规格也大小不一,但青花上加的紫色色泽鲜明,十分和谐。现场专家告诉记者,这套青花加紫鼻烟壶为清雍正年间作品,这样的器物在当时就不多见,如今许先生手里能够拥有保存这么完整的14件,实为罕见。专家还告诉记者,它们中每一件作品的市场价格都在7000元—8000元以上。

☆因色彩绚丽而著称

据李和祥讲述,“青花加紫”又称“青花釉里红”,是瓷彩的一种,创烧于元代,即在青花纹饰间用铜红加绘花蕊、果实、龙纹等。“青花加紫”因色彩绚丽而著称,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青花加紫”这种工艺烧成难度大,明代采用得不多。对于青花釉里红器来讲,两种色调都鲜艳是很难兼得的,再加上铜红釉烧制技术几乎失传,因此直到清康熙“青花加紫”工艺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在近70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艺人辛勤探索,从起步阶段的釉色不够纯正,造型、图案比较单一,发展到釉色纯正,造型、图案日趋丰富多彩。由于釉里红的烧制大有难度,烧窑师傅完全是靠经验掌握火候,正品率不高,因此,青花釉里红艺术瓷的产品一直很少,其中精品则更少。

李和祥介绍说,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制瓷业的成就主要是装饰的改革和提高。除釉色外,装饰主要是彩绘、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和斗彩等各个品种,都是利用不同色料绘制各种花卉、图案画面,以增加瓷器的美观。如这套雍正时期烧制的青花加紫鼻烟壶,不但造型美观,而且瓷彩鲜艳。一件件日用珍品,赢得人们的青睐。

清三代中,以乾隆时期制瓷最为昌盛。乾隆帝在位60年,酷爱艺术,对瓷器尤为喜爱。君主地位,使他能独占全国最佳巧匠,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珍品。景德镇瓷器在这一时期品种翻新,争奇斗艳,其中瓷质的各种文房用具,品种之多、制作之精,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

☆烧制青花釉里红

为了让在座的藏家更清楚青花釉里红的价值,李和祥根据经验,详细介绍了青花、釉里红的烧制过程。他说,“青花”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主要特点是:瓷质细白、釉下彩绘幽青可爱、图案洁净素雅、装饰雅俗共赏。由于是釉下彩,彩永不褪脱。釉下彩绘、运用钴料是青花瓷器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

“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首先在胎体上绘制纹饰,罩上透明釉后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窑室烧制气氛要求十分严格,铜必须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最难烧制,也是最为精美之作。元代釉里红器的胎质一般呈灰白色,釉面以青白釉为主,器底无釉处呈火石红色。铜红原料在烧制过程中极不稳定,窑室气氛稍有改变,其呈色就变得灰暗发黑,或出现铁锈色。还原铜在高温下非常容易挥发,不易做出色阶清晰的图案,所以只能平涂线描,画面比较单调。因此,釉里红器产量非常少,能流传到今天的器物也就更加稀有了。而自元代出现的这种奇品青花釉里红瓷,是青花与釉里红合璧的瓷器。这种奇瓷,身价被世人所看重。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先用钴料和铜料给彩,再罩透明釉,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瓷器。由于铜红和钴蓝所需的气氛不同,能同时呈现两种不同的理想色调,就更加困难了。在今天的传世品中,极少有两种颜色都十分艳丽的器皿。

实干践行细节出彩——瓷都保护陶瓷文化遗产工作回眸


一处处陶瓷文化历史遗迹,一件件陶瓷文化艺术珍品,这些瓷都的宝贝如何保护好,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甚为重视关心的大事。近年来,景德镇市高位推动,多措并举,对陶瓷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保护。

选择一批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获“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丽阳窑址考古发掘成果入围“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观音阁古瓷窑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明末清初时期观音阁古瓷窑址是景德镇外销瓷——克拉克瓷主要原产地之一;兰田窑址的考古发掘将景德镇制瓷历史由原来的五代提前到唐代中晚期。

积极申报立项。景德镇市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历史文化名村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高岭古瓷土矿区被列入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高岭瓷土矿遗址公园”;古窑民俗博览区荣膺“国家旅游5A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御窑厂遗址、湖田窑遗址、高岭瓷土矿遗址均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的大遗址”。其中,御窑厂遗址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实施一批工程项目。给老城区保护“减负”,建设45平方公里新城区;保护昌江河系周边从唐至明清古瓷窑遗址。重点推进御窑厂遗址、湖田古瓷窑址和高岭瓷土矿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工程以及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保护沿朝阳路至珠山路为轴线的一条近现代陶瓷工业文脉。

构建博物馆体系,提升展陈水平。景德镇现有6家国有博物馆;有经省文物局批准成立的10家民办博物馆;有8家由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个人陶瓷艺术馆。馆是通史性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陶瓷民俗博物馆、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和其他民办博物馆都是各具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全方位推介宣传。景德镇本地有景德镇在线、中国瓷网等多家较有影响的陶瓷网站;景德镇广播电视台有多个陶瓷专栏节目;有《》、《中国陶瓷》等报刊、杂志;景德镇各国有博物馆在设有固定展览的同时,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古陶瓷和现代艺术瓷展览。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活动中,大力宣传陶瓷文化遗产。

以陶瓷文化遗产助推陶瓷产业。每届瓷博会期间,国内外陶瓷企业、投资商都会被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倾倒,因而看好投资,心甘情愿投资。景德镇现有民政部门登记的与陶瓷文化有关社会文化团体达200余家;工业园区有2家瓷厂列入国家级工业旅游项目,40家瓷厂列入市级工业旅游项目;有十多个大型陶瓷大市场、陶瓷创意园等,它们一般都集陶瓷加工、市场、交流、物流等为一体。在三宝国际陶艺村和雕塑瓷厂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艺术家常驻;在景德镇各个角落,都有全国各地陶瓷艺术家落户,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被人称为“景漂族”。(白光华陈少林)

汉代时期的陶豆


这个陶豆包括上边的钮下边的圈足有30厘米高。豆本身的直径近20厘米,造型古拙敦厚。特别说它是汉代的陶豆,是因为豆作为一种食器,古已有之,如同鼎,鬲,敦同为古代食器;尊,斛,觚同为古代饮酒器,它们都曾经是青铜器,只不过随年代变迁制作工艺制作材料不同而略有调整变化。

《说文解字》解释说:“豆,古食肉器也”,据说最早放置肉酱。豆有两部分组成,上方有盘,盘上有环钮;下边有校,上下合在一起,就可做盛器。铜豆在商代还很罕见,至西周形象为浅腹,无盖。春秋时期,出现了腹部带有双环的豆,数量大有增加,做功也日渐精细,有的还错些金银,嵌上红铜做装饰,甚至还装饰着狩猎图像。战国时代的豆,又不一样了,豆的腹部加深。至汉代,就有了图上这样的陶豆了。

青铜制作变成泥陶制作,固然是时代不同了,可是尤其陶食用器,饮酒器,常常令人疑惑,陶器不会渗水吗?而且还有陶器的蒸煮器,能用来盛水蒸煮吗?还是仅仅作为明器用作墓葬呢?

有一日喝茶,我对手中的宜兴紫砂壶忽然解疑释惑了,紫砂壶也是陶器,不是一样用来盛水泡茶吗?转而又想紫砂是特别的细腻的细泥,渗透性特高,才能制成壶,汉代的陶制品未必都用那么好的泥制作。可是,可能就是发现了陶制品的缺憾,所以东汉时期才有绿釉黄釉的出现,后代也才有防水的瓷器呀,宋代竟然有宋瓷,元代竟然出现了元青花瓷器,不仅实用,更是艺术化起来了。

人类的发展就是这样充满无限的创造和无限的可能。

相关推荐